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殖小区(精选9篇)
生态养殖小区 篇1
畜牧业水平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畜牧业承前而启后, 前连种植业, 后接加工业, 是大农业的主要角色,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东北畜牧业出路在哪里?发展方向是什么?就是生态化方向。发展生态型畜牧业, 建设生态型养殖小区, 是最适宜的形式。
1 生态型养殖小区是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生态型养殖小区是针对国情量身订做的, 充分发挥了东北地区地域广阔的优势, 充分利用了资源丰富的疏林灌木林地与荒草地, 开展养殖活动, 不占用短缺的耕地。利用廉价可再生的光能、风能, 利用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农村最短缺的是资金, 尽量用劳动力替代货币资本) 。
生态型养殖小区, 畜禽舍是能保温增温的塑料暖棚, 同标准土建鸡舍比较, 节省建筑材料。如生态型绿鸟鸡实行季节性饲养 (在春夏秋暖季饲养, 寒冷冬季休鸡空舍) , 肉羔羊在当年出栏不越冬, 都是充分利用暖季的太阳光能, 节约煤电能源, 也节省了饲草饲料资源。
生态型养殖小区, 采取自然通风和采光, 不使用机械排风与人工给光, 也不采取机械给水给料与机械排污, 节省电能和水资源。因此生态型养殖小区, 节地节材节煤节电节水, 是资源节约型畜牧业。
2 生态型养殖小区是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现在的养殖小区, 虽然是数家农户集中在一个养殖小区里, 但相当于把小船连在一起拼凑的大船队, 仍然是工厂化舍饲笼养方式, 没有纳入健康养殖的轨道。需要解释说明的是, 生态化养殖与工业化养殖并不是对立的, 生态化养殖是工业化养殖的提升, 并不需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只要在畜禽舍的前后左右种上苜蓿草, 定时把畜禽从舍内放出来, 扩大生存空间, 呼吸了新鲜空气, 实际上就是半开放式饲养。
生态型养殖小区建设在远离村庄的野外, 建设在临近耕地的田边地头, 畜禽粪便就近移入农田, 就地转化变废为宝, 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直接结合良性循环。部分畜禽粪便等排泄物, 在林地草地里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进行无害化处理, 不污染环境。
种养结合是中国农业的重大原则问题, 国家既要控制耕地的减少, 也要防止耕地的退化 (由于有机肥投入不足等因素, 我国耕地退化情况日趋严重) 。按种养结合来统筹规划安排畜牧业与种植业, 既解决了粪便污染环境的公害问题, 也提高了耕地质量, 使种植业能产出高附加价值的绿色有机产品, 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生态型养殖小区, 是现代农业不可缺少的内容
生态化畜禽养殖, 绝不是回归原始落后的庭院散养的自由放牧, 而是否定之否定, 对工业化集约化进行扬长避短的提升, 是对工业化饲养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化仍继续使用现代技术, 如杂交的优良品种, 科学的饲料配方, 先进的免疫程序等。有所不同的是采取了更符合动物天性的健康饲养方式, 使饲养动物拥有了新鲜空气, 更大的活动空间, 不再追求产蛋多长肉快的数量速度, 转变了增长方式, 达到生态安全优质的要求。短缺时代已经结束, 农产品必须由追求高产量, 转变到追求生态优质安全的轨道上来。
发展现代农业, 不能缺少生态化的内容: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都要求畜牧业所饲养的动物, 能为人类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 达到人与动物的和谐, 都要求不污染村庄庭院环境, 不污染土壤大气环境, 达到与环境的和谐。
工业化集约化养殖, 追求的目标是数量产量, 千方百计采取各种先进技术, 使畜禽长肉快产蛋多, 追求产量大效率高, 这单一的目标导向, 已造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生态问题, 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隐患, 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所以都不能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 一定要坚持生态化的方向, 这既符合中国国情, 也符合世界与历史的潮流趋势。
生态养殖小区 篇2
县政府副县长徐俊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不断增加,生猪的粪便和污水排放量剧增,原本潜在的由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并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而日益突出。如何在合理发展规模养殖、调整养殖结构与布局的同时治理养殖污染,是各级主管部门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养殖污染问题能否得到有效处理,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现就如何加强养殖小区生态建设谈点初浅意见。
一、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现状
泸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发展生猪养殖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县挖掘和依托优势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把以生猪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业作为我县优势农业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全县生猪养殖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并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之一,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全县生猪存栏7.69万头,同比增长4.9%;出栏6.8万头,同比增长3.68%;商品猪4.78万头,同比增长8.69%;猪肉产量5270吨,同比增长2.17%。生猪存栏数、出栏数、商品数、猪肉总产量均居全州第一。截止目前,-1-
全县共建成7个生猪养殖小区,培育了商品猪规模养殖户128户、仔猪规模养殖户22户,饲养母猪1764头,年产仔猪2.17万头,新增养猪潜力2.08万头。据测定,一个千头养猪场年产粪便达2000吨以上。全县生猪养殖小区年产干粪便8万吨,排污水130多万吨,相当于一个8万人口的小型城市的排污量。
