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

2024-10-21

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精选9篇)

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 篇1

为优化养殖结构,增加养殖效益,近年来南京市六合区水产养殖场和畜牧水产技术指导站联合开展了中华倒刺鲃池塘高效养殖试验,面积7.6×667 m2,生产成鱼4 475 kg,其中中华倒刺鲃4 013kg,平均产量528 kg/667 m2;鲢、鳙鱼462 kg,纯利润3 860元/667 m2,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1 养殖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7.6×667 m2,呈长方形,东西方向,池深2.5 m,底泥12~15 cm。进排水方便,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池塘配备3 kW增氧机1台。

1.2 池塘消毒

采用干法清塘,每667 m2用生石灰80 kg,对水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包括池底、池边、池埂,以杀灭池塘内的病原体及敌害生物。

1.3 苗种放养

池塘消毒5 d后用80目的筛绢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和敌害生物进入池塘。每667 m2放体长10 cm以上的中华倒刺鲃鱼种1 000尾,计7 600尾。每667 m2套放鲢、鳙鱼各30尾、10尾,计300尾。放养前用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鱼体10 min。

1.4 饲料投喂

投喂淮安大北农饲料公司生产的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30%~28%,采用投饵机投喂。正常投喂前先进行5~7 d的人工驯食。驯食成功后,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9:00、13:00和17:00左右。投喂量以中华倒刺鲃在40 min内吃完为度,同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鱼体活动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1.5 水质调节

试验期间,根据水温、水质、pH值和水体透明度适时进行水质调节,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30cm。鱼体生长季节,每5~7 d加注新水1次,每次10~15 cm。每月使用生石灰1次,每次1 m水深667 m2用生石灰20 kg,化水后全池泼洒。适时开启增氧机,6-9月晴天中午开启增氧机2 h左右,阴雨天或鱼浮头时及时开启增氧机,至浮头现象消失停机。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

1.6 鱼病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坚持早、中、晚各巡塘1次,密切关注鱼的吃食、活动情况。整个试验期间,分别发生了出血病和赤皮病。出血病的治疗为每80 kg饲料拌血服灵200 g,连用3~5 d。赤皮病的治疗为二氧化氯0.3 g/m3对水全池泼洒,若病情严重剂量加倍或隔天再用1次。

2 养殖结果

2.1 产量

产成鱼4 475 kg,其中中华倒刺鲃4 013 kg,均产528 kg/667 m2,平均规格0.55 kg/尾,成活率96%。鲢鱼293 kg,鳙鱼169 kg,鲢鳙平均产量60kg/667 m2。

2.2 效益

试验总产值75 733元,中华倒刺鲃18元/kg,产值72 234元;鲢鱼5.6元/kg,产值1 640元;鳙鱼11元/kg,产值1 859元。

总成本46 395元。其中种苗费9 670元,饲料费25 925元,水电药物费1 200元,人员工资6 000元,塘租3 000元,其他费用600元。

总利润29 338元,667 m2均利润3 860元,投入产出比为1︰1.6。

3 小结

投放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中华倒刺鲃喜欢清新水体,要求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水体溶氧充足,透明度较高。中华倒刺鲃为底层广温性鱼类,越冬期间不停食。中华倒刺鲃幼鱼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体长在10 cm以上的个体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因此幼鱼阶段投喂粗蛋白含量30%的饲料,之后改投粗蛋白含量28%的饲料。

澳洲淡水龙虾生态健康养殖试验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长方形,面积0.4 hm2,池深2.0 m,水深1.5 m,池底平坦,水源为深井水,进排水方便,池底淤泥存留5~10 cm。池塘四周设置50 cm高的防逃塑料布,放苗前20 d进行清塘,生石灰用量为1 500 kg/hm2,清塘10 d后移植水草、水葫芦、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植物覆盖率控制在30%~50%。在池底堆放一定数量的石块和瓦片,石堆之间投放废旧轮胎以供龙虾蜕皮、栖息和隐蔽。

1.2 苗种放养

4月28日待池塘生物饵料达到一定量时投放虾苗20 000尾,投放规格为体长3~5 cm,平均为4.3 cm。投放时间选择在晴天早晨,投放时先将装苗塑料袋直接放入池水中10~15 min,待苗袋中水温接近池水温度时打开塑料袋将虾苗放入池中,采取多点投放。搭配投放白鲢苗种1 500尾,规格120 g/尾。虾苗和鱼苗入池后用聚维酮碘进行全池消毒。

1.3 养殖管理

1.3.1 水质调控 由于澳洲淡水龙虾生长快,新陈代谢旺盛,耗氧量大,为了保持虾池水质清新,一般每周加(换)水20~30 cm,使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左右,保持溶氧充足。当天气过热或过冷时,应适当加深池水以稳定水温。同时,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水质调控以稳定水环境。在龙虾苗种入池前通过施发酵过的有机肥培养浮游生物,构建较为稳定的池塘水生态系统。

1.3.2 饵料投喂 放苗后前三天虾苗以池塘中浮游生物为食,此后辅以绞碎的小杂鱼和碎肉。养殖30 d后添加投喂动物下脚料及人工配合饲料,待虾苗长至6~7 cm时,开始投喂轧碎的螺蛳、河蚌及适量的植物性饲料。日投喂量以吃饱、吃完、不留残饵为准。一般中、小虾的投喂量控制在体重的15%~25%,成虾按体重5%~10%投喂。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晚上投日饲料量的75%~85%,投喂点设置在池塘的浅水区和近岸边区域。

1.3.3 日常管理 养殖期间要勤检查、勤巡塘,及时清除池中青苔等有害植物,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和池岸上的防逃网,防止网布破损后虾外逃和敌害生物进入。除经常观测澳洲淡水龙虾的摄食和活动、生长和蜕壳等之外,还要注意水质和池底环境变化。7~10 d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和虾体镜检,高温期间定时投喂大蒜素和芽孢杆菌,进行疾病防治。

2 试验结果

2.1 成活率和产量

从11月1日开始陆续进行拖网、撒网捕捞和陷井笼捕以及干塘围捕,待水温降至5 ℃前捕捞完毕。此试验共计捕捞出龙虾14 560尾,平均每尾重180 g,养殖成活率达72.8%,平均单产6 552 kg/hm2。捕捞到白鲢760 kg,平均单产1 900 kg/hm2,折合后总单产为8 452 kg/hm2。

