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治(共12篇)
高校自治 篇1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获得了广泛认同,个人主义在此之后逐步让步于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在学生自治理论的指导方面, 此时不仅高度重视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更为注重团体自治思想的培养。 在此背景下,该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社会公共道德的逐步养成,有利于实现强国富民的思想主张。
一、清末民初新教育思想的发展
晚清时期,科举制度、八股文的弊端日益显现,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推行“ 新政”。 由此,束缚教育发展的框框条条终于被逐步打破, 自此之后的新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中国教育也开始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晚清政府推行“ 新政”后,将清政府的学部改为教育部,政府教育机构的现代性特征逐步凸显出来,而且教育的民主化、自由化观念逐步形成并得到了强化。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晚清时期“ 新政”下频发各种各样的教育思潮、 学潮。 尤其是各种学潮频发多发, 仅1905年便发生各种学潮160次, 而且许多学校的学生将退学作为学潮的重要形式 , 而在1905年之后的学潮以罢课作为主要的形式。1903年,浙江大学堂的部分学生因故和学校监舍产生了冲突,后来遭到学校的开除,学生们进行多次交涉之后无任何结果,全校学生们遂集体退学。 一些极为细小的事件,也可能成为引发学潮的导火索。而这些导火索,无非就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 表面现象之后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包括人们思想观念上的不断对抗,此种对抗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者注重传统,而学生渴望民主;学校管理者注重秩序和通过命令的方式管理学生,而学生争取自由。
针对学生自由和民主的呼声,针对不断爆发的学潮,袁世凯政府多次下令整饬学校秩序,1914年还专门发布《 维持学校令》,认为学生们不好好学习却妄图干预政治, 由于学生们受到自由思想、平等思想的影响而不尊师道规矩,导致学风日渐败坏,责成教育部进行大力的整饬[1]253。 但是,当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反对封建专制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大势,学校中学生的进步活动、各类学潮并非通过行政强制手段便能够压制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新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1915年的《 青年杂志》 和 《 新青年》 发表了许多文章批判独裁制度的弊端,认为封建教育制度已经和当时的时代发展格格不入,因而是应当完全摒弃的。 除此之外,《 中华教育界》 发表的部分文章中提出当时的教师是“ 精神的杀人之刀斧手耳”,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扼杀了学生们的精神自由。这些报刊上的文章,就是当时部分思想较为先进人士的真实想法。 当时教育领域的落后局面,导致了许多青年学生的极度不满,有学生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职责学校是“ 智识之贩卖所也”。当时的学生群体们,在社会大思潮的影响之下,能够开始独立地对教育问题进行审视、观察、思考,产生了不少新教育思想,而“ 教育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后来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的思想基础。
二、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
“ 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就是不断在向西方教育学习、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逐步完成的。晚清时期,欧美国家的进步教育运动、新教育运动等对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教育运动在晚清时期发轫之后,民国初期逐步得到推广。 1911年的《 教育杂志》中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曰德,近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宪者故取日、英、德之学制,言共和故取法、美之学制,此今昔之所以不同。 ”[2]156在筹建中华民国之时,人们已经考虑到新型的政体急需新式的教育,此处的“ 新式的教育”并不同于清末新政和洋务运动时期的新教育,而是指教育必须符合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具体来说就是新教育必须符合共和体制。
民主与科学是西方国家共和思想的精髓所在,在“ 西学东渐”之风的影响下,早在晚清时期就已经有不少学者和教育界人士提出了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精神的主张,而且此种思想主张在民间的影响力十分巨大,只不过是并没有获得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未成为官方的思想意识形态。 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担任了民国首任教育部长,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和蔡元培本人的一些观点主张也具有密切联系。 蔡元培作为民国首任教育部长,从欧洲新教育的发源地将新教育思想引进到中国来,并且将其作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原则,对该时期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西方教育思想成为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的重要思想基础。在民主社会的时代变化过程中,民国初期在蔡元培等人的推动下,逐步将“ 新教育”作为发展教育的重要基调, 在理论上逐步开始宣扬杜威等欧美教育家的思想,而且还邀请杜威本人到中国讲学,迅速兴起了一股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热潮。 杜威认为“ 民主”在教育上体现为“ 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3]5。 杜威等人的西方教育思想,逐步在民国初期的学校教育中获得了践行,逐步提倡学术自由、开放女禁、教授治校和教育教学试验。
三、传统封建礼制的颠覆与学生群体的形成
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礼制逐步被颠覆,被称之为“ 三千年大变局”。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坚持仁政治理天下,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强调民众在统治下各安其位,而是大夫阶层以德性教化百姓,为此天下的良好的礼治秩序。 19世纪初期,进化论被引入到中国,被梁启超等维新派所吸收,认为社会也存在进化,社会进化论也被引入到中国, 并且将这些理论基础作为改良中国社会的依据。 但是,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没能够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也未能分清两者之间的糟粕与精粹,似乎认为西方文化都是先进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落后的,形成了“ 崇洋媚外”的一股不正常的潮流。 辛亥革命之后,欧美国家的平等思想、 民主思想进一步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加之《 新青年》 等新文化刊物宣扬新思想、新主张,对封建纲常礼教进行猛烈的抨击。 新思想和新主张下还积极倡导家庭伦理革命, 使许多受到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人逐步走出家庭这个狭小的空间,步入无比广阔的社会大舞台。1920年4月,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南京学术讲演会上发表了《 新人生观》 的讲演,在其讲演中说“: 中国现在的社会,已知打破阶级制度,求自由, 求平等;提倡群众运动,谋互助,谋合力。 ”杜威的这些讲演中的内容, 是其到中国之后对中国进行了认真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看法。
清末民初到1920年代的时间内,在中国“ 大变局”的影响下,宗族伦理逐步让位于“ 个性解放”,之后,又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已经在思想意识方面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个性解放”个体本位思想又逐步让位于社会群体的要求,“ 为国家、为社会”的意识逐步在青年群体中成为主流,之后逐步形成了青年亚文化。该时期,学生作为一个群体逐步形成和崛起, 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 “ 社会类别”而存在,自然不甘于完全受制于校方的管理 ,尤其是对高校学生而言,加之青年救亡运动的广泛开展,产生了高校学生自治的内在要求。因而,传统封建礼制的颠覆、学生群体的崛起和青年救亡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群体的相关观念逐步被改变,以“ 个性解放”代替封建礼教、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代替个人小我的利益,成为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的重要思想基础。
四、政治理念的嬗变
我国封建政府没有能力将其统治权完全贯彻于其所管辖的全部领域,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或许就是由此产生的,东周时期列国之间战乱纷扰,周天子却无力进行有力的控制,这些均能够说明封建统治下的种种弊端。 清朝虽然推行中央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但在社会上依然存在许多让民众进行自治的空间地带。民主宪政思潮对近代以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 自治”的领域也逐步延伸到了经济社会的许多领域,之后又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影响,政治理念的嬗变继而影响到教育理念、学生管理理念的改变。
在这种政治理念的嬗变之下,不少教育界人士也认为,学校是负责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地方, 学校教育对于人们文化思想的启蒙、中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至关重要,学校肩负着培养“ 新民” 的职责,陶行知就在《 新教育》杂志发表文章说“, 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 想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公民, 必先有能够共同自治的学生”。 当时,不少高校学生参照政治形式建立学生自治组织,由这些学生自治组织参与学校生活和相关事务的管理,通过高校学生自治而培养自治的公民意识。
摘要:清末民初新教育思想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引进,传统封建礼制的颠覆与学生群体的形成,政治理念的嬗变,是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的思想基础。民国初期,作为一种新式的教育方法,学生自治被引入中国,而且被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予以推行,其不仅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符合社会民主发展的潮流,学生自治取得显著的良好成效,这和该时期的思想基础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民国初期,高校,学生自治,思想基础,探源
高校自治 篇2
“我们正在制定一个改革方案,可以让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自主决定技术路线和经费使用,3月13日即将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3月5日把这一喜讯带到小组讨论会场。
去年7月,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今年,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中组部等七部委提出要把这一文件精神真正落实到位,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高校院所进行改革试点,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更好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放宽科研经费使用的话题仍然不时被科技界政协委员提起,而钟志华带来的这个消息让大家为之一振。
他告诉记者,这一改革实施后,项目承担单位拥有了更大自主权:除对项目核心指标进行变更外,项目承担单位可自主决定技术路线变更、项目组成员调整等事项;在财政科技经费允许使用的范围内,项目承担单位可自主调整经费用途。
“放宽不等于放任,学校内部必须要建章立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规则设定一个框框,让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科研工作中。”钟志华说,同济大学每年的纵向科研经费达20亿元,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不仅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科研产出率,也让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大大提升。
钟志华透露,这一改革方案即将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待批准方可实施。同济大学将根据科研人员的贡献度遴选学术带头人,在校内逐步推动改革。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实践探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治;实践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是基于学生基本教育民主权利之上的,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在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班级形式组织起来,以一定的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班级学生事务参与管理,并对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管理决策拥有适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同时又协助学校加强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班级的管理在政策法规和理论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践工作也已发生部分转变。但总体而言,学生班级管理仍较大程度地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班级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工作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和学生参与。这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实践模式能够围绕学生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多提供个别化服务,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为之提供展现的空间和舞台。
一、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思想教育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认知前提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观察力和判断力,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班级自治管理,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校要实行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应发挥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首先,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方法。不断完善“两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工作方法。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感情上贴近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让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行动上深入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材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较强的自治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教育他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进步思想,善于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
