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发展方向

2024-08-25

煤化工发展方向(精选12篇)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1

引言

根据化石能源的蕴藏量以及开采情况, 许多专家预计21世纪中叶, 总的能源形势将从以石油为主逐步转化为以天然气为主, 进而发展为以煤炭为主。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 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煤化工产业, 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我国煤化工发展的核心将是新型煤化工, 即煤制烯烃等新型煤基材料和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新型煤基清洁能源;采用煤炭--发电--化工一体化方式建设大型产业化集群, 这将成为未来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1 煤制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的能量转化效率高, 能达到50%-52%[1], 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 该技术最早由德国鲁奇公司和南非沙索公司的工程师在半工业化实验厂进行考察时提出。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在北达科他州大平原上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由煤气化经甲烷化合成高热值煤气的大型商业化工厂, 生产出合成天然气15亿m3, 还生产化肥、苯酚、CO2和其他化学品。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煤气甲烷化增加热值的研究开发工作的进展较为迅速。目前国内有多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处于规划和在建过程中。2009年4月,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的20亿m3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奠基。2009年6月22日, 中海油同煤集团40亿m3·a-1煤制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 2009年8月, 新汶矿业集团新疆伊犁一期20亿m3·a-1煤制天然气及多联产项目将开工建设。2010年12月在新疆昌吉举行的“2010中国煤制天然气、煤层气 (国际) 高峰论坛“中提到, 按照《新疆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功能布局总体规划》要求, 到“十二五”末, 准东煤化工产业规模将达到1400万t·a-1油当量。

通过煤炭的清洁转化, 生产工业和民用天然气, 可以补充我国常规天然气产量的不足, 对于缓解我国天然气资源短缺,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地球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煤制油

“煤制油”技术可解决能源结构多煤少油国家的石油供应相对不足的问题。二战期间, 德国先后建成11套直接液化装置, 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供了近三分之二的航空燃料和50%的汽车及装甲车用油。

近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15%左右。我国的“煤制油”项目将形成5000万t·a-1油品的生产能力。

2007年, 兖矿的煤炼油工业示范装置申报国家审核, 2010年3月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组织的技术鉴定, 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采用兖矿研发的低温费托合成煤间接液化技术, 设计年产量为108万t·a-1油品。

2009年1月, 神华集团鄂尔多斯百万吨级直接液化煤制油示范装置试车成功, 并在连续运转303小时后按计划停车。该项目将于7月进行第二次试车, 进行为期1000小时的试运行, 并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收集。

3 煤制甲醇、烯烃

甲醇在化学、医药、轻工、纺织等行业有着广泛的用途。目前我国甲醇的生产能力为3.5万t·a-1, 世界范围的甲醇产量已经超过320万t·a-1。

目前, 世界上新建甲醇装置的规模不断加大, 大多数已经增长到60万t·a-1-80万t·a-1, 最大的单系列甲醇装置已达180万t·a-1以上。我国自行开发的适合于低压合成甲醇的催化剂, 10万t·a-1以下的生产装置已经国产化。

甲醇作为一种化工原料, 可以生产其他下游产品。主要是在生产甲醇的基础上制取烃类。该项技术的代表工艺有国外的MTO工艺、MTP工艺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DMTO工艺。

到目前, 我国已新建多套百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同时还见建成煤制甲醇, 甲醇制烯烃等联产项目。2009年2月, 神华包头180万t·a-1煤基甲醇制60万t·a-1烯烃项目被列入我国石化振兴规划。2009年5月8日, 由陕西延长石油集团、中煤能源集团、泰国新能源化工投资集团按照4:3:3股权比例合作建设的陕西靖边煤制烯烃项目签约。一期第一阶段建设180万t·a-1甲醇、60万t·a-1 MTO、150万t·a-1重质渣油热裂解、60万t·a-1聚丙烯、60万t·a-1聚乙烯项目。2010年10月, 神华宁煤集团煤基烯烃项目MTP装置进行投料试车, 并成功产出纯度99.69%的丙烯制品。

4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 IGCC) 技术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燃煤电站效率低、污染大的问题, 而且也克服了天然气供应不足和价格昂贵的问题。

到2005年, 世界上已经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IGCC电站近30座, 其中美国占了一半左右, 装机容量超过800万kw。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跟踪IGCC技术的发展, 并且将其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项目。2004年华能集团推出了“绿色煤电”发展计划, 与7家发电、煤炭、投资公司共同成立绿色煤电公司。与此同时, 兖矿集团决定“十二五”期间在疆投资500亿元发展煤电、煤化工等煤炭转化项目。“十二五”期间, 兖矿集团将在甘泉堡工业园区、准东五彩湾园区、准东黄草湖园区分别建设煤化工和煤电产业项目, 形成煤化、煤电一体化产业格局。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洁净煤技术, 煤气化多联产技术将逐渐成为现代的主流洁净煤动力-化工联产技术, 也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5 结语

在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我国原油资源短缺、煤资源相对丰富的情况下, 发展煤化工产业, 对发挥煤炭资源优势, 补充国内油、气资源不足和满足对化工产品的市场需求, 保障能源安全,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付国忠, 陈超.我国天然气供需现状及煤制天然气工艺技术和经济性分析[J].中外能源.2010, 15 (6) :28-34.

[2]赵振本, 美国大平原煤气化厂[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1986 (2) :51-55.

[3]徐京馨.甲醇前景和以煤炭为原料独立系统生产甲醇的有关设计问题[J].小氮肥设计技术.2003, (1) :1-5.

[4]周晓谦, 殷伯良.煤制甲醇工业发展现状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 2006, 2:4-6.

[5]林汝谋、徐玉杰, 徐刚, 等.新型IGCC系统的开拓与集成技术[J].燃气轮机技术, 2005, (2) :7-15.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2

新华社西安9月3日电(记者马述昆)在1至2日陕西榆林举行的“2009年陕西榆林新能源发展高层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为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方向把脉。他们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优化煤化工产业链,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振经济,并减少污染排放,可谓“一箭双雕”。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第一大煤化工生产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助理高世宪说,中国能源消耗中接近70%来自煤的消耗,这造成了中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由于中国的能源国情是“煤多油少”,与会专家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石油和化工规划院院长顾宗勤指出,中国的煤资源主要由地方政府控制,由于“GDP政绩”因素影响,各地方政府对传统煤化工项目的热情不减。而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争夺市场份额,也在“积极”扩大规模,这就造成了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同时也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带来挑战。

据悉,目前中国甲醇产能过剩约50%,电石、焦炭产能过剩30%以上。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举例说,2008年全国甲醇产能2092万吨,产量1100万吨,开工率不足60%,预计2011年产能将达3000万吨,此外还有拟建规划产能2000万吨。

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各地各企业应该抑制传统煤化工产业,而应该优化煤化工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和煤制天然气。这些新型煤化工产业可以提高煤的利用率,同时也是煤炭清洁转化的新途径。国家在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提到要重点抓上述项目示范工程,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新途径。

顾宗勤提出可以利用甲醇制汽油(MTG),为甲醇产能过剩问题找到出路,并且是从煤炭出发生产清洁汽油的重要技术路线。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行美表示甲醇制烯烃(DMTO)是石油替代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中国石油紧缺的问题。另外有专家建议大力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这种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在提高煤炭的利用率的同时还可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浅谈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煤化工产业污染

一、前言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 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有关部门研究结果表明, 煤基液体燃料( 如煤炭液化、合成油、煤基醇醚燃料等) 的生产,将成为我国石油替代能源的重点。我国煤化工发展的重点是生产石油能源替代品, 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煤炭属于低效率、高污染能源。同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化石能源,也是许多重要化工品的主要原料,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能源、化工品的需求也出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煤化工在我国能源、化工领域中已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煤化工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煤化工是煤炭的深加工产业。发展现代煤化工有利于推动我国石油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推动我国化学工业的结构调整, 有利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 我国煤化工发展逐步升温, 已呈发展煤化工热。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已发出通知, 要求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据悉, 有关方面正拟就《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煤化工发展的产业政策》,促进煤化工产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地发展。

我国在向新型煤炭能源化工转型的过程中具备三大有利条件:传统煤化工发展较为成熟、基础雄厚,在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拓展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模仿与创新,国内新型煤化工的技术和装置水平有较快的提高;出于发展地方经济和产业提升角度考虑,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企业发展煤化工项目,形成了投资热潮,通过科学规划引导这一趋势,有利于产业发展。

我国现代煤化工业的战略价值主要在于:资源条件已经决定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格局在长期难以有实质性改变;我国石油较低的储采比已经危及能源安全,替代能源是必然选择;新兴煤化工是推动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途径;由于技术提升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劣质煤资源、增强经济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煤化工发展指导方针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設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大型化、现代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一体化。就是把大型煤化工装置和煤矿结合起来(当然亦可以采取煤——电——化——体化联产模式)。把煤气化装置建在矿上(或临近矿区),力求减少煤炭运耗及运费,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煤炭资源(按煤质资源优质优用,劣质劣用,各得其所)。只有形成煤化工与煤矿一体化的利益机制,才能减少日後的价格、运输和布局的风险。

