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疗法

2024-11-17

经络疗法(共5篇)

经络疗法 篇1

经络应答疗法, 无针炙不按摩点穴非正骨等,快速稳除颈肩腰腿痛及众多疑难顽固症,立马见效,二个疗程即愈,不复发,让患者挑指称赞的宝贵手艺,世代享用提高知名度,避免药物毒副作用,无针刺正骨按摩之难度和危险,而且立马好转。 患者称赞胜于一切。

面向全国地市区级限额招收该手艺的民间传承弟子,非诚勿扰!

详情http://www.jingluoyingda.com或百度搜索经络应答! 山东临沂城郊八湖镇经答基地,徐大夫电话:13969904120

经络疗法:糖尿病治疗新主张 篇2

为了对付这一“甜蜜的杀手”,全世界的医学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投入了巨额资金,巨大的精力,并取得了一些令糖尿病患者暂时摆脱糖尿病死亡之威胁的成功。

开始,医学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糖尿病主要是一种叫胰岛素的物质分泌不足。根源找到了,糖尿病是因为胰岛这个器官工作不正常了,因而导致它提供给人体的“胰岛素”减少了。所以科研人员开发糖尿病用药——胰岛素分泌促进剂。什么意思呢,就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满足人体对血糖分解的需要。这种方法就好比,面对不工作或累得动不了的“胰岛”,就如同农民对付犁田时的懒牛:用鞭子抽它!于是,本来就受损的胰岛,经过药物不停的刺激,不断带病工作,最终使得胰岛分泌胰岛素的本能,或者说正常的功能越来越弱,而导致用药剂量越用越多,直到把胰岛抽打的不再分泌胰岛素,彻底停止工作为止。最终,走上直接注射胰岛素之路。

旧的问题还没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

在糖尿病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医生发现一个事实,虽然使用胰岛素分泌促进剂药物后,胰岛分泌胰岛素的量增多了,但仍然解决不了血糖升高的问题。深入研究后医学科研人员发现,原来胰岛分泌出来的胰岛素效率低了——胰岛素抵抗问题出现了。

于是,医学科研人员又忙于开发胰岛素增敏剂药物。

接着又开发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胰岛素类似物及其制剂,每一类制剂药物中又有一代、二代、三代……等等。

不过,这些药物的研发依然没有阻止“甜蜜的杀手”在全球肆虐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糖尿病的大军中。所以人们发现,光靠药物是很难解决问题的。特别因为使用药而产生的毒副作用更是人们始料不及。随着使用药物,糖尿病患者会渐渐地走入一条药物使用的不归路:由一种药变为多种药,由小剂量变为大剂量,由一天一次变为一天多次。由口服药变为直接注射胰岛素。到后来,只见进来药,却不见身体好,最终依然摆脱不了并发症的发生。渐渐地,人们开始在应用药物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善、饮食营养治疗、运动治疗、患者教育等多种辅助疗法。并且称这些疗法为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

其实,这其中还漏了一驾,那就是经络疗法,因为相对于其他几驾马车而言,经络对人体人体的调节更加直接、更加全面、更加有针对性。所以中医最古老、最著名的经典古藉《黄帝内经》对经络的治病推崇备至,认为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认为“经脉者,决死生、调虚实,不可以不通”。

通过采用经络疗法,更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导致糖尿病发生的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肺、胃、肝、脾、肾五脏,通过经络调节使之恢复平衡状态,再结合现代反射疗法,针对脏腑反射区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达到针对性修复脏腑功能的目的,从而使糖尿病获得康复,摆脱终身服药。

经络疗法治糖尿病,至少有两点是已经被证明了的。

第一,对并发症有同步治疗的作用,治疗数次并发症即可减轻或消除。

第二,经过治疗的部分患者可以停用或减用降糖药或胰岛素,血糖恢复正常。

当然,我们说过,经络仅仅是一个辅助治疗手段,在没有找到真正治愈的方法之前,并不赞同撤掉哪一驾马车或者哪一种治疗方式。在坚持经络治疗的同时,还需需要其他马车的驰援。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不能擅自停用降糖药,注意保持正常血糖:

有的患者常因为降糖药的副作用而擅自停用,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擅自停药,不但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高血糖会对胰腺产生毒副作用,对胰腺功能的修复更加不利。降糖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服用,不可随意停服。

2.不要忌讳胰岛素:

当药物对血糖控制不好时,要及时采用胰岛素治疗。一些患者认为,采用胰岛素后,胰腺就会没有功能了,这也是一个误区,记住,高血糖的后果比什么都严重。

3.严格戒烟戒酒:

浅谈经络调气疗法 篇3

1 经络调气法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正气观———理论基石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的称谓, 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精微物质[1]。《素问·刺法论 (遗篇) 》云:“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正气强盛, 抗邪有力, 则病邪难以入侵;虽有入侵, 邪气难以深入, 正气可通过自行调节、修复、补充, 以驱邪外出。因此, 正气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

《黄帝内经》曰:“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故邪之所在, 皆为不足”, 《医学真传》云:“若脏腑经络原有不足, 又不知持重调摄而放纵无常, 焉得无病。”故人体发生疾病时, 正气必然不足或相对不足, 抗邪无力, 对脏腑、经络、气血的推动和调控能力下降, 人体各种机能失常, 甚至导致痰饮、瘀血等新的病理产物产生。

由此可见, 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是治疗疾病的关键。《素问·调经论》云:“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是故守经隧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气血变化是经络病变的重要因素。故调节经络之气以扶助经络之正气是治疗经络病的关键。

1.2 理论核心

1.2.1 同气相求法的理论基础

“同气相求”一词始见于《易·乾卦·文言》, 是指通过对事物进行“取象”或“运数”的定性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同一类事物, 在质和量的某一方面存在亲和感召、互补顺应、协调一致的联系和作用[2]。

明清时期张景岳、马莳、叶天士、陈修园、张志聪、徐灵胎等医家更相继提出了“盖阴阳之道, 同气相求”“同类相感”“以类相从”“同气相需”等观点[3], 并指导于医学实践。“同气相求”理论也指导着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规律。十二经脉分布于人体, 本经分布人体左右, 同名经分布人体上下, 各有一对, 其经脉之气相互贯通、相互感召, 在作用、性能上具有相似性、亲和性、趋向性和相关性。当一侧经脉之气不足时, 便发生病证。此时通过同气相求法, 鼓动同名经经络之气, 对病变经络进行扶助, 达到调补正气驱除病邪的目的。

1.2.2 从阴引阳法、从阳引阴法的理论基础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一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故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 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 是最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之一。《类经·卷十二·第八》曰:“故善针者, 必察阴阳。阴阳之义, 不止一端, 如表里也, 气血也, 经络也, 脏腑也, 上下左右有分也, 时日衰旺有辨也。从阴引阳者, 病在阳而治其阴也……用之可不殆矣。”因此,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阴阳包括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经脉腧穴等方面。张景岳云:“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 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 而源泉不竭。”《难经本意》曰:“阴阳经络, 气相交贯, 脏腑腹背, 气相通应。”阴阳互根互用, 经脉之气相互贯通、相互感召, 故病变阳经经气不足时, 受“以痛为腧”或“循经取穴”的影响, 只取阳经穴位, 则使阴阳失调进一步加重, 宜通过从阴引阳法于阴中求阳, 达到阴阳经气平衡协调, 驱除病邪的目的, 反之, 阴经经气不足时, 可从阳引阴治疗疾病。

1.2.3 奇经调气法的理论基础

奇经八脉一名, 最早见于《难经·二十七难》。从《难经》的八脉循行理论来解析奇经八脉的功能:一是加强十二经脉联系, 溢畜调节十二经脉气血阴阳, 所以, 《难经》将正经比作“沟渠”, 将奇经比作“湖泽”, 当“沟渠溢满”则“流于深湖”, 蓄于备用;当“沟渠”气血不足, 则“湖泽”“环流灌溉诸经”, 发挥着涵蓄和灌溉双向调节作用。奇经深湖之论是《难经》对中医经络理论的重大贡献。二是奇经八脉在循行过程中与某些脏腑, 如脑、髓、女子胞以及肾等有着密切联系。如《难经》所言督脉“起于下极之俞”, 下络于肾, 上“入属于脑”, 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下焦, 正当胞宫的位置, 因而对这些脏腑的功能所主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别道奇行的重要经脉, 对于十二经及其功能, 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的作用, 在生命结构与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4]。

综上所述, 奇经八脉正是通过“溢”“蓄”的功能来调节人体自身的平衡, 根据该理论, 任督脉分别循行于人体前后正中线, 分别总任六阴经、总督六阳经, 可调节全身阴阳经经气, 故病变阳经经气绝对不足时, 依据督脉对全身阳经经气的蓄积和渗灌的双向调节作用, 可通过针刺督脉达到扶助病变阳经经气的目的, 从而治疗疾病;反之, 病变阴经经气不足时, 可针刺任脉以调补阴经经气。

