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通用12篇)
太极文化 篇1
随着养生文化的繁荣,健身方法和养生途径也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瑜伽成为现代年轻人所日益热衷的体育锻炼项目,同时,作为起源于印度的瑜伽文化更是来势凶猛,甚至超越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太极文化的普及,鉴于这种社会文化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两种健身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能从文化学的视角更加深层的认识我国太极拳和印度瑜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同,为其更好的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1 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统一性
1.1 文化思想特征的统一
首先,两者都体现和谐、自然的思想。太极八卦由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规律而创。瑜伽是印度先哲们通过在自然界观察动物的动作、自我救助等行为悟出的道及修持体式。且同属东方文化的太极与瑜伽,都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和谐思想使中印两国的文化取向与整体性取向也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如重精神而轻物质,重集体而轻个人,重和谐而轻竞争,重义而轻利,重农而轻商等,与西方的思想绝然不同。
其次,两者都有较为严密的的养生逻辑。太极与瑜伽都围绕着修身养性为核心,根据它们的特点自成体系形成了各自运动的原理和方法。虽然健身的理念和方法有异,但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健身体系都有着严密的养生逻辑和修炼体系。从内到外,从精神内核到物质表层,从关注练习者的内心世界到其呼吸至饮食等,无不严谨的指导着练习者获得身心健康,这一系列由健身内化至养心的养生逻辑和思想,体现着太极与瑜伽的整体思维特征。
再次,养生理念也颇为相似。太极和瑜伽的养生思想都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智慧。瑜伽练习者体位姿势要求的尽力而为和太极的中庸之道、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共通的。它们文化中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取向不无引导着浮躁的现代人回归心灵的宁静,在身体强健的同时内外兼修,使身心合一,达到人类终极的健康状态。
1.2 文化变迁路径的相似性
太极拳和瑜伽起源之初并非现在所指的健身方法,但这两种文化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满足现代人的养生需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共同进化为一种大众健身术。我国的太极拳首先是作为一种武术流派,以“技击”为重要特征,其次才有健身之效。而瑜伽在印度历史上确实扮演健身运动的角色,但也是一种重要的宗教灵修之法。他们都经过了简化和改造,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因时而变,故而使东方两国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世界的认可。新中国成立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简化太极拳”,淡化其“武”的特质,并援引现代医学理论,结合现实健身需要,使简化太极成了强身健体的普遍体育活动形式。瑜伽也是如此,传统瑜伽在传承之路上,经历过多次改造。传统瑜伽的流派纷繁众多,有着许多不同的体系,传统流派在与宗教的改造中主要包括印度教、佛教、誊那教、密教等宗教门派的改造与哈塔瑜伽、曼陀罗瑜伽等各个流派的改造。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各派根据自己的精要结合现实需要对瑜伽行法与思想进行的创新和进步。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向世界传播的需要,瑜伽开始尝试着与宗教脱离,卸下沉重的宗教包袱,将其复杂而难度极大的动作简化至常见的近一百种简单体式,改造为大众健身与养生的文化与体育系统。
1.3 文化传承的办学形式相同
体育文化的传承必定要依靠教育为主要传播途径。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理应承担文化传承的重担。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所采用的教育传承方式主要都是以在本土以及海外办学而进行的。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培训学校,以学到专业扎实的锻炼技术为主旨,属于非学历教育,多以颁发认证证书为主。认证证书有多种不同级别,级别的高低跟学员水平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同时证书的认可对于学员从教或参加比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第二种是大学教育,是指大学开设的体育专业课程,该专业的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太极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所包含的运动项目,而瑜伽课程在大学的开设,也是近几年根据社会需求逐渐开始兴起的,而大部分专业的体育高校也只是把瑜伽作为一种选修课程,对于其广泛的开发则留给了隶属市场的第三种形式:为普通学员服务的太极武馆、瑜伽馆,这是一种营利为主的私人办学形式,主要是为有业余爱好或锻炼身体的人提供的运动场所。随着当前瑜伽的练习方法受到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衷,同时也迎合了体育消费的市场需求,因此,瑜伽馆比太极馆的获利更加丰厚,瑜伽馆的数量与规模也更大。这也正说明了瑜伽文化传播的成功之处。
2 太极文化与瑜伽文化的差异性
2.1 文化土壤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是接壤的邻国,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为典型的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都属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但两国文化背景仍然存在很多不同之处。首先,中国是以伦理关系为主导的儒家文化,以“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文化精髓。中国儒家文化的特点基本是俗世儒学与佛教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多宗教国家,但宗教在中国人的信仰理念中所占的成分并不居主导地位。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在中国历史上,汉文化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流淌着的主流文化,而印度历史上不断有外族的入侵,文化成分复杂,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没有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再次,西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比印度要弱得多。从印度的历史中不难看出,在200多年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期间,印度文化完全是在西方殖民者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方式下毫无传统依托的存在着,因此,印度的传统文化面临的是巨大的冲击和变异。而中国虽然在近代也曾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但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传统的儒道思想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2.2 文化内涵的差异
2.2.1 太极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武”文化
太极文化是在围绕太极拳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关于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中国的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但也仍旧未跳出武术“武”的范畴。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技法,故名十三势。虽然太极拳的动作轻柔圆滑,处处带有弧形,运动连绵不断,势势相承,但其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攻防技击的原始涵义,故而我们不能忽略了太极拳最重要的特征是“武”,而随之衍生的与之相应的太极文化从实质上看也应归为一种“武”文化。
瑜伽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即公元前三千年前。瑜伽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印度古老的典籍《犁俱吠陀》中,其最原始的含义具有轭、给牛马上枷具及获得神通力等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意志力量抑制住知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丛生的杂念,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从其起源来看,瑜伽却完全没有武术技击含义,只是精神与肉体结合起来并类似于宗教性质的修炼,希望借助控制身心,在静定状态下追求心灵的超脱。瑜伽在印度属于身体保健范畴,是研究人体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列入体育竞赛之内。显然,“武”是太极拳区别于瑜伽最为显著的特征。
2.2.2 哲学思想层面的分歧
