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实证主义(精选12篇)
分析实证主义 篇1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也称实证主义法学或法律实证主义) 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 是西方法理学派的主要流派之一。该学派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 反对形而上学的思辩方式和寻求终极原理的做法, 反对法理学家试图辨识和阐释超越现行法律制度之经验的法律观的任何企图。它试图将价值考虑排除在法理学科学研究的范围之外, 并把法理学的任务限定在分析和剖析实在法律制度的范围内。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在近20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呈现出四种理论形态: (1) 古典分析法学; (2) 纯粹法学; (3) 新分析法学; (4) 制度法理学。其中各个理论形态中的法律制度理论都有所不同, 尤其是制度法理学的法律制度理论与前三种理论中的观点更是大相径庭。
一、古典分析法学的法律制度观
古典分析法学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初始发展阶段的理论形态, 其主要奠基人物是奥斯丁。奥斯丁在继承边沁思想的基础上对法理学的研究范围, 法和道德的关系, 法的定义分析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奥斯丁认为法理学只关注实在法 (国家制定的法) 而不考虑其好坏, 法理学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而不是评论和批判, 他反对混淆法律与道德;他将法的定义阐述为法是主权者发布的以制裁为后盾的命令。在此基础上奥斯丁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法学体系。
奥斯丁在其理论中并没有对法律制度下过明确的定义, 但他认为“法理学所关注的是实在法, 或严格意义上的法律, 而不考虑这些法律的善或恶。” (1) 以及“我所称之为的‘一般法理学’, 是这样一门科学, 它所关注的阐明不同的法律制度所公有的原则、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法律制度的分析, 我们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 即那些较为完善和成熟的制度, 由于具有完善性和成熟性, 从而也就富有卓越的指导意义。” (2) 结合奥斯丁对法律的定义 (“命令说”) , 我们发现奥斯丁所指的法律制度实际上是指一套规则或规范。在这里恰当的表述应该是在奥斯丁看来其实法律制度就是主权者颁布的命令的集合体。就法律制度的具体方面来看, 奥斯丁认为构成法律制度的实在法, 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强制性或命令性, 而且“并非每一种命令都是法律, 只有一般性的命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的性质。” (3) 此外, 他认为构成法律制度的命令未必由国家立法机关直接颁布。它也可以由得到主权者授予立法权力的官方机构予以颁布。
二、纯粹法学的法律制度观
纯粹法学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一种偏激的分析法学分支, 其创始和代表人物是凯尔森。凯尔森追求法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纯粹性。他要求把一切非法律的因素从法学中排除去, 使法学免受外来的影响。纯粹法学旨在从结构上分析实在法, 而不是从心理或经济上解释它的条件或从道德上或政治上对它的目的进行评价。凯尔森把法看成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体系。在他看来法律秩序是一个由层层法律规范构成的规范等级体系, 其中一个规范的效力只能来自另一更高的规范, 所有规范的效力最终来自一个基本规范。他还区分了“应当”和“事实”, 认为法律规范属于“应当”的范畴 (规定人们“应该如何行为”) , 而无关“事实”范畴, 即不涉及人们“实际上如何行为”。
凯尔森强调纯粹法学研究对象是关于实在法的一般理论并且将其研究的重点限制在对实在法的结构分析上。他试图在超越各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千差万别的内容之上, 抽象出各种法律制度所共有的结构特征。在法律制度的具体方面, 如构成法律制度的具体规范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凯尔森同奥斯丁有许多不同之处:奥斯丁认为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权者的命令;而凯尔森却将法律制度看成是规范的集合体, 法律规范的特征是通过用一种强制性命令对逆向性行为制裁的方式来规定某种行为。奥斯丁将法律制度看成是彼此独立的命令组成的;而凯尔森却认为构成法律制度的规范是不同层次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 而且这些规范的最终效力来源于一个基本规范。
此外, 在凯尔森的法律制度中较引人注目的是, 他宣称国家和法律是同一的。在他看来, “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国家不过是强制规范的总和” (4) , 国家也就是法律制度, 它们是同一的。总之, 在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中, 凯尔森第一次提出了以联系的方法分析构成法律制度的规范, 并将法律制度视为等级森严的规范统一体。这使法律理论具有了现代法律制度理论的色彩。
三、新分析法学的法律制度观
新分析法学产生于二战后, 与以往的分析法学相比, 具有三个显著特征: (1) 它放弃理论和方法上的排他立场, 承认自然法学和法社会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 并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对法律制度和法学思想的研究当中。 (2) 把语义分析方法引入到了法学研究当中。 (3) 新分析法学不再局限于分析法的概念与结构, 它开始涉及到一些如法治理想、法的作用和司法审判等充满道德价值的领域。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特和拉兹。
哈特在法律的概念上反对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说, 主张以规则模式来认识和解释法律。他将法律规则看成是主要规则 (设定义务的规则) 与次要规则 (授予权利的规则, 包括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 的结合, 并认为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结合是“法律科学的关键”和“法律制度的中心”。 (5) 此外, 哈特还指出:“法律制度的存在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 人们必须服从那些根据法律制度最终效力标准而具有效力的行为规则;第二, 官员必须实际上接受法律制度里说明法律效力的承认规则。” (6) 从上述哈特有关法律制度的思想中, 我们可以看到法律制度在其看来仍然是规则的集合体。不过这种规则的集合体是有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 (承认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且法律制度存在的条件是人们以及官员必须从“内在观点”上接受和服从这些规则。
哈特对法律制度的论述倾向于对构成制度的法律规则的探讨。将法律制度同样视为规则的集合体并从整体框架上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是新分析法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兹。
拉兹于1970年出版了他的《法律制度的概念》 (又译为《法律体系的概念》) 一书。他在该书的导言中宣称要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制度理论, 使它适合于各种法律制度。但是拉兹并没有简单地给法律制度下一个定义, 而是从整体上考虑和分析了完整的法律制度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 存在问题:一种法律制度存在的标准是什么? (2) 特征问题:某一条法律属于哪一种法律制度?以及某一种法律制度由哪些法律组成? (3) 结构问题:是否存在所有的法律制度都共有的结构? (4) 内容问题:是否存在所有的法律制度都共有的内容?他认为这是各种法律制度理论都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上述法律制度理论的框架, 拉兹对奥斯丁和凯尔森的法律制度理论进行了批判与借鉴,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对有关法律制度的存在问题、特征问题和结构问题的基本观点。例如, 他认为在特征问题 (关于某个法律是不是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的标准问题) 上:奥斯丁将某个法律是否由这一制度中的主权者直接或间接地制定作为标准;纯粹法学认为这一标准在于是否由这一法律制度中的基本规范的授权;而哈特则认为, 标准是这一法律制度中的承认规则是否承认。拉兹在批判前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法律适用机关所认定和适用的法律构成一个法律制度”的观点。
此外, 在拉兹的法律制度理论中还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在法律与国家关系方面的看法。拉兹反对凯尔森“国家不过是一种 (国内) 法律制度”的主张。他倾向于边沁和奥斯丁的观点, 认为法律理论必须以国家理论为基础 (虽然国家理论也部分的以法律理论为基础) , 国家是社会的政治组织, 是一种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是构成政治制度的规范部分。 (7)
四、制度法理学的法律制度观
制度法理学是由英国法学家麦考密克和奥地利法学家魏因伯格尔在20世纪60—80年代创立的。制度法理学以分析实证主义为基本立场, 力图综合各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 以打破西方传统的法理学各派林立、互相敌视的局面。制度法理学 (1) 在本体论上认为“法是一种制度性事实”, 即以规则为存在前提, 由规则来赋予意义的事实。 (2) 强调法是“应然”和“实然”、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法律理论不能停留于对法律体系的规范——逻辑的分析, 还必须研究规范体系在社会现实中的实际存在。 (3) 将法律原则、法律制度的目的论背景、制度化的正义要求、法学家的理论著作等纳入到实在法的范围内。力图通过以实践观念为基础将自然法的内容实在化, 将实证法学社会化, 从而超越自然法和实证主义。
就法律制度而言, 制度法理学认为可以从社会学和哲学两种意义上来看待。正如他们在《制度法论》中所说的“在社会学意义上, 说它是制度现象是因为它由一套相互作用的社会制度以各种方式制造、保持、加强和改善的。的确, 在一个普遍的用法上, 法律被用来指法院、法律专业和警察。当然另一种意义上, 一种在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意义上, ‘法律’意味着一套规则和其他规范……”。 (8) 制度法理学首先将法律制度看成是规则的集合体。“法律的制度这一术语, 正如我将要使用的一样, 应被理解为意味着一些由成套的创制规则、结果规则和终止规则调整的概念, ……”之所以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法律制度这一术语, 是因为一方面能够把复杂的法律材料析分为比较简单的一套套相互关系的规则;而另一方面能以一种有组织的和一般化的方式看待巨大的法律主体, 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七零八碎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 这是制度法理学坚持实证主义的立场, 对传统分析法学研究方法的继承;同时也是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 对构成法律制度的规则进行分析的一种技术上的创新。
不过制度法理学认为法是一种制度性事实, 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法律理论不能停留于描述法律体系的规范, 还必须研究规范体系在社会现实中的实际存在。正如麦考密克所说, 仅将法律制度说成是规则的结合, 使人们“相信一个形式主义的天堂, 其中每个制度都有一套巧妙地包裹起来的重要规则, 这些规则能很好地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 那将是不现实的信念。”在社会现实中, “规范的实际存在是与诸如政府机关、法院、立法机构等社会制度的存在紧密相连的”。例如, 关于立法, 它肯定首先是一个由议会和政府决定实施什么样的政策和运用什么样的立法手段的问题;而保证法律在其具体适用中能够正常、协调和有目的地活动, 这是法院的卓越任务, 并有律师行业和法学界人士予以帮助和支持。所以制度法理学声称:“把法律的许多重要因素设想为哲学意义上的制度事实是有益的, 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法律都挤入这一类:在另外一些方面, 法律只能被理解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制度现象。” (9)
从上述有关制度法理学理论中, 我们知道制度法理学所主张的法律制度是其实上就是“一个规范体系与一些组织及一些也具有可以见到的一面的社会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小结
“法的知识包括对于法的‘应然’的‘规范——逻辑’分析和对于法的社会学含义上的‘实然’的认识这两方面。” (10)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从古典分析法学到纯粹法学再到新分析法学一直专心于对法的“应然”的“规范——逻辑”分析, 因此法律制度对他们来说仅是哲学上的含义, 即法律制度是规则的集合体。所不同的是, 就法律制度的构成而言, 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制度法学不仅分析法律的“规范——逻辑”结构, 而且还揭示规范背后的社会事实。因此他们一方面从哲学意义上看待法律制度, 另一方面他们又从社会学意义上来看待法律制度, 并且强调从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制度法理学在哲学意义上将法律制度视为是成套的构成规则、结果规则和终止规则的复杂组合的理论, 是其从技术层面对传统分析法学法律制度构成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制度法理学主张从社会学和哲学意义融合的角度对待法律制度的看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不过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向社会法学的靠拢。
摘要:奥斯丁认为法律制度由主权者颁布的命令构成;凯尔森第一次提出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规则之间的关系并将法律制度看做是等级森严的规则体系;哈特则主张构成法律制度的是主要规则和次要规则的有机结合;而拉兹则是从整体上对法律制度的框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制度法学强调从哲学和社会学两种意义融合的角度来对待法律制度。
关键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制度,法律规则
参考文献
[1][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M].李琼英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2][奥]凯尔森.法律与国家的一般理论[M].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54.
[3]张文显.二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6.
[4]黄文艺, 强昌文, 段书军.分析法学三论[J].法律科学.1995, (3) .
[5]李桂林.拉兹的法律制度分析理论[J].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13435.htm.