全县已建成的7个生猪养殖小区都建有粪污处理设施,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以标准化圈舍、沼气池、消毒池和无害化处理池等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发展“猪—沼—粮(果蔬)”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引导养殖户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积极推广先进养殖技术,现已有1个养殖小区引进了零排放养殖模式,通过高科技发酵处理,生物降解粪便,即使在猪场内部,气味也不明显。但是有的养殖小区没有科学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传统的生猪散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化,我县生猪养殖规模在全州已有一定位次,如何进一步提高养殖质量,保护好养殖小区周边环境,已成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目前,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保意识不强。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环保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全社会自觉的环境意识有待加强。一是环保政策宣传不够,只鼓励发展,没有注重环保。二是小区业主片面地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情,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限的环保投入也是迫于无奈,认为只要暂时不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搞得怎么样无所谓。因此,只注重自身生产建设,不关心养殖小区周边群众的感受,甚至对建粪污处理设施产生抵触行为,不少小区将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鱼塘,对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养殖小区环境污染问题已日益成为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不认真对待,随着养殖小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对环境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环保投入不足。一是小区建设环保投入不能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同步。近年来,由于生猪市场行情持续看好,生猪养殖利润高,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而环保投入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业主对环保问题很少进行认真研究,更没有把环保当作产业来抓,投入上是能少则少,能减则减。二是由于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
(三)环保处理科技含量不高。调查发现,很多养殖业主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只是停留在建几个简陋的沉淀池上,对粪便、污水、臭味带来的影响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深处理,环境保护的技术和措施不先进,检测的方法和手段不完善,循环处理也只处于一种概念状态,技术和设备处于初级阶段。
(四)环境监管乏力。机关职能部门不注重事前监管,只注重事后处理,也没有完善的养殖小区环保设施建设标准,小区业主自我主观意愿或参照其他地区经验,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现象
比较普遍,导致小区环保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利用率不高。既浪费了资金,又不科学。
三、做好生猪养殖小区环境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环境污染已和重大动物疫病、畜产品质量安全一样成为社会关注的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在进一步加快小区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环保建设,既不能因环保而影响生产发展,也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因此,怎样解决养殖小区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养殖业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明确职责,增强环保责任感。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加强宣传、引导、扶持、鼓励。职能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服务。二是小区业主应承担建设、处理、保护的主要责任。业主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该承担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今后,新建养殖小区必须建设规划与环保规划同步,生产建设与环保建设同步,生产建设验收与环保建设验收同步。否则,不予报批。已建成的老养殖小区要分期分批建设改造环保设施,逐步达到环保建设标准。三是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加强管理和服务。调查中发现,不少养殖业主观念发生了可喜的转变,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循环利用,走高效畜牧业的路子解决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走高效畜牧业的路子,通过畜牧业生态工程建设,对营养物质多层次地分级利用,实现无废物、无污染的畜牧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如“猪—沼—果”、“猪—沼—
菜”、“猪—沼—粮”等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模式治理养殖小区污染,投入小,效果好。既治理了污染问题,又变废为宝,还能提高畜产品、农产品品质。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化解环境污染压力。一是从源头控制污染,逐步推行大型养殖场在建设论证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建设过程中的“三同步”制度。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处理的承受能力,建适度规模养殖小区,不能一味贪大求利。二是规划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在距居民集中区、饮水源区、风景旅游度假区、生态保护区、工业区、名胜古迹3-5公里以内,禁止新建养殖小区。
(四)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小区建设环保处理水平。一是小区业主要加大污染物处理投入力度。产前,饲料中采取加入添加剂的方式,减少生猪排放臭气等异味气体,污染空气,减少蚊蝇滋生。产中,实行干湿分离,雨水污水分离,达到减排的目的。产后,进行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或利用制作有机肥等科技手段对粪污进行科学处理,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加大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系力度,利用他们的研发成果预防和治理污染。养殖小区业主要主动依托大专院校技术力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为搞好养殖小区的环保工作带好头。
