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成像

2024-10-20

肿瘤成像(共7篇)

肿瘤成像 篇1

女性盆腔器官结构等复杂,肿瘤的发生位置各异,可发生于子宫、附件、膀胱直肠、后腹膜等,其中卵巢和子宫肿瘤最常见,常规依靠妇科检查、细胞学检查等在肿瘤定性方面可以获得诊断,但在明确肿瘤位置、分期、分化程度方面有明显不足,CT扫描可以明确肿瘤位置、瘤体大小、周围组织情况,CT灌注扫描除可以进行形态学成像外,还可以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判定良恶性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近年来CT灌注成像在脑肿瘤、肝肿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1],但是其在女性盆腔肿瘤病变中的应用较少,缺少实践支持,本文对盆腔肿瘤患者行CT扫描及CT灌注扫描,探讨其在肿瘤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2月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妇科盆腔肿瘤患者70例,收集其CT扫描及灌注扫描的资料,全部经临床病理诊断证实,其中良性肿瘤肿瘤(良性组)28例,包括子宫平滑肌瘤20例,卵巢畸胎瘤5例,卵巢囊腺瘤3例;恶性肿瘤(恶性组)42例,包括卵巢囊腺癌29例,子宫内膜癌10例,盆腔转移瘤3例。全部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45.3±6.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

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64层多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前先行清洁灌肠,并以1%碘海醇150 m L保留灌肠,检查前4 h嘱咐患者饮清水1000 m L,保持膀胱充盈,CT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刺骨联合下缘至盆腔病变上界,设置电压120 k V,电流120 m A,层厚1.25 mm,螺距1.375∶1。灌注扫描采用5 mm×4层轴扫描,电压120 k V,电流40 m A,肘静脉注射造影剂50 m L(碘海醇注射液,300 mg I/m L)后10 s,开始第一阶段扫描30次,间隔1 s,第二阶段扫描30次,间隔3 s。灌注扫描完成后行常规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时使用碘海醇注射液肘静脉注射(300 mg I/m L)70~80 m L,流速2.5 m L/s,延迟25 s扫描。

扫描数据均输入GE AW4.3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灌注扫描数据采用工作站中CT perfusion软件处理,首先选取肿块显示最大层面,根据血管强化情况确定感兴趣区,选择一侧髂内动脉为输入动脉,利用软件计算输入动脉及兴趣区的CT值,得动脉及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横坐标为扫描时间、纵坐标为CT值),并进一步得到灌注图像,显示肿瘤灌注情况,主要有血流(BF)、血容(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

1.3 观察指标

根据平扫及灌注扫描情况,分别观察患者形态学及血流灌注指标,并进行良恶性肿瘤间的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形态学比较

恶性组肿块边界清晰者明显少于良性组,盆腔淋巴结肿大明显多于良性组,瘤体最大直径及扫描增强CT值明显也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可以认为在盆腔肿瘤中,恶性肿瘤典型特征为边界不清、淋巴结肿大、CT值明显增强、肿块较大。

2.2 盆腔良恶性肿瘤灌注指标比较

CT灌注扫描后处理显示,恶性组BF、BV、PS明显高于良性组,MTT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输入动脉(一侧髂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图显示为速升速降特点(图1A),而良性组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升平缓特征(图1B),恶性组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的特点(图1C)。由此可见良恶性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形态有明显差别,可作为鉴别的有效依据。

3 讨论

盆腔肿瘤是妇科常见症,肿瘤性质、分化程度、位置、大小等信息是指导临床治疗的主要资料,尤其是盆腔恶性肿瘤,部分早期症状不明显,预后极差,因此盆腔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常规CT扫描可以明确肿瘤形态学特征以及瘤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随着CT分辨率的提高,其肿瘤内部结构也能良好显示,对性质鉴别有重要意义。

3.1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CT平扫

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CT扫描可见其子宫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大,宫腔出现移位或变形,子宫肌瘤的密度略低于周围正常肌层[2]。卵巢畸胎瘤是最具特征的盆腔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囊内有脂肪、钙化及牙齿骨骼密度影,囊内出现脂肪-液面征,其他部分多显示为水样密度影[3]。另外卵巢囊腺瘤分为浆液性及黏液性两种,两者均呈水样密度的较大肿块,前者多为单房、形态规则、密度均匀,囊壁薄且均匀;而黏液性囊腺瘤呈多房状,各房密度不一致,囊壁厚度也不均[4]。

盆腔恶性肿瘤中,以子宫内膜癌及卵巢囊腺癌较常见,其中子宫内膜癌早期病灶较小时CT可表现正常,病灶侵犯子宫肌层时,会出现子宫增大,宫壁厚度不均匀,增强扫描显示为低密度肿块,肿块直接向外蔓延挤压导致周围脂肪间隙消失,同时可见盆腔淋巴转移[5]。卵巢囊腺瘤CT主要表现为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囊壁不规则增厚,并且可见壁结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不同的生物学特征,决定了其生长方式的差异,因此由上部分良恶性肿瘤CT表现可见,盆腔恶性肿瘤多有侵袭性特征、瘤体较大、边界不清,本文CT平扫显示恶性肿瘤组,边界清晰者明显少于良性组,肿块直径明显大于良性组。此外结果显示盆腔恶性肿瘤中有95%以上的患者伴盆腔淋巴结肿大,且明显多于良性组,这提示淋巴结肿大可作为肿瘤恶性的重要预测指标,另外他还可以用于肿瘤分期的判定。