[6][英]拉兹.法律体系的概念[M].吴玉章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分析实证主义 篇2
said
about
deconstruction
that
分析实证主义 篇3
【关键词】实证主义;方法论;自杀
198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出版了《自杀论》一书,该书是运用实证主义方法开展社会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在社会学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曾经说过:“《自杀论》是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研究中最伟大的杰作”。本文将以《自杀论》为视角,对实证主义方法的运用进行分析。
《自杀论》是以“提出问题—资料收集—概念界定—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问题分析的,这一思路也是典型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思路。本文也将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来梳理相关逻辑。
一、提出问题
第一步的工作任务是提出问题,也就是选题的确定。选题是进行社会研究的第一步。通常认为选题有这样的几个标准: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而自杀向来是个敏感而棘手的研究课题,当时的人们已经从生理、地域和种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得出了一些零散的结论。涂尔干准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自杀问题进行研究,在当时是极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涂尔干时代,欧洲各国的自杀率均有上升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这个选题也十分重要,就算是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资料收集
在确定选题之后,涂尔干着手收集资料,开始第二步的工作。他采用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献研究法,在司法局和统计局查阅了26000名自杀者的档案材料。这些研究对象分布于当时欧洲的12个国家: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英国、挪威、俄罗斯、奥地利、瑞士、丹麦、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自杀行为主要发生在1835——1890之间。资料包括了自杀者的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宗教信仰、疾病史、自杀动机、自杀的时间、自杀方式等。除此之外,涂尔干还收集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统计资料,如这些国家总人口的死亡率等。这就是资料收集的过程。
三、概念界定
在确定好“自杀现象”选题之后,收集好资料之后,就开始对“自杀”这一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正如涂尔干所说的那样,自杀的概念人人皆知,给它下定义似乎多此一举。但当我们对自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由很多个变量控制的。比如,触电死亡之类的意外死亡算不算自杀,比如不小心服药过量引起的个体死亡算不算自杀。
所以,《自杀论》这本书里面自杀行为首先就排除了那种个体事先不知道会导致死亡结果的行为,将自杀定义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从这个定义,我们发现,自杀似乎仍然属于个人行为,它好像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进行研究。于是,在定义自杀的基础上,涂尔干又提出了另一个概念“自杀率”,自杀率是指“一定时期,自愿死亡总数与人口总数之比”。这就是涂尔干的高超之处,如果说自杀行为是个人的,那自杀率一定是群体或社会才可能具有的现象,这样一个概念的提出将有利于作者进行社会因素的分析。
四、提出假设
在涂尔干对自杀现象进行研究之前,人们对于自杀行为的原因归类主要有两种:一是自杀由个体心理因素导致的(比如,精神疾病、遗传、种族、模仿等);另一种认为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比如,气候、季节、昼夜变换等)。但是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既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也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是社会因素导致的。这也是他在书中提出的三个基本假设,由此也就完成第四步的任务。
五、检验假设
在提出基本假设之后,在第五步的检验假设阶段,他就面临着双重任务:否证引起自杀的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实证自杀的社会因素。也就是证伪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和自然因素引起,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
在假设检验阶段,涂尔干只需要证明精神疾病、酗酒、种族、模仿等因素与自杀率均无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不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同理,他只需要证明气候、季节和昼夜变换与自杀率不相关,也可以证明自杀不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相应的,只需证明,宗教信仰、家庭、战争等与自杀率存在相关性,即可证明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我们任意选其中的一些因素来说明。
1.心理因素
(一)精神错乱
传统观点认为,精神错乱可能会引发自杀。涂尔干的分析则发现这种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第一,在精神病院里,女性多于男性。如果说自杀率与精神错乱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女性的自杀率就必然高于男性,至少应该一样高。但是,依靠数据分析,在每个国家中,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4倍左右。第二,壮年时期更容易地突发精神错乱。但是在所有的国家里,自杀的倾向根据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的,也就是年龄越大,自杀概率越大。很显然,这两个数据是相矛盾的。第三,疯子最少的国家却是自杀最多的国家。第四,下层社会中精神错乱很少,自杀却时有发生。以上四组数据分析都说明,精神疾病与自杀率不相关。
(二)模仿
模仿首先必须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如果自杀是模仿所导致的话,那么在自杀的地理分布上应该要出现中心位置,既某一个个体自杀,他身边的人产生模仿行为,然后其身边人的身边人又产生模仿行为,自杀的地理分布就应该以这个个体为中心,向外扩散,离中心越近,自杀率越高,离中心越远,自杀率越低。但是,从实际的自杀分布图形上看,自杀根本不是围绕某些中心发生,自杀的地理分布没有任何中心。因此,模仿与自杀率不相关。
利用数据分析,涂尔干分别驳斥了精神疾病、酗酒、遗传、模仿等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心理因素,证伪了自杀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一个实验假设。
2.自然因素
(一)气候类型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自杀率同样高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大利自杀人数最多是气候寒冷北方,而英国和比利时自杀人数最多的却是气候温暖的南方。因此,气候类型与自杀率之间没有关系。
(二)季节交替
最利于自杀的季节是天空最阴暗、气温最低或最潮湿的季节。孟德斯鸠就认为有雾和寒冷的国家特别有利于自杀的发展,而且这种看法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规律。迪尔凯姆按照温度的变化来排列一年中的4个季节和12个月份,并未发现季节或者月份的变化与自杀率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同样的方法,涂尔干驳斥了气候、季节、昼夜交替等所有与自杀有关的自然因素,否证了自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检验了第二个实验假设。
六、得出结论
最后一步,得出相关结论:自杀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第六步——得出结论完成。
在得出這个基本结论后,涂尔干的整个论证过程结束。整个论证的过程科学严谨、环环相扣,读者在对这一结论信服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迪尔凯姆在进行论证时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求真态度。在今天看来,尽管涂尔干对自杀的分析存在很多不足,但是他在《自杀论》中对社会学方法论基本原则的应用是具有开创意义的。《自杀论》的方法论意义远比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学术价值,直到现在人们还一直在涂尔干开创的实证主义方法。
分析实证主义 篇4
关键词: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法律实证主义,法制建设
一、法律实证主义发展历程
在西方法学中, 法律实证主义或实证主义法学并不单纯的指某一独立的法学派别, 而是对以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各派资产阶级法学。实证主义法学的基本思想是:严格分开“实际上是这样的法律”和“应该是这样的法律”;强调对法律概念的分析;依靠逻辑推理来确定可适用的法律;以及否认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必然联系 (沈宗灵, 2007) 。其核心就是对法律进行一种实证的客观的分析, 而对实在法进行实证的分析或者对一个国家制定法的客观分析, 是西方法学中源远流长的一个传统。实证主义的概念来源于孔德, 他把只是的进化分为三个时期, 即所谓神学时期, 形而上学时期和实证主义时期, 他认为实证主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19世纪上半叶, 一方面, 资本主义在欧洲经过英国革命、法国革命和1848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全面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资产阶级已从一个革命的阶级转向保守的阶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十分激烈, 于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运应而生, 这种法学理论抛弃法的阶级本质, 对法进行纯粹的、实证的分析, 排除对法的价值评判, 认为“恶法亦法”, 要求人们承认只要是经过一定程序颁布的法律, 无论其优劣, 一律予以认可。另一方面, 实证主义哲学在欧洲整个科学界泛起, 而实证主义哲学强烈反对形而上学, 把自己严格限制在经验的观察, 即对实在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记录, 排除价值的思考, 这一哲学思潮不可能不对法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实证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广义而言, 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 只要囿于经验材料, 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辨, 都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 实证主义则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孔德生长的时代, 正是一个宣扬理性主义及科学思想发端的时代, 在“科学万能”思想的冲击下, 人们对形上学产生怀疑, 逐渐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 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孔德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 在于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 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 据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 然而却无法证明朗抽象本质, 所谓实证的或科学的, 其性质应是实在的、事实的、有用的、确实的、正确的、积极的。把这种实证运用到法律领域, 便有了实证主义法学 (李桂林徐爱国, 2000) 。从广义上来讲, 实证主义法学包括两种, 一种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它认为法学的任务是分析实在法;而另一种实证主义法学所分析的不是国家指定的法律规则, 而是影响这种规则指定的社会学因素 (E·博登海默, 2007) , 因此, 这种实证主义法学也叫社会实证主义法学, 总之, 实证主义强调以研究事实为依据。但应当注意的是, 现代西方法理学中所讲的实证主义法学通常是指分析实证主义法学。
二、法律实证主义对我们的启示
第一, 力求法学研究的科学化。一直以来, 我国的法学研究深受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缺乏科学精神, 从古代的“礼法合一”, “法律的儒家化”到建国后的“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都使得对法律本身的研究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 法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就像凯尔森认为, 法学研究仅仅注意描述法, 并把严格说来不是法的任何东西从这种描述的对象中排除出去, 以免法律科学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又如哈特认为法律与道德并无必然的联系。
