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2024-09-24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共10篇)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对大规格野生或半野生(指从幼体到成体始终在天然池塘或外河沟长大)中华鳖的需求越来越好,卖价高。洪泽县水产良种场有大小鱼种塘口近千亩,近年来主要生产“中科三号”等异育银鲫苗种,其中有部分塘口在不少放鱼种的情况下,适当搭配放养一定数量中华鳖鳖种,通过技术人员及塘口老板严格按照健康、安全、无公害的塘口管理要求,中途视水质适当加大微生态肥及生物制剂使用次数,经过连续几个养殖周期总结,较一般单纯鱼种塘或鳖塘相比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具体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 塘口条件

1.1 基本条件及要求

养鳖塘口首先要有一个喜阳、安静的养殖环境,其次水源水质要好(Ⅳ类以上水质),进、排水系统分开,东西向保证白天阳光长时间照射有利于鳖晒背,面积5×667 m2~10×667 m2,水深1.5 m左右,底适当保持20 cm左右氧化淤泥,水面到堤埂要有一定的坡度,塘四周分别用网和钙塑板设置防盗、防逃设施,四角或中间适当留一两处大小2 m2左右产卵场,其他还有加水泵,增氧机,以及供鳖晒背用1 m2左右漂浮木质板块(每塘口5~10块)。

1.2 塘口消毒

塘口当年鳖种投放前应充分利用阳光先晒底、改底,再结合鱼种放养周期,放养前7~10 d清塘消毒,首选生石灰用量150 kg/667 m2左右,化浆满塘均匀泼洒。其次漂白粉用量15~25 kg/667 m2左右,化水均匀泼洒,其他药物尽量少用。清塘待药性差不多消失后上水1 m左右水深,肥水后应该再用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10-6~0.4×10-6处理一下空白水体再放鱼鳖种。

1.3 肥水及有益生物饵料移植

结合加水,放养前一次性施足基肥首选腐熟干鸡粪,用量200~400 kg/667 m2,其次市售微生态肥2 kg/667 m2、磷酸二氢钙0.5~1.0 kg/667 m2培养单胞藻、轮虫等有益浮游生物,后期视鳖规格可以适当充仔虾5 kg/667 m2、螺蛳100~200 kg/667 m2。

2 苗种放养

鱼种和鳖种同样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好,规格整齐。其中一塘口,具体放养情况如下表1;2010年放养同2009年,另4月份还投放600 kg螺蛳。鱼种下塘时经用3%食盐水+50×10-6晶体敌百虫浸洗10~15 min,同样鳖种下塘时用20×10-6高锰酸钾浸洗10~15 min。

3 日常管理

3.1 饲料投饲

鳖饲料来源广泛,杂鱼虾、动物肉皮、内脏及其他植物类豆饼、菜粕等,本地区滨临洪泽湖区,杂鱼较多且价格不高,再加上鳖喜动物性饲料,几年来一直以杂鱼投喂为主,动物内脏肉皮为辅,5月初开始到6月中旬每天按鳖体重1%~3%8:00—10:00一次投喂,随气温水温逐步升高,投饲量逐步加大到4%~7%,分8:00—10:00, 16:00—17:00二次投喂,10月往后天气转凉要逐步减食直至冬眠停食,具体看天气状况、水质、鳖吃食等情况灵活投喂,尽量在两个小时内吃完最好。鱼种主要以品牌配合颗粒饲料为主,下塘前期肥水着生大量轮虫、枝角类加上部分粉状料,短期内使吃食鱼规格达到400尾/kg,这时改用机投破碎颗粒饲料,经驯化投喂量达7%~8%,每天分4~5次投喂,每次45~60 min为宜,间隔1.5~2.0 h,规格达120~60尾/kg时改投粒径Φ1.6~2.0颗粒饲料,每天投喂量5%左右,次数同上,具体也要视天气变化、水质、吃食情况灵活掌握。

3.2 水质管理

适合鱼、鳖养殖优良水体可概括为:肥、活、嫩、爽四字,指水中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藻相平衡,有较多营养盐类,通过阳光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溶氧供鱼类正常呼吸、氧化底质需求,分裂产生较多浮游植物嫩体,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转化鱼类,水体有一合适透明度从而达到肥而不脏、浓而不老。上面提及施基肥外,随气温升高、存鱼量不断加大,池塘水位要不断加大,高温季节有条件最好达到1.7~1.8 m深,中途视水瘦不定期补肥,主要以施微生态肥、磷酸二氢钙为主,主要考虑水体氮磷比、钙磷比及各种微量元素平衡,高温季节每星期换次新水,换水量占池水1/4左右,晴天中午、夜间到凌晨、阴雨天气要坚持开增氧机,尤其高温季节不能间断。每半月定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200~250g/667 m2EM菌250~500 g/667 m2(与水体杀菌剂交叉使用期),使用前最好用红糖加水等稀释并在阳光照射下活化4 h左右再全池泼洒,开动增氧机并密切关注夜间塘口鱼类活动等情况。

3.3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大部分塘口中华鳖放养前经药物浸洗加上密度放养较稀,水质管理较到位,每天从市场上收购的杂鱼都是新鲜的,除个别受外伤外几乎没什么针对性用药,而鱼种前期用1~2次90%晶体敌百虫泼洒控制水体大型浮游动物,中途按规定剂量泼洒1%鱼用阿维菌素防治鱼体表及腮上寄生虫,对于一些明显细菌性鱼病,除外用抛撒颗粒型溴氯海因、强氯精、二氧化氯片剂杀菌剂外,同时内服三黄粉、打蒜素等以中草药为主治疗。每天看到鱼死亡10尾以下的塘口,可不予考虑用药,个体小被中华鳖直接撕咬吞食,维持生态平衡。

4 有关收益及成本支出

具体成本及收益情况见表2、表3。

5 综合分析

鱼种放养模式上白鲢夏花不宜同吃食鱼一起放,宜待吃食鱼长到一定规格后迟放、稀放,实践说明花白鲢越多,对水质负影响越大,饵料系数高,影响收益。

套放中华鳖塘口较单纯养殖鱼种塘口鱼种发病率明显降低,两者虽共处同一水体,常见鱼病不能有效传给鳖,共生性较好,相反利用鳖贪食性吞食初期发病鱼体,切断健康鱼的感染源,有效控制部分鱼病。

鳖种放养个体规格、模式各塘口差异性较大,若考虑鳖当年年底上市,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放养规格200~450 g/只,加上适当稀养40~50只/667 m2,近年市场上成鳖规格越大卖价越高,效益越好。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2

——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据新华社电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5年新年伊始,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

在碧波荡漾的洱海边,习近平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建设一个美丽富强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总书记心中的梦想和力量之源。这力量,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习近平对东方文化中和谐平衡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他看来,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达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的意境。

放眼人类文明,审视当代中国,总书记的思考深邃而迫切——中华文明已延续了5000多年,能不能再延续5000年直至实现永续发展?

