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实证

2024-06-24

案例实证(共8篇)

案例实证 篇1

在企业管理运营中财务管理是核心,而决策时管理的关键在,财务决策的基础则是财务分析,只有在正确的财务分析的基础上,管理层才能做出最优财务管理决策,因而财务分析体现出重要性。下文通过实例做A公司财务分析,年末A公司股价突然大量的下跌,很显然A公司无论在战略上、经营上、财务上都存在巨大的问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剖析,下面着重对A公司披露一系列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为企业改善经营做出正确决策。我们从五个角度来分析A公司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表。即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传统的杜邦财务综合评价指标。

1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 营运资本分析

营运资本定义为指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的部分。公式表达为:营运资本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公式中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直接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相关栏次取得。营运资本越多,流动负债的偿还越有保障,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营运资本逐年提高,后期营运资本呈下降趋势。但是营运资本是绝对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并不可取。因此,在工作中使用营运资本作为偿债能力指标很少采用。主要通过短期债务的存量比率评价营运资本的合理性。

1.2 流动比率分析

流动比率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表达为: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流动比率逐渐上升,随后流动比率开始下降。然而流动比率有些局限。实务中,企业部分流动资产的账面金额与变现金额可能相差较大,如陈旧的产成品等;企业持续经营中经营性流动资产是必须的,全部用于偿债是不可能的;因此,流动比率指标是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参考估计。

1.3 速动比率分析

企业流动资产构成各项目中,流动性不尽相同。其中,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和各种应收款项等,变现时间快,称为速动资产。其余的流动资产,包括存货、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预付款项及其他流动资产等,这些都是非速动资产。其计算公式:速动比率等于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速动比率逐渐上升,随后速动比率下滑,应收款项的变现能力影响到了速动比率。

1.4 现金比率分析

现金资产在速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可直接用于偿还债务,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式表达为:现金比率等于(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

综上所述,从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角度来看,从2015年2月1日开始,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而从现金比率的角度来看,从2013年2月2日开始,A公司就出现现金不足的问题,短期偿债能力下降,带来财务风险。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在企业资产负债率方面: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取得的叫做资产负债率,用她来衡量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在关系式中资产负债率高低,决定了企业偿债的保证程度,资产负债率高低显示了企业的举债能力。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小,偿还能力强举债越容易。公式:资产负债率等于总负债÷总资产。

A公司2011年1月30日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超过50%,随后大幅下降到25%左右,从2002年2月3日到2003年2月2日的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达到33%左右。虽然从报表角度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A公司总体的资产负债率在下降,看似长期偿债能力在加强,但可能也意味着A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债务融资财务杠杆的作用进行生产经营。

3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财务比率。常见的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这里我们主要从应收账款、存货和总资产的角度考虑A公司资产管理的效率。

3.1 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

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示为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表明一年中应收账款周转的次数多少。公式表达为:应收账款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分子的销售收入是时期数,分母的应收账款是时点数,按道理两者的口径必须统一,分母应收账款必须用全年平均数。这里出于简便考虑,分母的应收账款采用年末数代替全年平均数。

A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相对稳定。维持在从2011年开始略有升高,维持在15左右。至少从报表角度来看,A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没有太大问题。

3.2 存货周转率方面

存货周转率表示为销售收入与存货的比率,表明一年中存货周转的次数多少,也可为每1元存货支持的销售收入。公式表达为:存货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存货。

在A公司的存货周转率维持在20-25之间,从2011年开始到2012年存货周转率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2月3日到2013年2月2日存货周转率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可能是存货积压造成的存货周转不畅。

3.3 总资产周转率方面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表明企业一年中总资产周转的次数,也可为每1元总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公式表达为:总资产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总资产。

A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从2011年到2015年逐年下降,与前面计算出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这两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升形成矛盾。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矛盾产生可能的原因是A公司盲目地进行扩张,购买生产设备和店面这些长期资产造成的。

4 盈利能力方面

对于A公司盈利能力,我们从它的销售净利率入手。销售净利率表示为指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公式表达为:销售净利率等于净利润÷销售收入。

A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从2011年到2015年逐年上升,盈利能力似乎得到上升,在这种上升很可能是A公司不恰当进行会计处理造成的,如案例材料所知,A公司对回购的特许经营权不进行摊销,不计入费用,这种做法就使得账面净利润上升,A公司的账面净利润可能并不准确,不能公允反映其经营成果。

5 杜邦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主要是利用各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权益净利率为主线,以权益乘数和资产净利率为分支,突出企业杠杆水平及获利能力对权益净利润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的相互作用关系。其计算公式:权益净利率等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权益净利率还是相对稳定的,维持在12%左右。从报表上看,其给股东带来的投资回报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A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剖析,不应该仅仅从A公司对外提供的报表进行剖析,而应该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所倡导的那样,结合A公司的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了解A公司及其控制环境,识别其风险领域,再结合报表。只有这样,才能对A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摘要:本文从战略环境分析出发,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分析,可知市场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同时也对战略、经营、财务等方面逐一剖析。

关键词:短期偿债率,长期偿债率,营运能力,杜邦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政文.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J].上海会计,2013(12).

[2]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唐丰.试论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J].财务与会计导刊,2012(02).

案例实证 篇2

摘要:本文以南昌卫生学校2013级中专护理4个班级共2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学教学中的运用效果,论证了案例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及查阅分析的能力,加快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对接。

关键词:药物学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哈佛大学,最先运用于医学和法学学科,是美国法学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以案例为引导,通过把典型、具有代表性的病案与患者的一些病史、查体内容及辅助检查资料展示在课堂上,模拟临床诊治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虽然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医学基础及临床课教学中已得到应用,但尚未推广。

药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紧密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但是,对于尚未接触临床医学的学生来讲,药物学的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如何使学生听得明白、记得清楚、学得有味?这是授课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在部分班级教学中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笔者随机抽取任教的2013级中专护理4个班级共24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药物学课程的部分章节,分别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且授课教师同为一人,教材选用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药物学基础(中职)》。课程结束后,笔者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出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方法

(1)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决定教学方向和内容,基本按照书本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包括预习、讲授、评价和总结四个环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地接受知识。

(2)案例教学法

首先,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法以教学大纲和护士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提出的问题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主线,确定教学目标,提出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讲授课本知识前,教师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择典型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把学生引入特定的现实情境中。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分析讨论,运用书本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提前把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校园网络等多种渠道查询有关资料,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三,案例选择。选择如下:

例1:某患者,男,70岁,心慌、气急、咳嗽逐渐加重1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T38.2℃,P102次/min,R26次/min,BP150/92mmHg。神志清楚,端坐呼吸,双肺闻湿性啰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2次/min,律齐,腹软,肝在右肋下1cm,余无异常。经抗感染、吸氧、抗心衰(使用地高辛)等治疗,病情好转。引出问题:①本例初步诊断如何;②选用地高辛依据如何;③使用地高辛后要重点观察哪些方面;④出现地高辛毒性反应要如何处理。

例2:某患者,女,25岁,低热、盗汗、消瘦、咳嗽1月。体检:T 38.0℃,神志清楚,较消瘦,双上肺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细湿啰音,其他无异常发现。胸部X线所示:双上肺见小片状阴影。痰结核菌检查、涂片(+)。拟诊浸润性肺结核。给予抗结核治疗。引出问题:①抗结核药抗菌机制、作用及分类;②临床使用原则;③用药护理包括哪些内容。

例3:某患者,男,76岁,患II型糖尿病22年,服用格列齐特、阿卡波糖等药治疗,近1年来加用胰岛素治疗,今晨家属发现患者神志不清、面色苍白、出汗、颤抖而急送入院。引出问题:①此患者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应该如何处理;②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③胰岛素的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最后,课堂总结。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及难点进行梳理总结,通过提示、反问、追问、表扬及鼓励等方法,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和信心,使知识更加系统化、难点明朗化。其中,不少问题涉及疾病概要、用药护理等知识,既为将来临床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又使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效果评价与分析

课程结束后,笔者请学生填写自设的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这两种教学法的评价,然后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学生对两种教学法效果评价情况的结果见表1。

表1 两种教学法效果评价(n=

240)

使用案例教学法的班级,上述六项内容平均认可率为78.89%,高于传统教学法六项的平均认可率21.1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案例教学法是可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笔者发现240名中专生对案例教学法六项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培养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查阅分析能力、加快临床知识对接)的认可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的认可率。由此得出,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持肯定态度。毋庸置疑,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优势领域,是可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药物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学生必须具备综合学习能力,才能实现学习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我评估、自我导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教育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接受式教学方法,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教会学生学习,使之成为一种终身享用的行为习惯”的效果。

3.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案例的选择、情境的设计、知识的广度、问题的处理、还需适时结合社会热点等。这就要求教师继续学习,更新知识,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光富,张宏菊.案例教学:从哈佛走向世界——案例教学发展历史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6).

[2]陈虹.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16).

