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信息

2024-09-24

调度信息(精选12篇)

调度信息 篇1

0 引言

煤矿作为一种重要能源, 在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煤矿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安全管理和生产效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煤矿调度是整个煤矿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煤矿调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前景, 为有效提升综合实力, 煤矿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生产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 从生产业务、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 加强调度信息化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提高煤矿调度工作质量, 实现煤矿企业的现代化调度管理。

1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煤矿生产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提高了煤矿行业的高科技生产含量, 有利于改善生产信息滞后等传统煤矿生产状况, 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高效性。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从煤矿生产调度环节入手, 主要研究煤矿生产业务流程、人员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其中煤矿生产业务流程包括煤矿的开采、清洗、运输等, 人员管理则是人员分配和班次调整。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煤矿生产的高效化管理, 保障安全生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本质是以实时调度为基础, 综合各类信息数据, 实现煤矿生产现场的全面指挥和控制,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生产调度信息系统查看煤矿生产状况, 例如煤矿产量、人员班次安排等, 通过总结和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从而作出科学的生产管理决策, 为煤矿生产的整个过程提供全面指导。因此,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人员决策的准确性, 避免了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生产事故, 减少了各种安全隐患, 有利于煤矿生产效益的提升。

2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2.1 简单性和便捷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煤矿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参与, 因此, 必须建立一种更加简单性和便捷性的调度信息管理系统, 从而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并熟练地进行操作。根据国内外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实践分析, 系统的应用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强大功能和先进技术方面, 还应该体现在简单操作性方面。因此,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需要结合生产实际, 开发一套简单、易操作的管理系统, 方便企业领导和基层员工使用, 从而更加高效、快捷地完成各项调度和控制工作。

2.2 适应性和实用性

煤矿生产现场的环境十分复杂, 需要提高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煤矿调度化建设过程中, 要综合考虑生产调度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和计划实施应用的环境, 设计灵活性较高的软件, 保障煤矿调度信息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 从而满足生产需求和环境变化。实用性也是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 是软件质量的直观评价标准, 调度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密切联系调度业务的工作实际情况, 并结合煤矿各个开发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确定软硬件的设计条件。

2.3 安全性和可靠性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要积极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提高调度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首先,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的线路和设备, 需要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修, 避免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 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过程中, 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 例如建立防火墙, 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防止网络病毒或黑客的袭击, 保障各项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进而提高整个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4 发展性和先进性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始终坚持发展性和创新性的原则, 在实现现有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在调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面, 要应用符合高新技术潮流的新型软件和硬件, 从而将系统的各项指标提升到领先水平。煤矿调度信息系统可以采用Web开发新技术, 利用C#语言、B/S架构、Web Service技术、ASP.NET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等提高系统的先进性, 还可以借助路由设备以及无线技术加强网络管理, 实现煤炭调度信息化的创新性建设。

3 煤炭调度信息化建设措施

3.1 明确信息化建设目标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要将总调度室和相关生产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 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 实现更加具有灵活性的报表管理服务, 使得煤矿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机制, 从而更加直观、系统地对整个煤矿生产过程和经营状况进行掌握和控制, 为煤矿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经营提供可靠、及时的信息资料。

3.2 增强信息化建设意识

我国煤炭行业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 煤炭企业要增强调度信息化建设意识。首先, 提供充足的资金, 为调度信息化建设购置更加先进的煤矿管理设备, 引进科学的调度管理技术;其次, 煤矿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 对煤矿各部门人员进行定期教育, 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强化他们的信息化意识,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从而使得自动控制技术逐渐代替劳动强度较大的人工操作, 保障煤矿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3.3 构建调度指挥平台

煤炭企业需要构建调度指挥平台, 方便管理人员和领导对各基层单位或部门的安全信息、生产业务数据、生产过程数据进行有效的集成和综合利用。煤炭生产业务数据主要指的是自动化办公数据、图纸资料管理数据、综合统计数据、生产计划数据等, 因此, 煤矿调度需要处理的数据种类丰富, 需要先进的硬件设施和完善的功能提供保障, 其调度指挥平台中的用户与数据操作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4 建立应急指挥系统

由于煤矿事故常发, 这样就需要在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中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从而能够在紧急的状况下实施相应的救灾指挥。通过实施事前计划或相应的应急措施, 继而将所有的人力以及可能的物力进行调动, 在煤矿事故发生之后, 能够对事故发生的现场进行有效控制, 排查潜在的危险, 保护现场人员安全, 调动所有的资源和力量使事故对人员以及财产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煤矿调度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煤矿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并根据相关的建设原则, 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不断完善和发展调度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煤矿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推动煤矿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琰涛, 位建峰, 刘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05) :94.

[2]张国君.我国煤矿生产调度系统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技术与市场, 2014 (12) :323-324.

[3]王建.煤矿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4.

[4]张萍, 杨洪涛.煤炭企业自动化信息化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山东煤炭科技, 2010 (05) .

[5]刘国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西焦煤科技, 2005 (11) .

[6]王卫峰.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煤炭企业快速发展[J].煤炭企业管理, 2005 (11) .

调度信息 篇2

【摘要】综合的调度工作与煤矿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如果在调度中采取了不合理的措施将会造成煤矿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因此,构建一个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在煤矿调度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综合调度 管理信息系统 煤矿调度 应用

安全是煤矿工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一代煤矿人毕生的追求,在我国大力提倡建设安全型企业的今天,煤矿企业的安全发展也显得大为紧迫。煤矿调度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提高,从传统的生产调度逐渐转换为安全调度、设备调度和通风调度,同时,调度中心的职能也在发生着转变,它肩负着对煤矿的生产、安全、运营等方面进行优化的职责。因此,建立起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煤矿的调度起着促进性作用,是煤矿工作良好运营的有效保障。

一、管理系统的概述

综合安全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是一套采用B/S框架结构的网络应用程序,通过这套系统集团公司的各级领导可以通过IE浏览器随时随地查看有关集团生产调度信息,并可通过网络及时发送信息下达安全、生产指示。

1、管理系统组成

⑴硬件部分:IBM360服务器、acer电脑控制端、TMC2108S2背投服务主机、DLP调度大屏幕、LED显示屏、BSPB380C电源电涌保护箱及润普二路USB电话录音服务器构成。

⑵软件部分:LED控制、DLP大屏幕控制、电话录音控制、DLP电视墙控制、安全监测实时网显示。

2、管理系统实现的主要功能

主要用于解决两方面的需求:一是统一访问企业内部资源,存储各种格式、各种来源的内容、文档和数据,统一检索、浏览和访问。二是统一协同工作平台,包括功能导航、信息动态发布、安全法规规程、原煤产量、安全信息、个人办公等,方便快捷地与其他人共享信息、通信和协同工作。实现张矿集团原煤计划产量、实际产量,计划进尺、实际进尺,煤炭销量及库存等产、销、存信息的分级收集、汇总、统计与图表分析等功能;能够自动生成相应的各种生产调度日报表、月报表;实现调度通知等信息的网络下发及文档管理;群发调度通知,调度通知接收声音提醒功能,调度通知接收反馈功能,发送和接收日志功能;收发调度通知时,集团调度员通过调度下发模块进行调度通知扫描并发送,矿调度员通过待办事宜下载并打印调度通知。

二、煤矿调度信息化的模式信息综合化模式

在我国煤矿工作中传统的调度管理中,对于在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采用的都是粗放式的管理模式,煤矿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依照自己的实际需要来任意构建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自行地进行采集和分析,这导致了资源无法共享,只是每个部门单方面地对调度信息进行处理[1]。而信息的综合化模式就是各个部门把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统一的存储,然后共同来进行综合的处理和分析,总结出调度管理中的先进经验提供给管理层人员使用。

这个模式的构建,可以有效实现对煤矿的生产全过程,如煤矿的设计、施工、运输、存储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通过直观的数据直接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把过去生产调度中的被动型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的服务。理念透明化模式

在我国传统的煤矿企业管理模式中,采用的是金字塔形的管理结构,企业领导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逐层管理下级。但这样做也有一定的弊端,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线之间分隔了较多的部门,对生产中的监督会管理不当[2]。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者会将工作任务自上而下进行部署,在生产中出现了问题再自下而上地进行反馈,在这样一层一层的反馈中,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其实就已经在一步步递减,无法形成一个外部的约束力。

理念透明化模式的建立,是将煤矿企业领导的管理观念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直接落实到下面的各个生产单元,在生产中的执行情况和力度也能直接被反映出来。而且,调度模式的透明化,也能够形成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的透明化格局,有助于让企业整合资源,更好地发展企业。隐患预防化模式

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一旦出现了安全事故往往要通过被动地1查找和发现,但如果运用到调度的隐患预防化模式,就可以让生产环节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了安全隐患的发生。在具体的工作中,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将信息资源整合优化,领导层人员来进行统一的调配资源,一步步建立起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

隐患预防化的模式,要建立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中,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来构建一个隐患预设的体系,这个体系要求测量出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并能够准确进行定位。

三、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环境的安全监测功能

综合调度应用在煤矿工程中,通过在煤矿现场安装一些瓦斯、温度和风速等传感器,能够实现对瓦斯、温度和风速来进行有效监控,并将情况显示在领导的办公屏幕上,一旦瓦斯浓度、温度不符合标准等问题出现时,就会发出警报,便于实现环境的安全监测。各种矿山的调度动、静态图的输入、编辑和利用

通过综合调度来构建地理信息系统,来有效提供矿山的地质测量、采掘、安全,形成三维图形。一个煤矿的健康发展,需要成百上千个这种三维图形,通过分析图中的各种数据,来对矿井中的资源和环境进行分析以及属性查询,完成各种矿山的调度[3]。

