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性指导

2024-05-25

支持性指导(共10篇)

支持性指导 篇1

小班初期, 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展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不停地换区域, 游戏不深入;热衷于摆弄游戏材料;偏爱“娃娃家”等少数区域, 致使区域间冷热不均;缺乏角色意识, 常常分不清自己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四个策略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一、顺应, 尊重幼儿对区域和游戏伙伴的选择

小班初期, 幼儿基本是平行游戏行为, 游戏中同伴间的交往不多, 并且很难在同一个区域持续地游戏。因此, 教师应针对这一现状, 采用顺应的策略。如果幼儿专注游戏, 即便没有交往沟通, 教师也不应急着催促、拔高, 应该适度允许幼儿换区域游戏。

二、满足, 尊重幼儿操作和摆弄游戏材料的需要

角色游戏的初期, 幼儿热衷于重复摆弄玩具或游戏材料, 重复模仿成人的一些简单动作,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这一特点, 满足他们摆弄材料和简单模仿的需求。

1.提供大量相同和相似的材料。在开设新的角色区域时, 教师可以将该区的相同材料先分成若干份。如在“小医院”放置3个~4个药箱和3份~4份扮演医生的材料, 让更多幼儿有机会扮演医生。也可以将热门区域多开设几个, 如同时开设2个~3个“理发店”, 充分满足幼儿都想扮演理发师摆弄理发用品的需要。待幼儿兴趣转移后, 再合并成一个大的“理发店”。

2.适时增添材料。小班初期, 幼儿的游戏开展多依赖于操作材料, 但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而应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随时增添。如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 就可以适时投放沐浴用品。

3.从材料入手引导游戏。教师可以利用小班幼儿乐于摆弄材料的特点, 从介绍材料、提供材料入手丰富游戏内容。如小医院开张之初, 幼儿“医生”与“病人”不分, 总是“医生”做“病人”的事, “病人”做“医生”的事。这时, 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幼儿分清角色, 而是向幼儿介绍不同材料的用途:听诊器是干什么的, 如何使用镊子等。等幼儿对材料有了充分的感知和探索后, 再引导幼儿了解哪些材料是医生用的, 哪些材料是护士用的, 并介绍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要说些什么。最后, 引导幼儿认识医生的角色行为和病人的角色行为。

三、等待, 等待幼儿生活和游戏经验的积累

角色游戏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幼儿生活经验的制约, 这也是小班幼儿最爱玩和最会玩“娃娃家”的原因。考虑到各游戏区之间会因幼儿生活经验的多寡而表现得冷热不均, 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经验特点与水平, 逐步建立各游戏区。最初, 应多开设几个“娃娃家”, 一段时间后, 可以酌情撤掉一个, 增开幼儿常去的“小饭店”。如果本班幼儿最近生病的比较多, 医院里的人、事、物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么就可以适时开设“小医院”。那些距离幼儿生活经验较远的游戏, 如“小银行”, 就应该暂缓尝试。

四、支持, 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并尝试扮演

扮演角色是角色游戏的关键要素。小班初期的幼儿常常缺乏角色意识, 如分不清自己是医生还是病人, 明明是客人却去做服务员的事。因此, 教师可以从帮助幼儿学习扮演角色入手。

1.每个区设立角色牌, 让幼儿知道各个区有哪些角色。游戏时, 幼儿自选角色牌并悬挂在身上, 以帮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巩固对自己所充当角色的认知。

2.在游戏小结时, 重点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扮演的角色及其行为内容。教师可以这样问幼儿:“你做妈妈时, 都做了哪些事? ”“你当小医生, 是怎么看病的呢? ”这样的讨论, 能帮助幼儿明确和丰富相关角色行为, 丰富幼儿扮演角色的相关经验。

3.学习角色的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符合某角色特征的、特定的语言, 如医生用语“你哪里不舒服”, 小饭店服务员用语“欢迎光临, 想吃点什么”。掌握了某些角色用语和对话, 能引导幼儿更准确地扮演某个角色。

支持性指导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委)、财政厅(局)、邮政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财务局,各地区铁路监管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铁路局:

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鼓励支持运输企业创新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运输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运输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运输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32号),推进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质降本增效为中心,以促进运输行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运输企业协同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努力营造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政策环境,有效激发运输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运输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好更优的运输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鼓励支持运输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形成企业与政府共同发力、协同互动的良好格局。

创新驱动、激发活力。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为运输企业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深化改革、营造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大力消除影响公平竞争、妨碍创新的制度束缚,打破市场分割壁垒,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环境。

协同协作、统筹推进。加强政策协同和统筹协调,促进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有效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能落地、见实效,推动运输行业创新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运输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运输企业,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主要任务

(四)鼓励支持运输企业协同创新。

促进产业联动发展。鼓励运输企业打破单一产业界限,促进运输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推动运输产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跨界融合。引导运输企业与现代农业、现代物流、邮政快递、商贸流通企业无缝衔接,优化仓储、加工、运输、配送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流程,打造全链条、立体式交通物流体系,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鼓励运输企业与先进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流程再造,不断提高供应链效率。推进运输企业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开发旅游直通车、景区小交通、站场旅游集散、邮轮等运游结合产品,拓展新型旅游公共服务。引导航运企业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航运交易等现代金融,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航运服务业发展。

促进企业联盟发展。鼓励运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组建企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的一体化整合、网络化发展、系统化集成。推进冷链物流联盟发展,促进冷链运输与冷链产业协调联动,推动冷链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联盟发展,整合共享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优势资源,推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网络化、规范化运营,提升危险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和安全运营水平。推进接驳运输联盟发展,整合接驳运输资源,提高运输组织效率,促进道路客运网络化经营和集约化发展。推进多式联运联盟发展,构建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合作平台,推动市场资源整合、装备标准协调、组织模式创新和业务运营合作,促进多式联运竞合协作与共享发展。

