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2024-10-21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共8篇)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1

近年来, 国内发展煤化工优势明显, 技术发展迅速。相对于高价的进口原油、天然气, 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而廉价。随着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 以煤为原料制取石油、天然气, 以及替代石油、天然气制取烯烃、乙二醇及二甲醚等下游产品的各种新型煤化工工艺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

煤化工产业是山西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 涉及面广, 产业关联度大, 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序发展煤化工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有序发展”, 既包括时间上与先进清洁技术的有序跟进, 也包括空间上与水等资源和市场的有序合理布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促进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出台。

回首篇

“十一五”期间, 依托煤炭资源禀赋,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特色发展主线, 以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为支撑, 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 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循环经济初具规模, 新型煤化工蓬勃兴起, 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布局结构更加优化, 向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集聚;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使山西省煤化工行业整体水平大幅上升;山西省煤化工产业与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融合在“十一五”期间步伐明显加快, 组织结构得到优化, 为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标篇

按照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 以转型综改区先行先试政策机遇为契机, 围绕低质煤高效清洁利用, 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 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培育壮大企业集团, 推进煤化企业深度联合, 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推进自主创新, 开发工程化成套技术, 走出一条山西煤气化的路子, 全面提升煤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现山西省煤化工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按照《规划》要求, 到“十二五”末, 山西省将形成现代煤化工为主导、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提升煤化工产业销售额。努力将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自主创新能力、节能环保水平实现突破, 从而稳步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任务篇

解决煤炭气化技术是发展大型现代煤化工的前提。“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山西省煤化工技术优势, 引进、开发以国外先进粉煤加压气化为基础的气化技术, 总结示范工程经验, 推广鲁奇炉应用经验, 积极完善灰融聚气化技术, 密切跟踪TRIG炉和航天炉工业示范进展, 努力推进山西省大型煤炭气化技术的突破。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之煤制油。“十二五”期间, 总结潞安集团21万吨/年间接法煤制油示范工程运行经验, 进一步优化技术和产品方案, 以废弃的高硫下组煤、焦炉煤气、瓦斯气、尾气、二氧化碳废气重组为原料, 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自主研发的煤基液体燃料合成浆态床工业化技术和费托合成技术为依托, 加快建设山西长治高硫煤清洁高效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总结晋煤集团10万吨/年煤基甲醇合成油 (MTG) 示范工程运行经验, 以中科院煤化所灰融聚流化床气化技术和美国美孚公司MTG专利技术为依托, 利用晋城地区丰富的低质煤和煤层气资源, 加快建设100万吨/年煤与瓦斯气联合制清洁燃料项目。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之煤制烯烃。“十二五”期间, 依托山西焦煤集团,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建设6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依托晋煤集团、国投集团、兰花科创, 立足山西晋城丰富的“三高”劣质煤、煤层气和局部相对丰富的水资源条件, 采用煤热电化多联产技术, 建设60万吨/年烯烃项目, 实现多资源组合清洁利用;依托同煤集团在现有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的基础上, 建设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发挥山西省焦化粗苯加氢精制产业优势, 发展以苯、乙烯、丙烯为原料的精细化工产品, 提高产品附加值, 走出一条山西特色的煤制烯烃发展路子。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之煤制天然气。依托同煤集团和中海油, 在大同建设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项目。依托国家和山西省大型能源集团在省内布局煤制天然气项目。配套建设天然气管网, 向周边及华北地区输送。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之煤制乙二醇。依托晋煤集团、襄矿集团等企业,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与国内外煤化工巨头开展技术合作, 建设100万吨/年乙二醇生产装置。

特色煤化工产业拓展之煤焦油加工。以资源集中化、装置大型化、产品系列化为方向, 引导山西各大型煤焦油加工企业分工协作, 对各自分离出来的主要馏分进行交换集中加工, 提高煤焦油加工深度, 加工产品力争突破70种, 积极发展苯酐、高档炭黑、染料中间体、咔唑、精蒽、蒽醌、超高功率电极等煤焦油精深加工产品, 重点突破针状焦、炭纤维、核石墨等精细化工新技术和尖端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

特色煤化工产业拓展之焦化粗苯精制。原则上不再布点新的粗苯精制项目, 加快苯精深加工产业发展, 重点发展己内酰胺、苯胺、己二酸、橡胶防老化剂、新型石油裂解催化剂、MDI、TDI等高端苯系深加工产品, 延伸发展尼龙系列产品、聚氨酯、聚苯硫醚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产业, 实现苯下游精细化工快速发展。到2015年在形成2~3家大型焦化粗苯精制企业, 山西省焦化粗苯产量保持在100万吨/年水平。

特色煤化工产业拓展之焦炉煤气、煤层气综合利用。结合焦炭行业重组, 立足焦炭园区布局, 引导焦炭企业优选技术路线, 发展利用焦炉煤气制甲醇、焦炉煤气制合成氨尿素、焦炉煤气制合成天然气、焦炉煤气提取氢气等,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为重点, 推进煤层气精细化工转化, 提高煤层气综合利用水平。

传统煤化工产业提升之化肥。巩固山西省化肥产业国内优势地位, 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肥行业整体水平, 加大原料路线改造和动力结构调整, 推广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 鼓励能源梯级利用, 提高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按配方施肥要求的复合肥、复混肥、微量元素肥料、缓控释肥和生物化肥等高端产品和专用肥料。2015年, 全省化肥产能控制在1 200万吨。

传统煤化工产业提升之甲醇。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综合利用焦炉煤气等资源建设大型甲醇合成装置, 并积极推动甲醇制汽油、甲醇制烯烃、甲醛、聚甲醛、酚醛树脂、醋酸等甲醇衍生物项目建设, 延伸甲醇深加工产业链, 淘汰20万吨/年以下单醇装置, 规范M15等低比例甲醇汽油的使用, 做好高比例甲醇汽油的试验、示范, 提高甲醇装置的开工率。

传统煤化工产业提升之乙炔化工。淘汰单台炉容量小于12 500千伏安的电石炉及开放式电石炉, 鼓励发展25 000千伏安以上的大型密闭式电石炉, 积极开发、推广零极距大型电解槽、干法乙炔、无汞催化剂、大型流化床氯乙烯合成反应器等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耗碱、耗氯产品, 支持企业上下游联合, 发展电力-电石-化工-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提升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布局篇

今后山西省煤化工项目建设要按照先进技术水平和规模标准设定准入门槛, 提升产业层次, 增强产业竞争力。

根据山西省煤炭资源和大型企业分布状况, 综合考虑煤种适应性、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等支撑条件, 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划, 在晋东、晋中、晋北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三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具有鲜明循环经济特色的煤化工精品园区,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实现集约发展。

晋东基地:以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兰花科创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建设晋城巴公、高平西部、北留周村、临猗丰喜、晋煤阳城芹池现代煤化工园区、潞安合成油循环经济园区六大化工园区, 利用丰富的无烟煤资源, 高硫、高灰、高灰熔点劣质煤和煤层气资源重点发展化肥、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醇醚燃料等产业, 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化肥、液体清洁能源和化工新材料特色煤化工示范基地。

