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实证分析

2024-08-05

会计实证分析(精选12篇)

会计实证分析 篇1

前言

放眼中国对于会计理论的研究历史进程,中国会计理论大部分都可以将其划分为规范研究范畴,但是实证研究却少之又少。近些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会计实证研究大力倡导,对规范会计假说和推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也对以往会计理论实践不是很重视。

一、对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1.在规范会计研究方面。我们通常所说的规范研究的方法指的是通过经由演绎的方式方法对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生成理论。规范研究强调世界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理论运行模式有自己的看法,却对世界实际运行状态置若罔闻,它往往试着去探索事物的本来模样,对事物判别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处理标准与制定政策也需要配合准则来实行,它可以说是沿着万中取一的发展方向运行,用已掌握的结论、原理与定律推算新兴事物本质与规律[1]。关键在于以实证科学事实作为理论基础,逻辑性强,得到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2.在实证会计研究方面。实证会计研究主要是对会计的实际状态加以阐释,它极力主张排斥价值观与唯心思想,它将考虑重点放在会计处理程序的规律上面。实证会计理论主旨目的在于对已有会计现象加以解释,并且追根溯源。它的基础是经验和实证法,建立简单数学模型,进而推出新理论。实证会计研究将会计实务设为发展基础,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实证会计研究起点与终点都是理论基础。

二、对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1.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缺点。规范会计研究的方法比较完善。规范会计研究无论是它的归纳法还是演绎法都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史,所以它的成熟的研究方法是其他会计研究无可比拟的[2]。另外它可以将理论与实务连接的很紧密,这是规范会计研究的优点。但是它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它的研究方法缺少逻辑性,造成起点与前提的假设缺失。其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是很精密。它着重强调定性分析而忽略了定量分析,造成结果的偏差。其三规范会计研究通常不计后果,对于会计主体行为因素也不是很重视,将不同利益团体简单视作一个总体,这样导致了单一错误的现象产生。

2.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实证会计研究研究方法精确而科学。而且将实务作为基础进行研究,是基于实际出发的,所以有很深远的实践意义[3]。它对于会计主体的行为与动机也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得出规范会计研究无法解析的优越结论。总结出实证会计研究的这么多优势,当然它也有不足之处,其一它总是想用有限事实与现象对普遍命题加以证明,导致结果概率性与偶然性,而不具备必然性。其二它过分重视模型与定量化而忽视了其他的次要因素,导致研究对象的简化,进而造成偏差。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却并不互相排斥。规范会计研究比较强调理论,而实证会计研究则是强调实践,进而为规范研究丰富理论基础,我们不应将眼光单纯局限于一个片面,换句话说,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加之和即为理论研究。

摘要: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现如今已是会计研究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旨在从内容、特点与优缺点方面综合对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最终总结出两者不是互相排斥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规范会计,实证会计,比较分析

会计实证分析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资本配置;制度环境;实证研究

一、关于会计信息与资本配置关系理论的研究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重要作用

信息对于资本市场的长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其发挥过程中会受很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本市场的信息滞后或失误等,影响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影响信息在资本市场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信息问题与代理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存在会阻碍资本市场的运行,进而可能会影响资本配置。然而会计信息就能很好地缓解这两个问题,并能维持资本配置的正常运作。1.缓解信息的问题信息对于缓解信息有着重要作用,如:企业家和投资者通过签订合同来确保双方信息的保密性与公平对称性,从而减少信息的失误及不对称性等,信息问题提高了对监管的要求,信息在维持信息公平公正的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2.解决代理问题信息对于解决代理问题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在签订合同、董事会、信息媒介等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二)会计信息对资本配置影响的微观方面分析

相关研究对其微观机制—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影响资本配置的出发点为两方面:解决信息问题与降低代理问题。将资本配置分为两部分: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从资本配置出发,根据会计信息的基本原理,将繁多渠道划分为了简单的两种微观机制,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

二、关于会计信息与权益资本配置的研究分析

权益资本是市场最重要的资本之一,就公司而言,它属于外部资金来源,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来促进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

(一)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配置的作用

会计信息能够解决权益资本配置中的问题,维持资本市场的运转,降低权益资本的成本,具体渠道如下:1.维护信息的公平公正性,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一个公司应建立较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认为交易可按公允价值进行,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降低了交易者的交易成本,进而增加了交易需求,最终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有效降低。2.缓解管理层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层与管理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降低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风险估计,从而减少投资者对企业要求的相关报酬,进而能够减少权益资本的成本支出。3.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和降低投资者对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对投资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等,进而减少权益资本的成本。

(二)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配置作用的微观机制

信息对权益资本配置的影响渠道有多种,据我们之前分析的权益资本配置过程中的信息与代理问题,可将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的渠道分为两部分:信息效应与治理效应。之后两种效应再通过具体的方式分别作用于信息与代理问题,从而起到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其中会计信息通过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的微观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信息效应可能大于治理效应,从而发挥主导作用。

(三)制度环境对会计信息配置的作用

在企业中,会计信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效应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在市场文化程度层面还是法律环境层面抑或是金融发展层面,会计信息质量都对权益资本成本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这说明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国市场文化在改革,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最终实证分析结果如下:经科学研究表明,在市场化程度高的的地区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要大于低的地区;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要大于低的地区;在法律环境高的地区也是大区低的地区的,因此可以得出,制度环境度会计信息的权益资本成本配置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关于会计信息与信贷资本配置的研究分析

信贷融资是企业进行融资扩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通过与银行签订债务合约完成的。

(一)会计信息对信贷资本配资的影响

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可靠地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有关信息,是企业中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计信息对信贷资本配置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信贷资本配置过程中的信息问题,如降低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等。从而来降低企业的债务成本。2.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够很好地缓解信贷资本配置过程中出现的代理问题,比如,可以通过监督、约束企业行为,提高合约的执行力等渠道,来降低企业暂无成本。

(二)会计信息对信贷资本配置作用的微观机制

由之前提到的理论可得,可将影响债务成本的渠道分为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且其影响渠道同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相似。

四、关于会计信息与债券资本配置的研究分析

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在债券资本配置中起着重要作用,会计信息质量如果越高,那么相对应的债券资本就会越低,企业获利就越大。同权益资本与信贷资本一样,债券资本配置过程中将微观机制分为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的发现,与之对应的是信息效应占主导地位。总结本文以会计信息与权益资本配置的关系为重点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通过分析研究表明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与三种资本配置的密切联系,解决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对完善市场改革或提供全面信息起到了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韩少真.会计信息与资本配置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xx.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篇3

引言

实证会计学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会计界,并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研究方法,发展至90年代后日趋国际化。其研究成果很多,例如Holthausen和Watts(2001)对标准设定背景的相关性研究做了批判性的证实。Healy和Palepu(2001)评价了公司信息公开的研究,Shackelford和Shevlin(2001)分析了与税收有关的资本市场研究, Paul M. Healy, and Krishna G. Palepu (2000) 应用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结构来批评性地检验管理会计经验的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已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两大主流。它们具有不可互相替代的特定功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终极目的。它们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角度不一的研究,相互联合、合作共处,组成了一个协调发展的研究整体。学术界和职业界会计研究都坚持二者并重,应该有机结合;它们可以满足不同需求者的需求,实现优势互补。

一、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行实证会计研究。总结其研究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盈余管理研究

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提出三种会计理论假设,即报酬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以这三种假设为基础,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有所偏向,使得报告盈余向自己期望的方向移动。我国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中存在相当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主要有经济利益动机、融资或再融资动机、避免带帽和退市的动机等。这些研究为识别盈余管理及提出防范措施作出了贡献。

(二)会计信息与证券市场关系的研究

涉及会计信息不对称性、会计信息的作用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等。大量实证研究检验了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特定关系,表明会计数据的信息潜力将向股票市场传递信息,即能传递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及其风险的信息,会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大约在10%~15%之间。

(三)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选择研究

Thomas D. Fields,Thomas Z.,and Linda Vince〔2000〕围绕三种能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市场缺陷:机构成本、信息的不对称、无和约团体产生的影响来研究影响会计决策问题的决定性因素及其产生的影响。我国学者借鉴于此研究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选择弹性与刚性、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及其经济动机、不同企业会计程序和方法的选择等。最突出的是分红计划、债务契约与会计程序的研究,提出并检验了分红计划假设、负债权益比率假设和企业规模假设,它们都与企业会计程序的选择有关联。同时也指出,这些变量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预测不同行业会计程序选择方面的差异。

(四)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有关公司治理研究的根源,可追溯到Berle和Means(1932)关于大公司中的管理所有权还不能够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提供足够的管理奖励的问题的讨论。我国学者研究了经营者选择机制、公司业绩与经营者选择的关系以及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政策选择,如现金政策与公司业绩、各种股利政策的选择等问题的研究。

(五)管理会计方面的研究

Christopher D. Ittner, and David F. Larcker(2001)应用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结构来批评性地检验管理会计经验的研究,在管理会计实务方面有相当多的变化。我国学者从传统着重于经济决策和预算控制的管理会计研究着手,已探索出很多战略性方法,如平衡计分卡、战略性会计控制系统及经济价值性能测量等。

(六)审计实务研究

已有的实证研究仅仅是对上市公司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审计质量等少数几个问题进行的研究。

二、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发展眼光看,实证会计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理论基础局限。实证会计研究前提理论是“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但这两种理论都建立在大量的假设前提基础之上,存在一月效应、交易周的日效应、星期五——13号效应、市场的过度反应等悖例。

第二,统计方法的局限性。统计学方法以概率论为基础,假定事件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并且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假设检验和推断总体时存在误差。

第三,线性模型有效性问题。实证研究中,契约中的变量都是线性的,并使用了粗略的替代变量,然而某些问题的内含变量之间实际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

(二)会计资料存在很多问题

取得资料比较困难、会计资料滞后且缺乏可比性等。目前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全面完整的有关数据库,使资料收集成为一个难点。这样整理资料也相应需要较长时间,资料具有滞后性。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愈加严重,上市公司进行会计舞弊、操纵会计数据及关联交易比重较大等现象愈加频繁,导致会计资料数据不真实也不可比。

(三)研究动力明显不足

现阶段对实证会计研究更多表现在学者们对学术成果的追求,缺乏社会在信息、教学以及制定政策等现实压力需求,并由于其成本远远高于规范会计研究,而收益却没有明显差距,因此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四)缺乏结合实际的理论和研究模型

我国的研究多数参考国外的数据模型,但我国在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上与国外有很大差异,这样忽视国内市场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信度很低。

从发展的角度看,解决实证会计研究难题的措施主要有:

(一)结合实际发展有创新的实证研究

通过会计研究,对在会计工作中因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现象、新因素等进行探讨,从而创新实证会计研究,并且要尽可能排除价值判断,侧重于实证性或近似实证性研究,力求客观地揭示会计现象及其外部联系;同时要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为目标,侧重理性思维构建规范会计理论。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实现优势互补。

(二)建立信息数据库

可组成一个独立的机构来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为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问题,要抓紧会计规范的实施和修订工作,加大证券市场的监管及处罚力度,保证其执行力确实有效。同时,综合考虑会计因素和非会计因素随会计资料的影响,以增加其可比性。