促进旅客联程运输发展。推动跨运输方式的客运联程系统建设,统筹运输方式间运力、班次对接,引导运输企业开展空铁、公铁、公水等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加快省域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提高联网售票二级以上客运站覆盖率。推广普及道路客运电子客票、网络购票、实名制购票,鼓励第三方综合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发展,引导联程运输票务一体化发展。推进重点水域客运联网售票平台建设。推行跨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直挂等服务,推进跨方式出行信息互联互通、及时发布、实时更新和便捷查询,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五)鼓励支持运输企业组织创新。

推进运输企业“双创”。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支持运输企业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支撑平台,形成创业与创新、线上与线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创新格局。推进运输企业众创,支持创客空间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构建企业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激发全行业创业创新热情。推进运输企业众包,支持交通出行、无车承运、快件投递等领域服务众包,运用互联网技术高效对接供需信息,促进分享经济运输服务模式发展。推进运输企业众扶,鼓励大中型运输企业、行业协会和企业联盟,通过生产协作、搭建桥梁、共享资源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货源、车源、信息、技术等扶持。推进运输企业众筹,通过实物众筹、股权众筹等方式,更加灵活地满足产品开发、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的融资需求,拓宽运输企业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

推进客运组织方式创新。推动形成高速、普速合理匹配的多层次铁路客运组织体系,提升铁路客运有效供给能力。积极推进长途客运接驳运输发展,探索长途客运班线节点运输模式。鼓励道路客运企业发展定制班车、定制包车、商务专线、校园专线、小型包车等多样化客运服务模式,引导城市公交企业发展定制公交、夜间公交、社区公交、接驳公交、通勤班车等多层次公交服务模式。促进公路客运班车运输小件货物有序发展。扩大邮轮、游艇等水上高端客运服务供给,延伸邮轮产业链条和服务功能,推动水上客运向旅游化、高速化、舒适化发展。

推进货运组织方式创新。引导铁路运输企业积极拓展全品类物流、全流程服务,开发小运转、快速循环、城际间等多频次多样化的集装箱班列服务产品,打造铁路运输快件示范线。支持货运企业重点发展跨区域甩挂、企业联盟甩挂、网络型甩挂等主题性甩挂运输模式,大力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等集约化城市配送模式,推动甩挂运输与城市配送协同发展。支持轻资产平台型物流企业发展,推动其向无车承运人、无船承运人、多式联运经营人等经营主体转型。支持交通运输与农村商贸、供销、邮政快递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推广“多站合一”的农村物流节点发展模式。引导运输企业拓展农村物流服务,构建互通省际、下达市县、覆盖乡村的农村物流网络。推进港口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区、内陆港联动发展,提升港口在物流链中的集聚效应和枢纽功能。推动港口物流联盟发展,促进区域港口一体化。引导航运企业加快构建全球海运网络,优化航线布局,加强船舶调度,实现吨位共享、舱位互租、航线联营。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发展跨境寄递业务。支持组建国际化、规模化的混合所有制航空物流公司。

(六)鼓励支持运输企业技术创新。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完善激励政策,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运输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力争达到2.5%。鼓励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构建企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在运输行业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促进新装备新技术应用。加快铁路、公路运输装备技术升级,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快速客运机车、快捷货车、新型轨道结构、列控系统、高铁地震预警、高铁安防预警等新装备新技术在铁路的推广应用,推进标准化、集装化、厢式化运载单元、标准化托盘等装载单元和起重尾板等装卸辅助设备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货运车型标准化,促进厢式化、模块化、轻量化等先进车型的推广应用。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船舶装备。

(七)鼓励支持运输企业服务创新。

大力推行精益服务。引导运输企业创新服务模式,不断优化运输服务流程,持续改进提升运输服务,实现服务效率更高、服务质量更优、服务效益更佳。把精益服务理念贯穿运输服务全过程,鼓励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无痕化服务,精确细分目标客户市场,按需求分层次提供运输服务产品,满足公众差异化、多样化运输服务需求,提升公众服务体验。

大力发展“互联网+”运输服务。大力发展“互联网+”便捷交通,鼓励运输企业依托或打造跨地域、跨方式的互联网综合出行平台,为公众出行提供交通导航、网上购票、网络约租、智能停车、电子支付等智慧出行服务;应用车联网、船联网等物联网技术,建设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感知体系,全面支撑便捷交互、故障预警、运行维护、动态监控和智能调度,提高公众出行智能化水平。大力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持运输企业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对接效率;完善智能物流配送体系,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促进人员、货源、车源等信息高效匹配,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汽车维修,鼓励O2O模式的汽车维修服务发展,引导汽车维修配件供应电商平台化发展,为公众提供维修技术信息公开、电子健康档案、故障诊断、维修保养、汽车救援、配件追溯等服务,满足公众个性化、高品质维修服务需求。

(八)鼓励支持运输企业制度创新。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运输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增加促进企业创业创新的制度供给,增强运输企业活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创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建立第三方安全评估制度,促进企业本质安全。

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鼓励运输企业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方向引导和品牌培树作用,着力培育一批市场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运输服务品牌。鼓励运输企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的发展环境,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保障措施