生态养殖小区 篇3
1 争取政府扶持建立和完善粪便治污工程
1.1 主要设施设备
余杭区塘栖镇和丰生猪养殖小区 (以下简称“养殖小区”) 2009年存栏生猪1500多头, 出栏生猪3000余头。2008年建场之初, “养殖小区”按照当地政府规定:生猪存栏1500头, 配套畜舍面积按每头生猪不少于1m2、沼气池体积不少于200m3、氧化塘体积不少于2000m3和配套种植面积250亩以上要求, 相继投入20余万元 (其中政府投入7万元) , 建立沼气池350m3、氧化塘2000m3, 并配套建设沼液贮存塔, 输送管网、沼液蓄水池、配套电器等设备设施, 为农田直接输送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另购置和租用猪场周边农地共253.2亩, 以实行种养结合。
1.2 沼渣沼液处理和综合利用流程
采取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措施, 将猪干粪集中在干粪房, 经堆积发酵处理后送至农田;猪稀粪泵入沼气池, 经发酵后, 沼渣定期清理供农田使用;沼液泵入沼液贮存塔, 经管网输送至周边农地灌溉使用;沼气作为本猪场照明和燃料。总体流程如下 (图1) :
水稻为60kg、枇杷59kg、桑叶250kg、蔬菜500kg。且水稻分蘖强, 发棵快, 稻穗饱满;枇杷枝叶茂盛, 幼果冻害少, 果穗整齐, 果形大而美观, 味甜汁多;桑树枝条粗壮, 叶质肥厚嫩绿, 利用率高;蔬菜生长速度快, 土地周转率高, 且品质好。由于农作物产品商品性好, 销价均高于同类产品10%以上, 从而增加了产值。253.2亩农地共增加产值12.65万元, 其中水稻1.22万元, 枇杷2.9万元, 桑叶0.67万元, 蔬菜7.86万元。
桑、果、菜、稻等农作物施用沼渣沼液肥水后, 减少化肥用量50%以上。每亩水稻、枇杷、桑树和蔬菜分别节省化肥18kg、72kg、35kg和75kg, 共节省化肥成本3.06万元。两者一增一减, 累计节耗增效15.71万元, 亩均达60元。
2 变废为宝
生态效益显著。畜禽粪便、污物变成热能、电能和优质有机肥后, 不仅实行了“猪-沼-果” (蔬菜、桑果等农作物) 的循环农业模式, 而且对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猪场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养殖小区内消除了污水横流、粪便乱堆的情况, 臭气浓度和蚊蝇密度也大为减少;二是净化了环境和保护京杭大运河水体卫生, 做到了猪多不污染;三是由于养殖小区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 空气质量的提高, 降低了生猪发病率;四是减少了农田化肥施用量, 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 提升了猪、粮、果、菜等产品质量, 提高了消费安全度。
3 示范推广
生态养殖小区 篇4
xx镇党委书记陈某
近年来,xx镇把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健康养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畜牧业呈现出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镇畜禽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40%,规模化养殖占养殖业总量比例的75%以上,农民实现畜禽业人均收入1843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xx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转变观念,理清思路,以创建全市畜禽大镇为目标,以发展生猪、蛋鸡、水鸭等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认真搞好规划,强化组织领导,细化技术服务,层层落实责任,全镇畜禽业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养殖小区数量增加。深入开展了“抓小区、建专合、带农户、促效益”活动,并将规模蛋鸡养殖和规模牲猪饲养小区建设统一纳入全镇发展规划,对选址、投资都进行认真分析,合理布局,跟踪管理和服务。近年来,全镇发展适度生猪养殖小区6个,建“150”模式猪舍42栋,由30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700万元,总饲养量2万头;发展规模化蛋鸡养殖小区5个,标准化“153”蛋鸡养殖鸡舍40栋,5个蛋鸡养殖小区所属行政村连为一片,共有饲养业主35户,投入固定资产总额800万元,总饲养量35万羽;新建养鸭小区1个,建标准化鸭舍4栋,饲养总量2万只,实现饲养圈养。
(二)特色养殖规模扩大。在特色养殖发展上,狠抓引导、1
引进和示范,采取以项目扩规模、以专合基地招商的方式,共引进有饲养和运销能力的饲养业主10人,招商到账资金500万元。郝岗养鸡场引进一养殖能人投资300万元新建“153”标准化鸡舍9栋,占地4000平方米,饲养蛋鸡45000羽,日产蛋鸡2吨以上,2010年获利60万元,预计今年可获利100万元;在全镇规模化牲猪养殖小区一律推行“良舍、良种、良料、良法”等“四良”养殖新技术,推动牲猪养殖业健康发展。此外,镇通过争取创业无息贷款340多万元、落实各项养殖扶持政策、加大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对养殖户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特色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
(三)专合组织带动作用明显。成立了“为民”、“xx”、“南溪”、“金冠”等5家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带地带资金入社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参与蛋鸡规模养殖,并实行“鸡苗、饲料、疫苗病品、蛋鸡销售、技术服务”五统一服务,常年聘请教授、专家现场指导饲养技术,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极大地方便和服务于养殖户,带动农民年可增收4000万元。目前,全镇饲养生猪100头以上大户280户、50头以上的大户620户,实现了畜禽养殖步伐大的跨越。
(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培训了一批技术员、饲养员,对疫病的观察、诊断、治疗、预防能力有所提高;积极推行程序化免疫,扩大了动物疫病的防疫密度。通过标准化生产的推行,改善了品种质量、环境条件和饲料水平,改善了畜禽的健康状况,提高了抵抗疫病的能力。目前,畜禽养殖小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和2%,比畜禽养殖小区(场)以外的散养户降低38个百分点和40个百分点。
