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义(通用4篇)
历史演义 篇1
《三国演义》是一部后人写前代历史的小说, 其中表现了作者的诸多历史观, 也凝聚了几百年的民间心理。在清代毛宗岗父子最终修订时, 在全书之首加入了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1]1: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词中将自然永恒和人生短逝相结合, 既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慷慨悲壮, 又最终走入了历史的苍茫和无尽的空旷。这首词与三国的风云故事相结合, 其怀古凭吊的情怀则又加深了几分。
明代各书坊刊行《三国演义》时, 喜欢在书中配上插图, 虽然有的是为普及历史知识、教化大众, 有的是书商牟利、粗制滥造, 但众多插图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具体表现, 传达了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
《三国演义》的故事题材在民间早就充满了传奇性, 并带有浓重的兴亡色彩, 小说家罗贯中在创作文本时, 结合史传与传说, 在文墨浩荡间凝聚了自己独特而深沉的历史同情心, 并寄托了他自身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而坊间刻本的插图则将此种历史同情心推延、扩展开来, 转移到读者身上, 随着“大江东去浪滔尽”, “千古风流人物”在时间的隔阂中越来越远, 其模样早已不存, 但他们身上曾经具有的英雄色泽或心忧天下的光彩, 依然积淀在读者心中。
明代的《三国》插图, 最能激起读者同情的人物莫过于沦落的帝王与后妃, 他们身为高贵的权利者, 却在政治倾轧中软弱无力, 成为秉权者的掌中之玩。汉家天子一代代在不同的权臣威压下苟延残喘, 先有董卓之乱, 后有李傕郭汜逼迫, 再有曹操加锡进位、霸权外露, 天子见到权臣噤若寒蝉、唯唯诺诺是常有的事。曹丕登基时目空一切, 他的后嗣却在司马家族的掌控和威慑下飘摇零落, 那些被弄权的臣子玩于股掌中的新君, 被拥立或被废除都是不得已的。更为可悲的是, 他们不但要忍受傀儡的悲愤, 而且往往在企图铲除逆臣时, 牺牲自己的妃子和忠臣, 除了眼睁睁看着皇妃被处以刑法, 他们爱莫能助。其中, 君王被欺凌的具体事实主要表现在臣子带剑入朝的情节上。如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中, 董卓被吕布刺死后, 其追随者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率兵谋反, 逼死王允, 甚至企图弑帝。余象斗刊行的《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中有一图为“李傕带剑见献帝”[2]25。此外, 还有插图“操带剑入宫见帝后”、司马昭听说曹髦作《潜龙诗》藏怨忿之意, 于是“ (司马) 昭带剑上殿欺朝廷”、“司马炎带剑入宫欺帝”, 等等。
自秦朝统一天下开始, 规定大臣朝见天子时不能携带兵器入宫见君王, 除非像萧何一样得到特殊恩遇才行。然而在东汉末年, 天子的权威已丧失殆尽, 群雄并起的风云年代, 皇帝已不再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 弄权作福的篡逆之臣常常在帝王面前不尊礼仪。
此外, 插图中关于皇帝和后妃落难的场景也很多:十常侍之乱, 少帝避难荒野, 惶惶无终;董卓弄权, 帝妃被困宫中, 缺衣少食;李傕郭汜乱长安, 帝妃奔走无处, 飘零受难;等等。而帝妃死于非命则是其中最为凄惨的情节, 主要有董卓命毒鸩弘农王刘辩和何太后、命武士绞死刘辩的妃子唐氏;国舅董承与吉平密谋药死曹操, 败露后被诛, 并且, 曹操还命人勒死了董承之女的董贵妃;伏完与董承命运相同, 他的女儿伏皇后也被曹操杖;魏国曹芳称帝时, 备司马师凌辱, 也与国舅张缉密谋, 计划失败, 司马师绞死了张缉的女儿张皇后, 这些在坊间刻本的插图中都有相关反映。
