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证精神(精选7篇)
实验-实证精神 篇1
一、经济管理实验发展分析
经济管理实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兴起于西方国家。对我国而言,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但是,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 经管类实验教学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有待改善。推进经济管理实验的发展, 构建经济管理实验与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模型,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
(一)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发展
结合实践教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点,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在现有基础上整合优化实验室资源, 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政策和制度, 改造实验中心环境, 逐步构建实验技术支撑体系。在上述环境的支撑下, 实验教学应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方法, 主要表现在: (1) 以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 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载体, 建立科研训练平台和多维学习环境; (2) 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主, 突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关系, 形成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氛围; (3) 以问题为导向, 采用专题研究, 充分利用各类实验资源和工具, 开展创新性实验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研究素质。
采取以上措施, 既保证了学生具有宽厚的理论知识体系, 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验教学中学习理论、检验理论、创新知识, 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基础扎实, 视野开阔、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经济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经济管理实验的意义
1. 培养创新型人才, 培养学生实证创新精神
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其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其一方面能利用所学财经专业知识了解国家目前的经济政策, 另一方面发挥创新精神, 对我国经济政策提出建设性意见, 推动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因此, 我国高校教育必须将创新实践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是实验的主体,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基地, 就要以学生为本,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通过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实证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入细致地、全方位的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体现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思维、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复合型经管人才。
2. 推进合作化教学, 打破学科界限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的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特征, 打破了学科界限。这就要求各科教师加强合作教学, 推动教学的单一学科化向教学的综合化转变, 进而促进学校各科教师的合作化教学。对于教师而言, 这是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重塑再造自己知识与能力, 提高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素质水平。
二、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培养途径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实验创新, 通过实验创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 开展并组织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展开多样化、层次化、综合化、开放式的创新实践教学, 为学生创造实证创新实践学习的氛围, 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逐步形成以创新实践活动推动理论教学, 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发挥创新精神的试验教学体系。
(二) 积极服务于实验教学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和科研中, 实验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有关知识或职业技能的必要环节, 而且是开展科研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建设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改革与建设的方向, 然后依托本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势, 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通过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支持经济管理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研究型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 在实验实践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 “创造力是没法教的, 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手, 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可见,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要把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打造成大学生创新教育基地, 为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 同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 建立规范的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 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对创新精神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
创新教育不应该仅仅关注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 还需要考虑创新思维、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团体合作精神的培养, 具体说来, 创新教育成果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展现:一是价值教育。即在实验教学之前让学生充分重视创新的价值性, 在具体的实验创新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价值优先的原则;二是目标教育。让学生树立个人发展和为社会文明做出贡献的理想。在实验教学中强调个人目标对于创新和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通过“明确可行目标——科学选择、发散思维——努力创新”的成功要素和路径选择中, 明确目标确立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创新教育。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引领学生去训练创新思维,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提高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教育中让学生明确大学生阶段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兴趣, 在实践中训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团队教育。个人具有社会属性, 通过让学生了解个人创新和社会创新的关系, 重视团队合作在新思维产生中的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交流, 在合作中发挥专长, 更有效、全面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对创新精神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将根据实验过程、实验总结、实验能力长期培养三个时间维度进行研究分析。
(一) 在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课堂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价值观确立——教师在教学之初让学生充分重视创新的价值, 并敢于打破常规、尝试新方法。
2. 目标选择——实验具有明确目标, 建立完成目标责任制并使实验最终达到了预定目标。
3. 创新思维构建、能力培养——实验室硬件、软件达到创新要求、实验项目具有可创新之处, 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在此过程中, 教师能够有意识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性思维对实验拓展训练。
4. 团队合作创新——实验保证足够的时间、空间加强学生沟通交流, 强调通过团队合作而不是个人单干完成创新过程, 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体会团队归属感。
(二) 实验总结过程中创新精神培养
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而言, 实验总结的形式主要是形成实验项目报告。实验项目完成, 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包括对实验过程、应用的专业知识、拓展的知识面以及获得的创新性知识和思维的总结。通过总结能够发现实验过程中团队合作、知识拓展、创新内容等。
从实验教学老师角度来看,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则主要体现在布置实验作业体现出的引导性, 以及对学生实验报告检查过程中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改善创新思维, 表现在: (1) 学生的实验总结报告中, 问题的提出和过程清晰恰当, 创新观点明确并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 实验操作规范、结论论证充分; (2) 学生对于实验中团队协作概况、知识点拓展的描述、创新性结论的表述、能够真实完整体现学生通过实验对创新素养的提升; (3)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实验报告总结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采取针对性措施纠正学生创新价值观等方面的错误以及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提供重要引导和帮助。
(三) 实验能力长期培养情况——宏观环境构建及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具有特殊性, 其社会科学性质决定了创新精神培养不仅仅关注个体, 更需要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对社会科学的深度认知, 以财政学部门预算实验为例, 现实中预算方案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严格的过程, 预算编制首先要以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为基础, 包括按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性质分类, 而且国家财政税收制度、政策不断变化, 比如2007年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使得对这方面的研究更为困难、复杂。因此, 学生在经济管理实验中, 不仅要充分掌握实验必须的社会科学专业知识, 还要不断了解政策的变化, 在充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创新, 这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实验室而言, 则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实验环境, 需要帮助解决学生理论知识的困惑, 同时, 对实验室软硬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验软件是否能够及时更新换代, 配合最新政策是一大考验。
主要表现在: (1) 经济管理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完备, 相关经管类软件内容, 与最新政策规定相符, 能够为学社实验创新提供基础保障; (2)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之前, 对即将开展的实验所需专业基础知识及最新政策变动充分了解, 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考察学生完整掌握; (3) 学生在实验中, 主动性、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的评价如何, 能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并进一步创新思维、方法, 得出独创性或新结论; (4) 经济管理实验室师生在教学、科研成果方面的成绩, 例如创新科研成果获奖数量。
以培养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为最高宗旨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绿色环保的实验教学环境;以学生为本, 不断创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可不断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
摘要:经济管理实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兴起于西方国家。对我国而言,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 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但是, 相对于理、工、农、医等专业, 经管类实验教学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 其主要依靠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方式有待改善。推进经济管理实验的发展, 构建经济管理实验与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模型,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大学生实证创新精神,发展现状,培养途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尹恩山.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5) .
[2]赵公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4, (2) .
