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支持(共3篇)
自治支持 篇1
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企业的发展除依靠自身建设之外,还需要依靠金融支持的发展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以下简称“民营企业”)的生产和供应,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生产发展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不强,其中金融支持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十二五”以来,金融支持中的优惠利率贴息惠及450多家民营企业,金额达到12575.1万元,与“十一五”期间相比增长了近66.01%,净增额达5500万元。但是相比于国家其它民营企业优惠贷款政策落实得较好的地区还有一定差距,因此为持续提升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政策支持力度,本文将探讨恩施州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现状,提出优化民族地区民营企业金融环境的路径,以期对我国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恩施州金融体系现状分析
(一)金融机构体系及存贷款状况
由表1可知,恩施州2013年末存款余额相比于2009年末的355.75亿元增加了452.95亿元,2013年末贷款余额为449.35亿元,相比于2009年末的206.92亿元增加了242.43亿元。
单位:亿元
注:本文数据来源于恩施州统计信息网。
由表1可知,从2009~2013年存贷款余额整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增长比例有所不同,同时恩施州占全省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与湖北省整体的增长趋势来看,依旧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近年来恩施州相关部门积极引导企业不断增强政策意识。2012年,恩施州共有425家民营企业享受流动资金贷款优惠利率贴息,享受的贴息总额为5622.74万元,享受的家数比去年的305家多120家,享受的额度比去年同期的3303.58万元净增2319.16万元,同比增长70.2%。恩施州8县(市)均有企业享受到贴息政策,享受最多的恩施市为1612.34多万元,最少的巴东县为232.68万元。
(二)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水平较低
恩施州金融市场体系发展水平较低,这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等社会问题影响更为直接、深远。正规融资市场是指经政府批准成立并对其进行监管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直接融资。在我国,提供正规融资服务的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外资银行、合资银行、主板、创业板以及投资银行等,它们一起构成了多层次的正规融资市场体系。其次,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地区,如果无法从正规融资渠道获取资金支持时,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民间借贷中获得,但这种替代机制在恩施几乎不存在。
(三)融资渠道单一
在恩施州,真正适合民营企业融资的正规渠道寥寥无几。贷款困难在恩施非常凸显。从恩施州全体情况来看,尽管金融系统公开承诺,重效率原则,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唯成份论和重规模、轻效益。恩施州发展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民间借贷、职工保险金、社会集资等有限形式筹集发展资金,民营企业自身管理模式的不足使得很难获得银行的支持,也很难通过风险投资资金、资本市场等融资方式筹集资金。由于担保体制不健全,也导致在融资时很难得到第三方的支持。
二、恩施州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现状分析
截止2014年底,恩施州享受贴息政策的民营企业共647家。总体来看,享受贷款贴息的民营企业近几年增速较快,从2010年的279家增加至2014年的647家,增幅达到131.90%。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多,在行业上也有所拓宽,在恩施州除了水电、烟草、房地产和国家限制性产业等行业外,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生活、医药、服饰、工艺、饮食、旅游产品开发等多个行业都有涉及。恩施州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属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有些甚至还是小微企业、小作坊。
(一)恩施州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在恩施州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2014年:恩施州有1213户工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1086户,所占比例达到占89.5%;在全州工业增加值155.00亿元中,民营企业贡献了100.53亿元,占比64.85%。在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9亿元中,民营企业占比75.3%,贡献利润达到16.49亿元之多;在就业方面,全州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81.5%在民营企业从业,达到38957人。但是对于银行等金融贷款机构来说,大多数民营、民贸企业一方面由于财务、统计、信息披露等不规范,不符合信贷审核程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民营、民贸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有些资本实力弱仍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投资能力弱,相应地企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也薄弱,也给贷款带来了难度和风险。特别一些民族特色企业,主要采用手工生产,规模更小,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有效抵押物不足,第二还款来源不足,都导致了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贴息被拒。
