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疗法(共6篇)
支持疗法 篇1
摘要:目的:为普及提高严重烧伤病人再生疗法的营养支持的知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回顾分析,阐述营养支持疗法的进展,重点论述胃肠道营养。结果:掌握必要的营养支持疗法的治疗手段,早期胃肠道内营养优于延迟营养。结论:经胃肠道营养是严重烧伤病人再生疗法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强调伤后尽早胃肠道营养,选择顺应生命的营养成分,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关键词:胃肠道内营养,严重烧伤,再生医学
严重烧伤后,机体超高代谢导致热能大量消耗,蛋白分解旺盛引起负氮平衡。病人体重下降、消瘦,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弱。因此,必须补充足够的营养以加速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大面积烧伤的治愈率。营养支持疗法,对于烧伤与创伤面积的修复,细菌感染等并发症的防治,乃至疾病全过程的恢复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着重讨论营养支持疗法的主要途径——肠内营养。
烧伤病人的营养支持疗法有肠内营养说,肠内营养从营养支持疗法和代谢方面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于肠外营养,费用低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主要通过口服和管饲途径供给,而肠外营养则需通过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输注。总的来说,人的营养治疗应该是以肠内营养为主,肠内和肠外营养结合的方式。
肠内营养也称胃肠道营养,是将所有膳食营养都由口摄入或通过置入消化道中的管子给予的营养方法。严重烧伤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应该是经口补充,口服营养最简便,也是最符合生理要求。因此,可把良好地肠内营养视为治愈严重烧伤病人的关键条件之一。
1 早期肠内营养的时机
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的课题,因为早期肠道营养优于延迟营养。一是该方法安全、可行、简便;二是对胃肠粘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防止应激性溃疡,胃肠出血和肠道细菌毒素移位;三是能明显降低伤后高分解代谢,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和比较研究认为:(1)早期肠道营养的时间主要应根据烧伤面积、深度和病人具体病情而定,烧伤面积较大,深度越广其时间掌握越严格。(2)休克期不是早期肠道营养的禁忌时间,若病人情况好,摒弃入院即禁食的传统方法是可行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必要的营养治疗手段,先可以口服少量水和流质,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每次摄入量和间隔时间,遵循少量多餐,先流后干,循序渐进,酌情调整的原则。(3)有严重意识障碍或其他原因不便进食者,可暂缓口服营养,给予鼻鉰,胃肠造瘘或待病情稳定后再口服进食。不可强行进食,以免加重症状。(4)一般病人休克期渡过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可开始经口营养。早期肠道营养好,其质和量均应从严掌握。我们主要早期高脂逐渐增糖、蛋白量的方针。(5)休克期就开始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肠道细菌移位。
2 肠内营养成份的选择
现代营养治疗是以病人代谢为理论基础的,所以营养支持本质上是一种代谢支持,由于蛋白质分解代谢是烧伤病人最重要的代谢特征之一,因此恰当的营养支持必须有增加蛋白质的合成,减轻负氮平衡的程度,维持血浆蛋白水平,增强免疫功能,促进创面愈合。为此,烧伤创伤病人氨基酸等的补充已进入到营养药理时期,即采用具有器官特异性或治疗特异性的个体营养素,如谷氨酰胺作为肠代谢的重要燃料用于维持肠粘膜的功能和完整性,精氨酸,核糖核酸及脂肪酸等则因其除具有影响营养和免疫系统功能组织特异性而受到关注。因而从理论上提出烧伤后的理想食谱应该是高蛋白、低脂、低亚油酸,并含鱼油、谷氨酰胺、精氨酸、组氨酸、维生素A、C以及锌的营养液。
3 肠内营养的补充方法
3.1 口服饮食
是烧伤病人能量的主要来源。口服饮食分四种,即流质、半流质、普通饮食和特别饮食。特别饮食是根据病员的食欲需要而选择,这样可刺激病人的食欲,增进食入量。在食品的种类选择上我们强调天然食品,即五谷杂粮、新鲜蔬菜、蛋奶鱼肉、鸡鸭海鲜等等。
3.2 管饲饮食
对一些不愿进食或不能进食的病人常需用管饲饮食来补充营养。其营养食品有二类,一类属于天然食品,如牛奶、豆浆、鸡蛋、蔗糖等,把他们掺水以水和盐即可调成混合奶,每天管饲内注入200ml~3 000ml,常能获得相当多的热卡,如再以米汤、肉汤、菜汤等注入,更可获得相应的营养和维生素等。另一类为经加工合成的食品,即要素膳,亦可经管饲获得相应的营养补充。
管饲营养需要一根很好的饲管插到胃肠道。其置管的方法有:经鼻肠道置管法;穿刺空肠置管术,即经开腹穿刺空肠而置入导管;内窥镜空肠造口术。后二种置管方法对烧伤病人来说值得商榷。经鼻肠道置管应将饲管置入屈氏韧带以下的肠道,以防止胃潴留,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3.3 要素饮食
由含单分子的水解蛋白产物或氨基酸,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完整的脂肪酸或中链三酸甘油酯,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组成。
该种饮食可提供足够的能量,纠正负氮平衡,维持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要素饮食成份在上消化道中几乎完全被吸收而不需经过肠液、胰液的消化作用。
