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穴位(共8篇)
中药外敷穴位 篇1
腹泻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消化道综合征,病理机制较为复杂,临床上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性状出现明显改变,现代医学证实,急性期行止泻、抗炎等常规治疗虽可控制病情,但临床疗效往往不理想[1]。为了深入探究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该研究主要对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76例腹泻患儿进行平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组38例病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7~23个月,平均(14.32±1.53)个月;病程3~6 d,平均(4.52±1.03)d;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的腹泻中医分型标准,其中风寒泻型6例,脾虚泻型4例,湿热泻型11例,伤食泻型14例,脾肾俞虚泻型3例。实验组推行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8~22岁,平均(15.58±1.46)岁;病程4~6 d,平均(5.02±1.01)d;风寒泻型5例,脾虚泻型3例,湿热泻型12例,伤食泻型13例,脾肾俞虚泻型5例。两组患儿基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推行西医常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处理等。实验组实施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①中药外敷穴位疗法:待中医辨证明确证型后,依据不同证型辅以相应疗法,风寒泻型选择吴茱萸、丁香、车前子、五倍子、肉桂,依据3:2:1:2:1比例进行配方,并研成细末;湿热泻型择取车前子、苍术、苦参,依据2:3:1比例,配方并研制成细末。每次取10~20 g粉,辅以醋联合蜂蜜,调至糊状,于脐部神阙穴处敷贴,维持24 h。待脱落后行重复敷贴,1次/d;②推拿疗法:依据不同中医证型,选择不同穴位行推拿(或捏脊)治疗,1次/d。风寒泻型推三关,揉外劳宫、脐、龟尾,并摩腹;脾虚泻型补脾土、大肠,推三关、上七节骨,摩腹,重按大肠俞、脾俞、肺俞、胃俞;湿热泻型:清补脾土,退六腑,清小肠、大肠,揉小天心;伤食泻型清大肠,推板门,摩腹,补脾土,揉天突;脾肾俞虚泻型补脾土,推三关,补肾俞、大肠,推上七节骨,肾俞,重按肺俞、胃俞、脾俞、大肠俞,揉板门、肾俞。以上持续3 d为1个疗程,两组均维持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依据Bristol分型为第4~7型(4~7分):①第4型:4分:质较硬;②第5型:5分,边缘相对清晰,软团;③第6型:6分,呈绒状,边缘不清晰,呈现糊状便;④第7型:7分,呈水样状,无明显固体物。
1.4 疗效评估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4],行临床疗效评估:①治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全身症状完全消失,经大便常规化验提示正常;②显效:治疗72 h内大便次数、性状均处于正常状态,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化验提示正常;③有效:治疗72 h内大便性状、次数明显改善,全身症状显著改善,大便常规化验提示好转;④无效:上述临床主要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V19.0对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接受上述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仅达68.75%,明显低于实验组(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大便性状评估情况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实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较低(P<0.05),见表2所示。
3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秋季腹泻属于婴幼儿多发病与常见病,多因轮状病毒感染所致,一旦轮状病毒入侵肠道,基于小肠绒毛顶端柱状上皮细胞复制影响下,易引起细胞变性或坏死,产生微毛肿胀,促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出现脱落,进而诱发水、电解质吸收损伤,最终形成腹泻[5]。据有关报道提示,多数腹泻患儿易显现心肌损伤或其他脏器受损,于秋冬季较为集中,目前缺乏特效病因治疗[6]。现阶段,有报道提示,于患儿经络穴位(譬如背、手、腹等)上行推拿疗法,可纠正紊乱的肠功能,改善小儿肠道吸收功能;于推拿后可增加白细胞总数,提高白细胞噬菌能力及血清补体效价[7]。立足于该病病理变化角度,病毒入侵肠道后引起小肠黏膜损伤,进而破坏其水电解质功能,加快肠蠕动,进而产生水泻,并可继发乳糖酶分解障碍,导致其活性下降,致使乳糖无法吸收而于肠腔处积聚,引起高渗状态,最终导致水分丢失情况异常严重。而推拿疗法可及时纠正紊乱的肠功能,改善患儿肠道吸收功能,增强其免疫功能,实现病原清除目的[8]。该研究结果提示,实验组接受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治疗后总有效率(94.74%vs 78.95)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0.05),且且第1、2、3个疗程时大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常规西药治疗组(P<0.05),提示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治疗腹泻幼婴儿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调整肠道吸收功能,实现止泻目的,这与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对改善腹泻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探究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 择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进行抽样,选取76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治疗,实验组推行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94.74%vs 78.95)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第1、2、3个疗程时大便性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外敷穴位联合推拿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临床疗效确切,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中药外敷穴位,推拿疗法,婴幼儿,腹泻
参考文献
[1]钱泽霞,章新玲.中医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2915-291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276-278.