晋中基地:以阳煤集团、山西焦煤、山西宏特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建设潞城店上、介休义安、交城夏家营、汾阳三泉、孝义梧桐、洪洞赵城、太原清徐七大化工园区, 发展焦炉煤气制甲醇、煤焦油加工、苯加工、乙炔化工、甲醇制烯烃等产业, 打造国内最大的焦化深加工和化工新材料特色基地。

晋北基地:以同煤集团、中海油、蓝星化工等企业为依托, 重点建设阳高龙泉化工新材料园区和同煤集团煤化工循环经济园两大园区, 发展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产业, 加快晋北气体清洁能源和化工新材料特色煤化工基地建设步伐。

措施篇

加强政策引导, 创优发展环境。要加强政策引导, 促进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大型化、集团化、园区化集聚发展, 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强对重点煤化工园区内配套水、电等公用工程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努力实现煤化工园区内部煤电化结合, 做到原料产品互联、能量统筹利用、三废集中处理。结合实际制定鼓励和扶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积极推动山西省煤化工产业重点规划项目建设, 帮助项目落实配套煤炭、电力、水资源、土地、环境容量等外部条件, 为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推进联合重组, 培育龙头企业。现代煤化工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山西省主要化工企业与煤炭企业联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 引导以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为载体, 充分发挥煤炭企业原料优势、资金优势和化工企业技术人才优势, 实现优势互补, 打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煤化龙头企业, 促进山西省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以焦化行业兼并重组为契机, 鼓励大型焦化企业与化产深加工企业联合, 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焦化企业集团。

健全融资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力度, 瞄准国际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财团, 引进实力雄厚的战略投资者;培育大企业上市, 支持煤化工骨干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无息、低息贷款和中长期贷款。

加大开发投入, 鼓励技术合作。设立煤化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支持利用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等低质煤气化技术研发, 以煤焦油、粗苯等为原料的精深加工技术等煤化工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及煤化工企业节能技术研发和技术应用推广;鼓励省内大型企业与国际煤化工巨头开展合作, 引进或共同研发先进技术。

关注产业政策, 争取国家支持。目前国家从能源转化效率、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准入标准三个方面加强和引导发展煤化工产业, 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基础上, 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 争取国家在项目核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扩大山西省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影响力。

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将在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协同发展, 长期共存;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 使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由山西省经信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此项规划必将为山西煤化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2

简介

二○○九年九月二十日

山西新源华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山西新源华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山西华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是在原山西汾河制药厂基础上转换经营体制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位于临汾市河西工业区,注册资本683.4万元,现有职工350人(其中技术人员58名),法人代表:韩亚平。经营范围: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柠檬酸系列产品,进口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种原辅材料及备用配件;出口本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经销:洗精煤、中煤、包装袋;场地租赁、粮食收购。公司为一般纳税人,具有自营出口权。总资产4068万元。

我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马爱民。公司内设企管部、生产部、技术中心、质检部、财务部、供应部、销售部、安环科八个职能部门和发酵、提取、动力三个车间。公司的绝大部分员工都具有10多年的柠檬酸系列产品的生产经验,技术娴熟、操作规范、责任心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公司各项管理制度健全,实行军事化管理。

我公司是以玉米深加工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是柠檬酸钠,年产量15000吨,玉米蛋白粉年产量5800吨,柠檬酸钠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年消耗玉米2.2万吨。柠檬酸钠产品质量完全符合GB6782-1986(国家标准)、BP98(英国药典标准)、E331(欧盟食品标准)、USP30(美国药典标准),产品经过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合格,出口产品经山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中心检验合格。公司于2008年7月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

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国家颁发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登记证等资质。

柠檬酸钠产品是微生物发酵制品,属于纯种深层发酵。该产品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建材、石油化工、电镀等领域。据有关专家预测,全球柠檬酸钠年需求量达20万吨,并且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其中食品、饮料行业用量占70%,洗涤行业占20%,化工和医药等其他行业占10%。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

我公司拥有进出口贸易经营权,生产的柠檬酸钠产品85%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南美洲、印度、东南亚、非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与北京汇源、湖南嘉利、安徽丰原等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市场份额逐年不断扩大。随着柠檬酸钠国内国际需求的持续增长,给我公司柠檬酸钠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公司柠檬酸钠产品因原料优势、能源优势、工艺优势等,站在了行业的前列。特别是生产工艺采用“一步法”进行生产,这项生产工艺技术是我公司同天津工业微生物研究所共同研发的高新技术,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公司虽然遇到了冲击,但金融危机对我公司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以积极创新的姿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以此扩大产能,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今年上半年,我公司首先投资440余万元进行了三效蒸发系统的改造,并对大型动力设备安装了变频装置,该技改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年可节约用电300万度以上,节约原煤5000多吨,年可降低成本400余万元,一年可基本收回投入。同时,又投资了500余万元,对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改造。经过技术改造,使我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将达到3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创汇2000万美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年消耗玉米4.5万吨,届时,产量将位居全国第一。

为了实现我公司柠檬酸钠产品步入高品质绿色食品添加剂的目标,我公司同北京中东天基科贸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采用该公司培育的优质玉米良种,2010年拟定在临汾市辖区内的尧都区的西山、蒲县、隰县、安泽种植5万亩无污染、无公害玉米优良品种,建立自己的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玉米3~3.5万吨。这种玉米的特点是产量大、淀粉含量高、抗旱、抗病、不施化肥,因此被称为“绿色品种”。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种粮卖粮难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我公司生产高品质绿色食品添加剂所需原料的保障问题,可谓是一举多得。

现在我公司的扩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随着新设备的投入运营和新市场的不断开拓,我公司经济效益有力地得到提升,将为实现尧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西新源华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科技创新,山西省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工业化过程。按不同工艺路线可以分为煤焦化、煤气化和煤液化,按产品路线可以分为煤焦化—焦炭—电石、煤气化—合成氨、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煤制油等。

当前山西省已将现代煤化工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的支柱性产业。根据山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山西省将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即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因此如何突破目前煤化工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大幅度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品升级,以核心技术增加行业竞争力,以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带动新型煤化工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外煤化工产业发展概况

20世纪40年代以来,德国、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在煤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先后建成过实验装置,开发了有关的工艺技术,但由于受到资源、技术、环境、油价、投资等因素的影响,除中国、南非、美国少数煤资源大国外,世界上很少有大型煤化工装置还在运行。自1955年起,南非先后有3套煤制油装置投入运行,3套煤制油装置合计生产各种化工产品130余种,总产量710万t/a,其中油品430万t/a,占南非油品消耗量的40%。

进入21世纪,油价不断攀升,石油原料紧缺和成本居高不下,使化学工业对煤化工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煤化工进入新一轮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快了大型煤化工技术的开发和工业化推广的进程,国外大公司积极开发大型煤气化、煤制烯烃、合成油等石油替代技术。二是跨国公司积极在煤资源产地寻求大型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机会,包括在中国、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煤资源大国的推进合资合作项目。

