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

2024-10-06

十二经络(共5篇)

十二经络 篇1

摘要:目的:探讨人体十二经脉脏腑表里相合关系及其态势。方法:用中医经络脏腑理论与西医生物能量检测、量化表达技术结合, 以ETS检测报告单上自动给出的相应经脉能量区是否相同或相邻作为相合判定标准并计数比较。结果:在2594例受检男女中, 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肝与胆的表里关系符合率诊次为74.67%、54.05%、65.69%、57.79%、54.47%、58.17%, 显示古医书所记述的脏腑表里相合关系是有客观科学依据的, 但各经脉相合的程度不尽相同。结论:ETS作为一种人体身心健康状态客观、整体的全新评测手段, 在揭示人体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中, 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经络能量健康检测系统,十二经脉,表里关系,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客观化,人类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核心, 其阴经和阳经所组成的六对“表里相合”关系, 即肺合大肠、脾合胃、心合小肠、肾合膀胱、心包合三焦、肝合胆, 是阐释人体体表与体表, 体表与内脏之功能结构、生理病理联系的理论基石, 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而,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特异性的研究表里相合关系的手段和方法, 加之其内涵抽象、深奥、复杂, 故迄今仍乏见有此种相合关系的研究报道。笔者应用经络能量健康检测系统 (Energy Tele-checking System, ETS) 从十二经脉生物能量整合传递信息的角度, 对其相应表里关系作了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全国各地随机选取经ETS检测的人群资料2594例, 其中女1307例, 男1287例, 年龄18~73岁, 平均42.92岁。

1.2 方法

1.2.1 检测仪器

ETS (由感应器、电脑及其程序、数据库三部分组成) :福州百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制, 注册号:闽药管械生产许20010025号。

1.2.2 测试经脉与穴位

肺经:太渊, 大肠经:阳溪;胃经:冲阳, 脾经:太白;心经:神门, 小肠经:腕骨;膀胱经:束骨, 肾经:太溪;心包经:大陵, 三焦经:阳池;胆经:丘墟, 肝经:太冲。

1.2.3 检测方法

受检者平卧在检测床上, 左手轻握被动电极, 检测者用生理盐水棉球擦试受检穴位后, 按本检测操作流程进行, 即包括生物能量整合传递信息的拾取量化, 上互联网与贮有大量确诊病例的中央数据库取类比对, 打印的检测结果即健康尺等操作。

1.2.4 确定指标的判断标准

观察健康人已用L1、L2、L3、L4、H1、H2、H3、H4数值界标划定的表示健康走廊, 相对低能量区、相对高能量区 (合称亚健康状态) , 虚证慢性病、实证急性病 (合称疾病状态) , 5个能量区区域 (如表1所示) 。以经络学说视为互为表里的同侧二条经脉能量值所落定的能量区为依据, 凡其能量信息数值落在相同区域/相邻区域者, 视为符合表里关系, 否则则视为不符合其表里关系。

2 结果

2.1 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关系总览

见表2。

经χ2检验:就十二经脉整体而言, 其脏腑表里相合关系表现为显著 (χ2=348.68, P<0.05) ;进而进行逐对经脉相合比较, 除肺-大肠、心-小肠二对经脉表里相合关系表现尤为显著外, 肝-胆、肾-膀胱二对经脉也表现密切相关 (P<0.01) ;而心包-三焦、脾-胃二对经脉表里相合关系不显著 (P>0.05) 。

2.2 不同性别ETS检测之表里关系符合情况比较

见表3。

2.3 不同年龄层人群ETS检测之表里关系符合情况比较

见表4。

2.4 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ETS检测之表里关系符合情况比较

见表5。

3 讨论

经络、脏腑表里相关, 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总结、整理并凝有解剖、生理、病理等诸种特征和属性的完整理论体系, 《灵枢·脉经》、《灵枢·本输》、《灵枢·海论》、《难经集注》等众多医书对此均有祥实、明确的记载。ETS是集中、西医学、现代数学、电子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反映人体经络-脏腑能量整合传递信息的无创性检测仪器, 它通过截获、量化其原穴 (除阳溪、束骨二穴外) 的能量信息变化, 经互联网与贮有大量确诊的病例信息的中央数据库进行系统对比分析, 进而得出反映各受检经脉-脏腑健康信息的报告单, 该报告单自动给出的健康、亚健康、疾病5个能量级梯, 为客观、整体探讨十二经脉相合关系找到了独特、新颖的认知手段和科学方法。