坚持基地化、集约化。化学工业内在的固有特性适宜于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基地是企业群体的集称。基地内集中布置相关企业,可以充分、高效、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发挥企业的集聚效应。总之,煤化工发展实施基地化布局最重要的目的是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高度资源优化配置,谋求集约化经营。

坚持大型化、现代化。只有采用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管理,建设大型规模效益的装置才能形成一流的煤化工基地,谋求跨越式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

四、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的措施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煤化工产业具有投资量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支持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周密组织,稳步推进。为此,要按照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综合运用产业政策、用地指标、环境容量和资源配置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对重大项目布局和建设进行统一协调,加快规划项目实施。严格控制规划布局之外的新建甲醇项目建设,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2.支持骨干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增强煤化工产业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支持骨干煤化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内科研院校的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和产品。

3.坚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煤化工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煤化工企业要积极采用清洁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增加对煤矸石、焦炉气、煤焦油等副产物综合利用项目的投入,力争将煤炭资源“吃干榨尽”,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利用国家的有关扶持资金和政策,支持煤炭和煤化工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进一步调整煤炭供应结构,切实保障煤化工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重点煤化工企业特别是煤炭基地发展煤化工,要充分考虑将来的原料煤资源需求,做好统筹规划。既要努力保证电煤供应,又要优化配置煤种结构,为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提供资源支撑。二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煤炭企业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努力减少煤炭外流。三是合理引导煤炭企业对外合作,尽可能平衡省内煤炭的需求。

5.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运用银企联手、银团贷款等方式,确保重点煤化工项目建设。支持煤化工企业通过股票、企业债券、信托资金、金融租赁和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煤化工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煤化工产业的投入。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4

1 煤化工的三个工业化层次

煤化工的三个工业化层次分别是化工原料合成、化工原料加工、化工原料再加工。而煤化工工艺的主要化工原料就是煤。因此煤化工工业化的三个层次的第一层化工原料合成主要就是指煤的合成, 利用氧化, 把煤原料与氧气接触, 在一定的条件下氧化得到氢气与一氧化碳的合成气, 然后对合成气进行加工, 利用一些碳氧化合物进行合成, 最后再对合成物进行更深一步的加工, 得到相应的化合产品。

2 煤化工的三个部分

2.1 乙烯的制作方法

乙烯是石油化工所需要的重要原料, 可以通过石油的裂解获得, 但是由于石油原油价格的不断升高, 使得乙烯的生产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 从而导致大批生产乙烯的企业都出现了亏损现象, 然而根据最新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煤或是天然气来生产乙烯, 若是能够转化生产乙烯的原料来源, 通过煤或是天然气来生产乙烯, 这将会在煤化工产业中带来巨大的变革。

2.2 煤气化的方法

2.2.1 移动床气化方法

移动床气化是煤化工工艺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是一种高效的煤气化方法, 分为常压法与加压法两种方式, 相对简单的是常压法, 但是其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是必须用熔点相对比较高的块煤才能气化, 对于一些熔点较低的煤其气化效果很一般。而加压法则是在常压法的基础之上对于常压法的局限性进行弥补的更为有效的气化方式, 其通过氧气与水蒸气进行气化, 即使是对于一些熔点比较低的煤也有很好的气化效果[1]。

2.2.2 流化床气化方法

流化床的气化方法也比较简单, 其主要采用小于8cm的煤颗粒作为原材料, 然后通过有催化效果的气化剂对煤炭进行气化, 最后得到气化的煤炭。

2.2.3 气流床气化方法

气流床气化也是一种比较高效的煤气化方法, 其气化的过程是通过将煤粉带入气化炉中与气化剂发生反应, 从而实现气流化, 这种气化方法的速度相对于其他气化方法的速度要快了许多, 其气化剂也是比较常见的氧气与水, 而且操作也很简单, 是一种很不错的煤气化方法, 不过, 这种气化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 其对气化温度与压强的要求比较高, 在常压下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要在温度与压强方面进行加强[2]。

2.3 煤化油的方法

虽然我国的煤炭储备丰富, 但是天然气资源与石油资源却是严重匮乏, 因此可以通过煤化油的方式来满足我国的油品需求。煤化油可以通过煤加氢直接进行液化获得, 也可以先将煤气变成混合气, 再通过相应的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从而获得油品[3]。

3 煤化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主要煤化工工艺技术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 同时由于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越来越重视, 使得清洁能源成为未来的主流能源, 因而在现有的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对相应的煤化工技术进行创新, 使其能够成为无污染的清洁能源, 将会是未来我国乃至全球煤化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煤化工工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现有的技术水平, 对煤化工产业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改进与提高, 同时要加大对煤炭资源利用率的重视, 使我国的化工工业能够科学、环保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雯.浅谈煤化工工艺技术与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5, (8) .

[2]王宝军, 李朝雄.煤化工工艺技术评述与展望[J].化工技术, 2013, (6) .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篇5

发布时间:2011-9-2信息来源:中国化工网

经过了2004年、2005年建设高潮之后,2006年我国化工业仍然创造了“十一五”开局的建设热潮。不过,2006年中国煤化工发展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以及向理性的回归的预示:“环保风暴”唤醒了化工业对环保和安全等社会责任的重视;化石能源的紧缺,使节能降耗和替代能源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煤化工”紧急叫停、全面规划初露头角;《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南》,尤其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为煤化工行业发展描绘出广阔的发展蓝图。

煤化工是我国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煤化工发展的新形势下,研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研究煤化工对石油化工的替代性,深入探讨我国煤化工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确实是一件涉及煤化工发展全局的大事。本文将从宏观(世界、国家)、中观(行业)两个层面就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作出分析,以求对未来的产业投资、建设作出一些建议。

一、宏观环境分析

化学工业是国家基础行业,而石油、煤(天然气的比例较小)对化学工业具有两大功能:燃料、化工原料。化学工业是能源大户,所以国家战略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等宏观环境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化工的发展进程。

1.行业现状

目前全球有117家以大型煤化工能源一体化工厂,共有385座大型现代气化炉,总生产能力达到45000兆瓦,地区分布是东亚和澳洲占22%,非洲和中东占34%,欧洲占28%,北美占15%。气化用原料49%为煤炭,36%为石油焦。产品比例,37%为各类化工产品,36%为间接法合成油,19%用与发电。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现代煤化工产能年增长率达5%,高于全球化工产能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国家厂家在近两年纷纷开始在国内物色合适的企业投资,这主要是抓住项目建设资金大,国内企业运营经验不足的特点,而在国家开始管制之后,项目审查更为严格,这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我国煤化工行业在发展之初的规划较为完善,有效的避免了重复低效建设。

2.我国能源格局

在“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化工行业要追求资源效益最大化是煤化工的发展企契机,而国家经济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煤化工必然是在今后的长期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能源结构稳定性来看,我国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人均储量与欧美、OECD发达国家等有相当大差距。而在储采比上,我国能源的可持续性也很差,如果在未来10至20年中仍没有大的油田被发现,石油资源瓶颈将危及国内能源安全。而煤炭资源情况与世界平均水平最为接近,具有相对比较优势,这决定了我国长期依赖煤炭的能源格局,在“十一五”期间,2006年至2020年,我国将斥资1万亿发展煤化工,其中装备费用占50%,技术费用占10%。煤制甲醇、二甲醚、煤烯烃和煤制油在今后15年将是投资的重点。方

向由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

3.从经济稳定性来看,国际能源署(IEA)作出的研究报告表明,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会使得下年中国的真实GDP下降0.8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上升0.8个百分点。虽然我国石油能源比例不大,但利用煤化工的替代性降低石油消耗和进口依赖度,是稳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4.环境污染

2006年,轰轰烈烈的“环保风暴”唤醒了企业对环保、安全的社会责任感。从环境保护来看,使用清洁煤气化技术后,煤化工能源一体化产业模式能有效解决常规发电厂的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生态平衡和环境容量是煤化工未来发展比较关键的考虑点,煤制油从根本上说是将一种资源转化成另外一种资源。生产一吨油品需消耗约4吨煤、十吨水,对地区水资源压力很大,而水资源超标消耗可能导致生态失平衡,这与新的国家战略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相悖,也是目前发展煤化工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是产业研发和项目投资的一个重要方向。由于中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总体为逆向分布,在煤化工规划时必须要考虑水资源平衡和项目的节水技术应用。从水资源分布来看项目投资,山西和宁夏不适合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而贵州、内蒙古和陕西等区域则应该是政策倾斜的地区。因此目前煤制油只能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技术储备,而不能作为大规模推广的产业化方向。而发改委极有可能会以水资源限制来作为煤化工的硬性指标设置门槛。

5.可持续发展

发展煤化工产业拥有几项优势:首先政府从战略上考虑,会提高准入门槛,以避免盲目投资,但为鼓励在能源替代技术和装备等方面有所创新,会对行业内企业有所优惠,先行企业有望受益并长期保持。其次煤化工成本远低于石化产品,具有经济可行性。再次,煤化工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如若能降低水消耗,完全有替代石化产品的可能。再次国内企业积累和储备了相关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建立核心竞争力,改变在高端石化产品的劣势局面。再次由于煤化工建设费用高,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可以吸引大量民间和国外资本投资,降低资金流动性,改善国内经济环境。