(二)恩施州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恩施2010年民营企业政策落实的资金比2005年增长4倍,“十二五”期间,恩施州为培植民族企业成长壮大,继续加大力度贯彻落实针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2011年、2012年及2013年上半年,总共有450家民营企业享受政策优惠达12946.1万元,包括优惠利率贴息12575.1万元,民营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财政补助165万元,生产补助206万元。
单位:万元
(1)优惠利率贷款贴息情况。由表2可知恩施州2009~2013年的5年间民营企业贷款贴息额增长了近6倍,2013年较上年同期增加2500万元,突破8000万元达到8100万元。2014年受惠企业481家,占民营企业总数的52.10%。尽管“十二五”后,优惠贷款贴息承贷银行机构有所增加,但是民营企业能够享受利差补贴的金融机构没有实现大面积覆盖,金融机构相对范围仍然较小,其中民营企业在邮政储蓄及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都不能享受此项政策。据调研团队走访了解的10家企业,其中8家企业均在邮政储蓄银行、恩施州的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办理贷款,但是由于受政策的约束,不能享受国家的贴息政策。
由表3可知,湖北省贷款贴息数额在不断的增加,2013年数额相比于2012年增幅较大,增长了47.36%。同时恩施州的贷款贴息额也在不断的增长中。另外,从恩施州占湖北省的贷款贴息额比重不难发现,近4年来都在50%以上。总体而言,无论湖北省还是恩施州,贴息额均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经调查了解,恩施州执行民营企业优惠利率贷款政策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优惠贷款贴息比率参差不齐,从2009~2013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承贷的比率最高,中国银行最低。
单位:万元
单位:家
由表4可知,2009~2014年期间银行的贴息贷款额是连续增长的,全州银行的放款额也在不断增长,所占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民营企业自身在积极地争取银行的贷款额,同时当地的民宗委、人民银行、贴息银行等也在积极推进民营企业的贴息贷款,支持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生产补助、技改贴息情况。“十一五”时期,恩施州共发放民营企业流动资金优惠贷款30多亿元,有近800余家(次)民营企业享受到政策补贴补助,总金额达到7994万元,其中包括优惠利差补贴7000多万元,增值税减免448万元,定点生产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财政补助301万元,生产补助245万元。2011年恩施州只得到生产补助60万元,2012年生产补助翻一倍多达146万元,加上技改贴息165万元,两者合计为311万元。2014年,恩施州共争取到省粮油精深加工技改贷款贴息项目45个,批准贷款额度2.14亿元,获贴息资金1056.9万元,几乎是2012年的三倍多。近年来,恩施州将民营企业政策宣传工作纳入了州县市民族工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与其他工作一道安排部署,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比如举办了民营企业政策培训班,组织民营企业学习考察团等,并制定了检查考核机制,促使近年来优惠利率贷款发放和贴息额保持快速增长。
恩施州发放民营企业优惠利率贷款贴息额前三名的金融机构分别是信用社、建行和农行,其中信用社占总贴息额的30%左右,建行为23%,农行为20%。由此可知,民营企业优惠利率贷款的主要承贷主体是信用社、建行和农行,其他有资格的银行也积极参与其中。
(3)与其它地区的比较。“十一五”期间,甘肃省临夏州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人民银行累计向42家企业贴息1758.99万元。恩施州在“十一五”期间共向800家(次)企业贴息7000万元,与临夏州相比而言,占据绝对的优势。2008年和2009年,湖南省怀化市各金融机构分别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6.05亿元和9.37亿元,享受贴息的贷款额分别是1.53亿元和5.84亿元,占总贷款的比重比恩施大。由此可见,怀化市金融机构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额支持力度相比于恩施州较大,同时民营企业享受到的国家贴息额相比于恩施州较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作为朝鲜族用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和重要集散地,生产供应着东北三省乃至全国各地朝鲜族绝大部分的必需品。由此以延边州作为与恩施州的比较对象,截至2012年,延边州民营企业共294家,大多数分布于纺织、印刷、民族医药、民族服装、食品等行业,生产供应少数民族特需商品达300种之多。通过对比发现,截止2012年,恩施州较延边州而言民贸企业数量占据优势,但是民营企业数量相比而言较少。另外,延边州的民营企业涉及的行业种类较多,而恩施州却很少。
三、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路径优化
(一)落实优惠政策,实行优惠利率
金融机构应该深入实地调查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困境,开发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政策,更好地落实金融服务。处于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民营信贷投放规模应当得到特殊照顾,金融机构需对其政策予以倾斜,并与其他地区区别开来,适当给以优惠。特别是对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可以适当下浮一定的比例,加上创造更加灵活的产品与信用评级模式,将恩施州民营企业“短、频、急”的补充融资需求落实到位。建议对于民营企业生产补助资金,各个地区遵循《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总体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明确补助资金管理过程中财政部和民(宗)委部门的具体职责,有效避免政出多门或者一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追踪问效,将补助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建议金融机构依据民营企业经营状况、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考核,从而确定恰当的贷款利率,实行差异化贴息政策,金融机构如得到对民营企业贷款利率定价权限,将极大地调动其营销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速推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最终达到银企双赢。
