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适对策

2024-07-28

调适对策(共12篇)

调适对策 篇1

从中学走进高职学院, 每一位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学习方法, 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社会期望, 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而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现象和一定的心理问题。只有在短期内尽快调整自己的身心, 转变个人角色, 才能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才能有效而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下面从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这方面的问题, 并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高职新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案例一:王某, 男, 20岁, 2008年入学新生。入学成绩较好, 进入大学后感到课程多、老师教学进度快。一方面旧的课程还没消化, 新的课程又随之而来;另一方面, 自己参加了社团工作, 一天忙来忙去, 一学期下来, 考试成绩并不理想, 有两科不及格, 总成绩在班级中和入学成绩相比下降24个名次, 该生为此很苦恼。

学生王某的困扰主要表现为学业问题, 像他这样的状况在新生中并不少见。分析其中的原因,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目标不明确

主要表现为:

(1) 兴趣广泛, 却不能合理地评价认识自己

大学校园里, 各种社团活动、学生会组织很多, 新生入学时都会吸纳新同学, 这为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平台。但也出现了学生盲目参加各种活动或参加自己不擅长而力所不能及的工作的现象。结果这些学生从早到晚看起来很忙碌, 但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却很少。

(2) 目标“真空”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 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紧张的神经和疲惫的身心得以调整和放松, 没有主动及时确定新的目标, 出现入学第一学期的目标“真空”状态。

(3) 不清楚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发展方向

这些学生不能合理地确定自己的远期、中期及近期目标, 没有及时对大学生涯做一个初步的规划, 缺乏合理的目标体系, 因而只能被动按照学校的安排简单而重复地生活, 或者表现为茫然无措, 为学习而学习, 结果学习效率低下。

2. 学习计划性不强, 不能合理地安排时间

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抱有多学知识、学好知识的愿望, 但是他们的学习心理还只是停留在愿望层面上, 没有实际的计划, 没有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所需的时间做出合理地分配, 没有将愿望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 常常出现想学习却面对过多的学习内容而无从入手, 继而出现学习焦虑甚至放弃的状况。

3. 学习适应困难

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依旧沿用中学时代的学习思维模式, 面对大学里学习内容多、进度快的学习状况, 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导致学习跟不上、学习信心受挫。进入大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增多, 不少学生还未摆脱中学时代那种需要老师监督、被动学习的模式, 就会出现当上课听不懂、学习遇到困难时不主动、积极地寻求解决的办法,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缺乏成就感、放弃学习。

案例二:张某, 女, 20岁, 某高职学院大学一年级新生。一直以来有一件事令她感到相当烦恼和压抑, 那就是她住的宿舍里总是气氛很沉闷。经常的情况是舍友们都在, 却很少有人说话, 也没有笑声, 总是十分安静, 而且室友几乎都是独来独往, 相互之间的交流十分有限, 更谈不上交朋友了。每到周末或放假就特别想家。

案例三:李某, 女, 一年级学生。入学以来, 她和同学们一直相处得不错, 但这也是困扰她的问题。因为她和同学们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 每天大家同进同出, 几乎没有什么私人的时间, 她很希望能有一部分自己的时间, 但是又怕会被同学们说不合群。

以上两位学生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交往的几方面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

进入大学,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有些学生多少有些不适应, 不能在短期内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2.社交不良

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 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但有些新生在自我认知及社交能力方面不足, 在人多的场合或集体活动中往往显得拘谨、紧张, 不能正常地与人沟通, 不敢表现自己。还有些学生, 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 自信心减弱, 进而形成嫉妒心理与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不如别人, 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因害怕失败而不愿与人交往。有些学生有交往的渴望, 但不会把握交往沟通的方式, 不注意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技巧, 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 却又担心失败, 只是羡慕别人, 而自己积极参加的不多, 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良好的社交中潜在能力的充分发挥。

3.每个人都有人际交往的需要, 也有独处的需要

当人们感到孤独、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时, 会为人际关系的缺乏而烦恼;当人们交往过多, 难以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时, 又会为过多的交往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不安。案例三中的同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交往以至于失去了个人的自由而烦恼。事实上, 每个人都需要无拘无束、自由表现的机会, 更需要个人的内省经验。因此, 维持交往需要与独处需要的平衡,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

二、高职新生心里问题调适的对策

1. 进行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从学生入学军训开始, 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邀请相关专业的资深教师开展专业介绍, 向新生介绍本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聘请企业人员介绍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班主任可以通过组织新老生经验交流会, 为刚进大学的新生提供与学长交流的机会, 为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帮助与指引。

2. 加强思想教育, 坚持目标导引

理想目标是集体和个人不断奋斗的动力, 有了明确的目标, 不仅能引导大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而且会大大激发其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对学习和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班主任要在工作中坚持目标导向,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新生入校后, 启动职业生涯规划, 让学生明确自己三年的目标, 设计毕业以后的发展目标, 这样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性地提高个人素质。要开展“成人”教育, 培养学生的成人意识。要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为基点, 观察每个学生独特的内涵, 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引导, 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人格品质。可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 结合重大事件和主题, 深入开展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让青春在实践和奉献中闪光。

3. 为学生搭建沟通的平台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 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学会正确与别人比较, 学会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完善自己, 养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个性千差万别, 要引导学生从他人的需要出发, 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从而学会与其他同学相处, 学会关心、理解、忍让他人,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 我们要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机会, 使进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交流情感、陶冶情操、互动学习, 从而加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同时, 营造宽松的氛围, 多和学生谈话, 让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社会中, 需要努力适应社会, 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 从而努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4.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

新生中大部分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在外求学, 刚入学时, 在感情上十分需要关爱, 班主任要深入宿舍、深入班级, 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 做学生生活中的朋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增强体质, 让他们认识到良好的体格是今后奋斗的基础。同时, 要将学校校规、奖惩制度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 通过日常管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重视班风和学风建设, 注重班干部培养, 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逐渐建立起自主管理的机制。

参考文献

[1]程纬.大学生心理教育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梁瑛楠.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2) .

[3]陈思, 董宗旺, 郝军.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探索, 2008 (3) .