(三)多方面共同重视,增强实证会计研究的动力

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社会降低研究者所负担的成本,提高实证研究的收益。同时,促进社会在教学、制定政策方面对实证研究的需求。证监会、会计学会以及财政部都要增加科研经费,针对证券市场突出问题的研究进行广泛资助。

(四)结合国情对模型加以修正

各个国家、各个市场都有自身的特点,国外的模型对我国不一定适用。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不长,发展程度也不高,运作还很不完善、规范,与有效资本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国情修正实证研究模型。

三、实证会计研究未来的研究领域

目前实证会计研究已逐步走上正轨,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青睐,通过分析其局限性,指出未来将在以下几个领域进一步拓展。

(一)责任会计方面

责任会计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企业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算账、报账中解脱出来,将会计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管理监控上,为突出责任应全面推广责任会计核算。它所涉及的测定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各方面带来的效益和损耗以及它对经营成果评价的有效性问题,都为责任会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课题。

(二)人力资源会计方面

人力资源会计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一种会计程序和方法,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关于如何计量在取得、开发和保持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又如何计量职员的重置成本等问题,都有待进行实证研究。

(三)环境会计方面

首先进入环境会计领域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即环境报告。实证研究可在如下方面加以拓展:相关信息使用者利用环境信息的作用、有关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及其制定的影响因素、现行环境指标体系对监督政策执行的有效性等。

(四)审计实务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首先是加强审计对资本市场影响作用的研究,如审计意见与投资、筹资决策的关系以及资本市场中审计意见的信息含量等;其次,关于审计市场的研究:诸如现行审计模式有效性的研究和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如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决策过程等。

(五)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方面

2006年2月,我国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新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拥有较大的会计政策自主选择权。然而,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规范,就必须深入研究会计系统的运作过程、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会计管理与其他管理活动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等问题。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有哪些、会计信息是注重相关性还是注重可靠性、不断出台的新的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如何等。

(六)证券市场对特殊的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如证券市场对内幕信息的有效性如何;特定财务报表项目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何种联系;财务报表数据的范围多大才能有助于投资者评估证券风险,还有关于二者具体关系的研究,如公司发行股票时价格如何确定等。

(七)对公司治理中重要因素的研究

Robert.M.Bushman and Abbie.J.Smith建议扩展管理研究,更好地理解会计信息在加强公司治理方面的应用。我国也要扩展这些研究,如管理层持股情况、董事会结构、股权结构中的股权分置和非流通股的流通等。通过研究会计信息在管理中的作用,讨论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四、实证会计研究未来的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向将转向企业内部因素的实用性

未来的研究思路转向为:企业的经营责任、成本信息披露程度、会计信息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应对新出台的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借助实证会计研究怎样从会计信息中预测出会计舞弊行为等等,这些实证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二)实证会计研究将向多元化、动态化方面发展

运用最新的技术和最前端的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使得实证会计对重大的会计问题研究更加准确,模型也不再局限于一元化的形式。同时,企业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建立和具有实用性的多样化课题将会使实证会计研究呈现出动态化的趋势。

(三)与多种方法结合运用,以解决复杂问题

由于会计学与其它相关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引进一些有效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资料法、辩证思维法、实践法、评估法、联想法、假设法和结构法等,结合运用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四)各高校更加重视对实证会计研究人员的培养

目前会计研究人员大多为会计专业背景,他们的数学和统计知识不够扎实,难以选取合适的方法来分析资料,面对将来愈加复杂的实证问题更难以应付。高校将培养熟练掌握数理统计、概率论等的会计人员,以促进他们提出合理的证据、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

五、结束语

会计实证分析 篇4

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之间孰优孰劣及如何取舍问题, 在20世纪末期的中国会计学术界曾经引起过一场公论 (刘玉廷, 2000;冯淑萍, 2004;杨雄胜, 2004, 2008;于玉林, 2009;汤云为、赵春光, 2001;陈孟贤, 2007) 。时至今日, 这场争论已经偃旗息鼓, 两种方法进入到“和平共处”的时代。实证研究方法亦由最初大家对其不相识而发展成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更多的学界仁人们已经超越孰是孰非的争论, 各自按照自己的志趣与擅长从事着会计学术的研究工作。然而, 与此同时, 对实证会计研究的质疑之声并未完全消弭于世。一些诸如“用国外模型套中国的数据”、“用复杂的过程验证一个简单的道理”、“用看似高深的模型去证明一个无需验证的命题”、“把简单的学术问题进行复杂化”、“搞实证研究就是玩模型”, “实证研究就是‘洋八股’”、“实证论文就是看前面的假设和后面的结论”等非议, 在我国学术界、大学课堂之间仍然时有所闻。我们认为,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 大家对于实证会计研究缺乏深入而精确的理解以及相关的量化分析, 以至于一些学者只是根据表象的特征、碎块的知识, 再加上某些臆想成分来看待和评判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而这些绝不应该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所应该持有的认识态度。基于此种考虑, 本文参考和借鉴Jason A.Colquitt和Cindy P.Zapata-Phelan (2011) 所提出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对《会计研究》所载实证论文十余年的发展历程, 对其发展状况及学术贡献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相对精确的评价。目的并非为争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孰之长短, 而是为加深学界对实证会计研究的理解、准确评价其学术贡献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认识基础, 为促进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借鉴提供帮助,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来总结、展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近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学术成就。

二、评估框架与方法

(一) 评价维度:理论检验与理论拓展

学术贡献是所有学界同仁的职业追求和信仰, 也是学术期刊对于稿件的评价尺度。然而, 事实上, 学术界对于理论研究的功能及其“学术贡献”的理解却远未达成一致。如一些学者 (Di Maggio, 1995;Mohr, 1982) 强调理论的描述与预测功能, 主张根据记述的丰富性、与现实的切合程度及其对于正常或者反常现象的预测能力来评价学术研究的贡献和价值。而另有学者 (Bacharach, 1989;Rynes, 2005) 则主张以理论叙述的合理性、新的理论构念或者独到见解的涌现来衡量理论研究的贡献和价值。对于实证类型的会计论文来讲, 其理论贡献的路径是沿着“理论检验”而形成和实现的。因为经验研究走向科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检验、检验、再检验” (Hendry, 1980) 。在假说演绎式的实证论文中, 作者通常首先提出理论假设, 然后再通过观察数据来检验假设, 从而验证假设命题的有效性。尤其是早期的实证会计研究中, 这种类型的研究论文居于多数。之后, 虽然随着发展, 检验用的数学模型日益复杂化, 如研究者经常会在模型中添加一些自变量、控制变量、调节变量或者中介变量, 甚至把本领域以外的前置因素与后果变量纳入到模型之中, 或者将宏观层次、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结合起来进行跨层次的研究, 从而不断地拓展研究边界, 以便于在更加复杂的条件下和更加广泛的领域内检验理论结论的有效性和适宜性, 但是, 其基本的研究格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于理论有效性的检验, 仍然是这类研究的首要目标, 研究的基础仍然是基于现有的理论构念和结论进行的。在具体的研究设计中, 其研究路径的实现形式包括: (1) 基于原有模型和原有数据, 对之前形成的理论结论进行重复性的再次检验。 (2) 基于原有模型, 利用新的或者数量上更加丰富的数据对现有的理论结论进行验证; (3) 扩展原有的模型、引入新的变量, 对现有理论结论进行验证并拓展其适用范围。 (4) 构建新的模型, 对现有理论进行验证, 修正或者否性原有的结论, 从而形成新的研究结论。在这四种实现形式中, 第一种代表着低水平的检验, 属于一种完全重复性的研究。第二种是中间水平的检验。这种检验为了回避对原有研究的简单重复而采用了新的或者更加丰富的数据, 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第三种是较高水平的检验。因为它已经对现有理论作了延伸, 并沿着理论结构的内在逻辑路线进一步探究潜在过程、相邻概念和广泛现象之间的关系, 从而在新的或者更加广泛的范围内验证了理论结论的真伪性、适用性。尽管它仍然没有提出新的理论构念和形成新的研究结论。第四种是最高水平的检验。这种检验旨在验证经济变量之间的新型关系, 形成新的研究结论, 从而对现有理论形成否定或者做出重要的补充。根据理论验证与理论拓展这两个学术贡献的评价维度, 我们将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分成如下五个类别, 并以此为基础来洞察其结构特征, 评价其学术贡献。尽管这种分类可能为了使理论研究简洁化而忽视掉了某些有意义的差异, 但其仍然不失为一种简便而有效地甄别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和估计其学术贡献的有用方法。 (1) 简单重复性检验。这种论文是采用原有模型、利用原有数据对研究结论进行再次性的检验。虽然, 从统计意义上讲两次验证的结论要比一次性的验证结论更加可靠, 但是其实际的理论贡献与创新价值是很低的。 (2) 有限重复性检验。这种论文是采用原有模型, 利用新的样本或者数据更加丰富的样本来对某种理论结论进行检验。其尽管重复原有的检验程序, 但是, 在新样本下得出的结论已经具有某种进步意义。 (3) 完善性检验。属于这种类型的论文, 一种情况是利用现有文献中凝练出的概念性变量来完善已有的理论关系, 如在模型中引入一些新的自变量或者控制变量从而使理论结论更加稳定和可靠;另一种则是发现已有研究结论的相互矛盾与不一致, 从而提出一种完善或者修正现有研究结论的方法。 (4) 拓展性检验。这种论文突破现有的检验框架, 关注研究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新型关系和经济过程, 比如引入中介变量、调节变量或者进行跨层次研究等, 以便在更加复杂和贴近现实情境的背景下对现有理论进行检验, 从而形成基于新理论框架的新结论、新知识。这种研究论文通常会在纵向上延伸现有理论的研究深度, 或者在横向上扩展现有理论的研究宽度。 (5) 构建性检验。这种论文是构建新的模型来对现有的某个理论命题进行首次性的检验。其检验结论直接关系到理论命题的成立与否, 而且这种结论经常会作为后续检验的标杆来使用。由于没有之前可以参考的检验程序, 因此需要构建全新的模型、凝练出概念变量并进行操作化。这种意义上讲, 这种论文具有最高水平的原创意义。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与数据。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于我国《会计研究》于2000年至2010年之间发表的186篇实证会计研究论文。我们之所以把样本取自于该刊并且限定在这一时期, 主要是基于如下考虑:第一, 该刊物在我国会计理论界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除此之外的其他刊物, 比如有些高校出版的以书代刊的学术期刊, 虽然也有很高的学术水准, 但是其多是季刊或者半年刊, 所刊文章较少, 发行量有限, 且办刊时间比较短, 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意义。第二, 该刊一直倡导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并存的办刊风格, 每期都有两种类型的研究论文。这使得基于该刊进行两种方法的比较具有较强的对比意义。第三,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 但真正具备科学研究所需要的数量规模和稳定状态的则是在2000年之后, 而之前零星出现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多是介绍性质的, 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2) 研究过程。为了获得研究数据, 我们对2000年至2010年之间我国《会计研究》所发表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进行了逐一细致阅读和相关信息的检录与提取。具体过程是:一是分析文献综述、引言部分对文献缺口的描述, 明确研究主旨, 摘录反映论文主要信息的关键词, 用于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和主题。二是关注论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分析其对现有理论的引用, 提取出主要的理论术语和概念。三是考察论文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 对于引入的调节变量、控制变量、非线性关系、数学模型等进行编录。四是分析论文对研究结论的表述方式, 然后以前述五种类型论文的内涵界定为基准对于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归类和编码分析。为了保证样本之间的独立性, 在样本分组时我们采用了“归一原则”, 即一篇论文根据其主要特征只能划分到一个类别之中。同时, 为了保证分类的相对准确性, 每一篇论文由两个人独立地阅读并确定其所属类别, 如果两人的划分类别一致即进行确认;如果不一致, 则由第三个人再次阅读论文之后确定其应该归属的类别。五是利用“中国知网”检测论文的引用次数。引用次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论文的学术影响、论文质量和学术声望。在国际上, 这也是评价学术论文科学价值的主要计量指标之一。六是摘录《Accounting Review》从2000年至2010年之间发表的共计344篇实证会计论文的关键词, 以了解美国会计学术界同一时期的研究主题及其演变趋势, 并通过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关键词与美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关键词之间的重合度对比来考察中国实证会计研究与美国实证会计研究之间的趋同性。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实证会计研究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上紧跟国际前沿的情况及其国际化水平。

