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调研

2024-10-28

实证调研(通用8篇)

实证调研 篇1

摘要:自住宅制度改革以来, 房地产市场逐渐走上发展快车道, 而与之相伴随的是:房价的快速上涨逐渐地蚕食普通大众的购买力。上海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也引发房价虚高, 投机氛围浓重的问题。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和层次分析模型, 对上海房产的现状做出判断, 并对购房需求进行深入了解, 探索上海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方向并提供建议。

关键词:回归分析,层次分析,经济适用房

一、背景

从1998年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取消住房福利分配制度, 推动住房市场化以来, 住房改革步伐大大加快,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今, 房地产已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 以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买到一套合适的房子越来越难。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一步步发展, 中国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 各个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针对地方特点的措施, 以稳定房价、刺激消费, 使房地产行业得以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价格泡沫模型

较高的房价既有合理的需求推动因素, 也有较浓的投机氛围引致的房价泡沫因素。为了探求合理价格, 我们搜寻了一些数据, 建立了回归模型, 希望通过历史数据的拟合, 对房价作出客观的判断。

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指标, 大致反映人们的收入水平, 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进而影响对住房的需求。施工面积能基本上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 我们选择此二因素为自变量, 运用多元回归模型, 根据历年数据, 回归模拟出房价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和施工面积的函数。

(中房指数是以价格指数形式来反映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轨迹和当前市场状况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房指数以2000年12月北京住宅市场平均价格水平为基期定为1000点, 上海1995年2月引入中房系统, 基期值为742。)

从图表2.1中我们可以得知,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房价在2000-04年、06~07年间有较大的幅度增长, 分别增长92.96%、39.69%, 2000-07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21.3%。为了解各因素的综合作用, 并进行客观的预测, 我们拟合出如下函数:Y (房价指数) =f (国内生产总值, 施工面积) , 由Matlab多元回归得:

Y 1 (中房上海综合指数) =-1 2 9.06+7.22*G+6.90*S1

(R2=0.9 21 3, F=64.4 42 3, P=8.43*10-7)

Y 2 (中房上海住宅指数) =-1 3 4.52+9.14*G+9.58*S2

(R2=0.9 42 4, F=80.4 19 2, P=6.87*10-7)

G:上海国内生产总值 (单位:百亿)

S1:综合施工面积 (单位:百万平方米)

S2:住宅施工面积 (单位:百万平方米)

经验算, 两模型能通过回归检验, 并大体上反映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从回归结果来看, 代表供需关系的两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力大体相当。比较而言, 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对综合房价的影响略大, 而在住宅市场上, 供给方市场略占主导地位, 此与住宅市场的刚性需求不无关系。

据上海统计局发布, 前三季度, 本市商品房施工面积9088.08万平方米, 比去年同期下降2.3%。其中, 商品住宅施工面积5870.36万平方米, 下降3.5%。同时, 前三季度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为10241.84, 同比增长7.1%。依此趋势, 预计09年综合施工面积13760万平方米, 其中住宅施工面积约为6813万平方米, 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4670亿元。与此同时, 由中房上海指数9月份报告指数, 2009年9月份中房上海综合指数为2359, 中房上海住宅指数为2289。我们可以大致得到房价的偏离比率 (泡沫度) 。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 上海的房价偏离比率超过四分之一, 存在一定的泡沫程度。而此模型的自变量具有平均性质, 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 对偏离比率的感知程度更高。只有宏观上调控好供给结构, 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消费者才有机会可以购买到满意的房子。

三、需求分析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房地产供求市场关系, 有必要对购房者的消费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 因为理性的合理需求可调整市场供求关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买房无异有两个目的, 一是居住, 二是投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以投资保值与增值为购房需求的占30%, 以首次置业, 满足生活需要的占36%, 以改善居住条件为需求的占32%, 以其它需求为主的占2%。

为对购房者需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搜集数据, 运用层次分析模型, 了解购房者对购房因素的权重考量。在前期调查中, 我们发现购房者较关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地理位置 (在哪个区) 、交通环境 (附近是否有地铁、公交线路) 、周边环境 (附近是否有学校、医院、大型超市等) 以及房屋条件 (装修、小区绿化等)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 得到两两因素的重要性比较数。

该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4.1695, 一致性指标一致性比率可判定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相应的特征向量归一化:W= (0.3260, 0.3080, 0.2119, 0.1541)

表示相应于交通环境、房屋条件、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的权重分别为32.6%、30.8%、21.2%、15、4%。

通过此模型不难看出, 上海地区消费者对于交通便利条件是最在意的, 其次是房屋的条件。上海的城市规模较大, 很多居民需跨区上班, 这就涉及到了交通问题, 因此居民会首选交通方便的住宅小区。其次, 房屋条件也是消费者购房的重要考量因素, 合适的户型、精致的装修往往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上海地区的服务业较发达, 生活节奏也较快, 相比而言, 消费者对周边环境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因此, 改善交通环境, 加大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可以较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稳定供需结构。

四、结束语

从现实角度来看, 房地产价格的持续走高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住房问题正逐步由“经济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房地产业的超速发展引起宏观经济过热, 并影响其他行业发展, 同时, 房地产业相当高的财务杠杆比例使得房地产商在运营过程和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对信贷的依赖度较高。因此, 保持合理的房价, 维护房地产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为维护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下一步的宏观调控需要明确调控目标, 从行业管理、供给管理、需求管理等方面齐抓共管, 建立协调、配套的完善调控机制。

1、明确调控目标。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居民住宅需求, 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 分阶段的制定基准目标, 整合各部门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职能分工, 协调各部门的调控措施。

2、完善土地供应制度, 将土地供应与供求管理结合。根据住宅需求发展趋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供应规划, 控制对别墅等高档住宅的用地供应, 保障政府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供应。

3、建立房地产泡沫向金融领域的防火墙, 完善房贷制度。严格执行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开发自有资金比例, 控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信贷规模与信贷比例, 加强信贷资金的监管与流向控制;制定分类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制度, 在实施差别“首付比例”的前提下, 实施差别房贷利率政策。控制银行放贷, 抑制投机活动。

