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芒硝外敷

2024-09-21

大黄、芒硝外敷(精选6篇)

大黄、芒硝外敷 篇1

随着生物医疗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 患者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患者对切口的满意程度是一种主观感受, 患者对于手术切口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手术过程的关注, 术后切口愈合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医疗行为、护理服务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也常常成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诱因。因此, 有必要对这一常见手术并发症进行研究。

我科采用黄芒硝联合外敷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及护理

1.1 般资料选择我科腹部手术横切口或纵切口患者共25例, 其中

宫外孕术后12例, 子宫内膜癌术后5例, 宫颈癌术后4例, 卵巢肿瘤患者4例。患者年龄22~61岁, 其中有2次手术史5例, 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7例, 合并糖尿病2例。上述患者中腹壁脂肪厚、张力高12例。25例患者均在术后2--3天切口出现红肿及硬结。一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术后第二天切口硬结最宽处达10厘米。

1.2 方法取大黄粉200g, 芒硝600g, 混匀, 等份分装于两用棉布缝

制的约20cm×10cm大小口袋内 (可根据切口长短调整布袋大小) , 切口常规0.5%碘伏消毒后先用2层无菌消毒纱布覆盖切口, 再将大黄、芒硝袋敷于其上, 每日换1次, 2袋轮换。浸湿后的大黄、芒硝混合物晾干后可给同一个患者重复使用。

1.3 护理除加强常规护理、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外, 局部皮肤

做好清洁护理工作, 还应注意大黄芒硝外敷情况, 药袋要摆放平整用腹带包扎加以固定, 在翻身或活动时若有移位应及时更正, 每日及时更换, 并注意外敷部位处皮肤变化, 有无水疱等局部皮肤刺激症状。

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患者切口出现红肿硬结内心的担忧很严重, 怕愈合不好对切口有影响, 因此, 适时地讲解硬结的发生机理, 让患者心中有数, 愉快的情绪对愈后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应让患者增强对我们的信任感, 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不会有后遗症。

加强患者的意志训练。切口红肿硬结会增加痛苦, 患者表现为活动减少或不活动。要告知患者早期活动的好处, 活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切口的愈合。

针对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如贫血、糖尿病、术后营养不良等指导患者合理膳食, 加强营养,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 调整血糖等, 改善患者全身情况。

2 结果

25例术后切口出现红肿和硬结的患者, 均在用药2~4天后红肿消退;5例用药后红肿和硬结消退缓慢, 持续用药至术后7~8天, 局部红肿及硬结消退, 均于术后7天拆线, 切口甲级愈合。出院后经电话回访切口均未发生渗出及感染。

3 讨论

3.1 患者术后因切口愈合不良, 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延长住院时间, 给

患者带来思想和经济上的双重负担。因此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芒硝的有效成分硫酸钠, 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大黄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 也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的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大黄还含有止血的成分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没食子酸等, 有止血作用, 两者配伍外敷可加强局部血流, 使毛细血管开放增, 改善微循环, 促进药物吸收对早期炎性渗出物引起的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两者均有较强的吸湿性, 将积蓄在切口内的渗液吸引出来, 达到消肿、止痛、消炎的目的使切口切缘贴合, 促进切口愈合。二者协同能够互补, 相互促进。

3.2 大黄、芒硝联合外敷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具有取材方便、方

法简单、可重复使用且无副作用、价格便宜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3 该治疗方法易于被患者所接受, 在外敷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

能积极配合, 切口拆线后询问患者对瘢痕的满意程度均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 无医疗投诉。因此, 应用大黄、芒硝外敷促进切口愈合可以改善医患关系。这与正确护理、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的痛苦而且明显缩短病程加快切口愈合速度, 缩短住院时间, 以及降低医疗费用有关。

大黄芒硝治疗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 篇2

【关键词】 大黄;芒硝;外敷;脂肪液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1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33-01

随着肥胖人群增加,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日趋增多。脂肪液化,延长切口愈合时间,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采用大黄加芒硝外敷治疗妇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共32例,无一例因液化而裂开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至2013年3月,我院妇科在腹部手术病例中共发生脂肪液化64例,随机分成两组。全部病人均为第一次开腹手术,皮下脂肪厚度为3-8cm,年龄34-60岁,平均44.5岁。两组均无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血压及糖尿病。