2.2 产值与效益

整个养殖过程中,龙虾的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累计投入7 230 kg,饲料费3.46万元。苗种费、池塘租赁费、鱼药费、水电费、人员工资等开支8.12万元,共计投入成本11.58万元。淡水龙虾按市场价80元/kg,白鲢按6元/kg,销售收入共计21.42万元,实现利润9.84万元,平均纯收入24.6万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3 小结

澳洲淡水龙虾喜暗怕光,具有夜出日蔽的习性,善于爬行,不善于游泳,常常聚集池塘淺水区爬行觅食,一有惊吓会迅速逃回水草或隐蔽物中。为了给龙虾营造一个隐藏和蜕壳的环境,生产上一般使用淘汰的废旧轮胎。试验发现使用整个废旧轮胎不利于龙虾自由活动,也不利于轮胎内外的水体交换,易造成部分区域水质变坏或缺氧。因此在投放前用砂轮锯将轮胎切成两半,用生石灰水消毒浸泡一天,用干净水冲洗干净后再入池。轮胎不但给龙虾营造一个理想栖息场所,而且在起捕龙虾时可以顺利地将躲藏在其中的虾倒出来,减少对龙虾的人为和机械伤害,从而可以提高成活率。

在养殖前期准备工作中,清塘后肥水培养生物饵料至关重要。在投放虾苗前10~15 d,每hm2虾池施用2 500~3 000 kg发酵鸡粪进行基础饵料培养,以培育枝角类和桡足类,确保虾苗放养初期有充足的适口饵料,提高苗种入塘成活率。在成虾饵料投喂时,要做到精准投喂,荤素搭配,减少饲料浪费、节省养殖成本。动物性饵料采取低温运输和储存,以防止温度过高腐烂变质,影响池塘水质及龙虾的健康。

鱼种塘套养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3

1 塘口条件

1.1 基本条件及要求

养鳖塘口首先要有一个喜阳、安静的养殖环境,其次水源水质要好(Ⅳ类以上水质),进、排水系统分开,东西向保证白天阳光长时间照射有利于鳖晒背,面积5×667 m2~10×667 m2,水深1.5 m左右,底适当保持20 cm左右氧化淤泥,水面到堤埂要有一定的坡度,塘四周分别用网和钙塑板设置防盗、防逃设施,四角或中间适当留一两处大小2 m2左右产卵场,其他还有加水泵,增氧机,以及供鳖晒背用1 m2左右漂浮木质板块(每塘口5~10块)。

1.2 塘口消毒

塘口当年鳖种投放前应充分利用阳光先晒底、改底,再结合鱼种放养周期,放养前7~10 d清塘消毒,首选生石灰用量150 kg/667 m2左右,化浆满塘均匀泼洒。其次漂白粉用量15~25 kg/667 m2左右,化水均匀泼洒,其他药物尽量少用。清塘待药性差不多消失后上水1 m左右水深,肥水后应该再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10-6~0.4×10-6处理一下空白水体再放鱼鳖种。

1.3 肥水及有益生物饵料移植

结合加水,放养前一次性施足基肥首选腐熟干鸡粪,用量200~400 kg/667 m2,其次市售微生态肥2 kg/667 m2、磷酸二氢钙0.5~1.0 kg/667 m2培养单胞藻、轮虫等有益浮游生物,后期视鳖规格可以适当充仔虾5 kg/667 m2、螺蛳100~200 kg/667 m2。

2 苗种放养

鱼种和鳖种同样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好,规格整齐。其中一塘口,具体放养情况如下表1;2010年放养同2009年,另4月份还投放600 kg螺蛳。鱼种下塘时经用3%食盐水+50×10-6晶体敌百虫浸洗10~15 min,同样鳖种下塘时用20×10-6高锰酸钾浸洗10~15 min。

3 日常管理

3.1 饲料投饲

鳖饲料来源广泛,杂鱼虾、动物肉皮、内脏及其他植物类豆饼、菜粕等,本地区滨临洪泽湖区,杂鱼较多且价格不高,再加上鳖喜动物性饲料,几年来一直以杂鱼投喂为主,动物内脏肉皮为辅,5月初开始到6月中旬每天按鳖体重1%~3%8:00—10:00一次投喂,随气温水温逐步升高,投饲量逐步加大到4%~7%,分8:00—10:00, 16:00—17:00二次投喂,10月往后天气转凉要逐步减食直至冬眠停食,具体看天气状况、水质、鳖吃食等情况灵活投喂,尽量在两个小时内吃完最好。鱼种主要以品牌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下塘前期肥水着生大量轮虫、枝角类加上部分粉状料,短期内使吃食鱼规格达到400尾/kg,这时改用机投破碎颗粒饲料,经驯化投喂量达7%~8%,每天分4~5次投喂,每次45~60 min为宜,间隔1.5~2.0 h,规格达120~60尾/kg时改投粒径Φ1.6~2.0颗粒饲料,每天投喂量5%左右,次数同上,具体也要视天气变化、水质、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3.2 水质管理

适合鱼、鳖养殖优良水体可概括为:肥、活、嫩、爽四字,指水中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藻相平衡,有较多营养盐类,通过阳光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溶氧供鱼类正常呼吸、氧化底质需求,分裂产生较多浮游植物嫩体,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转化鱼类,水体有一合适透明度从而达到肥而不脏、浓而不老。上面提及施基肥外,随气温升高、存鱼量不断加大,池塘水位要不断加大,高温季节有条件最好达到1.7~1.8 m深,中途视水瘦不定期补肥,主要以施微生态肥、磷酸二氢钙为主,主要考虑水体氮磷比、钙磷比及各种微量元素平衡,高温季节每星期换次新水,换水量占池水1/4左右,晴天中午、夜间到凌晨、阴雨天气要坚持开增氧机,尤其高温季节不能间断。每半月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200~250g/667 m2EM菌250~500 g/667 m2(与水体杀菌剂交叉使用期),使用前最好用红糖加水等稀释并在阳光照射下活化4 h左右再全池泼洒,开动增氧机并密切关注夜间塘口鱼类活动等情况。