调适对策 篇2

ABSTRACT

A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the occupation of secretary has fast developed and become strongther.Secertary is come on to prosper in recent years and it’s has a developing potention.But it isn’t as the same as the accountant and lawyer and also didn’t acted as a occupation in our country,So only to make it to a professional one can change this situation.But it evolved slowly caused by some obstacle.The outside factor is the unchanged traditionalism,the lower treatment and reputation in society and so on;the inside one include the character of the job,the irregular attainment of the stuff,act.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above question frondose and presented my advise aim at every problem. Key words: Secertary; professional; obstruction ; countermeasure

调适对策 篇3

【关键词】中职英语 教学困惑 教师角色调试 对策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使得国人对英语的学习表现出了极大需要的兴趣,甚至出现了对英语学习的重视超过了对母语学习的重视,很多英语学习者用英语向外国人学习中国的文化思想、概念和信息状况。中职英语教学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日益凸显。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职生对英语望而怯步,中职英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惑,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加以有效改善。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困惑

1.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中职学校生源大多来自未能进入普通高中或大学学习的学生,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在学习能力上表现较差,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有些甚至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与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以外,学生自身对英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他们表现出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严重阻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2.中职教育师资力量较薄弱。中职教育受重视程度不及高中和大学,在师资力量配备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近年来,中职教育面向社会扩招,这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学校教学理念更新速度缓慢,教学方法传统而单一,教学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尤其是学生在英语口语交际上表现出严重的不足,这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严重不符。由此可见,中职教育培养模式有待改善,必须结合市场需要来不断吸引优秀的人才进行教学。

3.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中职教育与义务教育不同,其本身具备自身特有的培养方向。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课程和课时设计不够合理,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不够明确;除此以为,在评价体系上,中职英语教学也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中职英语教师进行角色调试的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想改善中职英语的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输送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这才是进行中职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自身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善于选择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将培养个性化的人才作为重点,转变教学目标,全面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和运用的综合能力。

2.注重学习,加强语言研究能力。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自身也要注重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一方面,教师不仅要重视英语课堂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语言能力研究,将英语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肩负着科学研究的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融入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身份来看待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分析其中的不足和缺陷,并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对实践教学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宝贵建议,从而不断推进中职教育获得良好发展。同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来适应时代发展对英语的需要。

3.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要引导作用。实现良好的英语教学并非易事,这其间需要学生与教师的相互配合。即一方面,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进步的效果更好;另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在时间管理、课程管理以及班级管理方面明确自身目标。注重对学生的观察,照顾学生情绪的变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情绪进行有效的掌控。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学习兴趣的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外空闲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英语教学具有其特征性和复杂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下,同时也与教师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够准确相关联。但中职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这一点非常符合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要。英语作为中职学生日后工作的重要工具,必须得到学校的重视。中职英语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角色,要善于对自身进行调试,转变观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加强语言研究能力;同时还要发挥主要引导作用。除此以外,学生自身要自觉加强英语学习的的重视,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使语言的文化表达功能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从而不断推动中职英语教学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兰.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与教师角色调适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3,02:44-47.

[2]赵明.探析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与教师角色调适策略[J].中华少年,2015,25:162.

调适对策 篇4

1 强化思想教育, 更新就业观念, 主动拓宽就业渠道

在以市场为导向、国家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 如何转变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观念, 实现充分就业, 是当前独立学院在稳定规模, 提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事实上, 双向选择, 归根结底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对学校来说, 用人单位是“顾客”, 是“上帝”, 不可能要求其适应我们的学生, 能够适应并改变的只能是学生自己, 是学校自身。

一方面, 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就业思想与自我定位的偏差,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要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辅导, 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 了解学生的择业意愿与动向, 帮助其克服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障碍, 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整体效应。随着教育部26号令的贯彻深入, 逐步脱离母体高校光环效应的独立学院, 其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找到满意的位置, 不仅要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要引导树立独立学院学生不仅要与“本一”、“本二”学生“抢岗位”, 更要与高职院校学生“争饭碗”的择业观, 大力引导学生的“自救”意识。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劳动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 有相当一部分将从事企业生产劳动, 从基层干起。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转变轻视大众化就业岗位的观念。不可否认, 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一部分通过竞争进入了精英岗位, 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将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灰领将成为社会的主要群体。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层次的本科教育,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职业技术、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大众化的心态择业到中小企业、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就业。

2 加强就业指导, 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就业指导的满意度

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效能, 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就不能对学生进行“事务型”、“阶段性”、“速成型”的指导, 必须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 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按照“一把手工程”的要求, 形成党政领导带头抓, 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队伍;另一方面, 要按照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 不断提高专、兼人员的业务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 要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水平。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 实施分层次指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启蒙职业意识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 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 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不足, 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二是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 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三是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 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和方法。四是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求职、就业、升学等问题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本着指导为先、服务至上的原则, 帮助学生顺利决策。指导工作到位了, 学生观念转变了, 自然就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无形之中也提高了学生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3 政府宏观调控, 提供社会保障, 创造良性就业环境

目前,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固然有其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和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需求等因素, 但政府的相关就业政策未能将独立学院毕业生与普通公办高校毕业生公平对待也是重要原因。2007年1月19日, 出席河北省两会的省政协常委、省九三学社副主委郑世钧委员提交了《关于关注“本三”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紧急提案》。提案称, 目前社会上存在严重的“本三”就业歧视, 尤其一些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 更是明文限制录用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应制止某些单位对“本三”毕业生的就业歧视行为。

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现在大学生之间, 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只要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行业差距存在, 这种不公平的局面就不可能完全改变。就长远而言, 政府必须要为独立学院学生参与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保障。此外,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也需加快步伐。政府要着力在制度、体制、机制上解决大学生、特别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行为的引导;要积极推进基层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要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 在大学生的户口迁移、档案接转、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晋升等方面提供便利, 真正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选拔、考核人才的重要指标。政府无论是从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 还是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角度都应该重视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 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创造一个客观公平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国军.从择业认知心理解析大学生就业难[J].江南论坛, 2006 (10) :60-61.

[2]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

调适对策 篇5

心理学 2009-06-27 17:49:24 阅读2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大学生人格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及调适对策

【摘要】: 人格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包含着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人格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也会更趋激烈,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具有真正的竞争实力。因此,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人格已成为

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人格障碍;预防和控制;卫生教育;学生

一、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问题

1、自卑 自卑是自我评价过低的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意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猜疑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

2、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担心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对近100所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负责人、骨干人员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咨询中首位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约占84%;而在人际关系中占首位的是社交困难,约占57%。

3、懒惰 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又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4、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

5、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常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我国学者对青少年抑郁的研究显示,大中学生抑郁检出率可高达18%~36%。

6、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的一种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在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命活力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焦虑主要是指不适当的高度焦虑。

7、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

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的调适对策

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1)、强化大学生自我意识教育 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定位,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悦纳自我的基础上努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培养自主精神和人格的独立性。

2)、注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教育大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选择正确的学习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克服依赖和惰性心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需求层次,并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发他们积

极向上的热情。

3)、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智力开发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并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之上。教会大学生克服孤僻、封闭、自卑、羞怯等社交心理障碍,学会有礼貌、真诚地与人交往,掌握一定的交往技巧,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注重大学生恋爱心理与性健康教育 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两性关系,选择正确的异性交往方式,克服与异性交往中带来的烦恼,珍惜青春年华,使友谊和爱情成为学习的动力。

5)、提高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挫折承受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社会生活竞争激烈,每个人都在承受竞争、挫折和失败,培养大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品质,学会自觉、主动地利用和发挥主客观优势,克服和消除不利因素,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善始善终的良好意志品质。

