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2024-06-17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共11篇)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1

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快发展、稳步发展、大幅扩招几个阶段。1977年至1992年属于稳定规模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27.3万人至75.4万人区间;1993年至1998年属于加快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92.4万人至108.1万人区间;1999年至2001年属于稳步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159.7万人至268.3万人区间;2002年至2006年属于大幅扩招阶段,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340万人至540万人区间。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是1997年的20倍, 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国民的素质和专业技能,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高等教育大幅扩招阶段, 高校硬件投入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资金, 财政投入资金并未跟上, 加之物价水平和银行贷款利息的不断攀升, 有新校区的高校普遍遇到偿还银行贷款本息的极大压力, 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 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 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高校收入结构和支出方面, 对高校规模发展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若干对策。

一、高校年度财务支出数学模型

高校年度财务支出由正常教育事业费支出 (人员经费、公用经费) 和发展性支出 (办学规模扩大所增加的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 构成。

(一) 教职工人员经费函数

人员经费=Μrst×rzt×ps

其中, M为在校学生人数, rst为生师比, rzt为专职教师占高校教师的比例, ps为高校预算的教工平均收入。

(二) 公用经费函数

公用经费=M× (pj+pg+ph)

其中, pj为生均的教学业务费, pg为生均行政管理费用, ph为生均后勤保障费用。

(三) 发展性支出函数

发展性支出包括校区建设中的土地购置费、校园工程建设费和新增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购置费。

土地费用=Ν× (pif+pzf) R×ptds

其中, N为扩招的学生人数, R为容积率, pif为生均教学用房面积, pzf为生均住宿用房面积, ptds为单位面积土地价格。

校园工程建设费指的是学校扩招后, 建新教学楼、实验楼、宿舍和环境绿化等费用, 表达式如下:

校园建设费=Ν× (pif+pzf) R×pjzs

其中, pjzs为单位面积的校园建设费。

教学设备费用包括满足扩招学生的教学实验所需而购进的设备、图书等费用, 表达式如下:

=Ν×i=13 (ri×kci) +Ν×i=13 (ri×ni) ×Τc

其中, 教学科研设备费用=Ν×i=13 (ri×Κci) ;图书费用=Ν×i=13 (ri×ni) ×ΤcN表示扩招学生人数, ri, i=1, 2, 3分别表示理科、文科、艺术 (体育) 学生占总扩招学生的比率, Kci, i=1, 2, 3分别表示理科、文科、艺术 (体育) 类学生生均教学科研设备费, ni, i=1, 2, 3分别表示理科、文科、艺术 (体育) 类学生生均图书册数, Tc表示单册图书平均价格。

年度支付给银行的利息, 可根据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向银行借款的总资金计算得到:

银行利息=[Ν× (pjf+pzf) R× (ptds+pjzs) +Ν×i=13 (ri×kci) +Ν×i=13 (ri×ni) ×Τc]×nr×t+12t

其中, t为还贷款的年限, nr为银行的年利率。

综上分析, 高校年度的财务支出函数 (fzc) 为:

fzc=[Μrst×rzt×ps+x× (pj+pg+ph) ]+[Ν× (pjf+pzf) R× (ptds+pjzs) +Ν×i=13 (ri×kci) +Ν×i=13 (ri×ni) ×Τc]/t+[Ν× (pjf+pzf) R× (ptds+pjzs) +Ν×i=13 (ri×kci) +Ν×i=13 (ri×ni) ×Τc]×nr×t+12t

二、高校年度财务收入函数

高校年度的财务收入占的比重大且较稳定的是教育经费拨款和学费收入两部分。

教育经费拨款=M×pc

其中, pc为当地财政的生均拨款额度。

高校一般是分理工科、文科、艺术 (体育) 三类来定收费标准, 所以一个高校的学生学费总额可表示为:

学生学费=Μ×i=13 (Ri×Ci)

其中, Ri, i=1, 2, 3分别表示理科、文科、艺术 (体育) 类学生占学校总人数的比率, Ci, i=1, 2, 3分别表示理科、文科、艺术 (体育) 类学生的收费标准。

除此之外, 高校的收入还有科研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社会捐赠等, 这部分收入不同性质的学校有一定的差别, 并且每年的收入也不固定, 所以在模型中以常量fqr表示。

综上所述, 高校的年度收入可表示为fsr:

fsr=Μ×pc+Μ×i=13 (Ri×Ci) +fqr

三、高校财务收支平衡数学模型

高校财务收支平衡模型就是要使得高校的年度收入和支出相当, 故可认为fsr=fzc, 也可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得支出比收入稍微高点, 或者是为了以后几年有资金用于学校的发展让收入比支出稍微高点。

四、实证分析

以江西某高校2000年在校学生规模2000人扩招到2008年的16000人为例, 应用上述数学模型, 分析该校的财务风险, 为高校化解财务风险提供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的依据采用教育部对本科高校评估的合格指标 (见下表) 。

(一) 年度财务支出

1.人员经费开支。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规定, 理工学校生师比最低为18:1;以江西省高校教师平均收入 (工资及福利) 5万元计算, 该校的教师工资支出为:

教师人力成本 (元) =1600018×50000=44444444 (元)

由于高校规模发展, 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教师培训费用为500万元左右。

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用于学生助学金、奖学金为学生学费总额的10%左右, 该校每年用于该部分的经费支出为1100万元。

该校人员经费开支为6045万元。

2.公用经费开支。

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 该校近几年教学公用成本情况为:办公费74万元, 教学四项业务费1036万元, 行政费用1000万元, 水电费用为1000万元, 科研及学科建设费700万元, 教学硬件建设和教学耗材和仪器维修费用在1500万元左右, 公用成本为5310万元。

3.年度还贷本息。

在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时, 生均行政用房、生均住宿面积、教学科研设备费用、生均图书册数以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为标准, 土地价格为每亩10万元, 单位面积建筑费用为1200元, 容积率为0.4, 该校学校理科生、文科生、艺术生分别占学生总人数的60%、35%、5%。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 通过前面的模型, 计算结果如下:

土地费用= (16000-2000) × (16+6.5) 0.4×666.7×10=118119094 (元)

教学设备费用=14000× (0.6×5000+0.35×3000+0.05×4000) =59500000 (元)

校园建筑费用=14000× (16+6.5) 0.4×1200=378000000 (元)

校园环境投资:100, 000, 000元 (道路、绿化、景观、文化氛围融造等)

图书费用=14000× (0.6×80+0.35×100+0.05×80) ×30=36540000 (元)

综上计算情况, 该校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费用为7亿元。

根据该校新校区建设融资组合的实际情况分析, 其中:银行贷款5亿元, 工程施工单位垫资2亿元;中长期贷款年限一般在3~10年之间, 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比例在3:7左右, 融资成本达到8%。年度需要偿还短期借款本金15000万元和中长期贷款本金5000万元, 支付利息4000万元。

该校年度贷款本息支出为24000万元。

(二) 财务收入

1.年度正常财务收入。

该校近几年生均教育事业费拨款为3000元, 椐此可得政府财政每年对该校的拨款总额为:

财政拨款=16000×3000=48, 000, 000 (元)

该校全日制教育对理科、文科、艺术、国际合作教育学生的收费标准分别是5550元/年、4950元/年、9200元/年、12000元/年, 所以该校年学费总收入为:

学费收入=16000× (0.6×5550+0.3×4950+0.05×9200+0.05×12000) =94, 000, 000 (元)

该校成人学历教育年度学费收入5, 000, 000元

上述三项财务收入合计为147, 000, 000元。

2.其他财务收入。

其他财务收入主要是指省部共建经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社会捐赠等。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收入来源, 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测算, 该高校年度其他财务收入约为2500万元 (连续3年) 。

(三) 财务收支赤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该校年度财务收支赤字达到181550000元。

财务收支赤字=年度财务收入-年度财务支出= (147, 000, 000+25, 000, 000) - (60, 450, 000+53, 100, 000+240, 000, 000) =-181, 550, 000元

五、化解高校财务风险的对策

(一) 合理控制招生规模

高等院校必须达到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合格指标的最低要求。随着扩招带来的办学规模变化, 一部分高校难以达到本科教育水平评估合格指标, 需要扩建校区并大规模追加实验设备和图书投入, 而短期内财政资金投入又难以满足, 加上学费标准受到政府严格控制, 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 合理控制招生规模, 理性扩招。

(二)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渠道, 社会效益是高等教育的主旨, 财政资金投入应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 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的许可, 逐年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比例和额度, 可以考虑给予学校贷款贴息补助或部分解决银行贷款本金, 有效解决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历史欠账。

