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组织(精选7篇)
居民自治组织 篇1
摘要:社区居民自治是行政权还权于民的一种方式,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 社区居民自治的可能性逐渐增大。但良好社区自治体制的构建, 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本文从当前社区居民自治存在的问题出发, 提出了社区居民自治法制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民自治,法律保障
从民主政治建设原理来看, 行政权具有扩张的特性, 有必要对它加以限制, 要制权、限权、还权、放权。在限制的同时还要发展群众的自治能力, 在具备条件时, 可以由人民通过自治解决的社会问题, 政府就可以放权。但自治必须要有法律的约束和保障, 否则也将引发新的社会问题。所以, 在尝试社区居民自治的同时, 一定要将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建立和健全。
一、推行社区居民自治的主要原因
我们为什们要搞社区居民自治?现在是否具备社区居民自治的条件呢?
(一) 基层政府的职能过于庞杂, 行政权覆盖范围太广, 需要放权
行政权的扩张性导致政府的职能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直接后果就是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机构设置的庞杂。不仅财政负担加重了, 同时出现了人浮于事的现象。在缩小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主导思想下, 应充分利用社区居民自治来解决居民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 公民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可以在一些问题上实现自治
居民自治可以说是民主权利发展的产物。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 居民有时会对社区的不良现象发表意见, 这都是对社区认同感的表现, 具有了一定的居民自治的参与意识。
二、当前社区自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以下简称《城市居委会组织法》) 已经对社区居民自治问题加以了规定,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它贯彻居民自治的原则, 但目前居民自治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 社区行政化色彩严重, 居民自治被忽略
从现在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发挥上看, 它仅仅是基层政府的传声筒, 街道办事处的众多职能像传声筒一样传达给所辖社区, 具体落实还是在社区完成的。“社区是个筐, 什么都能装”。社区居委会本应是城市社区自治组织, 但却成了隶属于街道办事处的“腿”, 基层政府转移压力, 将上级摊派下来的各项任务强制转嫁给社区居委会来完成, 最终导致“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的针尖落在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社区居民自治的问题, 居民自治成了摆设。而大部分基层政府也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 招商引资更是其重头戏, 居民自治的发展问题却几乎被忽略, 社区自治能力非常薄弱。
(二)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民主管理的意识及能力还不足
居民参与是社区居民自治的内在动力, 但居民社区活动的参与意识和归属感目前还较为淡薄。从主观方面看, 社区居民自治的热情还不高, 而且对于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也缺乏认识。从客观方面看, 居民虽然生活在社区中, 但与社区没有很直接的联系, 工作靠单位, 生活靠市场, 服务靠公共服务部门来提供, 且城市居民的流动性较强, 使得社区自治活动的参与主体少且不稳定。
(三) 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备, 活动经费短缺, 影响居民自治功能的发挥
在我国, 现有的社区大多数基础设施匮乏, 难以实现其社会服务的功能。活动经费更是严重短缺, 自身“造血”能力不强, 对政府依赖较大, 有的仅仅依靠政府每个月几百元的财政拨款。从创收的角度看, 社区远远不如村民委员会, 因城市土地归属于国家、而农村的自然资源大多归属于集体, 因此, 在经济来源方面, 城市社区可利用资源较少, 现在社区大多是通过社区房屋出租, 获取一点收入。而有的社区连自己的办公用房都是租来的, 面积狭小, 办公尚且不够, 活动更是难以开展, 出租创收就更不可能了。这种条件的社区, 其功能的发挥只能局限于一些政府事务的完成。
三、要为社区居民自治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
基层政府要避免全能政府, 还权于民。同时, 又要构建服务型政府, 依法指导和帮助社区居民自治。这个所要依据的法, 目前主要是《城市居委会组织法》和《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城市居委会组织法》显然已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 国家应该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社区的性质、作用和职能, 社区自治机构的产生和设置及各自的职责权限划分, 社区自治的方式及运作机制, 社区与居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以规范社区的建设与管理, 规范相关各方的行为, 为社区自治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上、法律上的保证。
我们一定要对社区居民自治问题加以法治化管理, 避免出现在村民委员会自治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如, 最为严重的就是民主暴力问题, 即打着自治的幌子, 而侵犯当事人 (一般为少数人) 的合法权益。像有的村子中势力大的家族办事较容易, 而有的村民却在村民议定的合法前提下无法取得退耕还林补偿款或无法获得低保待遇。
(一) 要明确自治范围
哪些问题可以自治, 哪些不适于自治, 必须要在确立自治之前加以考证。社区居民自治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我们不能单纯的为追求民主而民主, 适合搞的我们就搞, 不适合搞的一定要暂缓或不搞。
另外, 根据《城市居委会组织法》, 居民委员会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 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一些工作, 这就使现在的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政府事务, 以至于群众都把社区居委会看成是政府组织而非居民自治组织。如果要运作居民自治, 就应当控制这些政府事务的数量, 在职能上严格划分。该基层政府去做的事情, 就不要通过街道办事处推给社区居委会去做。从现状上看, 很多地方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并不重, 而且即使深入自己政府辖区内的各个社区开展工作, 所及范围也不会像农村那样分散。当把这部分政府事务剥离出去后, 社区居委会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居民自治中, 也不会再借口政府事务繁忙而忽略了自治事务的开展。
(二) 建立对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在当前尚未完全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情况下, 作为街道办事处的“腿”, 社区在履行一些职责时, 就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如, 2012年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检察院查处的一起社区干部共同职务犯罪案件, 这些人利用协助管理征地拆迁补偿的职务便利, 多次采取虚报手段套取征地拆迁款。再如, 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办低保向当事人索要钱财, 有的工作人员在发放独生子女费时冒领。目前, 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确实普遍偏低。在有的地区社区主任、副主任的补贴就是每月几百元, 劳动保障等协理员的工资则更低, 但由于劳动法的贯彻较好, 社区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基本能够落实。如此低的待遇下, 社区工作人员还要替政府各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代收发费用;并且基层政府各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等任务也都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居委会来执行;甚至有时社区工作人员为了工作, 个人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费用, 如往返相关部门办事的车费等。在这种情况下, 极易出现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权限中饱私囊, 尤其是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所以, 应当从刚开始搞居民自治时就应做到社区事务公开, 加强居民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民主监督和对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制度建设。
(三) 设立社区居民自治的制约机制, 防止民主权利的滥用
自治, 应当是人们自我意志的真实表达, 实施自治的社会必须要达到和具备一定的条件。笔者认为自治并不是在任何时期、任何地区都可以搞的, 自治的实现需要人们普遍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知识水平。没有较高认识水准的自治, 当事人只能是盲目的沉浸于自治权利的获得, 却不会真正行使好自治权。在这里, 自治会沦为少数社会精英玩弄权术的工具, 而并不能真正实现自治。我们在村民自治中就已经看到很多村民很自豪自己有了自治权, 但在具体实施自己的权利时, 还是没能够真正实现自己意志的表达。找人代填选票, 不秘密填写和投票, 怎能在他那个熟人圈子中完全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志?尤其是民主权利的滥用会导致民主的暴力, 侵犯到少数人的合法权益。所以, 有必要建立社区居民自治的监督制约机制。
各个国家在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社区管理时, 逐渐认识到社区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的重要性, 并努力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去规范社区内不同集团、组织、家庭和个人的行为, 协调社区内各种利益关系, 为社区成员的民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如, 美国采用的是在法律与政策的框架下的社区自治模式, 将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相对分离, 并赋予了社区较高的自治权, 政府要做好的就是财政支持与对社区服务机构、民间团体等的监管。
综上所述, 要构建良好的社区自治体制, 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中国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也一定会在法律的框架下日益走向成熟。
居民自治组织 篇2