案例实证 篇3

为改善重庆市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 完善城市燃气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供气系统安全、平稳、可靠, 1999年中日两国政府批准将“重庆市主城区天然气系统改扩建工程”项目列为中日环境合作示范城市项目, 项目静态总投资8.2亿元人民币。该项目的核心工程为头塘储配站, 站区占地面积91亩, 包括建设6台几何容积为10, 000m3、压力为1MPa的天然气高压球形储气罐, 这是我国首次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10, 000m3天然气球罐, 球罐基础表面平整度控制在±4mm以内, 射线一次合格率超过99%, 在中国球罐制造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头塘储配站工程于2003年开工, 2008年完工, 建成后承担36万m3的天然气储气调峰, 年供气可达3.3亿m3。

二、建立投标决策指标体系

建立适用于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的投标决策指标体系 (如图1) 。

三、确立因素集

该指标体系包含二级评判因素集, 包括第一级评判因素集和第二级评判因素集, 都需要确定。另外, 还需要确定评价集和指标权重。

(一) 确立一级评判因素集。

即:

A—承包商自身因素, B—项目业主因素, C—项目因素, D—建设环境因素, E—竞争对手因素。

(二) 确立二级评判因素集。

即:

A1—施工任务饱和度, A2—资源 (人力、机械设备、资金) 利用度, A3—市场潜力与战略定位, A4—与业主的关系。

B1—信誉度, B2—资金落实情况, B3—价格水平, B4—项目管理水平。

C1—项目类型, C2—项目规模, C3—项目施工难度。

D1—当地政府与群众的态度, D2—当地气候条件, D3—当地人文风俗习惯。

E1—竞争对手财务状况, E2—竞争对手产能利用率, E3—竞争对手投标风格。

(三) 确立评价集。

本项目将定性指标的评价集分成五级, V={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1.0, 0.8, 0.6, 0.4, 0.2}。

(四) 确定指标权重。

经有实际工程经验及大量投标经验的专家确定了如下指标权重, 这些权重不是始终不变的, 随着投标工作的不同, 其中的权重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表1) 。

四、项目评价打分并计算可投度S

制作一系列表格, 聘请有经验的投标专家对拟投标的项目进行可投性评价, 生成投标项目评价打分表, 再通过计算求出可投度。一般来说, 可投度低于0.6的项目对承包商来说不值得参加投标, 可投度大于0.6的项目对承包商来说值得参加投标。项目可投度越大越代表值得投标, 投标该项目对承包商也越有利。头塘储配站项目的可投度进行打分计算初始可投度 (打分表略) , 看其是否有可投标的资格。根据上述研究建立的投标初始阶段决策模型 (S≥U, 投;S<U, 不投) 对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进行验证, U的值取0.6。

对项目初始阶段可投度进行计算, 即:

因为S>U, 所以该项目是可投的。

五、运行状况评价

后来经过事实证明, 上述投标决策模型是切实有效的。有效地帮助了投标决策者进行投标决策, 实现了顺利中标。虽然为了该项目放弃了其他一些项目的投标, 但是通过该项目的施工收获了丰厚的利润, 工程款回收也非常顺利。同时, 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由于属于政府民心工程, 业主和承包商都高度重视, 政府也为一些手续的报备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服务, 并且免费提供相关技术指导, 得益于此, 该工程被评为了当年的优质工程, 为承包商创造了良好的声誉, 也使承包商获得了多个同类工程项目邀请招标的机会。

本模型使得承包商在选择工程项目时, 先对已获得的招标信息进行筛选, 进行了投标可行性研究。结果证明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适合承包商自身的施工实力和技术特长, 并且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 投标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 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的情况也适合当前企业的经营需要, 承包商具备投标的条件, 应该积极参与投标。在确定了参与投标该项目后, 承包商加大了对于项目的跟踪力度, 收集了较全面的相关资料, 做好了投标的前期工作准备。并且, 承包商在投标前, 认真分析了竞争对手的实力、优势及投标环境的优劣, 认真权衡了自己和竞争对手的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管理能力、企业经营状况等, 使得报价优于对手, 又避免了中标而过多压低报价, 从而在中标后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 该模型也考虑了招标人和环境的影响, 在投标前充分考虑了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的背景条件, 对业主的信誉进行了充分的调查, 证明业主具有合法的地位, 足够的支付能力和履约能力, 能够为燃气公司顺利完成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提供相关的必要条件。运用该投标决策模型来进行投标, 也充分考虑了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 考虑了环境对于项目的影响。

公共市政项目的投标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 是国内各建筑企业之间综合实力的碰撞和较量, 承包商要在公共市政项目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甚至雄霸一方, 必须建立自己的投标策略体系, 而本文提出的投标决策模型为其投标策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使其合理地运用了投标策略和技巧, 顺利实现了中标, 完成了企业价值。

摘要:如何作出公共市政项目投标决策正在成为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本文站在承包商的角度, 借助基于模糊逻辑的投标决策方法, 以头塘储配站工程项目为例对公共市政项目投标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证, 该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 其结论对承包商有良好的参考与实用价值。

关键词:项目投标,决策模型,公共市政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俊安, 徐兴艾.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3

[2] .何增勤.工程项目投标策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4

[3] .刘长滨等.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4] .杨子敏, 袁剑波.燃气市政工程造价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案例实证 篇4

一、选题

开展实证项目分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题, 即确定“怎么开始, 亦或如何开始”的问题。选题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 一般而言, 需要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然后是在所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中选题感兴趣的具体题目。显然, 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 前者是对拟研究问题的一个总框架或总领域的确定, 后者是要明晰一个具体的、真正的研究问题。当然, 研究领域的确定要依据我们所学专业, 亦或结合在诸多经管类课程学习过程中, 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来确定拟研究的科学领域。在对课程论文选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 重点选择我们在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给予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具体化的问题, 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无物的问题。第二, 明确研究范围。研究的范围可以是宏观领域, 也可以从微观层面来探讨。第三, 题目的选择不应太大。我们应综合考虑实证项目研究的条件和现实可能, 如:个人理论水平层次、数据可获得性、完成项目或课题的人力资源、物质成本及时间条件等。作为本科生课程论文, 题目不能选得过大而无重点, 否则工作量太大, 建议选择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小题目”。第四, 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是进行计量经济学建模及研究的基础, 若不能获得具体的观测变量数据, 将无法进行具体的计量研究。另外, 选题过程中也应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 如图书、报刊、电子图书馆和网络数据库等。有效利用资料和文献, 可避免做已有学者已做过的学术研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和评价, 指出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 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论文写作可能的创新。文献综述和回顾是研究论文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很多人会将文献综述部分作为文章的引言, 以保持整个课程论文结构上的连贯性。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1. 模型设定。

课程论文研究题目选定之后, 就要考虑模型的设定和建立问题。一般来说, 模型优良的判别标准有:第一, 构建模型的基本准则与所得数据表现的现实相统一和一致。第二, 模型构建应与经济理论一致。第三, 构建的模型需要外生变量构成回归变量, 且构建模型中含有明确因果关系。第四, 参数应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 模型必须具有对数据的代表性和优良的拟合性。第六, 模型应具有尽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 模型的简洁性。设定模型首先要确定模型中的变量, 其选择的依据要根据研究目的, 以经济理论为指导, 抓住其主要影响因素和特征, 同时根据研究需要, 对所选变量进行取舍并加以检验, 以确保避免对变量设定的误差。当变量选择好之后, 就要对回归模型的函数形式进行设定, 使所设定的变量间函数形式能够体现变量间的基本关系。

2. 数据收集与处理。

在计量经济研究中使用的数据, 包括:统计年鉴数据、对外发布公报、实地调查数据和人为构造数据。可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主要有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和虚拟变量数据。如何取得用于实际计量的适合的样本数据, 是计量经济研究成败的关键。计量经济研究中所用数据, 要力求真实、可靠、完整, 数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所估计参数的可靠性, 对明显失真的数据, 应当予以剔除。收集数据工作结束后, 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先处理, 可进行一些初步查验与分析, 这样可得到调查数据的统计特征。

三、计量经济分析

当设定的计量经济模型确定之后, 就可利用所获得的数据来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广义差分法、工具变量等方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接着, 还需要进行模型检验, 主要从其经济意义、统计推断、模型预测等方面进行。此外还有模型诊断性检验, 主要包括变量检验、残差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模型检验不存在通行的模式, 每个阶段的检验需要大量地判断和验证, 不同学者使用的检验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 我们要避免在没有对模型进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仓促地下结论, 也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诊断和检验。最后, 利用我们选取的统计量数值对诸多模型的优劣程度做出判断。经过检验和调整后的估计模型是符合要求的, 接着就要对模型所提供的数量信息做具体的分析。根据研究目的, 可能是经济预测、结构分析、政策评价或验证理论。对实证分析结果做出说明:如回归系数正负符号、大小、经济意义、检验结果解释、不同估计方法的差异性等角度。

四、课程论文范例

1. 题目:

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2. 前言: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对农产品消费的研究也已成为目前社会科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 国内学者开展了消费者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转基因食品等认知、支付意愿和购买行为的研究, 且成果颇丰。区域特色农产品极具浓厚的地域特性, 它们在生产后被营销到当地, 会发生如何的意义?与当地消费者的互动如何?这成为了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在对郑州市240位消费者问卷调查基础上, 从微观层面探讨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状况、需求动机和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