四、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使管理决策水平得到提高

综合的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会运用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将煤矿的安全、生产情况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来把信息全部真实准确地反映在大屏幕上,方便于管理人员的监督,及时掌握煤矿的生产安全状况,大大提高了管理决策的水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如果煤矿的企业管理者能够准确掌握生产和安全的环境的有关信息,可以有利于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和降低成本,减少资源的浪费,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在瓦斯和通风、温度等环境中安装传感器,可以节省大量的设备投资,节约了考勤机的使用,在没有增加任何设备的基础上节省了几十万的考勤机成本[4]。我国的很多煤矿应用了这个调度系统,就没有再发生过安全事故,这一方面上也节省了几百万的资金成本。应用前景广阔

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形成一个生产调度的电视会议系统,实现企业信息在网上的公开化和交互化,一切的数据显示都在网上完成,最终达到无纸化办公。而这种智能化的方法应用到煤矿企业中,也把煤矿工作的生产变得智能化,管理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安全方面的调度,因此该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

结语

综合的调度工作与煤矿的安全管理息息相关,如果在调度中采取了不合理的措施将会造成煤矿企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因此,构建一个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管理者应该树立综合调度的观念,让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真正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指挥站。

参考文献: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研究 篇3

关键词:数据挖掘 电力系统 信息通信调度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19-01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中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利用好这些信息,可以为信息通信调度增加很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并优化IT资源的分配。

1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一直以来都是采用专人负责,以纸质文档的方式加以管理。随着信息通信调度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文档特别是电子文档也随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有一个类似但不同于文档管理的系统来对所有调度资料、部分调度常用资源加以科学管理,为科学调度提供可靠的专业化支撑。

2 信息通信调度资料分析

数据挖掘技术是在计算设备的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和数据量大规模增长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信息资源利用技术,通过对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或者预测未知事件的方法,是一种以信息为资源的使用方式。信息通信调度过程中产生的大规模数据包含了信息网络的各种数据,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将可以为信息通信调度以及通信网络的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2.1 数据挖掘的主要阶段

跨行业数据挖掘标准流程CRISP-DM从商业的角度给出对数据挖掘方法的理解,目前大部分的数据挖掘系统都是遵循CRISP-DM。该模型以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为目标,将数据挖掘划分为6个主要的阶段。

(1)商业理解阶段(Business Understan ding)。在这个阶段,要深入分析企业的性质和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和性质确定数据挖掘的目标和要解决的问题。

(2)数据理解(Data Understanding)。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根据所需数据的特征,从数据集中提取出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为后续阶段的分析提供正确的数据。

(3)数据预处理(Data Preparation)。在该阶段,要在上一阶段中产生的数据集基础上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预处理,包括一些干扰数据的清洗等。

(4)模型(Modeling)。该阶段需要在数据理解阶段和数据预处理阶段中产生数据集的基础上,以商业理解阶段产生目标和问题为依据,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

(5)评估(Evaluation)。根据商业理解阶段产生的目标和问题,对模型阶段所建立的模型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估,确认是否考虑了所有重点问题,以及模型是否能够正确地解决问题。

(6)实施(Deployment)。在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产生可重复使用的技术文档和操作流程,以及后期的维护计划等。

3 支持数据挖掘的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设计

3.1 数据挖掘模块的主要实现

根据CRISP-DM所定义的数据挖掘的主要阶段,可以将数据挖掘模块的主要功能划分为四个层次:数据采集层,数据预处理层,数据模型分析层,用户界面层。

数据采集层主要用于实现数据理解阶段,从数据库中提取出符合所需数据特征的数据,并且将数据复制到指定的数据集中。

数据预处理层主要用于实现数据预处理阶段,将数据集中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其能够满足数据挖掘过程中的需求。而电力调度资料中很多数据并不是所需要的数据,或者一些数据存在不完整、不一致和冗余等问题,因此在此阶段要选择适合电力调度资料的数据处理算法。

数据分析层,该部分是调度资料分析的核心部分,根据预先设计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根据电力系统的特殊需求和数据特征,需要分析和测试来选择合适的模型和参数,例如使用关联模型提取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该模型可以提取出传统方法无法得到的关联关系。例如,文献论述了使用预测算法模型对电网用电量、某地区电力负荷变化趋势、某节点可能发生故障的时间等进行预测。

用户界面层的主要功能是与用户的交互,接受用户的请求,并且根据不同的请求调用不同的模块,与数据分析相关的请求将调用数据分析模块,并且将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给用户。显示结果可以以各种图标的形式动态显示,以形象的表现趋势。

3.2 支持数据挖掘分析的调度资料管理系统

在该方案中,采取将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单独出来的方式,以实现对原系统最小的改变。对于数据分析相关的操作,只需要调用数据分析模块。在计算中心和存储中心方面,由于考虑到随着电网的智能化可能面对海量的数据和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因此可以考虑使用云计算技术来提高服务器的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通过使用云存储技术,来提供可靠的数据存储。

其中,存储中心中的数据来自各节点采集的数据,又数据采集模块进行处理后存储在存储中心,由于数据采集模块在传统的信息通信调度系统中已经实现,因此在该方案中使用原有的采集模块。

Web服務器根据不同的请求调用不同的模块来响应用户的请求,对于传统应用响应模块,可以使用现有的信息通信调度资料管理系统的实现。

4 结语

智能调度资料管理能够有效的对调度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在电力系统调度、维护和故障处理方面提高主动性和灵活性。但是,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利用并不是很成熟,需要进一步去探索针对复杂的、全面的调度资料数据的数据挖掘算法。

参考文献

[1]高智,徐政.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华东电力,2001,29(12):13-16.

[2]史小梅.数据挖掘在电力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0,26(4):374-378.

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应用 篇4

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决策水平的推动力,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生产调度中心管理着全矿的人力、材料、设备、安全信息, 是煤矿主要管理者。它的管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矿井的生产经营。而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又是支撑调度中心效率的工具和手段, 它所负责的工作就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最终形成决策、协调指挥生产。信息化的管理正在成为调度指挥中心架构中最重要的环节, 因此提高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概念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概念是指调度中心围绕安全生产目标, 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 在信息化与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融合的前题下, 实现安全、生产、运输、提升、洗选全流程的业务优化, 实现各子系统综合集成, 各部门业务协同。以此优化资源配置, 变革生产方式, 精简工艺流程、降低劳动强度、保证质量、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创新发展模式,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竟争能力。生产调度中心的信息化是建立在通信、网络、计算机技术之上的生产调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

3 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内容

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应具有集调度管理、安全监测、视频监视、通信指挥为一体的信息化平台, 应用计算机、网络、集成、智能控制, 通过采集、处理、集成等综合自动化技术, 实现对煤矿井下关键岗位及重要设备监控和监测, 应该具有安全生产信息高度集中, 分析透彻、管理科学, 指挥方便、快捷的作用, 要求生产调度中心能实时掌握整个矿井各生产环节的有效信息, 实现“管、控、营”的一体化调度。

4 生产调度信息化的实现方法

生产调度的信息化主要是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 变工业化中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为网络中一个个信息点, 煤矿各领域的自动化水平已普遍较高, 譬如:电力系统、运输系统、瓦斯检测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它们自成系统, 但彼此孤立、相互封闭,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各子系统间的优化自动控制, 形成完整的矿井综合自动化, 实现由“有人值守”为“无人值守、有人巡视”。实现对安全重大危险源监测、生产过程和机电设备监控, 实现安全管理的流程化、标准化, 实现对生产安全的统一调度, 集成生产过程中各种信息, 为调度管理运行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

建立千兆以太网络, 解决系统的物理传输通道, 对所要求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集成、处理、发布, 完成统一的信息集中管控, 将我矿井上、下各关键岗位生产过程信息通过自动化及工业电视系统集成实现远程监测, 生产各项业务管理实现统一软件平台化的集中信息处理, 包括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设备管理、综合统计、重点工程、隐患排查、安全事故分析、安全点检管理、三违管理、人员定位、防治水等信息的管理, 按统一的框架协议、统一的传输协议及数据接口、统一的数据编码标准, 建立起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网络中通过权限认证浏览相关安全生产信息。综合自动化信息集成平台以千兆以太网为高速传输通道, 满足数字信息、视频、语音等传输需求。

4.1 硬件架构

设计采用二台IBM X3850服务器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和管控服务器, 保证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WEB服务器采用1台IBM X3650服务器, 作为访问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用户管理、认证管理, 同时承担调用数据库服务器实时数据信息, 满足局域网络的客户端访问需求, 还配置1台IBM X3650服务器作病毒库服务器对平台系统生产网的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4.2 软件系统架构

综合自动化系统软件是基于网络平台运行, 以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2008 Server为运行环境, 以关系数据库 (SQL_Server2008) 为数据库支撑, 它由综合自动化集成监控平台软件、实时WEB服务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数据采集软件 (i FIX SCADA) 等组成。

系统架构采用C/B/S (客户机/浏览器/服务器) 混合架构。

服务端:主要负责对设备层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分析, 硬件指令的收发, 系统信息的监视、收集和通知。

客户端:主要提供简洁直观、快捷方便的人机界面, 接受用户指令下发至服务端, 同时从服务端接收经过分析的数据信息和报警信息提供给用户。

i FIX可以帮助您精确地监视、控制生产过程, 并优化生产设备和企业资源管理。它能够对生产事件快速反应, 减少原材料消耗, 提高生产率, 从而加快产品对市场反应速度。生产的关键信息可以通过Proficy HM I/S CAD A-i FI X贯穿从生产现场到企业经理的桌面的全矿管理体系, 以方便管理者做出更快速更高效的决策, 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3 软件接口

软件接口及标准的信息协议是软件整合能否实现的关键, 对于各现场控制单元 (子系统) , 接入组件支持业界普遍认同的一些标准接口接入。譬如FTP接口、OPC接口、DDE/Net DDE接口。

