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解析(共3篇)
实证解析 篇1
“营改增”主要是指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这一内容是我国税收改革制度的重大举措,通过营改增项目的确立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的发展,减轻现代企业中的服务税务、推动产业的升级及转型,并为企业服务于企业制造项目的优化进行分析,实现增值税税收制度的公平性。营业税以及增值税属于我国税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税收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税务部门的标准进行征收实物,并对营业税项目进行科学性的缴纳,降低企业的缴税负担,从而为企业的运行及创新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营改增对企业税费的影响
( 一)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在营改增项目研究及分析的过程中, 通过对营改增前后服务项目的对比分析, 可以分析并认识到营改增项目的出现是否降低了企业的税负。同时,在研究的同时,可以将研究方法分为三种,第一,投入产出表是对工具进行的测算及分析,在服务业的上下游产业以及投入阐述的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对企业以前的税负状况进行比较。第二,营改增实行前后的统计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合理进行其他因素的控制,充分保证企业税负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内容。第三,在一些假设的环境下,应该进行科学性的逻辑及数量推理,增加营改增税负的影响。在这种数据研究及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有效降低税负现象,保证税负状态不出现反增的问题。[1]
( 二) 营改增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企业营改增制度的建立,会影响企业的绩效,在上市企业运行中,将其公开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考察及验收,从而实现对企业绩效的综合性分析,并为企业的绩效运行提供有效依据。
( 三) 营改增对企业股价的影响
营改增制度体系的革新,会对上市企业的股价造成一定的影响,在税收改革之后,会对企业的股价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种价外税,而营业税主要是一种价内税。 通过对企业成本费用预算的分析,需要将原有的购进商品进行支出金额的计算,出售的商品应该按照商品的价格以及税金之间的区别进行计算,有效减少主营业务的收入。在商品定价的过程中,需要在提高商品价格的基础上实现“营改增”对企业营业利润的影响,充分保证企业运行的科学性。第二,在企业增值税进项税额与销是,对于不同的行业其影响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 四) 营改增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营改增项目的确立会对企业的行为造成一定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税负的现象,影响企业中项目投资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关的定价机制。同时,在营改增项目确立的环境下,可以影响企业的投资结构以及相关定价价值,有效提升企业的专业文化, 并为企业行为的革新提供良好依据。[2]
二、“营改增”在企业行为中的优化对策
( 一) 构建完善性的税务筹划管理机制
在企业完善性税务筹划机制构建中, 其筹划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内容:第一,增值税与企业的营业税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的增值税是一项税额相互抵扣的环境下,应该实现对产品价格的严格性标榜,当年销售额与一般纳税人的标准线一致时,就应该进行材料的采购及收集,分析产品的价格,认识到价格差异对企业缴纳税金所造成的影响。对于一些大中型的企业而言,在其运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独立采购的形式,进行购货成本的分析,并优先考虑增值税与纳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化对物资、材料以及固定资产项目采购的规范性管理,有效降低采购对企业经济造成的影响。[3]
( 二) 强化企业行为中的发票管理
企业在进行营改增制度之前,一些企业只需要通过普通的发票就可以进行对发票的管理,但是,在营改增项目执行之后,由于增值税存在着可抵扣的相关原则,通常情况下纳税人需要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发,并在增值税票务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专业性的发票管理机制。因此,在增值税发票开具的过程中,企业应该认真处理好相关的流程,严格控制线执行以及发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能将发票进行随意放置,而且也不能出现发票丢失、借出以及撕毁的现象,并对开出的发票进行及时记录,强化对发票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在企业发票流程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税务部门培训机制不规范的现象,应该在强化培训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的高效性发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创新。[4]