实验-实证精神 篇2
一中世纪技艺经验的缓慢累积
由于缺乏关于工匠和其他技艺实践者经验累积的文献,我们无法以文献考证方式来考察和还原基督教西方世界在中古时期的经验意识累积。但是,在文艺复兴之前的世纪中,生产和工艺技术领域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这一时期的西方人在生产技术和其他实用技艺方面并非一无是处,从某些侧面可以证明西方人在中古时期经验知识的演进和关于经验本身的观念演进。这主要体现在工匠、医生和炼金术士的知识中;有许多(而且或许是他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凭借手工样板来传授给他们的徒弟的。如萨顿所言,古代和中世纪的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流传的历史。这种流传是口头的、书面的或者手工的。要详细准确地讨论手工的流传是困难的,我们只能一般地谈论它,而且只能由结果来推断它。[1]
总体而言,中世纪对于近代科学革命的前期推进是东西方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萨顿说:“阿拉伯文化有着异常的意趣,因为它曾经是,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现在仍然是一座桥梁,一座在东西方之间的主要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印度的数字、正弦和象棋,中国的丝绸、纸和瓷器传到了欧洲。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者兼备。”[1]46
对于医学发展而言,中世纪医学的历史,事实上是两部分离的历史。一部是在基督教西方世界中步履蹒跚地前行的历史。此际的基督徒被传统信仰支配着,认为疾病是对罪恶的惩罚。因此,在中世纪期间,即使是有文化的阶层也认为对于治疗,苦修或者向守护神祈祷要比请医生更有意义。此时的医疗诊断也仅仅是最为粗略的身体检查,因为人们认为太多地接触病人是不合适的,而且认为诊断对于了解疾病没有多少帮助。直到12世纪,首批专门医学院在意大利和法兰西出现时,医学才开始逐渐回归到希波格拉底和盖伦的分析方法遗产上来。一直到14世纪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被许可的人类解剖少之又少。另一部历史,则是由阿拉伯和犹太学者延续并凝炼到12世纪的古希腊传统的历史,它朝着理解疾病的器质性原因缓慢进步。著名的思想家,如9世纪的波斯内科医生拉齐斯(Rhazes)和稍晚的阿维森纳,清楚地辨别了天花和麻疹。阿维森纳的《医学准则》被研习了几个世纪;阿维森纳及其后继者延续并改进了盖伦遗产。作为一位坦诚的经验论者,阿威森纳坚持认为,一切理论必须被经验确认,他反对对任何权威的盲目接受,包括盖伦。阿拉伯炼金术士虽然主要关注将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理想的是转变为金子),但他们也发现了许多药物复合物;他们开发出了诸如蒸馏和升华的技术。在数个世纪之后真正的科学医学研究繁荣之时,这些技术将变得至关重要。[2]47
上述后一部历史的医学,实践的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哲学路线。对于医生而言,源自希腊语的“自然”这个术语有着特殊的技术意义。他们是从“自然”的本义上来解读物质世界的。虽然12世纪末医学中的“自然”可以意指不同的东西,但它明显地与希腊哲学相关联。它是一个复杂概念,但它在医学意义上仅仅是在本义层面上来解读物质世界的,因其在某种意义上与自然的自主性相关而遭到基督徒的反对。特别关注自然的人,经常被别人说成是未给予上帝以足够关注的人。[3]这种医学路线似乎与经验医学没有直接联系,但它是一种基于自然理性的医学路线。在很大程度上,此类医学路线对于促进经验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光学领域,出生在现在伊拉克的著名物理学家、近代光学之父阿尔哈森(Alhazen,约965/975~1038/1040)宣布,视觉结果是由于来自光源的光被物体反射所致。经过仔细观察,他用各种形状的镜子证明了当光通过像玻璃镜这样的媒介时的反射和折射或者弯曲。他记录了入射角度与反射或折射角度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今天仍然被教授的几何关系。光学研究在阿尔哈森之后的世纪继续前行,英国学者格罗斯泰斯特和他后来很有名的学生罗吉尔·培根促进了它的发展。罗吉尔·培根通过研究透镜的放大能力,推进了阿尔哈森的工作。不过,罗吉尔·培根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他的光学研究,而在于他对科学家很有说服力的呼吁:在理解物理世界中要依靠实验证据和数学关系,而不是依靠从古代来源或者随心所欲之权威的虚夸言词所承接的教条。他确信人类最终将控制自然的许多方面,从炼金术变化到交通的奇异形式,包括自行产生动力的飞行器、船舶和货车。[2]48
虽然所谓的黑暗时代在物理、化学、生物或者医学领域中并没有多少理论形式上的进展,但在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之间,尤其是在欧洲,发现了以空前精巧的手段来利用风、水和机械动力。对于中世纪晚期这些方面的发展,一些历史学家视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种发展的原因既是世俗的也是神圣的。欧洲人口在增长,贸易也在增长,而大陆食物依赖谷物,谷物当然要求磨面机器来磨碎。同时,西多会(Cistercian)分布广泛的修道院为了保障足够的时间来祈祷和沉思,就鼓励使用节省劳动的装置。在所有的技术革新中,水车和风车的效果非常显著。不过,机械钟才真正是中世纪技术的最高成就。在14世纪,机械钟开始将它无情的规律性强加到了欧洲人的生活节奏上。欧洲人的光景从此不复相同。[2]51
技术或者强大或者神奇的魔力助长了西方人对于自身力量的信心,更加不断地滋长着他们对于技术的渴望。他们需要新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也需要对于技艺的经验积累和总结。这些方面的大爆发终于发生在不久之后的文艺复兴时代。从此,西方人普遍的经验观念、实验理念、技术目的,乃至关于科学的价值认同,就与纯粹的实用目的结下不解之缘,以至弥漫到全世界。
二中世纪的魔法理性和炼金术士的实验实践
在西方基督教世界,炼金术等魔法活动一直被教会视为异端而禁绝。魔法的信仰和理念与基督教教义格格不入。占星术魔法哲学相信,众神以及人都隶属于宇宙秩序,众神和人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理想形态的魔法行动被认为具有内在的自动效验,是尝试超越或者独立于众神能力范围的力和物体的仪式行为。[4]从精神层面看,炼金术士的假设依赖深刻的信念:假设阐明一种心灵状态。炼金术士似乎用他对客观物质的实验来“象征”他整个自身,包括他的整个灵魂。[5]
自然魔法就像宗教那样也怀着达到特定合意结果的目的来尝试影响上帝,但是,它将其希望建立在经验方法上,而不是他的自由意志之上。虽然宗教远远不是引导建立经验地证实的法则,但自然魔法却必然地采取了这种定位:它因其有效验的特性而与宗教不同,其效验只由关于抽象认知内容的实验证明确保。后者使得魔法更加接近于科学,并使它与宗教分离。[6]
与占星术相联系,炼金术起源于中东,并在古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得到广泛实践。今天我们还在使用的“炼丹”、“蒸馏器”、“碱”、“方位”、“天穹”等等概念,印证了阿拉伯-伊斯兰魔法实践活动对于近现代科学的贡献。“炼丹”、“蒸馏器”和“碱”等概念,都与想把贱金属转化为黄金的企图有关;而“方位”、“天穹”作为天文学名词,主要的是被阿拉伯人用于占星术方面。[7]虽然多数炼金术士聚焦于将贱金属变为金子,但是,这门学科也在这样的信念中扎根:变更化学构成的能力还有延长生命的额外益处。炼金术士分类并比较不同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反应的。当他们测量并记录实验结果时,他们提升了关于物质本性的知识。克莱因指出,在西方科学传统中,盖伦、罗吉尔·培根和开普勒等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都相信占星术,并且利用他们的科学和数学知识为其服务。[8]
中世纪炼金术等魔法活动为实验精神的培育做出了独特贡献。加斯东·巴什拉指出:“炼金术的实验与众不同,它是双重性的:它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在19世纪,所有的化学史家都承认炼金术士做试验的那种狂热;他们对炼金术士某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发现表示敬意;他们最后还指出现代化学是从炼金术士的实验室里缓慢地走出来的。”[5]45理查德·弗雷(Richard Foley)说:“在中世纪时期可能有许多人们可以津津乐道的东西,有炼金术的发展,有对各种形式魔法的普遍相信。这些服务于实际目的东西自有其定义非常充分的理性形式。”[9]事实上,在整个中世纪炼金术士和其他自然魔法家就在践行实验主义。炼金术传统是实验方法的一个主要来源。炼金术并非在科学革命中突然成为实验性的,它一直就是一种实验性追求。[10]
中世纪魔法打破了古典文化传统,准备了向文艺复兴时期完全不同文化的过渡。我们可在炼金术、占星术、医疗化学、自然魔法和拥有纯粹实验地位的其他知识领域的巨大进步中看到这种异化倾向。占星术、炼金术、医疗化学、自然魔法等等这些领域的知识,作为先验论、推测和最粗陋的经验论的矛盾混合体,通过它们的经验一点一滴地销蚀着沉思的思想体系,并达到向实验科学的过渡。这些学科的运行,被正确地视为手工艺与自然哲学的中间纽带,包含了未来实验科学的胚胎。这一时期作为知识分支的占星术、炼金术、医疗化学、自然魔法等等的发展,却为科学的进化铺设了道路。[6]
