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肿瘤

2024-08-02

十二指肠肿瘤(精选7篇)

十二指肠肿瘤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09年5月期间于该院就诊的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0例相关资料。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40例, 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 (31/40) 、60.0% (24/40) 、50.0% (20/40) 。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 胰胆管引流术5例。术后16个月死亡1例, 其余均生存至今 (超过3年) 。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患者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14个月复发死亡。结论 十二指肠肿瘤患者临床症状会因部位的变化而不同, 但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应当依据诊断结果进行选择, 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主, 但术后死亡率仍较高, 应当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十二指肠,肿瘤,诊断,外科治疗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 其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 常常会因表现的隐匿而延误治疗。为探讨十二指肠肿瘤的临床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3月—2009年5月期间收治的50例十二指肠肿瘤患者相关资料, 并介绍外科诊断与治疗体会,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50例, 其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33~75岁, 中位年龄56.1岁。全部患者均为手术病例, 病理资料完整, 其中45例有随访资料。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表现无典型性, 一般多随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其中肿瘤位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者10例,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肿瘤位于乳头周围者29例, 均出现梗阻性黄疸, 患者皮肤、眼睛黄染, 多出现皮肤瘙痒, 部分还伴有上腹部不适和隐痛, 少数伴有不规则发热, 甚至寒颤, 临床扪诊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肿瘤在下方者11例, 均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或伴有呕吐, 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并包含胆汁, 或出现呕血、黑便。

2.2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 17例十二指肠周围可见大小不同肿块, 占34.0%。CT检查20例, 11例 (55.0%) 可见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或肝胆管梗阻的间接征象, 2例 (10.0%) 出现肝转移灶。上消化道造影19例, 12例 (63.2%) 表现为肠壁僵硬、充盈缺损、环形狭窄或龛影。内窥镜检查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菜花样新生物, 质地硬而脆, 易出血, 黏膜呈不同程度糜烂, 乳头红肿, 开口处被血性分泌物覆盖。

2.3 病理学诊断

在50例患者中, 23例施行纤维十二指肠镜病理活检, 行术中肿瘤组织楔形切取活8例, 术后标本病理学组织学检查29例。病理学组织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0% (47/50) 。包括十二指肠恶性肿瘤43例, 其中十二指肠腺癌41例, 十二指肠平滑肌肉瘤2例, 良性肿瘤4例, 误诊3例 (均系外院就诊时误诊, 急性胰腺炎2例, 胆总管结石1例) 。病理学分期:Ⅰ期13例, Ⅱ期20例, Ⅲ期17例。

2.4 外科治疗效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40例。术后死亡2例, 其中死于呼吸衰竭1例, 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术后出现肠瘘、胃排空延迟等并发症者7例, 除1例上消化道出现再次行手术治疗外, 其余均进行药物干预。

十二指肠乳头癌局部切除, 胰胆管引流术5例。

根治性胃十二指肠肿物切除3例。术后出现十二指肠瘘1例, 非手术治愈。

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2例。

2.5 预后

术后45例患者获随访 (90.0%)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于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6个月内死亡1例, 死于多器官衰竭。术后1、2、5年生存率分别为77.5% (31/40) 、60.0% (24/40) 、50.0% (20/40) 。十二指肠乳头切除5例, 术后16个月死亡1例, 其余均生存至今 (超过3年) 。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患者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14个月复发死亡。

3 讨论

十二指肠肿瘤临床误诊率非常高, 引起误诊的因素也较为复杂:①临床症状无特异性;②症状表现多样性;③常有并发症的出现, 干扰诊断;④医生对十二指肠肿瘤的鉴别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知识。临床上, 我们常常根据症状来判断肿瘤出现的大致位置, 如乳头上方肿瘤、乳头周围肿瘤以及乳头下肿瘤。并参考呕吐物有无胆汁来确定其所在部位。相关研究提出, 肿瘤位于乳头上方或下方的肿瘤相对少见。在该组50例患者中, 10例肿瘤位于乳头上方, 占20%;11例位于乳头下方, 占22%;其余均为乳头周围肿瘤, 占58%。与之前的研究一致, 但仍需大量样本来进行证实。目前, 临床上用于十二指肠肿瘤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腹部B超、CT、消化道钡餐以及纤维十二指肠扫查几类。CT或B超可观察病灶在肝十二指肠韧带、肝门、肝内等部位侵犯情况。而十二指肠纤维内镜检查均需要结合十二指肠造影进行诊断, 纤维内镜能够直接观察到病变的部位、形态、病变的范围等, 并可直接采集标本进行活检, 可获取术前的取得病理依据, 而后者能够显示出肿物的影像。