(二)完善人才市场
不可否认,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资本、产品和市场上均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人才是一个重要方面。要走出人才困境,政府应该建立并完善人才市场。首先,应该加强对人才市场建设,为各行各业寻求合适的劳动资源,实现企业与劳动者的双边匹配。构建人才供求信息网络,促进专业人才和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其次。做好劳动技能与素质的培训,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必不可少的人力基础。最后,政府可以适当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急需短缺的人才,带动民营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银行体系
目前,我国金融管制较为严格,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银行体系有助于推动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这首先在于因地制宜,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将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纳入民族民营企业的贴息范围,扩大民营企业贷款承贷银行范围。其次,推动银行于乡镇铺设网点,积极加大银行机构引进力度,推动银行体系多层次建设,尽量发挥金融部门的杠杆作用,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更加便捷的融资平台窗口。最后,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贷款门槛。金融机构要根据实际,针对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抵押不充足、担保缺失等问题,打破传统信用评级、担保抵押所带来的条件限制,降低门槛。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增强工作效率和科学性,让贴息资金及时到位,使企业规范便捷地享受政策优惠,真正使民营企业优惠利率贴息工作成为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及时雨。同时建议对于民营企业生产补助资金,各个地区应遵循《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总体要求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并且明确补助资金管理过程中财政部和民(宗)委部门的具体职责,有效避免政出多门或者一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对补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追踪问效,将补助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
(四)加强民营企业自身建设
一方面,为提高产品竞争力,需严格执行对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对产品研发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人才质量管理上严格把关,使自身能够在竞争的大环境中站稳脚跟。另一方面,为提高品牌竞争力和塑造良好的信用记录,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这是挖潜增效益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促使企业摆脱困境,实现企业长足发展的必走之路。在民营企业中,往往是财务部门一手抓,缺乏应有的透明度。企业财会人员应认真学习国家颁发的有关政策,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为企业做合理和恰当的税务筹划,减轻税务负担,但也需做到诚信守法,不逃废债务。这同时对民营企业提出了要求: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员工提供健全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职业通道,逐渐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其次战略领导层应当配合国家政策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谋求更快更稳健的发展。
注释
1[1]兰淑玲:《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民贸民品优惠贷款政策执行情况的思考》,《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年第5期。
自治支持 篇2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机局,各地、州、市农机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的规定及农业部关于印发《2012-2014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申报指南的通知(农办机〔2011〕42号)要求,为组织做好《2012-2014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国家目录》)和《2012-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自治区目录》)申报及审核推荐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国家目录》的申报
根据《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的规定,农业部办公厅印发了《2012-2014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申报指南,按照要求,我局将组织开展《国家目录》的申报受理及省级审核推荐工作,请各农机生产企业按照《国家目录》申报指南(见附件1)要求,认真做好自愿申报工作。
其中,通过我区申报《国家目录》的产品,可自愿按照《自治区目录》的申报要求同时申报《自治区目录》,《国家目录》采纳的产品不再重复列入《自治区目录》,《国家目录》未采纳的产品,如符合《自治区目录》的要求,可列入《自治区目录》。
二、《自治区目录》的申报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规定,申报《自治区目录》的产品,应遵循以下要求:
(一)基本要求
1、企业资质