(二)组织建设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有力保证
高校的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机构,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机构。各团组织是先进团员青年的群众组织,学生会是大学生的群众组织,虽然两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但就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总目标来讲,又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生自治机构应以团组织和学生会为依托,明确自身职能成为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治的组织。
学生自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治工作能否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决于学生干部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1.认真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把学习成绩优良、办事公正,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定期轮换的制度。
2.下大力气耐心地培养学生干部,定期有目的地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教会他们掌握民主、平等、公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学,善于合作协调,善于带动学生,善于使好的常规做法形成制度、传统。
3.在干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典型,發挥榜样的作用,以他们去影响周围的干部,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自治;在干部教育引导上要经常进行讲评交流,这样就能使学生干部的素质慢慢提高,从而有力地保证自治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实践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治空间
管理学认为,管理的最佳状态是自动管理,管理的精髓不是“管”,而是“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管理中淡化管理,而是强化和规范管理。因为所谓“管”就是限制,是以“不能做什么”来表露的,而“理”就是引导,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表现的,这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观念是将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将以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治空间。班级工作中,凡属和学生有关的、学生应该参与并能够参与的事项都要让学生参与,充分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学生班级管理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学校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自治的目的。
(二)学生班级管理向新管理模式转换的设计——班级管理体制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实现学生自治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管理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学生个人量化管理规则》、《学生宿舍量化管理规则》以及《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为依托。在学生中成立专门的区别于学生会的管理型组织—班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向二级学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考核、测评和协调。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关联。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荣誉观,使学生自觉、模范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班级管理委员会的运作
班级管理委员会是联结上级党团组织与班级、学生会与班级的纽带,对各班级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考核和协调。它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
制定详细、严格、可操作的考核规范标准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宿舍行为、班级行为等进行规定,并依此规定对各班级、宿舍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纪律、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班集体建设等进行监督、考核和评比。
《个人量化管理规则》是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个人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出勤率等)、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个人日常行为情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等。个人行为的量化管理主要依附于班级考核,由班委会负责,并于期末将考核结果及明细表提交班级和班级管理委员会,予以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作为每学年发放综合测评奖学金和其他“推优”的主要依据。该规则的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模范遵守校规校纪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规则所制定的全面奖罚细则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促使他们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宿舍量化管理规则》内容包括宿舍文化建设、卫生情况、宿舍内成员平均学习成绩、个人表现和宿舍集体表现等。每月由班级管理委员会对宿舍内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逐项打分和考核,公布成绩和加、減分情况。为了多方面采集宿舍集体表现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本规则的作用,团支部和学生会要定期举办以宿舍为单位参加的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重点是突出各班的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对所有班级从学习情况(学风、到课率、平均成绩等)、遵纪守法情况、校园文化、宿舍生活、班团建设和辅导员评定六大方面进行考核。以60 分为基础分,按出勤、成绩、卫生、纪律、班团活动、会议、学期总结、稿件等内容按年级把每班的表现情况依排名给予相应的分数,并详细标注加分减分项目。为了配合制度的实施,各班级在每月月底对本月班级的各方面表现予以总结,班级管理委员会则结合各班级总结及各班级具体情况每月公布一期《班级积分榜》,《班级积分榜》为各班级得分明细表及按年级(考虑到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排名,明确描述出每个班级本月的加、减分情况和原因,让各班级从中找出不足并予以改正。一个学年的累计积分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主要依据。为了配合《班级积分榜》,除学习成绩和班团建设两项内容外,其他考核方面由学生会和其他活动主办机构出具相关书面证明。此规则的实施可以使各班级及时了解本团支部、班委会工作情况,随时调整班级工作重点。
(四)班级管理委员会作用机制分析
班级管理委员会突出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该制度强化了集体观念、突出了个人重要性该制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以班级单位为主,宿舍单位和个人为辅的纵向管理,重在形成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关联性。这样就将集体主义观念通过日常行为渗入学生心中;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是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了班级管理体系班级管理委员会所实施的三个规则,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够快速地、公正地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优劣分明,优者获奖,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而且,通过制度的导向功能,鼓励学生自我超越,构建主动性成长机制;同时,班级同学共同建立班级发展愿景,创设动态微调式的班级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良好氛围,并促使个体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养成一系列优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侯尉,姚春雷:高校学生自治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2]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高校自治 篇4
寝室作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外, 寝室作为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又一阵地, 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2年根据《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入开展学校文明寝室建设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全省范围内各高校均积极开展了文明寝室建设工作。在此背景下, 针对新时代青年学生的特征, 动员学生党员, 组建自治组织, 形成自我管理, 对于文明寝室建设的开展、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党员自治组织的建设优势
学生党员, 作为党员队伍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和中国共产党新生力量的来源, 是学生队伍中的先进分子, 不仅自身具备较高的可塑性, 在普通学生中也具有较高的认同感。
一方面, 学生党员在认真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 应努力加强党性磨砺和休养, 时刻保持作为党员所应具备的先进性, 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 高校党组织应不断加强针对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进取精神, 发挥正面影响, 形成战斗堡垒, 真正遵循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路线, 切实履行服务同学的宗旨。而文明寝室建设中的学生党员自治组织, 正好可作为学生党员发挥带头作用, 履行服务宗旨的载体。
1. 组建上的可行性。
通过对教育部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 结果表明高校学生入党意愿持续高涨, 近八成学生表示有入党的愿望。学生党员占在校学生总数百分比较为稳定。工作实践也同时表明, 普通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学生党员的帮助和指导, 教育效果较为理想, 能实现相互促进的效果。受党员发展要求和程序的制约, 高年级学生所占党员数较高。这一现象为自治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若组织内低年级学生党员占多数, 必然在开展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工作中产生一定的阻碍。高年级学生党员较低年级更为熟悉校园环境, 适应寝室生活, 思想上较为成熟, 对寝室管理制度规范等有一定的认识, 能较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2. 操作上的可控性。
首先, 学生党员自治组织由学生工作党支部负责管理, 学生辅导员直接担任支部书记或指导老师, 而辅导员对于寝室管理这一常项工作内容都能掌握基本情况, 对于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和问题处理较其他教师经验更为丰富, 能更好地将学生党员管理和文明寝室建设相结合。其次, 党员自治组织可建立完善工作管理体制, 制定工作计划确定目标, 筛选机制挑选成员, 巡查细则规范工作, 值班日记做好台账, 考核标准考核工作, 工作总结查找不足, 从头到尾对自治组织的组建和运行加以严格管理, 加强党员集中积极良性作用的发挥, 扩大正效应的影响范围。
3. 管理上的针对性。
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针, 学生党员自治组织由学生党员组成。作为同样在公寓内生活的大学生, 一方面, 更能在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中, 发挥先进性影响, 营造良好的文明寝室建设氛围。学生党员散布在各寝室各楼层间, 使普通学生有目标可寻, 有榜样可学, 最终实现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 对于学生文明寝室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能够提出实际性建议, 不仅能从学生角度针对学校寝室软、硬两方面的建设给予有效建议, 也能针对自治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所涵盖的卫生检查和寝室清洁方面存在的死角和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力度, 实现重点突破, 针对寝室文化建设方面的开展, 提出符合学生兴趣、适应学生需求的活动内容和形式[1]。
三、学生党员自治组织在文明寝室建设中的实践原则
1. 重点性原则。
文明寝室建设涵盖内容多, 涉及范围广, 学生党员自治组织尽管具备较高的工作能力, 但仍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党务工作者在建立自治组织的伊始就应明确工作定位, 确定工作重点, 有的放矢, 才能有效提高效率, 完美地实现目标。遵循服务学生的宗旨, 自治组织应以提供党员便利服务、开展寝室文化建设为主。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心理情况掌握、寝室安全巡查、入党知识宣传, 配合寝室管理员做好违章电器使用、晚归情况统计等工作。
2. 竞争性原则。
任何组织和集体都需要具备良性的竞争性环境才能有效保持组织活力。学生党员自治组织应有效建立竞争机制, 在组建时实施遴选机制, 在具备充分数量的学生党员的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为后续组织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在中期或后期实施阶段, 开展成员考核机制, 根据制度实现优胜劣汰, 对表现优异的成员, 及时给予多形式的肯定, 鼓励其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党员, 在给予改进机会的情况下及时淘汰, 为其他优秀党员的加入提供机会。
3. 务实性原则。
学生党员自治组织的组织实施切忌流于形式。首先, 这就需要有完善的组织制度作为后盾保障。各项制度的制定应避免格式化、概括化、缺乏系统性等不足, 各项制度的制定应尽可能做深、做细、做严。其次, 要确保所开展活动的目标的意义性。从学生角度出发, 制定和开展各类组织活动, 并形成实际成果, 推动文明寝室建设的开展。这样才能不断加以强化, 保证组织活动和作用的持续性, 使学生党员自治组织这个平台能够长久地发挥作用, 发挥党员的才干, 锻炼党员的能力, 促进党员的发展, 实现文明寝室的建设。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 学生党员自治组织只有与辅导员工作相联系, 才会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应进一步加强辅导员责任制, 确保其实际开展指导工作。这样不仅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党员素质, 促进校园文明寝室建设的顺利开展, 又能构建一条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渠道, 有效实现学生会或其他部门职能对学生寝室的有效延伸。其次, 重视唤醒学生党员的自我意识, 最大程度地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党员对自身主体地位的忽视, 缺乏发挥主体作用内在动力的被动倾向现象的发生, 使党员主体地位观念内化为学生党员的自我认识, 自觉主动地牢记党的宗旨, 永葆党员本色,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以崇高的理想为指引, 把握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正确方向, 积极承担起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党员的期望。