(四)经济效益实现新突破。据统计,2010年,全镇生猪养殖小区每头猪的平均利润达550元,是散养户的1.4倍;蛋鸡每只平均利润达28元,是散养户的2倍;水鸭的每只平均利润达到27元,是散养户的1.4倍。全镇畜禽养殖小区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80%,利润占全镇的58%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镇畜禽产业发展已进入全县畜牧大镇方阵,但与全市畜牧大镇建设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调整畜禽产业结构的认识不足。突出表现在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畜禽业富民不富镇(村),对畜禽产业化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深度认识,还没有将认识提升到畜禽业是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提升精神区位的速度不快,导致重视程度和引导不够,发展畜禽业主要还依赖于市场的诱导和群众的自发行为。
(二)在转变畜禽发展方式上步子不大。目前,畜禽产业还处于起步期,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总量少、养殖农户总数比例低。而我镇地处丘岗地,同时饲料粮、粮食加工副产品资源丰富,发展优势和潜力均很大,可再建生猪小区12个,蛋鸡养殖小区10个,饲养量至少可达到生猪25万头。蛋鸡200万只,但目前全年循环饲养生猪、蛋鸡分别只有10.5万头和120万只。
(三)加工企业缩水发展。原有的国营食品蛋品加工厂由于市场体制变化已淘汰消失,急需发展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禽产品加工业,导致畜禽产品加工转化严重滞后,产业拉动力不强。
(四)资金投入不足。在调查中,合作社、农户普遍反映资金短、发展难。主要是金融机构投入力度还需加大,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目前养殖户在金融机构贷款期限时间短,而购买一头仔猪就需300——330元,一只雌鸡到蛋鸡就需28——30元,加上猪舍鸡舍和饲料投入,收回成本至少2年,影响畜禽产业的正常发展。
三、加快畜禽产业发展的建议
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优化模式,加快600万只蛋禽标准化养殖、60万头生猪标准化养殖板块建设”。当前,只要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战略部署,在行动上步调一致,解放思想,改善环境,动真格,下真情关注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我镇畜禽养殖就能有一个大发展。
(一)强认识,浓氛围。目前,周边地区发展畜禽产业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形势咄咄逼人,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禽业,按照“镇抓专合、村组抓大户”的思路加快推进畜禽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和专合组织进程,实行畜禽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根本转变,努力把这一发展导向变为全体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并通过制订镇村近期与长远畜禽发展目标,对镇、村干部划分引导畜禽产业发展责任区,实施工作目标管理,增强干部的发展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创办畜禽业的氛围,给畜禽小区建设加“温”。
(二)优环境、抓扩规。一是加强发展引导。积极引导畜禽专合组织建立现代经营管理制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促进畜禽养殖小区向高科技发展、向规模化发展,使沿淤泥湖畔近1000户农户养殖上档次、上规模,全面提高猪农、鸡农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二是开展优质服务。对养殖生猪在100头、养鸡在5000只以上的养殖户统一列入重点服务对象,充分利用 “阳光工程”政策平台,常年对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坚持以畜牧服务中心优质服务为突破口,全面实行“一条龙”、建好畜禽养殖技术服务绿色通道。三是出台畜禽养殖发展鼓励措施、在全社会开展养猪能人、养鸡“状元”评选活动,对创业带头的专合组织和个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强力推动畜禽养殖扩规,给畜禽小区建设加“热”。
(三)兴加工、筑平台。一是新上马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通过出台农业招商引资激励措施,在土地转租、出让上对创办畜禽产品加工企业优先,组织专合社及规模养殖户制订产品生产计划、围绕生产与加工两个环节对接,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在国内大市场设立专门畜禽产品销售窗口,以销促产,实现产品转化增值,逐步推进我镇畜禽产业的健康发展,为畜禽小区建设开辟新市场。
(四)抓引导、攻难题。一是加强“政、银、社”合作,政府牵头,大力开展银社对接洽谈活动,引导或争取金融部门进一步把规模养殖户作为服务、支持的重点,适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信贷准入“门槛”,加大放贷力度,支持畜禽产业发展。二是培养“小进规”养殖户发展后劲,牵头组织专合组织负责人到江浙学习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帮助养殖大户拓展视野,完善畜产品安全制度与设施,围绕创造绿色食品,综合处理副产品,推动环境友好型发展,提高现代养殖水平,为
高标准养殖小区的建设 篇5
一、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
小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选址随意, 布局不合理。有些小区选址离居民点、工厂很近, 交叉污染严重, 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有些小区建在低洼湿地, 不利排水, 疫病多发。
2. 环保设施不健全
很多小区内没有把净道、污道分开, 无统一的堆粪场及粪便处理设施, 环保水平低, 不利小区可持续发展。养殖场大门口未设消毒池, 生产区门口未设消毒间。大多数养殖户都是“以场为家”, 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 生活、生产混为一体。畜舍之间间距过小, 畜舍过于低矮, 窗户少而小, 采光通风不良。
3. 防疫制度不健全
防疫消毒制度不健全。许多小区不注重消毒和卫生, 消毒卫生制度流于形式, 非生产人员可以随便进入, 畜舍内外环境和公共场所也不进行定期消毒。有的养殖户乱丢病死畜禽, 乱堆粪便, 乱仍药品、饲料包装袋 (瓶) , 这些情况极易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二、建设高标准小区的对策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养殖小区的发展壮大, 弱化了其示范带动效应。因此, 要尽快规范养殖小区建设, 保证养殖小区按照畜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高标准起步, 高质量建设, 高效益运转”, 在农民增收中发挥出最大潜力。
1. 选址要合理, 建场要规范
一要地势高燥, 地面要平坦且有一定的坡度, 以利排水。二要远离污染源, 如化工厂、造纸厂、屠宰厂等。三要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四要便于卫生防疫。小区距居民点至少在500米以上, 距铁路和主要公路300米以上。五要交通方便, 电力供应和饲料资源充足。六要尽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 不占耕地。