(九)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统筹布局、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物流大通道,优化完善铁路、公路、水路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提高基础设施衔接水平。大力推进铁路进港、无水港、公路货运场站专用通道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沿海沿江主要港口集疏港铁路与高等级公路、铁路枢纽场站外联公路等重点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快完善枢纽节点的多方式集疏运体系。支持铁路、公路运输主动相互对接运输两端业务,强化对铁路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的接驳和集散服务,构建铁路干线运输和公路末端配送紧密衔接的全程运输链条。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化衔接”要求,建设功能完备、换乘高效、出行便捷的综合客运枢纽和布局合理、能力匹配、衔接顺畅的.货运集疏运体系,提高旅客转运和货物集散效率。依托铁路、港口、民航物流基地,配套建设公路集散分拨中心、邮(快)件分拨处理中心,打造具有铁、公、水、航、邮联运功能的综合货运枢纽(物流园区)。

(十)推动财税金融政策创新。

积极协调税务部门,推动道路、水路客运电子客票纳入电子税务范畴。切实落实个体运输业户异地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通过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增加交通运输行业进项税抵扣,合理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活力。推动落实大型运输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总分机构统一申报缴纳。继续落实针对国际标准集装箱车辆、甩挂运输推荐车型车辆的通行费优惠政策。对国内定期定线运行的客运班线车辆通行费可推行月票或年票制,实行大客户优惠。鼓励金融机构为运输企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拓宽运输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十一)推进运输行业管理创新。

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健全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推进运输行业管理创新。清理精简阻碍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职业资格认定和经营许可资质认定,不断激发运输市场活力。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不断降低创业创新制度性成本。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重点加强行政审批事项、职业资格许可取消和下放地方管理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升运输市场监管效能。大力发展“互联网+”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加快建成互通共享的网上服务平台,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推进实现网上办理。

(十二)完善法规标准体系。

全面清理和修改阻碍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规定。完善运输行业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快递条例》出台,推动《铁路法》《港口法》《民用航空法》《道路运输条例》《国际海运条例》修订,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促进法》《道路运输法》《多式联运法》立法前期研究。落实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统筹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协调发展,发挥标准对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

(十三)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引导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人才培养制度,加快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推进实施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善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运输企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支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引领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支持性指导 篇3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精神,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31号),明确提出,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重点要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了积极稳妥地推动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工作,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财政部 农业部 银监会

2015年7月22日

附件:

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金融的支撑。建立由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既是引导推动金融资本投入农业,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常态下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而且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也具有积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化解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期,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指导意见》(财农〔2015〕31号),明确将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为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点内容。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相关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决策部署,发挥好资源配置中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创新财政和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主要目标。以建立健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下简称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重点,逐步建成覆盖粮食主产区及主要农业大县的农业信贷担保网络,推动形成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

(三)基本原则。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坚持以下原则:

地方先行。以省级为主,鼓励各地积极稳妥地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分支机构,逐步形成省级以及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中央支持。中央财政利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对地方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适时组建全国性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专注农业。财政出资建立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坚持政策性、专业性和独立性,必须专注于支持粮食生产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对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农业信贷担保余额不得低于总担保规模的70%。

市场运作。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以可持续发展为运营目标,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组建专业化经营管理团队,实行市场化运作,承担市场经营的相应风险。

银担共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通过政策支持,降低银行农业贷款成本和风险,在政策要求范围内放大农业信贷担保倍数,实现银担合作共赢、财政金融协同支持农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

(四)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力争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全国性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暂名: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市、县(市、区,以下简称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五)加快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力争用2年时间建立健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2015年,各省要把中央财政安排的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投入重点和工作重点优先放在支持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特别是粮食主产省和农业大省要在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方面实现突破,初步建立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也可以在市、县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2016年,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建成并正式开始运营。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由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建并独立运营。暂时不具备条件成立独立运营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地方,可以采取有效方式提供农业信贷担保服务作为过渡形式。过渡期不得超过2年。

(六)适时筹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在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健全的基础上,适时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重点为省级及省以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提供政策和业务指导、行为规范和风险救助、再担保、人员培训和信贷政策对接等服务。

(七)稳妥建立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市县可以建立市县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省级财政可以安排一定资金给予适当支持。省级担保机构要为省内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提供担保业务设计、业务指导、政策对接和监督管理等服务。

三、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

(八)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资本金注入。省级财政部门要利用中央财政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对省级、市县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进行资本金注入。除地方发起方投入资本金外,中央财政可以利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对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给予一定资本金注入支持。鼓励省级财政安排本级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允许银行机构等战略合作伙伴适当参股,但非财政性资金占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资本股份不得超过20%。

(九)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经营风险补助机制。省级财政要会同有关部门明确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经营风险的补助条件和补助标准,主要包括担保费补助和代偿补助等,鼓励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做大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稳定经营预期,降低农业贷款者资金成本。担保费补助主要弥补农业信贷担保的业务费用,代偿补助主要弥补农业信贷担保的代偿风险。要明确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市场主体责任,对担保费补助和代偿补助实行上限控制。

(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系统风险救助制度。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利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风险准备金等救助制度,应对农业产业系统性风险导致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出现资本流动性危机,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救助机制,帮助及时化解风险。

(十一)明确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客户和业务定位。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应优先满足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对其开展粮食生产经营的信贷提供担保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扩大和改进生产、引进新技术、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土地长期租赁、流动资金等方面。农业信贷担保可以逐步向农业其他领域拓展,并向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二三产业延伸,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实际确定纳入支持的新型经营主体和业务范围。

(十二)支持扩大信贷担保机构的杠杆倍数。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信用优势,完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征信评级,支持在政策要求范围内适当放大担保倍数,增强服务农业能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战略合作银行要合理扩大分支机构业务授权,建立符合农业业务特点的决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

(十三)建立银担合作共赢机制。建立财政部门、农业部门、银监部门、战略合作银行的协商沟通制度,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形成长期协同支农机制。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政策设计要明确合理的担保费率、贷款期限和代偿比例等,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和战略合作银行要加强协调,创新更多适合新型经营主体的担保和贷款产品、服务方式。

