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自治(共12篇)
经济自治 篇1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和技术落后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难题,中国也不例外。为了保证中国的经济在未来能够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逐步加以研究解决。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二元经济结构所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将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的正常运行。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总值在逐年提升,且非农业部门占主导因素,而农业部门产值提升幅度不大,整个内蒙古的经济增长水平都主要由第二第三产业来带动,这说明内蒙古的农业水平落后。内蒙古的劳动力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增长速度快于农业部门,且已赶超了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但两者的数量水平基本一致。但仅仅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仅可以解释内蒙古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距。
根据刘易斯的理论,我们通常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的二元结构程度。首先,我们先看比较劳动生产率,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从1980年到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从1990年到2013年就开始逐年下降,这说明内蒙古农业部门生产发展不稳定,而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一直处在一个不断波动的状态,从1980年到1990年处于下降的趋势,从1990年到1999年在1.5左右浮动,从2000年到2013年围绕在1.8波动,这说明内蒙古的第二、三产业结构仍有待调整和提高。其次,从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对比系数分析,二元对比系数越大,说明二元经济结构越弱,发展中国家的二元对比系数通常为0.31—0.45,发达国家一般为0.52—0.86。内蒙古从1980年到1995年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减弱的趋势,但从1996到2013年二元经济结构有加重的态势。最后我们看一下二元反差系数,二元反差系数和二元经济结构呈正比,通过计算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开始向减缓的方向进行,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二元反差系数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大概在0.4左右波动。可见内蒙古自治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内蒙古自治区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内蒙古自治区尽管土地肥沃,但是其农业生产方面的科技含量不高、产量低、品质逐年下滑、以粗放经营的方式为主。目前,内蒙古许多地方由于资金短缺和生产力水平低下,且农业生产没有政府指导和组织,也经常跟不上市场规律的需求。其次,由于农业广种薄收、粗放经营,使人力、物力、技术力量投入高度分散,不仅使农产品单产水平低,而且也极易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这些都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过低所造成的,导致农村的收入波动较大,使其与城市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两极分化严重,极易造成社会问题。
(二)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
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舒尔茨的著名观点:“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是低素质的劳动力因而导致了低层次产业结构,而目前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调整阶段,农村地区关于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短缺,因此产业结构长期停留于低层次,造成低素质劳动力的恶性循环。在发展的劳动力市场上,表现出彻底的“马太效应”。致使农村的发展举步维艰,难以发展新兴产业,长期处于落后的产业结构状态。
(三)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过高
产业结构偏离程度是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状态。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两者的偏离度越大,产业结构效益越低。
内蒙古自治区大量的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形成巨大的剩余,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后劲不足,可见内蒙古总体产业结构演进绩效不显著,城市化进程不充分,不能解决农村中存在过量的劳动力的问题,同时也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致使二元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
(四)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割
由于我国城乡居民存在着两种身份,居民也相应的区分为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而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保障等歧视性就业政策, 歧视性社会保障措施以及歧视性教育培训条例等等使得农民自由流动仍受许多限制,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有增无减,这使农村滞留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加深城乡差距。
三、内蒙古自治区如何走出二元经济结构
结合上述分析二元经济结构产生的原因,为我们如何带领内蒙古自治区走出二元经济结构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只有寻根问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依据383改革方案,制定扶持政策
2013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土地制度成为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之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入市交易成为改革三大突破口之一。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支持规模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奖励、补贴为流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及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较大的村。对符合扶持条件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入面积给予一次性奖励。这样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加大现代农业产业招商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也能让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内蒙古新型城市化进程。
(二)加大对农村的各项投入,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
首先,政府要对农业技术创新进行鼓励,在生产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御险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保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稳健的增长。然后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鼓励和发展内蒙古的特色农业,使之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形成生产的多层次和产品的多元化,以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尽管教育支出逐年增加,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加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但政府要根据本区的经济文化条件制定教育内容,不应与实际背离,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下一代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素质,由政府组织培训,在每个村中形成专门的免费培训机构,让农民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为第三产业所用。最后,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城乡公共一体化服务,完善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健体系。
(三)统筹城乡,打破内蒙古自治区的二元金融体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银行的贷款利率已开放,近两年存款利率也将逐步开放,这预示着我国金融界又将发起一场新的变革,这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既是一场挑战又是一次机遇,且解决二元结构不仅要从农村的土地劳动要素和公共设施入手,还要以金融领域为着力点,打破二元的金融结构,激发农村地区的金融活力。
首先,要加快打造内蒙古自治区金融试点,在内蒙古主要城市,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地打造金融试点,引进优质的金融资源。构建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开展适应内蒙古地区的多样化业务。其次,由城市金融业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鼓励村镇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服务。最后,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在健全农业贷款担保的前提下,拓展农业贷款抵押品范围,并对农民贷款进行补贴,切实解决农民及农村地区企业小额贷款的资金来源问题。以金融业的发展来为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内蒙古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自治 篇2
典型案例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以及《中共河池市委员会办公室、河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河池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加快推进我县2017年“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各项工作的落实,我县脱为助推扶贫攻坚产业开发,着力破解贫困村村集体稳定经济收入问题,实现贫困村村集体每年有稳定收入,采取了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引进新型特色产业光伏发电项目
(一)环江县12个乡镇,143个行政村,大多地处大石山区,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除个别村集体有房屋、门面出租外,绝大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靠上级财政补贴办公经费维持日常运转。为确保贫困村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2016年9月份,我县立足资源开发,引进新型特色产业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县财政调剂资金,为全县60个贫困村,每个村安装5千瓦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于11月份并网发电。每安装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收入)可达7000元左右;同年12月份,又为大吉、仪凤、琳琅、豪洞、肯兰等5个村每村追加10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使这5村每村光伏发电项目达105千瓦,预计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收入)达14万元左右,连续可收入25年。
(二)为使其余55个贫困村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我县又拟为55个贫困村每村扩建一组45千瓦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使55个贫困村光伏发电项目每村达到50千瓦,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左右,连续可收入25年。
(三)光伏项目的引进,使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较好的发展,也为我县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探出了一条好路子。为使其他非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发展,下一步,我县将探讨尝试“党建+光伏+村民入股”的形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合作社,村集体与村民投资入股,合作社统一管理,村集体与村民按股份平均分利的形式,使入股村民长期得到稳定收入,也使村集体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二、出台扶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
2016年,我县出台了《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资金管理(试行)办法》{环政发[2016]42号},拟对我县60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补助一个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万元,用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开发和壮大;同时要求贫困村后援单位安排1万元以上资金作为行政村集体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金,让合作社正常运行,发挥联农带农利益联结作用的同时,让村集体也有一定的股份收入。
通过培育和指导,我县60个贫困村已有48个贫困村成 2 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类型有种植、养殖、服务、加工等多种形式,下一步,农经局将更努力培育经济能人、回乡大学生和复原军人等在贫困村创建合作社,争取每个贫困村都覆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效果的是光伏发电项目,从总体上看,全县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还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发展中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实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开展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县绝大多数村只强调“ 分”的一面,而忽视了“ 统”的作用,不仅没有保留集体经营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积累的集体资产也拆分殆尽,村集体经济从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集体经济自然困难重重,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优势的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就更加艰难。
(二)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四)是产业带动无助集体经济发展。部分村除传统的 3 种养殖业外,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为业主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集体经济从中受益甚微,甚至没有受益。有的村虽然成立了合作社,但没有规范化运作,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受益。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实现集体经济发展的健康和持续。
