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二心理调适(精选6篇)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1
心理调适
【要义点拨】
相对平日的作文练习来说,考场作文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特定的地点,有限的时间,有教师监考,以及关系到升学考试的成败。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极易产生以下六种不良心理现象:虚荣心理、投机心理、恐慌心理、畏难心理、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考生一旦产生了上述不良心理,而又不及时且有效地调适,以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将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表达,甚至可能导致考试的全面失败。【方法点睛】
1.虚荣心理。在进行考场作文时,切不可让虚荣心占了上风。据了解,每年总有一部分考生,在考场作文时心里老想着自己的考试是专为父母、老师争面子的,认为只有考试成绩优秀,最后金榜题名才有脸面见“江东父老”。由于这种不良心理主宰,他们的作文大都在担心和忧虑中度过,既怀疑自己的作文能力,又担忧其他同学特别是平时作文不如自己的同学超过自己,以致丢了面子。在如此心态下,他们在谋篇布局时注意力分散,顾虑重重,忧心忡忡,往往出现审题失误、思路不畅、表达失当等问题。因此,在考试作文时,考试动机一定要纯洁,考试目的一定要端正。想到考试只是对自己的一次检测,一次评价,不为其他什么,只要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则可。去掉了虚荣心,心理负担减轻,作文自然会成功。
2.投机心理。这几年高考卷面上多次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但考场作文中仍有仿作、抄袭现象,主要是一些叙事性的文章。这类作文往往套用刊物上某篇小说、寓言的情节和人物,模仿这些故事的结构。少数考生还能作些加工改造,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更多的考生则是全盘照搬。为此我们考生必须端正文风,杜绝投机心理。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能心存侥幸,以为套用现成的故事可以蒙混过关。这类作文一经发现(实际上不被发现的可能性极小),只能是得分最低的一类,甚至会被评为0分。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倒也无可非议;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
3.恐慌心理。踏着刺激神经的铃声,步入气氛严肃的考场,见到监考教师一前一后正襟危坐,不由得心儿怦怦直跳起来。再又想到老师的嘱托,父母的期望,自己的写作能力等,无形中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压力,恐慌心理随之而生。此时此刻,我们要善于调控自己,竭力使自己的心由“热”变“冷”,从恐慌转入平静,从紧张走向轻松。我们不妨想想:自己的作文水平平时在班上的等次,或许类似的文题也写过,即使没写过,变通一下也不难。再不想想,即使文题较难写,其他考生不也一样感到难吗?再把考场当平日上课的教室,把监考老师视做平日为自己授课的老师。这样一来,心情就会平静许多。排除了作文时的恐慌心理,我们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4.畏难心理。一部分考生,对作文往往产生畏难心理。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写作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文章并不单纯是文字技巧的产物,而是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生活阅历、理论造诣、词章修养、写作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事实上,没有一个考生在上述几个方面是空白,也就是说,每一个考生都具备一定的写作素质,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考场写作中,要扬长避短。
5.自傲心理。一部分考生自恃语文基础知识扎实,作文水平较高。并且,为了迎考,语文老师指导大家作了系统的复习和训练,自己在考前也作了一些准备,有的准备了许多作文材料,有的搜集了不少范文,自以为是“饱学之士”,“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考试时,一旦碰到曾写过的“熟题”,或曾练习过的类似题目,便喜形于色,心情激动,以为胜券在握了,随之萌生盲目乐观、自得自傲的不良心理。在此种心理状态下,他们认为作文考题无需认真审题、周密构思、精心表达,只要大笔一挥,作文就成功在望了。也不去细想,如此的“熟题”,怎样才能写人所未写,发人所未发,尽量写出有新意的佳作,结果作文平平,毫无新意和深意,落得个“浅水里翻了船”的结局,岂不悲哉!为此,考场作文时,切切不可存有自傲心理。一旦意识到自己存在这种不良心理时,应当及时调控,彻底排除。其方法很简单,即放下架子,正视自己,慎重对待,力求创新。
6.自卑心理。有的同学,学习一贯努力,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期如数地完成,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可是作文成绩总在中下等次徘徊。这样,他们便产生了自己不行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低能儿,不如其他同学的天资高。在写考场作文时,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主宰,常常怀疑自己的作文是否扣住了题意,是否偏离了题旨,是否表达正确等等。再加上参加的是十分重要的升学考试,心情便更加紧张。看着同学们早已破题写作了,自己还挨不到入题的边儿,心里越发焦急。由于考虑不周,匆匆写了几行又画去,画去了之后又重写,直至考试时间到了也难成文,最终误了大事。造成这种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自卑。作文水平处于中下等水平的同学绝不能出现自卑心理。在考前和作文考试中一定要树立起必胜的信心,充分地相信自己。要想到,自己平日已努力学习了,老师提出的要求也基本达到了,处在同一学段的同学,比自己也强不了多少。考场作文不是同平日作文一样吗?相信自己一定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考场作文。我们如能及时有效地将自卑心理调整为自信心理,考场作文成功的目标定会达到。
总之,在考前,我们不仅要作好写好考场作文的知识准备,更要注意调整考前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控或排除考场作文时不良心理的干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考场佳作。【训练点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
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择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此文题在审题方面的难度较小,要确定中心立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材料的中心指向也很明确。“不”即是一种拒绝,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显然这里的“拒绝”应该更有深意,如何挖掘深入是构思的关键,还是得回过头来看材料所列举的几个事例,思考“为什么要拒绝”。第一个例子说明:不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的问题。第二个例子说明: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人格和操守。第三个例子也是个性与环境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规律可循:这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选择这个角度立意,文章就深刻了。例文一 戾 啸 李 琦
水,火铭。
说女人是水做的,永远是沉默的羔羊。却不知生来就酝酿的乖戾。在爆发的一刻……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爆发时释放的能量惊世骇俗。
纤纤作细步的女子,在婆婆的百般刁难下毅然请归,在那个封建世俗,流言飞语泛滥的年代,“妾不堪驱使”,在自尊面前她们显得苍白无力。
在封建的大院里,林黛玉羸弱的身影,一手被封建枷锁禁锢,一手仍在做垂死的挣扎。她也许让人怜悯,一如丹麦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但更多的是敬畏,像在雷电中被拉长了身躯,用剑划破苍穹。
鲁妈是个圣人,在命运和生命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后,又死而复生。她用微弱的力量反抗——虽然只是将怨恨诉诸撕支票。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路上,这静默的破灭,并不使我懊丧。”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就是一座废墟,但他并没有颓丧的灵魂。他用原始而古老的思维和方式表达爱意。虽然他只有卑下的身世和奇丑的面容。
最终他用抗击维护自己的爱人长长地将对上帝,对命运,对邪恶牧师,对不公社会的“不”字拉向了钟楼楼底。在血泪中,他愿:我的爱人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对爱和幸福做的抗击,就像每次光临山庄的风一样,呼啸着一颗受伤害却坚毅的心。他的叛逆是不平静的睡眠,长久地呜咽着屈服者的悲鸣。青春不羁的心寻找着黑色的眼睛。