“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的讲话掷地有声。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彰显了总书记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这部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

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同与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保护好生态环境,要有科学和系统的视野。在习近平看来,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自然亿万年间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在另一次重要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认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他多次指出,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

“不可想象,没有森林,地球和人类会是什么样子。”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一直铭记,他到国家林业局工作时,习近平对他叮嘱道,林业就是要保护好生态,谁破坏了生态,就要拿谁是问。这使赵树丛深深感到,保护生态责任重于泰山。

目前,我国仍有9亿多亩天然林没有纳入天保工程实施范围,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峻。如何让中国的森林为地球增添更多绿色,在习近平心里有着特殊地位。

对此,党中央作出了事关长远发展的战略决断——从今年起,我国分步骤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范围,最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同时,把天保工程范围扩大到全国、争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护起来;实施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对有条件恢复的湖泊湿地退耕还湖还湿;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扩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湿地面积,提高燕山太行山绿化水平。

顺应世界大势,实现永续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引领中国人民奋力抒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这是引领中国长远发展的执政理念和战略谋划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原油可以进口,世界石油资源用光后还有替代能源顶上,但水没有了,到哪儿去进口?”

2014年3月1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他指出,治水的问题,过去我们系统研究不够,“今天就是专门研究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森林、湖泊、湿地是天然水库,具有涵养水量、蓄洪防涝、净化水质和空气的功能。然而,全国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个萎缩;全国因围垦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个;全国每年1.6万亿立方米的降水直接入海、无法利用。

针对严峻形势,总书记一语中的:水稀缺,“一个重要原因是涵养水源的生态空间大面积减少,盛水的‘盆’越来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

不仅是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追赶现代化的征程上,面临更多的生态窘境,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显现:

大气——在全国74个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土壤——全国1.5亿亩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体——受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比例达10%左右。

更为紧迫的是,我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承接比较多的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谆谆告诫。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指出,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3月7日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深刻地指出。

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灾害频繁、生态压力巨大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何补齐生态短板?习近平有深邃的理解。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后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在另一次重要场合上,习近平对“两山论”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远见卓识源于切身实践,高瞻远瞩始自深入调研。习近平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深刻认识,源自他长期对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实践。福建长汀的生态巨变,就是一个缩影。

长汀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历史上山清水秀,林茂田肥,人们安居乐业。由于近代以来森林遭到严重破坏,长汀成为当时全国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出现“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景象。

绿水青山没了,何谈金山银山?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五下长汀,走山村,访农户,摸实情,谋对策,大力支持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经过连续十几年的努力,长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长汀的生态治理样本,折射出习近平清晰的生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中南海的政治局集体学习,还是同人大代表讨论交流,无论是在深入基层乡村的调研中,还是在远渡重洋的国外访问时,他反复强调这“两座山”,坚定传递着这一执政理念。

思想引领行动,理念指导实践。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推出了一揽子硬措施。

——不简单地以GDP论英雄。

——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治理。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中国在生态文明这个领域中,不仅是给自己,而且也给世界一个机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朝着绿色经济的转型。”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奇姆·施泰纳说。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引领着中国发展迈向新境界。

这是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习总书记到林区看望林业工人了!”2014年春节前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沸腾了。冒着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踏着皑皑白雪,习近平来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林业棚户区。

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习近平没有忘记地处偏远的山区林区,没有忘记生活在这里的林区人民。当听到阿尔山林区已全面停伐,正处在艰难转型期时,他深情地说:“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立政》中说,“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在习近平看来,林业改革的目标,就是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保生态、保民生”——

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林区新体制,建设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就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给予了特别关注。他到武平县调研后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历史性决定。如今,这项被誉为我国农村第三次土地革命的改革已将27亿亩山林承包到户,为5亿农民带来福祉。

“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在2014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习近平多次指出,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推进生态文明之路,已成为共同愿望和追求。

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同年12月,他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群众的期盼,就是总书记的关切。2014年岁末,时刻牵挂百姓健康和生活的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村民洪家勇家。他走进厨房,开冰箱、揭锅盖、拧龙头,拉家常、谈生产、问民需。

习近平坚定地说:“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在这个原则问题上不能有一丝一毫松懈。面对一些破坏生态的事件,他还亲自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查。

陕西秦岭北麓山区曾私建上百套别墅,山体被肆意破坏,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有的甚至把山坡人为削平,圈占林地,对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老百姓意见很大。看到材料后,习近平当即批示。随后,这些存在多年的违法建筑被一举拆除。群众拍手称赞。

“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习近平强调。

拳拳爱民心,尽现决策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民生改善,一项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有力推进:

——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2013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4.3%,比2005年累计下降28.56%。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取得进展,201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万平方公里,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实施河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启动实施,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是炽热的民生情怀,也是坚定的历史担当——2014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表示,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漫漫生态路,壮哉中国梦。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羊城晚报》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3

人类对自然界的一项积极干预

“目前,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人们关注度、敏感度最高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几乎超越了可能在局部发生的战争、民族、宗教等而成为与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甚至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讨论三峡工程之前,张宝欣首先向记者阐述的是他眼中的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伴随着人类诞生至发展的整个过程,关注和研究生态安全实际上就是关注和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就是关注和研究人类的未来问题。只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对生态安全问题并不在意。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空间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高,生态问题才逐渐显露出来,并且以日益严峻的形势摆在了人们面前。只要人类继续生存与开发下去,生态安全问题就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也就是说,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必然会对自然界产生干预,这种干预极有可能会带来生态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与生态安全就处于完全对立的局面,无数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正负作用是并存的。

“人类对自然界的正面干预有很多例子。”张宝欣接着谈道,“就我所熟悉的水利而言,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中国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自公元前256年修建至今,一直发挥着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完善和保护美好生态的作用,算是人类对大自然发挥作用的最好干预。饱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三峡水利工程,最初计划起源于孙中山先生在1917年提出的开发长江上游地区水利的建议,后孙中山先生又于1924年明确提出应当在三峡建坝发电,自此,三峡水利工程在旧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搜集、勘测和论证。在新中国,自1954年之后三峡工程又历经38年深入、广泛、持久的论证,而后经过20年的建设,到现在已经基本建成。如此一项耗时之长,耗费心力、人力、物力、财力的工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生态,造福人类,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一次积极的正作用干预。”