( 三) 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素养
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营改增项目体系的确立,规范化的发票管理会一定程度上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 因此,在企业运行及发展中,应该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优化企业的运行机制,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及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全面提升企业会计人员培养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充分掌握“营改增”项目信息,在企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应该对营改增有全面性的认识,通过对财务内容、财务影响以及财务意义的分析,构建创新性的制度管理机制,使财务人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性的技术能力,从而为企业行为的规划提供依据。而且,在不同环境下,营改增项目的设计存在着生产效应以及影响大不相同的状态,很多企业运行中存在着税负压力,因此,财务人员应该全面掌握营改增的制度体系,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完善企业的财务机制,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行为的创新发展。 第二,全面增强税收专用发票,提升企业专业性的发票管理机制,在增值税抵扣项目分析中,应该在税务稽查中对专用发票进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发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而为发票制度管理机制的确立提供有效保证。第三, 充分保证计税基数与税率的综合分析。在营改增确立之后,企业方面应当尽快熟悉增值税与营业税新制度下核算方式,进行科学化的制度革新,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应该认清企业的纳税途径,确认企业所使用的税率,实现对企业税务以及企业行为的科学管理。[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运行中,通过营改增制度体系的优化,应该在企业行为优化的同时做到以下几点内容:首先,企业管理人员应该认识到营改增政策的相关内容,促进企业固定资产的稳步投资,为营改增项目政策的优化提供积极性的服务支持,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次,在营改增长期政策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构建长效性的制度改革机制,优化企业的服务发展方向,通过精细化、专业化以及项目确立,保证企业的稳定运行,从而实现企业行为的优化及企业项目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春瑜.“营改增”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6,01:66-71.
[2]秦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253.
[3]尹旭.浅谈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以及加强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3:145-146.
[4]黄忠意.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7:64-65.
[5]吕连菊,邱茹芸.浅析“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5,16:89-91.
实证解析 篇2
一、作者介绍、文献背景与基本框架
(一) 作者介绍
威廉·R·凯尼就任于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会计学院。他于1963年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获得农学学士学位, 同样在俄克拉荷马州大学1966年他获得了理学硕士学位, 并在1968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从1988年至今他一直在德克萨斯州大学任教, 此前也在密西根州大学、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等大学任教过, 但时间均较短。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审计学, 所以亦曾在美国上市公司监管委员会任职。从2005年至今他一直担任美国《会计评论》 (The Accounting Review) 编委;从2003年至今, 他还在担任《会计地平线》 (Accounting Horizons) 编委会委员;并任KPMG专职顾问委员, 同时在博士选拔委员会等部门任职。因此, 可以说他是一位教学、学术和行政工作“三线通”的会计专家。
