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

2024-06-24

太极(精选12篇)

太极 篇1

武清李氏太极拳之祖李瑞东先生乃杨禄躔先师门下弟子,由杨先师之嫡传大弟子王兰亭先生代师传艺而得杨先师一脉真传。所得之太极拳于门内称之为“武当嫡传悟修派太极拳”。后又于京都偶遇“江南大侠”甘凤池先生后人甘淡然先生,而得武当太极另一支脉真传。于门内称之为 “武当嫡传金蟾派太极拳”。

因武当太极拳富含着道家“仙道”修炼的原理和内涵,如此,武清李氏太极拳门内也就秘藏着诸多的不为外界知闻的习练事项和歌诀、口诀等。这些内容既是李瑞东先师所学为道家太极拳一脉的佐证,也对正确深化太极拳习练层次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譬如,门内拳谱留有 《内太极》和《外太极》歌诀。

《外太极》歌诀曰:“太阴形,偃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出乎此,乱如麻。”

《内太极》歌诀曰:“内太极,呼吸气;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和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记仔细。”

以上两首歌诀不仅于文字内容上是本门所独有的,同时它也揭示了习练太极拳内功的核心所在。而且,还是对《十三势行功歌》内容含义的简化、深入。

《十三势行功歌》开篇曰:“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总,在此处应该是指共用的,共有的并围绕着的核心、总则。离开了这个总则,习练十三势的效果就必然会分崩离析。 而总则即是 “命意源头在腰隙”。

“腰隙”者,字面之意乃两腰之间的缝隙。

其实不然,此处“腰隙”之窍即“前对脐轮后对肾”的虚无窟子。这个虚无窟子就是人体的前后的横轴和上下的纵轴的交汇处,即《内太极》歌诀所说的:“子午窟,先天地”!不知此处即非道家先天嫡传,不炼此处焉能得窥先天? 思及我等未出母体之时尚能于胎中存活十月,其间口鼻未曾呼吸,脾胃未曾给养。何故?脐带与母体相系也。斯时,思维混沌若天地未开之际, 炁机鸿蒙似空水氤氲之谛。是谓:先天先地。简称:先天地。待得十月胎圆,瓜熟蒂落。出于母体后脐带一断,再受后天大气压强的压迫,随即 “哇”的一声,呼吸乃从口鼻入于肺中,肺属金,金生水。维持人体元气之本的肾开始工作。 水生木,肝木始造血。木生火,心脏跳如泵。火生土,给予了脾胃对于后天食物的强大消化能力。至此,一个五行周天循环不已,后天方能得立。先天遂渐渐退位!

本文作者拳照

以上这个机理历代都是于师徒之间口耳相传, 至于具体修炼方法更是口耳相授。而这具体修炼方法又涉及了窍位(炉鼎),气息(火符),神意(真人)三个大致内容。至于火候的拿捏和再之后的一步一步的“移炉换鼎”更是细腻分明! 而无论是这种修炼结构的高深性,还是因为这种高深修 炼的不可 说 , 难以言的 效应性在 《 内太极》歌诀里说道:“玄中玄,秘中秘。”因此, 我们说本 门太极拳 继承了古 老的道家 内炼之理 法,是武当道家太极的嫡脉传承,能为道家太极承前启后的担当是有的放矢的。

于上可以看出太极拳是三丰祖师集古人之智慧,合道祖(黄帝)道宗(老子)之精髓所创。是“以拳入道”之示范。这种“以拳入道”不可认为是 虚幻的神 仙传说 。 而是相对 那种打坐 持静,安然修持的“静中待动”方式,另辟了一条 “动中求静”的绝妙径路。

如果说《内太极》歌诀揭示了内炼的根本所在,那么,《外太极》歌诀就是言明练拳之时如何不对这种内炼的形态形成破坏。这样,“内外相合”,方能“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所以, 《外太极》歌诀曰:“太阴形,偃月牙。”太阴和偃月实际比喻的都是一回事。指的都是整个脊背形成弯月之形。此形就好似初一的月牙那般, 但其中有自有奥妙。

人体躯干前面是任脉,属阴;后面是督脉,属阳。阴阳的属性乃阳升阴降,自然之理。因我们道家崇 尚自然 , 讲求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习练太极拳要含胸,沉气; 凸腰 , 拔背 。 这样 , 太阴偃月 之形就自 然形成了。此形一成,肚脐就必然会相应的向对侧命门处自然吸附,而吊裆收闾也会同时完成。如此, 窍位(鼎炉)得以巧妙的安立。而后在“肩松, 身活 , 步稳 ” 的基准下 , 气息( 火符 ) 得以悠长,细匀的作用于窍位(炉鼎)。

有人或许会疑问,气息来往于肺,怎么会作用到“子午窟”呢?因为 “神意之功”!习练太极拳有“神宜内敛”一说。内敛不仅仅是不向外发散 , 更要收敛 于 “ 子午窟 ” 处 。 在本门 《 明源起》之中对此言道:“故内功静养修身之法,以 ‘留意’二字为要诀也。”这也是对《十三势行功歌》中所曰:“刻刻留心在腰间”一句的更为具体的释言。只有如此,才能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之效。

拳法按照以上的妙理去练,习练者就会越发收心于此。心猿意马自可不治而治。《太极初练所忌》对此言道:“惟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 其肩 , 柔随之以 活其身 , 徐行之以 稳其步。”这都是在为内炼创造相应的条件。故,太极拳的 普及常识 要求的规 定 : 轻柔 , 圆活 , 松沉,缓慢,均匀也是暗寓此意。只是太多的人不明其中的机理罢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门继承留传有“一拳九架”之说。此说绝非有九套拳架之意。“一拳九架”是道家太极拳习练从浅入深,由低向高,层层递进,步步为梯的九个过程。是一套太极拳可以按照不同的习练进展有九种练法表现形式。

本门拳谱记载如下:“太极拳每一趟即有九种练法 。 九种架子 : 大 ( 震 ) , 松 ( 离 ) , 慢 ( 艮 ) ,柔( 坤 ) ;小( 兑 ) ,紧( 坎 ) ,快 (巽),刚(乾)。中平(大通)。”即,开始入手习练拳架须“先求开展”,故,架子须往大了练,往松了练,往慢了练,往柔了练。目标效果达到后再“后求紧凑”,架子要往小了练,紧了练 , 快了练 , 刚了练 。 待大小适 中 , 快慢适度,松紧适合,刚柔适可,无过不及,而成中平练法,乃是大通。由上可见,前四种练法是后四种练法 的基础 , 后四种练 法是前四 种练法的 提升。第九种练法是通向大道的最终。而笔者想说的是,道家《内外太极歌诀》并非适用于一切拳架形态之中。但是其所对应匹配的拳架又不可没有之前的基础而在逾越之后直接练成。所以,习练道家太极拳既要循规蹈矩,脚踏实地,又要练有次序,衔接有法。这就体现了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道家之任何修炼都离不开“三调”的基本准则。即调身,调心,调息。而对这“三调”发挥的把握程度上,三丰祖师集前人之智慧,以自身之实践而集大成的武当道家太极拳无疑是淋漓尽致的。这种在运动当中培养静怡的手段,通过静怡实现伏气(神入气穴,气沉丹田)的方式, 使得身、心、息在特定性质运动的条件下相互和合。实在是让我辈佩服,惊叹!这正是:心为拳本意乃根,善养元形炼灵身。呼吸潜施藏造化, 三家相抱含妙真。若欲内外成一统,意少力多枉费寻。此是大道寓拳理,不明天机笑煞人。

太极 篇2

摘要:通过各种途径对太极拳的传播推广,即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认识,领悟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又可以把太极拳推向世界,让世界各国民众了解太极拳;接纳太极拳;喜欢太极拳,提起太极拳就可以想到中国,回味中国文化。使太极拳扎根国内繁茂世界。关键词:太极拳 传承 太极文化品牌

一、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特色与世界全球化地影响,改变着人们单一的体育观念,向着多元化发展。在体育的多元化发展中,人们越来越关注那些蕴含丰富文化内涵运动项目。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我国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学禅义、阴阳五行学说和中医药理论等数千年的文化,有着中国传统体育的特性和文化内涵。练习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也潜在地影响着文化价值观的产生、发展。人们对太极拳实践不断形成发展性认识的同时,也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向深度、广度纵横发展。传承、发杨太极拳打造太极文化品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网络数据资源和图书馆藏书资源,广泛查阅民族体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等相关问题进行详尽的文献研究。

2、逻辑分析

运用逻辑思辨法分析太极拳传播、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3、专家访谈

广泛咨询不同学科领域专家,就太极拳文化蕴涵的国学内涵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论证。

三、结果与分析

传承太极拳运动、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

1、太极拳传承

几百年来,太极拳以独特的传承体系传承。太极拳在其发展中虽然打破家族式的传承,使太极拳从温县陈家沟走出来,形成今天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诸多门派的共存局面。近几十年年以来,传统太极拳的继承者们,依托门派传承方式,创办了太极拳武校、武馆、太极拳研究会、文化发展公司等多种组织实体,已经在国内外建立起了一个稳定的传播体系。但是,依然以家族、门派授拳为主要手段,传播模式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出太极拳的资源优势。要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就要以传统传承方式为基础,运用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社团活动、协会活动、媒体传播等现代手段传播太极拳,使太极拳扎根学校、流行大众、遍布世界各国。

