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2024-07-20

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精选8篇)

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篇1

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采用2种混养模式进行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一种模式以加州鲈为主养品种(1 500尾/667 m2),套养黄颡鱼(300尾/667 m2)和河蟹(400只/667 m2),获得单产497.5 kg/667 m2,效益2 740元/667 m2;另一种模式以黄颡鱼为主养品种(4 000尾/667 m2),套养翘嘴红鲐(400尾/667 m2)和鲢鱼(100尾/667 m2),获得单产816.2 kg,667 m2,效益3 349元/667m2.从投入与产出比和水质状况比较,第一种模式养殖风险更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小.

作 者:周建春 周建忠 夏来根 徐金庭 作者单位:周建春,周建忠(吴江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吴江,215200)

夏来根(吴江市松陵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吴江,215200)

徐金庭(吴江市平望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江苏,吴江,215221)

刊 名:水产养殖英文刊名:JOURNAL OF AQUACULTURE年,卷(期):30(2)分类号:S9关键词:黄颡鱼 加州鲈 生态养殖

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篇2

1养殖方法

1.1放养模式

1号池塘以加州鲈为主养品种, 混养河蟹和黄颡鱼。2号池塘以黄颡鱼为主养品种, 混养翘嘴红鲌和鲢鱼。不同品种分批放养, 一次放足, 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 放养情况见表1。

1.2池塘选择

选择保水性好, 池底淤泥少的池塘为好, 平均水深约1.5 m, 面积1~1.5 hm2, 池塘进排水畅通, 水源清新无污染。试验1号、2号池塘分别位于松陵镇练聚村、平望镇顾扇村, 面积为30×667 m2、20×667m2。1号池塘还设置河蟹防逃围栏, 选用黑色加厚塑料膜, 高约50 cm, 其上沿用毛竹片固定, 下端埋入土中20~30 cm, 每隔50 cm用毛竹打桩固定。

1.3消毒

鱼蟹苗种放养前10~15 d, 进水10~20 cm, 按75~100 kg/667 m2生石灰 (1号塘) 和5~10 kg/667m2漂白粉 (2号塘) 溶解化浆后全池泼洒, 杀灭池中野杂鱼和病原生物。

1.4种草投螺

1号池塘为了河蟹生长及净化水质, 需要种草投螺。2月上旬清塘消毒7~10 d后在池底种植伊乐藻, 每667 m2需鲜草35 kg, 按照间距1 m×1 m成行均匀放置, 用底泥将部分草种的茎压住, 加注新水20 cm左右, 待水草活棵后加高水位至50 cm。5月中旬伊乐藻生长过多时, 应及时清除, 以保持水草覆盖率60%左右。8月起补栽金鱼藻, 每667 m2鲜草约50 kg, 用底泥将部分草种的茎压住, 促使其生根固着。1号池塘清明前后按200 kg/667 m2投放鲜活螺蛳。

1.5养殖管理

1.5.1饲料投喂1号试验池以加州鲈为主, 投以冰冻小杂鱼, 刚放养时需做好摄食驯化;河蟹以鲈鱼残饵为主, 兼食水草和本池螺蛳繁殖的小螺蛳, 7-9月生长旺季加投少量玉米等植物性饲料, 黄颡鱼也以鲈鱼残饵为主, 不单独投喂饵料。

2号试验池以黄颡鱼为主, 投喂海水鱼用膨化饲料 (蛋白质≥43%, 以下简称P) , 黄颡鱼刚放养时也要驯化定时定点摄食。池塘内设置3个简易食台 (在池边水面以竹杆围出4 m×4 m的面积) , 可使浮于水面的膨化颗粒饲料不至于漂散, 同时也有利于观察摄食情况, 调节投饲量。可使用自动投饵机控制投喂频率以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饵料的利用率。翘嘴鲌以黄颡鱼残饵为主, 鲢鱼滤食塘内浮游植物, 均不用单独投饵。

饲料投喂采用“四定、四看”原则确定投饵量的增减, 以2 h内基本吃完为好。日投饵量占鱼体重的5%~10%, 前期占比例高, 后期占比例低。

1.5.2水质调控每月定期检测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pH等常规水质指标, 适时开启增氧机, 动力配备1.5 kW/3×667 m2, 保持透明度25~35 cm, pH 7~9, 氨氮不超过0.5 mg/L, 亚硝酸盐不超过0.2 mg/L, 溶解氧白天不低于4 mg/L, 夜间不低于3 mg/L, 发现水质指标异动及时调节, 确保水体环境相对稳定。p H值可泼洒石灰水或二氧化氯调节, 氨氮、亚硝酸盐偏高可通过换水调节, 养殖前期逐步添加水, 中后期以换水为主, 每次换水20cm左右。2号池塘水质调节主要是每15 d使用1次EM菌 (用量1 kg/667 m2) , 以晴天上午使用为好, 使用生物制剂前后3 d池内不施用消毒类药物。

1.5.3病害防治养殖过程中以预防为主, 每月抽样检查主养品种有无寄生虫或病变情况。采取防病与治虫、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 全年主要抓住2个时间段:前期在梅雨季节前后, 后期在白露时节前后。外用消毒剂可泼洒5 mg/L石灰水或0.45 mg/L二氧化氯, 内服可选用中草药 (如拌服5‰根连解毒散或护肝解毒宝等) , 可与适量粘合剂一起均匀混合后拌入鱼块 (投喂加州鲈) , 或对水搅匀后喷洒在膨化饲料上 (投喂黄颡鱼) 。外用杀虫药应有针对性选用, 使用前先做小试验以确保鱼、蟹、水草、螺蛳的安全。

1.6产品上市

黄颡鱼、加州鲈采用拉网捕捞分2次上市, 第1次在翌年春节前夕, 第2次在翌年5月下旬, 鲢鱼、翘嘴鲌一般于6月于初干塘捕完。河蟹于当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 用地笼诱捕, 同时晚上乘其上岸活动时, 直接人工捕捉。