(十四)加强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经营风险管理。要增强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防范意识,对单笔和相关联信贷主体的信贷担保额度要有适当的上限控制。要根据农业生产经营特点,逐步建立和强化对借款者的信用甄别与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全国共享的农业信贷担保信用信息、业务信息、风险信息数据库,搭建服务农业发展的信用信息数据库、服务网和信贷对接平台。普及和强化金融法制意识,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探索完善违信处罚制度,加大金融监管执法力度。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代偿率达到一定限度时,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要及时发出预警,要求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强化业务风险评估和管控,审慎开展新业务。

(十五)落实现有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从农业中小企业担保或再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执行现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政策。符合条件的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25号)有关规定执行。

(十六)完善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考核机制。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在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着力降低信贷担保业务收费标准,结合实际降低或弱化赢利考核要求,重点考核其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规模、项目个数、为农服务、风险控制等情况,建立持续性和政策性并重的业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十七)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人才队伍建设。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重视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高层次金融人才,市县信贷担保机构要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既懂金融又懂农业的农业信贷担保专业人才。农业信贷担保机构要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力度,尽快建立一支作风扎实、专业素质高、严守职业操守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着力做好财政支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组建工作

(十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财政支持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按照经国务院同意的财农〔2015〕31号文件要求,在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会同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组建和运营工作,组织专门力量负责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组建工作,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指导和监督,并对市县工作给予指导。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将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制定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运营及监督管理指南,指导各地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开展。

(十九)明确职责任务分工。财政部门负责制定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农业部门、银监部门研究确定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范围界定、农业信贷担保的资格认定条件,梳理农业信贷担保公司设立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做好公司筹备设立的前期工作。农业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供农业信贷担保项目的设计指导与推介,在担保机构申请财政经营风险费用补助时确认担保业务是否属于支持范围;对于农业担保信贷支持的项目,农业部门在其后续发展中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辅导,降低贷款的风险。银监部门负责农业信贷担保业务推动与指导。省级人民政府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管。

(二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省级财政部门、农业部门要会同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及时与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沟通,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具体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各地要在2015年9月底之前将实施方案报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备案。

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联盟工作由财政部、农业部、银监会在跟踪调研的基础上,经与各地协商后提出筹建方案,并按程序报批。

支持性指导 篇4

现将HD患者饮食指导情况介绍如下。

血透的病人每进行12h血透, 体内氨基酸就会丢失相当于4.79g的蛋白质, 同时伴有无机盐的丢失, 很容易造成电解质的紊乱。

1 蛋白质摄入

血透早期或病情较重者每日蛋白质摄入为40~50g, 以优质蛋白质为主。每周透析3次者, 蛋白质摄入量为1.5g/ (kg·d) ;每次透析2次者, 蛋白质摄入量为1.0g/ (kg·d) , 其中优质蛋白要占50%以上。优质蛋白的来源主要有牛奶、鸡蛋、肉类、鱼类等, 不宜选用干豆类及豆制品、硬果等非必需氨基酸高的食物。

2 热量的摄入

热量的摄入必须充足, 一般为35~40Kcal/ (kg·d) , 50%应由碳水化合物提供, 30%~35%应由脂肪提供。应选择植物蛋白低而热能高的食物, 如番薯、芋头、粉丝等。

3 无机盐、维生素的摄入

由于尿毒症期多伴有高血压或高钠血症, 因此, 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根据血电解质的情况适当调节食物中的钾量, 无尿的透析者则要在限制水的同时减少高钾食物的进食, 在非透析日更要严格限制含钾高的食物。但是在透析时又容易过多地清除体内的钾而发生低钾血症, 因此, 反而要增加钾的摄入。

由于疾病的影响, 病人多数血钙较低, 血磷升高, 因此, 应增加食物钙的摄入, 限制磷的摄入。普通的粮食、豆类、坚果类、动物内脏等都含磷较高。由于食物中钙的吸收难以达到要求, 因此, 要不中一些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3。

具体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如下。

钠:少尿或无尿者, 食盐每天控制在2~3g。含钠高的食物主要有熏制食物、罐头食物、快餐、味精、咸菜、咸鱼、腌肉等;

钾:钾摄入量每天不超过1.3g。含钾高的食物主要有咖啡、巧克力、油炸土豆排片、蔬菜、花生、瓜子、核桃和水果等;

磷:磷摄入量每天不超过1g。含磷高的食物主要有奶、酸奶、动物内脏、贝类等;

铁: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含铁高的食物主要有动物性食品、黑木耳等;

维生素:透析时水溶性维生素严重丢失, 必须补充B族维生素等, 也可口服维生素B1、B2、维生素C及叶酸。

4 控制液体摄入

要求透析患者每日的体重增加≤1kg;透析间期体重增加≤5%干体重, 水分含量多的食物主要有饮料、汤、酒、果汁、粥、酸奶等。饮水量一般以前1d尿量再加500m L。

5 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尿毒症的病人常会伴有脂肪代谢紊乱, 血透时虽然可以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 但是对于大分子物质, 如胆固醇则不易清除。反而会影响甘油三酯的清除速度而使高脂血症更加严重, 因此, 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应相应减少, 尤其是动物类内脏、蛋黄、动物性油脂应严格限制。

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0.3g。尽量少吃油腻及油炸食品, 避免食用动物内脏, 烹调以植物油为主。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健康指导, 使患者及家属对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有了正确认识,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实施健康教育对护士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有助于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 作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指导, 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也是减少患者透析并发症、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支持性指导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现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放管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专业化发展,促进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优势,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政社分开,完善相关政策,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凡适合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由社会组织承担。二是注重能力建设。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专业和成本优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三是坚持公开择优。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方式选择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促进优胜劣汰,激发社会组织内在活力,实现健康发展。四是注重分类指导。遵循社会组织发展规律,区分社会组织功能类别、发展程度,结合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三)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购买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一批运作规范、公信力强、服务优质的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

