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产业

2024-07-07

支持性产业(精选12篇)

支持性产业 篇1

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是当这个国家和其它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 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与能力, 自然会带动上、下游的创新和国际化。木质家具的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主要包括森林培育业、人造板业、家具五金业、灯具业和木工机械业等。

1 森林培育业

1.1 人工林

人工林是世界森林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以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人工林面积5.3×107hm2, 蓄积量15.05×108m3, 人工林的发展速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7倍[1]。人工林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短缺的局面, 减缓了对天然林的破坏速度,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中国木质家具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其他木质家具出口大国相比, 中国的人工造林力度大, 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人工林造林面积上看 (详见表1) , 2005年中国人工林造林面积高达3 136.9万ha, 位居世界第一, 远远超过了其他木质家具主要出口大国, 同期美国人工林面积为1 706.1万ha, 而马来西亚为157.3万ha, 意大利仅为14.6万ha。从人工林年变化情况看, 在2000-2005年期间, 中国人工林的增加速度也是最高的, 年增148.9万ha, 远超过其他国家, 而马来西亚和意大利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马来西亚年均减少了1.72万ha, 意大利年均0.04万ha。从人工林占全部森林面积的比重来看, 2005年中国高达15.9%, 且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比2000年增加了2.4%, 比1990年增加了4.1%。

注:.. 表示数据不可得。

资料来源:《Global Forest Resources Assessment 2005》P239-243.

中国人工造林面积占世界第一, 但是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可持续经营技术, 过分重视和追求经济利益, 轻视树种、立地条件选择, 偏离了森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规律, 导致人工林面积不断扩张而质量却明显下降。许多人工林出现病虫害加剧、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低等问题。德国则是通过一系列措施, 对人工林进行改选, 把同龄林改造为异龄林, 把单层林改造为复层林, 把纯林改造为混交林, 使森林更接近自然状态。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不仅避免了有碍环境的皆伐和不稳定的同龄人工纯林, 降低了营林和管护成本, 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当代和未来几代人持续而优化地利用森林的要求,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值得学习。

1.2 森林认证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具, 简称森林认证、木材认证或统称认证。森林认证包括两个基本内容, 即森林经营认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森林经营认证是根据所制定的一系列原则、标准和指标, 按照规定的和公认的程序对森林经营业绩进行认证;而产销监管链认证是对木材加工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 即从原木运输、加工、流通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链进行认证。

目前世界范围有3个层次的森林认证体系正在运作:全球体系、区域体系和国家体系。全球体系有森林管理委员会 (FSC) 体系和森林认证认可程序 (PEFC) 体系, 区域体系有泛非森林认证体系, 但没有正式运作;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加拿大、智利、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均建立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至2009年8月, 全球共有3.410×106km2 森林面积通过了认证, 占全球森林面积的8%。到2009年6月15日, 由FSC认证的森林面积达到1.144×106km2;到2009年7月31日, 由PEFC认证的面积达到2.266×106km2;其中FSC占33.55%, PEFC占66.45%, 但FSC认证的国家涉及五大洲的82个, 而PEFC主要集中在欧美20个国家[2]。表2和表3是各国通过FSC认证和PEFC认证的情况, 可以看出中国已获FSC认证的森林面积虽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 但与上述两个国家的认证面积相差巨大, 分别为3.68%和8.29%。产销监管链认证 (COC) 发展较慢, 远低于美国和德国。

森林认证对中国木质家具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欧盟近年来一直对家具等林产品采取所谓“贸易鼓励安排”政策, 即如果出口到欧盟国家的商品 (包括林产品) , 其生产过程符合欧盟的要求, 就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关税折扣。中国应该加快国家森林认证体系的发展步伐, 扩大认证森林面积和增加产销监管链证书数量, 为扩大中国木质家具出口提供保障。

数据来源:森林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统计数据http://www.fsc.org/fileadmin/web-data/public/document_center/powerpoints_graphs/facts_figures/08-12-31_Global_FSC_certificates_-_type_and_distribution_-_FINAL.pdf.注:统计数据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

数据来源:泛欧森林认证委员会官方网站统计数据, http://register.pefc.cz/statistics.asp.注:统计数据截止至2008年12月31日.

2 人造板

木质家具包括实木家具和人造板家具。根据业内专家的经验, 在木质家具中, 实木家具约占40%, 人造板家具约占60%。因此, 人造板业是木质家具的重要支持性产业。从图1看出, 中国人造板产量比重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起伏后, 2000年开始超过美国, 人造板产量世界第一, 所占比重持续上升, 2006年中国人造板产量占世界人造板总产量比重达24.64%, 而美国人造板产量占世界比重不断萎缩, 2006年仅为16.95%, 比中国减少了7.69%。其余四国人造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重变化不大, 加拿大和德国所占份额相差不大, 约为6.7%左右;而意大利和马来西亚较低, 马来西亚约占3%, 意大利约2%。

中国人造板产量世界第一, 但人造板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本文用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和贸易竞争指数等表示国际竞争力大小。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RCA= (Ej/Ei) / (Wj/Wt)

式中Ej、Ei、Wj、Wt分别表示为一国j商品的出口额、一国商品总出口额、世界j商品的出口额和世界商品总出口额。贸易竞争指数 (Trade Competitiveness, TC) 是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TC= (Xi-Mi) / (Xi+Mi)

式中, 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 i表示一国某一产品或某一产业。

从图2可以看出。马来西亚人造板业极具国际竞争力, 2006年RCA值达到6.27, 尽管整体上有下降趋势, 但依然保持首位。加拿大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上不断上升, 人造板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6年RCA值为4.69。中国近几年RCA值有所上升, 显示中国人造板业竞争力有所提高, 但与人造板竞争力强国马来西亚和意大利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中国的人造板生产数量可以满足中国木质家具的原料需求, 但人造板质量与中国木质家具产业发展需求还有差距, 高档家具所需的人造板原料还得从国外进口。

3 家具五金

家具五金已成为现代家具产品价值和附加值的重要参考标准, 不同档次的家具产品配套不同档次的五金配件, 决定了不同的品质和价位。20世纪60年代初, 西方发达国家如意大利、西德、奥地利为开发和生产适合于现代结构的家具的各类五金连接件和装饰件, 开始形成家具五金行业。到70-80年代, 是现代家具五金业的发展阶段。西欧的家具五金生产企业普遍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建立了家具五金科技研究机构, 生产门类齐全, 形成体系。90年代, 家具五金产品遵从技术至上,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

家具五金的应用范围, 已经涉及到家具制造的方方面面, 家具五金早已经从家具“配角”的地位跃居到家具接口的重要地位。家具行业及消费者对家具五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形美观, 突出个性;手感舒适;安装简易;朝智能化发展。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家具五金公司有德国的海蒂希 (Hettich) 、哈费耳 (Haffle) , 奥地利的布朗姆 (Blum) 、格拉斯 (Grass) , 意大利的莎丽斯 (Salice) 等。

中国的家具五金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走上现代家具工业配套产品的道路上的。近年来, 随着家具业的发展, 特别是板式家具的发展, 家具五金业呈现出腾飞的态势, 家具五金业的出口额不断增加, 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如图3所示, 中国的家具五金业贸易竞争指数2006年达到了0.85, 高于意大利 (0.53) 和德国 (0.37)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中国的家具五金生产, 无论在品种、质量、技术和装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在五金的铸造、冲压、注塑、热处理、表面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仍相对落后。

4 灯具

中国是灯具生产和出口大国, 中国灯具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8%, 2006年中国灯具国际市场占有率为30.87%。意大利的灯具业则停滞不前, 国际市场份额在2005年被德国超过。美国是灯具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2000年到2005年间平均年增长率为17%, 美国市场上有近60%的灯具产品来自中国。2008年4月, 美国能源部 (DOE) 修订通用荧光灯和反射型白炽灯的节能标准及测试方法, 进一步提高对灯具的节能要求, 设置更高的准入门槛。所有不符合节能新要求的灯具产品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灯具出口市场也因此受到一定影响。

在节能成为灯具产品重要性能指标的今天, 不仅美国, 世界各国均在积极研究制订新的灯具节能标准。如欧盟在2008年制定针对办公场所和街道照明设备的节能要求, 2009 年将推出家用照明设备节能要求;日本的灯光节能新标准也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 而中国的部分灯具出口企业尚不足以承受更高的节能要求。因此, 中国灯具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灯具, 以此来增强企业在全球灯具市场上的竞争力。