第二, 维护法律的权威。法治已经成为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 法治指的是良法之治。一般认为符合正义以观念, 道德原则的法律就是良法, 但大家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有可能不同, 某些人认为法律规则符合他们的认可的正义观念、道德标准而服从, 而另一些人则有可能认为不符合他们的正义观念和道德标准, 而提出“恶法亦法”, 从而否定法律规则, 进而反对它, 这就会导致无政府, 无秩序的局面。
第三, 保持法律内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关于法律规范的合法性的论述值得我们借鉴, 法律规范要具备合法性就必须要符合法律秩序的法律渊源, 一个法律规范的效力来自更高一级的规范的授权 (凯尔森是基本规范, 哈特是承认规则) , 如果低一级的规范和高一级的规范冲突, 则低一级的规范是没有效力的, 所以在立法中必须要保持法律规范内部的一致性和逻辑性, 避免矛盾和冲突。运用分析实证主义的方法有助于我们从立法思想和技术上纠正现今法律粗疏宽泛, 不够严密的缺点, 为实践提供可资的应用根据, 减少法律虚无主义的可乘之机。
第四, 准确使用法律语言。哈特对法律语言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 法律语言必须准确、简明、易懂, 否则在法律实践中难免出现误解,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一部好的法律不仅应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而且须使用准确的法律语言, 一份司法文书必须有规范的法律语言, 重视法律语言的分析研究是提高立法技术, 改善司法实践的重要环节, 因此, 必须要在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准确使用法律语言, 确定法律概念和范畴的确切含义, 如果有语义混乱往往会引起争论。如果大家善于运用语义分析方法, 准确确定法律概念和含义, 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分歧和争论。
参考文献
[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凯尔森:法律和国家概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45年版.转引自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德州太阳谷实证分析 篇5
摘要:基于低碳绿色节能建筑这个新兴而颇具有发展前景的建筑潮流,以德州太阳谷绿色节能建筑群为调研对象,通过对低碳绿色节能建筑概念的整体把握和对范例的详细考察,了解低碳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构筑和谐健康的低碳绿色节能建筑的“复制”推广提供资料参考。1 调研背景及意义
在全球节能减排大背景下,建筑业作为三大耗能大户(工业、建筑、交通)之一日益引起关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近30%。特别是我国房地产业兴起比较晚,一些法规还没有健全,致使近10年来建设了很多达不到节能要求的和一些质量低劣的房子。增加了几十亿平方米高耗能的房子,破坏了很多的耕地。特别是现在的节能材料生产、节能住宅技术不足,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国外的节能技术,由于造价高,很难被我国的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在这种大的机遇到来之时,谁能把握住这次机遇,就看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拥有了最先进的生产手段,谁拥有了既技术领先又经济的适用技术,谁拥有了自己真正以技术优势为主的品牌,并形成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生产、开发一体化的产业集团,谁就能够成为这个每年超过万亿产值中的巨人。
当下,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成为全球各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向低碳和绿色转型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早在几年前,皇明集团就开始实践城市与社区及农村的新能源应用,目前在德州太阳谷已形成了一整套未来城市生活模板,其整合了全球顶尖太阳能光热利用科技,构建了集民用、商用、工业、农业为一体的太阳能利用样板工程,使得整个“城市”在建筑、社区、交通、公用设施、能源使用等领域实现了微排化,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排放物,成为将微排技术与实践结合的典范工程。
德州太阳谷通过充分应用太阳能等多项清洁能源技术,已经实现了交通、生活社区、酒店、办公大厦、公园、体育场、商贸、工厂、农业等各种生产与生活过程的微排化,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排放量,成为将微排技术与实践结合的工程典范。通过在德州太阳谷现场调查了解到,在能源供应方面,太阳能高温热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已得到综合应用;在交通方面,太阳能车、太阳能轻轨、太阳能游艇替代了传统的交通工具;在建筑方面,办公大楼、居民小区、酒店、公园等均运用了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发电、光电照明、雨水回收、中水处理、海水淡化、跨季蓄能、太阳房、温屏节能玻璃、节能门窗等诸多领先节能技术。基于此,太阳谷也被誉为“21.5世纪绿色城市模板”,对未来城市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图1 太阳能“硅谷”——德州太阳谷总规划图 调研内容
2.1 太阳谷标志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
日月坛·“微排”大厦被称为世界最雄伟壮丽的太阳能建筑、是2010年世界太阳城大会主会场[1]。总建筑面积约7.5 m2,太阳能光热面积4980 m2,光伏面积210 m2,它集展示、科研、办公、会议、培训、酒店等功能于一身,大厦不仅对太阳能进行了综合利用而且应用了众多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使大厦综合节能效率达88%。
图2 日月坛·微排大厦
整个建筑分为前后两部分,形状分别像“日”、“月”二字。“月”字部分是皇明公司的总部办公楼,“日”字部分是太阳谷微排酒店。它外形上用屋顶太阳能圆盘将东、西、南、北四个建筑单体有机的联系起来,既是太阳能部件又是建筑的装饰,设计方案大胆创新、气势恢宏,完全彰显了太阳能建筑的特色。
大厦采用全球首创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发电等与建筑结合技术,节能效率高达88%,远远高于国家公共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640吨、节电660万度,减少污染物排放8672.4吨。下面将就其节能技术和措施进行详尽论述。
2.1.1 光伏发电——给房屋阳光般的活力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无污染;(2)来源无穷尽;(3)无需长距离运输,方便使用。尤其是第三条,对于光伏发电具有重要价值。只要通过专门的设备,便可以就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避免了长距离输电损失。
日月坛·“微排”大厦共安装太阳能光伏面积达到210m2,系统平均日发电量为35kW·h,平均年发电量为11000kW·h。太阳能光伏组件采用了满天星光伏组件、双面玻璃中空 BIPV光伏组件、双面玻璃BIPV光伏组件三种。三种光伏组件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安装,实现了与大厦本体的完美结合。
满天星光伏组件主要安装在日月坛·“微排”大厦钢结构飘板的外轮廓上,此种光伏组件在单体组件间隙中镶嵌有LED灯,所以满天星光伏组件不仅可以发电而且可以实现夜间美观亮化。
图3 满天星光伏组件
双面玻璃中空BIPV光伏组件主要安装在大厦二层的女儿墙和采光顶。此种光伏组件是一种中空、透明、节能、隔声、隔热的新型光伏组件,这种光伏组件可作为窗户采光用,又可用于发电,实用与环保一举两得,能够在底面玻璃上刻上各种标识及图案,不仅可以发电而且美化了大厦的二层的女儿墙和采光顶。
图4 双面玻璃中空BIPV光伏组件
双面玻璃 BIPV光伏组件主要安装在光电活动遮阳上,实现了双重节能,双倍环保。光电活动遮阳是利用光电板作为遮阳部件的一种遮阳形式,通过调节推杆,调节光电板和水平面角度,实现四季的光电板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同时实现了夏季遮阳的作用。2.1.2 遮阳系统——室内保护伞
微排大厦采用外遮阳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阻挡日光辐射,隔热节能,还能改善室内光线柔和度。在欧洲,外遮阳设备已成为建筑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外遮阳技术节能效果好、经济效果优、艺术性强。
图5 微排大厦遮阳技术
建筑遮阳对防止室内温度上升有明显作用,据测算,在闭窗的情况下,有无遮阳,室温最大差值达4~6℃。每降低1℃,可降低空调能耗10%。为有效减小夏季空调负荷,日月坛·“微排”大厦所有南向及西向外窗均采用了建筑遮阳系统,并针对建筑结构特性分别采用了智能光电活动遮阳、横百叶遮阳、可调百叶水平遮阳、智能竖百叶遮阳和智能升降百叶遮阳五种遮阳技术,总体建筑遮阳面积达2100 m2。日月坛·“微排”大厦的建筑遮阳系统与大厦融为一体,装饰了大厦南立面,增强了大厦的立面效果。通过调节应用建筑遮阳系统,使大厦一年四季拥有恰当的太阳光照。夏季,最大限度的遮阳,阻挡太阳光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冬季,使阳光尽量进入室内,增加室内温度。2.1.3 中水处理和雨水收集——让水的价值翻倍
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再生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中水不能饮用,是一种介于建筑物生活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水。中水主要用于洗车、喷洒绿地、冲厕、冷却水等。这种对减少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缓解城市供水不足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微排酒店用水量大、水费贵,仅以冲厕计,一次节水可达九升,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中水净化系统共分两级,一级是格栅除去大体积杂质,二级处理通过生物、化学和膜处理技术,可截留90%以上的污染物。微排大厦中水系统建成后,维护费用很低,运行良好。
2.1.4 太阳能综合热利用系统——提高热量利用率
日月坛·“微排”大厦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为4980 m2,年平均日集热量为22395 MJ。太阳能主要为游泳池、生活热水和太阳能空调提供所需要的热量。空调制冷机组设计选用了1台溴化锂吸收式机组、1台螺杆式水源热泵机组和 1台螺杆式冷水机组。太阳能集热系统和溴化锂吸收式机组及辐射吊顶末端空调系统联合组成了太阳能空调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夏季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提供溴化锂再生所需要的热源,冬季直接用于采暖,并全年为大厦提供生活热水。春秋季节多余的太阳能热量通过滞水层进行跨季节蓄能,在冬季时提取所蓄存的能量进行采暖。
运行原理为:
春秋季,太阳能以满足建筑生活热水和游泳池用热为主。剩余的热量通过滞水层蓄能技术蓄存到地下,进行跨季节蓄能到冬季时提取出来供暖。
夏季,太阳能集热系统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提供溴化锂再生所需要的热量,使溴化锂制冷机组进行制冷循环过程,产生出冷冻水供给辐射吊顶空调末端。夏季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组供应空调系统日常冷负荷,当系统负荷过大或太阳能不足时,开启螺杆式冷水机组进行供冷,在螺杆式冷水机组仍不能满足负荷要求时开启热泵机组联合供冷。
冬季,首先采用太阳能满足建筑采暖热负荷,当太阳能不足时,使用滞水层中蓄存的热量进行供暖;当滞水层中蓄水温度较低时,滞水层中所蓄热量作为螺杆式水源热泵的高温热源,使热泵机组系统产生热水供系统采暖使用。当太阳能和热泵系统不能满足所需负荷时,使用市政热源进行供暖。2.2 微排大厦周边建筑
整个太阳谷由皇明公司投资建造,占地3000余亩,是太阳能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相关产业和高新产品示范区的集群,有“太阳能硅谷”之称。太阳能产业带动了太阳谷的崛起,而围绕皇明总部的几大核心建筑,更是彰显低碳节能的创新理念。下面简单介绍太阳谷内除微排大厦外的典型绿色建筑。2.2.1 太阳能“水立方”——光立方
国际低碳馆,位于太阳谷大门西侧,建筑面积11000 m2。整个建筑由硅电池板覆盖,故称光立方。作为2010年世界太阳能大会主要展馆之一,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洁能技术、产品及建筑博览馆,建筑设计大量采用太阳能、温屏等较高的节能材料和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节能优化,并参考北京市地方标准,可使建筑总体节能达到70%以上。它的开发对整个德州市乃至国内其它城市的节能住宅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图6 太阳能“水立方”——光立方
2.2.2 太阳能“贝壳”——国际会议中心
太阳能贝壳建筑外部空间被赋予雕塑般的象征意义,正立面高大的柱廊设计给人以海纳百川的气量。其力求突出建筑作为多功能会议中心的标志性作用,世界友人至此可切身体会节能建筑的王者风范。外立面构图中充分运用了较大的造型尺度;如凹入式外条窗的大面积使用,不仅视觉上使建筑有了挺拔的性格,而且弱化了对称式平面布局所带来的单调感;室外南广场景观设计中采用了绿化喷泉,跌水池等手法渲染出生动亲切的建筑表情。刚劲有力的柱廊与屋面太阳能弧形大飘板的结合浑然一体,令建筑外立面在刚柔并济中渗透出丰富庄严的感情,角度不同则建筑风格亦随之变化,大气现代的文化积淀给人无限思考的空间。
图7 太阳能“贝壳”——国际会议中心
2.2.3 太阳能“鸟蛋”——天地温泉
天地温泉的理念是使用自然能源中地热能和太阳能。供热供冷能源方案以最大限度可能利用太阳能解决建筑的天地温泉生活用热水、温泉用热,制冷用热问题为主要目标,天地温泉热水和采暖不足部分使用地源热泵进行补充;同时使用地源热泵满足建筑的夏季制冷,冬季供暖。本项目利用太阳能和地源热泵为整个园区建筑提供生活热水、采暖和空调热源。天地温泉可用于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屋面面积为4500 m2,天地温泉全年有热水需求,4500 m2太阳能集热器中,500 m2用于满足天地温泉的热水需求,其余4000 m2用于提供天地温泉温泉用热。由此可见,天地温泉是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完美结合。
图8 太阳能“鸟蛋”——天地温泉
2.2.4 时空——道馆