从本检测结果表2看出, 在2594例受检人群中, 肺-大肠、脾-胃、心-小肠、肾-膀胱、心包-三焦、肝-胆, 表里关系符合率依次为74.67%、54.05%、65.69%、57.79%、54.47%、58.17%, 其相合关系符合率由高至低的排列位序依次为肺-大肠、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心包-三焦、脾-胃。进而从性别、年龄等角度细作分析 (见表3~5) , 也呈现相似的相合态势, 特别是肺-大肠和心-小肠二对, 前者在所作的各种统计中, 其相合符合率始终高居首位, 后者仅在表4的~40岁这一年龄层段和表5的女性~40岁层段, 其排位才由第2位下降为第3位和第4位, 而这种下降, 皆由女性~40岁组段测值偏低所致。此外, 位序居于第3、第4位的肝-胆、肾-膀胱, 以及位序为第5、第6位的心包-三焦、脾-胃之相合符合率, 第3与第4位间、第5与第6位间, 其差异都不明显 (P均>0.05) 。上述结果表明, 二千多年前古人所描述的十二经脉-脏腑的表里相合关系是客观存在的, 男女间也无明显差异 (χ2=4.7522, P>0.05) , 但其密切程度不尽相同, 总体看来, 肺-大肠、心-小肠相合关系最为显著, 肝-胆、肾-膀胱次之, 而心包-三焦、脾-胃则较差, 这种结果虽然还须今后有待更多的验证, 但它与经络医学史籍所反映出来的古人对经络-脏腑相合的逐步认知过程相一致[3]。也与包括孟氏[4]等诸作者用多项现代技术对经脉-脏腑联系规律所作的探究结果基本相吻合。

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 提供了愈来愈多足使世人惊异和折服于古人对经脉-脏腑相合关系精深认识的事实, 这当中不乏有与当今生命科学发展前言合拍的事例。如, 不久前德国学者报道了表现为肺功能障碍的肠道疾病, 指出结肠炎、肠炎患者, 肺的通气功能常呈阻塞性、限制性或弥散性障碍[5]。小肠功能异常所致的电解质紊乱可影响心血管功能, 心衰患者也可因小肠供血不足而致其功能紊乱, 心 (此处相当于西医的中枢神经系统) 与小肠已发现数十种相同的生物活性物质 (如脑肠肽) , 于摄食的神经肠-脑轴 (neural qutbrain axis) 调节网络研究, 也取得了心肠双向调节的新佐证[6]。心包-三焦的相合, 除已曾证实它们分别与血压, 淋巴循环关系密切[7]而间接体现表里关系外, 于心包经、三焦经穴区所进行的电生理和示踪剂追踪技术研究又为此二经脉的脏腑相关在脊髓内的联系找到了新的证明[8]。至于肾-膀胱、肝-胆、脾-胃的相合关系, 则无论从解剖结构、功能联系、病患相累、临床治疗, 现代医学都已提供了大量不争的事实[9,10], 可以断言, 随着当今生命科学在宏观和微观研究的深入和整合, 经脉-脏腑相合关系这一凝有中华民族对生命特征的独特认知, 将不断会有更丰富而深刻的揭示。

ETS是从生物能量整合传递信息的角度来整体客观地评估健康状态的无创检测仪器, 它在筛查、检测人体的亚健康乃至疾病状态方面已显露出价值, 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笔者将另作报道。

参考文献

[1]周学胜.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83.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161.

[3]蔺云桂.经络图解 (修订本)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1.

[4]孟竞璧, 田嘉禾.十四经脉显像探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3.

[5]陈明政.百病信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66.

[6]张月萍, 王建军.摄食控制的神经体液机制研究进展.复旦神经生物学讲座, 2002:26.