6.宏观调控

日前有关官员表示,经过半年多努力,《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和《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并已上报在审。据透漏,煤化工产业发展政策的基本精神是: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不断发展煤化工产业,以缓解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促进煤炭区域产销平衡,鼓励煤炭资源接续区煤化工产业发展,适度安排供煤区煤化工项目的建设,限制调入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统筹煤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煤化工业要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走大型化、基地化的路子,发展开放式的产业链条;加强自主创新,坚持以我为主的自主创新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设备国产化。从以上信息看,传统煤化工行业,如焦炭和化肥,投资增幅将很少,以技术改建为主,而电石产业甚至面临缩减淘汰的可能。

二、行业分析

1.上游供应分析

国家能源权威机构对十一五能源纲要的解读指出:优化能源结构非常重要,以煤炭为主体是现实,优化能源结构是方向。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高达70%的比例,这是由我国的现状决定的,但并不说明我国能源结构是优化的,以石油中心转向以煤中心是适宜的。煤炭的生产能力有很多要素决定,当年产量超过到20亿吨,开发难度及成本将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几个产煤大省的生产负荷已达极限,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增长造成极大破坏。

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以来上升非常快。2006年,煤炭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已经上升到了220元/吨,比2001年上升了一倍多。考虑国内存在价格“双轨制”的变革以及中国未来对煤炭等基础化石能源的需求,以及“一金两费”政策的出台也将部分抬高煤价,中国国内中长期煤炭价格上涨幅度预计会在10%~15%左右。煤价的走高结合长期油价预测走平(2010年55美元/桶、2025年54美元/桶和2030年57美元/桶,),也将减少部分对利润追逐的投资。

因此,长远看煤化工的原料供应并非没有压力。目前全国煤炭行业销售毛利率为9%左右,盈利能力有减弱趋势。而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的非理性投资后果逐渐显现,潜在产能释放压力较大,从这一点看来,煤炭企业下游多元化投资的内部吸收,使低成本煤炭上下游一体化极具投资前景。

煤炭行业2003年来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固定资产投资高居不下,未来一段时间煤炭行业潜在产能释放的压力较大。政府基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安全事故的压力,不断出台相关的法规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炭产能大规模释放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年鉴中给出了行业统计数据:2004年有4.4亿吨施工规模。2005年,整个煤炭建设规模为8.5亿吨左右,施工规模为7.57亿吨左右。未来三年平均投放的产能最少在2.5亿吨/年左右,我们估计2007年的新增产能投放规模为3亿吨左右。今年我国的煤炭产量大约为23.5亿吨左右,2007年的产量增速预计为10.6%—12.7%。

结合上表,虽然近几年国内煤炭产能快速增长,但考虑基于安全生产大小煤矿的关闭和现有煤矿产能核定,预期2010年国内煤炭产量在30亿吨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内煤炭供求关系基本平衡,并没有给煤化工留出太大的产能空间作为。2007年及今后几年,我国煤炭运力将趋于紧张,运力的非均衡分布可能会导致局部富裕区域将产能转向煤化工消化。

综合,煤炭行业形式,不难看出今后几年煤化工的投资方向以地区性产业集群建为主,大型煤炭企业的投资将占很大一部分,而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产业投资规模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庞大。

2.生产技术

有机化工行业发展大致经过农业化工、煤化工,石油化工三个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原料成本的比较优势,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如果仅从产品替代关系,不从经济性、技术角度考虑,则煤化工能够完全取代石化产品。煤化工主要包括传统的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煤气化和煤液化。三条产业链中煤化油技术壁垒最高,而煤气化应用最广泛,几乎是所有煤化工产业的基础。

3.细分产品市场投资分析

1)传统焦化和电石乙炔化工。利用方法是煤炭高温焦化,焦炭是主要产品,而焦炉煤气和富含烃类液

体的焦油是焦化的副产物。国内传统焦炭行业和电石行业新产能建设一直不停,短期内过剩产能难以消除。但由于国内大量民营焦炭企业的存在,2010年前采用技术先进的粗苯加氢精制装置投资依然看好。PVC、电石法乙炔化工的成本优势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投资吸引力。电石法BDO是技术壁垒最高和成本优势明显的生产技术,但在建产能已经饱和,预计2008年出现产值高峰,建议谨慎投资。未来产业投资热点在于下游产品的衍生和联产、技术升级以及成本控制,今后新建产能的指导思想是产品品质提升和出口导向。

由于焦炭行业集中度低,2006年以来,发改委出台《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焦化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产能集中在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是大势所趋,今后几年的主要走势为大型企业产能扩建、优势企业兼收并购。

高油价时电石法工艺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但最大的问题是高能耗和环境污染。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兴建了电石乙炔法的化工装置。2006年5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电石行业结构调整有关意见的通知》,指出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进入门槛,禁止部分新电石项目的上马。但由于国内电石仍有产能在建,同时下游需求波动较大,未来供大于求的格局使的电石价格将随产能利用率及行业成本变化而变化。未来电石行业投资主线是煤电电石和电石化工上下游一体化,强化成本优势;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投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迎合宏观调控,优化产业布局为主。

2)煤气化。煤气化是煤化工产业的核心所在,应用广泛、发展成熟。即在缺氧条件下使煤炭不完全燃烧成为气体,该气体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为化工原料。主要技术有壳牌粉煤气化、德士古水煤浆气化和GSP加压气化等。技术优势尤其是洁净煤气化技术以及先行企业优势较大。而真正降低煤化工产品成本的重中之重是获得便宜的甲醇,而具有煤炭优势和先进煤汽化技术是降低甲醇成本的主要手段。

下游产品合成氨产业链中,尿素已经严重供过于求,仅靠行业成本支撑产品价格,投资前景暗淡。未来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技改项目降低成本或进行行业整合来获得发展。2006年以来行业整合明显加快,如中海化学收购内蒙古天野等,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化肥行业未来将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案例并成为“十一五”的趋势;未来硝酸和硝铵等由于主要用于化肥和炸药生产而在尿素下行的趋势下价格将逐步走低。产业势会与氮肥趋同,同样缺乏投资理由;

下游产品甲醇产业链中,由于甲醇的物理性质不可能在国内大范围推广甲醇燃料,但甲醇是最重要的产出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可以用来生产甲醛、合成橡胶、甲胺、DMT、MMA、氯甲烷、醋酸、MTBE等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预计到2010年,全球甲醇产能将达到5099万吨,需求量约为4226万,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由于全球甲醇产能向低成本区转移,国际甲醇价格将逐步下行。

国内甲醇装置以煤炭为原料占多与国际上以天然气为主的格局不同,但目前计划开工的项目在1500万吨以上,预计2006年的消费量为760万吨,正常需求增长在15%左右,到2010年开始甲醇产能面临严重过剩的压力。如果国家推广甲醇汽油、二甲醚和甲醇制烯烃项目,甲醇行业还有投资机会,否则即使有成本优势,投资风险仍然过大。

DME,二甲醚的成本优势来自于低成本甲醇合成,作为优秀的清洁能源,国家可能推广为车用燃料,但其配套的二甲醚站建设和车辆发动机的改造,使此需求短期内很难产生规模效应。短时间内二甲醚仅仅依

赖成本优势,难以建立竞争优势,所以单个产品缺乏投资前景,投资者应关注国家相关政策指向,及时跟进投资。

醋酸下游需求旺盛,预计未来需求增长将保持在10%以上。Celanese南京60万吨和扬子石化与BP合资的50万吨装置,使国内产能压力在2008年显现。而2008年左右全球醋酸供应仍将保持偏紧或平衡的状况,这使的国内的一体化企业有希望利用成本优势未来逐渐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

MTO、MTP,由于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只有通过甲醇生产烯烃的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突破,打开巨大的甲醇需求空间,否则只有寄托希望于于煤—甲醇—烯烃一体化装置降低成本与石化产品竞争,甲醛主要用于生产树脂、胶粘剂,年需求增长率为25%左右,产能已显过剩。未来投资方向是甲醇降耗技术开发以及甲醛的下游配套产品线的纵向多元化。

综合分析,煤化工产品大多进入壁垒不高,单一产品结构企业受市场价格、产能过剩等市场行情影响严重。今后的产业发展方向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去除不确定的技术改良因素,煤气化多联产投资似乎是行业唯一的选择。国内目前的拟建、在建项目很大一部分是化工企业、煤矿企业在跑马圈地划分未来的利益范围,化工企业有技术、人员优势;但煤矿企业却占有资源、资金优势,把握着煤化工企业的命脉—低成本;而一些国际行业巨头则拥有技术优势、设备资源、资金优势及管理优势,所欠缺的是政策和资源,凭借其优势可以和我国众多的化工和煤炭企业采取广泛合作,但国家必然出于战略安全考虑限制其介入程度,这就要求我国的业内企业在加强设备、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发强度,降低成本,提升品质,争取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下,作强煤气化产业。