二、主要政策

(四)切实改善准入环境。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应当符合有关资质要求,但不应对社会组织成立年限做硬性规定。对成立未满三年,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规定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年检等方面无不良记录的社会组织,应当允许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服务需求征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发现新增公共服务需求、促进供需衔接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由行业协会商会搭建行业主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与行业企业沟通交流平台,邀请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及社会公益服务洽谈会等形式,及时收集、汇总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并向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反馈。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按规定程序适时将新增公共服务需求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并加强管理,在实践中逐步明确适宜由社会组织承接的具体服务项目,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承接。

(五)加强分类指导和重点支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要求,各地方和有关部门应结合政府购买服务需求和社会组织专业化优势,明确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支持重点。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同等条件下优先向社会组织购买民生保障、社会治理、行业管理、公益慈善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具体确定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重点领域或重点项目。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份额或比例。政府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的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指南并向社会公开,为社会组织等各类承接主体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供指导。

(六)完善采购环节管理。实施购买服务的各级政府部门(购买主体)应充分考虑公共服务项目特点,优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申报、预算编制、组织采购、项目监管、绩效评价等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要综合考虑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标准和价格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承接主体。研究适当提高服务项目采购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简化政府购买服务采购方式变更的审核程序和申请材料要求,鼓励购买主体根据服务项目需求特点选择合理的采购方式。对购买内容相对固定、连续性强、经费来源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的公共服务项目,购买主体与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签订的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可适当延长履行期限,最长可以设定为3年。对有服务区域范围要求、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服务项目,购买主体可以按规定采取将大额项目拆分采购、新增项目向不同的社会组织采购等措施,促进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关系。对市场竞争较为充分、服务内容具有排他性并可收费的项目,鼓励在依法确定多个承接主体的前提下采取凭单制形式购买服务,购买主体向符合条件的服务对象发放购买凭单,由领受者自主选择承接主体为其提供服务并以凭单支付。

(七)加强绩效管理。购买主体应当督促社会组织严格履行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及时掌握服务提供状况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发现并研究解决服务提供中遇到的问题,增强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合理设定绩效目标及指标,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畅通社会反馈渠道,将服务对象满意度作为一项主要的绩效指标,务实开展绩效评价,尽量避免增加社会组织额外负担。鼓励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辅助开展绩效评价。积极探索推进第三方评价,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合同资金支付挂钩,建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八)推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加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培训和示范平台建设,采取孵化培育、人员培训、项目指导、公益创投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建立社会组织负责人培训制度,将社会组织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推动社会组织以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为契机专业化发展,完善内部治理,做好社会资源动员和整合,扩大社会影响,加强品牌建设,发展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提供能力。鼓励在街道(乡镇)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业务范围内的社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带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九)加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信用信息记录、使用和管理。民政部门要结合法人库和全国及各地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及时收录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信用信息,推进信用信息记录公开和共享。购买主体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时,要提高大数据运用能力,通过有关平台查询并使用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将其信用状况作为确定承接主体的重要依据。有关购买主体要依法依规对政府购买服务活动中的失信社会组织追究责任,并及时将其失信行为通报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有条件的要及时在信用中国网站公开。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民政部门要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加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有关政策要求,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十一)健全支持机制。民政部门要会同财政等部门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培训、反馈、示范等相关支持机制建设,鼓励购买主体结合绩效评价开展项目指导。财政部门要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管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财力状况,科学、合理安排相关支出预算。购买主体应当结合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特点和相关经费预算,综合物价、工资、税费等因素,合理测算安排项目所需支出。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安排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

(十二)强化监督管理。有关购买主体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相关规定,及时公开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相关信息,方便社会组织查询,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凡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实施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该公示的要做好事前公示,加强项目成本核查和收益评估工作。民政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信用记录纳入年度检查(年度报告)、抽查审计、评估等监管体系。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管理,确保购买服务资金规范管理和合理使用。有关部门要加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全过程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层层转包等问题;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项目审计力度,及时处理涉及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投诉举报,严肃查处借政府购买服务之名进行利益输送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财政部

民政部

支持性指导 篇6

一、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合理保持货币信贷总量

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防风险, 合理保持货币总量。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 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和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引导作用, 盘活存量资金, 用好增量资金, 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金融机构继续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增加“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来源。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促进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 提高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 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牵头,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二、引导、推动重点领域与行业转型和调整

坚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压原则, 增强资金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重点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 积极支持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 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要求, 对产能过剩行业区分不同情况实施差别化政策。对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 要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对合理向境外转移产能的企业, 要通过内保外贷、外汇及人民币贷款、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等方式, 积极支持增强跨境投资经营能力;对实施产能整合的企业, 要通过探索发行优先股、定向开展并购贷款、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对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要通过保全资产和不良贷款转让、贷款损失核销等方式支持压产退市。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和直接融资, 防止盲目投资加剧产能过剩。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区域延伸服务网点。根据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特点, 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 所募集资金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 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适度放开小额外保内贷业务, 扩大小微企业境内融资来源。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加强对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力争全年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支持小微企业信息整合, 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 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鼓励地方人民政府出资设立或参股融资性担保公司, 以及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健康发展, 帮助小微企业增信融资, 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服务定价管理机制, 严格规范收费行为, 严格执行不得以贷转存、不得存贷挂钩、不得以贷收费、不得浮利分费、不得借贷搭售、不得一浮到顶、不得转嫁成本, 公开收费项目、服务质价、效用功能、优惠政策等规定, 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

