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2024-06-19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精选7篇)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篇1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第一节心理矛盾与大学生就业

心理矛盾也可理解为心理冲突,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目标和反应同时出现,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紧张心态。

心理冲突是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

人的一生就是在矛盾心理中度过的。

心理矛盾是促进心理发展的动力。

过分强烈而持久的心理矛盾对人的心理健康与活动效果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择业中的心理矛盾既有需求矛盾,也有目标矛盾,主要表现为:

1.有远大理想,但往往不能正视现实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追求美好未来。大学生在择业中这种追求和憧憬更为强烈,更为丰富,更为远大。

但是,理想往往脱离客观条件。在择业中未慎重考虑所选择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以致出现理想自我膨胀和现实自我萎缩之间的矛盾。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由于他们涉世尚浅,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自负:自我评价过高,洋洋自得,目无一切,(就业期望过高);

自卑:自我评价过低,自卑自贱,自艾自怨,(就业期望过低)。

在面对择业现实时,有时不能把握自我,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遇到顺利的事,忘乎所以、狂喜狂欢;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地理智地对待现实。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顾虑重重,缺乏勇气,害怕:竞争失败丢面子,竞争伤和气,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败北。

真正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缺乏实践的能力和勇气,尤其是在择业遇到困难时,不善于调整目标、调整自己,而是自己给自己打退堂鼓,自己拱手让出竞争的权利。

5.鱼和熊掌,都想兼得,难于决断

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坐失良机。

例如,考公务员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厚,但不稳定;留在原籍人际关系较熟,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但又人地两生。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1)求职择业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难于抉择。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矛盾、专业与地域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讲究实惠与精神需求的矛盾等。

(2)大学生自身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的阶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放与闭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为什么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会产生以上心理矛盾呢?

(3)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4)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常见的就业心理误区和障碍分析

一、常见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

乏意识的状态。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

1.“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2.“我不能比别人差”——攀比心理

3.“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

4.“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从众心理

5.“要去就去沿海或大城市”

6.“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7.“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8.“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

心理障碍表现十分复杂,程度亦有轻重之分。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应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

1.焦虑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2.自卑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自卑常和怯懦、依赖等心理交织在一起。自卑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3.怯懦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有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

4.孤傲

孤傲: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已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

5.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是与就业的竞争机制不相适应的。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 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观需要不能满足或感受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日缺乏应有的品德与个性修养,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

大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障碍,有其主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主要有:

一、从社会环境看,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缩减、部队裁员,因此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

二、从家庭期望看,多数家庭对子女所寄的期望较大。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三、从学校角度看,有不少学校在师生中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学生到不了高层次单位,有失学校的声誉,有失学校的身份。

四、从同龄人关系及相互影响看,比起未上大学的青年来说,大学生更具有虚荣心,他们认为只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才能证明上过大学的比没上大学的强。与大学同学相比,他们认为谁找到好工作,谁就强,谁找不到好工作,谁就无能。

这些客观因素交互作用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感到压力重重,无所适从。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还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善于重建心理平衡,不善于运用自我功能克服“危机”。

面临就业环节中的种种压力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第三节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积极改变的过程。作用: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

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人的心理活动: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螺旋式发展过程。

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也是个人对环境不断适应的历程。

如果个人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个人与环境相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顺利进入下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就会无法通过难关。

二、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

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因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立足点。

认识和评价自我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1)自我静思。自我静思也叫自我反省,就是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首先能冷静地、理智地思考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

(2)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离不开社会。(以人为镜)

(3)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对人的行为用数字或图线加以确定的方法。

2.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求得心理平衡。

(2)自我适度宣泄法。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或参加运动,宣泄情绪。(哭吧)

(3)自我慰藉法。(阿Q精神胜利法)

(4)松弛练习法。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

(5)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

三、提供必要的社会关怀

首先,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和更多的择业机会,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这是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进行社会调适的最有力的措施。

其次,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

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大学业择业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促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择业阶段。

第四节大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择业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1.正视社会

现实是客观存在的。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现实是客观的,既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我国目前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使人人满意。供需形势也不平衡,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基层和第一线急需人才。

2.正视自身

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对自身个性心理特征的充分、客观的认识,在择业时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气质方面。心理学家一般将气质分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不同,适宜从事的职业范围亦不同。了解自己的气质特点,便可以对气质表现加以控制和调节。性格方面: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三种类型;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类型;

俄罗斯的一个科研机构曾把大学生的性格划为16种类型:“未来理想专家”型;“理想大学生”型;“职业家”型;“院士”型;“纯理性主义”型;“勤奋”型;“平庸”型;“懒汉”型;“社会活动家”型;“博学”型;“运动员”型;“消费”型;“假现代派”型;“中心人物”型;“机灵鬼”型;“极端消极”型。

兴趣方面。大学生在择业中应适当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便在将来的工作中更加充实、丰富,更富有乐趣。

能力方面。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和活动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能力,也才能表现一个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而获得的。

大学生的能力除了一般能力(即智力)之外,还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等。在就业制度改革的今天,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思想素质和学业水平,而且还有各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将人的个性分为六种,并将个性与职业相联系。这六种类型为:现实型或实际型(R型);研究型(I型);术型(A型);社会型(S型);企业型(E型);常规型(C型)。

(1)适用原则。即个性和所从事的职业属同一类型。如R型的人适宜从事R型职业;S型的人适宜从事S型的职业。

(2)相近原则。如现实型(R)与研究型(I)相近;现实型(R)与常规型(C)相近。选择与个性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容易适应。

(3)中性原则。如现实型(R)与艺术型(A);现实型(R)与企业型(E)。

(4)相斥原则。如现实型(R)与社会型(S);常规型(C)与艺术型(A),对角相斥。人们如果选择与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则很难适应。

二、敢于竞争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能够根据国家赋予自己的权利,结合自己的专业、爱好、性格、特长、愿望等挑选工作岗位,可以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展示自己、推荐自己,取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应该珍惜这个机遇,敢于竞争,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