(1)申报企业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
(2)区内企业的注册资金应在1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应在20人以上,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其中: ①生产自走式作业机械的申报企业,原则上要求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应在40人以上,年销售产值1000万元以上。
②主要生产耕整机械、种植机械、田间管理常规机械、排灌机械的申报企业,原则上要求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应在30人以上,年销售产值500万元以上。
③生产其他一般产品,要求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年销售产值200万元以上,员工人数应在20人以上。(3)区外企业申报《自治区目录》,其资质应达到《国家目录》规定的企业资质要求。
2、产品资质
(1)申报的产品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的产品。国家实施生产许可和强制性认证等管理的产品应获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且在有效期内。安全防护和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
(2)在本年度内发布的国家、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中,未列入质量较差的产品名单。
(3)在省级以上消费者协会或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机构的报告中,不存在没有及时有效处理的质量投诉案件。(4)列入《自治区目录》的产品应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证书,有效截止日期应在2012年3月31日(含)之后。
(5)尚不具备实行推广鉴定条件的新产品申报时须按照《国家目录》要求,提供如下材料:
①选型鉴定报告。农业机械选型鉴定报告应由省级以上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按照已批准的选型鉴定大纲出具,鉴定内容至少包括主要性能指标检验、适用性评价、安全性检查等内容。②用户使用意见。内容包括使用者姓名、地址、联系电话;产品购买时间、累计作业时间和作业量、故障发生情况;对产品及售后服务评价等。以上用户意见材料要求大型农业机械需提供5份以上,中小型农业机械需提供10份以上。
③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说明材料。内容包括结构、原理、性能、材料等方面与同类产品相比所具有的优势等。
由自治区农机试验鉴定站按产品分类对资料进行审查,自治区农机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技术评价后形成鉴定意见。
(二)申报范围
参照《国家目录》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主要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设施农业设备等类别。
(三)部分农业机械产品性能和推广范围要求 按照《国家目录》要求执行。
(四)申报方式及申报材料要求
1、申报方式
为提高工作效率,《自治区目录》采用网上填报与书面申报同时进行。生产企业应通过新疆农机网的“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和支持推广目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申报书相关内容的填报。
2、申报材料
(1)申报材料要真实、齐全、有效。申报企业按产品型号分别将申报材料装订成册,每种型号产品装订一册,不得另有附件,不得将多个产品的材料合订成册。所有的复印件材料用A4纸,字迹清晰、容易辨认。
(2)申报书、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证书中企业名称要一致,推广鉴定报告和检验报告中的企业名称应能确认为同一企业。
(3)申报书、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证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报告以及检验报告中的产品名称和型号要一致。(4)企业地址应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地址一致。
(5)企业产品标准证明材料应符合《企业产品标准管理规定》(国质检标联〔2009〕84号)。
每个产品提交的一套申报材料包括以下内容:(1)申报书(详见附件2);
(2)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
(4)产品彩色照片三张(6寸,前方向、后方向、侧方向各1张,统一粘贴在A4纸上);
(5)注册商标证明材料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
(6)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书复印件(含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加盖企业印章);
(7)农业机械推广鉴定报告及检验报告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
(8)国家实施强制管理的证书及其附件复印件(如有附件,加盖企业印章);
(9)企业产品标准复印件(加盖企业印章,如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应出具采标的企业正式文件);(10)使用说明书(原则上须有维汉两种文字);
(11)省级以上农机鉴定机构出具的工厂条件审查报告(场地、厂房、设备、人员等)复印件或年销售产值(税务发票或审计报告)复印件。
三、注意事项
(一)网上申报。《国家目录》和《自治区目录》必须分别通过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的“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申报系统”(网址http://)和新疆农机网的“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和支持推广目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申报书相关内容的填报,并经申报系统打印纸质报送材料。只经过网上申报而未报送纸质材料的、非经由申报系统打印的、纸质申报书内容与网上申报材料不一致的申报为无效申报,自治区农机局将不予受理,因此造成的后果由企业自负。
《国家目录》的网上申报通道2011年9月30日(18:00点)关闭,《自治区目录》的网上申报通道2011年10月30日关闭。申报通道关闭后,企业将不能在网上提交申请。
