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中药外敷

2024-10-01

局部中药外敷(共10篇)

局部中药外敷 篇1

乳腺增生属于慢性增生性疾病, 同内分泌紊乱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乳腺疾病中其发病率占70%, 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增生是癌前病变, 恶变率为3%, 患者与健康者相比乳腺癌发病率高2倍。本文主要分析中药局部外敷与心理疏导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中心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8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乳腺增生的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观察组患者年龄26~45岁, 平均年龄 (33.56±6.34) 岁;病程5个月至7年, 平均病程为 (2.53±0.98) 年。对照组患者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 (33.89±6.09) 岁;病程4个月至6年, 平均病程为 (2.09±0.86) 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病例入选标准:两侧乳房或者一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形态多样、大小不等肿块, 推可动并且有触痛感;出现一定程度的隐痛、刺痛或者是胀痛, 病程>6个月。病例排除标准:乳腺癌或者其他的乳腺疾病;生理性乳房疾病;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服用乳核散结片进行治疗 (国药准字Z44020007, 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 , 每次4片, 每天3次。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局部外敷联合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将乳房保健手册与乳腺增生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 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 比如缓解压力、宣传疾病知识等, 详细询问病史, 制定相应护理方案;中药采用兰记永康堂秘制外敷药方:冰片100g、樟脑500g、山柰500g、玄明粉500g等20味草药磨碎成粉、装袋, 每次将1袋药粉加热至一定的温度, 皮肤用生理盐水清洗后将药袋置于乳房肿痛部分外敷, 每次外敷1h。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痊愈:乳腺肿块与乳痛消失;显效:乳腺肿块缩小程度>1/2;有效:乳腺肿块缩小程度<1/2, 乳痛减轻或者是消失;无效:肿块并未缩小、乳痛无改善, 甚至加重。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47.5%,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4, P<0.05) , 见表1。

(n)

3 讨论

临床中, 乳腺增生以乳房肿块与乳房疼痛为主要表现, 随月经呈周期性变化, 同内分泌失调有着紧密联系。中医认为, 情怀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冲任不调, 均会出现乳房肿块[2,3]。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微量元素、免疫以及精神等因素都会造成内分泌失调。通常状况下, 一个月经周期内育龄期女性乳腺组织都会出现增生与复原组织变化, 人体若长时间处于抑郁、焦虑以及紧张状态下, 会对增生复原产生阻碍, 产生乳房肿块。西医主要采取手术与激素治疗, 由于毒副反应较大, 患者难以持续治疗, 不适合进行常规治疗。传统治疗一般为口服, 但不会直接作用乳腺组织, 疗效并不理想, 口服容易出现副反应。在中医学中, 中药外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通过渗透性吸收、腧穴以及皮肤等达到治疗效果。此方法治疗费用低、效果明显、使用方便, 不会出现肝肾毒副反应与肠道刺激, 患者容易接受。从解剖学角度看, 乳房皮下血管有着丰富的淋巴管, 药物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本研究中所选取的药物:冰片具有通诸窍、消肿止痛、散郁火的功效, 能使药物透达皮肤, 加强药物吸收;樟脑起到温散止痛作用;山柰止痛、行气;玄明粉具有清热解毒与软坚散结的效果。近年来, 人们生活结构变化, 乳腺增生发病率逐年上升, 并且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乳腺增生存在恶变率, 确诊后患者担忧发生癌变, 特别是年轻女性, 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情绪。针对患者心理状况, 采取适当的心理疏导, 能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提升临床疗效, 缩短治疗时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7.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采用中药局部外敷与心理疏导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便于使用, 无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月珍.西药联合中成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 :34-36.

[2]刘聪.乳腺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 18 (5) :76-78.

[3]刘亚波.中药涌泉穴贴敷治疗老年患者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 :54-57.