目前,全球约有117家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有大型现代气化炉近500座,总生产能力达到45 000 MW。从产品类型上来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略高于化工行业平均3.6%的水平。

国内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现状

产业发展迅速且门类较为齐全。近年来,由于国际油价节节攀升,煤化工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尤其是2004年7月我国投资体制改革以来,国家不再审批投资项目,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很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几乎是有煤的地方都在发展煤化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煤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焦化、化肥、甲醇、乙炔化工、合成材料、无机盐、橡胶加工、精细化工等以传统煤化工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体系,煤化工的产量占到化学工业(不包括石油和石化)的50%,煤炭焦化、煤气化—合成氨—化肥已成为我国占主要地位的煤化工业;两大基础化工产品合成氨产量居世界第一,甲醇现有生产能力达到300万t/a。

产业呈区域集群化模式发展。依托相关的资源、区位和技术研发等优势,我国煤化工产业正逐步形成区域性集中联片发展的特色煤化工集群,全国的煤化工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基本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黄河中下游、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七大主导煤化工产业区。区域煤化工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统一配置公用设施,集中处理“三废”,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传统煤化工发展潜力有限,总体呈现产能过剩。传统煤化工包括焦炭、电石、合成氨及甲醇4种产品。由于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随着中国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资源丰富地区的崛起,传统煤化工产能快速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由于这几个领域技术门槛较低、进入者众多,同时能耗大、污染严重等问题,目前已经被国家政策列为限制发展的范围。

据统计,2009年,中国焦炭产量总计3.53亿t,占到世界焦炭总产量的60%左右,2000—2009年间的增长幅度达到190%,年均增长率为12.83%。电石、煤制氮肥和煤制甲醇的产量产能也稳居世界第一。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这些传统煤化工产业的主导产品普遍出现了产能过剩、开工率不足、产品价格下滑幅度过大以及遭遇国外同类产品低价倾销等困境。截至2009年末我国传统煤化工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企业数及2009年产量[1],见表1。

新型煤化工呈现较快发展势头。新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进而发展以煤气化技术为核心的多联产系统,最终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产业。在高油价的推动下,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在煤液化合成油、煤基甲醇制烯烃、煤基甲醇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煤制油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神华”)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伊金霍洛旗,建成了总规模为500万t/a的煤直接液化工业示范生产装置并已投产,截至2010年底,神华煤直接液化装置已累计投煤超过6 200 h,开工率超过70%,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

内蒙古伊泰集团(以下简称“伊泰”)16万t/a和神华18万t/a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工业化示范项目已相继投产。截至2010年10月,伊泰煤制油装置已累计运行8 612 h,生产各类油品101 118 t。山西潞安集团16万t/a煤间接液化合成油示范装置成功出油,并已实现稳定生产。

2)煤制烯烃得到商业化验证。我国自主开发的神华集团包头煤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t煤制烯烃项目于2010年8月试车成功,实现平稳运行,2011年1月正式商业化运行,项目包括180万t甲醇、60万甲醇制烯烃、30万t聚乙烯、30万t聚丙烯。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煤化工分公司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167万t/a甲醇、52万t/a聚丙烯项目于2010年建成投产。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在内蒙古多伦县,以胜利煤田褐煤为原料,建设的167万t/a甲醇、50万t/a丙烯装置已建成,正全力进行全流程试车工作。随着上述3个项目在2011年进入商业化运行,届时我国将形成158万t的煤制聚烯烃产能,其中聚乙烯30万t,聚丙烯128万t。

3)煤制乙二醇成为煤化工发展的新热点。近年来,我国聚酯产业的迅猛发展大大提升了对主要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的需求。2008年我国进口乙二醇521.6万t,2010年总产能400万t,巨大的供需缺口和良好的盈利前景使煤制乙二醇成为煤化工发展的新热点。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有限公司建设的20万t/a精制乙二醇示范项目,为国内首套煤制乙二醇示范项目,已于2009年12月试车成功。河南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安阳、濮阳、新乡、永新、洛阳的5个20万t/a乙二醇项目已相继开发建设。另外国内还有近20个煤制乙二醇项目在规划中,总产能近400万t。一旦煤制乙二醇技术在商业化装置上示范成功,将大幅改变我国乙二醇生产的结构。

煤制天然气成为煤化工的热点投资领域。煤制天然气技术相对成熟,与煤制油、煤制甲醇相比,在节能、节水、CO2排放方面具有优势,加之产品的销售和运输都有其市场特殊性,已成为近期煤化工的热点投资领域。截至2010年底,已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共有4个,产能合计151 m3/a。分别是大唐内蒙古赤峰40 m3/a,大唐辽宁阜新40 m3/a,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鄂尔多斯16 m3/a和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伊犁55 m3/a。另外,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伊敏煤电公司40 m3/a煤制天然气项目于2010年9月进行前期筹备工作;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呼和浩特市共同投资的40 m3/a煤制天然气也将于2011年开工建设;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在积极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合作开发40万m3/a SNG项目。预计2015年我国将形成300万m3/a的煤制天然气产能,占消费量的12%左右。

煤制二甲醚产能过剩。中国二甲醚产能已从2006年的44.5万t/a猛增到2007年的220万t/a,2008年又几乎翻了一番,达到432万t/a。预计到2012年,二甲醚的产能将增加到940万t/a左右。从消费来看,国内90%左右的二甲醚用于掺入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2008年的消费量在150万t左右,预计2012年将增加到580万t。国内二甲醚产业已经面临产能过剩局面。

发展趋势

继续开发煤炭洁净气化技术,为煤化工发展提供基础原料。煤的气化是现代煤化工的核心。通过气化,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再进一步生产各种基本有机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学品,谓之“碳一化工”。碳一化工的产品链十分庞大,包括甲醇、甲醛、甲酸、醋酸、氢氰酸等。煤炭洁净气化技术的开发一是朝着更大型化方向,二是改进设备结构,提高脱硫、除尘、净化效率,实现清洁生产工艺。

对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最具影响的汽车燃料成为煤化工产业化重点。机动车发动机量大面广,遍布全球,对世界能源安全及温室效应等环境要素影响极大。21世纪煤化工最明显趋势就是把煤变成汽车燃料,实现产业化。

煤化工将朝着以碳一化工为产业链的多联产方向发展。以碳一化工为产业链的产品多联产集合,是煤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煤、电、化三位一体是煤化工发展的新趋势。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和煤化工结合成多联产系统,能同时生产电、热、燃料气和化工产品,便于与生产甲醇、醋酸、氨、尿素等化工过程结合,使煤得以充分利用,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煤化工产业依托“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特色发展主线,已基本形成了化肥、甲醇、乙炔化工、合成材料、无机盐、橡胶加工、精细化工等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体系,具备了国内一流的煤化工技术装备和产业优势,经济快速增长,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全省煤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90户,资产合计近9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23.5%[2]。