4、税收调控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增值税累进税制, 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市场预期, 抑制部分投资需求, 注重对银根的控制, 调控资金供给, 调整房地产转让环节税收政策, 抑制过度投机。可考虑开征不动产税, 提高非自住房产和高档房产的持有成本。促进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的发展, 缓解总体供需矛盾。另外, 可以考虑将高档住宅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 发挥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5、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同时建立收入认定和分类系统,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经适房、廉租房建设是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的重要解决途径, 也是调控住宅供应量, 调节商品房市场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收入认定和分类系统, 对确定住房保障范围, 保障对象和保障程度, 推行保障制度提供技术基础, 有利于减少分配环节的腐败问题, 确保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者服务, 增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6、长期可考虑发行房地产指数债。区分真实住房需求与投机性需求, 对于投机性需求, 可尝试发行房地产指数债来解决, 减少由投机造成的需求量的虚高, 引导投机性需求从一级房地产市场分流, 抑制投机, 减少泡沫, 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剑阁.中国房改:现状和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2]、建设部课题组.住房、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专题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上海社科院房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房地产发展评价和预警.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

城市雾霾问题治理的实证调研分析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镇江;实证调研分析

镇江古称“润州”,是全国闻名的江南渔米之乡,镇江香醋也是备受喜爱远销国内外。镇江经济发展迅速,但粗放式发展同时也给镇江带来了环境问题。镇江有关部门分析,镇江雾霾出现的原因一是是受北方弱冷空气影响,镇江市天空云层较低,不利于烟气扩散;二是城市周边秸秆焚烧形成的烟雾与空气中水汽凝结沉降。

1.我国的雾霾天气的产生原因

1.1什么是雾霾

从气象方面来说,雾和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雾是大家在之前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其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造成大气的能见度下降,这种现象就是雾。霾是近两年才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的。当空气中出现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形成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漫天浑浊的现象。

1.2雾霾天气的危害

雾霾天气对交通安全,国民健康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老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影响更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表示,PM2.5不仅会致肺癌,还会对心肺造成整体损害。而且雾霾还会导致空气能见度减低,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

1.3雾霾的来源

雾霾天气的出现是多方面的。就自然因素的方面来说,全球持续变暖,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2013年全国大范围出现的雾霾天气跟气象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人为因素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存在大量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13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仍保持在70%左右的较高水平。此外,在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燃放,城市郊区、农村秋收的秸秆焚烧,南方一些地区的烟熏腊肉的制作,冬天大量市民的劣质散煤的燃烧都会加剧大气污染。

2.镇江市雾霾天气的防治措施及成果

在立法方面,2014年镇江市出台了《镇江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为雾霾天气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行政上包括成立市大气重污染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全市大气重污染天气的预防、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和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分解目标任务,实行严格责任追究,统筹区域环境整治;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等一系列措施。

3.国内外典型的治理城市雾霾的经验

3.1国际上以英国为例

作为老牌工业大国,英国发生了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由于“伦敦烟雾”事件后英国人决心大力整治环境,在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同一时期,清洁空气委员会成立,负责监督空气污染的改善情况。到1960年,伦敦的S02和黑烟浓度分别下降20.9%、43.6%,治理大气污染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期间伦敦建设了大量的公共绿地,大气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成为发达国家治污的成功案例。

3.2国内以北京APEC会议期间为例

APEC会议期间,在北京有一种蓝被叫做APEC蓝。统计显示,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一级4天、二級7天、三级1天,北京PM2.5日均浓度值平均降低30%以上。北京APEC会议期间出现的天空澄清高远的景象被誉为“APEC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基于领导重视、严格执法以及管理措施得当。

4.中国治理雾霾的要求

4.1立法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列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方略。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要有法可依。实现依法治霾,立法工作必须走在前列。立法要与时俱进,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该尽快出台,让各级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2行政方面

治理雾霾关键靠管理。对雾霾的治理中政府可以在以下方面大展身手。首先是严格执法。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一个高素质,严厉的执法队伍建设是雾霾治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在能源结构上,积极鼓励对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天然气,电能的开发与利用,对煤炭要进行出售前洗煤。再次,改变官员的考核机制。倡导绿色GDP,不唯GDP论。将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官员考核之中。再者,加强对雾霾治理方面的科技创新研究。利用科技产品,科学研究,来对雾霾的治理做出贡献。最后,注重联防联治。

4.3司法方面

在过去的14年中关于应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司法案例为零。一方面显示了人们的环保理念不足,同时也反应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普及度不高。在以后的雾霾防治中,应赋予检察院应依法行使公益诉讼权利。让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类公益诉讼。

法院应积极高效处理各类关于大气污染的诉讼,坚持司法独立,公正司法。积极加强对民众,企业的相关法律普及,让人们真正做到习主席讲的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经济。用法律治理雾霾。

5.结语

实证调研 篇3

一、镇江地理环境及其旅游自然资源

镇江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南岸,东临上海、西接南京,是沪宁线上的重要城市,镇江与扬州北仅一江之隔,两地连接交通便捷,往来方便,可谓地理环境非常优越。拥有白蛇传说的镇江,伴随着诸多的名人典故和历史传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是吴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镇江地处丘陵地带,有着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市山林”的美称,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然而,从近年来长期的旅游产业发展运作来看,镇江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与一江之隔的扬州比较而言,在吸引游客方面,尚有欠缺。

二、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剖析

旅游产业并不单单是一个产业,它必须要与其他产业结构相连接,才能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镇江扬州一江之隔,旅游文化各有特色,将二者结合,进行比较研究,更能探究其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对策。根据《扬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扬州将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串联,打造成为扬州市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了自己的旅游产业特色。相比较而言,镇江目前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第一,保持历史传统,但是缺乏创新。镇江的景点以山居多,除了一些历史典故,其本身没有太多特色之处。很多外地游客认为,一些景区的门票价格与景点价值不相符合。由于与扬州相隔较近,镇江旅游资源缺乏绝对优势,与扬州的有雷同之处,很多游客对镇江的印象大打折扣,印象分比不上扬州。

第二,资源开发高度不够。镇江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它的资源开掘还处于原始状态,档次不高,缺乏那种“千里往寻,不虚此行”的精品旅游资源,大家想到的一般也只有镇江“三山”。大多数游客只把镇江作为旅游中转站,游玩一座山就前往下一个城市,消费水平不高,由旅游带来的联动效应很难形成。

第三,旅游特产无特色。镇江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没有吸引游客的特色商品,提起镇江特产,想到的就只有恒顺酱醋、盖浇饭、锅盖面,可是这些商品在全国各地都有售卖。在镇江,很多面店虽挂着锅盖面的招牌,可是却没有自己的特色面。时至今日,镇江的锅盖面却没几家老店,让大家想到镇江必到此一游的老店。

第四,旅游文化整合混乱。镇江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大力宣传的目标单一,只注重金山与白蛇传说的宣传,忽视了对其他旅游景点的开发。再如,金山之地是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相关部门却用白蛇传说与万圣节联系了起来,显得不伦不类。