要有竞争意识。大学生要适应就业制度的改革,就要有竞争意识。作为高层次文化青年的大学生,更应该有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要敢想、敢说、敢干,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能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羞怯自抑。

竞争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性格、气质、爱好等,扬长避短,发挥特长。才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竞争要靠真才实学。不能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更不能互相拆台或互相嫉妒。竞争应是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中进行。

竞争要准备经受挫折。求职择业的竞争,失败在所难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尤其是做好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才会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场竞争。对竞争渴盼已久的大学生,应摒弃侥幸和幻想,面对机遇,正视现实,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竞争的激流中奋力拼搏,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不怕挫折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调节心理。

遇到挫折,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心理健康的人,勇于向挫折挑战,百折不挠。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难而退,甚至精神崩溃、行为失常。择业时,应该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消极退缩。

一个人战胜挫折的能力绝不是一时的努力所能奏效的。它还有赖于大学生平日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会科学地认识分析事物,特别是主动经受一些磨难,增加一些挫折经历。

四、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也许专业较为对口,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也许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立足基层,才能大有作为。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怀着一腔热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要看到我国人事制度正在进行较大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事制度也正在适应新要求,越来越开放,人才流动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首次择业成功或未能如愿,还可以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的择业机会。越来越开放的人事流动制度,将会为毕业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篇2

一、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

1.毕业生在职业角色意识上存在的心理误区

(1) 职业心理定位普遍比较模糊。所谓职业心理定位是自我角色定位 (我是谁) 和社会角色定位 (我应该从事什么职业) 这两者的统一。相对于大学生的自我角色定位的明晰, 他们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的定位就比较模糊。而对于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发扬自己的优势则是从未考虑。有的是从未规划过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或是对于自己将要从事某种具体的职业没有明晰的认识;有的是不清楚哪些是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自己擅长做什么工作;更多的是不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的具体内容, 当然就谈不上社会角色的定位。职业心理定位的模糊或是缺失最终导致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急功近利、好高骛远、过分依赖家庭的安排或依靠运气, 促成了他们求职中的通病。

(2) 缺乏职业信息的获得与整合。就业心理调查显示, 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主要来自社会的渠道 (如网络、报纸、电视、家人和朋友) , 但是他们获得的这些关于职业的相关信息是很不完整、很不系统的;同时他们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积累和锻炼等方面所作的准备也是非常薄弱的,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毕业生对于职业角色的认知。对于未来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性格等的要求不明晰, 更没有系统地考虑自己将如何更快更融洽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和胜任新的工作角色。毕业生存在的这一现实而明显的缺陷也造成了他们求职的被动局面。

(3) 求职中过分注重对自己的外部包装, 而对职业角色的内部深化和准备不够。职业角色意识的不健全, 使得他们求职的目的性、针对性都不充分, 以外在条件是否优越作为准则, 人为地掩盖了职业所体现的深层价值, 于是无形中就忽视了一些适合自己, 能够帮助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岗位, 浪费了很多就业的机会。

2.毕业生在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准备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分析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及个性心理结构中所具有的状态、品质与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智力因素 (认知、运筹、决策等) 和非智力因素 (需要、动机、情感、意志、责任感、成就动机、气质、审美、社交等) 两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这里我们重点考察和分析毕业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他们择业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的特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 毕业生对他们自身所具有的竞争意识、成就动机、心理承受能力、就业信心等方面的评价较高, 对自身具有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创新意识的评价普遍偏低, 而对当今的公司、企业这些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的自我认同则更低。他们很认同自己的成就意识、竞争意识、心理承受能力, 但对于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出现是否会选择跳槽这一问题却表现了很高的热忱;他们对于签约又毁约的严肃性的不以为然, 其敬业精神和信用水平确实令人担忧。高职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心理素质, 尤其是他们的非智力品质的现状体现了这一类学生群体的自身的鲜明的特点。它们的形成既有来自家庭因素的影响, 也有来自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但就是这种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差距、与职业角色要求的差距, 成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很难跨越的一道门槛。

3.毕业生在求职的自我认知方面存在的心理误区分析

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 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全面认识和把握。由于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制约造成这部分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有着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 一部分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还是相对比较客观的。就业心理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也显示了他们愿意到和自己专业相对口的, 和自己比较擅长的设计、施工等一线岗位去工作。在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层次选择上, 三分之二的毕业生选择的是做普通技术职员, 只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做管理层, 个别选择自我创业。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 另一部分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讲究实惠, 忽视个人的发展。他们的观点是“管它专业对不对口, 挣钱第一”, “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 “先挣钱, 后搞专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 有些毕业生把工作待遇是否优厚、工作环境是否优越、工作本身是否轻松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这也是导致他们求职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对单位性质的选择上, 毕业生优先考虑经济收益高和有良好发展空间的部门和职业, 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公司任职。

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准备不足, 加之性别和个性的因素, 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 求职中自信心严重不足, 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 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求职过程中稍稍受挫便感到无能为力, 从而产生悲观、焦虑的心理, 这样, 人为地增加了他们求职的难度和压力。

二、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 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所以, 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都应该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只有这样, 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 在求职中抓住机遇, 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 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目标的适当, 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 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

(2) 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 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 实现自身价值, 是每一名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 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 好像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 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 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 避免理想主义。

近几年, 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而错过了其他好的机会, 有的甚至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 在择业过程中, “脚踩几只船, 这山望着那山高”, 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以致后来就业困难, 悔之晚矣。

(4) 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 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 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孰不知, 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的印象。当今社会, 挑战与机遇并存, 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 敢于竞争, 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2.正确认识社会, 寻找最佳位置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 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 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 迎接挑战, 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这就需要毕业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的, 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 适应现实;消极的心态是脱离现实, 逃避社会。要敢于面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并对此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由于我国人口多, 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 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 下岗人员日益增多, 特别是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 导致就业形势更趋紧张。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难以实现。有的专业较为对口, 但地域偏僻或工作在基层;有的地域优越但专业不对口等等。对于这些问题, 大学生应该有充分的估计, 要从长计议, 正视现实、适应现实, 放眼未来。