中国太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东方文化的一朵奇葩,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植根于数千年华夏文化的沃土,浸润在中国系统的哲学体系下,使其魅力无穷。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和理念都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其中阴阳对立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最基本的思想,对太极拳运动本身而言,影响最大的当属阴阳五行。道教认为:太极建构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阴阳理论。阴阳(也称两仪)来源于太极,太极来源于无极,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也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思想界产生了阴阳学说,即从事物矛盾着的两方面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灭转化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瑜伽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宗教的密切联系上,且宗教性质非常浓厚,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如奉爱瑜伽对神的敬仰、哈塔瑜伽中对“蛇力”的崇尚等。尤其在传统社会,瑜伽的练习者多委身于神。即使现代社会,瑜伽在印度以外的大多数国度,基本上开始逐渐脱离了与宗教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还有许多流派仍然依附于宗教与神秘主义的躯体。到了现代,瑜伽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哲学体系和修炼形式。而太极思想虽然也有些道教的神秘特征,但其世俗化、大众化的程度更高,无神论的太极思想为其主流。另外,与瑜伽不同的太极具有突出的辩证倾向:如天地有乾坤刚柔、人分男女、卦有否泰、有无相生、高下相形等。纵观中华武术的任何一路拳术或器械套路,自始至终无不包含动静、虚实、刚柔、开合、进退、内外、起伏、显藏、攻守等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2.2.3 德育贯穿于太极文化的传承
无论是中国的武术还是其中的拳术,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形成的兼具技击和健身功能的体育项目。在传统的拳术中,其“德”集中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勇”。“仁”即是用广博的心去爱人;“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守一定规范和准则的伦理观念;“礼”是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节;“信”是指诚实可靠、信守承诺;“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取的举止行为。在太极拳的练习和运用中无不贯穿着这些传统精神的灵魂。
现代瑜伽道德基本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非暴力、真实、不偷盗、节欲、无欲,这和太极文化的道德要求是有差异的。传统瑜伽的德育功能通常是以宗教为依托而传达的,因此强调的内容多侧重于宗教的信仰、皈依和自律等,而到了现代,瑜伽德育功能的踪迹却也没有特别的表露,其运动的瑜伽体式开始删繁就简,自然流畅,向着大众健身的需求和方向在演进,与此同时,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途中更加注重的瑜伽行法实践对人的身心健康,对塑身、减肥、美容、治疗疾病的功效,而其德育功能的传承似乎略显薄弱。而太极无论传统还是现代,都有武德的考察与约束。例如在武术段位考试中,武德是重要的考评内容,要有单位或老师的鉴定,以及武礼规范操作的考察。因此,从这一层面上看,太极文化的传承比瑜伽文化要更加完整,德育的教化更加鲜明。
2.3 健身原理的差异
太极首先是一种含有技击之意的武术,其次才是一种健身的运动项目。而瑜伽本身就是一项健身术。这两种不同的健身项目,都是一种舒缓柔和的运动,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中重和谐、自然思想的实践写照。看似有相像之处,实则各异。太极拳讲究“外示安逸,内宜鼓荡”,表面上表现的是一种安静轻逸的形态,而实则蓄势待发,以“慢”的假象蒙蔽敌人,后发制人。而瑜伽的运动方式主要是一种身体各个局部的拉伸、挤压等,用“静”来统领整个运动过程。动作缓慢、让身、心都处于一种超自然状态,只有从内至外的静才可臻至灵性世界。
太极拳运用的是“三调———调形、调心、调息”的保健原理。简单的讲,调形就是调节身体的阴阳,使身体达到平衡放松的状态;调心就是调整心态,使之平和健康;调息是指调节呼吸,吐陈纳新,洁净身体的五腑六脏。太极拳“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在理论上完全来自中国的哲学思维,尤其是阴阳理论。这种促进身心统一的活动方式也是符合生命运行规律的,因此有益于健康长寿。
根据瑜伽的原理,人体是由五大元素组合而成,即太、气、火、水和土,并由身体中不同的脉轮所支配。人体(下转第39页)(上接第30页)体内的七个脉轮,分别控制着身体周围某些特殊部位和神经控制机制与内分泌腺体。这七个脉轮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与否,直接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脉轮中的顶轮支配松果体、眉心轮支配脑下垂体、喉轮支配甲状腺和副甲状腺、心支配胸腺、脐轮支配肾上腺、生殖轮支配性腺,脉轮透过内分泌腺来控制人体的身心活动,当腺体的分泌作用正常时,人的身体健康、心智安定,而当任一腺体功能失常时,也就是内分泌作用失衡时,便会导致身心的疾病。瑜伽动作的扭转或弯曲姿势,通常需停顿、静止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中所施予腺体的能力,正是在强化这些腺体,使其内分泌作用趋于平衡。健身瑜伽结合这一理论设计出多套肢体体位在于通过调整和控制呼吸并配合体位来刺激脑、脏器、神经与腺体等生理组织,进而促进个体生理及心理健康。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太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和以瑜伽为代表的印度传统文化的对比中,明显看出,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存在统一性的同时差异凸现,在两种不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体育项目也是不可能相同的,其差异的本质便在于此。瑜伽文化在现时代作为一种健身文化风靡全球,必然有其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而中国的太极文化要想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对于两者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便是起点和基础。
美国学者弗里乔夫在其名著《转折点》中写道:“由于东方哲学和宗教传统总是倾向于把精神和身体看作一个整体,因而东方发展出大量的从身体方面来解决意识的技术是不足为奇的。这种沉思方法对治疗的意义在西方正逐渐被认识,许多西方治疗家正把东方的身体作用技术,例如瑜珈、太极和合气道结合进他们的治疗中。”从这位西方学者的观点中,更加应证了一点:现代社会人类更多的在东方文化中寻求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作为两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精髓,太极和瑜伽文化更应该走向世界,让全人类都能共享这份世间的奇葩,带给人类健康和幸福。
摘要:太极和瑜伽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智慧结晶,是东方文明的经典和浓缩。通过二者文化的对比,于异同之处进一步认识太极和瑜伽,更进而了解和触摸到中国和印度的传统文化,目的在于通过对太极文化和瑜伽文化的内涵思想的深入分析,全面认识这两种文化。以期能为其传承、发展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文化,瑜伽文化,对比
参考文献
[1]美国瑜咖协会编.瑜伽哲学十四讲[M].邱宏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2][印]艾扬格.瑜伽之光[M].王晋燕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3]李旺华,高河永.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5).
[4]马玲,陈青.瑜伽养生思想研究[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4).
[5]但爱兰,李晓红.太极拳的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6]李旺华.太极拳与瑜伽的比较——兼论太极拳的国际化发展战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7).
[7]Gharote,M.L.Yoga for sports[J].Society forthe Institut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Journal,1998(4).
太极文化 篇2
太极文化起源是怎么样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一支奇葩,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自然相通,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了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拳的文化根源是什么?当我把这个题目放在这里时候我的心变得十分忐忑,因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太难了!但是我自从接触了太极拳以来就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太极拳?太极拳从哪里来?为什么说太极拳殆技而近乎道者也?由于本人太极文化功底有限,太极拳功夫也不高,那我就把我对太极文化的理解和探究跟大家做一个简单分享。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核心思想就是“阴阳相济”。
太极思想最初讲的就是人体生命与自然社会中矛盾的普遍性,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揭示出物质和精神世界里正反、强弱、生死、前后、虚实、难易、快慢、刚柔、美丑等诸矛盾,既是对立的,矛盾的,又是统一,最终达到和谐,这种关系就是太极,其内涵外延无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太极拳就是依据太极哲学中这种既对立又统一、阴阳相济、和谐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来构建其拳理和拳架造型的,历经先辈们长期揣摩实践,历尽艰辛反复演练形成了太极拳非圆即弧、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相生、快慢相间、轻沉兼备、性命双修等一整套拳理拳法。
由此,古老的哲学思想完美地演化成了太极拳的拳学理论,并且具体落实到了拳法的每个招式和动作之中,使太极拳成为了当今世界最为完美的一种运动。
我们练的太极拳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本人认为,太极文化其实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太极拳艺术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而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拿来就用,而思想文化必须要从根上来寻求。
因此,练拳须明理,太极拳是哲学拳、是君子拳、是文化拳,其文存于心、武表于形,文涵武达,天人合一、自然相通,其理论根基坚实,实践丰富,显现出中国特有的高贵的文化气质。
太极拳核心是技击,本质是修身养性;其宗旨以修心为本,练体为用,强调的是松空虚无,心物一元,修得神明(道家说);佛者,觉也,即‘觉性、觉他、觉性圆满’(佛家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说),三者何其相似。
可见儒、道、释三家皆是修身养心之学,殊途同归。
因此,我们习练太极拳就是很好的学习、实践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不断的修身养性,不断的精进,最终到达我们理想的彼岸!
感恩古圣先贤给我们的智慧,感恩天地万物给我们的滋养,感恩一切!