3)煤液化

煤间接液化,先将煤炭气化成合成气,然后再通过费-托反应以及蒸馏分离得到石脑油、柴油和汽油等终端产品。另外一条煤利用途径是煤炭的直接液化工艺,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出多种直接液化工艺,原理上都比较类似: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溶剂中将较高比例的煤溶解,然后加入氢气和催化剂进行加氢裂化反应,在通过蒸馏分离出油品。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互补极强,直接和间接一体化装置是煤化油产业化的最佳选择。在这项技术上,并无成型经验可以借鉴。出于风险考虑,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兖矿集团、神华集团和潞安集团三家企业的煤制油项目。这是由于缺乏产业化运作经验,企业技术消化和参数摸索都需要一定时间,需要样板企业去摸索产业发展之路。但经过近40年的产业摸索之路技术风险并不大。乐观预计下一批煤液化产能建设仍以现有企业扩建为主,给三家企业将带来领先效应和巨额利润。

即使2010年国内煤制油装置规模达到2500万吨,每年耗煤约为1亿吨,仍然不到目前煤炭开采量的5%,并不会影响煤炭价格,况且目前的一些煤制油项目均有配套的新开煤田配套。但如果未来一段煤制油产能过大,则可能影响石油价格下降,降低煤化工的经济效益,所以,煤制油对石油产业的冲击并不大。

从生产成本角度计算,煤炭价格10美元/吨,自主技术的成品油成本在25美元/桶左右,即使加上煤炭未来预期涨价成本,在原油价格预期45美元/桶下,总投资收益率(税前)在12%左右。

由于煤化油技术具有很高的壁垒,预计国家政策将适当推广煤制油技术,先行企业能够在未来可预期的30余年高油价下受益。中短期内,煤制油装置可能的煤炭需求占煤炭总需求的比例较小,不会导致煤价的大幅度上扬。长期看在生物能源及天然气的竞争下煤化工也不会对石油化工替代。

4.产品策略分析

尤其是石油价格高峰之后,煤化工行业的多数单一产品都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单纯的低成本策略必然难在今后的国际化工市场构成核心竞争力,个人认为煤化工产业今后的投资方向主要是:

1)煤气化技术和综合生产效率提高带来的低成本多联产,化工产品精细化的研发,降低消耗尤其是水消耗的技术改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技术改进。

2)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内需进入高速增长,但仍落于产能增长速度;外向型生产优势显现,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精细化工产品的出口将有很大提高;煤化工企业和石化工企业合作加强,联合开拓海外市场成为业内潮流。

对当前煤化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煤化工;经济;思考

在我国能源结构呈现缺油少气富煤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对石油、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不断升高,因此发展煤化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煤化工产业的产品广泛用于农业、钢铁、轻工和建材等相关产业,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保障人民生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在一家在煤化工行业的国企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亲身经历了传统煤化工向新型煤化工转型的过程,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煤化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煤化工行业可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的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焦化、煤制电石以及合成氨。我国的传统煤化工行业发展较早,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家。据统计,焦炭、电石、合成氨的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0%、93%和32%。目前,传统的煤化工已出现产能过剩局面。

由于煤化工行业早期在整体发展规划方面比较滞后,宏观管理没有跟上。焦炭、电石、甲醇等初级化工产品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尤其是近期以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在石化产品及大量国外低价化工产品进口的冲击下,造成国内煤化工行业结构性过剩。化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开工率不高,企业亏损经营。依焦化行业为例,焦炭产量供大于求的状况一直持续,2015年1-5月份,全国累计生产焦炭1.88亿吨,同比下降2.8%,降幅同比扩大1.2个百分点。焦炭市场继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同时,焦炭价格一路下跌,焦炭出口量增价跌,企业效益大幅下降。

而新型煤化工在传统行业发展基础上,在技术、资金、环保等方面有了一个大的提升,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近十年来,我国煤化工项目大量上马,在建设高潮的背后,因高耗能、高耗水的环保弊端,煤化工的发展已出现投资过热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考虑新型化工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实际,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纷纷规划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产品雷同,重复投资建设,面临极大的投资风险。如果不加以调控很可能又出现产能过剩。

二、新型煤化工发展走势分析

新型煤化工涉及煤液化、加氢等技术领域,具有以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等特点。相对于传统的煤化工,现代煤化工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在产品结构上,以能源转化、产品联产为发展重点。在发展传统煤化工的基础上,发展重点为能源转化、产品联产型的综合化煤化工厂的建立,如煤液化、煤气化以及化产品与电、热力联产等。

在企业规模向大型化上,由于现代化工有着高科技优化集成化的特点,新上项目投资规模很大,企业规模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提高我国煤企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培育世界级大型煤化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化上,就煤化工核心技术及装备而言,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研发力量主要在科研院所。而在新型煤化工发展中,呈现煤化工企业变为研发主体和良好趋势,这将大大加快新技术的市场转化速度。

三、對于煤化工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虽然煤化工经济的发展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煤化工的发展受到煤炭、水、环境保护等多重因素制约的现实问题。所以新型煤化工的发展,一定要做好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

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对煤化工产业的规划布局。据媒体报道,近几年建成投产的煤化工项目有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煤化工项目都集中在煤炭资源相对丰富的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的煤炭资源虽然丰富,但水资源相对匮乏。另外,国家已经意识到当前煤化工投资过热的问题,2014年下半年,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遏制煤化工过热发展和用水过量,并在《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移除了西部煤化工项目。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发展技术路线图,加以宏观调控,对行业整体发展加以引导与合理规划布局。

2、加快对煤化工的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突破环保难题。对于传统煤化工,由于高能耗、高污染,其生产空间越来越窄,许多企业面临关停、淘汰的命运,社会上对煤化工项目的一大诟病也在于环保问题。所以必须要下定决心,在注重独立自主技术研发,同时要注意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对节能、净化技术的引进,尽快向现代煤化工迈进。从目前已经投产运行的煤化工项目来看,只要下足功夫,在环保投入、环保设施、环保监管上做到位,环保难题是可以找到解答的。

3、设立煤化工行业预警机制,形成良性发展机制。煤化工经济是受多重因素影响与制约,煤炭、原油、天然气的价格因素都会影响到煤企的发展,还受到国外化产品的竞争、碳税的影响,尤其页岩气等新能源的出现,对于煤化工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为此,国家及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市场外部因素,能源结构的改变,可能给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尽早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从而把对于煤化工的冲击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冯敬轩,冯连勇.低油价形势下煤化工何去何从.中国石油报,2014.11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7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九五”期间起步,通过示范,“十一五”期间基本成型,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一套煤直接液化、三套间接液化和二套煤制烯烃等示范项目都达到了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证明此类项目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近几年一边是国际油价高启、煤制油化工项目效益明显,煤炭资源产地发展诉求强烈;而另一边是国家政策严格限制,煤制油化工项目审批遭遇政策瓶颈。因此,“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如何适度、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示范项目建设运营中的成果和不足,对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提出八点可行性建议。

1 目前国内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状况

1.1 产业示范项目总体进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除煤制天然气外,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等示范项目均已建成投产。

煤制油项目除神华集团108万吨/年直接液化、18万吨/年间接液化外,山西潞安集团16万吨/年间接液化、内蒙古伊泰集团16万吨/年间接液化等煤制油装置全部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煤制烯烃项目,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DMTO)2010年8月一次开车成功,2011年转入商业化运营,装置实现满负荷、长周期运行,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神华宁煤60万吨/年煤制烯烃(MTP)项目2010年开始试车,2011年已经打通全流程,2012年7月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大唐60万吨/年煤制烯烃(MTP)正处试车阶段。煤制乙二醇项目国内有五条示范生产线,其中内蒙古通辽金煤化工公司全球首套

年产20万吨/年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2010年打通全线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煤制二甲醚项目全国已经形成一批数十万吨到数百万吨规模不等的生产基地,总产能达到近1 000万吨/年,但由于产品标准迟迟没有出台,产品应用领域窄,产能过剩,目前开工率仅为30%左右[1]。国家发改委核准了三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分别为大唐公司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辽宁阜新两套40亿m3/年煤制天然气项目、内蒙古汇能16亿m3/年等煤制天然气项目,大唐公司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已于2012年7月产出合格天然气,打通全流程。此外,2010年神华集团建成了十万吨级CO2捕集与封存放大试验装置,目前运行状况良好。

通过示范工程的建设和运营,项目承担企业在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关键设备、工程建设、工厂运行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2 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取得的初步结论