(三) 财政给予学校必要的担保, 缓解学校短期信贷资金偿还的压力

2003年前后, 大多数高校都异地建有新校区, 以应对高等教育扩招的需要, 而主要资金来源又是银行长期、短期贷款。目前, 高校基本进入还贷高峰期, 学校自有资金根本无法保证银行贷款到期支付, 影响到了学校资信状况和资金流的正常运转, 必然导致教育成本投入的下降, 直接后果是牺牲高等教育质量。财政可以考虑给予学校必要的担保, 延长学校银行贷款周期, 确保高校资金链的不断裂。

(四) 置换老校区土地, 分解还贷压力

建有新校区的高校, 普遍存在两地或多地办学的局面, 教学管理和日常运行成本高, 管理不便, 加剧了教学成本的压力, 并导致教学设备利用率的下降。政府应统一规划, 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协调高校老校区的置换问题, 将置换土地的资金专项用于高校银行贷款还本付息, 政府减免土地交易费用, 缓解高校资金链的紧张状态。

六、结束语

高校负债是在主动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张和政府财政投入增长极为有限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国家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可以通过适度增加财政拨款、延长银行贷款周期、老校区土地置换等多种形式来化解高校财务风险, 确保高等教育经费适度的投入。本文通过财务收支数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 力求为政府和高校合理控制教育规模及其财务风险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

摘要:在国家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任务主要由高校通过银行举债方式来完成, 沉重的债务负担给高校的正常教学和科研运行带来了极度困难, 财务风险日益显现。本文通过构建高校财务收支平衡的数学模型, 并利用此数学模型的收入、支出和规模等函数, 分析其影响高校财务风险的程度, 同时还提出了化解财务风险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高校,规模发展,财务风险,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臧秀清, 孙凤英, 刘庆国, 等.高等教育成本的构成及现状分析[J].技术经济, 2004 (4) .

[2]谢安国.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与防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徐紫娟, 陈国旗.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模型的分析与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7 (11) .

[4]陈智.扩招背景下高校举债发展的财务风险研究[J].风险管理, 2006 (6-7) .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2

一、财政债务风险的实证分析

针对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缓慢,通货持续紧缩的经济态势,从起,我国实行以增发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需的不足,拉动了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有效地遏制了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局面。与此同时,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中央财政赤字达到25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债务余额1560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3%。虽然财政赤字率和国债负担率都在所谓的安全警戒线以内,但我国财政基础相对脆弱(两个比重低),潜在财政债务风险很大,特别是我国财政债务风险有其特殊性,因此,不仅需要从数量关系上,更要从本质特征上把握财政债务风险问题。

1、国债发行额与财政赤字额的互动

财政赤字既可能是由被动发生收不抵支现象引起的,也可能是政府为刺激总需求而主动采用的一种积极财政政策。以前,我国财政赤字主要是收入增长缓慢而支出膨胀引起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财政赤字的弥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用历年的财政盈余;二是以货币融资形式向中央银行借款;三是以债务融资形式向社会发行国债。我国1986年以来政府财政全为赤字,《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现已明确规定财政不允许向银行透支。因此,财政赤字只能靠债务融资来弥补。从财政赤字与国债发行额的关系来看,赤字是原发性的,债务是由赤字派生的,二者在数量上具有正相关性,财政赤字高的年份,国债发行额也较高,近年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见表1)。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债务发生并不纯粹是被动发生的,债务额与赤字额具有相互推动的发展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把增发国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操作工具,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回报率较低,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张,还本付息额也迅速增加,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张反过来推动财政赤字的急剧攀升,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如19国债发行额为2412.03亿元,同年的还本信息额为1820.40亿元,还本付息额占发行额的75.47%,在财政收入不可能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偿债成本和偿债风险都相应增加。

2、低债务负担率与高债务依存度并存

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当年GDP)反映了负债规模与一国尝债总体经济实力的对比关系,这一指标对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实际意义,经济发达国家的债务是建立在雄厚的财政经济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对债务的承载能力较强,其国债负担率可以高些,如《马约》规定欧盟成员国这一指标上限为60%,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较差,其债务负担率也应较低,一般国家应不超过45%。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低于17%,20也仅为16.3%,远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从动态分析,我国国债负担率近年来增长很快,由1990年的4.5%,迅速提高到年的16.3%。

从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和财政承载债务的能力上看,则需要考察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两个指标。由于我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都是由中央政府操作的,在分税制条件下,真正能衡量国债所蕴涵的财政风险的应为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所以研究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和偿债率也更有实际意义。

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中央财政支出(包括国债还本付息额)的比重,它反映了中央财政支出对国债的依赖程度。债务依存度过高,表明财政支出过度依赖于债务收入,财政处于相对脆弱的状态,因为国债毕竟是一种有偿收入,高依存度对财政的未来发展形成潜在的威胁。国际上公认的控制线为25%-30%,而我国的财政依存度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从1994年开始超出国际警戒线,高达62.49%(见表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也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的3-10倍。显然,中央财政支出有60%的资金来源于国债收入,财政风险较大。

表1  财政收支与国债有关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反映中央财政偿还债务能力的指标是偿债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额与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越高,说明中央财政的还本付息压力越大,偿还能力越弱,国债的承受能力越差。从国际经验来看,偿债率的安全线为8%-10%,警戒线为22%,1990年我国中央政府的偿债率为11.43%,19迅速攀升为45.91%,是国际警戒线的两倍多,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见表1)。考虑到我国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潜力不大,加之国债发行期限多为中期,还本付息相对集中,国债的偿还困难还是较大的。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应债能力相对较强,而财政本身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国债的承载能力有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过低,既压缩了国债继续增加发行的合理空间,也说明潜藏着财政债务风险。

3、国债筹资成本硬约束与投资收益隐性化

国债筹资是有代价的,到期偿还本金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要支付国债利息。国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借贷形式,其发行主体是政府,在所有的本币市场参与者中信誉最高,信用风险最小,流通性能好,变现能力强。正因为国债具有这些特征,西方国家一般都以国债收益率作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是国家政权担保的此种金融产品最安全,风险几乎为零。因此,国债利率通常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我国的情况与此正好相反,由于缺乏科学的债券定价方法和基准利率形成机制,债券发行定价反而比照银行储蓄存款利率,国债利率比同期存款利率高出1-3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1990-银行储蓄利率与国债利率表  单位:%

附图

资料来源:袁东:《中国证券市场论》,东方出版社,年,250页。

近年来虽然二者利差在减少,但国债利率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19发行的2、3、5年期国债利率分别是2.55%、2.89%、3.14%,而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是2.43%、2.70%、2.88%。使利率高低与风险大小相悖,同时也增加了国债的利息支出,1997、年的利息支出分别高达563.3亿元和763.6亿元。甚至有个别种类国债的真实利率高于产出增长率,如1998年第一期、第二期凭证式国债、30年期的特种国债利率偏高,从而增加了国债的筹资成本。

国债是信用性质的财政收入,是一种集借、用、还三者于一体的政策融资工具,其主要特点就是国债资金使用的有偿性。国债资金的偿还就要考虑它的使用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国债投资,可以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改变社会消费与投资结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但这些溢出效应是隐性的,很难用投资收益率等指标衡量的,因此、在短期内不能作为国债的偿还基础。从经济效益上看,国债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还本付息,用于生产建设上的比例很小,况且基础设施

投资的盈利水平较低,想用这些投资项目的盈利来偿还国债是不现实的,国债投资的自偿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4、隐性债务显性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促使以前的隐性债务显性化。目前我国尚存在各种形式的债务,虽然在名义上不是中央财政的债务,但在性质上类似于国债的国家债务,在实际运作中将由中央财政承担其中的大部分支付责任,最终构成中央财政的实际债务组成部分。

(1)社会保障资金债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广就业、多补助的收入分配制度,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承担,个人未形成养老积累,也不承担任何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逐渐形成,这就产生了弥补历史欠帐,支持国企改革,对原有职工的偿债问题,这部分债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未来经济增长率、实际工资率、利息率和人口因素等参数的变化。按照世界银行1997年测算结果,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为1994年GDP的46%-69%,即21468~32202亿元,而他们最近的一项测算则认为在1998年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占到GDP的94%(Dorfman  and  Sin,)。即使最保守的估算,按下限计算这部分债务也达2万亿以上。

(2)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国家隐性债务。在我国的全部金融资产中,银行资产占85%以上,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居高不下,1995年末为21.4%,以后逐年有所增加,末高达29.2%,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至少在27000亿元以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1997~20由于国有企业改制而核销呆坏帐1829亿;截止2000年末,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户的企业中,逃废债企业达32140户,悬空银行贷款本息达1851亿元;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根据朱民年提供的数据也在3000亿元左右。而以上也仅是冰山一角。