1.7水质检测和黄颡鱼生长测定

1.7.1理化因子检测总氨氮 (NH3-N) 、亚硝酸盐 (NO2-N) 、溶解氧 (DO) 用MR2003电子比色器测定。每月15日早上8:00-8:30取池塘水面下1 m深处水样测定。

1.7.2黄颡鱼生长测定养殖期间每月15日用撒网或挂罾捕捞, 抽样10尾称重取其平均值。

2养殖结果

2.1养殖产量

见表2。

2.2经济效益

见表3、表4。

3分析讨论

3.1效益比较

从生产实际来看, 黄颡鱼作为套养品种只增加有限的苗种成本, 但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 增加了池塘产值 (1号池产值增加为9%) 。另外, 采用多品种生态养殖技术的池塘水质状况比较好且稳定, 黄颡鱼生长较快, 由表2、3、4可见, 1号池 (套养) 比2号池 (主养) 每667 m2效益低22.2%, 但产出与投入之比 (667 m2效益/667 m2成本) 1号池 (0.427) 比2号池 (0.335) 提高27.5%, 1号池的黄颡鱼产品规格比2号池大20.7%, 养殖风险相对较轻, 值得推广。

3.2水质状况

(见图2、图3、图4) 1号池虽然投喂冰冻小杂鱼, 但通过套养黄颡鱼, 以及种草投螺, 加州鲈的残饵基本全部得到利用, 池塘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始终保持较低水平, 溶解氧保持较高水平。本试验中, 1号池到了中期 (7月下旬以后) , 由于池中伊乐藻大幅减少 (被河蟹食用或衰老死亡) , 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有所上升, 后经大量移栽水花生 (浮水性水草) 和金鱼藻 (沉水性水草) , 水质状况有所好转, 说明通过不同水生植物的合理搭配, 实现对氮、磷等的转化吸收, 保持池水洁净, 不失为一种经济且有效的方法[1,2,3], 其中金鱼藻又不会被河蟹食用, 是一种较好的净水补栽品种。

2号池主养黄颡鱼所投饲料蛋白质含量较高 (P≥43%) , 养殖生产中鱼类排泄的氮、磷较多, 从测试结果来看, 水质状况不如1号池, 但整个生产过程中没有出现浮头、泛塘或严重病害发生, 说明定期使用EM菌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持水质的相对稳定[4,5,6]。

3.3选用饲料

试验中2号池选用海水鱼膨化饲料 (P≥43%) , 饵料系数为1.7, 利用效率较高, 养殖生产对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2006年曾有部分养殖户出于价格与成本因素考虑, 选用了低蛋白含量的颗粒饲料 (P≥32%) 主养黄颡鱼, 结果发现饵料系数为2.9, 生产旺季 (7月上旬-9月下旬) 池水氨氮一直高于0.5 mg/L, 亚硝酸盐一直高于0.2 mg/L, 池水蓝、绿藻浓度高, 呈现墨绿色, 黄颡鱼出现了暴发性出血水肿病, 显然由于饲料利用率较差, 氮、磷等养分流失多, 造成了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乃至恶化。

3.4病害防治

试验1号池采用多品种混养、种草投螺等生态养殖技术, 池塘环境条件好;2号池采用定期使用EM菌也能保持池水相对稳定, 两者均未出现严重病害。应注意黄颡鱼是无鳞鱼类, 对药物的耐受性与一般养殖品种有所不同, 同时某些药物 (如杀灭指环虫的甲苯咪唑) 对水草、螺蛳也有不良影响, 因此外用药使用前最好先做小试验以确保安全[7,8,9,10]。

参考文献

[1]林连升, 缪为民, 袁新华, 等.沉水植物在池塘养殖生态系中的水质改良作用[J].水产科学, 2005, 24 (12) :45-47

[2]童昌华, 杨肖娥, 濮培民.低温季节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2) :159-162

[3]吴振斌, 邱东茹, 贺锋, 等.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水质净化作用研究[J].武汉植物研究, 2001, 19 (4) :299-303

[4]陈秋红, 施大林, 吕惠敏, 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水产养殖水体净化作用的研究[J].生物技术, 2004, 14 (4) :63-64

[5]吴小兰, 李巍, 马小能.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J].水产科技情报, 2006, 33 (3) :130-133

[6]王艳波, 邓岳松.微生态制剂对虾池水质影响的研究[J].水利渔业, 2003, 23 (2) :16-17

[7]宋文华, 富丽静, 王雷, 等.三种水产常用药对黄颡鱼的急性毒性试验[J].水产科学, 2003, 22 (5) :37-38

[8]王卫民, 严安生, 周立国, 等.四种药物对黄颡鱼鱼种的毒性试验[J].淡水渔业, 2001, 31 (6) :49-51

[9]王武, 袁琰, 马旭洲.5种常用药物对瓦氏黄颡鱼急性毒性试验[J].水利渔业, 2006, 26 (1) :108-109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高产试验报告 篇3

一、试验条件与方法

1. 养殖条件

试验池塘位于荆州市泥港湖渔场,面积为10.2亩,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底质为黄黏土,无淤泥,常年平均水位不低于2米,排灌方便。池中安装水车式和叶轮式增氧机各1台,自动投饵机3台。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011年5月15日,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30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杀死野杂鱼和螺蚌类;5月26日,用晶体敌百虫5千克对水全池泼洒,杀灭水体中各种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5月27日用溴氰菊酯100毫升清除野生小龙虾;5月28日,用氯化铝、沸石粉2.5千克对水全池泼洒解毒。

3. 鱼种放养

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之后,于2011年5月31日投放荆州区水产科学研究所繁育的、规格为1厘米的黄颡鱼水花100万尾;7月15日,放养体长3~4厘米的鲢鱼夏花1万尾,鳙鱼夏花400尾。