“它的生态正效应主要体现在:防洪、发电、航运、补水这几个方面。”张宝欣向记者解释道,历史上的洪涝灾害曾多次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极大危害,民不聊生,土地被淹,各种疾病常年发生,因此,三峡水利工程的一项重要功用就是防洪。据历史文献记载,1870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致使几十万人遇难;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的大水致使长江流域30多万人被淹,3万多人死于洪灾;不久后的1998年特大洪水又以2.23亿的受灾人口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提醒着人们: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危机四伏,它随时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巨大灾难。实际上,不管是水量、强度还是覆盖范围、持续时间,近几年发生于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都不比1998年的特大洪水弱,但是洪涝损失却有了明显降低,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因为三峡大坝的调节。每当罕见洪峰来袭,三峡水库至少能够做到拦洪削峰40%,这就有效减轻了中下游的防洪压力。滔滔洪水经过有节奏的引导,平稳有序地泄入下游,对库区和坝下的大部分群众的生命和财产起到了极大的保护作用,此为三峡工程的生态正效应之一。

2012年7月4日,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意味着,经过10多年的安装、调试,三峡工程设计安装的机组全面完工并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三峡电站全面建成投产,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站和清洁能源基地。7月24日的洪峰抵达前,借助洪水带来的高水头和大流量,三峡工程32台巨型发电机组持续12天实现满负荷运行,发电量超过60亿千瓦时。通过电网调配,这些电量对缓解夏季用电紧张起到积极作用。 作为“绿色再生清洁能源”的三峡电力,每年可节约亿吨标准煤,少向空间排放约2.5亿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经济,三峡工程的生态正效应又一次给人们带来了惊喜。

其三,三峡工程的建成极大提高了长江流域的通航能力。随着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通航,响彻峡江的纤夫号子,已被船队悠悠的汽笛声取代。三峡水库蓄水到达175米水位后,显著地改善了宜昌至重庆间的通航条件。不仅万吨级船队可直抵重庆港,航运成本也比兴建三峡工程前降低1/3左右,交通事故发生率与蓄水前比下降了2/3。川江通航能力提高,交通不再是瓶颈,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将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航运还有保护环境的优势,其他的运输方式如火车、汽运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极大负担,长江“黄金水道”的魅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凸显。

在经历了几次与特大洪峰的成功博弈后,三峡人“治水”、“用水”的方法和理念日臻成熟,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也在逐步拓展。在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量清洁能源的同时,三峡水库还发挥枯水季节对下游补水作用。2011年1月至6月上旬,干旱席卷长江中下游。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150天,补水215亿立方米,抬高了河道水位,保障了沿线地区人畜饮水安全,有效改善了长江航运条件。

硕果与争议并存

尽管有众多优点,但社会各界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些有关三峡工程的争议,其中包括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三峡水库引发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移民搬迁未落实到位等问题,当记者问及如何看待这些异议时,张宝欣也不无忧虑。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甚至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实际上罕见少雨才是造成中下游地区严重干旱的根本原因。”张宝欣书记解释道,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均属极端天气事件。三峡大坝坝高仅185米,相对于能够影响高空天气形势的5500米来说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对于人们所担心的三峡水库污染,这个问题其实在38年的论证过程中就被考虑到了。综合分析长江沿岸的自然条件,在三峡水库建设之前国家就提前规划了大批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在三峡水库建成的过程中,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就进入了良性循环,这些对三峡的水质、三峡沿岸的环境有极大的保护作用。同时在三峡工程建成期间,国家考虑到为给中华民族保持一块净水,专门启动了‘保护母亲河计划’,即在三峡660公里沿岸,建立生态保护林,从大堤向上延伸,初期是100米,远期要到分水岭,通过植树造林,建立长江防护带。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当中,为了使上游流入三峡的水质得到改善,减少泥沙堆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长江流域加大力度实施‘天保工程’,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使上游的植树造林、山林保护有了明显改观。由于有效保护了长江上游的天然林资源,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发现长江流域的泥沙淤积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张宝欣如是说。

而对于外界担忧的三峡水库水位抬高会淹没三峡地区一些景点的问题,张宝欣也做了解释,“总体来说,水位抬高对三峡风光的影响是有限的。每年4、5月至10月,由于要防洪,坝前水位将降至145米,几乎不影响三峡风光。三峡的两岸山峰高程多在1000至1500米,即使水位升高30米至80米,峡谷感也不会被减弱。由于水位的升高,还产生许多极具吸引力的人工景观。高峡依旧,新增平湖,三峡景色更为壮美。”

妥善处理移民迁建

十六万多移民走出峡江,分赴十一个省市。如何确保移民过程不对三峡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何让移民尽快融入新生活?也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张宝欣告诉记者,对于三峡地区的移民迁建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国家相当重视,首先规定25度以上坡地不适宜安置移民,也就减少了对自然的破坏。其次采取了外迁措施,相当一部分居住在淹没区内的居民被迁移到土地相对宽广,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上海、广东等,同时还实行了严格的清库工作,就是把人类居住地,也就是后来的淹没地进行了彻底清理,并采取了必要的医疗措施予以消毒,在三峡1080平方公里水面以下,做到不存任何超过标准的污染物,而此也是建国以来首次达到的程度。

其次,为移民创造安居乐业的条件,也是三峡移民中至关重要的工作。移民安置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土为本,以农为主”,为了保证移民基本的生活,必须保证每人有一份土地,而且不能低于迁入地人均耕地面积。同时每户至少安排一名劳动力外出就业,从事非农产业,保证他们有稳定的现金收入。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安置措施。比如照顾迁徙民众的感情,一位农民要离开他祖先留下的土地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大家都能理解,因此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照顾到每个迁徙民众的具体需求是参与三峡移民工作人员的基本准则。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4

1 塘口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进排水系畅通, 面积20×667 m2~60×667 m2, 长方形, 东西向, 平均水深2.0~2.5 m, 坡比1∶2~1∶2.5, 池底平坦, 淤泥深25~30 cm。池塘周边环境安静、电力配套、交通便利, 配备增氧机、投饵机。

在水陆交界的池坡上多点搭设日本中华鳖食台, 单个食台面积1.5~2.0 m2, 向水下倾斜, 三分之二在水面上, 三分之一沉入水中。在塘四周设置数个露出水面的土堆作为晒台, 供鳖“晒背”。

2 放养前的准备

2.1 鱼池清整消毒

鱼种放养前20 d, 修整池埂池坡, 清除塘中过多的淤泥, 平整池底, 干池曝晒。然后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用量为100 kg/667 m2 (干法清塘) , 杀灭池中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清塘消毒后, 注入新水0.5 m, 加注新水时要用筛网过滤, 以防敌害生物侵入。

2.2 注水施肥

在池塘四角堆放经发酵后的有机粪肥, 培育浮游生物, 施肥量为100 kg/667 m2, 施肥时按肥料量1%拌入漂白粉消毒杀菌。鱼种放养前将水位加深至1 m左右。