2、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从良好的社会环境来讲,整洁、美观、健康、充满朝气的校园与和谐、温馨的家庭,会使学生保持更加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和减少人格发展缺陷的产生。从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创造来讲,父母应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注意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多给孩子以鼓励和支持,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给他们更多一些爱与关怀;学校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尽力创造让学生表现自己能力、才智、闪光心灵的机会,这是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基础;创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和心理氛围,特别是良好的集体生活情景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交往,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重

要手段和条件。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不仅影响到他们当前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还会影响其一生。因此,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足够的心理教育时间,可以充分保证大学生能够得到系统的心理训练,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4、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大学生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引发消极情绪,如忧愁、烦恼、愤怒、悲哀、痛苦、孤独等,如不加以及时调控,久之就会成为大学生较为稳定的人格缺陷。因此,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学会以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去对

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人格发展缺陷。

参考文献

[1] 孔燕,江之成,兰文敏,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 程葵.大学生自卑心理分析及调适.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4(1)[3] 马建青.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

[4] 林岳新.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源探析.青年研究,1998,(7)

[5] 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心理科学,2000.24(4)

[6] 张泽武,吴赤蓬,刘国宁,等.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

[7] 翟德春,潘秀明,韩素玲,等.医学生抑郁、焦虑症状的流行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

生,2006,27(3)

调适对策 篇6

关键词:医学生 就业心理 调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4(a)-0250-01

据调查,2009年全国没有就业的大学生达到173万人,而2010年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有196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将达到760万人,比2010年净增127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作为具有专业特色的医学生群体,因其专业学习时间较长,且毕业后需要考取相关医学资格证书,其就业难的问题更显突出,据“麦可思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数据分析报告,我国大学生毕业生失业率最高前十医学占三,且医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低。如何在大学生预期社会化过程中矫正就业心理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化主体视角谈谈干预对策研究。

1 研究方法与样本

采用問卷调查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某医科大学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1000份,有效问卷986份,有效率占98.6%。填写问卷前,调查员对调查目的、意义和填写问卷的具体要求,对被调查者进行详细解说,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可靠,采用不记名方式,并要求每位调查者独立完成。访谈采用开放式提问方式,内容包括五大部分: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对自我认知的情况、对职业认知的情况、对就业认知的情况以及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态度、方法和意见。

2 医学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表现

(1)焦虑心理。许多医学生在面临毕业选择就业时才发觉自己的心理准备不足。一方面,他们不知如何去面对就业竞争,对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手足无措;另一方面,他们对复杂的医疗环境和频发的医患纠纷过度恐慌,对职称晋升等有关职务发展问题感到茫然,于是大多数毕业生表现出轻度的焦虑不安。“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如何?”62.7%学生选择形势严峻,就业难;只有34.2%选择形势乐观;3.1%选择不了解、不关心。

(2)自负心理。在工作中因为清高自负而与同事疏远,影响团队合作;对基层医疗工作缺少兴趣,眼高手低,不切实际,急功近利,一心只想走捷径出成绩,尽早走上领导、管理岗位,不知不觉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基层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对自身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只有7.8%的学生愿意去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中心。

(3)攀比、从众心理。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理想目标普遍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大医院以及热门科室的现象,那些备受追捧的热门医院竞争惨烈,而急需人才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却无人问津。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82.1%的学生想去省级、地级市综合性大医院。

(4)挫折、依赖心理。在择业时,心理期望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你对求职渠道的选择是?”高达93.6%的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只有2.6%的学生会考虑自主创业,先从低层次做起。

3 从社会化主体视角探讨医学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调适对策

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生命周期青年期阶段。学生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如何在医学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突出对就业心理偏差进行引导、矫正。本文试从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角度提出研究对策,使各主体功能重点突出、协调发展、共同作用、立体推进。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学校要建立由一批具有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组成的职业咨询培训机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一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理性地对自己进行社会定位。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选择的长远眼光,同时往往又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认识不清。学校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天赋和爱好,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注意分析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好健康的心态。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缺乏自信心,在面对强烈的人才竞争时常常手忙脚乱。有些学生对自我估计过高,造成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形势盲目乐观。学校有责任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指导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就业心态。

(2)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首重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有效力的积极活动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利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重新整合社会、家庭、校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构建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3)积极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高校帮助毕业生确立适当的薪酬预期,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另外,应建立毕业生真实的学习档案和诚信档案,努力降低就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完全所造成的效率损失;政府也应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监测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发布各个行业的就业量的预测数据,严格控制供过于求的行业招生,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应建立全国性和地区性就业信息库,尽快架设和疏通就业信息传输系统,及时反映与就业有关的最新信息。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

[2] 付国秋.积极心理学介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

浅谈中年人的心理危机及调适对策 篇7

关键词:中年时期,健康状况,家庭状况,应对措施

子曰:“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四十岁应该是事业有所成就, 不再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困惑, 对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有所把握的年纪。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四十岁是家庭稳固, 事业有所成就, 生活和谐的年龄, 即使各方面遇到问题也会成熟理性地对待与解决, 相对于青少年来说人们给予中年人的关注要少很多。而四十岁是一个很特殊的年龄阶段, 他们面临着身体各个机能的退化, 事业也陷入瓶颈期而停滞不前, 家庭婚姻平淡无味陷入一潭死水, 面对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外部压力以及自己内心的压力等问题, 这时中年危机接踵而至。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在1965年的《国际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死亡与中年危机”的文章, 他创造了“中年危机”这个词。中年一般是指35-60岁这段时期, 是否这段时期都会遭遇中年危机?答案当然是因人而异的, 这主要是依据一个人的心理年纪而不是生理年龄, 但是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这种危机感的存在。有研究表明人一生中的幸福感似乎是呈U型的, 中年时期是曲线的最低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以中年危机为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原因, 因为它们很能引起中年人的共鸣。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连续发展的阶段, 每个阶段又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并且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同, 中年期处于发展的第七个阶段, 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创生感避免停滞感, 体验着关怀的实现。如果将人生分为两段, 中年以前的人生和中年以后的人生, 我们会发现中年以前的人生都是不断获得和收获的阶段:知识的积累, 成家, 立业等, 而中年以后则面临着身体功能的退化、工作的停滞、婚姻危机、“空巢期”等, 似乎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所以这个阶段就很难避免会有一些停滞感, 如果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不成功就很容易出现中年危机。

要将危机转换为转机, 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人到中年时所发生的变化。

一、健康状况的变化

(一) 躯体健康

人到中年各个身体器官的功能大大不如从前了, 视力听力急剧下降, 记忆力减退, 动作变得缓慢, 并会伴着各种慢性病的出现, 对身体状况力不从心。

(二) 心理疲劳

由于荷尔蒙分泌的较大变化会引起情绪的较大波动, 面对外部的压力和自己内心的压力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恶劣的情绪。