五、结语
寝室作为高校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自习室和第三课堂, 在当代大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助于学生党员更好地深入实际、奉献同学、历练能力和塑造情操。在文明寝室建设中创建、发展学生党员自治组织, 不仅可以深化公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又可将公寓建设成为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服务同学的场所, 帮助学生党员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树立良好的群众观、实践观和道德观、劳动观等价值观, 对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颇有裨益。
参考文献
高校自治 篇5
为加强自治区普通高考相关政策的宣传,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现读所在省区省级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出具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3、为配合西部大开发引进人才,区外地级以上(含地级)组织派遣将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网上报名条件告知如下,所有在疆就读并报名参或受聘在新疆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在援疆加考试的考生,符合以下报名条件方可申请参加自治区普通高考。
(一)我区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报名条件(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工作期间,其子女普通高中阶段在新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两年(高
二、高
1、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三年(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且子女本人在疆有常住户口,允许在疆报考(这部分考生要有家长的组织派遣手续等相关材料)。非兵团系统,可由考生户口所在地地级(含并且有在新疆就读三年的学籍档案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2、考生本人及父母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地级)以上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出具材料,经考生户口所在地、州
(市)招生委员会批准,准予报名,同时报自治区招生办公室备案;兵两年(按距离当年高考的时间计算,下同)。团系统,可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级(含师级)以上党委组织人事部门
(二)中等职业学校应、往届毕业生报名条件
1、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必须有其所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完整学出具材料,经考生就学所在地、州、市招生委员会批准,同时报自治区籍,并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两年以上,考生本人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招生办公室备案后准予报名。
4、在新疆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自治区公安机关填发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可在地、州、市招生委员会
2、中等职业学校往届毕业生必须有教育部门签发的毕业证书,有其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
所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完整学籍并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两年以上,考生本办公室报名。
(五)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疆参加普通高考报考条件: 人在疆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三年。1、2014年起,来疆务工人员本人及其随迁子女在疆有常住户口,3.中等职业学校在疆外招收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不得参加新疆的普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按距离当年高考的时间计算),普通通高考报名。,有在疆就读三
(三)我区跨地、州(市)就学考生原则上回户口所在地报名并参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三年(高
一、高
二、高三)
加考试。但有就读普通中学三年学籍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应年的学籍档案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届毕业生可由考生本人提出申请,所在就读学校证明属实,由户口所在区内外所有本专科院校。
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初中、普通高中阶段在地、州、市公安局户政部门审查其户籍条件属实的,方可在就读学校所
在地、州(市)招生办公室报名并参加考试。各地应相互配合加强对此疆连续实质性就读十二年并有十二年完整学籍,有新疆小学、初中毕业类考生的资格审查和服务。异地考生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州及国证书,中考成绩,有三次及以上参加新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经历,贫、区贫县报考的,不享受这些地区的录取照顾政策;喀什地区、和田父母在疆有十二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居住证,有在疆社保缴费记录地区、克州及国贫、区贫县考生在其他地州报名参加考试的,不享受这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2、2015年起,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疆有常住户口,初三年级些地区的录取照顾政策。及普通高中阶段(高
一、高
二、高三)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四年并有四
(四)其他考生报名条件
1、高中阶段随父母调动需转入疆内就读高中的,考生本人及父母在年完整学籍,有新疆初中毕业证书、中考成绩,有三次及以上参加新疆疆须有常住户口,且户口迁入新疆的时间不少于两年,有高
二、高三两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经历,父母在疆有四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年高中学籍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须经地、州、市组织人事部居住证,有在疆一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门出具批准其父母调入我区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或按规定引进的高层次可报考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
3、2016年起,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
二、初三年人才的相关手续证明)。
2、在我区出生落户到外省区借读(回原籍或亲友所在地借读等)的,级及普通高中阶段(高
一、高
二、高三)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五年并有
五年完整学籍,有新疆初中毕业证书、中考成绩,有三次及以上参加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招生 网上报名条件告知单
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经历,父母在疆有五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居住证,有在疆两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本科院校和区内外高职(专科)院校。
4、2017年起,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及普通高中阶段在疆连续实质性就读六年(初
一、初
二、初
三、高
一、高
二、高三)并有六年完整学籍,有新疆初中毕业证书、中考成绩,有三次及以上参加新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经历,父母在疆有六年及以上合法稳定职业、居住证,有在疆三年及以上社保缴费记录或纳税证明,允许其高考报名,可报考区内外本专科院校。
(六)、非新疆户籍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疆参加普通高考,须提供以下材料:
1、来疆务工人员居住证、住房证明(房屋使用权证或购房合同、房屋租赁合同等);
2、来疆务工人员务工证明或从业证明;
3、来疆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户口簿、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4、《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法定监护人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表》或纳税凭证;
5、在新疆就读小学、初中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6、新疆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开具证明);
7、《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初中阶段学籍审查表》、《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通高中阶段学籍审查表》;《来疆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普通高中阶段学业水平考试情况审查表》。
(七)所有报名考生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健康。
(八)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在上一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中利用通讯工具作弊、由他人代替考试或代替他人考试等考试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考生;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我已认真阅读并理解以上告知内容,并对所有报名材料的真实性负责。如不符合报名条件或提供虚假材料获得报名资格,自愿接受取消普通高考报名资格等处理,一切后果自负。
考生签名:家长签名:
就读学校责任人签名:就读学校(公章)
二〇年月日
高校自治 篇6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下;民办高校共青团;学生自治组织;管理探索
【作者简介】 王一青,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32-02
一、国外大学对于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经验
1. 国外大学对于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实践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大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实践,把学生自治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国外各高校开展学生自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在美国,各大学的商学院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对于理解和操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哈佛商学院的乔治·罗杰教授说:“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其说是学院式的,不如说是现实主义的。这对培养真正的经理人员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方法是实际第一,理论第二。”在美国,有一个影响广泛的“合作计划”,又称“卡迪拉克计划”,是指高校与企业、非赢利机构、政府机关合作,让在读大学生定期到机构中参加一定阶段的工作实践。这一计划已经在美国700多所院校展开,参加的学生专业类型广泛。“合作计划”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工作实践中并得到检验;在社会服务模式下,各国高校重视社会服务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形成本国的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美国大学生经常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如筹集基金、慈善机构的项目、选举和竞选活动、为老年人和退休者服务、环境治理项目等。在校内,参与学校管理、图书馆服务等。
2. 国外大学对于学生自治组织管理的借鉴意义
学生自治的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广泛重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自治的研究成果及其成功经验,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借鉴意义。诸如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适当调整大学生自治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的研究,无论从经验、理论方面、实践形式和内容都比我国学生自治更加完善。为此,我们需要认真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适当调整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德国汉诺威研究中心发现,德国打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并且绝大多数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打工。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既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更是对学生自治的发展,而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机制建设。第三、建立学生自治管理信息系统。国外大学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已逐步建立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自治管理信息系统,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落后,这也为我国大学自治今后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借鉴国外经验,进一步扩展功能是推动我国学生自治深入持久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民办高校对于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现状
1. 大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现状
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历程自上世纪90年代末延续至今大学生自治发展呈现百花争鸣的态势。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具有自主独立性和灵活性,学生会等这类的学生组织逐渐参与到学校事务管理中,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和途径正逐步拓展开来,他们作为学生参与的中坚力量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的发挥”。
2. 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困境