1.2 治疗方法

1.2.1 试验组 严格消毒下每日在已出现脂肪液化的腹壁切口边缘用手挤压数次,直至无明显黄色液体挤出为止,每次挤压后用两块灭菌纱布覆盖切口,将大黄50g和芒硝250g碾碎后混匀,用双层纱布包好外敷于切口处,连用2-3d,液化的腹壁切口可完全愈合。

1.2.2 对照组 严格消毒下将液化的腹壁切口充分扩开,定时换药,每次换药时用0.2%甲硝唑注射液或庆大霉素注射液冲洗创口,预防感染。当换药至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消毒蝶形胶布拉拢切口,固定皮肤,直至切口愈合。

2 结 果

试验组32例全部治愈,切口愈合时间为3-7d,平均5d。对照组32例全部治愈,愈合时间为7-14d,平均10.5d。两组切口愈合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 讨 论

3.1 大黄加芒硝的药效 大黄的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1],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创面液体外渗,并能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有止血、收敛、活血、祛疲作用,抗菌作用亦较强。芒硝的有效成分为硫酸钠,具有清热解毒、破血、行血、散结消肿的功效,大黄与芒硝配伍,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收敛水分,抑制细菌,能明显促进切口局部组织有效修复[2]。

3.2 脂肪液化发生原因 ①体形肥胖:多见于体形肥胖、腹壁脂肪厚者,但也偶见于腹壁脂肪薄者。皮下脂肪层本身血液灌注量低,腹壁脂肪進一步肥厚,血液供应更差,容易诱发脂肪液化;②与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有一定关系,其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所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组织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③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④自身愈合能力低下:如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

3.3 采取有效措施有利于减少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 ①提高手术技术,加强术后管理,切开时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血管,缝合时要使切口对齐,不留死腔,缝合间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缝合腹膜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将已坏死组织洗掉,并剪去失活或欠新鲜脂肪组织,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②对于肥胖病人,术后以红外线频谱仪、微波治疗仪照射切口,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促进切口愈合;③积极治疗合并症,对于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手术前后积极纠正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徐翔,郦柏平,张慧芬.大黄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4):56-59.

大黄、芒硝外敷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实行下腹部手术3 750例患者, 其中约100例出现脂肪液化。年龄在25~68岁,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8例, 对照组32例。两组的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病、手术季节及手术人员无显著差异。病人刀口表现为术后2~8d出现渗出液, 渗出液为水样, 非脓性, 有油滴, 挤压刀口能挤出液体, 局部有硬结感。病人可有低热、贫血。

1.2 方法

治疗组:用芒硝500g、大黄100g, 研成细末过筛后混匀, 分成两份盛在细长布袋中, 布袋的大小按照刀口的长度而定。常规消毒切口后在切口上覆盖三层无菌纱布, 然后在上面放上药袋, 待药袋湿透后更换另一药袋。湿药袋晾干后再如此交替更换, 直至无渗出液为止。对照组:予以刀口扩创、换药、引流、蝶型胶布固定、频谱治疗仪照射, 待肉芽增生或重新缝合。3d为一个疗程。

2 效果标准及结果

刀口硬结消失, 渗出消失, 无疼痛, 无红肿, 刀口愈合良好为痊愈。100例病人全部治疗痊愈。治疗组:一个疗程治愈30例 (44%) , 两个疗程治愈26例 (38%) , 三个疗程治愈12例 (18%) ;刀口如期拆线46例, 延迟1~2d拆线22例。对照组:一个疗程治愈6例 (18%) , 两个疗程治愈14例 (43%) , 三个疗程治愈12例 (38%) ;刀口如期拆线4例, 延迟1~2d拆线25例, 延迟3d拆线3例。

3 讨论

大黄、芒硝外敷 篇4

本院2009-01~2011-07共收治麻痹性肠梗阻患者 (排除肠道肿瘤) 103例, 其中男66例, 女性37例;年龄27~71岁, 平均年龄58岁。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超过24小时,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X线腹透或腹部平片示小肠或结肠有胀气, 小肠内有多个液气平面。腹部手术后54例, 急性胰腺炎24例, 脊柱骨折16例, 骨盆骨折8例, 低钾血症1例。