4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
总的来说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主要并发症为管道机械并发症和肠道并发症。管道并发症主要为饲管阻塞,为淤积的营养膳或天然食物凝固在管道中。预防的方法为注膳后用水冲洗管道,尽量不要从管内给压碎的药片。
肠道并发症主要的症状有腹泻、腹胀、恶心呕吐、痉挛、返流等。腹泻是最常见的症状,有时可达30%,尤其是那些口服或饲管注入要素饮食的病人。故强调要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
参考文献
[1]王玉莲.营养支持疗法现状与发展问题的探讨.中华烧伤杂志,2004;(12):377~378
[2]蒋朱明,吴蔚然.肠内营养.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3] VinnarsE.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肠外、肠内营养研讨会总结.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3;(11):4
[4]曹丽萍.邓诗琳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进展,中华烧伤杂志,2003;(19):247~249
支持疗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4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患者124例。纳入标准:患者需辅助进食;气管插管者,需应用呼吸机进行优创机械通气;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患者依从性差或存在精神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实验组男34例,女28例,年龄22~84岁,平均年龄(52.42±11.47)岁,其中复合伤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4例,脑血管意外8例,恶性肿瘤11例,颅脑损伤12例;对照组男31例,女31例,年龄16~84岁,平均年龄(50.37±11.22)岁,其中复合伤1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12例,脑血管意外7例,恶性肿瘤10例,颅脑损伤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原发疾病治疗,对照组行抗感染,解挛,纠正电解质失调以及酸碱失衡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鼻饲的方式给予全营养低渗型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能量、维生素、矿物质,由小剂量逐步增加剂量。
1.3 评价方法
每天由专人应用国际标准仪器于同一时间对患者的体重、身高进行测量,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BMI<18 kg/m2;18 kg/m2≤BMI<25 kg/m2为正常体质量。同时通过微型营养评估方法进行分级,评分>24分为营养良好,17~24分为营养不良,<17分为营养低下[2,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营养良好48例,营养不良10例,营养低下4例;对照组营养良好19例,营养不良31例,营养不良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监护室患者多因感染或严重创伤或急性不良反应而导致,此类患者的机体常因处于高分解的状态,同时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治疗过程中的任何差错都会导致患者脏器功能的损害,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治疗目的就是改善患者衰竭脏器的生物学性质和神经体液调节,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进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4,5,6]。
营养支持疗法是重症监护室中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研究表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防止重症监护室患者营养情况的急剧恶化,改善负氮平衡并提供必须的营养,从而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还可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代谢平衡,内营养支持疗法应遵循剂量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和由稀到干的原则,进而使肠道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避免腹泻等并发症的发生。一定程度上,营养支持疗法并不是单纯的给予患者提供营养物质,其也是通过给予患者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合理供应后,改善患者的心、肺、脑、肾、肝功能,恢复患者的能量代谢平衡[7,8,9]。
本文研究表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治疗后实验组营养良好48例,占77.42%,对照组营养良好19例,占3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监护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艺,莫银凤,尹善浪,等.营养支持疗法于老年ICU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当代医学,2012,18(36):58-59.