1.2.1 我国已经掌握了现代煤化工核心技术,站上了世界现代煤化工技术制高点

“十一五”期间,随着示范工程的建成和运营,国内科研单位和现代煤化工企业获得了一批知识产权并掌握了核心技术,特别是以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甲醇制烯烃技术、中科合成油煤间接液化技术、华东理工大学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深加工技术在工业示范装置上进行了示范并得到验证。国内自主研发的合成气净化、硫回收及甲醇合成技术也逐渐完善,中石化和清华大学的甲醇制烯烃技术也得到工业试验装置验证,配套的环境保护技术如污水处理、废渣循环利用、SO2回收及CO2捕获与封存(CCS)方面都实现了技术突破,关键装备的国产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国已经摆脱了煤化工发展过程中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1.2.2 现代煤化工产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现代煤化工转化加工,可实现煤炭增值,以煤制烯烃项目为例:7.5吨煤(包括原料煤和燃料煤)可以生产1吨聚烯烃产品,煤炭价格按500元/吨计,原料成本仅3 750元/吨,而聚烯烃产品价格可达11 000元/吨以上,通过煤制烯烃,煤炭可实现2.93倍以上的增值。

对于煤制油项目,工厂建设在煤炭产地或附近,煤制油油品与石油炼制产品相比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经测算煤制油与原油加工项目产品成本比较的盈亏平衡点在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左右,国际原油价格越高行,煤制油产品越有竞争优势。

对于煤制烯烃项目,工厂建设在煤炭产地附近,聚烯烃产品成本可控制在较低水平。煤制烯烃与石油制烯烃相比,原油价格在60~80美元/桶区间时,石油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收益水平高于煤制烯烃项目,在80美元/桶价格水平左右,两者内部收益率基本相当,在80~100美元/桶价格区间,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收益水平高于石油制烯烃项目,随着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和油煤比价加大,煤制烯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进一步比较发现煤化工路线与石油化工路线具有不同的盈利模式。煤化工投资较高,产品固定成本较高,但产品与原料间的毛利较高,而石油化工投资相对较低,产品固定成本较低,但产品与原料间毛利较低,煤化工盈利点在于单位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空间,而石油化工单位产品毛利空间较小,其盈利点在于经济规模、产品丰富及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增值。

以煤制180万吨/年甲醇及下游甲醇制烯烃项目为例,项目总投资约170亿元,项目施工高峰期,现场人员可达10 000人。当项目进入正式生产期,年利润和年上缴税费可超过18亿元,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1.2.3 现代煤化工产业可实现各种污染物达标排放

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最佳选择,目前各种现代煤化工路线的能源转换效率为:煤制氢62%、煤制天然气57%、煤直接液化51%、煤间接液化42%、煤制甲醇43%、煤制烯烃36%[2],均高于传统燃煤发电平均35%左右的能源转换效率。

值得指出的是,现代煤化工并非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由于在化工工艺中设置了合成气净化工段,在加工过程中,煤中的硫等污染物可被完全回收并用于生产硫磺等产品,同时CO2被富集,为封存和利用创造了条件。

煤制烯烃与石油制烯烃相比,两者的单位烯烃SO2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相当,单位烯烃氨氮排放强度煤制烯烃要远低于石油制烯烃。

1.2.4 现代煤化工可实现石油的直接或间接替代

传统的石油化工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资源,现代煤化工产业可实现石油的直接或间接替代。对于煤直接液化制油而言,约3.5吨煤可生产1吨油品;对于煤间接液化制油而言,约4吨煤可生产1吨油品。以年产150万吨烯烃(乙烯+丙烯)的工厂为例,如果用石脑油作为裂解原料,每年需要石脑油至少300万吨,而生产300万吨石脑油就需要有1 000万吨的原油加工能力。如果以煤炭为原料,一个同等烯烃(乙烯+丙烯)规模的工厂将每年需要450万吨甲醇,折合消耗1 125万吨煤炭(原燃料)。

1.2.5 现代煤化工CO2排放偏高

由于煤的分子结构中碳氢比远远大于石油,煤在转化为低碳能源时会释放大量CO2,煤制烯烃单位产品CO2排放强度是石油制烯烃的3.5倍,单位烯烃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也远高于石油制烯烃。

1.2.6 水资源消耗量较大

由于水是煤化工的原料,所以煤化工单位产品的水消耗量远高石油化工产品,以同等投资的项目相比,煤化工厂比生产同类产品的石油化工厂消耗更多的水资源。

1.3 现代煤化工项目规划情况

由于已经运行的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急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部分煤炭企业为了拉伸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把目光定位于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上,甚至有些企业把煤化工项目作为获取资源的筹码,不顾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纷纷规划和开始建设煤化工项目。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出现了无序发展势头。据统计目前已备案和已开展前期工作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规模已经超过1 000亿m3/年;已备案和已开展前期工作的煤制乙二醇项目规模已经超过430万吨/年;在建、拟建以及处于规划阶段的煤制烯烃项目29个,合计烯烃产能超过2 800万/吨年[3],总投资超过2 300亿元;已规划的煤制油项目规模已经超过1 500万吨/年。

2 目前有关国家政策

为遏制盲目发展势头,2008年8月、2009年9月和201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煤制油项目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8]1752号)、《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改产业[2011]635号),对煤化工项目建设审批进行了严格规范和限制,特别是国发(2009)38号文件,明确指出“今后三年原则上不再安排新的现代煤化工试点项目”。

3 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3.1 做好适量的战略能力储备

石油已经具有了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西方势力通过控制石油价格来遏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5%,预计2020年将达到70%[4],国家能源供给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我国石油储备还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1年底,只初步形成相当于40天消费量的石油储备能力[5],预计2020年才能达到相当于消费量为90天的储备能力。一旦国际政治或经济形势突变,石油运输通道被切断,国内原油产量将难于应对突发事件。建议我国应该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生产油品和化学品来直接或间接替代石油,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煤化工能力储备体系,以此加强对海外石油断供的反控制力,自如应对国际能源形势变化。

3.2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指导下有序发展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现代煤化工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规范和指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现代煤化工产业统一布局,明确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产品;对不适合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区域和产品进行明确限制,避免逢煤必化、无序发展局面的出现,合理和节约利用煤炭资源。

3.3 统筹规划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建议国家选择配套条件好的地区,规划建设煤炭、电力、化工一体化多联产的现代煤化工大型化、园区化基地。打破行业局限,推进煤化工与发电、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等产业间的整合,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煤炭利用方式的转变。

建议在陕北榆林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呼伦贝尔地区、宁夏宁东地区、新疆北部地区有序推进大型现代煤化工利用基地建设。

3.4 合理利用资源和节能减排

常规的煤炭利用是直接燃烧发电,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CO2、SO2和氮氧化物,在燃烧后需对烟气进行CO2捕集、脱硫、脱硝等处理,成本高、效率低,特别是不能使用高硫煤。然而现代煤化工工艺中都设有净化工序,可将硫转化为硫磺,并将CO2富集以便封存和利用,技术成熟,效率高,可以使用高硫煤。

建议现代煤化工项目应该多以劣质煤、高硫煤为原料,在煤炭深度转化的同时,实施其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煤炭转化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同时采用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使煤炭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达标排放。

3.5 国家对整体化工原料结构进行调整,促进化工原料多元化发展

煤炭不仅是能提供热量的燃料,也是与石油一样重要的化工原料。“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我国必需依靠煤炭,促进煤炭利用方式的变革。

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规划现代煤化工产业与石油化工产业的协调、差别化发展,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调整国内石化企业“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了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油品需求和燃料油质量升级需要,炼油企业应该以多产高质量的燃料油为主,少生产化工原料,部分缺口可由现代煤化工产品填补。

例如,我国由于烯烃资源短缺,聚氯乙烯生产以电石法为主,该工艺不仅工艺流程长、污染大,而且能耗高。如果按照煤化电热一体化生产方式,通过煤制烯烃替代电石法制聚氯乙烯,不仅可以优化现有聚氯乙烯生产方式,而且可以减轻或消除汞污染。

3.6 鼓励有示范工程基础的企业优先发展

现代煤化工项目建设动辄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元[6],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目前国内多个示范项目,进展状况不尽相同,能否取得成功受技术、装备、人才、市场、资本、建设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为规避风险,建议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批方面向取得示范工程成功的企业倾斜,培育行业领军企业,促进升级示范,少走弯路。

3.7 探索CO2减排新路径

众所周知,高CO2排放量是制约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现代煤化工技术为CO2捕集与储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使二氧化碳捕集、储存、规模化利用成为可能。建议在现有示范基础上,加大CO2减排新路径的探索,加强现代煤化工工艺流程的完善和产业链的延伸,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8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技术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建议国家应该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开发、推广,积极推动关键装备和技术的自主化进程;支持建立健全现代煤化工技术和装备创新体系,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技术攻关。煤化工企业应该积极采用先进高新适用技术和自主研制装备,新增产能应该以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建设高水平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为目标。

4 结论

我国占世界能源消费份额从2000年的9.02%增加到2010年的20.82%[7]。随着经济的发展,此消费比重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石油进口量将逐年增长,能源问题业已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解决我国石油短缺问题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实施“开源节流”,在加大石油勘探力度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石油资源;二是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三是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弥补石油供应缺口。

目前国外找油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存在较大的运输风险;同时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化石能源仍将占据全球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仍将处于从属地位[8]。我国应该从资源禀赋出发,制定适合国情的资源战略,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进行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努力实现煤炭替代部分原油这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性选择。

参考文献

[1]张二红.中国甲醇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52-57.

[2]张玉卓.新型煤化工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煤化工,2011(1):34-35.