3.3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塘口中华鳖放养前经药物浸洗加上密度放养较稀,水质管理较到位,每天从市场上收购的杂鱼都是新鲜的,除个别受外伤外几乎没什么针对性用药,而鱼种前期用1~2次90%晶体敌百虫泼洒控制水体大型浮游动物,中途按规定剂量泼洒1%鱼用阿维菌素防治鱼体表及腮上寄生虫,对于一些明显细菌性鱼病,除外用抛撒颗粒型溴氯海因、强氯精、二氧化氯片剂杀菌剂外,同时内服三黄粉、打蒜素等以中草药为主治疗。每天看到鱼死亡10尾以下的塘口,可不予考虑用药,个体小被中华鳖直接撕咬吞食,维持生态平衡。

4 有关收益及成本支出

具体成本及收益情况见表2、表3。

5 综合分析

鱼种放养模式上白鲢夏花不宜同吃食鱼一起放,宜待吃食鱼长到一定规格后迟放、稀放,实践说明花白鲢越多,对水质负影响越大,饵料系数高,影响收益。

套放中华鳖塘口较单纯养殖鱼种塘口鱼种发病率明显降低,两者虽共处同一水体,常见鱼病不能有效传给鳖,共生性较好,相反利用鳖贪食性吞食初期发病鱼体,切断健康鱼的感染源,有效控制部分鱼病。

中华鳖生态养殖试验 篇4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池

选取沧州临港海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作为实验池,分别编号为1、2、3、4。

1.2 微生物制剂

起底质改良作用的底质改良颗粒,起水质调节作用的益水素、EM露,起增氧作用的增氧剂。

2 试验方法

上述选择的4个条件基本相同的养虾池,其中2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100 g益水素,3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500 mL EM露,4号池加入200 g底质改良颗粒和200 g增氧剂,1号池作为对照组不加入微生态制剂。连续5 d监测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3 试验结果

经过5 d的取样,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具体结果如图1、2、3所示。

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添加了底质改良颗粒的实验组2、3、4池,5 d后水体中氨氮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40%以上,而对照组中氨氮含量无较大变化。说明三种添加方式均能起到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的作用。

添加底质改良颗粒对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如图2所示,5 d后实验组2、3、4池中亚硝酸盐的降解效率高达99%以上,而对照组中亚硝酸盐含量无明显波动,证明三种添加方式的亚硝酸盐降解效果显著。尤其是4号池中底质改良颗粒的添加,在第3 d即达到最大降解效率。

硫化氢在养殖水体中的含量变化如图3,相对于对照组来说,5 d后实验组中硫化氢的降解效率均可达到60%以上,3种添加方法的效果显著。从图3中可以看到实验组在第5 d就已经达到了监测的最低值,而且硫化氢含量还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

4 结果分析

养虾池联合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连续5 d进行水质检测,从第3 d开始,氨氮(NH4+-N)维持在0.45~0.5 mg/L之间,亚硝酸盐(NO2--N)维持在0.025~0.3 mg/L左右,硫化氢(H2S)维持在0~0.025 mg/L之间。而空白池塘的指标没有明显降低。说明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联合使用后,水质得到明显改良,有害物质含量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

从3个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池子本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远不能达到标准,而且长期的养殖过程必定会破坏水体自身的净化能力,使得养虾池的环境会一度恶化,最终严重影响到养殖的经济利益。而使用底质改良颗粒和其他活菌制剂后,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含量显著下降,水体改良效果非常显著,并能够长时间维持。

底质改良颗粒与益水素、EM露或增氧剂的联合使用,对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三种方式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都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处理硫化氢的过程中增氧剂略不及其它两种添加方式,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在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来增加使用量。

河蟹生态高效养殖试验 篇5

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位于金坛市儒林镇长荡湖观光渔业科技示范园内,面积35×667 m2,呈长方形东西走向,坡比1∶2.5~1∶3.0,池底平坦,四周有环沟,池底淤泥深5~10 cm,池埂宽3~4 m,沿塘四周有宽0.4 m、高0.6 m的水泥护坡,有防逃设施。池塘经曝晒后,用生石灰250 kg/667 m2消毒。

2 蟹种放养

选放江苏省省级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场儒林湖头村培育基地培育的大规格优质蟹种,要求规格整齐、行动敏捷、体表完整、无病无伤,性腺未成熟,规格110只/kg,蟹种放养量700只/667 m2。

3 构建池塘生态系统

采用种植复合型水草、移殖螺蛳、施用生物菌和铺设微孔增氧管道等方法,运用水质调控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物理操纵技术,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优化河蟹生长环境,建立池塘生态系统,达到生态控制的目的。

3.1 种植水草

种植的复合型水草有伊乐藻、黄草、轮叶黑藻和面条草,保持水草的池塘覆盖率在70%,达到河蟹养殖池塘的“四季常青”。

1月上旬,在池塘中呈条带型东西向种植伊乐藻,条带宽1 m,间隔10 m,伊乐藻条带间隔内切段插种黄草。2月下旬,池塘内施生物有机肥50 kg/667 m2。3月上旬,撒播轮叶黑藻芽孢25 kg/667 m2。3月中旬,撒播面条草草籽1 kg/667 m2。

5月上旬,池塘中伊乐藻长势好,为防止高温败草对伊乐藻进行割茬,割除上部,保留伊乐藻的高度在40~45 cm,高温季节伊乐藻的生长将受抑制。为保持高温时池塘水草的覆盖率达到70%,伊乐藻在割茬后,可以将池塘中伊乐藻间的空余部分补种轮叶黑藻。

6月中旬,池塘中水草开始减少,补种轮叶黑藻和伊乐藻,补草量约为池塘中水草的10%,水草的补种量根据池塘水草总量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70%为宜。

8月中旬,池塘中水草的覆盖面较大,将连片的伊乐藻拉去部分,留出草间空隙,使阳光能直射到池底。

3.2 移殖螺蛳

河蟹养殖池中移殖适量的螺蛳,通过螺蛳摄食池塘中有机碎屑和残饵,降解养殖污染,而且活螺蛳可以成为河蟹的天然饵料,为河蟹的生长提供动物蛋白源。

螺蛳分2次移殖,第1次在2月中旬,投放量为175 kg/667 m2,第2次在4月上旬,投放量为190kg/667 m2,分批移殖螺蛳有利于提高其成活率。

3.3 施用生物菌

池塘水温在高于20℃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加快,为增加池塘有益菌群量,从5—8月,不定期施用EM原露和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增加池塘自净能力,协调池塘生态环境。。