萨顿指出:“中世纪主要的、至少是最明显的成就也许是实验精神的创造,或更准确地说是这种精神的缓慢孕育。直到12世纪末,这种精神首先归功于穆斯林,然后归功于基督徒。”“无论人们多么景仰希腊科学,但必须认识到,从这个(实验的)观点来看,希腊科学实不足以转变为现代科学的基本精神。虽然希腊的伟大医学家本能地遵循实验方法,但是他们的哲学家或者研究自然的学者从来没有恰当地评价过这些方法。医学史以外的希腊实验科学历史是非常短促的。在阿拉伯炼金术士和光学家的影响之下,以后在基督教的力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影响下,实验精神非常缓慢地增长着。”[11]
三中世纪中晚期的数理理性及其与实验精神相结合的罗吉尔·培根模式
伯特指出,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神学与古希腊哲学的综合,是在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柏拉图或者新柏拉图主义的塑造中完成的。新柏拉图主义中的毕达哥拉斯要素极强,其遵循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提出的一个建议,即多样性是通过一个必然的数学过程从统一性中展现出来的。但是,这种数理理性在本质上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数学作为一门理想学科的观念,尤其是几何学作为处理理想空间,而不是处理宇宙所处的实际空间的概念时。从古代和中世纪一直到伽利略之前,天文学都被看做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在阿尔法拉比(al-Farabi)和罗吉尔·培根提供的关于数学科学的典型列举中,它们是按照这样的秩序排列的:几何学、天文学、算术和音乐。此际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几何学王国与天文学空间之间的根本差异,此时的天文学比算术更加接近纯粹数学的几何理想。[12]
尽管如此,在“中世纪复兴”期间,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数理理性还是有所变化的,与数理理性相关联的实验理念也在萌动之中。罗兰·斯特龙伯格指出:“在12世纪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论著《后分析篇》的同时,还重新发现了希腊和阿拉伯的数学。中世纪的数学家,如比萨的莱奥纳尔多(Leonard of Pisa,约1170~1250)和乔丹纳斯(Jordanus Nemorarius,1225~1260)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说科学分析的数学演绎法相当兴盛,那么观察和实验方面的经验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流行。诚然,中世纪的大学实际上几乎没有实验技术,但是主流哲学观念即亚里士多德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很注重经验的。诸如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罗吉尔·培根等中世纪的大学者都怀有浓厚的科学兴趣。”[13]
(一)中世纪中晚期理性领域的数理理性
在“中世纪复兴”期间,一些基督教精英知识分子试图发展理解自然的数理理性。在这些人中间,首批重要人物之一是格罗斯泰斯特。格罗斯泰斯特于1220年代某个时候写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后分析篇》的评论,是这个时候严肃探讨亚里士多德科学方法的最早努力之一。他非常熟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气象学》和生物学著作。虽然他熟悉这些文本,但格罗斯泰斯特的智力构成是由柏拉图的和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强烈地塑造的,当然也受到当时一些数学新著作的影响。[14]30
继续这一新事业的是罗吉尔·培根。他曾在牛津和巴黎研习,而且是首批就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一系列著作(如《形而上学》、《物理学》、《论感觉》、《论生成和腐坏》、《论生命》和《论天空》等)进行演讲的学者之一。罗吉尔·培根对于自然科学是一位虔诚的“福音传道者”,他的著作反映了一种系统尝试:劝说教会当局肯定他定义为上帝礼物的新学术的价值。他争论道,新学术能够证明信仰条款,天文学对于理解宗教历法是必不可少的,实验科学能够教给我们如何延长生命,甚至光学科学能够使我们创造出使异教徒皈依正统的装置。[14]
在13世纪亚里士多德学说引起中世纪思想界广泛注意时,新柏拉图主义虽然还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传播,但它却是一股略受压抑但却仍有广泛影响的形而上学潮流。反对正统逍遥学派的那些人都习惯于诉诸这种潮流。像罗吉尔·培根、比萨的莱奥纳尔多、库萨的尼古拉等人显示出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以及他们对其重要性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这种毕达哥拉斯潮流的存在和普遍影响的支持。库萨的尼古拉在数论中发现了柏拉图哲学的本质要求:世界是一种无限和谐,在这种和谐中万物都有其数学比例。因此,“知识总是测量”,“数是事物在造物主心中的第一个模型”;换言之,一切可能的确定的知识必定是数学知识。在中世纪晚期,随着数学研究的有力复兴,同样的假定和方法被视为理所当然,人们热切地期望自然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数学解释。罗吉尔·培根热情地采纳了这些假定,分享整个热情;罗吉尔·培根之后的两个世纪,列奥纳多·达·芬奇出色地成为这种发展的领袖。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被这样有力地证明:“谁不是一位按照我的原则进行思维的数学家,他就必定没有读过我。”“呵,学者们,研究数学吧!不要做无基础的建设。”达·芬奇在数学、水力学和光学中进行了大量实验,在所有这些试验中,他都将一个信条看做是理所当然的,那就是可靠的结论要在数学上表示和在几何上表达出来。在下一个世纪,以哥白尼革命为起点,一切重要的思想家都在力学和其他数理科学中采纳了几何方法。[12]
(二)实验精神的萌动及其与数理理性相结合的罗吉尔·培根模式
无疑,中世纪学术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处于亚里士多德式经验主义的统治之下,但是,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如约翰·洛西指出的,一方面,诸如格罗斯泰斯特和罗吉尔·培根这两位13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方法作者,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模式;另一方面,如罗吉尔·培根等人也认为一门科学的事实知识往往可通过主动的实验而增加。罗吉尔·培根将利用实验增加现象知识列为“实验科学三个特性”之一(第二个)。[15]
格罗斯泰斯特和罗吉尔·培根都建议应该把“检验程序”加在亚里士多德归纳-演绎程序上,通过“分解”归纳出的原理要进一步接受经验检验。罗吉尔·培根称这种检验程序是实验科学的“第一特性”。这无疑是科学方法论上有价值的远见卓识。在14世纪初,弗赖堡的狄奥多里克惊人地应用了罗吉尔·培根的“第一特性”。狄奥多里克认为,虹是由个别雨滴所折射和反射的日光结合而成的。为了检验这个假说,他把空心的水晶球注满了水,把这些球放在太阳光线的通路上。他用这些模型水滴复制了原生虹和次生虹。狄奥多里克证明复制的次生虹有相反的颜色顺序,并且次生虹的入射线和出射线之间的夹角,比原生虹大11度。这与在自然界产生的虹中观察到的完全吻合。[15]36
在中世纪,基于观察的描述性动物学还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但是到中世纪末,生物学问开始抛弃“博物学”传统,即抛弃那种局限于诠释他人史学作品的文学方法和仅仅对自然进行分类的习惯。代替这个非科学惯例的是一种新体系,其结论的基础是由亲自观察和推演构成的。在从中世纪实践到文艺复兴期间近代科学方法使用的这种决裂中,罗吉尔·培根是一个关键人物。罗吉尔·培根与其他几个人一起,领导了生物学从中世纪古代著作恢复到文艺复兴时期批判观察的过渡。他的自由观点以及他坚持认为科学必须基于对自然的直接观察获得亲自经验,使他有别于较早期的贤哲。[16]
在理性精神与实验精神相结合的意义上,罗吉尔·培根的方法论理念和实践,无疑是“近代的”。他关于实验方法的理论是史无前例的。萨顿指出,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是近代三个世纪的成果,“它的早期发展非常缓慢。即使那么充满天才的希腊人也未能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他们之中有某些人在特殊的问题上曾经使用了它。中世纪的少数几个穆斯林、基督教徒和犹太人的科学家也使用过它,但是除了罗吉尔·培根以外,没有一个人曾经系统地阐述过它,也没有人认识到它的普遍性和它惊人的潜在效力。”[1]但是,如李醒民先生指出的:“不管怎样,脆弱的实验精神在中世纪的出现毕竟是十分可贵的,它为近代科学的先驱和缔造者指出了正确的前进方向。”[17]
摘要:中古时期经验知识和经验观念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工匠、医生和炼金术士的知识中。中世纪魔法打破了古典文化传统,准备了向文艺复兴的文化过渡。在“中世纪复兴”期间,一些基督教精英知识分子试图发展理解自然的数理理性,到中世纪晚期时,人们更是热切期望自然也能够得到充分的数学解释。13世纪时,格罗斯泰斯特和罗吉尔.培根肯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演绎模式,并建议把“检验程序”加在这种程序上;罗吉尔.培根还系统地阐述了实验方法。在理性精神与实验精神相结合的意义上,罗吉尔.培根的方法论理念和实践无疑是“近代的”。