1、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既要立足进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两者不可偏废。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要致力于促进、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在服务村民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村民在增加个人收入的同时也要自觉地参与和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2、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因我县各乡(镇)、各村在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农民素质等方面的情况不一。因此,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不能只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充分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3、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列入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制定好本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规 4 划,合理确定指标,组织职能部门抓好实施,并从信息、人才、技术、立项等方面给予帮助。二是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金融部门应发放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适当给予减免。三是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使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四是要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等形式,大搞资源开发与利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五是加强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事迹的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4、以加强管理为切入点,发展集体经济。一是在集体经济发展后,必须加强管理,兼顾积累与发展的关系,既要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村民办实事,搞好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办好教育、养老、医疗等公共福利事业,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增强他们对村两委班子的信任感。同时,还要考虑集体经济的扩大再生产,经营好村集体经济项目,抓好集体经济的管理,为村集体提供长远、稳定的经济收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经局
经济自治 篇3
一、关于工业增加值和增长速度:保持较快增速,做大总量,仍然是自治区经济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工业经济规模较小,总量较少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完成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经济总量走进全国中等行列”的目标,必须保持较长时期的较快增长,实现增量上的新跃升,促进工业经济在总量上的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
从2003年开始,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30%左右的增速,保持了连续4年全国第一的水平,成为历史上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2006年,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总量是2002年的4.5倍,纯增1299.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在西部12省区中,由2003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2位;在全国的位次中,由2002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8位,占全国的份额由1.24%上升到2.1%。工业对全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由37.8%上升到60.7%。
分析2006年全国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情况,超1万亿元的地区有山东、广东和江苏等3个省,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仅为山东省2006年新增量2123.8亿元的78.5%;与江苏省的新增量1765亿元、广东省的新增量1658亿元相当。
自治区在资源供给、空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与沿海地区相比,均具有一定优势,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因此,全区上下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必须毫不动摇地按照“好、快、大、长”的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
二、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的快速发展,符合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实际
重工业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大技术创新空间,较强产业关联效应等优势。目前,自治区工业经济仍处于资源型经济发展阶段,顺应经济发展规律,重工业加快发展,继续推动轻工业做大做强,形成轻、重工业“两轮同转”的发展格局,符合经济发展实际。
近年来,自治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钢铁、有色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盐碱化工、煤化工、硅化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专用汽车制造为主的机械装备制造工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工业发展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2003年至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68.56%、70.36%、72.99%、77.81%,对工业经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8.79%、73.79%、78.7%和88.09%,重工业处于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有效地支持了全区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因此,应该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地区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纵向延伸,推进重工业发展。
三、关于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促进有优势的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是实现经济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促进有基础、有优势、有条件的呼包鄂地区,先行“起飞”,实现率先发展;同时,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是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发展优势分析,呼包鄂地区资源禀赋较好,改革开放程度较高,具备率先发展的条件,呼包鄂地区也正是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的前列。2006年,该地区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5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53.2%;据有关机构对全国200个城市进行分析显示,呼、包、鄂三市的增长竞争力排名第一,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东部盟市的优势表现为,在地缘方面,毗邻东北三省和俄蒙两国,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市场需求显著增加,为自治区融入和参与东北地区经济竞争,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可以利用俄蒙两国的资源,为开拓两个市场、运用两种资源创造了条件。在能源方面,目前,东北地区的能源供给接续能力不足,大量的电力、煤炭需要从自治区调入,这为加快发展东部盟市的能源工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后发优势方面,可以避免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中走的弯路,在较高的起点上承接来自先进发达地区的生产力。此外,东部盟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也成为加快发展工业经济的动力之一。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也有了良好开端,2006年,东部5个盟市中,除兴安盟外,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今年1—5月份,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的增速继续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实践将进一步证明,鼓励和支持呼包鄂地区率先加快发展,有利于以局部带动全局;积极推进东部盟市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和谐发展,自治区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
四、关于大企业集团和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大企业集团,是保持和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
坚定不移地培育和打造一定数量竞争力强,有持续带动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是支撑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措施。同时,要下大力气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
2006年,自治区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7户,包钢公司275亿元、电力集团195.3亿元、北方电力公司118.9亿元、伊利公司156亿元、蒙牛公司162.7亿元、石油销售公司166.3亿元、呼铁局148亿元。全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60户重点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796亿元,与上海宝钢一家的销售收入相当。煤炭是自治区的优势产业,企业单体生产规模与拥有资源不相匹配。2006年,全区煤炭产量超过3亿吨,而产量超1000万吨的企业,也仅有神东公司、准格尔能源公司、霍林河煤业、平庄煤业和伊泰公司5户。
2006年,山东省100户重点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72亿元,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25户,超200亿元的12户,超300亿元的8户,超400亿元的7户,超500亿元的2户,正是这些大企业集团,有力地支撑了山东省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企业是产业发展中最活跃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治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大企业支撑;同时又需要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与之配套和协作。
五、关于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推动和组织地区、产业和企业的循环经济活动,是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主要途径。
自治区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企业以比较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赢得市场,这是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之一。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装备水平不高,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约意识不强的问题,导致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地区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的线形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是最终实现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
经济自治 篇4
一、内蒙古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 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 在全国的位次明显提高。2000年, 全区生产总值为1539.12亿元, 位于全国第24位, 西部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仅为6502元, 居于全国第16位, 西部第2位。2009年, 全区生产总值为9725.78亿元, 较2000年增长531.91%, 位于全国第15位, 西部第1位, 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6%提高到2.58%。2000-2009年, 内蒙古经济增长了2.66倍, 年均增长17.6%, 增速快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从2002年开始, 内蒙古经济增长速度首次跃居全国第1位, 此后8年, GDP增速蝉联全国之首。内蒙古以占全国1.8%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58%的经济总量和3.85%的经济增量, 经济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7-2008) 蓝皮书》显示, 2007年内蒙古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10位, 西部第1位, 其中产业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环境发展竞争力以及宏观经济竞争力等4项二级指标居全国前列。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局。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 内蒙古的资源拉动型、投资带动型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在拉动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作用十分明显。
内蒙古抓住了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对重化工业产品需求旺盛的机遇, 以资源为基础, 大力发展资源的延伸加工, 能源、化工、冶金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9年, 全区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503.31亿元, 较2002年增长685.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400.45亿元,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元, 达1028.7亿元, 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3.38%。目前, 内蒙古已成为全国大型煤炭基地、电力基地、重化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基地。产业集中度提高明显, 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与农畜产品加工这六大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内蒙古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9年实现利润653.17亿元, 是2002年的17.52倍, 年均增长76.7%, 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以上。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局。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内蒙古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 投资增长率连续多年高于经济增长率。2002-2009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297.83亿元。2002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5.09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41.2%。到2009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464.72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6.75%。从支出法核算的地区生产总值看, 近几年投资 (资本形成总额)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稳定在70%以上。近年来内蒙古通过多元化的引资, 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 “十一五”的前两年分别完成投资3300亿元、4400亿元, 2008年完成了5600亿元, 3年累计完成了投资13000亿元。2002-2009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41.2%上升至76.75%, 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42.52%下降至29.36%。2009年, 全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380.57亿元, 同比增长3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5.31亿元, 同比增长19.2%, 增速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14.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局。
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 内蒙古经济运行质量也明显提高。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 地方财政总收入2009年达到1378.12亿元, 是2002年的10.37倍。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051元提高到2009年的15849元, 增长161.92%,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11.9%, 收入在全国的位次上升到第9位, 在西部由第8位跃居到第1位。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尤其是2000年以后, 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生产积极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086元提高到2009年的4938元, 增长136.72%, 扣除价格因素, 年均实际增长8.3%, 收入水平居全国第12位, 连续6年居西部第1位。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局。