[7]上海中医学院主编.经络学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6:128.

[8]刘俊岭, 胡翔龙, 黄龙祥, 等.经络研究取得进展.生理通讯, 2000, 19 (6) :128.

[9]高依卿, 陈葳.“肝胆相表里”学说对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异常诊疗的指导意义.福建中医药杂志, 1998, 29 (6) :32.

[10]翁心植.内科学辞典.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1995:78.

十二经络 篇2

解穴(既点穴)是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十二脏腑经络点穴)解穴,解穴方法起源于古代按摩和中国武术中的点穴和解穴术,是调理阴阳平衡、消肿止痛、激活细胞、提高人体免疫力,通过解穴,把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不打针、不吃药、特效疗法、防病、新颖独特是一种纯绿色、特效、神奇新绝技、疗效短,见效快,无副作用,标本兼治,疏通解穴各种疑难杂症(中医没有疑难杂症是病都是经络瘀阻解开就愈): 中医讲是病都是经络不通既“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法比传统中医针灸疗效快40—50倍 ,不打针、不吃药、特效疗法、是一种纯绿色、特效、神奇新绝技、疗效短,见效快,无副作用,标本兼治,疏通解穴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中医没有疑难杂症是病都是经络瘀阻解开就愈,是癌症都是堵在经络上,它既不堵血管,也不是堵在神经上,中医没有癌症一词,只是经络穴位的气滞血瘀,气血能通过一点就是良性肿瘤,一点不通(堵死)就是恶性肿瘤或西医所说可怕的癌症。):近视、鼻炎、颈椎肩周炎、精神病、半月板损伤、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脊椎各种疾病、坐骨神经痛、癫痫、抑郁症、前列腺、尿床、肾炎,妇科:痛经、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肌瘤、月子病、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各种痔疮、痛风、帕金森、高血压、中风、飞蛾症、重症肌无力、梦游、各种疑难头痛、青春痘、湿疹、三叉神经痛、盗汗、甲亢、支气管哮喘、心脑疾病、变异心绞痛、风湿、类风湿、癔瘫、神衰、足跟痛、强直性脊柱炎、静脉曲张等

近视、弱视:一位四岁男孩右眼弱视0.6她母亲在南京医院工作,经南京多家医院治疗没有明显疗效,经过解穴一次理疗提高2行0.8

痛风:南京一位18岁学生在家疼痛三天,不能行走是嘌呤紊乱,尿酸盐就像水银一样沉积在最低穴位,只要把尿酸盐排出、就能治愈,到他家点穴治疗一次就能行走,因为是高三治疗两次就上学了。

精神病:张某,女,二十三岁因家庭琐事、又离婚精神受到重大刺激,心灵创伤、思虑过度、躁动不安、严重时打人骂人在南京精神病院被电休克多次,天天吃药,我打通她督脉,心俞、肝俞、脾俞、百会、胃经、脾经舒筋活络、通阳开窍、醒脑宁神、安神定志,她母亲不信,我说十五次左右不见效分文不取,十四次治疗就变成一个很文静女孩。

股骨头坏死:09年刘女士58岁行走很困难,一个疗程由黑变红。瘫痪在床十几天就能站立。

耳痛:一位女士耳朵痛,好多医院检查都说没有原因,起来痛苦难忍,一次解穴就不痛了。

半月板损伤:何女士56岁半月板损伤,看了好多医院疗效甚微,好多医院建议她做手术,她都没有同意,上下楼梯很困难,行走吃力,经过点穴三天见效。还有的天天吃进口药花掉几十万钱。还有11年18岁高三学生陈XX因打球半月板损伤,12年18岁女学生祖XX撞到门也是半月板损伤三个疗程解穴痊愈,至今未发。

鼻炎:一位52岁杨女士鼻炎天天奇痒难受,吃激素药就会发胖,经络点穴治疗三次就不吃药了,九个多月随访至今未发。

痔疮:09年一位48岁男士司机在卫生间流血都能听到,两只眼睛都突出,经过3天见效,回访至今未发。

肩周炎:何男士50岁肩周夜里疼痛睡不着,影响工作,一次解穴见效。至今未发。

脑积水头痛:09年张女士,37岁头痛欲裂,两手抱头,呕吐,痛苦难忍,痛势甚剧,后脑象铁钩拽一样疼痛,经南京医院检查是脑积水,在省院建议做手术,她家有人是医生建议不做手术,经过经络解穴4次基本不痛,一个月检查积水没有痊愈,回访至今未发。