[2]杨传.分析营养支持疗法在ICU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内蒙古中医药,2013(6):40-41.
[3]Taha AA,Badr L,Westlake C,et al.Effect of early nutritional support on intensive care unit length of stay and neurological status at discharg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sci Nurs,2011,43(6):291-297.
[4]Moein H,Khalili HA,Keramatian K.Effect of methylphenidate on ICU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nd modera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Clin Neurol Neurosurg,2006,108(6):539-542.
[5]Sungur G,Sahin H,Tasci S.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a nutritional support algorithm in critically ill medical patients.J Pak Med Assoc,2015,65(8):810-814.
[6]林卫红,胡金枝,洪静芳.优质护理理念在ICU静脉留置针留置重症患者中应用效果.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24):100-105.
[7]朱利微,周配权,徐淑云,等.营养支持疗法在ICU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中国医药导报,2011,8(4):37-38.
[8]李莉,王祥,殷凯生.呼吸ICU鼻饲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2):1677.
支持疗法 篇3
关键词:胃肠道手术,规范化序贯疗法,营养支持,疗效
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往往由于进食的时间过长, 术后禁食的数量和种类较多, 加上手术治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增加了机体蛋白和能量的消耗, 术后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术后的恢复速度均造成了一定影响[1,2]。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 胃肠道手术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受到了广泛关注, 主要包括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以及全肠内营养疗法[3,4]。观察对比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96例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使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和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96例, 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5], 对于肝肾功能异常不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溶血性疾病等不能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 其中男29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58.8±5.8) 岁。从疾病类型分析, 胃溃疡患者11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0例, 胃癌患者17例, 结肠癌患者1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其中男28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8.5±5.5) 岁。从疾病类型分析, 胃溃疡患者10例,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例, 胃癌患者19例, 结肠癌患者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常规的基础治疗以及护理, 主要包括控制低盐和低磷以及优质蛋白饮食。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 使用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术后的第1~6天使用全量的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规范化序贯肠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治疗, 针对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术中置入空肠穿刺造口管, 针对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在术中置入鼻胃管。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 术后第1天使用氨基酸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 每小时20~30 ml, 总剂量为300 ml;术后第2天每小时使用30~40 ml;术后第3天每小时40~50 ml;术后第4天每小时给予50~60 ml;术后第5、6天使用整蛋白型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治疗, 每小时给予60~80 ml, 对于能量不足部分每天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前白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的变化及并发症的产生情况, 并做好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观察组患者在体重、前白蛋白、总蛋白水平上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在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上明显比对照组患者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术后观察组患者出现呕吐、恶心以及腹泻、腹胀等症状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3% (4/48) , 对照组患者出现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3% (3/48) , 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营养不良对于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也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胃肠道手术治疗患者往往由于进食的时间过长, 术后禁食的数量和种类较多, 加上手术治疗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增加了机体蛋白和能量的消耗, 术后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对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和术后的恢复速度均造成了一定影响。胃肠道手术在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 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手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营养支持疗法对于术后患者身体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6,7]。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规范化序贯肠内肠外营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术后营养支持治疗中, 能够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 降低了临床并发症发生率,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8,9,10]。