1.2.4 脏腑互通法

《灵枢·根结》云:“太阳为开, 阳明为合, 少阳为枢;太阴为开, 厥阴为合, 少阴为枢。”运气学说之开阖枢认为:太阳与太阴, 少阳与少阴, 阳明与厥阴互传。《医学入门》所云:“《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 (心病怔忡, 宜温胆为主, 胆病战栗癫狂, 宜补心为主) , 肝与大肠相通 (肝病宜疏通大肠, 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 , 脾与小肠相通 (脾病宜泻小肠火, 小肠病宜润土为主) , 肺与膀胱相通 (肺病宜清利膀胱水, 后用分利清浊, 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 兼用吐法) , 肾与三焦相通 (肾病宜调和三焦, 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5]近代董氏奇穴传人杨维杰结合临床, 根据运气学说之开阖枢推演出“五脏互通”, 心包与胃相通[6]。根据正气观理论, 病变经脉之经气必然绝对或相对不足, 因此, 可通过针刺与其相通的经脉调补病变经脉之经气, 以驱邪外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以脉象辨经脉虚实的理论

《灵枢·终始》曰:“持其脉口、人迎, 以知阴阳有余不足, 平与不平”, 《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 则寸口也, 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 故云气口。”《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脉动,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凶吉之法, 何谓也?然, 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气血循环流注起始于手太阴肺经, 循环五十度又终止于肺经, 复会于寸口, 为十二经脉的始终, 脉气流注肺而总聚于寸口。综上所述, 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经络之气、气血、阴阳、脏腑的盛衰。另奇经八脉蓄溢十二经气血, 其气与脏腑相通, 故奇经八脉之气亦可变见于寸口, 亦通过寸口而诊查之[7]。

黄月莲[8]认为:左寸浮取 (轻取) 候小肠经, 沉取 (重按) 候心经;左关浮取候胆经, 沉取候肝经;左尺浮取候膀胱经, 沉取候肾经;右寸浮取候大肠经, 沉取候肺经;右关浮取候胃经, 沉取候脾经;右尺浮取候三焦经, 沉取候心包经。浮取脉弱是阳经虚, 脉强是阳经实;沉取脉弱是阴经虚, 脉强是阴经实;三部脉浮取沉取均脉弱为任督脉俱虚。该法与郭老师在临床判断十四经脉虚实大致相同。对于右尺脉所候之脏腑历来颇有争议, 郭老师认为:《医学正传》有云:“心包络, 实乃裹心之包膜也, 包于心外”, 则心包居于上部, 又《灵枢·邪客》云:“心者……邪弗能容也, 容之则伤心, 心伤则神去, 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络”, 故左寸脉沉取亦候心包经。关于命门, 《难经·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 肾独有两者, 何也?然两肾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 诸精神之所舍, 元气之所系也, 故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 《三十九难》曰:“命门者……其气与肾通, 故言脏有六也。”故郭老师根据《难经》认为命门属脏, 属右肾, 且根据其功能及左右寸口脉以五行相生关系排列, 认为左肾候肾阴, 右命门为真阴之中蕴含命门之火 (即相火) , 候肾阳。三焦内寄之相火, 始于命门的原气, 出于上焦, 为原气之别使[9], 命门为元气之所系, 且为相火之根, 故命门与三焦之间类似母子关系。另《本草问答》曰:“三焦之根在肾”, 《灵枢·本脏》曰:“肾合三焦膀胱”, 《五脏穿凿论》认为肾与三焦相通, 故右命门与三焦之间有类似相表里的关系亦不能说不可, 故郭老师以右尺沉取候命门, 浮取候三焦。

3 经络调气法的临床运用

3.1 腧穴的选择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荥输治外经, 合治内府”。荥穴、输穴的脉气都浮显在较浅部位, 故适用于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合穴的脉气深入于内, 适用于治疗内腑的病变。

《标幽赋》云:“交经缪刺, 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 头有病而脚上针。”某部位病变, 该部位或邻近部位的经气相对不足, 而远端部位的经气相对充足, 故用远端相对充盛的经气资助其不足以抗病驱邪, 即左病右治, 右病左治, 上病下治, 下病上治。

因此, 经脉调气法取与病变经脉相关经脉的荥穴、输穴以治疗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证, 且一侧经脉病, 则针刺取相应另一侧经脉, 上肢经脉病, 针刺取下肢相应经脉, 反之, 亦然。