4. 饲养管理

①投饵。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随着个体增长其食性有所改变。本试验为满足黄颡鱼各生长时期对营养的不同需求,依次选用了生物渔肥、粉料(黄颡鱼专用料)、沉料、浮料等人工膨化配合饲料(详见表1)。使用方法如下:生物渔肥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粉料加水揉成团后沿池塘四周投放,沉料和浮料按照“四定”原则用投饵机投喂,每天投喂4次,总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在更换饲料时,先更换50%,两种饲料混合投喂半个月后再全部更换。在投喂粉料阶段,利用黄颡鱼苗的趋光性,逐步缩小成团粉料的投放范围,将鱼种引到投饵机下;在投喂沉料阶段逐步驯化,诱导黄颡鱼鱼种由夜晚摄食变为白天摄食,从水下摄食改为水面抢食。

②水质调节。从6月15日开始,坚持按照“三开二不开(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天气正常时傍晚不开,阴雨天白天不开)”的原则科学使用增氧机。从7月15日开始,每亩每15天施用1次“EM菌调水王”500毫升和“优底菌”0.5千克,以活化水质,改良池底环境;每亩每30天泼洒生石灰20千克,以调节水质;每20天注水1次,每次20~30厘米深,水体透明度绐终保持在25~30厘米之间。

③鱼病防治。黄颡鱼鱼种放养后的的1个星期内,使用“车轮净”全面杀灭车轮虫。整个养殖过程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定期泼洒生石灰;二是定期在饵料中加入恩诺沙星;三是每15天定期泼洒枯草芽孢杆菌和地依芽孢杆菌,亩用量为300毫升。

④日常管理。每天坚持早晚巡塘两次,观察黄颡鱼生长、活动和水质变化情况等,并做好池塘各项生产记录。

二、结果与分析

1. 成活率与鱼产量

试验从2011年5月31日投放黄颡鱼水花开始,到2012年5月25日结束,共出售鱼种6次,具体销售数量和重量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黄颡鱼鱼种成活率约为67.5%,其中大规格鱼种占36%,总产量为10 025千克,平均亩产1004.9千克。

2. 生长速度与饵料系数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全年所用饵料为10 430千克,而主养鱼产量为10 250千克,饵料系数为1.02。

黄颡鱼水花经过1年的饲养,可以培育成尾重1.7~25克的鱼种,其中16.7~25克的大规格鱼种占36%,总体增重近1万千克,群体增重1000倍,个体增重近2000倍。

3. 水质调节与鱼病防治

水质调节措施如下:全年用800千克生石灰分4次泼洒,注水6次,开动增氧机500余小时,泼洒EM菌调水王、优底菌、芽孢杆菌制剂各6次,总剂量分别为30升、60千克、18升;另外,投放鲢、鳙鱼夏花1万多尾,以摄食浮游生物。由于采取了化学解水、物理搅水和生物调水的方法,在整个养殖期池塘水质始终保持良好。

试验中,除在鱼苗下塘1个星期内和7月中旬分别进行了1次车轮虫的治疗,9月中旬发现有爱德华氏病(一点红)的早期症状后进行了对症治疗外,黄颡鱼摄食正常,生长迅速。

4. 饲养成本与经济效益

总产值245 125元,其中黄颡鱼收入240 807元,作为调节水质的鲢、鳙鱼收入为4318元。扣除苗种、饲料、水电、药物、人工等费用112 589元(详见表3),获利132 536元,投入产出比为1∶2.2。

三、讨论与小结

1. 苗种成活率是决定能否获得高产稳产的技术前提

水花下塘成活率的高低取决于水花质量的优劣、池塘环境条件的好坏以及下塘时机是否适宜。本试验所用的鱼种为荆州区水产科学研究所自繁自养的体质健壮、游动自如的黄颡鱼水花。经过带水清塘、杀灭敌害、清除虾害和水质解毒后,趁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高峰已过、浮游动物开始出现时放养鱼种,随后,根据苗种生长情况按照少量多次、经常化的原则适时补充生物渔肥。同时,在黄颡鱼苗种食性的转换阶段,及时正确地依次投喂粉料、沉料和浮料,这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又一核心技术。

2. 水质调控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

“养鱼先养水”。试验中,采用化学、物理和生物3种有效的水质调控方法,并根据不同的生产季节和黄颡鱼生长阶段灵活使用。这样,不仅有效地除去了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稳定了水体pH值,而且提高了鱼种的摄食量,提升了鱼体的抗病能力。

3. 正确地投喂充足的饵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根本技术

在自然状态下,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包括小鱼、小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等。为确保高产稳产,试验池塘全部使用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并采用投饵机投喂。在投喂过程中,不但每天分4次定时投喂,每隔1个星期调整1次投饵量,而且还在饵料更换时,利用半个月时间逐渐过渡,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苗种的规格不整齐、强弱不均匀的问题。总之,正确投喂营养丰富、数量充足、摄食适口、绿色环保的饵料是获得高产稳产的根本技术。

黄颡鱼池塘主养试验 篇4

1 条件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池塘面积0.4 hm2, 水深2.8 m, 流沙土质, 池底平坦, 淤泥7~8 cm左右, 堤埂坚固、不漏水, 坡度比1∶1.25, 配两台1.5 k W叶轮式增氧机和一台投饵机, 进排水系统完整, 水源来自通长江河流, 水质属于地表水Ⅱ至Ⅲ类。放鱼种前l5 d进水10 cm, 用生石灰500 kg消毒, 放苗种前5 d进水1.6 m。

1.2 鱼种放养

2011年12月17日投放自培育黄颡鱼种, 规格60尾/kg, 每米水深用二氧化氯粉剂 (含氯量8%) 1.5kg/hm2消毒, 防止因捕捞、运送过程中体表受伤而感染。2012年1月15日投放鲢鳙鱼种, 规格4尾/kg。具体放养量见表1。