支持疗法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研究中的90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就诊,已确诊为老年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 且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63例,女27例;将其随机分为普通治疗组(对照组)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对照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57~90岁,平均年龄(65 ± 3.68) 岁;观察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57~90岁,平均年龄(66±2.77) 岁。要求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症状和积分应无明显差异(P >0.05)。
1.2入选标准
57~90岁之间,男女不限,临床诊断明确;消化道未出血;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时间≥1周;无其他相关既往病史者。
1.3排除标准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年龄>90岁或<57岁;同时患有代谢性疾病者;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要维持服用精神类安定药、镇静药的患者以及心脏、肝和肾功能有损害者。
1.4方法
(1)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抗感染、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通过单纯的留置胃管给予水、粥或奶粉等食物,以补充患者机体代谢所需要的能量。(2)观察组患者则在普通的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积极控制呼吸衰竭症状,根据公式计算出每个患者每天最低的能量消耗,再依据每个患者自身不同的体重、临床发热和呼吸衰竭等症状的程度制定营养支持方案,采用匀浆饮食的方式进食,给予肠内营养(EN)制剂,其要求少量、低浓度的初始剂量(0.6 kcal/m L,20~30 m L/h),5天后再循序渐进至高浓度(1.0 kcal/m L,60~80 m L/h),且氮摄入量为0.15 g/kg。 (3)要求两组患者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应保持一致,佐以人工辅助呼吸,并且持续给予营养时间为14 d。(4)治疗1个月之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做出比较和分析。
1.5观察指标
以治疗前后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血糖、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等相关指标为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此次治疗期间的总有效率、死亡率和撤去呼吸机的时间,以此综合评价两组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 (淋巴细胞计数<1500,提示营养不良)。
1.6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s),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比较各组数据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各检测指标结果为: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体重分别为(35.48±2.43)g/L、 (1512.00 ± 204.00) 和 (1.66 ± 0.20) × 109/L、 (64.31 ± 10.64)kg,经比较,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0.05。
2.2两组患者中总有效率和死亡率对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死亡率分别为77.78% (35/45)、 15.56% (7/45) 和57.78% (26/45)、 28.89% (13/45),经比较可看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为(11.2±2.5) 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15.6±6.1) d,P<0.05情况。结果见表2。
例(%)
3讨论
老年重症肺炎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是一种在肺泡和肺间质处发生的弥散性的危急重症炎症,临床表现多为气道分泌物多、且黏稠,抢救时需迅速将其清除以恢复气道通气功能,同时,老年重症肺炎往往会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临床常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节律紊乱、四肢末端发凉和呼吸暂停等,亦或出现昏睡、昏迷状态,严重者可出现惊厥,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病死率,且其预后常常不佳[2,3]。此种疾病对于高龄呼吸衰竭患者本身来讲,由于其自理能力减弱、精神也比较脆弱,甚至需要专业人员的看护,对其行人工机械呼吸机后胃肠黏膜、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可影响其消化功能,进而给老年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营养风险[4,5]。营养支持疗法目的在于通过胃肠道以内或以外的途径补给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用来防止患者营养不良,影响或者加重病情,以增强其免疫力、 促进康复,并提高治疗效果。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疗法两种。EN适合于不能经口摄取食物或患有肠道疾病的营养不良患者,此外,采用EN制剂可在维护患者肠道黏膜结构、功能的同时,保证肠道固有菌群, 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符合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生理需要[6,7,8]。PN则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的方式不经胃肠道给养, 适用范围广,但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一般不采用[9]。尹京虎[10]等对比研究了EN和PN营养支持疗法的优劣,也证实了EN法比PN法更适合于老年患者的营养补给方法。