第五,交通的不便利性制约了旅游活动的开展。镇江旅游景点虽多,但分散较广,乘公交就得花费很长时间。坐落于镇江的江苏大学有数万青年学生,但是江苏大学直达景区的公交车却只有金山公园的29路车,其他景点根本没有直达车,白白浪费了镇江市内的潜在的消费群体。

三、发展镇江旅游产业的主要思路与思考

第一,因地制宜,随地开发。镇江沿海,水资源丰富,可以开展一些水上世界项目,通过特色项目与传统资源的结合,增加知名度,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第二,提高服务质量,让游客宾至如归。旅游景点应注意增加各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既方便游客,又方便景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充分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专业人士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又符合镇江和满足市场需求的各种商品。

第三,拓展交通线路,便捷游客出行。交通发达是地方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政府规划各旅游景区,将各个景区进行有效地整合,便于交通工具的运行。充分考虑潜在的游客资源,对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的潜在的学生客源充分挖掘出来,并为今后长期游客资源开拓打好基础。

第四,充分发挥企业力量,打造时代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镇江市辖区范围内的企业也要找到与镇江相连的特色,让镇江文明全国。食品企业更要加大自己的创新力度,给镇江一个崭新的面貌,让大家更能了解镇江文化精髓。

四、结语

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历史,放眼看未来。既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也欢迎南来北往的游客。镇江的城市规划、旅游发展是在向全国的客人介绍镇江用自己的行动向游客们介绍镇江,宣传镇江,镇江旅游业的发展一定会走上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实证调研 篇4

一、调研方案说明

1.调研目的

通过市场调研要达到以下目的:1) 了解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现状;2) 收集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及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评价, 及时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 提高教学质量;3) 了解用人单位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意向,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开拓新的培养模式。

2.调研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用人单位, 具体来源包括:1) 通过前程无忧平台参与网络调研的企业单位;2) 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的校企合作单位;3) 学生实习及就业单位, 合计500家。

3.调研方法

主要借助前程无忧的网络调查平台, 并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问卷, 辅之传统的访谈法, 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及企业老总提供准确信息。

4.调研规划

1) 调研流程

2) 调研地区

由于我国地域性特点比较明显, 全国性数据的指导意义和研究意义难免大打折扣, 由于课题组服务学校所在地为四川, 因此选择四川省作为调研地区更有价值。

3) 调研时间及有效样本

本次调研时间范围设定为半年。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30份, 回收500 份, 剔除残缺以及无效问卷20 份, 最后得到有效问卷480份, 问卷有效率为96%。

5.调研组织与实施

1) 组织机构:专门成立“应用型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小组, 对本次调研全权负责, 负责调研计划制定、调研具体实施与调查报告的完成。

2)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采用专家意见法和座谈法的方式。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即调查单位基本情况、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共设计问题20个。

3) 人员培训:组织调查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调查目标、问卷思路、提问技巧等。

4) 预调研:问卷设计完成后, 在小范围内进行预调研, 以提高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质量, 保证调查效果。

二、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选择的样本涉及各种性质、各个行业、各种规模的用人单位, 有足够的代表性。

1.企业行业样本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三大产业均有涉及。其中IT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行业参与面更广。

2.企业规模样本分布

企业规模主要通过企业人数这一指标获得, 各种规模类型的企业占比相差不大。

3.企业性质样本分布

此次参与调研的样本以民营企业居多, 占整体样本的54%;其次为国有企业, 占21%;外资企业占比10%。这正符合本次调研范围——四川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 发展迅速, 人才需求旺盛这一客观现实。

三、调研数据解析

1.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类别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 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看, 用人单位当前更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应用型人才, 占比69%, 远远超过研究型人才 (占比14%) 、技能型人才 (占比17%) 的需求。

2.不同行业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同

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通讯、电力等传统工业类企业更需要应用型人才, 是各行业之中对动手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重视程度最高的群体。这与传统工业企业工作内容更多地集中于技术型和动手型的实际有很大相关性。批发业、零售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传统商业和服务行业则更重视具备应用型管理能力的人才。比较特殊的是公共行政行业, 这类行业中约80%的单位属于国家政府机关或行政事业单位, 所以在能力需求上与国家机关相仿, 对各项能力均衡发展的要求很高。

3.不同规模的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不同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行业划分标准, 企业规模可以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分依据主要包括: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三项指标。

不同规模企业对毕业生各项能力的关注度都在同步提升。企业规模越大, 对职业技能的需求越高。特别是1000 人以上的大企业, 对员工职业技能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各规模企业。此外, 中小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小型企业已成为教育市场, 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教育市场的重要需求方。

4. 应聘成败的影响较大的因素分析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 对应聘成败的影响较大的因素排名前两位的是个人综合素质与个人修养 (36%) 、工作实习经历 (28%) , 而较为传统的两个因素“学校及学位”、“学习成绩”占比分别为13%和10%, 这说明用人单位更多是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去进行人才选拔, 同时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实习实践经验, 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名校标准或者将学习成绩作为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

5. 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质量需求分析

1)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 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在调查中, 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优先选择应聘者的因素中, 有工作经验占比62%。

2) 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学习成绩, 排列前两位的是实践实习成绩和专业课成绩 (实践实习成绩占比57%, 专业课程占比47%) 。这与“在众多的应聘者中, 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这一结论不谋而合, 说明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校内校外参与的各种实习实践经历, 并从中积累的经验。

3)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品质排名前三位分别是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能力排名前三位分别是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专业技能排名第四。

6.用人单位对招聘的毕业生评价分析

1) 应届毕业大学生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发现, 有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的应届大学生进入职场, 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有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 (58%) ;缺乏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 (52%) ;另外有40%的用人单位选择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有三成的用人单位选择了“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说明大学生作为职场新人, 在就业心态上还有待改进, 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无缝对接。

2) 用人单位招不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的原因分析:虽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基本满意, 但要想招到理想的大学毕业生还存在一定的障碍, 63%的用人单位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用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异”, 有22%的用人单位选择“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如何弥补这种差异, 需要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专业, 同时大学生应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 转变个人求职理念。

7.用人单位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评价分析

1) 用人单位多数认为毕业生实习时间半年左右较为恰当。从毕业实习时间长短的设置来看, 安排为3-6 个月较为适宜。

2) 96%的用人单位认同高校对专业课程配备实训课程, 关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 为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超过80%的用人单位认为只要安排得当, 愿意高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 32%的用人单位愿意与高校共建实验室。

4) 用人单位认为要促进和帮助毕业生就业, 最应该改进的是应聘者的心态和高校教育方式。从数据发现,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要帮助毕业生就业, 最应改进是还是学生本身的心态问题 (65%) , 同时高校教育方式也值得改进 (38%) 。