(1)传统传承方式的意义

家族门派是太极拳传承体系中绝不可缺的部分。现如今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们越来越重视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娱乐观赏等价值,使太极拳身养生、娱乐观赏功能逐渐从传统太极拳的整体中突显出来,并逐渐成为太极拳运动的主流。人们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练习太极拳,往往只注重技术传播而忽视它承载的其它内含,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被淡化,甚至有被遗弃的危险。

太极拳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生命力的关键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太极拳家族门派式传承体系,是中国众多文化形态的特殊传递形式,它主要是在家族、门派成员之间传承。师徒如父子,言传身教,保证了太极拳完整体系的传承,其中包括训练体系、技击含义、文化内含等,只有传统太极拳传承整体的存在,社会上流行的健身太极拳才不会失去根基,才能使太极拳持续发展。

(2)学校体育开设太极拳的意义

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形式,体育又是现代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可以外树形象,内强凝聚力。太极拳是承载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为了传承与弘扬太极拳,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太极拳,并选用有针对性、适合学生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动作技术又要传递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转变学生对太极拳的看法;加深学生对太极拳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太极拳兴趣,使太极拳在学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

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是未来的主流,正确引导学生习练太极拳,领悟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做好太极拳在学校的传承,是太极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3)社区、团体、协会太极拳活动的意义

太极拳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首先,太极拳不受年龄、性别、体质、行业等的限制,适用人群非常广。其次,对场地要求不高,在房前屋后、过道走廊等处均可练习。第三,不受时间限制,速度可快可慢,动作可简可繁,随意调节时间长短。第四,受季节、天气影响不大,冬季、阴雨天可在室内或遮风避雨的场所进行,夏季、炎热天气可到阴凉通风处练习。第五,没有人员限制,可单人练习,双人练习,也可集体练习。这些特点,使太极拳便于广泛地在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太极拳在社区、团体、协会传承活动,是太极拳社会传承的重要环节,相关部门应当对太极拳在社区、团体、协会传承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太极拳的社会化,增强太极拳的社会影响力。

(4)太极拳国际传播、交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受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日渐增加。太极拳是集健身、养生、观赏娱乐于一身蕴含国学文化精髓的传统运动,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以习练可以强身健体、修养身心、放松精神更是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关注。随着太极拳国际关注度的增加,一些太极拳拳师先后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传授太极拳,也有众多国外太极拳爱好者到国内投师学拳。太极拳的参与者与习练者的人数范围在迅速增加,为了便于太极拳的推广与交流,1991年10月,首届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在广府古城隆重举行。参加本届联谊会的有来自英、美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1992年9月,首届焦作·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隆重召开。应邀前来的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团体参会,其中不乏各流派太极拳代表人物及国内外武林精英。这次年会通过了国际太极拳年会章程,建立了年会常设机构,产生了年会领导成员。国际太极拳年会近二十年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太极拳各流派之间,摒弃门户之见,成为团结友谊、切磋共进的楷模,为促进太极拳的普及、提高,建立了稳固的太极拳国际、国内交流平台。对传承太极拳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使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受益于太极拳,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太极拳的国际影响力。

(5)现代媒体太极拳传承的意义

报纸、杂志、影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它具有读者、观众多、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群众性强、便于保存能适应不同兴趣和需要。特别是互联网,它集合了所有媒介的优点,交互性强,能够循环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报纸、学术期刊、电影、电视、音像、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形成立体的大众化传承之路。使太极拳深入群众,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打造太极拳文化品牌

太极拳是集健体、修身、养性于一体的运动。诞生至今几百年来,代代相传,依然生机勃勃。太极拳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源于它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孕育而生,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深奥的东方哲理与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学禅义、阴阳五行学说、军事学、中医药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太极拳讲究呼吸、运气、调气,注重阴阳相调、动静相合,是养生学的理念,也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太极拳中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战略、战术则与中国的传统军事学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太极拳创拳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根本也来源于易学思想。是极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拳种之一,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传播范围越来越广,被许多国家的人们认可,世界各地以有数千万人以太极拳为主要健身、养生、祛病、延年方式。太极拳既是一项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又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弥散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折射出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和民族性格。可以说太极拳既是健身娱乐的运动,也是中国文化。

通过家族门派、学校教育、社区、团体、协会、国际交流、现代传播媒体等方式对太极拳的广泛传承,既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接纳太极拳;喜欢太极拳;保持太极拳本身的文化内涵健身和娱乐的功能,改变国民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观,顺应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载体,使各国民众提到太极拳就可以想到中国,感受中国文化。参考文献:

太极游艺:太极思维协调身心 篇3

只有在运动的状态中,对太极拳的这些规律有了感性的、逻辑的、体察的认识,才能说对太极拳有了了解。此外,太极拳并不是刻苦学练就能掌握的,老前辈们往往把练太极拳称之为“玩太极”,这样,就让太极拳的修养行为成为一个很放松、很自然、很个性化的生命的内在“游艺”。

本人所传承的太极游艺是以游戏和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途径,通过神意(大脑)支配形体(肢体)的方式,按照方圆、松紧、螺旋、反向等肢体动作,来帮助理解太极拳哲理的一种锻炼方法。

刚开始做太极游艺,很多人不习惯,因为,所选编的招式招法,多为人们平时很少运动的部位——这些看起来一学就会,循法操持,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位的游戏,是一种太极思维的建立过程。太极思维讲究有前必有后,有方必有圆,有心必有身,有内必有外。建立了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理解太极文化、太极拳;才能更好的协调身心,使之更健康、更舒适、更快乐。

太极游艺,亦称之为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

第一式: 两手互搏

其一,主动去握的一只手要用力气(静静的用力,武学中的术语是静力),尽量不让另一只手抽出来;

其二,另一只手想办法,尽量通过扭动、蛹动、旋转等形式,从紧握的手中抽出来。

其三,抽出来之后,换另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往外抽。如次反复多次。

老辈人称练太极拳要练出“美人手”——手上的气血流通得好,皮肤很细腻。这是其中的一个锻炼方法。

第二式: 拳掌互换

拳掌变化的灵动与否,决定着招式招法的协调性和互孕性。这里介绍的拳掌互换,主要锻炼的是大脑支配拳掌的能力。

右手四指卷曲,拇指盖在食指、中指上,成握拳状,拳心朝下,拳眼对准左侧;左手五指伸直,掌心朝下,指尖对着右手握拳的拳眼。拳和掌均暗暗的使力气。随之,非常快的,左手变拳,右手变掌。右掌对着左拳。两手反复变换之。

一开始很多人做不协调,没有关系,反复锻炼,逐渐就熟练了——不用脑子的支配亦能很快捷的进行拳掌互换,使之成为下意识的活动。

第三式: 两臂返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向前就是向前,向后就是向后。但是,在传统太极拳的思维方式中,向前时,有要向后的意识,向后运动,要有向前的寓意。下面这个游戏,可以帮助理解太极拳的这个理念。

两手松弛地握拳。随之,右臂按照上、前、下、内的方向,划立体的圆;左臂则按照上、内、下、前的方向,反向划立体的圆。

刚开始同时划这两个立体的圆,一般人会左臂干扰右臂,很不习惯、很不协调,甚至会左臂和右臂顺方向划圆了。没有关系,反复训练,练着练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突然会做了。

第四式: 圆伸循环

本式子主要是帮助大家体会太极拳圆伸一体理念的。

基本动作要求是两手均成伸手式,五指自然伸直,掌心微含。

动作运行的轨迹——左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右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伸出;然后,右臂按伸出的线路往收回,左臂稍稍往外划一点弧线,等一下返回的右臂。随之,右臂按照上、内、下、外的线路划圆弧的同时,左臂手心朝下,手指朝前,放松地抻出。两臂如是循环往复的同时做圆伸。

本动作,开始不习惯,可反复揣摩。

第五式: 立轴转肩

松肩的方法多种多样,身心协调健身法的松肩,要求两肩部能反向同时做立体的转肩运动。动作要领如下:

两臂向上举,在头顶上方,两掌指尖微微相接,掌心相对。随之,右臂以肩为轴承,按照前、后、下、上的轨迹划立圆;同时,左臂亦以肩为轴承,按照后、下、前、上的轨迹划立圆。两臂交错划立圆,不要相互影响,各自按各自的轨迹运行。转数圈后,两臂反向再做。反复多次。

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开始两臂会相互干扰,做不到按各自的轨迹划立圆,需在反复揣摩的基础上逐渐习惯。

第六式: 肩臂通透

背部的肩胛骨一般人很少运动,日久天长,则气滞瘀堵,不利于养生。下面介绍如何锻炼之——肩胛骨和两臂交错做挤动转圆。

其一,两臂向两侧伸直,手心朝下,手指指向身体的两侧,成“一”字。

其二,两臂的肩胛骨处分别按照上、左、下、右的轨迹划立圆;或按照上、右、下、左的轨迹划立圆。此时,肩胛骨处好像在相互催促着、挤压着各自交互地划立圆。随着两肩胛骨交互地划立圆,两臂的肩、肘、腕、手也相互引促地做波浪式起伏运动——此谓行家所言的“大关节蛇形,小关节蛹动”。