4.4 子系统整合方案

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成平台建设将包含矿井各个生产及监测子系统的数据有效整合。根据各子系统的控制点的分布、控制方式及控制对象的不同, 结合各个子系统的实际特点而采用基于不同技术的数据集成解决方案。过程控制网络与操作执行层 (设备层) 网络间的集成主要是实现网络间信息交换与信息共享。根据目前设备、技术的情况和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 全矿井自动化系统各子系统信息的集成主要有三种方式:与子系统控制器联接、与子系统主机联接、与基于PC的嵌入式子系统联接。

5 系统安全

综合自动化平台控制网络由各子系统主机及调度中心管理、控制终端、综合自动化平台服务器组成。为确保这些连接于控制网络中的各类计算机、服务器对网络中病毒的防护, 此次网络安全部分防病毒采用服务器客户端的C/S架构模式。中心机房建立专用病毒库服务器采用趋势网络版杀毒软件构建病毒库服务器, 各类终端安装趋势杀毒软件客户端通过病毒库服务器实现定时病毒库的升级。同时系统控制网络与管理信息网络之间隔离设计采用伟思物理隔离网闸设备内带相关防病毒引擎, 可实现网络访问之间的硬件病毒防护。

摘要:应用信息化技术管理企业, 是企业管理手段的彻底变革, 生产调度中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中枢, 是煤矿生产经营的核心。调度中心的信息化程度至关重要, 如何保证生产调度中心能实时掌握整个矿井各生产环节的有效信息, 利用科学的手段、现代化的技术指挥整个矿井的人、财、物高效、有序运转, 保证整个矿井的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 是信息化管理者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生产,调度中心,信息化

参考文献

调度室信息汇报材料(模版) 篇5

1、调度室从业人员配置情况:

主任1名(生产副总经理兼任)、副主任3名、无主任工程师、调度员5名。

2、调度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

现有通讯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监测监控系统。

3、调度系统建设规划:

下一步将根据设计需要,随着矿井技改进展情况逐步建立完善一下六大系统:

(1)建立产量监控系统。

(2)建立语音广播系统。

(3)建立调度视频会议系统。

(4)建立工业电视系统。

(5)计算机应用系统。

调度信息 篇6

摘要:近年来我国铁路几乎覆盖了全国数万个大大小小的城市,而历经了全国铁路第六次提速后,我国铁路运输也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为了保证铁路运输过程中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铁路运输的调度指挥也是越来越重要。笔者将通过本文,对现代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铁路运输;调度指挥体系;研究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完整的铁路运输解决方案,满足了铁路运输的各种需要。在以调度为中心的系统架构下,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整合了机车车辆实时跟踪、微机联锁、机车信息台、车辆号识别、设备管理、仓储管理、大屏幕显示、平面调车、局域网、财务结算、计划统计等原来各自独立的系统,使其涵盖了铁路运输各个层面,能“完整”解决铁路运输各方面的问题,使运输效率最大化。

1、铁路调度指挥体系的现状

我国的国土和人口都处在世界的前列,对于交通运输的要求也比较多,具体表现在运输线路长,人口密度高,列车运行频率大,旅客和货物同车运输等方面,一些主要车站和路过车站之间联系紧密,同时由于天气、地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列车行驶时也受到很多干扰,减低运行效率。但是近年来我国推行动车跨线运行,即一些动车线路的调整,让它们能直接抵达一些中小型城市,从而实现“长途直达”的效果。这样将大大减少旅客路途中花费的时间和转车的次数,也在我国铁路系统的调度和指挥的革新中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2、铁路调度指挥系统结构

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既包括底层的控制系统,又包括上层的管理系统。系统由调度指挥信息系统、调度集中控制系统以及机车移动信息平台3个部分组成。

2.1 调度指挥信息系统

铁路日常运输工作的关键是调度指挥,建立企业内铁路运输调度指挥系统,通过计算机联网,对在生产厂区内的所有铁路车辆(包括路局车辆、企业自备车辆、机车)的状态、位置以及车辆运载的货物进行管理,掌握运输动态,对分布在各条线路上的机车和货车进行实时追踪,由计算机网络向各级调度提供日常计划和指挥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定时报告和实时查询,而且还可生成运输情况统计报告。通过计算机联网管理全厂货车,动态掌握全厂机车车辆的运行、装卸车状态等运输生产活动,为管理人员及主要职能部门提供管理与决策信息。

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是上层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实现有机的结合。它通过光纤网络组成核心的计算机网络,在中心机房设立中央服务器,在各级调度、货运人员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场所设立工作站,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通过各级操作人员的操作实现对铁路货物、机车、车辆等的实时跟踪和管理,同时自动生成各级查询和统计报表,为各级调度人员和运输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生产指挥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它由货物车辆实时跟踪系统、生产作业管理系统、计划统计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系统管理功能、财务网络结算系统、车号识别系统、全厂生产网络系统、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

2.2调度集中控制系统

调度集中控制系统在管控中心对全厂联锁设备进行集中控制,主要包括3个层次:操作层(一层),联锁层(二层),室外设备层(三层)。操作层在管控中心,包括联锁操作机、大屏幕、调监机、服务器等;联锁层是在各信号楼的微机联锁设备,包括联锁机、接口柜、电源屏、监测机等;室外设备只包括转辙机、信号机、轨道电路及电缆。

管控中心通过全厂网络系统与各信号楼的计算机交换数据。在管控中心与信号楼之间铺设光纤,组建一个光纤网络系统。位于管控中心的操作机发出操作信息,通过网络传给信号楼的联锁机,联锁机经联锁运算后输出信号给楼内接口柜,由接口柜驱动室外设备(包括近远程)动作。信号楼上传的数据与管控中心本身产生的数据均存放在管控中心的服务器中,供调监、管理机、远程诊断等系统共享。

调度集中控制系统由调度监督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全厂集中控制系统、车站微机联锁系统、车站微机监测系统和全厂控制双网络系统等几个子系统组成。

2.3机车移动信息平台

机车信息台借助全厂无线网络成为系统的移动终端。采用的亨钧机车移动通讯技术类似于电信的蜂窝通讯,采用多基站同频分时组网通讯方式。多基站可以有效地减少死角,提高通讯质量。每个基站的通讯距离可达10km,各基站的通讯范围是重叠的,因此1个或2个基站故障时,无线网络仍可正常工作,这种无线组网方式,在国际上也是先进的,而且造价较低。除了完成调度作业计划的无线传输之外,机车信息台还集成了平面无线调车和机车黑匣子功能。它采用全集成的一体化设计,挂壁式安装,节省了车内空间。

3、铁路调度指挥信息化的关键技术

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的综合系统,为了实现系统的功能以及达到各项严格指标要求,采用了以下几种关键技术:服务器热备架构、冗余双环网、连锁机。

3.1服務器热备架构

考虑到系统的可靠性和数据安全性,服务器采用双机热备。两台服务器通过磁盘阵列,连接成为互为备份的双机系统,当主服务器停机后,备份服务器能继续工作,防止用户的工作被中断。磁盘柜磁盘具有热插拔功能,且可以灵活组成RAID模式,当一块硬盘损坏,数据可以恢复,保证数据不丢失。

服务器拥有双机容错系统解决方案,由于采用了双机容错的集群结构,系统具有极高的可靠性。两台服务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网络提供服务,且相互间互为监控。集群具有一定的负载平衡功能,可将一个任务的多个进程分摊到两台服务上运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当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其上所运行的进程及服务可以自动地由另一台服务器接管,保证网络用户的工作不受影响。同时,系统采用RAID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可确保重要数据不因系统故障而造成损失。

3.2 冗余双环网

一个全厂范围的控制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稳定坚固的网络结构做支撑,因此网络选型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控制系统的安全级别高于管理系统,因此控制系统应搭建独立的全厂网络系统。本系统选用快速工业冗余环网。该网络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大中型企业的重要控制系统中,该网络组成了2个完全电气隔离的冗余环网,实现了交换机的冗余,即使一条光缆与一台交换机同时故障也不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本身已构成环形,为冗余形态,因此,双环网不铺设二条光缆线路,而是使用了二对芯线。系统中的所有计算机均安装了RSSNET双网并发通讯软件包,各个应用软件本身并不具备双网络通讯功能,它们先将数据交给RSSNET,由RSSNET在双网络上智能化调度数据,RSSNET可以做到一条网络故障时零切换时间。

结束语:

随着铁路高度快速的发展,我国对高速铁路运输的高效性和运输安全性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铁路建设中采用较好的线路、车辆以及通信供电设备等,同时也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调度指挥体系。

参考文献:

[1] 杨亚楠.网络安全与网络备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

[2]藤涛,刘志明.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J],铁道通信信号.2014,02(02).

[3]杨菊花,李鹏.企业铁路运输调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3,(07).