1.3 饲养管理

1.3.1 饲料投喂

全期使用通威牌黄颡鱼专用膨化浮性饲料, 前中期 (1—8月) 饲料蛋白含量为42%, 后期 (9月以后) 蛋白含量为40%。饲料粒径根据鱼体规格大小而调整, 从初期的0.5 mm至后期3.0 mm。日投喂量根据黄颡鱼规格、总重、水温、水质、天气等情况而调整, 一般规格小、水温高、水质优、天气好时, 投饵率高, 在塘鱼总重大, 投喂量大, 反之亦然。水温20℃以下时, 日投喂3次, 时间为9:00、12:00、15:30;水温22℃以上时, 日投喂6次, 从7:30开始, 每隔2 h投喂一次。因是浮性饲料, 需在饲料喷洒范围内的水面上用毛竹等浮性材料设置食台。逐月投饵量见表2。

1.3.2 水质管理

早期每15 d左右选择晴好天气加水20 cm, 到5月水深保持在2.4 m, 高温季节水深保持在2.8 m。视水质状况换套池水, 透明度小于30 cm时需及时换水, 一般4—6月, 每15 d换水30~40 m, 7—10月, 每10 d换水50 cm。水温16℃以上, 晴好天气12:00—14:00开启增氧机, 5月下旬至11月中旬, 视天气和风浪情况, 在23:30至次日2:00之间开机增氧至日出后半小时。如果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 夜间开机提前至21:00。

整个养殖期间, 前期在塘鱼量小, 后期量大, 故养殖后期勤换水和开启增氧机。

1.3.3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高温季节采用二氧化氯和阿维菌素交替水体消毒, 每月2次, 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杀虫, 每月1次, 整个养殖期间没有出现病害。

2 结果

2013年1月10日至15日拉网、干塘捕捞, 全期饲养13个月 (鲢、鳙鱼12个月) , 共收获黄颡鱼6 339 kg, 规格100~150 g, 平均135 g, 鲢鱼2 356kg, 规格2.2 kg, 鳙鱼1 036 kg, 规格2.25 kg。平均667 m2净产出黄颡鱼920 kg, 净产出鲢鱼344 kg, 净产出鳙鱼153 kg。共投喂黄颡鱼专用饲料8 704kg, 饲料系数 (以黄颡鱼净产量计算) 为1.58。总投入12.6万元, 产出16.7万元, 净利润4.1万元, 平均667 m2净利润6 873元, 投入产出比1∶1.33。具体收获情况见表3, 效益情况见表4。

3 分析与讨论

3.1 养殖密度与产量

试验每667 m2放养黄颡鱼为136.5 kg, 计8 190尾, 鲢鱼48.3 kg, 计193尾, 鳙鱼20 kg, 计80尾, 每667 m2净产量分别达到920 kg、344 kg、153kg。据文献, 国内池塘主养黄颡鱼模式 (放养黄颡鱼隔年鱼种套养或混养鲢、鳙鱼模式) , 不同试验者放养密度和最终产量大相径庭 (见表5) , 这与养殖技术不断改进、养殖条件和饲料质量存在差别、实际有效生长期长短不一以及管理水平高低等因素有关。但从表5诸多试验结果来看, 控制好水质前提下,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耐高密度养殖的能力, 养殖密度的可变动幅度较大。而黄颡鱼的产量也随着密度的提高、饲料质量的提高、池塘水质量的提高、有效生长期的延长等因素而增加。

3.2 水质管理与鲢鳙作用

试验在水质管理方面注重增氧和换水, 保持水体高溶氧和水质“活、嫩、爽”状态。杨凯[5]等报道, 在 (28.0±0.5) ℃条件下, 体长1.9 cm至11.03 cm的黄颡鱼昏迷临界点 (第l尾鱼昏迷时的溶解氧值) 从1.30 mg/L至0.50 mg/L, 说明黄颡鱼低溶氧耐受力很强, 故而本试验在整个养殖期内都未出现缺氧浮头现象。

试验净产鲢2 064 kg, 从水体带走N 54.07 kg、P 10.78 kg[6], 净产鳙鱼918 kg, 从水体带走N 23.38kg、P 5.53 kg[6]。鲢、鳙鱼所带走的N、P量相当于1 210 kg蛋白含量为40%的配合饲料所含的N、P量, 这是由于混养的鲢、鳙鱼, 通过滤食浮游生物, 经过不断的循环利用, 将水体浮游生物转化成鱼体蛋白和鱼体磷, 转化了养殖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盐, 加速氮磷循环, 降低了TP、TN以及COD的含量, 从而有效地调节养殖水体质量, 降低了尾水N、P的排放量。

3.3 饲料利用效率

实际生产中, 饲料系数和养殖单位渔产品的饲料成本是配合饲料的利用效率有效评价指标。本试验饲料系数为1.58, 每千克黄颡鱼的饲料成本为12.96元。与国内其他试验者试验结果 (见表5) 相比, 饲料系数比利用循环水养殖的陈耀炳[2]试验结果高, 而比其他相同或相近试验条件的试验结果低, 说明本试验饲料利用率较高。而每千克黄颡鱼的饲料成本比其他试验者都高, 这与饲料质量和不同时期饲料价格有关。

另外, 本试验单位面积鲢鳙产出量也较高, 这也间接提高了饲料利用率。

3.4 养殖成本构成与投入产出比

见表6。试验苗种虽然为自培育, 但按当时本地市场价格44元/kg计入成本, 该价格接近成鱼价格 (23元/kg) 的2倍, 成本相对较高, 占总成本的31.58%, 高于周宏伟[1] (鱼种33元/kg, 成鱼30元/kg) 、向朝林[4] (鱼种15元/kg, 成鱼20.2元/kg) 的试验成本。本试验中人工成本较小, 仅占总成本的1.59%, 主要是使用机械设备后, 本场折合人均可管理80×667 m2池塘。

试验每667 m2投入20 937元, 产出27 810元, 投入产出比为1∶1.33, 与向朝林、周宏伟的试验结果相当。由此可以看出, 黄颡鱼养殖成本都比较高, 资金回报率一般。