反复做这样的运动,可帮助松透两肩胛骨、两臂、两手,从而为深入地习练太极拳奠定基础。

第七式: 肘胯旋转

太极拳对肘部的运动特别看重。“浑身是手手非手”、“空四梢”、“腕为秃肢”,这些论述都要求精神和注意力不能放在手上,而是“走肘”,以肘的运动来实现手的放松、手的空松。此外,腰胯部也需要松开,使之灵动,从而让气血上下畅通没有阻碍。松腰、松胯均有专门的训练内容,这里介绍的是走肘和松胯合练的方法。

首先把精神注意在肘部,使之左右各自(分别、同时、交错、反向)划立体的或扁平的“8”字。手随肘而动。划“8”字没有一定的规律,总之随心意而划。此方法可称之为“乱环肘”。

其次,随着肘划“8”字的逐渐熟练,胯部也需要配合着划平“8”字。划这个平“8”字,要以尾闾尖为笔,好像虚虚地指向地,在地上划平“8”。同时两胯部相互放松地递送,以使尾闾方便地划平“8”。熟练后,划“8”字可多种多样,如立体“8”、混合“8”等。

肘和胯划“8”字,可有效锻炼肘部和腰胯的灵活性。

第八式: 手脚划圆

现代社会罹患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所安排的手脚同时划圆,可强化大脑的运动神经支配肢体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此类疾病发生的几率。此外,太极拳在盘拳走架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上下相随”,这个方法是提高这种能力的一种辅助锻炼法。

两脚先自然站立,随之,重心右移提左脚,大脑支配左脚由前、右、内、外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左手由前、左、外、内的方向划平圆。

划了几圈之后,重心左移提右脚,大脑支配右脚由前、右、外、内的方向划平圆;同时,大脑支配右手由前、左、内、外的方向划平圆。

初期练这个动作,绝大多数人只能勉强划出一个平圆(或腿或手),手和脚不协调。没有关系,多做、多想就逐渐地能做出来了。这个方法也是脑血栓后遗症的康复训练法。

第九式: 周身抖颤

松透周身、让身体的各个关节都灵动无碍——这是太极拳锻炼的必由之路。将来练水性太极拳时,“翻滚、扶摇、羊角” 等动作,才能如水之波浪般一动无不动。

步骤一:松抖膝部——两膝先前后动颤,随之左右动颤。

步骤二:松抖手部——两手仿佛面条般丝毫不用力,随便抖动之。

步骤三:松抖肩部——两肩部自由地上下、左右、前后抖动。

步骤四:松抖胯部——两胯前后交错地放松而动,幅度小而速度快捷,不用拙力。

步骤五:同时抖颤——同时抖颤腰胯、肩、手、膝部。抖的时候要自然,不用力。这是难度最大的抖颤,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做好(注意:有心脏病的人不宜练此步骤)。

以上抖颤的目的是松透周身,但是注意,不要勉强而为,要逐渐摸索着放松地实行之。

第十式: 提踵放松

经过以上由简单到复杂的锻炼之后,学练者会逐渐地由不习惯到习惯,由做得不协调逐渐过渡到很协调,这样,我们心灵(大脑)控制形体(相关动作)的能力会得到强化。此时,可通过提踵落身的锻炼,进一步放松身心。古人云:“圣人呼吸以踵”。我们普通人做不到呼吸以踵,却可以做一做提踵放松的练习。动作要领如下:

两脚并拢,两手好像拉着丝线把各自对应的脚后跟给提起来,脚掌着地,两臂在体前伸平,与肩等宽,手心半握拳,仿佛真的握着丝线般。随之,手轻轻的把想象的丝线放下,两脚后跟也随之落地,如是轻轻地、自然而然地震动了一下周身。然后,再用手拉着丝线,把脚后跟给轻轻提起来,放松身心地落下脚后跟。反复做多次。

以上动作,两脚分开自然站立或并拢站立均可,总之以舒适自然为要。

太极身心协调健身法可做为热身操抽出来单独锻炼,亦可在平时集体活动前,抽出几个式子做为一种游戏来活跃气氛。

太极 篇4

一、开幕式暨文艺演出(10月9日晚)

二、竞赛活动(10月10日-10月13日)

三、武当武术协会揭牌及颁奖仪式(10月13日)

四、旅游活动(10月14日,全天武当山旅游)

五、养生讲座及名家传授拳法(活动期间)

六、闭幕式暨欢送晚宴(10月14日)

指导单位: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

承办单位:武当武术协会武当山特区武术局

时间:201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

报名电话:0086-0719-5667637

主办单位: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协办单位:《武当》杂志社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

地点:武当国际武术交流中心

太极 篇5

罗海斌称,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云南民族大学在2016年4月成立国际太极学院,并逐步建立太极拳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2017年上半年,学院计划到印度、缅甸等国设立太极学院分院,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

在当天开展的第一堂太极公益课上,到场学习的同学、老师都兴致勃勃。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同学刀成忠称,以前很少接触太极拳,今天上课之后感觉越练越轻松,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打法十分精妙,今后会经常来学习。

“我们开设太极拳公益课,一方面是为了回馈社会,另一方面,是为了弘扬太极文化,普及养生知识。”负责授课的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太极学院教师顾礼表示,太极拳属于内家功法,从内到外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修身养性。虽然社会人士对太极拳的掌握程度不一,但在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套路中,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适于所有的人群,只要坚持练习就会有成效。

据悉,云南民族大学国际太极学院将在2017年春季学期每周二、三、四下午17时20分至18时50分开设太极公益课。(记者 陈静)

★ 苏州银行校园招聘信息

★ 校园信息化发展将“换档升级”

★ 课旨要贴近生活

★ 开设网店计划书范文

★ 校园课改标语

★ 猴子爬树音乐教案设计

★ 小猴子爬树的作文

★ 苏州导游词

★ 开设'备忘录'有感

潘家园化机太极队 热盼太极交流 篇6

当总教练宋剑来到太极队时,杨雨宽教练正带领大家打太极拳,宋剑老师在一旁观看。等大家都打完拳后,宋剑老师与大家交流太极的奥妙及其对一些问题的错误理解。有的学员问到怎么才能练太极拳不毁膝盖,宋剑老师就这个问题给了解答。初学者练太极拳,因为方法不当、不懂保养很容易伤到膝盖。遵守三个要领可有效保养膝盖,让膝盖避免受伤。一位拳友讲述,他练拳注重脚底,而不太关注腹部丹田。宋总教练认为只要做到全身松开,上松下沉,把劲沉到脚底,会自然产生一种往上升腾的感觉。愈沉脚底升腾的感觉愈强,劲力就愈大。他对自己站桩的姿势非常随意。任取拳架中一个式子,如提手上势,摆好架势后,全身放松,意气沉入脚底,任其上下升腾,每天20分钟左右。站后非常舒适,轻松。平时等汽车、排队购物,任意一站,自然放松,别人看不出他是在练功。所以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站桩,对内气的培植很有帮助。

赵凤英女士今年六十三岁了,练太极拳刚一年,从前不喜欢太极拳,因为脾气急,感觉太极拳太慢,经过练习一段时间后,慢慢地改变了想法。她说,很多事情都是从不喜欢到喜欢,当你真真正正地去做一件事情后,兴趣就会不断提高。自从参加了北京广播电视报组织的全民健身太极进社区的活动后,对太极拳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提高。而且通过太极拳活动也带动更多其他社区里的友人加入太极的大家庭。现在早上一拨人,晚上一拨人,大家一起一块研究练习,或者看看盘,或者哪位老师有空来指点一下。不能说打得好,只能说稍微有一点模样。王志铃先生今年七十六岁了,学习太极拳有三年,原来身体不好,经过坚持练习,身体状态比原来有了大幅度的改变。虽然他还不得要领,但知道练太极拳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有益而无害,自己很受益。以前他老伴什么都不练,现在每天都跟着他去太极队练习太极拳。自从参加了5月12日报社组织的太极活动后,小区练习太极拳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宋剑老师来社区交流指导后,大家感觉受益匪浅。拳友们说宋剑老师讲的细节问题,例如怎么锻炼,什么是要领,应该注意的问题都讲得很有道理很细致。以前没听说过的内容,这次都学习到了。希望报社能多组织此类太极名家进社区活动,让他们这些不懂太极拳又爱好太极拳的人多了解太极知识,弘扬太极。

从循经看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差别 篇7

为此, 本文以李兆生先生的《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为例, 对其相关谱文 (包括《操演谱文》、《内脉循经谱文》、《全体大用篇》、《武学概谱》) 中的循经内涵进行简略分析, 以期抛砖引玉, 共同对太极拳的健身保健原理进行讨论。

一、葆真全气——对丹田的锻炼

习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以丹田为根, 以葆真全气为本。因为丹田是“十二经之本”, 乃天地之根、阴阳之母;是人体性命之本、造化之源;是人体开阖动静、阴阳相交之中枢。但是, 丹田之气究竟应该如何锻炼?则少有人从理论上说清。下面, 笔者以《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的“太极拳起手势” (预备势、太极起式) 为例, 分析其对丹田的锻炼过程。