然而, 最令读者大众激愤的, 应该是弑君之举。毕竟在儒家大统的封建思想中, 这是天地不仁、人神共怒的一种不忠不仁之举。但《三国演义》就还真有这么一个例子, 那就是:成济弑杀曹髦。魏主曹髦不堪忍受司马昭的欺凌, 率几百人出宫讨伐。却被佞臣贾充带兵抢先围住, 贾充命成济:“司马公有令, 只要死的!”[3]227于是打着“弑无道昏君”的口号, 成济用手中的铁戟, 结束了曹氏倒数第二代帝王的生命。但成济的结局也同样很凄惨, 被割舌剐死, 株连三族, 成了司马昭的牺牲品。
小说中, 少帝刘辩、唐妃、董妃、伏皇后、张皇后都曾哀求董卓、曹操、司马师等放生, 其情其景, 堪称悲哀、荒凉之至。他们本来是坐拥天下的富贵者, 却连寻常人所拥有的求生的权利也得不到, 奸臣之恶, 弱室之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帝妃之哀, 而倍增其哀。插图中帝王后妃的落魄和被残害的情节, 使皇族的其陌生感骤然减弱, 切肤之痛凭空而来, 令人猝不及防。
如果说帝妃被欺能引发读者的深切同情, 那么《三国演义》生者对逝者祭奠、凭吊的插图, 则增加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沧桑感。主要情节有刘备祭奠陶谦、曹操祭奠典韦、曹操拜袁绍之墓、刘备祭拜刘表之墓、诸葛亮祭哭周瑜、关兴祭拜关羽、诸葛亮祭马超墓、钟会拜祭孔明墓, 等等。这些都是存世者对离世者的悲悼, 无论他们生前是敌或友, 当对方成为丘土之下的一具寒尸, 宣告退出人世、退出征战, 活着的人难免觉得落单、彷徨, 从而感慨生命短暂、人生易逝。钟会祭拜孔明一图, 是对自己未赶上谋面的传奇人物的祭拜, 带有“后人空凭吊”的苍凉意味, 生者会有“君生我未生, 吾生君已老”[4]57的遗憾, 既包含了对其人的追思, 也是对逝去的豪气时代的追忆。
还有一类是三国时人对前朝历史人物的祭拜图, 如孙策祭拜光武庙, 诸葛亮祭拜伏波将军马援等, 这样的情景是小说诗意化的表现, 历朝历代的怀古诗词写遍了生命不凡的历史人物, 他们不仅是后人怀古的对象, 而且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当诗人、词人的落寞、悲慨情怀无处寄托时, 往往将一腔悲愁向古代的英灵俊杰发泄, 年代的久远使其感情在历史的沉积中找到依赖和包容, 凭吊古人是对怀古诗词的情节化, 蕴含了兴亡之慨、仰古追思的文人心迹。
《三国演义》中关于帝王落难和凭吊思古的情节, 它们符合小说历史演义题材的客观需要, 但又独立于英雄豪杰、群雄纷争的三国气息, 也不同于书中对智慧与忠义的宣扬, 而是通过一群特殊人物的不幸画面唤起读者的同情, 以画面的形式表达慕古凭吊的诗词情怀, 加深了小说的历史意识, 将感情融入浩大的苍茫和无限的悲凉之中, 汇成“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的生命短瞬和宇宙永恒意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 2006.
[2]余象斗刊.新刊京本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M].福建建阳双峰堂, 明代万历年间第25则第7幅插图标题
[3]刘龙田刊.新锓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M].福建建阳乔山堂, 明代万历年间第227则第4幅插图标题.
[4]周世荣.长沙窑瓷鉴定与鉴赏[M].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0.