三、评价结论

(一) 评价结论之一:变化趋势与结构特征

综上分析,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变化趋势。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是在规范与实证、传统与创新、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等多重争论之中起步、发展和逐渐成熟起来的。图 (1) 反映了从2000年至2010年之间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与演变趋势。从中可以看出, 在2000年至2008年之间, 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几乎以45的直线均匀地增长, 在《会计研究》所刊论文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盖地, 吕志明, 2007) 。如果以《会计研究》每期约13-14篇文章全年共约150多篇论文来计, 实证会计论文在2000年仅占《会计研究》全年所刊论文的2%左右, 而到了2008年, 其比重已经增加到20%。尽管规范研究仍然占据着80%的份额 (吴溪、陈旭霞, 2010;邵庆瑞、陈春华, 2010) , 但是,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对它的不理解、不接受, 到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并且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界中不可忽视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这一时期, 可谓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 在2008年的峰值过后, 实证会计论文在《会计研究》所刊论文中的数量与比重均有所下降, 表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进入到了一个回调时期。我们认为, 这一现象背后一定暗含着某种机缘, 蕴藏着某些因素的影响和一定的演变规律。我们猜测, 这种趋势既可能体现着之前对实证会计研究批评、质疑力量的一种延续, 也可能是实证会计研究在发展中所暴露问题的一种反应与调整。为了印证这些判断, 我们收集、阅读了这一期间我国会计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讲话与文章、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以及能够反映《会计研究》编辑部用稿导向的“投稿指南”、“编辑部寄语”、“编辑部新年献词”、“征文启事”等, 以期能够从中梳理出、追溯到和把握住其中的思想脉动与变化轨迹。我们发现, 我国有关部门对于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一直是持一种有条件的谨慎性的支持、鼓励的态度, 主张在条件具备时逐渐开展和推广这种研究。对此, 从以下论点中可以窥见到某些端倪: (1) “我国现阶段乃至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规范研究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实证研究中的实地研究、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也应占有重要地位;那种以数理统计和数学模型为基础所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研究, 现阶段是否应当少些为宜, 待条件和环境成熟时再给予足够重视” (刘玉廷, 2000;汤云为、赵春光, 2001) ; (2) “我国实证会计文章基本延续了西方实证研究的规范, 但我们只照搬了它的形式而忽视了其本质, 过于关注数据处理本身的技术细节, 而忽视了文章的逻辑性和数据背后实质的东西” (冯淑萍, 2004) ; (3) “具体采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都不是问题。一定要有思想、有内容, 关注中国实践, 鼓励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实证研究’不能滥用”; (4) “对何为实证、怎样开展实证研究,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刘玉廷, 2009) 。以上文献的论点说明, 我国并没有否定实证会计研究, 但是对其采用的总体上是有条件的、谨慎性的支持政策。应该说, 这在当时还是较为客观、理性及贴合中国实际的。因为, 实证研究毕竟出现于西方国家, 我国学者开始时很难掌握其精髓、要义和思想, 一旦无条件、无节制、不分对象地采用, 很容易出现问题。而且事实上实证会计研究在应用中也确实存在着“滥用”以及“指导思想不清”、“研究目标不明”、“基本理论薄弱”、“盲目模仿西方模型”、“有数据无理论”等诸多弊端的问题 (于玉林, 2009;盖地、吕志明, 2007;冯淑萍, 2004) 。而2008年之后的回调也正是对前一阶段实证会计研究发展过快及其思考的结果。从更高的哲学意义上讲, 这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直线性的, 而是螺旋上升的。与上述思想变化之脉络相一致, 我国《会计研究》每年第一期的“编辑部新年献词”和用稿导向的调整也同样折射着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经过检索和阅读每年的“编辑部新年献词”我们发现, 新年献词的内容一般都是简要回顾去年的成就和指出本年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通常都不涉及到研究方法这一具体问题。比如, 从2000年到2004年以及2006年和2007年都没有涉及到研究方法的使用问题, 只是引导性地指明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但是, 2005年、2008年、2009和2010年的新年献词中却明确地提到了研究方法的选用问题。而其中的语言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编辑部对于会计研究方法态度上的一些变化。如在2005年的新年献词“改革与发展”中, 具体的表述是:“坚持规范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方法共同为会计研究服务的原则, 倡导发挥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 推动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可见, 其基本导向是在两种方法并用的同时推动实证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从图 (1) 也可以看出, 正是从2005年起, 《会计研究》所刊发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开始跃上两位数的量级水平并且一直保持了下去。所以, 2005年在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历史进程中应该是具有标志性和分水岭意义的一年。在2008年的新年献词“落实科学发展观, 繁荣会计理论研究”中, 再次明确指出:“倡导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重, 鼓励案例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方法”, 基本延续了自2005以来的指导思想。但是, 到2009年时却笔锋突转, 对之前“并重与鼓励”实证研究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调整。在该年度的新年献词“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追求卓越”中, 关于会计研究方法的表述是“大力倡导规范研究, 鼓励案例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可见, 指导思想已经由原来的规范与实证并重而调整为大力倡导规范研究。2010年《会计研究》编辑部没有发表新年献词, 但是在同样具有导向意义和管理背景的“把握改革发展脉络, 推动会计理论研究”的文章中, 对于会计研究方法的指导思想同样是“提倡规范研究, 重视实证研究” (周守华, 2010) , 依然保持了2009年的格调和态度。笔者认为, 这一指导思想的调整背后, 或许反映着我国有关部门对于实证会计研究基于前一段时期的表现所进行的深入思考甚至是对其在理论研究功效方面的某种“失望”。

(2) 结构特征。量变预示与包含着质变。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在规模扩张的同时, 内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论文的学术质量亦在不断提高。图 (2) 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类别构成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全部实证会计研究论文中, 处于低水平的简单重复检验类论文仅有20篇, 占10.7%, 而占主导地位的是有限重复检验类和完善性检验类的实证研究论文, 两者共占80.2%左右。这两类论文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上讲, 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被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描述或者重复之前检验, 而是采用新样本或者更加丰富的数据来验证某些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而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意义。尤其是对于完善性检验论文来说, 其在检验中通常添加了新的概念性变量或者控制变量, 从而使得研究结论的成立基础更加牢固, 理论框架的逻辑关系更加合理和清晰。这些都是会计理论走向成熟的必须步骤。当然, 在整个实证会计研究论文中, 拓展性检验论文和构建性检验论文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中, 拓展性检验论文只有12篇, 而构建性则只有4篇, 二者合计仅占所有实证会计论文的8.6%。但是, 从总体上讲,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类别分布和质量水平是符合正态分布的, 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在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 处于最前端而有能力、有水平进行原始创新和重大变革的都是极少数, 大部分的都是进行有限度的创新, 以便为原始创新和重大变革提供基础、积聚力量。这犹如企业发展规律一样, 无论在哪个行业中, 处于产业链顶端而且能够进行原始创新和概念设计的都是少数企业, 而大部分企业所能做的都是从工艺或者产品性能的某些方面进行局部性的改良和改造, 但是这些积少成多的渐进性改良的效果我们却不能小觑。因为它们往往是重大变革和原始创新的基础与前奏。就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而言, 我们认为, 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 其能够超越简单重复与模仿而进化、发展到以有限重复性检验和完善性检验为主体的水平上来, 说明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正在逐渐地走向成熟, 正在从学习、模仿实证研究方法到完善、创新实证研究方法进行过渡 (王军, 2009) , 同时随着各种数据库的开发使用, 早期以“垃圾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 (刘玉廷, 2000) 也已经明显得到改善, 我国学者对于现有的研究结论、理论体系进行验证和重建的科学探索精神在总体上还是比较强烈的。对于这些明显的进步, 我们应该看得到并且加以肯定。尽管这其中可能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 评价结论之二:主题收敛性与集中度

研究主题的收敛与集中度在学术论文和学术刊物的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指标意义。因为, 它不仅表明研究问题的聚焦领域和集中程度, 代表着研究的纵向深入和学术积累的厚度, 而且这种积累恰恰也是对某一研究领域进行深耕细作, 从而使理论趋于完善化、丰富化、体系化及形成理论流派、催生理论大师的重要途径与范式。为了研究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在2000年至2010年之间研究主题的集中度, 我国对检测到的563个关键词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了归类和汇总。如“盈余操纵”和“盈余管理”, 如果直接按照excel数据分类汇总, 它们将属于两个不同的关键词, 但是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我们对其进行归一处理, 即视为“盈余管理”出现2次。类似情况的还有“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会计信息的契约有用性”, 等等。如此就形成了图 (3) 所示的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出现次数最多的前十大关键词。这十大关键词共计164次, 占到全部563个关键词的29.13%。换而言之, 前十大关键词的集中度达到了近30%。而在这其中, 最大的聚焦点是公司治理, 其次是盈余管理, 再次是信息披露。这是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发展的基本轨迹 (李连军, 2006) 。凭直观上判断, 这些主题也正是近些年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也是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资本市场监管和会计准则改革中所遇到的最主要的难题。较高的收敛性和集中度, 虽然具有积极的科学研究意义, 但是高集中度本身也可能导致大量的重复性研究, 从而浪费研究资源, 阻碍学术进步。如一个极端的例子可能是, 大家在同一个研究命题上, 用不同时点上的截面数据进行着一年又一年的重复性检验, 而这种检验在统计意义上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研究价值。这种情况下, 考察研究主题的发散性, 则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研究主题的聚散分布及其存在状态。因为发散性通常代表着研究问题的边界扩散和研究主题的多元化趋势。其积极意义在于, 发散性思维能够拓展研究边界和视野广度, 促进学术研究的横向创新, 尤其是向交叉学科领域的新研究方向进行繁衍。根据关键词的结构分析, 在563个关键词中, 除掉前十大关键词后剩余的399次关键词分散在315个关键词中, 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有3次, 其他绝大部分都只是出现过1-2次, 可谓分布相当广泛。从学科角度看, 这些关键词主要是围绕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三个核心领域, 并且沿着由委托代理理论、制度经济学、市场有效性、风险控制、业绩衡量等形成的交叉面而呈现放射状地向四周进行延伸与拓展, 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这表明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横向范围较广, 研究视角是多元化的。