5 木工机械

各国的木工机械国际竞争力如图5所示。中国的木工机械贸易竞争指数整体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与意大利和德国相差较大, 2006年贸易竞争指数仍为负值。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中国木工机械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木工机械生产的大国, 已经建立了从教育、研究、开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体系, 能为木材加工工业提供制材、胶合板、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建筑装修、家具成套加工设备等69大类1100多种木工机械产品, 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约为200家, 从业人员约为10万人, 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年产值达150亿元[3]。现在, 中国木工机械生产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年产值名列世界第三, 成为木工机械生产大国。但中国家具机械绝大多数还是处于传统的机械化时代, 数控家具机械生产线开发的迟缓, 限制了中国家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商联合会 (VDMA) 公布:2006年, 德国木工机械各项重要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拥有2.1万员工的220家企业生产木工机械和工具, 创造了近37亿欧元的产值。意大利木工机械已经出现连续几年的滑坡, 在国际上所占的份额已经从以前的18%下降到目前的14%左右。但在2007年, 意大利木工机械制造业经济效益显著, 木工机械行业产值增长5.8%, 产值为18.66亿欧元, 出口增长6%, 出口额达到158亿人民币, 扭转了木工机械连续几年不景气的局面[4]。

按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 (AMT) 提供的2006年美国机床统计数字显示, 金属切削机床等两类的产值分别为195亿人民币和51.82亿人民币, 其远远低于5年前的数据, 与中国的产值相比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4]。原材料不足、政府法规约束、市场激烈竞争及熟练工人不足等是限制美国木工机械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6 结束语

中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第一, 但人工林经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森林认证水平低。中国的人造板产量世界第一, 但人造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低于马来西亚和加拿大。中国家具五金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许多工艺技术和设备仍相对落后。中国是灯具生产和出口大国, 未来需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灯具来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的木工机械业整体竞争力不断上升, 但与意大利和德国仍有较大差距。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 对提升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具有显著作用。

中国应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来培育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木质家具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波特在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中, 发现一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征。目前我国家具业集中的地区, 如广东深圳、山东临沂、浙江温州、浙江安吉、河北胜芳、成都新都等正在筹划或建成的工业 (园) 区, 就是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 以“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方式来整合和配置资源, 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产业发展道路。必须加快产业转移和集聚的进程, 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如珠江三角洲的家具企业向广东北部、江西乃至苏北、华北转移, 将终端企业、中间企业、原辅材料企业、服务型企业和中介机构高密度集聚在同一区域, 降低信息、技术开发、生产和交易的成本, 优化资源配置。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木质家具产业发展政策时, 规划木质家具产业的布局政策, 鼓励木质家具产业链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和相对集中, 形成木质家具产业集群效应, 从而提高中国木质家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彭舜磊, 王得祥, 赵辉, 等.我国人工林现状与近自然经营途径探讨[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23 (2) :184-188.

[2]沈玲, 曾勋, 谢冬明.世界森林认证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森林认证的启示[J].江西林业科技, 2010 (1) :32-36.

[3]陈志强.中国木工机械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34 (1) :174-177.

[4]马岩.中国木工机械的崛起与国际地位[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08, 36 (11) :4-6.

支持性产业 篇2

略论金融如何支持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为例。承接产业转移,是促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推进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实现贵州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应抢抓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制定承接产业专业的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并形成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 金融 支持

一、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1.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1)承接的总量规模。从承接的规模来看,贵州以承接国内投资为主,吸收外资为辅。一方面,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引进资金力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项目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大项目较多。

(2)承接的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分布来看,贵州主要承接国内产业为主。而国内产业主要来源于东部地区。从承接的产业分布来看,其中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所占比重最高。

(3)承接模式。贵州承接产业转移模式主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以资金为主要导向,这充分地体现在:政府既是产业转移的组织者,又是产业转移的管理者。贵州省政府从招商环境、招商目标、门

槛设置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该体系以资金作为产业转移的主要导向,资金的载体主要是招商引资,其他的转移方式较少利用或利用不足。

2.承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地理环境等。而软环境则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诚信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近年来,贵州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贵州优化环境取得的成果只是初步的,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软环境方面的问题较多。

(2)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从目前来看,我省在产业配套能力方面还有不足,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差,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部件仍要到东部地区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抵消我省在劳动力及土地等成本方面的优势。

除了以上问题外,还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有限等。

二、贵州“十二五”期间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安排

一是以煤及煤化工、磷化工、铝工业和冶金工业为重点,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

二是利用我省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基地的人才、技术和产业基础,以能矿产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为重点,引进优

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装备制造业。

三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合理谋划和布局一批工业集聚区或集中区,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技术的企业入驻,重点承接家电、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是在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以畜产品、蔬菜、茶叶、马铃薯、辣椒、精品水果、中药材、干果、小杂粮、植物油、粮食、花卉等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规划和布局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承接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大,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五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传统服务产业。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为核心,积极承接文化产业转移;依托贵阳数字内容产业园、多彩贵州城等文化产业基地,承接国内外文化产业;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构建和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支持地方性金融机构与东部优强金融机构合作发展;加快承接、引进优强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商贸服务等企业。

六是积极承接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力争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七是依托中药材资源,以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剂、中成药、民族药为重点,积极引导东部地区医药生产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优势在我省投资兴业。

八是改善加工贸易配套条件,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提高产业层次,拓展加工深度,推动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保税区、无水港建设,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促进加工贸易集群发展。

三、金融支持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

1.持续加大对转移产业的资金支持。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等产业转移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为贵阳、遵义、黔东南三大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转移企业提供开户、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转移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

2.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和创新直接融资工具。证券业监管当局和证券经营机构要着力支持具有良好市场业绩和上市场潜力的转移企业尽快达到上市标准,力争上市融资;对暂不具备上市条件但管理规范、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需鼓励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成符合证监会要求的股份制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融入资金;加快建设贵州股权交易市场,为转移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创造条件。

3.建设完善高效的担保体系,畅通贵州投融资渠道。担保体系是

资金融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支持贵州承接产业转移的薄弱环节,当前一是要着力规范贵州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运营管理,增强融资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大力发展国有、私营和股份制担保公司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担保主体,实现担保行业对产业转移企业融资需求的全覆盖。三是拓宽担保企业的资本来源,壮大其资金实力。

4.加快发展各类中介机构。强化物流、财会、专业咨询等配套服务,规范发展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科技成果转换、产权交易、会计、法律、鉴证、生产力促进中心、咨询、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完善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篇3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约束条件

相对份额决定影响力的大小。从这一点说,美欧日这三个主要经济体因为其份额占全球GDP总量50%以上,如果在2009年仍深陷于明显衰退或停滞,全球经济恢复增长的大局面就难以出现,这也直接框定了中印等仍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复苏中的贡献度。因此我们只能从“有限度的积极贡献”这个角度来分析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表现及效果问题。而“中国经济能否率先复苏?”这个问题若能够成立,其前提又是在全球化已深入发展的现阶段,中国经济能否通过充分的内循环创造足以抵消外需萎缩消极影响的内部需求。

同传统封闭体系下经济运行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之处在于,参与了全球化过程已达30年的中国事实上已不存在任何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尽管中国在石油、天然气、大宗原材料、稀有金属方面存在严重的资源短缺,但靠国际市场购买可以解决全部要素供给问题。而且,中国对这些资源的购买需求已成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贡献性因素。生产能力是供给约束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在过去30年高速增长中已成了无可争议的制造业大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形势下,目前中国真正恼人的问题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而是如何利用和消化严重过剩的产能。因此,从上面的简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在应对危机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有效扩大内需。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扩大内需都取决于两点:一是实体经济在假设封闭循环状态下能否产生充分的真实需求;二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银行体系能否通过增加货币供给使各类微观主体拥有足够的有效需求。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中,中国在这两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真实需求方面说,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显著、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从全国情况看,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早期发展阶段,无论在基础设施、住房汽车医疗、各类基本消费和耐用品需求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实质需求缺口,这是许多人口数量不多且经济发达水平较高的经济体永远无法拥有的真实需求优势。

从有效需求角度考察,中国应对危机的比较优势则更加突出:

一是城乡居民高储蓄率。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经济之谜”中有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就是30年GDP年均增速为9.6%,但30年中绝大多数年份城乡居民储蓄增速都超过了16%。城乡居民手里有钱,说明中国经济的细胞——家庭部门能为银行部门自动注入流动性。

二是强势政府。中国的政府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在扮演改革和发展主导者的角色。特别是中央政府,不仅具有领导权威而且还拥有丰厚的可支配财力,如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每年都保持高增长率的财政收入。这表明:对债务总额仅占GDP20%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来说,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可操作空间十分巨大。