中药内服外敷治眼干 篇2

燥邪伤阴型

该症多由外邪引起,在早春、晚秋多发,因燥邪侵袭人体,机体阴精受损,不能滋养眼目;或者用眼过度,光线过强或不足,津液耗损过度而致。除了眼干,还伴有唇干、口渴、咽干、舌燥等。

内服:明目鲤鱼羹。

做法:生地15克,枸杞10克,鲤鱼500克,豆腐50克,葵花子油3毫升,糖5克,盐2克。鲤鱼洗净,鱼的两侧各切3处划痕。葵花子油加热至六成热时,下鲤鱼双面煎至略黄,加入水与枸杞、生地同煮15分钟后,再放豆腐、食盐、糖,小火炖5分钟即可。

外敷:润目增液方。

做法:决明子30克,玄参、麦冬各20克,生地15克。水煎20分钟,取药液50毫升,待到水温降至40℃时,用药液浸湿小毛巾,敷在眼部,每天2次,每次15分钟。

肝血亏虚型

病人除了干眼症状,还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急躁易怒等。

内服:醒目猪肝汤。

做法:猪肝50克,桂圆3个,谷精草、枸杞各10克,生姜3克,盐1克。猪肝洗净切碎,切成片,与枸杞、桂圆、谷精草、生姜加入沸水中煮13分钟左右,待猪肝变色稍硬时加入食盐,吃猪肝、桂圆肉,喝汤。

外敷:杞菊茶。

局部中药外敷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42例, 其中男性患者84, 女性患者58例, 年龄60~81岁, 平均年龄 (67.5±5.5) 岁, 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X线或是MIR扫描结果明确诊断均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随机分为两组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征等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

甲组患者70例,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进行治疗;首先采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在骨折的断端血肿内进行局部麻醉, 达到麻醉效果后采用左手扶持上端患肢, 右手握持下端患肢进行, 闭合性手法复位, 在X线的扫描下确定复位效果满意后, 采用小夹板进行两侧加固固定, 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然后放上夹板, 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 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 限制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屈曲型骨折则在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平垫[1], 桡掌侧夹板下应超过腕关节, 限制桡偏或掌屈活动, 扎上三条布带,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 保持固定4~5周。分别于术后3d、l周、4周复查X线片, 调整夹板的松紧度[2]。用绷带进行绕扎固定, 同时应用吊绳固定患肢于胸前, 嘱患者不进行过大的动作, 防止骨折部位复位后移位发生错位。

1.2.2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

乙组患者72例,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进行治疗, 手法复位和小夹板固定方法同甲组患者, 但在进行小夹板固定前, 进行中药止痛消肿膏药进行外敷, 主要成分:生草乌、生川乌、苏木、制乳香、红花、制没药、丁香、血竭、马钱子、自然铜各取5g进行研磨为细末状态, 用凡士林搅拌均匀, 涂抹在纱布上, 敷贴在骨折部位, 采用纱布进行包扎, 在背侧、桡侧、掌侧、尺侧进行夹板, 背侧、桡侧夹板超过腕关节部位, 进行纱布绕扎固定, 方法同甲组患者。

1.3 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治疗2个月后参照腕关节的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价其腕关节功能情况。优:无疼痛, 活动不受限, 功能无损伤, 握力同对侧, 掌屈或背伸减少<15°[3]。良:偶尔疼痛, 剧烈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 掌屈或背伸减少15°~30°。可:经常疼痛, 工作时活动轻微受限, 功能及握力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30°~50°。差:持续疼痛, 正常活动受限, 功能及握力明显减弱, 掌屈或背伸减少>50°[4]。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8.0统计软件, 以χ—±s表示计量资料, 应用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

乙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 差异性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腕部功能恢复情况和临床不良反应

乙组患者腕部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越于甲组患者, 差异性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详见表2。

3 讨论

伴随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数在不断的呈上升趋势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骨质疏松症状, 由此发生骨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增长。桡骨远端骨折 (包括桡骨远侧端3cm以内) 。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患者常不愿住院, 进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 并采取定期复查的方法就医[5]。但患者治疗后均进行消炎抗感染治疗, 对于骨折部位的愈合帮助甚微, 骨折愈合时间较长, 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的困扰。

近期我院为更好的进行治疗, 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基础上, 加用局部中药外敷治疗, 结果显示, 加用中药局部外敷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腕部功能恢复情况, 均显著优越于, 单纯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的方法治疗, 差异性显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均为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加局部中药外敷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好, 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有效改善患肢腕部功能恢复, 无不良反应, 适宜临床广泛应用治疗。

参考文献

[1]柳海平, 王承祥.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并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伤, 2009, 15 (6) :326.