3.4 微孔增氧

铺设微孔增氧管道,保持池水有足够的溶氧量,防止池底出现负氧层,从而避免因缺氧造成的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危害养殖的河蟹健康。

增氧从6月开始,每天12:00开启微孔增氧机至次日6:00。闷热和阴雨天气要及时开动增氧机。

4 饵料投喂

选择适口性好、营养全面的饵料是河蟹健康生长的物质基础。养殖期间选用优质冰冻小鱼加颗粒饲料配合投喂,小鱼可提供河蟹生长所需的优质动物蛋白和多种天然微量元素,颗粒饲料提供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养殖过程中投喂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在30%~32%。

饵料投喂方法采用全池均匀抛洒的方式,时间是16:30—17:30,通过第2天巡塘观察池塘中饵料的残留情况,适时调节投饵量,避免过多残饵或投喂不足。在特殊情况(河蟹蜕壳高峰期、大雨和闷热、高温天)减少投喂。3—10月共投喂冰冻小鱼13 285.0 kg,颗粒饲料1 021.0 kg,药饵225 kg等。

5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实施以预防为主的病害防治措施。5月13日开始第一次综合防治用药,第1天全塘泼洒纤虫净,用量20包(规格500 g/包);隔天用戊二醛消毒,用量6瓶(规格1 L/瓶),同时投喂药饵1周,药饵中含2%的中草药和2‰的氟苯尼考。进入6月份水温升高,为预防肠炎和烂鳃等细菌性疾病,从6月11—16日,投喂的冰冻小鱼中加3‰痢菌净。7月份水温较高,为控制水体中细菌总量,降解池塘有害物质,7月12日全塘泼洒温和型消毒剂优碘10瓶(规格1 L/瓶),于7月16日全塘施用氨基酸解霸7瓶(规格1 L/瓶)。

6 养殖情况

在整个养殖过程,尤其是5—9月,池塘中水草繁茂,总量保持在塘口总面积的70%,池塘水质清新,为河蟹生长提供了佳境。

在养殖期间,为了及时了解池塘中河蟹生长情况,不定期对养殖的河蟹进行生长观察。特别是在河蟹蜕壳间期,仔细观察河蟹的活力、患病情况以及规格是否整齐。

池塘中河蟹长势好、活力强,未曾有病害发生。平均规格达222 g/只,平均产量116.5 kg/667 m2,回捕率为72%。商品蟹外观质量好,活力强,实现了“大规格、高产量、好品质、高效益”,提升了池塘生态养蟹技术水平。

7 小结

养殖试验根据河蟹生物学习性,应用生态学原理,通过池塘标准化改造、选优放种、微孔管道增氧、复合型水草的种植和管理、科学投喂等综合技术措施,实现河蟹产量100 kg/667 m2、平均规格达200 g以上、效益10 000元/667 m2的池塘河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该技术的重点主要有5个方面。

7.1 池塘标准化改造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基础

池塘经多年养殖,呈现老化状态,主要是池底不平、淤泥过深、水位不足、坡比过小等,影响河蟹养殖的产量和质量。河蟹生态高效养殖必须选择标准化池塘,池塘的坡比1∶2.5~1∶3.0,池底平坦,淤泥深5~10 cm,池埂宽3~4 m,配套进排水系统,防逃设施齐全。冬季清塘后池塘要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消毒。

7.2 适量放养大规格优质蟹种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关键

没有优质的蟹种就养不出优质河蟹,没有适当的放养密度就不会有高产量。因而,在蟹种的放养时坚持适中规格、适当密度、适时放养,挑选优质蟹种的规格为110只/kg,蟹种放养量700只/667 m2,于2月底前结束。

7.3 微孔管道增氧是河蟹生态高效养殖的重要条件

溶氧是河蟹生活、生长的第一限制性因子,尤其在河蟹快速生长的5—9月,闷热天气居多,极易缺氧引起病害和死亡。通过微孔管道增氧,将池水溶氧控制在5 mg/L以上,提供河蟹生长所需的溶氧。由于微孔管是从池塘低层开始增氧,能防止池底产生负氧层,减少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富积,并且充足的溶氧能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加快池塘物质循环,增加池塘养殖容量,从而有效提高池塘产量。

7.4 种植复合型水草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核心

只有种植复合型水草才能确保河蟹养殖池塘“四季长青”,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栖息、活动的场所和适口植物性饵料,也维持池塘良性生态系统。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草的养护和管理,水草少时补种,水草过多时适量去除,将池塘水草总量控制在占塘口总面积的70%左右。水草过多会影响池中阳光,造成池底光照不足,水草会从底部腐烂,引发大面积败草,水草过少时池塘环境调节能力不足,会出现水质突变,不利于养殖。

7.5 科学投喂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的保障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 篇6

1 养殖准备

1.1 养殖试验周期

养殖时间为2009年8月—2010年8月。

1.2 试验人员

江宁区水产科丁金林, 江宁区水产技术指导站乐文俊, 淳化街道农服中心万宽军、万立顺, 示范户赵治宇。

1.3 试验塘口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位于秦淮河畔淳化街道西城圩, 水系发达, 水源充沛, 且符合国家无公害水质标准。2010年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面积80.1×667 m2, 7个塘口, 均是长形, 东西向为主, 池底淤泥较少, 深10~20 cm, 池塘四周用河蟹防逃薄膜做好防逃。具体情况见表1。

2 养殖方法

2.1 龙虾亲虾放养前准备工作情况

2.1.1 清塘

2009年7月中下旬排干池水, 曝晒池底5~7 d, 然后用生石灰清塘, 用量100~120 kg/667m2, 化水后全池泼洒, 杀死池中的野杂鱼及龙虾的敌害生物。