调度信息 篇7

煤炭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 占中国一次能源大约70%的比重。尽管近年来受经济发展、环保要求及产能相对过剩等内外在因素影响, 煤炭企业发展遭遇“寒冬期”, 但长远来看煤炭仍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然而煤炭作为固态资源所处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 并且开发条件十分恶劣, 接近一半的矿井都是瓦斯矿井, 增加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难度, 直接导致近年来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1]。随着煤矿采掘深度不断加深, 高效率、高产量的矿井不断涌现, 煤矿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系统[2]。可见, 探究分析煤矿生产监控和调度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集成发展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1 煤矿生产监控和调度信息系统基本概述

生产监控是指企业采用监测设备监控煤矿生产中采掘、运输、提升、排水等环节及温度、烟雾、风速、瓦斯等参数, 并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信息数据的一种应用系统。实践证明, 它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煤矿生产的安全系数, 并且大幅度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3]。在设计硬件过程中, 该系统采用特定的芯片作为实时传输数据的工具, 根据用户需要将历史数据以不同的电路及数据状态显示出来。

调度信息系统是指对监控数据进行处理、传输等, 并且预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当出现煤矿事故, 它能及时给予对应的处理, 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监测人员可基于监控系统数据, 利用调度系统分析矿井员工的作业环境有无危险因素, 并且分析监测到的数据信息, 预测是否会发生煤矿安全事故, 有利于管理人员发现安全隐患, 并且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确保作业员工的生命健康, 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4]。调度系统信息化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必然要求, 是确保煤矿生产的重要保障, 可有效提高煤矿的生产效率及技术含量, 符合煤矿长远发展需要。此外, 近几年煤矿企业开采深度逐渐增加, 缺乏对井下水文及地质的了解, 这就对信息化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以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2 煤矿生产监控和调度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2.1 生产监控

生产监控最初始于20世纪70年代,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 它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在霍尔辛赫煤业监控系统已集成矿井35 k V变电站电力监测系统、矿井主井提升机监测监控系统、矿井副井提升机监测监控系统、矿井主通风机监控系统、瓦斯抽放站监控系统、空压机自动控制系统、锅炉房自动控制系统、矿井水处理、选煤厂集控系统、中央变电所电力监测、中央水泵房自动控制系统、井下原煤生产运输系统、KJ95N综合监测监控系统、KJ32A光纤工业电视系统、KT28井下CDMA无线通信系统、KJ69N矿井人员/无轨胶轮车定位系统等16个子系统。尤其是井下设置定位系统和KJ95N综合监测监控系统, 可实时收集井下CH4、CO等有害气体浓度和矿尘、风速、风压、温度等环境参数及馈电开关、主通风机、局部通风机、风门、风筒等实时状态等信息, 及时发现、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倘若矿井下已经发生特大煤矿安全事故, 该系统有利于缩短抢救人员和搜出井下员工的时间, 赢得抢救时间[5]。相对于以前的GPS信号有很大提高, 过去的GPS信号难以覆盖矿井下的每个地方, 相当一部分的巷道属于信号盲区。与此同时, 管理部门通过产量监控系统, 可清楚掌握企业生产情况, 便于进行审查, 同时有效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精确性, 规范企业生产工作。

2.2 调度信息

在调度信息系统方面, 过去煤矿企业通过电话获取煤矿生产的信息, 并且手工完成各类统计报表。在该调度系统中明显有很多不足, 比如各类信息比较分散, 并且需要员工将信息收集完整, 然后再层层传递信息, 这样一来, 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明显降低[6], 而且系统存在易出错、效率低等缺点。调度信息化发展后, 将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调度过程中, 很多企业都建立专门的调度信息系统, 并且在预防事故、组织等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霍尔辛赫煤业主要采用KTJ101矿用调度通讯系统, 该系统用于专网调度和行政交换。具有强大的调度汇接功能和丰富的交换功能, 在此基础上配合数十部井上下本安型调度专用电话予以完善。

由上述可知, 监控系统只是将各个控制系统集合, 管理生产过程。而调度信息系统可及时分析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配置信息资源, 提高其生产效率, 节约生产投入的资金, 然而, 它难以管理生产过程。可见, 二者的功能各有不相同。因此, 探究二者结合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 不仅可确保煤矿安全生产, 符合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 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3 信息化集成发展应用

关于信息化集成应用, 国内已有很多煤矿企业完成设计, 并且投入使用, 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霍尔辛赫煤业作为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下属的设计年产400×104t特大型矿井, 依靠先进的管理技术, 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了先进的综合自动化系统, 更是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建立了集检测、监控、分析、管理于一体的大型全矿井感知矿山示范工程。

3.1 系统总体框架

霍尔辛赫煤业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可集成监测监控各个子系统。通过对各系统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汇集, 做到对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综合性动态分析与评价, 实现信息资源最高效、最方便的共享和交流。便于管理者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 及时在线控制, 调整生产,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

整套系统采用以自动化、通信技术为基础, 紧密结合当今先进的以太网、传感器、无线传输及现场总线等前沿技术, 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针对性地提出了地面、井下两个传输网络的通讯传输方式, 采用RS485总线方式传输下级监测监控系统数据, 在机房通过网络核心交换机将工业现场采集的生产与环境参数集中于统一的数据仓库中, 集中处理、分析判断、形成区域环境评估、设备在线评估、应急预案的调度管理技术与手段。

该自动化系统平台目前已经安装和配置12台环网交换机, 井下布置3台KJJ58型矿用井下防爆环网交换机, 地面布置7台CJJ02型地面环网交换机, 地面调度室机房布置两台MACH 4002核心交换机。现形成的工业以太网平台分地面与井下两个环网, 地面3台环网交换机、井下7台隔爆环网交换机。每台交换机具备以太网口、RS485等多种工业接口, 可满足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入。各子系统的上位监控主机通过100 M以太网联成整体, 实现信息的共享形成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另根据生产需要可以灵活增加地面、井下环网交换机、扩展网络规模, 并且为将来井下构建多个子网做好了搭接平台。

3.2 效果

霍尔辛赫煤业将两个系统集成使用, 可采集生产过程的全部数据, 实时监控生产过程, 并且调度信息资源。实践表明, 两个系统的信息化集成应用可使得煤矿生产逐渐趋向自动化及智能化, 并且完全显示监控数据及分析结果, 使其煤矿生产符合国家提倡的安全、高效等规定, 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管理人员通过该系统能实时掌握井下生产各环节, 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 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人员配置, 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 提高生产效率, 较低生产成本, 达到高效运行。

4 结语

两个系统信息化集成发展是提高煤矿生产的技术含量的必要要求, 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 它直接影响井下员工的生命健康, 可有效降低煤矿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概述生产监控和调度信息系统的内容, 以山西霍尔辛赫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霍尔辛赫煤业) 为例分析其现状, 探究其信息化集成发展应用, 旨在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煤矿,生产监控,调度信息,信息化集成

参考文献

[1]孙彦景, 左海维, 钱建生, 等.面向煤矿安全生产的物联网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 2013 (1) :84-88.

[2]郭海军, 续芳.煤矿无轨胶轮车监控调度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 2013 (4) :9-12.

[3]谭章禄, 常金明, 刘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矿运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中国煤炭, 2012 (10) :67-70.

[4]张笑影.关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监控与调度系统的探讨[J].企业导报, 2014 (20) :163.

[5]石永奎, 张磊, 窦顺志.鲍店煤矿生产预测与调度管理系统设计[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3) :8-13.

浅析供水调度管理的信息化 篇8

一、供水GIS系统的应用

GIS技术是一种专门技术, 这种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将能够取到十分重要地作用, 在今后工作中GIS系统的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对于这方面的情况, 今后要不断加强研究。在城市供水设施不断完善以及供水面积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GIS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就成为当务之急。提升供水系统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此, 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加强研究。

(一) GIS系统的功能特点。

城市供水管理中应用到的GIS系统主要是由供水管网图、城市电子地图以及各类供水设施属性数据组成的, 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 应该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利用GIS系统将能够取得很大的成绩, 该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实现管网系统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同时也能够提供重要地图纸依据。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数字化管理将能够有助于形成完整的供水管网档案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最终将有助于供水管网系统中央数据库的建立。与此同时该系统的应用还能够非常快速便捷地查询到管网中的特定区域以及设施, 这对于组织开展高校地爆管抢修模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城市供水管网规划以及改建过程中, GIS系统提供的数据以及图纸也能够作为重要地参考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要能够按照用户要求来对这些图纸数据进行针对性地查找。利用这种方式对于提升实际工作水平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 GIS系统的应用。

当前GIS系统在供水管网中的应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详细分析其应用效果对于今后发展有重要意义。当前的上海市已经在城市部分区域应用到了GIS系统, 实际工作中通过该系统有效提升了供水管理效率。城市管网中的GIS系统的设计往往是把存储及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形等融合到一起的。多种技术的有效融合就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来准确真实, 图文并茂地进行输出。

当前的上海市市北自来水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开发出了各自区域内的GIS系统, 与此同时该系统也运用到了调度管理以及管网管理中, 正是因为这样今后就需要加强对其研究。GIS系统的实际应用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它提升了工作效率, 正是因为这样今后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其研究。

二、监控系统的建立完善

城市供水管理过程中针对城市供水的管理, 不可忽视监控系统的建立完善。该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实时监控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针对清水出厂、泵站输配、原水供应、生产调度等必须要进行有效检测及控制。实际工作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建立起完善地监控系统。该系统的建立, 对于提升实际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在实际供水管理过程中对于原水以及清水的生产调度信息, 需要在各个供水企业都要实现共享, 同时供水企业同水质管理部门之间也应该要实现共享。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对于原水供水系统就需要进行自动化控制以及优化调度, 之后还应该逐步进行延伸。从上海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 当前已经能够建立起覆盖全市中心城区完整的供水调度检测系统, 该系统将能够实现对全市供水管理由原水进水到清水出厂再到用户这一全过程的有效实时监控。与此同时供水企业同供水调度监测中心之间也实现了数据共享, 通过这样的措施将有助于信息及时交流。

各种水质、水压实时监测点的建立对于各个供水区域交接处的水压、水质以及水量等将能够实现有效实时地监测。与此同时在重要管段还设置有流量仪, 通过流量仪将能够有效实现数据的实时远传。为了防止突发事件, 今后工作中还应该设置能够实现远程控制的调流阀门, 这些阀门的应用将能够起到十分重要地作用。

三、SCADA系统的应用

SCADA系统本身又可以叫做数据采集以及监视控制系统, 该系统的建立是城市供水调度管理的必然要求。通过该系统将能够实现对供水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掌握, 同时还能够采集以及储存各种数据。SCADA系统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监测系统, 这种系统与传统监测系统相比有其自身优点, 该系统能够对数据图表等进行统计分析。在今后工作中对于供水管理方面的问题, 必须要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来通过应用SCADA系统来实现有效监测。