[2]刘云鹏, 刘沂.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 (骨科医师必备手册) [S].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 2002:207.

[3]李镜, 胡学清, 李中才.外同定治疗colles骨折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骨伤, 2003, 16 (2) :97-98.

[4]刘启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6, 12 (6) :554-555.

中药外敷巧治腮腺炎 篇4

腮腺炎的主要症状是单侧或两侧的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几乎鼓成半球形,表面会发热疼痛,张口或吃东西时局部疼痛会更明显。发病开始的三五天之内还会伴有发热、乏力和不愿吃东西的情况。在发病的1~3天内,腮腺肿胀最明显,之后会慢慢消退,一般2周左右肿胀退尽。如果孩子患了腮腺炎,吃喝难咽,疼痛难忍,家长会十分揪心。然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它还会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儿童患病容易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而成人患病,可能引起睾丸炎、胰腺炎、肾炎等。

腮腺炎发病较急,如果一旦患上腮腺炎,该从哪方面入手治疗呢?在中医治疗方法上,不论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腮腺炎,还是受传染而发的流行性腮腺炎,治疗的关键都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木芙蓉叶解毒消肿的功效自古就被医家认可。如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在他的《玉楸药解》中就介绍:“木芙蓉,清利消散,善败肿毒,一切疮疡,大有捷效,涂饮俱善。”

治疗肿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外敷。取适量的木芙蓉叶和夏枯草,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敷在肿胀的腮腺处,每日2~4次。如果是鲜品的话,将二者一起捣烂,再用鸡蛋清调匀外敷。其中的夏枯草可清热、散结、去火,常被用来治疗目赤肿痛、头痛等各种肿痛症状,再与木芙蓉叶一起配伍,二者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用雞蛋清,是为了将研末的干品收拢在一起,还可以避免捣烂鲜品后汁液流洒。不过相对于干品,鲜品的效果会更好。

中药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 篇5

关键词:小儿腹泻,止泻膏,外敷穴位治疗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常可并发脱水和酸中毒,影响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我科2007年2月~2008年2月,采用中药止泻膏外敷辅助治疗小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2例患儿,起病时间2~6 d,年龄6个月~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治疗组,男54例,女42例;重型腹泻69例,轻型腹泻27例。对照组,男52例,女44例;重型腹泻68例,轻型腹泻28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2]。患儿大便增多,日达3~5次,甚更多。腹泻便色淡黄,呈稀水或蛋花汤样。所有患儿均伴有恶心、呕吐和不同程度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镜检未发现脓球、血球及真菌,大便培养阴性。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积极西医常规对症处理,如降温、止吐、补充电解质和抗病毒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止泻膏外敷。止泻膏选用吴茱萸6 g、肉桂6 g、丁香3 g、五倍子4 g、干姜6 g、延胡索6 g、细辛5 g。分别将诸药研成细末,用甘油和水按3∶7比例调匀,搓成5 mm小丸,用5~7 cm胶帖,敷贴相应穴位(中脘、神厥、关元、长强等),留置时间根据不同年龄而定(0~1岁1 h,1~3岁2 h,3岁以上3 h),以皮肤微发红为宜。1次/d,3~5 d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3]