三是世界上最庞大、最稳健、最“听话”的银行体系。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始终把银行业的改革当成金融体系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注资、不良资产剥离、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等一系列有力度的举措,率先完成了对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四大行的突破性改革,为中国商业银行体系消除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推进、邮储银行挂牌、政策银行转型以及全国农信社系统整体多年盈利,在美欧日银行大多陷入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体系在资产、资本甚至是盈利方面,突然间成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最强健金融机构体系。特别是,在中国的特殊经济政治体制下,从国有、国有控股银行到股份制、农信系统和城商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银行行为、高管任命乃至于公司治理等方面均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以上三点都是中国能够在中短期快速形成有效需求的有利条件。

中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资源分配体系,银行组织体系中又以国有控股银行占资源配置份额的较大比重。因而,实体经济中的许多结构性矛盾常常能从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银行的资源配置行为中找到答案。此外,从整个金融体系的组织架构和市场结构看,我们也能在其中轻而易举地找到中国实体经济中自主创业自主知识产权、长期风险承受和成长导向型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支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的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中为这类企业提供服务的机构主体和制度化平台严重不足。

国有企业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一种明显的分化走势:省以下的地方国企在不断推进的产权制度改革中的确在体现“国退民进”的方针,该合的合,该关的关,该卖的卖了,但中央直属的大型国企在政策和资源的配置中却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父爱”或政策倾斜。在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我们业已看到,美欧等许多发达经济体的政府为救市都采取了暂时国有化的措施,这至少说明,国有化国有资产在重要企业占有一定的比重之后,对全社会来说,可能更容易产生信任感,更有利于稳定信心。但中国的问题则是国有企业占有资源的比重过大,国企的运营效率过低。

地方政府是中国经济增长点“秘密武器”之一。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地方政府才如此热衷于抓经济,在全球遭遇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可以将地方政府永远不可遏制的扩张冲动视作竞争优势之一,但一旦中国经济实现了率先复苏,各级地方政府很快就会成为经济过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一种推动力量。因此,中央政府在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积极作用方面一定要运用配套政策,在反危机时期,重在鼓励地方发展,可在金融资源控制上适当松动,在机构准入、地方性资本市场、地方政府发债等方面制定一些新政策,同时在官员业绩考核上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官员行为不断趋向合理化、长期化。

维持中国经济长期高增长和持续健康成长,从根本上说就是用组合政策工具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并调整和改善各项约束条件,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当以金融体系结构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及地方政府不当行为的矫正为关注重点,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政策效果,保障中国经济的长期活力。

中国如何在危机中实施赶超战略

每当经济金融危机时期,通常也会成为思想最混乱的时期,这种混乱是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实践背景的人针对危机诊断和乱开处方造成的,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这种讨论越热闹,场面越“混乱”,说明人们的思维越活跃,思考的自由度越高。从近百年来世界性危机发生的前后变化看,危机的进步作用远大于其破坏作用,原因就在于人们总是通过对危机生成原因的彻底思考,能够在体制、战略、政策甚至人事等方面找到有利于人类福祉和发展的改进办法。如果出现了危机经受了危机折磨世界重要经济体却又没有总结教训,那么,人类社会就可能以另一种极端方式进行结构性调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就是典型例证,这一次危机后,英国已无力领导世界,美国有能力却不想承担世界责任,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又给人们造成了制度错觉。因此,希特勒德国乘势而起,将存在领导真空、缺少政策协商和思想沟通的世界推入空前的战争灾难之中。那么,本次危机与上次危机比较,已经显现的差别有哪些呢?

第一个差别是市场经济制度配置资源的优越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已不存在根本分歧。这与上一次大危机发生时期的情况具有明显不同。80年前发生危机时,发达市场国家还没有发明出可最大限度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调节稳定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会被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所取代,人们对这一重大问题并没有提上日程更不可能找到答案。二次大战前,苏联经济超速发展,许多经济学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精英都开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性出路抱怀疑态度。及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发生大批原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迅速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事件后,在思想界,仍坚持认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优越的观点已丧失说服力。在屈指可数的几个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中,古巴和朝鲜是仍实行市场压制政策的典范,这也成为其贫困和匮乏的体制性根源;而中国和越南甚至还包括曾于1947年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过费边社会主义衣钵的印度,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无不得益于对经济开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尊重。从这些历史背景可以说,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尽管在市场经济的样板国家美国发端并在欧、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蔓延,但这只是说传统资本主义可能出了毛病,在各国的救市措施中并没有出现体制颠覆性措施。由此我们可以认定,本次危机同1929年危机相比,可能不会出现大面积意识形态冲击。

第二个差别是本次危机不会引发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我们都知道,上一次大萧条后,美国并没有取代英国站出来承担世界领袖的责任——虽然美国早在19世纪末就占据了GDP总量全球第一的位置并有相应的政治军事能力相配合。直到二战后,美国是在力量对比方方面面占尽绝对优势后,才开始取代英国以资本主义盟主的身份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秩序重建过程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唯一有一点崛起为领导核心想法的国家似乎只有中国。中国外汇储备已超过2万亿美元;在全球主要工业国家一片衰退中中国经济增长年率可达8%左右;在美欧日银行体系危机纷显的背景下,中国的银行业成为最健康、最赚钱、流动性最充裕、放款倾向最强烈的部门;此外,中国还有最有权威的政府及世界数一数二的居民储蓄率等等。但这些相对优势并不足以让中国取代美国而成为全球领导核心,我们认真审视自己会发现,同美国比,中国至少有四方面的巨大差距:(1)教育;(2)科技;(3)军事;(4)干部体制。中国初等教育本质上只是应试教育,高等教育则是象牙塔里的职业教育;中国的科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性研究都远远落后于美欧日,尽管中国的年度专利申请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在重要领域中的自主创新技术却依然不多;军事和干部体制是两个敏感领域,在这里不拟多说,但中国应当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尽快缩小这两方面的差距。按照正常的中美经济增长速率,尽管中国目前的GDP只为美国的1/3,但在总量上追上美国只是个时间问题,在不到30年时间内我们就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一大国,然而中美之间的教育、科技、军事、干部体制四方面的差距也能够像经济赶超那样同步得到缩小或弥合吗?这一点我们似乎还有些信心不足。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国际场合的话语权明显增大,我想,于今之计,最重要的是不忘小平同志关于中国不出头要韬光养晦的遗训,美欧日陷入长期衰退,我们正好可以实施“弯道超车”策略,他们减速我们就加速,要对中美之间的差距进行全面审视,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制定扎实有效的改进政策,将全球金融危机当成中美缩小差距的一次重要机会,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中国现有条件出发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不再增持美国国债,将巨额外汇储备的主要运用方向调整为国外资源产业的股权投资、新能源新材料新环保技术的引入和研发投资。新能源是下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在这个领域,中国必须肯下血本,就是用钱堆,也要堆出个世界第一来。

第二,为矫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分充裕又有较大比重成为体系内循环或资产价格泡沫推动因素的现象,应允许各商业银行将资本金的一定比例用于科技创新产业或创投基金投资并以一定税收优惠政策相配合,诱导资金向科技创新方向流动。

第三,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科技企业支持力度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评的重要条件,促使地方政府在资源引导和发展方向上实现行为转型。

第四,遏制各个行业中业已出现的国进民退势头,本轮危机中美欧各国在以暂时国有化应对危机,中国要做的事恰好相反,应当是继续贯彻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基调,用许多领域的“民进国退”来提升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第五,前面谈到的在教育、科技、军事及干部体制方面缩短中美之间差距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性课题,也许20多年后中国在年度GDP总量上已超过美国了,上述四大领域中国同美国比还有所不如,但从现在起我们就要从战略制度政策方面有所准备,应及早构划方案。

支持性产业 篇4

一、产业转移和金融企业支持的关系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移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选择性效应

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是建立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鉴于西部特殊的经济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西部所承接的产业, 无论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还是来自国外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都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基础, 因此, 金融杠杆可以通过调控融资结构进行“投票”, 支持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产业, 否定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进入地区进行掠夺式发展。

(二)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成长性效应

在产品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 实施转移战略的产业在承接地的发展前景是其转移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如何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并完善产业链是实现成长性的关键。针对西部先天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金融业可以通过对上游行业的支持为产品的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同时开拓本地市场和西部新型贸易路线来拓宽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 最终发展壮大整条产业链。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运行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 当地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会因为经营性企业的增加而获得对公业务的大幅增长;相应地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和证券公司的法人客户也会增加, 拥有更多的客户, 加速区域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 同样会使得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存款和贷款等方面得到改善, 提高西部金融机构的总体水平。