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 并结合肿瘤的部位、病灶转移情况、患者体质、年龄以及其它基础病变等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是该院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切除效果较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手术的并发症较多。在该组中, 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后, 手术并发症相对较多, 发生率约为17.5%, 术后1、2、5年的死亡率分别为77.5%、60.0%、50.0%。②节段性肠切除术。较多用于界线清晰、乳头下部的小癌肿瘤或病情严重者, 或用于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③胃部根治性切除。当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近胃窦部时, 需行胃部根治性切除。准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和效果的保证。十二指肠与胰腺头部的关系密切, 因此建议进展期的十二指肠肿瘤以胰头十二指肠切除为第一选择, 以降低对胰腺的损伤。当患者全身状况出现好转, 如未侵犯下腔静脉或肠系膜血管时, 则尽量采取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周围肿瘤或气源于乳头周围的黏膜, 或来自于胰头和胆总管远端, 因此乳头周围肿瘤的切除手术多种多样, 手术指征不甚相同。在该组中采取局部切除术, 胰胆管引流5例。然而在临床上, 乳头周围肿瘤的术前组织学诊断较为困难, 很难有结果。因此, 乳头周围肿瘤手术方法的选择仍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倪启超, 张春辉, 沈洪薰, 等.十二指肠肿瘤58例外科诊断与治疗[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 (5) :354-355.

[2]詹德铿, 邱淑珍, 苏茂华, 等.50例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在诊断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10) :1736-1737.

[3]鲁明, 夏德全, 刘厚饪.34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2008 (3) :150-151.

十二指肠肿瘤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 男性7例, 女性4例;年龄34~71岁, 平均58岁;发病至确诊时间:4天至3年。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8例, 恶心呕吐5例, 间歇黑便5例, 腹部包块3例, 黄疸2例, 上消化道梗阻2例, 体重减轻2例, 仅1例无明显表现。

1.2 检查方法

6例患者经B超、CT或M R I检查怀疑十二指肠或壶腹部占位病变;11例患者行纤维十二指肠镜 (内镜) 检查, 结果呈阳性10例;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7例, 阳性5例, 均发现十二指肠充盈缺损、龛影、肠壁僵硬、狭窄或梗阻。其中, 球部肿瘤6例, 降部肿瘤4例, 水平部肿瘤1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 其中良性9例, 5例为平滑肌瘤, 4例为肉瘤;恶性2例, 均为腺癌。

1.3 手术方式

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 术前予十二指肠镜取材活检或术中冷冻切片病理检查。9例良性肿瘤中5例行肿瘤局部切除术, 3例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例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2例恶性肿瘤均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4 结果

1 1例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治愈或好转出院, 无手术死亡病例, 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3~2 4个月, 所有患者均健康生存。

2 讨论

据文献报道, 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年龄多在40~59岁, 平均50岁[2]。其中良性肿瘤以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多见, 恶性肿瘤中腺癌患病率最高, 平滑肌肉瘤次之, 好发部位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症状、体征与肿瘤的部位、生物学特性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组平均患病年龄为58岁, 良性肿瘤半数以上为平滑肌瘤, 恶性肿瘤均为腺癌, 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为好发部位。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病率低, 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可出现上腹疼痛不适、腹胀、黄疸或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3]。本组病例临床表现与上述文献相仿。十二指肠位于腹膜后, 位置隐蔽, 多以肠腔外和肠壁间生长为主, 早期诊断较困难, 常用诊断方法有消化道气钡造影、腹部B超、CT扫描及内镜检查, 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7.1%、35.9%、70.6%及90.5%[4]。内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肿瘤的首选手段, 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的形态、部位、大小和范围, 并可发现早期癌, 通过活检在术前作出组织学诊断, 操作时尽可能观察十二指肠降部以下组织, 有利于提高诊断率[5]。本组11例均予十二指肠镜检查, 结果呈阳性10例。诊断十二指肠肿瘤也可以选择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十二指肠双重气钡和十二指肠低张力造影是较好的诊断方法, 在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时一定要注意旋转体位, 充分暴露十二指肠环, 在立位及仰卧位时注意轻压上腹部, 以充分显示十二指肠环的每一段, 持久性十二指肠黏膜皱襞变形是首先出现和唯一长期存在的征象。本组7例予上消化道钡餐透视, 结果呈阳性5例。B超检查包块检出率高, CT检查可清楚显示十二指肠腔内外的肿块, 了解肿瘤的大小、肿瘤对邻近组织结构的侵犯, 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而MRI检查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 能多方位精确定位。本组6例经B超、CT或MRI检查怀疑十二指肠或壶腹部有占位病变。