3 鱼种放养

鱼种在3月底全部放养结束, 要求游动活泼, 逆水性强、鳞片完整, 无病无伤, 同种鱼种, 规格大小均匀。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5月中旬投放日本中华鳖, 放养的幼鳖要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活动能力强, 体色鲜亮有光泽, 要注意雌雄分养, 以防相互残杀, 放养前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鳖体5~10 min。具体放养品种及放养密度参见表1。

4 养殖管理

梭鱼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 与鲫鱼食性相似, 饲养过程中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颗粒料, 颗粒料营养搭配以梭鱼生产需求为主, 蛋白质含量28%~30%, 不宜过高, 否则易致梭鱼生病。颗粒料的大小随着鱼体的生长适时调整, 以适口为宜。投饵做到“定点, 定时, 定质、定量”, 投饲量根据鱼池中吃食鱼存塘重量的3%~5%计算, 日投饵2次, 8:00—9:00, 投喂全天饵料量的40%;16:00—17:00, 投喂全天量的60%。日本中华鳖的投喂以低值海杂鱼为主, 日投饵量占鳖体重的2%~5%, 饲料投喂在食台上, 每天上下午各一次。鱼、鳖的具体投喂量要结合天气、水温、水质及其生长、摄食等情况灵活调整。

5 水质管理

为更好的促进鱼、鳖生长, 要加强池塘水质管理, 确保池水“肥、活、嫩、爽”, 溶氧量在5 mg/L以上, p H值7.0~8.5, 透明度25~30 cm。5月份水深保持1 m左右, 以利水温升高促进鱼类生长, 6月份净水加至最高水位, 7—9月份根据水质、水位变化7~10 d换注新水1次, 每次换注新水20~30 cm, 边排边进。每隔20 d左右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溶液, 用量10~15 kg/667 m2;每隔半个月左右施1次过磷酸钙, 补充水体磷元素和钙元素, 用量为20~25 kg/667m2。注意生石灰施用3~5 d后才能施过磷酸钙, 防止水体碱性过大降低肥效。定期使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改善池塘水质。养殖中后期鱼体较大, 耗氧多, 应根据巡塘情况及时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做到“三开”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鱼多水肥呈现浮头前兆半夜早开机;“二不开”即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6 病害防治

在整个养殖生产过程中, 鱼、鳖未发生重大疾病, 日常主要做好鱼病预防工作。严格按照养殖操作要求, 做好清塘消毒、种苗选购、科学放养、投喂新鲜优质饲料、水质调控等各环节的工作, 重视池塘生态环境的改善, 每隔半个月左右全池泼洒消毒剂一次, 定期投喂中草药、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配制的药饵。在病害易发季节, 要加强巡塘和检查, 一旦发现鱼类活动有异常, 立即查找原因, 有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

7 日常管理

坚持早、中、晚巡塘, 保持塘口清洁卫生, 做好塘口档案记录。查看水质、鱼鳖的活动及摄食、有无缺氧浮头和病害等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夏季高温季节, 要做好梭鱼防暑降温工作, 将池水加到最大水位, 并适时换水降温。针对日本中华鳖喜静怕惊的特点, 日常尽量减少拉网次数, 促进鳖的摄食和生长。

8 起捕销售

中华竹鼠的人工养殖技术 篇5

中华竹鼠又称 冬芒狸、竹根猪等。是我国的一种特种毛皮动物。其一皮毛细软,光滑油润,底绒厚、色泽艳丽,是制裘衣、皮领、帽子的上等原料。尤其板皮是制上等皮革、鞋的 好原料。其二肉质细腻精瘦,属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肉类,是改善人们食物构成的一大补品,其三具有药用价值,它的油可治烫伤、烧伤等病。其四具有观赏价值。

由于中华竹鼠集毛皮、肉、药、观赏于一身,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其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出售一对种鼠可售价高达1000-1500元 左右,商品鼠市场售价也达200元左右,是出口创汇的高档商品,在国内市场上一双皮鞋可达2000--2500元,一件翻毛大衣可高达4000-5000 元。因此,饲养竹鼠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其人工养殖技术如下。

(l)生活习性

竹鼠以青草、竹、竹笋、竹叶、芒草、玉米、红薯、甘蔗为主食,食量少。白天少食多睡,夜间吃食旺盛。喜阴暗、凉爽、干燥、洁净处生活,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喜安静处生活。

(2)繁殖

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在我国南方,四季均可繁殖,在北方若舍温适宜也能四季繁殖。公母比例一般1:2-3为宜。一只母鼠每年产3-4胎,每胎产 4-8只,妊娠期2个月左右,幼鼠4-5月龄性成熟,并可交配繁殖、发情症状,前期母鼠阴毛逐渐分开,阴门肿胀、光滑圆润,呈粉白色;中期阴毛向两侧倒 伏,阴门肿胀更大,阴唇外翻,湿润,粘液多,呈粉红色或暗红色,后期表现,外阴部肿胀与前期相似。经产母鼠在中期交配受胎率高,母鼠妊娠期60天,产前表 现行动不安,有腹痛症状,并发出咕咕叫声。出现叼草作窝、阴部流出羊水。产程为2—4小时。

(3)饲养管理事项

①笼舍的建造 地点选择地势干燥、阴暗凉爽、冬暖夏凉,排水良好,座北朝南的安静地方建舍。笼养,用长6米、宽4米、高2〃8米的房舍,按两排三层放置鼠笼,可饲养 40-50对种鼠。鼠笼规格长、宽、高为90厘米X60厘米X30厘米分三层,前开门。如窝舍饲养,可用砖砌成长宽高60厘米X40厘米X25厘米的池 窝,水泥抹地面。舍温要保持相对稳定,冬季7-10℃,产仔室为17-20℃;夏季舍温在27℃以下,相对湿度为50%-60%。

②分类管理 对公母种鼠,饲料要精粗结合,保持中等种用体况。以利配种。对仔鼠,在哺乳期不要惊吓母鼠,以防弃仔,吃仔,仔鼠15日龄后可投喂少量红薯、嫩草、玉米让其采食,并要进行断尾。

③饲料的调配 竹鼠饲料:谷物性饲料占日粮的50%--60%;果蔬类和草根及竹类饲料占40%-50%,其配合饲料中,玉米面55%、麸皮20%、豆饼粉15%、骨粉2〃5%、鱼粉7%,食盐0〃5%。应制成颗粒饲喂。