全省共有化肥生产企业44户,甲醇生产企业27户。其中,尿素生产企业21户,产能650万t/a;化肥行业产能居全国第三,年产量约为全国的10%。甲醇产能近300万t/a,主要是煤制甲醇和焦炉煤气制甲醇。焦化粗苯年产量约100万t,加工能力近100万t/a;焦油深加工能力超过300万t/a,产能国内最大。其中,宏特化工和山西焦化煤焦油加工单套规模和加工深度居国内领先水平。

依托资源、能源、区位和技术等优势,山西煤化工产业初步形成了区域性集中联片发展的特色煤化工集群。包括初具规模的太行山煤化工经济带、洪洞煤化工经济区和丰喜煤化工经济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的吕梁煤化工经济区、原平煤化工经济区和朔同煤化工经济区,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太原煤化工经济区等。区域煤化工产业集群的形成,推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取得突破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山西煤化工领域突破了大批关键的共性技术,开发应用了大批新工艺、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如2008年,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天溪煤制油分公司建成了常压灰熔聚粉煤循环流化床气化炉,该炉型可用晋城“三高”煤为原料,技术工艺有待进一步完善;山西兰花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兰花”)正在建设的30万t/a合成氨装置,引进了德国GSP气化炉;山西丰喜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喜”)临猗分公司与清华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系合作开发了先进的“水煤浆非溶渣—溶渣分级造气气化技术”,拓宽了国内中小氮肥企业煤炭供应路线,提高了有效气体利用率。

先后引进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提高了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如国内第一套30万t/a煤焦油加工装置在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焦化”)投产,该技术整体水平国际领先,是目前国内工艺最先进、单套加工能力最大的装置,可代表我国煤焦油加工的发展方向;山西宏特煤化工有限公司近几年建成了煤焦油大型连续化加工装置,自主研发了沥青焦、针状焦、萘制苯酐、超高功率电极等新品种,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万t/a煤系针状焦工业化生产装置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煤系针状焦工业化生产的空白;山西侨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侨友化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8万t/a粗苯萃取精制联产高附加值噻吩项目,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焦化苯萃取精馏工业化装置,该项目目前已投产。

产业链延伸拓展初步体现出循环经济理念

近年来,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山西省煤化工行业坚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化肥行业围绕使用粉煤和高硫煤气化的灰熔聚气化技术已完成工业化试验;焦炉气回收制甲醇、电石渣制水泥和煤焦油的回收加工在“三废”得以治理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循环经济园区,如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脊”)、丰喜、兰花等化肥企业为依托的晋城巴公、北留、高平西部、泽州周村、临猗丰喜等化肥工业园;以潞安、晋煤示范装置为基础的煤制柴油和甲醇制汽油的潞城、晋城煤制油工业集聚区;立足焦化企业布局,以焦炉气、粗苯精制及深加工、煤焦油深加工为重点的介休义安、交城夏家营、汾阳三泉、孝义梧桐等焦化系列煤化工园区;以文通化工为主的文水百金堡钾盐工业园;以山西焦化、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三维”)等重点企业为依托,优势互补,建设焦化化产深加工项目和1,4-丁二醇及其下游产品等乙炔化工项目的洪洞赵城综合性煤化工精品园区;以山西合成橡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山橡集团”),为依托、大型氯丁橡胶装置为主打的阳高合成橡胶园区。这些园区以发展煤炭能源化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重点,横向、纵向延长生产链条,将煤炭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实现了综合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3%和13.5%,全部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煤化工行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环保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高度重视清洁生产和安全运营,主要污染物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淘汰落后焦炭产能4 761万t、淘汰落后电石产能142万t,全行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已由“十五”末的4.58 t标准煤/万元下降到3.41 t标准煤/万元。全省焦油回收率达96%以上,粗苯等化产回收率达80%以上,焦炉剩余煤气利用率达50%以上,节能减排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煤化工行业的重点院所、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比“十五”及以前有了大幅增长。大型企业年度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例保持在5%以上,一些大型重点核心企业已达到了10%,并呈现逐年增长之势。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在5 000万元以上;天脊2008年科技投入达到2.45亿元。科技研发资金的强力投入,提高了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中心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在企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中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天脊、山西三维、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风化工”)3个大型煤化工企业已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建成了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技术中心在煤化工产业技术方面致力于探索以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减少环境代价为特征的新型技术研发,不断创新,在诸多煤化工产业关键单元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

山西省是开展煤化工产业的先驱省,多年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专业的研发机构和优秀的产业专门人才。目前积聚了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级煤化工工程实验中心、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一大批在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了煤基合成气、煤制油、煤焦油、煤层气、焦化及焦炉气综合利用、型焦生产、煤炭生产信息化、活性炭、碳纤维、二甲醚等20多个专业研发中心,山西煤化工技术研发基地初见雏形。特别是获得3个国家级研发单元的建设(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山西煤化工技术国际研发中心),极大地提升了山西煤化工产业的创新能力。依托这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优势,基本上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的人才队伍,为优秀科研成果的取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学研合作日益紧密科技产出不断扩大

产学研合作是整合科技资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山西省煤化工企业历来十分重视产学研合作,通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侨友化工与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山西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湖南科技公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依托侨友化工组建的“山西省焦化苯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运行优良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统计,山西省煤化工行业63.8%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远远高于全省24.6%、全国28.8%的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也得到较大提高,2008年为90件,2009年为121件,较上年增幅34.4%。煤化工行业登记的科技成果2006年为7项,2009年达到16项;“十一五”前4年总计达到36项,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达到22项。“十一五”前4年部分煤化工企事业单位科技产出情况,见表2。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竞争力不强

山西煤化工的主要产品仍然集中在尿素、甲醇、电石、烧碱等初级化、资源型产品,且生产规模小、厂点多,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充分,精细化工产品少,还未形成有明显循环经济特色的大型煤化工园区,产业结构的“传统型”特征依然明显,产品仍以高碳资源型为主。同时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偏低,国内具有一流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煤化工装置还不多,化工生产的能耗、物耗仍然较高,行业竞争力不强。

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依然较低

首先,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尽管科技经费投入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的来看,企业自主性投入所占比例较大,国家或省科技经费支撑规模相对较小。虽然山西省煤化工企业普遍加大了科技的投入,但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未形成稳定可靠的投入渠道,投入落实困难,实际投入不足,不仅使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无法及时解决,也使得技术创新手段无法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需要。2009年全国各地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R&D经费投入额及投入强度比较,见第36页表3。山西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主要是以煤为基,通过与各省R&D经费投入额及投入强度比较,可以看出山西煤化工产业科技投入依然偏低。

其次,科技人才短缺。当代煤化工是高科技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山西尽管拥有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大企业自身也培养了很多人才,但是人才培养的速度跟不上企业的需求,特别是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的短缺成为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如2008年全省煤化工年平均人数13.7万人,科技活动人员为5 400多,所占比例仅为3.96%。近年来,山西省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受硬件设施、软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吸引高科技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仍非常困难。

环境压力大水资源制约明显

山西省煤化工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85%,而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占全省工业的23.1%和16.32%。煤化工生产的能耗、物耗仍然较高,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和“三废”治理的任务繁重。