要看到不管怎样, 职业是自己生活的新起点, 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才能使自己生长、发展、充实、满足, 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 实现服务于社会的目标。

要认识到基层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众所周知, 我国的现状是大城市、大机关、科研单位、高校人满为患, 容易人浮于事。基层却是人才匮乏, 有的还相当奇缺。基层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要想成才, 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只有立足基层, 才能大有作为。

要看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缩小, 边远地区采取了很多吸引人才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 应该怀着一腔热血,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

3.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1) 要改变一家统包的观念。

大学生就业由计划走向市场, 有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主动适应, 放开眼界, 转变观念。要丢掉依赖思想, 不等不靠, 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2) 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事, 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 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 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置、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替, 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 必将使失业和就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因此, 每个大学生在一生中, 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朋友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 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西方不亮东方亮”, 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 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 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 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工作, 大学生朋友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 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正确对待事业挫折, 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总之, 困难也好、挫折也好, 就像人的影子一样, 当你背对着太阳时, 影子就在你的面前;而当你面对太阳, 迎着太阳而站时, 影子就被抛到了背后。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心理障碍 心理调节 理想择业

[作者简介]周迎红(1966-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学生思想工作;赵东升(1969-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政工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张颖琳(1973-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94-02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以及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大中专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调节和解决,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障碍,如自卑、焦虑、嫉妒、畏难等。因此,重视毕业生理想择业心理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充分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理念,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客观地分析自我,冷静地对待现实,利用应急心理救助技术,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碍,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失去心理平衡的心理状态。它不仅使一些毕业生悲观失望、犹豫孤僻、不思进取,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不良心理现象。有自卑心理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缺乏勇气、不敢面对竞争、不敢参与竞争,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持有这种心态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部分专科生。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偏重学历,不看能力,导致对专科生的需求比例逐渐减少。加上部分专科生择业期望值偏高,面对研究生、本科生的竞争,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二是部分女生。由于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择业时常常受到冷落,有的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有的女生四年大学综合测评名列前茅,有时也很难顺利找到理想的单位。这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政策,损害了女毕业生的自尊心,也挫伤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她们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推销自己。有些女毕业生缺乏自立自强精神,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是部分缺乏社会关系以及来自农村的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用人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某些关系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依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有时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毕业生即使在校学习、表现和能力一般,通过所谓的关系,也能很快落实一个较好的单位。这就给那些缺乏社会关系或来自农村、性格内向的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能力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看来,学习好不如命运好。他们把人才市场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看成是“走过场”,对学校的就业形势、就业指导和教育政策反应冷淡,因而在择业受挫时心灰意冷、情绪低落、不思进取。四是部分学习成绩不佳以及受过处分的“问题毕业生”。由于推荐材料上存在着“污点”,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总是害怕被用人单位发现,甚至抛弃。于是,对于用人单位的招聘总是躲躲闪闪,显得没有勇气和信心。总之,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惑产生自卑心理并不奇怪。自卑心理的产生有社会、家庭、环境、生理等多方面原因,但主要与自身心理素质有极大的关系。这些毕业生在择业中自己拿不定主意,过分退缩,即使对一些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说“行”,而只是说“试试看”等,显得很不自信。

2.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面临外来威胁、灾难或危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称之为焦虑。大学生面临毕业、就业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目标受阻、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失败感增加时,通常会产生焦虑心理。对即将走出校门、没有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来说,在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时产生焦虑心理并不奇怪也不难理解。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增强人的进取心、上进心,产生求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如果过度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身疾患,严重影响毕业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其潜能和才华的发挥,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3.嫉妒心理。所谓嫉妒,就是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及条件持羡慕又抱以敌视的情感。这种心理特征主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不利和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来摆脱愤怒和困扰,求得心理的补偿或达到自身的心理满足。强烈而持久的嫉妒心产生,往往会对本人及对方造成不良或严重的后果。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嫉妒心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不良心理倾向,毕业生在求职问题上的嫉妒心理主要有: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先是羡慕、转而痛苦、后又不甘心,个别人为了不让他人超出自己,可能采取背后拆台等手段。当别人成功时,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嫉妒心理产生,有时会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还会使团体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这又更加重了自身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以致影响自身的发展和求职的顺利进行。

4.畏难心理。当代大学生基本未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往往缺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目前在毕业生中存在着学工的不爱工,学农的不爱农。毕业生就业时死守大城市、大型国有企业及高薪三资企业,不去偏远地区以及私有企业工作等。这些现象就是明显的例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选择职业的标准是“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高是要求工作环境好,又有发展前途;薪水高就是注重经济收入,追求生活水平高;职位高就是要求社会地位高,最好是上层单位、政府部门、大公司、外企、大集团。总体看来,他们要求所选择的工作要名声好、牌子响、效益高、工作轻、离家近、管理松,这是典型的贪图享受怕吃苦的表现。在畏难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难局面,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失败率,因此,毕业生求职前就应努力克服畏难的心理。

二、心理障碍的调试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就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合理的心理调适,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针对不同的心理障碍采取不同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排除心理困惑,保持良好的心情,使之能适应新的环境,维护自身健康,从而顺利就业。

1.消除自卑感。首先,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车尔尼雪夫斯基有句名言“假如一个人总想着‘我办不到’,那他必然会办不到”。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困难和挫折。俗话说“上帝不会把所有幸运都送给别人,而把所有不幸带给你”。实践证明克服自卑感的最好办法是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被暂时的困难吓倒,在实践中逐步增强信念。其次,正确评价自己。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这些本来就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对你恢复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人各有所长,应利用自己的優势扬长避短,寻找成功的经验,还可以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别人能干好,我一定也能干好”“我行,我一定能行”。