渊源流变
春秋战国时,中国武功已经很盛,如前所述武功的进展跟时代、经济、文化等等时空背景有极密切的关连。
春秋时代,各国相互征伐,战争用车用马,崇尚车战、马战,而步战却很少。
汉以后车战已然绝迹,而只盛行马战,再往后,武功才真正发展到由人手拿大刀、长枪作战。
原始作战,取材简易,故兵器中,棍称“百兵之王”。
以后在前端套一利器,演变成长枪、大刀等等。
因之又转以枪为“百兵之王”,而称剑为“百兵之贼”。
因为用剑对敌全赖巧劲,亦近于取巧。
从人类文化在这方面的演变,就可看到武功进展的轨迹了。
迨至两汉以后,兵器已由棍棒发展到长枪、大刀,此亦时代之趋势使然。
而作战时采用短兵相接,乃唐宋以后之事,较早的南北朝时代,梁武帝时,达摩祖师自印度来到中国,息隐专修于少林寺,直传心法,尊为禅宗之初祖。
而他在当时曾否谈及武功方面的事实,现在已然无法考据,凡找不到证据的,难免有被后世的人假托附会的嫌疑。
佛教早盛于印度,然在印度先于佛教的宗教还有婆罗门教;打坐行功方面,则有瑜伽,讲究练气修脉。
印度之原始文化与中国道家修炼上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达摩祖师来自印度,当亦可能精于这类武术。
至于瑜伽之练气练脉,动作极为简易,只有几个基本扼要的动作,明白了以后即会做,但是易学而难精。
如果与中国道家的功夫比较,道家的功夫演而化之,仅呼吸一法,即可分三百九十多种,瑜伽则可分类成数十种。
一般人认为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后,治瑜伽、道家于一炉,融会贯通而传下少林武术。
如传说中或许可能有此一举,但这只是强健养生之道,并未涉及到禅的内容。
而纵观少林一门的诸多武术的创始来源,有的类同中国古代失意的士人,遁世出家,入于佛,或入于道。
有的是触犯法令的人,出家之后,政府则不加深究,可获逭贷。
总之,出家人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江洋大盗,亦有百战将军,纷纷退隐佛寺道观之中,闲来无事,舒展拳脚,授徒开班,于是逐渐形成少林门风,亦并非不可能,故不必视后来少林的.诸般拳术,尽是创自达摩祖师一人。
内家
如一般所谓的“内功拳”,历来的说法亦是传自少林。
我国武术的内外之别,武术上有两句成语。
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可说是言简意赅的说明,如南宗的白鹤拳,即是内家(内功拳)的一例。
这是武当拳术,根据少林的演变,而衍成南宗诸拳,南宗即“内练一口气”,亦即练气,动作不能粗猛,此亦渐渐演变而来,不是一开始就成型的。
鼻祖何人
张三丰这个人,史上记载未详,且有矛盾,究竟有无其人?近世考据学家,颇为怀疑,但据我的研究应该是确有其人,且为道家。
因为历代作史书的人,多为儒家,儒家的习性往往排斥释道两家人物,尤其在武术上有成就的人。
或许因此在历史上就起了争论,也未可知。
然而张三丰究竟是不是太极拳的创作者,则不必多言,试观历代道家有一种倾向,如老子所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从不爱为人知,不喜出名。
不像西洋人,一有所得,即急于发表而公诸社会,或造福大众,或为利一己。
中国人的习性则相反,学养愈深,武功愈高,即隐姓埋名,隐迹山林,不愿为人所知。
这种对于“名”或“利”的不同观念,正可诠释中西文北的根本差别,而中国文化中尤以道家最为明显。
明白了这个关键,也就可了解无由考证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授、少林拳是否为达摩祖师所传的道理。
另者,明朝永乐以后,少林寺成为一大丛林,张三丰为明代道教新兴革命的一派,当时天下的各路流派,都归向他,拳术内功,有一得之长的,咸归功于张三丰,好像今日的种种创见,皆亦引证国父言论,天下之名也都归之于国父相似。
所以如今欲寻流穷源,追究根由,恐亦难获结论,徒耗精力而已。
长拳
少林与武当两派有什么不同呢?最基本上是因南北地理环境迥异及生活方式不同而来。
北方多陆地,南方多河川。
北人善骑马步行,南人好驾舟游泳,由于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别,于是影响武术的型态也有所不同。
以我个人所知的经验,少林多大架式,长拳远打,大开大合,正如北方的文化特质一样。
如北方黄土平原,地多泥沙,我曾经见过北方有一种练腿术,一步一跨,大步踢腿,练功夫走路,都要踢脚而行。
原来是因为争斗一旦落败时,必夺路而走,此时把泥沙踢起则烟尘滚滚,犹如现代战争中的放烟幕弹一样。
短打
而南方拳也因地理环境不同,多在船上施展,所以注重于短打。
好像在广东,就流行一种“船夫拳”,实际即是少林五种拳中之龙形拳的综合。
练时两腿下蹲,死死板板。
盖在明朝时代,倭寇骚扰我国海疆,我国训练船卒,以御倭寇,(北拳则为在陆地上使用的武术,陆地平稳,但波船动荡,不宜使用。)得先拿稳身桩,才免受海浪摆动颠簸。
所以就另创招式,如此渐渐形成闽粤间短打之风尚。
天下万事,其最早的源头都非常相近,而流行到后来,则因地域及时代有所不同而因应演变成不同型态。
因之武术修为实不必有什么门户之见,倘使徒作门户优劣意气之争,那实在是可悲又复可怜的事。
因人
武术的发展,除了时间、空间的影响外,再次个人体形、禀赋。
更是重大因素。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盛行,为一般大众接受,无外男女老幼欲求健康长寿之道,都可藉此活动筋骨。
亦因这个原因,男女老幼都练,于是拳势越来越柔化。
太极文化 篇3
不管与制衣联系的多么紧密,以动漫服饰为主业的美盛文化都不能简单地被理解成制造业,尽管这种创意并非绝对的“原创”意义,但基于文化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这种并不算太高标准的创意当属于被鼓励、被支持的范围。
事实上,原创不足、创意不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动漫产业包括服装产业的通病。作为两者的跨界经营的典型企业,又被冠名为国内迪士尼第一股称号的美盛受到质疑不足为怪。
但是,回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阶段,当原创与创意尚处于虚弱的状态下,一味地拔苗处长并非发展文化产业的本意。我更愿意从文化服务业的角度去理解当下的文化产业,而且从文化衍生品的角度或者文化服务业的角度重新理解现阶段的文化产业,应该更有意义。
关于这一点,其实有更为官方的说法。比如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朱之鑫在讲到“十二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内容时就强调,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从消费升级的角度,把当前阶段的相当一部分文化消费定位成文化服务业要做的事情,理解起来更为顺畅。
回到美盛文化,公司是国内主要的动漫服饰制造商之一,专注于动漫衍生品细分产品动漫服饰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迪士尼形象动漫服饰、电影形象动漫服饰、传统节日动漫服饰以及装饰头巾等。
2002年6月,美盛文化创始人赵小强辞掉工作,在浙江一个县城郊租了块地,动手搭起厂房,开始承接一些圣诞礼品业务的零散订单。
当初的美盛是地地道道的制造业,然而随着中国制造的不断提升,美盛开始进入高档纺织类礼品行业,进而逐步涉足与万圣节、圣诞节和大电影服装相关的生意。
发展到今天,美盛文化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企业中已拥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动漫服饰研发设计制造方面更是遥遥领先。
美盛的发展历程也正是中国制造逐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从单纯的制造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这个过程也是过去十年中国众多企业的写照。
服务于节庆文化的迪斯尼动漫服饰本身就是典型的文化服务业。在这里无需特别强调,类似这样的企业的原创与创意,目前这个阶段,先把服务做好,文化服务业本身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脱离这个阶段,单纯去谈原创与创意,绝对是空中楼阁。
所以,从这个角度,美盛为代表的众多动漫衍生品产业都属于应该被鼓励的部分,而且在这些衍生品企业中,不乏靠衍生品赚钱反哺原创动漫的例子。
再举一个CG(计算机图形)产业的例子,这个产业在美国、日本是伴随着电影、动漫的发展而发展的,但上世纪90年代前后进入中国后,中国的影视动漫产业并没有充分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产业没有充分发展就说中国不需要CG产业。
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健康校园 篇4
1 太极拳运动的价值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柔合舒展, 运动量中等的全身运动。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并备”, 讲究“内三合”、“外三合”, 注重心、意、气、劲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 通过持续不断地提升人的“精、气、神”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太极拳运动, 在行拳时是一种缓慢的柔合运动, 讲究的是肢体放松, 骨节“对拉拔长”、“节节贯串”, 身上的肉体要求松柔。经过长年的这种松柔训练, 腿部的韧带自然而然地拉长变柔, 不需要“劈叉”强力拉长韧带。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见这样一张照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妪, 靠在一根竖直的旗杆旁, 单腿站立, 另一条腿高高举起紧贴在旗杆上, 与下面的支撑腿成“一”字型, 上半身也紧贴在举起的腿上。文章中介绍, 这是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 长年习练太极拳, 身体柔韧性很好。偶然看见她经常锻炼的广场旗杆下有年轻人做这个动作, 心想, 我能不能做?于是稍加训练很快就做出了这个类似“劈叉”的动作。
一般的体育运动大多需要有较大的场地和设备。有的要集合许多人, 在学校时还可以天天运动, 离开学校, 一年难得有几次机会。太极拳运动无论场地大小, 人员多少, 皆可运动, 又不需要设备。其他体育运动, 比如田径、足球等, 运动量大, 非常剧烈, 不是人人可以参加, 结果只有少数专业运动员和爱好者能保持常年运动。而且, 这些剧烈运动, 只有二、三十岁的人可以参加, 到了四、五十岁便要告退了, 运动寿命较短。况且运动太剧烈, 容易引起伤病, 反而对身体健康有害。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太极拳运动的优点:1、不要大的地方和设备, 是经济的;2、人人可以运动, 是普遍的;3、老少皆可运动, 是终身的。
2 太极拳运动与受益者
“在太极中养生, 在教拳中快乐, 在悟道中长寿”。许许多多大力弘扬太极文化, 热衷普及太极拳运动的人, 本身就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例。
河北承德地区, 现已年过80岁的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廷铭先生年青时, 不幸身患脑炎, 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身体近乎瘫痪。由于坚持学练太极拳, 身体慢慢康复, 走上了健康之路。他的太极老师“中国十大武术名师”李天骥先生曾多次说:“赵廷铭是太极拳受益者的典型, 是一个奇迹, 是中国太极拳强身健体的最好例证。”赵廷铭先生在身体康复后, 长年坚持太极拳的习练和教学, 始终不渝坚持“自我健身, 服务社会”的宗旨, 使成千上万的大众受益。他所提倡的:练拳先修德、练拳要用智, 练拳要研理等理念, 使许多人除了在太极拳艺有很大提高外, 在尊师敬友、谦虚谨慎、处理矛盾关系等诸多方面将太极文化理念转化为工作、生活的智慧。赵廷铭先生不仅在太极拳上有较高的造旨, 而且在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等方面有高超之作。2009年赵廷铭年满80岁时, 身体硬朗, 精神饱满。他的亲友、弟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气氛热烈, 情景感人。充分体现了太极人的无穷魅力。
重庆第48中学校何广仲老师年青时由于教学任务重, 工作压力大患了严重的精神衰弱和失眠症。经常连续睡不着觉, 身体很快极度虚弱和消瘦。一个普通的感冒一个月都不会好转, 冬天只能裹着厚厚的冬衣躲在室内。到医院打针、输液、吃药是家常便饭。20多岁的他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 学校的累赘, 前景一片灰暗, 心情非常烦躁。在这种情况下, 有人点拔他去练太极拳或许会好起来。于是他报着试一试的心情在80年代末跟随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先生学练武式太极拳。开始时并没有什么感觉, 一运动就会虚汗长流, 手脚酸软, 一会儿就想坐下休息。但他报着强烈的康复身体的愿望, 努力地坚持了下来。以后慢慢就尝到了甜头, 失眠症得到控制, 能睡着觉了。精神也好了, 吃饭也香了, 身体壮实了, 感冒病没了。身体的好转加强了他练拳的恒心和信心, 越来越感受到了太极拳的神奇伟大。他想, 我是太极拳运动的受益者, 我应该把太极拳运动介绍出去, 让更多的人受益。在何广仲老师的热情推荐和协调下, 1991年的金秋, 重庆北碚武式太极拳研究社社长左培林率师兄弟和弟子一行人来到重庆第48中学校, 从此太极拳运动在重庆48中落地生根。“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何广仲老师多年来除了自己习练和传播太极拳外, 还多次抓住机会在重庆48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 在他的热情和感召下, 重庆48中太极拳运动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于2009年成立太极协会, 在全校师生中全面普及。从2010年开始经常组队参加各类展示、表演和比赛。其中2010年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小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中, 由重庆48中组织的数百学生参加的大型太极拳团体表演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影响深远。近两年, 参加各类比赛, 获得奖牌近百枚, 引起了全国一些地区和重庆市有关部门的关注, 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是学校的特色教育亮点。重庆市多家媒体为此到学校专访。何老师在多年的太极拳比赛中获得许多奖牌。其中最有价值的是2010年参加的香港第八届国际武术节“獬豸杯”, 获得武式太极男子M11组第一名 (金牌) 。在教学工作中也成绩斐然。其主持的科技活动也硕果累累, 他指导的学生在科技制作和比赛中得到了许多各级奖状。其中最高奖状是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三等奖。他由此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科技制作交流会。何老师现在已年近50, 但他满头浓密的黑发, 身材匀称健壮, 精力旺盛, 不怕热、不畏寒, 冬天很少穿棉衣。就连感冒之类的小病也离他远去, 早已脱离当年弱不经风、瘦弱不堪的形象。他常说:是太极拳的神奇力量使我获得新生, 我也将在一生中努力地传播太极文化, 使更多的人受益。