二、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金融企业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 产业转移模式综合化

西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从2003年起就开始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9年, 西部绝大多数省份都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从2009年后,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等政策指导性文件, 西部产业转移又呈现出新的特征, 即从以往单纯以成本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升级为技术、资源和资本综合性的产业转移模式。无论是宁东、陇东、准东、伊犁、格尔木等地区兴建能源化工基地, 推进煤化工产业循环发展, 还是云南、贵州磷化工产业基地来综合开发利用青海和新疆钾、氯、镁、锂、钠资源。以上产业转移不仅是看重西部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而且基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会减少重要资源进口依赖度, 创造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二) 西部金融企业的业态发展

1.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作为评价一个地区金融规模的重要指标——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 这一指标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2010年开始,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效率方面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 始终保持在1左右, 说明该地区生产活动活跃程度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2012

在整体保持发展的趋势下,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结构上的不均衡。少数民族自治区明显落后于其他西部省份, 其自身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经济资源配置都无法与周边身份省份相比。

2. 证券业保持持续发展

西部证券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各省份均有1~2家本地证券公司, 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也均在西部一些主要省份设置了营业部。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重庆西南证券为例, 西南证券成立于1999年, 是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 经营范围覆盖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证券自营、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2009年2月26日, 西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中国第九家上市证券公司, 是重庆第一家A股上市金融机构。

证券业的快速发展, 也推进了西部省份资本市场的发展, 证券企业通过自身提供的专业性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区域经济信息资源, 特别是非上市公司的信息, 这让西部以外的其他省份以及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部经济的现状、西部发展的潜在增长点, 有效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成本, 对推动资本流入西部起到了主要的桥梁作用。

数据来源:同上数据来源:同表2

3.保险业整体呈增长态势

随着西部各省份经济的发展, 各地金融意识、保险意识日趋增强, 全国性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实现的网点布局西部区域全覆盖, 各省份自身的省级保险公司数目也日渐增多。

保险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实现产业转移的承接非常重要。一般而言, 投资的前期面临的风险较高, 对于保险的需求弹性小, 会给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户资源, 但也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离不开保险企业内部政策的倾斜支持。

(三) 西部地区金融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西部地区金融环境相对落后

尽管西部12省份的金融业近年来得到持续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 西部地区在整体金融环境建设方面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个主要是政府发展导向性不强, 西部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意识薄弱, 这两方相互影响制约着西部良好金融环境的建立。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前瞻性不足, 一些主要的地区金融机构的布点工作滞后, 无法为“朝阳”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2. 西部地区金融化程度相对偏低

从金融总量说, 虽然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总量有所增加, 但在存款余额比率较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这一资源大省拥有的煤炭、稀土等自然资源, 在2011年金融资产与其区域生产总值比为121%, 而当年全国119万亿元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则为254%。金融资本与产业 (矿业) 资本没有形成产业融合, 产业集团的匮乏使得规模经济无法得以实现, 从而丧失资源开发的主导权。

3. 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

首先从金融政策方面来说, 虽然我国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进行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但是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较多, 各省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而笼统的“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从金融监管方面来说, 西部地区货币化程度低, 金融市场不完善, 而且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梯度, 边际利润较低, 风险的较大。因而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因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未完善。对承接产业转移无法形成引导作用。

12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5月上

三、推进西部地区金融改革的思考

1.强化西部地区金融企业的信用环境

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首先要从政府着手, 针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呈现的规模不等的客观情况, 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措施, 帮助这些金融结构实现统一规范化, 并对服务于偏僻地区的结构适当给与政策倾斜。其次针对国内金融环境区域不平衡, 特别是居民、企业的金融意识较为薄弱,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加快信用体系电子数据库的建立, 提供完善的信用平台, 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使得金融信息交流更加流畅。最后, 要注重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特别是那些从西部走出去的并学有所成的人才, 应将他们打造成具有开阔视野又能因地制宜、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梯队。

2.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

西部金融体系建设面临着与全国一样的问题, 即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多余证券和保险类等非金融机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对于从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 银行的作用最为明显, 但是对于大型工业挖掘和深加工的产业而言, 伴随产业转移的资本是为了寻找到新的要素资源禀赋, 因而信托基金、产业基金、证券公司的公司债、企业债业务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鉴于此, 适当引进战略投资者, 设立完善自身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 与引进类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建立有效的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 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西部金融业的同时也应切实注意防范金融业发展中相关的风险。中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会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重复建设的局面, 这本身就会对金融机构构成局部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的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从事前监控阶段就做好风险管控的工作;其次, 各省份应该对自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保障政府信用体系的同时, 对于纯公共产品类的建设项目加强针对性的监控。最后, 对于金融违法犯罪给与严厉打击, 不能为片面发展牺牲制度建设。

4.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理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平台, 将更多场外金融交易引入场内, 并减少政府干预力度, 可参考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 扩大民间金融交易涉及的范畴, 对于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鼓励其融资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对于规模较小的民间资本可以允许其参加一部分建设项目的阶段工程等业务。

参考文献

[1]Hellman nm, T., K, Murdock and J.E.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to ward a new paradigm[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范长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36-48.

[3]金雪军, 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8) :24-30.

[4]黄素心.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59-164.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 篇5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支持

管理系07经纪人方向2009年—2010年第一学期

教学实践小学期社会调研报告

07经纪人赫飞071072009

2009-9-

1北京市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着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出台贷款贴息、担保补贴和支持等优惠政策,搭建版权产业融资平台。投融资体系初具规模,已经帮助一些文化创业企业得到资金,制度和政策初见成效。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已初成规模。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4773亿元,增加值已超过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仅次于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二。从2006年起,北京市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面向社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来,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和奖励等方式,累计安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产业项目206个,带动社会资金146亿元,有效发挥了专项资金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07年起,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了贷款贴息工作机制和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在扶持政策带动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对文化创意产业开辟贷款绿色通道,推出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设立专项授信额度,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其中北京银行每年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授信额度50亿元人民币。

政策制度

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

2008年4月,北京市制定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专款,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获得商业银行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贷款、符合文化

创意产业支持方向的企业,按照项目贷款利息总额的50%至100%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3月9日发布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按照风险共担原则引入再担保机制,降低担保机构风险,合作担保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享受再担保补贴和担保业务补助支持。北京首创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成为首批文化创意产业担保合作机构,它们将享受担保资金相关扶持政策。

北京版权产业融资平台

2009年5月,北京版权产业融资平台在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正式启动。首批挂牌交易的文化创意项目有30个,涉及影视、音乐、动漫等领域,总价值近1亿元。包括孙立军出品的动漫电影《快乐奔跑》版权,以及部分网络畅销小说的出版权、首批挂牌交易的项目包括电影《赤壁》在新媒体领域开发的版权、北京交通台品牌栏目《欢乐正前方》改编为动画片的版权、电视剧《奋斗》的电影版版权等。依托产权交易所构筑面向文化创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平台,汇聚文化创意企业资源和金融资源,为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构架以文化创意企业为核心,通过组织专业服务机构,为文化创意企业

在债权融资、私募融资、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方面提供服务。通过组织研讨会、洽谈会、推荐会、博览会等多种形式,发布有关文化创意企业资金需求信息。

拟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

北京市目前正在研究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拟通过参股方式与社会资金合作,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基金初始规模3亿元,将连续安排3年,每年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1亿元。引导资金主要以参股方式运作,以1:10的规模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增强抗风险能力。

案例

华谊兄弟得到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

北京银行与华谊兄弟传媒将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其中北京银行以版权质押的方式向华谊兄弟提供1亿元的电视剧多个项目打包贷款,用于2008年华谊开拍的所有剧目,共14部456集电视剧,包括张纪中的《兵圣》,胡玫的《望族》,康红雷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张涵予、罗海琼主演的《身份的证明》,邓超、范冰冰主演的《人间情缘》,李立群、车晓主演的《爱你所以离开你》,以及正在筹备中的大戏《倚天屠龙记》、《梅兰芳》等。

华谊兄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将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电视剧制作平台,华谊紧抓优秀人才资源,有效地以子公司和工作室的方式形成合力,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都令人瞩目。北京银行正是看中了华谊兄弟这一优势,同时由于北京市大力倡导影视产业发展,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与培育,于是北京银行以最快的贷款速度为华谊兄弟传媒提供良好金融服务。