2.1.2 回水

生石灰清塘7 d后, 回水至池塘中平均水位60~70 cm, 回水时用40~60目网片过滤, 以防野杂鱼卵随水进入池中, 影响龙虾过冬。

2.1.3 龙虾亲虾放养

2009年8月10日开始龙虾亲虾放养, 放养量为4~5 kg/667 m2。所放养龙虾亲虾要求: (1) 体色暗红或黑红色、有光泽、体表光滑无附着物。 (2) 个体要求40 g以上, 一般雄性个体要大于雌性。 (3) 雌雄亲虾要求附肢齐全、无损伤, 体格健壮、活动敏捷。

2.1.4 龙虾亲虾过冬

龙虾是穴居水生动物, 穴居过冬, 其穴口沿水位线。这就要求保持龙虾越冬池水位基本平衡, 龙虾穴口长时间闷于水下, 龙虾会被闷死, 水位在穴口过下, 穴中龙虾易缺水、失水而死亡。试验塘口遇到连续降雨天气, 要适当向外排水;连续晴天, 池水挥发大时适当补水, 始终保持龙虾越冬池水位的相对平衡。同时, 由于冬季, 池中水草偏少, 根据龙虾池水草的多少, 及时适当补给稻草, 并且每隔20 d左右换一次稻草, 保持龙虾越冬池充足的水草量, 使得龙虾亲虾安全过冬。具体情况见表2。

2.2 成虾养殖

2010年江宁区淳化街道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于3月25日气温、水温回升时, 开始适当适量投喂龙虾饵料, 开展龙虾养殖。

2.2.1 种植水草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原是河蟹养殖池, 水草基础良好, 2010年补种了部分苦草、伊绿藻, 池塘中水花生、马莱野子草、苦草、伊绿藻占水体面积的40%左右。

2.2.2 饵料品种

饵料以淮安大江渔用颗粒饲料 (蛋白28%) 为主, 辅以小杂鱼和大麦。

2010年度,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经4—7月养殖, 龙虾总投饵3.59×104kg, 其中小杂鱼2 300kg, 淮安大江渔用颗粒饲料2.5×104kg、大麦8 600kg。

2.2.3 投喂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 3月份日投喂量按池塘中龙虾总量的2%投喂, 4月份日投喂量按池塘中龙虾总量的3%~4%投喂, 5—7月份日投喂量按池塘中龙虾总量的4%~6%投喂, 阴雨天减半, 连续阴雨、气压低少量投喂。每日投喂两次, 早上占日投喂量30%, 傍晚时分占70%, 沿池塘四周洒喂, 上午投在中深水处 (离池边2 m外) , 晚上投在浅滩处, 每个龙虾池设置活动食台2个, 经常检查食量和生长情况, 并依据所测重量估算池塘中龙虾总量, 计算合理的日投喂量。

2.2.4 日常管理

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要求示范户赵治宇每日巡塘不少于二次, 特别是傍晚。巡塘要注意水质变化、防逃设施、池埂渗漏情况、泛塘预兆等。同时, 要求定期添、换新水 (每隔15 d添、换新水一次) 、阴雨天气开增氧机及水质偏瘦及时追施肥料等。要求示范户在气候突变时, 发现水草上面有虾、岸边有虾等情况就表明泛塘在即, 应立即进水, 开增氧机, 泼增氧粉等急救措施, 以防龙虾泛池死亡。

3试验结果及效益情况

2010年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 于2010年5月5日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 捕捞龙虾上市。至8月15日, 7口龙虾池捕捞上市结束, 共计上市商品龙虾17 679 kg, 平均每667 m2上市商品龙虾220.7 kg, 平均单价20元/kg (塘口价) , 产值35.4万元, 预计存塘龙虾3 000多kg。而龙虾生态高效养殖试验塘口饲料总成本14.15元, 其中:小杂鱼0.7万元, 大麦1.2万元, 淮安大江渔用颗粒饲料 (蛋白28%, 3 300元/t) 8.25万元, 塘租、人工、电费等杂支5.9万元, 总支出14.15万元, 形成效益21.25万元, 平均效益2652.9元/667 m2。具体收获情况见表3。

4结论

稻虾连作生态养殖试验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选择与改造

1.1.1 稻田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交通便利、保水性能好的稻田,面积以10×667 m2~20×667 m2为宜。

1.1.2 稻田改造

环沟沿田埂内侧1~2 m处开挖,沟宽2~3 m,深1.0~1.5 m。田间沟与环沟相连,视田块大小挖成“十、井”字形,沟宽、深0.5~1.0 m。暂养池(沟)位于稻田一端,宽5~10 m,深1.5 m。开挖的面积要占总面积的10%左右。工程建设的土方将田埂加宽1~2 m,加高0.5~1.0 m。

1.1.3 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系统要求互相独立,且能确保在洪水季节不逃鱼,不漫水;旱季能确保渔业用水。进排水口地基要压紧夯实,并要用密眼网或拦鱼栅封好,严防小龙虾从进排水口逃跑。

1.1.4 防逃设施

可用塑料薄膜、玻璃钢瓦、石棉瓦、钙塑板、加强钙塑板、水泥预制板等,下端埋入土中15~20 cm,地面上至少露出40 cm高,四角要呈圆形。

1.2 苗种放养

1.2.1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放养前15 d,每667 m2水面用生石灰75 kg,消毒7 d后,注水0.5 m。养殖小龙虾的稻田,种植或移植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水花生、空心菜等水生植物,要占水面的2/3以上,为小龙虾提供动物性饲料并净化水质。养殖小龙虾的稻田,种植或移植轮叶黑藻、苦草、马来眼子菜等,约占水面的1/3。

1.2.2 小龙虾的放养

放养小龙虾虾苗或虾种时要试水,试水安全后,才可放虾。小龙虾放养方法: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667 m2放养个体在40 g/只以上的小龙虾20 kg,雌雄性比3∶1。

1.3 饲料的投喂

投饵要做到“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每天投喂2次,8:00—9:00投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的20%~30%;16:00—18:00头喂1次,投喂量占全天的70%~80%。定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品种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饲料,总的原则要做到“两头精,中间青”,使小龙虾能够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定量: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10%,具体可根据气候、水温、小龙虾摄食等情况灵活调整。定点:一般每口池塘可以固定4~8个投饵点,便于及时观察、检查小龙虾摄食情况。小龙虾饵料可以分为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颗粒饲料。植物性饲料主要有:水化生、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等天然水草,南瓜、西瓜皮等多种蔬菜,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芝麻等谷物饲料。动物性饲料主要有:小鱼小虾、螺蛳、蚌肉、蚕蛹、猪血、及畜禽内脏等。还可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光、热、水、气等资源优势,搞好天然饵料的培育与利用。采取施足基肥、适量追肥等办法,培养大型浮游动物与底栖生物等。