在国内, 黄颡鱼养殖已经多年, 养殖技术日臻成熟, 主养模式养殖一周年的净产量一般可达800~1 000 kg/667 m2, 在我国南方地区, 则可高达1 800kg/667 m2以上。但该模式投入成本比较高, 单位效益绝对量也比较高, 投入产出率则相对较低。如果大面积推广的情况下, 市场价格可能会有所下降, 养殖风险则增大。

参考文献

[1]周宏伟, 柳富荣.池塘两种模式主养黄颡鱼的效果试验[J].内陆水产, 2009, 3:54-56

[2]陈耀炳, 刘正建, 徐拥学.池塘循环水养殖黄颡鱼高产高效试验报告[J].科学养鱼, 2012, 11:39-40

[3]徐福强.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高效试验[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23:405, 407

[4]向朝林, 张伟涛, 叶元土, 等.池塘高密度养殖黄颡鱼的生长和效益分析[J].饲料研究, 2011, 5:69-71

[5]杨凯, 樊启学, 樊启学, 等.黄颡鱼瞬时耗氧率与窒息点的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 2012, 33 (2) :127-131

成鱼精养池塘套养黄颡鱼技术要点 篇5

1 套养池的选择与必备条件

本地区的成鱼精养池塘基本均可用作套养池,一般都具备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生长旺季配备增氧机的基本条件。选择长方形、水面0.2~0.67 hm2、进排水方便、水深1.5~2.0 m、池底平坦淤泥10 cm左右的鱼池较为理想。黄颡鱼要求水体水质清新、溶氧4 mg/L以上、pH 7~8.5,小鱼虾、水生昆虫等饵料生物丰富。

2 套养规格和密度

购进的黄颡鱼鱼种个体为3 cm以上(10 g左右)为好,密度不宜过大,800~1 500尾/hm2,要求体质健壮、无伤无病、规格整齐、游泳活泼、体色鲜艳。鱼种入池前须用浓度15~20 mg/L的聚维酮碘或1%~3%的食盐水浸浴5~10 min。另外由于10 cm以上黄颡鱼雌雄生长速度差异明显,雄性生长速度快于雌性,因此购苗时宜选全雄黄颡鱼。

3 鱼池混养模式和搭配品种

黄颡鱼为肉食性底栖鱼类,主要摄食小鱼虾、水生昆虫和浮游动物,因此不能与罗非鱼、鲤、鲫等摄食能力强、食性相近的争食对象混养,以主体养殖鱼类为鲢、鳙、草鱼的池塘更适宜套养黄颡鱼,但更不能与鳜鱼、乌鳢等底栖肉食性凶猛鱼类共同套养,以免产生争食和伤苗,影响鱼类生长和养殖整体效益。

4 套养的日常管理技术

4.1 水质调节

套养池日常管理在做好池塘主养鱼的常规管理基础上,要着重注意水质调控,做好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水体溶氧丰富。特别是6-9月份夏秋高温季节,要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水,一般每隔5~7 d加水或换水一次,保持水体透明度在30 cm左右。定期泼洒生石灰,既可维持水体pH值稳定又可调节水质。同时每天适时开动增氧机,防止鱼类浮头,以确保鱼类快速生长。

4.2 病害防治

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容易直接从皮肤浸入体内,耐药性较弱。在日常的病害防治过程中,要尤其注意观察黄颡鱼的反应,施用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死亡。多采取药物挂袋、挂篓、鱼种浸洗、工具、食场消毒等常规措施预防。只要防治措施到位,套养的黄颡鱼发病率一般很低,偶有车轮虫等原生虫病发生,造成病鱼鳍条、鳃上、体表粘液增多,反应迟钝,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 (5∶2)0.7 g/m2,对水体全池泼洒即可治愈。

4.3 饵料投喂

天然水域饵料生物必定有限,要保证黄颡鱼生长速度,生长旺季可以适当补充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但一定要控制好总量。为符合黄颡鱼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惯,一般19:00以后投饵,日投饵量维持在1%~2%,控制在一小时吃完,投喂时尽量往深水区域投。还可安装照明灯诱捕昆虫,以缓解天然饵料的不足。

4.4 把握时机适时开展休闲垂钓

黄颡鱼群居性强,较其他鱼类更容易上钩,达到100 g以上的商品规格后,即可进行黄颡鱼的休闲垂钓。在保证生产期正常生长的同时,发展垂钓的前景非常可观。

成鱼精养池塘套养黄颡鱼,在不增加投饵施肥成本的情况下,可获尾重100~200 g的商品黄颡鱼400 kg/hm2左右。因为黄颡鱼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耐鲜活运输、不受气温和季节的影响、可灵活出塘销售等诸多有利条件,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本地区的黄颡鱼养殖产量会有较快增长,养殖区域会不断扩大,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会更加趋于完善。

黄颡鱼大规格苗种池塘培育技术 篇6

1.1 水源

湖库河道或地下水, 进排水方便且渠道隔离。鱼苗孵化用水使用净化后的湖库河道水体或曝气升温后的地下水。池塘清塘消毒后加注新水可使用池塘、地下水或湖库河道水, 鱼苗下塘后最好只用地下水调节水质或补充水源。

1.2 水质

水质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的规定, 其中水中溶解氧应在5mg/L以上。

1.3 水温

苗种培育的最适水温为22~32℃。

1.4 池塘选择

(1) 池塘面积。培育黄颡鱼大规格苗种的池塘面积以2000~4000m2为宜;光照充足, 空气对流通畅。

(2) 池塘水深。池塘常年保水深度不低于1.2m, 保水保肥, 无渗漏。

(3) 底泥条件。池塘底泥营养丰富, 淤泥深度在30cm左右。

2 清塘消毒

2.1 除杂整理

彻底清除池边及池中杂草杂物;适时清除池塘蛙类及蝌蚪 (卵) 、鼠类、蛇类、虾蟹等敌害生物;这一工作必须贯穿池塘苗种过程的始终, 特别是蝌蚪 (卵) 每天都要彻底捞除。修补池埂, 保证池塘四周池埂坚固无孔洞。