(三) 认知能力

中年时期对新知识吸收和加工的速度减慢, 效率降低, 流体智力逐渐下降而晶体智力则保持稳定或上升的水平。

二、家庭婚姻状况的变化

(一) 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由于工作的压力, 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压力而忽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夫妻双方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热恋时的激情, 感情已经被平淡的生活和现实的打击磨灭得所剩无几。很多夫妻间已经没有感情, 家庭氛围死气沉沉, 婚姻只是名存实亡。有些人渴望重新寻找刺激和生活的调味剂, 对逝去的青春和久违的年华的狂热追求, 于是出现了婚外情, 导致家庭最终破裂。

(二) 子女关系

中年人在一天天地变老, 而孩子却在一天天地成长。他们经历了青春期, 在青春期阶段孩子与父母之间很容易出现代沟, 相互不理解, 并且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或者关心不恰当。而青春期过后他们进入了成年初期, 自己开始独立, 开始走出家庭, 面向社会, 有了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 父母则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时期, 即所谓的空巢期。这时父母们会表现出沮丧, 孤独和无助感, 一时间难以适应。

三、事业状况的变化

人在中年前期事业状况一直是在曲折前进当中的, 虽然不容易但是都是在发展的, 有上升空间的。人到中年一般都会处于公司的中层阶级,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选择建立领导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这样面临的晋升机会和空间就很狭小。再加上中年人精力相对分散, 很少有时间“充电”, 虽然他们的经验和实践经历相对丰富, 但是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能力在不断下滑, 面对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四、自我价值的重新认定

人到中年意味着自己的人生路已经过半, 会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总结和整合, 回想起自己曾经所理想拥有的品质却一样都没有, 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又都没有实现, 所以难免会带来失落感。加上现实的压力和打击, 中年人突然会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们会放弃外在的取向, 例如在社会中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或者是得到别人的认可, 转而更忠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更多地关注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时他们就可能重新选择自己的职业或者婚变等。

面对中年危机时的各种困顿, 该如何面对和调节:

1.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任务, 即使人到中年也是如此。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自己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要了解这些变化以做到心中有数, 提前做好准备。

2.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年时期, 孩子已经长大成人, 工作也趋于稳定, 面对更多的空余时间为了避免空虚和平淡的生活, 可以发展更多的兴趣爱好。

3.身体健康问题是中年时期所不容忽视的, 要加强锻炼, 合理安排饮食, 放宽心态, 不要有过大的压力以及焦虑等不良情绪。

4.重拾爱情, 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对方, 享有更多的共同爱好, 共同享受人生的乐趣, 找回年轻时的激情。

5.找回自信, 肯定自己的个人价值, 建立新的生活目标。拓展自己的朋友圈, 与亲朋好友多联系。

参考文献

[1]宋圭武.为什么中年人最痛苦[J].人民论坛, 2008 (03) .

[2]马文会.走出中年危机的沼泽地[J].心理与健康, 2006 (04) .

[3]张世宇, 胡蕾.浅谈中年危机及其应对策略[J].法制与社会, 2007 (06) .

调适对策 篇8

一、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一) 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

中职生沉迷手机, 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很多学生对着手机屏幕刷微信、打游戏、看视频, 眼睛长时间近距离盯着屏幕, 会产生眼疲劳, 另外受屏幕强光刺激, 会造成视力减退。再者, 学生频繁使用手机, 休息无规律, 睡眠时间不足, 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扰乱新陈代谢, 引发感应性疲劳和神经衰弱。同时, 这些“低头族”们在低头玩手机时, 脖子承受的压力较平时更大, 极其容易出现颈椎问题, 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二) 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职生沉迷手机, 还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沉迷手机的学生对手机有严重依赖感, 一离开手机就会感到焦虑。学生在沉迷手机后, 与周围同学、朋友的接触越来越少, 生活圈子变窄, 实际社交沟通能力变差, 出现“社交病”, 孤独感增加。同时, 还会导致学生缺乏同情心、丧失注意力、削减思考能力、懒惰性增加、沉迷虚拟世界等诸多问题。

(三) 影响学校风气和教学开展

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地方, 但是当校园中普遍出现学生沉迷手机的现象时, 势必会影响到学校风气, 很大程度上还会影响到教学开展。一些学生沉迷手机, 在课堂上也一直低头玩手机, 不认真听课学习, 还会对周边同学造成干扰, 影响课堂教学, 不仅是对课堂的不尊重, 也是对同学和教师的不尊重。甚至有一些学生利用手机在考试中作弊, 直接扰乱考试秩序。

二、针对中职生沉迷手机现状的心理调适对策

(一) 家校携手配合,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在对沉迷手机的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时, 首先应当明白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学校可以采取家校携手配合的方式,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例如, 学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 与班级教师一同协商制定《校园手机使用规范》, 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场合和时间, 教师也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在课堂上不携带手机或者将手机静音, 教学过程中不接触手机。如今在线教育越来越普遍, 手机端的学习软件也不在少数, 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在线学习。同时,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对新事物必然产生好奇心理。如果家长一味拒绝孩子使用手机, 可能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对学生使用手机这件事, 宜疏不宜堵, 家长可以和学生约定, 实行手机使用奖励规定, 比如学生想要使用手机, 就要完成相应的任务, 做出成绩后再享有与之相对应的奖励。另外, 在不影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 家长可以使用一些如安全锁的软件, 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手机, 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 加强宣传讲解, 端正学生对待手机的态度

让学生合理手机, 还需要加强宣传讲解, 端正学生对待手机的态度, 让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到使用手机的利弊以及使用手机的正确方式。比如学校可以在校园报刊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站上宣传长时间使用手机的危害、如何在使用手机时文明上网等信息;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如“手机使用基本礼节”等,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基本礼节如公共场所要尽量压低通话音量、到长辈或朋友家做客过程中尽量不要玩手机等, 然后鼓励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还有那些不成文的手机使用礼节,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让学生认识到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方便联系的工具, 而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中职生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比较多, 不少中职学生对日常学习和生活缺少规划, 在空闲时间漫无目的, 将玩手机上网当做消遣, 长此以往, 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不少学生沉迷手机。因此, 中职院校和中职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课余活动氛围,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比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设置开设学校社团, 鼓励学生参与, 让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学习、实践、拓展能力;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比赛和娱乐比赛,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乒乓球比赛、拔河比赛、歌唱比赛、书法比赛等, 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校园和班级中形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总之, 中职生沉迷手机会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还会影响学校风气和教学开展。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 积极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家校携手配合, 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加强宣传讲解, 端正学生对待手机的态度,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举措,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地引导沉迷手机的学生“走出来”。

摘要:随着电子通讯设备的普及, 以及家长对孩子的牵挂, 很多家长都给学生配备手机以便互相联系。在当前的中职院校中, 很多中职生都拥有手机。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尤其是中职生沉迷手机这一现象, 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 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焦点问题。基于此, 本文围绕着中职生沉迷手机这一话题, 先浅析了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针对中职生沉迷手机现状的心理调试对策。

关键词:中职生,沉迷手机,危害,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陶铭强.中职生沉迷手机的危害及心理调适[J].中学课程辅导 (江苏教师) , 2014, 16:24.