3.2 盆腔良恶性肿瘤的CT灌注成像

CT灌注成像不同于动态扫描,是在静脉快速团注对比剂时,对感兴趣区层面进行连续CT扫描,从而获得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并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值,因此能更有效、并量化反映局部组织血流灌注量的改变。CT灌注成像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Miles等[6]提出,这是一种CT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常规CT扫描不同,灌注成像不但可以显示解剖学结构,还可以重建显示局部器官血流情况,对明确病灶的血液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上肿瘤生长分为无血管期和血管期,无血管期为肿瘤发病初期,主要靠周围组织提供营养,血管期指肿瘤生长一段时间以后,内部出现新生血管,保证肿瘤血流丰富以从机体获取营养,同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迁移。因此恶性肿瘤内部血流情况与其生长、转移等密切相关[7],CT灌注成像正是通过观察肿瘤兴趣区高密度血管网导致的局部灌注异常。研究显示肿瘤内部血供情况明显较正常组织丰富,但血管网排列杂乱,且新生血管发育不成熟,基底膜不完整[8]。上述研究体现在血流指标上就是肿瘤内部血流量和血容量较高,毛细血管通透性较高,本文妇科盆腔肿瘤患者行CT灌注成像,结果显示恶性组BF、BV、毛PS明显高于良性组,且差异显著,与文献报道相似,另外恶性肿瘤平均通过时间短于良性肿瘤组,可能与肿瘤内大量动静脉通路有关[9]。

3.3 小结

在盆腔良恶性肿瘤影像诊断中,采用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可以从肿瘤形态特征、内部结构及血流方面有效判断盆腔肿瘤性质,在盆腔肿瘤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另外研究报道CT灌注成像还可以用来判定肿瘤组织治疗前后的血流情况,为治疗效果判定提供参考[10,11,12,13]。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CT灌注成像是肿瘤诊断影像技术发展的方向,目前在妇科盆腔肿瘤的诊断及性质判定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肿瘤成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乳腺筛查的妇女1500例, 其中高度恶性可疑26例, 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改变、乳房胀痛、乳腺肿块;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都为女性, 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本研究。年龄最小24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56.33±2.23) 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 (22.14±3.10) kg/m2。

1.2 检查方法

1.2.1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仪器为日立HI VISION型超声诊断仪, 配有高频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为6~13 MHz。患者取仰卧位, 暴露双侧乳房及双侧腋窝, 对乳腺进行常规扫查, 在二维超声扫查下观察乳腺病灶大小、边缘、形状、钙化等。再行彩色多普勒检查, 检查病灶内的血流情况, 然后对病灶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选择感兴趣区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 大于病灶范围2倍以上, 用探头进行加压解压操作, 获得较稳定的弹性图像, 进行5分法评价。

1.2.2 X线钼靶检查:选择美国GE340型数字乳腺X线钼靶机, 常规作双乳轴位和斜位, 详细记录肿块的性质, 包括大小、边缘、形状、钙化等。

1.3 判断标准:超声弹性成像判定采用5分法, 5分:病灶区完全为蓝色覆盖;4分:病灶区完全为蓝色覆盖;3分:病灶蓝绿相间, 只是周边为绿色;2分, 病灶区蓝绿相间, 以绿色为主;1分:病灶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评分1~3分诊断为良性病灶, 4~5分诊断为恶性病灶。X线钼靶判断标准:根据病灶的肿块影、局限致密浸润性、边缘缘毛刺、微小钙化灶等情况进行判定, 具有上述2项直接征象诊断为乳腺恶性病灶, 余为乳腺良性病灶。

1.4 统计学方法:选择SPSS14.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严格数据判定质量, 积极检查, 确保检查的有效率为100.0%,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判定结果:在26例患者中, 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为1分4例, 2分3例, 3分4例, 4分8例, 5分7例, 为此判定为良性病灶11例, 恶性病灶15例。

2.2 X线钼靶判定结果:在26例患者中, 存在肿块影14例, 腺体致密16例, 微小钙化18例, 边界缘毛刺14例, 判断为良性病灶12例, 恶性病灶14例。

2.3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弹性成像诊断价值:我们以X线钼靶判定为金标准, 为此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7%和100.0%, 见表1。

3 讨论

当前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我国乳腺疾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很多年轻女性也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甚至乳腺癌的发生。早期诊断则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 在常规触诊中, 大多数乳腺癌由坚硬的病变组织组成, 与附近结构的粘连, 使其活动性减低, 导致触诊的诊断效果差。特别是对于一些活动度较好的早期恶性病灶易误诊为良性, 而且和医师的经验有很大关系[5]。而传统的超声检查对乳腺肿瘤只能做出物理性诊断, 病理诊断必须经过穿刺活检, 对于患者有一定的创伤[6]。

超声弹性成像的生物学基础及原理为对软组织施加外部或内部的激励, 不同组织弹性系数不同, 其产生的应变也不同, 为此可根据所检查组织的硬度不同所显示的图像进行鉴别诊断。比如一些肿块的弹性成像为1~2分, 则说明其硬度与周围组织相近, 提示病变的性质为良性;如果评分在4分以上, 多为乳腺癌。本研究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为1分4例, 2分3例, 3分4例, 4分8例, 5分7例, 为此判定为良性病灶11例, 恶性病灶15例。同时以X线钼靶判定为金标准, 为此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7%和100.0%。表明超声弹性成像为乳腺肿块良恶性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可靠依据, 在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中具有很大价值。

总之,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弹性成像诊断价值高, 有比较好的诊断特异性, 能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弹性成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选择在我院进行乳腺筛查的妇女1500例, 其中高度恶性可疑26例, 都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和X线钼靶检查。结果 在26例患者中, 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为1分4例, 2分3例, 3分4例, 4分8例, 5分7例, 为此判定为良性病灶11例, 恶性病灶15例;X线钼靶检查判断为良性病灶12例, 恶性病灶14例;以X线钼靶判定为金标准, 为此超声弹性成像判定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1.7%和100.0%。结论 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弹性成像诊断价值高, 有比较好的诊断特异性性, 能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乳腺良恶性肿瘤,弹性成像,X线钼靶,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孜, 金永源, 彭学鸣.选择性斜位单相法钼靶X线在临床早期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2 (1) :22-24.