肾炎:09年湖南一位38女士,在南京查出肾炎,要她准备二十多万元,经过解穴三个疗程痊愈,至今未发。

经络实质初阐 篇3

自经络学说悄然于中华大地出现起,它便一直指导着我国历代医疗卫生事业。从现存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到《黄帝内经》,再到以后各家的相关文献,我们模糊地看到了经络学说的形成、成熟与完善的过程及经络的神奇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了用现代科学语言全面、系统地表述经络系统及其对人体的调控过程和机制,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对经络实质和经络现象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但其研究思路与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无疑是不容忽视的。

依据古典文献,有的学者指出,古典经脉可分为作为血循环系统的脉络系统和作为气循环系统的经络系统,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其中血循环系统通过解剖清晰可见,故本文主要论述气循环系统(经络系统)。

几十年来,关于经络实质这个问题,中医养生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执著于循经感传现象而守着神经系统不放;有的认为气是组织液或各种微粒而定经络为结缔组织或各种通道;有的猜它是独立于神经、血管、淋巴系统等已知结构之外的特异性结构;有的说它是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

几十年间,许多学者提出的观点都触及到了经络实质的某个侧面。其中对我们启发较大的是高震等提出的“线粒体腺三磷学说”和陈鑫剑等发现的“有极性的细胞”。可惜前者未能推广,无法解释众多的经络现象;后者则坚持气为组织液而经络为结缔组织的错误观点。

通过科学研究,高震等学者发现了经络在能量上的某些特性,提出了“线粒体腺三磷学说”。陈鑫剑等发现的“有极性的细胞”又指出了细胞间的联合运动的存在。在此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与个人经验,对于经络实质,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理论阐释:经络系统是由各条经络相互交汇、密切联系而成的遍布全身内外的网状系统。其中经是由大量联合、谐调运动着的组织细胞及其周围组织形成的树状系统的主干(称为链状系统),络则是经的分支。由于大量组织细胞联合、谐调运动,必然相应的引起周围组织液的规律流动,局部电位的谐调变化,细胞内外物质的谐调交换……,从而影响了全身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及内环境的稳定。

经络里运行的是气,也就是能量。它以动能、势能、电能、光能、热能、磁能、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富集于经络上,并通过质量互变规律、物质(能量、质量)守恒规律等自然规律维持着经络的存在及功能,维持着人体与自然的联系、平衡。故经络中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人与自然两种因素,却决定着经络的盛衰,人体的壮弱。

我们的祖先指出,正经的根在四肢,并依其根分为十二正经。而十二正经在能量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其功能上的不同。我们的祖先称,每条正经所对应的那一类功能为一个脏或腑,位于正经在躯干内的另一端。又不同功能所需能量各不相同,故不同脏腑所属正经上的能量各不相同,而能量与功能上的差异又造成了各脏腑形态的多样。而中医的每个脏腑可能是一部分、一个或几个器官。

人体就是由各功能在方方面面的谐调配合而形成的一个整体。其配合的结果就是任何一个脏腑均受其他脏腑影响,任何一个组织、器官甚至细胞均可体现其他组织、器官或细胞,均可体现整体。各功能的相互谐调,需要能量的相互交融,即经络相交。经络相交汇的点功能复杂,有谐调相交各经络的功能使之平衡的作用。该点通常是能量富集处,即处于联合、谐调运动状态的细胞于该点相对更活跃,数量也更多。

经络上能量富集处就是穴位,起着调节并反映一经或相交几经的功能的作用。穴位的位置不同,其功能也不同,即其中的能量不同。有记载的穴位大多是针灸可及的浅表穴位,体内深层难刺激到的穴位则极少记载。其中体表穴位又是谐调人与自然的枢纽。