“时空”——道格拉斯别墅是中美合作项目,是美国太阳能建筑之父、节能建筑大师Douglas先生的梦想之作,总体建筑面1252 m2。该建筑以“零能耗”为设计建造标准,综合运用了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采暖制冷、太阳能鹅卵石蓄能、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太阳能烟囱、被动式太阳房、温屏节能玻璃、高效围护保温、无限远程监控等12项建筑节能技术,已成为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太阳能技术结合的典型模板。
图9 时空——道馆 2.2.5 太阳能“黄埔军校”——大学城
本建筑运用了皇明独特的高端三维聚光集热技术,该技术在中温80摄氏度以上条件下效率达0.45以上,比普通集热器高20%,为太阳能空调的运用推广开拓了广阔空间。建筑总体布置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近8000 m2,所产生的热量用于教学区、生活区的冬季采暖、夏季制冷,供应四季生活用水为可再生能源学校提供了完美的能源平衡解决方案。
图10 太阳能“黄埔军校”——大学城
2.3 国家级节能建筑小区——蔚来城
蔚来城位于德州市河东新城,到达市中心商业区10分钟车程,在天衢路、三八路两条东西主干道之间,东至规划三号线,西至杏园路。该项目占地面积195963 m2,建筑面积约35万m2。小区园林、广场,造型奇特,创新性强,是典型的标杆性建筑;由高层与小高层楼群组合成半围合式布局建筑,气势宏伟、视野开阔,容积率低、绿地指数高,与路南占地近两千亩的长河公园鲜花绿树、碧水蓝天浑然一体,使这一国家级节能、环保生态小区锦上添花、更富有特色。虽然蔚来城在地理位置上从属于太阳谷,但我们还是决定单独论述这个号称“三十年不落伍,三千里不落俗”的楼盘。
蔚来城是皇明的“节能示范小区”,德州市委、市政府倾力支持的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建筑设计大量采用太阳能、光电、温屏等较高的节能材料和设备进行全面系统的节能优化。小区除采用环保节能材料外,主要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解决日常生活用热水、部分建筑供暖、照明等。
图11 国家级节能建筑小区——蔚来城
与单一的节能建筑不同的是,蔚来城整体规划为三大排高层建筑,十分注重作为建筑群整体的节能环保构思设计,试图使建筑的宜居性、景观性、科技性融为一体。下面将从能源、排水、换气系统及周边绿化等方面系统介绍。2.3.1 节能系统
(1)太阳能热水器和照明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把水加热的装置,目前是技术最成熟的太阳能利用方式。相对于燃气、燃煤式和电热水器,其使用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物,不会产生煤气中毒、触电事故。正常太阳能热水器寿命均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二十几年。
图12 光导照明
蔚来城应用的光伏照明系统和遮阳系统原理同太阳谷其他光电建筑基本相同,同时在施工中还采取了独特的光导照明。光导照明由采光装置、导光装置、漫射装置组成,它通过采光罩将自然光高效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经过光导管传输和强化后,由漫射装置投射室内,可以保证每天至少十小时的自然光照,打破了室内照明过分依赖电力的传统观念。
(2)地源热泵
地源热泵利用了当地的浅层地热能进行供热制冷(通常是空调),是热泵技术的一种。地源热泵还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冬季把热量转移到建筑物内,夏季再把地下的冷量转移到建筑物内,形成冷热循环。
图13 地源热泵
(3)节能电梯
电梯工作原理是以曳引绳连接轿厢和对重以达到运输目的,但传统电梯能耗巨大,且70%的电耗来自电机拖动负载。蔚来城建筑内部电梯的曳引机采用变频器调速取代异步电动机调压调速,同时运动中负载上的机械能(位能、动能)通过能量回馈器转换成电能并回送交流电网,从而达到节能目的。2.3.2 保温系统
(1)温屏玻璃
蔚来城应用的温屏玻璃是一种光学和热学性能优越的中空低辐射镀膜玻璃,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上镀上温屏膜。温屏膜具有高透射比、低辐射率的优点和良好的耐高温性,因此比普通玻璃更加稳定,有效减少室内的能量损失。具体有如下优点:隔音:噪声穿过可降低36分贝;隔热效果好:传热量只是普通单片玻璃的四分之一,冬暖夏凉;无霜露:在不低于零下四十度时,不结露不结霜;耐高温,寿命长:膜层在空气中保存半年以上不会损坏,普通玻璃一周即损坏。
图14 温屏节能门窗结构示意图
(2)外墙保温技术
蔚来城建筑采用了外墙外保温技术,将导热系数较低的绝热材料(150mm厚的保温聚苯板)与墙体固定一体,从而达到保温的目的。同时还可节省室内空间每户1.3~1.8 m2。2.3.3 排水系统
(1)同层排水系统
同层排水,顾名思义是指排水问题在本层解决(排水立管仍然贯通各层)。传统卫生间排水管设在楼板下,需要防漏的地方较多,施工检修都很麻烦。同层排水系统解决了排水管易堵塞、难疏通的问题。典型施工技术有整体浴室(工厂化一次成型,底盘即是整体的防水盘)、降板(降低地板200㎜用于铺设排水管)、同层排水接入器等。
(2)雨洪利用系统
我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山东德州也是缺水较为严重的城市;另一方面,城市汛期又面临雨洪风险。蔚来城小区除应用中水处理系统外,应用了先进的雨洪利用系统。主要包括屋面落水管收集雨水、小区坡向绿地利于径流、铺装地面采取透水材料保证雨水回渗等技术工艺。可以有效补充景观和绿地用水,节约水资源。2.3.4 换气系统
空气品质是影响室内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室内换气应该尽量用自然风。自然通风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最有效方法,因为任何病菌只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才可以致病。良好通风可以稀释病菌,有效保护健康。蔚来城建筑采取独特自然换气和新风系统。可以24小时将室外新鲜空气排入并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2.3.5 周边绿化
周边绿化也是蔚来城整体布局的关键一环。全部建成后绿化率可以达到62.4%(含屋顶、墙面绿化),绿地率达到57.8%(含水域),是国家标准的2 倍多。存在的问题与我们的思考 3.1 成本问题首当其冲
推广建筑节能,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成本问题,消费者难以承受,开发商也不愿意开发。据了解,开发区普通楼盘均价在4000元/m2,而蔚来城最低也高达8000元/ m2甚至上万元;核心的别墅区单幢价格则高达600万元。由此可见,绿色住宅在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提高了造价。而能在德州负担这种价位房屋的只能是少数富人。根据我们随机走访调查,德州市普通市民月薪基本在2000元左右。因此,绿色节能住宅目前更像是富裕阶层的炫富手段,工薪阶层只能望而却步,绿色建筑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3.2 技术推广前景不容乐观
目前民用最为广泛的是太阳能热水器,以德州为例,尽管新城区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将近100%,老城区却依旧有大量旧式楼盘,这里的居民有近半数并没有选择太阳能热水器,主要原因是对性价比的担忧。更不用说温屏玻璃、遮阳板的改造了。在中国整体状况也如此,城市化进程加快后,大量旧城区、城乡接壤部亟待改造,基础设施的更新带来大量二次施工问题,难度十分大。3.3 建筑节能召唤配套政策和技术规范
德州作为太阳能产业的样板化模范,当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以此作为拉动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手段,同时又有皇明公司这个中流砥柱,在建筑节能领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意外。然而德州模式究竟可否被复制?如在内地边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地理条件、行政区划、体制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很难想象这种地方近期内可以大规模推广太阳能。因此,能否出台相应的绿色建筑支持政策,建立资金补贴、产业互动机制,关乎绿色建筑的未来。结语
目前国内外尚无对低碳绿色节能建筑的权威定义,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总结起来,低碳绿色绿色建筑应该符合以下三大主题: 4.1呵护健康,以人为本
保证居住者的健康是住宅的基本要求,无论从建筑装修材料、空间布局、安全设施等方面,都应该从健康、安全角度出发,使空气清新、采光良好、隔音优良、防火防电,保证居住着基本的生理需求。4.2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低碳绿色节能建筑筑应该尽量减少或高效利用煤、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还要尽可能多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同时还应注意居住过程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也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低的排放创造最大的财富。
4.3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建筑工程不应以破坏自然地质、水文、植被为代价,在开发过程中,应该从协调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考虑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与自然条件的结合,例如分析园林绿化对阳光的利用,建筑群互相考虑遮挡和风廊效应以及充分利用自然水源等,达到人与自然的完满统一。
《男人帮》的男权主义分析 篇6
一、性别符号——《男人帮》中的女性形象
《男人帮》中的女性形象是现代生活中男性建构的理想女性形象,带有符号化色彩。换句话说,《男人帮》剧中的每位女性都具有某一群体的特征,她们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形象分开而论是不同个体,归合在一起就是具有女性性属特质的渗透了男权意识的完整女性形象。
《男人帮》论证一个事实:作为女性不可能脱离自我性属特质,必然会服从于来自文化社会的压力。如米琪是美丽大方的典型,莫小闵是淑女和气质的典型,艾米是精明能干的典型。但是,无论是美丽大方的米琪,温柔的莫小闵,还是精明能干的艾米,都离不开男性视角下建构的女性形象的核心:柔弱,需要保护。正如莫小闵所说“我也是女孩,我也需要被宠爱被呵护”。有意思的是,正如生活中很多男性一样,剧中的男性也常因同情女性而妥协。杨晶晶的眼泪换来了罗书全的回头,左永邦因为一个女孩“第一次”亲吻而与米琪分手。
那么,为什么女性的形象是柔弱而需要保护的呢?还是以《男人帮》为例,剧中的男主人公无论是顾小白、左永邦还是罗书全均是有房有车,事业小有成就的中产阶级。因此,女性对他们的爱也并非毫无功利的,只不过这种功利心在剧中只字未提,并包裹上“爱情”这个美丽的外衣。澳大利亚学者杰梅茵•格里尔曾指出女性是利己主义者,她们对男性的选择建立在体现自我价值基础之上[2],加上传统“夫贵妻荣”文化的推波助澜,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包括财富、地位、名誉、爱情等等也有了合理性。因此,自我价值的实现给予女性更多社会意义上的安全感。年轻女性在男性身上享受的更多是一种安全感的获得,并且坚信爱情是给予安全感的第一良药。因此,在利己主义内核驱使下的女性很难放弃自我的执着与对男性的心灵寄托。
二、不安与惶恐——男权意识下的情绪表达
“爱情,究竟存不存在这样的东西呢?”“爱情,归根结底,是不是我们为了满足现实的需要,而编织出来的一个最大的谎言呢?”导演试图告诉我们,男人也会在意爱情,于是《男人帮》的男人们在爱情道路上也会面对恐慌与不安,而这种不安与惶恐正是男权意识下的情绪表达。
首先,他们恐慌于女性的超越。对于男性而言,传统的社会要求他们认定自己是权威和力量的代表,构成了自己应该被迷恋的核心动机。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成人在儿童眼中能保持权威性是因为成人知道儿童所不知道的秘密[3]。延伸至两性关系就是,男性之所以能在女性面前保持自尊和权威,原因在于男性的性属因素使得男性看起来更有力量,男性在女性面前越是具有财富、地位、权利上的优势,他们的自尊感会越强。
因此,男性为了保持在女性面前的权威性,不得不尽力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保持优势,以求得女性的崇拜和迷恋。莫小闵无意间被星探发现,踏入了演艺道路,莫小闵事业上的快速发展却引起了顾小白的惶恐不安。在顾小白的眼中,女人超越男人是无法忍受的。同样地,如米琪以“刷卡”为生,莫小闵得到富豪的青睐,杨晶晶询问罗书全的工资,阿千高喊“男人赚钱就是给女人花的”。似乎剧中的女性对男性都有金钱、物质以及心理上的依附,他们都理所当然认为,女性应该对男性有依附感,一旦女性超越男性,男性将不再具有权威,那么两性之间的和谐将被打破。
其次,他们恐慌于女性“前男友”的威胁。米琪询问左永邦曾经交往过几个女友,左永邦反问米琪同样的问题,而当米琪在说出自己曾经有过四个男友之后,左永邦沉默;莫小闵为了试探顾小白,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男性朋友扮演追求者,引起了顾小白的视和不安;罗书全面对艾米的前男友对艾米产生了不信任感。“前男友”的威胁一方面是父权制下贞操观念的复制,它根深蒂固的存在于男性的无意识里,左右着他们脆弱和敏感的神经。“前男友”是女性贞操的剥夺者,“前男友”的出现时刻提醒着男性,女友的贞操已经被剥夺,由此也造成了主角们的情感危机。
另一方面,“前男友”作为男性的同类,是男性证实自我身份地位的依据。美国男性领域研究学者迈克尔•S•基梅尔认为,男性气质是一种社会规约。我们经受考验,建功立业,历尽险阻,只因为我们指望别的男人承认我们的男性身份[4]。澳大利亚学者杰梅茵在《女太监》一书中也提出,男性追求其他有家庭的女性深层次原因是对女性已有配偶的挑衅[5]。因此,男性不但要勇于挑战同类,而且不能输给同类。虽然剧中的男主角恐慌于女性“前男友”的威胁,但是,这样的恐慌只是存在于语言和行为上的不安,他们并不畏惧挑战对方,这就是为什么罗书全、顾小白并不害怕与女友的“前男友”展开竞争。
三、结语
《男人帮》里的男性扮演着男孩与男人的双重角色。时而以成人面貌出现,成为社会性别构建的叙述者,维持他的权威性与支配意识;另一些时候,他们却以其他的面貌出现,他们善妒,热爱表现,渴望引起女性的注意,表现出自己可爱、温柔的一面。此时,他们是男孩形象。在《追》这一集中,莫小闵要求顾小白对她展开追求,与此同时,左永邦假扮双胞胎弟弟重新追求米琪。女性虽然被放置在被追逐的地位上,但这种追逐并非严肃而正经的追逐,更像是一场充满童贞的趣味的游戏。
总之,《男人帮》所探讨的是一个个并不严肃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女性形象的探讨,还是男性情绪的表达,都可以看出《男人帮》不过是通过一个个过家家式的爱情故事讲述一个男权主义建构下的社会形态。
注释
[1]苏珊•鲍尔多,綦亮,赵育春译.《不能承受之重:女性主义,西方文化与身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5.