2.克服焦虑情绪。主要是更新观念,主动进取,积极应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打破事事求稳、万事如意的思想,增强市场竞争的意识、敢于竞争的新理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一个竞争过程,即使你暂时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但如果没有竞争意识,不继续努力,也很可能会丢掉这份工作。有竞争必定会有风险和失败,只有不怕风险和挫折,勇于向挫折挑战,树立坚强不屈、顽强拼搏的精神,焦虑心理才能得到缓解和克服。心态调适,还应注意克服择业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这有助于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3.遏制嫉妒心理。要克服嫉妒心理,须努力做到真诚待人,学会爱人。做人诚实,是立身之本,诚实的人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潇洒地工作和生活。诚实做人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爱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道德遗产。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在解释“仁”的含义时只概括为两个字:“爱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朴素的话语是亘古不朽的真理。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别人有困难时就会主动给予帮助,有痛苦时给予安慰,有成就时予以祝贺,也就不会产生嫉妒心理。当然无论是真诚待人还是诚实做人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及时排除各种不良意识。

4.调适畏难思想。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能吃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不能吃苦就难以成就事业;任何职位都需要吃苦,需要付出;最艰苦的环境,往往最容易锻炼人,磨炼意志,常常也最易成功。世界大富翁、美国著名企业家哈狱博士在23岁时已是百万富翁,此时他完全可以在美英这些发达国家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却勇敢地进入百废待兴、千疮百孔的前苏联,在那里他住的是从未见过的污秽的房屋,与臭虫、老鼠为伴,没有洗澡间,没有水,也没有面包。可是他却做成了石棉、铅笔、毛皮、古蓝等多项生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说明,要克服畏难思想,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作风,就需要实践。毕业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克服惧怕心理,训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学会自立,合理确立自己的目标。因为失败并不表示你不如别人,失败更不表示你一事无成,而充满自信、积极面对失败则是成功的前奏。

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源于社会,取决于自身。毕业生只有对自己的愿望、能力、主客观条件、就业政策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全面地了解,才能做出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走出择业心理误区,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论是文科还是工科大学生,只要从心理上消除自卑感、克服焦虑心理、遏制嫉妒心理以及合理调试畏难思想,多渠道搜寻就业信息,客观展示自己的专业长处以及业余爱好,最大限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相信21世纪的大学毕业生必将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充分发挥聪明智慧,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龚瑞昆,王绍玉,顾建华. 灾时应急心理救助技术与方法(3)——沟通技术[J].城市与减灾,2003(5).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篇4

积极调适心理,实现优质择业

——与大学生谈“择业”

何安明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面对日趋激烈的择业形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是大学生综合实力的大比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导读】

一次失败的择业经历

某用人单位到学校来招毕业生时,小李去面试,可没有几分钟就被淘汰下来了。据了解,小李是因为得知与其一起来应聘的有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高手”,深信自己无用武之地,一时间信心全无,甚至想打退堂鼓,结果很快就被淘汰下来了。

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属于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作出过低的评价。青年对与别人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因而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对有竞争性的活动,怕受到挫折被嘲笑而往往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而求职并非一般性的竞争活动,如果在有限的机会面前畏缩退让、精神不振,只会让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白白丢失。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择业压力。择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毕业等于失业”成为众多将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口头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的原因,除社会方面的客观因素外,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

【心理知识讲坛】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择业形势,不少大学生存在着诸如矛盾、攀高、焦虑、恐惧、依赖、求稳守旧、自卑、盲从等不健康的择业心理和心态问题。

其一、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造成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往往成就动机较高,择业的理想化成分居多,部分大学生还以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的身份自居,无视日趋激烈而残酷的就业现实,无视高等教育早已平民化的客观实际,不能客观务实的对待求职。他们的择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这就导致他们在择业时面前犹豫不决,坐失良机。

其二、缺乏职前准备产生焦虑心理。择业是每一名大学生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他们真正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和转折。面对如此重大而又陌生的课题,大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择业心理准备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加之目前高校的就业、择业指导教育相对滞后,往往不能给初涉职场的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择业指导和建议。职前准备严重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往往瞻前顾后,无所适从,一时难以做出正确抉择。一旦求职受挫,容易怨天尤人,指责抱怨,心理冲突便由紧张烦躁、忧心忡忡发展到惊恐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绝望心理,这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也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择业。

其三、依赖心理严重,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面对择业这一人生的重大课题。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就业单位,希望学校能够做好“全职保姆”,给自己明确的择业指导意见和帮助;或希望家人、亲戚能够为自己安排好工作,自己坐享其成。此种依赖外界的心理状况也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开拓能力和竞争精神。

其四、求稳守旧心理明显,缺乏进取精神。现代大学生择业的依据大体表现为报酬、发展机会、特长兴趣对口、权利、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工作自由度、工作的地域等。综合这些要素,加上国人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驱动,公务员无疑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的理想工作。在有编制的事业

单位和具有风险的企业单位之间,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女性大学生往往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在大学生遍地都是的今天,事业单位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僧多粥少现象异常严重。