坚持“集中投建, 同步运转”的原则, 参照规模化养殖场的建筑布局。小区要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畜禽舍应统一选择南向或东向, 以保证冬季保暖防风和夏季凉爽通风。
2. 畜禽舍建造要科学, 并考虑污染治理
舍内要创造一个与所养畜禽品种相适应的保温、通风、光照条件, 舍与舍之间距离应保持在10米以上, 最好用围墙或绿化带隔开。将产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个单元, 各单元相对独立, 互不交叉, 以独立单元式车间为单位进行使用和管理。在养殖小区内, 大力推广“全进全出生产方式, 同一单元“全进全出”, 彻底空栏消毒。小区大门口及每个养殖场大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 有条件的要建沐浴、更衣设施。清洁道与粪污排泄道要严格分开, 粪污处理池要建在小区围墙外下风口处, 并能与雨水分开。
建设养殖小区时重点考虑污染治理问题, 结合本地区实际, 采取多种方法治理。可制取沼气, 供区内养殖户照明、煮饭、发电等, 沼液又是营养丰富的肥源。要对小区进行绿化, 改善小区气候, 净化环境。应在小区外围种植高大树木的防护林带, 在畜禽舍之间种植草坪隔离带, 也可种植果树等经济树木, 提高经济效益。让小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健全防疫制度
加强养殖小区建设做好生猪产业 篇6
生猪生产既关系到经济发展, 又关系到供应稳定, 当前的生猪生产及供应形势既是挑战, 又是机遇。可以说, 谁抓住了生猪生产这个机遇, 谁就抓住了畜牧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的重要关键。因此, 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增强机遇意识, 牢牢抓住这个机遇, 千方百计组织搞好生猪生产, 加强宣传, 强化服务, 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 推动生猪生产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了更好的发展生猪产业, 笔者结合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提高认识, 切实增强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对于大力发展畜牧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1 加强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养殖业的关键环节就是预防疫病、控制药残和改善饲养环境。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不仅在选址和环境控制上高标准、严要求, 而且在运行中实行封闭式管理, 统一服务, 能够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使畜禽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从而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1.2 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根本措施
近年来, 我国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及其流行特点显示, 疫情多发生在人畜混居的区域, 而小区建设比较好的地方却很少发生。主要原因是, 农村散养的生猪饲养管理粗放, 免疫消毒等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特别是在免疫注射工作中极易漏免, 给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带来风险和压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有利于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 有利于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有利于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1.3 搞好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的有效途径
发展畜牧业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最现实选择。促进畜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加快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转变饲养方式, 从而实现粮食就地转化, 劳动力就地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以往养殖业的特点是千家万户分散饲养, 人畜混居, 这不仅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 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发展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把分散的养殖集中到小区内统一管理, 能够提高农作物秸秆青贮水平, 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 从而有效解决人畜混居、庭院环境污染等难题。
2 强化措施, 扎实推进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任务目标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2.1 以科学规划指导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要按照“调整抓优势、示范抓园区、基地抓规模、质量抓品牌”的整体工作思路, 在小区建设上重点抓好“五化”。即品种优良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防疫规范化、结构合理化。积极发展特种养殖,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良好格局。
2.2 以优惠政策扶持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由政府出台新建养殖小区的优惠扶持政策, 加大支持力度, 引导和鼓励养殖企业和农户改建、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妥善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饲养场用地问题, 坚决执行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 扩大对畜牧业的财税支持, 加大对畜牧业的金融支持, 大力扶持养殖小区、饲养场的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采取“先干后补、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形式, 促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2.3 以优质服务推动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加强疫病防控, 努力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培训等措施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