居民自治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社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社区是依据法律、法规及党的方针、政策,在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领导下,开展自治工作,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条 本章程是社区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社区全体成员要自觉遵守。
第二章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实施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民主监督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忠实代表。
第五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
(一)选出来的代表中,党员、楼组长、平时工作的骨干必须占绝大多数。
(二)选出的代表应该是热心社区工作并且能够经常参与 社区各项活动,有一定的思想,能够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的;
(三)社区居民代表还应该具有广泛性,既要有党员、居委会干部、楼组长,还要有下岗职工、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等代表。
(四)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代表由居民选举产生,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代表不少于60名,任期三年,可连选连任。
第六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职责是:
(一)依法选举产生、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居民代表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成员。
(二)听取工作报告,审议决定本社区未来三年工作规划,制定和修改《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重要制度。
(三)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实施法律监督。
(四)讨论涉及社区全体成员利益的重要事宜。
(五)变更或者撤销社区居民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六)负责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成员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七)反馈居民意见和建议。
(八)评议驻社区单位工作。第七条 社区居民代表的权利:
(一)选举权和表决权。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可以行使选举权,选举产生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可以撤换和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也可以对需要表决的议题行使表决权。
(二)罢免权。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对不称职和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行使罢免权。
(三)审议权。审议和通过本社区发展规划,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报告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审议(修改)和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
(四)监督权。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权提出质疑和批评意见,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成员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予以说明和解答。
(五)调查权。经代表会议的授权和委托,社区居民代表有权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某项工作进行调查,调查的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驻区单位团体等都应有其调查提供条件,并自觉地接受调查。
(六)提出议题权。可以单独或者由几名代表提出有关社区建设的议题,社区居民委员会给予妥善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八条 社区居民代表的义务:
(一)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
(二)带头执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决定、决议的义务。
(三)按时参加会议的义务。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按时到会,无正当理由不得缺席。
(四)参加各项代表活动的义务。
(五)联系居民的义务。经常联系社区居民征求意见,并 及时向社区居委会反馈,维护居民的正当利益和合法权利。
(六)协助居委会做好工作的义务。第九条 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一)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分别听取审议居民委员会年中和年终工作报告,并听取居委会成员述职报告。
(二)遇特殊情况或者有三分之一以上代表、五分之一以上的18岁以上有选举权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居民户或三分之一以上居民小组提议,可临时召开会议。
(三)居民代表大会坚持民主管理,有过半数以上居民代表参加才能召开会议。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依法通过的决议、决定,由应到会成员的二分之一以上多数通过,其依法通过的决议在本社区内具有最高的权威和效力,任何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无权更改,并必须贯彻执行和自觉遵守。
(四)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一般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主持召开。第十条 社区“双评议”工作办法
(一)“双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
1、评议工作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由居民代表推荐人选负责组织实施。
2、“双评议”工作每半年为初评,年终尾总评。
3、由居民代表组成临时的评议工作机构,承担评议工作的具体事务。
4、“双评议”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1)起草评议工作方案;(2)安排具体的评议活动;(3)组织邀请有关代表及专业人员参加评议工作;(4)收集、整理评议活动的有关情况及材料;(5)对评议对象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评议意见的落实。
(二)评议的对象
1、社区居委会整改工作情况;
2、社区居委会成员工作情况;
3、驻社区单位工作情况。
(三)双评议的内容:
1、社区居委会和驻社区单位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情况。
2、社区居委会执行上级决定的情况。
3、社区居委会完成工作任务、发挥职能作用的情况。
4、社区居委会办理居民代表大会代表提出的批评和意见的情况。
5、居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处理情况。
6、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勤政、廉洁自律和抵制不正之风情况。
7、居民代表会认为需要评议的其他事项。
(四)评议的方式和程序
1、评议的方式采取会议形式进行。
2、被评议对象进行自检自查自纠,形成工作报告或述职报告。
3、参加评议的人员采取调查、检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做好会议发言材料准备。
4、“双评议”会议的主要程序:
(1)评议对象汇报工作或进行述职;(2)评议组成人员和代表进行评议发言;(3)对述职人员进行测评;(4)对评议对象提出整改要求。
5、评议结果以文件形式报送接到办事处。第十一条 居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
(一)会议的召开
1、居民代表大会每三个月至少举行一次;如有特殊需要,可以临时召集。会议由社区居委会主任召集并主持,主任也可以委托副主任召集并主持。
2、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必须有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代表大会组成人员应按时出席会议。特殊原因不能出席的,应向主持人请假。
3、居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一般应在会议举行七日以前,将开会日期、会议议程,通知大会组成人员和有关人员。将会议审议的报告和参阅材料,同时送达大会组成人员;临时召集的会议,临时通知。
(二)发言和表决
1、居民代表大会组成人员在大会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2、代表大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人员在会议上的发言,要围绕议题,力求简明扼要。
3、表决方案有代表大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表决结果由会议主持人当场宣布。
第三章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
第十二条 社区议事委员会(下简称议事会)是在居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受社区全体成员委托,经居民代表大会授权,履行对社区经常性的重大事务决策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实施监督的协商、议事机构。
第十三条 议事会积极协调、督促居民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动员、组织、协调社区单位和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
第十四条 议事会由9人组成,设会长1名,委员6名,实行义务工作制。
第十五条 议事会成员由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社区居民、驻社区单位,根据本辖区成员单位的资源优势和对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贡献,进行推荐,达成共识后由居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第十六条 议事会任期三年,到期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同时进行换届。任期内出现缺额的,可及时进行增补。第十七条 议事会职责是:
(一)对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就社区公众关心的问题与社会各方面进行协商,并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反馈情况。
(二)动员、协调各单位、居民协助居民委员会搞好社区建设,共同完成镇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在社区的贯彻、落实。
(三)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居民共同创建绿色城区、文明城区、大力倡导“讲文明 树新风”活动,协助配合政府和街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四)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进行民主监督。