3 太极拳运动与保健
在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 长期坚持太极拳习练者往往是体弱者或老年人。为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初学不易入门, 动作看似简单, 做出来却是七扭八拧, 从而丧失了信心;二是日复一日动作枯燥, 热情一过, 就不再坚持了;三是理论知识学习太少, 缺乏探讨练拳感受的原动力, 坚持练拳的凝聚力减弱;四是年青健康者不容易体会太极拳运动的保健作用, 加上太极拳的功夫不能速成, 许多人浅尝辄止, 尚未受益就中途离开了, 殊为可惜。下面我们就针对第四个原因谈谈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太极拳的保健作用人人皆知, 但为什么体弱年老者感受强烈, 年轻体健不易感受呢?我们可以把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十层, 到达十层为满分。一个体健的人, 健康状态应该在六、七层以上。如果他经过太极拳习练健康状态上升一、两层, 健康状态上升的幅度并不大, 效果不十分明显。一个病弱的人, 健康状态假设只有两层。经过太极拳习练后, 健康状态上升一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五十;如果健康状态上升两层, 他的健康情况就上升了百分之百。健康状态上升的百分比非常大, 效果强烈。虽然, 现在这个体弱者的健康状态只有三、四层, 远远不及一个体健者的状态。但是, 他已经认识到了太极拳运动的好处。随着长期坚持, 健康状态逐渐提高, 体会越来越深刻, 太极拳运动就变为终身运动了。
太极拳运动有哪些保健作用呢?现在社会是一个高速度、快节奏发展的社会, 竞争强烈, 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随之变快。许多人觉得压力过大, 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一些人长期精神高度紧张, 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极容易患上各种疾病。而太极拳运动强调全身放松、柔和舒展、圆活连贯、稳健轻灵, 可以极大地缓解快节奏所引起的紧张、焦虑。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的气血不畅就要生病。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 以经络学说为纲, 调动人的精、气、神, “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走穴”, 促进体内经络疏通, 气血流通, 保持“通则不痛”的状态。从而平泌阴阳, 调活气血, 通经活络, 提高各器官与系统的机能, 达到去病延年, 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 太极拳运动通过肌肉的放松, 能产生三磷酸和腺甘酸等有扩张血管作用的产物, 能使微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血流量增加许多倍。可以有效地减轻心脏的负担, 防止血管硬化, 对心血管病有很大的好处。太极拳的呼吸均匀深长, 有利于吐故纳新, 且使横隔肌随之上下运动, 加之腰身转换, 对内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能够促进新旧代谢, 强壮淋巴系统, 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能力。特别是练拳要求心静体松, 排除杂念, 意识集中, 对精神系统大有好处。随着身体的放松, 精神末稍得以放松, 继而整个精神系统大部分逐渐放松。练拳时意识集中, 可以刺激这一部分精神系统和大脑皮层高度兴奋, 这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可抑制其他大脑皮层的兴奋, 使其他大脑皮层得到很好的休息, 消除紧张状态。从而对精神衰弱、长期失眠、心烦意乱、性格急躁、内分泌失调等有很好的疗效。
4 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
上世纪60年代把武式太极拳传入重庆的第一人孙懋令先生, 不但武德高尚, 而且技击功夫高强。在80年代一次展示擒拿和反擒拿功夫时, 他叫几个人一起封住他的颈脖, 只见一沉一旋, 几个人一下就东倒西歪。当时市公安局两位刑警实践后惊叹说:“我们怎么抓坏人啦?”孙先生说:“坏人不可能练出这种功夫来, 一要有名师指点, 二要自己体悟和长期的心性修炼实践, 如坏人能这样修炼也就成正果了。”孙先生的一席话向我们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与道德修养的内涵, 太极拳修炼的终极目标, 决不是要把人培养成纠纠武夫, 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内修外练, 实现人性的反璞归真, 是对完美人格的一种塑造。
太极拳从中国古典哲学道、儒、佛等思想立论。以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为本。用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修炼性情;用儒家的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塑造品格;用佛家的海纳百川、宽广大度静化心灵;培养出沉稳轻灵、神舒体静、内外相合、柔中寓刚、周身一家、劲如发箭的太极拳功夫。更重要的是通过习练, 在性情、品格、心灵上不断完善自我。修身养性、以拳悟道, 强调自我和谐, 人与人和谐, 人与社会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当前社会提出的“健康”“平安”“和谐”“幸福”“阳光心态”的思想基础。
太极文化 篇5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
我方认为文化自信的确需要有一定基础,但这个基础不是文化自觉,而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社会群体/对文化的认可状态,是文化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而文化自觉是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两者相去甚远。对方的定义显然扭曲了文化自觉的定义。
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之后,在中共中央机关/理论刊物《红旗文稿》中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定义,即: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历史进步中/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充分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
我方坚定认为文化自信才能文化自觉,理由如下:
第一,从文化的发展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先决条件。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得到传承,而文化得以传承必定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勇于发现/并剔除自身的文化糟粕,敢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如若不然,文化何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潭死水,怎能不腐!文化尚且不知能否延续,何谈发展,更遑论/文化自觉? 第二,从心理学/认知角度来说,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直接推动力。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学习目标价值的内部期望/会对社会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也就是说,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部期望,直接推动/文化自觉。一方面,只有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才有可能对文化倾注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进而深刻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作用,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只有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心,才能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才能通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觉,最终达到/文化自强。
第三,从哲学/认识规律来看,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是感性认识经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实践过程/的把握和再总结,再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群体而言,没有充分的文化自信,缺乏主动性的文化实践,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不可能推行的。只有不断的文化实践,才能发现自身文化的偏差,最终对自身文化有理性认识,充分把握文化的发展规律,主动担当历史责任,实现文化自觉。
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三) 篇6
潜组织、潜规则的长期存在和通行能得到国人默许和认可,没有遭到太多的抵制和反对,是由于有潜文化形式的俗文化支撑,如宗法文化中的血缘姻亲文化,乡土文化中的熟人文化等。(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
潜文化是暗中通行的真文化,显文化则常常成了明面上给人看却行不通的“假”文化。表面上一套,暗中一套;说的一套,做的一套,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根本特色。为什么不少人,特别是五四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主流雅文化中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是“虚伪的”,称其为“伪道学”,概源于此。尽管他们搞错了:把民俗误为经典,把伪儒误作孔孟了。孔孟之学不是伪道学,是真道学,而以真俗文化行事又打着孔孟招牌的,才是伪道学、假道学。(见《雅文化俗文化根文化(二)》)
潜文化支撑的潜组织、潜规则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里是人,暗里是鬼”现象,还有更深的文化原因。它与说谎、欺骗、“乡愿”等一脉相承,是个人或集体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说假作假、遮盖阴蔽、耍两面派的一种“做假”文化,这种“做假”文化贯穿古代中国并一直延续至今。
说谎、欺骗在中国从来就不算什么事,往往还被国人认为是聪明、机智。古时中国,民风尚且质朴。到春秋时,巧言令色、虚伪欺诈、趋炎附势、看风使舵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这些心理、行为都属于“乡愿”。乡愿就是那些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不分善恶是非、一味迎合本乡本土本国的善恶是非,以及貌似忠厚,实与恶俗同流合污的心理、行为(或者人)。孔子对乡愿极其厌恶,称其为“德之贼”。到战国前后,有些人又将各种说谎、欺骗歸纳提炼,发展成“谋略学”,分为兵家、纵横家等,被统治者用于军事、外交,如“合纵连横”、“围魏救赵”、“鸡鸣狗盗”什么的。秦灭六国行独裁专制大一统后,说谎、欺骗、乡愿、“谋略”等则在上层和民间广为发展,并由中原地区推及全国,逐渐定型为一种可称为“机伪性”的国民性,一直延续至今。要不马克斯·韦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的不诚实的民族。
文革时有“阶级斗争无诚实可言”说,还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毛泽东告诫全党全国人民:“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朱镕基给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是“不做假账”!近年有人作打油诗《善意的劝告:真话应少说》:“既生在中国,真话应少说。须知盘中餐,常赖嘴定夺。”另一首是《理直气壮说假话》:“志新因言割喉管,罗克为语开脑花。苟且偷生真要义,理直气壮说假话。”
其他民族也有说假话作表面文章的,但这在他们的文化中不仅是个别的、少量的,而且被认为是可耻的,甚至是有罪的(罪恶的)。世界几大宗教在其“圣训”或戒律中,都明确禁戒说谎、作假。对犯戒有的会给予严厉惩罚。世俗间亦然。水门事件总统搞窃听,并说谎、作假(掩盖),这在美国是大罪,尼克松为此下了台,还要受刑罚。中国人很不理解,认为这事太平常了。中国历朝历代别说国家元首了,就是下边人,说谎、偷听算什么?中国人娶媳妇还听房呢!
中国社会各阶层均崇拜权谋,崇拜权谋的化身诸葛亮,津津乐道于什么“三十六计”。人际交往中常有坑蒙拐骗、设套作局,古称“构陷”。《红楼梦》中就有“王熙风毒设相思局”。独裁者还会使人“举手挂网罗,动足触机陷”,甚至“群谈者遭显诛,腹议者蒙隐戮”。诚实正直的人很难立足,古时就有不少人喟叹:“直如鞭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有人认为,中国人爱说假话是因为“专制”。实不尽然。不是专制没责任,而是还有其他原因,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因为专制也要有文化支撑。专制为什么能建立起来?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为什么专制下受压迫的人推翻专制后又建立起专制?