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根据十二指肠肿瘤所在的部位和病理学类型决定, 十二指肠部位划分除通常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外, 也常以十二指肠乳头为界, 分为乳头上区、乳头区、乳头下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十二指肠各段肿瘤的根治性治疗, 是首选术式。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主要适用于十二指肠乳头区或降部的良性肿瘤, 或因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十二指肠乳头区或降部小癌灶患者[6]。要求完全切除肿瘤基底部, 切缘至少离肿瘤基底1.5cm, 尽量避免切透十二指肠后壁。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界限清楚、无淋巴结转移、位于十二指肠第3、4段的小病灶或年老体质较差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一般认为, 此术式使病变周围组织切除不足, 不能清扫附近淋巴结, 不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 (下转12页) (上接7页) 较易导致疾病复发。但如能保证切缘肿瘤阴性, 末端十二指肠的手术类型也就不那么重要了。此时, 局部和根治性切除均不能移去淋巴引流池。本组病例经予相应手术, 术后均恢复良好, 无手术并发症。

综上所述, 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缺乏特异性症状, 经内镜、气钡造影等联合检查, 可提高术前阳性诊断率。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患病的不同部位类型, 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 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慷, 李波, 罗亮, 等.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17例诊治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1) :23-25.

[2]杨炎辉.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16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17) :1602.

[3]孙风林.5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术式选择与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3) :312-315.

[4]倪启超, 张春辉, 沈洪薰, 等.十二指肠肿瘤58例外科诊断与治疗[J].南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8 (5) :354-356.

[5]李鹏程, 张世和, 陶经安.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9例诊治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5, 14 (3) :194-196.

十二指肠肿瘤 篇3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30岁, 主因胸骨后不适3个月余于2012年3月31日入院。患者伴反酸、烧心、进食后梗噎感等症状, 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 既往体健, 于2011年12月27日曾行胃镜检查示:胃窦炎伴多发息肉、贲门息肉。在院外服用药物, 效果欠佳, 为进一步行胃镜下息肉氩气刀治疗收住我科。2012年4月4日行胃镜下治疗中, 发现十二指肠乳头与2011年12月27日胃镜相比明显肿大, 取检后在我院病理科检查示上皮下可见巢状异型细胞, 高度疑癌, 建议到上级医院诊治。后经北京肿瘤医院病理室会诊, 并进一步行检查示:看见浸润性肿瘤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CK阳性, EMA局灶阳性, CgA阳性, Syn阳性, CA19-9阳性 (糖类抗原19-9) , Ki67<1%阳性, 以下标志物阴性:CK7、CK20、CDX-2、CD34、CEA、ER、PR、CA125、TTF-1。这个免疫组化谱系支持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

2 讨论

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GEP-NETS患病率逐渐增高, 目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第2位, 仅次于结直肠肿瘤。患者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泻、头面部和 (或) 躯干部皮肤潮红、腹部绞痛等, 易误诊为肠易激综合征 (IBS) ;如果治疗效果不好, 进一步行影像学或内镜检查, 可查出原发病变或者肝转移等情况。临床数据显示, 超过60%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诊断时已处于晚期, 确诊只能依赖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本例患者还提醒内镜医师在为患者行胃镜检查时, 要注意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表现, 及时行病理检查, 预防漏诊。

十二指肠肿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在2005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确诊患者, 共抽取其中的5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再将其分成A、B两组后, 在A组中有男16例和女12例, 年龄34-76岁, 平均为 (53.8±14.3) 岁;在B组中有男17例和女11例, 年龄33-75岁, 平均为 (52.4±14.2) 岁。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和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比较意义。所有纳入病例均符合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以上搜集的56例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A、B;两组,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常规手术方式和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存活率等。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并在P<0.05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 A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者3例, 发生胆漏者2例, 发生其他并发症者4例;B组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者1例, 未有患者发生胆漏, 发生其他并发症者1例.显然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患者 (P<0.05) ;详见表1。