本研究统计分析了单纯置管法和营养支持疗法对治疗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体重均有所提高,分别为:(35.48±2.43) g/L、 (1 512.00±204.00)和(1.66±0.20)×109/L、(64.31±10.64) kg,并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死亡率分别为77.78%(35/45)、15.56%(7/45),经比较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脱离呼吸机的时间为(11.2±2.5) d,明显早于对照组(15.6±6.1) d,综合各指标结果评价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营养支持疗法能够有效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支持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7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收治的232例老年肺癌患者,其中鳞癌患者56例, 小细胞癌患者152例,其他类型肺癌患者24例。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132例,对照组100例。 治疗组中男84例,女48例,年龄62~75岁,平均(68.7± 6.2) 岁 , 患糖尿病19例 , 高血压27例 ; 对照组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6~76岁,平均 (71.5±5.6)岁,患糖尿病14例,高血压17例,另有3例患者有心肌梗死病史,但病程均未超过3个月。 纳入标准:患者经手术和病理均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治疗的同时能积极配合营养支持治疗,自主回答医护人员的问题, 愿意参加问卷调查。 排除标准:精神病患者,并发心、 肝、肾功能衰竭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研究内容均满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或联合化疗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热量、必需和非必需的氨基酸成分、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葡萄糖供给量需达到200 g/d),并根据体重摄入相应的蛋白质,根据具体病情的不同可采用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口、胃造瘘管等摄入方式。 两组患者经治疗3个月后,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评价肺癌 患者化疗 期间生活质量的共性问题[10]。 EORTC-QLQ-C30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测量癌症患者的量表,由面向所有肿瘤患者,无文化和地域差异。 在EORTC-QLQ-C30量表的基础上可增加不同癌症的特异条目,组成测量不同癌症的特异量表。 EORTC-QLQ-C30量表包含有关健康状况的30个条目,其中条目29、30分为7个等级,根据其回答选项,评分计为1~7分;其他条目分为4个等级 :从没有 、有一点 、较多至很多 ,评分时,直接评1~4分。 采用EORTC-QLQ-LC13特异性的检测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该问卷是配合EORTC-QLQ-C30核心量表的肺癌患者专用量表[11,12],共13个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条目,同样分为4个等级:从没有、有一点、 较多至很多,评分时,直接评1~4分,具有准确的信度、效度和反应度。
1.3 质量控制
研究质量由研究者本人负责, 研究进行前对参与研究的护士进行培训,在研究中与护士定期交流沟通,研究对象的选取及调查问卷的数据均由研究者负责确定,数据实行双人核对,如发现数据问题第一时间与参与研究的护士进行沟通。 同时,每天记录和观察患者血电解质、血糖的变化,便于及时调整输入营养成分,维持水电解质及酸喊平衡。 固定营养管,按时检查营养管的位置,测量外漏部分的长度,并仔细记录,防止营养管滑脱、移位及扭曲。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EORTC-QLQ-C30 评价肺癌化疗患者生活质量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后,疲乏和恶心呕吐有所缓解,患者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失眠、便秘、腹泻症状有明显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疼痛、呼吸困难、食欲不振、 财务困难等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2.2 EORTC-QLQ-LC13 评价肺癌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法患者采用营养支持疗法后,化疗期间呼吸困难、口腔疼痛、脱发、胸痛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咳嗽、咯血、吞咽困难、周围神经痛、手臂肩痛等改善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3 讨论
老年人自身肺功能、肾脏清除能力和肝储备功能均下降,骨髓造血功能减退,加之衰老带来的多种老年疾病等原因,致使老年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免疫耐受能力下降,化疗过程中较易出现复杂多样的临床状况, 预后不良[13,14]。 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手术风险增高、对化疗的敏感性降低、免疫抑制从而导致继发感染,是肺癌患者病情加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15,16]。 有研究发现,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对肺癌化疗患者临床恢复效果显著[7],而肠外支持疗法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8]。 因此,本研究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采取了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或二者联合应用。 主要目的是使患者在无法正常进食获得营养情况下,仍然可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增加机体的体重和促进创伤的愈合。 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的产生。
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我国每年大量的住院患者中,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疗法的患者为20%~30%,但实际实施营养支持治疗的比例为2%~3%[17,18]。 同时,临床医师对营养支持疗法应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知识普及性并不足,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和推广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 因此,重视临床营疗法养,提高临床上患者的营养支持应用率,促进营养支持疗法的合理性、科学性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老年患者,需在治疗前进行讲解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等均有显著提升,说明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改善;同时肺癌以及化疗带来的疲乏、失眠、呼吸困难、脱发和各种疼痛亦有所降低或减少,可见采用营养支持疗法对化疗期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明显效果。 本研究在应用营养支持疗法治疗过程中有4例患者发生轻度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 经处理后均缓解,无其他不良症状的出现,说明该治疗方案安全可行。