3.2 经络调气法的选择

临床上, 根据病变部位循行所过经脉判断相应病变经脉, 若病变经脉的同名经经气尚盛, 则可通过同气相求法鼓动同名经经气, 对病变经络进行扶助, 达到调补正气驱除病邪之目的, 如患者颈痛, 其疼痛部位属膀胱经, 左尺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浮取弱, 而左寸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实, 则可用该法;若病变经脉同名经经气虚, 则可通过从阴引阳或从阳引阴, 调补其相表里经脉之气, 如疼痛部位属足少阳胆经, 其右尺脉 (手少阳三焦经) 轻取无力, 左关脉 (足厥阴肝经) 沉取有力, 或右尺脉 (手厥阴心包经) 沉取有力 (根据上下相配原则) , 则可从阴引阳, 调补、扶助其相表里经脉之气;若同时多条 (≥2条) 阳经或阴经病变, 或 (及) 脉象多个部位 (≥2个) 浮取或沉取无力则用奇经调气法调节督脉或任脉以扶助其经气;若病变经脉的同名经、表里经的脉均弱, 与其互通的经脉之脉象有力, 则可用脏腑互通法扶助病变经脉之经气, 如手阳明大肠经病变, 其右关脉浮取 (足阳明胃经) 弱、右寸脉沉取 (手太阴肺经) 弱或 (及) 右关脉沉取 (足太阴脾经) 弱, 则可用脏腑别通法调节与其相通的足厥阴肝经以扶助手阳明经脉之经气, 从而治疗疾病。

4 典型病例

病例1 (从阴引阳法) :李某, 男, 50岁, 2015年8月20日初诊。主诉:颈部疼痛、向右旋转活动受限3天。舌淡, 苔白, 左手寸部脉浮取无力。治疗:针刺左侧三阴交穴 (贴骨膜扎) , 在三阴交穴下0.5寸, 形成倒马针, 针刺方法同前, 留针30min, 嘱患者适当活动颈部。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 3天后诸症消失。

病例2 (从阳引阴法) :陈某, 男, 65岁, 2015年9月7日初诊, 主诉:左膝关节内侧疼痛2周。舌淡红, 苔白, 脉右寸沉取无力, 浮取有力。治疗:针刺三间、合谷 (贴骨膜扎) , 嘱患者适当活动左膝关节, 留针30min。治疗后症状减轻, 1周后症状消失。

病例3 (同气相求法) :黄某, 女, 30岁, 2015年7月13日初诊, 主诉:右腰部疼痛, 伴活动受限2天。脉左寸脉、尺脉浮取均有力。治疗:取前谷、后溪 (贴骨膜扎) , 嘱患者适当活动腰部, 留针30min。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 5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5 体会

经络调气疗法打破了目前固有取穴思维即局部取穴、循经取穴, 结合其脉象有针对性地调补、扶助病变经脉之脉气, 丰富、拓展了针刺按经络辨证的取穴方法。笔者在临床治疗中发现, 经络调气法治疗经络病, 尤其是痛症, 疗效显著。相对于传统取穴, 经络调气法的及时疗效明显, 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 且传统取穴效果不佳时, 按经络调气法取穴大多能取到良好效果。

目前笔者临床运用经络调气法有其理论基础、取穴规范及适应证, 疗效佳, 值得临床推广。但作为一种新的疗法, 总会有一定疑义和局限性, 如以寸关尺三部脉辨相应经气强弱, 而多数临床诊脉多切脉象的大体, 而非局部;右尺脉主肾或是主心包、三焦仍有争议;目前临床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多用于治疗内科疾病, 临床针灸少用等, 希望同道共同探讨, 使经络调气法得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孙广仁.正气辨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0 (5) :20-22.

[2]张芹芹.论“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是中医最基本的规律[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4) :5-7.

[3]张挺, 李其忠.“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2 (2) :23-25.

[4]孙理军.基于《难经》八脉循行理论奇经功能的解析[J].现代中医药, 2009, 29 (3) :39-41.

[5]李梴.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72.

[6]左常波.董氏奇穴针灸特色疗法 (1) [J].中国针灸, 2003, 23 (5) :283-286.

[7]成振镛, 李晓君, 郭霞珍等.奇经脉诊法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10, 17 (6) :24-26.

[8]黄月莲.诊寸口脉判断十四经脉虚实法[J].针灸临床杂志, 2013 (8) :61-63.