3.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我们以面谈形式填写调查问卷, 调查人员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调查之前, 先于2011年3~4月、6~8月进行预调查, 并于2012年1~3月进行了正式、全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消费者基本情况、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认知和购买等内容, 获得240份有效问卷。根据所调查数据, 对消费者基本情况统计。

4.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的认知和购买、了解渠道、购买及目的、消费者对新疆库尔勒香梨的鉴别、质量安全性和价格水平的评价。

5. 计量经济分析:

模型采用以下函数形式表示。

Y=F (X1, X2, X3…X11) +μ

式中, X1, X2, X3…X11分别表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均收入、对健康的关注、对原产地的关注、销售推广介绍、亲朋好友的推荐、个人喜好、对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和对价格的评价, μ表示随机扰动项。本研究拟采用二元逻辑斯谛 (Binary Logistic) 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 回归模型可表述为:

式中, Y1为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 Y0没有购买过新疆库尔勒香梨;b0为常数项, bi是Xi的回归系数, μ为随机扰动项。

6. 结果分析: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回归分析, 由于本研究构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预测, 而是定量分析与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故在回归处理过程中, 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 (回归结果略) 。

主要研究结论:影响消费者购买主要显著性变量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对原产地关注、销售推介、个人喜好和价格水平评价等7个因素, 另外可知它们的显著性水平不尽相同。结合实际调研结果 (描述统计部分) , 进一步可知:新疆特色农产品有着较高的认知度, 相比较而言, 新疆库尔勒香梨和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市场认知度有待提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较高的评价, 同时也认为价格较高;消费者对新疆特色农产品需求动机存在多样性。

本文通过实际经济活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作为教学案例, 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具体操作和应用, 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 抽象地讲解理论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和一般范式对实际实证项目进行分析与研究, 能够让学生完成较高质量、有数据及数学模型支撑的“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 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改善, 及学生计量经济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李子奈, 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Holm L, 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 1996, 27 (1) :1-14.

[4]Boccaletti S, 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 2000, (3) :297-310.

[5]马述忠, 史清华.关于转基因产品“加贴标签”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 2002, (1) :40-45.

[6]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认知和购买行为的地区差别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5 (6) :113-121.

[7]钟甫宁, 陈希.转基因食品、消费者购买行为与市场份额———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费为例的验证[J].经济学, 2008, 7 (3) :1062-1078.

[8]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全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案例实证 篇5

(一)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并购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Fama, Fisher等 (1969) 提出事件研究法;Singh (1984) 最早利用事件研究法对相关并购与非相关并购进行比较;Healy、Palepu等运用会计研究法对1979年至1984年美国最大的50起并购业绩进行考察。陈信元和张田余 (1999) 用事件研究法对1997年兼并收购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冯根福、吴林江 (2001) 以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4个财务指标, 首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1994年至1998年的并购样本。

(二) 研究背景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是A股和H股同时的上市公司, 系山东潍坊市的国有企业, 属于装备制造业。这是一个利用资本市场、通过购并整合成商业模式的公司, 控制着另一家上市公司湘火炬。2005年发行A股吸收合并湘火炬完成后, 潍柴动力由一个纯粹的柴油发动机供应商转变成一个集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及整车为一体的综合生产商。并购后的企业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财务经营战略;实施产业整合, 强化核心能力和主导产业;实施财务组织与机制整合;推进财务管理组合和外部财务关系的整合。本次吸收合并完成以后, 公司将利用现有的平台, 以重型卡车零部件业务为核心进行整合, 发挥优质资源间的协同效应, 对非核心资产将根据公司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予以剥离, 进一步精干主业, 推动因重组而并入的整车业务成长, 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以换股吸收合并方式回归国内A股市场的第一家, 此次吸收合并开创了内地与香港两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 在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例, 是全流通背景下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第一并购案例, 是H股和A股两个不同法律环境下的并购, 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开创了新的模式。

二、研究设计

(一) 指标设定

本文借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细则》中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经营净利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 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以及股本扩张能力四个方面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了考察。

(二) 评价方法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 检验区间是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第三年 (2004年至2007年) 。

(三) 研究假设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购并行为是有效的, 有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

假设2: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购并行为是无效的, 不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

三、实证分析

(一) 样本区间的财务概况

主要情况如下:

(1) 万国测评截止至2008年1月28日的财务指标, 结果如 (表1) 所示。

(2) 交易所公告。2008年1月28日公告, 以及2007年净利润较公司公开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06年净利润增长约140%左右, 较2007年盈利预测增长约100%左右。2007年三季报披露:公司在重卡市场、工程机械市场、大型客车市场均出现了迅猛增长, 从而带动发动机业务的增长, 而控股子公司陕西重汽、陕西法士特齿轮基于同样的原因, 都出现迅猛增长, 致使公司报告期内盈利大幅增加。2007年8月23日公告, 股东大会同意转让天津鸿本等7家子公司股权 (6月14日公告, 适时出售符合集团出售非核心资产之政策, 转让大连鸿源等八家子公司股权, 造成月10209.5万净亏损, 出售款10119万元将用作集团一般运营资本) 。控股陕西重汽:据《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 截至2007年5月, 潍柴控股51%的陕西重汽共出售重卡2.62万台, 同比增长96%, 而同期全国重卡销量增长了64%, 截至2007年5月, 陕西重汽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了12.5%, 高于2006年的10.6%和2005年的6.8%。计划将陕西重汽的注册资本由89000万元提高到170633万元, 产能由目前的6万台提高到10万台。

(3) 样本区间的财务数据。样本区间的主要财务指标, 及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情况如 (表2) 、 (表3) 、 (表4) 所示。

(二) 经营状况分析

截止至2008年1月28日, 公司的每股收益2.7800元, 每股净资产9.5700元, 每股公积金1.6993元, 每股未分配利润5.4661元, 每股经营现金流2.4700元。目前流通 (万股) 17551.28, 总股本 (万股) 52065.36, 主营收入同比增长68.45%, 净利润同比增长124.57%, 净资产收益率29.03%。2007中期每股收益1.8700元, 2007年中期主营收入1534035.95万元, 2007年中期每股经营现金流1.0000元, 净资产收益率21.63%。根据以上数据, 流通股占33.71%, 流通率相对较高, 避免了一股独大的情况, 使得公司的股本结构较好。股权高度集中情况下, 控股大股东有足够的实力掌控上市公司的经营与治理, 可避免或降低一些不必要的谈判成本。但同时缺乏足够有效的相互制衡力量, 容易产生大股东完全控制、大股东侵蚀公司利润、剥削小股东的利益和监事会职能虚化等问题, 造成高昂的代理成本, 使得公司业绩下降。控股大股东的“一股独大”还有可能导致公司的决策缺乏公正性、民主性和正确性, 这又会造成决策失误, 减少公司市值。同时, 分析公司的财务指标可以得知, 公司的经济实力较强, 主营收入增长较大, 每股经营现金流增长了147%, 说明可以分发给股东的最高现金股利有了更好保障。

(三) 财务状况分析

分别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偿债能力分析。从短期与长期两方面看:短期偿债能力。偿债能力的衡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较债务与可供偿债资产的存量, 资产存量超过债务量较多, 则认为偿债能力强;另一种是比较偿债所需现金和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如果产生的现金超过需要的现金较多, 则认为偿债能力强。企业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 具有重要意义。对股东来讲, 不能及时偿债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但提高流动性必然降低盈利性, 因此股东希望企业权衡收益和风险, 保持适当的偿债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讲, 企业偿债能力不足可能导致其无法及时、足额收回债权本息, 因此债权人希望企业具有尽可能强的偿债能力。通过 (表5) 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公司的营运资本所占比例较少, 而营运资本是流动负债穿透流动资产的“缓冲垫”, 公司的营运资本少的政策, 使得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低, 但是对于股东来讲, 较低的流动性可以增加盈利性。长期偿债能力。一是总债务存量比率。从长期来看, 所有的债务都要偿还。因此, 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存量比率是总债务、总资产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比率包括: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和长期资本负债率。通过 (表6) 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并购湘火炬后的第二年增长了11.27%, 股东权益增长214827.06万元, 较2005年增长了91%, 与此同时, 公司的总负债也增加了1091277.39万元, 较2005年增加了479%。产权比率和权益乘数是两种常用的财务杠杆, 可以反映特定情况下资产利润率和权益利润率之间的倍数关系。通过分析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指标, 可以看出公司近几年有不断利用增加财务杠杆的趋势, 是否这种财务政策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再进行下一步的分析。不断增加债务, 一方面由于2005年收购湘火炬后, 公司资本需要增加;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利用财务杠杆的效果, 达到一定的盈利效果, 风险和收益是相匹配的。二是总债务流量比率。该现金流量债务比表明公司用经营现金流量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通过对样本区间的分析 (表7) 可以看出,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承担债务的能力较弱。三是结合两者进行分析。通过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 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弱, 主要是因为公司降低了流动性, 这一点符合该公司的实际情况, 因为公司是制造业行业, 降低流动性是合理的。