2.2 鱼池清塘

(1) 带水清塘。下苗前10~15d, 用CuSO4+Fe SO4合剂0.7mg/kg全池泼洒消毒杀虫, 下苗前7~10d用茶饼30kg/667m3就池浸泡24h后全池泼洒, 并随后用漂白粉5~10kg/667m3全池泼洒消毒。

(2) 干法清塘。第二轮苗种培育的池塘采取干法清塘, 即下苗前7d左右, 排干池水后用生石灰150~200kg/667m2就地化水全池均匀泼洒, 并用筛耙翻动池塘底泥, 或下苗前3d用漂白粉10kg/667m2遍洒消毒, 次日加注深井水至50~80cm水深。

3 苗种投放

3.1 卵黄苗质量、发育时期及计数方法

(1) 发育时期。水温在20~22℃受精卵破膜后发育40h, 水温在25~30℃受精卵破膜发育25~30h, 卵黄囊约消失三分之二, 个体大小每g在300尾左右既可转入苗种培育水泥池暂养。

(2) 卵黄苗计数。精确称取小样与总量, 保证放养数量基本准确。

3.2 水泥池培育

(1) 鱼苗培育池。水泥池, 具有可调节的溢水孔。面积10~20m2, 池深0.8~1.0m。水深根据鱼苗大小, 控制在0.5~0.8m之间。培育池使用前用漂白粉严格消毒。

(2) 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为3000~5000尾/m3。

(3) 饵料投喂。密切关注卵黄苗活动情况, 当鱼苗平游上墙, 开口摄食时, 应保证培育池中已投喂丰富足量的轮虫、小型枝角类等开口饵料。轮虫和枝角类可以人工培育, 也可在彻底消毒清塘后的池塘内捞取。投喂前应用5%食盐水消毒2~3min。同时应用较大网目的抄网过滤, 除去里面的杂物。开口期的饵料还需用网孔尺寸0.4mm的筛网过滤, 除去大型浮游动物。

(4) 日常管理。水泥池增氧气石分布均匀;保持长期微流水;做好遮阴避阳工作;加强专人值班管理, 严防鱼苗浮头等事故发生。

3.3 鱼苗下塘前的准备

(1) 池塘浮游生物检测。仔细观察、检测拟放苗池塘饵料生物是否丰富, 并提前做好池塘肥水 (泼洒鱼霸、肥水王及其他生物制剂、豆浆等) 等工作, 保证下塘鱼苗有充足的适口饵料。

(2) 鱼苗试水。拟放苗前1d, 做好鱼苗试水工作, 确保消毒池塘毒性消失。

(3) 拉空网。拟放苗前1d, 用40目网片拉空网2~3遍, 清除池塘大型浮游生物、蝌蚪等有害生物。

3.4 鱼苗下塘

(1) 放养规格。1.0~1.2cm规格即可下塘。

(2) 放养密度。鱼苗放养密度以10万尾/667m2为宜。精确下塘鱼苗数量, 并一次放足。

(3) 放养时间。鱼苗下塘时间应避免高温, 以傍晚下塘为宜。下塘前应用10mg/kg碘制剂消毒5~10min。

(4) 放养鱼苗的质量。肉眼观察体色鲜亮, 呈黑色, 规格整齐, 游动自如, 逆水游动能力强。无病无伤, 镜检无寄生虫感染。

4 饵料投喂

4.1 饲养原则

采取综合手段培育调控池塘水质, 保持培育池在苗种培育期间始终有适口性好的充足的浮游饵料生物 (轮虫、枝角类、桡足类) 满足黄颡鱼苗种营养摄食与生长发育的需要。

根据鱼苗放养密度、池塘条件、池塘浮游生物规格及数量等情况, 分析确定培育池塘水质及饵料投喂的工作安排。

在一般情况下, 鱼苗下塘早期池塘浮游饵料生物不仅密度高、数量大, 而且规格适口, 2~3d内不用投饵施肥。

4.2 饵料生物培育

(1) 泼洒豆浆。每天上午及下午分别全池泼洒一遍豆浆, 豆浆要泡好磨细 (最好磨2遍) , 每次投喂量根据池塘水体情况灵活掌握, 以0.5~2kg/667m2干黄豆为宜。

(2) 泼洒肥水制剂。鱼苗下塘前后, 每周用鱼霸、肥水王等生物制剂全池泼洒一次, 培育水质。

(3) 大草堆肥。在鱼苗放养前或放养后对营养盐类不丰富的池塘水体采用艾草等青草300~500kg/667m2沿池边堆积沤肥, 但一定要用生石灰消毒方可堆放在池塘边, 可有效提高池塘浮游生物的产量和高丰度的持续时间。

(4) 有机粪肥。宜以池塘底肥的方式施放, 即在池塘消毒前视池塘底泥肥瘦情况, 施放猪粪、鸡粪、牛粪等有机肥, 有机肥料也要经过消毒处理。

4.3 人工饲料投喂

(1) 水蚯蚓。水蚯蚓是黄颡鱼鱼苗从摄食浮游动物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的转食过程中最好的饵料。经过水蚯蚓转食过程对提高黄颡鱼鱼苗体质和培育生产成活率十分重要。

购进的水蚯蚓须暂养2~3d, 并做好灭菌消毒处理后方可投喂。

水蚯蚓在投喂前, 先加入少许食盐消毒, 同时使成团状的水蚯蚓分离, 分离后的水蚯蚓均匀沿池边泼洒。

(2) 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个体体长达到3~4cm, 食性开始转化, 可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但无论是微囊饲料、自配自制饲料还是商品配合饲料, 都要求饲料新鲜无变质, 并认真做好诱食、驯食和搭建饲料台工作。目前, 大多采用黄颡鱼专用膨化饲料进行黄颡鱼苗种培育养殖, 具有省工省时, 对养殖水体污染小, 浪费少, 饵料系数低, 黄颡鱼生长速度快, 病害少等优点, 不同规格苗种投喂的膨化饲料规格如表1所示。