[3]张丽华.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腹泻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8(9):1417-1418.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5]甘霖.中医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4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5):69-70.
[6]彭玉,冷丽,陈竹,等.推拿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病: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12):1116-1120.
[7]黄兴民,顾一煌,陈大春,等.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30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3):290-292.
[8]马军虎,胡沛铎.推拿结合复方黄连素片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J].河南中医,2012,32(8):1008.
中药内服外敷治眼干 篇2
燥邪伤阴型
该症多由外邪引起,在早春、晚秋多发,因燥邪侵袭人体,机体阴精受损,不能滋养眼目;或者用眼过度,光线过强或不足,津液耗损过度而致。除了眼干,还伴有唇干、口渴、咽干、舌燥等。
内服:明目鲤鱼羹。
做法:生地15克,枸杞10克,鲤鱼500克,豆腐50克,葵花子油3毫升,糖5克,盐2克。鲤鱼洗净,鱼的两侧各切3处划痕。葵花子油加热至六成热时,下鲤鱼双面煎至略黄,加入水与枸杞、生地同煮15分钟后,再放豆腐、食盐、糖,小火炖5分钟即可。
外敷:润目增液方。
做法:决明子30克,玄参、麦冬各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钟,取药液50毫升,待到水温降至40℃时,用药液浸湿小毛巾,敷在眼部,每天2次,每次15分钟。
肝血亏虚型
病人除了干眼症状,还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急躁易怒等。
内服:醒目猪肝汤。
做法:猪肝50克,桂圆3个,谷精草、枸杞各10克,生姜3克,盐1克。猪肝洗净切碎,切成片,与枸杞、桂圆、谷精草、生姜加入沸水中煮13分钟左右,待猪肝变色稍硬时加入食盐,吃猪肝、桂圆肉,喝汤。
外敷:杞菊茶。
中药外敷穴位 篇3
l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本院外科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住入院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并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8~54岁,平均(31.6±11.5)岁,病程2~26h,平均(时2.3±4.7)h;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10.7)岁,病程3~30 h,平均(13.1±4.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2]:①转移性或固定性右下腹痛,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②麦氏点或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或腹肌紧张;③伴不同程度发热、头痛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细胞百分比升高;⑤排除宫外孕破裂、胃肠穿孔、右肾输尿管结石、右侧卵巢蒂扭转、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其他腹部疾病。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患者要求保守治疗且或具有非手术指征[3];②患者知情周意。排除标准:①患者要求手术治疗或有手术或转手术指征;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皮肤过敏不适合中药外敷或者按摩患者:④合并心,肝,肾等其他系统较严重疾病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
1.2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针2 g加入0.9%NSl00 ml中静脉滴注,bid;替硝唑氧化钠针200ml,静脉滴注,qd;同时予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病情予退热、止痛、止眍等对症治疗。7天为一个观察周期。
1.2.1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嘱患者半卧位休息,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腹痛难忍、胃肠道不适等情况。发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疼痛患者慎用止痛药物,避免病情被掩盖,必要时再予止痛药物,胃肠道明显不适患者予以禁食;予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保守治疗的利弊,放松患者心情能有效缓解疼痛;予详细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食和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运动特别是剧烈运动,避免腹部受凉;做好静脉输液处理。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予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护理方法。①中药外敷:大黄、红藤、蒲公英、黄柏4味药等份打为细末,每次50 g混合粉末加黄酒调成糊状敷于阑尾点或者右下腹压痛点,每天1次,每次持续8 h。②穴位按摩:主穴为双侧阑尾、内关、足三里。腹痛剧烈者加大巨、上巨虚;胃肠道不适者加中脘;发热加合谷、尺泽、曲池;腹胀加次髎。每个穴位均以一指禅法进行按摩,每穴100~200次,每立1次。
在观察周期中若患者出现体温明显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或白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或腹痛加剧且范围扩大,或出现腹膜刺激征,说明病情加重;如果腹痛突然减轻可能是阑尾腔梗阻解除,病情好转的表现,但也可能是阑尾坏疽穿孔使腔内压力骤减,腹痛有所缓解,但这种腹痛缓解是暂时的,并且是全身中毒症状迅速恶化的表现。出现上述症状表示保守治疗失败,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急诊行手术治疗。