(一) 系统介绍。

SCADA系统是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技术, 这种供水调度系统本身已经得到了非常可靠有效地应用。在进入新世纪以后, SCADA系统本身逐渐实现了全面地升级改造, 实际工作中建立起了统一的生产质量信息库, 在应用新型SCADA系统过程中将能够对全公司的生产质量状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 通过建立这样一种系统将有助于实现统一协调制水以及输水等。

在实际建立SCADA系统过程中就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来进行建设, 这样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通过在管网设置监测点将有助于对管网压力、水质以及流量等进行有效监测, 与此同时实现GPRS、有线光纤等通信方式的应用也将有助于实现数据地有效传输。一系列辅助软件的开发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对此今后应该不断加强研究才能够适应实际需要。

(二) 系统的应用。

SCADA系统的应用将能够起到十分重要地作用, 同时也能能够获得良好地效果。从实际情况来看将能够实现供水调度管理的信息化、供水调度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功能供水调度决策的数据化。

实际工作中供水调度管理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实际工作中能够实现数据查询自动化、管理无纸化以及最终实现数据信息地共享。SCADA系统的应用就能够有效实现这一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对现有SCADA系统进行改造, 对于那些通过不同传输方式的运行数据要进行统一整合, 对于那些历史数据还应该进行分类存储。由于系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数据采集失败、传输中断以及发生异常错误等情况, 为了有效防止这些情况就应该建立手动调整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该系统有助于实现供水调度数据的共享。

供水调度管理自动化主要指的是要能够实现数据采集以及供水调度执行的自动化, 这一目标通过SCADA系统将能够有效实现。通过对该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要实现对系统数据的采集、传输、统计以及分析。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对运行全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在一旦遇到意外情况之后就能够实现对控制指标的有效调控, 从而能够达到有效控制实际工作目的的效果。对此, 今后工作中必须要引起注意。水厂、加压站的自动化控制也是一项重要目标,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该系统将有助于实现这项目标, 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调度反应速度。这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对此, 今后应该不断加强研究。

调度决策数据化。SCADA系统的应用将有助于为系统地调度决策提供重要地参考依据, 通过这样地方式将有助于实现今后的科学决策。在应用该系统之后, 调度人员就能够获得全面地供水管网和水厂运行数据, 这些数据一旦超出正常范围就会立即报警。与此同时, 应用该系统还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有效查询统计, 这样最终将能够形成各种报表。通过对这些报表的分析将有助于了解当前实际运行状况。对于这方面的工作今后应该引起重视。

(三) 对SCADA系统应用的反思。

在实际应用SCADA系统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当前该系统本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是我们今后应用过程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当前应用过程中针对SCADA系统的管理还并没有完全地规范,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实现有效科学地应用就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高效地运行。当前SCADA系统本身的一些功能和完善还过多地依赖建设商, 这是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引起注意的一点。今后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应该不断采取措施来解决。过度依赖建设商就会出现响应性较慢的情况, 这对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不利的。与此同时, 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应该不断开发辅助系统, 通过开发辅助系统来有效提升供水调度管理水平。

四、管网模型的应用

管网模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将能够取得十分重要地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供水管网数学模型的建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动态分析的模型。通过该系统给将有助于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优化, 对新的供水设施进行科学规划。同时还能够实现辅助调度。正是因为如此, 今后就应该不断加强对其研究。

管网模型的应用对于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该模型有助于实现选择较优地阀门操作状态, 这对于避免水在管网中打回笼或者是造成局部压力过高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同时在利用该模型的过程中还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当前水流的真实流动状态, 这对于做好大型供水系统的管理调试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利用该模型工作人员对用户用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管网数学模型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 今后应该不断加强对其研究。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加强对供水调度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为了适应实际需要, 今后就需要不断加快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化建设。本文重点分析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SCADA系统、GIS系统以及管网数学模型等重要手段的应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GIS系统本身能够有效定位, 同时还能够给供水管理提供重要地参考依据。SCADA系统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控。今后应该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季明.给水企业供水调度管理信息化初探[J].城镇供水, 2003 (4) .

[2]仇延林.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信息化系统方案设计[J].水利水电技术, 2006 (3) .

实时信息下除雪车辆优化调度分析 篇9

关键词:冬季道路养护,车辆调度,整数规划,构造启发式算法

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不仅冬季气候寒冷, 降雪较多, 而且降雪期长, 平均可达3~6个月除冰雪已经成为城市冬季道路养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1]。为了降低冬季道路养护的成本和提高冬季道路养护的效率, 国外主要采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不断发展和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例如高精度的撒布设备、性能优越的除雪机械、道路气象信息系统、防冰技术、主动除雪技术等[2];二是提高决策优化水平, 例如作业区的合理划分[3]、场站的优化布局[4]、作业车辆路径优化[5,6]等。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的重点主要在除冰雪的技术与设备上, 而在决策优化方面研究相对滞后。

路面积雪密度越大, 与路面的结合力越强, 清除越困难, 因此根据降雪强度和降雪时间选择好除雪时机非常重要。实时的车辆调度计划可以根据天气信息和路面积雪情况及时的调配车辆, 从而提高道路养护效率和节约养护成本。目前的除雪车辆调度计划主要依靠有经验的调度人员确定, 难以保证调度方案的优化[7]。鉴于此, 本课题依据除雪车辆的实际作业情况和现实的约束条件, 建立基于实时信息的除雪车辆调度整数规划模型, 制定出实时的除雪车辆调配时序计划。

1 问题描述

本文中的除雪车辆调度方案指的是在考虑资源约束条件以及保证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基于天气信息和路面信息确定某一时刻向某一路径的调配车辆数, 实现总的养护工时最小和路网服务水平最优。模型的建立流程如图1所示。

在建立模型之前, 本文做出如下假设:

(1) 路网的实时天气信息是已知的, 如单位小时降雪量、路面积雪厚度等信息;

(2) 城市路网通常被划分为不相重叠的分区, 本文称之为作业区, 并假定作业区已经划分完毕;

(3) 养护站是除雪车辆的存放点, 本文假定养护站的位置已经确定;

(4) 除雪车辆的路径已经规划好, 在给定的路网中, 有一组路径集;

(5) 养护站的资源是有限的, 除雪车辆数目有限, 即车队规模限制;

(6) 养护标准越高, 养护成本越高, 本文假定路段的最低服务水平限制是确定的。

2 数学模型建立

2.1 路网构成要素

路段:路段是组成路网的基本单元, 表示道路的一个部分。路段的符号标记为i, 编号由0至n-1, 其中n是模型中总的路段数。路段被设定为单向或双向要根据路段具体的除冰雪作业而定。

路径:路径是由路段按实际地图上的次序顺序排列的, 表示除雪车辆通过路网的路径。假设所有路径的起终点都是该区域中心的道路养护站 (调度中心) 。路径用k表示, 标号0至m-1, m表示模型中考虑的路线总数。

时段:养护作业所需的时间周期被分解为若干离散的时段, 时段是除雪车辆调度的基本单位, 符号标记为t, 编号由0至T-1, T为模型中考虑的总的时段数。

2.2 模型参数与变量

li表示路段i的长度, 用养护车辆通过路段i所需的时段数表示 (取最接近的整数) 。这样便于构建模型。

dk表示养护车辆通过路径k所需的时段数, 可由组成路径k的各个路段的li之和得到。本文中dk用来表示养护路径k的养护成本, 即用养护时间来度量所消耗的成本。

φi表示路段i所允许的最大路面积雪厚度, 即整个周期内需要保证的服务水平界限。

wi表示在时间周期开始时即零时刻路段i的天气情况。

Wi, t表示路段i在t时段内的路面状况改变量, 这一变量仅是基于上一时段的改变量, 并不是绝对数据。

Pk, t是一个时序表格, 表示在t时段之初分配到路径k上的车辆数。

b表示养护站在工期内所能提供的最大车辆数, 即车队规模限制。

Rk, t表示路段i在路径k中的顺序编号, 如果路段没有出现在该路径中, 则编号为零。

Xk, t是一个二元决策变量矩阵, 当且仅当在时段t的开始有一辆车辆驶向路径k时其值为1, 否则为0。

Yi, t表示在t时段内分布在路段i上的车辆数。

Ci, t表示路段i在时段t的末尾的路面状况。这一中间变量由前一时段的Ci, t-1、相关的天气改变情况Wi, t以及养护事件Yi, t产生的改变决定。

2.3 模型约束条件

本文用路段的积雪厚度表示服务水平, 服务水平约束指的是路段积雪厚度不超过一个最大路面积雪厚度, 即要满足:

车队规模限制是为了确保在任一时段内利用的除雪车辆不超过b辆, 那么求在给定时段内所有路段上的车辆数之和, 使这个数值不大于b就是车队规模的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并没有限制一辆除雪车辆在整个工期内只能被派出一次, 只要满足在给定的时段内所利用的车辆不大于b即可。也就是说一辆除雪车辆在满足约束的前提下可以执行多次派出任务。

假设一次作业能够移除的积雪厚度为δ, 则路面状况的改变就是-δ。而Yi, t给出了每一个路段在指定时段内的养护事件数目, 事件数与δ的乘积就是对路面状况总的改变量。定义C为:

为了将路网中给定车辆的启程信息与之后的养护时间联系起来, 本文引入一个四维二元矩阵Qk, i, t, t′, 由l和R得到:

对于确定的k和i, 可以等到一个与t′和t相关的排列Qk, i。用p表示允许的在养护作业开始之前派出车辆数, Zk.i, t表示路线k上的路段i在t时段分布的车辆数。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

2.3 数学模型

模型如下:

目标函数是两个有着不同度量单位的代数式之和, 第一个代数式表示工期内所有路段总的服务水平, 第二个代数式表示养护作业消耗的成本。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找到一个权重因数β, 权重因数既可以确定二者之间的优先权, 也可以作为一个单位转换因数使二者能以一个共同的度量单位来求和。