(3)粮食企业在采购和流通中累积的亏损债务,目前高达2000多亿元,这最终也将成为政府负担的债务。

(4)截止2001年底,全国拖欠当年国家统一政策规定的工资65亿元,占应发工资总额的1.8%。

我国国有经济是由财政、银行、国有企业三部分组成,政府财政实质上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企业债务提供担保,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来源,在动员银行和企业最大潜力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上述隐性债务必将最终由财政负担,其本质与国债是相同的。所以说,虽然名义国债负担率低于国际警戒线,但如果在名义国债规模基础上,再加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不良资产债务、粮食企业亏损挂帐、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等隐性债务计算在内,我国财政债务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占我国GDP的50%以上,即国债总体负担率超过50%,财政债务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5、外债风险虽小,但成本较高

财政债务包括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两部分,近年来总的趋势是内债规模大幅增长,而外债负担相对减少,外债风险相对较小。一是外债余额增幅较小,由1995年的1056.9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700余亿美元,个别年份甚至绝对减少,如1999年。二是从外债风险指标上看,2000年我国外债的偿债率为9.2%,债务率为52.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即偿债率为25%,债务率为100%),2000年我国外债负债率为13.5%,也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三是从外债偿还期限结构上看,2000年长期外债余额占全部外债余额的91.0%,而短期外债余额仅占9.0%。四是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到2000年已达1655.74亿美元,为外债偿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我国的外债规模、债务风险指标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和外汇储备比较起来,其负担较为合理,均在国力可承受范围内。

但是,另一方面,从外债借款成本来看,贷款利率较高的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占主导地位,2000年国际商业贷款余额占整个外债余额的65%,而利率较低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仅占16.9%和18.1%,这必然导致我国外债的借款成本提高。从外债币种结构上看,币种单一,主要是美元和日元,外债币种缺乏多样化,增加了外债的汇率风险,因此,对外债风险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仍需加强外债风险管理。

二、财政债务风险的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双重的,在充分发挥其促进经济增长正面效应的同时,必须看到积极财政政策也导致国债规模有所扩大,进而放大财政债务风险的`负面影响。为此,应针对财政债务风险的本质特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与化解财政债务风险。

1、适时淡出积极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财政政策的行政色彩较浓,人为因素较大,往往侧重于需求管理,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的短期措施。我国1998年制定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初,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应对东南严金融危机的特殊手段。而数年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已经使这一短期政策长期化了。但社会经济及财政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却积累了大量财政债务风险。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积极财政政策,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财政分配秩序,完善税费改革。

2、控制国债规模,调整国债结构

发行国债既要考虑社会公民的应债能力、国民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财政的偿还能力,更要注重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运作成本,兼顾国债发行的可持续性,科学界定国债的合理规模。(1)加快“费改税”进程,规范预算外收入和各种制度外收入,把它们纳入到统一的财政收入中,使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同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合理调整分配结构,遏制行政经费膨胀,杜绝资金浪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零基预算、单一帐户制度,以此强化支出约束,压缩财政赤字,这是控制国债规模的最关键因素。(2)广泛采用竞争性招标发行方式,降低发行成本;动态调整国债利率,形成科学规范的基准利率机制,适度调低国债利率,降低筹资成本,控制国债利息负担;调整国债期限结构,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品种,均衡分布国债还本付息额度。(3)提高国债资金的使用效应,走出借新债还旧债的怪圈。对于投向非盈利性公共物品的国债资金,在选择项目时要兼顾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重的原则,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尽可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债投资应逐步由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有市场需求、有经济效益的制造业领域转移,加大用于竞争行业的投资比例,同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缩短项目建设周期,项目建成后,采取公司运作方式,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国债资金的自我偿还能力。(4)为了使国债资金的筹措、使用和偿还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应建立国债偿债基金制度,坚持基金有效运作,预算上单独列支,闲置部分可以投资,确保基金增值,使国债偿还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表3  国家外债余额及风险指标

附图

资料来源: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

3、多元分散债务风险

当国债资金投向基础设施项目时,一般

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有关部门可能从中获益,因此,这些国债的偿还应按受益大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摊;目前我国不允许地方政府发债,为解决地方政府使用债款,一般由中央统一发行国债,再从中转货一部分给地方政府使用,这实际上是中央政府替地方政府发债,所以按谁受益谁偿还原则,这部分债务理应地方政府负担;对于银行不良贷款和坏帐损失,最终不应由财政全部“兜底”,而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银行破产后财政负担偿还储户资产的比例,按照利益与风险对等原则,规定财政、银行、储户各承担一定比例风险;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要严格界定责任,真正属于政府的,由地方政府列入预算;对于商业性债务、有关政府担保的企业债务,首先由债务人偿还;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这种隐性债务,应由财政、企业及个人按比例分摊,财政和企业分摊部分可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国有股减持、出售转让国有资产等方式弥补。

4、强化外债管理,防范外债风险

由于外债具有特殊的传导机制,一国外汇市场可能成为国际投机商追逐的目标,东南亚金融风险的教训应引起我国高度重视。必须建立外债统一管理机构,结合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汇率政策,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手段,统筹政府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合理控制外债规模条件下,降低借款成本,尽量多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于国外商业贷款,一定要注重提高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外债本息偿还有一个可靠的保证。同时,还要注意汇率风险,合理安排外债币种结构,提高汇率走势的预测能力,把外债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徐利群,朱柏铭.论公债适度规模的评判[J].经济评论,,(2).

[2]  张文魁.私募资本市场:作用、风险与对诈骗的防范[J].经济研究,2001,(5).

[3]  宋永明.改革以来我国国债资金的支出方向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1,(30).

[4]  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J].经济研究,2001,(8).

[5]  陈共,李建军.居民认购国债的空间分析[J].财贸经济,2001,(11).

[6]  项怀诚.关于200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N].经济日报,2002,3,18(3).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3

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风险是最为关键的概念。风险是一种事件、行动或者非行动对企业达到自身经营目标和执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威胁。它通常由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影响的程度两个要素组成。根据其对企业不同层级的影响,风险可分为企业层面风险和流程层面的风险。企业层面的风险涉及范围较广,因而企业层面的控制指对企业有普遍影响的控制,在公司各层级均可执行,包含更多战略性和宏观经济方面的考虑。流程层面风险则较为具体,通常可与流程中存在的控制活动相联系。

风险管理是指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trade-off)和决定采取的行动计划(包括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的过程。风险管理首先必须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可能会对企业产生影响,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确定性的程度和每个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程度。风险识别的方法有生产流程分析法、保险调查法、财务表格分析法及风险坐标分析法。限于篇幅,本文以风险坐标法和企业业务层面风险为例说明企业如何进行风险识别。

二、风险坐标法理论

风险坐标法是把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作为两个维度绘制在同一个平面上(即绘制成直角坐标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的评估有定性、定量等方法。定性方法是直接用文字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如“极低”、“低”、“中等”、“高”、“极高”等。定量方法是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用具有实际意义的数量描述,如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用概率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用金额来表示。目前,大家比较推崇的方法是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表1列出某公司关于风险发生后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定性、定量评估标准及其相互对应关系,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对目标影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后,依据评估结果绘制风险坐标图。图1以定性为例,图2以定量为例;图1的数字和图2中的黑点代表风险因素)如下:横坐标表示风险对目标的影响程度,纵坐标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发生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绘制风险坐标图的目的在于对多项风险进行直观的比较,从而确定各风险管理的优先顺序和策略。如:某公司绘制了如下风险坐标图3,并将该图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公司决定承担A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不再增加控制措施;严格控制B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专门补充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确保规避和转移C区域中的各项风险且优先安排实施各项防范措施。

三、风险坐标法实证分析

现以某企业为例,将其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素按照相似性或相关性将其分为几个大的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估计其发生可能性及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以这二者作为两个维度划出坐标图,最后根据风险程度将全部类别划分为ABC进行相应管理。具体如下:(限于篇幅,以部分风险要素为例)

风险概率评定标准如表2所示:

风险损失评定标准如下表3所示:

确定风险水平R=风险发生的概率X风险损失标准

风险水平标准如下表4所示:

以0~10 之间的某一个数作为权值,0代表没有风险,10 代表风险最大。把各个风险的权值加起来进行比较,区分影响程度;对企业的风险因素识别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风险坐标图法图4,工程建设风险和生产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在4以下,风险水平均在10以下,处在A区。这二者对企业的运作不构成风险,企业可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其他的风险因素上。B区域的风险因素较多,是企业密切关注的对象。这些因素风险水平较高,同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较大,一旦出现企业不可控因素,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因此,企业把投资风险、人力资源、安全环保税收风险、资产风险、法律事务等因素作为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彭志国、刘琳:《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经费也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但由于国家投入经费不足,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增量经费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由此积累了相当的财务风险。如何在努力增加投入,缓解高校发展经费不足的同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减少浪费和损失,已成为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重庆市高校也不例外,高校贷款规模逐年增高,资产负债率上升明显。以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为例,2002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仅为28.70%,而到2006年,重庆市委直属的19所高校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41.65%;高校贷款利息负担与日俱增,财务风险凸现。据统计,重庆市高校2002年至2006年间每年的贷款利息支出占事业结余的比重分别为136.85%、77.44%、114.48%、138.02%、178.21%,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高校的事业收支严重入不敷出。在这种形势下,设计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合适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模型,对加强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尹中晓、韩彦峰(2006)以陕西省省属16所高校2004年和2005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功效系数法,对16所高校进行了财务风险预警分类,闫天池、朱荣(2009)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韩彦峰李雪华(2009)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效财务综合指标体系,但都没有用到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两种方法相结合来做实证研究,本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再在功效系数法运用该权重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最后再把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图1,图2的分析结果作对比,最后再给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二、重庆高校在校生规模与贷款规模的实证分析

如图-1,是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1)与贷款额(2)的折线图。单位:千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重庆市高校本科在校生人数与重庆市高校本科院校贷款额成正比。高校不断地扩招引发出高校的财务发生越来越大的困难,每年的贷款额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如图-2,是根据《重庆市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统计出的98年到07年的教育经费收入与支出图。

注:教育经费收入: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社会捐赠经费、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教育经费支出:包括事业性经费支出、基本建设支出。事业性经费支出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又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部分又包括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单位:千元

从图-2中可以看出,这些年来,随学生规模的扩大,教育经费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1998年到2000年教育经费收入(含贷款)略大于教育经费支出,从2002年到2006年国家财政性拨款几乎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各高校依托银行贷款惨淡经营;从2002年到2004年,国家收紧银根,高校财务状况更加恶化,并且在2004年到2006年之间,教育经费入不敷出;但到了2008年的时候,情况才有根本性好转,但相当部分高校由于前期负债过大,积累了大量财务风险,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教学进程与发展。

要准确评价高校财务风险,还必须先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A H P(层次分析法)为科学计量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层次分析法模型的建立

A H P(A nalytic H ierarchy Process)又称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萨狄(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该方法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隶属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因素的相对要性;最后,基于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层次总排序,即各因素相对于总目标而言的权重。

(一)基于A H P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1、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最高层为目标层,即高校财务风险,准则层包括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三项指标,三项指标下面又包含若干个子指标,即指标层(见表-1)。

2、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首先,将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层因素写成矩阵形式,并利用数值对其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

这里使用基建投资负债率、招生计划资金比率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扩招给学校的负债带来的影响。

其中,矩阵A表示A i和A j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通常取1—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标度的判断值可以根据调研数据、统计资料以及专家意见综合权衡后得出。其次,利用和积法、方根法或幂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然而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严格一致的情况。因此,在得到λm ax后,还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定义一致性指标CI=[(λm ax-n)/(n-I)],λm ax用M atlab软件得出,当CI等于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CI愈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愈差。接着,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 I进行比较(R 1的取值见表4),当判断矩阵CR小于0.10时,则此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在此,利用专家打分进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通过和积法计算其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的结果如下(专家打分和计算过程略):

(1)判断矩阵A i→A(相对于高校财务风险而言,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潜力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2)判断矩阵U 1j→U 1(相对于偿债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6所示。

(3)判断矩阵A 2j→A 2(相对于营运能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4)判断矩阵A 3j→A 3(相对于发展潜力而言,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如表所示。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3、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本层所隶属的因素相对于上层因素的权重(因篇幅原因,计算过程省略)。

此计算结果即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9),其层次总排序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这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量化以及高校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

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应用A H P不仅可以提高指标权重确定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提高指标权重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从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到给出成对比较矩阵,人主观因素对整个过程的影响很大,这就使得结果难以让所有的决策者接受。因此计算权重的方法还有待改进。

四、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实证研究

(一)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对所选定的每个预警指标根据行业经验规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满意值是人们根据自身或行业经验给出的一个值;不允许值是指被评价指标中可以接受的最低值或最高值。

满意值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许多财务指标都有标准值,应尽可能使用指标的标准值;第二,若该指标无标准值,可采用同行业的最高水平为满意值。不允许值可按同行的最低水平或本企业历史最低水平来确定。当进行企业间横向比较时,采用前者;当进行本企业纵向比较时,采用后者。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后,再用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的各指标的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求得平均数,即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然后根据综合功效系数的大小即可进行警情预报。根据预警指标中各指标的特点,可按照以下规则确定单项功效系数:指标数值(实际值)越大越好的,定义为极大型变量;指标数值越小越好的,定义为极小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的,定义为稳定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区间最好的,定义为区间型变量。

对上述四类变量分别设计单项功效系数:

(4)极大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5)极小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6)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综合功效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数)/权数

(二)根据功效系数的数值的大小,可将警情划分为相应的警限区间,如表所示:

上表根据综合功效系数分值情况,确定了各类警限区间。确定了各类警限的区间后,便可通过观测综合功效系数所在的区间监测警度,预报警情,即:巨警、重警、中警、轻警和无警。

(三)综合功效系数的计算

下面以重庆市某高校为例,运用功效系数法,分析该校的财务风险水平及风险因素。选取该校2007一2008年的财务报表,计算了财务风险的十二项财务预警指标,通过上面运用层次分析法而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后,求出该校财务风险水平的综合功效系数。具体的各指标值的确定及单个指标功效系数的具体计算过程略。功效系数计算表如表-8所示。从表8中可以看出:

2007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84.56,警情等级:轻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低,资产状况较好。2008年,该校综合功效系数为77.71,警情等级:中警;表明该校财务风险较高,资产状况一般。

同法,可算出样本高校(重庆市某高校)1999年3月~2009年3月各月份的综合功效系数。

(四)预警曲线绘制及结果分析

为了直观表示风险程度,运用计算出的各月份综合功效系数的数值,绘制出该校财务风险综合功效系数变化曲线,而财务风险是随着综合功效系数的增加而降低的,所以看的时候应该倒过来看,见图-3。

由图-3可见,1999年3月~2000年3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从无警到轻警,表明这可能是因为高校第一次扩招引起的财务危机,到2000年提示学校的财务状况有轻度风险,可能有部分财务预警指标超过了安全界限。2000年9月~2006年9月,该校的财务风险一度攀升,从轻警一直降到巨警,其原因可能是该校存在决策方面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持续增加,形成了过度负债经营的状况。自2006年9月起,学校决策层对资金使用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该校的财务风险数出现缓慢回落,但是下降速度较慢,表明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此时,学校面临的偿还能力不足,运营能力和发展潜力仍处于不良状态,预计该校财务风险将会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不会太大,可能仍会处于中度风险区间。

图-3的结果与图-2的相互呼应,说明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做实证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四、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帮助高校化解财务风险一是切实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学校依靠银行商业贷款搞建设,是扩招后资金短缺造成的,有必然性。从总体上讲,重庆高校的建设是适度的,效果是明显的,风险是可控的。截至2006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仅占G D P的3.03%,距法定的4%相差甚远,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财务困难。对此江浙一些发达省份正在出台相关解决方案:江苏省政府将拿出三四十亿元财政资金直补高校贷款,浙江省财政则拿出40亿元为高校贷款贴息,重庆市从2008年起,根据教育部标准,也对扩招的学生按人头经费补齐。

2、实行贴息政策,发行教育国债。

全国政协的调研报告建议,应尽快着手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同时国家发行1 000个亿的教育国债,这样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基本可以得到解决。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教学自身规律及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明确每一所高校的定位和规模,强化功能,适应社会多元化、多层次要求。要科学规划,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学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并以机制保证,避免人才资金浪费。

3、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还贷。

比如拥有多校区的高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部分贷款,对过度征用的闲置土地采取拍卖措施用于偿还贷款,等等。事实上,浙江、河南、山东等省高校已经开始了以土地置换方式还贷的行动,其中浙江大学就以24.6亿元卖掉了靠近西湖的湖滨校区。对于国土资源部有关“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的质疑,教育部有关人士做出了解释:“高校土地置换过程都是经过正常渠道的,已经发生的高校土地置换都符合政府规定的程序和现有土地政策。”