其五、明显的自卑心理,造成悲观沮丧。自卑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不少大学生或会因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沮丧,这种所谓的“出身不好”可能是因自己仅仅是专科、普通二本或三本毕业,或因所学专业冷门,面对毕业于重点高校、热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往往自贬身价、自惭形秽,自卑感严重,不敢与之竞争;或因己社交能力不强、社会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欠佳而郁郁寡欢;或因屡次求职失败而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择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立足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倾向,针对他们择业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理,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调适势在必行,这需要大学生自身和高校从下属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第一,大学生自身要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1)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的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等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在择业时才不至于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求实际的期望和要求;才能不依个人喜好为转移,不为个人得失和名利所诱惑;才能自觉克服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不良心理;才有利于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2)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心理。自信是人迈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拥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表现,也是求职成功的关键。自信是大学生择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必须树立自信心,要在正确估量自己的情况下,鼓起勇气去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相信自己具备能求得合适职业的能力。自信不是自负自傲,自信要有资本和基础,这个资本和基础就是真才实学。有真才实学作后盾,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因此,要树立真正的自信心,也就意味着要切实搞好学业,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判断决策的能力,尽快成熟起来。(3)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竞争,在竞争中生存,在竞争中发展,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消失,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做好参与竞争的心理准备,把握机会,主动进攻,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争取求职的成功。(4)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性格、气质特征,能力、专业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的期望与规划也有很大的区别。尽早地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的基本特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指引、鼓励学生合理安排大学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学生朝着既符合个人特质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迈进。(5)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心态。大学生在择业中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素质决定命运,心态成就未来。心态不同的大学生会在求职择业时选择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积极者会将挫折、困难归因于个人能力、经验的不足,会乐于不断向好的方面改进和发展;而消极者则怪罪于机遇、环境的不公,强调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导致自己的人生错位,他们总是抱怨、等待乃至放弃。因此,大学生要学会调适心态,学会调控情绪,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

第二,高校要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1)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就业指导教学意义重大,既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目标,又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误区,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升。随着就业择业形势的发展,就业指导教学越来越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影响面最广的教学活动之一。然而,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许多高校的择业指导教学尚处于学校整体课程教学体系的边缘,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也刚刚起步,缺乏专业的师资,缺乏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致使择业指导教学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择业指导教学,要研究择业指导教学在目标、师资、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方面的特殊性,将择业指导教学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大学生择业的个性化指导,为他们提供分层次、分类别的针对性教学和“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与咨询;要加强活动课程建设,通过采取模拟面试、顶岗实习、作业实训、个别辅导、心理疏导、团体训练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求职压力,增强择业意识,提升择业综合竞争力。(2)加强择业心理辅导,提供完善的心理支持。大学生择业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时期。因而,加强择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应主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调查研究。通过行为观察、访谈和问卷等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困扰和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拟定相应的辅导计划,重点解决“四困”(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困惑、择业困难)毕业生的心理辅导问题。二是注意提高大学生参与择业心理辅导的主动性。三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积极的心理自卫方法,增强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四是积极探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职业指导的有机结合。五是加强对辅导结果的反馈追踪。(3)加强择业咨询力度,解决毕业生的困惑及心理问题。学校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择业的心理教育,如可在大学生中开展“我是谁”的测试活动,可进行人格气质、性格、兴趣等方面的教育,更可以进行职业倾向测试,通过测试分析,让毕业生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准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白我,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做好在求职、自荐、笔试、面试等各择业环节中的心理对应。

总之,择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一次重大选择,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转折点。理性、正确的择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发展契机,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想做到理性、正确的择业,不仅需要大学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完善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养,更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也需要高校加强择业指导教学,开展系统的择业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服务。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4 求职择业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篇5

在求职的这一时期,也是我们毕业生选择和被选择时期,也是我们学生存在较多就业心理问题的时期。现将常见的就业心理障碍、产生原因及其调适方法做如下总结,希望我们毕业学员都能有一个良好、成熟的就业心态。

(一)、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实力不如他人,学校名气不如名校,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导致自己丧失就业机会。

2、焦虑心理。

这一时期,很多同学会过多考虑自己愿望能否实现,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等问题,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

3、怯懦心理。

有些同学在面试时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有些同学在面试时怕说错话,影响用人单位对自己的印象,从而小声说话或不敢说话。

4、依赖心理。

有些同学不愿把自己推向市场参与竞争,而是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朋友身上,依赖他们找工作,产生一种非常不积极的求职态度。

(二)、自我调适

1、自我反省。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重新评价、定位自己。应当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爱好、特点、性格、气质;多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自己择业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只有通过客观评价,才能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更有利的2、适度宣泄。

因受到挫折而造成心理失衡时,可以向老师、朋友倾诉,或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正视现实。

现实是客观的,对自已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关键是怎样用“利”来消除“弊”。同时也要调整期望值。

4、敢于竞争。

不敢竞争,是就业咨询过程中发现的很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与过去的分配制度相比,充分体现了竞争机制。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式推荐自己,要敢想、敢说、敢干,充满信心地迎接挑战。敢于竞争,还要善于竞争,单靠“勇”还不行,要“有谋”,面对职位、面对对手,要深思熟虑,掌握技巧,抓住重点。

5、不怕挫折。

有些同学遭受挫折后,就抱怨社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去求职,一般都不会成功。试想: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谁还能相信你因此,必须保持平衡的心态,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去面对新的竞争。

最后希望我们毕业学员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最后找到心仪的公司。

东方锐智就业中心

高职女教师的心理困惑及自我调适 篇6

王玉红

(河南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100)

[摘要]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许许多多的高职女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社会的多重要求和自己多重角色也对高职女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高职女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调适,树立健康的心态,学会超越自我,才能在事业上有长足的发展。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多重角色与身份,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

[关键词] 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自我调适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飞速发展,为许许多多的高职女教师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但是社会的多重要求和多重角色也对高职女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职女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着与男性教师并不逊色的素质水平。可是由于高职女教师由于多重的社会角色,由于家庭观念过强,由于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等等,以至于一些高职女教师在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中失去了和谐,再发展的链条出现断裂。而再发展链条出现断裂和再发展动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高职女教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困惑。

一、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表现

(一)、压力大

高职女教师心理状况相对比男教师差,这可能是传统的文化背景影响的结果。“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她们既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力量,又是家庭中的主妇;既要干好本职工作,又要面临较多的家庭问题;既要赡养老人,又担心孩子的升学和就业问题;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应付家庭中琐碎事务。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较多,诸如,失眠、焦虑、抑郁、暴躁等,失去了作为高校女教师应具有的从容与优雅,热情与聪慧,心理状况比男教师要差一些。