实验-实证精神 篇3
20世纪60年代开始, 毒品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替代发展作为从源头切断毒品供应链的方法之一, 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1998年, 联合国大会第20届特别大会在《开展国际合作根除非法药用作物和促进替代发展行动计划》中将“替代发展”界定为“在全面持久解决非法药物问题的框架下, 根据目标社区和群体的具体社会文化特性, 通过在采取禁毒行动的国家就持续的国民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专门制定农村发展措施来防止和消除非法种植含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成分的植物的一个过程”。
替代发展在全球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 单纯的试图用经济作物替代罂粟种植, 到20世纪70年代试图打造农业产业链, 以解决经济作物的市场问题,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 进一步延伸为全面的农村发展计划, 参与性发展、社会性别等发展概念也逐渐被接受。进入21世纪, 由于全面地农村发展计划在资金方面的庞大需求以及难以评估其实际效果, 参与其中的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开始对替代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反思和重构, 并就不同方面进行着实践。
二、包容性发展精神的启示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为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致辞上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 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现任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马晓河指出从国际讲, “包容性增长”应该是A国增长了, 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B国, 不要给对方带来危害;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 是共赢和多赢的, 应该有益于多方。
三、金三角地区的替代发展
“金三角”位于与泰国北部、老挝西北部、缅甸东北部相接壤的高山地带, 以毒品泛滥闻名于世。1971年美国助理国务卿Marshall Green首次使用“金三角”来称呼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罂粟生产区域。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国内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国际社会对“金三角”地区的关注, 泰、缅、老三国政府开始逐渐尝试解决各自国内的罂粟种植问题。在UNDOC、UNDCP、GTZ等众多国际组织的资金支持和协助下, 通过三国政府的努力和各种国际间合作, 金三角地区的替代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泰国。
泰国的替代发展从了解居住在山区的少数民族居民开始的。首先, 泰国在清迈成立了“部落研究中心”, 并邀请各国专家组成专家小组对泰北地区的罂粟种植和山区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965—1966年度, 泰国的罂粟种植面积为18 500公顷, 产量为每公顷145吨。
在了解了泰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后, 1969年, 泰国国王普密蓬首次提出了用经济作物替代毒品作物种植的设想, 并正式启动了王室计划 (the royal project) , 旨在全力推动泰北地区的替代发展。与此同时, 泰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1971年, 泰国政府同UNFDAC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替代发展项目———作物替代和社区发展项目 (CRCDP) , 1979年, 泰国、联合国高山农业生产和流通项目 (HAMP) 将CRCDP的成功检验推广到18个放弃罂粟种植的村庄。1982年泰国成立了“解决山民鸦片问题国家安全委员会”, 同时在清迈、清莱等12个府建立了“山民发展扶助中心”, 在979个村庄推行以毒品“替代种植”为中心内容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得到了联合国4个有关机构和15个国家及地区各方面的援助。与此同时, 来自德国、挪威、日本等国家的援助组织也在泰国开展了大量的替代发展项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参与式发展、社会性别等发展概念逐渐为人所接受, 大量的NGO组织开始参与到泰国北部山区的替代发展中去, 这些NGO组织充分发挥了自身灵活迅速、植根社区的特点, 在大型国际组织及政府部门同农民的沟通、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润滑作用, 进一步推动了农户对替代发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泰国的罂粟替代发展始终坚持了先示范、自愿参与, 证明替代方式可行后再推广的模式, 通过多年的努力, 基本消除了国内的罂粟种植, 并成功推动了泰北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积累的大量经验为其他国家的替代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2. 老挝。
20世纪80年代后期, 老挝开始同以UNFADC (UNDOC的前身) 为首的国际组织合作, 尝试解决国内严重的罂粟种植情况。1990年, 老挝国家禁毒委员会成立。1993年, 老挝正式签署了次区域合作的《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 开始同邻国一起正视毒品问题。1996年, 老挝修改了其相关禁毒法律, 第一次提出禁止非法种植罂粟。1999年, 老挝政府在UNODC协助下, 制定了五年国家禁毒战略计划 (2000—2005) , 计划用六年的时间铲除国内的罂粟种植。2006年, 老挝宣布全国已无罂粟种植。紧随其后, 老挝制定了后禁种时期的国家战略行动计划 (2006—2008) 。2008年, 制定了国家禁毒总体规划 (2008—2013) , 包括了趋势分析、法律保障、国际合作等内容, 并着重强调替代发展的思路。
然而, 根据2010年世界毒品报告, 2007年以后老挝境内的罂粟种植面积出现了反弹。究其原因, 老挝以极快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铲除了罂粟种植, 对应的替代发展方式却没有建立起来, 导致很大一部分农民失去了经济来源, 从而部分农户选择在边远山区重新种植罂粟。尽管老挝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正在付出大量的努力, 但要实现罂粟种植的全面替代发展, 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 缅甸。
根据2010年世界毒品报告, 缅甸现为第二大罂粟种植国家。缅甸的替代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缅甸是东南亚地区最早加入《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的国家之一。1974年2月, 缅甸政府颁布了新的麻醉品法律, 全面禁止非法的麻醉品作物的种植。1976年5月, UNFDAC同缅甸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国与缅甸的药物滥用控制项目第一阶段的协议, 这个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涉及农业、公共教育, 药物治疗及法律等方面。1981年、1986年, 该项目第二、三阶段开始实施。但1988年的缅甸国内政治形势的改变, 使得国际组织在缅甸的合作项目几乎全部被终止。
第二个阶段:1989年, 缅甸政府重新调整了它的禁毒政策。包括替代发展在内的禁毒工作被分配给了两个部门:国家民族及边境地区发展部 (Na Ta La) 和缅甸中央禁毒委员 (CC DAC) 。此后, 缅甸开始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的禁毒机制中, 1993年, 签署了《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2001年加入了由中国、泰国、老挝和缅甸构成的四国禁毒合作机制。与此同时, 国际组织开始逐渐恢复在缅甸境内展开替代发展项目。
2003年, 随着缅甸政府禁种罂粟期限的日益临近, 为了避免罂粟禁种后, 出现农户没有经济来源的情况, 国际社会组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论坛式组织———果敢及佤邦倡议 (KOWI) 。在这一框架下, UNODC、WFP等组织开始合作起来开展项目。但由于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形势, 以及国际社会对缅北武装领导人的制裁, 项目实施的情况充满变数。