[2]杰梅因•格里尔,欧阳昱.《女太监》[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183
[3]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Michael S.Kimmel.“Masculinity as Homophobia: Fear, Shame, and Sil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dentity”.The Gender of Desire: Essays on Male Sexuality.New York:State U of New York P, 2005, pp.177.
分析实证主义 篇7
随着社会的发展, 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其中, 入境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地区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近几年关于入境游影响因素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问题。Christine Lim (2004) 对国际旅游进行了研究, 采用的是时间序列的方法, 最终得出收入、价格、汇率、季节和其它因素对整个国际旅游起着重大作用。刘长生 (2006) 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建立模型, 对我国入境游的人数进行了研究, 文章所设定的主要变量有价格、国民生产总值、汇率, 此外文章还把一些不可预测的因素加进来, 比如突发事件、同类旅游地的竞争以及各个地方的宣传力度等等虚拟变量。郭为 (2007) 通过采用传统的引力模型, 主要考察了中国入境游的一些影响因素, 这些影响因素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水平高低、距离的远近、地理与文化上的差异性、是否属于同一个贸易区以及国家之间是否免签证等。本文正是希望从实证研究出发, 以期研究陕西省入境旅游影响因素的影响效果。
二、模型及数据来源
(一) 模型
本文希望通过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与日本人均GDP、人民币-日元的汇率、日本总人口关系的分析, 找出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或短期动态关系。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与日本人均GDP、人民币-日元汇率、日本总人口的模型应为:
在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模型估计时, 对两边同时取对数, 则模型转化为:
式中, T为日本来陕旅游的人数, S为日本的总人口, RE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汇率, GDP为日本的人均GDP, a0, a1, a2, a3为待估参数。
(二) 数据来源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 (T) 年度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家旅游局网站;日本人均GDP (GDP) 年度数据来源于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网站的年度数据;日本人口总数 (S) 年度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的年度数据;人民币兑日元的名义汇率 (E) 年度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年度数据, 再利用求实际汇率的计算公式:RE=E*P’/P求出实际汇率。其中, RE表示实际汇率, E代表名义汇率, P’代表国外的价格指数, P代表国内的价格指数。
三、实证分析
(一) 平稳性检验
经验证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随时间的变化并没有一定的趋势变化, 也没有截距, 所以在选择检验方式时应选不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 其滞后期由系统自动推荐。下面对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平稳性检验结果看出, 各变量的原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都大于10%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 因此各变量在原序列上都包含单位根, 从而是非平稳序列;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的检验统计量都小于1%检验水平下的临界值, 因此差分序列不包含单位根, 从而表明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时间序列。根据分析,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的自然对数lnT、日本人口数的自然对数lnS、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对数lnRE和日本人均GDP的自然对数lnGDP都是I (1) 序列, 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
(二) Johansen协整检验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lnT、日本人口数lnS、人民币-日元实际汇率lnRE和日本人均GDP的协整检验的结果为在原假定协整关系个数为0时, 迹统计量为69.0806, 最大特征值为28.23312;在原假定协整关系个数为小于等于1时, 迹统计量为40.84745, 最大特征值为29, 79707;在原假定协整关系个数为小于等于2时, 迹统计量为19.46078, 最大特征值为15.49471;在原假定协整关系个数为小于等于3时, 迹统计量为5.052301, 最大特征值为5.0523。
由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来看,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 日本人口数, 中—日之间实际汇率, 日本人均GDP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其协整方程为:
由协整方程可知, 当人民币兑日元实际汇率变化1%时,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反方向变化1.597537%。当人民币兑日元实际汇率上升, 即人民币贬值, 日本来华旅游人数增加, 反之, 人民币兑日元实际汇率下降, 即人民币升值, 日本来华旅游人数减少。当日本总人口数增加1%时,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减少143.2248%, 反之, 则增加143.2248%。当日本人均GDP减少1%时,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减少2.740709%, 当日本人均GDP增加1%时, 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增加2.740709%。
四、结论
本文对影响日本来陕旅游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协整检验, 日本总人口与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这种关系呈现出负向的关系, 即日本人口数的增加会减少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人民币-日元之间实际汇率与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即人民币贬值会促进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增加。
摘要:本文利用协整检验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1991-2010年期间日本来陕西旅游人数与日本总人口、日本人均GDP、人民币-日元的汇率的关系。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 日本总人口与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这种关系呈现出负向的关系, 即日本人口数的增加会减少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日本来陕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即人民币贬值会促进日本来陕旅游人数增加。
关键词:入境游,陕西省,协整分析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Lim.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Korean outbound traveltoAustralia[J].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 2004 (64) :477-485.
[2]刘长生, 简玉峰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 2006, (4) :54-61.
预算参与实证分析 篇8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预算管理形成了大量研究, 研究的问题包括:预算目标的松紧度问题, 预算松弛问题, 预算参与问题和预算强调问题。在我国, 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预算参与是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在国内也同样成为预算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日益受到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在国外涌现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文献, 我国国内有关预算参与的研究非常少, 因此本文拟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 采用国外主流的研究范式对我国企业预算参与程度和预算参与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预算参与指预算执行者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是指在分级管理条件下, 允许和动员各级部门 (岗位) 管理者对本部门 (岗位) 的预算制定、执行、反馈等进行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
预算参与问题主要研究预算参与的作用, 研究的视角主要有两种, 一是从参与人的性格行为特点来研究预算参与的效果, 二是从组织环境角度, 引人调和变量或居间变量来研究参与的效果。
Brownell (1981) 引入人的性格变量来研究预算参与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区分为两种, 一是内部焦点型, 事件发生时, 主要从内部找原因;二是外部焦点型, 事件发生时, 主要从外部找原因。一般来说, 不利局面发生时, 内部焦点型会积极想办法, 而外部焦点型会怨天尤人。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 预算参与对业绩的影响是不同的, 不能一般而论预算参与对业绩的影响。
Robert (1986) 引入权力主义这个调和变量来研究预算参与和业绩之间的关系,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将下属权力主义类型与上司权力主义类型的配合情况作为变量, 来研究不同配合情况下, 预算参与和业绩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当下属与上司的权力主义类型相同时, 预算参与对业绩存在正面影响;当下属与上司的权力主义类型不同时, 预算参与对业绩存在负面影响。
Brownell and Mclnnes (1986) 引人激励这个变量来研究预算参与和业绩之间的关系。预算参与和业绩根据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来收集数据, 激励变量根据期望理论来设计问卷。根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 得出的结论是:预算参与和业绩显著相关, 但是这种相关与激励无关。
根据Shields&Shields (1998) 预算参与有如下好处:上司与下属分享外部信息;上司与下属分享内部信息;能够激励内部单位管理者;能够增加内部单位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能够减少内部单位管理者尽量争取较宽松预算的行为;能够减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三、研究设计
其一, 假设提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预算参与程度与预算参与作用正相关
其二, 变量设计。本文基于调查问卷的数据设置的变量有:预算参与程度, 预算参与作用。本文所涉及的所有变量都是按利克特分级度量的方法计量, 为了和国外的研究结论相比较, 本文采用国外研究相关的变量度量项目, 均采用5级度量;每个项目中, 以越靠近5的Likert度量, 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越靠近1的Likert度量, 表示相关程度越低, 3表示相关程度中等。
(1) 预算参与程度。本文采用较有代表性的Kren (1992) 的度量方法, 采用五级量度并做适当修改。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5个:内部单位管理者参与制定内部单位管理者各方面的预算;在内部单位管理者对预算满意前, 内部单位的预算不会确定;在确定内部单位管理者的预算过程中, 内部单位管理者的观点影响力很大;通过预算参与, 增加了内部单位管理者了解工作的相关信息;预算参与能激励内部单位管理者更加努力工作
(2) 预算参与作用。借鉴Shields&Shields (1998) 的量度方法, 具体的量度项目包括6个:上司与下属分享外部信息;上司与下属分享内部信息;能够激励内部单位管理者;能够增加内部单位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能够减少内部单位管理者尽量争取较宽松预算的行为;能够减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紧张
其三,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本文数据来源于受调查的全国各地60家生产性企业的519份问卷, 调查对象是这些企业的中层或高层管理者, 被调查企业覆盖了全国1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企业分布具有随机性。行业跨度也较大, 有钢铁、化工、医药、纺织、通讯电气等10多个领域。被调查的企业规模是在资产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4000万元、职工人数在300人以上的生产性企业, 主要是考虑这些企业规模够大, 预算管理水平较高, 而且中层管理者能够在预算参与和业绩评价中能发挥作用。之所以选择生产性企业, 一方面是在生产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较多, 尤其在生产方面;另一方面, 也是为了和国外的研究成果相衔接。调查共发出的600份问卷, 都是在深入企业内部和中层管理者深入交谈的基础上, 由企业专门安排时间由被调查者填写的, 基本保证了问卷填写者的真实意思表达, 从而使问卷具备可靠性。共发出调查问卷6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1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5%。
样本数据可信度检验采用克朗巴哈 (Cornbach’s) 的Alpha信度系数进行就评估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 进行可信度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信度统计分析表可以看出克隆巴赫系数 (Cronbach's Alpha) a=0.814, 校正后的系数为0.826, 说明用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有较强的可信度。参与可信度分析的指标共有五个。样本通过了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检验。
四、统计分析
针对预算参与程度与预算参与作用提出假设预算参与程度与预算参与作用正相关。运用统计软件所得出的结果见表2至表4。
从表2中可以看出参与回归的数据共有519个没有缺失值。
a.Predictors: (C onstant) , x4预算参与程度;b.D ependentV ariable:y3预算参与作用
从表3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整个模型的F值=27.189, 其P值 (Sig) 明显小于所选定的显著性水平a=0.05, 因此可以看出估计的模型是显著的。
a.D ependent V ariable:y3预算参与作用
从表4中可以看出变量预算参与程度的估计值0.198, 标准值0.224, T检验值22.346, P检验值 (Sig) 0.000, 小于0.05, 说明这些回归系数是统计显著的。另外自变量X1的方差膨胀因子 (VIF) 亦均小于经验值5, 故排除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
从标准化回归残差概率图1中, 可以直观的看出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 假设得到支持, 即预算参与程度与预算参与效果正相关, 即预算参与的程度愈高, 预算参与的效果愈好, 管理者的业绩改善越显著.
五、结论
本文研究预算参与程度、预算参与作用之间的关系,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假设, 通过一个由55家企业组成的519个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预算参与程度与预算参与作用正相关。这一结论对企业如何确定预算参与程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预算参与程度较高时, 预算参与的作用越大, 当预算参与程度较低时, 预算参与作用越小, 因此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效果, 企业应有较高的预算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J.F.SHIELD S&M.D.SHIELDS (1998) ANTECEDENTS OF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Accountfng, Organizatlom and Sockfy, Vol.23, No.1, PP.49-76, 1998.
[2]Alam, M., Budgetary processin uncertain contexts:a stud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Bangladesh,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1997, 8, 147-167.