总体看, 内蒙古经济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上升期, 其资源拉动型经济、投资带动型经济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共同拉动了全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
二、内蒙古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经济在发展中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与不和谐因素, 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同志指出, 内蒙古经济增长是在低水平上的高速度, 欠发达地位没有改变, 成为经济繁荣背后的隐忧。
(一) 产业发展不协调
从产业结构看, 第二产业“唱主角”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2009年, 全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929.02亿元, 增长2.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1.39亿元, 增长21.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695.37亿元, 增长15%。2002-2009年,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6.9%下降至9.6%,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2.1%下降至38%, 而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1%上升至52.4%, 第二产业不但增加值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增速也快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
从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看, 轻重工业发展不合理。多年来, 内蒙古轻工业和重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一直在20:80左右。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中只有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和冶金中的钢铁“两个半产业”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三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始终在70%-80%, 特别是煤炭工业对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利润的贡献率在2009年更是分别达到25.1%和55.7%, 而其他产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产业多元化水平较低, 不利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二) 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不协调
从经济增长方式看, 资源型产业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靠资源消耗和较为粗放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把配置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唯一条件, 部分企业甚至利用资源转化政策, 圈占资源, 转手倒卖, 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二是资源配置过度集中于煤化工和电力行业, 资源配置环节的扭曲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掠夺性开发, 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主弃辅等资源浪费严重;四是资源性产业对非资源性产业的挤出效应, 致使非资源性产业发展缓慢;五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虽然2009年我区污染物减排12个盟市首次实现全部“双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139.88万吨, 下降2.25%,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7.85万吨, 下降0.55%, 首次超额完成了2009年全区确定的减排目标, 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压力依然较大。节能减排是刚性任务, 我区资源型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 从需求结构看, 投资需求的增速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消费需求和净出口需求, 且呈拉大趋势。
(三) 经济增长与人均收入发展不协调
从收入结构看, 居民收入增速相对慢于经济增速, 即使在收入主体内部, 也存在着不平衡性, 社会居民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城镇居民收入增量远远大于农牧民收入增量。2009年, 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6.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0.7%, 是1990年的近10倍。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8%, 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1%, 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明显滞后于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速, 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已由2002年的2.52:1上升至2009年的3.21:1。目前, 全区仍有80万城镇低保对象, 113万农牧区贫困人口, 占全区总人口的8%左右。高经济增长与低收入增长并存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也不利于促进消费的增长。
三、内蒙古金融发展基本情况
与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同, 近几年内蒙古金融业发展良好,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运行平稳, 存贷款高位运行, 利润增幅不断扩大, 不良贷款大幅“双降”;证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机构各项指标连年创历史新高;保险市场保持较快发展, 市场主体快速增加, 保费规模不断扩大, 行业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一) 机构发展情况
1. 银行业金融机构。
2009年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4549家, 比2004年增加2066家, 增长120.19%。从业人员74809人, 比2004年增加35579人, 增长90.69%。资产总额达到10609.15亿元, 比2004年增加7418.15亿元, 增长232.47%。
2. 上市公司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
2009年, 内蒙古有境内上市公司19家, 较2004年减少4家。全区共有法人证券公司2家, 下辖营业部55家, 期货公司1家, 营业部4家。
3. 保险业机构情况。
2009年, 全区共有25家省级分公司 (财产险省级分公司13家, 人身险省级分公司12家) ;是2001年的6倍 (2001年全区共有4家保险公司, 其中财产险公司2家, 人身险公司2家) , 已开业保险分支机构1701家, 是2001年的5倍;全区保险从业人员67704人, 是2001年的4倍, 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二) 金融机构运行特点
1. 各项存款持续快速增长。
截至2009年, 内蒙古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373.70亿元, 比上年增长32.06%, 是2002年的4.83倍。增速超过全国增速4.38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6位。贷款余额6292.52亿元, 比上年增长38.97%, 是2002年的3.81倍。2009年, 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 (税后) 151.66亿元, 同比增长37.49%。不良贷款余额250.30亿元, 比年初减少18.92亿元, 不良贷款率4%, 比年初下降2.08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局。
2. 证券业规范健康发展。
2002-2009年, 内蒙古证券市场稳定发展, 证券机构经营稳健, 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盈利能力较强, 市场融资功能逐步增强, 资本市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上市公司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不断增强, 一些行业龙头公司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等方面成为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末, 全区上市公司累计募集资金总额427.16亿元, 其中上市公司成立至2004年累计募集资金206亿元, 2004年当年募集资金1.4亿元。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全区证券机构经营取得良好业绩, 辖区证券机构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 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68.50亿元, 较2004年末增加59.86亿元, 增长692.82%;托管市值351.30亿元, 较2004年增加315.1亿元, 增长870.69%。目前, 维护市场稳定、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上市公司、证券期货公司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长期以来治理结构不完善、关联交易不透明、信息披露不主动等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加之证券监管部门分类监管等措施的实施, 极大地改进了内蒙古资本市场的形象。
3. 保险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09年, 全年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1.31亿元, 全国排名第23位, 西部排名第5位, 同比增长21.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增速全国排名第6位, 西部排名第5位, 是2001年度全区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倍。累计赔付支出57.02亿元, 同比增长31.03%, 也是2001年度全区各保险公司赔付支出的7倍。保险功能不断发挥,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保险业总资产293.22亿元, 较年初增长20.54%, 保险业整体实力稳步增强。保险密度710元, 较2001年增加607元, 保险深度1.77%, 较2001年上升0.17个百分点, 保险对国民经济的渗透能力进一步增强。
4. 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健全, 金融业不断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起飞, 内蒙古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完善。近年来, 全区累计引进金融机构30多家, 地方性金融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包商银行在区内设立7家分行, 区外宁波、深圳和成都设立分行, 资产已达800亿元, 正在向全国性商业银行发展。呼和浩特商业银行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增资扩股后更名为内蒙古银行, 增资扩股到8.6亿元, 成为省区级区域性银行。目前, 46家全国性和区外金融机构在内蒙古自治区设立了分支机构, 全区共有地方金融机构110家。中国保监会批准我区组建地方性财产保险公司, 目前正在筹建中。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已经形成, 成为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支撑。二是金融改革有序推进,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末, 全区已经组建6家村镇银行、1家贷款公司和2家资金互助社, 已批准设立249家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达152.2亿元, 覆盖了全区90%以上的旗县区。
四、内蒙古金融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经济与金融互动之间长期存在的不协调性短期内仍将存在
当前, 我区支柱产业产能过剩严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经营状况尚未明显好转, 产品产销率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仍在低位徘徊, 全区进出口贸易仍未走出低谷。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行业健康建设发展若干意见》, 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钢铁、水泥、煤化工等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实施信贷禁入, 因而使部分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据调查, 2004年以来全区六大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同比增长较快, 在企业经济效益未同步快速增加的情况下, 存在不良贷款反弹的风险。近年来内蒙古煤炭、电力、交通等行业投资较大,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部分行业投资已接近饱和, 下一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可能呈边际递减趋势, 又可能造成重复和低水平建设。
(二) 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 市场化程度较低, 服务地方经济功能不强
2009年, 内蒙古有境内上市公司19家, 总市值2366.90亿元, 仅占全区GDP的24.40%, 证券化率远低于72.36%的全国值。目前, 上市公司总数已退居全国第27位, 与自治区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不相适应。全区共有证券公司2家和期货公司1家, 机构数量近5年没有变化。投资者开户数量不到59万户, 其资产规模、业务收入、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在行业内不具有任何优势。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化加剧, 创新能力不足。多年来,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仍然存在。新股发行上市进度缓慢, 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不强。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匮乏, 发展后劲不足。辖区部分上市公司内控薄弱, 连年亏损, 风险因素正在逐步积聚。2家法人证券公司营业网点少, 主要利润来源于经纪业务, 盈利模式单一, 业务和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缺乏核心竞争力, “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行业自律观念不强, 违法证券交易的发现、处理机制还不完善, 机构之间恶性竞争等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一些地区非法证券活动时有发生。
(三) 保险业发展中一些风险因素值得关注
2009年, 区内财险公司应收保费率和人身险退保率风险因素依然存在。从市场整体看, 保险结构不平衡, 人身险业务发展在增长速度、规模、全国排名等方面长期慢于财产险业务, 结构优化的动因单一。保险行业在行业自律、市场竞争和风险管理方面长期存在一些问题。
(四) 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 信贷结构不尽合理
经济自治 篇5
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今年以来的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的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推动xx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9年经济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稳定发展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xx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做好“六稳”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大攻坚战取得重要进展,民生建设持续加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有效支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肯定成绩、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决心、正视困难问题、把握机遇优势,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020年经济工作总要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xx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xx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
具体工作:
一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
树立全面、整体的观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工作,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