2.4 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拉动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建设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导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饲养场挂靠龙头企业发展合同养殖。
2.5 以舆论宣传引导标准化生猪小区建设
要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对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宣传发动, 促进广大农民群众逐步树立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的思想观念。要认真总结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3 抓好当前生猪生产, 切实保障“菜篮子”供应
生猪生产和猪肉供应事关千家万户的生活, 事关经济的发展, 事关社会的稳定, 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要对生猪生产高度重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菜篮子”工作会议和有关发展养猪业的文件精神, 采取切实得力措施, 大力促进生猪生产。
3.1 切实搞好生猪疫病防控
要在抓好口蹄疫和禽流感防控的基础上, 集中抓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首先, 要落实好强制免疫政策。其次, 要加强产地检疫。强化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工作和免疫标识管理, 严格执行对病死猪处置措施。第三, 要搞好生猪疫情监督和流行病学调查, 特别要发挥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作用, 加大对运载畜禽及其产品车辆的检查力度, 严防外疫传入。
3.2 积极发展畜牧合作社
对发展养殖小区建设的探讨 篇7
1 养殖小区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重要载体
建设养殖小区有利于畜产品安全生产, 便于将千家万户分散养殖集中起来, 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生产, 畜禽品种的选择、投入品的控制和监管、饲养管理、用药安全、残留控制等方面都便于操作和管理。畜牧业标准化生产靠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难以实现, 要把畜禽养殖方式的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 同步推进, 走养殖小区化、小区标准化的路子, 以规模小区为基础, 推广统一的专用品种、统一的技术规程、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统一的产品品牌, 实现全程控制和优质优价机制, 把养殖小区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养殖小区应成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载体, 因此, 必须加强养殖小区规范化建设, 加强对养殖小区的规范化管理。一要制定和完善建设管理规范。从养殖小区的规划布局、地址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制度建设、污染治理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规范, 使养殖小区朝着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二要积极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 加快对养殖小区“三品一标”认证步伐, 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作为畜牧业品牌经营的重要举措, 尽快形成促进认证与推动生产的互动, 加快实现畜牧业从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跨越。
2 科学设计与建设养殖小区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需要
安全卫生畜产品的生产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小区建设也有很高的标准。当前养殖小区建设中最大的问题是规划布局不合理, 反映在地址选择不科学、小区内单元的设计不合理, 更重要的是缺少环保处理设施。因此, 要强化养殖小区清洁生产意识, 使养殖小区真正成为现代化的畜禽养殖基地。新建养殖小区整体建筑布局要科学合理。要首先考虑养殖规模, 不是规模越大越好, 同时要考虑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在地址选择上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小区以围墙或防疫沟与外界隔离, 周围要设绿化隔离带。养殖小区应设有相应的消毒设施、更衣室、服务室或兽医室及相应的检验、诊断等仪器设备, 有病畜禽隔离室、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间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人员、畜禽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小区内净道和污道要严格分开, 净道主要用于畜禽周转、饲养员行走和运料等;污道主要用于粪便等废弃物出场。在公共设施方面要求“三通”, 即水通、电通、路通, 达到用电保证, 道路便利, 水源充足且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3 养殖小区推行标准化生产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关键
养殖小区应推行标准化生产, 从畜禽品种的引进、饲料的供应、兽药使用、防疫消毒、品种改良、饲养管理等环节都应达到无公害畜产品标准要求。对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控制更要用无公害的标准加强监管, 合理使用, 严禁使用国家禁用的兽药及添加剂, 以保证所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安全, 提高畜产品质量。畜禽引进应从非疫区引进, 经检疫健康并有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需要引进种畜禽时, 还应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引进, 且有系谱、合格证等。在疫病防治方面要统筹计划, 在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和当地流行病学制定本养殖小区免疫程序、卫生消毒、疫病防控及扑灭等制度和措施, 对病死畜禽严格按照无害化要求进行处理。
4 实行规范化管理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保障