当一切都已经化为戏剧化为长卷,化为缠绵的故事时,经典留给我们英雄情结和思索。在叛逆的年代,叛逆的岁月里,有些许个这样的故事。
他或她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放弃了万人同挤的独木桥,冲破万般阻挠跨上了另一条阳光道。
小鸟愿意为天空弄伤自己的翎羽,因为它是他的信仰。所以他或她选择对父母,对家长说“不”,然后去攀登理想的山峰。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以或喜或悲的句号结尾,但我知道他们比同龄人多出许多的果敢和勇气,责任和执着,牺牲和代价。
当一个又一个勇者选择了世俗所否定,甚至摒弃的莽撞时,一个更加强悍的心灵在铸成。
解析:文章内容充实,旁征博引,从古代到近代,从诗歌到戏剧、小说。直接引用的诗句也非常经典恰当,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所选取的事例都非常典型,能够明确地照应中心:对世俗的反抗。这使得文章呈现出比较大气的特点。另外,在选用材料时敢于打破陈规、独辟蹊径,比如对林黛玉和鲁侍萍的剖析,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所关注的要点,可以在发展等级中赢取较高的分值。例文二 落花·磐石·流水 甘 晓
沿溪而下,行云流水,落英缤纷,萍水而逝。
流水清澈,花瓣亮丽,每片花瓣都是水的精灵,而使水显得更加高贵,进而缥缈。
它们从掉下来的一瞬间,便注定要逝去,随波,逐流。它们从不会拒绝什么,水到哪儿,它们亦跟去哪儿。它跟着水一起到险滩,水愤怒,它说“好”,于是也激昂;一起去深潭,水平静,它说“好”;一起去瀑布,水欢腾,它亦说“好”,于是也雀跃。而后到了江河,亦然。最后到了大海,亦然。对流水,它从不会说“不”,因为远方在诱惑着它,这种诱惑,她难以拒绝。
可它得到了什么吗?它得到了整个大海吗?它得到了整个远方吗?没有,连一滴水也不属于它。它所等来的,却是腐朽与堕落,还有不留痕迹的逝去。倘若它能够拒绝,它将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而化作新的花朵,新的生命,永远不会离开。但是,这只是假设,流水无情,落花无情,命运注定了它要飘零,只因为它不懂得对诱惑说“不”…… 溯源而上,湍流喧豗,磐石峻峭,遏浪而伫。
流水猛烈,磐石坚强,每座石头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让水行进更加艰难,进而咆哮。它们拒绝被急流带走。它们相信,从女娲补天开始,它们便在这里,虽然远方有诱惑,虽然身边有阻力,它们宁愿统统拒绝而永不离开。任凭流水从脚下缝隙中逃走,任凭流水鞭着、推着自己的身体,任凭流水激愤地泛出白浪,溅去天上与人间,岿然不动,“轰轰”万壑雷是它们对着世界,对着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诱惑,大声说“不——”。
渐渐的,它没有了棱角,但圆滑只让水更快地从身上流走,流走……即使有一天,它被世俗之水磨得光亮,它依然大声说“不”。对流水,它依然可以拒绝。
那么,永远在它身上体现,它没有生命,却得到了永恒的生存,得到了不留痕迹的延续。
倘若它不懂得拒绝,它将如落花一般,毕毕剥剥沿河床而去,或分解成泥沙,或沉积在海底,会风化,会消失,尘世将它吞噬,不再有它的永远。
但假设依旧是假设,流水无情,磐石有情,它的未来如从前,它的永远一如瞬间。只因为它懂得说“不”…… 落花似水,逆来顺受,轻描淡写,逝去无痕。磐石如山,拒风绝雨,浓墨重彩,无欲为刚。你愿做哪一个呢? 解析:文章如诗歌,直接用意象组合成篇。“落花”与“磐石”相对应,一柔一刚,个性鲜明。然后用“流水”穿梭其间,连接分散的两个意象,使文章浑然一体,所以虽有两个部分独立成段,但并不显零散。两个主体意象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其结果的对比也很鲜明,虽然文章未直接表明观点,但作者的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描写的字里行间,从两个意象的对比之中我们都可以领悟。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在学术上或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物,都是刻苦、有恒心的人。可见一个人能否勤奋刻苦,是否有恒心、有毅力,不仅是他有无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反映,而且是他能否成为栋梁之才的重要因素。请以“刻苦有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刻苦”与“有恒”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此为话题来写文章,要能看到二者的联系,更要能看到二者的区别。要求在行文中或能运用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将二者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或能通过生动的记叙、描写讲述一个苦读成才的故事。如果以“刻苦有恒”为话题写记叙文,则应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概括介绍,而应有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细节。描写惟其生动,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惟其真实,才能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这是写作时应认真加以考虑的。例文一 学贵有恒 边大岩
“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学习上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世界上不是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学者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格。他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曾经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使它醒了以后更加兴奋。”
然而有些人,他们不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天学习太单调乏味。还有些人,他们的理想十分远大,但由于没有恒心而未能实现。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贺拉斯》中生动地刻画了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有理想,说了不少豪言壮语,甚至在梦中也在追求丰功伟绩,可一旦动手实行,就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学习上则是一曝十寒,最后落得年华虚度、一事无成的下场,成为人们的笑柄。事实证明,只有把想和做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它就像两军阵前的交锋,不坚持到最后一刻,就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科学知识就像是光辉灿烂、琳琅满目的大宝库,它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吸收其养料。无数事实证明:做学问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只有通过刻苦有恒的学习,才能吸取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上、艺术上取得成就。不难理解,如果达·芬奇不从画蛋入手,苦练基本功,日复一日,久而不怠,他会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吗? 以前我对“学贵有恒”并没有体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曾经当过败兵,做过俘虏。就拿学习外语来说吧,我想学外语,学好了它,将来就能成为沟通中外关系的使者。初学时,我的心就像是凌空高飞的大雁,但一落实到行动上,就总是忽冷忽热,结果一无所得。失败教训了我,我开始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学习,不向困难低头。通过几年的学习实践,我的外语成绩不断上升,我也对“学贵有恒”的道理体会得更加深刻。我深深地认识到:成功的航船只能航行于汗水的海洋,成功者的最大奥秘在于持之以恒。
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是从自己的脚下升起的。一个人在事业上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怎么会有“金石可镂”的壮举呢?生活就是这样公正,胜利从来都是属于那些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人的。
解析:“学贵有恒”是个不大好写的题目,但作者巧于构思,精于选材,善于论证,长于表达,文章写得有血有肉,颇有动人的力量。作者沿着确立论点、摆出事实、讲清道理、联系实际、推出结论的步骤层层递进地完成了论证任务,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浑然一体。例文二
“惟苦学论”可以休矣 任钟声
在学校,在家里,经常听到这样的训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学习就要吃苦,不吃苦就不会取得好成绩”。难道真是这样? 请不要回避现实吧!我们学生现在学习生活的确是够苦的了。清晨,当闹钟把我们唤醒,我们匆匆背起沉重的书包往学校里赶,脑际里闪现的全是老师留的作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日夜在题海中遨游,做到夜深人静,那一道道既有难度又有深度的补充题,搞得人筋疲力尽。唉!我们不止一次地哀叹:“如今当个学生真苦呀!”