(二)、矛盾多

知识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常出现诸多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也想成为“贤妻良母”,但另一方面又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她们本来要上很多课,又要进行教育管理和教科研,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双师型”的素质„„繁重的工作任务使高职女教师既想发展又不堪重负;一方面想利用一切机会为自己充电,想为自己的发展寻找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摆脱家庭、子女等问题的困扰,在事业和家庭的天平上,放弃任何一方的砝码就意味着可能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割舍不下、犹豫不决中错过了再发展的机遇;一方面作为新时代知识女性,有个性,想独立总想摆脱自己在社会中的劣势位置,另一方面又对事业、命运缺乏一种主动的选择,而是寄希望于他人等等。

(三)、焦虑强

高职女教师由于是社会高知识层次的重要组成,绝大部分都存在好胜、攀比、希望完美、希望成功的心理需求。高职女教师总是希望自己是最好、希望自己会更好,但当与别人进行横向比较时,心理的天平就会失衡,倾斜。比如,当在本

科大学,甚至是重点大学读研,读博,任教的同学相比,觉得不如别人,自惭形

秽,拒绝交流,封闭自己,心理失衡,特别是工作上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有极强的焦虑心理,埋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特别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教师,从原来

教中专改为教大专,心理上没有充分的准备,学问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对教育教

学工作充满了恐惧,害怕见学生,害怕学生的发问,失去了往日的热情,由于工

作的繁重,对于教育生活充满了疲惫和无奈,从而无法享受教育生活的快乐和意

义,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另外,高职女教师和男教师在职称评定,提高学历上是同一条起跑线,当男教师可以轻松地完成学历提高、职称晋升时,而被事业,家庭,子女,老人等问题搞得精疲力竭的高职女教师心中的焦虑感就

会像腐蚀剂一样影响和着高职女教师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四)、狭隘重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一直处于被支配、关照的地位,长期的被动地位和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使得她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狭小的日常生

活中,形成一种较为明显的狭隘心理。面对别人的成功,特别是同性的成功,常

常会表现出冷漠甚至是嫉妒,自己不能成功别人也不能成功,别人成功就表现出

狭隘,甚至是攻击;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不知所措,对别人的冷淡没有察觉,对

别人的热情心存猜忌;面对有矛盾,有分歧的同事,嫉恨心理强,抓住一件小事

不放,缺乏宽广的胸怀和宽容的肚量等等。

二、高职女教师心理困惑的自我调适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公式:B=P/E。B指症状出

现率,P指内外压力的总合,E指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我国学者申荷永

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故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压力+身心疾病)□(应

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尽管这两个公式均不能完善解释人的心理健康问

题,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一个人的心理困惑是多方面多种因素相互

作用的结果。

(一)、勇于直面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节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教师播种着人类的文

明火种,可谓“责任重于泰山”。这当中少不了激烈的竞争,激烈竞争的最明显的后果便是压力,压力已经渗透到高职女教师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压力带

来一些负面影响,也有一些积极影响,人总是要有压力的,这也是宇宙的本能。但压力过大就到了反面。《礼记·杂记下》中言:“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

弗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美妙的乐章,尤其高低、快慢之

音乐节奏,而教师的工作和学习也应劳逸结合,张弛有道。心理学研究表明,持

续的兴奋状态,不仅伤脑细胞,且易超越大脑皮层的临界度值,出现效率曲线的谷点。超重的工作,繁重的家务,琐碎的管理,无休止的备课、作业批改,永无

止境的竞争,使得高职女教师心喘气虚,甚至引发职业倦怠心理。车尔尼雪夫斯

基说过:“工作的变化,便是休息”。拳击运动员把手缩回来,是为了打出的拳头

更有力量。高职女教师就应该正确地面对压力,做自身心理调节的心理医生和保

健营养师。

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悦纳自己。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树立较为客观的自我意

识。其次,保持情绪的稳定。清贫、清高概括了教师的形象,但当教师走出了象

牙塔,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时候,不能不感到困惑和心理的不平衡,这些情绪

如不及时疏导,势必会给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伤害。实践证明,自

我调节是改善心境最好的方法。比如:诗书怡情、音乐忘忧、临渊垂钓、山林盈

趣等。第三、乐于交往、善于乐群。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焉”。但教师的社交范围普遍狭窄,人际互动非常有限。高职女教师应该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广交朋友,广交贤良,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但可以认识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还可以扩大视野,满足归属感,有时也能把自己的压力和烦恼不妨向朋友宣泄,不失为提升自己的一个好方法。第四、还可以树立压力承受观。有时压力既然是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压力过大又无法抗拒时,不妨抱着“豁出去”的态度,把压力变为动力,也许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二)、寻找自己的坐标,学会自我定位

大多女教师心胸不够开阔,缺乏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怀,往往在事业上对待同性的“竞争意识”十足,这种竞争会使自己失去已有的优势。一些女教师自身的不足与病态般的嫉妒,使她们不善于协调自身的有利因素,并把这种竞争带入到工作当中,盲目地同那些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最后,损人不利己。所以,高职女教师必须克服视野不开阔,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只注意细节而缺乏宏观,过多注意具体、小节等不足。一定要在坚持自己做人原则的基础上讲团结,讲理解,要豁达大度,不要饥肠小肚。要有超常的胸襟和魄力,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听得进逆耳之言事、非难之言,咽得下酸甜苦辣。正如陶铸同志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不斤斤计较,不为区区小事所烦恼,要有容人、容事、容言之量,用宽大的气量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高职女教师在激烈竞争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的不可缺少的调适方式。