目前我国关于学生自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分析国外经验的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学生自治组织相比,我国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大学生自治组织缺乏主体意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将学生看作被动的受教育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教育教导,就是“我说你听,我打你通”,这是束缚我国大学生自治组织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二,大学生自身缺乏主体意识,与西方教育方式不同,我国长期以来盛行父母包办代替的教育管理方式。大学生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或是娱乐活动,对自我管理和自治意识较为缺乏;第三,组织发展缺乏良好的民主保障机制。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治组织是大学生展现和塑造自我的独特舞台,是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民主素质的重要中转站,也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3. 现代大学制度对于学生自治管理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下对于学生自治管理具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自治中突出校团委布置,校学生会执行,由学校要求,团委引导,实现学生会自我内部管理,活动和工作能充分自行谋划,执行的顺利转变。充分实现学生自治的特点,同时实现校团委的职能转变。更重要的是做到共青团倡导文化育人。引导学生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更高层次的文化育人;第二,在现代大学制度下,要在学生自治管理中突出“大学自治、通才教育、学生自治”,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树立大学的“服务意识”,让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自治”;第三,在现代大学制度下,向学生自治中注入新鲜血液,避免团内基层民主制度陈旧、不健全;推进民主化管理,努力增强大学生参与共青团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学生自治组织民主制度,保障青年团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举权。
三、对于学生自治管理的探索实践思考
1. 宣扬学生自治先进典型、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实践证明,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学生自治建设的重要措施。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学习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培养出更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营造“比、学、赶、超” 的先进浓厚氛围,体现学生会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正面引导学生组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展创造先进团支部、争当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活动。充分实现学生会各部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现自治的特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共青团倡导文化育人。引导学生自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更高层次的文化育人。
2. 学生组织创新工作,规划自治组织新蓝图
学生组织在吸收国外优秀经验和大学制度要求的情况下,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工作的创新,规划了学生自治组织的新蓝图。学生组织重新理顺了工作思路,继续发扬务实、求真的作风;同时,逐步完善学生组织内部建设,探索学生组织培养模式,落实为广大同学服务意识;最后,学生组织总结新举措,新的方针和政策,使各项活动都逐步走上新的轨道,真正体现学生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现的工作特色。
3. 对今后学生自治组织的思考
在吸收了国外经验和大学制度要求的情况下,学生自治工作无论对于民办独立高校还是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来说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今后学生自治组织进行思考:(1)学生自治组织应更加注重内部建设,加强内部优化趋向,内因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加强内部建设,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高效、协作、共赢因素必不可少,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形势下学生自治组织之路。(2)学生自治管理实践中,应坚持内外并行的原则,对外把学生自治融入到社会中,诸如大学生进养老院关爱老人、为环卫工人献爱心、马拉松志愿者等。对内更加体现学生会青春、朝气、向上,诸如举办我是歌手大赛、校园最强音、创意大赛、多校联谊辩论赛等。(3)在实践基础上,学生自治工作中应引入创新机制,提高学生自治创新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都十分重要,学生自治实践更是需要创新,倡导每个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自治工作中突出创新才是发展之道。(4)树立和培养自治意识,高校应在资金保障方面为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在组织和管理方面,高校应予以支持,聘请老师、知名人士指导组织的成长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和合作精神,同时学校和老师的应该多注意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多举办一些像扩展训练、创业构想等一些能调动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活动,从而提高在校大学生组织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茜.浅析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
[2] 殷桂堂、谢芝馨、张晗、栗晓冬:高校共青团工作载体创新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高校自治 篇7
1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园区, 这种复杂的新形式造成学校与社会频繁接触, 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加, 隐藏着许多不安全因素。学校作为一个比较单纯同时又能接受到社会关注的组织, 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不安全因素”在高校的爆发。
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现实背景下, 高校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 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 安全控制十分困难。校园暴力、校园虐待、食品中毒、饮用水投毒、校园火灾等事件时有发生, 都反映出高校脆弱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高校安全管理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而当前我国大学高校安全管理模式是在大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逐渐完备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生特性的发展,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应用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 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校安全管理的需要。人们开始探寻新的有效的高校安全管理模式, 大学生自治的优越性便显现出来了。
2 我国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
虽然目前高校安全得到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有效措施, 但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漏洞, 仍有不少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仍需要长期关注和不懈努力。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1) 社会原因:高校已不再是昔日的“世外桃源”, 已经从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的模式转向全开放模式的“小社会”, 高校与社会的频繁接触, 使得新时期下高校不稳定因素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周边育人环境中“不安全因素”在高校爆发的诱因。
(2) 学校原因:在高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大环境下, 校园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 安全防范方面存在漏洞, 安全控制十分困难。加之教学设施老化或者管理不善, 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 工作疏忽等。
(3) 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开放时代的到来, 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伴之以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以及社会群体阶层化的出现和加速形成, 都使得家庭教育置身于多元道德观念互相冲突的社会当中, 家庭承担这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责任。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长为人处事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4) 个人原因:现在入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易冲动、心理承受能力差、合作的意识不强等, 面临着身心安全的双重威胁。同时他们处在青春期的晚期阶段, 对一些问题比较敏感, 影响到了高校整体的稳定。社会信息的多元化,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便捷, 许多不良信息也随之泛滥, 给学生成长带来了很多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困惑, 乃至个别学生由此产生了心理问题, 自我封闭、自甘堕落, 甚至发生自虐、轻生的极端举动。
3 大学生自治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实现的必要性
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生自治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方向, 充分认识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对于指导和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上述对校园安全问题原因的讨论, 可以将四方面的原因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依据“内因是根本, 外因是动力”的哲学原理可知, 消除安全隐患, 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的理性思维和遵纪守法观念着手, 必须依靠大学生自治。
加强高校安全管理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 同时也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 他们理所当然有权去参与管理, 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生自治组织, 在团体目标和集体行为的影响下, 公民意识、文明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能逐步培养出来, 从而个体素质得到提高;也能从根本上增强危险防范和隐患及时处理的意识, 提高安全事件的应变能力, 从而达到人人安全。
4 大学生自治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实现的途径
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是一种新的尝试, 也是一个新的探索过程, 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需要及时更新理念、加强引导、创新机制、完善体制和健全制度。
第一, 师生需要转变传统观念, 更新理念, 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来改善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在高校安全管理问题上, 一直以学校管理人员或老师作为主体, 学生处在被管理的地位, 学生自己并没有参与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中来, 甚至把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看得无关紧要并产生反感。如果依靠大学生自治组织, 通过学生自治,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校园安全管理的新途径, 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及时消除隐患的理念和知识。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各类安全实践活动和演习活动, 提高他们对安全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预防能力。
第二,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引导。教师是办学的主体, 学生自治并不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放任不管, 而是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如何通过学生自治组织来提高学生对高校安全管理的自治。自由是相对的, 学生自治也不是随心所欲的, 正确积极的引导尤为重要。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 学校和老师应及时转变角色, 从一味的管理中走出来, 引导学生管理自己。
第三, 创新大学生自治组织机制。我们要在现有高校体制和制度下, 紧密结合高校的实际, 不断创新和巩固大学生自治组织机制, 以取得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成就。加强学生自治组织之间信息的沟通机制, 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共同防范, 保证安全信息的及时收集、传达和反馈。
第四, 完善大学生自治管理体制和健全大学生自治组织制度, 保证通过学生自治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大学生自治只是换了一种管理的思维, 最终的目的还是维护广大师生的利益。自治的同时也应该配以相应的制衡机制, 使学生自治组织的管理符合校园安全管理的规律。
5 启示
实施大学生自治, 是对学生主体的信任和尊重, 能增强大学生的高校主人翁意识;能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能增加学生对大学的积极体验和对事务的正确认识;能增强大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对校园的满意度;有利于学生把集体的目标内化为自身的追求, 并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调适自我和悦纳自我。
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存在一些仍需研究的问题, 如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高校安全管理观念如何彻底转变、依靠学生自治的新治校模式能否长期坚持、在高校安全管理中学生自治的范围多大等。
实行大学生自治, 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是现代大学完善内部治理机构的重要途径。除了依靠大学生自治改善高校安全管理现状之外, 高校许多棘手的管理难题, 也可从学生自治为切入点, 寻求更好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红伟, 徐卫萍.大学生自治力提升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253-254.