四、调研结论及建议

1. 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大、高校应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以应用型人才为主, 即意味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机会多、市场广阔。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越来越多的高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 高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2.强调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平衡发展

从调查数据来看, 企业在对员工工作技能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会把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放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平等对待。作为劳动力的使用方——广大用人单位在员工选取上唯“学历”、“分数”独尊的时代已经结束, 更希望得到的是既具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又具有较好的专业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反映到学校教育中, 就要求大学生劳动力产品的制造者——高校,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以能力为导向”, 既要重视基本技能教育, 又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 培养二者兼备的大学生人才, 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

3.注重对大学生实践机会的提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发现, 单纯的通过课堂教学、知识灌输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需求。大部分用人单位从企业效益的角度, 在招聘大学生时, 看重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及实践课程成绩。

从学校专业教育角度来看, 高校应该做到:1) 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增加实验和实践环节的学分;2) 开门办学,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 引入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

4.改革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要求高校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其设计应精密结合企业需要, 职场模拟的实践教学充分强调职业能力训练;优化教学计划中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社会需求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5.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实验室教学、微机训练、讨论训练、角色扮演、现场演示等手段, 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实训。

6.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起一支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培养、鼓励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报考职称证书;教师进入企业相关部门顶岗工作。

7.加强地方院校与企业的沟通与互动

校企双向互动已经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一方面要积极探讨开拓合作渠道;另一方面主动寻求合作项目, 以项目作为桥梁进行互动, 建立学校、学生、企业多赢的良性合作机制。

8.学生的职业素养塑造不容忽视

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都与职业心态、职业素养有关。因此, 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过程中, 除学生能力培养外, 还应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学生能清晰地自我定位, 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吃苦精神的意志品质、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并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念, 实现“好就业、就业好”, 保证持续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21世纪教育研究院.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 2011 (09)

[2]崔晓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04)

[3]罗树坤, 赖洪燕, 叶勇玲.毕业生素质能力及用人单位人才规格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07)

[4]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6 (06)

实证调研 篇5

一、相关文献综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化是指利用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力图实现农业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和全程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时了解和获取市场信息,产销对接,同时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可以实时获得生产和进销存数据,帮助农民进行科学决策,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问题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例如王志军等以泰安市宁阳县乡饮乡为例,研究了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并在地理信息平台上研制开发了乡饮乡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信息平台。张新华等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息化模式进行了研究。钱建平等在分析合作组织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以磁卡为载体的农业合作组织信息化管理模式。该模式包括内网和外网两个平台,在不同平台下建立应用系统。以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西甜瓜产销合作社为实例,说明了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回顾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应该说成绩还是很大的。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也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研究成果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研究不够。2、研究方法侧重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偏重个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实证研究成果较少。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数据分析

(一)调研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信息化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期刊和文献,对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与趋势等有关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收集。问卷从合作社的计算机终端拥有量、信息化投入、合作社员工培训、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等方面调查农业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接着从网络和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和信息化对合作社的帮助等对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查。

本次调研对浙江省11市90县(市、区),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发放165份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问卷。为了保证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量在每个地区根据当地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水平选取发展较好、中等和较差的合作社各3-4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5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21份,有效率为73.3%。有效样本分布如下:杭州21份、宁波12份;绍兴8份、舟山12份、嘉兴12份;湖州9份、台州14份、金华10份、温州12份;衢州11份,丽水10份。共121份。

从被调查合作社的主营产品来看,最多的是果蔬类,占了39.3%;其次是茶叶类,占了15.7%;以下依次是畜牧类,占了12.4%;花卉苗木类,占了10.4%;水产养殖类,占了6.7%;农技服务类4.5%,蚕桑类,占了3.5%;粮食类,占了3.5%;此外,其它产品类型占了4.1%。

(二)被调查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

1.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从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的情况来看,有10.7%的合作社还没有配备计算机,有29.8%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配备2至5台计算机的合作社最多,占到被调查合作社总量的43.8%。配备5台以上计算机的合作社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总合作社数量的15.6%(见表1)。

2. 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情况分析

合作社网络利用情况是基于调查问卷的第7题,问合作社在作出某项经营决策时,是否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相关的信息查询。结果显示从不利用网络的合作社有15家,偶尔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的有62家,经常上网查询信息的有44家,分别占到被调查合作社的12.4%、51.2%和36.4%(见表2)。其中在被调查的合作社中,有41家合作社在网上注册过合作社的信息,有43家合作社的产品信息在网上发布过。

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情况主要是看合作社有没有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日常活动进行运营管理,主要考察合作社日常活动中所需要用到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和档案系统等的利用情况。被调查合作社中财务系统的应用最高,达到61.2%;其次是销售系统和人事系统,分别为57.9%和36.4%,其中有18家合作社没有应用任何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合作社日常运作管理(见表3)。

3.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

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帮助程度分析主要是通过李克特五级量表收集合作社负责人对这一问题的主观看法。李克特量表是社会调查和心理测验等领域中最常使用的一种态度量表形式。此次问卷中分数取值: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较小2,非常小1。对调研结果进行单样本T检验,判断调研数据是否显著不同于3。

由表4、表5可知:t=7.586,p值小于0.01,小概率事件不发生,所以,各维度均值与3有显著不同,证明调研结果是有意义的。从数据分析结果看,合作社负责人认为信息化建设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的帮助程度还是比较大的。这也就为更深一步的进行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认知基础。

4.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研数据分析,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员工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是资金方面的不足。此外有38%的合作社认为政府扶持不够,29.8%的合作社认为合作社社员对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6)。

三、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及对策建议

(一)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情况现状总结

结合问卷分析结果和现场调研访谈,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建设现状总结如下。

1. 合作社员工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培训不到位

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设与良好实施需要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合作社社员总体上还是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意识不强。

合作社对社员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不到位,被调查合作社中有33.6%的合作社没有提供过对社员的计算机技能培训。这已经成为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阻碍因素。

2.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相当一部分还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信息系统的实施应用。被调查合作社中有超过10%的合作社没有配备计算机终端,有将近30%的合作社配备一台计算机,相当部分的合作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3. 合作社网络和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不足

合作社对农业门户网站和相关业务网站的利用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合作社不了解更谈不上利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专家系统等,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辅助决策,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产品交易。合作社运用的销售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利用层次有待提高,主要用于日常产生的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记录,在数据分析和统计决策方面都普遍没有涉及。