高职女教师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女教师并不比男教师差,在某些方面女教师带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女教师要想在事业上与男教师齐头并进,或者获得再发展的机会,都要付出比男教师更大的牺牲。因此,高职女教师应该首先解决好自己多重角色之间的不协调,事业与家庭并不矛盾,丈夫、孩子并不是自己事业的绊脚石,高职女教师可以在事业、家庭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家政服务等的帮助,可以把自己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也可以自己主动挤时间,找空隙,把自己的精力与时间多给事业让一点,注意用多种方式给自己充电,给自己成就事业多一个机会。但这样的前提绝对是要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关系,平衡好自己的感情砝码,使事业成功成为家庭幸福的基石,使家庭美满成为成就事业的坚强后盾,取得事业家庭双丰收。其次,高职女教师应该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为自己制订出新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高职女教师只有“大志”,方能到“中流击水”看“浪遏飞舟。”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社会大潮中,成为驾驭航船的好舵手。

(三)、提升教师德性,体验教育喜悦

罗素讲过:“一个教育者应该爱年轻人,但仅仅这一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具有对人类优秀品质的正确理解”。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提出:“从道德上讲,任何道德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我们也常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的生命更重要。”知名学者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足是:思想——真,情感——善,品德——美,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孔子也说:“其身者正,不令而从。”因此,高职女教师要注意修养自己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任何利益驱使,经济诱惑下,都能洁身自爱,把握好自己,决不能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样随波逐流,滑入平庸和世俗之域。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率先垂范;禁止学生做的,自己要身体力行。使高职女教师的精神之美成为教育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充满人文和人性色彩,沐浴在这样阳光下的学生的发展一定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全面的。

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敬重,教师也会快乐的。

高职女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作为教育者认同受教育者的理解度。其实理解度是一种发生在主体间的双向的整体影响,不仅教师的理解度能带来学生对教师的亲近、理解、共鸣,而且学生的理解度也成为教师感受社会价值的力量源泉。但提升教师的理解度更侧重于体验学生生活学习的情景意义,对学生进行意义的指导,使学生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理解精神的价值所在,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实,使情感得到升华。可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理解必须“先行”,学生才将教师视为可信赖的人对之倾诉,师生之间的主体间理解才发生,道德教育的效果自然提升。这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实现主体间“视觉融合”,实现“教学相长”教育名言。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爱戴,教师也会喜悦的。

提升宽容心就要提升高职女教师的师爱心。教师被比喻成“人才母机”,女教师更是如此。既然是“母机”就要有“母爱”。西方社会的“博爱”,中国人心中的“仁者爱人”,“有教无类”的思想都是教师德性不断提升的表现。当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学生时,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和经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亲近感。反之,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成为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甚至连最有效的方法也不能起作用。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得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 这样做会获得学生的喜欢,教师也会幸福的。

(四)、更新教育观念,学会自我设计

女性成才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高职女教师要再发展,还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应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时代早已过去,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女人和男人都可以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高职女教师就应该抛弃传统的旧观念,克服依赖于男人的思想观念,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教育教学模式,既不好高鹜远,也不自卑自弃。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实践中,使得高职女教师一样也会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兴奋、喜悦、成功的感受以及所谓“高峰体验。”其次,高职女教师要勇于参于竞争,在职称晋升、竞聘上岗、教学竞赛等活动中要勇于参加,通过活动,不仅有机会获得成功,更让高职女教师在各种活动中成熟、成长、坚强起来。机会转瞬即逝,有志再发展的高职女教师,不必作谦谦君子,应大胆地展示自己,让所有的人了解自己的才干,相信机遇一定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第三、教师的职业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女教师应当不断充实自己,追求实现理想的自我,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适应时代主体要求,符合时代精神,为社会所需的“自我”。也只有这样,新一代高职女教师才真正成为品性高尚的人,“不辱使命”的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

高职教育是一个鲜花盛开,芳香四溢的百花园,点缀百花园的最亮丽的是高职女教师。高职女教师应带着春天的妩媚、夏天的热情、秋天的优雅、冬天的从容走入高职教育,走入高职学生当中,熏陶和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改革开放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高品位的职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柳友荣 教师心理保健[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2]陈慧 高职女教师再发展心理障碍解读[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与保养 篇7

心理调适是指改变或扩大原有的知识结构, 以适应新的情境的过程, 其作用是帮助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或冲突时, 改变原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使之能适应新环境, 解决新问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主要包括自我心理调适以及外界帮助调适。自我心理调适是指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 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控制,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 维持心理平衡, 消除心理困扰。

面临毕业, 高职学生非常关注社会提供了哪些职位, 有多少可选择的机会, 但这都不是毕业生的主观意志和努力所能决定的, 高职学生所能做的是认识自己、调整自己, 作出最佳选择, 并尽快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因此,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控制好自己的心境与情绪, 自觉地调整不平衡心理, 增强心理素质, 也是一门求职择业的必修课。

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

自我评价法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自我心理调适的基础, 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才能找到自我调适的切入点。自我认识与评价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我静思五步法。即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能冷静理智地思考、认识和评价自我, 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面对择业, 高职学生可以采用“归零”思考模式, 从自己是谁开始, 问自己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谁?”对自己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 将优点和缺点一一列出来。第二个问题是“我想干什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心理趋向检查。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进行总结。第四个问题是“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这种环境支持包括客观的经济发展、人事政策、职业空间等条件, 也包括人脉资源等条件。从上述四问中找到对实现职业目标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后, 第五个问题是“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此时, 学生自然会有清晰明确的理性认识。通过这样的自我思考, 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 才能把握择业的主动权。

2.外界对比评价法。可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比如, 将自己与社会上和自己条件、地位类似的人进行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自己, 通过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的结果认识自己等等。俗话说“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 就基本可以认为自我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反之则不够客观, 缺乏自知之明对顺利择业会产生不良影响。

3.职业心理测评法。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快速地从各个方面了解自己的职业特质, 包括职业能力倾向测评、人格测评、职业适应性测评等。高职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专家指导下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

自我调适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激励法。是指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激励自己, 排解各种不良情绪, 并坚信未来是美好的。遇到意外事件或者择业受挫时, 要鼓励自己冷静思考, 寻找应对策略。