(三) 评价结论之三:国际趋同性

这里的国际趋同性是指将中国《会计研究》所载实证会计论文中的关键词与美国同时期《Accounting Review》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相互比对所呈现出来的一致性程度。因为这种一致性或者分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会计研究和美国会计研究在研究主题上的趋同性或者相似性。一般来讲, 高度的趋同或者相似性, 意味着中国会计研究紧跟国际前沿的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反之, 亦然。表 (1) 为中国《会计研究》前十大关键词排序与美国《Accounting Review》前十大关键词的排序对比结果。从中可以看出, 两者的顺序和结构均不完全一致, 中美国两国会计学界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和关心程度既有相似或接近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首先, 具有最高趋同性的研究主题是“盈余管理”和“信息披露”, 这两个研究主题在中国《会计研究》中排在第二、第三位, 而在美国《Accounting Review》中则是排在第一、第二位, 两者主题相同、位次相近, 具有较高的趋同性。如果做进一步深入研究则会发现, 美国对“Earning management (盈余管理) ”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Earning changes (盈余变动) ”、“Earning lags (盈余滞后) ”、“Earning component (盈余组成) ”、“Earning quality (盈余质量) ”、“Earning response coefficient (盈余反应程度) ”等进行的;而对于“Disclosure (披露) ”研究则是围绕着“Financial reporting (财务报告) ”、“Disclosure detail (披露详细度) ”、“Disclosure policy (披露政策) ”、“Disclosure regulation (披露管制) ”、“Information asymmetry (信息不对称) ”、“Voluntary disclosure (自愿披露) ”等进行的。而中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 则是围绕着IPO、增发、退市等进行的。其次, 具有较低趋同性的研究主题是“公司治理”、“审计质量”和“财务控制”。在这三个主题上, 虽然中、美两国的研究内容接近或者相同, 但是排序差别较大。如“公司治理”在我国是排在第一位, 而在美国“Corporate Governance (公司治理) ”则是排在第七位, 说明中美两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心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后, 是完全不同的研究主题。如“定向增发”在我国很受关注, 但是在美国却几乎被忽略。同样, 在美国比较关注“Incentive” (激励) 问题, 他们围绕着“incentive plans” (激励计划) 、“incentive design” (激励设计) 、“incentive contract” (激励合约) 多有研究, 著述丰富, 而我国则相对较少。应该说, 这些趋同或者差异, 归根到底还是由中美两国的经济结构、管理体制和资本市场的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并未盲目地跟踪国际潮流, 而是保持了中国的情境特色和独立判断。之前理论界存在的所谓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盲目地模仿、抄袭国外研究的非议与指责, 其实存在较大的偏颇。因为有些研究主题的趋同, 其本身源自于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同问题, 如“盈余管理”问题等, 对此不能简单地就认为中国学界是在跟风国外。另外, 关键的是我们应该看到, 中美两国在实证会计研究主题上的结构性差异与排序性差异。因为这种差异体现着中国学界的清醒认识和独立的价值。

(四) 评价结论之四:研究功效与学术影响力

对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和功效, 可以从多个维度、以不同的标准来评判。如有人主张采用新颖性、有用性和严谨性“三标准” (刘玉廷, 2000) ;也有人认为应该采用价值标准和知识标准来衡量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意义 (杨雄胜、薛清梅, 2008) 。但是, 如果从政策制定的有用性角度来衡量, 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表现其实是有限的。其原因在于, 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只是在于理论上的证实或者证伪, 而且这种证实或者证伪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 无法在事前站在政策制定者的立场来表达对政策制定的价值判断并提供出可行性的建议。所以, 我国的会计政策制定并没有直接受益于实证研究的结论和建议, 尤其不是数理模型的实证研究的结果 (刘玉廷, 2010) 。我们认为, 这应该是我国有关部门对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失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 假如从理论演化与成熟的过程上来讲, 实证会计研究的作用又是不能被忽视的。因为任何理论观点、研究结论的成立或者被淘汰, 都应该是以实证会计研究所提供的经验性证据为基础的。所以, 对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评判, 更应该从这个角度上来进行。

(1) 理论创新一项成功的实证会计研究需要具备新观点、新方法、新数据三个要素或者更多 (李连军, 2006) 。但是, 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新观点或者新理论命题的形成。因为这些反映着思考问题的方向, 凝结着理论上的突破与进步。这里的理论创新, 既可能是沿着某个命题或者研究方向所取得的纵深上的突破, 也可能是以某个研究命题为圆心的横向上的扩展和综合。但是,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 其最终结果一定是理论内容的丰富以及新构念、新研究结论的不断涌现和理论体系的逐渐完善。当然, 这里的“新”与“旧”都是相对于某个时段的理论现状而言的。因为理论的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新旧理论的替代过程。因此, 当我们谈到学术进步时, 并非单指观测的积累, 而是指反复推翻已有的科学理论并代之以更好及更满意的理论 (Popper, 1965) 。如21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新思维, 因为在这之前的主流思想和观点是要“建设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体系”。但是, 到了2011年当我国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这一新思想时, 上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就不再具有了创新意义。因为后者已经形成对前者的思想突破, 前者只是后者出现的思想基础与前奏, 只是代表着事物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基于上述思想, 为了全面反映2000年至2010年之间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的创新成果, 我们汇总、列示了这个区段内中国实证会计研究论文所提出的新理论构念以及所形成的重要研究结论, 如表 (2) 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这些理论构念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实证性质, 可以进行经验上的证实或者证伪;二是紧密贴合中国资本市场主体即上市公司的实际;三是和会计的经典理论具有传承性。这标志着一个扬弃规范研究方法、融合实证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正在逐步形成 (王军, 2009) 。但是, 这里需要说明的, 此处所谓的“新”是针对中国会计理论研究这一群体和2000年至2010年这一时间段落而成立的。换而言之, 这里的创新, 更多的是仅就中国而言的一种引进、吸收、应用与创新, 而不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创新。

(2) 学术影响力。引用分析 (Citation analysis) 是国际上评价期刊和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的公认方法之一 (吴溪, 陈旭霞, 2010) 。对于被引用次数在论文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也非常重视, 认为被引用率的高低应该作为衡量学术创新观点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军, 2006) 。在比较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哪一类对经济界、管理界的影响较大时, 也应该采用该指标做出基本的评判 (刘玉廷, 2009) 。为了了解我国2000年至2010年之间实证会计研究论文在引用率上的差异, 我们根据“中国知网”检索和整理出了每年实证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和被引用率最高的前10篇论文, 如图 (4) 和表 (3) 所示, 以期能够透视其结构特征与分布走势。从图 (3) 可以看出, 就平均每篇实证会计研究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来讲, 从2000年到2010年之间是递减状态的。2000年每篇论文被引用554.8次, 而2010年每篇实证论文仅被引用11.5次。这种随时间而递减的趋势是符合被引用次数的分布规律的, 即论文发表得越早, 被引用次数就会越多。这种情况下, 早期发表的被引用次数多的论文并不一定在质量和水平上就一定比晚期发表的被引用次数少的论文优秀。其实, 如果将2000年与2010年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做一总体对比的话我们就会发现, 早期发表的实证研究论文反而显得比较粗糙、不够严密, 如早期的实证研究论文普遍没有进行稳健性检验等。但是, 对于同一时期内的实证研究论文来说, 其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却具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即被引用次数多的论文一定在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和学术影响力上要高于被引用次数少的论文。本文没有进行同时期内规范性论文被引用次数的统计分析。但是, 据吴溪、陈旭霞 (2010) 研究结果显示, 实证研究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在平均意义上要高于规范研究论文。我们认为, 这一结论是可信并符合我国实际的。但是, 这是否一定意味着实证研究论文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高于规范研究论文, 则是需要斟酌的。其原因是, 根据我们的观察, 我国的规范性研究论文之所以被引用次数少, 主要是与规范性研究论文的不规范、不严谨有关。如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没有文献回顾, 有些论文在文章中引用了别人的观点, 但是在参考文献中却没有列示出来。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规范性论文在被引用次数指标上的表现。

表 (3) 是2000年至2010年之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篇论文。将论文题目与前面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与比对会发现, 这10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涉及到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和占用等。这些与表1中关键词的排序是基本吻合和相互印证的, 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是围绕着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结构、所有权安排) 与会计政策选择等相关问题展开的。讨论的重点则是不同治理结构下会计行为特征、经营绩效等。

四、结语

浅议实证会计研究 篇5

武艳辉

会计理论是在人们长期会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辨证思维活动所形成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它来自于实践,又指导会计实践。按照研究方法分,会计理论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也即传统会计理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会计研究的主要流派,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均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历史步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实证会计理论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因为一系列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规范会计理论所赖以存在的某些假定条件实际上并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实证会计理论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它已经成为美国会计学界研究的主流。目前,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实证会计传入中国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起步虽晚,但在我国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之下,实证会计研究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那么究竟什么是实证会计,它的研究过程是怎样的,以及从辨证的角度看, 它有哪些不足, 这些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会计实证分析 篇6

关键词:实证会计;方法论

汤云为,赵春光(2001)将广义的实证会计研究称为经验会计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方法:实验室实验、实地试验、实地研究或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和档案研究,所研究的领域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的各个方面。实证会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必要研究实证会计理论的性质、目的和方法论等基本内容。

一、实证会计理论性质

实证会计理论是社会科学的一部分,那么。首先就必须了解科学的定义。科学是一个方法的集合,也是一个态度的集合,它坚持精确性、一致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这些方法产生于有目的地为消除主观性、偏见和随机因素影响而构成的规则,简单地说,这些规则用于提高科学结论的信度(盖伊,2004)。科学方法是一种运用抽象严谨的思维方式。系统地观察。归纳我们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从而产生累积性的知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应该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验证上。也就是说,知识的科学化是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推理及实证考察的相互冲击上。因此,会计知识的科学化,也要有以推理为中心的分析性会计学及以验证为中心的实证会计学(洪剑峭、李志文,2005)。实证会计研究中的科学强调的是客观和忠实地反映会计现象,而不是指哪一种方法是科学的。

事实和理论科学是一个与我们发现和积累的事实直接相关的方法和态度的集合。事实暗指一定程度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本身)如果没有被组织、概括和简化,对于会计研究的价值是有限的。事实和现象是理论产生的源泉。更简单地说,理论就是主要为概括和解释现象的相关陈述的集台。理论必须得到验证。实证会计理论的特点就是接受会计事实的检验。

许多理论比其他的理论更为有用是因为一些理论并没有很好地反映事实。反映所有重要的事实仅仅是满足好理论的条件之一。最有用的理论是那些不仅用于解释现象,而且用于预测事件的理论。相比较而言,更好地符合事实的理论会产生更为准确的预测。因而,理论通常是一个陈述或一个相关陈述的集合。它的主要功能是概括、简化、组织和解释现象,并允许对与一系列现象相关的事件进行预测。实证会计的研究结论是可能的而不是确定的陈述。它接受一定程度的疑问,具有一定水平的可能性(或不可能性)。要想完整把握实证会计理论,还必须理解模型。模型就像一个图形或蓝图,它代表事情是怎样的和可能应该是什么样的。模型可能非常明确和具体,它往往包括或来源于理论。相应地,像理论一样,模型应该依据它是否有用而不是它是否正确进行判断(盖伊,2004)。实证会计理论的功能无疑也是要解释和预测会计事实,这也是会计理论的有用性。而且大多数的会计理论仅是暂时被接受。