白天,坐在明窗净几的教室里,我们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老师。一个45分钟连着又一个45分钟,脑子里那五花八门的知识像走马灯一样次第出现:刚才还是在“楚汉相争”的战场,忽然就进入了“万有引力”的迷宫;这一节还没结束“桃花源”的游赏,那一节“平面几何”的殿堂便拉开了帷幕。我们全神贯注,任凭敬爱的老师领航导游,神经绷得紧紧的,说实话,对待学习可谓专心致志。晚上,回到家里,父母依然把我们关到小屋里,我们电视难得看,音乐不能听,仍旧上紧思想的发条,我们老老实实地完成各科作业。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谆谆教诲不绝于耳。试问:这样的学习生活,难道不算苦吗?谁解其中味呢? 我们鼓囊囊的书包里,除了课本和作业之外,各种各样的“导学”、“练习”、“解难”、“指津”的书籍资料,几乎是与日俱增,要读、要背、要写、要练,学习上的“大运动量”搞得我们简直不堪忍受。苦哉?苦乎!这的的确确都集中在我们这些尚未成年的学生身上。
摆出这些事实,并不是反对父母和师长的良苦用心,也并非排斥刻苦求学的传统美德。而只是想提出一个问题来:苦学是成才的惟一道路吗?不如此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学海茫茫无涯,何时才能苦到头呢?一味地强调苦学,物极则必反,超过了限度就会走向事情的反面。据一家青年报载:记者曾在某校调查,学生视力大幅度下降,14—16岁的学生近视者占23%;学生体质状况不佳,佝偻、驼背者增多。真是触目惊心呀!这种恶果的产生与苦学不无关系吧!难道“惟苦学论”不可以休矣?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我们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也需要阳光雨露似的各种营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有智有识的优秀老师已经创造了乐学和巧学的经验,这是减轻学生负担、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可喜成果。古人也曾说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这正是我们热切希望的。愿改革的大潮冲开“惟苦学论”的桎梏,愿崭新的乐学之风,让我们带着欢笑,带着歌唱,健康成长。
解析:这篇论辩性的议论文,论点鲜明,切中时弊。文章先叙述客观现象,提出反问,自然地过渡到本论;接着列举生活事实,阐明苦学之“苦”,错误观点不攻自破,论理切实而充分,令人无可置辩;然后笔锋一转,紧扣论题,表明观点,以报载的事实为证,从本质上揭示苦学的危害;最后提出希望,给人鼓舞。全篇结构严谨,文笔犀利,简洁明快,读来朗朗上口。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老师让八位同学做传递两串钥匙的游戏,要求是:第一,从队首传到队尾,使钥匙接触到每个人的手;第二,以最短的时间传递;第三,可以做三遍。这八位同学一连做了三遍:
第一遍,八人依次排好,钥匙从每个人手中传过,传完一串,再传一串。耗时15秒。第二遍,把两串钥匙拴在一起,依次传递,耗时5秒。
第三遍,八位同学把手扣成圆桶状,摞在一起,形成一个通道,钥匙一下子落到地上。耗时0.5秒。请以上述材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拟文题,自择文体,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按照游戏规则,八位同学连续把钥匙传了三遍,一遍比一遍效率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关键是突破思维定势,发挥了创造性。当人们囿于已有的知识、受到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在处理事情时往往难于冲破旧有的框框。只有摆脱并冲破它,才能使思维迸发出闪亮的火花,达到柳暗花明的境地,才能有所创新。以上是这个材料的主旨。明确了材料的含义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确定作文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形式。例文
突破思维定势 顾芸芸
三次传钥匙,第一次耗时15秒,第三次却只用了0.5秒。同学们的成功来源于在一个“传”字上打破了思维定势——只要碰到每个人的手就算是“传”。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一个美国人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郑重其事地拿出水果刀和一只苹果,说:“您知道苹果里藏着什么吗?”做父亲的不以为意:“除了果核还能有什么?”儿子就把苹果横切成两半,兴奋地说:“看哪,里面有一颗星星。”果然,苹果切面显示出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这位美国人沉默了,他已吃过多少苹果,却从未发现苹果里还有“星星”这样一个秘密。
传钥匙和横切苹果的故事,让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不怕标新立异,才会有质的飞跃和创造性的发现。
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出奇制胜,将有助于开创事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据载,足球鞋早在1895年就制造出来了,当时每对重585克。直到20世纪50年代爱迪达公司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发现鞋重与运动员体力消耗关系极大,而鞋重减不下来主要是因为始终保留了金属鞋头。他们大胆屏弃金属鞋头,设计出重量仅为原来一半的足球鞋。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深受青睐,供不应求。爱迪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突破了人们头脑中无形的思维框架:鞋重无足轻重。打破了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也就领先一步,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迅速占领了市场。这对于今天我们企业务创新、求发展是很好的借鉴。
突破思维定势,善于独辟蹊径,会在学习中提高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从1加到100,怎么算?老老实实“1+2+3+……”的演算,当然也能得出结果,但有没有简便方法了呢?只要动一下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50个101,这样很快就准确地算出答案。