(二) 文献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 美国经济学和财务学的研究, 出现了突破性进展, 为会计研究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 (如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代理理论等) 和可供借鉴的方法与模型, 再加上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科学研究中去, 而一些大型的数据库也先后建立, 缩短了实证研究所需要的分析时间, 也降低了研究费用, 一时间, 实证会计研究即成为会计学术研究方法的主流。但在当时的会计博士教学和科研计划中却遇到一个问题:博士一年级的学生在会计实证研究方面没有相关技术背景, 包括在工商管理学士 (B.B.A.) 、工商管理硕士 (M.B.A.) 或者会计学硕士 (M.Acc.) 的计划中, 都没有过实证研究的课程, 许多学生也没有认真考虑它的本质。为此, 该文针对此现象专门对会计实证研究的相关基础定义, 以及相关统计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以便给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博士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尽管此文成文于二十多年前, 但我们今天重读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三) 《设计》的基本框架
该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其基本结构如下:第一部分, 介绍了实证会计研究的定义和理论、假设和事实, 也定义了“依赖的”、“独立的”、前期和同时期的变量;第二部分, 讨论了将前期和同时期的变量的影响与独立变量区分开的可供选择的方法;第三部分, 探究了显著性、检验的功效和研究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 给出了概要和结论。
二、《设计》的主要内容
(一) 会计实证研究框架
研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它的目的是让我们理解、预测或控制环境的某个方面。研究在这里将被定义为:对“世界是怎么运转的”这样一个新理论的发展和检验, 或驳倒现有的被广泛认同的理论。对于会计来说, 这些理论涉及与会计实践有关的世界怎样运转。瓦茨 (Watts) 和齐默尔曼 (Zimmerman) (1986) 认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践”。实证方法 (世界是怎样的?) 和传统的规范方法 (关于会计实践应该是怎样的?) 形成对比。
本质上, 实证研究涉及理论、假设和事实。“事实”是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观察的情况或事件;“理论”对几组事实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试探性的解释;“假设”是对事实的预测或断言。这些事实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 假定理论是有效的。最后, 观察事实, 如果这些事实与在假设的情况下所做出的预测或断言一致, 理论就是可信性的。
例如, 假设观察到一支股票价格上涨通常跟随着一个公司宣布从直线折旧法变为加速折旧法。为什么记账方法的改变能导致公司价值的增加呢?一种解释是市场参与者相信导致这种会计变化的事件预示着公司拥有更好的前景。随着这种理论的发展和进一步的阐述, 研究者可以对过去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 或者用实验去检验基于这种理论所所提出的解释和假设。
理论通常从理论变量的重要性角度进行表述, 然而实证计量要求观察变量。原理和真实世界的观察变量之间的差异是会计研究者所需解决的问题, 因为会计指标可以是某些潜在原理的替代变量, 或者可以是原理本身变量。例如, 公司“行为”是理论原理, 选择收益作为公司行为的替代变量, 那么直线折旧法是公司“行为”替代变量的组成部分。作为替代变量, 直线折旧法包含了两种潜在的错误来源, 研究者必须加以考虑:一是替代变量本身的错误, 因为直线折旧法可能没有“正确地”反映公司近期目的及相关行为;二是应用错误, 因为在应用直线折旧法过程中可能存在错误或运用不精确。
为了使理论具有可信度, 必须不仅能够表明假设检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相一致, 而且能够有根据地排除其他能解释所观察事实的理论。这要求考虑一个适当全面的可供选择的解释列表。此外, 对于与会计相关的“事实”来说, 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提供可供选择的解释。当然, 一些可能的解释由于影响较小, 很容易被排除。为了详细说明问题, 作者还设计一个模型进行解释:
Y=f (X, V1, V2, …, Z1, Z2, …) (1)
Y=被解释变量;
X=“独立”变量, 提出的理论表明它应该影响Y;
Vs=前期影响 (研究时期以前) 因素, 它们可能影响Y;
Zs=同时期的因素 (除了X) , 它们可能影响Y, 某些Zs可能是X、Y、V和其他Zs的静止的未来值的期望值。