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4.17%、31.25%,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79.17%,两组比较,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之一,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患儿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4]。以往一般采用补液、抗病毒、口服思密达等治疗。为了缩短病程,减轻患儿服药的痛苦,以及家长喂药、煎药的困难,笔者采用与止泻膏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其腹泻原因正如吴瑭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的小儿“脾胃薄弱,肾气未充,腠理疏松,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特点,主要是由于脾胃薄弱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水走肠间所致,且脾虚湿胜为其病理关键,因脾喜温燥而恶湿。据此,止泻膏选药皆辛香走窜之品,如丁香、肉桂、干姜、延胡索等,药透达力强,更能发挥疗效。吴茱萸性热,有温胃散寒、降气止痛的作用;木香味辛、性温,能行胃肠中的滞气,可治消化不良、胸腹胀痛和痢疾的里急后重等症;肉桂味辛甘、性大热,有补阳、散寒、止痛的作用,善于温通血脉,对于虚寒性的脘腹冷痛、冷泻等证,均可起到温补的功效;干姜味辛、性热,有解散风寒和温中回阳的作用,可治风寒感冒、脾胃受寒的吐泻腹痛。本组方药具有调理脾胃、温中散寒、健脾行气止泻的功效,作用于相应的治疗穴位经皮渗透到体内使其有效成分通过皮肤向毛细血管运动,并进入血液循环,促进药物吸收扩散,从而达到收敛止泻的疗效。

现代研究表明,药物敷贴穴位可以刺激皮肤,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调节功能,使机体免疫力提高,从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和防御功能而使得病程缩短,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用此方法治疗小儿腹泻有效率高、显效快、病程缩短,充分说明外敷药辅助治疗腹泻病的良好疗效。中西药联合给临床工作带来诸多方便,可利用各自的优势快捷地解除患儿的痛苦,疗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2.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7-176.

[3]方鹤松,魏承毓,段怒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88,13(6):384.

局部中药外敷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社区医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体温(肛温)高于39℃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8例,女12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3.93±0.92岁,病程2~6天,平均3.26±1.38天,平均体温39.52±0.21℃;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年龄2~9岁,平均4.52±1.56岁,病程1~5天,平均3.16±1.59天,平均体温39.55±0.22℃;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乙醇擦拭降温。观察组采用中药外敷降温:生石膏、栀子研磨成粉末,全部研碎后按5:1混合,用温开水调制成糊状;患儿平卧位,将一张大小适当的纱布覆盖在患儿肚脐周围,10~20min后若药物变干可用小勺再取药物,温开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腹部。两组患儿治疗30min和1小时测量体温,记录患儿处理前后体温差值;观察患儿是否出现并发症及毒副反应。

1.3 观察指标

参照《小儿高热护理指标》,有效:处理前后体温差值≥0.2℃;无效:处理前后体温差值<0.2℃。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护理30min后观察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6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1小时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7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护理前体温及护理后30min体温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1小时体温差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两组患儿均未见并发症以及毒副反应。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小儿常见病,但是发热所致并发症不容小视,严重者威胁患儿生命。目前小儿发热主要采用西药治疗或用乙醇擦拭降温,但由于西药及乙醇擦拭的特点,降温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滥用抗生素现象较严重,诸多毒副作用对患儿治疗产生不良影响[2],需要引入中医药治疗发热患儿。

此研究所使用的中药主要是桅子及石膏。栀子和石膏均属于清热泻火药,尤其是生石膏,其具有除烦止渴、清热泻火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指出,生石膏对家兔有十分明显的退热效果,能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具有快速有效的退热效果[3];生石膏还能抑制住肌肉的兴奋性,起到镇静作用。栀子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以及泻火除烦,对发热患儿退热具有极好的效果,栀子也有预防高热和镇静效果,与生石膏同用加快患儿退热,并预防发热患儿惊厥。实际中药外敷过程中需将药物均匀覆盖在患儿腹部,注意药物的干湿度达到要求,温度适宜,防止外敷过程中烫伤患儿。同时观察患儿中药外敷后是否出现过敏症状以及其他不适;已经研碎的生石膏及栀子可保存在阴凉干燥处备用[4]。

社区护理不同于一般的医院护理。社区护理需根据不同患者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口服给药高热患儿往往不合作,而对注射给药恐惧[5],需使用患儿无痛苦且效果好的退热方法。小儿渗透性最高、吸收最快的部位为肚脐,中药外敷主要取患儿肚脐,不仅敷药方便,且患儿易于接受,较口服西药及注射用药费用低,十分适合社区护理[6]。

乙醇擦拭的是一种小儿高热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新生儿、酒精过敏的患儿以及血液者不能使用。中药外敷的未见任何的不良反应以及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柯静.中药穴位贴敷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6):806-807.