山西省又是缺水非常严重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保有量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而煤化工业又是耗水量很大的行业,吨产品耗水在10 t以上,随着用水由行政调控向市场配置的转变,用水成本将越来越高,水资源有可能成为制约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3,4,5,6,7,8]。

提高山西煤化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加大煤化工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根据国家的产业、技术政策,出台相关税收激励机制等政策性文件,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山西省人民政府对煤化工产业自主创新、重大技术改造以及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给予更多优惠税率、允许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提高煤化工企业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为煤化工产业长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创新煤化工企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政策,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

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技术研发行为要求资金投入量大、持续性强,研发本身也有一定的周期性,政府仅靠目前的课题及项目经费不足以支撑技术研发进展。建议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把突破现有煤化工高端化和前瞻性技术、引导和扶持延伸产业链作为重点,对进入中试和产业化前期的煤化工高新技术设立专项资金,集中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大对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尤其是建立煤化工产业链重大关键技术发展的专项资金,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注重先进技术在山西省煤化工产业中的运用。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宏观指导,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技术水平高,对产业升级有重大作用的大型企业技术改造;在现有产学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围绕提升技术水平、改善品种、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综合利用等,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特别注重先进煤化工产业技术,如洁净煤技术、多联产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在山西省新建和改扩建煤化工产业项目中的应用力度。坚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提高改造,新建项目要努力做到煤化工产业的高起点、高技术,不断提高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梯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调整煤化工企业人才结构,提高研发人员比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在大型煤炭化工集团和煤化工基地设立研发机构。制定引进外部人才的各项鼓励政策,加快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围绕建设特色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打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注重人才的吸引、吸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科技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长效机制,培养本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加快培养造就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各类人才,为煤化工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开展有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有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应以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研发机构的研发能力及智力资源充分应用于产业的发展为目的,是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资本关系和生产合作等方面开展的多领域合作。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把合作的基点放在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需求上,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对影响和制约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更好地发挥引领和指导产业发展的作用。煤化工企业可以通过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委托研发、联合成立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将企业的资本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要素结合起来,形成科技投入、凝聚人才、创造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和管理创新的主体。

正确处理技术研发与规模化生产的关系。对于煤化工产业,在技术成熟度不足、规模化生产条件尚不具备的领域,应持积极开展自主技术研发,慎重进行规模化生产的态度,这是一个务必引起政府、技术研发单位和产业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如煤制油项目,虽然煤制油可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问题提供一条有效途径,而且山西煤化所等单位的煤制油技术已得到工业化示范的可行论证,但从资源与环境角度,山西省是严重缺水的地区,而且环境与土地承载力容量有限,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中的一项技术储备积极示范而不能大规模推广。山西省应严格产业政策,加大调控力度,将该产业规模控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防止一哄而上,避免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9,10,11]。

参考文献

[1]王基铭.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当代石油石化,2010(6):1-6.

[2]张莉萍.加快山西煤化工产业升级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山西化工“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J].山西化工,2011,31(1):1-6.

[3]张丽妍.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理论探索,2009(5):83-85.

[4]汪寿建.国内外新型煤化工及煤气化技术发展动态分析[J].化肥设计,2011,49(1):1-5.

[5]赵勇,王巍,郝天翼,等.煤气化技术研究进展[J].电力技术,2010,19(6):1-5.

[6]全国煤化工信息站.煤化工技术进展及产业现状分析[J].煤化工,2009(3):1-6.

[7]李丽.煤化工产业发展之我见——煤化工产业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J].煤,2009,18(11):53-54.

[8]李国宁,方强,石冲,等.浅谈低碳经济下煤化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生活,2010(10):220.

[9]李大尚.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J].化工设计,2009,19(6):10-13.

[10]陈琳,凌凤香.清洁燃料二甲醚的合成技术[J].当代化工,2008,37(6):603-606.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4

中国油气资源比较匮乏,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为补充油气资源的不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现代煤化工是重要战略举措。在国家能源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中国的煤化工产业正逐渐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成为当今能源化工发展的热点,特别是产煤地区已将发展煤炭深加工、构建煤化工基地或园区、延伸煤化工产业链,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重大举措。山西省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化工产业是山西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大,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全行业已初步形成以肥、醇、炔、苯、焦油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煤制甲醇、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现代煤化工产品研制和开发已经起步。截止到2010年,全省共有化肥生产企业43户,其中尿素生产企业20户,产能650×104t/年(另有近200×104 t在建)。合成氨和尿素产量分列全国第三位、第二位(合成氨山东,河南;尿素山东)。甲醇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省甲醇生产企业25户,产能近300×104 t/年,产量全国第五(山东、内蒙古、河南、陕西)。乙炔化工主要采用电石路线,聚氯乙烯生产企业5户,产能87×104 t/年。氯丁橡胶、1,4-丁二醇及下游产品等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粗苯精制产业布局基本完成。山西省焦化粗苯年产量约100×104 t,占全国的26%,粗苯加工精制能力产能国内最大。煤焦油加工有序发展,现有焦油深加工企业20户,加工能力超过300×104 t/年,产能国内最大,其中宏特化工和山西焦化煤焦油加工单套规模和加工深度居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煤化工取得突破。潞安集团21×104 t/年煤制油和晋煤集团10×104 t/年甲醇制汽油示范工程均已顺利投产,为山西省建设百万吨级煤制油基地奠定了基础。同时山西的煤层气开发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2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

a)丰富的资源优势。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炼焦煤和焦炭生产基地。目前,中国焦煤查明储量为2 803×108 t,其中山西为1 551.84×108 t,占中国焦煤查明资源储量的55.4%。炼焦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产品,经深加工可以替代部分石化产品。据调查,山西埋深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10×1012m3,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约1/3。其中沁水煤田和河东煤田煤层气资源量最大,分别为6.85×1012 m3和2.84×1012m3,占全省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3.26%,是煤层气开发利用的两大战略重点开发基地。另外,山西高硫、高灰低质煤资源约占全省煤炭资源总量的25%左右,由于煤气化技术的影响转化受限,其市场价值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低质煤气化技术已有所突破。高硫、高灰低质煤将变为山西煤化工发展的重大优势,其潜在价值将非常可观;

b)扎实的产业基础。

山西省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全行业已初步形成以肥、醇、炔、苯、焦油为主的煤化工产业链,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目前,山西省煤炭企业控股焦炭产能5 000×104 t,合成氨和尿素、甲醇、二甲醚产能突破1 500×104 t/年。2010年,全省煤炭企业建设的煤制醇醚等煤化工项目6个,总投资约15×108元。2011年以来,全省又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进行报批工作,潞安集团540×104 t/年煤基合成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水、电、土地、环保工作已经落实,180×104 t/年生产线技术配套方案已经完成;晋煤集团新规划周村煤化工园区已开工建设;

c)企业实力雄厚。

近年来,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形成了一大批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大型企业集团。随着山西省大型煤炭集团对国有大中型化工企业的整合重组,五大煤业集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带和布局点,为全省煤化工产业的整体布局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侨友化工成为全国第一家以萃取精馏工艺精制焦化粗苯,并以精苯为原料生产顺酐及其深加工产品、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三大系列产品的企业,宏特化工自主研发生产煤系针状焦,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煤系针状焦产品的企业;

d)较强的研发能力。

目前,山西省集聚了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中北大学、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工部第二设计院)、山西省化工设计院、中科合成油、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和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等领域的科研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山西省大型煤化工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技术中心,天脊集团、三维集团和南风集团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较强的科研力量使得山西省的煤化工行业得以突破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

e)良好的政策机遇。

山西省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综改试验区最突出的特点是政策机遇,这就为我们破解长期困扰行业发展、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更多条件和可能。我们要在这样的大政策下,找到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实现煤化工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长期粗放型发展积累也比较突出。(a)行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精细产品少;(b)整体装备水平偏低,缺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煤化工装置;(c)是缺乏具有引领作用和龙头地位的大型现代化企业;(d)是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循环经济特征的大型煤化工园区;(e)是国际化水平低,对外合作层次不高,产业外向度较低;(f)是环境、水资源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3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a)创新政策机制,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