树立正确导向,把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尺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是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确保各项政策在xx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形成合力;
落实用好党中央赋予xx的特殊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措施,狠抓落实、跟踪问效,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力的格局。
三是坚定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扎实推进“七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补齐饮水安全短板,逐项排查、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建设美丽xx;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是大力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以“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为抓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大力实施旅游兴xx战略,打造“xx是个好地方”亮丽名片。
五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供给和释放需求潜力,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六是加强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强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支撑能力。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定、发展、民生三位一体,着力稳定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乡安居工程,推进暖心惠民工程,强化安全体系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八是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落实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扎实推进产业援xx,鼓励引导各类企业和社会资本在全xx范围投资兴业;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九是扎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充分发挥财税金融支撑保障作用,认真抓好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健全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
增多做强金融主体,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十是支持兵团改革发展。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的思想,支持兵团加强维稳戍边能力建设,支持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健全兵地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三大功能”和“四大作用”。
会议要求: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拿出切实有力的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全力抓好经济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注重统筹兼顾、当好“施工队长”,分管负责同志和职能部门要精心组织、协调配合、抓好落实,各地州市、县市区要因地制宜推动经济发展。要转变作风,崇尚苦干实干,改进调查研究,激励担当作为,把精力集中到聚焦总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地各部门要围绕各族群众所思所盼所急,广泛开展走基层、送温暖活动,多解决一些群众牵肠挂肚的难题,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好事,妥善安排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要搞好市场供应保障,加大食药卫生安全管理和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抓好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扎实做好年末岁初各项工作。
经济自治 篇6
宁夏自治区政府召开一季度全区经济形势分析会,采取七项措施把握经济运行形势。
一是数据评估会。邀请5个地级市及部分重点县(市)统计局负责人参会,分析经济运行形势,评估数据质量。
二是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发改委、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厅、地税局、轻纺工业局等部门和5个地级市统计局参加会议,全面分析一季度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判断二季度经济走势。
三是各行业小型座谈会。分专业邀请自治区有关部门和企业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研讨,力求掌握新情况,提出新建议。
四是深入基层调研。自4月3日始,各专业处深入重点市县、重点行业调研,切实掌握重点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时情况,为判断二季度经济走势提供依据。
五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特别是加强对工业、投资、商贸等重点行业的分析判断。对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六是严把统计数据质量关。牢固树立数据质量生命线意识,严把源头数据质量,切实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做到全面、准确、真实。
七是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大对经济运行形势的分析力度,关注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威海市局开展
“听民声、解民意、答民问”调查活动
威海市统计局围绕三方面开展“听民声、解民意、答民问”工作。
一是主动建言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引起了威海市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取得预期效果。
二是积极跟进落实群众意见。调查过程中,威海市民不仅在电话随机访问过程中对威海市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许多市民还纷纷主动打电话向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反映情况。市统计局认真梳理群众意见、建议,并据此撰写了《威海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报告》,第一时间将调查结果向市领导汇报,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一同联系反映问题突出的市民,制定答复意见和整改措施,确保群众意见的处理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创新举措,利用电访平台反馈群众意见。为了能够让被访市民感受到市委市政府真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诚意,在威海市主要媒体公布答复意见的基础上,市统计局进一步创新思路,从全局各科室抽调一批工作经验丰富、沟通技巧娴熟的访问员组织开展了“一对一”电话答复工作,得到被访市民的好评。
云南总队提升分析深度做好农业调查
云南调查总队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为目标,狠抓数据质量这个中心,不断拓展分析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五个方面入手抓好农业调查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对从事农业调查工作的人员进行次培训,使大家熟练掌握农业抽样调查方案、操作规程、调查报表、计算方法、计算口径、指标解释和上报要求等。
二是以数据质量为中心,抓好基础工作。对源头重要数据认真把关,严格按照《农业调查基础工作规范化规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统计调查工作,提高源头数据质量。
三是全力以赴做好新一轮样本轮换的试点工作。云南省被选定为全国7个试点省之一。认真核查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和常规统计调查数据,构建一个可靠、完备的抽样框,熟练掌握抽样实施细则和工作流程,在保证样本代表性的前提下,结合云南实际,不断优化方案,为国家统计局下一步在全国进行新一轮样本轮换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是做好主要畜禽监测调查和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工作。要充分调动全系统力量,切实做好全省畜禽监测调查和退耕还林(草)监测调查工作,确保调查数据客观、准确。
经济自治 篇7
城市化, 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并转变为市民, 同时它们的价值观念、行动方式、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是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型转向三二一型的过程, 是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村民自治, 是中国现阶段在农村推行的一项村级社区政治制度, 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的村民, 自己组织起来, 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 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党的政策,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自主办理村内公共事务, 促进农村社会良好发展。它是否能协助基层组织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组织好农业合作经营、发展好农村工商贸, 是能否加快促进城市化的关键所在。
二、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职能内容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20世纪80年代, 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旨在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发展农村民主政治和农村经济, 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30多年来, 它给农村带来的变化不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甚至有些村庄基本没什么大改变。相反, 随着村里青壮年人的外出进城务工, 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村民自治面临无自治主客体的局面。通过观察发现, 村民自治的活跃程度与村庄经济的发达程度多数成正比, 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职能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民主进程。
1. 加快农村的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民减少了, 市民
化了, 我国才真正的实现了城市化, 而农村的最大的财产是土地, 土地的所有者是村集体, 村民自治组织是村集体财产的管理者, 可见, 村民自治组织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起很大的作用。所以, 作为村民自治组织, 要在基层政府的指导下组织协调好农村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土地流转事宜, 这就保证了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农村的田地不仅有别人耕种, 自己还可以从土地中获得收益, 为务工的农民在城里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为务工农民的市民化积累了资本。
2. 农村的就地城市化, 也是可以选择的城市化道路。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城市化, 在经济上表现为农工贸在农村得到较大发展。在生活上表现为村民生活方式的都市化, 农民的生活富裕。在村貌上表现为在农村具有现代大都市风格的高楼林立、都市型的大公园、娱乐场、大商场、工厂等在农村都有。在人口的流动方面主要表现为, 大量的外来人员在本村务工, 本村的村民很少迁出或外出打工。华西村就是就地城市化的典型村庄, 华西村富甲一方, 这跟村民自治组织卓有成效的组织了村民发展经济紧密相关。
三、村民自治组织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案例
现实中, 村民自治组织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案例要数华西村最为典型。华西村位于长三角中部, 是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的一个村庄, 1961年刚成立时却是一穷二白, 全村六百多人, 耕地八百多亩, 水稻平均亩产不足三百五十斤, 还欠外债一万多元。但华西村委出了个吴仁宝, 并且一当就当了48年, 20世纪70年代他带领村民平整土地发展农业生产, 可他看到发展农业仅仅能让农民解决温饱问题, 根本富裕不起来, 于是偷偷办起了一个小五金厂, 正是这个五金厂为华西村积累了原始的资本, 截至1978年创造利税约135.03万元。20世纪80年代当全国大部分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吴宝仁为核心的华西村委组织认为, 华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 不适合搞承包联产制, 于是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把村里的土地集体承包给种田能手统一耕种, 把剩余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 这一时期是华西村的造厂年代。华西的村委领导团体就这样把华西引向了农工商相结合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吴宝仁为核心的华西村委时期, 就创出了适合本村发展的管理方式、分配方式等特色社会制度, 在管理方式上, 村委、党委、企业三位一体, 三大班子一套人马;在分配方式上, 少发现金, 少分红, 多积累。奖金和分红20%发到个人, 80%转资到集体。这样, 使得华西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 能集中资源、集中资金、集中人才发展经济。2001年, 华西村将周边的16各村庄并入华西, 叫“大华西”, 对大华西, 在经济上统一管理, 在干部上统一使用, 在人员上统一使用, 村民福利统一、村庄建设统一。时下, 大华西人口3.5万, 面积35万平方公里, 有企业60多家, 企业总资产超过300个亿, 全村销售总额超过400亿, 华西股票市值50亿左右, 人均年收入8万元, 家庭存款100—1000万元, 家家有小车, 有别墅, 现代都市建筑林立, 有高达98米的金塔, 有328米高的“增地新农村大厦” (高度在世界排名第15位) , 贯穿于整个村庄的万米长廊, “直升飞机空游”华西村旅游项目, 发展航海物流。
总而言之, 在前任书记吴宝仁和现任书记吴协恩为主的村民自治组织领导班子的相继带领下, 华西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华西村民自治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就地城市化的宝贵经验可以归结为:一、以村民自治组织为领导力量发展村办企业, 村企共同发展, 农、工、商协调发展, 单单靠发展农业, 农民只能温饱, 很难富裕;二、村民自治组织一把手任职的长期性、稳定性, 吴宝仁, 他任职华西书记48年, 使得华西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发展战略、政策等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 这个走向连续而且稳定, 保证了华西村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这个方向是“共同富裕”、“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混合, 农业和工业混合, 公有和私有混合) ;三、实事求是, 有条件的要尽快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没有条件的要创造条件, 尽快走农业现代化道路。早在别村搞家庭联产承包时, 华西村认为自己集体经济较好, 不搞联产承包, 而将田地集体承包给种田能手, 机械化统一集约生产, 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生产中去。农民变成了工业工人。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就地城市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 不能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农民变成市民将无从谈起。
四、小结
丰富村民自治组织的经济活动内容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化和保持村民自治制度与时俱进的要求, 是村民自治制度长青的关键。首先, 经济因素的活跃, 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关联度, 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 现阶段加快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可以解决农村现有劳动力因进城务工而缺乏的问题, 土地流转利益处置的公平合理同时也有利于外出务工的农民市民化, 因为土地流转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在城市的生活提供保障, 在未取得市民身份之前, 从土地流转中得到的利益会为市民化提供资本;再次, 村民自治组织带领村民发展村办企业, 促进农工商的协调发展可以就地吸纳农民, 使农民变成工业工人, 实现农村就地城市化。
参考文献
[1]高佩义.城市化发展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2]刘文纪.中国农村就地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3]赵秀玲.村民自治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米有录, 王爱平.静悄悄的革命——中国村民自治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9.