是5050了。所以,我们解题时可以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它可能更简便,更合理。在观察问题时,不妨问一下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原来就是这样的吗?将来又会怎样?读书时也不一定完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可以想一下:有没有相反情况?有没有作者未说明白的道理?这样不断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创造欲、探索欲,就能体会到创造的欢乐,提高学习的实效。
由于传统力量和思维定势的作用,不少人容易对生活的各种现象习以为常。让我们树立问题意识,不断有所发现,找到创造的入口,到时候得到的收获,相信比快速传钥匙和发现苹果中的“星星”都要有价值得多。
解析:这篇议论文阐述的道理符合话题材料的精神。其写法上可供借鉴之处在于:1.从开创事业和提高学习效率两方面展开分析,思路清晰;2.精心选用了有说服力的事实论据加以论证;3.前后呼应,首尾圆融。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是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说的是爱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说的是爱国情。喜怒哀乐都是情。情,是一个永远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请你写一篇以“情”为话题的文章,把你想说的话、想讲的故事、想表达的愿望表达出来。[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写“情”,选材宜具体,写自己感受最深刻、最动情的事。只有首先感动了自己,写出来才有可能感动别人。主题宜集中、单一,积极向上。父爱、母爱、朋友情、同学情、师生情,都在选材之列,都可写出时代气息来。但不可误把早恋当做珍贵的感情来歌颂。写“情”,描述宜生动。要学会寓情于事,寓情于物。要借鉴朱自清《背影》,善于捕捉典型、生动的细节,用细节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用细节传达摧人肺腑的真情。这样才能以少胜多,给人留下值得反复咀嚼的回忆。例文
心弦上不逝的风景 沈迪枝
去县中补习那年,父亲病重,母亲脱不了身,叫妹妹送我。
那天,山风很大,羸弱的小妹肩挑两筐沉沉的行李,在沟沟洼洼里晃荡,瘦小的身子像根离地的芨芨草,颤颤地颠簸在荒凉里。
我默无言语地随在后面,静静地听风声里绿竹扁担的肩压声。满山是血色的夕阳,浸赤了草尖林梢,染红了隐隐的村居,小妹蜡黄的脸映得红山茶一样。
“哥,前面就是状元泉,四爷爷说,叫了状元泉,明年准能考中。”小妹一脸灿然,凌乱的刘海儿下,是一双充满渴盼的眼睛。
小妹放下扁担,理了理乱发说:“哥,我帮你叫,我声尖。”小妹像山里的妞赶集子似的掩不住喜色。娘娘岭上,小妹立在翻涌的草波里,夕阳柔柔地裹了浑身,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
小妹瘦小的双手捂成海螺状,微微地耸起身子,深吸着干涩涩的山风。一个尖长尖长的声音,远远地掠过山风,在梁子草坡间穿梭……
山风正凶,娘娘岭上却如一个沉静的湖,落日的余晖染红湖面归巢的林鸟,染红了小妹伫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哥,你能中,准能中,中——”
“哥,你听,状元泉回声了,你听,你听。”小妹回眸间的一脸悦色,使我的眼眶盈盈地温热起来。山谷的回音,嗡嗡的,一片模糊,我却听出了明晰,听出了厚厚实实的分量。
“哥,明年你准能中!四爷爷说,状元泉有灵性。”小妹扑闪着亮黑的眼睛,定定地凝视了我一阵,默默地又挑起筐赶路。
远山的雾渐渐地朦胧起来,浑圆的夕阳收起最后一抹霞光,暮色淡淡地袭来。凝望着小妹挑着硕大的箩筐颠簸着,瘦小的身影隐入暮色,我泪流满面。
回城的日子我精精细细地跋涉过每一个朝暮,不管我未来的日子是否感应到小妹呼泉的灵气,是否有风有雨,小妹,我依然恋你,你给我一生的感动,永远是那道心弦上不逝的风景。
解析:作者集中描述了小妹在娘娘岭上呼叫状元泉的情景。文章反复渲染“染色的夕阳”、“落日的余晖”、“最后一抹霞光”,把小妹的呼叫置于一种美丽、肃穆、雄阔的背景之下,以景衬人,愈发显出一种悲壮美。夕阳把“小妹蜡黄的脸映得像红山茶一样”,小妹被“夕阳柔柔地裹了浑身,像芦苇荡中的丹顶鹤”,夕晖“染红了小妹伫立的身影,染红了那声如岸边号子的长音”,这种蕴含思想与感情、闪射着光芒的形象,不仅成为这位补习生心弦上不逝的风景,也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2
心对话:说与听的交流,心与心的较量。
——主持人:南星(027-82778372)
患者档案:唐小爱,女,24岁,外企职员
医生档案:宋维鸣,男,30岁,南京私立心享心灵诊所,心理治疗师
■患者唐小爱的故事
快要下班的时候,满堂给唐小爱打来电话,说下班后接她去吃火锅。唐小爱满口答应了,不过,满堂还是在挂电话的那一刻重重地说了一句:“不许捉弄我啊,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在公司门口等着我!”唐小爱回答,知道了,然后挂了电话。
满堂和唐小爱在高中时就相识了,然后考了同一所大学,毕业后又留在了这个陌生的城市,相依为命。这么多年的交往,满堂是了解唐小爱的,爱穿白色的长裙、爱吃麻辣火锅、爱撒娇,当然,最爱的还是喜欢捉弄人。譬如,两人本来约好了去看电影,结果,满堂在电影院门口等了大半天唐小爱才打来电话,懒洋洋的声音说,不看了,想去喝茶;等满堂满头大汗地赶到茶馆,唐小爱却又说,去吃火锅吧;吃到一半时,她又说去卫生间,可是,满堂左等右等也不见她回来,托人去卫生间查看,别人说,压根就没有人在里面。满堂正生着气,唐小爱发来短消息,说她上完卫生间就径直回家了……
对于唐小爱的捉弄,刚开始,满堂还觉得没什么,女孩子调皮一点就是可爱嘛。只是,时间一长,还是烦了,是呀,哪个人愿意三天两头地被别人捉弄呢?不过,满堂是如此地深爱着唐小爱,所以,每次生完气后,总是原谅了她。
今天,满堂为什么要请唐小爱去吃火锅呢?因为呀,他升职了,用全部的奖金买了一对铂金指环,要向她求婚。可是,等到满堂兴高采烈地赶到唐小爱的公司门口,连唐小爱的影子也没看见,再把电话打到办公室,人家说她提前下班走了。满堂打唐小爱的手机,可是,唐小爱要么不接要么接通了一声也不吭,任凭满堂在这端咬牙切齿大发怒火。
最后,满堂气势汹汹地赶到唐小爱的住处,果然看到她正悠然自得地坐在电视机前嗑着瓜子。满堂还没来得及兴师问罪,倒是唐小爱先开了口:“哎呀,生这么大的气呀,不就是捉弄了一下,至于吗?”满堂再也忍不住了,顺手给了她一个耳光。这是满堂第一次动手打唐小爱,所以,当时唐小爱整个人都愣住了,然后揪住满堂的衣服,又是撕又是咬,哭着说:“分手!我要和你分手!”满堂气不过:“分手就分手,我还不想和你这个有怪癖的女人交往了呢!”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唐小爱以为,用不了多久,满堂就会再来找她的,可是,一天天过去了,满堂连电话都没有给她一个。唐小爱后悔了:为什么我要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呢?难道,我这种捉弄人的怪癖真是心理出了问题?