[3]唐宏青.我国煤化工发展的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12(6):7-10.

[4]于宏源.加拿大能源过剩危机[J].能源,2012(45):81-82.

[5]夏丽洪,郝鸿毅,罗海云.2011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12(4):73-81.

[6]柯体竹.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2):28-29.

[7]李天星.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石油企业,2012(6):68-73.

煤化工工艺发展浅析 篇8

1 煤化工的三个工业化发展层次

煤炭工业经历的漫长发展进程中, 对其主要的研究为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煤气化的合成。在当前的工艺应用条件下, 将煤炭能源直接生产气, 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业原料来生产出广泛地的化工应用产品, 合成相关燃料已经能够实现, 这也是煤化工工艺发展的重要突破和进步。

煤化工的工艺操作步骤主要包括:用煤炭制造合成气, 合成气的重新应用加工乃至深加工应用。这当中煤炭制造合成气是应用干煤粉或水煤浆的部分进行氧化合成, 合成气的主要工艺合成路线包括碳氧化合物、烃类以及醇类的合成。能够将其作为纯粹的化工工业产品进行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还可利用其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中间品。此外, 生产甲醇的下游产品当中醋酸以及碳酸二甲酯的占较大的比例, 烃类的下游产品当中的聚丙烯以及聚乙烯占有较大的比例, 因此在对于整个化工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煤气化的技术和方法

2.1 煤气化的技术

煤气化工艺技术经过长期的成熟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Shell粉煤气化、Dow水煤浆加压气化、Lursi固定床加压气化、Texaco水煤浆加压气化。

Shell粉煤气化:此种煤气化工艺技术相对来说较为洁净, 适应能力强, 此种工艺方法能够在发电技术中应用, 同时此种技术的合成气能够在化工原料中应用。此种技术的进料可以选择干粉煤, 所以其选料的范围也较为广泛, 成本相对低廉, 煤种的消耗也较少。

Dow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此种工艺技术较为优良, 能够在化工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此种工艺技术的汽化炉包括两个部分, 也因此具有独特的优势:与其他工艺技术相比较, 此种工艺技术的能耗更低, 气化合成条件较为平和, 技术可靠稳定, 能够将普通材质的耐火砖应用在工艺技术的二段炉当中, 投资成本相对较低, 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应用此种工艺技术来合成氨以及甲醇的制备方法, 而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应用前景非常乐观。

Lursi固定床加压气化:此种方法只能应用于煤种较高的品种, 而且仅能应用块状煤, 而且甲烷占据的比例较大, 此种工艺技术在城市的煤气化中较为合适, 但是所产生的废物废气较难处理, 严重影响环境。

Texaco水煤浆加压气化:此种煤气化工艺技术所应用的原料主要为水煤浆, 需要在汽化炉当中添加一定的人工氧气, 进行一定的氧化反应, 在高温以及一定的气化压力下, 最终得到氧气以及一氧化碳合成气。此种工艺技术的优点在于生产的有效应用成分可靠安全, 碳的转化率较高, 对于大多的煤种均能应用, 技术操作弹性大, 对于废气废物的产生也较易回收处理, 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水煤浆化工技术的开发及现状:水煤浆中的煤浓度提高, 使其具有相对稳定的状态, 是水煤浆化工的技术难题。在工艺生产进程当中, 汽化炉与水煤浆的距离较近, 储存量也相对较小, 存放时间也相对较短。要想提高水煤浆的煤浓度, 可以通过添加另外的含碳固态物或增加改善添加剂来实现。近些年来, 相关化工工艺已经投入应用到水煤浆气化设备, 他的操作工艺流程较为简便。干粉煤气的应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 一些国家一般将其用于发电。

2.2 煤气化的方法

近些年以来, 煤气化方法应用较为广泛, 其中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有:气流床气化、熔融床气化、移动床气化以及流化床气化。其中除熔融床气化方法外, 其余三种均已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1) 气流床气化方法:此种方法应用于固体气化当中, 应用汽化剂把煤粉带入到汽化炉中以实现气化。气流能够将煤粉阻隔开, 所以气化过程中受到的粘沾性较小, 这也是此种方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汽化剂能够选择水和氧气, 能够对反应温度维持在较高的反应水平上。K一炉法作为应用较早的气化方法, 但是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易于出现多种问题, 对峙出现了后期的Prenflo方法以及Shell加压气化方法。

(2) 移动床气化方法。与固体床气化相对的移动床气化方法, 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原则, 采用加压或常压的方法, 采用常压的方法一般相对较为简单, 但必须依赖块煤, 对于其他熔点相对较低的煤种并不适用。加压的方法作为常压方法的改进方法, 应用汽化剂和氧气, 大大提升了煤适应性。适合于此种方法的Lurgi方法, 生产出的最终煤气中含有高成分的甲烷气体。

(3) 流化床气化方法。此种方法需要应用的煤颗粒粒径在800mm以下, 选用汽化剂作为硫化介质使用, 利用气体分布板在流化床的床沿间穿过。流化床的气固内部具有较好的犯浑接触能力, 而且具有相当的传热、传质效率, 所以, 均衡的组成和稳定是流化床的重要特点。

3 煤化工工艺的未来发展

总的来说, 煤化工工艺当中存在相当多的实际问题, 比如污染问题、成本高、运输问题等等。因此, 需要相关的工程实践以及研究人员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将煤化工工艺生产的大型装置设立在离煤矿较近的地方, 建立相应的煤化工工艺企业, 减少相应的运输成本并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走创新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1) 应用新型工艺技术。高能耗一直是煤化工工艺的生产技术瓶颈, 研究创新采用新型的工艺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的可靠保障性, 生产技术做到节能高效, 工艺流程操作科学合理, 从而节省更多的能源、人力以及物力,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突破产能过剩的局限性。以某年的生产实践为例, 煤制造二甲醚的生产产量仅仅在产能的30%左右, 煤制造甲醇的生产产量也只有产能的54%, 因此, 能够对产能的利用率高效应用, 就应当对产能的规模有较好的规划, 使其能够与资源保障、市场需求、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 科学规划煤化工发展路径。必须要打开认识的思路, 目前国内的煤化工的投资进入到热潮时期, 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油价的攀升影响, 煤化工产业的成本相对较为优势, 某些煤化工企业为谋取经济利益获取大量的终端产品, 但是此种对该行业的认识思路将不利于煤炭清洁生产的初衷, 从而对煤化工的未来发展造成限制。

摘要:本文针对煤化工工艺技术、核查合成气制取二甲醚和乙烯的走向进行详细的研究, 分析能够实现甲醇的合成化、大型化以及国产化的工业途径。以化工工业化的角度分析综合了煤化工工艺的发展, 以及对其产业化的走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化工,发展,工艺技术

参考文献

[1]沙兴中, 杨南星.煤的气化与利用[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9

为充分发挥济宁市煤炭资源及相关产业优势, 打造国家级煤化工生产研究基地, 济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山东省鲁南煤化工研究院 (以下简称“煤化院”) , 属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煤化院由鲁南质检中心 (山东省质监局为促进鲁南经济带的发展而建立的全省三大质检中心之一, 由济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完成筹备建设) 统一管理, 与国家质监总局批复的国家煤及煤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合并建设, 中心和研究院采取“一体两制”、资源共享的运作方式, 开展煤及煤化工产品的研发、质量检验工作, 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以及相应的课题研究等任务。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煤化院受到了市政府和省政府的很大关注, 在全市乃至全省的“调结构、促发展”的工业调整与振兴活动中, 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煤化院要想充分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 首先要做到解放思想、顺应潮流, 进而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勇于探索与实践。要以开阔的思维、创新的意识、合作的精神、发展的眼光来开展工作。

积极融合各种优势力量

融合不是简单的合作, 融合是通过合作与整合, 将现在的各种优势结合起来, 创造出比原来能力更强的事物, 如技术融合, 人才融合。煤化院作为政府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 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支持, 依托鲁南质检中心的质量、计量、标准及认证认可等方面优势资源, 走进企业, 与企业合作, 最大可能地融合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的智慧与力量, 提升自己的科技与研发能力, 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 融合企业在管理、生产、设备及人才方面的资源。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管理方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困难与问题。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 对于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管理方法, 以及企业自主研制的一些科技成果等, 放在煤化院服务平台上进行积极推广与交流。对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技术瓶颈问题, 可以利用煤化院的实验室资源和人才优势, 再结合企业现有的一些专家或高端仪器设备, 共同进行研究。同时, 对于企业在产品质量及标准制定方面, 煤化院要借助鲁南质检中心的质量、计量、标准、认证认可等方面的优势, 积极地帮助企业、引导企业, 提升其优势产品质量, 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力甚至企业在制定标准中的话语权。比如, 济宁市高新区现在不断引进一些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生产企业, 这些新建企业在结构调整、经济振兴等方面作用重大, 因此市政府也极为重视他们的生产与发展。但是新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 煤化院可以凭借自身优势, 来引导、帮助他们, 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其次, 融合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由单位出面, 经常与一些科研机构或高校联系, 或者是在职各位人员与自己的导师、同学紧密联系, 搭建尽可能广泛、真实的信息和技术资源通道。发挥煤化院服务平台作用, 将科研院研究的前沿技术与当地企业相联系, 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努力做到将科研成果提升为标准化, 利用标准化形成产业化。帮助企业增强年增强持久的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最终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