(五)对驻社区各企业事业单位、公共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十八条 议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遇到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随时召开会议,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委员提议,即可临时召开会议。
第十九条 议事会会议需要有半数以上的成员参加才能举行。会议协商确定的事项,要有半数以上的出席成员赞成才能通过。
第二十条 议事会议题可由议事委员会成员联名集体确定,也可由居民委员会提出,会议召开前应就会议的议题广泛征求社区居民和社区成员单位意见。第二十一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对议事会确定的事项,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在下一次议事会会议上报告落实情况。
第二十二条 议事会每年适时开展视察、检查和调研活动,对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民主监督、民主评议。
第四章 社区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由居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产生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国家宪法、法律、政府法令、法规范围内开展自治活动。在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街道办事处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居民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第二十四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社区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视社区规模组成,设主任
1、副主任1人、委员若干人,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
第二十五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五个工作委员会,即:劳动保障和福利、计划生育和环保卫生、社区群团工作、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职责:
(一)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三)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组织居民 开展自治活动。
(四)调解民间纠纷,把一切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五)协助人民政府做好与社区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社会再就业、社会保障、青少年教育等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广大居民的整体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六)监督政府、公共事业单位、公益事业单位工作,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七)研究制定社区自治的总体规划,动员引导和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完成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决定的各种事项。
(八)管理本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九)教育和引导居民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十七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权利:
(一)按照上级部署开展的各项创建活动结果的初级申报。
(二)协助计生部门申报、发放计生指标,发放避孕药具。
(三)协助民政部门做好低保户的摸底、审核以及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报、发放、伤残军人生活补助的发放,优抚救济。
(四)协助城市建设和管理部门对社区内的建筑工地和违章建筑实行监督管理,对树木、绿地、道路实行养护管理,并参与住宅小区竣工验收。
(五)协助环保、房产、城建部门对社区内的三产小门店,开窗口、开门的管理,以及噪音、污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的日常管理。
(六)协助城管、环卫部门对社区内的环境卫生及建筑装修垃圾进行监督管理。
(七)协助公安、司法、综合治理部门对社区内的治安、人口防范工作进行管理,对吸毒人员进行登记、送戒、管控、帮教、协助做好看门护院巡防工作,做好民事纠纷工作。
(八)协助劳动、社保部门做好社区内下岗职工的登记和再就业工作,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九)协助武装部门做好适龄青年入伍的政审工作。
(十)协助房产部门做好房屋出租、装修、危房监护等房产管理。
(十一)协助卫生部门对社区饮食业、医疗卫生服务站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十三)对本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日常管理。
(十四)监督驻社区企业、商业行为,对不正常经营行为或危害社区居民正常生活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或建议,通报执法部门予以制止。
(十五)组织实施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的各种决策。(十六)对未经政府同意安排的非正常性工作,如有关部门和单位向社区进行不合理摆摊等,社区居民委员会有权拒绝。第二十八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年初应制定全年自治工作计划,原则上要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两次工作情况。
第二十九条 社区居委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上一季度工作情况,研究布置下一季度工作,遇有社区重大事件和紧要工作以及人事问题,可随时召开会议。
第三十条 社区居委会每半年向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年终向居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年工作,讨论下半工作计划。
第三十一条 年终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要听取社区居民文员会成员述职报告,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评议。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章程由所在社区居委会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章程于2011年3月1日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通过。
居民自治组织 篇3
[关键词]业主自治;居民自治;自主治理;社区自治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28-03
社会学家费孝通很早就观察到这样一个新趋势:“在城市,随着居民组织从无到有并走向成熟,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开始成为居民的内在要求。”[1]从当下来看,费孝通所讲的“社区公共事务的自治”,是指社区的群众性自治,包括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居民自治是社区内的全体居民通过居民委员会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业主自治是伴随着住房市场化改革而出现的,是小区的全体业主通过业主委员会来对物业管理和相关的公共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都属于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群众性自治。整合这两种自治资源和自治力量,才能真正促进社区自治的实现。
一、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件
社区自治,在本质上属于对社区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范畴。对于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分析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总结和界定了实现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8项原则:“清晰界定边界、占用和供应规则与当地条件相一致、集体选择的安排、监督、分级制裁、冲突解决机制、对组织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嵌套式企业。”[2]
认真研究可以发现,8项设计原则内含两个核心要件:一是充分的自治,二是充分的知识。充分的自治包括明确的自治动机、自主的自治组织和适宜的自治制度。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归纳的8项原则中,第1项原则意指要有边界清晰可辨的、有形的现实利益才能吸引社区成员主动参与自主治理,也就是说,实现自主治理要使社区成员有明确的动机;第2至6项是指要有社区成员参与制定并认可、从而能有效执行的具体规则和程序来处理资源分配、集体选择、监督、冲突解决、制裁等自主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也即要有适宜的制度规范;第7项和第8项意指承担自主治理的组织必须不受外部组织的直接干预,必须拥有处理自身事务的相应能力,也就是说要有充分的自主性。除了充分的自治,充分的自治知识,也是实现自主治理的必备条件之一。组织社会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汤普森所指出的是“组织的工具性行为一方面植根于所欲求的结果,一方面依赖于对因果关系的信念”。[3]这里,“所欲求的结果”即组织集体行动的动机,而“对因果关系的信念”则是关于实现组织集体行动所需的复杂知识。缺少丰富的知识,自主的自治组织和适宜的自治制度也不可能顺利地建立起来,对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也就难以实现。
二、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的主要原则,可以看出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在自治动机、自治组织、自治制度和自治知识等方面存在差异,两者也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一)自治动机。居民自治是由国家推动自上而下形成的,而业主自治是自下而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在自治动机上存在明显不同。业主自治根源于房屋所有权基础上的一系列经济利益,而居民自治的动机则相对比较空泛。我国居民自治的事务主要是非经济性的社区公共事务,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居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虽然居民之间也有共同利益所系,但其广度和深度远不如房屋所有权基础上的业主共同利益那样普遍和深刻。联系居民自身角度,这些共同利益有时是无形的,比如推动社区文化建设,而不是有形的、直接的、核心的利益,因而居民也就缺乏参与自治的明确动机。