四、替代发展典型项目
1. 黎敦山开发计划 (The Doi Tung Development Project) 。
黎敦山区 (Doi Tung) 位于泰国北部清莱府北部, 当地海拔、温差、湿度等条件很适宜种植罂粟,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黎敦山区已成为泰、缅、老交界处鸦片种植的主要产地和鸦片贸易集散地, 是泰国“金三角”制贩毒品最为猖獗的地区。
1988年, 时年88岁高龄的已故泰国诗纳卡琳王太后发起了黎敦山发展计划, 规划时间为三十年, 共覆盖150km2山地, 27个山村, 2 582户家庭, 10 359人。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在政府的扶持下, 遏止破坏森林、种植罂粟和吸毒贩毒的行为, 鼓励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多种经营, 帮助开发区修建公路和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二是改善生产制度, 提高山民收入, 创建多样化的农业基地, 并把黎敦山发展成以部族文化为特色的, 具有国际水准的民族生态旅游区。三是在黎敦山地区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 实现山区自力更生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黎敦山开发计划的推进,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山区的社会问题, 如非法移民、卖淫等基本被根除, 鸦片和其他麻醉品的种植、提炼和贸易等完全被根除。如今, 黎敦山已经成为泰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黎敦山发展计划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2. Palaveck山区农村地区全面发展计划。
Palaveck山区农村地区全面发展计划由UNFDAC (UNDOC) 资助, 是国际组织在老挝的第一个替代发展综合项目。项目区域位于万象省Muong Hom地区的Phou Ngou分区和Palaveck村落, 涉及11个村庄, 当时拥有591户家庭, 4 233人。项目目标包括: (1) 改进道路和通信状况; (2) 提高食品自给率和农作物产量; (3) 改善健康状况、公共卫生和水质; (4) 为教育和女性发展活动提供协助。
值得一提的是, 该项目是世界上最早在高山农村地区运用“由下而上”的参与性工作方法的发展项目之一。项目一开始就注重让目标群体参与到社区的发展中来, 项目的规划、实施都充分考虑了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逐渐得到了老挝政府的认同。这也就为此后该国诸多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并得到了1998年联合国毒品特别会议的赞许。
五、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替代发展实践
中国在金三角地区的替代发展实践主要集中在与中国接壤的老挝和缅甸两个国家。具体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云南省政府领导下, 相关农业部门向老挝、缅甸接壤地区提供替代作物种苗和相关技术支持, 通过帮助当地农民改进农业种植技术, 并协助当地政府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解决了局部地区群众的吃粮问题。第二阶段可概括为在国际间合作的框架下, 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推动替代发展。主要通过设立专项禁毒境外替代种植资金和相关支持政策, 积极发动相关企业赴境外开展禁毒替代经济合作项目, 以经济合作的方式, 以企业项目带动的形式, 推动企业大力在缅老北部地区开展替代种植, 发展替代产业。
在政策层面, 中国签署了1972年修正的1961年的《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 1971年的《联合国精神药物公约》和1988年的《联合国麻醉品公约》。1993年, 中国同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以及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署共同签署了《东亚次区域禁毒谅解备忘录》。2001年8月在北京建立了中国和泰国、缅甸、老挝的四国禁毒合作机制。此外, 中国主导并加入了东盟和中国对危险麻醉品采取合作行动 (ACCORD) 的计划。
尽管中国为促进金三角地区的替代发展, 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但近些年来, 一些国际组织, 单纯地认为中国在缅、老两国的替代发展实践模式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继而否定中国在增加弃种农户收入、推进罂粟替代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
六、“包容性”推进替代发展
为实现与周边国家共赢、多赢的目标, 在与周边国家合作, 进行替代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能够包容不同的发展方式, 优先解决禁种地区农民的生计问题。通过市场互惠等合作方式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真正实现替代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第二十届特别会议正式记录补编第2号 (A/S-20/11) [Z].
[2]Ronald D.Renard.Mainstreaming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in Thailand, Lao PDR and Myanmar:A Process of Learning[Z].
[3]梁晋云.泰国“改植工程”与云南境外“替代种植”的比较研究[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 .
[4]张兵.从黎敦山的发展看泰国北部反贫困的经验[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8, (1) .
[5]李极明.关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云南境外罂粟替代种植和发展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云南商务, 2008, (4) .
[6]Tom Kramer.Key Determinant Factors for Opium Poppy Re-cultivation in Southeast Asia[M].UNODC Global Partnership on AlternativeDevelopment Project (GLO/I44) .
[7]NATIONAL DRUG CONTROL MASTER PLAN 2009—2013.The Government of the Lao PDR[Z].
[8]World Drug Report 2010.UN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Z].
实验-实证精神 篇4
一 郭明义精神感召莘莘学子, 吸引着无数追随者
郭明义爱心团队正式成立于2009年7月, 下设希望工程爱心联队等七支大队, 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大队、分队170余支, 注册志愿者达到6万多名, 参加活动的志愿者遍布全国, 而且这些数字还在每日刷新。5年来, 辽宁省各个高校先后成立郭明义爱心团分队。2011年5月16日郭明义爱心团队大连海洋大学分队成立。2012年3月3日, 郭明义爱心团队东北大学分队成立了。2012年7月19日, 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正式成立。2014年6月15日沈阳农大成立14支郭明义爱心团队。2011年3月5日郭明义爱心团队济钢大队成立。在郭明义爱心团队的感召下, 涌现出了一批“本禹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服务团队。这些分队在各自的岗位范围内, 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已经成为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郭明义用自己的爱心呼唤更多的爱、用自己的爱心汇聚更多的爱, 他是爱心团队的一面精神旗帜。他这份纯粹的挚爱, 就好比一个巨大的磁场, 不断增加着能量, 吸引着无数追随者。常言道:德不孤, 必有邻。德者先行, 从者必众。
二 郭明义精神引领大学生“三观”培养方向