1.4 水质管理

小龙虾喜欢在水质清新、DO充足的水域里栖息生长,要求水质DO在3 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保持在40 cm左右,氨氮含量0.05 mg/L以下,亚硝酸氮0.06 mg/L以下。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调节水质,水面10~15 kg/667 m2。

1.5 日常管理

一是坚持每天早晚各巡田1次,检查小龙虾吃食、活动情况及进排水口、防逃设备是否完好。而是做好病害敌害的预防清除工作。三是正确使用农药、渔药。

1.6 水稻的栽培与管理

1.6.1 水稻品种的选择

应选抗病力强、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株型紧凑,通风透光,优质高产,生长期较长的品种。

1.6.2 水稻育秧

主要有:肥床准备,适时播种,强化管理,防病治虫。

1.6.3 秧苗移栽

采用大苗移栽,每667 m2基本苗保持12万株左右,并在鱼沟、鱼溜边多栽两行。

1.6.4 水稻的生长管理

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巧施追肥,重点抓好增穗和结实壮粒两次追肥。水浆管理,干干湿湿:浅水栽插→深水活棵→薄水抽孽→脱水烤田→复水长粗→深水抽穗→浅水壮籽→湿润灌浆→放水收获。

1.7 水稻病虫害防治

1.7.1 常见的病虫害

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螟虫、稻卷叶螟。

1.7.2 生物防治方法

主要利用水稻害虫的天敌,如稻田蜘蛛、盲蝽象、隐翅虫及青蛙、鱼、蟹、鳖、黄鳝等。

1.7.3 药物防治

低毒高效农药,正确的喷雾方法,深水用药。

1.8 收获

1.8.1 水稻的收获

收获前先降低水位,将小龙虾引入沟内暂养池内,待稻田全部露出水面后再收割,收割后立刻灌水。

1.8.2 小龙虾收获

稻田养蟹的捕捉时间以9—11月为宜,通常采用地笼和夜晚手捕为主,也可暂养到次年的2—4月份收获。

2 结果

试验稻田养殖龙虾的面积合计3 714×667 m2,投种57 949.5 kg,总产量262 675 kg,总投入158.3086万元,总产值488.05万元,总利润329.7414万元,水稻产量平均增产10%以上。平均667 m2投种量15.60 kg,平均667 m2产量70.73kg,最高单产250 kg,最低单产20 kg;规格分布范围0.017~0.025 kg,最大规格0.025 kg,最小规格0.12 kg;平均667 m2利润887.83元,最高667 m2利润2 500元,最低667 m2利润240元;投入产出比为1︰3.08。详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推广稻田工程化虾稻连作养殖技术,可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水体利用率,可以提高稻田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推广稻田工程化虾稻连作养殖技术有利于建设“三高”农业,通过改造“三低”(低洼、低产、低效),开发“三荒”(荒水、荒滩、荒地),建设“三高”(优质高产高效、旱涝保收),有利于富村富民,有利于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安徽省渔业经济再上新台阶,稻田工程化虾稻连作养殖是安徽省渔业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稻田工程化虾稻连作养殖,稻田田间有丰富的水、光、热、溶氧等资源,适应小龙虾生长,小龙虾能清除田间杂草,松动土壤,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两者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平衡的作用。稻田养殖稳粮、增效、富民,效益比单种粮食高出好几倍,同时稻田养殖少用或不用农药,可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可谓一举三得。

小龙虾放养方式的选择。小龙虾放养方法有两种:一是在稻谷收割后的9月上旬将种虾直接投放在稻田内,让其自行繁殖,根据稻田养殖的实际情况,一般每667 m2放养个体在40 g/只以上的小龙虾20 kg,雌雄性比3∶1。二是在5月份水稻栽秧后,投放规格为2~4 cm的幼体虾3 000~5 000尾/667 m2或10 kg/667 m2。小龙虾在放养时,要注意幼虾的质量,同一田块放养规格要尽可能整齐,放养时一次放足。在晴天早晨或阴雨天放养,放养虾种时用3%~4%的食盐水浴洗10 min消毒,高温天气进种、苗要谨慎消毒,最好是进种苗时不用食盐水浴洗,进完种苗后用生石灰10 kg/667 m2对水体消毒。经过试验与调查统计发现,以9月份收割稻谷后放养种虾效果较好。因为,此时种虾已经过正常的蜕壳生长期,准备积累营养以越冬,同时虾壳变得坚硬便于运输。

参考文献

[1]朱清顺, 周刚.江苏小龙虾养殖产业化发展对策[J].科学养鱼, 2003, 6:3-4 (2) .

[2]周刚, 朱清顺.无公害小龙虾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 2005, 1:14-15.

[3]戈贤平.我国淡水虾蟹养殖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学养鱼, 2003 (增刊) , 1-5.

鳜鱼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试验 篇8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0年4月—2011年12月,地点为江都市渌洋湖水产养殖场。

1.2 试验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为江都市渌洋湖水产养殖场谢传林承包的池塘,养殖面积85×667 m2,其中鳜鱼塘3口共20×667 m2,饵料鱼塘6口共65×667 m2;袁凤喜承包的池塘,养殖面积69×667 m2,其中鳜鱼塘一口14×667 m2,饵料鱼塘4口共55×667 m2。

试验池塘池底平坦(2010年1月已清淤改造),底泥厚10~20 cm。土质为壤黏土呈中性,水源为长江水系经大运河排灌进入,无污染,水质清新,符合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 5051-2001)。每口池塘按面积和功率大小配置水泵、增氧机和自动投饵机。