业主自治的产生是出于业主对房屋所有权及相关合法权益的维护,是由经济利益导致的。由于房产除了占居民家庭个人财产的份额较大以外,还有不同于一般财产的更多的“社会性”。除了维护个人的私有房产,对小区道路、绿地等属于业主们部分共有或集体共有部分的维护则要靠业主的集体行动。因此,“房产维权不仅表现为个人行为,更多地表现为集体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业主自治显然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因。”[4]业主自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维权,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二)自治组织。就自治组织而言,居民自治组织主要是居民会议及居民委员会,但在具体实践中,这两者没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从法律上来看,社区居民会议是社区最高权力机关,但现实中社区居民会议主要是在社区换届选举期间,或者罢免社区居委会成员时才会召开,在平时更多的是由居民代表会议来履行居民大会的职能。”[5]居民自治主要是通过居委会来组织实施的,但在法律上是群众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在实际上却演变成行政系统的神经末梢,由于承担过多政府部门下派的行政事务,其自治功能遭到严重削弱。而且,居委会在人、财、物及运作考核等方面依赖于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与政府之间不是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依附的关系。以上这些都导致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发挥受到极大影响。
业主自治组织是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业主大会是业主自治组织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业委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然而,业主大会却容易被业委会夺权,失去本该由业主大会决议的物业发包权、维修资金使用权、公共收益分配权等权力。从业委会自身来看,还面临着成立难和换届难的困境。《物权法》第75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和协助。”[6]但一些基层政府却没有切实履行好责任,存在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一是错位,变“指导”为“领导”,直接干涉小区业委会的正常选举,擅自罢免业主委员会主任;二是缺位,撒手不管、没有尽到指导和协助责任,导致业委会换届前准备不足、换届中未遵照法规程序、换届后交接难等问题的产生。
(三)自治制度。完善的自治制度,是保证自主治理实现的必要条件。居民自治的制度基本上是由政府创制的,而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但仍存在问题。比如社区自治组织法律的自治性与现实中承担的职能过多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组织,同时又规定了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包括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等17项工作,“协助”政府之责之多,任务之重,使其在日常工作中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完成政府的任务。还有,一些现行的法律已经无法满足居民自治的现实需要,需要修订和完善。
业主自治中的许多制度规范是业主自行创制的。例如微观层面,不同社区的业主一般都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出业主自治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规则,如业主管理规约、业主委员会会议制、机动车停车管理规约等。但自创的规章制度缺乏顶层设计,而且尚未形成体系。当前,业主和开发商之间围绕房屋质量、维修资金产生的纠纷,物业管理费收缴率低、物业公司入不敷出经营难的困境,业主对业委会的信任危机等问题应是制度设计的重点,但相对应的业委会和房产开发商的协商对话机制、业委会会务公开机制、业主对业委会的监督机制等制度却尚未建立或完善。
(四)自治知识。在自主治理过程中,无论是自主性自治组织的建立,还是适宜的制度规范的形成,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做支撑。由于缺少居民自治的传统,居民对于自治的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的意识和行动,往往是被动接受的。与居民自治不同,业主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会自觉地关注和探索自治知识,但是现有的知识储备似乎不足以顺利地支持实现业主自治。目前,大部分的业主委员会还没有走上职业化道路,业主委员会委员、主任都是以志愿者或者兼职身份参与工作,虽然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大多缺乏岗位要求的法律、财务、物业管理、建筑工程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业主不愿意担任业委会的职务,而积极参与的,却都存在年龄偏大、不具备专业知识等问题。”[7]
三、对进一步推进社区自治的思考
通过以上结合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理论对居民自治以及业主自治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两种自治组织在运行中有各自的优势和困境。作为社区自治重要的组织载体,其运行的成效和功能的发挥影响着社区自治的进程。因此,针对如何破解运行困境,增强自治功能,更好地推进社区自治,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明确政府在社区自治中的合理定位。不管是居委会还是业委会,当前都面临着自治功能弱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政府和这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的越位、错位限制了自治组织的生长、发展空间。因此,准确定位政府在社区自治中的职能,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
从中国国情来看,实现社区自治既不是完全地摆脱政府,也不是一味地依赖,而是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保障居委会、业委会这些重要自治主体的功能得到应有的展现。合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要在宏观上为社区自治营造良好的基层社会环境,为自治保驾护航。
首先,完善社区自治立法,夯实自治基础。一是通过社区自治立法保障社区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明确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修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其次,提供自治资源,拓展自治空间。社区自治组织的运行离不开“人、财、物”等重要的资源。政府要创新社区自治经费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支出和社会捐助等手段,保障自治资金多样化、稳定的来源,支持自治活动的基本运行。对于居委会,政府要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主动放权,并建立科学的财政支持制度。对于业委会,要通过规范制度,保证物业费收缴、合理开发和运用公共收益等手段来解决自治经费问题。政府还要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来提高社区自治组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自治的能力。再次,培育自治意识,增强自治动力。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制度的影响,社区居民总寄希望于靠政府解决,普遍存在社区参与不足的现象。政府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来宣传自治的理念,另一方面要通过打造思想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培养自治的习惯、增加自治经验,改善自治意识薄弱的现状。
(二)构建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新关系。居委会和业委会都是自治组织,居委会的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而自治功能弱化,但在社区公益性事务的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业委会虽然在与物业相关的社区事务上有较强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但是其组织成立、运作存在障碍,法律地位也没有得到明确。从推进社区自治角度来看,“居委会和业委会虽有部分功能的重合,如公共卫生和社区安全管理方面,但两者在权利来源、管理边界、职责功能、代表主体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两者在功能方面是互补的。”[8]因此,为了更好地完善社区自治,两者应建立合作互动型关系,共同构成自治管理系统的核心。
要实现互动合作型关系,至少需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避免将业主委员会边缘化。居委会要辩证看待业委会的存在和运行。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做好业委会成立和运行的指导、支持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其作为业主利益代言组织的地位,有序引导其聚合业主利益诉求,保证其独立活动的空间。第二,明确界定居委会和业委会的职能范围。在社区管理中,居委会集中于社区居民事务管理与协调,并发挥主导作用,而属于物业管理的内容,如治安、清洁、卫生、绿化、车辆停放等事务可以逐步由业委会通过合同委托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第三,建立居委会和业委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这是居委会和业委会增强合作的基础,是构建两者良性关系的重要条件。政府要承担起裁判员的角色,不是过多的介入自治组织,而是在出现矛盾、问题时公正地进行评判和调控。
社区自治,是大势所趋,但是任重而道远。社区自治的实现有赖于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共同发展,更寄希望于居委会和业委会这两个自治组织的互动合作,但政府仍然是最大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只有多方合力,才能真正推动社区自治,助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达到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目标。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J].江海学刊,2002(3).
[2]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108.
[3][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62.
[5][8]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社区居民自治与社会组织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6.158.
[6]http://www.gov.cn/flfg/2007-03/19/content_554452.html.