[3]郑石桥、马新智:《预算管理:一个文献综述》,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分析实证主义 篇9
消费作为与投资、出口一起并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 其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据统计, 2000-2011年期间, 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由65.1%降至55.%, 与发达国家的此项差距逐年扩大。这10年也是中国社会人口类型的转型期, 截至2011年年末, 中国大陆老龄人口 (65岁及以上老人) 总数为1.23亿, 约占总人口的9.1%, 老龄化问题凸显。甘肃省的人口结构类型早在2000年就迈入了老年型结构, 2009年老龄人口总数达201.87万, 占人口总数的7.59%, 呈逐年递增趋势。虽然甘肃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仍慢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其过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相对落后, 社会环境承受能力较弱等不利条件, 由此可见, 其人口老龄化速度超前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升速度, 即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局面。此外, 省内城乡之间、各市州之间的人口年龄结构差异显著。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嘉峪关市, 其人口老龄化程度达达9.25%, 而张掖市则最低, 老龄化程度只有4.05%。因此, 研究如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同时合理提升本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就显得十分必要。
已有的研究多着重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整个国家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变动的影响, 对老龄化地域差异性的研究较为忽视。本文在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 注重分析了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 并通过计量分析方法来分析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问题。
2 文献综述
刘泰洪、魏瑞亮 (2001) 对我国老龄化进程进行了分析, 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即将进入人口红利末期, 老龄化人口数量即将急剧上升, 由此会推动了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消费需求, 老龄人口所具有的收入稳定性、独特的消费倾向和行为使老龄人口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与其他年龄段群体截然不同的消费特征。张旭、卢百魁 (2007) 、李然、黄薇 (2007) 等用单位根检验、自回归模型、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来分析了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祁鼎、王师等 (2012) 通过引入年龄因素作为消费函数的内生变量, 针对人口函数的不同给出了消费函数的几种形式。
尽管学者们对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已有了部分研究, 但是研究仅限于全国范畴, 并没有考虑到东中西部、各省老龄化的差异性。本文以甘肃省为探讨对象, 弥补了老龄化省际研究的空白。
3 构建模型
3.1 建立模型及指标
假设人均消费水平既定, 在绝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建立消费函数模型, 即:
Cons=c×P (1)
在实际生活中, c是一个变量, 受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以及年龄结构等较多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 中年人的消费水平较之青少年和老年人口的消费水平偏高, 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 人们对特定种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身体和精神条件的变化, 老年人更倾向于消费医疗卫生、保健产品、娱乐产品和服务。据相关理论和现实观察显示,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会体现不同的消费特征, 那么从理论上说, 在居民消费价格及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 作为影响总需求及总消费水平的一个因素,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在部分程度上影响消费。而这正契合本文所建立的模型。
本文的因变量设定为消费性指标, 自变量设定为收入水平及人口老龄化结构相关指标, 下面将对模型所涉及的指标作出相关解释:
(1) 因变量——人均消费 (CONS) 。以往的文献通常会使用总消费额或消费所占GDP比重来反映消费水平。但由于甘肃省各个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为了消除收入差距带来的模型偏误以及更好的契合实际, 本文考虑将人均消费额作为因变量。
(2) 自变量——人均GDP (Avg GDP) 来解释收入水平。本文为了能更好地反映个体的绝对收入水平, 选取了人均GDP而未使用GDP总量。因为GDP总量不仅取决于人均GDP也取决于人口总量。
(3) 自变量——老龄人口抚养比 (R) 来解释人口老龄化结构。这一比值能更直观且客观的反映出, 甘肃省社会中所需负担的老龄人口消费的比重。
(4) 从经济理论上讲, 还有物价、个人消费倾向、利率等因素能够对人均消费水平造成影响。为了简单并且更好得契合本文的研究目的, 使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 本文摒弃人口总量、城乡收入结构等显著性不高的因素, 只选取以上3个主要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以上分析, 构造人均消费函数为:
CONSt=β0+β1×Avg GDPt+β2Rt+εt (2)
3.2 选取数据样本
(1) 老龄人口抚养比的计算。
用老龄人口抚养比来反映人口年龄结构。R表示甘肃省老龄人口抚养比, 即65岁及以上人口数 (老年人口数) 除以15—65岁人口数量 (劳动力数量) 。
(2) 人均消费 (CONS) 和人均GDP (Avg GDP) 的计算。
为了使人均消费和人均收入水平不受物价因素的影响, 均采用1978年的不变价格来计算, 以期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人们的实际消费和收入水平, 从而使模型更具解释性。
4 模型分析
经济系统中存在的一些时间序列, 虽然在经济意义上彼此不相关, 但是由于二者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 当对它们进行回归时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拟合优度和统计显著性。但这种回归结果并没有实际意义, 是一种虚假的回归, 即伪回归。虚拟的伪回归是因为时间序列的不平稳而产生的, 因此有必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通过Eview5.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
4.1 单位根的ADF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 可通过引入趋势变量t消除这种趋势性影响。但这种方法仅用于趋势变量是确定性的, 不适用于趋势变量为随机性的。要判断一个时间序列的趋势是确定性的还是随机性, 可以通过增广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序列平稳性。若检验结果表明时间序列有单位根, 则该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性趋势;若没有, 则具有确定性趋势。ADF检验结果见表1。
注:D (cons) D (avg gdp) D (R) 分别为其变量的一阶差分形式。
从表中可以看出, 变量cons、agdp和R都是非平稳时间序列, 而三个变量经过一阶差分以后都是平稳时间序列。即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即I (1) 。
4.2 协整性检验
经济系统中的某些变量具有长期依存关系, 即均衡关系, 这种均衡关系的存在是经济计量建模的依据, 协整就是这种均衡关系的统计表示。当因随机干扰这些变量偏离其均衡点时, 均衡机制会在下一期进行调整使其重新回到均衡状态。因为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对系统内, 各个变量用ADF进行单位根检验, 只有确定了各变量单整阶数相同, 变量之间才可能协整。根据4.1可知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 在此基础上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见表2。
从以上计量结果可以看出, 三个变量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其协整方程可以描述如下:
CONS (t) = 0.5699avg gdp (t) -5284.37R (t)
其中, 人均GDP和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性较高, 其t检验值分别为17.94和9.75。从协整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人均GDP的增长对人均消费的贡献显著为正, 其系数与其他研究所测算的消费倾向数值接近;同时, 老龄化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贡献显著为负, 但需要关注的是这一结论只是表明三者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 在短期波动中互相扰动的关系是复杂的。为进一步揭示人均消费、人均GDP和老龄人口抚养比之间的短期扰动关系, VAR的脉冲响应分析是必要的。
4.3 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及IRF分析
IRF方法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即脉冲响应函数) 刻画了内生变量对误差变化大小的反应。在向量自回归模型中, 所有的变量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 任何一个变量的冲击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变化, 而且还会对其他变量产生影响。由于脉冲响应的结果受到乔利斯基所分解的方程顺序的影响, 在前两步检验的基础上, 确定变量顺序为:人均消费、人均GDP、老龄人口抚养比。
可见, 当第一期和第二期老龄抚养比产生连续两期正的冲击后, 人均消费成上升趋势并逐渐成为正的响应, 但是这些正的响应的边际趋势是减少的, 并于第三期达到响应的最大正值, 从第三期后, 老龄人口抚养比对人均消费持续呈现负的响应趋势, 并逐步趋于收敛。
4.4 模型结果分析
(1) 从短期来看, 甘肃省的人均消费数额在5年内会持续增加。
据申社芳 (2010) 研究, 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5年的时间, 而5年之后 (即2016年) 其人口老龄化程度可达到20.12%, 进入典型的老龄型社会。经过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 甘肃省的人均消费水平会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继续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收入水平会继续维持上升的趋势。由于甘肃省的地缘劣势, 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属于较为落后的省份, 其在2005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时, 人均GDP仅为903美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0美元, 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时10000美元的水平, 故其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即使是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大趋势下, 甘肃省收入水平仍具有提高空间。另一方面, 前已述及, 甘肃省人口老龄化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年之久, 国际上一般认可“人口红利期”的总人口抚养比小于50%, 而甘肃省目前的总抚养比只有40%左右, 其仍处于人口红利的末期, 那么在“刘易斯拐点”来临之前, 甘肃省能够充分利用仍然重复的富足劳动力, 发展东、中部地区已经或者即将因为人口老龄化而边缘化的产业, 增加生产, 刺激消费。此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人们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一批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业会逐渐获得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陪护、家政服务、保健等老年人产业会吸引更多的老龄人口进行消费。
(2) 从长期来看,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甘肃省消费结构及消费水平的变动情况不同于全国的整体情况。
经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人口老龄化与消费水平的变动将呈现以下关系:短期内为边际效应递减的正效应, 即人口老龄化能够带动消费水平的提高, 但对其提升的水平递减;三期过后, 老龄人口抚养比对消费水平所呈现的是持续的负效应, 并逐渐趋于收敛。但是学者王森 (2010) 认为在全国整体的老龄人口抚养比与消费水平之间是正负效应交替影响, 而非持续固定的正效应或者负效应。
笔者认为以上差别的出现在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方面, 由于地处西北, 经济发展发展长期落后, 甘肃省的物质生产基础仍然十分脆弱, 虽然短期内人口老龄化能够对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正效应, 但是长期来看, 物质生产资料的缺乏, 高素质劳动人口供给的不足等不利经济发展的因素便逐渐显露出来, 并抵消了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正效应。而从全国的角度来看,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地区性差异逐年扩大, 全国范围内既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经济发达地区, 也存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的地区, 故其会出现正负效应交替影响的局面。另一方面, 在甘肃省内, 能够满足老龄人口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银色产业发展的滞后, 无法跟随人口老龄化的脚步适时地做出调整。此外, 本文所选用来表示人口老龄化的指标是老龄人口抚养比, 而王森 (2010) 在研究全国水平时, 所选用的指标是总抚养比 (老少抚养比) 。所选指标的不同也会带来测量结果的差异。
5 结论
本文运用了协整分析、ADF单位根检验等方法测验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额与老龄人口抚养比三个变量之间具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 也就是说三者之间有一个协整关系。通过分析向量自回归模型的结果能够看出, 老龄人口抚养比与人均消费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关系, 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经过边际趋势递减的正效应之后, 随即进入到负效应且趋于收敛。经过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随着甘肃省老龄人口抚养比即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其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区间会逐渐缩小, 并最终会使未来的消费水平降低。期许本文能为甘肃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问题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摘要:基于1978—2008年间甘肃省的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均消费、人均GDP的时间序列数据, 借助协整分析、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工具, 实证研究甘肃省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对居民消费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甘肃省人均收入的增长及老龄产业的发展刺激了短期的消费增长。
关键词:老龄人口抚养比,人口年龄结构,消费函数,老龄化
参考文献
[1]王金营, 付秀彬.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中国消费函数计量分析——兼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J].人口研究, 2006 (1) :29-36.
[2]李然, 黄薇, 郑炎成等.转型期农户消费与收入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23 (1) :13-14, 17.
[3]王森.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数据[J].西北人口, 2010 (1) :22-27.
[4]申社芳.甘肃省人口老龄化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 2010 (2) :119-122.
[5]祁鼎, 王师, 邓晓羽等.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27 (4) :95-103.
[6]张旭, 卢百魁.1985-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与收入协整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1) :116-117, 120.