1.3评价指标①记录2组患者的腹痛减轻时间、阑尾点压痛减减轻时间及体温恢复时间;②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身常规及C反应蛋白水平。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腹部体征(-),血常规和腹部B超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时作时止,腹部体征(+),血常规和腹部B超有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腹部体征(+),血常规和腹部B超无改善或加重。
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有临床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好转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比较,见表3。
2.4特殊病例处理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7例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而转手术治疗,另有两例治疗效果不明显仍要求继续保守治疗;观察组2例转手术治疗,3例仍要求继续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患者经更改抗生素等综合治疗后症状好转。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即炎症只局限于阑尾黏膜及黏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充血,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4]居多,虽说阑尾炎确诊后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但临床发现阑尾阴性切除率达16%[5],且现代医学并不认为阑尾是完全无用的人体组织,故对于单纯性阑尾炎治疗方法的选择逐渐引起重视,保守治疗也成为许多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的选择。但是单纯西医抗感染保守治疗,在适当的条件下,阑尾腔内的致病菌还是很可能会引起炎症复发,因此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发病因素[6],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护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保守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提供了新思路。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相当于中医学的“肠痈”瘀滞型,病位在胃肠,多因肠道传导不利,糟粕积滞,导致气血凝聚,热结不散,热腐成脓,则成痈肿,中医以泻热破瘀,行气止痛为治疗大法。中药外敷等中医护理方法,方便、安全、无毒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外敷中药里大黄破阏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红藤活血化瘀止痛,黄柏清热疗疮,共奏清热、活血化瘀、消肿之效,选择阑尾区外敷、使药物作用于患处,药物直接透皮吸收,达到内外合治的效果。外敷时应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配制药物时要掌握好药物的浓度不宜过稀,防止污染衣被。
与此同时发挥中医特色护理进行穴位按摩,按摩阑尾能通降腑气,清热止痛,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通络止痛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又是胃的下合穴,功效和胃降逆、疏通腑气。按摩可调节脏腑气血,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阑尾的血液供应,激发机体内在的抵抗能力,促进疾病早日恢复。
单纯性阑尾炎患者在病程中极易出现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加重、阑尾化脓、穿孔等危急重症。护理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若体温明显升高,脉搏呼吸加快,或白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或腹痛加剧且范围扩大,或出现腹膜刺激征,说明病情加重,应注意病程中腹痛突然减轻可能是阑尾腔梗阻解除,病情好转的表现,但也可能是阑尾坏疽穿孔使腔内压力骤减,腹痛有所缓解,但这种腹痛缓解是暂时的,并且体征是全身中毒症状迅速恶化的表现。上述症状预示保守治疗失败,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紧急诊行手术治疗。
综上,在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治疗及护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即取西药快速控制全身症状的优势,又取中医整体调治、因人制宜的优点,属标本兼治,两者协力消炎止痛、清热排脓,作用全面,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 将本院外科收治的90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痛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阑尾区中药外敷及穴位按摩的护理措施,疗程均为7天。观察两组退热、疼痛减轻的时间及血常规、CRP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自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RP均较治疗前好转,观察组缓解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结合中药外敷配合穴位按摩综合护理措施干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可较快速控制发热、疼痛等症状、体征,降低血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CRP等炎性指标,其治疗效果优于普通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保守治疗,中药外敷,穴位按摩
参考文献
[1]肖应超.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2,5(4C):15-16.
[2]吴少祯.常规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37.
[3]吴阶平,裘法福,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47.
[4]李乃卿.中西医结合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33.
[5]Peter Blair N,Bugis SP,Turner L J,Review of the pethologic diagnoses of 2216 appendectomy specimens[J].Am J Surg,1993,165(5):618.