(二)推广许可和推广鉴定证书信息填写。各生产企业填写《国家目录》申报书中“获得推广鉴定证书情况”栏时,新疆区域内推广鉴定产品,应填写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书编号及相关信息,并提供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书复印件;外省在新疆办理认可登记并取得自治区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书的产品,应填写外省推广鉴定证书编号及相关信息,并提供自治区农机推广许可证书和外省推广鉴定证复印件。
(三)材料报送。
自治区农机局委托区农机试验鉴定站为《国家目录》与《自治区目录》纸质申报材料接收单位。《国家目录》纸质申报材料须一式两份,送达时间截止10月8日,《自治区目录》纸质申报材料一式一份,送达时间截止11月8日,邮寄材料时间以签收日为准,逾期概不受理。联系人:高燕、楚继红 电 话:(0991)4315454 地 址:乌鲁木齐市新医路193号,邮编:830054。
本通知及相关附件,同时在新疆农机网上公布。相关政策可咨询自治区农机局科教处。联 系 人:毕惠英、刘宏涛
联系电话:(0991)4313700 4338386
附件:《2012-2014年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申报指南
二0一一年八月十一日
自治支持 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政策分析
引言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诚然,当今人才仍是各国各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核心,而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硬实力的竞争中逐渐变得无可替代,科技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重视科技人才资源开发,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激励以及评价都成为不可忽视的环节,力争在全社会形成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科学管理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政府应通过政策法规来激励人才,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近年来,我国西部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西部地区)都争先充当“伯乐”的角色,紧跟人才强国战略步伐,把“人才为本”作为首要指导原则,把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百姓生活作为目标,尤其是深入学习《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制订了一系列促进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规划建议,重视国际人才引进,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的政策措施,为地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带来了春天。
1分析框架与研究样本
我国学者针对科技人才政策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如人才队伍建设,我国科技人才选拔与使用政策、科技人才吸引政策的分析,对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及时代特点和科技人才布局,本文主要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方法,研究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情况,结合我国西部目前科技人才发展现状,提出促进西部科技人才集聚和发展的政策建议,改善西部科技人才政策效果。
1.1分析框架及方法
以政策颁布数量、适用对象、政策类型、文种类型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通过西部地区的人才策略进行样本采集,整合、筛选,对比分析总结政策的特征。
(1)政策年度:2006-2016近十年的相关政策;
(2)适用对象:专一型人才政策和综合型人才政策;
(3)政策类型:依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的分类标准,结合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内容划分为六类:人才吸引和流动、人才选拔和使用、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以及人才保障。
(4)文种类型:是指政策颁布采用的形式,包括通知、规划、意见、办法等。本文依据西部地区科技人才政策颁布实际情况,将政策文种划分为9类:通知、规划、意见、规定、细则、办法、纲要、决议、方案。
1.2样本采集
1.2.1样本采集。结合实际情况,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相关政策文件。科技人才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它政治团体为了规范科技人才行为而制定的行为准则,以及主要目标诉求,主要包括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本文主要是对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地域性研究,选取的科技人才相关政策均限于西部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样本采集包括初步收集、整理筛选和数据处理3个阶段。首先,通过政府网站、发文部门信息公开检索和公开出版物3种渠道进行样本收集,获得各级政府科技人才相关的政策文本,共计69份。在经过整理筛选之后,剔除界定模糊或者仅体现政策态度的相关文本,以确保样本选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终确定研究样本56份。
1.2.2样本组成。样本的发布机构分为两个层次:省委、省人民政府为第一层次;省级直属机构为第二层次。发文主体涉及7个部门,其中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委办公厅以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事厅是省科技人才政策颁布的主要部门,共颁布了49份政策文件(含联合其它省直属机构),约占87.5%,研究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2政策文本分析
2.1政策数量分析