2.安慰法。是指在自己不顺心和不如意时, 能够自己替自己辩解,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钻牛角尖。在择业中遇到挫折、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 可适当进行自我安慰, 只要自己尽力了, 就不应对自己苛求, 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 应承认并接受现实, 保持内心的安宁。

3.转移法。是指把注意力从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上。当不良情绪出现时, 可采用迂回的方法, 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激活新的兴奋中心, 以抵消或冲淡原来的兴奋中心, 消除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如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或者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等。

4.适度宣泄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适度宣泄是消除不良情绪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心中的郁闷埋藏得越深越久, 对自身的伤害越大。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心理困扰, 比较好的方法是向自己信任的朋友、师长倾诉, 一吐为快,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活动或野外高喊消除心理压抑, 恢复心理平衡。

5.理性情绪法。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于人的非理性观念, 只有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为理性观念, 才能改变人的不良情绪。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很多不良情绪来自非理性观念, 比如“用人单位要求太高”、“社会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太少”等, 如果能改变这些不合理的认知, 调整认知结构, 不良情绪就能得到舒解。

外界支持法在促进和维护高职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的过程中, 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及家庭应在各方面给予热情的关怀和必要的支持帮助。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 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 完善就业市场, 配套切实可行的就业政策, 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择业氛围。用人单位要努力建立科学、公开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 提高招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 尊重、关注毕业生, 重视人才招聘对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学校要加强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 拓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视野,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开展求职技能与方法指导以及职业心理教育、职业心理咨询与测量活动, 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高职学生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 帮助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提出有益的建议, 缓解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渡过求职择业期, 顺利步入职场。

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有很多, 但最重要的还是高职学生要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择业充满信心, 乐观豁达, 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形成健康的择业心理。

良好择业心理的保养方法

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和职业价值观择业观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上的反映, 直接影响和决定择业行为的产生。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引导高职学生走向合适的岗位, 从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 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经历过五次大转变: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大学生有自己的理想但服从国家分配;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的追求第一是社会地位, 第二是社会意义, 第三是发挥个人才能和报酬;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 大学生第一求职业稳定, 第二求职业发展;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大学生要寻找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第五次是进入21世纪至今, 大学生开始关注职业能否给自己提供最大的发展前景。透过择业观的转变, 高职学生应该意识到要结合客观社会现实树立合理的择业观。目前, 高职学生应树立阶段性就业的观念, 分阶段由基础工作岗位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 而不要设想通过一次就业就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初次就业是高职学生步入社会生存、生活的第一步, 是向理想工作岗位迈进必不可少的积累阶段;通过几年时间的实践锻炼, 提高技术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建立人脉资源后, 逐渐达到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另外, 职业发展对个体的意义已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 职业的价值非常丰富,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不能只考虑工作的薪酬待遇、工作条件等因素, 对薪酬条件、工作条件不太好, 但发展空间大, 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用人单位要优先考虑, 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明确自我职业定位, 规划具体就业岗位据调查, 高职学生在择业时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缺乏职业理想, 或对自己的职业理想不清楚, 或有理想但不切实际, 近半数人就业意识不强, 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六成以上的人缺乏就业准备, 而且普通缺乏职业规划。高职学生择业过程中的许多心理困扰都与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职业定位有关, 不能确定与自己的价值、兴趣、技能和世界观相适应的职业, 不能将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需要相联系, 对有关职业的认识建立在含糊不清或不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缺乏各种不同职业的信息或经验, 缺少通过调查途径获取职业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当开始进行职业选择时, 感到困惑、焦虑和压抑, 当亲历求职活动后,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高, 容易感到失望、悲观和不满。因此, 正确地认识自我, 悦纳自我, 明确职业定位是调节就业心理的重要途径, 也是帮助自己找到合适职业的最佳方法。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促进人格完善择业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高职学生在择业时面对各种压力, 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或不健康的心态, 这是正常的, 不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出现某些不良心态影响到自己的求职时, 就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调适, 选择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加以化解和调整。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 鼓励自己, 坚强地渡过难关;也可以向朋友、师长倾诉, 寻求外部的安慰和支持;还可以通过看电影、听音乐、野外静思、运动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排解烦闷, 放松心情。其实, 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自己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 通过对自己择业时出现的不良心态的分析, 可以进一步认识自己, 积极地改变和发展自我, 完善自己的人格, 为处理好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充满自信, 坦然面对挫折一些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 认为自己竞争不过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 在面临毕业时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其实, 高职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例如比本科生动手能力强, 比中专生知识结构优, 进入企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生产需要等等, 因此大可不必因为自己的高职学历而缺乏自信。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 将自己的主观愿望与社会的客观需求结合起来, 充满自信地积极择业。在日常的校园活动和学习中, 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信坚强、乐观豁达、正直诚实的良好品质;在求职的过程中, 要不怕困难, 始终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同时, 应注意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 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 认同社会现实, 确定合适的择业目标, 并主动捕捉现实机遇。

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 要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 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在就业市场化、人才需求不旺、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 求职择业不可能一帆风顺, 一次成功的概率小之又小。据统计, 2006年北京大学生为找工作平均投出42份简历, 最多者投出500份简历。所以, 对求职受挫要做好心理准备, 并把就业求职作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良机, 通过求职活动促进自我职业成熟。另外, 求职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 或者所学专业与招聘方的岗位要求有差距, 或者价值观与求职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 等等, 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求职失败后, 最重要的是正确分析失败原因, 及时调整求职策略, 调适心情, 为下一次成功求职做好积极准备。

摘要:高职学生要想以平和的心态理性择业, 其前提是能够掌握并运用心理调适和保养的方法。因此, 应分析研究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与保养的具体方法, 并对其有效运用加以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择业心理,调适,保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杨兴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3]张泽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放飞的故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 (第3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7]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8]华中师范大学职业技能鉴定研究所求职指导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9]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0]李开复.一网情深[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11]陈凯元.你在为谁工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交集与并集下一篇:商业地产计划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