4、建立高校贷款监督机制,并且服务外包化。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5

本文以近千名财务分析师发布的“买入”评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对财务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含量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证明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在短期窗口内具有信息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财务分折师;投资评级;事件研究法;信息含量

中国证券市场中的投资者人数虽然众多,但多为个人投资者,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投资技巧,是信息弱势群体,投资者在缺乏其他信息或无法做出有效决策时,往往会选择依据分析师投资评级的结果进行投资组合,以期获得更多的回报。分析师投资评级,特别是“买入”评级是否真正具有信息含量,能够带来超额回报呢?这个是当前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

分析师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随着现代证券市场的壮大而不断的发展。在西方由于证券市场相对我国要成熟,分析师到底会对市场或投资者具有多大的作用,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我国由于证券市场相对发展较晚,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这几年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分析师所扮演的角色或来或受到重视,这个行业也逐步进入黄金时期。不过我国从总体而言研究略显不够,本文围绕这些问题通过以近下名财务分析师发布的“买入”评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方法对财务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含量进行了实证检验,为证明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在短期窗口内具有信息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证据。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份完整的投资报告一般包括盈利预测、投资评级与日标价位,但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分析师还是投资者都更倾向于对外报告该上市公司日前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即“买入”、“增持”、“中性”、“卖出”等投资评级),而非该上市公司实际的投资价值(即实际股价应为多少)。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析师发布的投资评级是离散型变量而非连续型变量,其所包含的信息更容易被识别,并帮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如果市场是有效的,那么证券价格仅反映所有过去的市场信息,而公司财务数据和一些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重大事件(如财务分析师发布的“买入”评级)等消息的公布在市场投资者之间的传递是不对称的,投资者可被利用其获取超额收益。上述分析可以归纳为研究假设:财务分析师“买入”投资评级具有信息含量。

二、研究设计

事件研究是指在特殊的事件窗口中,研究投资者对同样时间段内信息的异常价格反应。本文共有两个事件,分别是:分析师发布“买人”评级和上市公司披露会计盈余报告。因此,本文中的事件日包括:分析师发布“买人”评级的当日。以及上市公司披露会计盈余报告当日。进一步,本文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特定事件所导致的超额收益率,将事件窗口期定义为事件日前一天至事件日后二天,即[t-l,t+2],共4个交易日。 其次,在超额收益计算上,本文选用了市场收益法计算超额回报率,并将沪深300指数作为正常收益的替代变量。计算过程中使用到的相关指标包括:超额收益率(AR)、平均超额收益率(AAR)、累计超额收益率(CAR)、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CAAR)。

本文选取CSMAR数据库中2013年年间由财务分析师发布的“买入”评级数据作为样本,样本涵盖了我国主要券商在1年中南分析师发布的共l万多条“买人”投资评级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样本进行了整理,剔除范围选择(t-3,t+3),即事件日t前后共6日,剔除了评级推荐对应股票在(t-3,t+3)日内不存在日回报率的样本、在(t-3,t+3)日内存在停牌或复牌的评级样本、剔除了(t-3,t+3)日内存在评级推荐对应股票上年年报会计盈余报告披露日的样本。

三、多元回归模型

本文以某一股票i在[f1,t2]窗口期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CAR.(t1,t2)作为回归分析的被解释变量。四、分析师“买入”评级有效性实证结果

(2)工统计量为工检验结果,Z统计量为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由表2分析师AAR与CAAR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1.在(t-3,t+3)的事件窗口期内,样本股票平均超额收益率在六天的窗口期内均显著为正。平均超额收益率从评级发布日前3日整体呈上升趋势,t-l日有较大上升,并在“买人”评级发布t日达到最高点0.8195%,随后AAR开始逐日降低,事件日后第3日降为0.1012%,下降速率较快。

2.股票平均超额收益率在t-1日有显著变化,是t-2与t-3日平均超额收益率的二倍,这说明分析师“买入”评级信息可能在发布日前已经泄露,获取该内部信息的投资者已经买人该股票,并获得了0.6708%的超额收益。

3.在分析师评级发布日前一日和后二日,即(-1,+2)的事件窗口期内,获得“买人”推荐的股票平均具有2.4665%的平均累计超额收益率,并通过1%水平统计显著性检验。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即我国财务分析师“买人”投资评级具有信息含量。同时,这一结论证明了分析师能够通过信息的搜集与二次加工,挖掘出上市公司更多的内在价值,为证券市场提供具有投资价值的增量信息,提高了市场的信息效率。

4.由于分析师评级发布日存在超额收益,根据市场有效性理论的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可能尚未达到半强势有效,获取那些与公司基本面相关的公开信息仍然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五、小结

从本文的研究来看,虽然财务分析师“买人“评级具有信息含量这一假设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但可能仍然存在发布前信息泄露以及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较浓、市场有效性较低等情况。因此,如何进一步规范我国财务分析师行业,对于提高我国财务分析师信息供给效率,促进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静,董秀良证券分析师业绩预测和投资评级准确性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11):742-749

[2]胡奕明,饶艳超,陈月根,李鹏程证券分析师的信息解读能力调查[J].会计研究2003(11):14-20

[3]郑方镰,吴超鹏证券分析师报告市场反应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12):40-47

[4]李雪.中国证券市场分析师推荐投资价值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11):72-77

[5]Barber B,Lehavy R,Mcnichols M, Truenun B Can investors proficfrom the prophet,Security analyst recommendations and stock returns[J]. TheJournal of Finance. 2001,531-563

[6]Cowles A Can stock marke:r forecasters forecast?[J]. Econome:trica1933.(1):309-324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6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黑龙江省22所高校2010年的财务报告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旨在找出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并对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水平进行排序,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黑龙江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二、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一) 财务风险评价的指标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偿债风险指标、筹资风险指标和运行风险指标。其中, 偿债风险指标又分为偿债能力指标和偿债压力指标。每个部分我们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以确保整个统计分析过程的全面性和重点性。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见表1) 。

(三) 实证分析。本文在研究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过程中,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 由2010年黑龙江省22所高校的11个指标相关系数矩阵 (见表2) 可以看出, 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 相关性比较强。同时, KMO检验值为0.512﹥0.5, Bartlett检验的结果也证明各变量之间具有相关性 (见表3) 。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结果可知, 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VAR01:学校资产负债率, VAR02:学校收入负债比率, VAR03:学校借入款项占总收入的比率, VAR04:学校借入款项占总资产的比率, VAR05:学校债务利息占事业收入的比率, VAR06:学校人员支出占总收入的比率, VAR07:学校经费自给率, VAR08:学校自筹收入能力, VAR09:学校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的比率, VAR10:学校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比, VAR11:学校货币资金支付率。

因子分析时, 选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 表4中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分别是4.378、2.061、1.782和1.021。所以, 我们选取4个公因子。这4个因子的特征值占方差的百分比分别是39.797%、18.732%、16.201%和9.281%, 特征值占方差的累计百分比 (累计贡献率) 为84.011%﹥80% (见表4初始特征值栏) , 说明这4个主成分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解释各个因子的经济含义, 在保持原有指标与公因子内在结构不变的基础上, 对初始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 我们选择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分析各公因子的含义:

第一公因子F1在指标VAR02、VAR03的载荷都达到90%以上, 在VAR05上的载荷也高达75%, 说明F1代表学校偿债压力的程度, 即偿债风险的水平。因为, VAR02反映学校偿还负债的金额占收入金额的比重, VAR03反映学校偿还借款的金额占收入金额的比重, VAR05反映学校偿还利息的金额占事业收入的比重。也就是说, 这三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学校偿债压力的程度。F1的得分越高, 说明黑龙江高校在偿债方面的压力越大, 偿债风险就越高。第一公因子F1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到23.846%, 是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方面。

第二公因子F2在指标VAR08的载荷高达90%, 在VAR09的载荷达到80%, 在VAR07的载荷也达到70%, 说明F2代表学校筹集资金的能力, 即筹资风险的水平。因为, VAR08反映学校自筹收入的能力, VAR09反映学校筹集财政拨款的能力, VAR07反映学校经费自给的能力和自筹收入的能力。也就是说, 这三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学校筹集资金的能力。F2的得分越高, 说明黑龙江高校在筹资方面的能力越强, 筹资风险就越小。第二公因子F2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达到22.784%, 也是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方面。