④科学饲喂 坚持定时定量,上下午各投喂1次,上午少喂,下午多喂。日采食量幼鼠14—17克,成鼠20-25克。另补饲250克嫩草。

⑤适时出栏 仔鼠以饲养3-4个月出栏为宜,种鼠随时可出栏,成年商品鼠活重3公斤以上出栏。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6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池塘面积4亩,长方形,东西向,长宽比5∶1,池深2米,池底平坦,淤泥厚20厘米左右。池塘四周用水泥瓦做防逃墙,高度0.5米。池塘东、西、北三边设食台,食台使用前用水浸泡10天以上。池塘冬季清淤、晒塘,苗种放养前15天每亩用120千克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苗种放养前5天进水50厘米深,进水用40目筛绢网过滤,防止野杂鱼卵等进入。苗种放养前3天用生物肥培养水质,为鱼苗提供开口饵料。

2. 苗种放养。从有苗种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湘云鲫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鱼种放养时注意缓苗,使苗袋内外水温温差不超过2℃;中华鳖苗种要求经过温室越冬,无病无伤,反应敏捷,当外塘水温稳定在25℃以上时开始放养。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3. 饲养管理。①水深调节。湘云鲫苗种放养时池塘水深0.5米,随着鱼体增长逐渐加大水深,中华鳖放养时池塘水深1.2米。②饲料投喂。湘云鲫苗种下塘后,密切观察水中浮游动物量变化情况。用手放在水深10厘米处或者用白色的器皿取水观察浮游动物量,当浮游动物数量减少时要及时补充生物肥。中华鳖苗种放养后次日开始驯食,投喂软颗粒饲料,每天2次,一般3~5天后摄食正常,再逐渐增加饲料量。由于投饲量的增加,水体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也增加,能促进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③管理。中华鳖下塘后用聚维酮碘消毒,用量为0.6毫升/米3,连用3天,以后每15天消毒1次,聚维酮碘和戊二醛交替使用。中华鳖摄食正常后,用生物制剂改良水质。生物制剂选用EM菌原露培养的原液,第一次使用时间在鳖下塘后20天,以后每周泼洒1次,用量为15毫升/米3,泼洒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

二、结果

1. 收获情况

2. 经济效益

中华鳖养殖效益:总成本100 266元,其中苗种费用46 000元、饲料费用20 266元、药物费用2000元、电费2000元、人员工资30 000元,销售收入181 972元,利润81 706元。

湘云鲫养殖效益:苗种费用3200元,销售收入25 000元(7月份销售收入5000元,11月底销售收入20 000元),利润21 800元。

三、分析与讨论

1. 鱼、鳖混养增产、增效明显。鱼、鳖混养池塘亩均利润25 877元,而常规单养鳖池塘亩均利润20 375元,每亩利润增加了27%。由于套养鱼苗达到了“以鱼养水”的生态效果,鳖的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出池规格大,鳖平均规格和成活率较常规单养分别提高了20%和4%,饲料系数较常规养殖降低了5%。

2. 鱼、鳖放养时间。经过几年的摸索发现,在套养小规格鱼苗(水花)时,鱼、鳖放养的先后对鱼苗成活率有很大影响。若先放养鳖后放养鱼苗,虽然池内有丰富的浮游动物,但是由于浮游动物多数是枝角类成虫,食物不适口,易导致鱼苗饿死。另外,刚下塘的鱼苗体质弱,活力差,容易被鳖捕食。若先放养鱼苗后放鳖,根据放养鱼苗的时间培养水质,鱼苗下塘后能得到充足、适口的饵料,体质很快得到加强,体长3厘米以后鳖就很难捕食到。如果套养10厘米以上大规格的鱼苗,先放鳖或者先放鱼皆可。

3. 生物制剂应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生物制剂能将水体中残饵、粪便等分解成水、无机物等,分解产物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浮游动物利用浮游植物生长繁衍,为鱼、鳖提供了优质的饵料。使用生物制剂时,要与消毒药物间隔一段时间使用,高浓度消毒杀菌剂既能杀死致病菌又能杀死有益菌。确需使用化学药品时,应选择药效残留时间短的药物,停药后3天补充泼洒生物制剂。

4. 养殖存在的问题。养殖池塘四周是树林,鸟类很多,清晨鱼苗上浮时被鸟捕食严重,影响了湘云鲫苗种成活率。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7

目前,中华鳖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形态、区系分类、繁殖、发育等方面[3,4,5,6,7,8,9],在养殖技术方面还主要集中在人工控温养殖的研究[10,11,12,13,14],对于近几年刚刚兴起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较少,而对于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死亡率的研究还未见详细的报道。

本研究在于揭示中华鳖生态养殖的各个阶段的死亡率,及其在池塘面积、养殖密度、饲料投喂、日常操作管理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探讨不同池塘环境(条件)下中华鳖生态养殖死亡率情况,以期获得中华鳖生态养殖的最佳池塘条件。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试验在浙江省湖州市太湖南岸某中华鳖生态养殖场,选取大小一致的标准池塘30只,搭建同样的晒背台和饵料台,每个池塘水面面积1 500 m2,总试验池塘水面4.5×104 m2。所有池塘均为软泥底质,并且搭养一定数量的环棱螺、青虾、花白鲢和鲫鱼,种植的水生植物随机搭配种类,以金鱼藻或轮叶黑藻为主,部分池塘有少量的凤眼莲、浮萍、水花生等。

按照随机选取的原则,将所有池塘分为5类,其中A类数量3只,种植的水生植物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40%左右,池塘塘堤为土质,其他4类池塘塘堤为水泥。B类数量7只,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30%~50%,并且试验结束时池塘中仍有15%~30%的水生植物。C类数量11只,水生植物种植面积为10%~20%,试验过程中数量在不断减少,试验结束时基本上没有水生植物。D类数量7只,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E类数量2只,不种植任何水生植物,但放养有损伤的幼鳖,其他4类池塘放养的均为健康、完整无损伤的幼鳖。

1.2 苗种与饲料

为了提高中华鳖生态养殖的存活率,孵化后的稚鳖经温室暂养,经过一个冬天平均体重达到100g左右,在第二年才放入池塘常温养殖。试验幼鳖放养日期为2009年6月12日,放养的幼鳖平均体重为115 g,其中健康、无损幼鳖84 000只,每个池塘放养3 000只,共28个池塘。有损伤的幼鳖6 400只,放养于E类池塘,每池3 200只。

试验中每个池塘均定时、定点、定量投喂相同的饵料,饵料中配合饲料和鲜活小杂鱼的比例为1∶3。除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外,试验期间每天早晚各投喂饵料一次,每次投喂的饵料量及配合饲料粒径随中华鳖的生长而调整。并且所有池塘均执行相同的日常管理,包括定期消毒、换水、水面清理等。

1.3 数据处理

试验从幼鳖放养之日2009年6月12日开始,2009年9月19日结束,历时100 d,试验期间所有池塘均未发生病害及大规模非正常死亡现象,每天早晚各记录1次每个试验池塘的死亡数量。死亡率计算公式如下。数据处理应用SPSS 12.0软件上进行。