太极起手势主要由无极势 (自然入境) 、太极双吊球、切腕下砸动作组成。太极双吊球动作清阳上举, 切腕下砸动作浊阴下降。两者一升一降, 构成了人体阴阳气脉的循环。《操演谱》文为:太极开拳移左步, 前抬两臂吊腕平。切腕仰掌姿下沉, 坐胯屈膝气合生。太极起手势的《内脉循经谱》文如下:

神意相合参动静, 无极生在太极前。

阴阳未判真种出, 意催身姿动静闲。

太极开宗起手势, 三阳并起通上玄。

手三阳经宣真力, 双吊球势气最圆。

十指虚含畅玄机, 两掌三昧延宗传。

平身降气抖神威, 双切腕法壮丹田。

老祖断凳气下沉, 期身正直撑三环。

沾连粘随不丢顶, 惊弹崩炸走螺旋。

气化三阳生真力, 拳依六合乘金玄。

丹田内转荣金气, 左右二脉任循缠。

在上述谱文中, 除了升阳、降阴的循经动作以及标准之外 (例如, 手三阳经的锻炼动作为“前抬两臂吊腕平”, 其标准为“吊腕平”) , 还专门对丹田的锻炼动作、要点、原理以及外在动作与内在结果的检验标准进行了叙述:

静桩描述:阴阳未判真种出。

动作描述:切腕仰掌姿下沉, 坐胯屈膝气合生。

方法要点:抖 (平身降气抖神威) , 六合 (拳依六合乘金玄) 。

锻炼原理:神意相合参动静;意催身姿动静闲。

外在标准:期身正直撑三环。

内在结果:丹田内转荣金气, 左右二脉任循缠。

显然, 上述内容非常清晰、系统地阐释了丹田的锻炼过程。这种真气凝聚之法的锻炼, 久则必然会“神气充足, 丹田暖热, 寿命之根自然壮固”。虽然太极拳起手势的动作看起来非常简单, 但其谱文内涵却相当丰富, 值得我们去不断体悟。

除了太极拳起手势之外,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 对于丹田锻炼比较明显的动作还有:野马分鬃 (左蹬右弓稳两足, 前后双撑期中庭——《操演谱文》) 、手挥琵琶 (左化扶封身前处, 右掌后移合中宫——《操演谱文》) 、揽雀尾 (揽雀尾要势经拳, 挤按掤捋守腰间——《循经谱文》) 、高探马 (前穿右掌拦手刺, 回收左掌护丹田——《全体大用篇》) 、左 (右) 蹬脚 (蹬脚复落中宫处, 两掌紧收固金风——《操演谱文》) 、海底针 (海底针要躬身就, 金锋掌刺金丹庭——《武学概谱》) 、收势 (两掌外翻复下落, 身姿微立收真元——《全体大用篇》) 等。它们都从不同角度、层次丰富了丹田的锻炼内容, 如“期”、“合”、“守”、“护”、“紧”、“躬”、“收”等, 共同形成了丹田的锻炼体系, 而太极操则显然缺少这种锻炼。

二、内脉循经——对经络的锻炼

在对丹田这个“十二经之本”进行了有效的锻炼之后, “本立而道生”, 传统太极拳动作会自然转入十二经的循经专习。即根据经络“内系脏腑, 外通肢骸”的特点, 以手足相因的动作来完成内脉之循经。笔者以“野马分鬃”为例, 分析其动作的循经过程。

野马分鬃动作, 分为动、静两部分:其静是以两手上下抱球敛气而生形, 其动是前后分封两手, 以托掌横击运作内力。然后, 左右互换, 再抱球敛气, 前后发出。这样一动一静, 一聚一散, 一开一合, 阴阳相感, 阴阳相生, 形成经络的循行。其《内脉循经谱文》如下:

野马分鬃宣虎坐, 势藏挤撞平肘肩。

两手抱球阴阳合, 天地相应神意添。

按掌玄英动大指, 中府云门紧相连。

托掌心经居肝脾, 外展金风正循传。

凤点头气宗大趾, 下逢二脉透脾肝。

后坐分蹬纵虎势, 前平虎足肝脾宣。

身纵虎踞换龙姿, 金封托掌虎在前。

始展双锋金风至, 后按肺脉共心传。

抱球复将阴阳聚, 混元太极又循缠。

左右开真舒肝脾, 上调离火奏金弦。

在野马分鬃的静态动作中, 两手上下抱球敛气, “按掌玄英动大指, 中府云门紧相连”指抱球的上手大指与中府、云门穴遥相感应, 形成手太阴肺经的循环;“托掌心经居肝脾, 外展金风正循传”指抱球下手 (托掌) 小指循行手少阴心经, 中指循行手厥阴心包经, 大指 (外展金风) 则循行手太阴肺经。另外, 与抱球上手相对应的是支撑腿 (“野马分鬃宣虎坐”) , 循行足少阴肾经 (“长持虎威壮腰腿, 内滋肾气育真元”) , 而另外一条腿是“凤点头” (大趾点地) , 其大趾的内、外侧运动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凤点头气宗大趾, 下逢二脉透脾肝”) 。这样, 在抱球的动作中, 通过手足相因的动作, 心肝脾肺肾五脏通过经络都得到了锻炼 (“两手抱印脉合全”) 。

同理, 在野马分鬃的动态动作中, 两手前后分封, 前托后按。其中, 托掌“上调离火奏金弦”循行手少阴心经 (小指) 、手厥阴心包经 (中指) 、手太阴肺经 (大指) ;按掌“后按肺脉共心传”循行手太阴肺经 (大指) 、手厥阴心包经 (中指) 、手少阴心经 (小指) ;后腿“后坐分蹬纵虎势”循行足少阴肾经;前腿“前平虎足肝脾宣”则循行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这样, 在野马分鬃的动态动作之中, 心肝脾肺肾五脏也通过经络的循行都得到了锻炼 (“托掌掤起金钟响, 心肺肝脾五行全”) 。

以上说明了“十二经”中的六条阴经的循行 (对应五脏) , 那么, 为什么没有提到六条阳经 (六腑) 呢?这是因为, 六条阴经 (五脏) 与六条阳经 (六腑) 相互表里。阴经与阳经相互衔接 (“六阴六阳自经源”) 。例如, 在野马分鬃的动态动作中, 托掌的操演谱文“前行虎口并金脉”含义为托掌依次循行手太阴肺经 (大指) 和手阳明大肠经 (食指) , 按掌对应的操演谱文“按掌降气掩胯封”则依次循行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小指内、外侧) 。

如此, 则在野马分鬃的动作中, 无论是其动态动作, 还是静态动作, 都分别循行了十二正经。因此, 传统的太极拳动作非常精妙, 绝非常人认为的那样简单。如果没有谱文的引导, 一般人很难理解其中细致入微的法度。

在《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中, 有关循经的谱文极其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十二经之外, 还有以下一些特别的描述:

“太极抱球开双掌, 前托后按达通灵” (《野马分鬃·操演谱文, 开通中脉) , “三阳气化同雷霆, 钩手吊腕滚单鞭”《单鞭·内脉循经谱文》手三阳经同循) ”, “三阳气贯左右脚, 右握金锤击不空” (《搬拦锤·操演谱文》, 足三阳经同循) , “丹田内转荣金气, 左右二脉任循缠” (《太极起手势·内脉循经谱文》, 左右脉循行) ”, “锻平神火乾金势, 太阴上下融一团” (《手挥琵琶·内脉循经谱文》, 手太阴与足太阴同循) , “进取三阳聚金鼎, 宣通督脉冲上元” (《双风贯耳·内脉循经谱文》, 督脉循行) , “十二经行太极轮, 八脉奇经自循传” (《收势·内脉循经谱文》, 七经八脉循行) 等。

显然, 上述谱文不仅丰富了十二经的锻炼内容, 而且还超越了传统中医的经络学说, 如“中脉”的开通、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的同循等。这已经从常人所谓的锻炼身体开始向传统的丹道修炼靠近, 而太极操则显然缺少这种内涵。

三、五行交互——不同经络之间的互动

在上述经络的循经锻炼之外, 太极拳的循经还有不同经络之间的协调锻炼内容。其基本原理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例如:

金生水、水生木:“平送眉目降肝火, 静运金风期永年” (《手挥琵琶·内脉循经谱文》)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通过手挥琵琶动作中手太阴肺经 (金) 的锻炼, 可以使肾水升腾 (金生水) , 然后滋养肝木 (水生木) 。在此过程中, 神光平视 (平送眉目) 可以降伏肝火, 从而能够达到长生久视 (期永年) 的锻炼效果。

木生火:“搂膝经运丁甲全, 左右循宫气血圆” (《搂膝拗步·内脉循经谱文》) 。其中, 丁甲为天干, 丁为火, 对应心经 (小指内侧) ;甲为木, 对应肝经 (大趾外侧) 。在搂膝拗步的左、右循环动作中, 通过手 (小指) 与脚 (大趾) 的旋转配合 (手与脚合) , 肝木生心火, 可以使腰腿手足非常灵活 (气血圆) 。