中国人不说真话有一个过程,就是从不利、不愿到不敢、不会。在这一过程中,是中国人的根文化——性格文化,一直在起作用。它使大多数国人在面对既有的自然社会环境时,根本价值取向从“好活着”、“生活”逐步变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简称“赖活着”或“活着”。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的“不幸”又“不争”,就是赖活着状态。
历史上,中国人繁衍能力强,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使人们处于群体生活状态并对群体产生依赖;中原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农耕最为有利,导致中国人素食为主,肉食少,多数人体质及精神懦弱;较多的天灾使人面对强大的自然常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挫折感,这些造就了中国大多数人性格的基本特点——群体性和懦弱性。群体性和懦弱性又导致多数人的消极性和依赖性,如等、靠、要等。
群体性和懦弱性是专制的性格文化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实行了独裁专制。秦灭六国后,行大一统,并将独裁专制推向全国,使中国的社会环境严重恶化,社会关系高度紧张,国人生存益发艰难(荀子曾对秦国的专制有精辟的描述和议论)。大一统的独裁专制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性格的群体性和懦弱性,使中国人的这种群体性格在秦以后趋于定型。在恶劣的环境中,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目标和内容简缩为生活的前提——生存,即活着。为了活着,即使是赖活着,一切均可成为手段,也不能不成为手段,当然话语、学说、理论和日常行为表现也不例外。在两千多年中几次短期的“治世”里,情况稍好,但性格一旦成型,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延续性,生活的基本宗旨也是如此。
中国人中通行说对自己有利的话,而不是说真话。中国很多人向来有忽视、并有意无意地模糊和混淆真假的倾向:“假作真时真亦假”,“亦真亦幻难取舍”。很多人甚至不认为有什么真假。主流雅文化中的学理很多也不从真假出发,只从有利于不利于统治,有利于不利于“国家”出发,说假造假只要是有利便行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戴着假面具,像演戏,在不同的场合,还能随时变脸。因此也没有什么是非,只有利害。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又一巨大差异。
另外在中国历史上,生存环境随人口增加日趋恶劣,天灾人祸频繁,死亡率高,人均寿命短。治乱轮转、王朝更迭大起大落,使人常感到天道无常。世事多变,“人生苦短”。于是就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又造成了多数人的短视性,产生及时行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今儿没明儿”的心态行为。
懦弱性和机伪性。还使国人的心理偏好和行为倾向为“阴蔽性”或“阴密性”:一种阴暗的怕见阳光的心态。说话做事遮遮掩掩,不敢公开,喜欢暗箱操作、幕后行为、桌下交易。从古至今,人们在很多本应公开的公共事务中故弄玄虚,秘密、机密不胜其多。与《三字经》同样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增广贤文》,早就看透国情并告诫国人:“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民众中广有厂卫情结,对“隐蔽活动”、“隐蔽斗争”、“隐蔽战线”情有独钟,津津乐道,认可、甚至喜好潜组织、潜规则和此类带有阴密性的东西。
太极文化 篇7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极文化 篇8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太极文化的普遍和谐观研究 篇9
关键词:太极拳,和谐观念,价值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孕育了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使太极拳成为贯穿古代和现代的一种灵魂性的东西,载负了人类智慧的精华,体现了人类发自内心的自然需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太极拳在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和儒家思想,其理论基础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技术表现形式处处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向和审美观念。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笔者试从人类学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对人类在修身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发散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修为效果。
1 太极文化的普遍和谐观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是“道德”和“学问”是不分的。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做人的道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热爱生命的人,应该热爱太极拳。太极拳是连接人的身体和精神,使人身身心合一的桥。太极拳所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对称、和谐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也是太极拳的最高原则。打太拳应该遵循阴阳和谐的法则,刚柔相济,开合相寓,虚实互换,快慢相间等等一系列对立统一法则。劲力上也讲究前发后塌、逢上必下、逢左必右,以维持自身平衡与和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日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只要人们坚持技术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的融会贯通,人生修为才会渐悟。太极拳运动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和修炼方式,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为一体,把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健康和谐,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运动,成为人们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
2 太极“中和”的和谐价值观
太极包容宇宙,包容万物,厚德载物。万物虽因阴阳特性不同而有异,但也因同为阴阳二气生成而相通。在广泛的包容之中,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万物间有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在这种思想的氛围中,体现了太极拳运动以和谐对待的不同技法,以和谐对待对手乃至敌手的和谐待人法则。如太极推手讲究“舍从人,随屈就伸”,“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一法则既是相互较技的推手练习的基础,也是在推手较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则。拳谱说:“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太极拳是一种以和谐为基础的攻防练习方法,离开了和谐,这种练习方法也就不可能存在。人们练习太极拳推手时将深深体会到这种哲学思想,不是对抗,而是应保持自身和谐,人与人之间才能达到融洽相处,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和谐则生,和谐则能和平相处。太极拳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人类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理念。小到人与人,大到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概莫能外。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和谐观念纳入一种新的思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情趣、价值、意义、精神寄托。“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人,忙碌一生之后,面临孤独和失落,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毅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闲心未闲,但得心闲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身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中,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情感的“魔杖”。
3 陶冶身心的自然和谐观
太极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强调人与自然同构对应,人身是一小太极,自然是一大太极,两者应彼此和谐,不论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整体观,还是根据现代哲学的系统论,认识一个事物,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太极拳正是遵循“道法自然”的思想,将诸多要领整合起来,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人化的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人在大自然的环境之中,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体,与其轻轻地对话,静静地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达到一种“恬淡虚悟”、“宁静自如”的境界。体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到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在优美的、宁静的环境里打太极拳,你会从心里深深感受到生的律动,是与大自然相和谐的律动,会感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万物生灵的相依相存。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认识到人作为万物之灵的重要使命,人类不应破坏自己的家园,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4 太极文化“天人合一”的人生和谐价值观
“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也体现了人生的和谐价值。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道德论三合为一,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扰、困惑,主张以“天人合一”为诚明的高道德修养,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异化也随之加剧,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脱离世界神人合一观念的加强,这种高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精神的危机,揭示了人的精神空虚,即人的自我失落。因此,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太极拳练法,恰恰填补了许多人的空虚与无聊。
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萌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它成形、成长,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又贯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沉淀。太极拳普遍和谐观念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人要从自身修心做起,即追求自身和谐,再推及社会、自然的和谐。不妨说,蕴含东方和谐哲学思想的太极拳,把中国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观落实到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不仅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益,也是一个对外交流的桥梁。太极拳运动的普遍和谐观念,它所体现的价值观、伦理学及人文精神,不仅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余功保.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余功保.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方山.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体会[J].少林与太极,2010(10).