经济自治 篇8
成华区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位于成都市的东北部,并与新都、龙泉驿、青羊、金牛、锦江接壤,是成渝经济区和成德绵经济带的桥头堡,成都向东发展战略的主要空间载体。成华区全区辖猛追湾、建设路、万年场等10个街道办事处和圣灯、保和、青龙、龙潭4个涉农街道办事处,39个涉农社区,其农村地区被划分为北郊风景区、龙潭丛树片区和龙潭外环路片区。截止2013年底,农村居民64284人。近年来,成华区坚持 “生态城区、现代成华”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使拥有数十年底蕴的老工业基地 “涅磐”重生、成功转型,开创了成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2014年上半年,成华区GDP在成都市中心城区中增幅继续名列前茅,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0.02∶25.79∶74.19, 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94.6%,城镇化率已达到95.3%。〔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成华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乡村逐渐过渡成为城市居民社区,农民的职业已不是主要从事农业,多数从事着二、三非农产业,城郊乡村的社会形态正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变。
1.传统村落区域加速萎缩
成华区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演绎,城市版图不断向农村延伸,主城区不断扩展,造成近郊农村大片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集中居住、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居住或就业的基本态势。在城市化带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传统的乡村聚落体系也受到强烈冲击,原有村庄的大部分用地被快速扩张的城市建设所蚕食和包围,原村落在城市的挤压下被不断萎缩,原来完整的村落形态已被城市扩张所肢解,并在城市建设的切割和渗透下变得支离破碎而散布于城市建成区之中;传统村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因被不断 “入侵”的外来人口所 “稀释”、农民不断向新型社区集中以及赖以维系这种关系的土地被征用而快速走向断裂状态。
2.涉农社区人员构成复杂和社会结构多元化
在城市化袭来之际,成华区城郊的 “农村”社区不仅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还严重倒挂,原来村落相对单一的社会结构已经被外来暂住人口所打破,出现了人口结构多元化趋势。原村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学生到市中心或外地上学,富裕家庭迁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城市居住以及大批农民 “农转非”到城市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从而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村庄不断萎缩。在这一过程中,原村落社会结构和原村民生活空间淡出村落范围的同时,外来流动务工人员迅速占据 “城中村”聚落,并快速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由于外部流动人口的大量入住,成华区大部分的 “城中村”出现了 “同乡村”、“同业村”的现象。因此,成华区传统村落不仅在领地范围上受到挤压,而且在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上也受到了外来人口的严重 “入侵”和不断 “更替”,成华区 “城中村”的社会结构出现多元化和混合化的趋势。
3.涉农社区成员分化后利益冲突加剧
因城市化、工业化的拉动,许多原社区成员流出、新移民进入社区,户籍也不再是衡量社区成员身份的唯一尺度,涉农社区成员构成日趋复杂。〔2〕因不同区域和不同集体组织的资产收益不同,必定带来利益分配 (分红)存在一定差别,在原社区成员流出和新成员流入时,集体土地征用补偿费、集体资产收益在组织成员分配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十分突出。尤其是流动人口中不乏被周围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的 “富人”,他们有自己稳定的事业和较高收入,同住在一个社区,这些现象与 “农转非”居民的一般生活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造成社区居民内部不和谐。同时,在涉农社区中生活在一起的居民,素质参差不齐,生活习惯不同,这样极容易造成整个小区环境不尽人意。
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关系不顺
目前,成华区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未理顺,往往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代理人是原村委会 (现社区居委会),即使组建公司,仍然是居委会相关人员在运作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这样,集体经济组织既要负责发展集体经济,又要承担社会职能,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利影响。
1.现有法律规定
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是两个独立组织,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行政上的上下级关系但是现有法律规定在两者职责权限上存在交叉重叠的问题。依据 《农业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应当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 主权”。这一规定 应当是明 确了村(居)委会和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但是该法在同一条中又规定: “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造成了村 (居)委会职权与农村 (社区) 集体经济组织职权的交叉。据此,村(居)委会在集体土地等资产的管理方面,可取代村 (社)集体经济组织。不仅如此,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交叉的规定在多部法律中都有体现。例如, 《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又如,《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3〕
按照上述法律规定,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既可以由村 (居)委会负责实施也可以由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实施,但是究竟该由谁负责会不会带来冲突?最后会不会导致 “大家都负责、大家都不负责”的问题?如何防止推诿扯皮的情况出现?尽管一些省 (市、自治区)的地方立法中对此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大多认为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独立行使经济管理职权,但是在尚未设立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村 (社区)中,由村 (居)委会行使相应的权力。如 《四川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设立专门的组织具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也可委托有关机构具体经营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组织 《章程》,实行民主管理,依法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事项,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资产依法享有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涉。尚未成立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由村 (居)民委员会暂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地方都成立了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其功 能虚化、弱化,村(居)委会替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情况十分普遍。
2.村(居)委会和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具有弊端
鉴于上述情况,有人提出要扩大村 (居)民委员会的经济功能,使之向集体经济组织方向发展。在 《村委会组织法》的修订过程中,也有人主张明确村委会主任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代表的法律地位。这些主张的实质是将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其理由主要是,既然在许多地方村 (居)委会已经在事实上替代了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干脆就从法律上予以确认,以避免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冲突,而且合并后也可以减少人员,节省开支,减轻村 (居) 负担。从理论上来说,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合并可能会带来减少开支等暂时收益,但是从长远看会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村 (居)委会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性质不同
虽然二者都是以建制村 (社区)为地域范围,以该地域范围内的农 (居)民为其成员,但是它们的性质不同,两者有着不同的组织目标、价值诉求和运作逻辑。村 (居)委会虽然在法律上定性为群众自治组织,并不是政治组织,但是它与一般的自治组织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村 (居)委会的成立并不是基于自治组织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而是按照法律规定必须设立的,村 (居)民也没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村委会组织法》第八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根据此项规定,村 (居)委会设立的提出和批准都是由政府决定的,村 (居)民的共同意志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村 (居) 委会承担了很多政府职能,如协助政府完成各项任务,提供村 (社区)公共服务等。按照宪法和 《村委会组织法》,村 (居)委会要办理本村 (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乡镇 (街道)政府与村 (居)委会之间虽然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村 (居)民委员会有义务协助乡镇 (街道)政府开展 工作。 因此, 在一定意 义上, 村(居)委会是一个准政府性质的公共权力机构。许多外国学者也因此将村 (居)民自治理解为 “地方自治”。村 (居)委会的公共性决定了它的组织目标是为村 (社区)内的所有成员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务,公平正义是它的价值诉求,民主是它的运作逻辑。这就是为什么 《村委会组织法》规定村 (居)委会实行 “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原因。而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性质是经济组织,它的组织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即做好集体资产的管理工作,使集体资产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效率是它的价值诉求和运作逻辑。虽然法律也规定集体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依照法律规定选举和罢免管理人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但是两者还是有着根本性差异,在价值诉求上甚至存在冲突,因此不宜混同,也无法混同。
(2)给村 (居)委会干部利用执掌公共权力的优势谋取在经济组织中的非法利益提供便利
在当前两者关系不清的情况 下,许多村 (社区)干部违法犯罪和腐败案件都与贪污、侵占、挪用、挥霍集体财产有关,在土地征用问题上尤其突出。一旦两者合并,则面临更多的 “内部人控制”风险。
(3)难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村 (社区)情况
例如村 (居)民资格问题,由于在现实中两种组织混同,村 (居)民资格等同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会带来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一些集体经济发达的村 (社区)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许多外来人口要求参与村 (居)委会选举,但是常常遭到村 (居)委会的拒绝,因为村 (居)委会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重合,外来人口一旦参与村 (居)委会选举,就可能影响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分配。原住村 (居)民显然不希望原本为他们所共有的集体财富被外来的人口 “摊薄”。〔4〕但是作为准公共权力机构,村 (居)委会的决定会直接影响到外来人口的利益,若没有外来人口的参与,村 (社区)干部的权威性、村 (居)民自治规则的合法性很难得到外来人口的认同,从而也会影响村 (居)民自治的成效。在这个问题上,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封闭性与村 (社区)公共权力组织的开放性发生严重冲突,由此引发的关于村 (居)民资格的纠纷甚至诉讼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会造成群体利益差距加大。2010年修订的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外地人参与本地选举的权利。在政经混合体制下,一旦外地人当选,便会影响村居民经济分红和股民利益,改变村(社区)集体经济结构,引发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推进村 (居)民自治还是发展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的角度看,村 (居)委会与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宜分不宜合。
三、成华区涉农(社区)“三位一体”的混合型治理模式具有局限性
长期以来,成华区涉农 (社区)基层组织存在着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 “三位一体”的混合型治理模式,这三驾马车的体制混淆、政经混合的状况,造成村 (居)民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职能不分、职责不清,不仅容易引发各种矛盾和腐败现象,更会造成经济利益和宗族势力捆绑基层组织,导致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绑架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为新一轮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埋下“定时炸弹”。
一是容易弱化社会管理职能。成华区涉农社区的党支部、村 (居)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混在一起,村 (社)干部身兼多职,既要管日常的计生、消防、流动人口 等行政事 务, 同时也要 负责村(社)集体经济发展重任,由于事务繁多,村 (社)干部难以集中精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二是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均。成华区涉农社区村 (居)委会作为基层组织,承担着一部分经济职能,难免会导致机体资产的管理和交易存在一定不规范操作,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些村 (社区)矛盾的根源。随着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成华区不少农村 (社区)土地等资源资产迅速增值膨胀,面临重新再分配。如果不规范管理,难免会滋生新的社会问题。
三是容易滋生村 (社区)内更多的矛盾冲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成华区涉农社区有股份的村(居)民占社区总人口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外来的常住人口会越来越多,如果政经不分离,仍然由集体经济组织来承担社会管理工作明显不合理,同时,村 (居)民的股权会被稀释,会引发更多的争议和矛盾。因为村 (社区)内有有股权的村 (居)民,也有没有股权的村 (居)民,还有一部分人祖辈是农民,但是因为工作、生活等多种原因户口迁出后再迁回却已经是没有股权的居民。因此,村(居)民未必都是集体经济组织的股民,如果不实行 “政经分离”,极易产生股权争议。
四、理顺集体经济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关系的主要思路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以土地为核心的集体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代表者,是集体经济的组织载体,是与村民委员会并列的经济组织实体。社区自治组织是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者,而后者则是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的经营者;自治组织受居民授权,它的宗旨是从事公益事务,不具有营利性,不承担市场风险,而集体经济组织拥有土地等集体资产,其目的是用集体资产实现村(社)的生产和福利,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集体经济组织是经济组织,其法人财产完全按市场法则运作,有其独立的运营模式;自治组织是准行政组织,其运行遵循政治规则;集体经济组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治组织以服务村(居)民、贯彻执行党和 政府的政 策法规为 目标,二者是各自独立的组织。〔5〕因此,对涉农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进行组织和职能上的分离,是十分必要的,是必然趋势。
在新形势下,成华区必须着力理顺村 (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促使各组织的职能归位,为保持农村 (社区)长远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对自治组织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作出更为清晰的规定。需重点突出村 (居)委会的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剥离其在农村 (社区)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方面的功能,使之成为单纯的村 (居)民自治组织,其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和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支付。村 (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则由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全权负责。