[2]王金萍, 王如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钼靶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10) :1300-1302.

[3]刘碧玉.B超联合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9) :58-59.

[4]赵立新, 洪常华, 孙德国.X线钼靶与定量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在乳腺小结节病变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9) :4894-4895.

[5]马小萍, 孙燕, 张炳英, 等.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与钼靶X线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作用[J].宁夏医学杂志, 2014, 36 (12) :1173-1175.

肿瘤成像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搜集2008-08~2010-01行MRI检查,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脑恶性肿瘤资料,其中胶母细胞瘤13例,间变性脑膜瘤6例,恶性室管膜瘤4例,恶性生殖细胞瘤4例,转移瘤3例。30例中,男23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3岁。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DE 1.5 T MR全身成像系统。常规取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所有病例均行液体衰减反转回复序列(FLAIR)T1WI(TR=1 800ms,TE=24ms,TI=2 100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4 760ms,TE=102ms),层间隔1.5mm,层厚5mm,FOV =240mm×240mm。SWI采用三维扰相梯度回波序列,TR=71ms,TE=53ms,反转角20°,层厚2mm,无间隔,FOV=240mm×240mm,矩阵448×320,激励次数为0.75次,覆盖全脑。全部病例均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检查,0.1mmol/kg团注后扫描。

2结果

病灶范围在2~5cm不等。19例病灶内见散在的T1WI低信号,相应部位在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T1WI病灶强化不均匀,无法鉴别坏死和出血。SWI序列病灶内见比异常信号区范围更广的大片出血低信号(图1~4)。11例病灶内T1WI、T2WI呈等信号,增强T1WI病灶不均匀强化,SWI序列病灶内见范围不等的出血低信号(图5~8)。全部病例中有14例SWI病灶内见低信号的较粗的新生肿瘤引流静脉(图4、8)。

3讨论

SWI是一种利用相位信息增强组织局部对比的T2*技术,它包括相位图像和幅度图像的三维、高分辨、完全流速补偿的梯度回波序列。是利用磁场中物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磁敏感差异而成像。SWI对于早期出血、微出血和静脉的显示,原理之一是利用静脉内去氧血红蛋白与周围组织血氧水平不同引起的相位效应成像[2]。含氧血红蛋白由于铁原子与氧气结合不会产生奇数电子,因此是反磁性物质,去氧血红蛋白有4个不配对的电子,是顺磁性物质,两者磁化率不同,静脉血内去氧血红蛋白磁场的不均匀导致T2*值的下降。其二,出血产物包括去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除了去氧血红蛋白的顺磁性作用,去氧血红蛋白还氧化形成正铁血红蛋白,含有5个不配对的电子,磁敏感效应减弱,巨噬细胞吞噬细胞外血红蛋白形成含铁血黄素,为高顺磁性物质,这些物质使磁场发生改变引起相位差效应;许多研究表明SWI是显示小静脉和出血的最佳方法[1,2,3]。

大量病理性的新生血管形成及坏死出血是生长较快的脑恶性肿瘤的较为特征的生物学行为,所以是否能准确判断肿瘤内部的信息对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十分重要[4]。恶性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使其耗氧量增加,大量的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正是为了适应高耗氧需要。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的血管结构不同,它没有完整的基底膜和内皮细胞结构,多成窦状、粗细不均、迂曲紊乱,此外,肿瘤细胞的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血栓形成造成的内部压力增高,都使肿瘤血管易发生破裂出血。除了大量新生的供血小动脉,肿瘤内部还有异常、粗大的引流静脉,以配合其活跃的代谢需要。常规MRI检查如T1WI、T2WI序列无法显示肿瘤的新生血管、微出血或急性出血,对铁的沉积也显示不完全,即使对显示出血比较好的GRE T2加权成像也要在出血数小时后显示阳性[4]。增强T1WI也只是显示肿瘤的大体血供情况,无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主要是引流静脉)。有研究证明,SWI在显示肿瘤内异常静脉血管、出血方面是常规MRI检查无法比拟的[5];对肿瘤内引流静脉的显示可以增加对肿瘤血供的认识,进而分析代谢程度,有助于对其性质的判断。

本组有19例病灶内在T1WI显示为范围较小的、散在低信号,相应部位在T2WI呈等、高信号,由于出血和坏死在这两个序列均有相同的表现,所以无法判断这些异常信号区的病理性质;其余11例病灶常规MRI序列未见异常信号。全部病灶增强T1WI显示均为不均匀强化,无法提供出血或坏死的依据和肿瘤内的新生血管情况。本组SWI显示病灶内出血低信号,其范围远大于常规MRI序列的异常信号区(同时在无异常信号病灶内也发现不同范围的低信号),提供了病灶内微出血、急性出血的证据和范围。有14例SWI病灶内及其周围显示了低信号的增粗、迂曲的引流静脉,说明这些病灶有代谢快、高耗氧、血供丰富、易出血等恶性肿瘤的特点,所以本组SWI所提供的信息对脑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远远大于常规MRI序列,证明了SWI对肿瘤的显示率,显示肿瘤内的出血、静脉血管、肿瘤的内部结构都明显高于常规MRI检查[5]。

综上所述,在做脑肿瘤MRI检查时,除了常规序列,SWI应作为常规扫描序列之一。当常规序列未发现明显出血及新生血管,或无法判定异常信号性质,而SWI显示低信号的较大范围的微出血、急性出血和迂曲、增粗的静脉血管时,应该将恶性脑肿瘤列为鉴别诊断的范畴。另外,随着SWI技术的日臻成熟,该技术将在神经系统脑肿瘤的诊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Babikian T,Freiei MC,Tong KA,et al.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neuropsychologic outcome and pedi-atric head injury.Pediatr Neurol,2005,33(3):184-194.