(2) 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相关指标如 (表8) 所示, 盈利能力分析如 (图1) 所示。 (图1) 可以直观的看出各个指标的增长幅度。从购并第一年到第二年, 潍柴动力的盈利能力是幅度较小的平稳增长的, 这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在有节奏性的稳定增长, 而不是大幅度的增长, 这符合制造业的性质, 说明公司的购并行为虽然在偿债能力上有下降, 但是从盈利能力上来讲, 购并行为是有利于公司的整体发展的, 公司现在处于一个初步稳定的发展阶段, 并且公司在进行购并时, 进行对无关资产或不良资产剥离, 以使公司的整体状况达到最优, 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了各项资产的有机结合, 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是指净利润和总资产的比例, 其反映公司从1元受托资产 (不管资金来源) 中得到的净利润。资产利润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 虽然股东的报酬由资产利润率和财务杠杆共同决定, 但提高财务杠杆会同时增加企业的风险, 往往并不增加企业价值。此外, 财务杠杆的提高有诸多限制, 企业经常处于财务杠杆不可能再提高的临界状态。因此, 驱动权益净利率的基本动力是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次数.通过 (表9) 的分析可以发现, 公司的资产利润率是逐渐增长的。可以用连环替代法来具体分析造成增长的原因。选取相同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 (表10) , 以保持可比性。销售利润率变动影响=销售利润率变动×2006年三季资产周转次数=-0.6%×1.45=-0.87%, 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动影响=2007年三季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次数变动=10.79%×1.19=12.84%, 合计=-0.87%+12.84%=11.97%。这一数字与表中的数字有差异是由于尾数差异造成的, 由于取得数据小数保留较少, 故会造成差异。由于销售利润率降低, 使得资产利润率降低0.87%;由于总资产周转率增加, 使得资产利润率增加了12.84%。两者共同作用使资产利润率增加11.97%, 其中总资产周转率增加是主要因素。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购并行为后, 公司的资产利用率不断增加, 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权益净利率。权益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股东权益之间的比率, 反映1元股东资本赚取的净收益, 可以衡量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权益净利率=净利润/股东权益。权益净利率是分析体系的核心比率, 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可以用于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由于资本具有逐利性, 总是流向投资报酬高的行业和企业, 使得各企业的权益净利率趋于接近。权益净利率也可以表示为:权益净利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次数×权益乘数=资产利润率×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总资产/股东权益。通过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权益净利率分析 (表11) , 可以得出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强。在发生购并行为之后的两年里, 公司的盈利能力逐渐增强。这里同样可以用逐渐替代法进行因素分析, 选取相同的时间段的数据 (表12) 。按本年销售利润率计算的上年权益净利率=2007三季销售利润率×2006三季总资产周转次数×2006三季权益乘数=10.79%×1.45×2.4969=39.0652%。销售利润率变动影响=39.0652%-41.24%=-2.188%、资产周转率变动影响。按本年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计算的上年权益净利率=10.79%×2.69×2.4969=72.4728%, 资产周转率变动影响=72.4728%-39.0652%=33.4076%。财务杠杆变动影响。财务杠杆变动影响=126.53%-72.4728%=54.0572%, 合计=-2.188%+33.4076%+54.0572%=85.2768%。通过分析可知, 由于财务杠杆的增加, 使得权益净利率增加了54.0572%;由于提高资产周转率, 使得权益净利率增加了33.4076%;销售力利润率的变动, 造成权益利润率减少了2.188%。三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权益净利率增长了85.2768%。

(3) 股本扩张能力分析。1999年10月, 潍柴厂收购了四川长江柴油机厂, 扩大了WD615系列柴油机的生产能力。2002年12月, 潍柴厂以有关生产及销售WD615、WD618系列柴油机业务的经营资产与负债及现金出资, 联合其他注入现金的发起人成立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11日, 潍柴动力 (股票编号2338) 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成绩斐然。2005年8月, 潍柴动力成功收购湘火炬, 延伸了自己的产业链条, 拓宽了发展空间。2007年4月30日, 潍柴动力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 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最具创新的第一例“Hto A”案例, 同时打通了目前中国最优质重卡资源的产权脉络。通过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年发展情况分析可以得知,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从原来的一个国有企业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其本身就是在不断扩张自己的实力, 其具有很强的股本扩张能力。本文结合一些财务指标, 来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分析。通过 (表13) 、 (表14) 及 (图2) 的数据可以看出, 公司的总资产较2004年比已经增长了327.8752%, 股东权益增加了109.0033%。公司的规模不断变大, 公司的发展日渐成熟和稳定, 2005年收购湘火炬后, 可以明显的看出公司的整体规模扩大了近32.21%, 到了2007年, 由于对公司的内部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整合和剥离, 使得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整体规模更加扩大, 2007年净利润较公司公开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的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06年净利润增长约140%左右, 较2007年盈利预测增长约100%左右。

(4) 成长能力分析。1990年及1994年, 潍柴厂分别开发及推出供发电机组、工程机械及船舶用的不同型号WD615系列柴油机。2001年, 潍柴厂成功开发及推出达到欧I标准的WD615及WD618系列柴油机。2002年, 潍柴厂再将WD615系列柴油机改良, 达到欧II标准。2003年3月, 潍柴动力的WD618系列柴油机成功达到欧II标准。2004年3月1日, 潍柴动力通过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成为国内率先通过此项认证的柴油机生产企业。2004年9月, 潍柴动力被授予“2003中国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100强”。2005年1月, 潍柴动力获2004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奖”。2005年3月, 推出符合欧III排放标准的蓝擎系列发动机WP10、WD12。2006年, 潍柴动力被中宣部评为“自主创新典型企业”。2006年, 潍柴动力被授予“2005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006年, 潍柴动力分别荣获“中国机械500强”, 名列第22位;中国“工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中国首批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2006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 名列第71位;“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第二届中国企业教育百强单位”、“山东省机械行业十大自主创新品牌”荣誉称号。2007年, 潍柴名列“2007中国企业500强”年度排行榜第161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第79位;列动力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第1位。2007年, 潍柴第25万台发动机下线, 创造世界级新高度。2007年潍柴动力荣获“全国质量奖”。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努力, 不断成长, 使得自己成为制造业的龙头, 这一切都说明, 潍柴动力具有很强的成长能力, 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 并且带动制造业的发展。

通过对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多方面的分析, 可以发现其购并行为是有效的, 而使公司的整体综合素质得以提升不仅是因为这次成功的购并行为, 对于购并以后的资源整合是最为重要的。在以上的财务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 通过购并以后, 公司的资产周转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购并不仅是两个或多个企业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资产最优化配置, 而不是一味追求公司规模的单纯扩大。购并的立足点要介于合理优化资源和善于进行资产整合, 这样的购并行为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才能使企业在该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使得自身不断发展, 甚至超过原先的水平, 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向东、宿成建、朱顺林:《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3期。

[2]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1999年。

[3]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4]朱江:《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经营业绩》, 《经济研究》1999年第11期。

[5]李善民、曾昭灶:《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

[6]Healy, Palepu, Rubac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

案例实证 篇6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大学通过评价进行排名, 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和发展趋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向普及化推进, 高校之间的竞争和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剧烈, 市场机制也开始引入高校或高教事业管理中, 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调节作用。在未来的10多年时间里, 我国高校尤其是广大的地方普通高校将面临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的新一轮“洗牌”。在这种大环境和大背景下, 无论是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 还是社会各界, 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各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比较优势, 以及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的情况, 而大学评价正好能满足这种广泛的管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影响。

社会需要通过排行榜来了解大学, 大学也需要借助排行榜提高知名度。大学排名不仅会影响到政府、家长、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选择, 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自身的发展, 对学校的生源质量、引进师资质量、吸收社会资金、开展科技合作及转让科技成果、取得政府投入支持等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国科发政字 (2002) 202号文件第13条“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 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精神的指引下, 随着各类科技数据库和教育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 逐渐完善的大学评价排名不断细分化、人性化和规范化, 可信度将越来越高, 这对引导学生择校、引导政府和社会资源配置、吸引国人关注高校、促进大学竞争等方面将产生更大的作用。高校排名是一个动态的行为, 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 有利于高校发挥比较优势, 找出问题所在, 明确改革方向, 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效率和管理水平, 推动学校的开放, 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全国高校排名的非政府机构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迄今为止, 我国先后约有15个单位发表过近40个大学排行榜。同时, 排名机构日益扩大化、多元化, 评价内容呈现细分化、人性化趋势, 评价结果发布正逐渐规范化, 选择在相对固定时间段分层次在媒体和期刊上发布。这些排名榜有粗有细, 既有综合排序, 又有分类别、区域、学院、学科和专业的排行, 分别为高考、考研、留学等服务。排名机构采用的指标也有不同的计量标准和计算方法,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大学各方面的状况, 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政府主管部门起不到的作用。目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大学排行榜。综观国内大学排行榜, 虽然起步很早、发展较快、机构和方法也很多, 但各机构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都有所差异, 由此对同一所高校的排名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距, 所以这些排行榜至今还难以令人满意, 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所立足长远的理性大学, 应客观地对待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 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大学评价及其排行榜。考虑到在目前国内各类非官方机构中,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广东分院 (以下简称广东分院) 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在全国的影响面最大, 体系相对完整, 本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广东分院排名数据, 以广东分院发布的排行榜为分析重点。