历史演义 篇2
《五千年帝王历史演义:秦汉篇》读后感 2010年11月24日---2010年12月5日 这周,我一鼓作气读完了《五千年帝王历史演义:秦汉篇》,这本书让我深在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秦始皇通过自己的雄滔大略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一统江山后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中国最长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同时为了巩固自己的永久统治排除异己他的治民残暴无比,如焚书坑儒。他在中国历史上留有功罪。后来,加上赵高的阴谋与残暴,各人农民相继起义,最终这个一统中国推进行中国社会大大前进了一步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被灭。 秦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帝王之位互相争斗,最终项羽上刘邦之计,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乡亲而自杀身亡,刘邦乐帝,改国号为汉,刘邦史称汉高祖,从此天下太平。传到汉景帝时,因景帝采纳晁错谰言,削了各国土地,各国起兵叛乱,终被官兵平息。后来王莽篡位,被刘秀所灭。刘秀自立为王,史称光武帝,天下又太平了一段时间。后来窦太后、邓太后、阎太后等多次以皇子年幼为由掌权,均被汉室所灭。最后,因为汉灵帝昏庸无能,黄巾军起义,虽没成功但终让汉王朝解件了,历史进入到了三足鼎立的`分裂时期。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统帅、当帝王、做头儿都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有的人十分渴望当上头儿,但是当上了以后却又无法好好地“指挥”他的“千军万马”,就像书中的那些昏君一样,无德无能单靠世袭而得又能如何?统帅更应该有勇有谋,就像刘邦,论武艺他没项羽高,论才干他不如张良好,论兵法他不及韩信,他何以称王称王称霸,最终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不呢?是因为他宽以待人,对人友善,广得民心,他才能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的亭长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成就了非凡的大业名流千古。 所以,其他人也一样,先要深得人心待人友好,就不用怕什么时候,时机一到,自然有人为你撑腰为你喝彩。 老师评语:领导要懂得“领导的艺术”啊! 好! 妈妈说:看来这本书让你受益非浅啊。基本的秦汉历史你有所了解了。非常了不起你能明白为什么刘强于、张和韩,你对他们四人各有所长分析得一点没错。很高兴你能明白当领导首先要广得民心,友好待人。其实这也是为人之道。你真棒!加油!★ 中国古代帝王家族称谓
★ 古代帝王的历史典故
★ 帝王故事:维多利亚女王的故事
★ 昨日气息现代组诗
★ 昨日重现初二作文
杨家将的历史真实与演义过程 篇3
杨家将第一代 杨业
被擒不屈 绝食而死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又名继业,原是北汉的大将,北汉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将军。因为他能征惯战,骁勇无比,所以人们称他“杨无敌”。杨业在宋太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于986年壮烈殉国。
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崇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986年,在燕云十六州的战争中,由于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业战败,被辽军生擒。杨业之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 杨延昭
作战勇猛 屡建奇功
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牲最壮烈。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杨延昭在父亲的熏陶下,成为一个职业军人。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与父兄一起出征,攻击朔州的时候,杨延昭作为前锋进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却更为勇猛的作战。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又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
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南下进犯。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猛烈攻势也无法继续,只好撤退了,宋军缴获了辽军遗弃的军资器械。这就是凝冰冻城的故事。后来他又屡建奇功,澶渊定盟时,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
杨家将第三代 杨文广
得范仲淹赏识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
杨家将故事演义过程:
北宋 即流传天下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苏辙也写过一首“过杨无敌庙”,苏辙离杨业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远,他的诗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杨家将故事在宋代的影响力。
南宋 创造出了杨宗保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由于北宋最终为外敌所灭,南宋遗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强烈。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断被融入。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南宋遗民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书中把与杨延昭同时代的将领杨嗣的功绩安到了杨延嗣身上,又创造出了杨宗保,还构想了杨家将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节。
明代 艺术种类更加丰富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后期,朝廷积弱,外敌虎视,这种局面与宋朝何其相似,杨家将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杨家将,希望借此宣扬忠君思想。民间艺术家在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改编出历史演义小说,如明代纪振伦的《杨家将通俗演义》,加上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传》,这两部书使得杨家将故事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两代,戏曲舞台上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剧目就有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还经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剧目。这些小说和戏曲,与历史事实出入已经很大,成了英雄传奇。此外,《四游记》里的《东游记》中穿插了“杨家将大破天门阵”的神怪故事;《水浒传》中也有杨门后代青面兽杨志的记述。