综上,在支气管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营养支持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针对老年患者更是可以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和降低患者不良反应,整体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满足患者在化疗中的营养需要,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化疗辅助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营养支持疗法对提高老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化疗期间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7月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治疗的232例老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00例)。所有患者均遵医嘱接受治疗,治疗组患者增加营养支持治疗,根据病情程度,选择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每人保证200 g/d的葡萄糖供给,同时根据体重摄入蛋白质。化疗开始治疗3个月后,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和EORTC-QLQ-LC13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肺癌患者化疗期间躯体功能提高,疲乏和恶心呕吐有所缓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化疗期间情绪、失眠症状、呼吸困难、口腔疼痛、脱发、胸痛等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疗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支持疗法 篇6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营养支持
慢性肺心病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 其急性加重期时由于缺少氧气使得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加重, 肺部因缺氧或感染使组胺大量释放, 引起血小板聚集, 毛细血管内皮肿胀等, 致使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形成血栓, 诱发呼吸衰竭。此时患者能量消耗严重, 呼吸做功增加, 常由于摄入量不足而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降低[1]。为改善其预后, 降低病死率, 近年来临床越来越重视对其的营养支持治疗。鉴于此, 作者将营养支持应用其中,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3 月~2014 年5 月本院收治的92 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6 例。对照组中男24 例, 女22 例, 年龄为52~82 岁, 平均年龄 (62.5±5.2) 岁;心功能Ⅲ级者27 例, 心功能Ⅳ者19 例;观察组中男28 例, 女18 例, 年龄为51~79 岁, 平均年龄 (61.5±5.3) 岁;心功能Ⅲ级者25例, 心功能Ⅳ者2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给予临床常规处理, 包括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气管解痉、吸氧、呼吸兴奋剂、建立通畅气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祛除诱因, 改善通气和换气等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普通膳食, 所提供的热量根据基础能量补给。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即20% 中长链脂肪乳250 ml、5% 复方氨基酸250 ml加入5% 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 1 次/d ;口服能全素500 ml, 1 次/d ;同时配合日常饮食, 其所需热量中40%~50% 为碳水化合物, 30%~40% 为脂肪, 10%~20% 为蛋白质, 并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两组均治疗2 周。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气指标Pa O2、Pa CO2的变化情况, 将其详细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 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较治疗前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aP<0.05 ;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时患者多伴有呼吸衰竭, 由于其病情严重且反复发作, 呼吸做功增加, 能量消耗严重, 但患者进食少, 故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 尤其对于急性呼吸衰竭失代偿期者而言更甚, 可对其肺结构和免疫功能造成损害, 使感染和呼吸衰竭难以控制和纠正, 使病情恶化。
因此, 近年来, 临床越来越重视对该类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对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 减少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以9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治疗前, 两组患者体重、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气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血清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较治疗前升高, 血气指标Pa O2较治疗前升高、Pa CO2较治疗前降低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对照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其免疫能力, 且可改善患者通气情况, 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与王建茹等[3]研究基本一致。由于过量的糖可经糖元异生作用生成脂肪, 导致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致使呼吸负担加重。故本组研究中未给予高糖营养, 主要以高蛋白、高脂、低碳水化合物为主。蛋白质摄入的增加可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 防止低血蛋白症的发生, 避免器官功能损伤的进一步加剧;氨基酸的补充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保持氮平衡。
综上所述, 营养支持疗法可有效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改善通气功能,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爱军, 孟学兵.辛伐他汀联合营养支持对肺心病急性期并发呼吸衰竭免疫功能和血气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 2015, 25 (5) :892-894.
[2]段建明, 许芳, 刘萍, 等.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的营养支持治疗.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4, 10 (5) :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