木生火、火生土:“托掌心经居肝脾, 外展金风正循传” (《野马分鬃·内脉循经谱文》)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在野马分鬃的静态动作中, 右抱球时, 左手托掌小指 (心经, 火) 与右肋下肝脏 (木) 呼应, 为木生火;左抱球时, 右手托掌小指 (心经, 火) 则与左肋下脾脏 (土) 呼应, 为火生土。两者合起来, 即可宣化肝脾, 增进入的水谷之气。

水生木、土克水:“后坐分蹬纵虎势, 前平虎足肝脾宣” (《野马分鬃·内脉循经谱文》)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在野马分鬃的动态动作中, 后坐腿循行肾经 (水) , 前行腿的大趾内、外侧先后落地。由于大趾内、外侧分别对应于脾经 (土) 、肝经 (木) 。所以, 在前足伸出过程中, 存在着肾水生肝木, 脾土制真水的变化。其结果是宣化肝脾, 增进人的水谷之气。

火克金:“切掌离宫尊小娘, 火炼真金紫气悬” (《白鹤亮翅·内脉循经谱文》) 。其中, “小娘”为小指, 为手少阴心经的起点 (火) ;“真金”为神意, 也可以指白鹤亮翅动作中上扬之手大指对应的手太阴肺经 (右扬托掌运金风)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白鹤亮翅用意撑”——火 (心经) 炼真金 (肺经) 。

除了常规的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之外, 在传统太极拳中还存在两种特殊的情况, 即五行的平衡状态 (如水火既济) 和反哺现象 (母生子为相生, 子来救母为反哺) 。例如:

水火既济:“黄婆脾土胃堪真, 印掌虚合顾中原。上有真华降海底, 下有神水升至巅” (《白鹤亮翅·内脉循经谱文》) 。其中, “真华”为心神。“神水”为肾水。心肾的拟人语为婴儿姹女, 脾胃为黄婆 (土)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在白鹤亮翅的抱球过渡动作中 (“印掌虚合顾中原”) , 存在着“婴儿姹女齐齐出, 却被黄婆引入室”的过程, 即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 的过程。

水哺金:“肾元双升运真水, 金锋掌刺力更坚” (《高探马·内脉循经谱文》) 。该句谱文的大意为:在高探马的虎坐动作中, 在肾水升腾 (肾元双升运真水) 之后, 接下来的刺出动作 (金锋掌刺) 力量才会更大 (更坚) 。所以, 手的刺出动作 (大指、食指, 金) 全赖“肾水”的滋养。从这个意义上看, 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内炼实质。

显然, 上述太极拳循经中不同经络之间的协调锻炼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理解的锻炼。究其原因, 在于太极拳是丹道外功。从上述与循经相关的谱文中, 我们可以依稀窥测出太极拳当年的影子。

太极 篇8

(接上期)

三、太极拳师承传递体系

南宋张三丰创“十三式”, 因历史断代甚远, 其徒难寻。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初步认定, 元明张三丰, 其师是南宋张三丰, 也就是宋张三丰的第一代传人。元明时期的张三丰是个道士。道教经书是道教历史的文字记录, 也是权威著作。其中并未发现记有南宋张三丰的事迹和元明张三丰太极师承的记载, 现存明版“正统道藏”是唯一官修道藏, 1923年 ~1926年, 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权威一书, 也查不到宋张三丰的踪迹。说明南宋张三丰不是道士, 也没到过武当山。

宋朝是道教盛行时期, 一旦道教“道法自然观”与张三丰初创十三式相结合, 必然会指导着实践。鲁迅先生曾说过, “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 以此读史, 有多种问题迎刃而解”。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开始便与百姓日常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宋代使庶民及一部分平民子弟有较多入学机会, 比起唐朝放宽了许多, 这些有文化的子弟与平民百姓接触机会较多, 又有能力把民间流行的一些创新加以提升。在宋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教育理论方面也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即“理学”与“道学”, 这些对平民百姓也都有影响。鲜为人知的这个做豆腐的张三丰在劳动之余, 休闲练武时有机会接触这些平民子弟, 并将自己实践所得的新招体会, 尽数交流、传播, 但是毕竟范围极其狭小, 其中有心人把老庄、《周易》和道教等方面超出常人的丰富知识, 融入社会劳动之余练武健身、较劲使拳的需求之中, 把张三丰十三式于1294年正式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因此, 太极拳的产生, 不是先有理论后有动作, 而是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令人折服的动作, 后由传人及广大爱好者的继承实践, 不断补充、发展而逐渐完善了理论。一个自称“张三丰”顶师名云游各地习练太极拳的人, 把张三丰十三式像种子一样播撒到民间。为了不忘师恩, 他便宣扬是张三丰所创。

《道藏辑要》毕集卷六三———六八的“张三丰全集”, 系由嘉庆长乙山人李西月重编。《徵异录 (祗圆居士) 》载曰:“张邋遢, 名君实, 字铉, 一别字玄玄, 辽宁懿州人 (今阜新) , 张仲安第五子也……自号容忍三丰子。”《明史·方伎列传八》曰:“张三丰, 辽宁懿州人, 名全一, 一名君宝, 三丰其号也。以不修边幅, 又号张邋遇,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曰:“张仙, 名君实, 字全一, 辽宁懿州人, 别号玄玄, 又号保和容忍子, 时人又名张邋遢。”以上重要著述均把明代张三丰的名与字和号, 连同外号张邋遢都列入其中, 但均未谈及明代长驻武当山达二十三年的自号张三丰, 真名实姓叫张通。在有关张三丰的许多著作中也未提及张三丰真名, 但查现存北京图书馆《太极拳宗谱》 (典藏抄本) 中, 明确指出自号张三丰的身世“三丰先生姓张, 名通, 字君实, 又字全一, 亦字铉一, ……自号三丰居士”。此记载有力地说明了元明张三丰与南宋张三丰姓名虽同, 但却不是同一个人。这个有真名实姓的张通, 其人化名自号张三丰, 让后人造成了极大的错觉。

经研究发现, 初步认定南宋张三丰第一代嫡传就是元明时期的张通。张通为了传播师传的“十三式”, 便隐去了师父的真实身份, 自号张三丰, 此人是个道士。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聪慧过人。据《张三丰全集》记载, 他“教习道经, 过目便晓”, “张三丰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悟性极高”, 为了传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 传授过程中又受《老子》“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之论断的启发, 遂把最初以对抗性游戏形式出现的“打手” (推手) 发展成套路, 共114动, 命名为“太极拳十三式”。张三丰在授徒过程中, 为使其徒便于领会动作要领, 将其师“十三式”编为“十三式歌”。歌曰:“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武当山张三丰为隐其师宋张三丰出身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身份, 为代师传艺制造了很多神话, 诸如“鹊蛇斗”、“夜梦玄帝授技”和“死而复生”等多种假说, 来转移其师的真实身份, 树立自己代师传艺的威信。但起初传授内容仍延袭其师南宋张三丰的“十三式”。此人便是“十三式”承上启下的重要传人。

这个顶师名的张三丰 (峰) , 先到道教发源地四川鹤鸣山修道数年, 至今还留有张三丰, “沽酒临邛入翠微, 穿崖客负白云归;逍遥廿四仙人洞, 石鹤欣然啸且飞”的诗句。1294年把《云水集》中有其“悠悠歌”, 歌曰;“四十八岁空消磨, 人生寿命能几何?”“株守恒山十六载, 燕赵往来不断波。倒不如携琴整笠蓑, 东走蓬莱唱道歌”。《道统源流志》载称:“张三丰好道喜剑”。另有《三丰全集·刀尺赋》, 其歌曰:“……刀一尺, 遍天涯, 四海为家却无家”。由此可看出此人会武, 精刀剑, 在四十八岁之前还没有收徒传播其师的“十三式”, 始才自责“空消磨”。此人多年在山东, 曾想东走蓬莱, 最后收徒, 于洪武二年 (1369年) 落足武当山。据《明·道藏》之《逍遥墟经篇》记载, “张三丰入武当居二十三年, 又拜玄帝于天柱峰”, 开始收徒在道家内部秘传“十三式”, 自己结草庐于展旗北峰居之。命其徒邱元清住五龙, 卢秋云住南岩, 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 其高徒被后人尊称为四仙。

武当山是道家圣地, 道家文化积淀丰厚, 道家哲理也成了太极拳发展的理论基础, 太极一词首出于道家典籍《庄子》。《庄子》曰:“道……在太极之先, 而不为高, 在太极之下, 而不为深”。太极系指空间最高极限, 把“十三式”定名为“太极拳十三式”, 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改变了宋初创时以对抗性游戏的形式出现的“十三式”, 以“十三式”为核心发展成套路, 其中吸收了老子以静制动、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的

34武当·2014.6理论, 使套路演练柔和、缓慢、连贯、圆活, 明显区别了少林拳的刚爆劲力的演练风格, 形成了“南武当北少林”风格各异的两大流派。可以说, 元明的张三丰是内家拳的中兴者, 集大成者。

张三丰除收“四仙”为徒之外, 据宋远桥记载, 与张松溪同上武当山习拳的同行者有俞莲舟、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多人, 他们也多有传人。作为“四仙”之一的刘古泉曾收徒“孙十三老”。孙十三老之名用的是“假借字”, 是用寓意的代体字命名的, 把表面的文字引申成另一种意思, 故取“孙”姓, “十三”则指的是张三丰十三式。“老”指“老子”, 表明拳理之源在老子, 故名“孙十三老” (后随师至山西, 又名云游道人) 。其人在武当山时曾代师传张松溪十三式, 后随师刘古泉到山西古绛州, 在三官庙 (又称葫芦庙) 传艺给王宗岳。