清代 杨家将故事更加丰满
清代以来,根据《杨家将演义》改编的还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即《杨文广征南》)等中长篇小说。此外,《说呼全传》《万花楼》《说岳全传》诸书中也穿插了一些杨家将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评、鼓书中的《杨家将》,又名《盗马金枪》,主要描写杨业、杨延昭、杨宗保三代英雄的传奇故事,多从“金沙滩”起,至“天门阵”止。那时候,在北京天桥的评书艺人中,《包公案》《狄公案》《三侠五义》《杨家将》《岳飞传》都是常说的书目。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电视还未普及的时候,评书一度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评书名家刘兰芳的《杨家将全传》(109回)说得铿锵悦耳,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评书名家田连元应辽宁电视台之邀请,录制了《杨家将》(102回)。田连元说书风趣幽默,亲切感人,很受欢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视剧盛行,各种版本的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影视剧就层出不穷了。
上述这些流传和演义,多半对人物和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并虚构了很多人物。比如潘仁美的原型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没有迫害杨家父子。這些演义和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忠烈与奸诈的对比更加明显,艺术感染力就更强了。
历史演义 篇4
(人文学院09文秘2徐栋梁20091004241)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密切关来,使虚实问题在小说观念中占有特珠地位。由于受到史学观念的巨大影响,唐代之前的小说创作和理论基本上以写实为主。渊源于宋元说书艺术的白话小说,则为了满足市民阶层的独特审美需要,度构想象在历史小说中进一步突玻写实观念的束缚,初步建立起“虚实相半”的创作原则。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做一些对比分析,以此来看古代小说的虚实观。
关键词:虚实观 《三国演义》 曹操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一代枭雄,正史之中饱受赞扬。“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①
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国贼,根本意义上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罗贯中身处元代,那时候民众反元思想极为强烈、小说中“尊刘”的思想由此而生。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曹操远远要比小说中描写的要杰出的多。也好的多。
鲁迅对历史上的曹操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②
罗贯中贬低曹操,其实是有“尊汉”思想在其中,曹操只是当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反面教员”。有人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其实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罗贯中曾是张士诚的谋士,对狠毒狡诈的朱元璋,可谓恨之入骨。
但是曹操被丑化,不完全因为罗贯中。从北宋开始,曹操的形象一落千丈,由大英雄变成了大奸雄。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民间文学和小说演义中走样变形。
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仗义的一面,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
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因此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但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 “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易中天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他认为,曹操不讨人喜欢原因有三: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
此外,中国人喜欢树典型,要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这个崇拜偶像和反面教员,还最好能同时出现。巧得很,三国就正好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反面教员可以让曹操来充当,崇拜偶像则当然是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跟曹操,太有可比性。第一,他们都是丞相,还都是汉丞相,也都有自己独立的办事机构,有着独立于皇权的相权。第二,他们也都封侯,还都是最高一级的县侯。曹操封的是“武平”,诸葛亮封的是“武乡侯”,名字听起来都像。第三,他们都是丞相兼领州牧。曹操领冀州牧,诸葛亮领益州牧。
曹操“篡逆”,诸葛忠诚。这真是送上门来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教员。因此,为了崇拜诸葛亮,必须贬低曹操。反过来也一样。为了打倒曹操,必须抬高诸葛亮。这是以德治国的需要,也是朝野上下的需要。客观不客观,历史不历史,那就顾不上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小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而“虚实”问题在中国小说评论中始终占有格外突出的位置。作为小说繁荣时期出现的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虚实“问题更是这些争论的焦点。从《三国演义》中“虚实”问题的接受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由重“纪实”到重“虚构”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发展的趋势,也是小说评论家对小说创作手法评论的价值取向。单就小说的自身发展规律而言,小说的创作和批评应该会沿着由“实”而“虚”的单轨道运行,但是在大趋势不变的前提下,小说的接受史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重“实“与重“虚”相伴而行,因为,除了小说评论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小说的接受还受社会现实、评论家自身的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引用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历史演义】推荐阅读:
三国演义心得精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03
三城演义11-28
三国演义05-23
《三国演义》体会07-02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07-16
三国演义精彩片段07-24
三国演义阅读心得09-12
《隋唐演义》阅读感想优选10-15
一本书三国演义10-19
三国演义读书总结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