4. 扶持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不够

合作社信息化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自有资金,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不够。在被调查的121家合作社中,有51家信息化的资金完全是自筹资金,70家信息化建设有政府补贴的合作社中,有32家上级拨款的资金比例为10%,自筹资金的比例为90%。

(二)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合作社负责人普遍认识到信息化对合作社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帮助较大,但合作社社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和资金方面的缺乏,成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1. 在资金投入和社员信息化水平培训上增加政府扶持力度

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合作社社员素质提高、持续降低农业经营成本、提高农业整体效率的特性。为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政府应当在合作社信息化资金投入和合作社社员信息化水平的培训上加大支持力度。政府在农村工作部署和农业资金资源的分配上,应把扶持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农村生产经营主体的信息化水平上来。

2.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交易是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实证调研 篇6

一、模糊

通过对C县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访谈, 我们发现, 与法律工作者相比, 律师群体对自己的职业身份更具优越感, 法律工作者则将成为律师作为职业晋升的主途。事实上, 根据我们的调查与统计, C县近半的执业律师曾在法律服务所工作, 他们通过司法考试后才转变为律师身份。

律师和法律工作者虽同属法律服务职业, 但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受《律师法》的规范, 而法律服务所和工作者则由司法部的规章《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约束,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但在C县, 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在名义和业务上都存在着重叠与模糊:

( 一) 业务的重叠。在C县法院和派出法庭, 我们看到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共同游走、相互对阵的身影。《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确认, 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都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司法部《乡镇法律服务业务工作细则》第三条为法律工作者设定的业务范围与《律师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律师业务基本一致, 除刑事辩护外, 法律工作者几乎可以涉足律师业务的全部内容。事实上, 2014 年, C县法院审结的刑事案件只有155 件, 而审结的民商事案件达3241 件。 (2) 在C县, 刑事辩护不过是律师们一块小小的“自留地”, 在广阔的民商领域中, 法律工作者与律师是同台竞技。

( 二) 职业身份的“混同”。在一般民众的认知中, 律师与工作者并无区别, 他们都是“律师”。在亲历到C县法律服务的个案中时, 我们观察到当事人对法律工作者的称呼就是“某律师”, 而“某律师”也安然接受。就此, Q镇法律服务所的工作者Z对此有一番说明: “一方面, 当事人不清楚正式规定, 他们没有能力对律师和工作者进行区分; 另一方面, 对当事人来说, 他们关注的是麻烦的解决, 而不是谁来解决他们的麻烦, 他们没有必要对律师和工作者的身份进行区别。而且哪个工作者会主动在当事人面前说自己不是律师呢。”

二、割据

( 一) 在地域分布上, 律师占据着县城, 其执业场所主要是C县法院、县城及周边; 法律工作者则盘踞在乡镇场上, 执业的场所主要是派出法庭和乡镇场、农村居民。县城是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驻地, 有常住人口有10 万人, C县4 家律师事务所全部位于县城, 3 家在法院对面, 1 家在法院右侧。Q镇是C县第二大镇 ( 第一是县城驻地镇) , 距县城40公里, 有人口4. 4 万人, 镇场人口已达1 万多人, Q镇法律服务所有工作者6 人, 是为Q镇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的主要力量。

( 二) 在人员数量上, C县律师和法律工作者可谓势均力敌: 36 比39。C县人口80 万人, 平均每1 万人才有一名专门的法律服务人员, 每2 万人才有一名律师。而在2013年, 北京每1 万人口就已经拥有11. 7 名律师。法律工作者的存在确实缓解了基层法律服务力量的不足。

( 三) 在业务层次上, 除刑事案件被律师垄断外, 县域内的重大案件也基本被律师掌握。县城是全县的人口、经济、商业、审判中心, “近水楼台先得月”, 律师自然更容易获取到县域内的“高端案件”。同事, 律师职业的准入门槛和执业资质本就高于法律工作者, 其智识和技能更容易受当事人信赖。

对于“山寨”与“城邦”得以割据的原因, 我们认为主要有3 点: 1. C县的经济水平决定了法律服务内容和水平的基础性, 律师和法律工作者都能提供, 律师提供的高于工作者水平的服务部分并不是基层民众主要需要的; 2. 山区地形导致了律师下乡和乡镇居民进城的不便 ( 包括更多的交通花费和更长的办案时间等) , 7 个主要乡镇上的派出法庭和法律服务所形成配套, 缩短了法庭、法律服务与民众的距离, 乡镇居民和农村群众自然乐于享受近便的法律服务; 3.法律工作者多是乡镇上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在乡镇上有着更为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和人际关系, 这是“常居县城之远”的律师们所不具备的。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在基层地区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的边界既存在着模糊与重叠也存在着对峙与割据, 导致这种矛盾格局的根源在于基层法律服务水平不高和基层法律服务力量不足, 在以基础性法律服务甚至是“兜底性”法律服务为主要需求的法律服务市场中, 法律工作者的确能够弥补法律服务供给的不足, 平衡基层法律服务市场的失衡。

注释

11数据出自C县2015年度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工作者年度检查考核公告.

实证调研 篇7

高效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高效农业的内涵, 许多研究者认为, 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兼顾综合效益是高效农业内涵的关键;高效农业要体现出较高的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 使农业成为能让农民增收致富的现代农业。有研究者就高效农业的特征进行了总结, 指出与传统农业相比, 高效农业应具有“五高”的特征, 即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加工增值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商品率高;同时, 应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为核心、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高效为目标。其他研究者还就我国高效农业的发展途径进行了综合论述。其中, 种养+农工商结合、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创新、农业产业化及其组织制度的创新、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支持等是广泛认同的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

高效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 延长了农业产业链, 增强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 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业比较效益, 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模式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手段, 以现代物质装备为载体, 通过各种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合理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现阶段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要动力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根本途径是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

江苏省发展高效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是我国尝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探索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先行省份之一。近年来, 江苏省各地把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科学引导, 强势推进, 全省高效农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江苏省发展高效农业现状。

1) 设施规模快速扩大。2008年, 全省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7.2万hm2, 新增设施渔业面积2.2万hm2, 总面积分别达到29.63万hm2, 9.16万hm2;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52%, 76%, 75%和81%。

2) 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围绕发展“一乡 (村) 一品、一县一业”, 江苏省加快培育高效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 实行规模推进、集聚发展。目前, 全省6.67 hm2以上的连片设施园艺生产基地已发展到3 000个, 33.35 hm2以上的900个, 66.7 hm2以上的400个, 畜禽规模养殖场14.4万个。全省近1/3的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 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62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渔业县达到26个。