经络疗法 篇4

一个高明的医生,一定善于从复杂的疾病现象中条分缕析出病因病机,并用四两拨千斤之巧力化病于顷刻。就像侦探高手总能从蛛丝马迹中捕捉到对手的信息,知微见著最终将案犯绳之以法。

江苏省滨海县仁慈医院针灸推拿科徐金龙主任,在多年行医与哲学思辨中破译了经络之谜,创立了中医新技术“圆点疗法”,圆点疗法抓住“圆”和“点”将复杂的疾病简单化了。圆代表整体,又指疾病的源头或原因,如脏腑、经络、经筋、神经、气血、阴阳、虚实、情志、六淫、外伤等都可以是形成某种疾病的原因。点代表局部,又指病灶、症状和治疗点。人体任何一点都可能发生疾病,找到疾病的源头,找对治病的点便可以收到立即改善症状,短期内治愈的效果。徐金龙认为经络系统是一种波态存在,就像手机信号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作用却真实的存在。而且经络系统并非人们所熟知的线型而是网状结构。这一发现丰富了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拓展了治疗范围。在圆点理论基础上衍生出力平衡、力传导、经络启闭、血脉启闭、肌肉刺激、神经刺激、信息交叉、信息反应、信息对应等学术,根据这些理论你只要找到疾病的圆和点,即可以使疾病应手而解,其效果就像开关电灯一样简单。圆点疗法的特点是以针法为先锋,手法为中锋,药法为后卫,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攻无不克。效果显著,如:王桂英(女),63岁,颈椎4-5,5-6,6-7椎间突出(正后方)硬膜囊受压,几次晕倒,头重如灌铅,眩晕如坐船,经徐医师施针一疗程诸症悉除,直呼“神针”。楚彩莹(女),河南退休教师,患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僵直,行走不便,疼痛剧烈,9月3日不远千里来到滨海接受徐医师针灸和中药治疗,一共五天时间,膝关节疼痛消失,行走轻松,能小跑的过红绿灯。王雷,坎南浦北人,因工作强度大,突发腰椎间盘突出(中央型),根性疼痛,腰痛如断裂,行动严重受限,慕名请徐医师针灸三次,临床症状消失,后去日本务工。张运珍(女),32岁,天津市人,B超提示多发性胆结石、子宫肌瘤3.6×25cm2,经徐大夫治疗后第三天,开始排石,均为颗粒样,最为神奇的是经一次调治,经B超检查她的3.6×2.5cm2的子宫肌瘤竟不翼而飞了。

圆点疗法扬威国外

2009年9月18,徐金龙应邀赴莫斯科、格鲁吉亚、车臣进行历时三个月的医学交流。期间,他为总统和高端客户诊治疾病,疗效神奇,广受好评。财政部副部长伊里亚斯的颈椎病;建设部长阿布的前列腺炎,经徐金龙两次针灸,症状消失了;道格洛夫中风偏瘫近两年,行走都靠拐杖支撑,徐金龙给他针疗三次,道格洛夫就可以不用拐杖行走了;车臣总统卡德罗夫患顽固性咳嗽病,经过徐金龙6次治疗,卡德罗夫总统的咳嗽完全消失。他和徐金龙谈文化谈信仰甚至谈性与养生,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滨海报》、《江苏人才报》2010年11月29日作了详细报道。

2011年5月4日,徐金龙先生应邀为俄罗斯资深大使罗高寿治疗血栓静脉炎,历时两月与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通力协作,终于令罗大使的顽固性水肿完全消退,为中医赢得了荣誉,罗大使夸赞道:专家教授是理论家,徐医师是实干家。并欣然与徐金龙合影。罗大使曾受新中国四代领导人亲切接见,为中俄外交做出过杰出贡献!

刘少奇长女刘爱琴与罗大使友谊深厚,特地到协和医院看望大使,并亲切交谈。和父亲一样,刘爱琴一生历经坎坷与波折,内心的清静功夫使得她养生有道,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置名利于身外。诊治之余徐金龙与这位84岁高龄的共和国主席的女儿在养生与人生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愉快的合影留念。

2011年7月徐金龙应邀赴土耳其RIXOS国际著名顶级五星旅游酒店传播中医养生文化,工作之余徜徉于异国风情,写下了《安塔利亚的海》与《松下听禅》。

圆点疗法针治“小姚明”