在实践中,古人更发现了“奇经八脉”这经脉的经脉,并指出,奇经八脉广泛地联系着诸多经脉,广泛地联系着自然,它们以经脉的形式谐调着人与大自然间的平衡;谐调着人体诸多经脉,诸多功能。故人体衰弱,通常奇经八脉先衰;人体盛壮,则奇经八脉先盛。

现象阐释:

本体只有一个,现象却千变万化。

大量链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呈谐调运动的状态,自然就具有声学特性。大量呈链状排列的组织细胞的细胞膜电位谐调、联合变化就形成了经络的电学、磁学、光学特性。大量呈链状排列的组织细胞及其周围组织内外各种生化反应的谐调进行和大量细胞间及细胞内外物质的谐调交换,又形成了经络的生物学特性和热学特性。大量组织细胞呈链状谐调、联合运动及其所引起的组织液的规律流动,又形成了经络的力学特性……所有这些特性均是经络能量的表现形式,所有这些特性又均可呈现无数种现象。

经络是一个整体。它不仅自身是一个整体(有克隆、幻肢痛等多种表现),更是与自然相联系(如:中医的伤寒理论等)并形成一个整体(有“天人合一”等古老的传说)。

经络的整体性使它极难改变,但经络又是可以依内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如各种肿瘤的发生,水土不服的适应等。

因而经络又是特异的。它不仅自身各条经络各不相同(具体表现有:肝与胆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不同人的经络也各不相同(如:排斥反应,体质等)。

正如人们通常感觉不到体内脏器一样,人们通常是感觉不到经络的存在的。只有在经络的功能亢进或衰退(经络上的细胞兴奋性增加或减退)到一定程度,产生一定影响时,它才会以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等形式表现出来。其实人体的各种病态,都是人体接受或损失了一定量的能量,而经络一时适应不了的表现。

随着一天的劳作,人体某些经络疲乏变弱,而使人产生困倦。人体在睡眠状态下,不仅疲乏的经络可以得到休息,而且在某些时刻,奇经八脉中的部分会活跃起来,这不仅能极大地促使各经络的能量谐调,而且可以从大自然接受某些能量以充实人体的经络。

随着生命的发展,经络能量逐渐送还给了自然,经络的功能逐渐衰退,人逐渐衰老。一旦某条经脉衰竭(经络上的细胞几乎没有了活力,即经脉闭阻不通),全身的功能立即调动以促使其恢复,形成了“回光返照”。而所有经脉的最终衰竭,就是通常所说的死亡。横死则是因人体最根本的经脉突然衰竭。

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体蕴含着宇宙的大秘密。这个秘密的揭开将突破现有的科学框架,而向人们展示一个全新的世界,并让人们在新的世界观和时空观指引下形成新的科学理论。经络便是祖先指明的揭开这个秘密的钥匙。

探索经络——浅析阴阳 篇4

1 中医理论中的阴阳

阴阳学说是古代的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阴阳学说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理论体系, 贯穿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阴阳的运动规律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阴阳不可见, 但水火可见,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水火是阴阳特性的标识物, 观察分析水与火的特性, 则能体悟出阴阳的基本涵义。水具有寒凉、滋润、静谧、抑制、沉降、有形等特性, 故属阴;火具有温热、干燥、兴奋、运动、升腾、无形等特性, 故属阳。在中医学中, 阳的特性是热、动、燥;阴的特性是寒、静、湿。中医运用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生命体生理病理现象及变化进行描述或解释, 尤其是在病理方面。这些内容是反复体验和观察的结果, 极具科学价值, 但直到现在仍未得到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应有重视。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存在阴阳失调。探析阴阳变化的内在机制, 不但会加深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 更有益于疾病的防治。

阴阳平衡是阴阳双方维持着大体均势、相对协调与稳定的结构关系, 是器官组织与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协调有序, 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的一种状态。如《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 以充其形, 九候若一, 命曰平人。”阴阳平衡, 阳为主而阴为从, 即“阳气既固, 阴必从之”。阳生阴长, 无阳则阴无以生。阳至则动, 动则气生, 气生则各种物质代谢活动才能进行, 才能产生各种生理病理变化。“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 调整阴阳就是使阳气得其所归。