3 模型求解

分支定界法是解决整数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构造启发式算法进行模型的近似计算。通过AMPL建模语言建立数据文件和模型文件对该问题建模, 并用GLPK (GNU LinearProgrammingKit) 进行求解。

AMPL (A Modeling Language for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语言是专门为优化问题设计的建模语言。以分支定价法为基础的构造启发式算法用AM-PL建模语言表示为:

4 算例分析

4.1 情景的制定

算例的路网结构如图2所示。该算例的总时间周期选为3h, 并取10min为单位时间, 故可将总时间周期分成0~17共18个段。算例选取了A~I九个作业区和一个调度中心点 (用PY表示) 。图中的节点表示养护作业区, 节点之间的弧表示连接两个作业区主干路的长度 (用单位时间表示) , 每个节点处的圈表示完成该作业区除雪作业需要的时间。此路网结构为双路段模式, 有26条弧 (例如A-B和B-A) 组成。

算例中选取了11条路径, 分别用R1~R11表示。机械除雪一次的深度δ=500mm。车队数量b=5, 目标函数相关系数β=0.5, 路段需要保持的服务水平均为20mm。

天气情况假设如下:在前60min内降雪量是逐渐增加的, 并且在接下来的30min内达到一个高峰, 在最后90min呈逐渐递减趋势。具体的天气情况实时矩阵W如表1所示。

路径矩阵如表2所示。0表示不经过该路段, 1, 2, …表示经过各路段的顺序。例如R6, 依次经过PY-E, E-E, E-PY。

各节点间的距离矩阵L (用时间单位10min表示) 如表3所示。

4.2 结果分析

计算出来的车辆实时调度计划如表3所示。从表中得知在11条路径中, 只有7条路径被选择, 分别是R2, R3, R4, R5, R6, R7, R10。表3中的1代表在其所对应的时间段起点有车辆被派到指定的路径上, 黄色区域表示第一次被派出的车辆, 蓝色表示车辆被第二次派出。从表中可以看出, 5辆除雪车全被派出, 4辆车被派出过两次。本文提出的除雪车辆调度模型能够从较多的路径中选择出最优的路径, 因此备选路径越多, 越有利于目标函数取得最优值。

车队数量b=5时, 目标函数值为25 323mm。图3为目标函数值与车队数量b之间关系。随着除雪车辆的数量增加, 目标函数值越来越小。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作业区都能够配置足够的除雪车辆, 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取的, 因为除雪车辆的购置费和维护费都非常的高。如何在目标函数里面更好的考虑除雪车辆的费用问题, 并确定某一路网所需的除雪车辆数, 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算例分析说明, 在实际问题中可以利用此模型建立车辆调度计划表, 并可以预测到调度计划完成后路网所能达到的服务水平。

5 结论

本文针对实时天气信息下除雪车辆时序调度计划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构建了整数规划模型, 并通过构造启发式算法求解, 可以在资源限制和服务水平约束条件下制定出使整体路网的养护成本和路网服务水平最优的调度方案。该研究能够为冬季道路养护的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冬季道路养护优化决策问题是高度复杂的, 并且各种决策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路径规划与场站选址问题, 本文研究的问题仅是其中的一个子问题。综合考虑除雪车辆路径规划、车队数量优化、实时调度等问题进行建模, 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养护效率和节约成本, 这也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蒋贤才, 裴玉龙.冰雪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及其成效分析.公路交通科技, 2008;25 (4) :127—130

[2]Perrier N, Langevin A, Campbell J F.A survey of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winter road maintenance part II:system design for snow disposal.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 2006; (33) :239—262

[3]Applications O R.The sector design and assignment problem for snow disposal oper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9) :508—525

[4]Perrier N, Langevin A, Campbell J F.A survey of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winter road maintenance part III:vehicle routing and depot location for spreading.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34) :211—257

[5]Lacomme P, Prins C, Ramdane-Cherif W.Competitive mathematics algorithms for arc routing problem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131) :159—185

[6]Perrier N, Langevin A, Campbell J F.A survey of models and algo-rithms for winter road maintenance part IV:vehicle routing and fleet sizing for plowing and snow disposal.Computers&Operations Re-search, 2007; (34) :258—294

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探究 篇10

电力调度信息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创造良好的开放性。能够将调度系统内部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进行充分共享, 并提高这些信息数据的应用水平, 使之能被调度系统在开展调度业务时有效调用, 从而提高调度工作的质量和效率;2) 建设合理的网络设施。在任何信息系统中, 网络设施都是实现信息互联和共享的基础, 电力调度系统也不例外。电力调度系统要建设合理的网络设施, 在确保调度信息数据在信息处理和交换方面更加准确、规范的基础上, 尽量做到简化和优化, 以方便系统的运行管理、提高调度工作的时效性;3) 建立完善的关系模式。建立完善的关系模式是调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完善的关系模式能够确保调度信息数据得到有效共享, 避免系统更新异常和数据冗余问题的出现;4) 集中管理调度信息数据。通常情况下, 数据库分为集中数据库和分布数据库两类, 而调度信息化对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则实现了对以上两类数据库的结合管理。在实际运行中, 将共享程度较高的数据存入公共数据库, 再由公共数据库组成集成数据库, 从而实现了对调度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

2 电力调度信息化的数据架构分析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是一切信息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和设计依据。数据主要以数据架构的形式进行存储, 对调度信息数据而言, 其架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 业务架构。调度信息数据的业务架构是指在对调度工作进行划分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支持业务的数据进行分类和梳理。以安全Ⅲ区为例, 在仅考虑电力调度功能的前提下, 根据调度业务开展过程中数据所起到的功能不同, 可将其分为基础管理类、业务管理类、专业离线计算机分析类和辅助分析决策类;2) 逻辑架构。调度信息数据的逻辑架构是针对当前已有调度信息化系统的功能, 建立与其相匹配的逻辑数据库分类。在安全Ⅲ区中, 在对调度信息数据进行业务分类的基础上, 建立与业务分类相匹配的逻辑数据库, 如分析决策逻辑数据库、电网运行逻辑数据库、业务管理逻辑数据库和基础管理逻辑数据库;3) 物理架构。调度信息数据的物理架构是指在联系逻辑数据库的基础上, 对相应的物理部署进行描述, 通过数据管控和整合等模式实现。以Ⅲ区数据库的物理部署为例, 在联系已有逻辑数据库的基础上, 通过对数据管理需求及其物理性质的分析, 可将分析决策、业务管理和基础管理归为统一的调度管理综合数据库。

3 信息化在调度系统中的实现模式研究

调度信息数据能够得到充分共享, 其应用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是调度信息化实现的关键。因此, 要对当前调度系统内部的各个信息系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 整合既包括调度系统和厂站端信息系统的纵向贯通, 也包括和其他部门系统信息的横向集成。具体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3.1 调度信息自动化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实现

调度信息自动化是调度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动化和信息化之间有着重大的联系。首先是在信息交互方面, 调度自动化需要由信息化产生的稳定限额、发供电计划等管理数据, 而调度信息化在运行分析与管理的应用中, 其基础是由调度自动化在应用中所产生的综合历史和实时数据信息。此外, 从数据逻辑结构上看, 所有的与调度自动化相关的数据均能够经过一定的信息处理后为调度信息化服务。

3.2 信息化关键技术在电力调度系统中的实现

自动化是信息化在调度系统中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动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即为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技术, 而这些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无人值守调度管理模式、模块化和分布式、调度系统综合化技术和面向对象技术。无人综合系统可以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在发生故障时, 能够及时通知调度人员进行处理, 确保电力调度系统能够正常安全的运行。模块化与分布式是信息化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 其基础为组件技术, 使分布式的体系结构凸显, 进而通过数据平台处理数据的异构问题。调度系统综合化是采用数据库技术建立的调度管理综合数据库, 从而使调度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调度业务的开展体系也得以完善,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显著提升。面向对象技术对电力调度系统及时获得准确的调度信息数据意义重大, 该技术的应用使调度系统能够更好地遵循CIM模型要求。

3.3 数据平台与一体化集成的实现

信息化主要反映在对调度信息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共享等方面, 这都有赖于对数据的高效管理。近年来, 国内有很多供电企业、调度机构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 例如TMR电能量计量系统、DMIS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和EMS能量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虽然促进了我国调度自动化的发展, 但由于彼此之间缺乏整合, 造成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困难, 不仅使得调度信息数据的利用率较低, 大量系统资源被浪费, 还不利于调度综合业务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因此, 调度系统与数据平台的一体化集成建设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流平台来集成各个信息化系统的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按业务分类进行加工后上报调度系统, 而调度系统则能够将调度业务开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调度信息数据反馈给数据平台, 以方便其他信息系统共享。

4 信息化的调度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4.1 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的建设力量处于不足状态

当前, 在我国电力调度机构中, 对专业的系统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缺乏力度, 很多电力调度机构的信息技术人才储备匮乏, 造成调度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困难。此外, 国内的很多信息化设备生产厂商和软件开发商良莠不齐、竞争无序, 使得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质量高低不一, 造成了很多电力调度机构物力和财力的损失, 从而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4.2 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没有受到更多重视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了我国电力调度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但仍有一些机构只重视短期利益, 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调度业务综合深入开展的问题, 导致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 仅有的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也流失严重, 造成电力调度系统开发和应用能力大大降低。

4.3 在信息化的过程中, 缺乏对信息的合理规划

信息规划和调度业务的开展应该同时进行, 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具体而言, 需要对电力调度机构内的不同信息系统及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 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合理规划来提高调度信息化业务的开展质量和效率。

5 结论

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研究涉及很多问题, 远非本文论述内容所能涵盖。在进行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时, 要尽量做到全面分析, 并通过对当前已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 信息化已经成了我国电力调度领域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调度系统的信息化内容, 然后对调度系统信息化的数据结构和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最后提出了信息化的调度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电力,调度系统,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保华.浅议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 (下) , 2009 (9) :247-248.