[2]陈赛斌,高树彬,田志伟,等.中药外敷涌泉穴治疗婴幼儿外感高热的临床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10,20(4):40-41.

[3]付丽珍,邓小红,李双平,等.中药外擦为主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9,9(1):78-79.

[4]林肖霞,苏少琴,梁劲文,等.对我院发热门诊小儿高热综合治疗方案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86-87.

[5]杨丽仙,谢俐萍,姚红伶,等.中药经皮给药治疗仪在小儿高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4):329-330.

中药油纱外敷创面91例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1例中, 男40例, 女51例;年龄1~72岁。其中Ⅰ°烫伤38例 (41.7%) , 浅Ⅱ°烫伤25例 (27.5%) , 深Ⅱ°烫伤3例 (3.3%) ;一期褥疮12例 (1 3.2%) , 二期褥疮1例 (1.1%) ;供皮区创面3例 (3.3%) , 张力性水泡3例 (3.3%) 。

1.2 方药组成

大黄70g、川芎45g、白芷45g、黄柏45g、地榆45g、血竭3g。

1.3 制作方法

将上述6种中药浸泡在500ml植物油内。浸泡时间因季节而异, 春秋季节4天, 夏季2天, 冬季8天。浸泡后用火熬制, 使白芷成黑色或成渣, 冷却后用纱布过滤, 去渣用油。颜色为咖啡色, 用时摇匀, 药液浸透纱布, 经干热灭菌后应用。

1.4 用药方法

治疗前将创面部位常规消毒, 有水泡者将其刺破, 排净渗液, 有坏死组织应清除。创面敷以中药油纱包扎。每隔2天换药1次。中药油纱适用于轻度烫伤, 一、二期褥疮等较轻的创面。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局部红肿热痛消失, 脱屑70%以上。好转:感染创面的脓液明显减少, 创面四周有肉芽组织生长。

2.2 疗效

91例患者经用此油纱治疗后, 40例 (43.9%) 换药1次痊愈, 30例 (33.0%) 换药3次痊愈, 17例 (1 8.7%) 换药5次痊愈, 4例 (4.4%) 在换药5次后好转, 治愈率9 5.6%。无1例出现局部或全身副作用。

3 讨论

局部中药外敷 篇8

关键词:中药外敷,带状疱疹,疗效分析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以及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病毒性皮肤病是带状疱疹, 被俗称为“蛇盘疮”。中老年较为多见, 多在春秋季节高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会出现微热, 患处自发性刀割样痛以及衣服稍摩擦就会剧痛难忍, 神经痛将会持续数月或是数年[1]。有些患者皮损严重, 出现水泡、糜烂, 渗出, 甚至出现溃疡伴感染, 久治不愈。随着中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 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高,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乡卫生院从2010~2012年, 共收治120例老年带状疱疹, 在常规治疗外另自配中药外敷,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 临床症状显著, 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其中全部患者来本院前都未做任何治疗, 皮损面积3%~7%。随机分成两组, 即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 (63±12) 岁, 病程1.5~5 d, 部位:胸部36例, 腰部14例, 颈部6例, 面部4例。对照治疗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 (63±11) 岁, 病程1.5~5 d, 部位:胸32例, 腰部16例, 颈部8例, 面部4例。两组经t检验, 在年龄、性别、病程与部位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 局部配方使用冰片、硼砂、白矾、雄黄和樟脑, 研细末用醋充分搅拌成膏状。先用溶液清洗患处和周围皮肤, 然后将药乳膏均匀涂抹患处, 再用无菌纱布敷上。每6小时换药1次, 更换纱布1次/d。对照治疗组用溶液加维生素加病毒唑, 静脉滴注1次/d。在治疗中避免使用有刺激性药物以及止痛药。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水疱干涸、结痂、疼痛消失。显效:水疱干涸、结痂≥80%, 疼痛减轻。有效:水泡干涸、结痂≥60%并<80%, 疼痛较为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B行分析。计数资料以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60例中, 治愈48例, 显效6例, 有效6例, 显效率90%;对照组60例中, 治愈26例, 显效10例, 有效24例, 显效率60%。两组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症一般就是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疱疹好转后, 在患病部位发生慢性、持续性神经疼痛的综合征, 是潜伏在体内的病毒侵蚀破坏神经所导致的。10%的带状疱疹患者可并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多半是60岁以上老年, 免疫力低下体弱者。尚不清楚发病的机制, 也许是因为病毒侵犯脊髓后根神经节, 局部发生缺血性改变和炎症反应所导致的[2]。西药治疗多是以抗病毒为主, 改善病患部位血液循环, 抗炎并促进受损末梢神经以及皮肤感受器功能的恢复。