坚持开阔思维的创新之路

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及至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煤化院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迎接种种挑战,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开阔的思维, 坚持创新, 敢于创新。

第一, 工作方式创新。煤化院要改变事业单位传统的“等、要、靠”的工作方式, 要主动走出去, 展示其人才储备和实验室配置, 展示其依托于鲁南质检中心的资源与技术优势, 主动与先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联系, 让他们相信煤化院的诚意和实力, 愿意与煤化院合作。另一方面, 对于企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化院的研究人员可以进驻企业一线, 为企业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 人才梯队培养创新。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 煤化院要保持自身的水平, 就必须不断学习。可以派人员去一些行业内前沿研究机构培训, 了解这些前沿研究机构的领军人物、领先团队在研究什么, 然后明确煤化院应该做什么。或者, 组织专家开展定期培训和学术交流, 相互交流学习和补充。此外, 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引才机制, 采取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 聘用行业重点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 或者科项目科研带头人, 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创新意识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梯队。

第三, 发展模式创新。煤化院虽然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但在以后的发展中, 等这个平台的作用发挥好以后, 在做出充分的市场调查后, 煤化院不仅可以进行煤化工方面的研究, 还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研究。不光做研究, 还可以让研究成果转化, 让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经过实验室的初试、中试, 开办三产公司或实业公司, 生产产品, 投入市场。这方面是有成功的先例的:济宁市高新区机械设计院下的济宁凯斯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就是机械设计院在经过多年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的研发后, 不断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这些产品具有很大的应用市场, 为此他们建立了凯斯达公司, 走的就是“科研生产经营、贸易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之路

立足于当前与实际, 着眼于未来和发展。煤化院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 它的成立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按照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来看, 它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不是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事物的发展规律, 都是波浪式前进, 螺旋式上升, 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看待新生事物。

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 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鼓励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尊重个性, 宽容失败。发扬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既要有竞争意识, 又要保持通力合作, 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和一批学科带头人。

煤化院的实验室装备、专业人才队伍, 以及它的种种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 最终都要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全市的工业振兴与发展, 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 这样工作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 尊重科研规律, 防止科研工作的浮躁和急功近利, 要耐得住平淡, 经得起考验。要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勇于吃苦, 乐于奉献, 忠于事业。

煤化工发展如何应对困境? 篇10

这一消息的发布, 似乎给刚刚出现政策松动的煤化工产业带来不小的打击, 据悉, 目前已有多家央企“闻风而动”, 纷纷撤离煤化工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 自2011年监管层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以来, 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准入和审核门槛也相对提高, 一些地方的项目审批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 改变停滞状态从2013年开始出现松动。

“闸门”收紧的背后

据笔者了解, 我国的煤化工行业可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新型煤化工。传统的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焦化、煤制电石以及合成氨。我国的传统煤化工行业发展较早,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而言, 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家。

据统计, 焦炭、电石、合成氨的产能分别占全球的60%、93%和32%。目前, 传统的煤化工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新兴煤化工行业在近几年的发展相对有所提升, 既然新兴煤化工行业正在朝着预期方面提升, 那么, 监管层此次政策闸门再次收紧基于什么考虑?

中商情报网产业研究院行业研究员马思明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 目前, 不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型的煤化工产业, 已经证明对水资源、环境的污染是无法避免的。神华包头、鄂尔多斯项目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多次接到当地居民的反映, 鄂尔多斯的项目对水资源的开采过度, 也造成居民多次反映。

“甚至说煤化工真实的碳排放超过煤炭直燃。因此国家应该是考虑到了煤化工产业要耗费大量宝贵的水资源, 而对本来就是水资源匮乏的西部地区影响更大, 综合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是政策收紧的主因”。马思明说。

值得一提的是, 自煤化工产业发展起步时, 就因二氧化碳排放以及水耗等问题备受诟病。

业内人士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 监管层意思很明显, 是在调整释放对煤化工投资降温的信号。

有媒体报道称, 当前一些地区发展新建项目的积极性很高, 也出现了一些不顾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技术、经济实力而盲目发展的现象。

说起煤化工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不得不提起我国选择煤化工的现实背景。

马思明告诉笔者, 自2004年以来, 随着国际石油价格大幅攀升,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化工有望成为替代石油化工的重要方向。在当时油价高涨的映衬下, 煤制油、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的成本优势格外明显。

出于能源战略安全考虑, 监管层决定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2004年6月30日, 国务院出台《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2004~2020) 。这个规划有了“要组织实施对大型、高效煤的气化技术开发, 突破一氧化碳转化、净化、催化合成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相关表述, 间接将现代煤化工纳入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

“水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显然是煤化工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马思明告诉笔者。

据统计, 自2013年开始至今年初, 包括中石化等诸多能源大佬的煤化工项目总投资约达5000亿元, 共计22个煤化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准许开展前期工作的许可。而各地上报发改委欲获得许可的煤化工项目达104个, 总投资额估计在2万亿元左右。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召开内部咨询会, 内部通报了初步规定目标:到2020年规划煤制油产能3000万吨、煤制气500亿立方米。

然而, 短短几个月后, 7月17日国家能源局就发布通知强调, 年产20亿立方米以下煤制气和年产100万吨以下的煤制油项目不准审批, 而且要遏制煤化工过热无序建设和过度用水的情况。

废水零排放, 加上以水量定项目的措施, 所以最终或将仅有1/4的项目被准许开工。因水资源缺乏, 最近在内蒙古和宁夏已有一些煤化工项目发生停工, 大多数是中小型项目, 预计接下来将会有更多此类停工现象出现。当然, 除了水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以外, 马思明表示, “技术不太成熟和投资额巨大也是煤化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当然, 抛开水资源和环境污染这些不确定性风险之外, 煤化工的盈利能力还是颇为可观的, 神华包头煤制气项目, 利润率可达10%以上, 年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马思明对笔者说。

也正是由于利润的可观及企业逐利本性使中国煤化工历经十余年的狂热发展, 至今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煤化工国家, 这也直接带来产业布局不合理, 煤化工发展过热、无序等问题。

吴婷也指出, 煤化工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近几年西部地区煤化工项目重复建设、盲目跟风投资的问题比较严重, 造成煤化工产品结构趋同, 产能严重过剩, 大量投资浪费。

解决之道

既然我国煤化工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种种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应是当务之急。马思明认为要解决问题, 应让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首先, 仍然需要把煤化工作为替代石油的发展战略。

之所以强调煤化工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和我国资源的现状密切相关。据了解,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大国, 煤炭生产量和煤炭消费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超过3万亿吨, 而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却比较贫乏。

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 就需要对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进行良好地规划。

虽然, 目前国家的煤化工产业政策是将煤化工产业认定为属于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行业。但实际上还是区别对待煤化工产业的。

传统煤化工产业, 如煤制焦炭、煤制电石、煤制甲醇等确实存在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 但新型煤化工产业仍有发展前景, 有的甚至还在示范阶段, 并未产业化。因此国家对煤化工产业的政策和项目的审批可谓时紧时松, 并未一刀切。

“当然, 坚持煤化工作为替代石油的发展战略, 还需要清洁、节约、安全地发展煤化工,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另外, 还要严格准入, 严格项目审批。”马思明进一步表示。

另外, 马思明强调, 煤化工要进一步发展还需控制总量, 稳步发展, 淘汰落后工艺, 重点做好煤制油示范工程。当然还要引导煤化工合理布局, 在煤资源、水资源富集地方发展煤化工, 严控缺水地区发展煤化工。开发甲醇、二甲醚的应用领域也应提上议事日程。

吴婷从另一个角度表示解决煤化工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需要做的是, 相关企业向下游深加工找出路, 多考虑未来市场潜力, 开发精细化工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当然, 企业还要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前瞻性。

“国家也应该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 分析形势, 预警风险, 不能单纯限制或鼓励。”吴婷进一步说明。

发展趋势

煤化工在未来究竟以何种趋势发展, 这是值得期待的。特别是目前国家下发通知后, 煤化工投资似乎正在降温, 那么煤化工前景该如何?