调度信息 篇11

【关键词】煤矿;矿山;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设计;实现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34-02

我国的煤矿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只要煤矿企业集体停止生产,我国的百分之八十的城市就将陷入黑暗之中,煤矿的生产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煤矿也是保证我国工业能源的与工业发展的产业。因此,提高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矿自动化调信息系统是一种综合的集监视、控制、管理、指挥、协调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在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的支撑之下,煤矿的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通常囊括了语音通信系统、视频通信系统、煤矿的信息系统等。我国较为先进的煤矿目前已经整体实现了数字矿山的发展战略,这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意义非凡。

1 煤炭工业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1.1 煤矿管理模式的特点

我国绝大多数煤矿仍在延续传统的煤矿管理模式与管理架构。我国通常的煤矿管理模式是自顶向下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即最上层是矿务局或者是集团总公司。再向下一层就是矿级单位,矿级单位之下还有班组。班组既是是煤矿的最基层的单位,又是煤矿的主要生产者。通常由最上层即局或者总公司对于下属各煤矿的生产过程进行生产任务安排、生产规划指导、生产布局调整等,而由次一级的矿级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生产过程的执行、生产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生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矿级的生产部门也是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矿级单位的最上层为矿长,矿长的直属单位为各生产职能部门、各科室、各分管矿长。由各分管矿长以及各职能科室管理各班组、各区队、各具体的生产、维修、管理、操作、后勤等部门的运作。我国煤矿系统中的主要职能科室通常包括生产技术科室、生产调度科室、安全监察处、机电科、通风科等科室。职能科室直接与生产班组以及各具体的生产运作过程之间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协调、执行等工作。具体的职能部门属于上级部门的指令与计划的落实层,不但要执行各项具体的生产任务还要对生产的过程以及具体的管理实施过程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记录的形式通常是作业记录、统计台帐等。

1.2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

煤炭工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我国的煤炭生产工人师傅们通常都会幽默地称自己为“地下工作者”,这种恢谐的说法一方面如实地反映了我国一线煤炭生产工人的生产状况,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我国的煤炭行业的整体生体特点。由于煤炭工业的作业对象通常深埋于地下,而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对地下的情况完全清晰地掌握与了解。因此,生产的过程与场所也必须随着地下的情况不断地进行变化与调整。

(2)我国煤炭企业生产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地下的生产作业情况较为艰苦。水、瓦斯、煤尘、塌方、冒顶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随时都可能会出现,生命安全与人身安全随时可能遭受威胁。

(3)煤矿的生产过程涉及采掘、通风,提升运输、排水、机电、调度通信等多种技术,专业面广,需各学科、多工种相互配合 。

根据煤矿生产过程特殊性,安全生产系统应该作为煤矿信息化中一个重要内容,其生产调度及决策难度比其他行业大。因此,煤矿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不能套用流程行业或离散制造业的模式,应该研究具有煤矿特色的煤矿智能综合调度系统。

2 煤矿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2.1 生产计划管理功能

包括生产接续计划和设备配套计划。实现了接续计划的全过程管理,接续计划与设备配套、大项修、购置计划的联动编制,建立了设备配套知识库,自动生成综、连采设备配套计划。

2.2 调度管理功能

包括计划管理、安全管理、生产管理、隐患排查、应急指挥及预案管理、调度记录、图表台账。

2.3 调度汇报功能

包括班/日汇报、旬,月汇报、专题/季节性汇报、重大事件及突发事件汇报。从3次当班生产及安全情况,到发生伤亡事故或重大非伤亡事故等重大事故等,都要按照汇报程序及时汇报。

2.4 调度指挥功能

包括调度通信系统、可视化调度、调度大屏。调度过程中,可以显示生产过程动态监控各子系统的实时数据和画面、矿井生产数据、井下多路工业电视监控图像,从而协助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煤矿安全生产情况,提高调度指挥的效率。

2.5 安全环境监控功能

包括实时安全数据监测、实时井下人员监控、产量远程监控。实现对生产单位井下生产环境、井下人员、产量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直观详尽了解各生产单位当前生产安全状态,针对出现的安全隐患报警提示。

2.6 生产过程监控功能

煤矿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是生产过程监控、全矿井生产安全环境监控、生产过程信息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2.7 执法管理功能

包括生产单位基本信息管理、远程安全信息实时监控、事故隐患报警、安全调度、执法信息发布、监看详细信息、数据共享。

3 煤矿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的实现技术

3.1 煤矿自动化调度一体化网络平台设计

一体化网络平台是一种通用的适应各种通信业务需求,并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网络核心设备,是在数宁交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1.1 数据传输与交换一体化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发展,许多数字程控调度机的主机之间,主控与被控之间都已使用了光纤连接传输数据和信息,特别是虚拟调度机方式的出现,实现了远端调度交换模块功能化,一般都运用光纤与主机相连,交换与传输已无清晰的界线,在应用中可将JSQ-31、-512型调度总机设备中,将NO7信令相关标准作为标准接口,内嵌入调度机中,矿调度在两至三个模块之间采用光纤连接。

3.1.2 光纤光端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数字视频技术,图像压缩编码、视频数字传输技术发展成熟的今天,图像通信已是综合数字业务网(ISDN)中的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业务,瓦斯监测数据监控信号、工业电视、会议电视、可视电话等都以成熟地在通信网中大量应用。

3.1.3 调度机与行政网的两网合一

调度通信网与行政通信网的分离有着其历史原因,由于技术设备可靠性及功能单一落后的调度机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如今的全国大多数煤矿行业有着行政交换系统和调度系统,形成两套独立运行或环路中继互连的通信网络。

3.2 煤矿自动化调度信息系统的软件实现技术要求

3.2.1 数据接口

系统需要实现与运销、ERP、省局煤炭信息系统等,统一数据源,避免重复录入。

3.2.2 系统非功能需求

(1)精度要求。数据采集率≥90%;动态信息及时率≥90%;静态信息全而率≥90%;信息准确率≥90%。

(2)时间特性:响应时间:局域网≤5秒,城域网≤10秒,广域网≤20秒,实时信息刷新剧期≤60秒。

3.2.3 适应性和灵活性

系统开发环境要求为Web应用模式,服务器端进行配置安装后,对客户端的要求较低,客户端不需要任何安装,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

4.结语

以响应国家号召,以人为本,以坚持安全生产为前提,保障人身安全为责任,从根本上排除隐患,充分的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和设备的先进性,同时减少政府的开支和执法部门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监管力度及质量。通过对以上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人员监视、测量、电话通知的传统方法,实现了智能化,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操作上既灵敏方便又安全,为国家在煤矿的安全建设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吴辉海.液压绞车[J].煤炭科学技术,1983(04)

大准铁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应用 篇12

大准铁路自1995年以来, 担负着神华集团准格尔能源公司所生产煤炭的外运任务。2002年, 大准铁路突破设计运量 (1500万t) , 完成货物运输1 544万t。自2006年, 大准线每年以500万t~600万t的运量递增, 单线运输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 复线改造后远期年运量可达1.5亿t, 是我国西煤东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准铁路TDCS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和TMIS (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的应用, 改变了行车调度指挥的“一部电话、一把尺子、一支笔、一块橡皮、一张纸”的传统工作状态, 有效避免了人为操作造成的失误, 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 扩大运输能力、保障了线路安全高效运输。

1 大准铁路公司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

大准铁路公司采用的是两级管理模式, 即公司直接管理站段。公司机关设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 负责大准铁路的行政和运输生产管理工作。

信息系统建设应与公司的管理模式相一致, 采用“统一通信网络、集中业务处理、共享数据存储”的集中式体系结构, 在公司所在地建设数据中心, 如下图所示:

在公司数据中心设服务器机群, 运行运输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软件并进行数据集中处理, 站段不设服务器。所有信息处理业务共享公司数据中心的应用处理机群的软、硬件, 所有信息集中存储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库中, 除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外的所有数据传输业务纳入一个统一的数据传输网。

机关各管理部门和各业务终端通过机关局域网与数据中心服务器相连。基层车站的业务终端通过广域网与公司的服务器机群相连。

2 大准综合调度信息系统构成

大准铁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包括5个应用系统、1个基础平台。

基础平台由计算机网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应用系统和公司门户 (外网) 构成, 并由信息安全保障平台提供安全保障。

3 大准铁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功能

大准铁路公司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5个应用系统, 均由公司和站段两级构成。各应用系统和基础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 的功能分别描述如下。

3.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TDCS)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包括行车信息显示、车次号的生成和自动跟踪、无线车次校核、车站行车业务管理、调度命令的接收和管理、无线调度命令传送 (预留) 、维护及网络安全、与相邻系统及其他系统交换信息、历史信息再现回放与查询等功能。

3.1.1 行车信息显示

车站值班员终端系统为车站值班员提供本站和相邻车站及区间的进路排列、信号显示、轨道电路占用、列车车次号信息、列车早晚点信息的透明显示, 保证车站值班员能够及时了解本站及相邻车站的站场状况和列车运行状况, 以便值班员能够更好地组织行车。

3.1.2 车次号的生成和自动追踪

根据调度阶段计划下发给车站, 经车站设备完成自动输入;相邻TDCS系统传送过来车次号。

列车车次号在产生后, 系统将对其进行自动追踪, 同时, 系统根据列车运行计划与列车运行的实时状况, 自动统计出列车的早晚点信息, 并且作为表示信息与车次号一起显示给调度中心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