对于所提出的会计问题来说, 常见的Y就是一家上市公司股价变动;其他的变量是管理者的行为或决策 (常见的X是会计方法的变化或差异) 。无论是通过管理的选择还是通过调整的指示, 常见的Vs是公司的前期状态变量, 例如利润率、杠杆作用、流动性和规模。对于一些特定人类对象决策行为理论的检验, 相应的Vs也经常包括这对象的个性品质、数学能力、教育、训练、年龄、公司协会和经历等。在会计研究中涉及股价变动最常见的Zs为市场回报 (Market Return) ;此外对于外部报告和管理行为研究的Zs是同时期对于其他公司或其他部门的会计计量未预料到的一部分;最后, 既然会计研究者关注的是会计报告的影响, Zs可以是公司在研究时点的“真实状态”的潜在特征, 正如同时期公司的非会计报告所计量的。
(二) 摆脱Vs与Zs对X的影响
为方便介绍, 作者假定X仅在两种水平上取值:一是Y来自未“处理” (Treatment) 的控制组 (Control Group) ;二是来自接收处理的处理组 (Treatment Group) (例如, 为了检验加速折旧法的理论, 控制组可能被定义为使用直线折旧法的公司, 处理组可能被定义为使用加速折旧法的公司) 。为了简单起见, 作者假定只有前期影响因素V影响Y, 无论对象是来自控制组还是处理组, V对Y有同样的影响。此外, 假定没有同期影响因素Zs影响Y, Y的模型是可以改为:
其中:在这里Yij是第j个对象在第i个处理中的独立变量的值;B0是对控制组的截距;Xi是哑变量 (0代表控制组, 1代表处理组) ;B0+B1是对处理组的截距;B2是联系V和Y的回归系数;eij是随机差误项, 包括其他的Vs和Zs的影响, 假定eij的期望是0, 与X或V是无关的。
实验者可以忽略V, 可以随机地把各个对象分配给各个组。一般来说, 关于V各个组将是等价的。然而这样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比方说, 这样一个程序可能把具有V高值的对象分配给处理组, 而把具有V低值的对象分配给控制组。在结果分析中, V高值的影响将与处理结果混合在一起。实验者可以通过以V为计量的对象在各组之间随机分配, 达到排除V可能影响的效果。以V计量的样本对象根据它们的V值被分成两组, 每一组的样本对象被随机地分配给处理组。因此, 甚至对于小样本来说, 关于V这两组都是近似地等价的。
观察者没有机会把样本对象随机分配到处理组, 并且实验者开展令人满意的随机分类也有困难, 因为可能存在太多潜在重要的Vs和Zs, 而它们必须同时匹配。这样研究者就面临处理组的问题, 这些处理组关于V不等价。
对于非等价的组, 有三种基本方法可以减少模型 (1) 中V因素对X的影响:第一, 忽略V, 结果可以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ANOVA) ;第二, 关于V本质上等同于处理组, 结果能够通过使用一个随机化的分组设计 (Block Design) 分析;第三, 用协方差分析 (ANCOVA) 。
(三) a、b、样本容量和研究设计
摆脱X、Vs和Zs影响的研究计划包括四个相关的因素。它们是a、b、样本容量和所谓的“研究设计”因素 (用D表示) 。在特定的情况下, 确定了其中三个, 也就确定了第四个。统计因素a (第一类错误的可能性, 或者是错误地拒绝一个没有处理影响而真正等于零假设的可能性) ;b (第二类错误的可能性, 或者是当事实上有处理影响时没有拒绝原假设的可能性) ;样本容量已知。研究设计因素是两个次要因素的比率:它的分子是 (X) 处理影响的假设规模 (用d表示) ;分母是等式中X的系数估计值的标准偏差 (用s表示) , 由此得出D=d/s。其中, 分子决定于研究者的理论, 分母决定于研究者怎样摆脱Vs和Zs在现象检验中的潜在可变性。
所要求的样本容量是a、b、d的递减函数, 是s的递增函数。因此, 对于一个特定的a和b, 如果所提出的理论意味着对Y有较大影响, 或聪明的研究者设计一个可以摆脱Vs和Zs的影响的方案, 那么所要求的样本容量将会较小。这四个因素和它们对会计研究的影响将通过检验的功效和对原假设的偏见来讨论。
(1) 检验有效性。
研究者可能认为处理结果存在正向关系, 因此, 他只会关心检验原假设 (处理的真正结果是小于或等于零) 的检验情况。假定样本已经根据V与控制对象匹配或“配对”了。同时基于目前这个问题的适当的显著性水平的评价, 已经确定a为0.05, 研究者在头脑中就有了一个研究设计。
在计划阶段, 研究者可能不会考虑的问题是所假设的影响大小 (例如, 对于备择假设特定的d) 和对于特定的d可允许的b。d可能不会被考虑, 因为绝大多数理论都仅表明影响的方向, 而不是影响的大小。b没有被考虑, 因为没有指定特定的d。在没有考虑被计划的检验是否有足够的可能性拒绝原假设, 甚至是失败的情况下, 研究者可以继续检验。
为了举例说明, 作者画出样本分布图, 如图2所示。在图2的a图中, 如果原假设是真的, 左边的分布是对于配对差异的均值。如果特定的情况是真的, 右边的分布适用。在图2的图b中, d与在图a中的相同, 但是样本分布更平缓, 也许是因为小样本容量, 或者保留Vs和Zs的影响产生较大的标准差。假设在图b中, 研究者观察到一个几乎显著的检验统计量, 处理结果的样本估计等于d。但是如果他决定再选取一个样本进行检验, 或许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而有可能显著地接受原假设。
如果在计划阶段能够预料到低有效性, 可尝试减轻它的消极影响, 否则可以中止这个研究。主要的解决办法有:增加样本容量;发展更好地理论;增加设计因素D;细心关注Vs和Zs;更好地利用特定的样本容量和理论。在会计实证研究中, 样本容量通常受到很大限制, 改善研究设计通常是唯一的方式。
此外, 对于一个特定的研究范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低有效性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复杂。随着知识的扩展, 最好研究潜在的Xs, 将其变成Vs或Zs。例如, 早期研究检验关于所有者与管理者控制度 (作为一个X影响的会计选择) 的假设, 之后的研究就使用了同样的变量, 作为V或Z。