光线得到两亿北京银行授信

2009年6月北京银行与光线传媒有限公司签署了两亿元意向性授信贷款的战略协议。光线传媒以版权打包作为质押,北京首创投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其提供了部分担保。这是目前为止金融业以版权质押组合担保方式为影视企业发放贷款的最大一单。

2008年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小组的协调和推荐下,光线传媒取得了北京银行1亿元授信贷款,主要用于光线传媒的电视节目业务,光线还款提前3个月,这为双方进一步合作提供了信用依据。

此次两亿元贷款80%主要着眼于电影投资制作和发行业务,20%用于电视节目制作、广告经营、电视剧制作、大型娱乐活动承办、IPO募集资金归集、艺人个人理财等范围。在光线的电影项目时间表上,《全城戒备》已经开拍,《花田喜事2010》将于七八月份开机,《夜行侠陈真》预计年底前开机,《聊斋》和《四大名捕》将在明年年内开机。其中《全城戒备》、《聊斋》和《夜行侠陈真》投资规模均在1亿以上。

北京银行在考察了光线的运作模式后,认为两亿是非常合理的额

度。授信贷款的好处在于可以在限期内多次提款、还款,滚动使用资金。在两亿的最高限额内,光线依据项目向银行提款,银行在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基础上,向光线提供资金。如果光线的项目循环周期快,他们的资金使用效率会更高,能够产生的利润就越大,而两亿限额应该足以应付光线目前的业务项目需求。

北京银行对光线团队、财务、业绩、盈利模式方面的考核很严格,对光线资金的动向严密关注。根据‘一事一议’的原则,每一个项目都要做可行性报告进行验证,对资金流向明确控制。贷款发放后,有严格的‘贷后检查’,与合作方每周至少有几次联系。有必要的时候,银行还要行使‘驻场员’制度,即派出专人在影片拍摄和制作现场进行监督、察看。

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篇6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金融支持;信用担保机制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出现缺位:首先, 农业银行发展战略的移位, 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减弱, 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国债配套资金等项目, 对农业生产和中小型工商业活动提供的金融服务处于全面紧缩的状态。农业发展银行实际上是我国粮食流通政策的产物,它根本无法起到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作用。从目前的职能定位和发挥的作用来看,仅是解决了部分农副产品价值的实现问题,离一个发展银行的功能相差太远。

(二)直接融资比较困难:目前上市的农业类企业共有59家,但筹资的数额比较少,所占比例偏低,而且部分上市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脱离了农业和农村经济,龙头企业通过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数额更是少之又少。

(三)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和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脆弱性。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晰,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融资环境不利: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农业龙头企业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信用社中间业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直接影响了这些企业的效率。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

(一)建立健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公平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加大商业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力度。国家应通过税收等政策, 引导商业银行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特别是要扭转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出现的“离农”倾向, 使其在农村吸收的存款有相当的比例用于农村信贷, 切实把农行办成全面支持“三农”的综合性银行,为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是强化政策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农业是弱质产业,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推动。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应重新定位,下设营业网点, 将营业网点设到贫困县( 乡) 或中心乡镇, 从组织机构上贴近农村经济。同时要扩大业务范围, 将其从单纯的“粮食银行”转变为支持农业开发,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综合型政策性银行, 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 为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多种组织形式, 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服务。总的改革要求是, 明晰产权关系, 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 政府适当扶持, 地方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农信社自身经营状况, 确定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模式, 如股份制、信用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

(二)拓宽农业产业化主体的融资渠道,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小企业和弱势企业, 通过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盘活存量资本, 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张。二是深化龙头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产权关系, 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实施股份制运作, 促使企业在同行业中形成竞争优势, 为上市打好基础。三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专业性中介机构, 为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四是以大型龙头企业和非金融机构为主体, 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产业化投资基金, 对龙头企业和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化项目进行股权等形式的投资。五是制定一些倾斜性的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进入证券市场, 为企业债券、股票的发行和基金的运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充分发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直接在证券市场为涉农公司融通资金的作用, 为农業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三)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险保障和风险分散机制

第一,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一是有必要考虑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金融产品供给,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因农业是高风险产业, 而且农业风险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更强的毁灭性, 由此决定了农业保险不同于商业保险, 应主要是政策性保险。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 即政府性的农业保险公司, 省市级农业保险公司以区域性的经营管理为主导业务, 在此基础上, 再扩大至农村, 按自愿原则成立农业保险合作组织, 逐级分散。二是实行农业保险机构的多样化,可以创建商业保险公司、合股保险公司, 大、小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业务, 承担和分散部分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转移过来的投资风险和产业化经营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补偿受损农民的利益, 从而保证信贷资金的归还, 形成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第二, 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如建立贷款担保机制。一是地方政府要牵头建立农业风险担保基金, 为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支农贷款提供担保, 降低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的融资难度和成本。二是建立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在内的信用担保体系。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要将龙头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完善为龙头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 提高银行给龙头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关键是建立龙头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支持[J].甘肃农业,2005,(8)

[2]陈宇.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商业研究,2005,(10)

[3]黄中文,张舒.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短缺及化解[J].经济师,2006

作者简介:

代艳莉,女,助理经济师,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创意产业信贷支持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创意产业,政策性信贷政策,市场性信贷政策,一体两翼

一、引言

2010年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颁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加大金融支持创意产业的力度,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加快推动适合创意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信贷创新,推动创意产业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支持银行根据创意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业务创新。创意产业与一般产业不同,它一般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其他产业融合,这种融合能够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创意产业发展一方面能够直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国民增长。经国家统计局核算,2015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25829亿元,比2012年增长42.9%;年平均增长14.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比2012年增加0.3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显著,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按照支柱性产业的标准是产业增加值的GDP占比要超过5%,创意产业要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要充分发挥信贷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作用,推动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创意产业融资难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理论研究。兰仁凤[1]认为基于投资方式不合理、投资渠道不畅通和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创意产业投资明显不足;侯燕[2]认为创意产业投资具有产业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魏鹏举[3]认为我国创意产业存在融资能力弱、投入机制不成熟和投融资体制不稳定三个困境。为了解决这些融资难的困难,徐明亮[4]认为应该构建创意产业融资体系解决融资难问题;朱佳俊等[5]分析了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多元化融资模式;王运生[6]、王家庆[7]针对创意产业融资难问题,提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融资和政府支持等多元融资渠道;刘学华[8]针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难问题,提出信息对接、重点聚焦、主体示范等建议。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创意产业信贷支持政策研究不多,特别是针对创意产业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提出信贷政策的更少,对于创意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较少,没有系统性根据创意产业发展阶段进行信贷支持政策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为切入点,分析创意产业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每个发展阶段信贷支持政策。

二、信贷支持创意产业的影响机理

何琦和高长春[9]认为创意产业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萌芽发展阶段、向市场化转移阶段、进入成熟阶段。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一般产业的发展分为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所以我们认为创意产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每个阶段创意产业都具有不同的特征。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具有以下特征: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较大,产业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创意产业发展规模较少,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少,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地位低下。当创意产业从培育期进入发展期,创意产业的特征产生了变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逐渐减少,但是潜力水平仍然为正值;创意产业规模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步增加,从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地位较高。当创意产业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创意产业的特征随着变化:创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进一步减少,最终减少为负值状态;而创意产业发展规模水平持续上升,创意产业规模水平达到最高水平,直至稳定,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出于较高水平,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创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顶峰,创意产业地位很高。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创意产业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信贷政策依次对创意产业演进三个过程进行支持,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演进目标。因而,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演进过程,即信贷政策如何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其中: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期和发展期,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发挥信贷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从而引导创意产业的内部动力因子对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推动作用,使信贷政策支持和帮助成为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快速发展的催化剂。而处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潜力水平逐步减少为零,意味着出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内部动力因子已经消失,这也是创意产业处于成熟期的重要特征,因此,处于成熟期的创意产业需要实施技术创新策略,用技术创新策略代替内部动力因子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使技术创新策略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因子,促进创意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所以,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成熟期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发挥信贷政策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和帮助,来实现创意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是通过初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目标;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发展期的发展,是通过二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发展期的目标;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成熟期的发展,是通过三次信贷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创意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因而,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演进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从机理图中可以看出,在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的培育、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和市场新信贷支持政策的共同作用。其中,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是指通过政府直接或间接方式的干预,促使金融部门向某些产业开展信贷活动,通过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的领域的发展;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是指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不受任何干扰,完全依据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进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按照信贷资源配置的要求,市场上的信贷活动应该以市场性信贷活动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辅之以政策性信贷活动。下图显示的是“一体两翼”情况下的信贷政策支持创意产业演进的机理。其中,以信贷体系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支持主体,市场性信贷支持机制和政策性信贷支持机制为创意产业发展支持的两翼。该机理侧重于市场性信贷支持机制与政策性信贷支持机制的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通过信贷资源的合理优化与配置,充分发挥信贷政策对创意产业培育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的支持作用,实现创意产业发展的目标。