郭明义作为当代活雷锋, 他继承和发扬了雷锋精神的所有元素, 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他自觉地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奉献中去, 让众多个人的小爱汇聚成大爱, 成立爱心团队, 让更多人的去播撒爱的种子, 温暖人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带领他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 难的是始终带领大家做好事, 郭明义身上的这种精神, 感动无数人自愿跟随他去做好人好事。济钢大队队员陈琳说:“雷锋精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情怀, 有感恩的信仰, 这种信仰不断鼓舞着我们做好事。”大连理工大学90后先锋连队员祝鹏雪在实践日志中这样写道:郭叔叔在自己平凡的人生中, 创造了不平凡, 带给我们无数的感动;大德、大善、大爱, 他用三十年的坚持, 把雷锋精神内化成个人品质, 外铸成社会风气。我, 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沈阳农大郭明义爱心团队把“明德尚义, 奉献如歌”作为他们奉献社会, 服务他人的宗旨。在现代的大学生中, 把关心同学, 尊敬师长, 关爱家人, 孝敬父母, 帮助社会上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人这些事, 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在日常生活中, 常常忽略、忽视, 认为这些小事与个人品质、个人修养无关, 更不可能上升为社会道德风尚, 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高尚的境界。大学生们认为普通人、平常人能做的事, 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只要普通人能做到, 他们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只是觉得不屑去做而已, 没有小爱何来大爱。作为大学生不能认为小事由他人去做, 大事由自己做, 小事不做, 何谈大事。这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不得, 正确的“三观”应从小事做起, 从自我做起, 这样做不仅个人的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 还会引领社会风尚。郭明义用事迹、以行动深度诠释: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什么是真正的中华民族道德风尚;以实际行动教育和引领了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方向。
三 郭明义精神创新大学生“三观”教育途径
每当人们提起某某精神, 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一种笼统的、模糊不清的、任由人们无限想象的一种东西, 缺乏具体的实在的存在感。大学生们对雷锋精神、郭明义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也是存在泛泛的表面意识, 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 雷锋及其精神早已成为过去时, 先进人物也不过出现在书本的故事情节中。而郭明义这个鲜活的人物, 就生活在大学生们的身边, 光辉形象就屹立在他们面前。这种真人真事直观的教育方式创新了大学生们“三观”教育的途径。
第一, 郭明义把当代大学生理论化的“三观”教育转化为生动的事实教育。大学生认为所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务虚的, 理论化的或者理想化的。传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只体现在书本、课堂, 存在于想象、思想当中, 停留在口头说教, 根本不能打动学生, 他们无外乎是为了混学分, 被动的不得不应付老师的一种行为, 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和接受, 发自内心的、心甘情愿的去做雷锋一样的人。而如今郭明义鲜活的人物就在现实的生活中, 是那么的普通、平凡, 给人以真实感。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来教育当代的大学生, 用事实说教:高校中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就在校园里、班级里, 爱心团队的成员就在同学中、朋友中, 具有鲜明的存在感。
第二, 郭明义拉近了光辉人物与平凡人的距离, 告诉人们只要甘心奉献, 平凡中一样可见伟大。在曾经的岁月, 先进人物、典型人物、光辉人物, 都在报纸上电视上看到听到, 他们的事迹都是那样的经天纬地, 遥不可及;而郭明义就是一名普通工人, 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常事, 他给人们一个启迪, 告诉人们无论多么普通、多么平凡都可以做到, 既不需要经天纬地, 也不需要轰轰烈烈, 只要任何人, 多么平凡的小事, 甚至是举手之劳, 只要甘愿奉献, 都是受欢迎的, 爱心奉献不分老幼尊卑, 高低贵贱, 贫穷富贵。郭明义把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光辉人物化成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的平凡人物。
第三, 郭明义精神传承社会正能量, 凝聚社会和谐力量。郭明义甘愿平凡, 他是一名平凡的筑路工人, 却做出不平凡的事迹。他获得了国家、省、市许多荣誉,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先进人物, 但是他表现出来的言行依然那样质朴, 那样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他坚信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滴水可以穿石, 举手可以大善。从最初影响身边的一个人、一个家庭, 到影响一批人、一个企业, 再到影响一座城市、影响亿万人。网友小胖说:平凡人的平凡小事才是最感人的, 希望所有爱心团队的成员们, 踏实生活, 真心付出, 一定都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网友中国201说:今天喜知习主席给爱心团回信了, 心中真是高兴, 作为爱心团队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一定会做好工作, 为家乡人做好一名复转军人应做的一切, 传递人间正能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时, 有千万个郭明义爱心团队的自觉行动, 就必定会凝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四 对郭明义的不同声音, 成为大学生“三观”教育更好的素材
当前, 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 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当然, 在汇聚爱心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网友夜行者:请问如果百姓有能力通过自己劳动解决自己困难。权益受损可以通过法律维护。如果这个国家是公平的, 需要你们这些小丑吗?你们只是做些表面文章, 然后达到你们利益需求的小丑而已!五仔从来不坑向郭明义提问:大哥, 全国那么多需要帮助的, 你们会顾的上来吗?网友们回答更加有说服力, 珍塔玛莎说:郭叔叔, 有时候有人会质疑你的爱心, 说你虚假, 有的甚至恶言以对, 您有觉得委屈吗 ?有过想放弃吗? 叔叔我支持您, 真的特别喜欢您, 觉得您特别可爱善良 , 一直是我人生的榜样 , 就是看到评论中有说您的人, 总是心中感到气愤。郭明义面对爱心善举遭人白眼、被人讥讽不辩解, 不动摇, 不退缩, 而是依然我行我素, 郭明义式的人物日益涌现, 郭明义爱心团队风起云涌, 在爱的奉献上他自得其乐, 在爱的汇聚上他执着坚守;郭明义精神在这一代人身上, 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时代在变, 我们学雷锋、郭明义的方式在变, 不变的是“善”的精神内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雷锋精神, 人人可学;奉献爱心, 处处可为。每个心中有爱的人, 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雷锋。郭明义——当代活雷锋, 他的精神是共产主义先进理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成功实践的结果, 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 具有丰富内涵和强大的感召力, 引领大学生“三观”培养方向。郭明义说, 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不同的, 有大有小, 但是大家都不要放弃, 都要去努力实现。人民百姓的小梦想汇集起来, 就成就了国家的大梦想。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的未来则是国家的未来, 他们思想高度和深度是中华民族未来精英知识阶层的基础, 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只有正确引领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方向, 才能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追求、勇于担当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N].人民日报, 2012-11-30 (1) .