[2]黄惠玉.如何让学生向沉迷手机行为说“不”[J].考试周刊, 2015, 29:178.

调适对策 篇9

“职业倦怠”的本质, 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 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 是个体伴随着长时期的工作压力体验, 无从摆脱和应对, 最终在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产生的衰竭状态。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 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专家研究表明, 职业倦怠多发生在从事服务类的职业活动人群中, 比如教师、医护工作者、各类服务产业工作人员等。图书管理是与读者打交道的职业, 因此, 图书管理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一、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现实工作中, 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倦怠”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典型呈现:一是“情感衰竭”。表现为图书管理员没有活力, 缺乏工作热情, 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这是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 通常会伴有明显症状出现:对服务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丧失热情, 对周围人、事、物漠不关心, 情绪烦躁, 易生气和发作。二是“去人格化”。表现为图书管理员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之间保持距离, 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冷漠、无情、忽视甚至轻视, 工作态度消极, 敷衍了事, 对服务对象没耐心、不柔和, 甚至态度恶劣。三是“无力无望”。表现为图书管理员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下降, 在工作中的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下降, 认为目前工作不能发挥自身才能, 工作枯燥乏味、难以忍耐, 工作行为表现出懈怠、得过且过、应付差事的倾向, 常常迟到早退, 甚至打算跳槽或者转行。

二、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世界上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 都有其背后必然性原因。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的产生, 当然也是有因可查的。

一般来讲, 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从业者在能力、体力和精力上不能满足外界要求、无法应对环境压力, 从而导致在体能、心理等方面的疲惫, 进而引发在情绪、情感、心态、状态、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不良变化, 最终产生和形成的。就图书管理员而言, 其职业倦怠的产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职业因素。

(1) 外在期望压力。高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地方,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现阶段党和国家对高校的基本定位。作为教育者,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 是其基本要求。因此, 高校图书管理员, 必须要有较高的学识修养和育人能力, 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表现, 这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期待。 (2) 角色冲突压力。高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角度看, 高校所有工作者首先都是育人者。高校图书管理员不仅要承担图书管理工作任务, 履行图书管理服务职责, 还要承担育人职责, 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义务。因此, 高校图书管理员要在图书管理者、信息服务者、学生教育者等角色间转换。 (3) 责任地位压力。与社会上的图书管理员相比, 高校图书管理员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职责, 担负更多的工作任务, 追求更高的工作使命。与此同时, 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 还要承受工作地位的非核心性、工作内容的低创造性、工作价值的高模糊性、收入待遇的偏有限性等现实压力。

综上所述, 高校图书管理员常常要承受更多的压力, 会面对更多的冲突和困惑, 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社会因素。

(1) 信息时代挑战。传统图书馆主要收藏纸质载体的信息, 其服务活动必然围绕着纸质文献和图书馆馆舍而展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资源, 而信息网络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最大特点就是海量和无序。如何处理传统图书管理与网络信息时代图书管理的关系, 使图书管理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为社会服务, 是当今高校图书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2) 学识、能力、素质挑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能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还要能传递科学文化知识, 开发智力资源。师生要利用图书馆, 根据各自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各取所需, 以提升想象力、思维力和判断力。这种需求, 对高校图书管理员的知识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修养, 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现实看, 很多高校图书管理服务之所以不能很好满足师生需求、满足社会需要, 与图书管理员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有极大关系。因此, 解放思想, 更新理念, 加强修养, 提高能力, 是高校图书管理员的迫切要求。 (3) 教育创新挑战。当今教育正处在创新发展过程中,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 单纯从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要通过图书馆、网络和其它可能的渠道, 大量阅读文献资料, 大量猎取知识信息,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教学、科研中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知识、资料、信息平台, 学习新知识, 树立新观念, 了解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动态, 实现自身知识更新和思维创新。高校图书管理服务能否满足上述需要, 挑战巨大。

3. 个人因素。

(1) 个体特征影响。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 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由于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不同, 其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和行为方式也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类型性格、气质的人, 对职业的适应和表现都会有所不同。高校图书管理员作为个体生命存在,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职业倦怠形成的个性原因。 (2) 自身修养影响。高校图书管理员自身知识修养、品德修养、行为修养、人文素养和业务能力不同, 使得其在工作中适应、应对压力的方式和效果都会大有不同, 并由此导致领导、同事、师生的评价要求出现不同。 (3) 工作生活环境影响。高校图书管理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尽相同, 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合作状态也各不相同, 因而其产生的压力和采取的应对也会迥然不同。

三、图书管理员职业倦怠的调适

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倦怠”既然是在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基础上产生的, 是在应对工作、生活、人际交往重压下形成的, 是缘自心理的疲乏状态, 因此, 必须通过综合调适和改变, 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和消除。笔者认为, 图书管理员消除职业倦怠, 一般要经过识别、调适与复原三个阶段的调理。

1. 识别。

职业倦怠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 它不会在短期里形成, 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爆发。因此, 及早发现职业倦怠产生的前兆, 正确识别正在形成或业已形成的职业倦怠, 对应对、调适消除职业倦怠, 很有必要。 (1) 职业倦怠生理信号。职业倦怠的产生, 通常会伴有相应的生理前兆。比如说, 常常感觉疲倦和衰竭;频繁的头痛、背痛、肌肉痛;免疫力低下, 身体常常不适;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等。 (2) 职业倦怠情绪信号。职业倦怠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情绪疾病, 因此常伴有心理和情绪反应。比如, 失败感和自我怀疑感相伴随;丧失工作积极性;感觉无助、困扰和挫败;越来越愤世嫉俗和消极;感到孤独;成就感不足, 幸福感下降等。 (3) 职业倦怠行为信号。行为是由思想决定的, 因此, 当身体和情绪长期处于倦怠状态, 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比如, 不愿承担责任;疏远人群;行事拖拉, 工作效率降低;暴饮暴食或以烟酒解愁;把挫折归咎在别人身上;常常无端抱怨;常迟到早退或者请假等。

2. 调适。

确认职业倦怠后, 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 从认识、心理和行为上加以积极调适。 (1) 放慢节奏, 保持冷静。轻微的职业倦怠, 可以通过身体调理、心理调整加以改变和消除。而当处于职业倦怠症边缘时, 仅仅调理身体和调整心态就难以奏效了。此时, 要强迫自己慢下来, 尽可能地消减工作量和活动, 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来休息、反思和修复。宁静致远, 慢下来、静下来后, 往往能让你想得更明白, 看得更彻底, 从而调适更有力。 (2) 张弛有度, 执守中庸。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的, 因此, 要让自己张弛有度,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要过度操劳, 对那些不应该或不需要亲力亲为之事, 要大胆说“不”。让自己每天都有片刻的“休息”和“安宁”, 以便松弛神经, 理清思路。 (3) 积极沟通, 寻求支持。当倦怠来临时, 往往不想与人沟通, 渐渐疏远同事, 但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此, 越是感到倦怠, 越要主动出击, 敞开心扉与人沟通交流。不妨多向别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哪怕是多向别人倾诉也可, 这样有利于缓解压力, 恢复正常。 (4) 转移注意, 消减压力。当你感到有些顶不住的时候, 不妨让注意力往别的方向转移, 将精力向别的地方投送, 这叫此路不通绕着走, 大舍才能大得。通过注意力和精力转移, 不仅可以跳出眼前困境, 还能柳暗花明, 在别的方面找到乐趣, 重拾信心, 恢复活力。