初步分析统计了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相关政策,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得知,西部地区近年来所颁布的人才政策不平衡,各个地区的政策文本颁布表现出不同情况的波动起伏。颁布的数量、频率与该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与战略背景息息相关。2010~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培养和集聚海内外的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管理和经营型人才,目的在于通过资本和人才的双向发展,实现科技的滚动增值。因此,这十年间时期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培养和管理国内专业技术人员,如《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选拔管理暂行办法》等。
西部地区加快经济建设的进程,颁布的政策数量明显增多。这期间不乏根据实际情况颁布的引进、激励、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文件和政策,“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育,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其中,贵州省2013年颁布的《贵州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稳定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具体指出:“要根据我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急需,大力引进用好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施“百人领军人才计划”。
2.2适用对象分析
西部地区近年来颁布的科技人才政策按适用对象分为两类:普适型和专一型,对其进行统计(如图2、3所示)。西部地区近年来颁布的科技人政策的普适型有35份(如图2所示),占总体样本63%,专一型有21份,占总体样本37%。图3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云南省、青海省、新疆省颁布的普适型人才政策总数为21份,专一型人才政策总数仅8份。专一型人才政策的颁布主要针对为解决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使用、保障等具体利于科技创新的专门性措施,用以保证人才和科技创新交集所出现的问题有效处理。而在所颁布的政策中,许多人才政策被夹杂在解决其他问题的宏观政策中,如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等普适型政策。原因在于几乎所有有关人才的政策都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与保障。
2.3政策类型分析
对收集到的人才政策的政策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在所分析的56份样本中,人才的引进流动和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是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的主要类型,总共有37份,占总样本67%,人才使用和选拔、人才的评价的政策分别有8份,占总样本28%,人才保障的政策有3份,占总样本5%。通过图4可清晰发现西部地区的人才政策主要涵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人才的激励,例如,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鼓励海外留学人员来川服务的办法》,云南省颁布的《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服务办法》,贵州省颁布的《贵州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遴选培养办法(试行)》等,对人才的引进标准、引进流程、引进种类都是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而定,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关于人才的使用选拔、评价和保障三方面的政策匮乏,尤其是人才的保障严重缺乏。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高投资、高回报的性质,能否留住人才,关键在于保障,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相对可靠的工作生活环境,进而促进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壮大。人才的保障包罗了医疗、住房、退休等内容,尤其是人才国际化态势逐渐成为潮流,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家属安置,科研经费划拨,知识产权保护等越来越受到重视,加之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对人才的保障工作应做出必要的补充。
2.4文种类型分析
根据政策文种类型的划分,对西部地区颁布的面向科技的人才政策的规范性、约束性、指导性、可操作性进行分析。将所收集的政策文本分为以下十种类型(如表2所示),并进行统计类比,计算比例,得出西部地区所颁布的科技人才政策样本中,有45份样本包括规定、纲要、决议、意见、规划、办法等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强的特点,占总体样本的80.36%,另一方面,仅有11份样本包括办法、方案、细则文种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占总体的19.64%,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颁布的人才政策整体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政策。
3政策评价与建议
3.1政策评价
3.1.1政策总体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政策的发布主体多是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人事厅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四个部门,不难发现政策发布机关多在于政府部门,一方面,政策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较弱,其中,办法、细则等文种类型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实际的科技创新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然而在西部地区的总样本中所占比例仅占19.64%;相反,规划、纲要等综合性政策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对实际的科技创新相对缺乏强有力的指导,但在总体样本中占80.36%;另一方面,以上所述的四个部门所颁布的政策中有重合部分,例如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办法”的政策,青海省以上四个部门都有相关规定,会造成政策的趋同化和执行重合。