太极文化的源流、内涵及其形态 篇10
一、儒道释:太极文化的易学源流
“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典籍《周易》的思想理论核心, 古体的易字就是日月的结合, 易字本身包含了阴阳概念的内涵, 它体现了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思想, 同时也表达了对万物变易、不易和简易的深刻认识。人类始祖伏羲氏最初创立了太极和八卦, 并以古太极图为标志, 精辟地论述了宇宙的阴阳之道和八卦之变, 以及事物相生相克和兴衰之理, 诗日:“伏羲画卦, 阐明阴阳, 太极之理, 已寓其中。”太极文化可推源于此。商 (殷) 朝末年, 周文王姬昌研究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之变, 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 形成为“周易”学说, 他演绎了伏羲八卦而为六十四卦, 并作卦辞和艾辞, 成功地把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运用于对人类社会的治理, 由此发展成以周都西岐为主体的后天八卦, 亦称之为文王八卦, 开创了中华太极文化的先河。春秋末期的老子和孔子精研“周易”, 他们进一步阐明了太极的阴阳之理, 为太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老子在彻悟“易理”之后, 在他创编的《道德经》中精辟地论述了天地阴阳变换之“道”和人类祸福之“得 (德) ”。老子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者, 万物之源。他认为世界就是天地万物之始的“道”的运动, 这种运动永不停止, 同时他又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不仅指出世界万物是运动的, 而且是阴阳两个对立面的互动。老子以太极文化为基础发展了“道”的概念。《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根本的含义是指一切都是根源于自然, 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合道”。道家的理想是成为“真人”、“仙人”, 以“道”为主宰, 重点在于追求天人合一, 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探求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太极辩证关系。
孔子以《易经》为根据, 编写了《易传》, 通过对《易经》注释, 使之简明透彻, 淋漓尽致, 使之逻辑化、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周易·系辞》:“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描述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演变过程和根本规律, 并把这个根本规律用“太极”这个最高的范畴进行了概括;《周易·系辞》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说明了“太极”和“道”是具有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易”和“道”便成为了太极文化的两大支柱,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太极文化中吸取了天地乾坤、上下尊卑的思想, 创立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别为基础的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体系, 且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奉行:“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 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修身处世之本, 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中、正、仁、和”, 其理想是成为与他人、社会相和谐的“仁人”、“贤人”、“圣人”, 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太极关系。
佛教进入中国后, 以其“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博大精深教义, 填补了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的空白, 它所具有的跨地域的非理性的精神力量, 初步解决了中国古代普通人民的精神归宿问题。释 (佛) 学思想自汉代传入中国, 南北朝得以兴盛之后, 逐渐地被注入汉文化的内涵, 其中的思想哲理就是顿悟人生。所以说, 无论是小乘教法崇拜的罗汉所讲求的自我修为;还是大乘教法崇拜的菩萨所讲求的普渡众生, 其实质意义都是对生命的不断超越。佛教从本质讲也是教人清心为佛, 克制七情六欲, 理想是成为自我和谐的“佛鄭”, 体现的是个体自身的身心和谐、心灵和谐的太极关系。
太极文化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气质的文化体系, 它所秉承的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的思想要旨、“吾善养吾浩然正气”以及“知、止、定、静、安、虑、得”等修身功夫, 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价值观体现;它所秉承的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下为公”的核心秘诀, 最佳地体现了“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上善若水”等道家精神气质;它所秉承释家“自在”、“空相”、“明心见性”的学说内涵, 完美地体现了“慈、悲、智、愿、行”的心性终极走向。儒、道、释一脉相承、合二为一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一股潮流, 共同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总得说来, 儒家是教人知书达礼, 积极向上, 追求事业, 重视人的现世价值;道家是教人无为而治, 返璞归真;佛家是以心灵的超越解决人的现实困惑、痛苦。所以,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 最理想的人生状态莫非是头戴儒家士途之帽、身穿道家逍遥之袍、脚穿佛家清静之鞋, 使它们能共存共容、平衡和谐, 分别从自然之我、社会之我、个体之我的不同角度去满足人的生命需求, 也体现着中华太极文化的源流和精髓。
二、太极图:太极文化的图腾内涵
太极图在世界上流传年代最早的一幅显示宇宙自然及人类社会最基本规律的简练、精美、深刻的图案, 它以理念与文化的外化和物化形式, 刻记着属于我们人类的真切形象、善良理念、美意内涵。太极图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为一体, 将天地万物的生成与演化道理, 用最简洁、最美的“天下第一图”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它所表达的内容与现代科学基本理论惊人的一致, 使以太极图腾为标识的太极文化, 对当今与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太极图:俗称“阴阳鱼”, 阴阳鱼寓于圆中, 阳鱼之尾, 抱阴鱼之首, 阴鱼之尾, 抱阳鱼之首。从外在形态上看, 太极图用了两个黑白相抱而成圆形来表示, 它所表达出的思想是:无论宇宙间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如何复杂、如何多变, 但都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基本构成:阴与阳。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 矛盾体结构是物质的最基本存在, 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有机物与无机物”、化学中的“酸与碱”、物理学中的“正电与负电”、生物学中“遗传与变异”、植物的“雌与雄”、动物的“公与母”、人类的“男与女”等。正如《黄帝内经》所记载:“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阴阳的变化是宇宙物质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它是一切活性生命的根源, 它主宰着宇宙天地万物的生长和消亡。所以说, 太极图的阴阳论是我们祖先对宏观宇宙和微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最简化的概括图示, 阴阳之理即是万物的存在基础。
据《尚书》记载:“伏羲氏有天下, 龙马负图出于河, 遂法之以画八卦。”太极图由来已久, 也可能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第一幅杰作。伏羲因之而又加以创造, 遂由太极衍生八卦。自秦汉以后, 易图、太极图在隐逸者、道家手中代代相传, 到了唐末五代才由道士陈转公布于世。宋朝中期, 著名易学家、理学家奠基人周敦颐 (陈转的弟子) , 经过精心研究, 把陈转的“无极图”发展完善为“周氏太极图”, 并配以《太极图说》。到元明清各朝代, 又出现了众多名家的各种太极图示及论述。比如:元朝陈剩夫进上的“太极六十四卦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清朝端木国瑚的“端木氏太极图”等太极图时隐时现, 最后彰显于明代。这说明太极图一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承传、发展、完善, 这是中华民族自伏羲以来代代相传的集体创造。