3)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目前, 江苏省钢架大棚效益达10.05万元/hm2, 日光温室效益达14.4万元/hm2, 分别为露地栽培的4倍和6倍。畜禽规模养殖效益比分散养殖高出5%~8%, 年出栏500头左右的中等规模养殖场每年可增加效益5万元以上。特色水产品高标准池塘养殖亩效益达到3 000~5 000元, 海参工厂化养殖亩效益可达到40万元。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已成为江苏农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江苏省发展高效农业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1)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江苏省各级政府始终把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放在突出位置, 政府的规划和布局成为地区高效农业发展的指向标。如2006年4月1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意见》, 明确了“十一五”时期全省发展高效外向农业的目标和任务, 并提出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 发展蔬菜园艺业、畜牧业和高效渔业。南京市为进一步扶持高效农业发展, 出台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 编制了《南京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 (2008—2012年) , 印发了《南京市设施农业督查工作暂行办法》《高效设施农业基地认定办法》等管理性文件, 为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方向指导。常州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市场导向, 围绕发展目标任务、扶持政策、推进措施等内容, 形成了《常州市高效设施农业三年发展纲要》 (2009—2011年) 。

2) 强化政府支持, 引导高效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的高投入和高风险对企业和单个农户来说是关键制约因素。江苏省通过政府持续、稳定的资金和政策投入, 降低了企业、农户进入高效农业的门槛和风险。如镇江市丹徒区通过政府替农民建好基础设施, 直接给企业和农民补贴, 来积极引导和扶持高效农业发展。在丹徒区, 凡高效农业生产规模在0.667 hm2以上的农户, 均可获得政府一次性补贴。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共投入3 000万元, 在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建好大棚、水电和道路等配套设施, 向社会招聘经营主体, 经营主体向政府支付租金。经营者租赁这些大棚后, 又投入4 000多万元, 把这些大棚建成名副其实的“农业工厂”, 种植高档果蔬和花卉, 智能化大棚年利润超过150万元/hm2, 超过了一般的工业项目, 而政府也能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投资。溧阳市人民政府为加快茶园更新改造步伐, 2005年以来, 由溧阳市财政下拨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无性良种茶的发展。

3) 积极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一是积极推进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江苏省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逐步建立起“农产品产地环境与质量安全相适应、生产技术规程与质量安全相衔接、检测方法与质量安全相配套、加工与包装储运相协调”的农业标准体系, 并将农业标准应用与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相结合, 做到基地建到哪里, 标准应用到哪里;与名优农产品认证相结合, 凡是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农产品的都必须达到标准化生产、加工、贮运;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相结合, 通过科技入户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以及科普宣传活动等, 将农业标准与新技术、新品种一起推广普及。三是实施农业产品品牌化。江苏省人民政府鼓励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争创“三品两标一名牌”。“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两标”即农产品地理标志和产品标志;“一名牌”即中国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并充分发挥优势项目、强势品牌的带动作用, 实行统一标志、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实现品牌共享, 加速形成农业品牌产业链, 放大优势品牌效应。

4) 充分发挥科技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江苏省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来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 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和模式。一是通过加强高效农业技术和品种创新, 强化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二是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3项更新工程为重点, 加强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 大力普及轻型高效栽培、高效立体种养、肥药高效使用、畜禽高效养殖等综合配套技术。如南京市在发展高效农业中, 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重点推广了超级稻、抗热菜秧和杂交青虾等优良品种, 以及畜禽高效养殖、绿色双孢蘑菇生产等农业新技术, 有效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

5) 重视龙头企业和农村产业组织的组织与带动作用。江苏省各地在发展高效农业的过程中, 十分重视依托农业企业和农村产业组织来推进高效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增加高效农业发展动力。二是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增添高效农业发展活力。如江苏玖久集团依托 (乡) 镇—行政村—村民小组三级机构, 分别成立桑蚕生产合作社15个, 合作分社96个, 合作小组184个。合作社在成员单位之间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提高了茧质和产量, 增加蚕桑种养效益, 增加了农民收入, 促进企业和基地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稳固。

江苏省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有效风险规避机制。较之于以传统农业来说, 高效农业系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 要受到技术、市场及自然等多重风险的制约, 特别是自然风险无法规避, 且造成的损失巨大。如2008年冬季发生的严重雪灾, 造成江苏许多地区设施大棚倒塌, 数万公顷设施大棚受损。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仅局限于粮食等传统领域, 高效农业还没有列入保险范畴。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规避机制, 不少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在规模投入上心存顾虑,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的发展。

2) 资金瓶颈问题突出。现代高效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点, 如发展设施种植, 普通钢架大棚投入18万元/hm2~22.5万元/hm2, 钢架连体大棚及智能温室的投入则更高, 这对每个农户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资金。生产启动资金的短缺, 使农户难以组织规模生产;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 但由于自身积累不足, 也难于突破现状。而商业银行出于信贷风险担忧, 一般也不愿贷款给面广、量大、风险高的农户和企业, 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3) 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生态、生物、工程、水利、农艺、管理等诸多学科, 要求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的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目前, 受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影响, 科研条块分割严重, 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 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高效农业产业链条上某个环节的问题, 往往会成为整个产业的技术瓶颈, 进而影响和制约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当前, 江苏省农业生产总体上还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 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和规模偏小, 特别是缺乏市场知名度高, 带动能力强的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同时, 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结构比较松散, 与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还不完善, 带领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5) 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发展高效农业, 需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土地资源紧张局势愈演愈烈。加之“一免四补”等惠农政策的实施, 使得土地流转、集中生产经营难度加大。加上土地流转过程中, 许多地方政府与企业联合起来对农民进行强行征地, 甚至采取欺骗手段, 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 来获得土地所有权, 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政府、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了严重的对立情绪, 致使土地流转十分困难。

政策建议

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探索建立高效农业风险基金, 与当年农业救灾预算和上级救灾款合并使用, 为降低和化解高效农业风险提供保障。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扶持力度, 扩大保险覆盖面, 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 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园区+农户”等模式, 通过企业、基地、园区等把农户组织起来, 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做粗做长产业链条, 降低风险, 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加大对高效农业的扶持力度。一是通过信贷、税收、补贴和项目带动等多种方式, 降低企业和农户进入高效农业的门槛。建立高效农业财政担保基金, 为项目主体提供信贷担保, 并在税收优惠、规费减免、金融支持、用电用水用地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整合资源、培育亮点。由政府牵头, 协调科技、农林、财政、开发、水利、交通等部门, 结合通达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 加大品种改良、品牌培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注重农业科技的集成创新。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 加强对高效农业各个环节技术的集成创新, 为高效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在技术攻关上, 突出关键技术, 注重集成配套, 体现实用高效和区域特色, 促进技术的全面突破。加快研究开发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高效农业设施装备, 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及其他高效、生态、安全生产新模式,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综合产出效益。