其徒王宗岳, 字林桢, 生于“明嘉靖、隆庆或万历年间”, 与林元化的考证和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相吻合, 《清史稿》卷五百五和《列传》二百九十二中载曰:“内家者, 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峰……其后流传于秦晋间, 至明中叶, 王宗岳为最著”。许多记载都说是清乾隆人, 此说不实, 以讹传讹。其误传源于1935年唐豪著作的《王宗岳考》, 他把清乾隆时期枪术家王学定于1791年著述的《阴符枪谱》, 以佚名氏之序言对作者王学定的赞誉, 以偷梁换柱的方式替换成“山右王宗岳”, 使时空逆转了两个多世纪, 把明代人王宗岳拉到了清乾隆末年。内蒙古师范学院武术名家刘恩寿也有此书, 他曾听温敬铭说, 王学定不是王宗岳, 王宗岳是明代人, 于1606年逝世。1919年创孙氏太极拳的孙禄堂, 在其《太极拳学》自序中说:“元顺帝时, 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山西王宗岳先生论文详矣”。

太极 篇9

[正文]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校勘]

[李本](李亦畬手抄本《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许本](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北京京城印书局出版),[如本](郝少如著《武氏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顾本](唐豪与顾留馨著《太极拳研究》,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以及杨家藏古手抄本及[万本](工楷手抄本,因其所用十行纸印有“万县兴隆街裕兴昌印”九个字,故简称[万本])等,“屈”均作“曲”,音义无不同。

[诠释]

“无过不及”一语源于孔子“过犹不及”,“中立而不倚”。清康熙帝在《御纂朱子全书·序》中,衍化其意,用“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语来阐述“中庸名篇之义”。王宗岳引入《拳论》作为拳论之要义,其意思是“过头,不够都不可取,同样不得其正”。

过者,超过也,过分也,逾越也;不及,不到也,未至也。随者,循也,顺也,从也,舍己从人也,应随顺势而无逆也;就者,即便也,即之也。

拳之贵重,全在中和。赵安洲老师曾为笔者著作题词“禅师(指杨禄禅先师)精髓,尽在其中”,一言双关,其中之义即指中和。中和者,屈伸开合,神意相照,心肾相交,身体中定,手步规矩,劲气和顺,上下相随,“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诚于内,形于外”,中以正其内,和以应其外。过与不及,皆为失中,失中则阳亢阴暌,精神不能团聚,内外不能如一。太极拳其屈伸开合,过劲为满而不圆则凸,病在顶抗;不及为圆而不满则凹,患在瘪丢。顶抗则生断续,瘪丢则失依随,皆失粘连黏随之意。欲求不顶不丢,不即不离,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环而无间,浑然无迹;则应随之而屈,就之而伸,屈伸有势,伸可成屈,住亦能行,屈如伏虎,伸比腾龙,行止无迹,屈伸潜踪,随机应变,屈伸相继,毋过毋不及。即李亦畬《五字诀》之所谓“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如敌来攻,我依顺引化而屈。屈者,弯曲也,合也,收也,其小无内,谓之“随曲”;如敌来攻不逞欲退,我随势拿发为伸。伸者,抻直也,展开也,放也,其大无外,谓之“随伸”。此谓“劲以曲蓄,直以发放”,即曲中求直也。曲(屈)是规律,伸是变化,合乎规律,通晓变化,是太极拳法之精义。不能随屈谓之顶抗,不能就伸谓之瘪丢(或丢离)。谨记顶抗瘪丢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离,粘连黏随,依归中和,太极方能屈伸开合,随手凑巧,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此即所谓“只要功夫能无间,太极随处见圆光”。“发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屈伸开合听自由”。

[正文]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校勘]

(1)[图本](吴图南著《太极拳》,193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背”作“逆”。

(2)“黏”,历本]、[许本]均作“粘”,为当时俗写简体字,与今之简化字一致,音义一致。

[诠释]

人者,敌也,彼也。《周易说卦》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刚者,疆志以不屈不挠也,刚强也。柔者,刚之相对也,顺也,和也,取周行贯穿圆转而绵延也。“气有强弱,势有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太极拳刚柔之性质,主要反映在气势劲力上。拳之运动,惟刚与柔,气聚则刚,气散则柔。“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此即谓“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刚柔的辩证和运使。

走者,柔化也,走避也,走避敌锋,以化解敌力。“走”不可“过”,“过”则“丢”。黏者,黏贴也,黏逼也。“黏”不可“不及”,“不及”则“离”。人施以刚直之劲,惟顺应其势,柔以承之。柔化象征着生机,为运化功力之基。劲之柔者,随形而体,随神而应,随机而变,随势而化,改变敌之方向,使之落空,而不能直落我身。既已走化,彼之力失其中,陷被动而至背势,我之势得其中,得主动而至顺势,人背我顺,以顺黏背,敌进我退,敌退我进,丢之不开,投之不脱,如胶着物,是为黏。能黏能走,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黏走相生,走黏相乘,则应化无穷矣。此即所谓“超于象外,得其圜中”,则彼虽有力而不得力矣。

[正文]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校勘]

(1)[万本]、[许本]、[澄本](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炎本]、[图本]“理惟一贯”作“理为一贯”。[微本]作“惟性一贯”。

[姚本](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1930年上海武学书局出版)作“理与性惟一贯”。杨氏家藏古抄本作“而理性一以贯之”。

(2)[图本]“急应”后有“谓之连”,“缓随”后有“谓之随”。

[诠释]

“一贯”一词始见于《论语·里仁第四》“吾道一以贯之”和《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予一以贯之”。

敌急我以急应,敌缓我以缓随,以敌之缓急为缓急,不自作主张,自为缓急,自能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以资运化应随。然欲求运化得当,应随相宜,须先察敌之机势。“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也;势者,趋向,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际也。”机微而势幽,若非松灵而功深,难以察之把握。故须天君泰然,缓急在心;全体松净而沉着,安逸在形。才能百体灵动,处处合拍,因应咸宜。

敌我相交争锋,兔起鹘落,劲之刚柔、急缓、方向、大小、虚实、类别,瞬息万变,故为“万端”。而我之应对之理则一,即“粘连黏随”舍己从人之理也。以不变之理,以应敌之万变,一以贯之,故谓“理惟一贯”。正如古人所云:“法有万端,理存于一”。

[正文]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校勘]

(1)[少本](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着”作“著”,音义无不同。“着”(zhuó),“招”也,着法即招法。

(2)《太极拳真诠》“渐悟懂劲”作“渐至懂劲”。杨氏家藏古抄本无“由懂劲”三字。

(3)[炎本]“用力之久”作“功力之久。”

(4)[杨本](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不能豁然”作“不与豁然”。

[诠释]

“神明”一词见《淮南子·兵略》:“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神明者,先胜者也。”“豁然贯通”一词源于宋·朱熹《大学章句》右传之五章言:“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明矣。”抑或出于清康熙帝为《御纂朱子全书·序》:“而一旦豁然贯通之为要”。

盘架,推手,大捋、散手久练不懈,自然纯熟而劲不落空,是谓“着熟”。以着法及攻防变化为主,熟练了才能有劲之体悟,逐渐了解掌握太极拳运动的规律,谓之“懂劲”。正如《太极拳论》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李卫公问对》曰:“孙子千章万句,无外乎致人不致于人。”就太极而言,就是李亦□所说的“先以心使身,从人不由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做到无劲非着,无着非劲,无劲非意,无意非劲,劲即是气,气即是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主动权始终控制在己手,这种主动权的掌握,就是“懂劲”。“劲之义有五,曰粘、曰连、曰黏、曰随、曰不丢顶。粘者,提上拔高也;连者,贯也,不中断也;黏者,贴也,逼也,彼进我退,而彼退我进也;随者,从也,舍己从人也;不丢顶者,言不丢,不顶,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如粘,如黏,而丢之不开,投之不脱也”。此劲之义,动静刚柔,变幻无定,奇正虚实,我不自己,能黏能走,知阴知阳,应付裕如,是谓“懂劲”。

然懂劲由劲之体用中得来,体之与用,相辅相成,不能执一而偏。着熟、懂劲、神明为太极功夫之三个阶段,欲速不达,故需“阶及”。“阶”即台阶,阶梯之义。意即“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上”,是谓“阶及”。太极拳之体用有“走架为知己功夫,为体,是基础;推手为知人功夫,为用,是应用”的说法。正如沈子所说:“这虽是借用《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来说明走架与推手的关系,但这样解释终究是比较牵强的。虽然只练走架是无法‘知人’的,但‘知己’的功夫也一定有限的;而推手虽能‘知人’,却也包含了‘知己’的功夫。然而要达到清·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造诣,走架和推手两者的勤苦练习是决不可少的‘两条腿’。”两者有机结合,始为完璧。

太极 篇10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由此而及也。

[校勘]

[澄本]、[许本]、[炎本]、[李本]“盖由”作“盖皆由”