在中医认为, 带状疱疹后遗症是由于患病处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 导致气阴不足、热毒留恋、正虚邪胜、气滞血瘀。同时有人还认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因为气虚所致, 正气衰微、体内毒热虽去、气滞血瘀、但体质虚弱, 治疗上应通络止痛行气活血[3]。

本病治疗的标准是抗病毒、预防以及控制感染, 保护和营养创面, 促进早起愈合, 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本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外表敷冰片、硼砂、白矾、雄黄和樟脑, 研细末用醋充分搅拌制成的膏药, 显效率达到90%。冰片可清热解毒、镇痛、防腐生肌。硼砂可清热消炎解毒。白矾、雄黄、樟脑等药功效能形成薄膜、保护创面、减少炎性反应和刺激, 有收敛等作用。能凝固表面的蛋白质, 减少出血与渗出, 收缩血管, 并促进愈合。

总之, 老年带状疱疹采用中药外敷同时配合常规治疗方法, 见效较快, 并可以缩短病程, 更好的抑制神经后遗症, 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国亮.皮肤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265.

[2]杨丽.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8例的临床观察.中医中药, 2012, 9 (2) :119.

中药外敷治疗肾外伤后腹胀的体会 篇9

【关键词】中药 外敷 肾外伤 腹胀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住院收治肾外伤患者261例,其中中度肾外伤173例,均发生腹胀和便秘,我们采用了自行设计的中药方剂外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7岁,平均46.37岁,男性129例,女性46例。保守治疗住院时间最短14天,最长31天,平均24.31天。肾损伤原因:车祸伤73例、挤压伤48例,坠落伤33例,钝器伤19例。

2护理问题

2.1护理诊断

肾外伤发生后,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的评估,评价患者的生命体征,明确患者的疾病状态,对急重病人启动抢救应急机制,对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启动日常患者诊疗护理程序。

2.2专科疾病诊断

筛选分组病例:收集临床资料,与医师及时沟通,对患者进行临床损伤分型,轻型患者给予门诊治疗或介绍回社区医院治疗,中度损伤患者采取住院保守治疗,重度损伤或合并肾蒂损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

2.3腹胀、呃逆、便秘

中度肾外伤的治疗原则之一是绝对卧床休息,一般疗程3~4周,长期卧床的病人肠蠕动减缓,极易发生腹胀和便秘。

2.4发热

肾外伤后继发肠麻痹,大量的肠内容物滞留于体内,细菌滋生繁殖,细菌和肠道毒素的吸收一方面加重肠道麻痹,加重腹胀,另一方面引起患者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加重病情。

3护理措施

将173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简称传统组)和中药外敷治疗组(简称外敷组),两组患者分别为传统组86例,外敷组87例。

传统治疗组:观察病情变化,腹胀3天后仍不能缓解,采取肥皂水灌肠,口服吗丁啉,留置胃管或肛管。

中药外敷治疗组:为了能使患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轻腹胀,我们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筛选出以芒硝、小茴香、香附、莱菔子为主要成分的中药进行炮制。为了保持外敷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疗效,我们自制了外敷药物保温装置。

4结果

传统组86例中腹胀和便秘,最短72小时,最长167小时,平均143小时。高热13例,均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治疗组87例中腹胀和便秘,最短24小时,最长96小时,平均73.33小时,无高热发生,均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将所获临床资料导入SPSSl.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结果两组的腹胀发生P<0.01差异有显著性。