二、主要排名榜的特点和趋势

1. 主要排名榜特点

(1)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广东分院指标体系只有2个一级指标和4个二级指标, 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 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网大有教育投入指标 (物资资源、教师资源、学术资源) 和教育产出指标, 还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 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相对性;中国校友会侧重教育投入指标, 数据全部公开, 有对学校声誉的调查和评分, 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绝对性;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侧重于教育产出指标, 突出体现分类评价, 兼顾指标内容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2) 人才培养 (学生情况) 得分计算。广东分院关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有一个重要疏误——以生源质量和数量代替人才培养质量;网大以一级指标——学生情况, 二级指标——录取新生质量 (5.9%) 和研究生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 (6.1%) 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虽然质量与本科学生规模无关, 但是与研究生规模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校友会以学生获奖情况作为人才培养得分, 权重3.54%+1.77%+1.77%=7.08%。相对而言, 这三者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缺乏毕业生就业率、校友捐赠、留学生比率等分析指标, 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基本弥补了上述缺陷, 加了留学生比率5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13.79%、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1.11%等三级指标, 与教育部2006年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较为接近。

(3) 科研得分计算。 (1) 广东分院以中国从事理工科研究的人数大致是从事文科研究人数的4.3倍, 确定评价指标中的自然科学研究权重占34.78%, 而社会科学研究权重占8.17%, 此外, 广东分院的指标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 都与人数和规模成正相关, 其指标体系的指挥棒和调控方向是引导大学追求规模, 缺乏应有的效益分析指标。 (2) 网大关于科研计算方面较为简洁, 在科研计算赋值方面参考了广东分院的体系, 但在整个指标体系中采用人均指标排序前, 有必要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 其排序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学校的学术成果在综合序列中的位置。因此, 在科研得分计算方面, 广东分院的算法应该与网大的融合, 首先, 借鉴广东分院对不同类、不同质大学的科研得分, 通过转换系数实现其可比性;其次, 采用网大人均指标, 并根据各校两类人数占本校总研究人数的比例来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权重之比, 这样计算结果会更为科学、客观和公正。 (3) 校友会以科研学术和学科建设来计算科研得分, 指标内容都是硬性指标, 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8.85%) , 国家级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5.31%) 和国家级重点学科 (8.85%) 赋予权重系数较大, 指标体系的设计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 但对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科研队伍与基地、科研产出、成果、科研项目与经费及效率与效益来计算科研得分, 指标较全面, 也都是硬性指标, 其中国家科技创新团队 (55.84%)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31.96%) 和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48.75%) 赋予权重系数较大, 缺乏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指标体系的设计, 也侧重国家对重点大学投资的排行, 对非重点大学办学特色彰显不够。

(4) 分类排行。 (1) 广东分院分类排行比较全面, 尤其是对大学分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并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网大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 (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 分类的排行。 (3) 中国校友会只按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 (国家投资、科研学术、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学生奖励、学校声誉) 分类的排行。 (4)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分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和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大学、省市、类型排序。

总之, 国内四大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广东分院侧重教育产出的评估, 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 其指标更多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规模状况和科研实力;网大侧重于教育投入和产出的评估, 评估指标具有弹性, 其指标比较全面地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大学从教育投入到教育产出的状况;中国校友会侧重对重点大学教育投入的评估, 基本上是硬性指标, 校友会指标只是帮助考生和家长理性分析学校教育投入的状况;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价起步晚、起点高, 遵循“分类评价、同类比较”原则, 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其指标较全面的帮助社会各界 (包括企业界) 和全体社会成员 (包括学生、家长等) 深入了解高校, 从而明确企业或个人的教育投资方向, 选准适合自己情况的高校和专业。

2. 排名实践的大致趋势

综观我国十多年来高校评估排名实践历程, 其早期以科研成果排行为主, 集中在自然科学、理工类专业, 完全依据公开的客观数据, 排行评估的指标、主体、结果发布途径相对单一。随着高校排名评估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改进, 今后的高校排行评估大致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主要趋势:指标体系逐渐成熟, 更加重视效率和绩效, 综合排名与分类排名并进和突出分类单项排名,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 学校声誉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 排行评估主体和评估结果发布途径日益多元化, 研究生教育单列排行制度化, 要求高校的基层信息档案规范化、数据库化、计算机网络化等。

三、南京工业大学在《中国大学评价》中的排名综述

鉴于暂时无法取得不同有关排名的详细数据, 这里仅对2006年《中国大学评价》的综合排名表进行简要分析。在这个排名榜中, 南京工业大学以15.40的总得分排在全国第75位、江苏第11位, 扬州大学以19.86的总得分排在全国第60位、江苏第9位。2003—2005年, 南京工业大学在江苏排名一直稳定在第10位, 2006年下降到第11位, 是由于河海大学以16.53的总得分排在了第10位。而扬州大学近三年在江苏排名稳定在第9位, 但全国总排名与南京工业大学一样也在下降。

1. 研究生培养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得分近3年分别为2.38、2.39、2.44, 增长缓慢, 均低于扬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 这与兄弟院校学科点数量增长迅速有很大关系。在江苏11强高校中南京工业大学该分值一直是最低的, 与综合排名稳居江苏第12位的江苏大学得分相当, 比江苏12强均分最少的2006年还少5.81分。扬州大学近3年降中略有升, 比南京工业大学平均高1分左右。

2. 本科生培养

广东分院评估指标注重办学规模, 本科生规模较大一直是南京工业大学提升综合排名的极为重要的因素。近3年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培养得分在递减, 分别为10.91、9.24、7.66, 排在江苏12强高校的第4、5、7位, 全国高校的32位左右, 与我国研究型大学数量相当, 都略低于扬州大学得分。

3. 自然科学研究

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得分一直在递增, 但2006年略有下降, 在江苏11强高校中, 仅高于南师大1分左右, 低于扬州大学0.9—1.6分, 也低于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许多, 而扬州大学这几年得分略有增加。2004年, 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综合实力排中国大学85位 (B级) , 在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百强中排72位 (B级) , 居江苏第11位;扬州大学的全国排名是69位 (B+级) 与63位 (B级) , 江苏排名第8位。2005年, 南京工业大学和扬州大学分别居中国大学自然科学研究70位 (B级) 、63位 (B级) , 江苏的第8位和第10位。

4. 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在二级指标中的权重为8.17%, 该指标南京工业大学得分一直非常低, 2003—2006年得分是0.04、0.06、0.09、0.22。虽然近几年有了一定的增长, 但在全国百强高校中 (更不用说其中的工科高校) 仍处于倒数3名左右, 仅比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等少数纯医科大学略高一点, 北京化工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近几年得分是南京工业大学的4—10倍, 江苏12强高校最低得分都是南京工业大学得分的4—12倍。2004年扬州大学 (1.24分) 排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100强第85位, 江苏第6位;2005年扬州大学 (1.51分) 排中国大学社会科学研究100强第71位, 江苏第5位。

四、基于南京工业大学的排名指标剖析

由指标可以看到, 两校合并后学校开始成为中国百强高校, 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建设, 学校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综合排名呈“∧”字形发展, 总体上在60—70位。在“十五”后期, 由于指标体系与权重的调整, 本科生中民办比例增大等因素, 2005年南京工业大学被中国海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山西大学4所大学超越, 从2004年的第63位下降到第67位, 2006年再被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海大学、云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7所大学超越, 下降到第75位。在2006年以后的排名榜中, 虽然民办生与公办生分2个代码招生, 由于EI和实用新型专利得分下降, 如不调整有关政策和实施有效对策, 南京工业大学的排名仍将有可能再次降低。

在广东分院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与南京工业大学的关联度较大的几项指标中南京工业大学发展优势和劣势。本科生培养是最优势指标, 权重是37.99%, 由于本科生培养是由本科毕业生人数、本科生生源质量两项指标构成, 前项指标是南京工业大学的最主要优势之一, 无论在全国还是在江苏, 本科生总规模较大一直都是比较优势, 但自2006年开始浦江学院以独立代码招生, 同时从2003年起为迎接本科教学评估, 南京工业大学已每年减招公办生500名以上, 所以按新口径统计的今后几年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规模预计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对于第二项指标, 不计算民办生高考录取分数在内, 生源质量在2006年后应该会有所提高。人才培养另一指标是研究生培养 (权重19.01%) , 主要取决于毕业研究生人数, 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招生扩张很大, 但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下, 全国百强高校包括全国前150位的高校也都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而且南京工业大学扩招幅度受学位授权点、师资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同时北京化工大学等相关竞争高校基数和基础普遍比南京工业大学要大、要好, 要在未来2—3年内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困难不小。如果不考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纳入指标体系因素, 扩招增加人才培养得分效应最快可能在“十一五”后期凸显。