[7]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财政支农效应实证分析 篇10
财政性农业投资主要包括四部分: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救济费,而四者之中,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从上图1可以看出,国家财政中用于农业的支出在逐年的增加,特别是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其增长的数量与速度更是大大超过了其他三项。我们再来看看随着财政中支农支出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随着代表财政支出中用于支农支出增长率曲线的上升或下降,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率曲线也在发生相似的变化。虽然影响第一产业产值的因素很多,但作为财政性农业投资中份额较大的一部分,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一、模型设计
本模型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财政中用于农业的支出项目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
1. 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
模型被解释变量是我国农业的历年总产值;解释变量是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
2. 确定模型
通过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作散点图观察,第一产业总产值Y与解释变量支农支出X(经对数调整后)呈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建立如下理论模型:
模型中βi (i=1)的经济意义是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所以0<βi<1,μ是随机误差项,描述变量以外的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影响,β0为常数虚变量,包括政府的政策、气候变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为了简化模型,我们令lnXi=Mi,则原模型变为: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本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具体的原始数据及对数变换处理数据见表1:
(单位:亿元)
三、参数估计
用EVIEWS3.1对变换后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四、模型检验及修复
1. 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值,即随着国家财政中用于支农的支出越多,第一产业的产值也越大,符合现实中的经济情况。
2. 统计检验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59380,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的值为20.64289,很显然,变量的显著性比较强,F=426.1288>F0.05 (1, 17)=4.45,方程的显著性也比较强,这说明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
3. 计量经济学检验
由于模型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且只包含一个解释变量,所以,无需进行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我们用杜宾—沃森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通过查表我们得出:dl=0.93, du=1.13,可以看出,DW=0.506761
根据估计结果,经过系数调整之后最终模型的形式如下:
DW=1.187056>du=1.16,模型已经消除了序列相关性。并且相关的t统计量与F统计量的值也非常显著,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859759>0.8,方程的显著性水平也比较好。
五、模型预测及分析
查得2005年的数据,农业总产值为39 450.89亿元,而利用方程模拟得出的结果是农业总产值为36 833.833亿元,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比为0.066337,预测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故认为估计模型是可以应用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性农业投资的增长显得特别缓慢。而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财政性农业投资特别是直接的支农支出对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性农业投资,特别是支农支出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它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摘要:财政性农业投资是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财政性农业投资中的重要部分, 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EVIEWS3.1软件,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着重对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值进行回归分析, 不仅可以得出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计算出了根据支农支出来预测农业产值的回归方程, 对有关部门的经济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财政支农,回归分析,预测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张晓桐.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大众期刊内容转型的实证分析 篇11
如今学界对“期刊用户体验”尚未有明确定论。根据ISO标准对“用户体验”的概念定义,笔者认为,期刊的用户体验是指期刊用户(读者、广告商)对期刊内容、设计、获取、客服或者新媒体的认知印象和回应,包括使用期刊产品或服务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这种体验是主观的,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但也注重其实际应用。
一、对大众期刊内容体验的实证调研情况
根据用户体验的实证分析法,笔者选用《东方文化周刊》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该刊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一本大众类文化期刊,创刊已有17年,连续多年在江苏省期刊界都是影响力、发行量、公信力排名第一的大众类期刊。2014年1月1日—2014年3月30日,《东方文化周刊》以问卷调查方式针对《大众期刊用户体验转变的研究》这一主题,为具体了解读者对大众期刊在内容方面的需求,在3个月末精华版上分别利用3个版面进行征询调查,共回收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87份,有效回收率为96.8%,问卷共设有16个问题,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杂志读者作为商品用户,最先体验到的对象必然是内容,因此针对这一部分我们设计的题量最大,共6道。对内容体验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第1题(《东方文化周刊》现在给您的总体感觉是?)、第3题(一般您会在什么地方阅读《东方文化周刊》?)、第4题(一般您会以什么方式阅读《东方文化周刊》?)、第5题(现在您对《东方文化周刊》最感兴趣的内容包括?)、第6题(现在您感兴趣但《东方文化周刊》上没有或不够的内容包括?)、第9题(阅读《东方文化周刊》时您最不喜欢的文章特色是?)。
1.大众期刊内容体验可用价值的调查情况
杂志内容所体现的可用价值,决定了读者是否会购买、阅读这本期刊。根据调查,64.1%的读者对《东方文化周刊》的文化内容感兴趣,45.7%的读者对娱乐内容感兴趣,42.9%的读者对时尚内容感兴趣,41.6%的读者对其他内容感兴趣(见表1)。这说明《东方文化周刊》将期刊定位为文化类期刊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表1 现在您对《东方文化周刊》最感兴趣的内容包括?(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文化内容24864.1%
娱乐内容17745.7%
时尚内容16642.9%
其他内容16141.6%
情感内容8722.5%
但读者的需求还是多样的。根据表2的调查,47.8%的读者认为《东方文化周刊》的时事新闻类信息不够,28.9%的读者认为互动社交类信息不够,26.1%的读者认为城市消费类信息不够,14.2%的读者认为心理咨询类信息不够。对这几类信息的需求表明期刊给读者提供的实用性信息不够,“有效度”及“高效性”不足,造成可形成“易回忆性”的点不够强烈。
表2 现在您感兴趣但《东方文化周刊》上没有或不够的
内容包括?(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时事新闻类信息18547.8%
互动社交类信息11228.9%
城市消费类信息10126.1%
心理咨询类信息5514.2%
教育培训类信息318.0%
养生保健类信息307.8%
穿衣打扮类信息143.6%
其他102.6%
2.大众期刊内容体验美感价值的调查情况
杂志内容所体现的美感价值,决定了读者阅读惯性的发生、形成、强化及持续,是读者持续购买该类杂志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所指出的:随着视频和彩印技术的进步,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原本字符在阅读体验中的重要性下降了,而图像的重要性上升了[3]。这从表3的调查也可看出:有37.5%的读者选择“图片吸引人的会阅读该文,其他的草草浏览”;28.1%的读者会“固定先看细碎的文章或栏目,再看整块的文章或栏目”;仅有3.1%的读者会“从头到尾看一遍”和2.3%的读者“兴之所至,随便翻翻,没有规律”。可见,吸引眼球的图文搭配、张弛有致的编排节奏,尤其是对图像视觉的高标准要求,会极大影响读者的美感体验,从而形成其固有的阅读习惯。
表3 一般您会以什么方式阅读《东方文化周刊》?(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nlc202309051427
图片吸引人的会阅读该文,其他的草草浏览14537.5%
固定先看细碎的文章或栏目,再看整块的文章或栏目10928.1%
挑重点栏目或感兴趣的文章看一下,其他的草草浏览7419.1%
标题吸引人的会阅读该文,其他的草草浏览4812.4%
从头到尾看一遍123.1%
兴之所至,随便翻翻,没有规律92.3%
其他20.5%
同时,读者对内容美感价值的评判标准,还体现在文章的行文风格上。如表4数据显示,那些“一逗到底,不分段,不分节,读起来活活累死人”、“篇幅太长,好像王大妈的裹脚布”的内容特色分别为35.1%的读者和7.2%的读者所厌弃。这是因为类似行文方式的长篇累牍,使得产品不可能“看上去很美”,给用户带来的美感体验度较差。此外,“白开水一样的行文方式,读过跟没读一样”、“内容观点陈腐不堪,很多年前就有人讲过”的内容特色分别为44.7%的读者和10.9%的读者所厌弃。这是因为在新媒体时代,读者对文化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短平快的文体和独特观点的要求日渐突出,纸质期刊的内容形式受到新媒体文风的冲击,必须适时加以改变。
表4 阅读《东方文化周刊》时您最不喜欢的文章特色是?
(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白开水一样的行文方式,读过跟没读一样17344.7%
一逗到底,不分段,不分节,读起来活活累死人13635.1%
内容观点陈腐不堪,很多年前就有人讲过4210.9%
篇幅太长,好像王大妈的裹脚布287.2%
标题耸人听闻,内容却找不到对应的,挂羊头卖狗肉133.4%
说教腔,将观点强加于与人,喋喋不休故作导师82.1%
语言过度老化或过度新潮,令人读不下去71.8%
出现明显文学、历史等错误的20.5%
3.大众期刊内容体验的情绪/情感价值调查情况
杂志内容所体现的情绪/情感价值,使用户能容忍产品中的瑕疵问题,从而倾向对产品做出比较正面的评价。对这一价值感的获得渠道加以营造和强化,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积极的用户体验。根据表5可以看出,针对《东方文化周刊》这类大众期刊,有40.6%的读者认为其“厚重大气”,40.6%的读者认为其“充满活力”,只有5.4%的读者认为其“没有特色”,1.3%的读者认为其“略为陈腐”,可见《东方文化周刊》带给读者的情绪/情感体验还是正向的、积极的。
表5 《东方文化周刊》现在给您的总体感觉是?(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厚重大气15740.6%
充满活力15740.6%
其他5815.0%
没有特色215.4%
略为陈腐51.3%
在“厚重大气”、“充满活力”的情绪引导下,读者会选择在一些私密的、亲近的空间里阅读它,由环境产生的轻松、愉悦感,又会反过来引起用户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当读者心情烦躁或充满负能量时,通常会选择一些消遣小说或休闲杂志来阅读,从而使心情恢复平静乃至产生愉悦感[4]。这与表6的调查结果比较一致,有58.3%的读者喜欢在“宿舍或家里”阅读《东方文化周刊》,23.8%的读者喜欢在“休闲场所”阅读《东方文化周刊》。为了强化这一情绪/情感价值,大众期刊的内容生产商应有意识地向读者提供居家、休闲、消遣性的内容。表6数据也显示,只有2.1%的读者喜欢在图书馆阅读《东方文化周刊》,说明《东方文化周刊》在同类期刊或图书中的竞争力还不够强。
表6 一般您会在什么地方阅读《东方文化周刊》?(可多选)
选项人数比例
宿舍或家里22658.3%
休闲场所9223.8%
办公室7920.4%
交通工具174.4%
图书馆82.1%
二、大众期刊内容体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大众期刊内容体验存在的问题
在技术革命的变革下,一方面大众期刊的内容体验从“e”时代进入到“i”时代,另一方面用户(读者)也从“信息中心化”演变为“自我中心化”[5]。内容的发表平台从油墨纸张转移到PC端,又转移到移动智能终端,内容的传播平台从报刊亭、邮局转移到宽带网络,又转移到移动互联网。这当中受冲击最大的就是,用户从原来的信息获取者变成现在的信息提供者,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变成现在的主动选择。过去以“5S”元素(someone、somewhere、sometime、something、someway)为标志的纸媒内容,被以“5A”元素(anyone、anywhere、anytime、anything、anyway)为标志的自媒体内容远远甩在了身后。正如上文调查所言,大众期刊内容的可用体验不高(见表2)、美感体验不够(见表3、表4),如果仅仅依靠旧有消费习惯的情绪/情感体验(见表5)维系原有的读者群,其危机不言而喻。
2.大众期刊内容体验存在问题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随着社会大众越来越富有,对高雅文化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体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这似乎正是大众资讯的核心所在。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造成传统期刊旧有内容生产模式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前很多大众期刊的数字化战略都停留在打造网络版、App版上,似乎这样就能解决实际困难,但其实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案。相比电脑和移动终端,平面媒体即使有海量的信息,却因繁复浩瀚、真伪难辨,很难产生愉悦的阅读享受,最终还是会被读者抛弃。
nlc202309051427
第三,用户自制内容的发布平台越来越多,自制内容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此时专业媒体和媒介人的优势在哪儿?如果还是简单的摆事实,那只能面临消亡的必然结局。
三、大众期刊内容体验转变的路径设计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用户获得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就是消费信息的过程,它伴随不同主体以及相同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而变化,具有强烈的场景和个性化特点。正如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陈海燕所指出的那样:“阅读学”这门新兴学科将神经学、遗传学和阅读体验结合起来,认为阅读是在人类大脑内进行的一项定式活动,不仅对应着大脑相应的神经元,甚至有基因参与其间[6]。因此,她进一步指出,任何针对用户的阅读体验研究,最后都应回到人的本身,从人类的本质出发。同样,大众期刊内容体验转变的路径设计也要遵循人类的本性。
1.大众期刊内容体验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当前大众期刊内容体验存在的问题一个出在编者身上,一个出在读者身上,而传统的中间人——作者,在新媒体时代则完全可以实现角色的三者合一。在《微博力》一书中,谢尔·以色列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称作“辫子新闻”,其概念完全可以移植到纸质期刊的内容建设中来。即将三股信息来源交织为“辫子”,建立起新媒体时代的纸质期刊内容平台:第一股内容来自传统采写,采集平台为传统的记者采访及编辑约写;第二股内容来自自媒体采写,采集平台为期刊爱好者、非专业媒体人士活跃的微博、微信等,这些平台具备开放性、参与性等特点;第三股内容来自社会媒体,采集平台为前两股内容的交叉地带,包括社交网站等。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股“辫子”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编辑对报道的筛选标准、对报道的表达方式、对报道的解读逻辑、对报道的组合结构。当内容改进了,广告就会蜂拥而至,是产品的改进带来了广告。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对新闻素材的深度报道。