实验-实证精神 篇5
当今, 我国高等教育正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在持续平稳地发展, 高校学生数量骤增, 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是“十一五”期间教育部为推动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 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创新性实验改革。通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逐渐掌握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是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笔者近几年都独立指导了财经院校本科生的创新项目, 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也有“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在指导学生实施实验计划项目的过程中, 获得了一些经验, 并对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2理论回顾与研究框图
2.1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是由Icek Ajzen (1988, 1991) 提出的, 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Ajzen认为所有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都是经由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 而行为意向受到三项相关因素的影响, 其一是源自于个人本身的“态度”, 即对于采行某项特定行为所抱持的“态度”;其二是源自于外在的“主观规范”, 即会影响个人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规范”;最后是源自于“知觉行为控制”。一般而言, 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 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 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 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
2.2本文的研究框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探讨大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 因此计划行为理论为研究影响大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因素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框图如1所示:
3研究设计
3.1问卷设计
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 编制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以结构型为主, 设置一个无结构型问题, 共26题, 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调查, 主要包括性别 (X1) 、年龄 (X2) 、初中级教育所在地区 (X3) 和所在地 (X4) 、所在的年级 (X5) 、 所读专业类别 (X6) 、是否参加实践活动 (X7) 和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X8) 等八个问题项;第二部分是调查大学生对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态度规范与意向, 是整个问卷的重点, 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大学生对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个人行为态度;第二类是大学生对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个人主观规范;第三类是大学生对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个人知觉行为控制, 第四类是大学生对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个人行为意向。每个调查问项均采用李克特的七级量表提问方式, 即量表的填写方式是七点量表, 要求被调查者以1-7打分, 即:7表示“完全同意”, 6表示“同意”, 5表示“有点同意”, 4表示“不确定”, 3表示“有点不同意”, 2表示“不同意”, 1表示“完全不同意”。
3.2问卷调查
由于本研究是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 所以以云南财经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首先, 笔者分别在云南财经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中随机发放了40份问卷进行预调查, 并根据预查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最终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然后, 于2013年6月-7月在云南财经大学一至四年级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中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 本次共发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600份, 共收回有效问卷为562份, 有效回收率为93.67%左右, 而且调查样本分布在云南财经大学的不同校区、不同专业、不同班级, 所以该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3样本结构
通过对以上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 归纳得出本研究的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此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 为56.4%;对于年龄而言, 此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18-22岁之间, 所占比例为52.7%;对于调查对象的初、 中级教育所在地区, 位于西部地区的所占比例较大, 为46.5%;而调查对象的初、中级教育所在地位于农村的比例相对大一些, 为58%;四个年级中, 大二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相对最高, 为31.5%;此次所读专业类别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稍高, 为25.4%和20.3%, 其他专业相对比较均匀;经常参加实践活动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最高, 为88.4%, 由此可见云南财经大学的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比较好;但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了解的同学只有34.7%, 表示有大部分同学对该项目不了解,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认知度。
4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4.1因子分析
本研究为了能够很好地验证调查问卷的结构效度, 采用了因子分析方法。首先, 根据各个共同因子所包含的信息, 将本研究的18个影响因素分为以下4个因子:个人行为态度 (F1) 、个人主观规范 (F2) 、个人知觉行为控制 (F3) 和个人行为意向 (F4) ;然后选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所提供的因子分析法对18个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进行KMO (取样适切性量数) 及Bartlett (巴特莱特球形检验) 检验, 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影响因子的因子载荷都大于0. 5, 表明该调查问卷的各个影响因素可以较好地被4个因子所解释。
表3中KMO值为0.839>0.7, 根据KMO度量标准可知原始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且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2765.00, 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P值接近0.000, 可以认为变量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适合做因子分析。
4.2信度分析
本研究的信度分析是采用Cronbach's 系数来衡量量表的内在信度, 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 若Cronbach's 系数大于0.7, 就表示量表有着良好的信度。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等四个因子的Cronbach's 系数值均在0.6--0.8之间, 显示内部一致性较好, 即由四个相关因子来测量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影响因素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表明本研究量表的变量信度较高。
4.3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来分析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等四个因子对于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意向的相关性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如表8所示:
注:表中**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1 (双尾检验) ;* 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双尾检验) 。
由表8可以看出, 大学生对于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意向与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77、 0.283、0.424、0.303, 均大于0, 而且其对应的相关性检验的概率P值均为0.000, 在显著水平0.001下, 相关系数等于0, 因此可以认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与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相关性都是显著的, 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对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意向都是正相关的, 即大学生对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其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行为意向也就越大。
4.4卡方检验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准确地分析出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行为意向与性别、年龄等个人特征是否有关系, 还对表1进行了交叉列联表的卡方检验, 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知:个人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行为意向与个人年龄、所在年级和所读专业类别无关, 与个人性别、初中级教育所在地区和所在地、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和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有关。
5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研究结论
本研究是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个人特征中, 个人的年龄、所在年级和所读专业类别对其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没有影响, 即年龄、所在年级和所读专业类别对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无关。
2在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个人特征中, 个人的性别、初中级教育所在地区和所在地、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和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其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有影响, 即性别、初中级教育所在地区和所在地、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和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有关。如果要提高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个人意向就必须针对不同的性别、初中级教育所在地区和所在地、是否参加实践活动和了解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个人使用不同的宣传方法。
3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与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相关性都是显著的, 且大学生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个人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人行为意向对大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意向都是正相关的, 即大学生对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其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行为意向也就越大。
5.2对策建议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自启动以来, 已经在上百所高校推广实施。云南财经大学自实施以来, 在管理机制、 保障机制、交流平台、评价与发展机制等方面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本文通过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个人行为态度方面。由于个人行为态度是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 因此高校的本科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革。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注重过程, 淡化结果, 充分利用经典案例教学, 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 让学生以特定的主题自主动手设计,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和驾驭学生的兴趣导向, 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知识, 体验知识,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
2个人主观规范方面。由于个人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 影响着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 因此要使创新计划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 需建立起一套长效的运行机制, 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构建创新校园文化、形成创新教育氛围也是很必要的。如对于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 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对于发展前景好研究实力强, 又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的项目可以加大投入, 反之则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如:暂停项目、更换组员或直接终止项目, 将其原有经费及实验场地转给其他项目组使用等;另外, 还可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创建相关交流论坛, 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术团体组织的学术会议和讲座, 为学生参加创新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个人知觉行为控制方面。由于个人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 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 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 因此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 除了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人修养与人文素质的提高。 如在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及实施过程中, 可发动一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成立专门的学生社团组织,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直接参与到创新计划的有关组织管理工作中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求, 组织一些相关的宣传交流活动,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意识, 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而且也使高校的管理部门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个人行为意向方面。个人行为意向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 而个人行为态度、个人主观规范和个人知觉行为控制直接影响到个人行为意向, 即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行为意向就越大, 反之就越小, 因此高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更应加大专业学科的基础建设, 优中择优组建优秀创新团队, 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氛围。如在高校专业学科的建设过程中, 应注意不仅要提升传统优势学科, 还要发展新兴学科, 不断增加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 以适应当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趋势;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中, 应该由高校专家评审组来完成审核工作, 才能充分体现优中择优的原则, 这样不仅可以组建起优秀的人才创新团队, 而且也可以激发所有申报团队的竞争力, 以提高创新项目的申报质量;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还应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包括精密仪器、齐全的设备、足够的试验空间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氛围等。
总之, 高校应该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作为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契机, 不断探索与研究出更为成熟和完善的高校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 为培养出更多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优秀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新世纪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72-75.
[2]张俊.论国家创新体系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1, (5) :50-52.
[3]王小逸, 白广梅, 客慧明, 等.创新实验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11) :12-13.
[4]沈剑敏, 陈强, 管利萍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10) :104-105
[5]陈洋, 闫达远, 明道福, 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103-105.
[6]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3) :9-10
[7]吴国华, 王鹏, 孙玉凤, 等.大学生创新实验实践活动探讨[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7, (3) :124-125.