2.2 存活率

经统计发现, B组患者半年存活率为100.0%, 一年的存活率为96.4%, 三年的存活率为82.1%。与A组比较各时间段的存活率均显著升高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患者人数约占患有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总人数的25%左右, 临床上主要以间质瘤、Brunner瘤、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比较多见。患有该类肿瘤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中上腹部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会出现呕血、黑便及不同程度的贫血等症状[3]。

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 (PSD)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对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相关文献报道显示, 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4]: (1) 良性的十二指肠疾病或癌前期的一些病变, 例如巨大腺瘤、绒毛状腺瘤等肿瘤; (2) 低度的恶性十二指肠肿瘤, 例如平滑肌肉瘤等; (3) 已经发展到晚期的十二指肠癌的姑息性切除; (4) 无法修补单纯性的且程度比较严重的十二指肠损伤现象。结合的术中实际探查情况对手术的方式进行选择, 良性病变、低度恶性肿瘤及早期癌, 在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探查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的患者, 可以选择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冰冻切片检查保证吻合端不会出现肿瘤浸润现象。

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可以使吻合操作的过程煎炒, 缩短手术治疗的时间, 使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使胃肠道的解剖连续性得到充分恢复, 使正常的消化功能得以保留;同时不会将患者胰腺组织切除, 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完整性得以维持。因此, 使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应用成为可能[5]。

采用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对胰头和十二指肠进行分离处理时, 要尽可能的靠近患者的十二指肠壁进行操作, 寻找到没有出血的分离间隙, 在十二指肠与胰头之间稍加一些张力可以对分离操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必要时可以残留一层相对较薄的十二指肠浆肌层, 避免出现出血过多现象, 或对供应胰头的血管造成损伤。对十二指肠的第3、4段进行游离处理时, 应该尽可能的靠近十二指肠壁进行操作, 避免对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供应空肠的血管造成损伤。避免张力是预防出现吻合口漏、胰漏, 胆汁漏等并发症现象的一个关键[6]。

总而言之, 采用保留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比较理想,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常规手术低, 且存活率发生明显升高, 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郑松柏, 项平, 徐富星.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特点、诊断及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2 (16) :368-369.

[2]张维建, 韩少良, 蒋飞照, 等.原发性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07, 17 (06) :286-287.

[3]王志东, 王荣, 王曙逢, 等.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54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9 (09) :217-218.

[4]郭春光, 田艳涛, 刘骞, 单毅, 赵平.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64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08, 13 (04) :228-229.

[5]赵建妹, 沈云志, 茹佩瑛.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内镜诊断[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8 (03) :274-275.

十二指肠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3年9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39~71岁,平均(54.0±17.3)岁;全部为恶性肿瘤。将5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分为三组,其中,A组26例中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55.2±15.3)岁;B组14例中男11例,女3例,平均年龄(54.2±16.5)岁;C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54.1±16.1)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性疼痛、黄疸、腹胀、呕吐、恶心、呕血、黑便、体重减轻、食欲下降、贫血或有腹部包块等。肿瘤位置:十二指肠球部为11例,降部为27例,水平部为10例,升部为8例。三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术式及分组

5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中,实施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为26例,为A组,实施肿瘤局部切除术者14例,为B组,实施旁路手术者为16例,为C组。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人数,计算生存率[2]。同时,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术后3~84个月的随访,A组与B、C两组在1、3、5年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跟C组在1、3、5年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A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6.27、4.23、3.92,P<0.01);A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35、8.24、6.81,P<0.01);B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02、13.42、4.23,P<0.01)。见表1。

在并发症发生上,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6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例,占7.7%,行肿瘤局部切除术的14例患者中,发生肠瘘3例,占21.4%,行旁路手术的16例患者中,发生吻合口溃疡出血3例,占18.8%。所有并发症均经引流、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治愈。

3 讨论

对于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最早期的诊疗手段应该为十二指肠纤维内镜检查,对患者的病变部位与形态及其范围都能够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观察,且取材活检更为直接,于术前便可获得诊断。虽然临床上还常应用胃肠道钡餐造影术来检查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部位与大小及其形态和浸润范围,但此种检查手段还不能做到明确肠系膜与腹膜后淋巴结是否有浸润转移发生[3]。另外使用X线进行检查的特异性不够高,对于应用B超检查,对于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来说不够明确,仅仅对十二指肠附近淋巴结的情况能有一个初步了解,同时可对肝内外胆管的扩张有一个认识[4]。除以上几种检查方法外,还有CT检查,特别是目前多使用的多排螺旋CT,能做到显著提高十二指恶性肿瘤的诊断率,与血管成像比较效果更好。在术前,应该测定CA199,这是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术前的必要准备。