中药外敷穴位 篇4
关键词:皮炎, 放射性,穴位按摩,湿润烧伤膏
放疗引起的放射性皮炎是放疗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表现为滤泡、红斑、干性蜕皮、严重溃疡、出血等, 使放疗计划不能顺利进行, 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乳腺癌腋窝及颈部照射的患者, 皮炎的发生率较高。笔者2009年3月-2010年1月采用穴位按摩加中药湿敷治疗急性放射性皮炎32例, 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均为门诊及住院接受放疗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3岁, 中位年龄56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组20例。2组在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穴位按摩。腋窝放射性皮炎取穴为:中冲、内关、曲泽、天池;颈部皮炎取穴为:颊车、廉泉。每个穴位按摩10min, 每天2次, 再以湿润烧伤膏外敷, 每天3次, 每次30min, 每个疗程15d, 连用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红霉素软膏外涂。
1.3 疗效判断标准[1]
治愈:红、肿、热、痛完全消失;好转:症状减轻;未愈:经治疗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放射线对皮肤损伤的发生机理:微血管和小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 产生血管内膜炎, 引起内膜增厚, 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等局部缺血性改变, 呈进行性坏死, 一旦溃疡形成很难有健康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网的新生, 从而自愈的可能性很小[1]。
中医理论认为放射线属火热之邪, 热邪入侵, 热盛瘀阻, 不通则痛[2]。本文穴位按摩:腋窝放射性皮炎取穴为:中冲、内关、曲泽、天池;颈部皮炎取穴为:颊车、廉泉。对各部位的皮炎具有改善微循环、清除自由基、解除疼痛促进康复的作用。湿润烧伤膏成分:黄连、黄芩、黄柏、地龙、罂粟壳, 具有清热解毒、止痛、生肌的功效, 且局部用药可提高皮肤黏膜的抗辐射能力, 抑制减轻照射后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促进组织的修复生长, 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无任何不良反应。总之, 穴位按摩加湿润烧伤膏外敷治疗乳腺癌放射性皮炎, 使用方便,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为翘, 王洪复.电离辐射损伤基础与临床[J].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27.
中药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 篇5
关键词:小儿腹泻,止泻膏,外敷穴位治疗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常可并发脱水和酸中毒,影响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我科2007年2月~2008年2月,采用中药止泻膏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患儿,起病时间2~6 d,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治疗组,男54例,女42例;重型腹泻69例,轻型腹泻27例。对照组,男52例,女44例;重型腹泻68例,轻型腹泻28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2]。患儿大便增多,日达3~5次,甚更多。腹泻便色淡黄,呈稀水或蛋花汤样。所有患儿均伴有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镜检未发现脓球、血球及真菌,大便培养阴性。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积极西医常规对症处理,如降温、止吐、补充电解质和抗病毒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止泻膏外敷。止泻膏选用吴茱萸6 g、肉桂6 g、丁香3 g、五倍子4 g、干姜6 g、延胡索6 g、细辛5 g。分别将诸药研成细末,用甘油和水按3∶7比例调匀,搓成5 mm小丸,用5~7 cm胶帖,敷贴相应穴位(中脘、神厥、关元、长强等),留置时间根据不同年龄而定(0~1岁1 h,1~3岁2 h,3岁以上3 h),以皮肤微发红为宜。1次/d,3~5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3]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4.17%、31.25%,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9.17%,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患儿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4]。以往一般采用补液、抗病毒、口服思密达等治疗。为了缩短病程,减轻患儿服药的痛苦,以及家长喂药、煎药的困难,笔者采用与止泻膏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其腹泻原因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的小儿“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主要是由于脾胃薄弱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走肠间所致,且脾虚湿胜为其病理关键,因脾喜温燥而恶湿。据此,止泻膏选药皆辛香走窜之品,如丁香、肉桂、干姜、延胡索等,药透达力强,更能发挥疗效。吴茱萸性热,有温胃散寒、降气止痛的作用;木香味辛、性温,能行胃肠中的滞气,可治消化不良、胸腹胀痛和痢疾的里急后重等症;肉桂味辛甘、性大热,有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善于温通血脉,对于虚寒性的脘腹冷痛、冷泻等证,均可起到温补的功效;干姜味辛、性热,有解散风寒和温中回阳的作用,可治风寒感冒、脾胃受寒的吐泻腹痛。本组方药具有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健脾行气止泻的功效,作用于相应的治疗穴位经皮渗透到体内使其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向毛细血管运动,并进入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扩散,从而达到收敛止泻的疗效。
现代研究表明,药物敷贴穴位可以刺激皮肤,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调节功能,使机体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功能而使得病程缩短,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用此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有效率高、显效快、病程缩短,充分说明外敷药辅助治疗腹泻病的良好疗效。中西药联合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快捷地解除患儿的痛苦,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7-176.