总而言之,可以把实证会计理论理解为对会计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发现和解释以及把这种因果关系推广到更大范围的会计现象空间进行验证以产生预测能力。

二、实证会计理论的目的

作为实证会计的领军人物,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指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则是指会计理论应能预测未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它们包括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未收集到与其相关的系统证据的现象。他们把Polncere、Popper和Hempel的观点运用到会计中。他们提出理论由两个部分组成:假定(包括变量定义和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和一系列本质性假设。假定、定义和逻辑是用来组织、分析和理解所研究的经验性现象的,而假设则是从分析中派生的预测。不论是否正式地予以说明,研究人员都必定要做出一些假定。研究人员所设立的假设可能十分简单,所使用的逻辑可以是也可以不是数学形式;这些假定、逻辑和假设甚至不一定在论文中予以说明。但是在进行经验性研究之前,研究人员必定要遵循这些步骤。因为他们必须利用这些假设和理论来搜集证据(瓦茨,齐默尔曼,1999)。瓦茨和齐默尔曼明确地提出会计理论的目的是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而且他们认为实证会计就是用经验性现象来验证假设。

瓦茨和齐默尔曼同时也提出了检验理论成功的标准。他们认为无法找到能够解释和预测所有会计现象的理论,其原因在于理论是对现实的茼化,而现实世界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瓦茨、齐默尔曼,1999)。这种抽象的过程必然会忽略会计现象的一些关键特征。这可能会给会计理论带来一些偏差。

如果完美的理论不存在,那么对不完善的理论进行选择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理论对使用者的价值。在选择理论时,使用者还应考虑建立预测理论的成本。理论的预测价值在于解释为什么我们并不抛弃一种带有诸多预测误差的理论。在会计上,理论家对理论的选择往往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即理论解释现象的直观感染力、理论解释和预测现象的范围以及预测对使用者的效用。相互竞争理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理论并非十全十美。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验证理论的假设。即把它与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如果假设与现象相一致,它便得到确证(瓦茨、齐默尔曼,1999)。由此可见瓦茨和齐默尔曼认为实证会计理论是无法证明其正确或错误的。但这并不影响会计理论的发展。如果会计理论能够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那么会计理论就是有用的,他们用“有用性”来衡量会计理论的优劣。

三、实证会计理论的方法论

事实上,从瓦茨和齐默尔曼一系列的文章中可以发现他们和Friedman均采用了工具主义的观点。Friedman认为,一切政策性结论必然依赖做某事而不做某事会造成各种结果的预测,预测必须间接或直接地建立在实证经济学基础上,当然,理论可看成一组重要假说,评判经济理论正确与否依赖于它“解释”同种经济现象的预测能力,只有实际证据才能证明理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更恰当地讲,或尝试性地“接受为”有效理论,或加以“拒绝”。

工具定义是实用主义的一个分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杜威在他的《哲学的改造》一文中提出关于科学知识的工具主义观(张俊山,2003)。

杜威认为概念、理论、体系无论如何精细,如何首尾一贯,都必须看作假说,这就足够了。它们只能作为检验它们行动的基础来接受,而不是结局。领悟这一事实就是从世界上废除死板的教条,是认识到概念、理论和思想体系总是要通过应用而得到发展,是强化训诫我们必须同样注意改变它们的迹象以及对它们加以声明的机会。它们是工具,同所有工具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创造的结果所显示的性能。由于工具的理论有利于高度尊重公正无私的研究,因此。同一些批评家的印象相反,它极为重视演绎方法。工具的理论只是想谨慎说明其价值所在,防止人们在错误的地方寻找。他认为,认识始于界定问题的特殊观察,终于检验假说寻找解答的特殊观察。

从瓦茨和齐默尔曼关于实证会计的性质和目的等方面的表述不难发现,他们深受工具主义的影响。

财务会计信息效率的实证分析 篇7

关键词:财务信息效率,IPO开盘市盈率,影响因素

拟上市公司股票在中国证券市场首发上市时, 其申报材料, 包括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及相关信息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核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盘股受到的监管比较严格, 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较高。公司收到上市通知书后, 应当在其股票挂牌交易日前3个工作日内, 将简要的上市公告书全文或不超过1万字的上市公告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公司还应将上市公告书备置于公司所在地、拟挂牌交易的证券交易所、有关证券经营机构及其网点, 供公众查阅, 同时还应进行网上路演。财务会计信息披露面广。

因此在进行财务会计信息效率的实证分析时, 本文选择首发上市公司作为样本, 考虑首日开盘市盈率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IPO股票开盘市盈率的因素

IPO开盘市盈率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长远发展能力的信心, 市盈率高, 说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高, 对公司的长远发展越有信心。我们将影响IPO开盘市盈率的各种因素分为两类, 即外部因素和公司内部因素。它们的影响直接导致了IPO开盘市盈率的确定。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与企业正常经营状态相对独立的、不直接反映其内在持续盈利能力, 却影响IPO开盘市盈率的各种情况, 它们包括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市场利率水平、突发性事件、行业宏观政策导向、产品市场预期、同业竞争情况、市场波动情况以及股票发行规模等。这些因素可能对IPO开盘市盈率形成过程发生作用, 主要是非量化影响;公司内部因素是指反映在IPO开盘市盈率中的直接体现公司素质和增长前景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包括承销商对其经营效率、获利能力、管理状况、资本结构等各种内部情况的评估结论。与外部因素不同之处在于, 这些内部因素对于IPO开盘市盈率的形成起着较为确定的、线性的量化影响。

(一) 外部因素

在模拟外部因素时, 考虑到一些外部影响因素的量化难度而进行了相应的简化或剔除。假设主要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1. 证券市场情况。

根据首发上市前五日的上证指数平均数确定。这一指标吸收了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市场利率水平、突发性事件、产品市场预期等宏观经济信息;反映了大市的情况。

2. 流通A股发行数量。

这一指标反映了样本公司股票的发行规模。

3. 行业特性。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4日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两个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标准, 参考“中信行业分类”对样本公司所属的行业进行判别, 分为农业、化工业、服务业、制造业、信息业和公用事业六类。设为虚拟变量。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政策环境变化较大, 经验数据表明:市场的IPO开盘市盈率从趋势上看, 有突然间受到某种冲击而整体增加或减少的迹象, 而不是平滑的变化;而从实际的市场情况来看, 市盈率增加可能是因为受到一级市场市场化的政策的影响, 从而表现出的不理性行为导致。基于上述两个原因, 我们没有在随后的分析过程中引入时间变量。

(二) 内部因素

在公司内部因素方面, 考虑到市盈率指标所反映的公司基本面情况较为有限, 而要试图对公司的内在价值运用现金流量贴现方法作出判断又会令主观因素的干扰加大。因此, 为了反映特定公司的基本面素质, 我们运用了招股说明书中要求公布的主要财务指标来模拟公司的偿债能力、赢利能力、资产周转能力、管理效率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这些财务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样本公司招股说明书。

下面对这些主要财务指标的理论框架提出以下假设:

1.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这四项指标反映公司的资产流动性水平。公司流动性水平越高, 现金流越充足, 经营能力越强, 货币资金越多, 公司就越有实力支付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后两项周转率指标还反映了经营资金的占用情况, 周转率高经营资金使用效率越高。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也越大。

2. 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

无形资产占的比重越高, 公司有形资产价值越低, 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越低。

3. 资产负债率。

这项指标反映了公司的资本结构, 行业不同最优资本结构不同。一般而言, 资产负债率越高, 债务负担越沉重, 公司的破产风险越大。

4. 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高, 公司的实力较强, 盈利能力也较强, 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发展越有信心。

5. 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每股净现金流量。

这两项指标大, 公司的现金充足, 资产流动性高, 经营能力强, 公司越有实力。

6. 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公司投资于产品研究开发的费用体现了公司的科技创新,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司的成长性。营业收入稳定增长的情况下, 该比例大说明公司的成长性较好, 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就越高。

7. 利息保障倍数。

这项指标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其财务成本的比较, 利息保障倍数越高, 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越大, 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越高。

对于每股收益指标, 由于被解释变量首日开盘市盈率的计算公式是开盘价/每股收益, 故每股收益指标不能作为解释变量。

二、实证分析

(一) 变量设计

被解释变量Y为IPO股票开盘市盈率。

解释变量设计如下:

X1上市前五天平均上证指数, 代表大市影响因素;

X2流通A股发行数量, 代表样本公司发行规模;

X8流动比率, X9速动比率, 代表流动性;

X10应收账款周转率, X11存货周转率, 代表经营资金占用情况;

X12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 代表无形资产的影响;

X13资产负债率, 代表资本结构;

X14每股净资产, 代表每股潜在盈利能力;

X15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X16每股净现金流量, 代表现金充足性;

X17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代表潜在盈利性及成长性;

X18利息保障倍数, 代表经营风险水平。

X3至X7为虚拟变量, 设计如下:表一

(二) 样本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样本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中财网cfi.cn、万德数据库和中国证券报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所选样本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上市的股票, 时间跨度为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

为了尽可能消除时间跨度及制度变革、政策修订造成的不可量化因素的影响, 使本文的研究结果更具可比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选取的样本时间跨度为两年半。上交所在这个时段前后各有一年左右的时间暂停新股发行。为了研究不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本文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通过逐次回归, 筛取主要影响因素。

(三) 实证结果及其检验分析

1. 多元回归分析。

使用怀特异方差协方差一致估计, 逐次分组回归, 显著水平为5%。以上述19个变量进行回归, 得到的回归统计结果, 去掉不显著的4个虚拟变量, 把代表企业流动性水平、经营资金占用情况及无形资产的影响的各个指标消除多重共线性, 并剔除最不显著的变量。经过修改后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2. 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 (显著性水平5%) 。

由回归统计表可以看出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 其中:R2=0.459;Adjusted R2=0.415。方程的解释力度达到40%以上。

t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各系数显著。

F检验:F= (R2/K) / ( (1-R2) / (N-K) ) =8.7其中N=45, K=4

模型中有4个自变量, 分子自由度为4, 故残差自由度为N-K-1=40。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模型的F值大于临界值2.57, 故模型总体系数显著。

异方差检验:该模型经White异方差检验, P值为0.879,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不存在方差的原假设。见下表:

使用相关系数矩阵检验多重共线性, 见下表:

(各系数的相关性较低, 最大仅达到25%。)

(方差扩大因子均小于10, 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 分析。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对IPO股票开盘市盈率有解释作用的变量有4个:流通A股数量、制造业行业指标、速动比率、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

流通A股数量对开盘市盈率的边际影响 (偏相关系数) 为负数, 说明流通股数越大的股票开盘市盈率越低。

制造业是传统行业, 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再投资于高速增长项目的机会较少, 与其他行业相比,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IPO股票开盘市盈率偏低。

速动比率与IPO股票开盘市盈率呈正相关、公司流动性水平越高, 现金流越充足, 经营能力越强, 货币资金越多, 公司就越有实力支付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也越大。

无形资产占净资产比例高, IPO股票开盘市盈率偏高。这与美国资本市场的研究结果相反, 原因可能是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商标权、特许经营权等, 拥有这些无形资产, 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 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也越大;而且这个比率偏低, 最高不超过10%, 如果比率太高对开盘市盈率的影响可能产生副作用。

三、实证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中国的证券市场目前投机性较强, 受政策的影响较大, 中国证券市场的广大投资者投资理念尚未完全由投机转为投资;