第三公因子F3在指标VAR10的载荷接近90%, 在VAR06的载荷超过80%, 说明F3代表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 即运行风险的水平。因为, VAR10反映学校全部资金支出中运用到人员的支出和运用到公用的支出的比例, VAR06反映学校总资金收入中, 运用到人员支出中的比例。也就是说, 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学校运用资金的效率。F3的得分越高, 说明黑龙江高校在资金运行方面的效率越高, 运行风险就越小。第三公因子F3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达到18.711%。

第四公因子F4在指标VAR01、VAR04的载荷都超过90%, 说明F4代表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 即偿债风险的水平。因为, VAR01反映学校利用全部资产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VAR04反映学校利用全部资产偿还全部借款的能力。也就是说, 这两个指标反映的都是学校偿债能力的大小。F4的得分越高, 说明黑龙江高校在偿债方面的能力越强, 偿债风险就越小。第四公因子F4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达到18.669%。

因子F1 (偿债压力) 、因子F2 (筹资风险) 、因子F3 (运行风险) 和因子F4 (偿债风险) 对方差的贡献率之和为84.011%, 说明这四个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指标所具有的信息, 运用这四个因子完全可以正确地评价黑龙江高校的财务风险。F1和F2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3.846%、22.784%, F1和F2都是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方面。F3和F4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分别为18.711%、18.669%, 两者十分接近。同时, 两者与F1和F2只相差约5个百分点, 说明F3和F4在评价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时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 财务风险综合排名。利用SPSS15.0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计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和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值, 可以计算出每个因子的得分。以旋转后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 又可以计算出各个因子综合评价得分, 进而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 (见表6) 。

三、结论

(一) 黑龙江高校的财务风险总体状况喜忧参半。从表6可以看出, 有12所样本高校的财务风险得分为正值, 有10所样本高校的财务风险得分为负值。得分为正的样本高校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得分为负的样本高校财务风险较小。

(二) 黑龙江部分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大。第4号、6号和18号样本高校的财务风险综合得分均超过0.5。其中, 第4号样本高校财务风险得分为0.537953, 第6号样本高校得分为0.640629, 第18号样本高校得分为0.745522。

(三) 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学校的偿债压力、筹资能力、运行能力和偿债能力。这四个因子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分别是39.797%、18.732%、16.201%和9.281%。

(四) 影响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的偿债压力。偿债压力对全部初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高达39.797%。也就是说, 黑龙江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有近40%来源于偿债压力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建成.从风险防控视角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商业会计, 2010, (10) .

[2].宋丹.高等学校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6) .

[3].郜蕊.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 2009, (8) .

[4].张甫香, 卢盛江.高校财务风险指标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实证分析 篇7

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使得企业面临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所以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准确预测财务风险并作出快速的反应。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 及时发现财务风险的信号和采取措施改善管理, 从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

所谓“风险”, 是指未来事件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内外部环境影响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财务系统运行产生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财务系统和每个财务环节, 是各种风险在企业财务上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现代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财务风险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本文以大同煤业为例, 从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对该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二、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1. 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本文借鉴国内外有关企业财务评价指标, 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四个方面出发设计了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如图1和表1所示。

2. 煤炭企业财务预警模型的构建。

根据财务指标的多属性特点, 每种属性的功效不同, 决定其在评价中的处理方式不同, 不能以简单的标准无量纲化来处理, 本文对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采用的是功效系数法。功效系数法又叫功效函数法, 它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 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 以满意值为上限, 以不允许值为下限, 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 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 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 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运用功效系数法进行业绩评价, 企业中不同的业绩因素得以综合, 包括财务的和非财务的、定量的和非定量的。本文采取综合功效系数法的财务风险预警函数模型如下:

G=ΣGiWi式中, G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 Gi为单项功效系数变量, Wi为权数。

(1) 功效系数法变量类型的确定。功效系数法对所选择的指标进行分类是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定义为效益型变量;指标数值越小越好, 定义为成本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点最好, 可定义为固定型变量;指标数值在某一区间内最好, 可定义为区间型变量。

(2) 单项功效系数的确定。

(1) 效益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2) 成本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3) 固定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4) 区间型变量单项功效系数

实际操作中一般如下处理, 要么以历史上最优值、最差值来分别替

代满意值和不允许值;要么在评价总体中分别取最优、最差的若干项数据的平均数来分别替代满意值和不允许值。

(3) 权重的确定。可以结合行业、地区和企业具体情况, 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 如熵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等, 本文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结果见表1。

(4) 计算综合功效系数并依据警度发出风险警报。若综合功效系数小于60, 说明其大多数单项指标的功效系数均在不允许值内, 企业的财务有很大的问题, 迫切需要解决, 而随着数值增大, 各项指标正在改善, 风险在降低, 资产状况在转好, 可设置以下五个警度:巨警、重警、中警、轻警、无警, 具体见表2。

三、实证分析

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7月25日注册成立, 公司于2002年12月30日办理了工商注册变更登记, 变更后的注册资本为55, 685万元, 公司于2006年6月7日至2006年6月19日, 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28, 000万股, 每股面值1元, 每股发行价格6.76元。本公司股票于2006年6月23日在上海交易所挂牌交易, 本次股票发行后的注册资本变更为83, 685万元。主要从事煤炭采掘、加工、销售;机械制造、修理;高岭岩加工、销售;工业设备维修;仪器仪表修理;建筑工程施工;铁路工程施工;铁路运输及本公司铁路线维护。

1. 确定煤炭行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标准值。

通过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 (2009) 、财务分析常用指标指南, 获取煤炭行业的部分标准值, 余下部分采取煤炭行业及相关行业的28个上市公司的平均值、最优值和最差值。

2. 数据计算。

本文选取煤炭行业及相关行业的28个上市公司, 采用熵权法计算煤炭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权重 (见表1) , 选取大同煤业作实证分析。从新浪财经网和证券之星网获取大同煤业2010年第三季度公司财务比率, 计算其财务比率的单项功效系数 (见表4) 。

最后, 计算该企业近五年的综合功效系数:

G=ΣGiWi, G为该企业的综合功效系数, Gi为单项功效系数变量, Wi为权数。代入数据计算得:G=76.27922。则该公司的综合功效系数为76.27922。

3. 判断该公司的财务预警警度。

大同煤业2010年第三季度的综合功效系数为76.27922。根据表2警情判断表可以判断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处于中警状态, 即企业财务风险很高, 资产状况一般, 从单项功效系数中也能看出, 整体功效系数不高, 企业主要风险是投资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四、结论

财务风险分析是企业和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果财务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并且有效化解, 就会使企业陷入困境, 也会给投资者、债权人和银行等造成巨大的损失, 引发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造成恶劣的影响。根据煤炭企业财务管理活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综合功效系数法构建煤炭财务预警模型, 可以评价企业的经营和财务风险,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范, 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我国消费的主要能源是煤炭, 煤炭企业作为煤炭能源的供求者, 其关乎到国家能源的保障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建立有效的煤炭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预测并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 是财务预警设计的动因。文章按企业财务活动风险, 建立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 利用功效系数评分法对财务状况进行评分, 计算财务预警警度, 从而科学评价煤炭企业的综合财务风险状况。

关键词:财务风险,预警警度,财务策略

参考文献

[1].董红.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解析[J].财会研究, 2006 (4)

[2].杨智.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3)

[3].李忠卫, 王立杰, 周大鹏.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煤炭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中国矿业, 2008 (2)

[4].陈启明, 陈华友.基于层次分析和灰色模糊评价法的企业财务危机预警度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1 (3)

[5].刘婷.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的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 2010

[6].李夏怡.熵权法视角下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7)

商业银行财务预警实证分析 篇8

财务预警即财务失败预警, 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 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 以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并在危机发生之前向企业经营者发出警告, 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潜在的财务危机进行实时监控。

财务预警具有参照性、预测性、预防性和灵敏性等四个特点。参照性:从参照性特点看, 运用财务管理和数据分析方法, 测算出反应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使其成为我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的参照或指标体系。预测性:根据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预测或推算与此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预防性:一旦财务预警体系中的指标接近安全线, 便可以及时寻找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 以化解财务危机。灵敏性:由于财务体系各因素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依存, 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在另一因素中敏锐的反映出来, 从而提供相关的预警信息。

财务预警模型是一步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 Beaver (1966) 最早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单变量财务预警模型, Altman (1968) 最早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探讨财务预警问题, 建立了Z模型, Ohlson (1980) 第一个用Logit方法进行破产预测, Odom and Sharda (1990) 开拓了用神经网络预测财务困境的新方法。

二、财务预警实证分析

1. 实例背景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 由于事前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 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和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的风险, 任何忽视风险只追求收益的行为都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本文以工商银行为例, 来分析财务预警模型的应用。