实验-实证精神 篇6
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了知识组织、知识工作者的出现, 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知识员工的工作生产率, 提高知识组织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然而目前人们对于知识工作,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探索才刚刚起步, 对于如何评估知识工作生产率, 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缺乏系统的认知。因此, 探索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评估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对于知识组织管理方法的改进, 管理思想的变革, 管理成果以及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类文明的进步等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方法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作知识含量不断增长, 工作生产率的测度方法也不断向前发展。戴昌钧 (2012) 提出人们对于知识工作生产率规律的认识, 2000年的状况就如1900年人们对于体力工作的认识, 处于十分朦胧的状态, 提出重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升, 建议将知识工作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 根据不同知识含量, 采用不同的提升生产率的方法。Xiao and Nembhard (2014) 开发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多属性效用理论模型的生产率评估方法。目前, 知识工作生产率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知识工作、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本质属性使得知识工作生产率的评估测度问题仍然存在很大的欠缺, 突出表现在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理论基础不够成熟, 评估测度方法不够严谨。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理论体系有待完善, 生产率评估的测度方法有待开发应用。本文旨在研究开发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工具方法, 将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引入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评估价值系统, 实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公平、合理的评估, 通过评估生产率、管理生产率, 最终实现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提高。
三、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实验方法的设计
(一) 实验指导语
本实验设计了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评估博弈工具, 根据50-50标准赛局 (博弈) 的理论规则, 以及多属性效用理论关于效用价值、效用权重等相关理论知识, 对评估者 (被试者) 的效用测评函数进行模拟, 获取评估者对生产率测评指标的风险态度及权重偏好等信息, 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提供效用评价的方法, 并验证此方法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验时间控制在二十五分钟以内。
(二) 实验背景
本实验旨在比较基于不同知识含量层次, 管理者对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的偏好问题。选择合适的知识工作类型, 需考虑被评估的知识工作以及评估者从事的工作职责必须尽可能地相似。采样过程选取研究型高校作为实验环境, 高校教职工是典型的知识工作者, 根据教师和职工的主要工作内容, 本实验选取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三个生产率评估指标, 每个指标属性的变动范围在[0, 10]之间, 0代表偏好最低的分值, 10代表偏好最高的分值。
(三) 实验步骤
实验的步骤如下:首先提供效用评估工具, 让参与者了解并熟悉此评估工具, 理解高低知识含量的工作生产率评估中有关生产率指标内涵的信息及其相关评价信息;第二步是对单变量效用函数进行评估博弈, 获取不同知识含量层次关于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变量等价效用的确定性等值;第三步是进行相对效用权重的博弈, 通过实验, 获取不同知识含量层次关于质量、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变量等价效用的概率参数。
(四) 实验工具及其使用原理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评估工具的具体使用原理如下:
①分别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工作各项生产率指标的确定性等值, 比如对质量确定性等值的获取通过如下原理进行:评估者对于质量的评价得分有A, B两种选择, 在A选择中, 评估者有50%的概率获得10分, 同时有50%的概率获得0分;而B选择中, 评估者可以获得确定的5分。如果选择A, 则提高B选择的分值;如果选择B, 则降低B选择的分值, 直到评估者认为A, B选择是无差异的, 此时B选择的分值即是确定性等值。对于客户满意度, 创新指标的确定性等值的获取遵循上述原理。
②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关于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在多属性效用理论中, 指标属性无差异选择的概率参数即为指标属性的权重参数, 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可以通过生产率指标无差异选择的概率参数获取。比如, 质量概率权重参数的获取原理如下:首先关于知识含量工作质量的评价得分, 有A, B两种选择, A选择中, 有概率P可以获得三项生产率指标的最高得分 (10, 10, 10) , 同时面临 (1-P) 的概率获得三项生产率指标的最低得分 (0, 0, 0) ;而B选择可以100%的概率获得质量指标的最高得分, 而客户满意度和创新指标都只能获得0分, 及三项指标的得分为 (10, 0, 0) , 如果选择A, 则降低概率P;如果选择B, 则提高概率P, 直到评估者认为A, B选择是无差异的, 这时候的无差异选择概率P即是权重参数。而高低知识含量工作关于客户满意度、创新指标的无差异选择概率参数遵循同样的方法, 据此, 可以获取高低知识含量关于各项工作生产率指标的权重参数。
总之, 在实验中严格按照上述实验步骤及实验工具使用原理, 即可获得高低知识含量工作生产率指标的确定性等值、权重参数等相关的效用测评参数, 为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效用测度模型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
四、结论
实验数据结果证明评估者对不同的生产率评估指标具有不同的确定性等值以及不同的风险评价基准, 知识工作生产率的多属性效用测度模型将评估者的风险偏好在相同的知识含量层次上进行统一量化, 对生产率评估指标、概率权重、评估方法的偏好进行量化, 也就排除了主观因素对生产率测评结果的差异影响, 使得生产率测评结果公正合理。本文通过行为经济实验方法, 对评估者的效用风险偏好即不确定性评价态度进行量化研究, 对不同知识含量层次的工作进行生产率的评估比较, 研究结果发现这种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解决评估者的偏好及通常的评价偏见问题是有效率的并且是赋有效果的, 最终能够促使知识工作生产率得到合理的评估。
摘要:探索知识工作生产率的测度评估问题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 本文从决策理论方法角度研究知识工作生产率评估问题, 重点探讨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在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中的实证研究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行为经济实验方法在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中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 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知识工作,生产率测评,实验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昌钧.重视提升知识工作生产率[N].解放日报.2012-04-16.
实验-实证精神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也得到高度重视, 高校都尽最大财力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中, 很多高校已经建成并正在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但对于高水平实验室的“高”字的理解却还有待深入。高水平实验室既需要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仪表或其它实验工具, 需要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更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因为只有通过实验室的有效管理才能优化软硬件资源的配置, 发挥软硬件的价值, 实现高校实验室教学、科研的目的与意义。而高水平的实验管理的实现首先要有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
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应该成为实验室管理理念的要素。因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保证, 人文意识是科研实验的道德和文明要求。
培育科学精神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与作用的要求。高校实验室是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基地。它是学生实施观察与实验、检验假设与得出结论的场所。但是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与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实验, 理解某个结论, 也不是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某一个具体的科研任务。它的作用也不单单是进行某次试验, 发现某个问题, 得出某种结论, 验证某个理论。高校实验室建立的目的和作用不能这样短视、单一和狭隘。高校实验室职能和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是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也可以说是为世界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
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之精神”, 用人们最常用地理解方式方式来说, 讲的是关于科学活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相对于科学本身, 它是二阶的, 相当于气质、境界、规范、观念等。用完整的概念来描述,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 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 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一般认为科学探究分为:发现问题、假想、设计试验、收集资料、试验、得出结论、表达结论、思考结论对社会的影响等8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科学精神。对于一个实验室甚至一个国家来说, 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好比道与术。道不行, 术亦不远, 只有术, 没有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把培育科学精神作为实验室管理理念的要素之一, 首先要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就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 有研究问题的兴趣, 另外还要靠自己发现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 不是从指导教师那里寻求解决方法和标准答案。高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诸如学生的实验申请, 实验室评判的标准首先应该是这个课题是不是学生自己提出的, 他能不能独立完成, 然后再关注学生的课题及其实验计划。但很可惜的是, 学生进实验室最关键的一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往往是最难做到的。常见的情况是:由老师给指定课题, 或者就是跟着老师正在做的课题走, 很少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怀疑精神是一种质疑, 一种批判精神, 科学发展的源动力是一种批判精神, 它要求的是“有条件的怀疑”。挑战权威, 批判和自我批判都是进步的前提, 没有质疑, 没有思想和言论自由。所以要鼓励和培育学生的怀疑精神。
其次要重视学生理性精神的培育。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因为, 从直观的现象中获得的感觉材料是粗糙的、模糊的、混乱的, 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要想从中得到自然界真实的规律性, 认识事物的本质, 必须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 需要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 这就是理性。因此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
再次, 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要重视实证精神和求实、求真的精神。每一个新命题的提出, 都有正确和错误两种可能。包含实验在内的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能够证真, 在原则上也可证伪。所以要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克服, 主观臆断。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 科学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 勇于维护真理, 反对虚伪和谬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是一定要让学生在走进科学世界、走进实验室里就要坚守的。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实验室管理理念的两翼。科学精神与人文意识是从一个母体中诞生的, 它们两者是伙伴而非敌人。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科学通过求真, 可以达到求美、求善, 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 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其实也就具有了人文精神。只有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同时, 固守人文精神, 才能保证科学实验与研究的正义性, 才能把人的价值看得高于一切, 才能保证人的肉体与精神的自然生存。反之, 科学精神极强, 人文精神几乎是零, 以至于以科学的名誉杀人或者致人不能思想, 是最大的犯罪。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 共同照亮了科学前进的道路。高校实验室作为科研的基地, 其管理理念应以此为核心。
摘要:实验室是科学研究的基地, 科技的产出地, 高校实验室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三大支柱之一。本文结合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目的、意义与职能, 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应该成为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崔四齐、刘寅、周光辉:《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改革措施》, 《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1年08期。
[2]韩永峰、刘连涛:《改进实验室管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