(二) 招股说明书上公布的财务指标对IPO股票开盘市盈率起较大影响作用的不多, 财务信息的效率较低;

(三) 企业发行在外流通股的数量对IPO股票开盘市盈率有较大影响;

(四) 行业及板块题材的炒作也是影响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开盘市盈率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广发期货蒋昌颖张士伟《论中国股市投资理念创新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2002年8月

[2]Robert S.Pindyck Daniel L.Rubinfeld1998Econometrics Models and Economic Forecasts机械工业出版社英文版第4版

我国实证会计研究存在问题的分析 篇8

1、实证会计研究的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绝大部分属于规范会计理论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基本上没有, 这就使得我国的整个会计理论缺乏实践经验的这块基石, 理论与实务严重脱节。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美国的实证会计学, 但是这种引入也只是介绍性的。

由于发展较晚,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国外20世纪70~80年代的研究方法。从数学的角度看, 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命题实际上涉及到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研究具有随机性且前后相关的动态数据时, 用到了时间序列分析, 包括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参数估计等理论和方法。在讨论多元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时, 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典型相关分析和残差检验;由于会计数据广泛存在正态分布, 与正态分布相关的检验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大量采用。如检验母体均值与原假设均值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U一检验, 检验两个母体均值是否相等的T—检验, 检验母体的方差与原假设方差是否具有显著差异的X2一检验, 检验两个正态母体方差是否相等的F一检验;对不确定的母体分布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如非参数检验。这种研究办法在寻求用数学方法处理复杂的会计问题时往往注重数学模型的逻辑处理, 忽视数学模型的经济涵义和解释, 研究结果容易脱离实际。

实证会计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了我国会计学术界的重视, 尽管我国的会计理论界还是以规范会计研究占绝对支配地位, 但实证会计研究已成为我国会计学者广泛接受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

2、实证会计研究存在的问题

2.1、宏观经济状况波动使数据不可比。

不同年度之间数据不可比会对统计检验的结果造成一定影响。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 (零售物价指数) 达到了21.7%, 而1998年又出现了通货紧缩, 为2.6% (中国统计年鉴1999) 。这两年的会计数据尤其是一些增长指标会存在很大差异, 通货膨胀会导致数据不可比。虽然应用物价指数可以对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 但通货膨胀对企业的投资决策和经营活动影响是无法调整的。其次,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每年都会有新的准则和制度出台, 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投资等准则和四项准备计提政策等, 这些准则和制度都会导致各年度之间的会计数据缺乏可比性。另外, 在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 尤其是涉及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或市场模型时, 经常会用到市场组合的收益和风险水平。理论上可以证明市场组合是存在的, 在实证会计研究过程中一般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来代表市场组合, 但由于这两个指数本身存在的缺陷, 使我们对它们能否作为市场组合的有效替代产生怀疑。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股票指数, 这也给实证会计研究带来了不便。

2.2、样本选取缺乏科学性。

为了使研究结论适用于一般的情况, 在选取样本时一般要选择多年度、多行业的样本。在实证会计研究中使用一年的数据只能得到一个特殊的结论, 不具有普遍意义。很多的实证会计研究文章都是以上市公司群体为研究背景, 原因主要在于数据的获取比较容易, 同时也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产生较晚, 有关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影响了有关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有的研究选取的样本不够随机, 降低了样本的质量, 也使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再就是选择偏见, 使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前提就是样本与总体具有相同的概率分布, 或者说样本是随机选取的, 但这一点很难做到, 在很多研究中都存在选择偏见问题, 这就便研究结论的有用性受到质疑。

2.3、理论基础不坚实。

实证会计研究中提出假设和解释结论最好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来进行, 在我们使用线性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时, 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应该能够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只能说明相关性而不能说明线性关系的理论也可以作为理论基础, 但不够坚实。另一些实证会计研究还可能没有理论基础。在中国尤其是面对中国特有的问题时, 找一个适合予中国现状的理论基础是很困难的, 目前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多数都是依靠“推测”来提出假设和解释结论的。

2.4、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

实证会计研究采用颇具特色的实证法, 亦即确认假设, 以事实、实际的情报、由观察数据所产生的相关关系等为对象, 经过实验而求得相对或近似正确性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模式是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的归纳模式,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大量应用定量分析方法, 这就要求研究人员有较宽的知识面, 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我国大多数会计研究人员知识结构上的突出缺陷就在于定量分析能力不高。研究人员难以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数据, 难以选取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分析数据并对假没做出检验, 这将极大地制约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运用。

3、提高实证会计研究水平的对策

3.1、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

理论创新是深化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 不可以推倒重来, 而是要对其进行本土化研究, 创出一套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能达到共同富裕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应该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的一些理论。另一方面, 因为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转轨中, 有很多特别的经济现象与国外的不同, 甚至可以说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吸收当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并对国外的普遍原理进行分析、鉴别, 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吸收、消化。

3.2、掌握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的学习是实证会计研究所必需的,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还都比较简单。没有理由认为复杂的方法比简单的方法更有用, 重要的是选择更合理的方法。在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中统计方法的改进显得十分重要, 而在我国还没有那么迫切, 原因是我们处在不同的研究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国对统计方法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3.3、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结合。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是有区别的, 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二者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证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和预测, 而规范会计研究的目的在于规范会计实务, 二者可以满足不同需求者的不同需求, 可以互相结合、互相补充、共同说理。

3.4、提高研究人员的素质。

研究人员应掌握会计实证研究的基本理论。财务学和经济学的学习对实证会计研究是有好处的, 也是深入的研究所必需的。方法论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不仅要知道实证会计研究是怎样做的, 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和这种做法对结论的影响。

虽然我国实证会计研究有诸多不完善因素,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已经具备了实证会计研究所需的基本条件。首先,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已形成相当规模, 为实证会计研究创造了必备条件。其次, 实证会计研究已日益受到职业界和学术界的重视, 对其本身的研究和运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都正逐渐得到加强和完善。我们应在借鉴西方实证会计的先进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要充分利用西方现有的研究成果来促进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尽快缩短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与世界较先进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

实证会计作为一个新生会计研究事物要被人们普遍接受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需要全体实证会计研究学者的共同努力。可以预见, 我国的实证会计研究必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但实证会计研究的日益重要性却是不可逆转的。

摘要:实证会计研究是与规范会计研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 重点在于对会计实务事实进行描述和分析, 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这对于弥补纯规范性的传统会计研究的不足, 提高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存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晓峰.实证会计研究的含义及评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 .

[2]、林利英.我国实证会计研究现状及展望[J].商业研究, 2005, (12) .

[3]、陆建桥.我国证券市场中会计研究的实证发现[J].会计研究, 2000, (8) .

[4]、耿建新, 肖泽忠, 续芹;报表收益与现金流量数据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信息不实公司的预警信号[J];会计研究;2002年12期

[5]、尹淑红.我国实证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4, (5) .

[6]、蔡春:我国实证会计研究评述[J]会计之友, 2003. (4)

[7]、郝桂岩:论实证会计研究的优缺点及启示[J]经济师, 2002. (10)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理论及实证分析 篇9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调查问卷在结构上分为3部分, 分别为问卷介绍, 问卷主体和问卷声明。问卷主体包括15个问题, 分为客观性问题和主观性问题两大部分。问题形式分为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 不包含开放性论述题, 以重点突出问卷所选取的会计因素的影响, 并简化了问卷接收者的填写难度。问题的选取主要基于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合并企业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假设, 主要从可比性、完整性、可靠性等方面看投资问题、面值问题、商誉问题等 (Baker, Biondi and Zhang, 2007) 。

二、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问卷样本范围为中国山东省随机选取的30个合并企业, 问卷的发放对象为企业内从事财会或者了解财会的实务工作者和高级管理人员, 问卷的发放方式为实地面对面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问卷共发放150份, 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1份, 有效回收率为34%。Silverman (2010) 指出绝对数超过50且回收率超过30%的数据具有研究意义, 因此, 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包含绝对样本数, 具有可靠性, 可以用以分析和提供调查结果。本文采用SPSS统计软件来分析调查问卷数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Bryman和Bell (2007) 中提出的变量频数统计、对比分析和检验。假设的检验方式主要通过Burns (2008) 指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一) 客观性问题分析

济南市与潍坊市的有效问卷回收数量最多, 大部分有效问卷出自男性高层管理人员, 具体不同职位的问卷回收数量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问卷的回应者主要为财务部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他们都是参与企业会计选择和执行的人员, 因此问卷的结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们的主观动机和判断依据, 具有决策差异参考价值。

(二) 主观性问题分析

问卷共设有8个主观性问题, 每一个主观性问题都有从“极其同意”到“极不同意”中的9个程度可以选择。本文使用SPSS模型进行分析, 在整合数据过程中将原有的9个程度分解为3个阶段群组, 除去1和9的极端情况不具有普遍性, 其他7个数值被分为2~4, 5, 6~8, 各区间分别表示同意, 中立和不同意。

1.第一个问题: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清楚地反映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12, 标准差为0.840。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2.5%,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有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清楚地反应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清楚地反应收购方的投资行为。

2.第二个问题: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清楚地反映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四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7, 8, 9五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14, 标准差为0.939。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百分比为41, 2%, 累计百分比为68.6%, 比数值5和数值6的百分比和多三分之一, 表明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有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清楚地反应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清楚地反应财务报告信息的可比性。

3.第三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08, 标准差为1.093。

综合来看, 数值3、数值4和数值5被选择的次数最多, 而且三个数值的频数都在15附近, 并且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6.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够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其余的被调查者中有三分之二态度中立, 三分之一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

4.第四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是否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四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7, 8, 9五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25, 标准差为0.956。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2.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能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5.第五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3, 4, 5, 6, 7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2,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3,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31, 标准差为1.068。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4.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的次数更多, ,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一半态度中立, 一半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对合并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按其账面价值入账是不合理的。

6.第六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 7六个数值被选择过, 1, 8, 9三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12, 标准差为1.032。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0.6%,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2/3态度中立, 1/3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不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是不合理的。

7.第七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五个数值被选择过, 1, 7, 8, 9四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6, 平均值为4.08, 标准差为0.977。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72.5%,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占绝对比重,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小,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比较接近平均值。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接近,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中有2/3态度中立, 仅有少量被调查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被合并企业的收益和留存收益纳入合并后主体的报表中是不合理的。

8.第八个问题是:和购买法相比, 权益结合法对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否合理?