强化市场主体的培育。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安排和布局高效农业生产。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物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等农产品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 举办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洽谈、展销展示等活动, 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二是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实现优势区域、优势企业的集聚, 形成高效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群,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市场、企业和农户的作用, 提高农民和企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

实证调研 篇8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经过10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爬坡阶段,还存在一些十分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化”上,即物化、空心化、空壳化。所谓“物化”,是指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面子工程,道路硬化、粉墙饰壁、改造翻新,是否符合各村各镇特色,几乎不加思量;所谓“空心化”,就是有硬件少软件,新建房屋多了,地方文化少了,形成“千村一面”之势;所谓“空壳化”,就是国家“政策、投资、建设进村”,而“村民出村”,年轻人、能人大量涌进城里,致使村里人口凋零且严重老年化。这种状况显然与“新农村”目标背离。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建设“物的新农村”,更是建设“人的新农村”。[1]二是农村空壳化、空心化已成事实,户均3.1的人口,且都是老人和小孩,小孩长大了能不进城?中国的新农村,有村有房少人,有人且是老人。试问,没有人气的新农村还是我们致力于建设的吗?

(2)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此板块共4个问题。

问题一:您知道新农村建设吗(知道612人,占73.00%)?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程已深入人心,73%的人都知道,并能说出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27%不知道的人中,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妇女。

问题二:这些年上面在新农村建设都做了哪些事?

按选项比例大小依次为:修路、种植养殖、整饰环境、招商引资、文化宣传等。

问题三: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多项选择)?

按问题选项人次的多少依次为:能干的人都进城了(98.09%)、村官留不长久(72.55%)、领导还是个人说了算(71.36%)、一刀切(67.30%)、村里好的传统没人传承(61.22%)、爱搞一阵风式的面子工程(56.56%)。

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即村里人气和上级领导。能干的人都进城了,他们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善,村子越来越空,人气没了;领导讲政绩、好面子,新农村建设工程重表不重里,脱离村情,村民的认同度低。这诸多问题中其实有个关键因素,就是“能人”(或乡贤)的缺少,能人都进城了,村里缺了主心骨,村里发展各自为政,上级领导来村后无人可协商,脱离村情、一刀切、个人说了算等现象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问题四:您对今后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期望(多项选择)?

村民首选项是“劝说能干的人留下来(占94.87%)”。一个村有稳定的“能干人群体”的存在,村俗得以传承,经济发展符合村情,他们的影响力会使年轻村民返乡创业,人心趋于稳定,表里如一的新农村必能展现。在对“其他”项做出选择的人中,多数都希望有“稳定的带头人”,充分说明“能干之人(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乡贤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此板块共7个问题。

在要求从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素质四个方面“列举您心目中的乡贤”时,选择结果是:选男性(占78.0%);年龄偏长,≥46岁的占64.0%;接受教育的高低不被特别看重,接受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的乡贤者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就“素质”而言,居首为德行和本事,学问次之。

在问及“您觉得什么样的人能称得上乡贤”时(多项选择),村民们看重的前三类为:能带来大家致富的人(87.0%)、德高望重的人(58.0%)和经验丰富的人(44.63%)。

当问及“您认为乡贤对新农村建设重要吗”,在“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四个选项中,认为“很重要、重要”的占81.0%。很多人认为乡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有他们在就有了“主心骨”。

在新农村建设作用方面(多项选择),认为乡贤的作用表现依次为:经济作用(47.49%)、文化作用(38.30%)、政治作用(21.60%)与其他(14.08%)。目前,农村很多纠纷、冲突,首选的解决途径仍是由宗族长老、村里德高望重之人来裁定,而不是首先考虑走政府或司法途径来解决。为什么乡贤的政治作用不被太看重就可以理解了。

在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村民对乡贤也有具体的期盼和要求。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多项选择),依次为:在村里办实业(86.63%)、带头种植养殖(83.65%)、传承挖掘当地特色工艺与产品(76.97%)和请人来投资(65.51%),村民选项排序所表现出的诉求与新农村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目标相一致。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政治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回答集中体现在“主动并公正地调节村民矛盾纠纷”和“参与村民自治工作,监督政府工作”两方面,这与新农村建设中的“管理民主”相呼应。

在问及“乡贤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应体现为”时,村民的选项十分广泛,分布也比较均衡,主要诉求体现为:创建和谐、稳定秩序、传承文化。这也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殊途同归。

4. 结论

通过对调查统计结果的分析,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要小康,新农村建设工程是重要的抓手,新农村建设将继续深入地推进。

结论二:相对于物质资源,新农村建设更离不开的是村民,其中以乡贤最为重要。

结论三:农村少了乡贤以及乡贤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空壳化、空心化现象将继续存在,为此,乡贤及乡贤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结论四:挖掘乡贤,培育乡贤群体,发挥乡贤作用是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

三、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通过对CNKI及相关网站检索,专论乡贤对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与作用的文章一篇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文从理论和新农村建设实践两维度对乡贤的价值进行分析。理论是基础,实践是目的,从理论角度探讨乡贤价值是为新农村建设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

1. 乡贤的理论价值分析

就经济学理论而言,讲究“投入—产出比”,讲究要素生产率,乡贤与等量的个体或群体比较,产出比和生产率都要高,其产生的边际效益也十分明显。

就人力资源理论而言,讲究的是人力配置、激励、培训与队伍建设,其目的是追求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乡贤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人力资源,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培训、配置、激励和使用,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产生人力资本的放大效应。

就名人效应理论而言,讲究的是扩散效应。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4]乡贤是乡里人之翘楚,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当地是实至名归的名人,他们会被作为一种人格符号、偶像、标杆被村民们崇拜、模仿和追随。

2. 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分析

乡贤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群体,在国家、政府、社会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的今天,他们的作用不可小觑,不仅理论上的作用可见,根据前面的统计分析看,其实际价值与作用也是独特的、重要的。以下本文对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较具体的价值分析。

(1)熟悉本乡本土,利于新农村建设规划更符合乡情村情。前面统计分析显示,“一刀切”、“上面说了算”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新农村建设重表不重里,脱离实际。乡贤久居乡土,对当地的地形地貌烂熟于心,对气候特点、土壤结构,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等了如指掌。当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至关重要,通常乡贤会从系统和特色来思考发展问题,把本乡本村有利的不利的因素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本乡本村之特色,一般都不会因上级权力影响而人云亦云,坚持自己的观点。介于乡贤对本村的情况的熟悉程度和在村民中的影响力,会一定程度克服当下新农村建设出现的“面子工程”、“盆景工程”,使新农村建设规划更贴近乡情村情,真正实现“一村一品”。乡贤群体的这些优势条件不是政府或社会所具备的。