[2]Sehgal V,delproposto Z,Haacke EM,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Neuroimaging with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Magn Reson Imaging,2005,22(4):439-450.

[3]Tong KA,Ashwal S,Holshouser BA,et al.hemorrhagic shearing lesion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ostt-raumatic diffuse axonal injure:improved detection and initial results.Radiology,2003,227(2):332-339.

[4]Wycliffe ND,Choe J,Holshouser B,et al.Reliability in detection of hemorrhage in actue stroke by a new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technique compared to computed tomo-graphy:a retrospective study.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2004,20(3):372-377.

肿瘤成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女性患者163例, 年龄20~67岁, 平均年龄 (43.57±10.82) 岁。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专科医生检查诊断为乳腺肿块, 并分别进行了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 并对乳腺肿块进行了病理活检, 其中恶性肿瘤68例, 包括浸润性导管癌59例, 浸润性小叶癌6例, 原位癌3例, 良性肿瘤95例, 包括乳腺纤维腺瘤82例, 乳腺腺病9例,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检查仪器为德国西门子公司Siemens Acuson S2000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注册号:国食药监械 (准) 字2004第3230431号;生产单位: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采用高频探头, 频率为7.5MHz, 患者脱去上衣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先采用二维灰阶成像观察乳腺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等, 然后采用弹性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检查时探头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使肿块位于取样框中心位置, 轻叩肿块, 以获取乳腺肿块的弹性图像[2]。

1.3 诊断标准

根据超声弹性成像5分法对结果进行评价, 恶性肿瘤:弹性评分≥4, 面积比≥1.6;良性肿瘤:弹性评分≤4, 面积比<1.6。见表1[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l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 (%) 表示, 采取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 得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 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诊断乳腺肿瘤的重要方法。常规的超声检查通过显示乳腺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以及内部结构等图像来辨别诊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 但由于肿瘤的质地通常存在多种改变, 所以常规超声诊断存在一定的误差。而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则是通过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间的弹性系数不同, 从而检测出乳腺肿块的硬度, 判定肿块的性质, 从而对乳腺肿瘤的良恶性作出判断, 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4]。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主要是根据肿瘤的硬度来进行诊断的, 当肿瘤的弹性图像显示为红色或黄色, 即硬度高于周围正常组织时, 则诊断为恶性肿瘤, 反之则为良性肿瘤。本文通过分析对比患者163例的检查结果, 得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的检查结果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可以弥补常规超声检查的不足。但是当一些恶性肿瘤的组织质地软化时, 如发生液化、坏死、出血等情况, 改变了肿瘤硬度, 从而影响诊断, 所以临床上应该以常规超声检查为基础, 再通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进一步明确诊断, 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5]。

综上所述, 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青, 翟虹, 赵献萍.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 2013, 42 (13) :1468-1470.

[2]陈翠京, 张彦, 史秀云.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 14 (12) :843-845.

[3]钟晓绯 (译) , 彭玉兰, 刘吉斌.美国放射学会BI-RADS乳腺超声术语及评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9, 11 (10) :719-720.

[4]孙卫健, 范晓芳, 康莉, 等.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4) :362-364.

肿瘤成像 篇5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肿瘤,鉴别诊断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于1991年由Ophir等[1]提出,20余年来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尤其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已相对成熟,成为超声诊断的重要工具。目前,超声弹性成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肝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肝纤维化、淋巴结转移、动脉粥样斑块、心肌动力学、静脉栓塞以及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消融引起的损害的检测与评估等方面,其对于子宫、肾脏、胰腺、涎腺等疾病的评估也已有相关报道。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乳腺

乳腺内不同组织的弹性系数各不相同,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纤维化>乳腺>脂肪组织,组织弹性系数越大,表示该组织的硬度越大,故可将超声弹性成像应用于乳腺肿瘤的诊断。

目前常用的定性诊断标准多是参照由Itoh等提出的5分法[2]。1分:病灶区域整个变形明显,病灶表现为均匀的绿色,与周围乳腺组织相同;2分:病灶区域大部分扭曲变形,病灶表现为蓝绿相间的马赛克状;3分:病灶区域的边缘扭曲变形,病灶中心为蓝色,周围部分为绿色;4分:整个病灶区域没有明显变形,整个病灶表现为蓝色;5分:病灶区域及其周边没有明显变形,表现为整个病灶及其周边组织均为蓝色;1~3分提示良性,4~5分提示恶性。而定量/半定量诊断的参数较多,例如应变率比值、面积比、直径变化率、剪切波速度等,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文献[3]报道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特异性(95.7%)、准确率(88.2%)、阳性预测值(87.1%)均高于常规超声及钼靶检查,假阳性率(4.3%)低于后两者,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三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结合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可提高乳腺肿物的诊断准确性,同时可减少良性病灶的穿刺活检。相关研究表明,超声弹性成像还有助于对钼靶上的可疑微小钙化进行良恶性鉴别[4]。

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解决常规超声在乳腺肿物鉴别诊断上的一些难题。

1.1 特殊类型乳腺癌

常规超声检查对不同类型乳癌的诊断有差异,通常其对浸润性癌的诊断准确度较高,对特殊类型乳腺癌诊断准确性相对较低。以黏液癌为例,传统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仅59%[5],易误诊为纤维腺瘤。与之相比,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黏液癌诊断准确率可达75%[6],有助于黏液癌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1.2 微小肿瘤

乳腺微小肿瘤的良恶性判断是临床诊断的难点,常规超声检查对于<10 mm的乳腺微小病变的鉴别诊断尤为困难。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诊断恶性乳腺微小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00%,96.77%和93.10%[7],提示超声弹性成像对鉴别乳腺微小肿块的良恶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1.3 导管内原位癌(DCIS)