2治疗方法

将芒硝400~500g碾细后装入根据患者体型缝制的棉质布袋中, 平铺外敷于下腹部, 用一次性腹带固定, 松紧度适宜, 每天2次, 每次2小时。棉布袋潮湿或芒硝结块后即予更换。外敷前可在病人床单下垫治疗巾, 以防病人使用芒硝后液体渗至床单被套受潮而引起不适, 并及时更换, 保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 使之舒适。肠梗阻患者由于腹痛、禁食、胃肠减压等, 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要加强心理疏导, 使患者消除恐惧、焦急心理, 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3 治疗结果

103例中, 1天解除肠梗阻9例 (8.7%) , 2天解除肠梗阻16例 (15.5%) , 3天解除肠梗阻37例 (35.9%) , 4天解除肠梗阻17例 (16.5%) , 5天解除肠梗阻为13例 (12.6%) , 6天解除肠梗阻6例 (5.8%) , 7天解除肠梗阻3例 (2.9%) 。7天内仍未解除肠梗阻2例 (1.9%) ;有效率为98.1%, 有超过60.2%的患者3天内解除肠梗阻。

4 体会

麻痹性肠梗阻为常见的急腹症, 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及胆道系统疾病。是因各种原因影响到肠道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或影响到肠道局部神经传导或影响到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而使肠管扩张, 蠕动消失[1]。

本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 若不及时解除梗阻, 将危急病人的生命。本病属中医“关格”、“肠结”等范畴[2], 乃肠道气滞, 壅滞不通所致, 治以通里攻下。芒硝性寒, 味咸, 人胃、大肠经, 能润燥软坚、行气导滞。近年研究证明芒硝具有促进肠蠕动、降低腹内压等作用[3]。本文结果表明, 芒硝外敷于下腹部, 借助体温热力, 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 润燥软坚、行气活血、疏通壅滞, 使药物直达病所, 刺激肠蠕动, 起到了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消除腹胀的作用。有效率为98.1%, 有60.2%以上的患者3天内即解除肠梗阻。

总之, 芒硝外敷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简便有效, 价格低廉, 无不良反应, 无痛苦, 不影响患者活动, 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 在应用芒硝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同时, 常规护理必不可少, 同时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做到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的变化, 及时发现绞窄肠梗阻的发生, 以免耽误手术时机而发生意外。

参考文献

[1]姚传武, 潘连印, 陈健.麻痹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1) :1718.

[2]凌一揆, 颜正华.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70.

大黄、芒硝外敷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30例, 女38例;年龄22岁~79岁, 平均57.1岁;均为液体外渗、外漏所致, 其中输注化疗药物所致15例, 甘露醇所致6例, 静脉留置针所致21例, 垂体所致12例, 多巴胺加间羟胺所致4例, 中药制剂所致10例;静脉注射部位均有红、肿、热、痛, 部分病人有血管硬化。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 2组病人年龄、穿刺部位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静脉炎分级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标准[1], 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肿;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 静脉条索状改变, 可触及硬结。本组静脉炎68例, 其中Ⅰ度28例, Ⅱ度23例, Ⅲ度17例。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 每天2次, 每次30 min, 温度50 ℃左右;实验组采用中药冰片50 g、芒硝50 g搅拌均匀, 根据疼痛硬结部位大小, 用2层纱布将药物包好平整放于病变部位, 外层再用棉质布料包裹固定好, 持续外敷, 24 h更换药物1次。2组病人每护理48 h评价1次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沿静脉走行的红肿消退, 疼痛症状消失, 静脉条索状消失, 血管变软, 硬结消失;显效:红肿消退, 轻微压痛, 血管变软;有效:红、肿、热、痛消退, 血管条索状硬度稍降低;无效:静脉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痊愈、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中药冰片味辛苦性凉, 具有局部降温、清热止痛、散热结、燥湿热, 改善微循环功效;芒硝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 对网状内皮系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使其增生现象与吞噬能力有所增强, 加强抗炎作用, 通过刺激神经反射使局部血流供应丰富, 加快淋巴细胞生成, 有消炎止痛作用, 两药合用可协同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恢复血管功能, 迅速达到降温止痛、消肿功效[2]。这两味中药合用已在临床应用于多个方面, 如疏松结缔组织炎、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效果肯定[3,4]。本研究显示, 静脉炎病人的护理中冰片、芒硝外敷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 而且二药价格低廉, 方法简便,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很多, 其中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化学刺激是诱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5];其次, 穿刺本身的局部机械性损伤也是诱因之一[6];另外, 无菌操作不严格也易引起局部组织感染, 因此, 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尤其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冰片加芒硝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68例因输注刺激性药物致静脉炎病人随机分成2组, 实验组34例采用冰片加芒硝外敷, 对照组34例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局部止痛、消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中药冰片加芒硝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优于50%硫酸镁湿热敷。

关键词:静脉炎,冰片,芒硝,外敷,中医药

参考文献

[1]郝建红, 商临平.酒精湿敷预防静滴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6 (5) :333.