3.1.3 甩挂车管理

车站值班员接收调度员下发的列车甩挂车命令, 并进行存贮和查询。这些信息的获得, 利于调度员和车站值班员对车站甩挂车作业的指挥。

3.1.4 站存车管理

车站值班员在车站TDCS终端上输入车站运用车 (站存车、现在车) 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存车股道、车辆的类别和辆数、车辆的去向和说明。车站运用车信息的上报有利于调度员掌握车站的站存车和现在车的情况, 更好地组织货运。

3.1.5 列车自动报点

系统根据列车的车次号和列车的实时追踪情况自动地完成列车报点, 并通过自动描绘列车实际运行图的方式和自动形成车站行车日志的方式实时提供给列车调度员和相邻车站的值班员。从而大大减轻了调度员和值班员经常通过调度电话忙于“收点”的劳动强度。

3.1.6 车站行车日志的自动生成

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填写行车日志过程, 根据系统自动采集到的列车到发点、股道情况和列车车次号自动生成车站的行车日志。

车站行车日志的自动生成, 大大减轻了车站值班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车站值班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行车, 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

3.1.7 调度命令的接收和管理

车站TDCS系统可以接收来自调度员下达的调度命令, 车务终端收到调度命令后系统自动显示命令内容。车站值班员查阅完毕后, 需点击接收确认, 回执将返回调度台, 表示车站值班员已签收。

车站调度命令还具备查询和打印功能。车站值班员可随时查看以往下达的调度命令 (调度命令一般存储12个月) , 并选择打印当前和以往的调度命令。

3.1.8 系统维护

系统采用数据和程序分离的设计手段, 具有良好的软件维护和数据维护能力。由于站场发生变化时, TDCS车站数据也会同时发生变化。此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网络, 远程维护车站的配置数据, 而不用到现场进行停机更换。

同时, 系统软件按照模块化设计, 如果需求变化需要修改软件时, 只需更改相应的软件模块, 经调试和测试, 由维护和使用人员授权确认即可。不会引起大量系统软件的修改和变化, 从而降低对运输的影响。

3.1.9 历史信息再现回放与查询

系统提供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回放功能, 包括站间透明信息、调度命令、车站值班员日志、各种列车运行图、阶段计划、运营统计报告、系统自检信息等。调度命令、实际运行图等数据可以保存12个月以上 (或根据需要确定) , 并可以储存和打印。系统提供了大容量、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数据库为数据的保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系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方法, 如按时间、车站查询等方式, 实现了历史信息的回放、查询和事故分析。相关人员可以定期进行多种介质的数据备份。

3.1.1 0 无线车次号校核

无线车次号校核是指机车运行监控器记录的机车运行数据信息, 不断地在机车安全信息综合检测装置 (TAX2) 的总线上发布, TDCS数据采集单元便可从公共数据中提取对无线车次号有用的信息, 从而实现TDCS对运行列车车次号进行比较和核对。

3.2 计划调度管理系统

计划调度管理系统包括计划调度、机车调度、货运调度和施工调度, 以及统计和分析等子系统。

3.2.1 计划调度

收集站存车、到达车和出发车, 系统自动入流、自动编制列车班计划和阶段计划、自动生成列车车流交换数据 (运调20) 并与相邻铁路线间进行信息交换、查询。

3.2.2 机车调度

机车周转图显示的区段能任意组合, 机车周转方式可按列车车次、类别和机车型号等各种要求按最优化的方式进行自动勾画。机车周转图除人工干预的机车周转方式外, 其它可按设定的要求完成自动勾画。能对机车的各种状态动态进行有效的监控, 掌握乘务员的超劳情况, 能够接收上级下达的命令, 向下级发送调度命令, 并能长期保存。

3.2.3 货运调度

完成货运日班计划编制, 进行货运装卸日班计划的制定、调整、下达工作。包括设定选择条件进行特定审批、计划编制各类限制条件的对比查询、运行径路及运费的自动计算等。完成货运日班计划的执行、调整, 补充装车计划的录入, 计划执行及调整, 补充录入各阶段装卸车实际, 日班计划的自动及人工下达, 调度命令, 停限装命令的自动及人工下达。装卸车计划、各阶段实际数据的上报等。请求承认分析表等各类统计报表的打印, 可进行运货五等的查询。

3.2.4 值班主任

汇总查询各调度工种的生产信息, 统计分析本班工作指标, 编辑下达重点事项等。

3.2.5 施工调度

完成铁路运输指挥中对铁路施工情况的管理。由公司、施工调度台、施工站段、施工工区四级施工体系组成, 对施工前中后进行计划生成、管理、施工查询、施工统计分析;分为施工月度计划 (共用天窗子系统) 、施工组织 (施工调度台) 、施工命令下达传输、施工统计分析四部分功能。

3.2.6 统计和分析

日常运输生产统计分析系统 (18点统计系统) 每天收集、传输、处理全公司货物运输生产和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信息, 为各级领导和运输组织管理部门及时掌握运输生产情况, 更好地组织指挥运输生产提供信息。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进行经营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3.3 车站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车站综合管理系统 (以下简称车站系统) 是运输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现车站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的同时, 向上层各级管理部门报告生产作业信息。需要接收和上报的信息主要有:确报信息、货票信息、车站装卸车信息、车站站存车信息、计划信息、统计信息等。

3.3.1 现车管理

主要实现确报的编制、修改、发送、接收、打印;钩计划的编制、传输、修改、打印、查询;现在车按车场、股道、顺位、车号管理;车站统计报告的编制;以及综合查询等功能。

3.3.2 货运管理

包括货票信息处理;装卸车信息处理;货调信息处理;货运营销信息处理;统计信息处理;查询上述各项业务的有关信息。

3.4 货票系统

货票信息系统是大准铁路货运业务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准确的货票信息可以对运输指挥、财务管理、计划统计, 以及货流、车流和物流的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4.1 车站货运制票

车站货运制票模块主要用来进行车站制票点的货运制票, 生成相关数据并上报, 并与车站系统其它功能模块共享。车站货票数据是货票信息系统的基础信息源, 为公司的数据库和综合应用软件提供原始货票数据。

3.4.2 公司货票系统

公司的货票信息综合应用模块是货票信息系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基层货票及其相关数据为数据源进行建库, 并进行运输、财务、统计等综合利用, 为公司业务管理部门和政策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以便进行宏观决策、业务咨询等活动。

系统主要完成公司的运输计划受理录入查询、货运调度命令内容录入, 命令下发、货票统计汇总、公司及车站的字典维护等功能。公司运输部根据客户需求受理运输计划, 输入运输计划内容 (要车计划表) 给出计划号。货调根据运输计划内容下达调度命令。车站货票上报公司后, 系统汇总统计货票数据, 生成货主和车站汇总表。并进行公司及车站的字典维护。

3.5 车号自动识别系统

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是铁路运输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信息采集系统之一, 其基本功能是为运输管理等系统实时提供列车、机车、货车标识、位置等动态信息。由控制与车号处理系统 (CPS) 和若干自动识别设备 (AEI) 通过专线联接构成。ATIS系统的数据库建立在公司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服务器上。

ATIS系统的作用体现在:与列车确报相结合, 在车站实现到达列车现车自动核对;结合车站综合管理子系统, 可准确报告在主要车站停留时间过长的车辆情况;在公司实时显示通过车站的列车车次、时间、列车编组信息等, 并可实时统计出各种报表;实现现在车实时管理。AEI设备的功能是自动识别出通过指定识别地点的车次、车号等列车信息, 向CPS实时报告, 及时提供识别设备的联接状态和工作状态。

CPS设备负责接收AEI采集到的列车信息, 存储并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将车号信息提供给运输管理有关部门及有关信息系统。同时, CPS必须掌握各查询点AEI设备工作状态, 设备故障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 以便作应变处理。

3.6 信息共享和统一维护平台

信息共享平台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的公共基础平台的一部分, 遵循统一的信息交换、共享规范, 建立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及共享机制, 实现各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源是建立在各专业系统数据库基础之上的, 通过客户端的IE浏览器展示各类生产信息。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公司内部各信息系统之间、系统内各作业岗位与不同工种之间能够较好的实现信息共享, 货票、车号、确报等数据实现一次录入, 多次使用, 减少重复的手工数据录入。

统一维护平台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各子系统通用的基础数据维护平台, 用以对用户岗位、权限进行集中管理, 对各子系统公用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维护, 完成各子系统业务建模及日常维护。

统一维护平台采用B/S方式实现, 将各子系统分散的维护方式集中到了一个统一的平台中来, 维护人员集中在服务器配置相关参数, 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调用进行维护操作。

4 结论

近几年, 通过优化运输组织、增开万吨重载列车、增加C80列车比例等举措, 现在大准线已达到满图运行, 运输能力接近设计能力的5倍。尽管公司采取五站改造、清筛换枕、接触网大修、托电电煤绕行呼准线等应急措施, 但整体运能与运力远远赶不上运量需求的增加, 线路长期处于超负荷、超能力的高位运行态势, 加之复线建设的不断推进, 施工与运输交叉进行, 致使运输与安全的矛盾日益凸显。

如何解决运量增加与确保安全生产的矛盾, 继续保持大准铁路的长周期安全记录?科技保安让大准铁路实现了平稳增量。

借助大准铁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平台, 引入TDCS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和TMIS (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及电力供电远动系统等先进的铁路综合运营管理、安全监控、远程操作系统,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智能自动化技术等, 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 扩大了运输能力、保障了线路安全高效运输。

摘要:借助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平台, 引入TDCS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和TMIS (铁路管理信息系统) , 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指挥效率, 扩大运输能力、保障了线路安全高效运输。

关键词:大准铁路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迎春.朔黄铁路综合调度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 2006.

[2]张秋艳.分局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行调子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 2002.

[3]裴坤寿, 朱建生.我国铁路信息化的展望与对策[J].中国铁路, 2000 (1) .

上一篇:Internet平台下一篇:中华鳖生态养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