3. 复原。

职业倦怠会让你消极悲观, 导致你失去活力, 失去信心, 失去创造力、亲和力和号召力, 失去很多很多的东西。因此, 出现职业倦怠时, 必须立即治疗, 果断改变。 (1) 直面损失, 重新振作。由于职业倦怠, 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如果不能重新振作, 彻底改变, 还将继续失去更多的东西。因此, 要让自己直面损失, 正视问题, 并立即行动, 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比如, 尝试一些新东西, 寻找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让自己重新开始。 (2) 冷静思考, 澄明心志。出现职业倦怠, 通常都是因为在职业活动中陷入了迷茫, 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看重什么。倦怠意味着目前能得到的东西并非自己所愿, 那就应该认真思考和追问, 自己的希望、自己的目标、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能通过目前的工作实现你的希望、目标和梦想吗?如果不能, 如何来改变?因此, 职业倦怠实际上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让自己明白真正想要的东西, 并且立即采取行动。 (3) 加强学习, 坚持锻炼。职业倦怠表现为心理疲乏, 反映出思想困惑和心理空虚。因此, 加强学习, 丰富思想, 加强体验, 充实心灵, 理顺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另外, 倦怠作为一种心理疾病, 常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 体质下降、体能下降、活力下降, 都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因此, 要想克服职业倦怠, 就要让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坚持身体锻炼, 强健身体, 要努力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 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当然, 对于学校和图书管理部门来说, 当图书管理员出现职业倦怠时, 一定要高度重视, 积极应对, 创造条件, 改善环境, 强化引导, 关心关爱, 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工作氛围, 为员工走出职业倦怠、恢复健康创造条件, 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江亮.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流程研究[J].情报探索, 2008 (4)

[2].陆萍.面向业务流程的图书馆知识创新[J].图书馆学刊, 2009

[3].徐朝霞, 华蕾.如何克服职业疲倦期.经理人, 2010 (5)

调适对策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院2013-2014年新进入临床医院实习, 参加2014年考研的临床医学生。纳入标准为自愿参加调查;排除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3个月,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和严格培训的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介绍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然后集中填写调查问卷, 并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90份, 回收率97.5%。其中男生210人 (53.87%) , 女生180人 (46.13%) 。年龄21~24岁, 平均 (22.64±2.53) 岁。

1.2.2 调查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简称SCL-90问卷[2]。由Derogatis等编制, 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 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 即1为从无, 2为轻度, 3为中度, 4为相当重, 5为严重, 得分越高, 症状越明显。量表总分≥160分和/或任一项因子分≥3分的为阳性, 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各因子分≥3的人数, 按比例依次排列为强迫症状 (27人, 占6.98%) 、人际关系敏感 (19人, 占4.89%) 、焦虑 (16人, 占4.02%) 、抑郁 (14人, 占3.71%) 、敌对 (11人, 占2.93%) 、偏执 (11人, 占2.78%) 、精神病性 (9人, 占2.26%) 、恐怖 (9人, 占2.24%) 、躯体化 (8人, 占2.01%) 。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 总检出率为12.89%。

2.2 考研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评分结果与常模的比较

被调查医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 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敌对各项均分值高于全国常模,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余各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考研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89%, 与国内外报道的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在10%~30%的水平一致[4,5]。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组人群水平, 除躯体化、恐惧、精神病性外, 其余项目均明显偏高, 与常模差异显著, 说明考研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3.1 原因

3.1.1 备考时间与学业冲突带来的压力

医学考研学子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 由于学制分配的原因, 本科生大四下学期及大五学年要参与到医院的见习与实习中来, 这就要求医学考研学子一方面要完成学业, 做好实习;另一方面还要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 工作、学习任务繁重, 心理压力较大, 易出现心理问题[6]。

3.1.2 考研知识掌握度及理解度要求高带来的压力

医学研究生考试不同于一般的考试, 其对知识的范围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掌握的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要打好考研这场持久战, 就需要学子对相应知识反复地理解、琢磨、掌握, 而如此日复一日的苦读就会给准考研学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单调的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和寂寞, 产生强迫和抑郁症状倾向[7]。

3.1.3 繁重的考研复习使睡眠及体育活动时间减少, 考研学子显得力不从心, 常常感到疲惫, 信心不足。

有调查显示, 约半数的考研医学生信心不足, 常常使得考生复习时感到记忆力减退、心情十分紧张, 注意力不能集中, 应对水平差, 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这又会进一步加重考生的焦虑状态, 造成恶性循环[8,9]。临近考试, 焦虑状态愈加明显, 考生担心浪费了大把时间却没考上理想学校, 会辜负父母朋友的期望, 同时又害怕出现考研不成, 工作难找, 就业失败的结局,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造成抑郁等负面情绪。

3.1.4 医学本身专业性强, 因此医学生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 专业针对性高;

好的就业机会比较少, 且门槛高, 要求严格, 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 激烈的考研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10]。

3.2 对策

由于医学考研学子的压力源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 因此要帮助医学考研学子合理控压, 就要从多方面入手。

3.2.1 学校方面

(1) 充分发挥心理疏导法在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中的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 形成“辅导学生, 人人有责”局面。在校内形成由专业咨询者、医务人员、政治思想工作者、教师相结合的辅导网络, 充分发挥一体化作用。对广大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 使他们增强对心理、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其心理卫生工作,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个别和团体心理指导、心理疏导等多样化形式, 使其个性健康的发展, 为其进入实习生阶段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 (2) 建立心理辅导室、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心理咨询网。其一, 学校充分利用资金优势, 聘请心理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相关专家组成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其二, 借助辅导员的基层管理优势, 与问题学生个别交流、重点解决问题。其三, 借助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优势, 确保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反馈。三级机构相互配合, 将心理咨询和帮助落到实处[11]。 (3) 加大对文体设施的建设投资鼓励并吸引广大考研学子合理参与到体育锻炼及娱乐中来, 以适当地帮助他们缓解压力。