每日死亡率=100%×单日死亡个数/放养时的总个数

期间日均死亡率=100%×期间日均死亡个数/放养时的总个数

2 结果

2.1 养殖时间与死亡率

将试验的全部30个池塘看作一个整体计算每日死亡率,对试验期间的100 d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用对数方程、倒数方程、二次多项式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进行曲线拟合。拟合结果显示(表1),4种模型的方程都极显著(Sig=0.000),但从拟合情况的优劣来看,对数方程和三次多项式方程的相关系数(R Square)较高,而考虑到模型的简洁型,对数方程最适合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的试验结果。

根据对数方程的特点和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分布图(图1)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全部试验的100 d分为3个时间段。

Ⅰ阶段:池塘养殖第1~1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Ⅱ阶段:池塘养殖第11~8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Ⅲ阶段:池塘养殖第91~100天,中华鳖生态养殖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

图2显示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死亡率的3个阶段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Ⅰ、Ⅱ两个阶段的日死亡率呈极显著线性分布,并且Ⅰ阶段的日死亡率随养殖天数增加而降低的速度远快于Ⅱ阶段;Ⅲ阶段的日死亡率随养殖天数增加无显著性变化。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个养殖阶段的LSD多重比较相伴概率Sig<0.001,说明了中华鳖生态养殖期3个养殖阶段的日死亡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期间日均死亡率分别为0.078%,0.014%和0.002%。

从上述结果来看,在中华鳖生态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从温室转外塘养殖开始的一段时间,特别是刚开始的10 d时间,要加大管理力度和保养工作,把生态养殖期的死亡率降至最低。

2.2 池塘环境与死亡率

5种类型池塘的中华鳖生态养殖期日死亡率如图3所示,A类和B类池塘日死亡率最低,且随养殖时间的增加无明显的变化;C类、D类和E类池塘开始时日死亡率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加日死亡率迅速下降,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方差分析LSD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表2),B类和C类池塘之间的相伴概率为0.069,只有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有差异,而A类、D类或E类池塘与其他类型池塘之间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池塘类型,中华鳖生态养殖期各个养殖阶段的日均死亡率如表3所示,A类池塘各个养殖阶段和整个试验期间的日均死亡率均为最小;B类、C类和D类池塘在Ⅰ阶段的日均死亡率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D类池塘,在Ⅰ阶段的日均死亡率是B类和C类池塘的3倍左右,达0.0996%,在Ⅱ阶段和Ⅲ阶段这3种类型池塘之间的日均死亡率基本上无差异;E类池塘由于放养的幼鳖有部分损伤,温室转外塘养殖开始的Ⅰ阶段有大量的死亡,但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这种死亡率快速下降,到养殖Ⅱ阶段和Ⅲ阶段时日均死亡率便低于B类、C类和D类池塘。

总体来说,试验期间中华鳖生态养殖期的日均死亡率A类池塘明显低于其他类型池塘为0.0030%,依次为B类、C类、D类、E类,其中B类和C类差别不明显分别为0.0141%和0.0163%,D类池塘为0.0243%高于上述3种类型池塘,而E类池塘由于放养的是有损伤的幼鳖,其日均死亡率相对较高为0.0485%。

3 讨论

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即随养殖时间增加死亡率快速下降,当池塘养殖时间大于10 d之后其日死亡率随养殖时间增加缓慢下降,到达一定的养殖时间后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因此中华鳖从温室转外塘的时候要做好消毒工作,加强管理和养护,特别是外塘养殖刚开始的10 d时间。

影响中华鳖生态养殖存活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池塘环境是最主要的条件,本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池塘面积、养殖密度、饲料投喂及日常操作管理等条件下,在不同池塘环境条件下,中华鳖的日死亡率有显著性的差异[15]。A类池塘在各个养殖阶段的日均死亡率均最低,说明了土质池塘能充分模拟中华鳖的自然生存条件,不但能充分利用土壤的吸附作用调节水质,而且有利于中华鳖的活动,相对于水泥塘堤能减少中华鳖在爬行过程摩擦受伤,降低感染机率。

在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型水生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可以为幼鳖创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栖息场所,在幼鳖受外界干扰时除了潜伏池底外多数可躲藏在水生植物之中,因此大大降低了幼鳖因为争夺隐蔽领地而互相攻击撕咬的频率[16],幼鳖受到的刺激少,发病的概率低,便能平稳摄食生长[17,18]。本次试验结果说明,B类、C类和D类池塘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种植不同面积的水生植物对中华鳖生态养殖的死亡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温室转外塘养殖的开始时期,有水生植物的池塘日死亡率有明显低于没有水生植物的池塘,并且30%~50%水生植物覆盖率的池塘死亡率要低于10%~20%水生植物覆盖率的池塘。此外,水生植物还可以起到调节池塘水质的作用,并为中华鳖提供更多的天然饵料。但是,由于中华鳖的撕咬和鱼虾的摄食,沉水型水生植物数量在养殖过程中会不断减少,必需在养殖过程中加强水生植物的管理,以防死亡的水生植物污染水质,并且适时进行补种保持一定的覆盖率,使得池塘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土质池塘并且种植30%~50%沉水型水生植物能充分模拟中华鳖的自然生存条件,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良好、稳定的状态,可以营造出一个适合中华鳖健康生长的生态环境[19,20],从而获得较高的养殖成活率。

摘要:对5种类型养殖池塘90400只中华鳖在生态养殖期前100d的死亡率进行研究。结果说明,中华鳖温室转外塘生态养殖期的日死亡率呈对数方程分布,且可分成3个养殖阶段,分别为日死亡率快速下降期,日死亡率稳步下降期和日死亡率无显著变化期。中华鳖的日死亡率在不同池塘环境下有显著性的差异,表现为土质池塘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水泥池塘,在养殖池塘中种植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亦能减低中华鳖的死亡率。总体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华鳖最佳的生存环境为土质池塘种植30%~50%的沉水型水生植物,并且保持池塘生态环境处于相对稳定。

主养草鱼池塘生态混养中华鳖试验 篇8

1 养殖条件

1.1 池塘条件

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主养草鱼池塘, 池塘面积1.67 hm2, 水深2 m, 坡比1∶2.5, 池底淤泥30 cm, 注排水系统完善, 配备3 k W增氧机2台。

1.2 池塘准备

1.2.1 池塘消毒

池塘消毒是改善中华鳖及其它养殖鱼类生长环境的重要环节。养殖池塘共进行2次生石灰消毒, 第一次在草鱼等鱼种放养前15 d进行, 每667 m2用150 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第二次为鳖种放养前6 d进行, 每667 m2用20 kg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1.2.2 防逃设置