从上面的两个图表中, 可以看到9个程度数值中, 2, 3, 4, 5, 6, 7六个数值被选择过, 1, 8, 9三个数值没有被选择过。整个数据组中的最小值为2, 最大值为7, 平均值为4.25, 标准差为1.146。

综合来看, 数值4的累计百分比为62.7%, 表明4以及4以下的数值被选择地更多, 并且标准差值〉1, 离散程度大, 表明所有问卷回答者的所选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异较大。这个结果表示被调查者的对此问题的观念态度差别很大, 大多数的回答者认为权益结合法将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合理的, 其余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态度中立, 只有小部分持相反观点, 认为权益结合法将与合并事项有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费用是不合理的。

(三) 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对比

根据全体样本选择情况列表中的数据, 做出国有企业主观性问题选择情况汇总图和私有企业主观性问题选择情况汇总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到, 在第一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二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三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四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五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六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七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八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

综合来看, 数值4和数值5的频率最高, 数值4、数值5、数值6的总量最多, 这表明, 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企业高管在八个问题中选择偏中立, 中立和略不同意的居多。这个结果表示国有企业偏向采用规范的会计方法, 不主张使用或是使用限制性的权益结合法。

从上图可以看到, 在第一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二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三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四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五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六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七个问题中, 数值3、数值4被选到的次数最多;在第八个问题中, 数值4、数值5被选到的次数最多。

综合来看, 数值3和数值4的频率最高, 数值3、数值4的总量也是最多, 这表明, 私有企业的财务人员和企业高管在八个问题中选择同意和偏中立的居多。这个结果表示私有企业偏向采用权益结合法, 更注重权益结合法能带来的优势。

三、结论

虽然从我国经济现实情况看, 权益结合法在一定范围存在仍有其合理性。首先, 权益结合法操作简便, 会计处理相对简单, 降低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和难度。其次, 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更为复杂。最后,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在换股合并时采用购买法很难取得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而权益结合法按账面价值计量就解决了这一难题。但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企业的净资产交易, 这种交易属于购买性质, 价值的计量上更具有合理性。此外, 在购买法下, 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估, 购买成本超过重估后净资产的差额作为合并商誉。而权益结合法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按账面价值计量被并购企业净资产时易被人为操纵, 导致资产价值低估。购买法全面替代权益结合法是企业合并会计方法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备, 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必然也会顺应时代的进步, 不断改进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 我国将会逐步扩大购买法的应用范围。

会计实证分析 篇10

关键词:实证会计研究,规范会计研究,特征比较,差异分析

一、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概述

实证会计研究是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所进行的一种研究, 遵循提出命题、建立假设、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研究步骤, 是数理意义上的归纳, 因而与传统的归纳法有所不同。相对于规范会计研究, 实证会计研究更加注重定量分析和模型的使用, 以大量事实和数据作为结论的有效支撑。它的重点在于对会计实务事实进行描述和分析, 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实证会计研究有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个层次是最广义的实证会计研究, 它指的是用试验和观察的方法进行的会计研究, 研究范围涵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三大领域。第二个层次则是比较狭义的实证会计研究概念, 其主要是指用上述方法中的档案研究方法进行的会计研究, 一般所指的经验会计研究就是这个层次上的实证研究概念, 其研究范围只涉及财务会计领域。第三个层次的实证会计研究则是一个更狭义的概念, 其仅仅是指用档案方法对财务会计中的会计政策选择主题所进行的研究。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知识体系, 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的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规范会计理论着重于说明会计“应当是什么”, 而不限于说明会计“是什么”。所以规范会计理论不满足于现有的会计惯例, 而是要从逻辑性方面概括说明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像美国会计学家穆尼茨在1961年发表的《会计的基本假定》和70年代末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都属于典型的规范性会计理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财务会计本质的理解和深化, 规范性会计理论已经得到了西方会计界广泛的认可和推行。

二、实证会计和规范会计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

(一) 从二十世纪初到八十年代的规范会计研究

l907年起研究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两大类。规范会计理论像规范经济学一样把规范法引入会计研究中。自斯普拉格的专著《账户原理》开会计理论研究的先河后, 佩顿又于1922年出版了《会计理论》。这两部著作的问世揭开了真正意义上会计理论研究的序幕。由于会计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所体现的方法论也较为简单, 即古典的归纳法和演绎法。20世纪上半叶以前, 规范会计研究一直以归纳法为主导, 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指导。所谓归纳法, 亦称归纳推理, 是将许多个别事例通过分析, 寻找其共同的特性, 最终得到一个通则性的结论, 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的逻辑方法。应用到会计研究中就是将大量经过观察的现象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会计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 会计环境的变化使得归纳法主导下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无法满足理论变革的需要, 演绎法逐步替代归纳法而成为规范会计理论研究的主导。所谓演绎法, 即由一个通则性的结论, 通过推理得出个别结论, 是一种由抽象到具体, 由普遍到特殊的逻辑方法。在这一时期, 各国会计研究主要以定性的文字描述为主, 研究过程重视内在的逻辑性, 但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 一般不再对研究结论进行系统的验证。

(二)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实证会计研究

十九世纪60年代以来, 经济学和财务学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研究方法已不再满足于定性的演绎或者归纳推理, 而是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 一大批年轻的会计学者 (以罗切斯特学派为主要代表) 逐步竖起实证会计研究这面大旗, 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实证会计研究方法, 给会计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震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1968年鲍尔和布朗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性评价》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实证会计研究初露端倪;二是70年代中期“罗切斯特学派”代表人物简森 (Jensen) 的《关于会计研究现状及会计管制的评论》一文可视为向规范会计研究挑战的宣言;三是1968年芝加哥大学的鲍尔 (RayBall) 与西澳大学的布朗 (PhilipBrown) 在《会计研究杂志》第六卷刊发的《会计收益数据的经验评价》一文, 打破了规范会计研究一统天下的格局;四是1978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瓦兹和齐默尔曼发表了《会计准则确定的实证理论》一文, 从此, 实证研究成为会计研究方法的又一新流派。

三、实证会计研究和规范会计研究的特征分析

(一) 规范会计研究的可证实性、不可重复性和价值判断

作为规范会计研究哲学基础的规范主义, 认为经验观察和逻辑论证能够验证一项科学命题正确与否, 只有经过逻辑证实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命题, 由此可以推知规范会计研究成果的可证实性。规范会计研究的学者认为会计是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必将带来会计研究客体的改变, 因而会计研究具有不可重复性。科学探索本身的目的性, 决定了研究目的的选择必然依赖价值判断, 而且, 作为社会科学的会计研究, 只要有人参与研究, 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思想的渗透, 其研究过程必然包含价值运动。这就是规范会计研究过程的价值判断。规范会计研究的支持者们力图立足于对现有会计环境、会计惯例以及报表使用者偏好的分析, 从中抽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以之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前提, 提出达到既定目标的若干原则, 并作为制订会计准则的依据和分析处理会计问题的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所形成的规范会计理论, 不仅能从抽象分析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而且能够用于指导现行会计实务的优化和未来会计实务的发展。

(二) 实证会计研究的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价值中立

证伪主义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哲学基础, 其主要思想认为:任何科学的命题都是全称命题, 单个现象的经验事实都无法完全证实一个全称命题, 相反, 只要一个反例存在, 即可证伪一个全称命题。如果理论被证伪, 则需在改进后进行新的实证研究;如果理论未被证伪, 则暂时可被接受。这就是实证研究的可证伪性。实证会计研究的可重复性是指研究者为使研究过程趋于规范化、科学化, 因而要求会计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研究一样, 是可重复的。任何人只要接受一些基本的前提假设, 就可以重复某一研究过程, 并能得出相近的结论。实证会计研究的价值中立体现在研究结论的取得过程, 无论假设最终被“证实”还是“证伪”, 完全取决于研究数据本身的检验结果, 实证研究的关键性结论, 不依靠研究者的价值判断。实证法则强调科学的会计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产生, 只有可证实的理论才是有意义的, 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规范研究的学者所支持的诸如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体系, 会计具体假设, 公认会计原则等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 在实证研究的学者们看来, 是不可证伪或目前无法证伪的 (比如, 对会计的定义, 就无法通过经验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 因而, 是不科学的, 不具备研究的意义。实证研究的命题要求现实世界有相对应的经验现象与之对应, 从而最终可证伪该命题。

四、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的比较

(一) 研究方法比较

规范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演绎推理法和归纳推理法两种。演绎推理法从一定的会计基本概念出发, 推导出研究对象的逻辑性结构。演绎法的推导程序为:大前提———推导结论———验证———具体问题。演绎法的优点是可以保持相关会计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会计理论的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其缺点是演绎法推理的正确性取决于假设前提, 如果假设前提错误, 则整个推理得出的理论结构将是错误的。归纳法的特点是通过对大量现象进行观察, 然后加以分类, 从中概括出有关概念的内在联系, 再把它们组织或表述为理论。归纳法的推导程序为:观察———分类———概括———验证。归纳法的优点在于归纳法研究方法不受预定的模式所束缚, 并把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大量现象的基础之上。但是, 该方法的正确性取决于观察对象的代表性。由于选择观察的对象范围和代表性不同,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

实证会计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广泛运用实验、问卷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已为自然科学证明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实证会计研究以对假设的实证检验代替研究人员的价值判断, 对预先提出的理论性假设不是进行一般性的推演, 而是采用可观察、可检验的实际证据来进行检验和说明。实证会计研究以定量分析为主, 广泛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实际数据, 对假设进行检验, 这样就使其研究的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实证会计研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多数是线性模型, 各变量之间是否确实是线性关系却是个未知数, 这使实证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分析上, 要使实证会计研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精确的解释和预测决不是指日可待的事。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步骤一般为:提出理论假说和有关假设条件;建立理论模型并得出主要结论;对理论假设模型的经验验证;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

实证会计研究方法与规范会计研究方法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即实证会计是规范会计的基础和前提, 而规范会计是实证会计的目的和归宿, 没有实证会计研究的基础, 就没有规范性研究的成果。缺乏实证研究规律的规范研究, 可能是空洞的和不得要领的, 而脱离规范研究的实证研究, 肯定是盲目的和十分零乱的。因此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 要提高会计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就应该把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研究过程对比

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少数几个基本会计概念 (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目标) 出发, 主要运用演绎法来推出一套用来指导会计处理的基本原则。而实证会计研究, 一般总是先根据大量的会计现象归纳出一个或多个命题。然后利用若干会计数据来进行经验检验, 或者对规范会计研究的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证实或证伪。规范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一般到具体的认识。

实证会计研究是会计人员对会计现象的本质特征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实证会计研究过程都需要建立适当的模型, 而模型的建立与检验需要大量的数量分析知识, 国内广大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数量分析的基础不够扎实, 而且我国数学的传统教育与实际应用结合不够, 使得许多研究人员在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时一筹莫展, 从而增加了实证会计研究的难度。实证会计研究的过程大致为:一是确立研究课题。较为常见的研究领域包括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等问题;二是寻找有关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既可以是探索性的, 也可能是确认性的。前者的目的在于创建新的理论, 后者的目的在于检验和修正现有理论;三是提出假设。一般的做法是根据理论做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然后对它们加以检验, 这些假设涉及到理论的一个或多个侧面, 可以用实际材料加以测度;四是假设的可操作化。为了收集到检测所需的恰如其分的实证材料, 往往需要将假设具体化,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具体而言, 就是要对假设中的概念予以严格定义, 使之转化为可以计量的变量, 确定变量的计量方法, 检查命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五是设计研究方案。在实证研究中, 有两种基本的设计方法, 即实验设计和调查设计;六是分析数据, 测试假设。将收集和汇总的实验数据和调查资料, 运用数理统计和其他数学方法进行测试, 检验假设是否正确;七是结果分析。除证实或否定假设外, 研究者还应对其研究结果加以引申, 说明假设的证实或否定对现有理论的意义, 指出现有理论的正确性或者重建和修正的必要性, 并提出实际的思路做法, 讨论研究结果的实际政策意义。

(三) 研究层次对比

实证会计和规范会计研究是对会计目标不同层次上的研究, 角度不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研究整体。规范会计研究往往从较高的会计理论层面上来把握整个会计理论框架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其研究结果往往会作为制定会计政策的依据;而实证会计研究则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研究成果可以证明规范会计研究前提是正确可信的, 并使规范会计研究过程免于空泛;规范会计研究是实证会计研究的前提和终极目的, 因为研究会计现象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探讨会计是什么, 而必须研究会计应该是什么。所以说,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与会计目标系统的层次相关, 会计目标层次越低, 其研究的实证性就越强;会计目标层次越高, 越需要对之进行评价, 越具有规范性。

(四) 会计本质的比较

实证会计理论是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目的在于揭示会计现象的内在规律性, 从而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 其方法基础是证伪主义, 经济学基础是实证经济学。而规范会计学是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 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基本的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 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的会计实务是什么, 进而指导会计实务, 规范会计实务, 其方法是运用演绎法兼归纳法, 经济学理论基础是规范经济学。实证会计学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规范会计的对立物而出现的, 因此往往给人以两者绝对相斥的感觉。

五、启示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尽管存在种种差异, 两种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各自都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质, 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 对于这两种理论, 我们不应将其对立起来, 而应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进行互补与综合起来。强调实证会计研究, 目的是消除以往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 但不能排斥规范研究, 而是使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实证研究以规范研究的既有结论为基础:证伪则推翻原有的理论, 证实则以该理论为新的起点, 通过规范演绎得到新的结论。这种“规范研究的结论———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38页) 实证检验———证实该结论 (规范研究的前提) ———规范演绎———规范研究的结论”循环上升的模式, 不但能促进会计研究领域的发展, 而且能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订、完善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 等.会计理论 (会计大典第一卷)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吴水澎.中国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范永武, 徐晓阳.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评述[J].当代财经, 1997 (11) .