其次,作为第二股“辫子”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新媒体的内容具备“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GeneratedContent)”的强大动因。有调查显示,未来70%以上事实信息的提供者,不再是专业的传媒机构和传媒人,而是逐渐壮大的自媒体,这一群体的内容提供能力不可小觑。但是根据2010年我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显示,41.2%的大学生“只是浏览网页,不会参与讨论”;YouTube的全部访问者中,只有0.16%访问该网站是为了上传视频供他人观看;与之相仿的是,在Flickr的全部访问者中,只有0.2%访问者是为了上传新图片。从这些数据来看,并非拿着麦克风的人都乐意表达,更多用户喜欢的是被动地观看,而不是主动地创造。作为纸质期刊,如果现在仍以读者来信、投稿信箱等古老方式来刺激“UGC”,无疑是非常落后的。如何根据自身的媒体定位,选择优秀的自媒体创作者,形成固定而持续的内容来源,成为发掘第二股“辫子”潜力的关键。
最后,作为第三股“辫子”的来源平台,社会化媒体与大众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把传播的主动权交给了用户。无论是Myspae还是Facebook,无论是YouTube还是Wiki,从定位到设计和管理都非常重视用户体验。美国弗雷斯特研究公司对此的结论是:人们通过网络技术,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彼此想要的东西,而不再通过传统渠道获得,这是一种社会趋势[7]。这种趋势使得传统媒体必须与新兴的社会媒体融合起来。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率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进一步定义媒介融合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8]媒介融合的趋势对平面媒体的编辑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们必须从过去只做一种媒体向同时做多种媒体转变,必须从过去习惯面对读者向同时面对读者、观众、听众、手机用户、网站客户、电子阅读器使用者等多个用户角色转变。灵活操控多个信息终端,全面细分各个载体的用户体验,给传统媒体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大众期刊内容编辑的角色转换
第一,编辑要以零成本“激发”用户,把用户参与互动的门槛降到最低。比如设计闭合式的选项问卷,并以最简单的方式(如挂在网站首页、发送短信参与、电话按钮选择、客户端智能推送等)让他们参与,这比需要用户长篇累牍地回答开放式题目的体验更好。
第二,编辑要提前做好“模块化”的工作,让用户参与程度更加“傻瓜化”。事先提供固定模板作为用户表达意见的渠道,会让他们的体验更为轻松。
第三,编辑要以愉悦度“激发”用户。比如2009年“纵贯线”在武汉举行演唱会,便推出“听歌曲答歌名”赢取门票的网页互动游戏,成功点燃了网友们的参与欲望,短短数天便有8万人参加。纸质期刊可以在征集题目设计、稿费或奖品发放、样刊领取的环节多花一些心思,让用户通过和编辑部“愉悦”的内容合作,激发更多的合作欲望,为杂志提供更多更新鲜的一手材料或线索。
第四,过去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编辑是内容的把关人,读者只能被动地接受编辑挑选过的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起来,海量的信息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人似乎都可以做编辑、做记者。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过来打破这种平等,重建起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利用一切手段打造自己的专业权威和光环效应,争取每个栏目都推出名主持人和名编辑。因为人们都有从众心理,需要公众偶像,需要意见领袖。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期刊的编辑不能甘当配角,要走向前台,勇当主角。
那种“毕其功于一役”,采稿—写稿—交稿的传统内容生产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内容的“辫子”生产模式使得采编发模式同时具备合作性和共享性,今天的期刊编辑必须在“辫子”的编织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传统媒体格局中传者和受众的关系已经彻底被颠覆,现在编辑和用户处在一个几乎平等的地位上。如果编辑不能重新认识这种全新关系,并着力打破这种不平等,树立起个人的权威,就不能胜任平面纸媒转型后赋予自己的新职责。
[1]特里斯,阿伯特.用户体验度量[M].周荣刚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8-51.
[2]GarrettJJ.Theelementsofuserexperience,User-CentereddesignfortheWeb[M].Berkeley:NewRidersPublishing,2003:13-20.
[3]陈海燕.出版转型期的人才需求[J].编辑之友,2013(4).
[4]沈固朝.阅读治疗在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05(1).
[5]李强.从“e时代”到“i时代”——对网络传播的一种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11(8).
[6]陈海燕.人类与出版[J].出版广角,2010(7).
[7]查伦·李·乔希·贝诺夫.公众风潮互联网海啸[J].陈宋,卓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8]蔡文.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新闻采编,2006(2).
(作者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
中越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篇12
一、越南的经贸发展状况概述
自从1986年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以来, 越南从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转变成一个低等收入国家, 人均收入增长了10倍以上, 贫困率也显著下降。自从2005年以来越南GDP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其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开放成为其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对提高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自从越南在2007年1月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有了很大的增长。2012年越南人口总数为8877.6万, 名义GDP达到了1552.8亿美元, 货物、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1457.3亿美元, 进口总额达到了10468.9亿美元, 其中货物贸易出口位居世界第37位, 进口位居第33位, 服务贸易出口进口分别位列世界第54、55位。自入世以来, 贸易进出口基本上保持了近20%的年均增长率, 除了2009年由于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出口都有所回落。
二、中越贸易状况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 两国贸易有着地缘优势以及文化方面的优势, 同时在产业结构、资源方面又兼具互补性, 非常有利于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越南要更好的融入世界这个大市场, 离不开与中国的双边贸易。
(一) 中越贸易总量
中越邦交正常化以来, 两国在经贸方面的交往发展迅速, 中国已经成为越南的最重要贸易伙伴之一。近几年, 中国连续8年成为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位居越南出口贸易的第三大目的地, 同时也是越南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越南成为中国在东盟第五大贸易伙伴。2007年越南入世第一年越中贸易总额为164亿美元, 在2012年两国贸易总额达到了419亿美元, 是入世初的2.5倍。这六年里除了2009年受危机影响, 贸易增速放缓, 增长率为个位数之外, 其他5年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 显示了两国之间贸易的活力和依赖度。如图1所示, 2007-2012期间, 越中进出口贸易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2009年危机之后增速加快。同时越中贸易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在此期间越南对中国贸易的逆差占到越南对外贸易逆差总额的70%以上, 即使在2012年越南对外贸易总体出现顺差的时候, 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反而上升。这是因为发展中的越南更依赖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更高的中国提供的制造品。
(二) 中越贸易商品集中度分析
越南自然资源富裕, 其出口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在2007~2012年期间, 越南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品主要以资源类产品、农副产品为主。如表1所示, 越南对中国出口占比最大的3类商品集中在SITC23 (指天然橡胶, 包括合成和再生) , SITC33 (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 SITC32 (指煤, 焦煤及煤球) , 总比重占到40%-50%。在2010年度SITC72 (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 的出口比重从第四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 比重达到出口总额的15.31%。
中越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越南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集中度可以看出, 越南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集中在资源类产品和农副产品, 如原油、煤、铁矿石、药材、食用油、天然橡胶等, 水果、红薯干、大米、热带水果及其加工产品等, 海鲜、甲鱼等水产品, 等等。越南是制造业比较薄弱的国家, 整个越南的工业早期是靠中国和苏联的援助开始积累起来的。随着入世后越南的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大和充足廉价的劳动力, 越来越多的包括中国企业, 以及面向中国市场在内的外资企业向越南投资。由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外资制造企业的出口加大, 因此越南向中国的第72类商品 (个别专用工业机械) 的出口贸易入世3年后有了很大的提高, 到2012年位居第一。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资源稀缺, 虽然经过了30年改革开放发展, 但其经济模式过去以粗放型增长为主, 资源利用率低, 因此资源进口比重较大, 所以从越南的资源进口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面临的资源压力。
注:1.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简称:SITC) 23指天然橡胶 (包括合成和再生) , 33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32指煤, 焦煤及煤球, 72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51有机化工产品;93指特殊交易和商品并无按实物。2.数据来源:UNCOMTRADE
越南从中国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品, 见表2, 如第65 (纺织纱线, 织物, 制成品, 不另说明, 以及相关产品) ;67 (钢铁) ;71 (发电机械设备) 72 (个别工业专用机械) ;33 (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 。在2007-2012期间, 从中国进口贸易最大的四类商品比重占到60%-90%, 说明越南的进口产品不仅主要来自于中国, 而且从中国的进口商品也具有高度的集中度。其中2007-2008, 占出口贸易比重最大的前四类商品是67、72、71、65, 总占比达到80%。从2010年起, 第72类商品占比位居第一, 并且其比重逐年上升, 到2012年达到了28.06%。随着发展中的越南国内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 对中国的制造设备比如电力设备纺织机械设备等的需求旺盛, 越南从中国进口的钢铁量也是一直是各来源国中最高的。
注:1.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简称:SITC) 商品编码, 65指纺织纱线, 织物, 制成品, 不另说明, 以及相关产品;67指钢铁;71指发电机械设备;72指个别工业专用机械;33指石油, 石油产品及副产品。2.数据来源:UNCOMTRADE
总之, 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 不难发现中越两国的贸易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越南以资源类和初级加工品出口为主, 同时越南对于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比较大, 主要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处于对外开放和工业化进程中的越南, 其制造业刚起步, 相对于中国, 主要从事低端和附加值低的制造品, 而且由于越南自身购买力的制约, 中国的制造品同欧美、日韩等国的制造品对于越南市场更有吸引力。所以在越中贸易方面出现了越南对中国的巨大贸易逆差, 并且越南对于中国商品的进口也一直保持在世界第一大比重。
三、中越贸易对越南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分析中越贸易对于越南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文将选取中越贸易额Trade为自变量, 越南的经济发展指标GDP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 见式1。
选取1992~2012年份的样本数据, 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因此,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中越贸易总额对于推动越南GDP的增长有积极的正相关关系, 其线性关系见式2, 中越贸易总额上升1%, 将会促进越南GDP上涨0.45%。说明在过去20年, 自越南对外开放程度加深, 贸易对于促进其经济增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可以预见随着越南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越贸易的发展, 越南经济一定会持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四、启示
总之, 中越贸易的数量和比重逐年上升, 促进中越贸易对于越南经济的发张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是越南的重要出口市场,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将会继续推动越南对于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 中国又是越南第一进口来源地和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中国为越南的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 这将继续在越南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提供动力和支持。
当然中国也同样需要继续深化与越南的贸易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和昂贵, 而中国从越南的进口贸易主要集中在资源类产品, 通过从越南进口丰富的资源类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面临的资源稀缺的压力。随着中国劳动红利的下降, 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转型的中国可以利用越南年轻充裕, 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以缓解传统产业面临的用工困境。
所以, 中越两国应该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 积极沟通, 排除政治影响和他国干扰, 积极开展优势互补的对外贸易, 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CABALLERO, KRISHNAMURTHY.Global Imbalances and Financial Fragi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2009, 99 (2) .
[2]李红.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越边境区位优势再造[J].广西大学东盟研究院出版社, 2006.
[3]红州.越中贸易关系[J].越南贸易时报, 2004, (05) .
[4]阮怀.两条经济走廊促进越中贸易的发展[J].越南经济日报, 2006.
[5]潘金娥.越中贸易现状、前景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M].东南亚纵横, 2007, (10) .
【分析实证主义】推荐阅读:
实证分析08-02
实证动因分析07-17
会计实证分析08-05
EVIEWS实证分析10-19
公司绩效:实证分析论文05-12
试点村实证分析08-16
FDI技术效应实证分析06-11
高校财务风险实证分析06-17
证券投资优化实证分析08-10
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