鳖种放养前池塘四周需设置防逃设施, 具体设置方法和材料为:在池埂上端平面处每隔3 m埋设12 cm×8 cm×100 cm矩形水泥柱1根, 水泥柱埋设深度为40 cm;然后用8~10号镀锌钢丝网连同彩钢瓦一道埋设在水泥柱内口, 钢丝网、彩钢瓦埋设深度为30 cm, 同时做好彩钢瓦连接和固定等事宜。

1.2.3 饲料台搭设

一般每50~80只中华鳖搭设饲料台1个, 共搭设了4个饲料台。具体搭设方法为:在池塘边坡处打入木桩, 使木桩群顶面与水面呈20°角, 然后固定铺设5 m×2.5 m长方形木板, 木板底面入水深60 cm。

1.2.4 生态环境营造

池塘内栽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 还可移植部分空心菜等经济作物, 水草种植面积一般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20%;清明节前在池塘放养活螺蛳, 每667 m2放养50 kg。

2 苗种放养

草鱼等鱼种于当年12月至翌年1月放养, 中华鳖种于当年5月份放养。3月份放养青虾种, 每667m2放养5 kg。鱼种、青虾放养按常规操作投放, 鳖种投放要求较高, 必须选择品系纯正、体质健壮、皮肤光亮、无病无伤、规格整齐的幼鳖, 放养时须药浴后下塘, 方法是采用2%食盐水混合小苏打 (100∶1) 溶液浸泡鳖种15 min。试验池塘共放养草鱼、银鲫等鱼种2 206.25 kg、青虾种125 kg、螺蛳1 250 kg, 中华鳖种62.5 kg。苗种放养的详细情况见表1。

667 m2

3 饲养管理

3.1 饲料投喂

草鱼饲料为蛋白质含量26%~28%的配合饲料;中华鳖饲料为自配混合料, 蛋白质含量为43%, 饲料当天配当天用;中华鳖日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及存池中华鳖总量而定, 水温低于17℃时, 中华鳖一般不主动摄食人工饲料。水温在20~24℃时, 日投饲率控制在存池中华鳖总重量的1%~3%。水温在25~31℃时, 日投饲率控制在存池鳖总量的4%~7%。6~9月投饲量约占全年投饲量的90%;投喂中华鳖饲料需做到:水温在20~31℃时, 每天投喂2次, 即8∶00~9∶00、16∶00~17∶00各投喂1次, 投喂量分别占日投饲量的35%和65%;天气闷热、暴雨天气视情况适量投喂或停喂饲料。

3.2 水质管理

养殖过程中尽量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 控制水体透明度在30~40 cm, 溶解氧高于4 mg/L, p H值在7.5~8。具体管理措施包括:一是6~10月每10~15 d注新水1次, 每次注水20~30 cm;二是每15 d左右每667 m2用生石灰15~20 kg化水泼洒1次;三是高温季节或不良天气需适时开启增氧机, 以确保养殖水体溶氧值充足。

3.3 鳖病防治

每年对养殖水体病虫害预防5~7次, 由于养殖水体中华鳖密度较稀, 且饲料投喂数量充足质量有保证, 中华鳖一般很少发生病害。在养殖过程中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投喂新鲜、适口、不变质的饲料;二是每3~5 d用强氯精化水对食台进行消毒1次;三是每15~20 d分别投喂杀虫和杀菌药饵各1次。

4 捕捞和收获情况

4.1 捕捞

捕捞采用地笼捕捞和清塘人工捕捞两种方式。

4.2 收获和效益情况

试验池塘销售总收入26.77万元, 总投入15.66万元, 总收益为11.11万元, 折合667 m2收益4 445.85元。具体收获和效益情况见表2。

5 结论

5.1 主养草鱼池塘生态混养中华鳖养殖模式, 每667m2水面平均投入6 200多元, 平均产出10 700多元, 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1.7以上, 养殖效益比单纯主养草鱼模式要高出1 000元左右, 增效明显。

5.2 主养草鱼池塘中混养中华鳖, 通过投放螺蛳, 种植水生植物, 搭配中华鳖与鱼混养, 改善了水体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了主养草鱼池塘的空间, 使池塘利用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现了生态养殖, 同时也提高了池塘的生产性能, 提高了经济效益, 这种模式适宜在主养草鱼规模较大的地区推广。

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 篇9

1 养殖条件

养殖池塘地点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水源引自新安江上游的黄山区丰乐河水库(水质达国家饮用水标准)。2007年3月首引中华绒螯蟹试养成功后,养殖规模从6×667 m2扩为35×667 m2,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引自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废弃”水,对养殖区一因缺水而荒芜多年的10×667 m2荒塘进行常规鱼类养殖,即中华绒螯蟹与常规鱼类节水生态套养模式。

2 养殖方法

2.1 河蟹养殖

每年的早春引优质的河蟹苗,定期投喂河蟹的饵料。根据河蟹生长情况,适时调整饵料结构与数量。饵料以小杂鱼为主,辅以颗粒饲料(下塘30 d左右)等精饲料类,搭配一定量煮熟的玉米、小麦、蚕豆(5月份以后)等。当池塘水深达到40 cm以上,水草均已长成后,可蟹塘中再投放一批活螺蛳,投放数量视各自塘口前期投放螺蛳数量与质量及生长情况而定,一般每667 m2投放量在150 kg左右,以利于调节池塘水质及增加河蟹生长的活性饵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钙、磷等矿物质和和维生素,以增强河蟹体质。

池塘水位根据池塘水草的种类及生长情况进行调控,逐步调控池塘坂田平均水深在20~50 cm,隔3~5 d加水一次,在夏季隔天换水。因水渠沿线灌溉很多良田,尤其在夏秋两季,是农作物用水高峰,也是用药高峰期。须得晚上22:00以后加注,方能保证即安全又新鲜的养殖用水。蟹池水质做到“鲜、活、嫩、爽”,并保持一定的肥度,透明度不宜过高,应控制在30 cm以内。

做好水草的管理工作。密切关注水草的生长情况,如池塘浅水区内水草长势不好应及时施肥,水草稀少应移植补栽,确保高温季节池塘各类水草覆盖率在60%~70%。

2.2 常规鱼类养殖

2.2.1 苗种放养

冬季排干塘水,以75~100 kg/667m2生石灰溶液全塘泼洒,杀灭塘底寄生虫和病原体等鱼害生物。清塘后施足基肥,灌水1 m深,培育水质。放养鱼种时间在春节前结束,下塘前鱼种均用食盐水体外消毒。

2.2.2 饲料

均用合肥正大全价颗粒膨化饲料。初期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生长旺盛期为2%~5%。饲料系数在2.2左右。

2.2.3 日常管理

专人每天巡塘,观察鱼类活动、吃食、水质等情况,采用投饵机投喂,坚持“四定”原则,鱼病防治上,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或消毒剂泼洒消毒,投喂新鲜饲料.