5 分级饲养

5.1 池塘准备

在拉网分池前一周认真作好配套鱼池的清塘消毒与培育水质工作, 详见上述3、4的具体内容, 保证鱼苗下塘时池塘饵料生物丰富。

5.2 分池规格

当黄颡鱼鱼苗达到3~4cm规格, 池塘浮游生物饵料难以为继, 应适时进行分级饲养。

5.3 放养密度

若培育5~6cm黄颡鱼大规格鱼种或越冬鱼种, 放养密度以4~6万尾/667m2为宜;若直接将当年黄颡鱼苗种养成商品成鱼, 放养密度以1.5~2.5万尾/667m2为宜。

6 水质调控

6.1 水源控制

保持池塘养殖水体的相对独立与封闭稳定, 严防与周边池塘养殖水体相互流动, 只以深井水为池塘补充水源, 杜绝外来病原入侵。

6.2 加注新水

逐步加深池水, 一方面增加鱼苗活动空间, 另一方面有助于保持高温季节养殖水体环境的相对稳定 (水温、水质等) , 同时逐步加注新水可促进浮游生物饵料繁殖生长, 保持池塘水体饵料丰度。

只加井水, 坚持每天加注井水1h, 后期池水深度达1.5m左右。

6.3 追肥保肥

每隔一周施用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噬菌蛭弧菌等微生态制剂, 调节培育水质的同时, 促进浮游动物饵料的持续增殖。

6.4 冲水增氧

架设增氧机或在池边架设一台水泵, 每天下午14:00~16:00和晚上2点到次日早上进行增氧冲水。

7 鱼病防治

7.1 基本预防措施

生产用具使用前需经消毒处理, 尽可能做到专池专用。病鱼、死鱼应及时清理捞出, 深埋处理。鱼苗下塘前后, 定期对养殖水体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或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一次 (注意要与施用水产微生态制剂的时间错开, 一般要求水体消毒2~3d后, 再施用微生态制剂) 。

7.2 主要病害防治

(1) 寄生虫疾病。每天抽样检查, 发现有寄生虫等疾病, 应及时治疗。

鱼苗和夏花鱼种阶段主要病害是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 可用ZnSO4+Fe SO4合剂0.7mg/kg全池泼洒进行治疗。

绦虫病目前主要发现于黄颡鱼苗种培育早期, 由投喂的枝角类带入绦虫幼体或成虫感染, 感染率可高达90%, 可用盐酸氯苯胍等拌饵投喂进行治疗。

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试验 篇7

1 生物学特征

1.1 生活习性

黄颡鱼喜栖息于静水缓流,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沟渠、塘堰等水域中均能生存。生存水温0~38℃。据报道,水温28~29℃时其平均耗氧率0.141mg/g·h,窒息点为0.314mg/L,可见其在低氧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力。即使离水数小时后(保持一定的湿度)还能生存。

1.2 食性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随个体大小不同黄颡鱼食性有所差异。从仔鱼出膜后第5天开始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桡足类和枝角类),以及人工投喂的蛋黄之类的开口饵料。体长5cm左右时,主要摄食物有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丝蚯蚓。体长10cm以上时,主要食物有螺蛳、小虾、小鱼、鞘翅目幼虫、昆虫、聚草叶、植物须根以及人工饲料等。黄颡鱼为中小型鱼类,江河中一般1冬龄鱼重15~40g;2冬龄鱼重可达100g以上。

1.3 繁殖

黄颡鱼一般2冬龄达性成熟,在人工饲养良好的条件下1冬龄(体长达12cm以上)也可成熟,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 000~6 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而粘性较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2.26mm。在天然水域中,黄颡鱼繁殖水温21~28℃,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泥,形成一浅碟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1个鱼窝直径25cm左右。雌鱼产卵后即离巢而去摄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用胸鳍不停地扇动水流,孵卵和看护仔鱼,直到仔鱼能自营摄食(大约5~7d)为止。

2 池塘养殖

2.1 苗种繁殖

性别鉴定:根据黄颡鱼外生殖孔鉴别,雌性具有生殖孔和泌尿孔,雄性具有1个泄殖孔为乳突状;在天然水域一般雄性个体大,雌性个体小;从腹部检查雄鱼较瘦,雌鱼腹部松软而膨大。

亲鱼的选择:在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雌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微红肿略外突,用手轻压腹部有流动感;雄鱼生殖乳突微红而膨大。

2.1.1 池塘自然繁殖。

在生殖季节,选择成熟的雌雄亲鱼按1∶1的比例放入繁殖池中让其自然配对。筑巢产卵、受精,由雄鱼自行护卵孵化,从出膜至仔鱼期结束都由雄鱼保护。这种方法受精率较高,成活率不高。原因是产卵时间不统一,苗种规格不一致,相互残杀的现象普遍,另外也不易捞苗。

2.1.2 人工催产孵化。

在生殖季节,选择成熟的雌雄亲鱼,雌雄比为1∶1~2。采用激素催情,自然产卵。催产剂为鲤鱼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催产灵+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等4种混合注射,剂量随温度、亲鱼成熟情况而适当增减用量。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分2针注射,针距10~18h,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的1/2,第1针不注射,其效应时间为8~15h。产卵池为12~20m2的水泥池,水深0.6~0.8m,静水充气或间断加注新水,用棕片作鱼巢,棕片夹在竹竿内扎成排后用砖块压到池底铺平。黄颡鱼产卵分几次产完,卵集中在一块鱼巢上,呈圆形,第2次产的卵仍覆盖其上,产卵持续时间为1~2h,这种方法受精率高,孵化率也高,能获得大批量发育整齐的苗种,也易于捞苗。