DCIS一直是乳腺超声诊断的难点,尤其是部分导管内癌与正常组织(或存在乳腺腺病的组织)混杂存在,二者的声阻抗差异小,常规超声难以识别,容易低估病变大小,甚至漏诊病变。超声弹性成像可识别DCIS和正常组织间的弹性差异[8],对准确识别DCIS病变、鉴别诊断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4 BI-RADS-US 4B级乳腺肿物

在常规超声检查中诊断为BI-RADS-US 4B级乳腺肿物难以判断其良恶性,相关研究提示该类乳腺病灶良性和恶性肿块的组织弹性分级和面积比有显著性差异,常规超声结合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可有效提高BI-RADS-US 4B级乳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性[9]。

2 甲状腺

有学者通过测量手术患者的甲状腺组织弹性,发现大部分乳头状癌组织的硬度比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硬度大[10],为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提供理论基础。

目前甲状腺结节弹性成像常用诊断标准,分为5级。0级:病灶区呈红、绿、蓝三色相间(即BGR现象);Ⅰ级:病灶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Ⅱ级:病灶区蓝绿相间,以绿色为主;Ⅲ级:病灶区蓝绿相间,以蓝色为主,周边呈绿色;Ⅳ级:病灶区完全为蓝色覆盖。0~II级诊断为良性,III~IV级诊断为恶性。

研究表明,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不及或并不优于常规超声[11,12],其原因可能是良恶性肿物间的弹性评分存在重叠,特别是良性肿块发生纤维化、钙化等,或者恶性肿瘤病灶很小或是发生液化坏死时。但弹性成像和常规超声联合判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能力明显大于单独常规超声或弹性成像。因此,超声弹性成像可作为甲状腺癌的一个辅助诊断方法,运用弹性成像来判断肿块性质时,需结合常规超声表现综合考虑。

另外,与乳腺微小癌相似,常规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病灶<1cm)诊断率低(72.7%),误诊、漏诊率较高,利用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率可显著提高(90.9%)[13]。这些研究提示弹性成像技术在甲状腺微小癌诊断方面可对常规超声检查做有益补充,能够提高超声对甲状腺微小癌诊断的准确性。

3 前列腺

尽管常规超声可以有效引导前列腺穿刺活检,但其诊断前列腺癌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低,不足以成为前列腺癌筛查的有力工具,而超声弹性成像为准确诊断前列腺癌提供更多信息。

在前列腺癌中,由于癌细胞的浸润导致前列腺内正常腺腔消失,结构致密,再加上癌细胞促间质形成性反应,致使癌组织质地较正常及良性组织硬,这是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理论依据。

常用的前列腺弹性诊断标准为5分法[14]。1分:整个腺体均匀应变,呈绿色;2分:腺体为对称不均匀应变,呈蓝、绿相间的马赛克状;3分:非低回声的局部不对称病灶无应变,呈蓝色;4分:低回声病灶边缘应变,呈绿色,而中央无应变,呈蓝色;5分:低回声病灶整体甚至周边组织无应变,呈蓝色。1~5分依次提示良性、良性可能、不确定、恶性可能、恶性。

与MR相比,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而联合常规超声可提高超声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降低前列腺组织活检的假阴性,提高组织活检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并且弹性成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减少穿刺针数[15]。

值得注意的是,前列腺肿瘤大小及细胞学特性均会影响弹性成像诊断的准确性[14]:体积小于1m L的病灶检出率为72.7%,而大于5m L的病灶检出率可达100%;Gleason评分为9~10分的病灶检出率约为74%,Gleason评分为5~6分的病灶检出率仅为60%,提示其检出率与肿瘤大小及Gleason评分成正比。

4 肝脏

尽管肝脏肿瘤的病理类型与弹性评分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但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的硬度大于正常组织或良性病变组织,超声弹性成像可对其进行定性及定量测定。

根据病灶弹性图像的不同表现,将其硬度定性分为5级。a级:病灶与周边组织呈均匀的绿色;b级:病灶区蓝绿相间,以绿色为主;c级:病灶区蓝绿相间,以蓝色为主;d级:病灶区全为蓝色覆盖;e级:病灶区及其周围少部分组织均为蓝色覆盖。a、b级提示良性;c-e级提示为恶性。

由于肝脏位置深,前方有肋骨及肺组织遮挡,ARFI较传统的压迫式弹性成像更适合肝脏肿瘤的硬度测量,它可定量测定肝脏肿瘤的硬度(即ARFI值)。目前相关研究多提示恶性肿瘤的ARFI值较良性肿瘤大[15,16],但其截断点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ARFI还可提示肿瘤边界,甚至评估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复发。尽管ARFI有助于肝脏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但单独使用时其诊断价值不高[16],需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等相结合,以提高肝肿瘤检查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对于肝部大病灶而言,超声弹性成像对于小病灶定性诊断的敏感度较高[17],可为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的病灶提供组织硬度诊断信息,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微小病灶、微小转移癌提供有利依据。另外,超声弹性成像对确认浸润性胆管细胞癌病变范围的准确率优于常规超声[18],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5 子宫

弹性成像在子宫疾病的诊断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不够成熟,报道较多的是其在宫颈疾病中的诊断应用。近年来宫颈疾病发病率增加,特别是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年轻宫颈癌患者。相较于宫颈活检这一金标准,人们更容易接受无创性检查,而常规阴道超声检查通常根据肿瘤的边缘、形态和回声分布等特征对宫颈占位病变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十分理想。弹性成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超声的诊断价值。

与乳腺弹性评分相似,分为5级。Ⅰ级:病灶区为囊性,基本不见实性成分,表现为红蓝绿色相间;Ⅱ级:病灶区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Ⅲ级:病灶范围内显示以绿色为主;Ⅳ级:病灶区呈杂乱的蓝绿相间或以蓝色为主;Ⅴ级:病灶区内几乎为蓝色覆盖,I~V级分别提示正常、可能正常、不确定、可能异常、异常。