三、创意产业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

(一)培育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培育期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由于创意产业培育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按照信贷资金的配置要求,商业银行不愿意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因此,应该按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做法,成立专门为处在培育期的创意产业服务的小额信贷部门。创意产业小额贷款部门的股权结构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国家政策进行引导,按照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为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这种股权模式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政策性的引导,另一方面符合市场化信贷资源配置的要求。其次,由于创意产业培育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按照正规信贷体系的信贷标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贷资源无法提供相应的支持,所以,可以引导民间信贷为主的非正规信贷体系进入,通过非正规金融的合法化为创意产业提供信贷支持,但需要加强非正规信贷体系的有效监管,使之符合国家信贷发展的要求。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的高风险特点与非正规信贷体系的市场化运作特点相符,非正规信贷体系与正规信贷体系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共同促进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因而,非正规信贷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发展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发展期的市场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发展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按照现阶段的金融发展模式,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很难引起大型商业银行的重点关注,它们从大型商业银行获取信贷支持的概率较低。因此,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服务创意产业发展小型商业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内部设立创意产业信贷部等创新方式,引导小型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拓展创新产业方向的信贷活动,为创意产业中的企业载体提供信贷支持活动。其次,重点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融资租赁贷款、收益权质押贷款等信贷业务。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发展规模较小。所以,没有办法提供房产等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来获取商业银行的贷款。因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创新,为发展期的创意产业提供了信贷支持。

(三)成熟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

成熟期的市场性信贷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市场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成熟期的信贷支持体系,且这种信贷支持政策体系应该重点支持创意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上。首先,应该加强商业银行创意产业的信贷审核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促进商业银行建立适合创意产业特征的的信贷审核和管理制度。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是新兴产业,其财务报表与其他传统产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商业银行信贷审核和管理制度应该关注这样区别。其次,要重点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商业银行与创意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关系。优质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使创意产业比较容易地获得商业银行信贷资源。因此,政府要加强创意企业诚信制度建设,构建创意企业诚信的数据库,并根据数据库资料对创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同时,创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优质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缓解创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优质的创意企业在市场化的信贷资源配置条件下,获取更多的信贷支持。

四、创意产业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

(一)培育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

培育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培育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为了加快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设立创意产业培育基金,其资金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辅之以其他资金形式,按照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程度每年适当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并逐年递减,直至创意产业培育期结束。该专项资金主要为符合条件的创意企业提供培育资金,帮助创意企业实现培育目标。其次,基于创意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且很难获得信贷支持的特征,政府可以要求一些政策担保机构适当介入,为处于培育期的创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确保创意企业在有担保的情况下获取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从而实现创意产业培育期的发展目标。再次,政府也可以采用直接干预的方式,指导政策性银行改变现有的信贷业务发展模式,进行信贷业务和产品创新,扩大政策性银行信贷支持的范围,通过提供低利率的信贷资金,降低创意企业信贷资金的成本,从而实现创意产业的培育目标。

(二)发展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

发展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发展期的信贷支持体系。首先,与培育期高风险特征不同,处在发展期的创意产业风险适中,可以获取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但并不是说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政策性信贷的支持。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来保障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是指政府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领域来贯彻创意产业发展目标,这是国家扶持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次,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利率政策扶持培育期创意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措施,为商业银行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性信贷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对创意产业的贷款利率上限进行管制或窗口化指导。再次,政府应该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在创意产业方面的担保作用,还应该引导建立民营资本出资的担保公司和互助性担保公司,发挥它们在创意产业方面的融资担保作用,建立以政策性担保为主、商业性担保和互助性担保为辅的多层次担保政策体系,为创意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成熟期的政策性信贷支持政策

成熟期的政策性信贷政策总体设计思路如下:政策性信贷政策以银行信贷支持为主体,建立创意产业成熟期的信贷支持体系,且这种信贷支持政策体系应该重点支持创意产业的升级与转型上。首先,处在成熟期的创意产业规模较大,贷款风险较少,因此满足商业银行的信贷要求,为了体现政府对创意产业支持的目的,需要制定创意产业信贷倾斜政策,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创意产业信贷支持业务,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开展信贷支持业务,对创意企业给予信贷政策倾斜,支持创意产业扩大规模。其次,与其他产业融合是创意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为了鼓励创意产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政府可以采用差别化利率政策,通过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措施,对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给予政策支持。再次,政府可以按照支持农业发展的做法,成立创意产业发展银行和创意产业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信贷机构,支持成熟期的创意产业发展。其中,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提供创意产业技术升级贷款,而创意产业发展银行主要提供创意产业规模升级贷款。

参考文献

[1]兰仁凤.试论文化产业投资不足问题之克服[J].科学教育,2008(7):132

[2]侯燕.文化产业投资特点及融资问题研究[J].特区经济,2010(9):293-295

[3]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5-49

[4]徐明亮.创意产业金融支持体系:国际经验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5):316-322

[5]朱佳俊,郑建国,薛伟业.金融危机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多元化融资服务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5-8

[6]王运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新思路[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109-111

[7]王家庆.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7):302-305

[8]刘学华.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模式与政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3(2):66-81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述评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评述

课题项目 本文为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编号:201103151) 阶段性成果。

►►一、国外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总结

(一)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加拿大为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努力扩大并占领文化市场。加拿大在连年削减联邦预算的情况下, 却不断增加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如为支持电影事业发展, 投资2亿加元, 建立一个故事片生产和发行基金;对投资电影业的加国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政策等。

法国政府菲常重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博物馆、图书馆、剧场等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 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近几年, 法国兴建了一批大型文化工程, 如大卢浮宫扩建工程、巴士底歌剧院、新国家图书馆等。

(二) 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现了文化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美国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 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产业方面也提供资助。

近些年来, 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文化市场日益繁荣, 商业赞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商业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 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措资金的方式。同时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 (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 为文化机构和企业双方牵线搭桥, 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个人和企业向文化机构提供商业赞助或无偿捐赠的积极性。

印度政府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方式鼓励国内财团和私人企业投资文化产业,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广播电台、报纸杂志、新闻社以及电影制作发行、演出团体、图书发行等主要文化产业部门都采用了民办、官办多种形式。

(三) 融资方式的多样性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程度比较高, 各个文化产业集团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融资体制, 一些有实力的文化集团如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其背后都有金融资本有力支撑, 金融集团与文化产业集团间互相渗透, 互相参股、控股, 二者之间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

英国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实行“政府陪同资助”, 即如果企业决定资助文化事业, 政府将陪同企业资助同一项活动。为这项活动的质量和成功打上“双保险”。政府特别鼓励“新投入”, 即当企业第一次资助时, 政府“陪同”企业资助, 其比例是1∶1, 对于第二次资助, 政府则对企业多出上次资助的部分实行1∶2的比例投入。资金的加倍投入。必定会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质量和影响, 广告效应自然增倍。实践证明, 这一政策明显地提高了英国企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已有3 000多家公司加入了资助文化事业的行列, 资金高达近亿英镑。

韩国政府按照“集中与选择”的原则, 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 在经费上确保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方式、风险投资、投资基金及投融资实证分析四方面。

(一) 文化产业投资方式的研究

花键 (2002) 指出, 推动文化投资应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 积极培育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两种文化投资形式, 鼓励金融介入文化领域, 拓宽文化投资的渠道和来源。吕庆华 (2005) 指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借助资本市场, 充分以投资文化经营项目为目的的文化实业投资和以投资文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为目的的文化风险投资两大方式, 筹措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资金。卫兴华 (2006) 指出民营资本在文化产业市场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总用。纪建悦 (2006) 认为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应该成为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主流方式。张伟 (2006) 指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关键是选择“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结合、以国有资本为引导、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二) 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研究

周笑 (2007) 分析了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存在的内部关系, 并指出上海发展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的模式。朱春阳 (2007) 指出风险投资基金应该是文化产业成长的新模式。

(三) 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周正兵 (2008)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论证了发展文化产业和投资基金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模式。

(四) 文化产业投融资实证分析研究

岳红记 (2007) 和于婷 (2008) 企业可依据文化产业项目的可实施性选择以下融资模式:BOT (建设-经营-转让) 模式、TOT (移交-经营-移交) 模式、ABS (资产支持证券化) 模式, PPT (公司合作) 模式。