事实上, 期盼一种基于会计方法的特定理论能产生一个真正有差异, 且与Y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影响, 这种期盼是不切实际的。在投资昂贵的数据收集或实验之前, 通过对有效性进行尝试性测试, 可以为研究者节省一些费用和时间。例如, 对会计政策变化和股票报酬之间关系的研究, 观察者可以对回报剩余的标准离差做合理的估计, 可以对d的不同水平做有效性的估计。如果估计的有效性对于可能合理存在的d来说不足, 那么这个研究可以被重新设计或中止。实验者或许更熟悉预期有效性的计算, 频繁处理实验样本, 以便于更好地选择样本容量或设计研究方案。
(2) 对原假设的偏见。
理论通常详细阐述处理结果的方向, 研究者通常以拒绝假设为目的开始研究, 这种假设基于这样的假定:处理结果是零或与理论预测方向相反。拒绝原假设的焦点来源于对可能导致混乱结果的零的“偏见”。为了能够更好地避免它们, 作者讨论了四个可能对会计研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一, 出于发表考虑, 除非与零假设相反的结果“显著”, 否则论文很难发表;第二, 辅助假设的地位在结果说明中将被提升, 当次要假设显著性较强, 也许就成为了作者的重点解释内容;第三, 只要“初步”检验结果不显著的, 可供选择的变量或它们的函数形式将被直接否决, 作者不会进一步研究下去;第四, 对错误的探究将不对称, 相对于支持拒绝原假设的人, 支持原假设的局外人将更趋向于细心不断地关注这个问题。
三、《设计》对会计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法的影响
(一) 对会计专业博士生的借鉴意义
《设计》是一篇为博士生教育写的实证技术性论文。作者从实证的基础技术角度, 介绍了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可供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讨论的内容对博士生学习他人的研究设计和计划自身的学位论文写作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二) 对阅读与评价他人论文的指导作用
作为博士研究生会经常学习和评价他人的论文, 包括杂志期刊中的论文, 还是工作论文, 以及在会计学术研讨会上讨论的论文。如果自己不懂得一些基础的实证基础技术, 这个评价只能停留在表面层次。但是如果《设计》中讨论的一些问题应用到评论别人论文时, 状态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Y是什么?”、“X是什么?”、“对Vs和Zs要考虑什么?”、“有更好的方法说明Vs和Zs的影响吗?”、“可能有重要影响的其他的Vs和Zs是什么?”等。这些不仅能有助读懂他人的论文, 更能为他人改善论文的写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 对计划与写作学位论文的指导作用
同样《设计》讨论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自己的学位论文计划中去。首先, 一些早期或前期的文献博士生是不能不关注的, 这些早期的文献中总是会出现实证研究的结论。其次, 如果博士生有会计实证论文写作的计划, 那么必须有能力评价自己的计划, 通过考虑理论的合理性和对潜在Vs和Zs控制充分, 应该不停的反问自己:“所假设的影响的大小是似是而非的吗?”、“所有重要的解释变量都考虑到了吗, 并且在计划中充分处理了吗?”、“所提出的假设将很可能揭示与d (如果d存在) 相等的一个差异迹象吗?”、“不拒绝使原假设更有可信性吗?”等。
实证会计研究是格式化的研究方法, 从假设的提出到变量设计, 从样本选取到经验检验都存在详细的写作规范。写作规范固然重要, 但是了解每部分写作的作用及应注意的细节也是同等重要的。实证论文的真正学术贡献是来源它的实证结论, 而实证结论的可靠性又依赖于前期的准备工作 (变量设计、样本选择和经验检验) 。《设计》就是从如何选择变量、控制不重要的变量、消除前期变量的影响, 检验结果的判定等方面, 逐一做出了说明和解释, 不仅提示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容易忽略的问题, 而且还从统计学和会计专业角度对于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对于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实证研究的会计学博士来说, 这无疑是一篇引导入门的好文章。即使在实证会计研究已经基本走向成熟的今天, 对于需要做实证研究的博士来说, 这样一篇研究技术基础的论文也非常实用的。
参考文献
[1]陈魁:《应用概率统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刘峰:《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与批判》, 《会计研究》1997年第7期。
[3]陆建桥:《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1999年度实证会计研究综述》, 《会计研究》2000年第8期。
[4]王保平:《中国会计研究走向何方——基于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思考》, 《财会通讯》 (综合) 2006年第6期。
[5]徐国君:《实证会计研究的特征分析》, 《会计研究》1991年第6期。
[6]许家林:《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4期。
[7]William R.Kinney, Jr:Empirical Accounting Research Design For Ph.D.Studen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61, No.2. (Apr., 1986) , pp.338-350.