本研究发现,CA199的测定在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中有着非常显著的辅助意义,对其采取进一步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胆胰管造影(ERCP)也能做到十二指肠镜检查的效果,其可弥补胃镜检查的不足之处,且能做到明确诊断,通过活体组织学的检查获取结果。因而对于十二指肠乳头区肿瘤的检查,通过ERCP的检查是最为可靠的[5]。一般来说,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的首选术式是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次为肿瘤局部切除术,而对于晚期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患者来说,使用旁路手术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6]。十二指肠与胆管和胰头的关系比较紧密,而且是肿瘤的多发部位,因此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肿瘤根治治疗的首先术式。而对于界限清晰,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7]的患者,一般病灶主要在第3、4段上,病变范围小,恶性程度低,视患者自身情况可以选择肿瘤局部切除术,但要注意预防肠瘘。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可以选择旁路手术,有益于预后。

参考文献

[1]孙风林.5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术式选择与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4(3):312-315.

[2]陆明,夏德全,刘厚饪.34例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回顾性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8,17(3):150.

[3]Guo M,Lemos LB,Biler S,et al.Duodenal somalostatinoma of the am-pulla of vater diagnosed by endoscopic fine 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case report[J].Acta Cytol,2008,45(4):622.

[4]王炳煌.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手术的术式选择[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9,6(4):213-214.

[5]Alwmark A,Adersson A,Lasson A.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duodenum[J].Ann Surg,2009,191:13-18.

[6]Lai ECS,Doty JE,Iring C,et al.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duede-num:analysis of survival[J].World J Surg,2009,12:695-699.

十二指肠肿瘤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72例通过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 其中男患者有53例, 女患者19例;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78岁, 平均年龄是63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22例 (30.5%) 患者发生上腹部肿胀痛;48例 (66.7%) 患者表现有梗阻性黄疸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呈现黄染色, 尿色增深, 皮肤出现瘙痒) ;10例 (13.8%) 出现不全性肠梗阻 (表现为呕吐恶心) ;6例 (8.3%) 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 (主要表现为呕血、黑便) ;6例 (8.3%) 患者表现为消瘦、乏力症状;2例 (2.7%) 患者在体检时发现腹部有包块, 2例 (2.7%) 有腹泻腹发热症状。

1.2 方法

使用螺旋CT进行身体扫描检查, 在检查之前需要有4~6h禁食水时间;检查开始前半小时需要服用800~1000m L 2%的泛影葡胺溶液。整个上腹部都要进行扫描, 采取平扫和增强扫描;通常增强扫描是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团注80~100m L非离子型对比剂, 流率保持在2.5~3.0m L/s, 扫描时动脉期需要延迟30s, 门静脉期需要延迟50~60s。横轴面进行扫描时其层厚为7mm, 层间距也是7mm;采集到的原始资料都需要实行多平面重组 (MPR) , 通过冠状面与矢状面的有效重组, 其重建层厚保持在2~3mm, 多层方位, 多个角度的进行病变的观察研究[2,3]。

2 结果

在病理分析中, 有60例患者患有十二指肠腺癌, 56例患者为降部 (含有46例乳头部) , 4例水平部;有6例患者患有恶性间质瘤, 4例在降部 (当中有2例情况累及球部) , 2例处在升部;2例患者的恶性淋巴瘤处在水平部;4例患者患有神经内分泌癌, 2例处在降部累及球部, 2例为乳头部。见表1。