第二,分设机构,形成独立的工作体系。将各村 (社区)自治组织中的经济实体与权责分离出来。村 (社区)党组织领导成员由所在党组织的全体党员选举产生;村 (居)民委员会领导成员由具有选民资格的村 (居)民选举产生;集体经济组织领导成员由具有选举资格的社员股民选举产生。在条件成熟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股份公司,在党组织与自治组织担任职务的人员,一般不得在集体经济组织内任职,不得担任集体经济组织领导职务。例如同乐社区党委 (党总支)书记不能兼任集体经济组织 (大同乐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领导成员,以便其发挥对村 (居)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和监督作用;村 (居)委委员一般不能再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交叉任职,也不再直接参与集体经济经营活动,各组织有各自的工作架构和人员。
第三,明确分工,确立权责明晰关系。村 (社区)党组织的支部书记、支部副书 记和委员 由村(社区)党员、辖区内 “两新”党组织支部负责人选举产生,支持村 (居)民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并负责开展党内组织业务工作;村 (社区)自治组织的主任、委员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握工作方向,抓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事务,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村 (社区)集体经济组织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对外公开招聘或由股民投票选举产生,对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对股民负责,确保集体资产如何保值增值,并做好集体资产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奖惩报酬、收益分配、股权转让等制度,维护集体经济利益;开展集体资产确权登记,理顺集体资产产权关系。将非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自治组织名下,将经营性资产确权登记在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同时分设行政账和经济账,实行资产、账务和核算分离。
第四,健全制度,规范各组织高效运行。无论是村 (社区)自治组织还是集体经济组织,也不管怎样 “分离”,它们都是在村 (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一是可建立党组织民主议事会制度。针对村 (社区)重大事务,村 (社区)党组织要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民主议事会,充分听取党内外意见建议,并邀请群众列席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议。每月开展党代表接访工作;二是建立 “两委一社”联席会议制度。村 (社区)党组织原则上每月或不定期主持召开 “两委一社”联席会,协调研究重要事项,参会人员包括村 (社区) “两委”委员和集体经济组织总经理,党员代表、村居民代表、股东代表。其中涉及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事项,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再分别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股东代表大会议决。三是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缴纳公益基金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集体纯收入的一定比例向所在村 (社区) 交纳公益 金,用于本村(社区)公益事业或自治事务。〔6〕
经济自治 篇9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最早追溯与Schumpeter (1912),他认为发展较好的金融系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进而促进了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其后很多学者只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自Goldsmith (1969)、Mc Kinnon (1973) 和Shaw (1973)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以来,经过金融理论界共同发展完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学家们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针对两者关系进行大量研究:king和levine (1993) 发现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融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先导因素。Arestis和Demelriades (1997)研究发现美国与德国银行发展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在美国没有足够证据显示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效应。Hassan, Benit (2011)根据区域划分选取把发展中国家依据经济综合实力划分为几个区域,利用面板数据得出结果。结果显示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在最贫穷的两个区域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健全的金融系统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针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陈国伟,张红伟(2008)利用多项金融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了VAR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韩廷春(2001)通过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有关数据得出金融深化理论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不能只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扩张,应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周立,王子明(2002)通过1978~2000年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一个地区若没有健全的金融系统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冉光和等(2006)基于我国东西部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纠正模型,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明显,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确定。闫丽瑞等(2012)运用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综合国内研究来看,学者们通常对我国整体宏观进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并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关注,但忽视了对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于我国民族自治区均处在我国西部地区(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并且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因此我们从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首次针对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2000~2010的面板数据,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计量研究,探寻金融发展与我国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优点在于既采用时间维度数据,也采用不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能同时反映被研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变化规律,提高估计的精确度,能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因此为实证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并控运用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自治区和第t年,是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
LnGDP:各自治区以实际GDP的自然对数,作为各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变量,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FIND:金融发展指标。衡量金融发展的代表性指标主要有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NR)和麦金农的货币化程度来衡量金融发展程度(M2/GDP),但这些指标用在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多质疑(Levine, 1988) ,并且我国银行体系的独特性使得金融资产无法及时进行统计以及没有各自治区的M2统计数据,我们参照Gurley和Shaw (1955)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主要指各类金融资产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增多,因此选取各地银行存贷款之和占GDP的比重作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FIND*HUM:为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交叉乘积项,该指标代表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入程度。其中HUM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其不仅反映了金融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而且有助于消除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对于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我们参考《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这一统计指标,选取各个自治区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自治区的人力资本变量。
FIND*INVR:为金融发展与物质资本的交叉乘积项,该指标代表金融发展中物质资本的投入程度,同时也可有助于消除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GOVR:每年各自治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用于反映各自治区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INVR:全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以近似说明资本存量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OPENR:各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用来衡量各自治区地区对外开放依存度,并对进出口总额通过年平均汇率 (中间价) 从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并进行了数据的当年转换。
本文选取的我国新疆、内蒙、宁夏、西藏、广西五大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收集了2001~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为消除通货膨胀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我们以2000年为价格基期,对所选数据进行了相关处理,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本文所涉及的操作均是通过STATA12.0软件来完成。
(二)计量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RE)估计方法,即如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则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如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则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板数据的优点,将因自治区差异而不可观察的因素控制住,尽量减少估计误差,对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要看Hausman检验的结果。根据Stata12.0软件操作,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各解释变量对应的第一行数据表示模型回归系数, 第二行数值代表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FIND的一系列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我国自治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结构不完善,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回归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受地域发展的限制,我国民族自治区人力资本流入相对较少,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少,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但金融发展与物质资本的交叉项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金融发展中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一系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示:GOVR系数均显著为正,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地区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INVR变量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全社会资本存量对自治区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全社会资本存量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外开放依存度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我国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依然较小,对外贸易在自治区经济增长中作用不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我国五大自治区2001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存在贡献,同时金融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但物质资本投入显著地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的增长,政府的作用对自治区经济增长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资本存量、进出口贸易对自治区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明显。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国家应该进一步实施有差异的金融体制改革,重点加大我国自治区政府金融结构的构建建设力度,通过金融发展改变自治区落后的金融状况,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推进自治区金融发展,从“质”和“量”两方面实现金融多方位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增加高素质金融人才对本地区的流入,还要全面引进高技术人才,相关吸引人才的政策应尽快落实实施,全面提高自治区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只有充裕的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源动力。我国目前西部自治区人力资本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人才引进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自治区政府要全面贯彻国家经济政策,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本地区经济增长中继续起主导作用,扩大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增加对外贸易程度,合理吸引引进外资,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同时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最终使得两者相互协调促进,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缩小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
参考文献
[1]M.Kabir Hassan, Benito Sanchea, JungSuk Yu.Financial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New evidence frompanel data.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 andFinance.51 (2011) 88-104.
[2]Arestis, P., Demetriades, P.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economic growth:assessing the evidence.EconomicJournal 1997 (107) .
[3]陈伟国, 张红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1952~2007年中国数据的再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 2008 (3) .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6) .
[5]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6]闫丽瑞, 田翔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2 (3) .
[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9) .
[8]伊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9) .