实证解析 篇3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基本特征
调查表明, 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认识不足, 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 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不明显, 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 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
1.“宗教信仰”的非自觉性。
调查表明, 在明确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 43.17%的人是承袭家庭及周围环境的传统影响而信仰宗教的, 21.31%的人单纯地为自己及亲人朋友祈福避灾, 10.78%的人则是认为是受到神秘体验的感召, 仅有3.31%的人认为是教义本身的说服力;对于信教的途径, 14%的学生是家庭和亲朋好友介绍, 37.74%的学生是通过阅读宗教类书籍杂志, 9.23%的学生认为是宗教组织的宣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不是真正意义上宗教的信仰, 他们对宗教问题认识更多地是受社会环境、民族和家庭父母的宗教信仰的影响, 表现出非自觉性的特点。
2.“宗教信仰”动机的功利性。
45.73%的学生认为宗教对人的帮助主要是“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27.19%的学生则在遭到挫折时开始信教;24.57%的被调查者认为其信仰的宗教“有时给予自己帮助”;8.7%的学生认为宗教“帮你实现自身的理想”;2.3%的学生认为宗教能“在一切方面给人以帮助”;3%的学生认为宗教“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缘由在于自身的困惑、苦恼和特殊的精神需求, 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的心理和精神慰籍价值取向明确, 而对宗教的理想追求与信念十分淡薄。
3. 对宗教内涵认识的非本质性。
33.79%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历史现象;23.37%的学生认为是愚昧迷信、麻醉人们的精神鸦片, 认为宗教信仰是文明的源泉、高尚的精神活动的学生分别占10.57%和13.52%;承认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中有67.39%的学生不知道所信仰宗教的基本教义;许多大学生对宗教的兴趣主要体现在对宗教场所的建筑物和宗教活动中的音乐、绘画的欣赏;对于“如果你曾经参加过或者希望以后有机会参加宗教活动, 那你参加该活动的原因是”这一问题, 30.87%的学生选择参观浏览;7.19%的学生选择祈福、忏悔。这表明大学生的宗教认识只具表面性和非本质性, 也体现了大学生这一特殊“信教”群体与其他宗教信徒的根本不同。
4. 对宗教活动认识的宽容性。
对于身边的宗教信仰者, 19.53%的学生态度是非常理解, 十分注意自身的生活习惯, 避免给宗教信仰者造成困扰;30.35%的学生是基本理解, 有时会考虑到对方;选择不能理解, 依然我行我素, 不考虑信仰者的感受和说不清的比例分别为20.12%和30.12%。调查显示, 67.73%的学生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41.37%的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是个人自由, 不必理会”, 并且有61.59%的学生反对“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在调查中, 表示对宗教感兴趣的学生占47.32%;“偶尔参加”和“想参加”宗教组织或宗教活动的学生分别占到19.67%和21.13%。这些都说明部分大学生对宗教信仰并不反感, 而且有部分肯定的倾向。
5. 对宗教政策认识的模糊性。
调查发现, 大学生在宗教信仰自由、入党与宗教信仰等问题上认识模糊。10.57%的学生将宗教与迷信等同看待, 认为“宗教与迷信本质上是一样的,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97.37%的学生知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有11.34%的学生认为信教也可以入党, 9.27%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同时信教, 5.73%的学生认为入党以后可以信教;17.43%的学生认为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没有冲突, 还有28.9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校园里能公开传教。对此, 我们不难看出, 部分学生在入党与信仰宗教方面认识模糊。他们辨别、区分宗教活动、民族风俗习惯、迷信的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
二、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年轻人对社会、人生的困惑迫使他们不断寻求解答。宗教本身具有的社会功能, 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迷茫以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手段的落后, 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普遍持宽容态度, 甚至还主动接受宗教的影响。
1. 宗教固有的社会功能带来的感染效应。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首先是道德规范功能:一方面, 宗教教义和宗教历史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容;另一方面, 宗教领袖一般都有很强的人格魅力, 他们的道德榜样作用对信徒有很强的影响力。调查显示, 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对大学生的吸引是大学生产生宗教暧昧现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其次, 宗教典籍、建筑、仪器、雕塑、绘画等, 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调查显示, 有43.17%的大学生是在旅游或阅读宗教宣传品中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宗教暖昧的。
2. 社会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
社会转型期使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剧了各种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碰撞、排斥和融合, 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同一环境中共存成为可能, 并进一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多元的文化格局。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价值体系的多样性, 致使人们的精神需求陷入暂时的“真空”状态, 出现精神危机。大学生思维活跃, 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超自然、超能力的神秘现象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标新立异, 对价值嬗变的反映较为感性、激进、易变, 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 对事物辨别力较弱, 因此, 当他们一接触宗教, 受到宗教一些积极的东西吸引, 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心灵寄托在宗教这一心理平衡的支点上。