研究表明[19],恶性宫颈肿瘤与正常宫颈间的弹性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但二者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弹性评分均无差异。国内有研究指出对于宫颈占位病变的诊断[20],弹性成像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均优于或不低于阴道超声。二者相结合诊断宫颈占位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与二者单独诊断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故弹性成像可作为阴道超声一种有益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宫颈组织主要由胶原纤维及少数肌纤维组成,在不同的生理情况下,宫颈组织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妊娠状态、月经周期等均会影响宫颈的硬度,而正常宫颈的硬度不随年龄变化[19]。

6 其他

6.1 淋巴结

淋巴结弹性成像,根据图像特点,定性分为4级,Ⅰ级:病灶区与周围组织呈均匀的绿色;Ⅱ级:病灶区以绿色为主(绿色区域50%~90%);Ⅲ级:病灶区呈杂乱的蓝绿相间或病灶区以蓝色为主(蓝色区域50%~90%);Ⅳ级:病灶区几乎为蓝色(蓝色区域>90%),I~II级提示良性,III~IV级提示恶性。

目前不乏评估超声成像鉴别良恶性淋巴结价值的相关报道,其诊断价值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肯定。关于实时超声成像鉴别体表淋巴结良恶性的Meta分析提示:弹性评分及应变率均对体表淋巴结有鉴别诊断价值[21],但单独使用弹性成像诊断会造成一定数量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只根据弹性评分或者只测量应变率,误诊和漏诊的现象就更加明显,二者相结合可提高鉴别准确性。有文献报道剪切波弹性成像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评估,其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41.9%,100%,61.8%,其敏感性不高,不适于癌症的筛查,但其良好的特异性有助于对恶性淋巴结的检出[22]。

6.2 涎腺

涎腺肿瘤实时弹性成像评分标准为:1分,肿物弹性与周围腺体相似,呈黄红绿相间;2分,肿物总体上较周围组织软,部分区域可较硬(小于肿瘤面积的50%);3分,肿物总体上较硬(大于肿瘤面积的50%),但部分区域仍有弹性;4分,整个肿物均较硬,呈浅蓝色至深蓝色。尽管腮腺良恶性肿瘤间的弹性评分有统计学意义,但却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截断值以供诊断,截断值取在2、3分之间与3、4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并且恶性肿瘤与混合瘤之间以及沃辛瘤与混合瘤之间其硬度并无统计学差异[23]。剪切波弹性成像也提示腮腺良恶性肿瘤间的硬度相重叠[24],限制其使用价值。

6.3 胰腺

胰腺肿瘤的超声弹性成像鉴别诊断,包括内镜超声弹性成像[25]及腹部体表弹性成像[26],二者均有助于鉴别胰腺良恶性肿瘤。

6.4 胆囊

ARFI用于鉴别诊断良恶性胆囊壁增厚,以剪切波速度2.7m/s为诊断截断值,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3%,92.8%[27],ARFI有助于胆囊壁增厚的良恶性鉴别。

6.5 肾

有研究[28]评估ARFI对肾脏肿瘤的诊断价值,肿瘤组织的剪切波速度范围在1.6~3.42m/s,周围肾实质为1.31~4.4m/s,ARFI能定量测定肾脏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的硬度,但其对肾脏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肿瘤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乳腺肿瘤患者,年龄为18~72岁,平均(41.6±6.51)岁;其中100例良性肿瘤患者,20例恶性肿瘤患者。

1.2 超声弹性成像方式

使用高档型彩超仪,确保其具有超声弹性成像的功能,先用线阵进行探头,其频率为8~12 MHz[1],检查患者各项常规乳腺指标,一般选择仰卧位,当发现患者体内病灶时,采取纵横切面的方式,检测肿瘤的具体位置、血流情况、边界、形状、面积、大小等,再利用弹性成像方式,用探头轻触病灶位置,需要注意与患者皮肤垂直,直到病灶颜色稳定,等到病灶成像出来后,将其冻结,并记录肿瘤面积。借助相关仪器计算出弹性成像肿瘤测量面积与常规的比值,将二维图和弹性图对比进行观察,了解患者肿瘤病灶硬度、周围组织[2]。

1.3 评分方式

患者病灶区域成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肿瘤硬度,使用5分制方式对超声弹性成像做出如下评价:0分:病灶颜色呈红绿相间;1分:周围组织、病灶区域全部呈绿色;2分:周围组织、病灶区域以绿色为主,但蓝绿相间;3分:周围组织、病灶区域成蓝绿相间,以蓝色为主,周围有绿色;4分:病灶区域呈蓝色;5分:周围组织、病灶区域全部呈蓝色。0分时说明肿瘤多属于囊性肿瘤;0~3分属于良性肿瘤;4~5分属于恶性肿瘤。把相关病理学的检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以超声弹性成像为方式的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

2 结果

利用手术病理检查结果,100例良性肿瘤中62例纤维腺肿瘤、10例导管内乳头瘤、3例乳腺炎、8例非典型增生、8例乳腺病、4例增生、5例囊肿,超声弹性成像将3例非典型增生、4例纤维腺肿瘤、1例乳腺病评为4分,误诊为恶性肿瘤;20例恶性肿瘤中14例浸润性导管癌、1例黏液癌、1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原位癌,超声弹性成像将1例黏液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原位癌评分为3分或2分,误诊为良性肿瘤,使用5分制评价方法的超声弹性成像方式,乳腺肿瘤诊断的特异度为89.45%、准确度为89.43%、敏感度为86.25%。

3 讨论

Ophir等在1991年提出超声弹性成像,借助探头式压迫板,采取纵向的检查方式,对肿瘤病灶区域组织压迫。组织内部因弹性系数的不同而改变应变分布,弹性系数较大时,内部组织应变较小,弹性系数较小时,内部组织应变较大,呈反比关系。根据组织压缩位置的不同,收集前后射频信号,借助相关计算方法,分析出内部组织的位移情况,从而得出应变分布和弹性系数。使用灰阶成像、彩色编码等方式,反映出病灶的硬度,诊断良性、恶性肿瘤时,根据其弹性差异的特点,准确判断肿瘤质地[3]。