尽管养殖小区具有很多优势, 但也受到一些局限, 如何更好地利用养殖小区的优势, 扬长避短, 发挥主体作用, 必须对现有养殖小区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进行规范和改造, 使之尽快成为科学、规范的养殖小区。
4.1 建立各种管理制度。
包括畜禽出入场管理制度, 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购进使用管理制度, 卫生防疫消毒制度, 疫情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畜禽传染病控制措施, 产品销售制度, 日常操作规程等。
4.2 搞好记录管理。
包括畜禽品种、饲料来源、饲料消耗情况、生产性能、销售或淘汰情况、发病情况、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测及结果、用药、疫苗免疫种类及免疫时间、畜禽销售记录等情况。饲养单元也要建立规范的档案和生产记录。
4.3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探索多种管理模式。
养殖小区的发展, 重点解决了量的快速增长, 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 克服养殖小区的弊端, 使养殖小区形成合力, 重点转到质的提升、效益的提高, 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头戏、优质安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 应推广“六统一”的管理模式, 即:“统一规划审批、统一供应畜禽、统一饲料兽药、统一防疫消毒、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销售”, 推进养殖小区向较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5 养殖小区科技服务是生产优质安全畜产品的支撑
5.1 配备技术人员, 服务到位。
技术人员、饲养人员, 尤其是技术人员的配备, 要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具备畜牧兽医技术知识, 负责小区畜禽的改良、疫病防治、卫生消毒、兽药管理使用, 以及对小区养殖户定期开展养殖技术培训等, 随时为养殖小区进行服务和指导。
5.2 普及知识, 措施到位。
宣传推广普及科技知识, 发放技术资料, 专家或技术人员要定期或有针对性地到小区进行培训、指导、技术服务, 普及规模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知识, 通过培训、讲座、送科技到户、设立专家服务热线等形式, 普及养殖技术、管理、疫病防治等基础知识。
5.3 强化配套, 基础设施到位。
政府要大力扶持养殖小区建设, 完善通讯设施, 保证水源清洁卫生, 做到“路通、电通、水通”, 解决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小区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同时加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 做到无害化处理。
5.4 做好保障, 确保防疫到位。
养殖小区防疫打破了过去春秋两季集中防疫的常规, 按照养殖品种、养殖情况由防疫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日常防疫, 保障养殖小区动物的健康生长。
摘要:发展养殖小区, 推广养殖规范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是畜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它反映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是实现畜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重要切入点, 是保障食品安全、提高畜产品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发展养殖小区有利于实现粮食有效转化, 农产品多次增值, 有效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地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畜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 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和美化农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动物疫病的控制, 确保人畜安全;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促进养殖、加工、经营、销售环节联结, 进一步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畜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
生猪养殖小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探讨 篇8
1 现状
猪舍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一些地区在进行生态养猪小区的选址时, 不注意养猪小区对环境的影响, 也没很好地注重区内的生产、防疫布局。在猪舍选址及布局中注意避开了周围环境对养猪生产的不利影响, 而忽略猪场本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1.1 小区内规划不够严谨和科学
有的小区养猪户猪舍距离不够, 靠得太近, 没有隔离措施:猪场污水排放不集中;生产区与生活区安排不尽合理, 给生产管理造成不方便。
1.2 粪污处理设施不配套
养猪小区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年存栏3000头的养猪小区年排粪量约为2200t, 年排尿约为1000多吨, 加上冲洗污水排污量可观。目前, 绝大部分养猪小区粪污处理设施不全或没有固体粪便随处堆积, 把污水排放到河道、沟渠对环境的污染很严重。
1.3 技术服务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资金等原因, 养猪小区注重了圈舍等生产设施的建设, 而没有或不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服务设施。例如, 一些地方没有人工授精设施, 配种改良操作无法进行:没有诊疗设施, 无法实施检查、诊断、手术等治疗操作:以农户为生产单位, 生产过程中猪多、人杂, 管理工作跟不上, 农户我行我素, 陷入“新猪舍、老喂法”。
1.4 防疫设施设备不到位
很多养猪小区没有消毒设施, 人员进出频繁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小区没有病死猪尸体处理设施, 没有病畜隔离舍, 一旦疫病传播, 群体抗病力下降, 加大了疾病发生的频率。
2 对策
2.1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行政管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由于公共设施投入较大, 县乡村各级都要根据中央在养殖上的投入相应进行配套投入。县级按文件规定应该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来理顺对养殖业的扶持, 把国家、县乡的投入落到实处。县乡村要按统一要求规划建设好生态养猪小区公共设施。要让相关农户主动调整好土地。使小区的内外整齐统一, 科学规范;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生产基础条件出发, 农户自愿参加的原则来组织建设生态养猪小区建设。