[2]祁占勇.高等学校学生自治的权利边界与法律保障[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 :29-33.
高校自治 篇8
一是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下半年, 自治区将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万人创业行动”, 并计划每年扶持1万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对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创业补贴;高校毕业生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最高额度提高到50万元。同时, 围绕5大基地建设, 评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成长性好、吸纳就业多的创业项目, 给予资金支持, 自治区将每年评选30-50个大学生创业品牌项目, 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支持。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 自治区将扩大高校毕业生中小企业人才储备招募规模, 招募人数增加到1.1万人。同时, 对当年新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职工总数20% (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0%) 以上的中小企业, 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 并享受财政贴息。
三是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要加快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家庭服务、社区养老、学前教育等领域就业。自治区旗县以下机关和事业单位考录工作人员, 重点向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倾斜。
四是着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提升和就业服务工作。要深入推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 加强对离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
高校自治 篇9
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2008年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适应就业格局的新变化, 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给就业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在全面加强就业工作的同时, 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全民创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强调教育部门要推动各类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创业课程, 开展创业观念教育和创业培训。进一步扶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业孵化和实训基地。制定了“自主创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自谋职业的军队复员转业人员, 由旗县以上人事和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免费为其提供2年人事或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的优惠政策。
2.2010年6月25日, 在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的倡议下, 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下,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业促进会正式成立并运转。该组织将自治区教育部门吸纳到青促会当中, 加强与自治区各高校和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协作配合, 形成系统的创业就业培训与帮扶体系。
3.2012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通知》, 对于创业者户籍限制及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等问题给予了明确规定。
4.2013年,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一步制定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包括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免费创业服务和取消落户限制等。
二、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本课题组于2014年9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蒙语授课大学生和汉语授课大学生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定量问卷调查的方式, 发放问卷400份, 其中针对蒙语授课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针对汉语授课学生发放问卷200份, 实际收回382份。从调查对象性别来看, 男性大学生106人, 占28%;女性大学生276人, 占72%。从调查对象所在年级来看, 大一15人, 占4%;大二122人, 占32%;大三143人, 占37%;大四102人, 占27%。从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来看, 经济与管理类107人, 占28%;理工类98人, 占26%;人文社科类113人, 占30%;艺术类47人, 占12%;其他类17人, 占4%。
1.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对象的认识。
有效问卷382人中有134人 (35.1%) 希望能够“覆盖全校学生”;52人 (13.6%) 选择“经管类专业”;182人 (47.6%) 希望“有创业意愿的人”;14人 (3.7%) 选择“其他”。从调查结果来看, 大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烈的接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愿,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不同。
2. 大学生创业的动机 (本题为多选题) 。
239人 (63%) 选“解决就业难问题”的被动选择;202人 (53%) 选“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150人 (39%) 选“服务和回馈社会, 创造就业岗位”;62人 (16%) 选“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59人 (15%) 认为“旨在尝试、寻求刺激”。由此看来, 就业的压力仍然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动机, 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选择创业的主要因素是高收入的预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3.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本题为多选题) 。
其中“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年轻有活力, 敢于拼搏”和“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被四成以上的学生选择, 分别占48.7%、48.2%和47.6%;35.6%的学生选择“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还有“具有更多的信息渠道”和“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被大学生认为是重要的创业优势。可以说, 大学生比起下岗再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本, 可能成为创业的主力军。
4. 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知识和能力 (本题为多选题) 。
(1) 知识。从调查结果看, “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被选择的频率最高, 分别占62.3%和51.8%;“人力资源管理”和“政策、法律知识”分别占44.5%和41.4%;“金融”、“税务”、“项目管理”分别占25.1%、24.1%、27.2%。 (2) 能力。其中“经营管理能力”居首, 212人, 占55.5%;其次是“市场营销能力”, 203人, 占53.1%;186人选择“沟通协调能力”, 占48.7%;183人选择“把握机会能力”, 占“47.9”;151人选择“处理社会关系能力”, 占39.5%;127人选择“继续学习能力”, 占33.2%;115人选择“计划和决策能力”, 占30.1%;103人选择“规避风险能力”, 占30.0%。由此可见,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 高校应当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5. 目前高校针对创业教育开展的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 被访学生所在学校开展的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工作 (本题为多选题) 包括“经常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设讲座”、“开设了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举办创业大赛”、“设立了创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服务”、“建设创业实践基地”。其中选择最多的是“经常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设讲座”, 被访学生对该项工作的选择率为48.2%;对“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的选择率相对低一些, 仅为18.3%。由此可见, 高校目前开展了一些与创业教育有关的工作。
6. 参加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情况。
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的问题, 310名学生没有参加过, 占81%;72名学生参加过, 占19%。这说明目前创业教育的主要活动———创业大赛的受教育者仅局限于少数学生, 而且是少数精英学生。
7. 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通过调查, 针对目前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本题为多选题) , 241名被访者选择“缺乏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教学课程”, 占63%;204名被访者选择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列为教学重点”, 占53%;169名被访者选择“师资力量有限”, 占44%;158名被访者“选择校园创业氛围不浓厚”, 占41%;还有选择“消息不通畅, 与外界社会缺乏接触”和“缺乏广泛性, 学生参与门槛过高”, 分别占35%和33%。调查说明高校创业教育培养在各方面都有所欠缺, 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
8. 目前学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
对于目前学校创业教育师资配备满意度调查, 223名受访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师资的配备是“介于满意和不满意之间”, 占58%;149名受访学生选择“不满意”, 占39%;只有10名受访学生选择“满意”, 占3%, 即不到两成的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师资的配备表示满意, 这说明目前学校创业教师的师资配备还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基于本次调查结果的几点思考
1.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通过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大学生有创业的需求, 也有创业的动机, 而且大学生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有创业的优势, 理应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创业的“主力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要转变教育思路, 加强创业教育, 为大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搭建创业平台,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技能。在当前内蒙古自治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高校更需要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创业人才的使命, 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尤其要注意蒙语授课的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大。
2. 目前自治区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区的创业教育发展基础薄弱, 在学科体系方面还不成熟和完善, 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方面, 创业权威教师基本没有。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 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仍停留在口头层面, 还只是一种口号, 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创业教育处于参加“竞赛”的初级阶段。
3.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关乎高校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 只有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 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才能为高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特别是针对蒙语授课学生还需配备蒙语授课师资队伍。
摘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创业教育现状调查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针对382名各专业各年级的蒙、汉语授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 得出三点结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目前自治区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自治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3.
[2]张昊民, 马君.高校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12.