3.1.2专一型政策欠缺,人才的认定和选用不够合理。从政策适用对象来看,专一型的政策相对较少。我国西部地区现行的支持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文本中,对科技人才的认定停留在高学历、高资历、高职称上,对基础性科技人才重视仍停留在羸弱的附属地位,所颁布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政策更是少之甚少,同时更多注重的是人才量的扩张。在科技人才的选用上尚未从根本上打破行业的限制,某些地区的政策细则中既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也没有制定目标明确的措施。对科技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作用及至关重要性还停留在浅显的状态。另外,环境条件的制约和财力有限都导致了西部地区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普遍相对发达地区较弱。
3.1.3人才保障相对匮乏。从政策的类型来看,缺乏对人才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结合政策的相关内容,西部地区目前对人才的保障主要在于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的基本规定,但对科技人才子女教育、专项经费划拨、家属的安置等方面覆盖寥寥无几,对科技技术入股、科技成果共享、科技成果的归属、科技利益的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几乎没有。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来讲,缺乏人才的保障性政策,更易造成人才的流失,加大了科技创新的风险,不利于科技创新的稳健发展。西部地区整体的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阻碍了西部地区科技型人才的聚集。
3.1.4人才吸引机制不够健全。西部地区支持科技创新的人才政策文本中关于吸引人才的机制不够健全,从政策文本内容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对于人才的吸引仍旧停留在落后的单一经济吸引,而缺乏文化、环境、价值等更高层次的吸引,虽在短期内可以通过经济的吸引力招揽人才,但长远看,这种单一的、机械的吸引机制缺乏生命力,新世纪更注重的文化引领、环境导向、价值牵头的人才吸引机制,加之经济作为基础性保障,才能长久留住人才,服务科技。
3.2政策建议
3.2.1合理预测人才需求,做好发文部门与其他关联部门的协调,制定更高效、更高质的政策。政策发文的核心部门制定政策之前,要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尤其是要和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在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策略时,应依据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创新创业环境和经济条件,有针对性的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管理的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科技人才管理模式;做好宏观的预测规划工作,进行微观的实际调研和考察,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平衡政策数量,使得政策类型能涵盖到人才发展和管理的每一处,具体问题具体政策对待,并对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进行必要的补充。
3.2.2重视专一型政策制定,优化选才结构,使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注重专一型政策制定和实施,在不断引进高学历的科技人才同时也要看到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科技的发展需要大批的科技知识精、尖科技人才,同时也需要基础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只有他们的默契配合,才能在知识、思维、技能方面达到完美结合,因此,摒弃机械的、保守的人才培养管理观念,构建灵活的、新颖的人才管理模式;重视“领头人”的作用,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在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的同时,注重从中选拔培养特殊的专门型人才。
3.2.3革新人才保障的理念,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快对人才保障制度的立法保障。其一,在对于支持科技创新的人才的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科研专项经费的划拨和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应强化立法保障;其二,对科技技术入股以及税收、科研成果的共享、科技成果的归属、利益的分配做好专项的政策支持;其三,人才的流动要破除传统的体制机制制约,借鉴西方国家“旋转门”经验,实现有序流动,以此来保证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更新和壮大。
3.2.4开创灵活的人才吸引模式,加大引才政策的扶持力度。学习西方企业的人才吸引模式,从网络领域开始试行,制定出适应网络特点的人才吸引制度,不仅仅从薪酬的基本需求作为吸引的动力,还要从归属感、文化氛围等方面出发,开创全面的人才吸引和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突出创新性、实用性,使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探索合理的人才队伍组织模式,切实为西部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政策保障,为实现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如才.“八大举措”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J].华人时刊,2004(12):2-3
[2]周桂荣,刘文江.我国科技人才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99-102.
[3]甘培强.新经济时代的留才策[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5.
[4]张放平.浅论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