根据本研究诊断结果,超声弹性成像将3例非典型增生、4例纤维腺肿瘤、1例乳腺病评为4分,将患者误诊为恶性肿瘤;超声弹性成像将1例黏液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原位癌评分为3分或2分,将患者误诊为良性肿瘤。主要是因为良性肿瘤胶原化等较为丰富,增加了弹性系数,从而形成假阳性成像,而恶性肿瘤黏液的成分多、液化、坏死,降低了弹性系数,造成评分变低。

综上所述,诊断乳腺肿瘤时,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方式,能较好地弥补常规检查的缺陷,具有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乳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施以超声弹性成像并经过专业手术病理诊断。结果 100例良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弹性成像将3例非典型增生、4例纤维肿瘤、1例乳腺病评为4分;20例恶性肿瘤中,超声弹性成像将1例黏液癌、5例浸润性导管癌、3例原位癌评为3分或2分。通过5分制评分方法,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度为89.45%,准确度为89.43%,敏感度为86.25%。结论 诊断乳腺肿瘤时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弹性成像,乳腺肿瘤,诊断,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大兴.超声弹性成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2):184-185.

[2]代晓捷,曹志莉.比较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及灰阶超声诊断在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58-59.

肿瘤成像 篇7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DWI,放疗,肿瘤靶区

肺内肿瘤与正常组织有着良好的天然对比,肿瘤的界限清楚,靶区勾画准确,使得放射治疗成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对于中心型肺癌,肿瘤向大气道腔内生长可导致管腔狭窄、闭塞,最终引起远端肺阻塞性肺炎、肺不张。随着肺含气减少消失实变,这些萎陷的肺组织与肿瘤会融合成密度相近的实性包块,无论是CT平扫还是增强扫描都很难将肿瘤与正常组织分开,导致放疗靶区勾画困难。PET/CT检查可以将二者清楚区分开来,但是由于其价格昂贵,难以作为常规检查。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为肿瘤检查提供了一种新的辨别手段[1]。本文采用磁共振平扫联合DWI对放疗前伴有阻塞性实变表现的中心型肺癌患者进行检查,评价其对放疗肿瘤靶区勾画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入组标准:(1)CT检查后发现肺癌合并肺不张拟行放疗的病例;(2)患者一般状况良好,能配合完成检查;(3)无磁共振检查禁忌。全部病例均经患者同意,签订书面知情同意书。MRI检查在CT检查后1周内完成。

1.2 临床资料

我院2009-01—11期间收治的中央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不张/肺炎患者30例,其中女6例,男24例,年龄45~81岁,中位年龄64岁。全部病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证实:鳞状细胞癌25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鳞癌1例。肺不张位于右上叶16例、右中下叶4例、左肺上叶5例、左肺下叶3例、左右全肺各1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行3.0 T和1.5 T检查各15例。

1.3 MR扫描

1.5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GE Signa HDe,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3.0 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SIEMENS Magnetom Tiro Tim,12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均行闭气序列T1WI、T2WI轴位及T2WI冠状位平扫、轴位DWI扫描。扫描参数见表1、表2。

所有序列并行采集因子均为2,DWI序列b=600 s/mm2。

1.4 CT定位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抓腕置于额头上,采用负压真空垫固定体位。在双螺旋CT机上(PHILIPS PQS)扫描。5 mm层厚/螺距,范围从颈6椎体平面至后肋膈角。

1.5 靶区勾画

经网络将CT扫描图像上传至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三维重建形成DRR冠状位、矢状位图像。肉眼可见肿瘤靶区(GTV)的勾画:由于从CT图像上不能确定肿瘤与阻塞实变的正常肺组织,故参考磁共振扫描的T1WI、T2WI、DWI图像来明确GTV的边界。此过程由有经验的放疗医师和磁共振诊断医师共同完成。

2 结果

2组患者全部完成在1.5 T、3.0 T磁共振平扫及DWI成像检查和负压真空垫固定下的CT扫描定位。

2.1 磁共振成像

无论是采用3.0 T或1.5 T检查,从ADC值上均可判定中心型肺癌的存在,其中3.0 T价值更大。在T1WI成像上,3.0 T或1.5 T肿瘤与肺阻塞实变信号基本一致,区分困难。在T2WI成像上,3.0 T有7例、1.5 T有6例肺阻塞性病变部分呈相对较高信号,与近肺门处的肿瘤病变呈相对较低信号间有较明确的区分界限(见图1)。在DWI成像上,3.0 TMR的成像显示轴位图像上基本为低信号的组织轮廓背景下,肿瘤部分均呈高信号。1.5 TMR的成像显示轴位图像上组织轮廓背景也以低信号或较低信号为主,但是层次较3.0 T MR相对清楚些,肿瘤部分也均呈高信号(见图2)。由于运动造成的组织轮廓模糊及肿瘤边界虚化在2种扫描方法上都比较明显,不能分辨正常组织的解剖层次。但将DWI成像与T1WI冠状位或/和矢状位融合后,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界限变得比较清晰。

2.2 靶区勾画

GTV作为放疗的主要照射目标,通过CT定位可以肉眼分辨肿瘤部分,中心型肺癌造成的含气肺组织实变从CT扫描上不易分辨,根据解剖结构确定平面,可将磁共振T2WI图像与CT定位联合判断,较明确地勾画出在T2WI分界清楚的那部分GTV。由于在30例患者中仅有13例可由T2WI判断,其余17例需根据在DWI上为高信号的部分为肿瘤这一条件来参考勾画。但是,由于DWI成像上正常组织的解剖层次不清,从磁共振DWI轴位成像上与CT定位轴位图像直接匹配勾画GTV仍有困难,会造成勾画范围的不确定性。但是通过参考DWI与T1WI的冠状位或矢状位融合图像,对于部分患者基本上可以判断GTV的勾画范围(见图3)。以上2部分中认为有参考价值的在3.0 T磁共振成像者占8/15(53.3%),在1.5 T磁共振成像者占11/15(73.3%)。