-2-
唐小爱的捉弄,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被她捉弄的人,也不止一个两个。在她的印象中,她捉弄的第一个人,是她的初中数学老师。那时候,唐小爱是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也好。那一年是初二,已被确定去参加省里数学竞赛的她突然被刷了下来。唐小爱是无比地伤心,为了这次竞赛,她是准备了很久的,当然,也准备拿名次。可是,为什么好好地却被老师刷了下来呢?原来她被刷下来后,另一个成绩一般的同学就替补上去了,而这个同学的父亲据说送了一个大红包给老师。不管这个内幕是真是假,反正,唐小爱相信了,她恨死这个同学了,当然,更恨的是“调包”的老师。
为了解恨,唐小爱决定捉弄一下老师。她知道老师的恋人在另一所中学任教,于是她查到那个女老师的电话,用公用电话给她打电话,说,她的男友(唐小爱的老师)是一个花心的男人,伤了不少女孩子的心,她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这个阴谋,是唐小爱从电视里面学来的。
那些天,唐小爱暗里仔细观察数学老师的变化,果然发现,老师的状态很差,疾首蹙额、闷闷不乐,连讲课都频频出错。老师的异常,只有唐小爱的心里明白,她是多么地高兴啊,她觉得戏弄过后,也洗刷了心中的不满。
自那以后,唐小爱就迷上了捉弄,读书的时候捉弄同学,工作了捉弄同事,就连朋友、男友,她都要捉弄。最开始,捉弄的前提是对方伤害了她,她通过捉弄报复对方。以此证明自己不是好欺负的。慢慢到了后来,似乎上了瘾,有事没事就捉弄身边的人。
后来,很多同事、朋友都对这个怪异的女孩子敬而远之了。很多人猜测过,唐小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有人说有,一个正常的女孩子谁会这样子;也有人说没有,她除了爱捉弄人外,性格开朗、聪明漂亮,工作也很出色,不像是有心理病……
-3-
在被唐小爱捉弄的对象中,频率最高的自然是男友满堂。说错了话,要被唐小爱捉弄;做错了事,要被唐小爱捉弄;唐小爱心情不好,也要被她捉弄;什么都没有做错,还是要无缘无故地被她捉弄……总之,唐小爱说了,你是我男友,不捉弄你,捉弄谁?
每一次被唐小爱捉弄后,满堂只是片刻地生气,然后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爱着她。可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来找唐小爱了,他把那两枚指环藏进了抽屉深处。他希望这一次,唐小爱能够向他道歉,并表示以后再也不捉弄他了——爱情是经不起三番两次地捉弄的。
而唐小爱,在失去满堂的日子里,才发现生活骤然失色,没有人再对她嘘寒问暖、为她亲手做羹汤、没有人可以那么爱着她。
为了拯救自己,拯救爱情,唐小爱犹豫了好久,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心理诊所。
■心理医生与唐小爱的对话:
心理医生:你能说说当你捉弄别人后,你的内心感觉是怎样的呢?
唐小爱(想都没有想回答):很快乐,有一种胜利的感觉,特别是通过捉弄那些伤害过我的人,这种感觉更明显。
心理医生:那么,你捉弄的对象,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
唐小爱(回忆了一下):好像全部都是男性,没有一个女性。
心理医生:为什么全部都是男性呢?难道就没有女性伤害过你?
唐小爱:不是啊,也有女性伤害过的,但是,我觉得女人伤害女人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谁让女人的心眼比较小呢。但是男人就不一样了,男人天生就应该呵护女人的,怎么能够伤害女人?再说,女人受了男人的伤害,打又打不过,只好通过捉弄了。
心理医生:你这跟高中时第一次报复老师有关系吗?
唐小爱(眼里有了怨恨):有,如果不是那一次的不公平,我不会去捉弄他的,而捉弄成功又让我失落的心有了快乐。正是这种错觉一次又一次地诱导我去捉弄身边的人……
■心理医生的分析:
唐小爱的问题,出在认知和思维方式上。
首先,是她的“恨屋及楼”心理。唐小爱认为对她伤害最大的是那位老师,她在恨那位男老师的同时,又把偏见与敌意扩大到其他异性,故意与异性对立和发生矛盾。唐小爱在报复之后获得了一种快意的胜利感,这种胜利感支配着她此后不断地通过捉弄别人,体验这种感觉。
其次,唐小爱处理人际矛盾的方法也是欠理智的。她认为谁伤害了她,她就该恨谁,就捉弄谁。
所幸的是,唐小爱通过男友满堂的冷落意识到了自己的心理偏差,走进了心理诊所。否则,她失去的不仅仅是友谊,还有爱情。
■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改变认知方式,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
◎具体方法:
1. 第一步,找出恨男性的所有依据,一一记在纸上;
2. 第二步,对每一条依据都从以下几点去检查并盘问自己:①支持这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②有没有其他可以或替代的想法?即从相反的、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发现男性的可爱与优点之处,否定自己的看法。③这样想有什么利与弊?