[姚本]“盖由此而及也”作“盖皆由阶而及也。”

[图本]作“盖皆由于此也。”

[诠释]

羽者,禽鸟之毛也。蝇虫者,细小之昆虫也。加者,增之也。英雄,古有“文以英为名,武以雄为号”的说法,“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勇力超众,才略标青者谓之雄。”“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然后可以为英;气力过人,勇能行之,智足断事,乃可以为雄。”所以,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英雄一定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英雄是胸怀天下的人,准确地说,英雄是那些天下为公的人,是文韬武略,智勇文武全才的人。这里泛指太极拳大家。

羽与蝇虫皆为至细至微之物,“不能加”、“不能落”者,喻太极拳至诚之道,功入至静至虚之化境,皆有不听不闻之感觉,极之灵敏。稍触即知,稍纵即逝,至轻如一羽,极微如蝇虫,均能不假思索,不烦拟议,即松化虚净而不能粘着其身而加着也,诚不期然而已然。昔传八卦掌之泰斗董公海川与杨禄禅宗师“交技”,海川公纵捉空中过雀置禄禅公之掌中,竟不能飞去。盖雀鸟欲飞,皆须有初速,感而化之,故不得其力,此即虚灵不昧之谓神之精神象征。

太极拳愈练愈精,功弥久,粘黏连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而后神而明之,功及化境,则得其视听“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轻灵之巧。彼之动静,我无不知,我之消息,彼难知晓,此即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孙子·谋攻》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太极拳家盖由此而所向无敌。

[正文]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校勘]

(1)杨氏家藏古抄本“势有区别”作“式有区别”。

(2)[澄本]、[许本]、[炎本]“不外壮”作“不外乎壮”。

(3)[许本]“打无力”作“让无力”,“是皆”作“此皆”。

(4)[图本]无“先天”两字。

(5)[许本]“而有为也”作“而有所为也”,增一“所”字。而[姚本]、[卞本](卞人杰著《国技概论》,1936年上海正中书局出版)作“而有也”,则少一“为”字。

[诠释]

斯者,这也,该也。“斯技”指太极拳。或曰“斯技系指国术武道或外家拳”,则谬也。“旁门”即“旁门左道”,指“挂羊头卖狗肉”之非正宗之太极拳,当然更不用说外家拳了。故亦泛指他项拳术。“虽势有区别”,为流派不同,势式迥异。“概”者,大体也,总括也。

太极拳这种拳技的其他流派很多,其拳架姿势虽各有异,大体上不外乎以强凌弱,以快制慢(或以慢让快)罢了。有力的打败无力的,手足慢的输给手脚快的,皆无非是凭借人之天赋自然之拙能拙力而已,而非因为学了松沉柔化,分虚实,别阴阳,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太极拳道理而“随手奏效”有所作为的关系。

“旁门”一说,正如沈子所说:《太极拳论》阐述“旁门”一段话时,或多或少带有一点“门户之见”,这里既要看到古人的历史局限性,也应予以适当地批判。这种局限性并未完全消除。论及拳技,往往多有扬己之长,讥人之短现象;或以偏概全,偌大的天下,只看到自己这一个拳术流派。当然这里面也有拳术知识的广狭问题,是应该区别对待的。总之,要解决这些问题,似乎涉及到拳德、拳风、拳知等多方面的教育问题,这也是值得武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问题。

[正文]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校勘]

(1)[李本]、[卞本],“能御众”无“能”字。

(2)[图本]“之形”作“之情”。

[诠释]

察者,研究分析也,详推也。

“耄”,音帽,号韵。《礼记·曲礼上》云:“八十九十曰耄”。《“匪我言耄”传》云:“八十曰耄”。《盐铁论·孝养》则说“七十曰耄”。

“耋”,音迭,屑韵。《说文》注:“年八十曰耋”。《左传》以伯舅耋老注:“七十曰耋”。《尔雅释诂》注:“八十为耋”。《左传》正义又引舍人云:“年六十称耋”。

故耄耋为年老者之称。

详推“四两拨千斤”之句,显而易见,非主张凭拙力取胜,蛮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足取的。《大小太极解》曰:“太极练法,以心行气,不用浊力(即拙力或蛮力),纯任自然。……不用力(浊力)何能有力(劲)?盖太极练功,沉肩坠肘,气沉丹田。气能入丹田,为气总机关,由此分运四体百骸,以气周流全身,意到气至。练到此地位,其力(劲)不可限量矣。”此段文字告诉我们,太极拳的练法是以心行气,不用浊力,纯任自然。巧于用力,借力打力,举重若轻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同时说明了丹田为气发用总机关,意到气到,气到劲至,气路即是劲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劲就是气,故有“劲气”之说。而劲又与力有不解之缘,劲从力,劲者力之坙,劲者力之曲(巛),劲者力之工(工通功),劲者力之法也,劲者力之效也,劲者力之运化也。从物理的角度看,力是劲之本,没有力就无所谓劲,劲离不开力的范畴,故称“劲力”。可见劲是力和气之媒界和纽带,劲中分力气,力现于外而笨拙,气行于内而灵动。力为直出之门,劲为曲使之道,力奋骸外以柔软,劲行体内则坚刚。从化学之角度来看,劲是精、气、神、意、力综合因素之融会贯通。这时的劲寓力之因素,但绝非力之等同,也不再是力这样简单,是力的重复了,它是力的柔化、协调、整合和统一,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力仅以大小、疾缓、方向论,而劲则有虚实、刚柔、阴阳之属性,又具其位,且含其变。虚实阴阳变转神会,刚柔二元相摩相推,谐合一体反复变化转换,劲力就因千变万化,生生不息的演绎而“活化中和”,所以能“权物而知其轻重也”。至此时,处处舍己从人,无过不及,向不顶不丢中讨消息;粘连黏随,引进落空,于不即不离内求玄妙。“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正如陈鑫所言:“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功至老耄之年而“神理妙”,则“懂粘黏连随得其视听轻灵之巧”,量彼之虚实,测彼之刚柔,观其动静,得其机势;虚实刚柔,开合鼓荡,缓急快慢皆主宰由我。彼快,而快在自然本能之形,至快必有间隙,得以乘焉。我非不持快,其快在意,意在人先。用意臻密,粘黏相连,形快不及意先,快又何能为。彼有力,皆天赋之拙力,至蛮定生断续,得以机焉。我非不持力,“而规矩中用力”,劲在力前,柔软迎敌,绵里藏针,拙力难敌活劲,蛮力复又何用。故耄耋之人,劲至化境,亦能借此“四两”之力,“拨”数人之众而御敌,“显非力胜”。功弥久,粘黏连随已成,得知觉运动之妙,身随劲(己之劲)转,引劲(人之劲)落空,轻灵贯串,圆浑通透,自尔腾虚,神明莫测,知缠绵而进取,知依随而退守,缱绻卷舒,旋绕环化,皆成自然。彼有力使不上,欲动且不能,又何能快,快又能何为?

董公英杰尝言:“战定军山之老黄忠言,马老刀不老,其言甚壮。练太极者,筋骨内壮,血气充足,功夫至老不脱,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众人也。昔健侯老师与八九人较,众一拥而前围攻之,但见老师数个转身,众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远至丈余者。老师时年近八十。耄耋御众,非妄言也。快何能为之快字,指无着数之快,此忙乱耳,非真快也,焉能应用。快而不失法度为真快,斯可应用矣。”

[正文]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校勘]

(1)[澄本]、[郝本]、[郝和藏本,原是李亦畲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写赠其门生郝和(1849年~1920年)的太极拳谱,系李亦畲晚年用工楷缮写的三本太极拳谱之一。[郝本]封面上的原题名作《王宗岳太极拳论》,其下注“后附小序并五字诀”八个字。[郝本]由郝和传其子月如(1877年—1935年),月如又传子少如(1908年—1983年),少如故世后,由其学生王慕吟收藏。]、[卞本]“平准”作“枰准”。

[姚本]、[顾本]作“秤准”。

[图本]“立如平准”前多一“惟”字。

(2)[顾本]“活似”作“活如”。

[诠释]

“平准”一词源于庄周《南华经·天道》,曰:“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平者,天平也。见辞海[天平]条(Balance)为衡物之器械,平俗作秤。辞源[天平]条:测量重量之器械也,亦作天秤。可见“平”通“秤”。

枰者,棋盘,围棋之一局叫一枰。见辞源[枰]条:博局也,碁(棋)局亦曰枰。见辞海[枰]条:谓棊(棋)局,陆游诗“围棊客散但空枰”,由此可见“平”通“秤”似不通“枰”。而李亦畲书写的《太极拳谱》是迄今见到的最早拳谱,其中“平准”写作“枰准”。“枰准”这是“弈准”,是下棋的准则,正如沈寿老师所说,“平”亦通“枰”;“平准”作“枰准”可通。由此可见,“平准”、“平秤”、“平枰”三者可通。故王宗岳《太极拳论》作“平准”,“枰准”皆有之,武式太极拳作“秤准”。而以“平准”为最确切。

“准”轸韵。

作(1)平也,《说文》段注:“水平谓之准,因之制平物之器,亦为之准。”