1.3 试验鱼苗种来源

鳜鱼苗为广东产体长为1.5 cm乌仔,饵料鱼为养殖场自产异育银鲫水花。

1.4 池塘准备

鳜鱼苗培育塘、饵料鱼塘均在3月20日前用生石灰带水清塘,每667 m2用量250 kg,一周后,干塘曝晒3天再进水,将水位加至0.8~1.0 m,每667m2投施已发酵的有机肥300 kg和过磷酸钙1.5 kg,培育浮游生物,使池水水色呈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30 cm, 5 d后检查水体浮游生物,如水体肥度不够,每667 m2再追施生物肥2 kg。

1.5 饵料鱼培育

4月6日前后,将附有异育银鲫鱼卵的鱼巢(试验用鱼巢为杨树根)放入饵料鱼塘中,进行孵化,前后按三批放入,每批间隔两天,鱼苗密度控制在100万尾/667 m2内,在鳜鱼苗下塘前,将饵料鱼捕捞到鳜鱼苗培育塘中。此阶段关键要用控制投喂饵料鱼饲料的方法控制饵料鱼的生长速度,使饵料鱼体长为1.0~1.1 cm,以保证鳜鱼苗下塘后,能摄食最适的饵料。随着鳜鱼苗生长,饵料鱼规格要与所饲鳜鱼配套适口,苗种培育期间应为所饲鳜鱼体长的70%左右。

1.6 鳜鱼苗放养与培育

4月15—20日,视天气和饵料鱼个体大小,安排购进鳜鱼苗时间,根据各自鳜鱼培育塘面积多少,按1万尾/667 m2放养,开始饵料鱼数量按鳜鱼下塘数量15倍以上投放,以后每隔4 d检查一次饵料鱼密度,进食数量随鳜鱼体长长大要增加,如发现鳜鱼苗到池边追食饵料鱼,应立即补充适口足量的饵料鱼。

1.7 分塘养殖成鱼

前一年存放压塘的鳜鱼必须在5月20日前干塘上市,及时清塘、肥水后,至6月10日前后,挑选规格达到6 cm,体格健壮的鳜鱼放入成鱼塘中,每667 m2按1 000尾投放,多余苗种对外销售。

1.8 生态模式放养

往年习惯单一放养鳜鱼,导致池塘水质难以调控、病害严重和因氨氮超标而造成严重缺氧浮头泛塘。2010—2011年对试验塘采取生态模式放养,在主养成鳜塘中667 m2套放110 g/尾花、白鲢120尾(花、白鲢比1∶2), 60 g/尾的异育银鲫120尾,螺蛳20 kg,在塘边浅水处栽植伊乐藻,栽植面积占塘口面积15%。

1.9 饲养管理

1.9.1 投饵

鳜鱼饵料鱼塘面积与鳜鱼主养塘面积比必须达到3∶1以上,用控制投喂饵料鱼饲料的方式,控制饵料鱼生长速度,如饵料鱼生长速度过快,饵料鱼规格超过鳜鱼适口活饵,减少或停止饵料鱼饲料投喂量;生长速度过缓时,增加饵料鱼饲料投喂量,以保证鳜鱼摄取适口的活饵料,成鳜饲养期间必须按照鳜鱼体长的40%计算投喂适口饵料鱼规格,切忌随意投喂或大或小的饵料鱼。

1.9.2 水质管理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鳜鱼养殖的成败,鳜鱼苗下塘后每10 d用EM菌、光合细菌等调节水质,同时用底质改良剂分解改善池塘淤泥和有机粪便、碎屑。7—8月份,每日检测pH值(7~8)、氨氮(0.5 mg/L以下)、亚硝酸盐(0.1 mg/L以下),发现指标偏高,及时降解。配备足够的增氧设备,合理使用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1~2 h,阴雨天24:00开机至日出后2 h,保持池水溶氧在4 mg/L以上。

万尾,万元

注:鳜鱼苗培育池面积20×667 m2,饵料鱼池面积52×667 m2。

万尾, 万元

注:鳜鱼苗培育池面积15×667 m2,饵料鱼池面积40×667 m2。

万尾,万元

注:鳜鱼苗培育池面积20×667 m2,饵料鱼池面积65×667 m2。

万尾,万元

注:鳜鱼苗培育池面积15×667 m2,饵料鱼池面积55×667 m2。

1.9.3 病害防治

鳜鱼病害主要有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烂鳃病、出血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用硫酸铜或苦碜碱杀灭抑制,烂鳃病用速效鳃净(中药消毒剂)、聚维酮碘消毒杀菌,出血病用季胺盐碘和聚维酮碘配合使用治疗,也可用苯扎溴铵和聚维酮碘配合使用治疗。试验池塘均未发生虹彩病毒病,而周边池塘出血病和虹彩病毒病发病严重,由于水质不好,难以治愈,死鱼较多,损失严重。

1.1 0 分茬上市

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起捕20%左右,挑选规格600 g/尾以上的商品鳜鱼上市。价格一般在50~55元/kg。11月份起捕40%,挑选规格600 g/尾以上商品鳜上市,价格在40~46元/kg。留塘40%,采用小池专池暂养,待翌年1—5月份上市,价格可达60~80元/kg。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两养殖户池塘鳜鱼种培育情况见表1—2,成鱼养殖情况见表3—4。

2010年,试验总面积1 541×667 m2,购鳜鱼苗37万尾,培育5 cm以上鳜鱼种24万尾,成活率65%,利润14.9万元,成鳜塘投放6 cm以上鳜鱼种3.5万尾,收获成鳜18 000 kg,平均529 kg/667 m2;商品鱼6 500 kg,总产值104.8万元,利润50.2万元,总利润65.1万元,平均4 227元/667 m2(包括饵料鱼塘面积)。总投入73.3万元,产出138.4万元,投入产出比1∶1.88。

3 小结与讨论

随着鳜鱼人工养殖规模日益扩大,养殖密度和亩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水域环境日趋恶化,鳜鱼各种疾病,尤其是虹彩病毒病日趋严重,以及鳜鱼集中上市的原因,造成鳜鱼养殖经济效益严重下降。笔者通过两年的试验探索认为。