阴阳失衡既是病变的原因也是病变的结果。疾病总会伴有器官组织的病理改变及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障碍, 阴阳失衡是主要的外在表象, 是疾病的基本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 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阴阳偏盛偏衰指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这些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阴阳失调。其中阳气盛衰是变化的主导方面, 也是阴阳变化中最常见的, 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亦是通过阳气的多寡来体现。形成阳偏盛的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 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 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出现壮热、烦渴、面红、便臭、尿赤、苔黄、脉数等证。阳虚与阴盛多为机体机能减退、气化不足或寒邪直中于里、阴湿积聚, 伤及阳气所致, 可见形寒肢冷、踡卧、面色晄白、溲清便溏、舌淡脉迟、水湿留滞等证。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脱失为《内经》以后发展的阴阳内容, 本篇不作讨论。辨别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同样调整阴阳也是主要治则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调整阴阳, 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促进阴阳自和、阴平阳秘、袪邪扶正, 使阳气归其所, 恢复器官组织生理功能活动的协调稳定, 乃是临床治疗的根本法则。其主要治法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损其有余;阴虚补阴、阳虚温阳, 补其不足。另外, 通导积滞、补气理气、袪湿化痰等都是调整阴阳。

2 探析阴阳变化机制

2.1 体温调节

阴阳偏盛偏衰, 其外在表象就是寒热不同, 寒热是相对人体恒定体温36~37℃而言。人体对产热与散热有着精细的调节, 从而维持两者的平衡与体温的稳定。体温调节的整合机构分布在神经系统的许多水平:从下丘脑与边缘系到低位脑干和网状结构, 脊髓及交感神经节。下丘脑是进行整合的主要部位, 下丘脑视前区的功能可协调各低级水平体温调节系统的活动, 从而达到最适宜的择定体温。机体发热多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 但也有许多发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出现调节障碍, 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使产热大于散热, 体温升高。发热虽是阳盛机制之一, 但常见的中医病症内热多数为局部温度升高非全身发热, 与体温调节关系不大。

血液循环是体内传递热量的重要途径, 使机体深部各个器官的温度能趋于一致, 从而使内的总体温度恒定在37℃左右。血液也可将体内的热量转移到体表散发, 皮肤血流量的变化调节着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器官组织血流量增加, 代谢水平升高, 产热增多;血流量减少或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缺乏有效灌注、代谢水平降低, 使产热减少。所以血流量也是阴阳变化的机制之一。血液循环的热转移不能完全均衡各器官的温度, 各器官组织会因代谢水平不等而表现出温度差异。如平时肝脏温度为38℃左右, 激烈运动时肝静脉血的温度可达到42.2℃;寒冷能使直肠温度降致34.5℃, 长跑运动又可使肛温上升到41℃。血液的热转移不良是导致内热病症的重要原因, 多为气不生、血不行。

2.2 血管自律运动与阴阳变化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液交换的场所, 器官组织的微循环血液灌注呈自律运动状态, 微循环功能单位是最基层的组织单位, 也是物质与能量代谢的场所, 其所属胞外成分构成了细胞活动的微环境。阴阳盛衰可表现为微环境温度及组织液的变化。局部组织产生或分泌的血管紧张素Ⅱ等缩血管因子、代谢产物、组胺、缓激肽、神经肽等舒血管因子调控着微血管的自律运动。组织的缩血管物质与舒血管物质浓度或含量的相对动态平衡是微环境稳定、组织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而其平衡性的破坏是病理性阴阳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 胞外基质的变化, 动静脉压力变化、内皮细胞对活性介质的敏感性、淋巴液回流、血液中的氧及营养物质、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各种信使、细菌毒素的含量, 血中及血管外儿茶酚胺等都影响着微环境的稳定与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阳气既固, 阴必从之”, 这里的阳秘就可指缩血管物质, 组织缩血管物质的产生与组织的生理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所以阳气的得归其所可代指生理活动, 能调节阴液的平衡。