201 1年1 1月28日下午5时许,一辆中巴面包车载着“亚洲巨人”张梦永,徐徐驶进仁慈医院。这个1985年出生,身高2.26米的男生,在南京出道走秀三载,一举成为电视、报纸、网络争先报道的明星。不幸的是,去年5月23日张梦永摔倒,导致左侧髋关节股骨颈骨折,属于陈旧性骨折,骨折后存在供血障碍,有可能出现股骨头坏死。更为棘手的是该患者伴有股骨头内旋,这给康复与治疗无疑更增加了难度。负责为张梦永治疗的主治医生正是主任徐金龙。

1 1月29日下午开始治疗,到12月9日,短短的十天时间,张梦永和陪同他的李硕欣喜的直呼“神奇!太神奇了!”疗效表现在:1,原来髋关节明显疼痛,现在基本不疼了。2,原来平坐时患腿比健腿缩短5厘米,现在双膝已基本平齐。3,原来患者拄拐站立,而患肢曲屈伸受限,脚尖勉强触地,现在拄拐,患肢脚掌已能触地。4,原来患者左髋关节股骨大转子明显向左后方内旋凸起,现在股骨大转子明显前移凸起较前平整。5,在拄拐下患肢已能着地行走。

经络疗法 篇5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经络推按,药膳,生活质量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严重威胁着病人的健康。近年来由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增多[1]。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呈增长趋势。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防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对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给予中医经络推按联合药膳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400例, 其中男232例, 女168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76例, 糖尿病39例, 心房纤颤19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在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经络推按组、药膳组、经络推按+药膳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0例, 女40例, 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经络推按组男53例, 女47例;年龄41岁~74岁;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9例, 心房纤颤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药膳组男57例, 女43例;年龄40岁~75岁;合并高血压17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经络推按+药膳组男62例, 女38例;年龄41岁~75岁;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0例, 心房纤颤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4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及合并症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纳入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及中医诊断标准 (胸痹)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标准制定。确诊的病例纳入研究范围。

1.3治疗方法

4组均给予常规西医一般基础治疗及常规护理。西医常规治疗:包括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 (鲁南制药股份公司生产) 40mg, 每日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耳公司生产) 100mg/d;阿托伐他汀钙片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 晚口服;统一发给硝酸甘油片以备在心绞痛发作时含化。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适当通风, 避免剧烈活动。密切观察病情,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饮食少食多餐, 有节制。保持大便通畅。

1.3.2 经络推按组

根据证型指导经络操及重点穴位按摩:均按摩手厥阴心包经。心气虚为主者:加按手厥阴心包经;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太阴脾经;肾气虚为主者:加按足少阴肾经;血瘀为主者:加按足阳明胃经。操作手法:搓热双手, 运气于手, 心、脾、肾气虚顺着经络走向做单方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上而下轻轻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血瘀为主者逆着经络走向推按、多方向揉搓3遍~5遍, 并顺经自下而上拍打3遍~5遍/延伸拍打3遍~5遍, 对侧经络同法操作。

1.3.3 药膳组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不同证型分别给予不同的膳食指导:辨证施膳方, 在煲汤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入以下中药:心气虚为主者, 加人参、酸枣仁;脾气虚为主者, 加淮山、党参、白术、黄芪;肾气虚为主者, 加熟地、制首乌、杜仲;血瘀为主者, 加川芎、当归、田七。所有中药均15g, 加入瘦肉煲汤, 取汤量约200mL, 每日午餐、晚餐前服用。

1.3.4经络推按+药膳组

经络推按同经络推按组, 药膳同药膳组。2组均2周为1个疗程, 观察3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4组病人在实施护理指导前后均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 (SAQ) 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00分, 评分越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所测各参数值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单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小结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等范畴。本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其病机是心的阴阳气血失调, 气机淤滞, 心脉痹阻不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 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护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经络推按通过循经推按、多方向揉搓、延伸拍打、循经手法拍打激发经气, 加强循经传感, 加强腧穴的远治作用, 手法拍打能有效激活经多经穴ATP复合酶, 产生足够经穴能量, 打通组织细胞间通道, 加快经穴能量沿经络传导速度, 增加ATP传导数量, 促进受损神经快速复愈[3]。重点穴位按压达到疏通心脉、畅达气血的目的[4,5,6]。中医膳食疗法是具有养生、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 通过饮食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发挥作用, 是临床综合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的重要手段。大量研究表明, 中医药保健养生在辨证护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方面有着明显优势[7,8]。本研究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 通过SF-36及SAQ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治疗前4组SF-36评价及SAQ评价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4组SF-36及SAQ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络推按+药膳组治疗后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中医经络推按配合膳食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病人生活质量[9,10,11,12]。

上一篇: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下一篇:防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