3.1 采用生态模式放养

由于鳜鱼是以摄食活饵料鱼为主,饲料系数达4,其摄食后排泄出大量粪便,转化为水中有害物氨氮,造成塘中严重缺氧,也会造成鳜鱼体质下降,从而发病死亡。因此,在鳜鱼中套养上层滤食性鲢鳙鱼,下层放养清道夫鲫鱼或鲤鱼,再投放对水体有清洁功能的螺蛳,能有效调控鳜鱼养殖水体,减少病害发生,特别是当鳜鱼传染发病时,用常规消毒剂,即可有效治疗。在鳜鱼塘中栽植水草也是生态养殖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栽植的水草能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有机物,有利于水质改良,提高水体中溶氧,试验表明,栽种水草对池塘改良水质有一定作用。2009—2010年,我们在《无公害大规格鳜鱼种培育》试验中首先采用了该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常用生物制剂,定期使用消毒剂

从7月份开始,每隔10 d使用EM菌、光合细菌、粪链球菌调节水质,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法,饵料鱼下塘前用4%食盐水消毒,每隔15 d用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定期消毒预防。

3.3 分茬上市,获取效益

河蟹生态养殖技术应用试验 篇9

1 养殖方法

1.1 池塘条件

1号池塘占地47×667 m2,2号池塘占地34×667 m2。池塘为新开挖池塘,每只池塘沿四周挖10m宽的回形沟,环沟内取土建埂,沟深0.7 m,环沟距池埂约4 m,环沟与池埂坡比为1:2。水源为周口河河水,水质经市环境检测中心检测符合渔业生产用水标准。

1.2 准备工作

2009年春节后首先完成土地流转工作,然后开挖环沟修建池塘,接着进水泡塘并加水至最高水位,同时清除池塘中的稻草、麦苗和其他杂草。防逃设施用10目的1m高的网布以竹竿为支撑,上口缝厚度为50丝、0.3 m宽的钙塑板,下端埋入土中0.2 m。放苗前10 d将池塘中水放干,然后进水消毒、施肥,进水时用60目网袋过滤。池塘中浅滩处按株距3 m,行距5 m栽植伊乐藻。

1.3 蟹种和搭配鱼种的放养

3月20日,2号池放养扣蟹苗156 kg,规格为164只/kg,3月28日1号池放养扣蟹苗84 kg,规格为420只/kg,皆为本地养殖户培育的扣蟹苗。4月2日从安徽省宣城地区水阳镇购进扣蟹苗256 kg,规格为180只/kg,放入1号池塘。4月5日,1号池放养规格为16尾/kg的白鲢鱼种800尾,规格为10尾/kg的花鲢20尾,2号池放养同1号池规格相同的白鲢鱼种600尾,花鲢鱼种15尾。5月25日1号池放养鳜鱼苗500尾,2号池放养鳜鱼苗350尾,鳜鱼苗平均规格为体长7.0 cm/尾。蟹种和鱼种放养情况见表1。

1.4 螺蛳放养

螺蛳放养为二次放养,4月5日至5月1日每667 m2投放螺蛳200 kg,6月25日至8月1日,每667 m2投放螺蛳300 kg。

1.5 饲料投喂

放养前期投喂蛋白33%的颗粒饲料和小杂鱼。河蟹第一次蜕壳后即全部投喂颗粒饲料。10月份以后,投喂饲料以蒸汽压片玉米为主,少量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按河蟹体重计算,前期3%~5%,中期5%~6%。饲料投喂严格按“四定”原则,同时根据天气情况、河蟹吃食情况和池中水草漂浮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

1.6 水质调节

在4月20日和5月15日各使用过一次生石灰,每667 m2用量10 kg。5月28日至10月底共使用EM菌6次,底质改良剂2次调节水质。因为是新开挖池塘,保水能力较差,约每隔一星期加水一次,每次加水0.15~0.25 m。前期浅滩处水深0.3~0.5m,高温季节保持浅滩处水深1 m左右,后期尽可能保持高水位。

1.7 病害防治

因为是新开挖池塘,生态环境较好,整个养殖过程未发现病害。河蟹苗放齐一周后用聚维酮碘消毒水体,间隔一天再用一次,5月10日用阿维菌素一次杀灭浮游物。

1.8 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晚各巡塘一次,观察河蟹活动、吃食和病害情况,注意水质变化,检修防逃、防盗设施和进、排水口拦网设施,及时清除池塘中漂浮的水草。

2 试验结果

从中秋节前几天开始捕捞销售,至春节销售结束。1号池共出售河蟹5 810 kg,母蟹平均规格70g/只,公蟹平均规格110 g/只。2号池出售河蟹3 100 kg,母蟹平均规格105 g/只,公蟹平均规格145 g/只。平均667 m2产110 kg,回捕率为73.5%。全年共投喂小杂鱼560 kg,颗粒饲料15 000 kg,蒸汽压片玉米3 000 kg。共计投入成本22.7万元,创产值51.2万元,获利28.5万元,667 m2均获利3 518元,养殖试验取得预期效果。

3 小结

河蟹养殖要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选择正确合理的养殖模式。灌南县养殖河蟹有近20年的历史,因为养殖模式等相关问题,一直发展较慢。通过2009年度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采取了放养大规格扣蟹苗,合理搭配混养品种,栽草、放螺、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等技术措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生态养殖技术也得到广大养殖户的赞同。2010年已建成3 000×667 m2规模连片虾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提高蟹种放养规格和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提高商品蟹的规格和品质。2009年因为时间较紧1号池放苗时间较迟,规格小且不整齐,放养密度大,商品蟹规格明显小于2号池,池中残缺蟹也较多。建议放养规格为120~160只/kg的本地培育扣蟹苗,放养密度600~800只/667 m2。

水草在河蟹生态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在养殖过程中我们发现,水草长势好的池塘河蟹长势非常好,身体上也非常干净,几乎未发现有病死蟹。清池核产也发现水草长势好的池塘河蟹产量、规格、品质明显高于其他池塘。建议池塘中水草要尽量多品种,面积以60%左右为宜。

螺蛳在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螺蛳不仅可以净化水质,清除残饵,而且还可以作为河蟹的活饵料。在养殖过程中,发现螺蛳投放量合理的池塘,水草长势也非常好,河蟹规格也比较大,池塘中残缺河蟹也较少。笔者建议螺蛳以两次投放为宜,第1次投放200 kg/667 m2,第2次投放300 kg/667 m2。

上一篇:中职视障生下一篇:弹塑性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