3. 第三步,把盘问的结果也记在纸上,在盘问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认知活动中的曲解与逻辑错误,如看问题太绝对,或太片面,或主观臆测,或过度引申等等。
4.第四步,找出逻辑错误的类型后,建立合理的想法——“一分为二”看男性,逐渐消除对男性的偏见与敌意,从而化解通过捉弄男性获得胜利感的错误认知。
5.在唐小爱的手腕上系一条橡皮筋,每当有捉弄别人的冲动时,弹一下橡皮筋,让疼痛提醒自己,压抑这种冲动。
6.第六步,把自己的形成捉弄癖好的事情过程告诉男友,寻求他的理解。爱在这个时候,也是一味心灵良药。
■治疗效果: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3
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4
这个过程不但要历尽波折,还要克服种种障碍。“以一种过去解决相似问题起过作用的策略,即使对解决新问题并不恰当,但人们仍然会继续倾向于使用它,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阻碍了人们运用能使问题解决的新策略。”①克服障碍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就是在克服种种障碍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的全部活动。
有一点应该强调,许多障碍往往不是出在对象本身,而是出在关于对象的认知上。就是说,思维的障碍往往不是在对象本身,而是在对象以外。比如,新闻的根本问题,即新闻的观念问题,障碍就不在新闻本身,而是在对新闻的理解上。可以讲,新闻不是障碍,障碍存在于关于新闻的理解之中。
在思维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著名的试验,叫“邓克尔的盒子问题”。
试验是这样的:给被试者四种材料――火柴、几枚图钉、几支蜡烛和一个纸盒子,目的是要制作一盏壁灯(要求蜡烛垂直地放到墙上),一种方法是将这四种材料摊开来摆放;一种方法是将前三种材料放到纸盒里。出人意料,就是由于材料的摆放方法不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
后一种方法由于三种材料都放在盒子里,盒子就没有被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材料,而是被看作盛装材料的工具。但是,第一种方法由于没有将盒子作为盛装材料的工具,被试者很快就将其视为了材料――作为了蜡烛的平台,被钉在了墙上,解决了问题。
这个试验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当材料被放入盒子里时,明显地限制了人们对盒子的利用,就是说,盒子不像是被利用来解决问题的材料,即:不是解决方法的一部分,而是另一部分;不是盒子限制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盒子的功能和作用。
(盛装材料的工具)这种限制,就不是出在问题本身,而是出在关于问题的理解上,出在我们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障碍上。在我们思维时,盒子的工具作用遮蔽了盒子的材料功能,盒子的习惯定义限制了盒子的新的作用。一句话,盒子的观念成了盒子功能的牢笼。
这个试验,让我联想到了关于新闻的思维。
这个问题说来很大、很复杂,我只想就新闻的观念谈上一点儿。我发现,关于新闻的观念,有许多说法,许多定义,但归拢起来都少不了这样三个关键词:(1)新近(2)事实(信息)(3)报道(传播、传布)。
以我所见,这三个关键词,就像是三个盒子,不但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也拢住了我们的思考。当然问题不是出在三个概念本身,而是出在概念以外,确切地讲,出在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和诠释上。对概念的解释不是概念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给予对象的。也可以讲,装进“盒子”里的东西不是“盒子”决定的,而是我们决定的`。是我们限定了“盒子”的功能,而不是“盒子”限定了自己的作用。
新闻是新近的信息,新鲜的事实,不然就不叫新闻。这是字面上的理解。深入想一下,新闻一定不全是新近发生的,有许多是已经发生,新近出现的。严格地讲,时间概念上的发生和出现是同时的,但新闻概念上的发生和出现往往是异时的,10点钟的事,10点10分出现在新闻中,就不能说发生和出现是同时的。
这当然不是抬杠,而是为了说明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新闻不是历史,但新闻离不开历史,就如今天离不开昨天一样。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新闻与历史对立起来,二者仿佛仇人一般,其实,二者是一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闻现生于历史,新闻的血脉是历史血脉的一部分,割断历史就是割断了新闻的生命。我们对新闻的传播一定是带着历史影子的新闻传播,而不可能是新闻事实本身的传播,脱离历史的新闻是不完整的新闻,也是不存在的新闻。新闻的含义,不应该只是新闻事实本身,而应该是历史背景下的新闻事实。就是说,不是事实的报道,而是关于事实的报道。
其实很明确,任何一个事实,一定是在关系和联系中的事实,这个事实才具有意义。否则,孤立的事实没有意义(当然,孤立本身也无法构成事实),分离历史与新闻的关系,就是在抽取新闻的精髓和含义,割断意义的联系,没有意义联系的新闻,就不是具有意义的事实。
我们总是要用时间的概念来区分历史与新闻的个性,似乎这样才是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却恰恰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时间是一个过程,一个承前启后、流动不拘、无法割裂的过程。此时为新闻,彼时为历史,此起彼落,才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过程。否则,有此起无彼落,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真实的时间过程,就像有上坡无下坡一样,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5
总的来说,我今天上课时很认真,比平常少开了一些小差。可是,上语文课时我总爱开小差,不积极思考问题、爱发呆。下课时,爱玩。午自习时认真复习了功课。不再想着出去玩了,而是认真复习。今天的晚自习,尤其上的不好,总想讲话,可又开不了口,还总想发呆、睡觉。不过,今天的作业我都认真的完成了。自己比前些天退步了不少,学习态度没有以前认真端正了。现在的我总是难以克服玩。老师你说我应该怎么办?我总想玩,却克服不了自己。有时上课想发呆、开小差,下课又玩。做作业时,勉强将它做完,之后又想着玩。老师,您能告诉我,我应该怎样去克服?我又下降了不少。总之,就是一个玩字害得我学习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下降,使我一次又一次遭遇失败。老师,我好想成功,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好好学习,可是我总想玩,却又制止不了自己。我该怎么办?
(限于个人隐私,未能出示作者姓名)
班主任评语:
我觉得这位同学反映的问题很又代表性。事实上,我们同学都是很有上进心的,只是很多同学的理智总是抵抗不了玩乐的诱惑。于是,他们的日子就在玩乐中不知不觉的荒废了。等自己清醒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时间已经一逝不复返了。于是,自己开始渐渐的陷入了悔恨和自责中。这种理智与情感的战斗往往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我们的同学也一直在过着这种嬉笑与自责的日子。
很多同学都问:老师,我怎样才能克服贪玩心理和上课走神情况呢?