组织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活动时的血供是微血管自律运动的常态。自律运动改变不外三种情况:①缩血管因子及舒血管因子同等浓度或含量增加与减少;②缩血管因子相对增多、舒血管因子相对减少;③缩血管因子相对减少、舒血管因子相对增多。表现为自律运动加快、减慢和微循环开放时程的改变;也可能自律运动消失, 微循环长时程开放, 血流缓慢、血色变暗、红细胞聚集、血液瘀滞。其中缩血管因子与舒血管因子若平衡则保持生理状态, 而平衡被破坏多产生病理改变。器官组织生理功能活动加强, 血管自律运动加快, 血流量加大, 能量代谢旺盛, 产热也会增加, 表现为阳气旺盛。组织液的含量虽然受体液调控因素的影响, 不过局部组织的代谢活动也可使其变化。能量代谢活动增强本身加大对体液与能量的消耗与需求, 血管自律运动加快, 组织液会略减少以适应代谢状态;疾病状态下受神经递质、细菌毒素等影响组织代谢活动加强, 缩血管因子产生相对增多, 静脉回流增加, 毛细血管静水压降低, 促使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也会减少, 表现为阳盛阴虚。反之, 组织生理功能活动减弱, 或胞外基质干扰细胞生理活动, 代谢水平降低, 缩血管因子产生相对减少, 自律运动减慢, 静脉回流不畅, 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 更兼舒血管因子产生相对增多, 微循环开放时程延长,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外渗, 组织液会相对增多, 表现为阳虚阴盛, 尤其胃肠等器官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增多时。组织水肿、细胞外液增多会加大神经递质或其他信使及氧、营养物质的弥散距离, 同时也会加重细胞的损伤, 结果导致生理功能活动下降, 代谢水平降低;寒邪中表中里都会降低局部温度, 影响酶活性、降低代谢, 兴奋交感神经, 影响血液灌注, 表现为阴盛阳虚。反之, 组织液减少会缩短功能活动调节递质及氧、营养物质的弥散距离导致生理功能活动加强, 代谢水平升高, 表现为阴虚阳盛。临床常见病症的阳盛多为微血管周围的舒血管物质产生过多导致组织血液灌注增多, 代谢水平升高, 产热增加, 有时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 组织液增多;同时血流速减慢或静脉回流不畅, 热转移不良, 局部温度升高。如炎症、免疫发热及舒血管神经肽分泌失常的内热等。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 的典型症状是近100%的患者有发热, 有肌肉酸痛, 肺部有较重的渗出性病变, 以中下肺野为主, 病变部位多集中在肺外周部分, 有片状、斑点状密度增高阴影。许多研究可证明ACE2是SARS病毒的功能性受体, ACE2是含锌的跨膜肽酶, 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亦表达。ACE2降解Ang-Ⅱ为7肽的Ang (l-7) 。Ang (1-7) 具有促使血管舒张的作用, 还可以增强缓激肽的活性。SARS病毒与ACE2相结合后有可能会影响其酶学活性。Ang (1-7) 活性增高一方面可舒张微血管, 另一方面协同缓激肽增加微血管通透性使血浆渗出。颇吻合SARS急性肺部感染的影象特征。

3 内热与能量代谢

经络实质、穴位和针灸 篇5

针灸离不开经络, 古人针灸取穴有“宁错其穴, 勿错其经”之说。所以, 只有在破解经络实质之谜和弄清经络作用的前提下, 才具备研究针灸机理的理论基础。也只有在破解了经络之谜和经络的作用的前提下研究针灸机理, 才顺理成章, 方能水到渠成。

通过解剖, 看不见经络的组织形态是不足为怪的, 一切现象都是本质的反映。所以, 透过经络现象究其经络本质, 是作者探索经络之谜的根本思路。50多年前, 中谷义雄用9V直流电刺激皮肤, 发现经络有低电阻 (良导) 性, 经穴部位比非经穴部位电阻值低, 而且, 两者电阻值相差很多倍。之后, 研究者们又发现了很多经络特性和经络现象。