[7]业委会专职秘书有望成新工种,http://samuelchina.blog.sohu.com/131431017.html.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讲师
从“广场舞”看基层居民自治难题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 人们开始寻求精神生活的富足。因此多种多样的文娱活动开始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兴起, 舞蹈艺术也从专业的艺术领域走出来, 渗透到普通的人民群众中去, 使人们在锻炼的同时享受到精神世界的愉悦。广场舞就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然而, 在广场舞爱好者自娱自乐的过程中, 广场舞扰民的矛盾也趋于激烈, 有的广场舞者甚至被泼粪、遭鸣猎枪、放藏獒警示等等。本文对从广场舞看基层居民自治难题进行了论述, 希望对广场舞的发展和基础居民自治的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广场舞现状分析
通常, 广场舞活动多在一些空余的公共场地上进行, 例如公园、广场、市外篮球场等地方, 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商场门前的停车场也有不少广场舞爱好者出现。大多数广场舞是在19:00以后开始的, 所用的设备仅仅是一些简单的音响器材, 领舞和编舞人员也都是业余爱好者。可见, 广场舞参与的费用基本为零,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广场舞的舞蹈动作十分简单, 音乐的节奏感也很强, 并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因此适合所有人群。再者, 广场舞通常开始于19:00以后, 该时间段大部分的居民都基本完成工作, 拥有空闲时间。因此, 广场舞广受大众欢迎。
广场舞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广场, 也就是广场舞的活动场地。但是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所严重缺乏, 因此已经明显不能够满足民众当前的需求, 从而导致广场舞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 这也导致了许多广场舞爱好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没有广场, 许多大妈选择了在自己小区空地比较大的地方跳舞, 由于广场舞活动时间一般在晚上19:00之后, 很可能会影响到放学回家的孩子做作业, 干扰到工作一天想要看看电视, 看看书籍的居民, 甚至影响一些病人或老人的休息。因此近些年来, 由于广场舞造成的冲突事件越来越多。
在2013年4月, 四川成都莲花新区临街住户由于长期受到楼下一种当地居民称为坝坝舞的广场舞音响困扰, 几名业主朝楼下跳舞的市民扔水弹试图阻止。后经当地街道办事处参与调解, 仍然是无果而终, 舞照跳, 弹照扔。同年5月, 56岁的施某, 因不堪忍受邻居跳广场舞所放音乐声音太大, 持猎枪朝天鸣枪, 并放出所养藏獒驱赶跳舞人群, 逞一时之快却让自己身陷囹圄。后经获悉, 施某因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目前在北京市昌平区法院受审。同年6月, 在苏州某小区内, 一位业主不满楼下跳广场舞的声音, 下楼与跳舞的阿姨发生冲突, 打伤跳舞者, 随后, 这名业主还在楼下广场铺满碎玻璃和砖石。双方剑拔弩张, 关系一度十分紧张。
可见, 广场舞已经为我国基层居民自治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既能够推动广场舞这一有益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娱乐形式健康的发展下去, 同时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权益。
3. 如何正确的开展广场舞活动
3.1 政府作用
要想广场舞能够健康的发展下去, 首先政府应该对广场舞活动起到良好的组织协调和规划的作用, 并且做好公共服务的工作。例如, 政府可以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 并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 从而使广场舞活动的开展范围和开展方向等有理可依。同时, 当地政府还应该成立相关的管理引导机构, 从而确保条例和规定的有效性和实施。另外, 政府在对待社区上, 还应进行充分的引导扶持, 从而让社区在群众体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政府、社区、群众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 才能够使政府在群众体育的发展中提供良好, 高效的公共服务。
3.2 社区作用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 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沟通的媒介, 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社区在政府行政干预死角、盲点里发挥了一定的监管、协调和规划作用。在广场舞这种参与性强, 参与人数多的群众体育当中, 社区更应该积极的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从而协助政府宏观性指导建议的实施工作的完成。社区在积极协调的同时要平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需求和矛盾, 从而达到整个社区和谐发展和群众体育的健康开展。
3.3 群众作用
群众是广场舞的积极参与者。群众在积极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同时, 应该主动举杯高度的公民自觉性, 按照社区和政府的指导和要求行使, 并且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尊重其他居民的合理权益。另外, 群众也应该从自身条件和周围环境出发, 积极开展其他行使的健身活动, 例如开展太极、舞剑等音乐声音柔和的健身活动。或者通过更改活动时间避免打扰其他居民的正常休息等等。
结束语
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为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陶冶群众思想情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广场舞活动进行过程中, 政府和社区应当积极的开展正确的引导和协调, 从而让这一文娱活动形式在不影响其他居民权益的基础上健康的发展下去, 真正起到娱乐健身的作用。
摘要:近几年, 广场舞成为城市中非常流行的群体活动项目, 但是对其研究的理论并不是很多, 实践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与此同时, 广场舞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我国基层居民自治提出了难题。本文对从广场舞看基层居民自治难题进行了论述, 希望对广场舞的发展和基础居民自治的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广场舞,基层居民自治,难题
参考文献
[1]黄亚妹, 林朝晖, 孙强.南平市居民广场舞健身行为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 2011 (S1) .
[2]郑腾腾.论广场舞的健身效应[J].搏击 (武术科学) , 2013 (04) .
社区居民自治 篇5
在一定区域的某一社会组织内,其成员或管理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己内部事务的决定权。
2.基层群众自治的基本要素
自治区域;自治组织;自治事权
3.基层群众自治的特点
自治组织本身不是不是政权机关,也不是政权机关的派出机构或辅助机构,不向国家承担财务责任,主要行使自治智能。
自治组织的负责人不属于国家公职人员,而是由自治组织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并对全体居民负责。
自治的对象是全体居民,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成员。
自治的范围限于基层的社会生活,以人民群众生活社区为自治单位,如村庄、街巷、里弄等
自治的目的是使该居住区的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办理好本居住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服务。
4.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
财产自治、财务自治、人事自治、管理自治、教育自治、服务自治
5.社区居民自治的意义
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社区管理;有利于社区共同体的真正形成;有利于政府与社区履行各自的智能与任务。
6.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原则
群众自治原则、直接民主原则、由民做主原则
7.居民会议制度的特征
权威性、直接性、广泛性
8.居民会议制度的地位
是居民自治组织的最高决策机构,它在整个自治组织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9.居民会议制度的作用(意义)
有利于实现居民自治;有利于防止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的独断专行;有利于充分发挥集
10.民主选举制度:是实施居民自治的前提。
11.居民直接选举居民委员会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调动居民参加城市基层自制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居民委员会成员在居民群众中的威信;有利于居民委员会工作的开展。
居民自治组织 篇6