[3]方鹤松,魏承毓,段怒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88,13(6):384.
中药内服加外敷治疗面瘫临床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面瘫患者86例, 均符合面瘫的临床诊断标准, 其中, 男52例, 女34例;年龄20~60岁, 中位年龄 (43.5±12.8) 岁;病程1~3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补阳还五汤口服治疗, 方药组成:生黄芪25g, 赤芍12g, 当归12g, 桃仁9g, 红花8g, 川芎9g, 防风9g, 地龙8g, 白附子6g, 全蝎6g, 僵蚕8g。上述各药水煎服, 每天1剂, 早晚分服。另选中药白附子30g、白僵蚕30g、全蝎10g、皂角30g研成细粉, 取适量用鸡蛋清调成糊状, 涂于纱布上外敷患侧面颊, 每天早晚各1次。治疗1周为1个疗程, 视患者病情治疗1~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活动、感觉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面部活动恢复正常, 稍感麻木;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 面部活动、感觉部分恢复;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结果
86例患者经治疗后, 治愈43例 (50.0%) , 显效25例 (29.1%) , 有效11例 (12.8%) , 无效7例 (8.1%) , 总有效率为91.8%。
3 讨论
面瘫多因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 面部失于濡养, 以致肌肉弛纵不收所致。治宜益气活血, 祛风通络。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气, 使气盛以推血行, 祛瘀不伤正;当归活血补血, 祛瘀而不伤血;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养血活血化瘀;地龙通筋活络;防风、白附子祛风散寒通络;全蝎、僵蚕熄风通络解痉。诸药合用, 共奏补气养血, 活血祛瘀, 祛风通络之功效[2]。联合外敷中药, 白附子入阳明经祛除风化痰;配以全蝎、僵蚕化痰通络, 熄风止痉;加入皂角祛顽痰, 通阻闭[3]。内服加外敷, 使里症平, 表证解, 疗效显著,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先松, 郝威.浅谈面瘫的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2) :60.
[2] 李萍.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治疗面瘫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 2014, 2:49.
中药外敷穴位 篇7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及时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内的痰液是控制感染, 缩短病程, 以及减轻患者痛苦的重要措施。本文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咳痰问题, 在采用普通排痰机排痰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排痰方法, 即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排痰方法, 后经过近两年的临床试验证明, 此种方法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排痰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的患者100例, 为了使结果比较有说服力, 选取了女性患者50例, 男性患者50例, 年龄在40~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57岁。这些患者的共同特点为:均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病, 且表现为咳痰严重, 经肺部听诊后发现肺部的呼吸音较弱, 且有痰鸣音, 肺部拍片结果证实了有痰淤积, 体温≥37.5℃。这些患者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或呼吸困难的症状, 排出的痰液黄色粘稠, 呼吸频率>23次/分, 以至于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患者的表现非常痛苦。将这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50例, 包括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5例;观察组50例, 包括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25例。患者的年龄基本上保持了平均分配, 即每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趋于相等;另外, 每组患者的病症大体相同, 并无大的差异, 以便于增强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可比性, 有利于调查结果的准确可靠[4]。
1.2 方法
实验之前分别将两组患者的日排痰量、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频率作好记录, 以便于进行试验效果的对比分析。将这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 比如继续服用相关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药物, 及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吸氧、服用祛痰药物等。将对照组患者施用普通的排痰机进行日常排痰, 而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活络油外敷穴位法配合排痰机进行排痰处理。 (1) 普通排痰机排痰法: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用一只手轻轻地握住叩击头的手柄, 另一只手引导叩击头部, 轻轻地施加压力, 由外向内、自下而上循环进行叩击振动以利于排痰。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体格、耐受度等选择频率, 一般为15~30Hz, 每次进行15~20min。注意, 在操作中如果患者有明显不适则随即停止使用排痰机, 以免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5,6]。 (2) 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排痰法: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的操作方法:a.取穴, 采取跟肺部相关联的肺经穴位;b.将活络油 (所用为广东珠海宏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宏利”牌活络油, 主要成分有水杨酸甲酯、薄荷脑、松节油、桉叶油、丁香油、肉桂油、麝香草酚和樟脑等, 是一种油剂, 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Z20023059) 均匀涂于肺经穴的部位, 然后用排痰机轻轻叩击, 方向为由外向内、自下而上, 并循环叩击使排痰机振动以利于排痰, 叩击时间为15min左右, 频率为15~30Hz。