借力转型综改试验的重大政策机遇,创新政策机制,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对省内低质煤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在现有门槛内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先行先试,趟出新路。制定出台低质煤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有关低质煤综合利用项目的实施。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支持山西省煤化工企业发展热电联产,简化煤化工企业热电联产项目上网审批手续。出台煤化工产业发展指导性政策文件,促进大型煤炭企业介入煤化工产业,为境内外企业在山西发展煤化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b)搭建技术平台,突破技术瓶颈。

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引导支持,充分发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研究开发煤化工先进工艺、设备和技术,为山西省乃至全国煤化工产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内在的技术支持。设立专门的煤化工创新基金,支持煤化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加强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合作,引导省内大型企业参与国际煤化工前沿技术的开发和新技术引进,推进山西省与国际煤化工发达地区的合作,促进煤化工产业的技术进步;

c)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目前,山西省化工产业以尿素、甲醇、氯碱化工、炼焦化产品加工等基础煤化工产品为主,在资源、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今后,应继续做好山西省传统煤化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鼓励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和产业化水平,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现有基础,促进产能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改造提升整体技术水平,推广采用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加快原料路线改造和动力结构调整。开发高端产品,选择清洁工艺和合成路线,不断延伸合成氨、化肥、甲醇、氯碱等行业产业链,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进产品创新,提升山西省基础化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竞争力;

d)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培育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山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应加大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力度,如煤制油、煤制醇醚和煤制天然气等煤制清洁燃料。发展煤制油和煤基醇醚燃料等燃料油替代技术。坚持对外合作与自主创新结合,加大对农药、通用涂料、传统染料、食品添加剂、油墨助剂、炭黑等传统领域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化学品、功能型食品添加剂、高性能环保阻燃剂、高性能橡胶助剂和环保型塑料添加剂等高性能精细化工产品和工程塑料、可降解塑料、有机硅、有机氟、特种碳纤维、聚氨酯等化工新材料;

e)培养引进人才,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5

山西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化肥、甲醇、氯碱、合成材料、无机盐、橡胶加工、精细化工等以煤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体系。“十一五”以来,以肥、醇、炔、苯、油为主的化工产业发展特征进一步体现。山西化工产业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化学工业结构长期偏“重”,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缓慢,精细化工率始终低于1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精细化工率平均水平约45%)。特别是近年来山西的精细化工率持续呈现降低趋势,精细化工产业在全国的排位持续下滑,已远远落后于国内沿海省份。山西的精细化工产业虽然发展不足,但是山西却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大省。据调查,目前山西省对精细化工产品需求总量的90%从外地购进,这样的发展局面,造成了山西化学工业经济效益不高、化学工业单位GDP能耗长期偏高的状态。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精细化工成为当前山西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山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山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优势

拥有重化工发展基础和基础化工原料的支持。山西一度在重化工及基础化工原料方面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以煤化工为龙头的基础化工原料非常丰富,同时拥有大量的无机盐材料,是全国最大的芒硝、硫化碱供应地。丰富的原料来源,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发展精细化工一方面延伸了产业链,为基础化工产业找到了可靠的市场出路;另一方面,稳定的原料供应也保证了精细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拥有数量可观、素质较高的科研人才队伍。首先,山西省高校中化学化工专业相对较强,在全国有一定的地位,高校的校级领导中化学化工行业出身者居多,对于有效带动高校化工学科发展、推动化工技术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中央驻晋的科研单位化学化工类居多,如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日化院”)、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赛鼎工程有限公司(原化学工业部第二设计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第七设计院等,这些院所在全国均是本领域技术和科研力量较强的单位。第三,省属科研院所中化学化工类力量也比较强,如山西化工研究所、山西省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山西应化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第四,太原科技大学化学生物工程学院(原太原化学工业学校)、太原化工技校、山西省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教育机构以及山西省大型化学化工企业长期培养造就了一批化工领域的优秀人才和产业工人。

拥有一批先进水平的精细化工技术。如山西大学的“制备丁二醇用催化剂”,中国日化院的“胺化催化剂”“酯基插入式乙氧基化催化剂”,山西应化所的“松香改性油墨添加剂”,山西化工研究所的“塑料添加成核剂”等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且山西仅有的6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全部为化工类。

拥有相对充足的能源和劳动力。山西资源丰富,除了煤炭及其他矿产之外,还有全国特有的棉籽油、枣、核桃等农产品。针对这些产业和产品,开发相应的助剂及下游产品,丰富产业链,增大利润空间,对于调整山西的产业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山西拥有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与沿海各省相比,发展精细化工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众多优势产业拥有规模可观的精细化学品市场需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省形成了很多优势支柱产业,如不锈钢产业、铝产业、煤/焦炭产业、油墨、橡胶以及枣、核桃等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国内均有重要地位,这些产业本身即需要大量的精细化学品。然而每年山西省的精细化学品仅有不到10%由本土生产企业提供,90%以上均从外地购买,因此,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不仅可以刺激本土产业的发展,同时本土的供应必然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运输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山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电力资源。山西地处我国中部,铁路和公路建设比较发达,交通十分便利,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区位比较优势更加突出,产品可方便快捷地供应环渤海和中原的广大市场。尤其近几年来,受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环境的压力,我国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江浙等地的一些企业纷纷迁往内地,其中化工产业是转移的重点,山西地处华北腹地,是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同时山西省内有多组发电厂,国电太原第一热电厂、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国电电力大同第二发电厂、朔州神头第一发电厂、国电霍州发电厂、中电投山西永济发电厂、山西漳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吕梁电厂等,基本遍布各个区域,这些电站的营运,为山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提供了优质的电力保障。

山西发展精细化工产业的劣势

政府引导不足,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相对而言,精细化工投入小,显示度低,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各级政府、大型企业往往热衷于对资源型基础化工的关注,缺乏鼓励和引导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和机制,精细化工基本集中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呈现出放任自流的状态,客观上忽视甚至限制了精细化工产业发展。