高校自治 篇10
一、相关理论基础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部内涵为区域经济增长, 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财富增加, 即各种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长, 以货币形式表示, 则是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 这一观点面临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尽管取得了很大提高, 但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却没有得到改善, 贫困、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使得经济学家开始重新认识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涵义包括多方面:首先,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通常用人均GDP来衡量;其次, 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 包括在GDP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在工业中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在第三产业中, 新兴的现代化的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 城市化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意味着更多的民众参加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来, 有传统的农民转化成现代化产业的工人, 聚集到城市里, 从事效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活动, 带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新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 使得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多的强调, 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产业工人, 提升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升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应予以充分的考虑, 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来做战略部署, 使之和区域整体发展相适应, 充分发挥其作用,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升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即高等学校中地方高校占比极大, 是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发展竞争激烈, 既有来自中央高校的竞争, 又有来自相同区域地方高校的竞争, 地方高校自身要获得更好发展, 在战略上要有新的着眼点。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既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又对地方高校自身的战略规划提供新的视角, 促进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
经济理论指出, 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意味着经济系统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 即使变量受到干扰偏离长期均衡点, 在均衡机制调整下会在下一期重新回到长期均衡点。协整表明, 尽管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 但两者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两个序列之间的这种稳定关系, 是对经济学中所说的规律的定量描述。因此, 研究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是在研究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经济变量, 虽然它们各自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 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 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关系还是避免“伪回归”的检验,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对它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就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协整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变量为同阶单整序列。下面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进行实证分析。
二、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的内蒙古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 用IG表示;选取内蒙古1987年至2011年地方高校的在校生数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指标, 用SE表示。选取的数据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对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检验涉及的数据均为取对数后进行分析, 取对数的原因:首先, 是符合经济增长的理论的一般形式;其次, 能够保留数据所包含的有用信息。对数据取对数后, 作为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指标的内蒙古生产总值用LIG表示;作为衡量地方高校发展的内蒙古地方高校在校生数用LSE表示。
(一) 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ADF单位根检验
对数据进行ADF检验是为了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进行因果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是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平稳性的ADF检验是避免“虚假回归”, 探寻数据之间真实关系的必要步骤。因此, 在进行Grenger因果关系检验之前, 首先对时间序列进行ADF检验, 以确定其平稳性。
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进行检验, 具体检验结果如下:
表1是LIG和LSE在水平下、一阶差分、二阶差分的分别仅含截距、同时含截距和趋势、同时不含截距和趋势的ADF检验结果:
(二) 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Johansen协整检验
由上文中的ADF检验结果表明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是同阶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以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于两个变量的协整检验, Eangle和Granger提出了两步检验法, 也称为E-G检验。本文采用较新的Johansen检验, 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 检验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知, 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 即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检验结果得出二者的协整方程为:
式中, Log likehood为79.71640, 标准误是0.11950。
(三) 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基于以上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 可以判断排除了“伪回归”的可能性, 对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计量经济学Eviews5.1软件, 根据AIC、SC准则, 确定最佳滞后期为4阶, 做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由检验结果可知,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Granger原因, 而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不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因此, 数据检验结果拒绝了内蒙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为因果关系的假设, 它们之间是单向的因果关系, 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 没有得到数据支持。但是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存量因子即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而日益明显。由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 结合上文中计算得出的协整方程, 可以分析得出结论: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 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从上文对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的数据分析中可知,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相对地方高校发展而言, 发展超前, 即地方高校发展现状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地方高校总体发展规模较小, 但其发展空间较大, 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 随着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方高校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里必然会快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因此有效的支持了上述结论。这一检验结果并非是检验内蒙古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互为发展因果关系的正确与否, 目的在于通过定量的科学分析研究二者的实际关系现状, 为内蒙古地方高校战略规划提供现实思路, 让其战略规划更能促进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 最终使自身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证, 内蒙古地方高校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互动关系:首先,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发展, 代表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是代表内蒙古地方高校发展的在校生数的Granger原因, 内蒙古地区生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增长1%, 地方高校发展将增长1.35%;其次, 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地方高校不断发展后所增加的存量因子的影响, 即人力资源的积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 内蒙古地方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留在区内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逐年增多, 由于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迅速, 吸引了区外大量人才的流入, 特别是高层次人才, 尽管整体存量较低, 但是出现了逐年增长的趋势, 人力资源积累所产生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摘要: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的相互关系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相互关系出发, 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对两者进行实证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在现实数据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ADF检验、Johansen检验、Granger检验, 得出两者的协整方程, 在量上把握两者的关系, 最终得出两者之间是单向因果关系, 即区域经济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原因, 而地方高校发展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方高校,Granger检验
参考文献
[1]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李俊英.对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定位的思考——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J].科学与管理.2009, 1:55-5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
[4]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
[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年
党建引领自治 自治改变生活 篇11
[关键词]基层群众自治;社区党建;长宁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9-0039-03
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作为一种普遍的基层民主实践,是居民当家作主、实现民主权利的过程,也是居民群策群力、担当社会责任的过程,对于优化基层社会管理格局、提升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将基层群众自治作为社区党建的重要内容,突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搭建协商议事平台,完善居民区决策机制,培育基层自治骨干,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创新实践,以群众满意、促进和谐为自治工作目标,形成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的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逐渐融入社区生活之中,成为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建设成果最生动、最广泛的体现。
一、落实“三个引领” 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目标引领。长宁区将《深化拓展“凝聚力工程”建设,提高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作为重点调研课题,在《调研报告》、《实施意见》和《项目分解表》中明确自治工作推进要求,确定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三年计划”。
二是方法引领。长宁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区社建办组建调研小组,深入调研了10个街镇、37个居民区的群众自治工作,全面总结长宁区在推进群众自治工作实践中的制度经验、方法载体和工作成效,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班长工程”,依托社区、高校、党校资源,开展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全员培训;发挥好退休书记的传帮带作用,相继开设了老书记领衔的俞静工作室、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零距离”工作室等,面对面地向年轻干部、新任社区干部传授先进的社区工作方法和理念。