总体来看, 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文化产业如何获得金融支持, 从宏观角度探索应怎样重视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 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大都集中在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 缺乏系统性。

►►三、启示

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方式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 国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应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文化产业主体, 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 通过优惠政策的实施, 扶持特色文化产业、优秀公益文化产业走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 大力推动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增强竞争力。创业板市场没有设立最低盈利的规定, 可以免除高成长的企业因盈利低而带来的不能挂牌的现象, 通过公告板作为交易途径, 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 可以方便中小企业的投融资, 提供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 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立。

第三,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法律规范、政府执行、企业参与、群众支持。在当今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局下, 培育健全的投融资环境已经不是政府政策的职责。从当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规律看, 企业自身的问题 (前瞻性不够、抗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 等都是制约总体发展的因素。事物的发展进步是内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健全的投融资环境要求各方的努力。

第四, 合理开发,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创造投融资企业品牌。合理的开发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过程中从文化企业的角度通过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 实现文化企业的联合, 打造文化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花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投资战略.探索与争鸣, 2002 (12)

[2]吕庆华.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和融资渠道拓展.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10)

[3]于婷.安徽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讨.现代商业, 2008 (5)

[4]岳红记.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商场现代化, 2007 (5)

[5]张伟, 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传播, 2006 (4)

[6]周笑.上海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模式.MODERN AUDIO-VIDEO AKIS, 2007 (1)

支持性产业 篇9

关键词: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一、前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 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 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我国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 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我国正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 金融的介入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 立足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专业化管理优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 不仅仅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创新, 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2009年9月, 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 同年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 温家宝强调,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眼于长远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 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 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结合新能源的发展, 并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驱动作用的引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因此,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概念。战略产业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 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本国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所确定的, 包括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产业。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特点

1.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资金需求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 我国政府必然会加大资金支持。从另一角度来看,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先导产业, 在初创时期就具有较大的规模, 也需要有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因此, 产业投资基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满足这一条件。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高。

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是从技术创新阶段开始发展的, 而后期的技术支持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旦技术支持断裂, 产业就将面临前景不明朗、甚至负收益的尴尬局面。而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投资和管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的风险。

三、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机理

科学的运作机制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制度保证。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可分为基金的设立和基金的运作。

(一)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1.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离不开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投资人这四方当事人。

基金发起人是以基金的设立和组建为目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步骤达到该目的的自然人或法人。基金的管理人要具有专业的投资知识与经验, 主要负责基金操作与管理, 以基金资产的增值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机头。基金托管人主要是保管基金资产并且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机构, 通常由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

2.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离不开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参与。

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正处于成长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处于薄弱环节,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 政府起引导作用。另外,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 因此, 必须有金融机构的参与, 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金优势的充分发挥。

3. 产业投资基金类型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 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划分私募发行基金、公募发行基金、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为防止投资者因市场的波动而撤资,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应当选择封闭式基金模式。另外, 契约型基金适合市场经济不发达、基金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 因此, 我国也可选择契约型基金模式。

(二) 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

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筹资过程、投资过程和退出过程, 而投资过程又有交易发起和筛选、评估、交易设计、投资后管理四个阶段。

1.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

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政府、社会、企业和银行。目前, 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政府。

2. 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

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1) 市场风险的控制。通常基金公司不会选择将所有资金投资于一个项目, 会采取投资组合或是阶段投资的策略, 选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域或不同运行阶段进行投资, 分散市场风险。另外, 基金公司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基金公司合作进行投资,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 信用风险的控制。信用风险也可称为道德风险,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中提到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是相互独立的, 这也是规避信用风险的一种手段, 避免管理人损害投资人的权益或随意挪用资金;基金公司成立后会建立有效的法人机构监督和控制基金管理人的决策;另外, 良好的晋升机制也是激励基金管理人的有效方式, 避免出现违规操作。

(3) 操作风险的控制。以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为例, 该项基金采取了项目决策与管理分离的方式, 设置基金理事会作为项目的决策机构, 委托旅游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专业化的管理和监控, 既有效控制了风险也提高了运作效率。

3. 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

产业投资基金会在预期时间内完成计划和预期满而未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选择退出, 后者也是为了降低损失而选择退出。主要的退出路径有:公开市场发行 (IPO) 、收购兼并、股权赎回和破产清算。收购或兼并的退出方式是企业间的行为, 而是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之间的行为。股权赎回可以是管理层回购也可以是员工回购, 或是通过“卖股期权”、“买股期权”的方式回购。破产清算是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的最不理想形式, 是在预备期限内未能完成计划而被迫退出的一种方式。

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健全法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

目前,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 因此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 必须要健全法律的保护, 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 要培养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才

依据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相关规定, 管理人既要具备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经验同时要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 因此, 大力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能够保证基金的健康运行。同时, 引进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 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三) 建立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制度

加强政府管理的同时大力提倡社会监督, 特别是投资者的监督。例如, 采取公开财务报表等形式的透明化管理, 为公众提供监督平台。

参考文献

[1]薛智胜, 焦麦青.产业投资基金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2]李秋.产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浅析[J].价值工程, 2013 (3)

支持性产业 篇10

2008年9月, 上海市制订了《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 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在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安排, 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前期诊断费用进行专项扶持;对由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进行投资运行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按实际节能量进行奖励。对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前期诊断费用, 由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资助, 其中:对合同金额高于200万元、项目实施后年节能量超过500吨标准煤的项目, 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对其他项目给予一次性资助2万元。对于由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进行全额投资运行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根据项目实施后年实际节能量, 按照每吨标准煤300元的标准对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进行专项奖励;对由合同能源服务公司与项目实施单位共同投资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根据项目实施后年实际节能量和合同能源服务公司的投资比例, 按照每吨标准煤300元的标准对合同能源服务公司进行专项奖励。对单个项目的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福建省

2008年4月, 福建省财政厅、省经贸委制定了《福建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主要支持以下节能改造项目: (1) 燃煤工业锅炉 (窑炉) 改造; (2) 余热余压利用; (3) 节约和替代石油; (4) 电机系统节能; (5) 能源系统优化; (6) 其他重大节能项目。对于总投资在100万元以上, 节能率超过10%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按照项目设备投资额的10%~15%的比例给予安排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 单项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武汉市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专项支持资金在市工业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 并按照《武汉市工业节能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管理。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根据项目实施后年实际节能量, 按300元/吨标准煤进行补助, 单体项目支持资金不超过1 0 0万元。其中, 支持资金的6 0%奖励项目应用企业, 40%补贴实施项目的节能技术服务公司。

>>>>宁波市

2007年5月, 宁波市出台了《宁波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财政预算内安排的节能资金, 支持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贸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节能重点项目和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节能应用项目, 在取得实际节能降耗效益后, 被评定为宁波市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的, 按项目实际设备技术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 补助资金的50%给予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 补助资金的50%给予节能应用单位。单个机构或单位当年最高补助额不超过80万元。

>>>>广东省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篇11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银行存贷款余额;实证分析

一、引言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它代表着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内部的组成和相互联系,极其复杂,已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重点研究方向。即关键是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从而调整和建立有效的产业结构,以此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另外,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应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导向,也就是说,在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应有不同的产业结构来与之相适应,这样才能保持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被称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对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以及微观企业的运行效率影响越来越大,其资源配置最优化也愈发显得重要。具体来说,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对产业数量和质量的调整,即改变产业之间数量的比例,或者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再就是改变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也有可能是变化以资源再配置为主的存量; 当然,也可能涉及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形成。而这些调整,都需要金融的中介作用,才能完成。同时,金融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恰好印证了索洛等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 即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此同时,金融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也大大受益于科技创新。

尤其在我国,银行对金融体系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其存贷资金结构基本就决定了产业资源的分配结构。当前,我国企业对银行融资的利用比率已高达80%,因而,银行的地位和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银行存贷款总额与产业结构变化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其次,银行存贷总额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是多大?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我国的产业政策以及银行存贷款政策的制订都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极其需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我们选取主要金融机构存贷款融资率,即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来反映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将其作为解释变量(M);另外,通过参考其它的相关实证研究,知产业结构优化率可以很好地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衡量,因而我们选择产业结构优化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和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作为被解释变量(N)。表示如下:

M=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之和/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N=(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当年国民生产总值;