2.2 苗种培育

黄颡鱼出膜后3~4d,卵黄囊消失,开始平游吃食,仔鱼期主要投喂蛋黄浆及打捞的浮游动物。当出膜后20~30d,稚鱼体长达25~30mm时可下塘饲养。

黄颡鱼苗种培育池面积以666.7~1 333.4m2为宜,下塘前需清塘、消毒、施肥,实行肥水下池。放养密度7.5~15.0万尾/hm2,池中设置饵料台。经1~2周驯食,便能在饵料台上食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制的饲料粗蛋白含量要求32%以上,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5%,经2个月的培育,平均体长约100g,平均尾重10g,最大的个体达20g。

2.3 成鱼养殖

2.3.1 池塘单养。

选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成鱼池,面积1 333.4~2 000.1m2,水深1.5~2.0m,放养前池塘应清淤消毒。放养10g左右的冬片鱼种3.75~4.50万尾/hm2。另搭配15~20cm的鲢鳙鱼种2 250尾/hm2调节水质。用黄颡鱼专用的人工配合饵料或新鲜小杂鱼喂养。每日早、晚各投1次,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日常管理还应加强防病,定期(一般1个月)对池水进行消毒。正常养殖情况下,池塘可产100g左右的商品鱼3t/hm2左右,黄颡鱼池塘单养应特别注意不宜投放天然苗,因天然苗规格不齐,易产生自残现象,难以保证成活率。

2.3.2 池塘套养。

在黄颡鱼专用饲料不具备、又没有充足的小杂鱼供给的情况下,可在主养家鱼的池塘套养黄颡鱼冬片。放养密度1 200~2 250尾/hm2,经5~6个月饲养,10g左右的黄颡鱼冬片,可长至60~120g,获黄颡鱼商品鱼150kg/hm2左右。套养黄颡鱼,很少患细菌性疾病,但会易患寄生虫病,虽不至于导致死亡,但会降低鱼体质量,影响其生长。因此,需要定期检查鱼体,进行药物控制,但黄颡鱼属无鳞鱼类,对敌百虫药物敏感,需谨慎使用。

摘要:介绍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征, 并从苗种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方面总结了黄颡鱼的养殖技术, 以期为黄颡鱼的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颡鱼,生物学特征,池塘,养殖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强, 李建生, 江和基, 等.饵料添加剂对大黄鱼鱼种生长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 :506-510.

[2]林树根, 王寿昆, 李建生.配合饲料饲喂大黄鱼鱼种试验[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92-93.

[3]丁雪燕, 何中央, 何丰, 等.大黄鱼膨化和湿软饲料的饲喂效果[J].宁波大学学报 (理工版) , 2006 (1) :49-53.

沙塘网箱养殖瓦氏黄颡鱼试验 篇8

1 养殖条件

1.1 水域条件

沙塘面积80×667 m2,水深6~20 m,水质清新、溶氧高、无污染。水体透明度30 cm,流速0.05~0.2m/s,淤泥深10 cm左右,避风向阳的敞水区。

1.2 网箱设置

用优质聚乙烯制作而成3个规格为4 m×4 m×2 m的双层封闭式网箱。网衣网目为2~3 cm,网衣底网目为1.5 cm,竹竿作框架,扎好后放入水中呈“一”字型排列,箱与箱之间用粗铁丝捆扎,间距2m,然后用绳固定在离岸50 m处。

在鱼种放养前7~10 d,将新制作的网箱放入水中浸泡,让网衣上附着一些藻类附着物,使其变得柔软,以免擦伤鱼体引起鱼病。在网箱内箱底部设置一个食台。

2 苗种投放

3月22日从连云港赣榆水产良种场购进鱼苗6 500尾,苗种体质健壮,体表无伤,体色鲜艳,窜跳有力,集群性强,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泡10 min,消毒杀菌后下水,放养密度:1号箱放100尾/m2, 2号箱放130尾/m2, 3号箱放150尾/m2,规格为20 g/尾左右。

3 饲料配制和驯化投喂

3.1 饲料配制

黄颡鱼饲料配制应根据黄颡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来进行,(蛋白含量必须达到35%~38%)将原料粉碎均匀拌好加工成直径2~3 mm颗粒(前期2 mm、后期3 mm),饲料配方如下:小杂鱼80%,9%黄粉虫,鳗鱼饲料10%,1%生长素。

每千克饲料中另加微量元素:蛋氨酸0.15 kg,赖氨酸0.1 kg,泥合盐1.0 kg,多维0.24 kg。

3.2 驯化投喂

黄颡鱼有昼伏夜行性,为了使其能够在白天集中摄食必须进行驯化。在入箱第2天,投喂前用力敲打盆发出3~5 min响声。将鱼浆和植物性饲料拌成团状撒在食台上,每天投喂2次,9:00-10:00, 17:00-18:00,时间控制在10 min。

投饵量应根鱼体重和水温来决定,沙塘中投饵量要比池塘高,因为存在部分浪费。水温18~25℃,投饵量为5%~7%;水温24~30℃,投饵量为7%~10%;水温超过35℃时投喂量减少,超过35℃应停止投喂。

4 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

每天早晚检查网箱是否损坏,防止逃鱼,发现破洞及时修补。每7~10 d清理1次网箱,及时根据水位升降调节网箱高度。

经常用漂白粉和硫酸铜、硫酸亚铁粉剂挂袋;每20 d左右,在饲料中加抗生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药饵2~3 d,如若发病谨慎用药,因为黄颡鱼对药物特别敏感,一般用药比常规鱼用药浓度低。

5 收获

从8月16日开始根据市场行情和鱼生长情况陆续起捕销售,11月20日售完,收获情况见表1。

3个箱共计收获1 246 kg,售价20元/kg,总产值25 280元,扣除支出:苗种费5 000元,饲料费7 000元,其他2 200元,获纯利11 08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8。

上一篇:中级财务管理第一章讲义下一篇:看人生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