自然科学研究指标权重34.74%, 仅低于本科生培养37.99%, 其分值依次决定于SCI CITA5.25%、CSCD CI-TA5.24%、省部级奖3.76%、SCI3.48%、科技专著2.36%、EI2.09%、国家级奖1.56%、其他专利1.47%等11个主要指标。2006年南京工业大学在该指标得分略有下降, 主要原因可能是EI和专利的权重下降所致。多年来南京工业大学与扬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在该指标得分差距主要是差在SCI、SCI CITA、CSCD CITA、EI上面, 是短期内能够见成效的重要影响因子, 合计权重为15.38%, 这应该成为南京工业大学提升排名的主攻方向, 几乎任何一个学校通过重视和努力都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 是一个比较活跃的指标, 是最为敏感、弹性较大的影响因子, 而且在这方面南京工业大学有较好的基础和潜力, 关键是引导好、组织好。同样, “科技专著”这个三级指标也是一个活跃的指标, 与国家级奖、省部级奖一样, 能与课题的研究、结题相结合, 是南京工业大学作为特色工科院校提升排名应有的增长性因子, 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重视、引导和组织。EI指标南京工业大学比扬州大学强, 但因为EI指标的最大缺陷是没有引文, 质量难以评价, 在广东分院指标体系中其权重持续被降低、直至取消, 这对南京工业大学很不利, 必须足够重视并研究对策, 如采取适当政策鼓励和导引有关教师尽量适应和投稿SCI期刊。“专利”指标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的相对优势项目, 应进一步挖掘和加大组织力度。据估算, 只要自然科学研究指标分值提高1分, 南京工业大学全国综合排名就可以提升3—6名。

最后一个二级指标是“社会科学研究”, 主要影响因素是CSSCI 4.46%、社科专著2.46%、国家级奖0.67%、省部级奖0.57%等7个指标, 这是南京工业大学综合得分和排名的软肋所在。它虽是南京工业大学失分的“重灾区”, 但仍有可为之处, 是短期内能够见效的弹性因子, 主要是在SSCI、CSSCI等期刊论文方面, 有较大潜力可以激活。从上面有关数据表可以看出, 扬州大学仅凭借该指标平均多出1.4分左右的差距拉开南京工业大学综合排名4—6位, 同时, 也应该看到在研究生部论文发表实行报销版面费的政策等催化下效果明显, 南京工业大学得分从2004年的0.09增长到0.22, 增幅高达156%, 这说明南京工业大学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潜力是很大的, 南京工业大学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平台初步搭建, 教师和研究人员总量不小, 只要政策进一步落实到位, 广大教师、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这种增幅完全能够继续保持甚至于再提高, 那么预计到“十一五”中后期左右, 南京工业大学该指标得分就可以接近或达到全国百强高校中工科院校的平均分, 南京工业大学综合排名因此会前进2-4名。所以南京工业大学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政策, 动员一切积极因素, 精心组织和引导, 使教师、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注重国内论文的投稿方向, 特别要瞄准CSSCI, 要特别鼓励他们发表的论文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和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检索期刊。同时, 南京工业大学还要下决心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整合资源组织好文科项目申报, 把论文专著撰写和报奖结合起来。

综上分析, 在以上各类主要指标中, 论文指标应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的重点主攻方向, 自然科学方面重点是SCI和CSCD, 社会科学方面重点是CSSCI, 力争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大的突破。而省部级以上奖励指标和专著指标也是与科研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必须进一步强化科研项目的组织力度。

五、有关政策和建议

在以上初步分析的基础上, 鉴于论文指标得分已经成为制约南京工业大学在全国大学综合排名前进的瓶颈, 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各种水平评估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 以及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 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倡导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要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中牢固树立“以成果论英雄”的主导思想, 要宣传杰出科技人才尤其是优秀青年科研骨干的优秀事迹,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鼓励全校教职工支持科学研究, 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

2. 进一步加大科研的组织和管理力度,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科研项目是论文、获奖、专著和专利的生产载体。要继续发挥南京工业大学组织承接大项目、大课题的优势, 总结经验, 严格各类科研课题的统一归口管理, 充分整合资源, 加大各类各级课题的申报组织和管理, 强化对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和项目进展情况的定期检查, 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 建立和健全校内项目孵化制度, 设立专项资金, 尤其对青年教师、青年学术骨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要在经费、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 高度重视, 统筹规划, 多管齐下, 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目前, 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大学评价机构绝大部分都已经把“学校声誉” (社会声誉、学术声誉) 指标纳入指标体系, 其权重还有加大之势, 必须高度重视并制订外宣工作专项规划, 联合宣传部、校友办等有关部门, 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类新闻载体, 针对两院院士 (社科院研究员、长江学者等) 、校友、示范/重点中学校长、中学生等, 创新宣传手段、方式、方法, 滚动地向社会各界主动宣传南京工业大学各方面的特色、亮点、人才和成果, 扩大学校对外的影响力, 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实现外宣工作的系统化、全时化、全员化、制度化、规范化。

5. 由学报编辑部会同各专业学院、有关部门, 研究制订南京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发表论文期刊目录 (暂行) , 适当加大本校学报的考核权重, 引导师生员工的论文投稿, 逐步使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纳入CSCD期刊源。

6. 可以参照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对学术成果更优厚的奖励政策, 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生献身科技, 勇于攻关的精神。

7. 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 落实全员就业战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指标是官方和非官方机构大学评价排名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显性指标, 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综合排名, 进而影响学校的生源质量, 学校要围绕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个中心, 切实配备条件, 制定奖励政策, 实现科技推广、招生宣传和就业服务“三联动”。

8. 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 对所有未达到博士学历的年轻教师 (确定年龄标准) 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安排进修提高和系统培训的学习计划, 实行有计划的优胜劣汰制度, 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形成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博的精神面貌, 增强危机意识。

9. 从新设计改造目前南京工业大学网站的主页, 根据针对网站访问量的研究, 网站访问人数进入下一页面存在减少2/3的规律, 南京工业大学网站主页应该采取商业化网站吸引访问者的页面设计方案, 增加主页信息量, 特别是增加宣传学校各项成果、媒体对南京工业大学报道, 以及相关链接网页, 使学校的对外窗口更好地发挥宣传南京工业大学的作用。

10. 进一步健全学校综合数据统一归口审核与管理机制, 完善网络信息数据发布制度。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网络化的发展, 大学评价排名机构主要通过网络获取高校各种综合数据信息, 社会各界主要通过网络获知高校相关信息数据已是大势所趋和不争事实, 而关于高校的网络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主页及其所属相关链接, 学校主页及其所属相关链接上的信息数据是否具有公开性、便捷性、完整性、时效性、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随着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各种大学排行榜的持续推出, 大学排行问题日益引起高校等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重视。基于科学发展的高校排名的比较研究, 已经成为一些有识高校决策者的战略命题。本文作者首先对我国大学排行实践的基本脉络进行了回顾, 进而根据有关数据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排名,特点与趋势,南京工业大学,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武书连, 吕嘉, 郭石林.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 .

[2]陈玉琨.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6) .

[3]中国校友会.http://www.cuaa.net/2004.

案例实证 篇7

(一) 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

并购融资是指某一企业为了合并或是收购另外的一家企业而进行的融通资金的活动。也就是并购企业为了促进并购活动的良好发展, 重新设计并购双方资本构架, 在借助财务杠杆的资本市场帮助下合理合法融通资金的行为。就目前常见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我国企业的并购融资方式见图1。

(二) 影响并购融资的主要因素

在并购融资中, 有很多因素不受企业主观控制。首先是并购环境, 规范的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开展并购融资, 另外就是并购的原因, 企业每进行一项并购活动都有其不同的原因, 企业并购原因的不同则会使选择并购的选择方式有所不同, 企业并购的主要方式可以大体划分为现金、资产和股票等。企业选择的支付方式不同就会使其融资工具产生差异, 最终会对融资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

二、国内外并购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 我国并购融资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还比较匮乏, 相对应并购融资可选择的工具也就比较少, 我国越来越多的并购活动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进行,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太小, 融资机制还不够完善。

(二) 国外融资并购的发展概况

1956年,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 (Modilgliani) 和米勒 (Miller)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资本成本、公司融资和投资理论》一文, 提出了MM定理。这一定理的提出就创立了现代融资结构理论开创了融资结构的研究, 使其成为一种严格而又科学的理论, 并且认为存在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 企业负债率100%才是最佳的融资结构。。其中美国的并购融资案例是在全世界比较成功的, 美国并购融资活动中的主要几种方式如图2。

三、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对其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 吉利并购沃尔沃案例的介绍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凭借188亿美元另加票据的方式并购福特旗下沃尔沃汽车企业全部的股权和相关资产, 于2010年8月2日完成交割, 这是一次典型的企业实力相差悬殊的并购案。在吉利并购沃尔沃的这次非常成功的案例中, 吉利公司付出的18亿美金中只有少部分的自有资金, 而大部分来源都是外部融资, 可以看出如果企业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对这次并购的顺利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并购前后财务指标比较

1. 偿债能力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在一定期间内企业能否及时归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其中包括偿还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能力。具体分析了偿债能力的基本概念后, 得知偿债能力有助于对于未来收益的正确预测, 明确企业将会遇到的风险以及可否持续经营。为了更为准确的表示并购前后各项财报指标的综合变化, 以2007年至2013年并购前三年和并购后三年的年报为依据做出了吉利公司的偿债能力分析。