关于太极图产生的根源有两种典型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太极图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其本源来自于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蛮荒时代, 先民们用图画式的记事性符号进行沟通与交流。当时中华先民的智慧刚刚开化, 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很粗浅, 太极图所记录的内容很有可能是关于天气、气候、昼夜变化方面的知识, 天气、气候、昼夜变化都是太阳和月亮运动的规律所致。天地之间有两种性质之气, 一种是阳气, 性质光明、温暖;一种是阴气, 性质黑暗、寒冷。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不断地运动。但由于当时缺乏文字, 中华先民就采用图形的方式, 将这种认识记录下来, 后人就把这种图称之为太极图, 也叫阴阳之气变化图。另一种说法是:太极图是“脑电图”, 它是我国古代人体生命科学微观层面的伟大发现, 这种发现应归功那些既精于医学, 又精于气功的大师。太极图是对人体微观生命现象的宏观描述, 它起源于道教内丹修炼功能状态下大脑电波的唯象描述, 太极图来自道教, 在道教徒那里始终是作为丹诀秘宝同内丹修炼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道教内丹修炼大师唯象地把太极图看成是一张内丹功修炼功能态下的人体精、气、神 (物质、能量、信息) 的关系图。
太极图就是通过图形、色彩的相互矛盾关系, 来说明在一切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立统一的根本规律。太极图所表达的宇宙观即是“全息一体的一元论”, 又是“一体二分的二元论”, 太极的理念认为相悖的两个命题可以同时成立, 其他的哲理命题都要以这两个看似悖论的命题为基础。近代哲学的二元对立思维, 对太极图哲学内涵的阐释更多地强调其中的二元对立, 即矛盾一方与另一方的相生相克和斗争。这种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推演到社会领域就催生了:只有斗争才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动力的斗争论思想。从宇宙和生命的本体出发, 考察太极思想中的“全息的一元论”, 我们可以发现, 太极思想十分强调的是人自身、万物自身, 以及人与万物之间总是处于既矛盾又联系、既对立又包容的辩证关系之中。虽然太极思想也强调对立与斗争, 但是它不把这种对立和斗争当做目的, 而是把对立和斗争当作实现万物平衡与发展的一种手段, 人自身、万物自身、以及人与万物之间就是在矛盾的对立中不断演化、共生, 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包容, 在相互的抗衡中达成新的和谐才是万物发展的终极目的, 这就是“一分为二, 合二为一”的太极辩证思维。“太极”中的和谐思维虽然承认矛盾的对立性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能, 但也确定地认为事物发展的终极趋向不是事物之间的对立, 而是事物之间的包容与共存。简言之, 太极图所含的哲学理念是:在相互矛盾的对立体中追求平衡与统一, 实现矛盾各方的相互包容、化解, 最终使矛盾的对立各方趋向多元的和谐统一, 这才是事物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根本规律。它以图式的方法表达了事物本源或本体的太极生化过程和原理, 也代表了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
三、太极拳:太极文化的生命典范
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一个典范形态,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说:“理根太极, 始有太极拳”。太极拳理认为:孤阴不生, 孤阳不长, 阴阳相济, 方为太极。太极的阴阳对立统一思想已成为贯穿太极拳理论、技术和功法的始终法则, 阴阳变化是太极拳技法的基本规律, 体现着阴阳的相消相长、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道理。陈鑫在其所著的《阴阳总论》中说道:“惟有五阴并五阳, 阴阳无偏称妙手。妙手一着一太极, 空空迹化归乌有”。也就说:只有阴阳平衡相济, 懂得阴阳变化, 充分运用阴阳变化的规律, 才能称得上是太极高手。太极拳运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的很好表达, 在人我之间、在人与社会之间、在人与自然之间均是矛盾着的, 太极拳运动的实质就是要使练习者学会善用矛盾、调和矛盾, 最终能化解矛盾、消解矛盾, 达到“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思想是太极拳所要表达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 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太极拳的运动要求在人体的运动中实现内部客观能量流与主观意识流的统一, 使人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 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共融, 这种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始终贯穿于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之中。
太极拳历经几百年的发展, 其历史悠久, 它深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它吸取了易、道、儒、释等文化精髓, 也被誉为“哲拳”、“文拳”。太极拳在儒家是太和拳、在道家是无为拳、在佛家是如是拳、在医家是治未病拳、在武家是十三总势拳, 名相是拳, 而本性是中华传统太极智慧的结晶。如果仍然继续地去追究太极拳到底为何人所创编, 已没有实际意义, 从总体上说, 太极拳是根源于中华文化中的太极辩证思维, 根源于中华儒学、道学、佛学、武学、医学, 经唐宋禅学和宋明理学成熟之后, 结合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太极思维方式而发展出来的中华文化的具体形态。太极拳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发明, 不仅体现了人类对宇宙、对生命运动规律的真知灼见, 更是哲学、科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的大融汇。
太极文化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太极拳的练习主要讲究“和”, 它讲究人体内部的身心和谐、人体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其武德上, 太极拳的“和”还表现在其向来不以争强斗狠为追求, 而是追求一种自我的不断超越, 精神和身体的同时提升, 最终达到一种相由心生、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典范形态, 是最能体中国哲学思想的武术形态。其动作套路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内涵, 它所倡导的内外兼修、身心合一、意动身随等习练境界, 即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又汲取了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精华, 深受道学、儒学、佛学等传统文化思想的熏染, 从而成为一种极具太极辩证哲理、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武术拳种。它的知行合一、形神兼备的修炼原则, 继承和体现了中华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 充满了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建真.太极文化的渊源与发展[J].武当, 2011, (1) .
[2]邵统明.太极图、八卦图的本来意义[J].中国气功, 1997, (4) .
[3]章伟文.“太极图”的文化内涵[J].中国宗教, 2003, (7) .
[4]罗永平.解读太极图[J].中州体育, 2009, (7) .
[5]束景南.太极图:人类文化之谜的破译[J].苏州大学学报, 1992, (2) .
[6]明赐东, 周来祥.太极图的哲学内涵及社会学意义[J].中国文化报, 2009, (3) .
太极文化:如何打通企业死穴? 篇11
2013年5月10日,中国两大知名人士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功夫巨星李连杰联手在杭州西湖成立太极禅苑,推广太极文化,旨在建立新文化圈子,融合道家、儒家、佛家文化精粹,以儒释道理念之本来做企业管理,修炼个人能力。一时成为国人议论的热点。
马云是太极爱好者,其引领的这股“太极风潮”,也已刮进中国企业界。在一次商业论坛上,马云就带着国内数十位企业家登台,集体表演了太极拳。而阿里巴巴集团更是从2009年10月就开展太极内训。对此,马云的助理陈伟的表达似乎更值得玩味:“有很多人以为,太极只是阿里的文化之一。其实不然,阿里文化是太极文化在网络野蛮生长时代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太极不仅融入企业管理,还成了阿里人的“必修课”。2011年11月1日,马云从陈家沟请来大师王西安的几位入室弟子,来教阿里人太极。据不完全统计,从推行太极至今,阿里的“拳民”已有近5000人。
太极文化八大“人格化”特征
太极在道家哲学中代表天地开辟前阴阳未分的宇宙状态,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并为先天五太,是无极过渡到天地诞生前的五个阶段之一。中国文化宝典《周易》中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之“道”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那么,太极高手领导公司是一种什么样的套路呢?