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规模小,上下游关联度差,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当前,山西省境内有大大小小5 527家化工企业(2012山西化工企业名录数据),但这些企业星星点点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和区域,且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没有形成“以大代小,以小保大”的产业布局,行业生产集中度较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形成上下游企业间产品、废物的完全代谢和流动,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利用率低。虽然全省建立了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市民营经济开发区、晋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许多开发区,但大多产业混杂,没有精细化工园,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

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研发实力不强,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精细化工产品属于技术密集且功能性和专用性较强的化学产品,其产品更新速度快,对技术开发的依赖性强。由于山西省内的精细化工企业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研发规模和能力都十分有限,除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山西翔宇化工有限公司等少数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或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联盟外,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高科技产品所占比例很低,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仍热衷于“短平快”项目,产品结构单一雷同,技术老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缺乏转化平台,科研成果严重“流失”。山西与相邻省市相比,精细化工科研基础并不薄弱,一批中央和地方化工科研院所、高校化工专业经过长期探索积累,使该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一批科研成果甚至获得国家科技大奖。然而,由于缺乏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科研成果往往“花开他乡”。中国日化院开发的长碳链烷基胺及衍生物系列产品在江苏张家港转化后,形成了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的江苏飞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化工研究所完成的新功能、高效能助剂“聚烯烃成核剂系列产品”技术在山西省内转化受限后,转让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太原理工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层状硅酸盐无磷洗涤助剂”转让山东。造成山西大量精细化工优秀成果“严重流失”的根本原因就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适宜精细化工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的载体或平台。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6

关键词:精细化工,产业园,转型发展,山西省

精细化工是生产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工业的总称,它既是基础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又是化学工业技术和效益的集中体现。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多年的发展使得山西的化学工业结构长期偏“重”,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缓慢,造成了山西化学工业经济效益不高、化学工业单位GDP能耗长期偏高的状态。以化肥、甲醇、氯碱为特征的基础化工产值占到全省化学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行业精细化工率不足10%,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为45%),且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为此,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成为山西省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要求,大力发展连续替代产业;2008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安委办[2008])26号),明确要求从2010年起,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必须在依法规划的专门区域内建设,负责固定资产投资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部门不再受理没有划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专门区域的地区提出的立项申请和安全审查申请。新的化工建设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中区或化工园区,逐步推动现有化工企业进区入园。2010年,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也提出,山西要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走“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的道路。建设化工园区,有利于集中治污和安全生产。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产业,同时也是资源密集型的高耗能产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大,利用率不高,不但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这些特点决定了化工行业不仅是最有条件、最具潜力,而且也是最迫切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之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决定了化工行业中间品和副产品多,废物产生量大,这也使得化工行业的循环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化工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园区上下游企业布局合理,上下游产品链接成链,关联产品符合称网,资源实现综合利用。通过应用化工系统工程方法,优化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使之高度集成,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副产品的产业工程链网,产生产业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公用工程的统一安排,安全与生产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以及“三废”的有效治理。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表面活性剂有“工业味精”之称,其在纺织印染、机械、冶金、环保、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塑料和橡胶助剂是聚合物材料加工和改性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助剂的作用,高分子材料产业几乎不能为继;油墨化学品关系到油墨产品的技术含量,尤其在当今社会绿色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形势下,水基环保油墨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相关化学品的应用;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一直以来是以煤炭资源发展的老工业基地,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煤化工产业还将是山西的主导产业之一,而催化剂是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学工程反应的技术核心,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其应用对于推动化学工业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不仅可以改变山西煤炭产业的粗放经营与发展模式,调整山西的产业结构,同时可有效带动山西以及周边省份的煤炭、电力、建筑材料、机械加工、电子信息产业、物流和包装等相关产业发展。通过纵向发展和横向配套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积聚效应,逐步实现产业间的协调与稳定发展,提高山西经济的总量规模。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对精细化工产品具有的强大市场需求的需要

山西虽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对精细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却十分巨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已形成了不锈钢、铝、煤/焦炭、机加工、油墨、橡胶,农副产品如枣、核桃等产业优势,这些产业不仅是山西的经济支柱,而且在国内也均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精细化工产品,如不锈钢产业、铝产业存在多个清洗环节,每年需要大量的硬表面清洗剂及防锈剂,机加工行业需要大量的切削液,油墨行业需要大量的脱墨剂及其他助剂,橡胶行业需要大量的外加剂如增塑剂等,农副产品需要大量的农药助剂,如枣需要防裂果剂,核桃需要延长储藏期的助剂等,这些产业对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非常大。同时,随着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分离技术、绿色化学、现代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高档化、精细化、复合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也日益增强,精细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宽,使得精细化工产品的需求市场也逐步扩大。因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是山西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进一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的需要

山西不仅煤炭储量丰富,而且拥有大量的芒硝、硫化碱等丰富无机盐材料,为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之处。同时山西还拥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的精细化工技术以及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精细化工园后,这些资源和优势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科研技术人员不仅可为当地的化工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同时还可使这些先进的精细化工技术不用再花开他乡,在当地就可开花结果。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需要

从发展化工产业链的角度来说,上游产品最终要靠下游产品来消化。而发展上游产业的目的,是要带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因为下游产品的技术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大,发展前景也更广阔。但是,这种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的带动效应目前在山西并没有显现。相反,由于地方政府对精细化工产业认识不足,对其发展缺乏应有的规划和引导,企业处境艰难。化工企业进园区发展,这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迄今为止,山西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工园区,导致近年来不少精细化工企业或化工技术被迫向外省迁移或到外地转化发展。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进一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精细化工园建成后,大量的精细化工企业集中在园区内,使得企业之间既相互协作又相互竞争。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这种相互竞争使企业不断进行改进,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同时由于各自之间又比较了解对方情况,这样在相互竞争中就会淘汰落后技术和产品,使这些落后的企业逐渐更新技术和产品,形成差异化生产,避免了同一产品的面对面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成本,扩大企业市场,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使企业相互之间形成比较紧密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同时壮大了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并打造地区品牌。

建设精细化工产业园,是山西化工产业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7

山西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有锲而不舍得质朴人民。千百年来, 巍巍太行, 绵绵吕梁, 滔滔黄河, 记录和见证了一拨又一拨三晋儿女寻求进步、前赴后继、耕耘不辍、追风赶月的风采。

进入新世纪以来, 山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于无声处响惊雷, 从畜牧业上率先开启突破口, 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意见》及《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举使全省畜牧业迎来了一个高效、快速、优质发展的春天。

而在这当中, 尤其是肉羊养殖业, 在规模、技术、质量上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喜人景象。

近年来, 国内外养羊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从天然放牧向集约化舍饲转变, 二是从毛用为主向肉用为主转变。羊肉已成为养羊的第一产品, 占整个养羊收入的80%以上, 养羊只有抓住了羊肉生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但从近几年山西养羊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规模上望去了, 羊肉的品质却仍在原地打转;饲养成本加大了, 养殖效益却在走下坡路。“羊多不小康”的局面始终困扰着广大羊农。