可以看出, 在2008年这一点上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出现极值, 原因就是在发生并购前吉利公司为并购活动的顺利开展积累了一定的利润, 从而使流动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的原因, 吉利的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以2010年为并购点, 2008年至2011年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但从2011年年报数据可以看出, 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甚至开始上升的趋势。2013年的流动比率为1.29, 表明短期偿债能力稍有不足, 可能导致存货的积压。吉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低于1, 这说明吉利公司很好地利用了财务杠杆。

数据来源: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007~2013年度年报

2. 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就是以获利为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 这是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企业的股东、债权人或是经营管理者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非常关心。如图4, 采取吉利公司2007至2013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对其盈利能力的评估。

从两个财务指标看出, 总资产收益率在2008年达到极值, 其获利能力最强, 下降至2011年后缓步上升, 说明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 (包括净资产和负债在内) 在经历2010年并购活动后缓慢增强, 原因在于2010年吉利公司成功并购活动后负债融资的比例有所增强, 吉利的资本构成发生了改变, 资产负债率为0.627, 公司资产的盈利比率就相对较高。

3.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比率是用资产周转速度衡量企业组织和营运特定资产能力的指标, 企业的周转速度越快反映其偿债能力越强, 所以采用吉利公司并购前三年和并购后三年的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分析其营运能力。

数据来源: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007~2013年度年报

分析财务报表可知, 存货周转率从2007年到2008年是上升的状态, 在2008年增长了10.90, 表明存货的周转速度快, 变现能力强, 进而则说明吉利企业具有较强的存货营运能力和较高的存货管理效率。2007年到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尽管有所波动, 但整体趋势也还是逐步上升的, 其中2009年的涨幅较大, 尽管2011年总资产周转率下降了, 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吉利并购沃尔沃这一年正处于整合阶段, 所以该企业的综合运营能力较弱。但是其数值还是高于并购前2009年以前的总资产周转率, 但存货周转率在2009年到2011年这段期间表现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 在其企业年报中得出, 吉利公司的销售成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造成了存货的增加, 从而导致存货周转率下降, 流动性变差。

(三) 吉利并购沃尔沃后面临的风险

伴随着吉利并购沃尔沃事件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风险, 第一是维持品牌的风险, 众所周知沃尔沃早已纳入世界高端品牌, 但吉利公司作为一个低端品牌, 在经历并购后就会有消费者考虑到两者的合并会不会影响到沃尔沃这个高端品牌的质量。第二是关键技术使用权问题, 倘若沃尔沃公司的核心技术未能被吉利公司获得, 并购后的经济效益将大受影响。第三是公司文化融合而产生的问题, 关于跨国并购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两者在分级决策风格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第四是高端人才的流失风险, 如果并购后企业的骨干由于企业未来的不确定性离开将会使沃尔沃徒有一个品牌而未得其精髓。第五是经济上的风险, 吉利公司在付出18亿并购价后, 后续的重组也很可能超出预算, 从而导致其未来投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沃尔沃公司的原先的高薪员工和自有的退休员工也成为了一项不小的支出, 还有就是沃尔沃原来的债务纠纷还可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 中外财务系统不匹配, 汇率风险等问题造成了高昂的品牌运营成本和后续资金的投入, 是吉利并购后进行国际经营的关键问题。

数据来源: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2007~2013年度年报

四、针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存在问题提出的可行性建议

一是根据融资工具相对单一, 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 需要提出将融资环境改善, 寻找出更多并购融资渠道的出路。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主要方式基本都具备, 但由于我国经济市场的不完善和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限制, 一旦具体到并购融资方式和工具中, 开展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可选择的融资工具就会受到限制。因此, 要想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及支付方式的现状, 就需要政府适当降低企业上市门槛、放松贷款限制、完善我国资本流通市场, 同时允许上市公司进行多类型的融资活动。

二是根据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中的不规范的操作现象, 需要加强制度创新, 严格管理并购融资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我国或多或少的会限制一些并购融资工具的使用, 就有企业想要谋求发展而使用了一些并不合理的融资方法, 这个问题会对付出资金的一方来说存在一定风险。针对公司并购存在的盲目性我们应该加强并购风险管理意识, 还要积极的探索担保运行机制, 促进并购企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是根据我国上市公司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需要提高金融中介机构的实力。在并购融资中, 信息不对称问题十分严重, 例如为了使吉利和沃尔沃两个品牌之间的干扰降低, 独立运营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并购交易完成后沃尔沃公司的总部依旧设立在瑞典, 吉利公司借助于两套领导系统服务于不同的消费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减少了高端人才的流失风险, 还能保证沃尔沃的品牌质量。另外, 财务方面的整合也非常重要, 所以, 不仅应该对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加以整合, 还应该关注其内部的绩效评价, 在完成公司并购后, 在财务方面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 目标企业必须按照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伟男.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对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 2013.

[2]张旭.吉利并购沃尔沃绩效分析[D].辽宁大学, 2013.

[3]唐蓓.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投融资行为研究[D].山东大学, 2009.

[4]李良成.吉利并购沃尔沃的风险与并购后整合战略分析[J].企业经济, 2011 (01) .

[5]任高菱子.企业并购财务绩效分析[J].会计之友, 2013 (10) .

[6]郑霖霖.吉利并购沃尔沃融资及财务分析[J].商业会计, 2013 (18) .

案例实证 篇8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力图通过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内部质量保障的作用和成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8所不同层次、类型和国家的大学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座谈,了解不同人群对内部质量保障的重要性、作用、现状和问题的认识。这8所高校以公立和私立的综合性大学为主,分别是中国厦门大学、巴林的巴林大学、孟加拉国美国国际大学、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智利塔尔卡大学、肯尼亚晨星大学和南非自由州大学,参加访谈和座谈人员包括一线课程教师、学校内部质量保障部门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等,他们熟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了解本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大都亲身使用过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对这些人员的访谈和座谈,提取与内部质量保障结构、方法、工具和效果等实践相关的核心要素,并设计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情况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在全校范围内发放内部质量保障调查问卷,问卷主要以选择题类型为主,目的是对访谈阶段筛选出来的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和成效相关核心概念和要素进行验证,并获取内部质量保障的整体情况、主要作用、实际效果、工具使用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程度和重要性信息。

第三阶段是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选,剔除无效的或者不完整的问卷,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各所高校的数据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结合文献研究和访谈座谈信息对最终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了解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实施情况、主要作用和实际效果、工具使用和反馈情况以及对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贡献程度。

二、研究对象和过程

(一)调查对象和类别

本次问卷调查历时3个月,在8所高校进行,共收到有效问卷2227份,其中教师1213份,行政管理人员1014份。教师中有教授职称的有172人,占14%,副教授职称408人,占34%,讲师职称341人,占28%,助教219人,占18%,其他6%;行政管理人员中有学校领导79人,占21%,学校部门负责人130人,占13%,科室负责人168人,占17%,无领导职务403人,占40%,其他占9%。

(二)调查内容

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和成效的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分为5个部分:

1.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实施情况,包括参与调查人员对校内质量保障实施情况的认识,如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政策和具体措施的出台情况等。

2.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作用,根据文献分析和访谈,提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作用在于5个方面:与外部标准保持一致、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问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和效果、控制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重要程度了解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内部质量保障主要作用的认识。

3.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实际效果,主要从3个方面来认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效果:对高校的整体贡献,对提升教学、学习效果的贡献,对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贡献,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内部质量保障贡献程度的认识,判断内部质量保障在学校发展、教学和学习质量提升以及管理效率提升的贡献程度。

4.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使用和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和访谈座谈,先选择较为常用的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如课程评价、专业评价、教师监督、专业自评、专业监控、学生评价、毕业生跟踪研究、雇主满意度调查、雇主参与专业修订、就业分析、学生能力测量等,并将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作用和影响具体化为扩大课程内容的覆盖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表现、提升学生学习表现和改善教学条件等。从不同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被使用程度和不同质量保障工具对教学、管理等的作用程度两方面开展问卷调查。

5. 影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包括领导支持、经费激励、学生参与、具体保障举措、数据信息系统、透明的保障流程、保障过程评价、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了解这些因素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作用发挥的影响程度。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

1. 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作用。

被调查对象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作用判断较为一致。教师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作用为:满足外部质量保障标准的要求(34.2%)、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问责(23.4%)、质量改进(20.03%)、提升组织学习能力(12.8%)、控制(8.5%);行政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作用为:满足外部质量保障标准的要求(30.67%)、质量改进(23.8%)、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问责(22.05%)、提升组织学习能力(12.57%)、控制(8.5%)。说明目前内部质量保障仍是以外部质量保障的要求和标准推进的,还未内化为高校自觉行为。(见图1)

2. 内部质量保障的实际效果。

通过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对高校整体质量的提升、对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管理决策能力的提升、对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行政效率的提升3个方面的问卷,调查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对内部质量保障工作在高校实际工作中效果的认可程度。每个方面有6个等级“非常高”“高”“一般”“低”“无”“不清楚”,统计结果如下:50.5%的教师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高校整体效益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48.5%的教师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管理决策能力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49%的教师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行政效率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53.96%的行政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高校整体效益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61.65%的行政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管理决策能力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60.86%的行政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在提升行政效率上起到了“非常高”和“高”的作用。总体来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实际效果受到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认可,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内部质量保障实际效果的认可程度明显高于教师。(见图2和图3)