3 讨论

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内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城市恶性肿瘤之首。手术是其最佳的治疗手段,即使是肺癌早期患者,其手术的5年生存率也仅为40%左右,而且能够手术的患者仅占30%~40%。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是局部晚期或有远处转移,综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和周围型,中心型占总数的50%以上,由于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受侵,导致一系列阻塞性改变及更易侵犯大血管等,此型患者治疗更为复杂,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维适形或调强是建立在CT定位下进行靶区勾画、计算机设计治疗计划的现代放射治疗技术,大多数患者可以在CT上明确区分肿瘤而得到准确的治疗。但是当大支气管阻塞导致远端肺发生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时,CT平扫不能区分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界限,使得确定GTV困难。如果GTV勾画小于实际大小,会因部分肿瘤游离在照射范围之外而导致疗效降低。但是如果GTV勾画超过了肿瘤实际大小,不仅会使部分正常组织受到不必要的照射,还可能会因为照射野增大而导致肺受量增加,增大了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几率。因此,准确地勾画合并有阻塞性肺改变的中心型肺癌成为这类患者的主要放射治疗问题。

文献报道采用多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区分肺癌和肺不张有帮助作用[2]。作为诊断方法,该种检查形式存在意义,但是在放疗定位时,由于CT设备的限制及重建对重复扫描的限制,并不适合使用该技术。

磁共振检查在肺部由于受气体、呼吸及心跳的影响较大,一直没有作为肺癌诊断的首选方法。扩散加权成像是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尤其可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随着磁共振平面回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技术、并行采集技术等各种快速成像技术的开发应用,DWI的应用逐渐扩展到体部各脏器,将MRI和DWI用于评估体部恶性肿瘤性病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3]。但是,目前DWI在肺部的应用仍较少,主要是因为肺部含气,氢质子密度低,受磁敏感伪影影响大;此外,肺部病变成像受呼吸及心跳等因素影响大。但是,肺癌合并肺不张时,不张的肺发生萎陷、实变,癌肿与不张的肺在细胞密度上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水分子的扩散受限程度不同,因此存在采用磁共振检查将肿瘤与肺阻塞性实变区分开的可能[4]。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磁共振对运动不敏感的屏气单次激励TSE、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及聚相去相梯度回波序列进行常规T2WI和T1WI成像,对EPI序列进行DWI成像,区分肿瘤及正常组织的阻塞性改变,使放射治疗更精准。通过研究发现,在T2WI成像上由于不张或阻塞性肺炎表现为比肿瘤高的信号,对于接近半数的患者可以看到明确的界限,此部分患者由于磁共振扫描与CT定位在影像解剖的一致性,通过轴位成像就可以较好地帮助勾画GTV。但是还有半数以上的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不能获益。同时行DWI成像,全部肿瘤都呈高信号,可100%判断为恶性肿瘤。但是,由于磁场不均匀性造成的几何变形使其边界和解剖关系有时会有较大的偏差,当在轴位像上无法区分肿瘤、阻塞性肺改变以及正常组织结构时,这种仅可以明确良恶性的状态对靶区勾画没有意义。因此,即使联合DWI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也只能帮助63.3%的患者明确GTV范围。但由于DWI成像对肿瘤组织高度敏感,因此可能发现其他部位的转移性病变,这有利于综合治疗。

通过对3.0 T与1.5 T这2种磁场的研究,在肺癌诊断已明确不考虑定性而只为帮助确定肿瘤边界时,由于磁场强度低可能会减少因磁场不均匀性造成的图像变形及伪影,因此采用1.5 T磁共振成像设备检查可能获益更多。也有文献报道[5],短T1翻转快速自旋回波成像序列(STIR)区分肿瘤与不张的肺组织效果更佳。由于肺癌肿瘤细胞存在脂质变性,使肿瘤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抑脂后信号较肺不张下降明显,并且抑脂后图像的背景噪声降低,从而使肺不张/肺炎与肿瘤信号对比增高,有利于鉴别,但是STIR序列受呼吸频率、节律的影响较大,有时无法完成STIR检查。

目前采用中心型肺癌合并阻塞性肺改变的放射治疗,最佳方法是在PET/CT定位下进行靶区勾画。但是由于费用及设备普及性的限制,当普通CT定位不能区分肿瘤与正常肺组织时,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以使多数患者获得较准确的治疗靶区勾画,达到精确放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obler J.Differentiation of proximal bronchogenic carcinoma frompostobstructive lobar collaps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m-parison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J].Invest Radiol,1987,22(7):538-543.

[2]Onitsuka.Differentiation of central lung tumor from postobstructivelobar collapse by rapid sequence computed tomography[J].J Tho-rac Imaging,1991,6(2):28-31.

[3]Munetaka M,Hisao T,Tamaki K,et a1.Lung carcinoma:diffusionweighted M R imaging-preliminary evaluation with 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J].Radiology,2007,243(2):570-577.

[4]齐丽萍,张晓鹏,唐磊,等.扩散加权成像用于中央型肺癌与肺不张鉴别的初步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0):1 486-1 490.

【肿瘤成像】推荐阅读:

心理成像10-14

立体成像05-27

分子成像06-04

静脉成像06-11

弥散成像06-11

冠脉成像06-23

激光成像07-04

神经成像07-10

成像效果08-03

成像特征08-20

上一篇:太极文化下一篇:电力线通信物理层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