3. 理想信念教育手段滞后带来的人本缺失。
无须讳言, 当前高校理想信念的教育手段仍然滞后于现实发展与要求, 为宗教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脱离生活, 脱离学生, 成为行政命令的附庸和政策的诠释, 导致共产主义信仰失去公信力;教育形式古板单调, 说教意味浓重, 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以正面灌输为主的方式上, 缺乏对学生接受心理和过程的关注, 使受教育者成为机械的接受者;教育目的过于整齐划一, 片面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忽视甚至否定个人价值, 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 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体性导致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强烈的排斥心理, 等等。
三、大学生宗教暧昧问题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因应
大学生的宗教暧昧不仅关系到年轻一代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 而且对未来社会的制度建构和文化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在尊重大学生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上,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1. 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
原有的宗教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普及活动形式比较单一, 内容较为枯燥, 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热情, 造成对宗教知识和政策法规认识不足。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和相关讲座, 正面介绍宗教知识, 增强对宗教的科学认识, 满足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 特别是在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方面, 应加大宣传力度, 揭开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 摆脱盲目性。
2.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高校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 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 实施分层次, 甚至是个性化的信仰教育, 并结合实际进行引导;要把握重大政策出台、重大事件发生契机, 加强时事政策和国情教育;要利用传统文化载体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同时, 要深入研究并掌握大学生宗教暧昧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从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锻炼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会情绪调节、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等方面入手, 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3.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 必须加强各种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把所有大学生纳入相应的组织当中, 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 激发他们对学业、事业的追求, 使得他们的情感有所依托, 生活学习有所帮助, 人际关系有依靠, 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舒缓,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加入教会, 寻求教会帮助的动机和需要。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 还要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反对盲从的科学精神。
4. 采取合法有效的监管, 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高校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 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再者,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在校内采取必要的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 建立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确立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丁根林,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宗教普遍持宽容态度, 甚至还主动接受宗教的影响, 存在宗教暧昧现象。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暧昧特征及其原因的基础上, 高校要注意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要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要采取合法有效的监管, 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暧昧,社会学解析,引导
参考文献
[1]石文玉.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文化知识状况值得关注[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04) .
[2]许丽平, 朱贵芳.大学生宗教观念的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教育研究, 2005 (09) .
[3]杨晓慧.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德育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6 (12) .
[4]何敦培.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及引导[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