优化“三农”金融服务, 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协同作用, 发挥直接融资优势, 推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设立服务网点, 创新服务方式, 努力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符合农业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产品批发商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力争全年“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银行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 探索开展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农业银行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县域“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省份范围。支持经中央批准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法制办、银监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

加快完善银行卡消费服务功能, 优化刷卡消费环境, 扩大城乡居民用卡范围。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逐步扩大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范围, 培育和壮大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个人信用管理。根据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消费特点, 提高金融服务的匹配度和适应性, 促进消费升级。 (人民银行牵头, 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银监会等参加)

六、支持企业“走出去”

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 推进外汇管理简政放权, 完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 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改进外债管理方式, 完善全口径外债管理制度。加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净额清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外汇储备运用, 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 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 (人民银行牵头, 外交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七、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进一步优化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的制度安排, 完善发行、定价、并购重组等方面的各项制度。适当放宽创业板对创新型、成长型企业的财务准入标准。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规范非上市公众公司管理。稳步扩大公司 (企业) 债、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 促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规范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 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 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 促进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融资发展。加快完善期货市场建设, 稳步推进期货市场品种创新, 进一步发挥期货市场的定价、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证监会牵头,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八、进一步发挥保险的保障作用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推广菜篮子工程保险、渔业保险、农产品质量保证保险、农房保险等新型险种。建立完善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 鼓励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提供投资、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保险服务。深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试点推广小额信贷保证保险, 推动发展国内贸易信用保险。拓宽保险覆盖面和保险资金运用范围, 进一步发挥保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保监会牵头,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林业局、银监会、外汇局等参加)

九、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允许发展成熟、经营稳健的村镇银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内, 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持股比例。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探索优化银行业分类监管机制, 对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地域和业务范围上实行差异化准入管理, 建立相应的考核和评估体系,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 (银监会牵头, 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参加)

十、严密防范金融风险

支持性指导 篇7

1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对象。男性27例, 女性8例;年龄最小26岁, 最大68岁;文化程度:大学3例, 高中15例, 初中17例。

2健康指导

2.1 饮食指导

2.1.1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

由于血液透析会丢失一定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 同时有促进蛋白异化作用, 造成负氮平衡。因此根据透析频率, 2次/周者每天供给蛋白质1.0~1.2g/kg, 3次/周者每天供给蛋白质1.2~1.5g/kg[2] (按干体重计算) 。优质蛋白至少占50%, 如鲜奶、蛋、鱼、瘦肉等, 因为优质蛋白的氨基酸比植物蛋白高, 合成人体蛋白的利用率高, 产生代谢废物少, 而且不宜食用豆制品及坚果类非必需氨基酸高的食物。

2.1.2 摄入足够的热量。

如果热量不足,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自身蛋白就会作为热量来源被消耗, 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快可产生更多代谢废物, 不仅会加重营养不良, 而且会加重酸中毒造成高钾血症。血液透析患者热量供应应达到125~145kcal/ (kg·d) , 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脂肪的热量是糖和蛋白质的2倍多, 所以应补充植物脂肪[3]以降低动脉硬化。

2.1.3 限制钠盐和水的摄入。

血液透析患者因摄入食盐过多导致口渴而饮水过多从而发生水肿、高血压甚至急性左心衰。所以对血透患者限盐比限水更重要。尿量正常的在5g/d以内, 高血压水肿控制在2~3g/d, 无尿的应控制在1~2g/d[4]。患者在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宜超过原体重的4%, 饮水量应是前1d尿量加500ml 。减轻口渴的方法: (1) 嚼无糖口香糖, 用凉水漱口, 每天固定饮水量, 分次小口饮用, 少吃稀饭、水果。 (2) 避免高钠食物, 如咸菜、酱制品及各种腌制品, 家庭烹调可用丁香、姜、蒜、洋葱等增加食物味道[5]。

2.1.4 限制钾的摄入。

钾过高会引起严重的心脏传导和收缩异常, 会出现口唇、舌部发麻, 手足酸痛, 因此禁食坚果类、蘑菇、巧克力、浓茶、肉汤等高钾食物, 可以用浸泡、煮沸、超低温冷藏的方法去除食物中1/3的钾。

2.1.5 控制磷的摄入。

磷过高身体会从骨骼中吸收大量钙离子, 造成骨骼松脆易折, 同时也会出现皮肤瘙痒症, 含磷高的食物有:蛋黄、动物内脏、黄豆、花生、奶类及坚果。同时可服用降磷药物。

2.1.6 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钙。

特别是水溶性维生素, 如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及叶酸。透析患者因缺少维生素D, 故应多吃含钙高的食物补钙降磷, 如熬骨头汤、炖排骨, 应将其在清水中煮沸3min, 弃去水后熬炖, 可去除骨中1/3~1/2的磷。

2.2 情绪的指导

2.2.1 加强心理护理。

患病初期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恐惧、焦虑、悲观、绝望的心态, 甚至有自杀倾向, 因此唤起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接触患者后多沟通, 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 采用不同的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 使其明白只要做到充分透析就能达到很高的生活质量, 使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从而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2.2 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

患者透析质量的高低与家属的配合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医护人员要与家属多沟通, 告诉患者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要维护患者的自尊, 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使其感到自己仍是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

2.2.3 用药指导。

详细告诉患者及家属所用药物的名称、 剂量、 作用及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强调要遵医嘱定时定量服用。教会患者家属测量血压并记录, 并以此作为调整降压剂量的依据。告诉患者钙剂应嚼服, 铁剂饭后服, 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以保护残余肾功能。

2.2.4 卫生指导。

做好个人卫生, 勤换内衣。如果患者皮肤瘙痒难受, 这是由于体内毒素如肌酐、尿素高等对皮肤的刺激, 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 保持皮肤清洁, 大便通畅, 可用止痒润肤膏, 同时应增加透析次数或做血液透析滤过等。

2.2.5 鼓励患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

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体会与感受, 更容易进行沟通, 更有利于实施健康教育。

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提高了患者主动控制饮食的自觉性, 降低了患者进食的盲目性, 有效地控制了透析期间的体重, 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基本上达到无症状透析,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了患者的适应能力, 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黄津芳, 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2]刘红艳, 姜晓雪.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生活质量的提高重在饮食干预 (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8, 31 (1) :73.