近年来,在新华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指引下,左家宅居民区以“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为理念,牢牢把握“迎世博”期间上钢十厂周边地块动迁后左家宅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宝贵契机,超前谋划、大胆试验,针对商品房小区管理服务中各方主体的不同特点,探索建立了在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下的居委会(社工站)、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1+4”一核多元协作共治管理模式及运作机制。经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低成本性和高效益性。根据社会学基本原理,结合工作实践,笔者现对商品房小区“1+4”共治管理模式作一浅论,试图探讨一条巩固党在商品房小区工作中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促进居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新途径。
第一章 商品房小区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商品房小区的基本属性
根据社区的社会学定义,“地域性社区”的主要属性包括地域性、互动性、共同情感和共同利益以及由此产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目前的商品房小区距离这个概念还相差甚远。
在“地域性”上,与传统的社区相比,商品房小区在管理方面更专业、配套设施更完备、环境更优美、安全更有保障。而这种小区管理的专业化,却大大削弱了邻里守望的重要性。
在“互动性”上,传统小区居民有可能是一个单位的,或者是同一个地域拆迁而来,他们往往有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愿望,所以大家比较谈得来。而商品房小区则是建构在商品房买卖基础上,居民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之前彼此互不认识,因共用一部分地域和基础设施而结成地缘关系,所以居民之间普遍表现为“从猫眼看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等明显特征。
在“共同情感”上,比起传统小区,商品房小区居民在这种不熟识的情况下,一旦出现纠纷与口角,大家也不必因为有感情和依赖而碍于面子,因此不容易互相体谅与让步,容易使冲突升级。加之居委会在商品房小区权威性较弱、小区居民家“门难进”的特点,导致信息难以掌握,使预先干预和矛盾调处变得更加不易。
在“共同利益”上,对商品房小区居民而言,社区是有限的,并非是融生活、劳动、娱乐于一体的整体,而只是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每个人的利益各不相同,且获取的客体都在小区之外,在小区内他们没有共同利益可言。
由此可见,商品房小区居民之间以及对小区本身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较传统小区更难建立,居民自治工作的开展也因缺乏普适的共赢点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1.2 左家宅居民区的现状
左家宅居民区位于新华社区南部,东起番禺路、西至凯旋路、南接淮海西路、北至安顺路,由七个中高档商品房小区组成,实有居民2258户、5204人,其中最大的小区有居民900户,最小的只有32户。居民区设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54名;居委会(社工站)有坐班干部14人,平均年龄40.7岁,其中大学以上学历6人;居民区共有团队、志愿者骨干240余人,占各小区实有人口的5%左右;各小区都拥有自己的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物业管理服务达到全覆盖。
1.3 商品房小区管理服务中遇到的问题
(1)党组织作用难以发挥
基层党组织理应是基层其他组织的领导核心,但在目前,商品房小区党组织的作用一般限于党内,而在小区内的作用明显不如传统小区,对商品房小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居民等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和监督约束手段,也使党组织存在被逐步边缘化的潜在威胁。
(2)居委会工作难以开展
一是居委会工作趋向行政化。近年来“一居一站”建设实质变成了“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建设,居委会不仅要做好联系、服务居民的本职工作,更承担了大量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这种模式有利于发挥居委会联系政府和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促进政府实事工程的落地,但在实际中居委会负担了过多额外的指标式、政绩式的行政任务,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对居委会的依赖度相对减少。随着物业公司负担了居委会在小区“硬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能,居民更多的是“有事找物业而非找居委”,加之商品房小区居民在生活上较为独立,存在着“门槛难走进、情况难掌握、活动难深入”的特点,居委会指导物业开展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手段却相对落后,更加剧削弱了这种信赖。
(3)业委会权力难以规范
业委会是商品房小区覆盖最广的群众自治组织,行使着监管物业、维护业主权益的职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实际操作中,业委会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甚至存在运作不规范的现象。一是缺乏服务的时间精力和知识能力。因为业委会通常由社会地位较高的居民组成,而他们基本都是兼职,服务业主、监管物业的时间精力难以保证;部分业委会吸收了一些热情较高的退休居民负责日常工作,但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常因工作开展不规范、程序不到位等问题,遭业主误解甚至挨骂,极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二是部分业主大会流于形式。以左家宅900户的居民小区为例,由于人数过多、场地有限等原因,根本无法如集会式地召开业主大会,导致业主对小区重大项目的知情权、表达权、选择权、监督权难以行使;个别业委会内存在“一言堂”现象,更有甚者和物业公司串通一气、暗箱操作,损害业主利益;此外,根据规定,业委会要定期将重大项目或经费的使用情况向业主公示,但账目却是由业委会委托物业公司制作,并且内容繁杂、专业性较强,许多业主根本看不懂,也使业主的监管难以正确行使到位。
(4)物业公司服务难以到位
主观上,部分物业公司对业主的需求敷衍了事甚至置若罔闻,时常将自己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注重和广大业主的情感培养;客观上,物业公司作为营利性的企业组织,有偿性收费管理难以服众,如整治小区乱停车、楼道乱堆物等问题,由于一些业主不服从,而经常与业主发生矛盾,甚至收不到物业费,所以大多物业公司对小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5)居民代表诉求难以表达
这里居民代表是指楼组长、团队骨干、志愿者等热心参与小区管理服务的居民,他们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缺乏规范的表达渠道,使他们的意愿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正确的引导,致使不少人因想干事干不成事而逐渐心灰意冷,有的甚至转而寻求较为激烈的手段维护权益。
第二章 商品房小区“1+4”共治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在新华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指导下,左家宅居民区以“党建引领、社区共治”为理念,牢牢把握“迎世博”期间上钢十厂周边地块动迁后左家宅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的宝贵契机,以人为本、超前谋划、大胆试验,针对商品房小区管理服务中各方主体的不同特点,建立了在居民区党组织引领下的居委会(社工站)、业委会、物业公司和居民代表共同参与的,“1+4”一核多元协作共治管理模式及运作机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商品房小区居民自治由虚到实、由政到民、由被动到主动,共建美好家园、同创和谐社区的有效路径,实现了在党领导下的商品房小区专业管理与居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nlc202309022001
2.1 基本做法
(1)健全党群议事会,搭建“1+4”共治工作载体
由于商品房住宅小区的管理服务涉及党组织、居委会(社工站)、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五类主体,急需一个各方共同参与的平台。左家宅党总支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原有的小区党员议事会的成员覆盖面延伸至各方的实际操作人员,并吸收部分群众代表,如物业公司、业委会代表、优秀志愿者等,变党员议事会为党群议事会,并完善《左家宅居民区党群议事会工作规则》,建立“两会”工作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使之成为“1+4”工作格局中各方主体平等协商,多方联动、合力破难、相互监督的运行载体。
“两会”即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每月一次,由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和各物业公司经理组成,主要沟通近期工作重点,通过投影设备曝光各小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研讨整改措施。全体会议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党总支成员、居委会坐班干部、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部分居民代表组成,重点沟通居民区近期主要工作;组织物业公司述职季度工作,相关业委会进行点评;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对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现场明确时间节点,交由物业处理,对一些物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发挥各方优势,拟订工作方案,稳步推进解决;同时,还组织一些表现突出的物业公司、业委会、志愿者等交流先进经验和妥善做法,邀请“蓉之林”等物业管理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培训等。