3.2.2 个人方面

(1) 理性自我定位。增强自我认识, 明确学习任务, 理性制定考研目标, 合理安排时间, 制定张弛有度的时间表。将要复习的内容按重要性排序, 不低估或高估自己的能力, 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 并对其进行具体规划, 提升专业情感, 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消除完美的思想, 明确“舍与得”的关系。 (2) 克服焦虑, 舒缓压力。与同学建立有益、愉快的合作学习关系, 可以找几个研友或网友, 经常交流信息, 相互督促和鼓励。掌握各种应对技巧, 如转移注意力、运动放松、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寻求社会支持等[12,13]。经常自我肯定,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如:我是最棒的, 我会全力以赴地备考, 但如果实在考不上也没关系, 我会再考一年, 或选择去工作, 一时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先做差一点的等。 (3) 树立信心、自我调整达到中等程度考试焦虑。学习效率与焦虑程度的关系曲线以及它的相关理论表明:中等强度的考试焦虑可使学习收到最佳效果[14]。过低不能激发学生兴奋性;过高会造成情绪波动或“晕场”现象。学生要自我调整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 使自己掌握好一个度达到最适焦虑程度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平时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及时做好复习, 不要临时突击, 连续“开夜车”会造成过度疲劳, 影响考试的发挥。考前放松心态, 可听听音乐, 做做运动缓解紧张焦虑状态, “怯场”时学会自我调节, 稳定紧张情绪。

3.3 家庭方面

动静调适宜养生 篇11

运动有益健康,许多专家还列举了大量例证。

动物学家经过调查发现:生活在山野间的大象,经常奔走活动,寿命可活到200多岁;而一旦被人捕获,关进动物园,尽管生活条件比野外优越,却只能活到80多岁;在山林中生活的野兔,平均寿命可活15年,而自幼就养在笼子里的家兔,虽然吃得好,生活舒适,可平均寿命不过4-5岁。其它野生动物,一般都比圈养之后寿命要长。其原因是,野生动物为了觅食、生存、自卫,常要东奔西跑,身体得到活动锻炼。

医学家研究认为,适宜的健身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增强抗病能力;经常运动还可以强健脾胃,提高心肺功能。我国古代医家华佗曾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只要能坚持运动锻炼,就可以促进人体健康。

近日,与一位书法界的朋友交流养生之道,我谈及运动(包括脑运动,常用脑,勤思考)可健身的亲身感受,并将我学得的一点运动养生的知识转述于他。朋友肯定运动和脑运动的健身之功,却又以其书法家注重的静态养生心得教我。他说:要善于养生,还不能只强调形体的“动”,忽略了心境的“静”。应力求动静兼修,把“动”与“静”适当地结合起来。他的体会是:每当他运笔书写时,心境便自然放松,调息入静。使行笔动于外而静守于内,动炼形体而静炼精神,由动入静,而又静中制动,形成动静的和谐结合,这样的动静相宜,也就利于养生。

他继而向我畅述:我国古代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注重“静神”,即清静以养神。所谓“清静”,就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这种宁静的心态,是最利于身体健康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都非常重视思想平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家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的中枢大脑又回复到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使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逆转”。人的心境如能经常保持宁静,就会有助健康。

要做到“静”,并非只是四肢休息,呆坐不动,而思绪丛生,甚至胡思乱想,那是形静而心不静。真正的“静”,是思想放松,杂念排除,心神专一,全神贯注,才算入了“静”的境界。比方说,你如专注于拨墨挥洒于书画;或于青幽的湖塘边静心垂钓;或悠然地欣赏幽雅的乐曲;或漫步于空气清新的林园,静静地做着深呼吸;或调息打坐,凝神敛思,练练静功。当你置身于这样放松的活动中,杂念自然摒除,心境就会真正地静谧下来。

朋友最后概括说:要做到很好地养生,应重视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气;只动而缺静,则形劳而不休,过于疲惫;静而乏动又易凝结气血,有碍血脉畅通,只有动静调适得当,方能气血两旺,激发人体生机。

调适对策 篇12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心理障碍,调适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民工向城市转移, 越来越多的青春脸庞出现在农民工群体中, 农民工的格局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80后”农民工正逐渐成为这一队伍的主体。农民工不仅是一个收入低下、生活贫困的群体, 而且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 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制约因素, 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一、“80后”农民工概况

根据年龄划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 已经形成了两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 他们于80年代或90年代初进入城市;第二代农民工生于上世纪80年代, 于90年代末或新世纪初进入城市,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民, 则属于其中的过渡一代。“80后”农民工特指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农民工, 也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或青年农民工。据2006年国务院政策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 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 其中16—30岁的占61%。据悉, 迄今为止, “80后”农民工已超过1亿人。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80后”农民工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年龄普遍较小, 多在28岁以下, 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一代;受学校教育的程度高, 多为初中以上, 虽然他们的素质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有了较大提高, 但在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方面与城市人口的差距依然很大;基本没有务农经历, 难以忍受农村的破旧、贫穷和慢节奏的生活, 对家乡的乡土认同在减弱, 甚至持批评态度, 对农村的一些习惯和传统开始出现不认可;具有更多的融入城市的冲动, 正逐渐习惯于城市的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部分人开始试着去认同流入地社会, 如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 与当地人建立经常性的交往关系, 甚至加入当地的一些社会组织等, 想在城市安家立业, 但自己的根仍在农村, 矛盾心理异常突出;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发挥, 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与其父辈们主要为寻求生计而出门打工不同, 他们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更是为了锻炼自己、寻找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 希望追求更完美的人生;有较强的维权意识, 更注重工作环境、自身权益乃至个体感受, 不能忍受身份歧视, 也不再像父辈一样甘于艰苦廉价的劳动, 而更在乎所在城市能否给予他们平等的人格待遇;对政治、文化等生活的需求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但总体来看, 他们在政治上的参与意识还比较低, 很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没有参加过选举, 没有参加工会组织等。面对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受体制和自身素质的约束, “80后”农民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并存, 理想与现实交织碰撞, 在心理上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 极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都阻碍了他们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二、“80后”农民工常见的心理障碍

作为农民工的主体, “80后”农民工承担着城市最脏、最苦、最累、最险的工作, 为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心理状况主流是好的:吃苦耐劳, 遵纪守法, 积极进取。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 精神生活的严重缺失, 恶劣的工作、生活条件, 在城市社会地位的低下等等原因, 使部分农民工的心理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自卑与压抑。

由于农民工的户籍在农村, 传统的城市管理制度在户籍、教育、社会保障、人事、医疗制度等方面只承认城市居民, 而将农民工排斥在外。由于人为造成的先天身份的差别, 农民工只能处于“二等公民”的尴尬境地。城市居民由于先天具有的城里人身份, 不须通过后天努力就可获得许多社会公共资源, 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够享受到诸多特权, 在社会竞争方面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无论在现实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深深地刺激了“80后”农民工的自尊心, 加重了自卑感, 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与生活上的贫困相比, 更难以忍受的是农民工不被城市接受, 不能与城里人正常交往与合作, 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在日常生活中, 农民工还要忍受因家庭分居、婚恋情感、文化活动匮乏及生活条件限制等, 经常处于性压抑和整体精神压抑的心理状态, 这很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心理对抗。