[3]赵法伋, 蔡东联, 主编.实用营养师手册 (M)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1998:8.

[4]张会丽,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指导 (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7 (7) :1021.

支持性指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摘取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进行观察,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在25~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5.2±3.9)岁。从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来看,有25例患者的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有18例患者为糖尿病肾病,有17例患者原发病为高血压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采取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的患者有40例,剩下的20例患者采取长期颈内静脉置管进行透析。每位患者每周都进行两次至三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每次透析的时间都要保证在4~4.5h之间,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血流量每分钟要保持在200~280mL之间。另外,还要给予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类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剂量为3000~10000U,每次注射一次,患者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在3个月~10年。

1.2 方法

1.2.1 透析前的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详细讲述透析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法、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透析的原理,使患者能够充分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替代治疗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患者能够对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

1.2.2 透析中的护理

医护人员在透析的过程中,要与患者多加交流,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心情变化以及家庭状况,向患者详细讲解血液透析的规律性以及重要性,从而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家庭自护。另外,给予患者足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能够有效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同时,还可以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使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改善。与此同时,还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鼓励患者采取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积极配合治疗[1]。

1.2.3 透析后的护理

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后,医护人员要培养患者合理的饮食习惯,同时,教导患者相关的家庭自护知识,以及自护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患者能够加强长期置管以及动静脉内瘘的自护,同时,使患者能够自我监测血压以及控制体质量等各方面的指标。

1.2.4 健康指导护理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例如: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通过对患者详细的讲解,使患者能够清楚了解治疗目的;同时,医护人员还要让患者知道末期肾病治疗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维持性血液透析,该治疗方法不但安全可靠,并且还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还要使患者充分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能够在家庭自护过程中充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也能够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处理并发症[2]。

1.2.5 动静脉内瘘透析护理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介绍动静脉内瘘透析的优点以及保护措施,使患者能够了解应用禁忌,叮嘱患者不能再内瘘侧进行抽血、支撑过重的物体、血压测量以及推注高渗液体,并且还要注意内瘘口处的清洁卫生问题,保持内瘘的干燥以及清洁,避免出现感染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加强活动,特别是造瘘血管的那边肢体的活动,使肢体的血管能够扩张充盈,加强血液循环,从而可以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另外,还要教授患者血流自检,使患者能够明白通过震颤以及接触造瘘血管部位的脉搏,可以充分清楚动静脉血流是否正常、通畅,从而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1.2.6 长期颈内留置管透析护理

一般来说,长期境内留置管透析的护理比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护理要稍微繁复,首先,一定要保证置管口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每次进行透析之前,一定要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将置管口上的敷料打开,观察是否出现分泌物或者红肿,采取碘伏对置管口进行消毒,消毒完后,采取无菌纱布包扎创口,并且要保证置管口上的敷料干燥与清洁。即使不进行透析,每周也要更换2~3次置管口处的敷料,如果发现污染,要马上更换敷料,在敷料更换中,要一次性使用肝素帽,不能分开使用,避免出现感染[4]。

如果患者的置管口出现渗液、红肿,并且透析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发热、寒颤以及血象升高的现象,就一定要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处理,马上进行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同时,还要给予患者抗生素或者抗菌素进行治疗,治疗之后,没有继续出现上述症状,就可以继续使用。

要保证内留置管的通畅,防止堵塞,在肝素帽的应用中要保证剂量使用的准确性,防止由于药物剂量不足而导致的导管堵塞[5]。如果出现导管堵塞现象,可以将管泡于尿激酶中,待管恢复通畅才继续使用。

1.2.7 心理护理

由于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往往具备较长的病程,治疗过程中需要高昂的费用,患者及其家属在经济压力下,往往会产生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该针对患者的实际状况,与患者进行密切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安慰以及鼓励患者,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同时还要指导患者积极参与家庭护理,有效提高生活质量。

1.2.8 用药指导护理

医护人员要知道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叮嘱进行药物的服用,还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测,注意药物服用的注意事项以及用药禁忌,不能随便停药、加药、减药、换药,防止服用损害肾功能的药物。

2 结果

通过健康指导以及家庭自我护理,除了3例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或者家庭出现变故,而出现情绪波动,但是,经过护理干预之后,患者能够快平稳情绪。

40例内瘘透析的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的内瘘出现闭塞,内瘘完全顺畅没有受到感染的患者有28例。

20例长期置管透析的患者中,只有4例患者出现使用不畅的现象,但是经过使用尿激酶泡管之后恢复通畅;出现感染的患者有3例,对其进行抗生素封管处理,还能够继续使用。

3 讨论

通过健康指导以及家庭自我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60例患者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使患者的自我疾病预防能力大大提高,保持正常的日常作息,减慢肾功能损坏的速率,有效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且还能够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以及长期颈内静脉置管的使用有效率,使两者的使用寿命都能够大大延长。

通过护理干预,患者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以及理解,充分感受家庭温暖,有了亲人的支持,还能够减轻心理压力,改善负面情绪,从而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使生存率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意清,钟海英.首透责负责制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1(18):123-124.

[2]耿同会,胡春燕,李同秒,等.透析间期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意义[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2(6):173-174.

[3]姬晓艳,刘新华,李玉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4]黄静,周刚.加强家属健康教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33(15):233-235.