1.3 治疗过程
对对照组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普通排痰机进行排痰, 而不采取其他的辅助措施, 最后对患者的排痰效果, 即在排痰过程中的舒适度、咳痰能力、排痰量、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 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调查;对观察组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采用活络油外敷肺经穴位配合排痰机进行排痰效果的观察, 最后对患者的排痰效果, 即在排痰过程中的舒适度、咳痰能力、排痰量、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详细记录, 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采用SPSS16统计软件, 两组均数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进行排痰后的排痰效果对比后发现, 观察组在排痰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及咳痰能力均比对照组效果明显好很多。排痰后效果对比发现, 观察组的患者排痰量明显减少, 呼吸音较清晰, 痰鸣音消失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要好, 排痰量明显增多, 呼吸音改善情况较明显。另外, 对照组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为98.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患者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排痰后的排痰量、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频率及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比情况的相关数据见表格所示: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属于肺部疾病的一种, 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就是咳嗽, 而且一般情况下不易被察觉出来, 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早期症状, 以至于导致病情严重恶化, 出现了咳痰、气虚、呼吸急促等症状, 严重者甚至无法治疗及治愈等[7]。因此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识了解至关重要, 能够使我们在第一时间发现疾病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从而有效避免长期的疾病困扰。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病情发作期气道的粘液性分泌物增多, 痰液滞留容易加重感染, 从而影响通气功能。临床上除了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发作外, 采用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进行排痰的效果临床试验表明其排痰效果较明显, 而且能够使患者在排痰的过程中无特别不舒服的感觉, 咳痰能力较强。相对于单纯用普通排痰机进行排痰的效果有很大的改善。因为活络油是一种舒筋活络、祛风散瘀的药, 活络油中薄荷性辛、凉, 具有利咽功效, 《滇南本草》记载:去风痰, 治伤风咳嗽……;松节善疏通经脉, 行气血, 促进气血运行, 现代药理表明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樟脑促进血液循环等[8]。同样将活络油外敷于肺经穴位能够起到疏通肺部气管的作用, 其配合排痰机, 能够使痰液加速排除, 配合抗生素等控制肺部炎症的药物, 有利于消除炎症、解除支气管的痉挛, 并且很好地改善了肺部通气的效果。所以说, 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排痰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在病患中推广应用, 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病痛的折磨, 切实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对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排痰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入住我院进行慢性阻塞性的肺病治疗的患者100例, 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50例, 对患者除了采用抗生素控制肺部炎症外, 额外采用普通的排痰机进行排痰治疗, 而不另外采取其他任何措施;观察组50例, 对患者除了采用抗生素控制肺病炎症外, 额外采用活络油外敷穴位来配合排痰机对患者进行排痰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排痰效果,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排痰效果在排痰量、肺部痰鸣音及呼吸频率等方面均表现较好, 且观察组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98.0%, 对照组的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治疗效果的满意度为60.0%, 则结论是观察组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用活络油外敷穴位具有很好的疏通肺部气管的作用, 其配合排痰机能够有效促进分泌物及痰液的排除, 并具有较好的减少肺部并发症的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恢复身体机能, 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应用推广。
关键词:活络油外敷穴位,配合,排痰机,慢性阻塞性肺病,排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素蓉, 周颖, 陈云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期排痰的穴位按摩疗效[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4, 31 (4) :66-68.
[2]黄丽璇, 郑潮标, 罗书裕.G5振动排痰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排痰效果的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杂志, 2010, 4 (6) :33-34.
[3]罗艳芬.2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体位与排痰效果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00, 26 (1) :51-53.