通过这一平台的运作,确立了党组织在小区管理服务中的引领核心地位,有效加强了党组织对其小区管理服务主体的沟通、组织和牵动;畅通了表达渠道,加深了沟通,减少了芥蒂;落实了对物业的监督权,提高了小区管理服务水平;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攻破各类瓶颈问题。2011年2月,在试运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党总支将这一平台延伸至其他各小区。由各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块长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牵头召开各小区的党群议事会。
(2)聚焦瓶颈问题,探索“1+4”共治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小区管理服务机制。通过“1+4”平台,发挥各方主体优势,探索合力机制,切实解决或改善以往单靠物业公司难以管好的“老大难”问题。这里以左家宅居民区在迎办世博期间解决“小区非机动车乱停放问题”为例,针对非机动车停放管理问题,建立“抄报单”制度管理,党总支指导业委会调研,做好新划、新建非机动车停放点的建设工作,确保小区车位供需平衡;物业公司结合日常巡访,组织专人在随意停放的车辆上贴置“抄报单”,提醒车主按规定停车;志愿者和楼组长于停车高峰时段巡视小区及楼道,劝导居民规范停车,记录新增或遗漏贴置的乱停车辆,并报物业公司和居委会;居委会块长根据信息拍摄乱停车辆,每月在各小区公告栏处进行曝光,营造整改氛围,并上门做好屡教不改居民的思想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小区乱停车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抄报单”制度也被评为长宁区迎世博特色工作机制,并予以推广。
二是建立睦邻服务机制。针对商品房小区居民间关系比较冷漠,小区“凝聚力”建设有待加强的现状,左家宅依托“1+4”平台,开展了以“关爱、奉献、活力”为主题的睦邻节系列活动。关爱——睦邻结对,党总支组织党员群众骨干和小区特殊人群进行结对,并做到邻里互助、邻里互敬、邻里互让、邻里守望、门前责任。奉献——睦邻服务,各辖区单位和群众组织按季度举办大型睦邻服务活动,内容涉及各类咨询、日常修理、团队展演、跳蚤市场、清洁家园等,使志愿行动常态化。居委会整合深挖辖区便民服务资源,形成《左家宅睦邻服务菜单》,送至千家万户,让居民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家门口的服务。活力——睦邻中心,党总支通过和各业委的协商,开放五个小区的会所资源,改建为小区睦邻中心,并进驻各类服务项目和团队活动,即解决团队活动场地问题,又形成“一小区一特色”。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让居委与群众面对面,群众和居委心贴心。
三是打造舆论引导机制。发挥群众自我教育作用,有组织地调动居民代表、群众志愿者等参与小区和谐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各小区的“1+4”共治联席会议,鼓励他们为自己的小区管理大胆提出意见与建议;其次,通过居民代表、群众志愿者织构社情民意情报网,强化了党组织在小区中的影响力;同时,适时召开碰头会以统一思想,建立党组织在广大群众中的舆论引导机制,让这部分普通群众也自觉成为党组织的喉舌,强化党在基层的执政之基。
(3)夯实基层基础,构建“1+4”共治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楼组建设。配强配齐骨干力量,以探索建立楼组党小组为契机,将体制内外的党员统一纳入党小组联系管理的范畴,并吸收部分优秀在职党员,建立党小组骨干和楼组骨干的双向兼职制度,做实楼组“一长四大员”。举办楼组沙龙活动,深挖楼组服务资源,将团队活动、志愿者服务延伸到骨干家庭中,作为睦邻服务点定期开展各类居民联谊活动。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定期统计公布楼组长、在职党员履职或表现情况,将其与年终评优、奖励、向单位反馈表现等挂钩。
二是深化块长责任制。做实各小区的“1+4”共治平台,下放办公经费,每月由块长和小区党组织,邀请小区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等召开小区联席会议,更有针对性地处理各小区存在的问题。倡导一线办公,明确每周二、四为块长接待日,要求块长到所辖小区的物业接待群众,就近受理各项事务。开展经常性教育,每周五邀请辖区骨干、专家学者等做客居委会,为干部们传授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并组织干部开展讨论、分享工作案例,逐步形成“传承奉献精神、投身社区建设——左家宅干部培训班”这一品牌项目。建立服务规程,针对居委会各条线工作相对分割的现状,梳理各条线工作,细化居民区日常事务受理流程,形成《左家宅居委会日常事务服务规程》,确保居民寻求居委会办理的事务一经受理、快速处置。依托信息化技术,按块建立骨干短信群,提升各类信息的发布效率。
第三章 对进一步深化商品房小区居民自治的思考
3.1 不断强化小区管理共治意识
加强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下的各主体之间的分工配合。将商品房小区的管理工作(包括小区管理、物业管理、业主自治)统一纳入到街道办事处的指导范围,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必须让群众明确党和政府对小区管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制度先行,建立各方共治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和协调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协商处理小区事务、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的“1+4”共治模式。共同协商解决整体性、突击性等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五个组织既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共创和谐家园。
3.2 不断提升小区管理共治能力
一是探索成立业主小组。对部分业主大会难以正常召开的小区,以楼组或一定业主数为单位,推荐产生业主小组,业主小组本身是议事非决策机构,主要负责向业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协助业委会做好和业主的沟通联系工作;当召开业主大会时,各业主小组长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授权的形式在业主大会上行使所辖业主的权利;同时,业主小组骨干也可和楼组骨干交叉任职,充实楼组“一长四员”。二是引入重大项目第三方的监督检查,挖掘各小区具有专业知识的居民,或依托专业的社会机构,定期审核业委会、物业公司经济账目;还可探索由居民区党组织各小区物业对各小区的经济账目开展匿名互查,解决物业财务违章违法现象。三是加强队伍素质技能建设。依托“蓉之林物业管理咨询工作室”,对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等开展轮训,使他们了解小到绿化管理、电梯维修、房屋建筑、财务管理、物业服务质量规范,大到党和政府的政策、法规等知识;探索制定《楼组长工作手册》,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使他们作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神经末梢,成为各项工作的宣传员、组织员、协调员、示范员。
3.3 不断健全小区管理共治机制
一是选人用人机制。通过“1+4”平台,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的人选广泛征求意见与建议,协助党组织把好人选关,建立一支为广大居民所信服的管理服务队伍,其工作人员必须甘于奉献、尊重业主权利、做好小区协调工作。二是纠纷调处机制。当业委会、物业公司、业主间出现纠纷时,要依靠共治平台,跨前一步、平等协商,将各类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要预防为先,委托“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等专业心理疏导机构,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疏导服务,提升社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切实转变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
结语
商品房小区是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载体。商品房小区居民自治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反映着社区“人文建设”的水平。左家宅居委会按照以人为本、共创和谐的理念,对城市新建商品房小区探索的“1+4”共治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避免了单纯由居委会管理、业委会管理或物业公司管理的一些弊端,却吸收了他们各自的优点,符合城市社区管理的发展方向。
“1+4”共治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既是商品房小区管理的需要,更是业主参与社区自治,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需要。通过搭建这一有效平台,以“1+4”共治管理模式来协调各方,把小区建设成为业主自治、管理规范、服务一流、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居民自治组织 篇7
东湖居民区,东至东湖路、南至淮海中路、西至常熟路、北至延庆路,住在这里的离退休干部多,文化层次比较高,大都不愿意搬离这个区域,而年轻一代的子女成家立业后便搬离父母不住在这里,有些则常年居住在国外。这里的老年人大都是老知识分子,退休后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缺少的是陪伴与精神上的寄托。2011年8月1日,东湖居民区帮困扶老工作站应运而生,取名“金相邻”,寓意“金相邻,银亲眷,远亲不如近邻”。五年时间过去了,从最初的帮困扶老到现在小区自治的成功典范,“金相邻”都经历了些什么,“以老扶老”的模式又有哪些无奈之举呢?