(二)相关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下面通过对产业结构优化率进行单位根检验,来检验银行存贷款融资率(M)、产业结构优化率(N)是否是平稳性时间序列,其中分别取M和N 的对数LnM和LnN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知(如表1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原始序列LnM、LnN中的ADF值都大于a=0.05的臨界值,说明原始序列LnM、LnN含有单位根的零假设不能被拒绝,均为非平稳序列。同时,对 LnM、LnN进行一阶差分序列检验,得到的ADF值小于a=0.05的临界值,可知原始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达到平稳。以上检验说明原始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

2.协整检验

当各种检验都十分显著,但显示回归是一种“伪回归”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通常的处理方法即为协整处理,前提是两变量序列满足协整检验条件。通过检验知,两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序列协整,则可进一步检验回归残差项e平稳与否,也就是运用EG两步法对两变量的协整关系检测。根据残差序列e的检验结果,选择没有时间趋势项和常数项的检验方程;然后由AIC和SC最小准则得到最佳滞后阶数为0。同时,依据ADF检验值-3.11,拒绝原假设,因为ADF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为0.01、0.05、0.1时所设置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也就意味着残差序列e平稳,即说明序列LnM和LnN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如表2所示)。

3.变量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对相关变量作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由表可知,LnM在5%显著性水平上是LnN格兰杰成因,但是LnN并不是LnM的格兰杰成因。换句话说,即是金融深化度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因素,并其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金融深化度并不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没有促进金融总量扩展,更没有提高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贷款的效率。

4.变量协整模型分析

LnM、LnN一阶单整,而且其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而可假设二者存在协整回归方程。我们先采用EG法进行协整分析,再根据OLS法进行协整回归,得到模型结果如下:

即:Y = 0.055X-0.081;

其中,R=0.96; DW=1.23; F=320.61;

此模型拟合度良好,且没有异方差和严重的自相关性。此模型的经济意义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速度与金融深化的幅度呈正相关关系,即金融深化度越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越快;具体而言,金融深化度每增长1%,会引起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增长0.055%。

三、结语

以上表明,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确实对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金融机构存贷款融资率与产业结构优化率二者之间既是因果关系,也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均衡关系。基于此,我们应该:

1.通过改变信贷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首先,银行应充分利用利率、贴现等信贷工具,再结合借款企业资金需求的不同特点,以此来拓宽和加深信贷资金的配置;另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政策应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对于那些效益好、信誉优、同时又有市场的中小企业来说,银行应采取引导机制,对它们提供 “一揽子”金融服务(信贷、结算、理财等),以此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

2.大力培育和发展其它资本市场。为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应该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需要使债券市场品种多样化,债券投资者结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对债券市场不断进行市场化改革;其次,需要增加一批影响范围广,具有核心竞争力,同时又有健全的管理机制的上市公司,这样才能使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的市场行为不断规范化,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的大环境。

3.大力发展民间金融,重点改善非国有经济的融资环境。第一、鼓励正规民间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发挥其自身优势,充分吸收民间闲散资本,从而扩大其发展空间;第二、对 像私人钱会、民间金融合会等“灰色金融”进行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其职能,使其走向规范化、合法化、机构化的金融的道路。(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进伟.廊坊市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2]杨林.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11(1).

[3]中国工商银行江东省分行课题组. 银行信贷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J].金融论坛,2006(6).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浅析 篇12

一、金融支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承接产业转移的本质是资金、资源在各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没有金融的支持, 就不可能有现代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 承接产业转移完成的就越顺利, 反之, 若金融支持不足, 则会阻碍产业转移的进程。金融支持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代经济主要通过金融来运行资金, 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扩大金融支持的广大, 完善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创建有利于资金有效流通的金融产品, 促进资金在各行业之间的平稳流通, 使经济与金融协调、均衡、持续、有效的发展。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又能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产业转移的风险。

(二) 现代金融可以提供承接产业转移所需的信息支持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处于社会资金集中和流动的中心环节, 各个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都不可能离开金融, 而且金融机构对各个经济主体的信息了解的较全面、完整, 并且其通过完善的中介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如为产业转移提供相关企业的资金流信息和信用状况以及提供市场动向、产业政策、商品信息等承接产业转移时所要了解的信息。

(三) 金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安全、充足的资金, 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大规模的协调经济发展的举措, 其必要求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做保障。现代金融正好为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启动资金, 为其运行提供流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同时, 现代金融还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更大程度的保障产业转移。

(四) 金融是服务规范、监管较严格的行业, 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促使金融部门在支持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确保产业转移参与各方的资金运转安全

由于金融支持和产业转移是相互影响的, 产业转移的顺利推进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反过来又会推动金融环境改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金融支持的不足和缺陷

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但是, 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和支持产业转移的力度大不相同。其中, 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迅速, 金融产品较丰富, 金融支持的力度也大,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金融支持相对不足, 积极作用相对也较小, 有时甚至会阻碍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安徽来说, 金融支持有其自己的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不足和缺陷:

(一) 金融产品单一, 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但经营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主要服务意识还是集中在存贷服务, 未能及时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变、市场的需求以及客户的要求来有效的调整信贷结构,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促使金融产品多元化, 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引导产业转移。而且, 随着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的增加, 金融机构服务意识不强以及金融产品单一滞后的情况日益严重。金融产品的单一性, 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单一, 不能有效的实现产业转移。

(二) 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衡

安徽省各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态度不一致,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合肥、芜湖等地由于地理位置较佳、人才资源丰富, 更重要的是城市政策环境宽松、金融支持能力强、力度大, 金融服务意识较强, 服务水平较高, 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较快。有的地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没有明确的有关金融支持的安排和政策建议, 呈现出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 即使资源再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难以扩大。由此可见, 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衡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严重阻碍。

(三) 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不紧密, 资本融合程度不高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一员, 在融入长三角的金融一体化方面却相对滞后, 没有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建立有效的、长期的金融合作关系, 使转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便会降低对来自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使长三角地区对我省产业转移的工作产生质疑和失望, 导致我省产业转移的工作无法按质按量完成。同时, 由于联系较少, 相互之间获得信息资源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 在支持产业转移时, 影响了对东部转移客户的有效判断和筛选标准, 难以对目标客户准确定位, 从而影响了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四) 金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较高, 因此从长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 对承接地的金融服务水平要求也就比较高, 但安徽省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存贷业务上, 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更是如此。而在大企业甚至外资企业比较关注的结算方式、国际结算、外汇服务等方面相对欠缺, 与发达长三角地区比起来差距明显, 再加上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单一和服务意识不强, 从而导致我省金融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转移企业的需求。

三、金融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安徽应当认清形势和把握好机会, 努力搞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 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创新金融产品,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转移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高效发展。

(一)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 提升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服务水平

加快金融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是促使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开发新品种, 如手机银行等便捷高效的产品, 以满足转移企业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对外企而言, 应适当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外汇信贷业务, 帮助企业合理避险,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成本, 促进产业转移的发展。二是深化金融服务意识创新。通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再教育, 以及金融机构的自我发展, 完善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 使金融服务意识由目前存贷业务为主顺利的过度到多元化金融发展, 以及向将来的采用收购、并购、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承接产业转移转化。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适当下放信贷权限, 简化信贷手续, 提高信贷工作效率。

(二) 完善金融政策环境,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改善区域金融环境。安徽省金融行业应当改善金融政策环境,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 政府部门也应当制定一系列的金融配套措施, 如建立社会征信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融资、放贷的信心, 为吸引产业转移企业的流入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转移企业的安全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才能真正使本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二是优化金融管理部门, 提高金融管理的能力。当政府部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时, 金融管理部门应提出符合金融行业发展特点的中肯的建议, 使发展规划与实际金融工作相协调,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的系统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宽松、高效的金融环境, 为融入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金融管理机制和较高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 提高资本融合程度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将导致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资金、企业、金融资源的流动, 但是这种流动往往并不会实现最优配置的目标, 所以为了实现产业转移的效益最大化, 应当加强双方金融合作, 提高资本融合程度。对于安徽而言, 安徽地处长三角边缘的区域优势, 应当适度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放宽准入政策, 推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合作, 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活跃度高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加快完善金融主体的多样化, 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加快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体系的步伐,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四) 健全融资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服务水平

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 我省应当加强拓宽融资渠道, 解除发展资金瓶颈。首先, 壮大融资总量, 增强金融支持能力。我省应当加紧引进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以壮大融资实力和完善融资方式。二是发展金融市场,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三是集合各类资金, 拓宽融资渠道。如激活民间资本, 合理引导民间资金, 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009 (05)

[2]唐阳孝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J]西南金融2008 (04)

[3]董金玲, 郝朝君试论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7 (21)

[4]谢培秀, 殷君伯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 (01)

上一篇:校园网综合布线的实施下一篇:约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