(2)精心治理小环境,产生示范效应。我们应该关注到一种现象———那就是在乡村,凡是当地能人、又本事和威望的人,他们自己家的院子、农耕地等都治理得不错,一切都与大自然相协调,也许这与经济状况有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以乡贤为榜样,树立经济效益意识,尊重自然,重视小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可以想象,受乡贤“名人效应”的影响,如果家家都如此,我们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多好的一幅景象。这种景象在当今由村民自己打造的连片“农家乐”村都可以看到。

(3)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产生导向作用和凝聚效应。乡贤长于地方,心系天下。他们非官非僚,或退官闲赋在家,却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意识,不计个人得失,为发展乡里倾其所有。这种情况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中,特别是西部生态环境治理中屡见不鲜,并产生了或正产生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效应。

如:有23年来在毛乌素沙海边缘植树、种草,自垫资金800万的平凡女人,全国治沙模范的牛玉琴;还有原中共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退休后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2]

(4)聚小成大,聚点成线,变他律行为为自觉行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应当首责。由于诸多因素,国家和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管完理尽。村民们的家长里短、分角斤两之事要靠村民自行解决,如风俗文明、管理民主与协商等。乡贤生于乡土,精于本土事务,是地方的领袖和标杆,在乡贤自律行为影响下和贴心的说服中,村民会逐步重视与学会主动规划生产、规范言行、整洁环境,个体间效仿践行,形成群体力量;聚点成线,形成新农村建设接力赛。假以时日,村民将逐步把新农村建设的他律行为变为自发行为。

(5)作为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桥梁。某种程度上讲,新农村建设也是一场变革,涉及到一些冲突:文明与不文明、政府规划与个人安排、家庭利益与村集体利益、投资分配、产业布局等,极易产生纠纷和矛盾。此时,乡贤利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以公正的立场,务实有效的沟通技巧和说服力,说服当事人依法维护个人利益,服从大局,服从国家利益。与政府出面解决问题相比,问题强度会降低,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等也会减少,且一般不反复,这对于顺利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极有裨益的。

四、乡贤群体的培育与开发

随着我国城镇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继续深化,各地乡村涌现的乡贤或各类“能人”,外出打工淘金或举家迁移到城市趋势仍将存在。加之多年城乡二元体制运行的结果,更加剧了许多乡村面临“空心化”的困境,[3]即使有个别乡贤留下来,也是垂垂老矣。至此,呼唤乡贤,发现乡贤,积极进行乡贤培育与开发刻不容缓。

1. 搭建凝聚乡贤的平台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商品经济大潮、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导致乡贤影响力、凝聚力的弱化,乡贤与村民为了各自的生计忙碌着,就是乡贤与乡贤之间也鲜有联络,这大大埋没了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有必要采取措施将分散的乡贤凝聚起来。参考我国东南一些地区的做法,建立乡贤理事会是可行的。通过乡贤理事会平台,将乡贤聚集在一起,一是能放大乡贤的影响力,感染、凝聚更多乡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二是原本无处寻觅的乡贤们,通过乡贤理事会随时与村民保持联系,使村民有了“主心骨”;三是利用乡贤理事会具有的公益性、熟人社会的特点,能低成本的、更务实的化解乡邻纠纷。所以,搭建凝聚乡贤的平台是培育乡贤和开发乡贤价值的基础。

2. 召唤乡贤回乡

改革开放导致许多乡村精英进城发展,或仕途,或求学,或经商,中国新农村建设正呈现空壳化、空心化。截至201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49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77%,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4]乡贤进城了,“主心骨”没有了,新农村如何建设。根据调查,村民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期许,首选“劝说能干的人留下来占94.87%”、认为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重要占81.0%”。

召唤乡贤回乡,让他们用自己在外积累和具有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反哺桑梓、泽被乡里,对凝聚人心、扭转目前农村“三化”现象大有裨益。召唤乡贤回乡,要做到回得来、留得住,积极营造吸引乡贤回乡生活、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 树立新乡贤

新农村建设的“新”,在于要有新的标杆性人物,这些人物能带来新气息、形成新风尚,促进乡村经济新发展,推动社会新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重新定义乡贤内涵,树立新乡贤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谓树立“新乡贤”,是指突破地域性,品德高尚、自愿到乡村做贡献的贤者,称之为“新乡贤”。目前人口加速流动,地域界限被打破,很多人离乡发展,少回或难返故土;而另一些人离开城市主动去乡村创业发展。为此,为了确保乡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影响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必要对乡贤持发展认知观,即凡愿意运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等,为一乡一村发展作贡献,且行为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人,谓之“新乡贤”。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各种能人返乡、来乡兴业发展与生活,逐步形成新的、较稳定的“乡贤群体”。

4. 处理好乡贤管理与村“两委”关系

在当前体制中,村“两委”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贤则是乡村中有声望、有威信、有能力的群体。村“两委”与乡贤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对村“两委”与乡贤的关系处理可以考虑两种途径:一是主辅关系,重大的问题是要坚持村“两委”的主体地位,把乡贤作为一种重要的有益补充,献计献策,带头执行村“两委”的决策;二是融合关系,即考虑依据一定的标准,让乡贤或进入村党支部,或进入村民自治委员会,特别是后者。这样就可以让乡贤始终处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凸显位置,而不是游离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边沿,同时能更好地使乡贤的行为与国家、政府保持一致,产生协同效应。

5. 加强对乡贤的培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时代也赋予了“乡贤”更多新内涵。为使乡贤对新农村建设有更大贡献,对他们进行培训很有必要。根据调查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培训应:一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率先垂范;二是帮助资深乡贤接受新观念,新乡贤要尊重传统乡贤,相互学习,以促进乡风文明;三是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种植养殖技术,促进生产发展;四是懂得基本的市场知识和经济知识,树立效率效益意识,以期生活宽裕;五是修身塑行,懂得建章立制,促使村容整洁;六是学会包容、广纳谏言,推动管理民主。通过对乡贤进行以上各方面的培训,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泉根.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J].中国文化研究,2011,(04).

[2]张彦军.广告中“名人效应”的心理学分析[N].兰州学刊,2003,(05).

[3]葛凡等.牛玉琴:每棵树都像我儿女[J].西部大开发,2009,(02).

上一篇:修饰语与修饰对象下一篇:整体性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