[4]吴韩英.雾化吸入雾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排痰影响的研究[J].全科护理杂志, 2010, 8 (1) :26-30.
[5]许军阳, 李光绍.当归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3) :187-189.
[6]黄丽璇, 郑潮标, 罗书裕.G5振动排痰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排痰效果的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4 (6) :56-59.
[7]罗艳芬.2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体位与排痰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1) :26-34.
中药外敷穴位 篇8
关键词:中药外敷,带状疱疹,疗效分析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以及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病毒性皮肤病是带状疱疹, 被俗称为“蛇盘疮”。中老年较为多见, 多在春秋季节高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会出现微热, 患处自发性刀割样痛以及衣服稍摩擦就会剧痛难忍, 神经痛将会持续数月或是数年[1]。有些患者皮损严重, 出现水泡、糜烂, 渗出, 甚至出现溃疡伴感染, 久治不愈。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高,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乡卫生院从2010~2012年, 共收治120例老年带状疱疹, 在常规治疗外另自配中药外敷,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 临床症状显著, 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其中全部患者来本院前都未做任何治疗, 皮损面积3%~7%。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 (63±12) 岁, 病程1.5~5 d, 部位:胸部36例, 腰部14例, 颈部6例, 面部4例。对照治疗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 (63±11) 岁, 病程1.5~5 d, 部位:胸32例, 腰部16例, 颈部8例, 面部4例。两组经t检验, 在年龄、性别、病程与部位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 局部配方使用冰片、硼砂、白矾、雄黄和樟脑, 研细末用醋充分搅拌成膏状。先用溶液清洗患处和周围皮肤, 然后将药乳膏均匀涂抹患处, 再用无菌纱布敷上。每6小时换药1次, 更换纱布1次/d。对照治疗组用溶液加维生素加病毒唑, 静脉滴注1次/d。在治疗中避免使用有刺激性药物以及止痛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水疱干涸、结痂、疼痛消失。显效:水疱干涸、结痂≥80%, 疼痛减轻。有效:水泡干涸、结痂≥60%并<80%, 疼痛较为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B行分析。计数资料以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60例中, 治愈48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显效率90%;对照组60例中, 治愈26例, 显效10例, 有效24例, 显效率60%。两组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症一般就是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好转后, 在患病部位发生慢性、持续性神经疼痛的综合征, 是潜伏在体内的病毒侵蚀破坏神经所导致的。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多半是60岁以上老年, 免疫力低下体弱者。尚不清楚发病的机制, 也许是因为病毒侵犯脊髓后根神经节, 局部发生缺血性改变和炎症反应所导致的[2]。西药治疗多是以抗病毒为主, 改善病患部位血液循环, 抗炎并促进受损末梢神经以及皮肤感受器功能的恢复。
在中医认为, 带状疱疹后遗症是由于患病处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导致气阴不足、热毒留恋、正虚邪胜、气滞血瘀。同时有人还认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因为气虚所致, 正气衰微、体内毒热虽去、气滞血瘀、但体质虚弱, 治疗上应通络止痛行气活血[3]。
本病治疗的标准是抗病毒、预防以及控制感染, 保护和营养创面, 促进早起愈合, 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本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外表敷冰片、硼砂、白矾、雄黄和樟脑, 研细末用醋充分搅拌制成的膏药, 显效率达到90%。冰片可清热解毒、镇痛、防腐生肌。硼砂可清热消炎解毒。白矾、雄黄、樟脑等药功效能形成薄膜、保护创面、减少炎性反应和刺激, 有收敛等作用。能凝固表面的蛋白质, 减少出血与渗出, 收缩血管, 并促进愈合。
总之, 老年带状疱疹采用中药外敷同时配合常规治疗方法, 见效较快, 并可以缩短病程, 更好的抑制神经后遗症, 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65.
[2]杨丽.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的临床观察.中医中药, 2012, 9 (2) :119.
【中药外敷穴位】推荐阅读:
局部中药外敷10-01
穴位外敷05-09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论文10-21
大黄、芒硝外敷09-21
马铃薯外敷05-13
中药材中药饮片专项07-29
中药材中药饮片培训09-13
2022年中药士中药学功效总结06-20
新中医院中药中药饮片采购验收自查报告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