养羊奔小康的捷径在哪里?精品高档羊肉在哪里?面对羊农的迫切渴盼与市场的声声呼唤, 2002年年初,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审时度势组织了全省一流的养羊专家把脉问诊, 得出了一致结论:必须推广肉羊良种, 加速杂交改良, 把现代科技与创新思维导入肉羊产业, 将千千万万养羊散户组织起来, 实施优质肉羊产业化开发。

然而, 肉羊良种在哪里?偌大的缺口又怎样解决?面对国外引进新品种的“天价”, 许多羊农“望羊兴叹”、“望优添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 山西省科协联合晋中奇尔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专家开展了“肉羊胚胎移植和高效繁殖技术”的研究, 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列入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研成果。2004年适时推出了“良种肉羊扩繁工程”, 仅用短短一年多时间, 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繁殖优种肉羊3 600只, 这项自主技术成果发挥了巨大的效益, 并成功建成了10个种业基地, 培训技术人才186名, 为全省肉羊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种业基础。

2005年5月, 经山西省政府牵头,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协会联合推出“照方抓药”的“山西省百万肉羊产业化工程建设项目”。项目以山西省畜牧兽医学会、山西省羊业协会为实施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 山西晋中奇尔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为承担单位, 山西的肉羊产业走上了产业化运作、工程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

“百万肉羊产业化工程”的闪亮登场, 翻开了山西养羊业史上崭新的一页, 更为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广大羊农开创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工程提出, 利用五年时间, 投放波尔山羊、道赛特、萨福克、杜泊、特克塞尔等肉用优质种羊2.5万只, 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肉羊改良工作, 建设25个肉羊生产基地县, 从根本上提升羊肉品质, 提升羊肉产出率。按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管理水平, 重点开发绿色高档肥羔羊肉、特色精品羊肉、高端保健羊肉三大类产品, 到2010年完成年出栏100万只以上高档肥羔的任务。

工程实施近两年来, 突破了成果转化的瓶颈, 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 促进了肉羊业的科技进步, 大大提高了基地县的生产水平。目前已建成示范种业基地10个、示范生产基地12个, 推广肉用优种羊1.4万只, 杂交改良本地羊36万只, 同时涌现出了大宁、浮山、左权、原平四个典型示范县。工程覆盖之处, 养羊成为农民赚票子最稳定的产业。

工程的有效实施, 使山西的肉羊产业晨曦微露, 曙光初现。一大批羊业科技人才异军突起, 一大批良种种业集团渐成雏形, 一大批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当地养羊业政策的倾斜, 为“高产、优质、高效”的肉羊产业在山西的兴起, 注入了强劲的原动力。

综观当今市场, 羊肉在全世界都一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现象。虽然中国羊肉产量大幅度增加, 但人均占有羊肉只有1.19公斤,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中国属养羊大国, 但同时又是羊肉的净进口国, 近年来, 羊肉价格一直呈持续上涨态势, 就目前国内的市场行情来看, 普通羊肉每公斤售价已达人民币28元, 高档肥羔每公斤售价已达人民币36元以上, 且经常供不应求, 肉羊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百万肉羊产业化工程”的实施, 使山西肉羊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但面对干载难逢的市场机遇, 仍不足以津津乐道, 尤其是在产业化开发上, 问题依然不少, 步履依然沉重。突出表现在肉羊加工规模小, 手工作坊多, 产量低, 品质差, 缺乏高端肉品和强势品牌, 形不成核心竞争力。

“百万工程”是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运行机制、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和尝试, 要真正做大做强, 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植入工业化思维、最大限度的整合智力资源, 链接生产要素, 重组资本市场, 创新产业模式。一方面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肉羊产业投入,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资,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建设完整的以优质肉羊繁殖、培育、改良、加工、销售为主的最具规模的全产业链条系统工程。在经营体制上, 积极采用股份合作制;在运行机制上, 采取产业化大联合;在组织形式上, 把农户作为大的生产车间, 重点是引进和建设现代化的肉羊屠宰生产线, 发展绿色精品羊肉, 尤其是发展在山西特有的高端保健羊肉产品, 通过培植名牌龙头企业, 打造绿色优质羊肉的“航空母舰”。

“百万肉羊模式”的诞生给了我们一份惊喜, 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学会指导, 协会加龙头企业优化组合生产力要素, 形成产业化经营的大联合, 协会成了直接的组织者, 公司则成为强有力的主导力量。这种全新的理念, 现实的做法, 拓开了产业化的先河, 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

按照“科技先导、产业兴牧、力量集成、企民共富”的思路, 将循环经济理论、现代科技和创新思维导入肉羊产业, 这何止农业产业化开发一次进步, 简直是一场变革。

“百万工程”以“企业化运作、工程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为指导思想, 由龙头企业牵头、协会调节, 使零星的、支离破碎的、任老百姓自发的生产变成有序的、高效的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宏大事业。

“百万工程”将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企业先期全方位投入、带动整个肉羊产业的发展”为基本原则, 将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社会力量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先进的生产力。

“百万工程”让企业和广大老百姓的利益充分实现在项目实施过程与结果上。它的一切行为和实践, 都将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并重的要求来进行。最终目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 吸引和带动广大的农村、农民、使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山西煤化工产业发展 篇8

近日, 从山西省经信委了解到, 今年, 山西省通过打造煤化工、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 促进工业转型。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 山西省煤化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今年, 山西省将按照“苯、油、烯、气、醇”五条特色发展主线, 围绕高硫高灰熔点劣质煤的高效清洁利用, 加快并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煤制芳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在产业链条方面, 延伸拓展煤焦油加工、焦化粗苯精制、焦炉煤气、煤层气深加工等特色煤化工产业, 优化提升化肥、甲醇 (2 827, –8.00, –0.28%) 、乙炔化工等传统煤化工产业, 形成现代煤化工为主导, 传统煤化工为基础, 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格局。在产业布局方面, 将建设晋东、晋中、晋北3大各具特色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培育壮大企业集团, 推进煤化企业深度联合。同时, 将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开发工程化成套技术, 力争到2014年底, 现代煤化工占比由29%提高到35%。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是煤机、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煤化工装备以及煤层气装备。据山西省经信委有关人士介绍, 该省将重点发展采煤工作面“三机一架”横向成套化和综采综掘—安全防护—洗选—焦化气化装备纵向成套化, 加快构建井下、露天、洗选、焦化气化等煤炭机械全产业链;以太原、晋中、长治、运城四大汽车产业集群为重点, 引入省外名牌汽车生产企业落户山西, 加快推动甲醇燃料汽车、LNG和CNG重型汽车、电动汽车及配套产业的研发生产;煤化工装备以加压型气化设备、煤焦油深加工设备、化工容器、水冷壁水煤浆气化炉、高端设备釜式反应器、甲醇合成塔等为重点, 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全套技术设备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煤层气装备以太原、晋城为重点, 重点突破煤层气勘探、开采、储运三大关键技术装备, 大力发展煤层气千米定向钻机产能达到20台, 新型抽气设备产能达到1 000台。 (转自:中研网2014年8月1日)

上一篇:泪道激光下一篇: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