当你老了,陪伴一直都在
居民区曾经住着一位老教授,用上海话来讲,生前很“各得”。买个包子一定要去菜场买,除了好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楼下便利店的包子太贵了……有时候买水果会精确到颗(四颗荔枝)。如果为这位老教授读报,他会连报纸犄角旮旯的问题都拿出来问,如果小组组员回答不出来,老教授就会很不高兴。能每次完成这些“艰巨”任务的只有已经64岁的孙晓飞阿姨,她会事先把当日需要交流的报纸每字每句的读,记到心里,等待老教授的“考核”。对于水果,作为志愿者的孙阿姨知道这是老教授在试探她,她没有丝毫怨言。孙晓飞从工作站成立之时就一直担任小组长职务,而那时她的母亲已经91岁,床前离不开人。但是孙阿姨自打做起小组长那天起,就一直拼尽全力地帮助居民区的老年人,给予的是无微不至的陪伴。去年7月,这位老教授去世了,他的遗言里有2000块钱要给孙阿姨,指定捐给“金相邻”,一生省吃俭用的老教授,他捐出的这2000元显得特别贵重,感动了知晓这件事的所有人。
孙阿姨在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工会干部,以前的单位每年1月是爱心捐款月,孙阿姨就把这项不成文的规章运用到“金相邻”工作站。站内的九个组员,每人每年在1月份会自掏腰包捐出100元爱心基金,这笔钱在逢年过节时会拿来为居民区90岁及以上的老人买礼品。去年9月24日,正值一位住院老人的90岁大寿,组里的3位成员准备好好给这位老人过个生日。知道老人爱吃油爆虾,组员姚阿姨就自己掏钱买当天最新鲜的河虾,回家烧好;孙阿姨特地去买了一只小蛋糕,因为她知道人越老越是孩子气,喜欢吹蜡烛、切蛋糕时的热闹;另一位组员贾阿姨到山林食品买了红肠、熏鱼,在医院门口她还买了一串白玉兰花。果然,老人特别开心,拿着那串白玉兰花连口说道:“我最喜欢这股味道了!”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从每年的900元爱心基金里支付够吗?是的,根本不够呀。阿姨们很多情况下会自掏腰包,她们从来没觉得花自己的钱了,因为在她们心里一直都在追求着对居民无微不至的体贴和陪伴。除了阿姨们,小组里也有阿叔们。
1946年出生的杨金益是一个连组员都对他连连称赞的老大哥。大家说起他,除了敬佩之情更多的是心疼。因为古稀之年的杨大哥是一位肺癌患者,但是他一直是沖锋陷阵在最前线,他会抢着做一些在大家眼里对他来说已经是有些吃力的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他这是在为“金相邻”贡献自己最后的能量。有居民下水道堵塞,老杨知道后二话不说自己用手去掏;邻居大爷要搬家,他冒雨推着三轮车将十个大包裹送往邮局,老人家搬回来的时候,老杨也是义不容辞地帮忙搬上搬下。
“金相邻”工作站这些数不胜数的贴心服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区里的爱心人士,他们也踊跃报名参加这个志愿服务站,比如延庆菜店的王经理。2013年年初,居住在瑞华公寓的老人们提出自己腿脚不方便,上下楼买菜比较困难,王经理得知后立刻与同事商量,决定以后每周五都来小区送菜。这一送就再也没停下过,风雨无阻。送到小区的菜比菜场卖的品质还要好,而且价格低廉。除了菜,他们也会很周到地送来西瓜、油、米和面这些重东西。王经理很有成就感地告诉记者:“每逢下雨天、过年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来,因为这里的叔叔阿姨们会盼着我们来……”
从志愿服务迈向自治家园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的不断增强,居民的一些社会事务和工作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社区,社区工作变得千头万绪,日趋繁重,“金相邻”工作站的工作便是居委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就像孙晓飞组长告诉我们的那样:“有了这个组织,居民有事就会首先想到我们,不再是每件事都去找居委会了。”这难道不是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的一种表现形式吗?
“金相邻”工作站成员共九人,工作机构人员由居民区内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有公信力、有能力的志愿者,具备一些财务、法律、医学以及管理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居民和共建单位代表,以公开推荐、自荐等方式组成。他们有常年来热心参与社区助老关爱的志愿者、刚从企业退休的管理人员、党员楼组长、退休居委书记和社区单位代表。成立之初,“金相邻”从服务对象调查摸底入手,做好了建档工作,并为109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建立了“一人一卡”档案。据统计,东湖居委会总人口有3675人,60岁及以上人口1207人,男538人,女669人,老龄人口比率32%左右。数据告诉了我们这里居民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有多么严峻,具体情况如下表。作为“四步工作法”的第一步结束后,“金相邻”的成员们又开展了其他几项工作:针对老年居民的需求,商讨出计划方案;同时整合现有资源,提供力所能及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让管理制度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多方监督。五年间先后制定了定期例会制度、帮困救助制度、助老关爱制度、定期学习制度、帮困费用管理制度以及总结考核表彰制度等。
本着“助老关爱显亲情、共助济困情相牵,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工作理念,通过培育和鼓励东湖居民区居民自发成立或组建帮困救助和扶老关爱工作站等公益性、民间性自治工作机构,与此同时发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承接部分政府职能,拓展服务管理功能。在加强社区单位、居委、居民互助帮扶意识的同时,积极整合社区各方资源,促进居民区内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发展,实现社区稳定。东湖居民区“金相邻”工作站实行“居民区党组织领导、居委会推动、驻区单位共同参与、居民群众受益”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居民区各种力量及积极因素,有效整合居民区内各种社会资源,根据居民群众发生的困难,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帮扶工作,以解决居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试行推进在居民区居家养老的模式。目前覆盖人群包括了孤老、独居、空巢老年人、老干部、大重病、残疾、各类低保、救助政策覆盖不到,及因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家庭。这家民间性、公益性、以民帮民、以民管民的自治工作机构,在居民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居委会积极推动、组织实施扶老关爱工作站建立和运作,真正达到了让东湖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会效果。
以老扶老,接班人在哪儿
采访中,笔者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些无奈和不忍,毕竟这是一些六七十岁的“年轻”老人在照料一些比他们年长的老人。但是“金相邻”组员们在介绍工作时的神情和言语,传递的都是自豪感和满足感,因为这些组员们感觉到了自己是“被需要”,居民们一年比一年对他们产生更浓的依赖感。有时候活动室里举行包饺子烹饪培训,居民会自己买来食材跟其他人一起凑个热闹;这里再也不存在成立之初打电话不接,摁门铃不睬的现象,那些老龄居民们恨不得天天都跟“金相邻”的组员们待在一起。居民赵阿婆的女儿满眼欢笑地说:“现在阿拉妈每天开心得不得了,孙阿姨她们经常来陪着噶噶讪糊,一丁点的小事情她们都会来帮忙!”金杯银杯不如居民们的口碑,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孙阿姨的带领下,“金相邻”的组员们更加投入到这份他们自己热爱的“事业”中。
【居民自治组织】推荐阅读:
居民自治05-12
居民自治社区管理08-02
社区居民自治公约09-26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公约10-14
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公约09-01
街道办社区居民自治章程10-23
皖人口委村居民自治示件07-08
发挥居民民主自治,推动社区管理创新08-03
金华里社区居委会居民自治自查报告09-06
竞职居民委员会自治换届选举演讲稿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