3 养殖结果

近3年此养殖模式主要养殖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在2009年,亩投放扣蟹密度最高,产量相对也较高,但平均售价不是最高的。2010年调整了养殖密度,河蟹的规格从均重125 g上升到135 g,平均售价也从80元/kg上升到100元/kg,产量虽有下降但产值增加。2011年密度没有调整,由于技术等方面原因不难看出,养殖产量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升,当年的平均售价达到了每120元/kg。

注:投放鱼种以鲫鱼为主,上层投以数量较多的花白鲢。

表2不难看出,经过此模式,变废塘为益塘,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对周边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中华绒螯蟹与常规鱼类分开水体套养模式有四大优点: (1) 节约用水。由于河蟹本身对养殖水质要求较高,决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废弃”水是无污染的但又有一定的肥度的熟水,此水刚好能够满足常规鱼类养殖日常用水要求,即安全又实用并能缓和农作物争水。 (2) 防病用药成本低。控制住了两次进水渠道,保证养殖水体的“鲜、活、嫩、爽”。 (3) 人工合成饵料成本降低。 (4) 水产品质高价优,市场潜力巨大。水源引自黄山区的丰乐河水库(达国家饮用水标准),饲料前30 d喂养人工配合幼蟹饲料,5月份以后投喂新安江生长的野杂鱼,全年没用任何药物。养殖螃蟹品质优良,外观上镜,完全符合“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质量上乘之标准。雄性最大个体达200 g,双螯威风,八足挺立,雌性最大个体达165 g,丰腴饱满,丝毫不逊色于“阳澄湖”大闸蟹。

4 小结

中华绒螯蟹与常规鱼类分开水体节水生态套养健康养殖模式,可持续发展,显示出极佳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值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推广。

河蟹养殖中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尽量采用原生态的水源、原料以及管理方法,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自我循环的良性状态。

将远离水源的废弃塘变废为宝,加以利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鳖幼鳖池塘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篇10

1 科学放养

放养的幼鳖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 同一池内放养的幼鳖规格要一致, 以防大小混养引起相互残杀。放养密度根据幼鳖的规格不同而异, 平均体重小, 放养密度大, 并随着体重的增加, 逐步降低养殖密度, 一般放养50 g/只左右的幼鳖, 30~40只/m2;80 g/只左右的幼鳖, 20~30只/m2;100 g/只左右的幼鳖, 15~20只/m2, 具体放养密度还要结合放养时间、养殖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实际生产因素来确定。为提高幼鳖成活率, 放养前要先让幼鳖适应池塘环境, 在池边用池水泼洒幼鳖体表, 再用4%的食盐水浸泡消毒10~15 min。放养时将幼鳖多点放在池水边, 让其自行爬到池内。

2 合理投喂优质饵料

幼鳖饵料投喂坚持“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四定”原则。定质, 饲料要求优质新鲜、适口性好、营养成分全、蛋白质含量高。以幼鳖配合饲料为主, 鲜活饵料为辅, 将新鲜动物饲料, 如小杂鱼、螺蚌肉及动物内脏等, 加热消毒, 加入新鲜蔬菜绞碎后拌入饲料中, 适当添加3%~5%的植物油。定量, 在水温高于18℃时, 幼鳖即可开始投饵, 4、5月份日投饵量可按鳖体重的3%~5%估算;6—9月份气温升高, 幼鳖摄食量增强, 日投饵量按体重的8%~10%估算;10月份以后, 随着气温不断下降, 日投饵量降至鳖体重的3%~5%。生产中实际投喂量要结合幼鳖生长、吃食、天气等情况及时调整, 通常在1.5 h内吃完为宜, 确保幼鳖能够吃饱吃好。定点, 池内多点搭设食台, 饲料要投在食台上, 便于观察检查幼鳖的吃食情况, 避免饵料散失浪费;食台同时可做为晒台, 供幼鳖晒背。每天投饵前要对食台清扫消毒, 以防新投饲料和水质被污染。定时, 每天按时投喂饵料, 养殖前期和后期气温较低, 幼鳖摄食量少, 水温18~20℃时, 一般两天投喂1次;水温达20℃以上时, 每天10:00左右投喂1次;养殖中期气温较高, 幼鳖摄食量大, 一般每天8:00—9:00、16:00—17:00投饵2次。

3 加强水质调控

幼鳖池养殖面积一般较小, 养殖期内随着鳖个体不断增大, 活动能力增强, 新陈代谢旺盛。尤其是在夏季, 气温较高, 加之鳖摄食量大, 排泄物增多, 水质容易变坏, 因此要根据池中水质情况及时换注新水。定期用20 mg/L的生石灰和0.4 mg/L的三氯异氰尿酸交替泼洒消毒, 保持水质清新、水体溶氧5mg/L以上, p H值7.2~8.2, 透明度25~30 cm。池内种植一些水葫芦、水花生及浮萍等水生植物, 面积不超过水面的1/4, 一方面通过植物光合作用, 增加水体溶氧, 另一方面给幼鳖提供了栖息、晒背和遮阴的场所。定期向池内泼洒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 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 降解有毒有害物质, 促进幼鳖健康生长。池塘水位要随着季节、水温变化适时调节, 保持适宜的深度, 春、秋季水深保持在0.6~0.8 m, 夏、冬季保持在1.2~1.5 m。

4 定期分池饲养

养殖期间, 由于幼鳖个体体质、摄食不同等方面的原因, 个体生长差异明显, 规格不齐, 易以大欺小、互相厮咬, 使鳖体受伤而感染疾病, 影响幼鳖正常生长, 因此每隔2~3个月要按幼鳖规格大小进行分池饲养, 调整养殖密度。分池前幼鳖要停食1 d, 对鳖体消毒后, 按规格、密度不同进行分级分养。分池时, 先将原池上层水注入新的养殖池, 然后再加注新水, 以降低幼鳖应激反应。

5 做好鳖病防治工作

日常养殖管理操作要小心, 避免人为因素弄伤鳖体而引发疾病。每天巡塘, 观察幼鳖活动、摄食及鳖体表、体色等情况是否正常, 有无病鳖、死鳖。观察池塘水色, 测量池水p H值、溶解氧等, 掌握池塘水质情况, 及时换注新水。定期对水体杀菌消毒、投喂药饵, 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等增强幼鳖的免疫力。发现病鳖, 要及时确诊, 隔离治疗。对发病池换水消毒, 用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6 加强越冬期管理

上一篇:调度信息下一篇:聚合法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