关于贪玩
我觉得贪玩问题的本质问题还是自制力与意志力的问题。这位同学经常想玩实际上就是她的自制力与意志力在作怪。我想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学生身上是很普遍的,也是十分困扰我们同学的问题之一。
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甚至一个艰难的决定,我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事实上,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
词典上将“意志力”解释成“控制人的冲动和行动的力量”,其中最关键的是“控制”和“力量”这两个词。“力量”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它。可是如何克服贪玩情绪,增强自制力与意志力呢?下面几条可能会有助于我们增强自己的意志力,不妨一试。
一、积极主动
不要把意志力与自我否定相混淆,当它应用于积极向上的目标时,将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力量。
美国东海岸的一位商人知道自己喝酒太多,然而他从事的是一种很烦人的工作,而在进餐前喝几杯葡萄酒似乎能让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可酒和累人的活又使得他昏昏欲睡,因此常常一喝完酒便呼呼大睡。有一天,这位经理意识到自己是借酒浇愁,浪费时光。于是他决定不再举杯,而是把时间用在交易上。刚开始时不习惯,常常想起那香气四溢的葡萄酒,但他看到自己现在所做的事将有所得而不是有所失。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越是少喝酒,工作起来的干劲也就越大。
事实证明,主动的意志力能让我们克服惰性,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在遇到阻力时,请大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就能坚持到底。
二、下定决心
美国罗德艾兰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普罗斯把实现某种转变分为四步:
1.抵制――不愿意转弯;
2.考虑――权衡转变的得失;
3.行动――培养意志力来实现转变;
4.坚持――用意志力来保持转变。
有的人属于“慢性决策者”,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减少喝酒量,但决策时却优柔寡断,结果无法付诸行动。为了下定决心,可以和实现自己的目标规定期限。柯林斯是美国加州的一位教师,对如何使自己臃肿的身材瘦下来十分关心。后来她被选为一个市民组织的主席,便决定减肥6公斤。为此她购买了比自己身材小两号的服装,要在3个月之后的年会上穿起来。由于坚持不懈,柯林斯终于如愿以偿。
三、目标明确
普罗斯教授曾经研究过一组打算从元旦起改变自己行为的实验对象,结果发现最成功的.是那些目标最具体、明确的人。其中一名男子决心每天做到对妻子和颜悦色、平等相待。后来,他果真办到了。而另一个人只是笼统地表示要对家里的人更好一些,结果没几天又是老样子,照样吵架。所以,我觉得在我们制定目标时,请注意不要说诸如此类空空洞洞的话:“我打算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或“我计划多读一点书”。而应该具体、明确地表示――“我打算每天早晨步行45分钟”,或“我计划一周中一、三、五的晚上读一个小时的书”。
四、权衡利弊
如果你因为看不到实际好处而对体育锻炼三心二意的话,光有愿望是无法使你心甘情愿地穿上跑鞋的。普罗斯教授对以往在他那儿咨询的人劝告说,可以在一张纸上画好4个格了,以便填写短期和长期损失和收获。假如你打算戒烟,可以在顶上两格上填上短期损失:“我一开始感到很难过”和短期收获:“我可以省下一笔钱”;底下两格填上长期收获:“我的身体将变得更健康”和长期损失:“我将失去一种排忧解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仔细比较,聚集起戒烟的意志力就更容易了。
五、改变自我
然而光知道收获是不够的,最根本的动力产生于改变自己形象和把握自己生活的愿望。道理有时可以使人信服,但只有在感情因素被激发起来的,自己才能真正加以响应。
汤姆每天要抽三盒烟,尽管咳嗽不止,但依然听不进医生的劝告,而是我行我素,照抽不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是太笨了。”他回忆说,“这不是在‘自杀’吗?为了活命,得把烟戒掉。”由于戒烟能使自己感觉更好,汤姆产生了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志力。
六、注重精神
法国17世纪的著名将领图朗瓦以身先士卒闻名,每次打仗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别人问及此事时,他直言不讳道:“我的行动看上去像一个勇敢的人,然而自始至终却害怕极了。我没有向胆怯屈服,而是对身体说――‘老伙计,你虽然在颤抖,可还是得往前冲啊!’”结果毅然地冲锋在前。大量的事实证明,好像自己有顽强意志一样地去行动,有助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力的人。
七、磨炼意志
早在19,心理学家巴雷特曾经提出一套锻炼意志的方法。其中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然后一根一根的装回盒子里。他认为,这些练习可以增强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对更严重更困难的挑战。巴雷特约的具体建议似乎有此过时,但他的思路却给人以启发。例如,你可以事先安排星期天上午要干的事情,并决心不办好就不吃午饭。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布拉德利是纽约职业篮球队的明星,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之外,他是每天一大早来到球场,独自一个人练习罚犯规球的投篮瞄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球队里投篮得分最多的人。
八、坚持到底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其中含有与困难作斗争并且将其克服的意思。普罗斯在对戒烟后又重新吸烟的人进行研究后发现,许多人原先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去对付香烟的诱惑。所以尽管鼓起力量去戒烟,但是不能坚持到底。当别人递上一支烟时,便又接过去吸了起来。如果你决心戒酒,那么不论在任何场合里都不要去碰酒杯。倘若你要坚持慢跑,即使早晨醒来时天下着暴雨,也要在室内照常锻炼。
九、实事求是
如果规定自己在3个月内减肥25公斤,或者一天必须从事3个小时的体育锻炼,那么对这样一类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坚强的意志也无济于事。而且,失败的后果会将自己再试一次的愿望化为乌有。
在许多情况下,将单一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打算戒酒的鲍勃在自己的房间里贴了一条标语――“每天不喝酒。”由于把戒酒的总目标分解成了一天天具体的行动,因此第二天又可以再次明确自己的决心。到了周末,鲍勃回顾7天来自己的一系列“胜利”时信心百倍,最终与酒“拜拜”了。
十、逐步培养
坚强的意志不是一夜间突然产生的,它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一步步地形成。中间还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和失败,必须找出使自己斗志涣散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
玛丽第一次戒烟时,下了很大的决心,但以失败告终。在分析原因时,她意识到需要做点什么事来代替拿烟。后来她买来了针和毛线,想吸烟时便编织毛衣。几个月之后,玛丽彻底戒了烟,并且还给丈夫编织了一件毛背心,真可谓“一举两得”。
十一、乘胜前进