[4]吴祥云.关于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J].人大财务与会计复印资料, 1998 (2) .

[5]王棣华.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的比较研究[J].冶金财会, 1999 (2) .

[6]杜兴强.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J].辽宁财专学报, 2000 (1) .

[7]丁燕.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比较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 (2) .

[8]杨翟婷, 李争丽.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的比较与融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 (1) .

会计实证分析 篇11

关键词:控股股东 会计 实证与研究

1、Claessens等(2000)通过对九个东亚国家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所有权(即“两权分离”)的情况,发现终极控股股东通常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持股方式使自己实际拥有的控制权超过其所有权,控股股东不再需要获得超过50%的股份来控制公司,他们可以通过获取少量的所有权,但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更大的控制权。

本文则对终极控股股东行为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而对会计稳健性的分析则是基于“有效需求不足假说”和“利益侵占假说”。另外,国有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经营效率以及会计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控股股东的行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而终极控股股东的所有权属性对公司控制权和公司行为的影响会在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中得以体现。

控股股东的行为表现在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对控制权与会计稳健性的研究主要包括董事会结构与运行机制和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Ahmed和Duellman(2007)通过使用BTM、应计项目法以及Basu模型来研究董事会特征与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发现会计稳健性与内部董事比率呈负相关关系,与外部董事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关系。GarciaLara等(2009)认为公司治理越完善,会计稳健程度越高,并指出公司治理机制与会计稳健性是互补关系。

在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方面,Watts(2003a)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会计稳健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股权结构当中,金字塔持股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终极控制股东集中股权的一种表现形式,LaPorta等(1999)在研究了27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上市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后发现,终极控制股东的上市公司中有26%的公司都是通过金字塔持股控制。公司的控制股东为了谋取私利和逃避社会监督,通常会选择金字塔持股等间接的股权安排隐藏自己的身份,从而操纵财务报告的披露政策,降低会计信息稳健性(Fan,2002)。而股权集中度的差异,会使中小股东的利益受到影响。曹宇、李琳和孙铮(2005)认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越强,公司的盈余的稳健性就越不稳定。修宗峰(2008)则指出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其会计信息的质量较低,控股股东的行为会表现为及时确认“好消息”,并且滞后确认“坏消息”从而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股权集中度低的上市公司其会计盈余就有较高的稳健性,可以抑制控制者操纵会计信息,进而使投资者的利益免受侵害。而杨克智等(2010)以2003年~200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持股比率(即现金流量权)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股东控制权和会计稳健性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与会计稳健性关系的研究,并对会计稳健性的“有效需求不足假说”和“利益侵占假说”进行深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2.1、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越高,会计稳健性就表现得越不好,若按照控股股东控制权比率将样本公司分为绝对控股公司、相抵控公司和或有控股公司,那么绝对控股公司的会计稳健性要低于相对控股公司的稳健性,而相对控股公司则又小于或有控股公司。这是因为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高的组通过自己在公司中的控制权力,可以很便利地通过使用公司内部信息解决与管理层的委托代理问题,所以他们不会过于谨慎地采取会计政策,并且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越高的公司,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也越方便,所以发生侵占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并没有较强的采取会计稳健性会计政策的动机。

2.2、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的公司会计稳健性要比控股股东为民营性质的公司高。中国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在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披露的过程中会受到政府相应的政策和社会监督作用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出于社会舆论和声誉等方面的压力,会对其会计信息的披露采取更为稳健的会计政策和估计,所以会计稳健性更高。另外,国有企业金字塔层级的增加可以提高公司会计稳健性,然而民营企业金字塔层级的增加更多地反映了终极控制股东的“隧道行为”,会降低会计稳健性。

3、根据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和监管环境,可以采取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的实证分析 篇12

管理会计也称内部会计报告,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方法对财会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对日常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帮助决策者更好地做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是会计的一个分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地位日益受到了重视。管理会计的两大核心理念为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维护,因此,管理会计是结合了企业战略、企业业务和企业财务的一体化的工具。

现代管理会计拥有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三大职能。解析过去就是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加工、延伸,使财务信息能够更好地为现在和未来服务;控制现在就是依据一系列的指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使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够严格按照预定的轨道发展;筹划未来,就是利用所掌握的资料,定量分析各种客观情况,提高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管理会计的三个职能的结合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职能,不仅能够为企业制定商业战略,同时也能够制定有效的融资和激励策略,还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理和风险治理等作用。

二、管理会计的现状

实施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首先必须从管理会计的现状入手。管理会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其理论体系得到了完善,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管理会计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地问题,阻碍着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

1、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仍不完善

虽然管理会计理论受到了我国会计学者的关注,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起点低、时间短,相关的研究文献还很缺乏,同时质量也较低。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反映了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动力缺失, 同时,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的界定也缺乏统一的标准,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实践。

2、管理会计缺乏应有的重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引入会计管理体系,虽然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但是其在企业中的实务应用状况仍不理想,与实际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推广先进的、符合中国企业发展的会计管理方法的道路还很坎坷。一方面, 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系统性,在很多方面不切实际,例如货币的时间价值计算问题,缺乏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国情的考虑;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实施力度较弱,由于缺乏强制的要求,会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较低,忙于其他会计工作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的应用。

3、缺乏与管理会计相匹配的企业管理模式

管理会计与企业管理一脉相承,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管理会计的应用必须以企业管理模式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会计信息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管理会计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当前,我国很多企业经济方面的决策仍受高层领导的意志左右,企业的决策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制定,这就导致企业决策的不科学性,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管理会计的信息需求受到企业虚化的外部治理的影响,例如,很多国有上市企业的人事任命权被国家掌握, 管理者主要由行政方式产生,而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生,很多小股东失去了以管理会计信息为竞争依据的积极性。

4、定量分析的作用被夸大

定量分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在实际的管理会计中,过高地估计了其作用。定量分析过多地依靠某个数学模型,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一些企业所使用的方法多数较为简单,而不是一些复杂的数学方法。

三、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

1、影响因素

首先,技术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多种新型技术得到了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因素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会计管理的工作中,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把很多新型的技术应用到了其中,但是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技术并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为了促进技术作用的发挥,我国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外国企业管理会计模式,不断变革和创新管理会计方式。

其次,组织因素。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的一些企业开始扩大组织规模,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难度。我国的一些企业尽管在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很多企业仍然采用集权化的方式,不利于企业管理会计水平提高。

第三,外部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很多企业应运而生,一方面提升了我国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市场竞争更加激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企业加快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步伐,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管理人员必须必须正确认识外部环境的变化,将外部压力转化成内部动力。另外,企业还要认识到专家的作用,积极聘请外部专家,让他们发挥才智,使他们在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

首先,管理会计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现代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是对信息的争夺,只有掌握完整的、科学的信息才能够使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管理会计需要不断地实现方法和手段上的突破,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其次,管理会计要加快理论创新。要通过理论的创新带动管理实践的创新,特别是要侧重于管理会计实务理论的研究,不断创造新的管理方法。第三,要加快管理会计中绩效考核的变革。在管理会计中的绩效考核中要平衡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不仅要从投资报酬率衡量管理会计的绩效,还要才能够企业的价值链入手,将顾客满意度、质量控制等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以科学的考核指标衡量管理会计的绩效。

3、变革和创新建议

首先,加快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会计实务工作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是诸多因素中相互影响形成的一个逻辑体系,是指导管理会计的工作纲领,因此,在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时,首先要选择科学的逻辑起点,其次,要加强与管理会计实务工作的联系, 针对问题,提高理论的针对性,避免空洞、缺乏操作性,要加强实地研究,积极推广、学习成功案例。

其次,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企业管理和会计管理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管理会计的创新过程中,要确保管理会计信息渠道的畅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供给, 从本质上来说,管理会计方法的创新就是完善对经营者的约束和激励。一方面,要创新业绩评价体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改进业绩指标体系;另一方面, 要创新报酬契约,构建年薪制、基薪等形式。

第三,加快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步伐。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需要依赖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会计人员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管理会计提供现金的设备;此外,还要积极与会计软件公司联系,使软件能够适应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实施一系列的培训工作,特别是电算化培训,使会计人员能够熟练操作会计软件。

第四,规范管理会计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在扩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成本管理内容, 因此要规范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内容,分清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另外,管理会计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完善的信息,侧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四、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创新的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电力装备生产商为例,研究了其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和效果。该公司使用了作业成本法(ABC成本法),该方法按照资源和成本动因作为分配依据, 研究了成本的构成。

准备阶段。由于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励,企业的管理成本逐渐加大,迫使其必须实施成本管理的变革,通过实地调研分析,确定采用作业成本法建立成本考核体系。首先, 成立项目小组,调研企业的内外部情况,确定设计方案;其次,聘请专家审核设计方案,并确定最后的实施方案;最后,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员工,提高作业成本法的效果。

实施阶段。先试点,后推广,遇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在三年后,该公司逐步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提高了作业成本法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整合阶段。随着企业的发展,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会计水平也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相适应,经过共同的努力,成本核算逐渐整合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同时也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该企业的实地分析可知,管理会计的变革和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组织的变革,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实施的自我调整。一方面,该企业实施了正式变革,即引入新的规则,改变企业或个人的行为,在一系列的变革措施之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这次变革属于进化式变革,在面对新的事物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探索中调整,使相关的制度更加完善,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总结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时,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 找出管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对策,加快变革和创新进程。此外,还要善于分析影响管理会计变革和创新的相关因素,针对不同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 企业也要擅于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实际变革会计管理方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会计成为了一个热门行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会计管理方法推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变革和创新建议,期望促进我国企业管理会计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革,创新

参考文献

[1]曹李朵:新形势下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与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4(24).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分析下一篇:中药外敷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