三是典型引领。各街镇党(工)委针对社区的不同类型和居住群体特点,培育基层群众自治的新典型。形成了虹储自治家园、“葫芦缘议家社”、“1+6”议事会、“夕阳红”读书会、“佳家乐自治社”、“家园发展促进会”、“大众论坛”等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现的工作载体和品牌。
二、贯彻“1+3”要求 推动工作实践
(一)“1”:即坚持党组织领导把方向。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改进领导方式,做到“五个注重”。一是注重价值倡导。通过思想发动和教育宣传,增强居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如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以整治楼道堆物和缴纳物业管理费这两项群众身边事为切入点,倡导了全民参与、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无形中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养。二是注重组织动员。不断完善动员机制,搭建活动平台,培育各类组织和团队,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激发不同群体的自治活力。华阳路社区(街道)党工委指导居民区在党总支下设置了在职党员委员会、群众团队党支部,促进党组织在群众自治工作中发挥多元化作用;新泾镇建立了社会组织“和谐家园”,指导好居民区业委会换届工作以及协调化解物业管理中发生的矛盾问题。三是注重支持服务。通过加强和改进服务,支持各类自治组织依法独立开展活动。如北汪居民区党总支加强对汪和工作室等自治组织的日常关心,定期参加例会,及时给予工作方法和资源上的支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四是注重统筹协调。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协调好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代表群众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情况、寻求支持和破解难题。如:天申大楼在多年前因中环线噪声影响引起居民不满,小区内挂满了黑白横幅,居民群访不断,小区、楼道环境脏乱差,车辆停放无序。北虹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首先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对天申大楼完成加装隔离窗的改造工程,随后在天申大楼成立家园议事会分会,发挥出社区领袖人物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居民矛盾缓和了,各种文明公约建立起来了,门前乱停车、楼道乱堆物、高空抛物等不文明现象明显改观,上访大户变为了零上访,问题楼变成了和谐楼。五是注重凝聚骨干。培育、团结和凝聚群众骨干和社会组织的带头人,使之成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开展自治的重要力量。同时,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把更多的党员培养成为群众工作和群众团队的骨干。曹家堰居民区党总支为了找到“佳家乐”自治社带头人的合适人选,排摸了居民区中富有专业知识、热心公益事业、群众威信较高的先进党员,最后选中了陈阿姨。在陈阿姨的带领下,“佳家乐”自治社不断成长,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热情越来越高,有效推进了小区综合整治等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戴。
(二)“3”:即议事平台、决策机制、骨干队伍三管齐下。第一,创设议事平台。由社会组织、社区单位和小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蓬勃发展,成为开展民主协商、议事理事的重要阵地。这些平台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统领型。即街镇党(工)委在梳理所属居民区自治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最优模式予以广泛推行,建立社区统一的协商议事平台。如:北新泾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居民区统一建立自治组织“家园发展促进会”;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在全部居民区建立协同共治委员会。二是议事会型。即由党员议事会发展起来的,以收集社情民意、议事决策、利益协调为主要功能。颇具代表性的有社情民意“气象站”、“芝麻开门”博思堂、秀才亭、“大众论坛”、“虹仙康乐服务议事会”等。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平台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议事主体。如:曹家堰居民区的“佳家乐”居民自治管理社下设了社区事务联席会和小区管理协调会;新华居民区的葫芦缘议家社建立了自治组长协调会、文体团队联谊会、社会团体联席会,等等。三是工作室型。即以社区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形式发展起来的,初衷是为居民群众提供专项服务,在实际运作中体现出议事协商功能,参与居民区自治管理。北汪居民区“汪和”工作室、陈家巷居民区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茅台新苑居民区芙蓉花苑业委会工作室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四是群文团队型。这类议事平台由文化团队发展起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逐渐延伸出群众议事协商功能。比较突出的是天山三村的“夕阳红”读书会,从十多年前的20多位学员发展到200多位学员,形成议事分会、党群联系室、金点子智囊团三大议事平台。
第二,健全决策机制。为了使政府实事更符合群众的需求,使群众的问题更多地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长宁区努力完善民主决策议事机制,做到“三增加、三必须”。即:在决策议事的内容上,增加来自居民或社区内其它各类组织的议题比重,有关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公共资源分配、公共事务管理等与社区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必须实行民主决策;在决策议事过程中,增加民主协商程序,扩大民主参与,吸收群众骨干、社区内其它组织负责人以及广大居民参加决策议事,在社区实事项目或涉及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前,居委会必须召开听证会,得到半数以上的居民同意才能立项;在决策事项实施过程中,增加群众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发生涉及社区成员间的公益性、社会性事务以及矛盾、利益冲突时,居委会必须及时召开协调会协商解决,保障居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
第三,培育骨干队伍。各居民区党组织把培养基层自治骨干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首先,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组织培训交流、开展评选创优等方式,提升党小组长、党员骨干、楼组长的整体素质。其次,探索实践“党组织引领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工作模式,将团队领袖吸纳到自治骨干队伍,引领团队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到自治工作中来。再次,通过落实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广泛吸收包括在职党员、来沪人员、外籍人员、各类代表人士在内的其他居民参与,为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解开生活之结 情满熟人社区
一是民主参与多渠道。在居民区党组织牵头引领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和社区民警参与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三会”制度等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得到广泛实践。党员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培育发展志愿者工作室达196家,其中注册社会组织18家,推出全区党员志愿者工作室2014年服务菜单,涵盖物业管理、矛盾化解、心理咨询、文化服务等350多个服务项目,引领1.2万余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社区还建立了党员联络站、党员值班接待制度等平台和机制,如虹储居民区在职党员志愿者主动将个人联络信息向居民群众公开亮相,并逐步吸纳租房户党员力量,使小区里“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处处感到党员的热情,人人看到党员的形象”。将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有机结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每年两次开展集中联系社区活动,党代表、人大代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每年解决回应群众诉求200余件。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和各类志愿者,积极投入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六个便利服务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社会公益参与行动和基层基础巩固行动,有序参与社区自治各项工作。
二是破解难题有实招。有社区干部形象地将当前居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人”(特殊人群)、“房”(物业管理)、“车”(停车难)、“狗”(宠物扰民)。针对这些老小区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党组织转变“替民做主”的工作理念,搭建协商议事平台,通过民主协商和民主自治来破解。如:由于仁达公寓的开发商未交付维修基金悄然撤离,物业公司难以为继撤出小区。在和平居民区党总支和房管部门的支持下,业委会召集业主自己出资注册成立了物业公司,降低管理成本,安装硬件设施,改善小区环境,在管理运作上贴近业主需求。在实事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各居民区党组织对于晾衣架、休闲椅等装多少数量、用什么材质、装在哪里等问题全部征求居民意见,力求将实事办好,让居民满意。
三是邻里互助见真情。居民自治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社区充满温情,各种服务项目在居民区建立和运作起来。如:新华街道根据社区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现实状况,率先创建了“老年互助服务睦邻点”项目,社区很多老年家庭积极自愿申报,将自家房屋用于睦邻点活动,前后创建了38个“睦邻点”,利用自我服务的方式解决了老年群体的生活困难和精神需求。仙霞街道通过楼组党建抓自治基础,发放“睦邻卡”7200余张,推进楼组“金钥匙”工程和“五小”工程,进一步深化“楼组亲情”。同时,以“草根110”志愿者巡逻队为代表的群防群治力量不断扩大,居民之间守望相助,走出小家、服务大家的“熟人社会”良好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总体来说,长宁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取得了有益的经验,体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区已有8个居民区创建成为“上海市居委会自治家园示范点”,走在上海前列。
四、长宁区进一步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思路
面对新形势下居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长宁区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比如,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能力还需加强,发动社区各类人群广泛参与自治工作的动员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需要得到更多保障和支持,制度建设有待完善,等等。
为此,长宁区将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统筹推进。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长宁区居民区“家门口工程”操作办法(试行)》,运用群众自治的方式,做好“家门口工程”项目的立项、实施、评价和后续管理工作,使政府实事更符合群众的需求。广泛动员居民区党组织参与凝聚力工程“五项行动”,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通过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发动机关在职党员在社区认领服务项目,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取得新的实效。二是加强队伍培训。将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方法作为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系统化培训课程的模块之一,开发一批专题案例教学课程,依托区委党校、俞静工作室教学资源,对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开展培训,各街镇组织开展基层自治工作骨干队伍的培训,加强基层基础队伍建设。三是加强评价引领。将基层群众自治工作纳入区党建工作责任制项目,指导条件成熟的街道探索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水平的评估办法。四是加强示范带动。在各街道、镇至少培育一个自治工作示范点,并逐年有所发展,形成比较系统的做法和机制,引领面上各居民区自治工作的推进。以居民区党建工作“金银奖”评选和市自治家园建设为契机,在全区总结、宣传一批富有特色、较为成熟、值得推广的工作品牌或典型经验,带动提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长宁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活跃局面,百姓的参与率、满意率不断提高。长宁区将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在群众自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逐步完善有关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指导推动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高校自治 篇12
( 一) 民族立法的滞后阻碍了自治权的实现
在法治国家中, 立法权是权力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支, 对民族自治地方而言, 立法权意味着较普通行政区划更大的自主权。然而现实中, 这种较高的立法权并未如预期般地实现:
1. 我国《宪法》、《立法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对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限划分规定得过于笼统、具体指向不明确, 使得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上级国家机关有意无意间干涉地方立法权的行使, 造成实际上很多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被抽空的局面。
2. 根据我国现行的立法规则, 民族自治地方若要制定“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 其立法程序要经过“制定”和“批准”两道程序, 而在一般行政区划内, 很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程序却没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按照当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设置初衷, 民族自治地方应当拥有“大于一般地方的自主权”, 而上述规则显然与此精神相违背, 导致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被严重束缚。
( 二) 上级国家机关履职不当削弱自治权的实现能力
上级国家机关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帮扶优惠政策, 保障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是少数民族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但是在实践中, 上级国家机关在履行法定职责时却存在许多不当之处, 具体表现在:
1. 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 没有将自治权纳入决策考虑中。如在城市化进程中, 不少地方政府将民族自治地方撤自治县为市 ( 区) , 但这些地方变为城市后, 不再是民族自治地方, 便不能享受民族优惠政策, 致使少数民族公民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无法实现。如1997 年海南省将东方黎族自治县改为东方市; 2007 年新疆省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米泉县划入乌鲁木齐米东新区。
2.上级国家机关怠于履行职责, 未能积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例如, 《国务院设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国家安排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担配套资金的, 适当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确实无力负担的, 免除配套资金。”但是这些规定在实践中, 并未被有效落实, 很多地方在安排项目投资时, 仍然要求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资金配套, 加重了这些地区的财政负担。
( 三)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配置欠科学
1. 立法自治权的配置方面: ( 1) 自治机关在行使立法自治权时, 往往涉及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权力的利益博弈, 而在实践中, 中央往往难以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情况而主动放权。例如, 按照立法惯例, 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进入法定程序前, 须征询国务院职能部门意见。以广西为例, 当时全国人大将自治条例 ( 第18 稿) 送各部委征求意见, 但大部分部委持否定意见, 仅有几个部委同意或基本同意, 而他们的理由居然是: “与我部有关政策相冲突”; “广西要价太高”。结果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仅有法律形式上的批准权, 而实质的审核权则在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 ( 2) 立法自治权缺乏具体程序性规定。当前, 我国法律没有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批准程序、标准和期限作出明确规定, 致使批准机关和自治机关对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能否批准不好把握, 这就容易使得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实际立法过程中难产。更为讽刺的是,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 地方性法规只需报上级权力机关备案即可, 导致很多民族自治地方宁愿牺牲法律层级, 以地方性法规取代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换取更高通过率, 严重弱化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自治权。
2. 行政管理权的配置方面: ( 1)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机构与一般行政机构设置相同, 自治机关不能根据少数民族工作实际和地方特色, 因地制宜, 过于强调上下对口, 造成机构设置复杂, 职能交叉重叠。 ( 2) 在中央政府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上, “上级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 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不够尊重, 统得过死”, 存在过度干预和管制的问题, 使自治机关行政自治权被不当限制, 严重挫伤行使自治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法治视野下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实现进路构想
( 一) 民族立法: 在国家“放”与地方“立”之间展开
1. 国家应充分信任民族自治地方, 放宽立法权。首先, 要塑造权利保护观念, 正确看待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是宪法和法律确认的少数民族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实践中, 国家不少部门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门特权观念浓厚且权利意识淡薄, 时常出于部门利益考虑而阻碍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因此, 必须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到民族自治地方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充分信任民族自治地方, 对其自治权以必要的尊重。其次, 实行“简政放权”, 完善和健全立法程序。在中央和地方权力安排上, 应当摒弃目前《民族区域自治法》所采取的列举式权力授予模式, 以概括式的方式赋予民族自治地方“高度”立法自治权, 而中央立法事项只在必要的领域内予以保留。同时, 降低自治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立法难度, 变“审批制”为“备案制”, 激活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热情, 带动各级少数民族立法向前推进。最后, 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修改、废止和定期评价、清理制度, 对于那些确无设置必要或有违自治制度之宪法精神的法律规范, 要及时清理或纠正; 对于过于抽象笼统, 实践中难以操作的规定, 要深入细致地研究民族地区发展中基本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快制定能够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的配套法规、实施细则, 并采取多种措施将法律落实到实处。
2.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要敢于立法, 善于立法。 ( 1) 要敢于立法, 充分利用手中的立法权。《宪法》第105 条至110条的规定构成了民族自治地方权力来源的宪法基础;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章也明确规定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自治地方自治权的主要来源, 更是对立法权作出明确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应当吃透法律精神和上层政策, 在权限范围内大胆立法, 以法律方式推进各项改革, 并且将改革成果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 2) 要善于立法, 注重立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当前,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呈现出的“同质性”特征, 不但与普通行政区划相比毫无地方特色, 并且在民族自治地方内部, 无论从立法形式还是内容看, 均未显示出地方个性, 似乎是“为了立法而立法”。为此, 必须从本民族实际出发, 学习先进的立法理念和技术, 在坚持法制统一原则前提下, 进行“特色立法”。例如, 可根据本区域最需要促进和保护的事项, 从促进就业、教育投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和交流等领域立法, 让地方立法突出针对性。同时, 要摈弃过去那种“大而全”的立法模式, 以务实的态度在立法中明确法律落实的程序, 以及违法责任的追究机制, 让法律更具可操作性。
( 二) 建立符合法治要求的上级国家机关履职责任机制
1. 提高上级国家机关依法履职的意识和能力。《民族区域自治法》虽然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 但法律的规定毕竟需要人去执行, 若是缺少了符合法治要求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努力践行, 再好的法律和政策也不过是一纸空文。首先, 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干部要多学习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只有通过对执行的法律或政策不断深入学习, 才能知晓法律或政策的价值、功能、意图, 明确法律的作用界限, 为法律或政策的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 提升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执法能力。由于民族工作涉及的法律和政策范围很广, 上级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仅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存量显然难以满足准确认知法律和政策的需要, 因此必须立足于新的形势, 新的国情, 认清当前国内民族关系的变化与特点, 不断汲取现代社会治理理念, 学习科学管理知识, 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 不断加强执法能力, 切实履行好上级国家机关的法定职责。
2. 上级国家机关应着力落实法律和政策, 确保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实现。首先, 上级国家机关必须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在城市化进程中, 创新管理手段固然重要, 但必须符合法律规定, 在法律真空或规定不明的情况下, 应当在宪法和法治的指导下领会立法意图, 以符合立法精神的方式推进城市化建设, 切实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的独特性与自治权。例如, 在涉及民族自治地方的撤销合并时, 应以更民主的方式, 作为人大的议题展开讨论, 允许民族自治地方参与其中表达自身诉求, 在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后再决策, 不应以政府单方面行为决定。其次, 切实保障各项民族优惠政策的实际、有效落实。例如, 针对前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 可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积极争取政策空间, 增加民族省区债券发行量, 大力筹集配套资金, 或者允许自治州、自治县利用地方融资平台, 按“新债保证项目, 旧债努力偿还”的原则, 积极弥补资金缺口; 二是对部分财政特别困难的民族自治地方施以特别照顾, 对铁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央全额负担建设资金, 而其他一般项目则考虑免除困难民族自治地方配套, 改为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负担。
( 三) 构建法治化的自治机关权力配置机制
1. 坚持法治原则, 以法律明确自治权的配置。由于长期受到人治传统和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的影响, 当前自治机关权力配置体例有许多地方有悖于民族区域自治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被常态化的忽视或干涉, 因此有必要将这种现状扭转为由良好法律调整的状态, 即法治化。“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关系的法制化, 意味着中央对地方的指导、监督和控制不是随意性的, 必须通过法定的程序, 有充足的法律依据。”[1]自治机关权力配置首先要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一方面要保证重要政府所代表的国家主权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另一方面要保证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相对自主性, 尊重它们的法定自治权, 在两者之间明确权责划分, 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 这种法律制度应当是良性的、稳定的、高度透明的, 让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都能够在可预期的环境下按规则办事, 从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能够获得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2.进一步明确划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权责。由于我国关于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事权划分缺乏宪法的明确规定,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管理缺乏宪法约束和规范, 界定自治程度和范围的法律规范也不够明确,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治属性, 使民族自治地方事实上享有的地方事务管理权与一般行政区划并无太大不同。为此, 一方面, 应当适时修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明确民族自治地方对地方事务的管辖范围和相应的职权, 依法对自治权进行细化, 把原则性的权力具体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明确权能。另一方面, 建立专门的权责运行协调机制, 以市场规律为原则、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进行事权划分。需要说明的是, 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 并不是要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完全对等, 而是要使他们的财力对其职能和责任的履行有合理的保障能力。例如, 面向未来的财税体制改革, 应当充分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独特性, 实施有别于普通行政区划的税制安排, 并且这种制度设计还要能够以看得见的方式稳固推行。
3. 科学设置民族自治机关政府机构,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民族自治机关的自身建设是其自治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 “必须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民族自治机关建设, 把民族自治机关建设成统一、高效、廉洁的地方国家机关。”[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是: 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地方特色, 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功能齐全、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 实现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3]为此, 我们要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科学划分政府的特殊权限, 按照其职能调整结构, 形成配置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政府职能机构, 并且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并进行严格考核。同时,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作为本级行政区域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 必须紧密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独特性, 在市场监管、社会管控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 服务好少数民族公民的特殊需求, 听取他们的心声和建议, 让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种基本权利在政府转型升级的机遇下得到更深入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戴小明.中央与地方关系: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研究[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9.20.
[2]吴仕民.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法制建设[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