2009年12月31日 单位:百万元 (人民币)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工商银行, 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 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

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同日挂牌上市, 创造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IPO。

2. 财务预警应用

本文以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2月的部分财务数据进行财务预警应用的实例分析。由Altman提出的Z模型:

Z=1.2x1+1.4x2+3.3x3+0.6x4+1.0x5

其中: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x4--股东权益总额/负债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由上面数据可得出Z为2.775根据这一模型, 一般地Z值越低企业就越有可能破产Altman还提出了判断企业破产的临界值:若Z值大于2.675, 则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较小;若Z值低于1.81则表明企业存在很大破产危险;如果Z值处于1.81-2.675之间, Altman称之为灰色地带的确, 进入这个区间的企业财务是极不稳定的, 由于2.775高于2.675, 则可以预测该企业不存在破产危险。

三、小结

工商银行采取了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 积极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制度创新, 加快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编制年度风险限额管理方案, 充分发挥限额对风险的控制作用;积极应对复杂的外部形势, 实现对境内分行风险管理情况的动态评价;规范境外分行及附属机构风险报告工作, 进一步完善集团层面风险报告机制。通过F模型, 验证了工商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起到了有效控制风险的作用, 将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参考文献

[1]潘颖:企业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生产力研究, 2009, (4) :137-138

[2]黄德忠: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 2005, (9) :41-44

[3]顾晓安:公司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财经论丛, 2004, (4)

财务报表案例分析实证研究 篇9

1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 营运资本分析

营运资本定义为指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的部分。公式表达为:营运资本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公式中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直接可以从资产负债表相关栏次取得。营运资本越多,流动负债的偿还越有保障,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营运资本逐年提高,后期营运资本呈下降趋势。但是营运资本是绝对值,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并不可取。因此,在工作中使用营运资本作为偿债能力指标很少采用。主要通过短期债务的存量比率评价营运资本的合理性。

1.2 流动比率分析

流动比率定义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公式表达为:流动比率等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流动比率逐渐上升,随后流动比率开始下降。然而流动比率有些局限。实务中,企业部分流动资产的账面金额与变现金额可能相差较大,如陈旧的产成品等;企业持续经营中经营性流动资产是必须的,全部用于偿债是不可能的;因此,流动比率指标是对短期偿债能力的参考估计。

1.3 速动比率分析

企业流动资产构成各项目中,流动性不尽相同。其中,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现金和各种应收款项等,变现时间快,称为速动资产。其余的流动资产,包括存货、1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预付款项及其他流动资产等,这些都是非速动资产。其计算公式:速动比率等于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从2011年1月30日到2015年2月1日,A公司速动比率逐渐上升,随后速动比率下滑,应收款项的变现能力影响到了速动比率。

1.4 现金比率分析

现金资产在速动资产中,流动性最强、可直接用于偿还债务,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式表达为:现金比率等于(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流动负债。

综上所述,从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角度来看,从2015年2月1日开始,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有所下降。而从现金比率的角度来看,从2013年2月2日开始,A公司就出现现金不足的问题,短期偿债能力下降,带来财务风险。

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在企业资产负债率方面: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取得的叫做资产负债率,用她来衡量企业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在关系式中资产负债率高低,决定了企业偿债的保证程度,资产负债率高低显示了企业的举债能力。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小,偿还能力强举债越容易。公式:资产负债率等于总负债÷总资产。

A公司2011年1月30日的资产负债率很高,超过50%,随后大幅下降到25%左右,从2002年2月3日到2003年2月2日的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达到33%左右。虽然从报表角度来看,从2011年到2015年A公司总体的资产负债率在下降,看似长期偿债能力在加强,但可能也意味着A公司没有充分利用债务融资财务杠杆的作用进行生产经营。

3 营运能力分析

营运能力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财务比率。常见的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及总资产周转率。这里我们主要从应收账款、存货和总资产的角度考虑A公司资产管理的效率。

3.1 应收账款周转率方面

应收账款周转率表示为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表明一年中应收账款周转的次数多少。公式表达为:应收账款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分子的销售收入是时期数,分母的应收账款是时点数,按道理两者的口径必须统一,分母应收账款必须用全年平均数。这里出于简便考虑,分母的应收账款采用年末数代替全年平均数。

A公司的应收账款的周转率相对稳定。维持在从2011年开始略有升高,维持在15左右。至少从报表角度来看,A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没有太大问题。

3.2 存货周转率方面

存货周转率表示为销售收入与存货的比率,表明一年中存货周转的次数多少,也可为每1元存货支持的销售收入。公式表达为:存货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存货。

在A公司的存货周转率维持在20-25之间,从2011年开始到2012年存货周转率呈上升趋势,从2012年2月3日到2013年2月2日存货周转率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可能是存货积压造成的存货周转不畅。

3.3 总资产周转率方面

总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总资产的比率,表明企业一年中总资产周转的次数,也可为每1元总资产所支持的销售收入。公式表达为:总资产周转次数等于销售收入÷总资产。

A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从2011年到2015年逐年下降,与前面计算出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这两项流动资产周转率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上升形成矛盾。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矛盾产生可能的原因是A公司盲目地进行扩张,购买生产设备和店面这些长期资产造成的。

4 盈利能力方面

对于A公司盈利能力,我们从它的销售净利率入手。销售净利率表示为指净利润与销售收入的比率,公式表达为:销售净利率等于净利润÷销售收入。

A公司的销售净利率从2011年到2015年逐年上升,盈利能力似乎得到上升,在这种上升很可能是A公司不恰当进行会计处理造成的,如案例材料所知,A公司对回购的特许经营权不进行摊销,不计入费用,这种做法就使得账面净利润上升,A公司的账面净利润可能并不准确,不能公允反映其经营成果。

5 杜邦综合评价指标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又称杜邦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主要是利用各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的方法。该体系是以权益净利率为主线,以权益乘数和资产净利率为分支,突出企业杠杆水平及获利能力对权益净利润的影响,以及各相关指标的相互作用关系。其计算公式:权益净利率等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A公司的权益净利率还是相对稳定的,维持在12%左右。从报表上看,其给股东带来的投资回报相对稳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A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剖析,不应该仅仅从A公司对外提供的报表进行剖析,而应该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准则所倡导的那样,结合A公司的目标、战略和经营风险,了解A公司及其控制环境,识别其风险领域,再结合报表。只有这样,才能对A公司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摘要:本文从战略环境分析出发,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分析,可知市场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同时也对战略、经营、财务等方面逐一剖析。

关键词:短期偿债率,长期偿债率,营运能力,杜邦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政文.上市公司利用合并会计报表范围变动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分析[J].上海会计,2013(12).

[2]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10

关键词:房地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房地产预警系统,属于经济预警的范畴,是以主成分分析、网络神经系统等科学理论和经济运行规律为指导,对房地产业运行过程的经验分析。通过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建立,揭示并认识具体指标与房地产业运行总体态势和局部特征的内在联系,得到有关房地产业总体运行态势和局部特征变化的准确判断,对潜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对其走势作出正确的预测与评价从而采取调控措施,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运行。

近年来,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房地产投资过热等问题,导致房地市场产价格一路攀升,构成了房地产危机的引发条件,与房地产相关联的资金链条一旦断裂,极易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产生冲击。因此,准确地对房地产市场发出预警预报信息,非常重要。

本文通过选择较为科学的指标体系,使用呼和浩特市连续6年的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神经网络等方法,建立了呼市房地产市场预警模型;同时,针对呼市现有房地产市场状况及相关的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房地产预警预报体系运行的管理对策及政策建议。

二、样本数据的选取

影响房地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将众多的因素归纳成为数较少的几个综合性指标,是预警预报系统研究的一部分。本文在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房地产业预警预报系统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表1为所选取的因素的原始数据。

(一)X1——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国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该指标是直接反映投资结构是否合理的基础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投资等。

(二)X2——基本建设住宅建筑施工面积与基本建设住宅竣工工面积的比。这是一个重要的前瞻性指标。根据呼市在建项目的实际情况,施工面积通常为竣工面积的3.5倍左右,故施工面积反映了1—2年后现房供应量,其值小于3.0倍,会出现供应短缺,大于4.0倍,未来供应量将会放大。

(三)X3——住宅商品房均价增长率与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速是房地产泡沫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四)X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幅。适度投资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但如果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过高,将使供给过量,如无相应的需求作支撑,必导致供过于求。房地产投资额增幅对发展中国家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市场发展初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会出现指标值较高的情况,甚至达到1590—30%,经过快速发展后的平稳发展时期,该比重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应保持在10%—15%左右。