经济自治 篇10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最早追溯与Schumpeter (1912) , 他认为发展较好的金融系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 进而促进了科技进步, 生产力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其后很多学者只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自Goldsmith (1969) 、Mc Kinnon (1973) 和Shaw (1973) 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以来, 经过金融理论界共同发展完善,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学家们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焦点。国外学者针对两者关系进行大量研究:king和levine (1993) 发现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金融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先导因素。Arestis和Demelriades (1997) 研究发现美国与德国银行发展对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在美国没有足够证据显示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效应。Hassan, Benit (2011) 根据区域划分选取把发展中国家依据经济综合实力划分为几个区域, 利用面板数据得出结果。结果显示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但在最贫穷的两个区域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 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 健全的金融系统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 针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很多, 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 所以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陈国伟, 张红伟 (2008) 利用多项金融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了VAR因果关系检验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 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韩廷春 (2001) 通过建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 运用有关数据得出金融深化理论与利率政策必须与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 不能只追求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的扩张, 应更加注重金融体系的效率与质量。周立, 王子明 (2002) 通过1978~2000年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一个地区若没有健全的金融系统对其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利, 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冉光和等 (2006) 基于我国东西部的面板数据, 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纠正模型, 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进行研究, 发现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差异明显, 认为在不同的条件下,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确定。闫丽瑞等 (2012) 运用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综合国内研究来看, 学者们通常对我国整体宏观进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并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关注, 但忽视了对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于我国民族自治区均处在我国西部地区 (参照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 , 并且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性。因此我们从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 首次针对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2000~2010的面板数据, 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计量研究, 探寻金融发展与我国民族自治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二、实证研究
(一)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由于面板数据模型优点在于既采用时间维度数据, 也采用不同地区的横截面数据, 能同时反映被研究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变化规律, 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能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 因此为实证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具体作用,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并控运用制变量的方法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第i个自治区和第t年, 是随机误差项。
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
LnGDP:各自治区以实际GDP的自然对数, 作为各自治区经济增长的变量, 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FIND:金融发展指标。衡量金融发展的代表性指标主要有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 (FINR) 和麦金农的货币化程度来衡量金融发展程度 (M2/GDP) , 但这些指标用在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多质疑 (Levine, 1988) , 并且我国银行体系的独特性使得金融资产无法及时进行统计以及没有各自治区的M2统计数据, 我们参照Gurley和Shaw (1955) 认为的金融发展的主要指各类金融资产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增多, 因此选取各地银行存贷款之和占GDP的比重作为金融发展水平指标。
FIND*HUM:为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交叉乘积项, 该指标代表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入程度。其中HUM为人力资本水平的代理变量, 其不仅反映了金融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 而且有助于消除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对于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 我们参考《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分地区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这一统计指标, 选取各个自治区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作为衡量自治区的人力资本变量。
FIND*INVR:为金融发展与物质资本的交叉乘积项, 该指标代表金融发展中物质资本的投入程度, 同时也可有助于消除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
GOVR:每年各自治区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 用于反映各自治区政府行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INVR:全社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重, 以近似说明资本存量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OPENR:各自治区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 用来衡量各自治区地区对外开放依存度, 并对进出口总额通过年平均汇率 (中间价) 从美元换算成人民币, 并进行了数据的当年转换。
本文选取的我国新疆、内蒙、宁夏、西藏、广西五大民族自治区的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 收集了2001~2010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其中为消除通货膨胀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 我们以2000年为价格基期, 对所选数据进行了相关处理,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本文所涉及的操作均是通过STATA12.0软件来完成。
(二) 计量检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 (FE) 和随机效应 (RE) 估计方法, 即如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则利用虚拟变量最小二乘法;如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则利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 最大限度地利用面板数据的优点, 将因自治区差异而不可观察的因素控制住, 尽量减少估计误差, 对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选择要看Hausman检验的结果。根据Stata12.0软件操作, 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中各解释变量对应的第一行数据表示模型回归系数, 第二行数值代表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FIND的一系列回归系数显著为负, 这表明我国自治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低, 金融结构不完善, 对经济增长没有贡献。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的交叉项回归系数都为正但不显著, 表明受地域发展的限制, 我国民族自治区人力资本流入相对较少, 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少, 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不明显, 但金融发展与物质资本的交叉项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 说明金融发展中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对自治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
一系列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显示:GOVR系数均显著为正, 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增长中的显著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自治区地区经济的增长, 在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INVR变量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 表明全社会资本存量对自治区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显著, 全社会资本存量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外开放依存度的回归系数为负, 表明我国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依然较小, 对外贸易在自治区经济增长中作用不明显。
三、结论与建议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以我国五大自治区2001至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得出以下结论: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 对经济增长不存在贡献, 同时金融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但物质资本投入显著地促进了自治区经济的增长, 政府的作用对自治区经济增长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资本存量、进出口贸易对自治区地区的经济增长作用并不明显。
根据以上结论,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国家应该进一步实施有差异的金融体制改革, 重点加大我国自治区政府金融结构的构建建设力度, 通过金融发展改变自治区落后的金融状况, 从而为经济的增长提供合理的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推进自治区金融发展, 从“质”和“量”两方面实现金融多方位发展。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源配置效率, 探索适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金融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入, 增加高素质金融人才对本地区的流入, 还要全面引进高技术人才, 相关吸引人才的政策应尽快落实实施, 全面提高自治区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只有充裕的人力资本存量, 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源动力。我国目前西部自治区人力资本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人才引进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三是自治区政府要全面贯彻国家经济政策, 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在本地区经济增长中继续起主导作用, 扩大全社会的投资需求, 增加对外贸易程度, 合理吸引引进外资, 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基础, 同时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 最终使得两者相互协调促进, 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缩小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
摘要:本文从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出发, 利用2001—2010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我国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实证结果显示自治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存在贡献, 同时金融发展中的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的增长也不显著, 政府在自治区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政策。
关键词:民族自治区,金融发展,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M.Kabir Hassan, Benito Sanchea, JungSuk Yu.Financial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New evidence frompanel data.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 andFinance.51 (2011) 88-104.
[2]Arestis, P., Demetriades, P.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economic growth:assessing the evidence.EconomicJournal 1997 (107) .
[3]陈伟国, 张红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1952~2007年中国数据的再检验[J].当代经济科学, 2008 (3) .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J].世界经济, 2001 (6) .
[5]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6]闫丽瑞, 田翔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2 (3) .
[7]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9) .
[8]伊希果.计量经济学:原理与操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9) .
经济自治 篇11
作为西班牙公立大学之一,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多项世界大学统计报告中排名显赫。在2015年~2016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西班牙排名第一;在2015年~2016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西班牙位列第三名。
“自治”这一词的概念多半给人一种此地与彼地甚少往来、鲜于互通有无,或只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的感觉,有一定的排他性,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在追求自治办学理念时也经历过波折,学校的建校史中提到,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从成立之初便以自治和承担社会责任为基本遵循,但是很不幸的是,这种建校理念并没有得到当时独裁的西班牙国家元首兼首相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首肯,提案被搁置,提倡自治建校理念的校长还一度被撤销职位。继任校长在时隔八年之后的1975年再次起草议案,重新诠释自治、民主及有社会担当的大学建校理念,这一提案被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师生看做是为追求自治理念迈出的成功一步。
后来,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以其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性、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及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给“自治”一词带来更加透彻的诠释。
何以自治之一:主动接受监督的透明自治
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官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该校2002年至2015年近十四年间的年度收支预算报告,也可以看到相对应的2002年到2015年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及收支报告,还可以以PDF文件形式下载2013年至2015年的学校发展规划。在规划制定方面,校方设立由校长主持的校内参议院,有校级和院系级行政管理层的代表、科研人员代表及普通师生代表等300名成员组成,具有广泛代表性,参议院实行换届选举制度,每四年进行一次,学生代表例外,每两年更新一次。
校方表示学校发展的重大举措以及重要决议的制定,都是经校方参议院多次投票取得的,规划的制定是一个充分发挥民主的过程,但是规划一经制定并落实到案后,具体的实施操作就会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并且有相关监管部门进行定期的绩效评估,以更加精准地实现学校发展的既定目标。校方还强调,全校师生必须非常熟悉学校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师生的心理认同及鼎力支持,因此,学校将发展规划做成PDF文件挂在官网,就是为了让师生可以随时下载阅读,起到备忘和提醒的作用。
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最易受到学生关注的是有关学费的问题,学校每学期都会在官网发布一个有关学费打折的通知,通知中提到,满足一定条件的学生,其学费可以享受15%到5%的优惠,学校会视当年学生学习情况而对条件有相应调整,对于2014至2015学年的学生,他们的优惠条件是:
如果你愿意多学习一门语言,那么你课程中收费最低的那一门可以再享受15%的优惠;如果你来自单亲家庭,学费可以享受5%的优惠;如果你来自一个被官方认证的大家庭,即家中有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学费可以享受5%的优惠;如果你愿意引荐一个符合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精神的学生,学费可以享受5%的优惠。
这一对学费的小范围弹性处理,被学校看做是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特色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乍听自治,以为就是自己干自己的,不需要对外界有过多交代,实则不然,要自治首先要有勇气接受外界的监督,并且定期在官网挂出学校的重大发展动向,主动接受公众的监督。