作(2)均也,礼月令:“先定准直”。

作(3)击锻令平正也。(考工记)栗氏:“权之然后准之”。

作(4)颊权也,一曰鼻也。史记:“隆准而龙颜”。

所以立如平准之“平准”为叠词,平之与准,皆是衡器。平即天平或天秤,准即水准仪之类制平物之衡器,平准同义,如《淮南子》云:“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故“立如平准”可解作“立身中正,像秤准那样的平准而中正不偏。”此其一也。

平仍作天平、天秤解,准作“准头”解,人平之准头在头顶囟门。《太极平准腰顶解》曰:“顶如准头,故云顶头悬也。两手即平左右之盘也。腰即平之根株也。立如平准,有平准在身,则所谓轻重浮沉,分厘毫丝,莫不显然可辨矣。”则把人体拟作天平,有天平准头之在身,就能“权而知其轻重者”。此其二也。

又见辞海“平准”条:均平赋率曰平准。《史记平准书》索隐:“大司马属有平准令,以均天下郡国输敛,贵则粜之,贱则籴之平赋以相准,输归于京师,故曰平准。”显然有均平补偿之义。亦可为拳论诠释之参考。此其三也。

“立如平准”提出了“虚领顶劲,不偏不倚”犹如平准之标准。上虚领顶劲,中守重心,下正尾舵,则虚灵内合,身桩端正,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脊通三关,自然得路也。

“活似车轮”则是“气沉丹田,忽隐忽现”劲气灵动犹如车轮之标志。主宰在腰,劲气鼓荡,浑灏流行,周流六虚,阴阳贯串,环连环错,环起环落,环内环外,连环套绕,曲曲相通,如环无端,超乎象外,得其寰中。则“圆妙庄严,灵活无滞,周身法轮常转不已,太极随处见圆光矣。”

24式简化太极拳是假太极拳吗? 篇11

由此,我想到了简单易学的24式简化太极拳。

24式太极拳,是在1954年中国体委制定的“挖掘、整理、研究、提高”的方针指导下,组织专家教授研究、简练而成,其明确保留太极传统风格,突出太极拳的群众性和健身性,锻炼全面均衡,重点动作有左右势对称练习,使练者收到全面锻炼的效果。其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此套拳在国际上也广泛流传,日本就有一千万人在练。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这是前辈李天骥、李经梧留下的宝贵拳种,我们非常珍惜,愿意一辈子发扬。正如程克锦老师说的,24式简化太极拳是老一辈武术家用心血创编的。既讲究形体规范,又追求精神传意,同时强调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推手散手比赛。已越来越为国内外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喜爱,正在悄悄成为中国武术又一大特色功夫。

太极拳注重的“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手、眼、身、法、步和技击法来体现。所谓“内练精神气,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24式简化太极拳亦不例外,也是这样体现的。武术练习的形式丰富多彩,其运动量也各不尽同。运动量的大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人群的需要。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进行选择学习,无论是传统太极拳,还是24式简化太极拳均可达到健身强体效果。太极拳“拳打卧牛之地”的优点是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所不能比的,24式简化太极拳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在香港公园教拳十年之久,主要教授国家规定套路24式太极拳,各派竞赛套路等,和退休人员爱好者及长者一起交流太极拳,共同练习,使不少慢性病患者及退休人员。得到身心健康,其乐无穷,尤其2007年我带上述人员近百人参加香港政府举办的太极万人大汇演,当时全港共有两万多人参加。大多练的是24式太极拳,中国武术院派了九段高手门惠丰教授在台上带领大家共同汇演24式太极拳,并上了世界健力士“世界之最”,我们感到兴奋和光荣。

近年来,太极拳界个别拳师心太急,急于想当太极宗师,思想上出现了错误的价值观。将少数习者恭维他为“太极宗师”的横幅相片放进个人著作上炫耀。在发表的文章里。将杨禹廷的递贴弟子,即其师兄弟,说成是“学拳怕麻烦之辈”。这样歪曲同门形象还嫌不够,为标榜自己、为推销自己的太极拳,竟施出王婆卖瓜的伎俩,不负责任地将太极拳任意划分为“心脑太极拳”和“肢体太极拳”两类,故意把太极拳运动弄得神秘化、复杂化。用文字游戏迷惑别人。其实心和脑是一回事,中医典籍上一直指心就是脑,而这位自称是杨禹廷“干儿子”的“太极宗师”却故弄玄虚。其实何必重叠用语?另外把“心脑太极拳”说成正确。而把杨澄甫前辈书上所指出的拳病全加在另一类太极拳上,更为阴险地贬低攻击国家编写的24式简化太极拳,将其归纳定性是“肢体太极拳”,是“假太极拳”,文章中进行抽象肯定,具体否定24式太极拳为“肢体太极拳”类,读者稍不注意,即上了他的圈套,手法真是拙劣。文章中口气不小,凡在公园的太极拳练习者,他都不屑一顾。在杨禹廷“干儿子”眼内,在公园练的是假太极拳,是不值一文的草根、票友!他在文章中自称,要学真的太极拳就得跟他学上二十年,说得很玄。说实在的,今年七十几岁的人能不能再活二十年,很难说,万一活不到,跟他学拳的学生怎么办?不上不下。夸海口,故弄玄虚对从学者负责吗?其实1976年才跟杨禹廷学太极拳的杨的“干儿子”既不是专业运动员,又不是科班出身,我肯定起初的他也是业余爱好者。练得也不太准确。理由是他练习至今仍有一些拳病,例如在武术杂志封面上的拳式照片“伏虎式”的上握拳拇指竖直,这是拳病。太极拳词典上及比赛扣分点上都规定,握拳拇指屈扣食指关节上。其在太极理论上,同样发生不应该发生的根本错误。文章中竟对太极拳重要的理论“九曲珠”(明明指人体九大关节)翻译错了二颗珠。把“颈椎”和“脊椎”,译成手和脚,真是误导后学不浅。稍有解剖知识的人都知道脚由十个小骨组成,即有20个小关节。稍有数学知识的人也不该写出手和脚是“九曲珠”中二颗珠的关节。为了扯大旗当虎皮,往脸上贴金,别出心裁地自说自画,将自己说成杨禹廷的“干儿子”,因心中发虚,竟搬出杨禹廷的孙子来做证人,真是荒唐。关于“干儿子”本属小事,但有意在大众媒体上用文字告诉世人,目的就不一样了,等于敲锣喊街,读者对其言之真实性有权提出质疑。我冒昧地问一句“杨禹廷干儿子”,今天杨禹廷弟子甚多,他们可承认你?记得清代文人李静山编撰的《增补都门杂咏》一段笑话:北京王麻子刀剪店写的广告诗:“刀店本姓王,两边更有万同汪;诸公拭目分明认,头上三横看莫慌。”北京的王麻子刀剪,是始于清代顺治年间的名牌产品,不仅锋利无比而且玲珑轻巧,外观精美,深受人们喜爱,非常畅销。于是乎别家刀剪店也打出麻子旗号如“万麻子”、“汪麻子”,不一而足。此诗出来后,万与汪两店执笠,很快又冒出“真王麻子”、“老王麻子”、“真真王老麻子”,万变不离“麻子”,但有一个共同点,招牌比“王麻子”大,万与汪二字也比王字更有气势。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神秘主义文化沉渣泛起、卷土重来,正以弘扬传统文化之名牟取利润;假大师的歪理邪说充斥于各种大众传媒以及公共场所,堂而皇之地挤占了大雅之堂;能使全民身心健康的24式简化太极拳却成了“肢体太极拳”、“假太极拳”,真是令人痛心!

太极 篇12

本次活动由世界太极拳网、三亚市旅游委、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共同主办, 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北京太和堂文化传媒机构承办, 《武当》杂志社、《武魂·太极》杂志社、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此次大会既是2015第四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太极盛宴的延续, 也是2016年春季的一次顶级国际太极盛会, 中国武协老领导张耀庭、李杰, 武术学者昌沧、刘洪耀、翟金录、阮纪正, 和徐忆中、傅声远、崔仲三、扎西、韩健中、赵幼斌、王大勇、梅墨生、游玄德、丁水德、陈小旺、陈龙骧、翟维传、傅清泉、李正、李随成、张世昌等100余位著名太极大家莅会, 大会还吸引了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太极爱好者参加。

本届太极文化节内容丰富, 包括“南山之光”太极健康晨练、“太极大巡游”、世界太极文化论坛、太极拳交流大赛、“世界太极文化巡展”、《中华太极优秀人物》图书首发式、“海纳百川”现场教学辅导、“太极健康林”名家植树纪念、《世界太极文化 (南山) 宣言》纪念碑揭幕仪式、“集体拜师仪式”、“百名优秀太极人物颁奖”、南山太极拜师会、太极导师大讲堂、世界太极名家精英汇演、太极健康旅游等多个单元, 从各个层面呈献出太极文化的非凡魅力。

为期4天的盛会中, 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在4月的三亚, 在南山景区的蓝天碧海上、沙滩椰林里、青山古刹中, 处处拂动着和煦而温馨的太极春风, 处处弥散着润泽心脾的太极气息, 令人陶醉。各位太极名家、学者倾情演武, 潜心论道, 演示太极文化、服务健康生活, 引领大众尽情享受太极所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上一篇:案例实证下一篇:排水设计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