5讨论

肾外伤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损伤,占整个泌尿系统损伤的31%,多见于车祸伤、挤压伤、坠落伤、钝器伤。当中度以上的肾外伤发生以后,大量的腹膜后积血和尿外渗将导致腹后壁神经丛受压和尿性腹膜炎,两种因素都会导致肠道蠕动受到抑制,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肠麻痹的出现将有助于肠道细菌的滋生、大量肠毒素的吸收,患者可能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肠道积液,水盐电解质代谢紊乱,加重患者病情。

外敷中药的组成中,我们针对肠道蠕动功能降低,即腑气郁滞、肠气不顺而进行选择,这些药没有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的作用,用药后不会发生继发性出血。外敷方法没有揉搓动作,不会对患者产生二次肾脏损伤,在中药外包以保温外套,可促进中药的吸收和延迟中药的疗效。

局部中药外敷 篇10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治疗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的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疾患,好发于中青年女性,26~35岁妇女发病率高,其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是皮肤科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1]。本病对健康无明显影响,但由于皮损分布于颜面部,给许多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药物治疗[2]。2008年9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采用桃红四物汤辨证加味内服结合五白散局部外敷治疗黄褐斑7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女性,共7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年龄25~46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1~7年,平均3.5年。对照组38例,年龄29~47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0.5~11年,平均3.7年。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1.2 临床诊断标准[3]

①皮损表现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③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④排除炎症后色素沉着、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色素性扁平苔藓等皮肤病。

1.3 疗效判定标准[3]

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1.5 治疗

黄褐斑是一种难治的损容性皮肤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容易复发的特点,西医尚无特殊有效的治疗手段,疗效不稳定、复发和带来的不良反应一直是棘手的问题[4]。中医药治疗又是我们的优势。以此为基础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新药研究更应值得关注。

治疗组采用桃红四物汤辨证加味内服结合五白散局部外敷治疗。(1)内服治疗。基本方:当归10g、熟地20g、白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辨证加味:肝郁气滞加柴胡10g、郁金10g、枳壳10g;脾虚湿盛加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生薏米30g;肝肾阴虚加枸杞10g、生地15g、知母10g;肾阳不足加制附片6g、仙灵脾10g、菟丝子15g。日1剂,早晚分服。(2)外敷治疗。五白散配方:白芷、白及、白茯苓各6g,白术、白僵蚕各4.5g,共研末。待面部清洁后,取适量上述配方调制的软膜敷于面部,20~30min后去除,每周3次。对照组只应用中药内服治疗,不结合外敷中药面膜。治疗30d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52,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人的生理随天时、地势的不同而变化,人的疾病与气候、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5]。中医学认为黄褐斑属于“肝斑”、“黧黑斑”、“面尘”。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医家治疗方法各异,中医有“无瘀不成斑”之说,所以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进行治疗。桃红四物汤由四物汤加桃仁、红花而成,具有养血活血的功效。全方以祛瘀为核心,以强劲的破血之品桃仁、红花为主,力主活血化瘀;以甘温之熟地、当归滋阴补肝、养血调经;芍药养血和营,以增补血之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以助活血之功。全方配伍得当,使瘀血祛、新血生、气机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加味,以达到化瘀生新的作用。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还采用五白散外敷局部治疗,以达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五白散中,白芷,《本草纲目》谓其“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及,《药性论》云其“治面上疮,令人肌滑”;白茯苓,《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白茯苓为末,和蜜和,敷面上疗面疮及产妇黑疱如雀卵”;白术,《药性论》记载“主面光悦,驻颜祛斑”,可以美白,治疗雀斑和黑斑;白僵蚕,《神农本草经》记载“灭黑斑,令人面色好”,《本草纲目》“蜜和擦面,灭黑黯好颜色”。诸药研末制成面膜外敷,结合桃红四物汤辩证加味内服,能够明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减轻色素沉着,从而达到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婧,赵颖.中西医结合外治法治疗难治性黄褐斑8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8):36-37

[2]唐建兵,柳大烈,李勤,等.黄褐斑的联合治疗效果评价[J].广东医学,2010; 31(10):1351-1353

[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010年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6):373

[4]王燕.中药内外合治黄褐斑28例[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3-84

上一篇:清单报价下一篇:成本控制及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