支持性指导 篇9

4月初,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9个部门发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共20条。包括:积极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建立健全有利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等。

此新政的出炉,必将振兴文化产业,促共繁荣发展。

支持性指导 篇10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概念

目前,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将社会支持界定为物质和精神的帮助,另一种观点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虽然学者们的观点不同,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社会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等),这些支持能减轻个体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它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社会支持的定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界定为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学生从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社团和个人;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式上侧重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三者缺一不可。就目前情况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里,家校合作方式也正在发展中,而对于整合社区、企业以及公共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关注的并不多。为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迫在眉睫。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与社会的互动,对于社区来说既可以促进社区资源的开发,又可以推动学校和社区的联合,使资源得到优化利用。学校要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主动和社区联系,借助社区的资源,形成社区范围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2]。对于企业来说,学校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适应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组织机构来说,学校可以借助其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体系,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还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机会少、得到专家指导机会少。心理健康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需要不断“充电”[3]。很多专业社会机构内有心理健康专家,学校可以运用与社会团体合作的机会,邀请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弥补教师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途径和方法

3.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途径

社会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社会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社会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直接途径,就是社会(指校外资源,主要包括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等))协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简而言之,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社会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协助,但这种支持主要由社会来负责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间接途径,是以社会成员为主体,社会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比较而言,学校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间接途径实施难度更大,这不仅对开展活动的组织人员要求更高,还需要心理学专家以及相关专业人士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指导。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社会需要与学校、专业机构保持密切的联系。

3.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的方法是多样的,下面将从与社区合作、与企业合作以及与机构合作三个方面对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3.2.1 与社区合作

3.2.1.1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在游戏和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得到放松,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得到解决。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学会认识和调控自己,培养良好地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4]。

3.2.1.2 开办社区家长团体。

开办社区家长团体主要是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家庭教育思想、理论、知识方法的传授与指导,提高角色素养。其教学应当结合实际,以家长在教育实践中的急需知晓的教育知识、理论、方法等问题作为主要内容。还要宣传社区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哪些服务机构(服务机构名称、性质、服务时间地点、费用等)、哪些途径、哪些内容等[5]。

3.2.1.3 开办社区团体辅导。

开办社区学生团体辅导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学习问题,还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举办兴趣班、社会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学的讲座,团体辅导活动。此外,应在全社区范围内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可以开展一些适合他们情况的活动(如行为矫正、心理辅导、文化补习及素质能力拓展等),尽可能的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

3.2.2 与企业合作

3.2.2.1 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学校每学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知名企业,为学生与企业对话创造环境条件。企业如同人类生命体,不仅是物化的,还有精神灵魂。在企业进行实践,能让他们学以致用,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更加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可以学习企业的“进取、诚信、合作、务实、创新”文化精髓,以提升学生们的心理品质。

3.2.2.2 开办主题训练营。

冬令营、夏令营,就是一种很好的主题训练营。它主要通过一群训练有素、专业性强、细心耐心的工作人员精心设计出能培养孩子能力的相关课程。让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一种与学校和家庭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帮助孩子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良好的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增进团队意识,提升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敢于面对与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等优良品质[5]。

3.2.3 与机构合作

3.2.3.1 让12355心理咨询热线走进校园。

2004年8月,信息产业部核配“12355”作为全国统一的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公益服务专用号码,之后全国各地共青团陆续建设了12355青少年服务台,以“倾听青少年心声,解答青少年困惑,维护青少年权益,陪伴青少年成长”为理念,实现青少年需求与社会服务资源供给的有效对接,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目标是跟踪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为青少年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2010年以来,各地12355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安徽省芜湖市“成长沐浴阳光”心理护航计划,该计划对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调研,依据调研结果开展了一系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做到了线上咨询和线下推广良性循环。

3.2.3.2 让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工程走近教师。

中国红十字会于2004年启动了“心灵阳光工程”公益项目,历经8年,开展心理教育、心理救援、心灵重建三方面的工作,致力于建立覆盖全国学校、家庭、社会的社会心理支持系统,促进社会和谐,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备灾、救灾、重建工作紧密结合。旨在促进大众的社会心理健康;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而有能力帮助他人;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心灵阳光工程每年会面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开展以“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为主题的系列培训会,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在自我、人际、环境和生命四个方面得到自我心理提升,能以心灵和生命来感染和影响当代中小学生,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培训会或者邀请相关专家进校为老师培训心理学专业知识,以提高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能力。

3.2.3.3 让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走近学生。

学校可以联系当地专业的心理服务中心,开展一些针对特殊学生的活动,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活动,邀请家长来与子女一起参加活动。家长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亲子良性沟通方法与技巧,以便改善亲子关系和改进家教方式,为子女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子女在活动中也能学习如何调适心理情绪、改善社会行为、控制情绪以及树立理性思维方式。如北京红枫叶妇女咨询中心的“方舟家庭中心”,就是专门为单亲家庭开展心理与社会服务的。“苏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苏老师”们走近中小学生,发给全市中小学生每人一张宣传卡片,告诉他们遇到成长的烦恼,可以拨打“苏老师热线”、发送“苏老师短信”、在“苏老师QQ”聊天寻求帮助。中心还将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实施“知心伙伴计划”,由“苏教师”一对一地协助中小学班主任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排忧解难,给班主任和学生以实实在在的人文关爱[6]。

成长中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但是学校无法做到“包办一切”,这就要求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的有效配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途径形式多样、优点各异,每个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其合作,发挥其优势,开展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3(1):3.

[2]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7-128.

[3]何元庆,王永辉,郝代伟等.芜湖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2012(7):543.

[4]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11.

[5]杨忠健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手册[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7-318.

上一篇:协调路径下一篇:科技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