3. 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使用和影响。

(1)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使用和反馈。与教师相关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包括课程评价、专业评价、教师监督、专业自评、专业监控、学生评价、毕业生跟踪研究、雇主满意度调查、雇主参与专业修订、就业分析、学生能力测量等,行政管理人员相关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包括内部评价、单位外部评价、资格认证、目标达成等。通过对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这些工具的程度和得到反馈的程度的问卷调查,发现课程评价(3.52)和专业自评(3.11)是教师使用率最高的两种质量保障工具,资格认证(4.15)和内部评价(3.93)是行政管理人员使用率最高的两种质量保障工具,与此对应,这四种工具也是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得到反馈信息最多的质量保障工具,分别为3.66、3.47,4.91、3.93。(见图4)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有相同的反馈值,总体来看,各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得到的反馈值普遍高于被使用值。

(2)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将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对教学和学习影响分解为增加课程内容覆盖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提升教师教学表现、提升学生学习表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6个方面,分别对11种质量保障工具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工具对高校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见图5)在增加课程内容覆盖面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雇主参与专业修订(3.63)、雇主满意度调查(3.51)、专业评价(3.50);在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专业评价(3.49)、就业分析(3.46)、雇主参与专业修订(3.44);在提升教师教学表现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专业自评(3.50)、课程评价(3.45)、教师监督(3.44);在提升学习生学习表现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学生能力测量(3.39)、课程评价(3.31)、教师监督(3.22);在改善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专业自评(3.36)、课程评价(3.31)、就业分析(3.27);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上,影响程度最高的3种工具依次为就业分析(3.46)、雇主参与专业修订(3.38)、毕业生跟踪调查(3.29)。

(3)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对管理的影响。将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对管理的影响分解为提升学校战略规划能力、加强学校基于证据的决策制定过程、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形成服务导向的行政管理机制4个方面。在提升学校战略规划能力上,影响程度最高的工具为高校外部评价(3.49);在加强学校基于证据的决策制定过程上,影响程度最高的工具为高校内部评价(3.44);在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目标达成上,影响程度最高的工具为资格认证(3.51);在形成服务导向的行政管理机制上,影响程度最高的工具为资格认证(3.50)。(见图6)

4. 影响内部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因素包括:高校领导支持程度、是否有经费激励措施、学生参与程度、是否有具体保障举措、是否有完善的数据信息系统、是否有明确透明的保障流程、能否对保障过程开展科学的评价、是否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等。本调查分别统计了不同学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影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值,以及对本校内部质量保障效果产生影响的重要性程度值,重要性程度分五等,“非常高”值为4-5,“高”值为3-4,“一般”值为2-3,“低”值为1-2,“不清楚”值为0-1。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结果对所有数据进行加权算术平均数处理,发现对教师来说,影响高校内部保障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财政激励(4.03)、领导支持(3.68)、过程透明化(3.60)、信息充足可靠(3.56)、科学的过程评价(3.46)、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3.44)、学生参与(3.43)、有具体措施(3.38);对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影响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领导支持(4.47)、信息充足可靠(4.31)、过程透明化(4.22)、利益相关者参与(4.14)、科学的过程评价(4.07)、有具体措施(4.02)、学生参与(3.95)、财政激励(3.00)。对教师来说,目前影响本校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发挥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领导支持(3.64)、学生参与(3.19)、信息充足可靠(3.16)、过程透明化(3.16)、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3.10)、有具体措施(3.07)、科学的过程评价(3.07)、财政激励(2.46);对行政人员来说,目前影响本校内部质量保障作用发挥的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领导支持(3.33)、信息充足可靠(3.11)、过程透明化(2.90)、有具体措施(2.88)、科学的过程评价(2.86)、学生参与(2.85)、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2.84)、财政激励(2.45)。(见图7)总体上看,领导支持、信息充足可靠和过程透明化是3个公认的重要影响因素,行政管理人员对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判断普遍高于教师,对影响本校内部质量保障因素重要性判断普遍低于教师。

三、研究结论和启示

高校办学质量提高在根本上取决于高校自身的努力,质量责任主要在高校,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从不同高校的实践情况看,教师和管理人员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重要性认识程度日益增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专门机构普遍设立,质量保障政策逐渐完善,质量保障工具日渐丰富。与此同时,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对内部质量保障作用的认可程度一般,质量保障和评价还未内化为高校自觉行为;对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使用程度不够高,通过工具和评价结果提升教学、学习和管理质量的质量管理闭环还未形成;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结果的反馈和利用程度不足,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程度不够,导致内部质量保障的作用并未完全发挥出来。根据对IQA项目实施情况的深入分析和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访谈,认为可以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顶层设计、工具交叉利用、信息透明化、利益相关者协作、质量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

1.领导支持,增强内部质量保障与学校整体战略规划的协调和融合。学校和学院领导支持是决定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领导支持包括树立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理念,集中内部质量保障资源,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文化[2];包括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设计纳入到高校发展的战略规划,设置质量保障专门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管理部门和学院等不同单位的内部质量保障程序和工具,形成不同层级的内部质量保障战略计划,并与学校发展战略相互融合,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积极参与内部治理保障的实施过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使用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并积极参与其中[3]。

2.整合共享,提升保障工具交叉使用和评价结果利用效率。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工具中,专业自评、课程评价是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最常使用的方法,反馈率比较高。但相比较来说,在内部质量保障工具的使用上,多样化和交叉程度仍不够高[4],学生能力测试、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法对提升教学、学生和管理质量的优势仍未充分发挥出来,工具评价的结果没有充分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制定的激励政策未落到实处。应对不同质量保障工具进行整合,以课程和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基础,针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和保障,工具应与政策和程序相互配套呼应以提升内部质量保障系统的有效性[5],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在质量保障过程中的责任,并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评价和保障结果,以最大化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在教学、学习和提升学生就业力方面的积极影响。

3.协作互动,提升学校教学和管理人员内部质量保障专业化程度。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6],根据内部质量保障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教学表现和教学能力。如根据课程评价结果,组织学习小组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以提升教师教学大纲设计和课堂评价设计能力,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持续追踪其课堂教学表现。同时,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主体和各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互动,设立专门管理和协调机构,整合内部质量保障和管理过程,通过课程设计、人力资源发展、组织发展、机构规划和数据管理联系,整合行政管理和教学结构,构建互相联系和沟通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质量保障能力的行政管理人员。

4.公开透明,构建常态化的信息管理、反馈和发布系统。构建常态化的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定期从系、学院和大学收集相关数据,并坚持对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校友、雇主等利益相关者进行跟踪调查。所有信息和数据应及时合成、分析和发布,内部质量保障工具和程序、信息数据发布和反馈都应更加透明,对校内内部质量保障的相关人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公开[7]。形成多样化信息数据分析报告,鼓励不同目的、不同组合、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质量评价,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

5.凝聚智慧,建立利益相关者的实质性参与机制。提升企业和用人单位、校友、同行、学生、教师、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持续参与意识以达成工作共识并不断提升和完善质量标准要求。一方面加强收集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创造机会使各利益相关者能够真正参与决策过程、监督环节和反思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话语交流和工作协调,促使多方能基于共同信念投入质量保障工作[8]。高校应形成多方参与的内部质量保障模式,并将其固化,不能随意改变。

6.达成共识,加强对内部质量保障文化的统一认识和对话。从调查中发现,高校教师、研究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9],教师理解的质量定义更加专业,行政管理人员理解更加灵活,为此,应加强与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沟通,形成对内部质量保障理念、标准、工具和程序的统一理解,厘清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保障和评价信息在质量保障活动中的流动,沟通组织角色和职责。通过对话形成普遍认可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理念和价值观,概念和基本假设,信念和认知,战略规划和目的等[10];通过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工具和程序的平等参与加强质量文化,构建各种反馈环,并与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联系和整合[11],真正形成质量文化。

参考文献

[1]钟秉林,周海涛.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发展的新特点、影响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2]Wu Daguang,Xie Zuoxu.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The effects 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at Xiamen University,China[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3]Mike Kuria,Simmy M.Marwa.Shaping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from a triple heritage:The effects 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at Daystar University,Kenya[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4]Christian Ganseuer,Petra Pistor.From tools to a system:The effects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Duisburg-Essen[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5]Bassam AlH amad,Rama Aladwan.From externally to internally driven quality assurance:The effects 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at the University of Bahrain[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6]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

[7]Carmen Lamagna,Charles C.Villanueva.At the forefront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The effects 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 at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Bangladesh[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8]高飞.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进展与前景[J]江苏高教,2012(5).

[9]Lis Lange,Lise Kriel.Integrating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at a time of transformation:The effects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e State,South Africa[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10]Oliver Vettori,Karl Ledermüller,etc.Developing a quality culture at Vienna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through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The effects on quality,employability,and management[C].Xiamen:Policy Forum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nd Employability:How can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Contribute,2016.

上一篇:信贷下一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