不妨以中国中联行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为例。中联行董事长何俊龙,8岁正式拜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掌门人为师习练太极拳,现为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并任世界武林联盟副主席。“中联行”在全球战略资源开发中勇当先锋,采取太极思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五行管理“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相互牵制、内部自治”的管理模式,开创了中国企业太极文化模式的先河。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太极拳是太极文化形象化的最典型表现形态。然而,一般人看太极拳,也许更关注其力量之玄妙、拳路之莫测、形式之俊美。其实其背后蕴含着太极文化的大道。大道者,天地之性也,其德生养万物、其真慈悲众生、其觉节制自我、其招随变应变、其动刚柔并济、其行虚实变幻、其果对立求和、其发共生共赢,这应该是太极文化的八大“人格化”特征。与人一样,人格是一切行为的基础,离开对太极文化人格化特质的理解和坚守,太极文化就只能是技能、技巧。
在企业中践行太极文化的“人格化特质”,企业文化建设就要以天地大道的至善理念为核心,体现太极文化的至善至真,企业文化才能以柔性进入人心,并使得生命强健。
上下同欲者胜
中国文化中将世间万物分成阴阳,是人间“一分为二”的认识论路径,但同时又秉承万物都是阴阳和合之物。在文化的实践中,必须完成从“一分为二”的认识论过渡到“合二为一”的本体论,否则必然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遵道而行,“合二为一”,是太极文化落地的基本路径。人生万事,实际均如太极。
比如,上下级的关系是人类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关系,上为阳,下为阴,如果上下对立,就必然产生内耗。在人生最典型的关系中,在家里是父子和夫妻,在工作中是君臣和上下级。古代圣贤讲“父慈子孝”和“夫正妻合”。中国传统文化讲君臣之道,强调君要行“八德”: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君主必须具备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节俭、无倦、明察八种品德,才能令人景仰。
企业中也一样。若是上级躬行“八德”,不再限于一心谋私利,而是为下级谋福祉与发展,以企业作为自己修炼身心合一、性命双修的道场,则立“上行”之楷模,而收“下效”之功。若将上下级比做阴阳,依阴阳之共生共存之道为企业文化之律,文化越落地扎实、长久,企业中越能够形成上下和睦,共存共荣的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中的“上下同欲”,一是要在目标上从公司目标变成股东与员工共同的目标,也就是不能造成一方只是为另一方服务,而是双方都得到发展;二是在工作风格上,上级实施民主式管理,让员工能够在管理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三是在生活方法上,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鱼水之情”,最关键的还是干部要弯下腰身,甘愿与群众同甘共苦,这才是达成这个“交集点”的关键。
破解制度与文化“两张皮”
“人心如水,制度如竹篮,竹篮打水一场空。”生动地说明了从外而内的制度约束对人心管理的乏力。以人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有效的方式是自内而外,以可对人心进行有效影响的文化为主,制度为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宋代朱熹也倡导“明刑弼教”,他认为“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朱子大全》)。即是以道德教化为主,刑法制度为辅的国家管理方式。
企业文化建设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制度依然是过去的制度,而文化也只是喊得响亮的口号,制度与文化的“两张皮”难合一现象非常普遍。如何实现制度与文化相合相生的正循环呢?这一问题困扰着很多企业,知道太极文化的“合和”原则是一回事,真正在现实中完成二者的统一则十分艰难。
在企业界,要实现两者“合和”,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用文化理念统领制度,凡与文化理念相冲突的制度,都要进行改造,即“刚性”制度必须接受“柔性”文化的统领。同时,用文化的理念去创新和完善制度的不足,让制度像文化一样深入人心。二是按照文化准则将制度变成集体契约,让员工由被动接受者变成制度主人。三是将文化锁定在人生层面而非工作层面,仅讲绩效等物质内容的企业文化难得人心,而将工作与人生结合在一起进行探讨,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四是文化建设与活动要摆脱随意性、一时性和表面性,文化专项活动也要制度化,文化也要接受文化制度的制约。
(本文作者系南开大学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孙春艳
太极文化 篇12
2005年10月, 教育部等中央十二部委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在全国发起了“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它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项宣传实践活动。“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 以实现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 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实践活动为载体,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 搭建关爱平台, 以“健康校园”为主线, 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能力的软环境教育及学校硬件建设等诸多方面, 确立我国“健康校园”的标准,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 将“健康校园”的主旨落实到学校相应的具体工作中去, 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对“中国校园健康行动”的精神是否透彻、准确地理解和实施了呢?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和研究。
二、“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1.“健康校园”涵义的研究
各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理解“健康校园”涵义的时候表现出了细微的差异。重庆将“健康校园”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提倡校园环境健康、师生意识健康、校园风气健康、人生意识健康。认为“健康校园”创建是学校建设“和谐校园、人文校园、科研校园、质量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把创建“健康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精神文明的主题, 以改善教育环境, 提高师生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为目标, 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 以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校纪校风为重点, 努力促进校园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 实现“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北京则将“健康校园”视为和谐社会的部分, 同时开展“绿色奥运, 绿色校园———健康校园行”。广东更是直接将“健康校园”要求落实到应急技能训练、保护自身健康安全的实践中。
2.“健康校园”建设的策略研究
在对“健康校园”涵义的诠释之下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采取了自己独特和具体的实施措施。
重庆的策略是: (1) 加强领导, 完善制度, 建立学校健康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2) 结合学校实际, 建立健全一系列促进师生健康的规章制度。 (3) 注重引导, 强化落实, 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健康教育活动。 (4)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把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5) 规范作息, 体验阳光, 确保学生体质得到有效锻炼。
北京的策略是:全面开展主题为“和谐社会, 健康校园”大型公益活动。活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健康宣传实践活动为载体, 以视力保护、疾病预防和健康心理为侧重点, 整合社会资源, 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结合动员。
上海的策略是:制定了建设“健康校园”三年行动计划。着重从开展五个“人人”行动 (人人参加健身活动、人人掌握救护技能、人人知道自己血压、人人参与无偿献血、人人养成健康行为) 入手, 全面实现“健康校园”的建设目标。并且在年度精神文明单位考核中, 将“健康校园”建设项目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广东的策略是:设置全套的健康计划, 配置专业的培训人员 (如心理健康教师、行动管理人员等) , 开展市级部门的专门评审规范;强化措施, 完善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应急机制, 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加强学生心理卫生工作, 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强化学生营养工作措施, 落实学校食品安全和学生营养餐规范化管理;继续加强学校常见病的规范化防治, 不断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加大投资力度, 努力改善学校环境;开展创建健康校园评审和表彰活动。
3.“健康校园”建设的文化理念研究
建设“健康校园”的思想应该说是建设校园的多种理念中的一种, 虽然确立“健康校园”的标准, 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我国教育史上尚属首次, 但校园文化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在校园建设中却是功不可没, 发挥着独特的威力。
如果将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特质和“健康校园”建设的精神相照应, 不难发现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中, 无不体现着建设“健康校园”“健康第一”的中心理念:健康的身心是以人为本, 尊重保护自由安全的积极发展是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仁”“义”“合”无不营造着健康心态和健康生活的途径;与时俱进的和谐精神是当今社会渗透和统领各个领域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灵魂,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协调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和谐正是贯彻建设“健康校园”宗旨的最好体现。
三、太极文化取向下的“健康校园”建设研究
武术起源于中国, 但最能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古老文化的当首推太极。它将宇宙运化、自然规律浓缩到一个拳种, 并与人自身的生命有机结合起来, 它的对立统一、阴阳互补的中国哲学思想, 它用养生和技击双重作用激发人的灵肉潜能, 开发人体全方位素质和全面创造性, 把人不断引向自由进步的王国, 这正是古希腊人奥运的不朽精神———提高普遍人性的美感, 关注自己身体的健康和谐。
鉴于之前所述建设“健康校园”的必要性, 以及对“健康校园”“健康第一”精神的领会和诠释,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这一有利的途径建设“健康校园”。而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太极文化, 传承几千年中国哲学的太极文化, 正恰当地体现了时代和民族结合的焦点, 将太极文化融于“健康校园”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1. 在体育文化中引入太极文化
因为太极文化的重要体现便是太极拳, 所以作为体育健身运动, 太极文化的引入顺理成章。主要策略是: (1) 在教学过程中将太极拳高深的技击、艺术和良好的健身作用传授给学生; (2) 练太极拳不仅强身健体, 更重要的是修身养性, 通过太极拳本身内涵或外在的美育特点, 加强练拳者美的教育, 增强个性、品德、教养的精神美, 陶冶情操, 同时让学生了解到太极拳的中国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3) 将太极拳体现的运动发展及相互转化哲学见解传授给学生, 做到一种形神俱备的思想深化教育。
2. 将太极文化内涵中的和谐思想吸纳和运用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中
太极阴阳学中的“一动无有不动”“周身一家”“内不动, 外不发”, 讲究以心行气, 以气运身, 及其和谐精、意、气三者兼练并举, 形神兼修的身体平衡和谐思想, 与现时代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珠联璧合, 同时太极拳的“顺应”和“心静”思想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 加之太极自然整体道法哲学更使它成为学生们练就气定神闲、坚强独立的平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载体。
3. 将太极精神和哲学气韵引入学校健康文化建设
主要的策略和方法有:制定太极拳发展规划, 加大太极文化宣传力度, 比如纳入校铭、校章, 开展相关大型活动、比赛;设立太极拳发展基金, 接受捐赠, 设立荣誉称号;构建太极文化学研训体系, 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举办培训班;编辑合适的太极文化教材, 从每天的课堂做起, 深入人心, 充实创新太极文化内容, 采用多渠道、多形式的创新教学方式, 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等等。
摘要:建设“健康校园”, 营造适宜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环境, 奉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施行。健康体现在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交往等方面, 我们用怎样的方式去进行, 找到兼具时代性、民族性、独特性, 反映学习精神的文化取向极其重要, 太极文化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凸显它的魅力, 对构建“健康校园”的作用值得研究。
【太极文化】推荐阅读:
太极文化学院01-23
太极文化产品设计07-04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09-11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09-04
“太极文化宣传”快闪活动策划书09-26
“武极堂杯”太极T恤文化插画设计大赛策划06-17
太极思想07-18
太极06-24
太极产业08-12
太极锻炼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