C T影像资料显示在6 0例十二指肠腺癌患者当中有4 2例呈现出1.5~3.0cm的软组织肿块或结节, 都位于十二指肠的乳头部, 朝向腔内部生长, 呈现出圆或是椭圆形状, 表面光整性高, 有部分表现为分叶状;而且邻近组织没有发现被明显侵犯;在进行增强扫描后发现轻到中度都较为均匀地强化, 有一部分肿块没有很好的被均匀强化;另外有17患者病变范围很大, 肠壁增厚表现出不规则形态, 往腔内所生成的软组织肿块较大, 而且生长趋向肠壁外, 表现不规则, 密度也成不均匀分别, 在增强之后有了较为明显的强化, 其中能够看到范围较大的斑片坏死区, 密度表现较低, 有部分发生病变侵入胰头;18例患者当中有2例病灶出现穿孔引发腹膜炎, 表现为腹腔内有游离气体而且腹膜增厚。6例患者的恶性间质瘤中有很大的肿块, 都是生长趋向肠壁外, 强化程度明显, 但不均匀, 在肿块当中发现坏死区, 而且部分病灶当中发现气体影像, 2例患者在升部肿块当内发现斑点钙化影, 密度非常高。2例患者属于神经内分泌癌, 处于降部亲对球部累及范围稍大, 强化程度高, 内部发现液化坏死区;2例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处在乳头部, 形状不大, 结节样分布, 强化较为明显, 而且引发胆系向梗阻性明显扩张趋势。有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处在水平部, 所累及的范围较广, 肠壁明显增厚, 改变呈现不对称形状, 上壁和前壁都明显增厚, 肿块呈现中度强化, 当中多分布散状小斑片坏死区, 密度较低, 发生病变的位置呈现动脉瘤样扩张, 位置较近的胃腔和肠管没有发现未梗阻性扩张。

3 讨论

筛选十二指肠病变通常使用的检查方法, 能够检测十二指肠腔内是否充盈出现缺损状况, 肠壁粘膜是否发生变形, 受到破坏, 是否肠壁呈现僵硬化形态, 并动态状态下研究肠管蠕动变化;此项检查无法充分显示肠管外部受到侵犯的范围, 腹腔和腹膜后面的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大, 是否有远处的脏器发生转移[4,5];而且此检查方法准确性涉及到病灶大小, 对检查者的技术操作也有较高的要求, 还取决于了解认识病变能力。十二指肠镜能够直接确定病变状态和发生坏死的表面形态, 直接切割病灶确定组织学结果;但是内镜局限性在于没有办法确定病灶侵犯肠管外的具体情况, 如肠管狭窄亦无法检查远段肠管。CT检查全面客观, 能够确定肿块大小、形状和侵犯肠管外范围, 以及肠管自身病发情况都可以确定。CT检查恶性肿瘤和手术病理比较:十二指肠腺癌多发生于多中老年人。病灶形态小时CT显示肠壁结节影或是呈现浅分叶肿块, 多在管腔内, 少见管腔外, 密度分布均匀, 增强后强化均匀多为轻中度;病灶多在乳头部, 较早发现形态小亦引发胆道梗阻;病理分析此类肿瘤细胞大多是高分化或是中高分化;少部分有低中分化结节肿瘤, CT难以分辨分化程度, 诊断需要进行病理分析。腺癌大范围分布指肠各段, CT显示肠壁增厚不规则, 肿块较大, 片状坏死, 肿块腔内外生长, 管腔狭窄, 这种肿瘤病理分析细胞多是低分化或是低中分化。

总之, 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价值较为明显, 能够准确定位,

观察肿瘤形态、密度、范围等都比较全面, 定性诊断较高, 还可以肿瘤分期, 方法可靠简便, 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岳爱民, 田金凤.3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14) :100-101.

[2]王志东, 王荣.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54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 (9) :676-678.

[3]贾朝京.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影像学诊断 (附8例分析) [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2, 21 (3) :58-59.

[4]唐志洋, 王亚非.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2, 27 (8) :880-884.

十二指肠肿瘤 篇7

我国著名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的甄永苏院士和丁健院士共同担任大会主席, 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吴晓明到会祝贺。国内外十余位知名专家就转化医学框架下的抗肿瘤药物、特别是分子靶向药物的研究研发与治疗应用研究的新进展、新趋势作了大会主题学术报告。

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就近年来抗肿瘤新药研发、抗肿瘤药物再评价、肿瘤分子标志物的发现以及肿瘤个体化治疗等内容进行了大会专题报告, 内容涉及到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历程, 肿瘤细胞死亡以及凋亡的研究机理, 分子靶向药物的转化性研究, 肿瘤相关基因靶点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资源开发、综合治疗及靶向治疗等。会议共设立肿瘤药理研究及临床肿瘤药物治疗研究领域两个分会场。

本次会议共收到近200篇投稿论文, 注册参会代表260人。会议评选出优秀论文15篇。

【十二指肠肿瘤】推荐阅读:

小肠肿瘤10-14

肿瘤相关10-16

肿瘤成像10-20

下咽肿瘤05-19

肿瘤模型06-02

胰腺肿瘤06-06

淋巴肿瘤06-08

肿瘤标志06-26

治疗肿瘤07-11

肋骨肿瘤07-25

上一篇:电磁脉冲下一篇:发电企业数据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