2. 封闭与孤独。

“80后”农民工进城的同时也是一个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他们虽然在空间上走近了城市, 但由于受现行户籍制度和其他制度性的排斥, 同时也受其自身的文化心理、价值观、行为方式变化滞后的影响, 使得农民工无论在城市工作多久, 都注定是游离于城市边缘的“匆匆过客”。城市的生活并未提供给青年农民工良好的转换环境, 空间上的隔离、生活方式的差异以及部分城市居民的冷淡、歧视与疏远, 不仅无助于青年农民工打破旧的角色意识, 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中去, 反而加剧了他们的心理不适应, 在精神上不能很好地真正融入城市, 而总是处于封闭与孤独状态, 只能囿于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和文化习俗之中。2007年8月, 浙江省永康市总工会先后对五金、包装、工艺品、电子、金属等五个行业、20家不同规模企业的外地民工展开了为期几个月的心理健康调查, 结果显示, 因受孤独难以适应环境等因素的困扰, 60%以上的外来民工, 尤其是"80后”农民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感到寂寞孤独”的为80%。很多农民工进城已经十多年了, 却几乎没有城里人朋友。加之基本上没有文化娱乐生活, 长年累月重复“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生活, 很多农民工将在街上溜达、看临街电视、打扑克作为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

3. 不满与怨恨。

与农民工相比, 城市居民享受着更多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 大多可以较轻松地生活。而“80后”农民工不仅没有社会保障, 而且从事着城市里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的劳动。更有甚者, 农民工还被老板克扣和拖欠工资, 这使得农民工在生活上只能维持很低的水平。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和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 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心理。在自身利益长期被忽略以致损害的情况下, 容易引发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在日常生活中, 他们还会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有的居民以自己城市人的身份歧视农民工, 将农民工视为“外来人”, 将他们看作是低人一等的“二等公民”, 甚至故意在公共场所欺负、捉弄农民工;有些城市居民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农民工缺乏信任、理解和尊重, 甚至故意刁难, 丢了东西就认定是农民工所为, 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有些城市执法人员在执法和城市管理过程中对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持双重标准, 对农民工动辄罚款、毁坏东西甚至任意打骂;有些商场、酒店、浴池等公共场所以衣冠不整、有碍店容或影响其他人消费等种种借口拒绝农民工进入。大多数“80后”农民工坦言, 他们心里最难受的就是城里人看不起自己, 个别城市人还以对农民工进行刁难和人格侮辱为乐, 这很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 他们中的个别人则可能在人格受损时以破坏城市公共设施、偷窃、群殴等极端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怨恨情绪。

4. 仇视与报复。

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大城市繁荣与富庶是来自偏远乡村的青年农民工无法想象的。在农村的时候, 这种差距他们还没有亲身体验到, 但是一旦进入到城市, 这种差距就立即显现在他们面前。而二元制社会结构所构筑的用工与户籍制度壁垒, 也把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这种差距的希望打破。城市中繁华富裕与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微薄的收入形成强烈的对比, 社会保障的缺失、合法维权的困难、政治与社会事务参与途径的狭窄、城市居民的冷漠歧视与优越感更强化了他们的反城市甚至反社会心态。这种心态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城市居民的, 而是针对所有的城市居民的。这种情绪的极端反应就是敌视和仇恨城市的情绪, 以往的道德束缚、法制束缚已经不起作用, 因而采取极端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报复城市居民就不足为奇了。

三、塑造“80后”农民工健康心理品质的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公民主体健康的心理品质,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的主体, 其心理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需要国家和政府、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心理问题。

1. 推进城乡二元制度改革, 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性管理。

首先, 政府应该放宽对农民工获得城市户籍的限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废除户籍制度, 使农民工获得正式的市民身份。其次, 政府应该全面改革与户籍制度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使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如逐步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 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整合, 保护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修订有关法规, 规定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不是以身份而是以地域为标准, 为农民工参与城市政治生活开辟途径;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 为农民工提供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 消除对他们的社会保障障碍。同时, 提高其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中, 对其实行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的政策, 保护其义务教育权利;逐步废除暂住证等针对城市外来人口的证件制度, 建立起统一的城市人口管理制度等。

2. 加强对“80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提升其自身素质能力。

(1) 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 提高农民工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抗挫能力。通过教育使他们做到能正确对待自己, 对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评价;能正确对待别人, 善交友,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对待工作, 热爱学习和劳动, 避免精神空虚。只要他们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退缩、不逃避、不幻想, 就能使自己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自然的健康状态。 (2) 加强对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培训。政府要组织建立民工学校、民工文化俱乐部等, 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水平, 增强明辨是非能力。同时成立专门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提升职业道德。 (3) 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青年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认识, 让农民工了解国家政策, 理解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3. 加强对“80后”农民工的组织管理, 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 脱离了原来农村的组织与管理, 而城市管理组织又大多采取“经济上吸纳、社会上拒入”的态度, 使农民工成为城市和农村的“边缘人”, 没有组织约束, 自由散漫, 极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因此, 必须加强组织与管理, 具体做法是成立农民工自己的组织, 如农民工工会等, 从而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向政府表达其利益需求;制定保护农民工的政策和措施, 严厉打击坑害农民工利益的组织和行为, 如黑心中介、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等;开放城市组织体系, 吸纳农民工进入社区组织、各级党团组织、工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 加强农民工事务管理, 从而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 要努力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根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从他们是文化创 (下转第57页) (上接第55页) 造、文化接受的主体入手, 从他们的认同感和欣赏能力出发, 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文化设施, 改变文化服务供应方式和机制, 将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纳入社区文化管理, 给予他们创造文化产品和活动的空间及舞台。

4. 提供个案辅导与咨询, 正确引导权利意识和市民意识的觉醒。

个案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 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对于“80后”农民工来说, 往往个人能力, 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都比较欠缺, 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他们难于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弱势地位。因而有必要为他们提供多方面的辅导和支持, 比如整合各种资源设立辅导机构, 开通咨询热线等为农民工提供心理辅导、就业信息、法律知识, 发展个人职业能力, 解决心理烦恼, 强化城市适应能力。同时, 也要加强对青年农民工的公民教育, 弘扬公民的权利意识和市民意识, 呼唤公民义务与责任, 引导青年农民工不仅以理性精神合法维护权益, 还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

青年农民工是弱势群体, 力量有限, 他们对城市的不满与敌视, 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在城市的权益过度受损而又投诉无门的现状有关。虽然农民工的权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但农民工基本上是分散的个体, 其权利诉求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所以, 政府应该帮助他们成立自己的权益保护组织, 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加强由劳动、工商、司法等多部门支持配合的对农民工的维权行动, 并把农民工中的代表纳入到政府组织体系中去, 使农民工得到合法主张、保护自己利益的渠道。同时, 城市政府应该坚决打击各种侵犯民工利益的违法行为, 加强有关对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使民工在城市中不仅有生存的空间, 更有发展的空间, 从而减少青年农民工与市民的摩擦与矛盾。

6. 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 消除社会的误解和偏见。

上一篇:微博宣传下一篇:仿真教学仪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