绝非闭门自造车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也是一所集包容性与开放性于一体的国际性大学,学校的高度国际化在近些年的发展规划中开始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校方认为以引进人才和扩展校际联系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是其实现高质量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2008年,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设立上海代表处,该代表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直属办公室,专门办理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与中国各高校的学生交流事务。随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又加入了欧洲大学创新联合会(The European Consortium of Innovative Universities, 简写ECIU.欧洲大学创新联合会是强调创新与社会影响力和旨在促进知识型社会发展的国际大学联盟组织),进一步确立巴自大在欧洲高校的领先位置。
学校的国际化战略有三个支撑点,一是为在校的师生提供不定期的跨校及跨国的学习交流机会,学校师生保持一种很强的流动性。二是人才引进,学校用优厚的待遇及发展环境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国的访问学者、客座教授,也包括各国的学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三是与各国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时候特别注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共存,因为这也是学校平等观察站所关注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机会平等问题。
2009年,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凭借其社会责任感及追求学问鼓励创新的校园精神被评为国际优秀校园之一,此后,校方立志进一步优化学校,使其成为地中海沿岸拥有科技领军地位的国际性大学。
达则兼济天下
当谈到一所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巴塞罗那自治大学不仅仅以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她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微观个体的存在价值,鼓励学生也去关注其他个体的存在,承担起一个个体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从学校设立的多个有指向性的团体组织及陆续加入的国际性组织便可略知一二。从上世纪90年代起,学校以关注社会为导向所建立的义工组织及志愿者团队取得了规模性发展,这些动作都在向外界展示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社会担当姿态。
学校的官网特地设立了一个版块,命名为“高校社会责任”,在此菜单之下又细分为保护自然、环境健康、团结有助、平等与性别、社会成果转化及提供继续研究支持等多栏,学校学生不分专业,统一接受学校的各项办学理念,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近乎在以管理国家的高度管理一所高校,她向学生传递的是一种主人翁精神,从在校期间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对于学生的要求从来不只是对学业的完成,学生的视野范围也从不以校园为界限。
例如,学校的各项活动以及学生在校外组织的活动必须遵循相关的环境保护标准;在校期间培养学生树立平公平意识;学校会聘请专业的人员带领学生对重大事故后的受伤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医疗等;学校志愿者成立了公平正义项目组,对曾经的社会失足人员提供帮助,使其能够积极的接触社会并且重新融入社会;对于正在遭遇抵押贷款影响的人,他们可以求助于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志愿者服务平台,平台里的志愿者可以帮助提供收集解决困境所需的信息数据;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如希望继续在欧洲范围内做与发展研究有关的工作,巴自大会提供其继续研究所需要的专业支持。总之,巴自大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并不只是将目光放在校内学生,而是着眼于服务全社会的公益组织。
在团结有助一栏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并非纸上谈兵说团结,而是在学校内设立了平等观察站,以观察所有与平等有关的议题,如观察不同性别之间的平等问题,观察不同种族之间的平等问题,也观察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平等问题。同是在团结友助一栏中,学校成立义工组织,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关注失学儿童和有辍学倾向的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拥有平等受教机会时不留遗憾,不为将来的可能不公平留下隐患。学生在帮助挽救其他学生时,也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的绝佳机会。
经济自治 篇12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 经济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 莫旗按照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的部署, 切实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了发展与美丽的共赢。2009年, 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89亿元, 同比增长11.5%;财政总收入自建旗以来首次突破2亿元, 完成20, 456万元, 同比增长26.4%;财政支出达到12.14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 690元, 同比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688元, 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6亿元, 同比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亿元, 同比增长20.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二)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年来, 莫旗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全旗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大力推动肉牛、黄烟、菇娘等“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的发展, 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巴特罕”黄烟、“天纯”大米、“富方”大米、“莫力”菇娘等商标都已应用到农产品精包装中, 并拥有较好的市场份额, 保持了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 全旗粮食总产量达到43.9亿斤, 继2003年以来连续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并于2007、2008、2010年三次荣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标兵”称号。
(三) 工业拉动初见端倪
2009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32亿元, 同比增长32.4%;工业增加值完成6.23亿元, 同比增长14.8%;完成责任目标的105%。莫旗按照“开放带动、工业主导、园区突破”的发展思路, 对莫力达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拓展面积至18平方公里, 完成了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 实施了园区主干道建设项目。至2009年年末, 莫力达瓦园区入园企业总户数已达17家。在企业方面, 加大扶持华润雪花啤酒、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京谷伟业、草原清江肉联等一批骨干企业。同时重视产业基地建设, 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加快实现产业延伸、升级、多元。截至2009年9月底, 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家, 轻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23181万元, 比上年增长3%;重工业完成现价产值91067万元, 比上年增长61.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5962万元, 比上年增长32.4%;股份制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61269万元, 比上年增长1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现价产值37017万元, 比上年增长47.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增加值76063万元, 比上年增长21.8%, 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7%。
(四)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莫旗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通过一批标志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吸引了大批来自呼伦贝尔市、周边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游客, 拉动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发展。2008年莫旗被评为“全市旅游发展先进旗市”。“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族部落”被列入全市重点农家旅游开发项目。阿尔拉镇民俗博物馆的建成, 进一步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民俗旅游文化。庆祝祖国六十华诞的献礼项目———大型文艺演出《穿越千年—神奇的达斡尔》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上演, 为自治旗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9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 同比增长19.52%, 全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 同比增长5.6%。民族园软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新建了民族园滑雪场, 完成了沙滩浴场一期项目、锦湖宾馆二期项目和赛马场等工程。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成功晋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 并被呼伦贝尔市评为“十佳旅游景区”。投资2200万元新建的莫力达瓦宾馆, 使莫旗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中国达斡尔冰钓节”、“腾克乡村”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和产品被纳入到了呼伦贝尔市重点推介的乡村旅游产品之一。莫旗旅游业的发展, 使自治旗的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 投入不足
仅就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言, 2008年莫旗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58649万元, 在整个呼伦贝尔市各旗市中仅排在第10名的位置。莫旗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短缺和投入相对不足, 使工业整体规模偏小, 企业产能有限, 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工业增加值。另外, 在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诸方面均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 制约着莫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产业层次低, 发展不均衡
莫旗是典型的农业旗县, 多年来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传统没有太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 农民收入较低。2009年莫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 在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中排在第10位, 且增长相对较慢, 全市排名第11位。第二产业比重小。2009年莫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6063万元, 在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中排名第9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仅能达到国内第三产业平均值的40%左右, 很难有效拉动内需, 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
(三) 旅游资源丰厚, 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莫旗人文景观众多, 旅游资源丰厚, 但是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 莫旗境内仅有公路里程812公里, 铁路营运里程61公里, 境内火车站4个。由于交通不便, 游客到本地旅游需要克服的空间距离大, 时间成本高。旅游资源品位高但知名度低, 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 投资仍主要依赖政府这一传统投资主体。
(四) 高学历人才短缺, 人才流失较多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 学有所成的各类人才大都“孔雀东南飞”。这种人才流失现象不是莫旗独有, 而是整个西部边远地区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加快莫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争取投资, 加大投入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 莫旗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 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的各项扶持资金。同时, 要合理优化莫旗自身财政支出结构, 遵循“抓投入, 打基础”的发展思路, 不断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 以项目带动经济, 以项目调优结构, 积极实行项目带动战略, 努力走出一条以投资拉动项目发展, 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 以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 以块状效应带动全局发展的新路子。
(二)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工业化
1. 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发展特色经济。莫旗在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 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应市场需求。要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 发挥莫旗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 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抓好商标农业、订单农业, 大力培育品牌农产品。二是要把养殖业作为“富农”的支柱产业。依托养殖基地和养殖大户, 培育龙头企业, 并通过龙头带动, 提高畜牧养殖业整体水平, 推动种养植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抓科技含量。应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提高农业科技的集聚度。四是抓经营方式。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逐步提高土地集中度, 推动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和农产品增殖, 围绕特色农业经济,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把规模做大做强。
具体地说, 依据莫旗当地实际, 推进农业产业化, 就应从农业的产业结构入手, 首先加大畜产品养殖力度。在我国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大趋势下, 各种农产品价格已日趋与国际市场相吻合, 而畜产品却仍有很大差距。种植业内部结构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近年来, 国内外市场稻米价格上扬迅速, 大豆价格却只是小幅波动。再如,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保健和长寿意识日益增强, 对各种中药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近几年之内, 国内中药材价格平均上扬了30%左右。所以, 依据市场需求, 选择适合莫旗本地种植的中药材进行种植并加工, 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再有, 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山野菜的种植加工, 也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2. 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建设项目,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抓好项目建设, 扩大招商引资, 借助外力做大经济总量。在项目建设和争取上, 应根据莫旗的资源及地域优势, 采取定向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走出去请进来、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企业进入莫旗, 尤其应注重东南沿海地区因产业升级而转入内地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着眼莫旗实际, 着力解决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 依托新建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在新建项目或已实现的项目中,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依托已有产业,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借助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机遇, 引进符合莫旗实际的企业落户。
3. 改善投资发展环境, 发展块状经济及园区经济。实现莫旗经济的跨越发展, 应重点建设经济的增长区域, 培育经济增长点, 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经济增长区域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发展城镇经济, 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城镇, 充分发挥城镇的载体作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 吸引符合莫旗发展特色的耗能小、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区, 边开发边建设, 逐渐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 推动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前提。对莫旗来讲,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构建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络, 可以增强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 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更大的契机。在这方面, 应尽量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在铁路、高速公路乃至飞机场建设方面的投资立项, 以实现与周边地区无中转、无换乘的无缝对接。此外, 莫旗可凭借本地浓郁的民族特色, 深厚的文化底蕴, 优越的自然风光, 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市场价格, 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进驻, 利用他们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 把莫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推广开来, 宣传出去, 吸引国内外游客, 将莫旗作为中国北方观光休闲游览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通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购物等一条龙服务, 实现莫旗绿色GDP的超常规、跨越式增长。另外, 应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 依据“谁投资, 谁管理, 谁受益”的原则, 引入竞争机制, 实现筹资方式多元化, 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发莫旗优良旅游资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政府贴息, 支持重点项目向银行贷款、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利用财政拨款成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多种政策主导型方式, 推动旅游融资的发展。
(四) 优化人才引进环境, 创新用人机制
【经济自治】推荐阅读:
自治区经济会议精神11-20
2020年自治区党委经济工作会议讲话06-13
村民自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探索范文10-15
自治政府07-14
居民自治05-12
自治能力06-19
民主自治07-02
系统自治07-31
自治支持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