经络的低电阻性, 使经络形成了立体的良导网络系统。只有在经络低电阻的前提下, 才会产生电、声、光、热、磁等诸多经络特性。经络的低电阻性是产生所有经络特性和经络现象的先决条件。经络的低电阻性是所有经络特性及经络现象之母。所有经络现象和经络特性皆是经络的低阻效应。所以, 必须以经络的低电阻性为切入点, 做为打开经络实质之谜的钥匙。

破解经络实质之谜的最关键, 是要弄清经络为什么会具有低电阻性, 根据物理学的导电理论, 人体之所以能导电, 是因为体液中含有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正、负离子。在测试皮肤电阻时, 经络测定仪 (电阻仪) 所显示的数据, 是仪器对正、负离子含量的感应, 正、负离子含量越高, 导电性就越好, 电阻值就越低。正、负离子含量和电阻值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正、负离子含量是决定电阻值的唯一因素。

导体的导电性能取决于导电物质含量, 导电性能和导体的形态是毫无关系的。经络测定仪只能对正、负离子含量有感应, 对组织形态是没有感应的。经穴部位之所以比非经穴部位电阻值低, 绝不是因为经穴部位具有某种特殊的组织形态或某种特殊的解剖结构, 而是因为经穴部位比非经穴部位正、负离子含量高, 经穴部位是正、负离子密集部位。所以说, 经络的物质基础是密集的高含量的正、负离子。简而言之, 经络实质是正、负离子富集群。如果把人比做宇宙, 体内的正、负离子就是无数的星斗, 经络就是由密集的星斗汇成的银河。

2 “气”是电磁波

古代中医典籍中, 经常提到“气”, 如“原气”、“宗气”、“营气”、“卫气”、“神气”、“脉气”、“经气”、“得气”、“行气”、“气行”、“调气”、“气至病所”、“移气于足”……。那么, 古人所说的“气”究竟是什么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研究者们对气功师发放的“外气”做了测试, 结果表明, “外气”的物质成分极其复杂, 其主要物质成分是电磁波。

古时候, 没有现在这么多学科理论, 人们没有电磁波的概念。所以, 古人把电磁波沿经络传播时产生的搏动感觉, 认为是“气”的走动, 是可以理解的。

3 经络与电磁波

就结构而言, 人体所有系统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是, 人是有机的整体, 所有系统的一切生理活动, 是各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完成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电磁波, 电磁波是包括神经在内的所有系统一切生理活动的必须条件,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 必须在电磁波的营卫下才能完成。电磁波沿着经络不停息地传播着, 营卫着所有系统。经络是所有系统的“供电通道”和“信息通道”, 在电磁波的贯穿下, 使府脏、肢节、体表成为有机的整体。所以说, 经络统督着所有系统。 经络是由正负离子富集群构成的良导通道, 电磁波是经络的承载物, 电磁波并非经络实质。经络和沿经络传播的电磁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经络与电磁波的关系相当于血管与血、电线与电的关系, 经络只是个良导的通道, 起到传导感应、传递信息和“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作用的, 是沿经络传播的电磁波。

4 针灸作用机理是改善电磁波的流量

既然各系统的一切生理活动必须依靠电磁波的营卫, 电磁波的流量就必然左右着各系统的生理活动机能。电磁波的流量越大, 经络营卫系统的生理活动机能就越旺盛;电磁波的流量越小, 经络营卫系统的生理活动机能就越衰弱。如果某条经络的电阻低于正常值, 电磁波的流量必然过大, 该条经络所营卫系统的生理活动机能必然过盛, 此为太过, 则会出现实证;反之为不及, 则会出现虚证。 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线为经, 每条经有数条横向分支, 分支为络。分支延伸至体表部位即是穴位, 穴位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

针灸作用机理是通过对穴位的物理刺激调整经络的电阻值, 改善电磁波的流量, 使经络营卫系统恢复正常的生理活动机能。针灸具有双向调节经络电阻值的作用, 通过针灸, 使异常的经络电阻恢复至正常值, 电磁波的流量也就随之恢复正常值, 经络营卫系统的生理活动机能即可恢复至正常的平和状态。通过针灸改善经络的电磁波流量即是古人所说的“调气”、“调虚实”。

上一篇:管道裂纹下一篇:服务传递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