(五)X5——住宅商品房销售额与居民储蓄存款的比。经过计算得到的数值如表2。

三、预警段与预警级别的确定

将房地产市场状况分为5个级别,即过冷、偏冷、正常、偏热、过热。在这里主要用统计来确定临界值。

根据统计误差理论所得出的3原理,即通过计算各个复合指标数据系列的各级预警中心值,然后得出评价和预报预警的5个区间(如图1所示)。

按照控制论的方法,求出xi與,区间(-∞,Xi-2σ)是过冷为了便于研究,把表1的数据加工整理,得到以下五个指标:

以主成分计算结果为基础结合经济指标的经济意义,最终确定预警指标的权重集。

四、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依据上述定量分析,对呼和浩特房地产市场现状可做如下综合评价:

(一)从房地产投入与产出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关心来看,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绝对量均呈增加趋势。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维持在10%—20%之间,房地产市场发展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市场发展初始阶段和快速发展时期会出现指标值较高的情况。在发达国家,房地产投资一般占20%—25%,因此可得出,呼和浩特市的房地产应处于偏冷状态。

(二)从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协调关系来看,正常情况下,房屋销售面积应接近于竣工面积。但由于竣工面积中,一部份直接出租。所以每年的增量空置面积应为竣工面积减去销售面积和出租面积(出租面积较小,暂忽略)。由表1可看出,从2000-2005年里,销售面积均远大于房屋竣工面积,这表明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发展前景很好。

(三)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从表1可以看出,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到2005年已达到27.14平米,己任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4.00平米。

(四)2000—2005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总体评价。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变化状态可描述为:偏冷一正常一偏热。市场偏冷的年份为2000、2001和2002年,正常的年份为2003年,偏热的年份为2004和2005年。这基本上与我国大环境下的房地产周期相吻合。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从1997年起,我国房地产逐步进入复苏期,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开始回暖。之后到2000年左右又跌入低谷。自2001年以后,房地产又进入高增长时期,房地产市场保持洪需两旺的运行态势,多项指标在高位运行。2005年房地产进入市场偏热期。这一年,房地产政策层出不穷,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全面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在房地产界掀起了一场疾风劲雨。2005年呼和浩特市的房地产市场与全国的一样,是极不平静的。一面是国家加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一面是房价依旧高位运行,交易持续火爆。宏观调控效果在2005年初步显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例下降、基本建设住宅建筑施工面积与竣工面积的比逐年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幅下降、价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较之上年都有所降低,但降幅较小,说明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加速发展态势。呼和浩特房地产业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和一年的宏观调控,进入2006年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企业的整体主客观环境要好于市场原来的预期。

依据以上指标,可预测出在未来的3—5年中,每年仍有数量较大的增量住房进入市场,需求依旧旺盛,房地产业将在调控和规范中继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

五、对呼和浩特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软件管理水平,实况房产管理现代化。加快房地产行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手段现代化,以适应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预警预报系统,是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息预警预报和披露制度,为政府决策、企业及个人进行理性投资和消费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资源,增强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以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坚持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尤其要切实帮助低收入家庭改善住房条件,逐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严格集资合作建房管理,稳定廉租房资金来源渠道,研究进城务工人员住房政策,把经济适用房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取信于民。

(三)健全协调机制,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舆论引导,向社会公布准确的市场信息,合理引导住房的建设消费。政府必须及时、准确、透明地发布房地产信息,让事实和数据说话,让经济规律发挥作用。

(四)加强房地产市场需求研究。在完善现有业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以楼盘表为纽带的管理网络系统,以实现对每套房屋销售状况、权属变动、价格变化的跟踪管理和开发项目运行过程的全程监控。挖掘反映市场结构状况的数据,特别是加强采集房地产市场需求方面的数据,对购买人的购房次数、购买原因、价格区间、购房贷款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现实的市场需求,预测未来的需求趋势,把握房地产市场走势,控制房地产产的结构性失衡。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 篇11

公司财务分析是运用分析工具和经验从公司的财务报表, 以及其他财务报告和有关资料中得出相关信息, 并进行判断、分析和解释, 以便对公司的财务活动和有关经济活动做出评价和预测, 从而有助于公司做出好的经济决策。

二、财务分析基本意义

从企业实践业务来看, 财务分析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判断公司财务实力;

第二, 评价和考核公司经营业绩, 找出财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 挖掘公司潜力, 寻求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途径;

第四, 评价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三、实例分析

下面通过一家美国公司——A公司与SHELL公司财务指标的对比, 分析A公司的横向财务能力及表现 (详见表1) 。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指标分析。

1. 偿债能力指标

从资产负债率指标来看, 5年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保障了公司良好的偿债能力和对抗财务风险能力。同时也应看到, 公司在今后的经营中应在保持安全的财务结构的前提下, 适度提高负债比例, 提高财务杠杆的应用程度, 从而获得合理利用财务杠杆的诸多好处。从负债对账面资本的比率来看, 依然可以看到, 公司连续5年的该项指标较低且一直处于稳定水平, 公司的财务结构相对稳定, 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2. 盈利能力指标

从5年的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来看, 除2009年公司亏损外, 总资产净利率保持在5%左右, 销售净利率保持在10%以上, 表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 更加证明了公司较强的盈利能力。从5年的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来看, 公司现金流量较好的保障利润的实现能力。

3. 资产管理指标

总资产周转率上, 资产的周转率基本上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 表明资产的运营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和较强的盈利能力在逐步提高, 公司的整体资产运行水平良好。固定资产周转率由于数据来源有限, 仅对比了2012年和2011年两年的情况, 从数据可以看出, 两年固定资产周转情况基本稳定, 表明固定资产运营情况平稳。

4. 发展能力指标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来看, 同样, 除2009年外, 公司均以20%以上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 连续几年的投资不断增长也为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和基础。同时也应看到, 由于该公司公开的数据显示没有研发投入, 如果继续轻视研发投入, 将使后续的发展基础不够牢固, 难以实现持续的高速发展。

除以上财务指标外, 从5年的财务数据中还可以看到, 公司稀释后的每股利润除2009年外都相对比较稳定, 现金股利支付率除2011年外, 一直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 这为公司股价稳定提供了基础。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也一直相对稳定, 对流动性的把握较好, 保障了公司的高效运行。

SHELL公司作为世界一流的大石油公司, 其财务指标表现出教科书式的优异。主要财务指标中, 资产负债率指标5年来维持在0.10左右, 表现出大公司稳健的财务结构和较好的抗风险能力;总资产净利率指标5年平均为7%;销售净利率指标5年平均为6%;净资产收益率5年平均为8%;表现出较好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的盈利水平;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5年全部大于1, 公司现金流量较好的保障了利润的实现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基本均大于1, 且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水平, 公司的整体资产运行水平良好;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总体较平稳。由于SHELL公司为全球化的大型公司, 业务涉及多而广, 因此业绩难以维持每年均有一个高的增长速度, 但其强大的盈利能力还是确保了其在2010年和2011年实现了25%以上的较大增长。总体而言, SHELL的财务数据表现出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型石油公司应有的稳健和良好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水平 (详见表2) 。

对比两公司财务数据可以看出:

(1) 在偿债能力方面, A公司比SHELL公司的债务比例稍高, 两公司的财务结构均比较稳定, 偿债能力较强。

(2) 在盈利能力方面, 从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及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来看, A公司比SHELL公司在盈利方面要稍强一些, 但存在一定的业务不稳定性, 比如2009年A公司出现了亏损;从利润现金保障倍数指标来看, A公司比SHELL公司在现金流量保障利润的实现能力方面有一定优势。

(3) 在资产管理方面, 从总资产周转率来看, 两公司的资产周转能力有一定差异, SHELL公司的资产周转和运营能力超过了A公司。

(4) 在发展能力方面, 从营业收入增长率来看, A公司的业务发展速度比SHELL公司的要好, 但公司也应注意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防止再出现2009年的亏损情况。

结合以上分析, 对A公司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 在继续维持稳定的财务结构的基础上, 适度提高债务比例, 以利用财务杠杆提高营运水平;

第二, 业务的发展和扩张上处理好增长与稳定的关系, 为今后的持续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三, 继续努力提供资产管理水平, 大力发展业务领域, 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增加资产创造持续、稳定现金流的能力。

通过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公司的财务表现指标及分析方法, 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财务分析意识和水平, 从而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

摘要:财务评价就是以会计报表资料和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 采用专门的方法, 系统分析、评价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从而为企业管理决策服务。企业要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就应全面、准确地了解过去、评价现状、预测未来, 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文将以A公司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为例, 对公司的财务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上一篇:企业品牌建设下一篇:农业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