[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0.

[3]黄修海, 刘跃晖, 张登科.冰片加芒硝外敷佐治急性重症胰腺炎24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21 (5) :390.

[4]王洁伟.冰片芒硝治疗蜂窝织炎60例[J].中国民间疗法, 2000, 14 (12) :14.

[5]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

大黄、芒硝外敷 篇6

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10年5月收治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24例, 治疗组12例, 其中男8例, 女4例, 年龄35~86岁, 平均52.2岁。其中胆道结石、胆道感染8例, 占67%, 有饮酒史及食油腻诱发的3例, 占25%, 高脂血症1例, 不明原因1例。对照组12例, 其中男7例, 女5例, 年龄38~81岁, 平均53.4岁。因胆囊炎、胆道结石诱发者7例, 占58.3%, 饮食不节4例, 占33.3%, 高脂血症1例。以上两组患者均根据病史、查体及血尿淀粉酶、B超、CT、腹腔穿刺等检查, 符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1。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的基本治疗包括:1禁食、胃肠减压;2支持疗法, 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护理和重症监护;3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4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5控制感染, 是降低重症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6营养支持治疗;7治疗与急性胰腺炎相关的原发病;8防止和治疗全身和局部并发症。治疗组在以上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中药, 生大黄20 g, 芒硝20 g, 加温开水100 ml中浸泡至深褐色, 分两次经胃管注入, 再用少量温开水冲洗, 夹管1~2 h。灌注前充分抽出胃液, 若注入中药不下者, 要反复多次应用, 6~8次/d, 若不解大便, 可用大黄、芒硝各10 g加100 ml温水浸泡后, 水温调至接近体温, 低压保留灌肠, 2 h一次, 根据排便量调整用量, 保持大便每天不少于4次, 如排便次数过多 (4次/d以上) , 可适当减少灌药的次数, 待患者腹痛腹胀减轻、能自行排便2~3次/d后逐渐减少至停用。疗程5~7 d。

2 结果

两组病例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治疗组腹痛缓解时间、肠鸣音、排气排便和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SAP是由于胰腺组织受损坏死, 大量含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及内毒素等腹腔液的渗出, 引起消化道组织肿胀、胃肠道蠕动功能障碍、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肠功能衰竭是SAP处理中的难点, 常常发生在其他脏器衰竭之前, 既是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MSOF) 的一种局部表现, 又是引发和加重MSOF的“动力部位”、“扳机因素”[2]。现代研究表明, 大黄运用于急性胰腺炎治疗中, 有抑制胰酶活性、维护肠黏膜屏障、恢复胃肠功能、保护胰腺细胞、松弛0 ddi括约肌、抗菌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等作用[3]。芒硝为含水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现代许多临床试验均证实其具有消炎止痛、预防感染、吸收腹腔渗液、促进脓肿吸收、促进与恢复消化道功能等功效[4]。大黄与芒硝配伍, 通过“泻下”促进肠蠕动, 利胆的同时可促进胆管排石、减轻胰管内的压力、促进血清淀粉酶下降;通过保护胃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降低肠壁血管的通透性, 阻止原来寄生于肠道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越过受损的肠黏膜屏障, 从而预防和治疗胃肠功能衰竭, 减少和预防MS0F发生。

本组通过观察早期生大黄、芒硝胃管注入及直肠灌入治疗12例SAP患者的结果显示:较对照组平均腹痛缓解天数、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恢复时间、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上均有显著差异, 治疗组明显缩短病程, 减少住院天数, 直接医疗费用明显减少。因此, 早期生大黄、芒硝胃管注入及直肠灌入可作为辅助治疗SAP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并且具有费用低、操作简便的优点, 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京, 王春友, 许逸卿, 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分型的探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7) :389-391.

[2]王宝恩.消化系统重症感染及多器官衰竭.中华消化杂志, 1990, 10 (4) :187.

[3]王家.重症急性胰腺炎研究的若干进展.临床内科杂志, 2004, 21 (1) :40.

上一篇:小微金融下一篇:定位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