对于未来的发展, 马思明坚定地对笔者说, 我国的煤化工发展将持续阔步向前。他进一步解释, 在国际油价急剧震荡、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 中国的煤化工行业将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 煤化工作为我国主要的化石能源, 煤化工行业在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同时, 也是我国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煤化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预计今后以煤制油、气、烯烃为代表的新兴煤化工产业将成为未来的化工业的发展重点。”马思明说。

另有业内观察人士称, 未来国家对于现代煤化工产业保持谨慎发展的态度。

国家会通过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的建设, 来解决煤化工产业装置大型化、优化工艺技术、提高转化效率、促进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等一系列关键性的问题。探索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和石化原料转化多元化发展途径。

吴婷表示, 虽然目前国家通过这一政策释放出煤化工投资降温的信号, 但是从大背景看, 富煤少油缺气仍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今后50年内煤炭仍将是主力能源。尽管产业目录有所调整, 但煤化工发展空间和前景依然很大。

煤化工发展方向 篇11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内部人士透露,预计年内出台的煤化工“十二五”规划或将推迟到明年年初。目前,国家针对各省具体如何发展煤化工的规划已经分别下发到主要产煤大省,并且把煤制天然气、煤变油等项目重点放在了内蒙古。

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也于近日表示,国家将分别从产能、能源利用率、环境容量和安全等角度提高煤化工領域的准入门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国家对于煤化工发展的基调目前主要是定在支持的同时加以限制,小规模发展可以,但大规模发展不支持。

内蒙古将成重点发展省份

究竟是怎样的原因导致煤化工“十二五”规划或将姗姗来迟?

为此,《证券日报》记者致电产煤大省山西省煤化工协会副秘书长王乐意,对方指出,国家发展煤化工项目目前为止处于示范阶段,未来“十二五”发展中对煤化工是放开还是有所限制,这个基调还没有确定好。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煤化工“十二五”规划今年很难出台。

据了解,国家将逐步减少淘汰传统的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不利于节能减排的煤化工项目,比如化肥、尿素等。新型煤化工项目比如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项目将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并且已经在多个省份开始生产。

而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石化联合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虽然相关规划还没有出台,但针对各个省具体如何发展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已经制定出来了,多数也已经下发到各个省政府手里。其中,像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大省都已经拿到。只是全国的关于煤化工“十二五”规划还没有公开出台相关文件。

他同时指出,由于内蒙古未开采的煤炭资源丰富,国家已经将重点的几个煤化工项目全部放在了内蒙古,未来内蒙古将是国内煤化工发展的主要省份。众所周知的产煤大省山西省由于水资源相对缺乏,未来内蒙古煤化工发展规模将会超过山西。

而对于山西,包括山西焦化等企业已经投入生产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项目。

记者曾在山西对煤炭企业调研的过程中,参观了潞安集团的煤变油项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经开始盈利,并且从煤炭中提炼出来的油的质量非常高,主要的购买方是中石油等个别企业,用于掺入柴油中进行销售。

同时,记者发现,煤炭从井下到地上再到加工,整个过程全部在管道里完成,没有在露天中进行,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对方也称,潞安集团的煤变油项目中的全部管道连起来够围绕长治市好几圈。

在12月9日召开的“现代煤化工发展及科技创新对话”活动中,中国石化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表示,国家将分别从产能、能源利用率、环境容量和安全等角度提高煤化工领域的准入门槛。

对此,林伯强对记者指出,国家调高煤化工准入门槛是肯定的,本省中国煤炭资源越来越少,而煤化工的短处也是通过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转换为另一种资源,必定会产生资源的消耗。

而目前企业对于发展煤化工非常积极,如果国家不出台相应的限制措施,必定会造成产能过剩以及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有节制、有计划的去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周竹叶同时表示,中国石化联合会正协助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制定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准入条件的调研活动。

记者在参观潞安集团煤变油项目时,项目负责人也指出,国家发展煤化工更多的是放在战略的高度上考虑的,潞安集团也是通过招标,在国家确定潞安有发展煤化工的实力后才允许建立煤变油生成基地。

目前,潞安集团的煤变油项目已经非常成熟,企业针对这一项目专门成立相关公司进行研发生产。

之前,中国石化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也曾透露“十二五”新型煤化工发展目标,其中煤制烯烃计划产能400万~500万吨,煤制油产能500万~60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250亿~300亿立方米。

煤化工及其发展前景 篇12

1 煤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特点

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 促使世界已经进入能源多元化的时代, 各个国家根据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选择现实、优质的原料和技术。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将以发挥资源优势为基础, 以优化能源结构、特别是以优化终端能源结构为方向, 通过洁净、高效的途径,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优质能源保障, 其未来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规模大型化, 采用先进技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为背景, 培育世界级煤化工大型企业, 建立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工厂。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现代装备, 清洁生产和提供清洁产品, 如现代液化工程、先进的合成反应工程等。2) 除发展传统的产品型煤化工以外, 将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以能源转化型为主的煤化工产业, 建设能源转化型和产品联产型的综合煤化工厂, 如煤炭液化、煤气化—合成燃料与化工产品或电力、热力联产。3) 有利于煤炭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相关行业的技术联合, 从而可拉动内需, 为就业提供条件, 具备先进技术的煤化工产业。4) 在新的煤化工产业发展中, 企业将成为新技术发展的主体。企业投资开发先进技术用于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注重新技术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商品化。

2 我国煤化工产业中煤筒仓的发展

随着我国发展, 煤化工产业中煤筒仓不论在结构、功能安全性和技术性方面, 都是较先进, 特别是双环缝进、出料系统, 超大型环式给煤机的浮动式驱动装置的研制, 解决了设备制造、安装和维护等难度问题, 该装置不仅使设备运行更加平稳, 同时又能减少磨损, 延长设备寿命。筒仓的结构设计研究, 就常用的筒仓进、出料结构形式有了新的改进, 主要形式如下:

2.1 进料形式

1) 双路带式输送机头部并中间卸料这种形式亦属点式落料。落料点为四个, 落料较均匀, 充满系数较大, 但同样可能产生贮煤对仓壁的不均匀侧压。该形式常用于万吨及万吨以下的大、中型筒仓。单路或双路带式输送机配以带式旋转布料机旋转卸料带式旋转布料机可双向运行, 且有两个输送半径, 使布料点成为由大小两个同心圆组成的双环。这种形式落料连续、均匀, 充满系数大, 且贮煤对仓壁的侧压均衡。该形式虽然系统布置复杂一些, 但能够有效地提高筒仓的充满系数并有利于筒仓的安全运行。比较上述入料形式, 这是最佳的选择之一。2) 单路/双路带式输送机头部卸料这类卸料形式为点式落料, 受料口为一、两个方型孔, 该类卸料形式进料不均匀, 充满系数小, 同时还可能因受料口非中心布置易产生贮煤对仓壁的不均匀侧压。

2.2 出料形式

1) 单环缝式出料口———大型环式给煤机给煤单环缝式出料口由接筒仓内壁的倒锥台与中央蘑菇锥组合而成, 其断面为W形。这种结构形式比较前三种形式, 具有出料口面积大、贮煤整体流动性好、出料连续、均匀、煤对仓壁的侧压均衡等特点。同时, 与之配套的大型环式给煤机运行可靠, 管理简单。这种单环缝出料形式不仅使筒仓具有良好的艺性, 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因而是大型筒仓的理想出料形式。2) 群斗式出料口———振动或其它形式给料机给煤出料斗分圆形锥斗和方形锥斗, 从性能上讲, 圆形锥斗优于方形锥斗, 前者施工难度相对稍大。这种工艺结构形式, 土建施工较简单, 但系统布置较烦琐, 落料点多, 转运设备多;出料不连续, 非整体流动, 有可能产生仓壁侧压不均匀现象。3) 长缝式槽形出料口———叶轮给煤机给煤缝式煤槽可设计成一条或两条, 真垂直断面呈V字形或W形, 贮煤容积双缝大于单缝。这种形式简单实用应用于小型筒仓。若用于大型筒仓, 则弊端较明显, 在长缝倾斜平面与筒仓圆弧而相交处容易滞煤, 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燃。双缝式煤糟因卸料时单边运行煤槽两侧出料不均衡, 易造成仓内煤偏积产生不均匀侧压。4) 群环缝式出料口———旋转给煤机给煤筒仓下部设3~5个或7锥形环缝, 例如日本四国电力公司西条发电厂的1.3万吨筒仓出料口的断面采用W形状的四个环缝式锥体出料口。这种工艺结构形式, 土建结构较复杂, 施工难度较大, 优点是单斗的工艺性能好。但为了避免仓内存煤偏积, 而对仓壁产主不均匀侧压, 要求四个料斗对角交替运行, 且严格控制料位, 因而运行管理难度较大。煤筒仓的设计说明了我们设计的筒仓不论在结构、功能、安全性和技术性方面, 都是较先进的, 特别出料系统, 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 应该说该项技术发展前景很广阔, 为未来的煤化工产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也可得出煤化工产业也有着很广的发展空间, 要利用好其优势, 才能打造一个煤化工很好的发展前景。要做好充分的煤化工各个要素的研究性工作, 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壮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完善。

摘要:煤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 同时煤炭在我国的产量与消费也居于世界首位, 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国也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 将它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趋势。国民经济的快速大战, 煤化工产业也受到了连带性影响, 促使其有着质的飞跃。国家也给予了高度重视, 所以本论文就此现状, 能得出煤化工未来的发展前景, 更需要研究人员对煤化工产业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重要能源,煤化工产业,国民经济,高效燃烧,环保型洁净能源,新型煤化工

参考文献

[1]刘继森.面向新世纪的我国媒化工行业.中国化工信息, 2000.

[2]焦炉煤气发电.电信息.2003.

上一篇: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下一篇:血运重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