2.2 加强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
国家行政部门应从新品种推广、饲养技术 (包括疫情、病害预防、新技术培训等) 和市场需求信息等方面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提高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发展建立一批大型的精深肉品加工企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 带动农户养殖效益的提升, 增强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并且, 加大对生猪收购、屠宰、销售等环节的管理, 防止个别经营单位、屠宰商垄断经营。压级压价, 损害养殖户利益。
2.3 加强合理选址及合理布局
养殖小区应建在村庄的下风向, 且未被污染和没有发生过传染病的地方。应距公共场所或其它畜禽或养殖场500m以上。公共设施方面达到电力稳定, 道路便利, 水源充足, 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2.4 建设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由动物保健组织对每个猪场使用抗生素情况、生产情况、疫病流行和防治情况进行访问检查, 对检查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 督促养猪者遵守禁令,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兽医卫生服务水平。村级兽医要对负责的猪场每日至少巡查一次。检查疫病情况, 并作好详细治疗记录。各级兽医及兽医部门都要及时为保健组织提供猪场的发病、治疗及用药情况, 为猪场提供饲养管理至疫病预防的全程服务。
2.5 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安全的饲料
奶牛养殖小区疫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篇9
1 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
(1) 根据生产实际, 制定消毒计划和程序, 确定消毒剂种类及其使用浓度、方法, 明确消毒工作的管理者和执行人, 落实消毒工作责任。
(2) 按奶牛小区的饲养规模, 在四周建设围墙 (网、栏) , 大门口设置外来人员更衣室和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 以及车辆、人行过道消毒池, 消毒池每周更换一次消毒液。生产区与其他区要建缓冲带, 生产区的出入口设消毒池、员工更衣室、紫外线灯和洗涤容器。定期对圈舍、道路、环境进行消毒, 必要时带畜 (禽) 消毒。
(3) 加强环境卫生整治, 及时无害化处理粪尿, 消灭老鼠, 割除杂草、填干水坑, 以防蚊、蝇滋生, 消灭疫病传播媒介, 防止污染环境。
2 严格执行预防免疫接种和检疫制度
(1) 奶牛小区要在当地动物防疫部门指导下,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 做好相应的免疫接种计划, 每年必须进行3~4次口蹄疫免疫注射, 并随时进行补免。
(2) 小区奶牛在春秋两季进行两次结核、布病疫病检测。对检出的阳性奶牛, 经复检无误后, 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监督下进行无害化扑杀处理。
(3) 小区奶牛要实行《奶牛健康证》管理和免疫标识制度, 通过对奶牛佩戴耳标, 实现“一牛一标一号”, 建立养殖档案, 详细记录奶牛免疫、饲养和用药等情况, 及时掌握和监控牛群疾病情况, 为小区原奶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4) 严格执行调入、调出检疫制度。严禁随意调入、调出未经检疫的奶牛。跨省调入奶牛应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并经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批准后方可调运。拟调运的奶牛必须经调出地产地检疫临床健康, 口蹄疫免疫在有效保护期内, 结核、布病检疫阴性。
3 实行封闭式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
小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 谢绝外人参观访问, 坚持自繁自养。这样既有利于自身的奶牛繁育改良和饲养, 又可避免购买奶牛时带进各种传染病。如果必须引进奶牛时, 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 选派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到产地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联合对牛只进行逐头检疫, 证明无传染病后才可引进。购进后, 应隔离饲养2个月, 经检疫无病后方可进入小区饲养。
4 加强饲养管理, 定期进行牛群健康普查
(1) 奶牛养殖小区每年应定期对奶牛进行1~2次健康检查 (包括酮病、骨营养不良病) , 了解奶牛群代谢状况, 定期邀请当地动物防疫部门对牛只抗体水平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免疫接种效果, 为科学制定防疫、检疫程序提供依据。
(2) 加强饲养管理, 根据奶牛生产情况, 合理分群管理, 及时调整饲草、饲料, 抓好疾病预防工作。
(3) 要做好牛舍间空隙地的绿化, 注意保持舍内通风换气, 做好冬季防寒保温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注意运动场地的保养, 要充足供应饮水和补饲矿物质。
(4) 要做好牛体自身卫生工作。应经常刷拭牛体, 保持牛体清洁。奶牛的乳房毛可能沾有大量的污物和细菌, 很容易污染牛奶和乳头, 其污染物是奶牛患乳房炎的潜在威胁。
(5) 要注意奶牛的蹄部保护。及时清除地面的碎石、铁丝等坚硬异物, 保持牛床、运动场及蹄部的清洁干净,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1~2次的检蹄、修蹄和护蹄工作。
5实行有针对性的药物预防制度
(1) 对一些细菌引起的疾病, 应及时采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奶牛乳房炎, 可先用50℃左右水浸泡的毛巾洗净乳房及乳头, 进行按摩。再用0.1%高锰酸钾液擦净乳房和乳头;挤完奶后, 用0.5%碘附溶液或0.15%~1.00%洗必泰溶液清洗乳房和乳头。对患病牛, 除积极治疗外, 还要注意反复挤净乳汁, 每天挤4~6次有利于其痊愈。
(2) 定期驱虫, 预防寄生虫疾病, 如奶牛焦虫病, 在蜱繁殖季节, 可采取贝尼尔 (血虫净) 每1 kg体重5~7 mL, 用水配成7%溶液, 臀部肌肉注射。
(3) 泌乳牛在正常情况下禁止使用任何药物 (尤其是抗生素) 和违禁添加剂, 必须用药时, 药残期的牛奶禁止作为商品牛奶出售。
(4) 对高产奶牛易发生的缺钙、产后瘫痪等病症, 可在产前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进行预防。
总体上, 小区存栏奶牛的主要疾病年发病率应控制在8%~10%以下, 死亡率应在2%~3%以下
6建立健全养殖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