实践证明,每一次成功都将会使意志力进一步增强。如果你用顽强的意志克服了一种不良习惯,那么就能获取与另一次挑战决斗并且获胜的信心。
每一次成功都能使自信心增加一分,给你在攀登悬崖的艰苦征途上提供一个坚实的“立足点”。或许面对的新任务更加艰难,但既然以前能成功,这一次以及今后也一定会胜利。
关于上课走神
心理学家认为,走神就是由于受无关事物的引诱,不能稳定地、持久地把自己的注意保持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所造成的。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因素很多,有时是外界环境的干扰,有时是对该事物缺乏兴趣,更主要的是由于同学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力,因而在学习上不能全神贯注。那么,怎样克服学习中经常走神呢? 我们不妨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明确学习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能较长的保持注意,必须明确某一学习活动的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总目标所安排的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这样就能够排除情境中的无关刺激,集中注意目标刺激。
2、要善于分配注意和转移注意。比如,在课堂上要求边听、边看、边写时,就需要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上;有时在目标任务变化了的新情境下,就要求同学能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我们每天要上几节不同内容的课,这就要求善于转移注意,适应新情境。
3、培养与保持兴趣。要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能得依赖于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当自己对某学科不感兴趣时,就容易走神。培养兴趣可以从直接兴趣慢慢过度到间接兴趣。
4、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波动、心境不佳往往容易导致注意力分散。要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逐步使自己趋于心理平稳,就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去学习。
之十二心理调适 篇6
今年春天,Facebook宣布就收购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厂商Oculus VR达成了最终协议。交易总额约为20亿美元,这其中包括4亿美元的现金,以及2.31亿股Facebook普通股票。Oculus VR的创始人Palmer Luckey,这位出生于1992年的辍学“小鲜肉”,再度成就了硅谷传奇,他成为硅谷亿万富翁俱乐部里最新最小的成员,而他带领的Oculus VR团队仅有80人左右。没错,这正是硅谷故事的经典模式:二十几岁成名,实现财务自由,急速的名利涌向每一块“小鲜肉”。
类似的故事总在硅谷上演。美国《新共和新闻杂志》(The New Republic)曾发布一篇题为《硅谷长期歧视年长者》(Lengthy exploration of ageism in Silicon Valley)的文章,认为风险投资者歧视对待年长企业家,创业公司也歧视年长的应聘者。投过Twitter、Foursquare等公司的硅谷顶尖风投家Fred Wilson也承认:“技术偏向更年轻的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数据显示,在创建10亿美元规模的生意中,二十几岁的创始人更常见。在《华尔街日报》的“10亿美元俱乐部名单”当中,根据可公开查证的年龄数据(比如Linkedin上的资料),有数据可查的71%的人们当中,创立公司时的平均年龄是31岁。的确可以说,二十几岁的企业家在最成功的企业家当中表现抢眼。而相比之下,2010年标准普尔指数500公司的CEO平均年龄是52.9岁。显然VC更喜欢年轻人。
投资者也更愿意投资“鲜肉”。原因之一是风投在寻求投资多样性中的“彩票”机会,一笔小投资也许会带来Facebook般的效应。与已经适应了自己看法的年长者相比,“鲜肉”们更能锐利地发现市场需求。当然了,还有一个客观的原因是,二三十岁的创业者正处于人生初期,没有家庭的负担,相对约束较少。
不过,年轻化同样给硅谷带来了问题。“鲜肉”们显然更容易在消费级的应用中想出更新更酷的点子。同样由“鲜肉”制造的Snapchat“阅后即焚”应用也是一例。创始人埃文·托马斯·斯皮格尔(Evan Thomas Spiegel)生于1990年,2011年创立Snapchat时只有21岁。而这家今年年初拒绝了Facebook30亿美元收购意向的创业公司,其应用的核心用户同样“鲜肉”——在18至25岁之间,而这恰恰是广告主垂涎的一类人群。要知道,今年5月,用户大约每天都会在该服务上查看10亿条内容,分享7亿条消息,远高于去年10月的3.5亿。
消费级应用的火爆也从根本上印证了互联网技术的相对成熟,这使得“鲜肉”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而随之带来的隐忧便是,“鲜肉”们对于基础技术的投入热情是否也在减少?更何况发生了群聚效应。
“鲜肉”也更喜欢在“鲜肉”的公司里工作——“我更喜欢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事一起工作,也喜欢在朋友们都在使用的产品公司工作,这样让我自己感觉很酷”。一项调查显示,惠普工程师的平均年龄是39岁,而Facebook只有26岁。而类似苹果这样保持了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老”公司,吸引20出头工程师的,也不是薪水、机会等等,而是够不够“酷”。而实际上,“酷”往往是跟聪明的人、巨额资金和引人注目的产品共同浇灌出来的。
硅谷产生的偏好年轻人的倾向,使得人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硅谷的人,是否计划过自己的30岁?”实际上,硅谷偏好“鲜肉”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这一趋势日益明显。新产业的发轫往往需要突破常规,具有破坏性。这也让人们容易理解租车、社交应用为何更容易被年轻人发明,因为这类产品对应的需求显然不是给四五十岁的父母们的。
年轻有年轻的优势。曾有人把人生比喻成十二小时,将自己的实际年龄除以三便是对应的人生时间。当然,如果你活过了72岁,就有机会重新将自己的人生时间再转一圈。科技使得人类的生活摆脱了蒙昧与穷苦,年老者要去山上等死的悲惨渐渐成为人们只能在电影《山节考》里回味的情节……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年轻同样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太快的名利无法带来心智成长,而这是他们用技术和聪明无法解答的人生难题。刚刚播完第一季的美剧《谜案追凶》(Murder in the First,直译为一级谋杀),正是集中描绘了这样一个问题——“鲜肉”年轻又多金,聪明却狂躁,只能作茧自缚地走进自己挖下的陷阱,短暂的人生成为硅谷天空划过的流星。擅长思考人生的美剧编剧们,习惯用离奇的剧情表达着自己的担忧。而一向比长篇小说还跌宕起伏的美剧也总是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复杂多面。当然了,真实的生活从来比电视剧更精彩。
【之十二心理调适】推荐阅读:
初级心理健康心理调适05-13
税务干部心理调适07-26
新教师的心理调适08-02
领导干部心理调适08-17
大学新生心理调适感悟08-25
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即时练习答案)08-23
老年人如何调适心理07-12
心理健康与调适题库07-25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07-31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