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2024-06-13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精选11篇)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1

2005年股权分制改革以后,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并购交易成为上市公司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并掀起了一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浪潮。同时,随着近年来VC/PE退出机制的多元化发展,并购已成为VC/PE的主流退出方式。截至2013年11月底,中国企业共完成1015起并购交易,涉及金额达726. 6亿美元。伴随着并购交易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否应当进行并购交易以及并购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本文从实证研究的视角,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公司并购绩效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指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视角和新方法。

1文献综述

所谓并购,即兼并与收购( M&A) 。兼并( Merger) 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合并产生一家新公司,具体操作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类; 收购( Acquisition) 则是一家公司以现金、股票等任何方式换取另一家公司的特定财产( 股票或资产) ,进而获得该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这里既可以是股权收购,也可以是资产收购。理论上讲,企业通过并购不仅能够合理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交易成本, 而且有助于改善治理结构、实现规模扩张,最终将有助于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目前国内外关于并购绩效的文献大多采用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其一是基于市场反应的事件研究法,其二则是基于经营绩效的会计研究法。

1. 1事件研究法

Kelly于1967年最早提出事件研究法,并由Fama、 Fisher等人发展完善,事件研究法主要通过运用金融市场的数据来测定某一特定经济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主要是将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看作单个经济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公告日为中心的 “事件期” ( 如前后5 ~ 10天) ,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收益方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公告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应用事件研究法的文献较多,主要通过实证检验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通过并购交易能否使股东获得正的超额收益。Jensen等( 1983) 通过总结1977—1983年间13篇文献发现, 并购会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20% ~ 30% 的超常收益,而收购公司股东却不能从中获得正的超额收益。Bruner ( 2002) 通过总结1971—2001年间130篇文献发现,并购会使目标公司股东获得20% ~ 30% 的短期超额收益, 甚至更多。李善民、朱滔( 2005) 以1999—2002年间发生于沪深两市的56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并购对收购公司股东产生显著的财富损失,而对目标公司股东影响不显著。赖步连、杨继东等( 2006) 运用事件研究法发现,以股价反映的收购公司长期绩效( 1 ~ 3年) 呈明显下降趋势。宋希亮、张秋生等( 2008) 以1998—2007年间沪深两市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连续持有超常收益、累积超常收益两个指标分别考察并购的长短期绩效,研究发现短期内主并公司股东能够获得正的累积超常收益,而长期内则多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刘军、 余鹏翼( 2008) 通过以2006年证券市场上发生控股权转移的并购事件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短期内并购会为目标公司创造价值,给股东带来较高的超额收益, 但是长期看公司价值有受损的可能。

1. 2会计研究法

会计研究法主要是指通过公司的相关财务信息,采用财务报表中衡量经营绩效的相关财务指标在并购前后发生的变化,借以评判公司并购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这里常选择资产收益率( ROA) 、净资产收益率( ROE) 等财务指标反映经营绩效。国内外采用会计研究法的并购绩效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在并购前后的变化考察绩效, 但究竟并购活动是否会提升绩效,国内外并未达成统一的观点。Mueller ( 1980) 运用权益利润率、资产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三项指标对发生在欧美七国的企业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收购企业较之其同类但未进行并购的企业以及发生并购的目标企业要成长得更快。Martynova ( 2006) 采用会计研究法对1997—2001年发生在欧洲的并购重组事件进行检验发现,企业经营绩效在并购重组后显著下降。冯根福、吴林江( 2001) 认为以股价变动衡量企业并购绩效的方法并不符合实际,并运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会计研究法对1994—1998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宋建波、沈皓( 2007) 以2002年沪深两市发生扩张式并购的13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通过采用会计研究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发现,发生扩展式并购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当年绩效有所下降,但随后即发生显著改善。邢天才、贺铟璇( 2011) 以2004—2007年证券市场上发生的319起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会计研究法及分组频数检验法对收购公司的长期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发现,并购活动并不能提高收购公司的长期绩效。

2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及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较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和评价。究竟并购发生后目标公司与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直以来并没有定论、结果各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并购事件本身具有复杂性,发生并购交易的公司的不同质、交易的动机不同、交易的类型不同等都增加了并购事件的复杂性,最终导致结果各异。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上述实证研究方法并不能有效去除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譬如,在事件研究法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事件期”) 内如何保证事件的清洁性,即该事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就是一个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 又如,在会计研究法中,如何消除并购总体绩效中其他并非并购活动本身带来的影响,即一个本身经营绩效就很好并且呈上升趋势的企业发生并购交易后产生的绩效提升, 到底是归因于并购交易的影响还是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些内生性的问题都是单纯依靠上述研究方法进行传统回归估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存在的上述问题,建议后续关于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可以考虑从以下两个视角进行: 首先,可以采用基于反事实框架下的倾向值分析法对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去除传统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其次,对于并购事件本身而言,要考虑到不同影响因素导致的结果不同进行细化研究,比如着重研究并购交易类型、交易规模等不同会造成怎样的并购绩效,具体考察不同影响因素产生不同效果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反事实推断分析。

摘要:并购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本文对国内外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两种,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以促进并购绩效相关实证研究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会计研究法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2

一、引言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话题。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制度尚不健全,所以不少企业仍然“政企不分”,政治关联在我国企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政府方而看,政治关联使得政府能对企业进行掌控;从企业方而看,政治关联是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企业可以由此获得政府的相关支持与帮助。很多学者从不同方而论述了政治关联与企业的关系以及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具体影响。比如Roberts (1990) Foilsman 认为政治关联会对公司的股价造成影响;Faccio (),吴文峰()等认为政治关联可以带来税收减免;于蔚()认为政治关联可以给企业带来相关的资源。

与上述文献相左,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观点。Heifer, Vishnu ()认为政治关联偏离了企业价值最大化。Joseph fan等()发现在国有企业中,高管大多由政府任命,他们承担一些社会性功能,政府的长期负而影响降低了股东支付高股价的意愿,并且这些高管大都没有专业知识,企业治理水平低下,企业的长期绩效就会比较差。Classes等()指出政治关联导致银行信贷资源错配。张敏()进而指出有政治关联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长期贷款,但是获得贷款后他们更容易进行过度投资,贷款对政治关联企业产生了负而影响。

根据以往的文献,本文将对新疆上市企业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假设:政治关联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月到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新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MAR数据资料库。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金融性公司;2剔除连续亏损的企业(ST,PT公司);3剔除高管个人信息披露过少的企业。本文选取了34家样本公司,其中有政治关联的是22家,占总样本比例64. 7 % 。

(二)因变量的`选取

一般对于企业绩效的考虑通常包括市场和财务两个方面,有公司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等多个指标。

1会计类绩效指标

在有关绩效的实证研究中,一般有多个会计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ROA)、利润增长率(EARN)、净资产收益率(ROE)、销售利润率(ROS)等。

2市场类绩效指标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通常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最能体现股东价值的指标。在实证研究中,有的学者用值作为市场指标来衡量绩效;有的采用市场超额累计收益率或买入并持有收益率进行度量。本文参考以往文献选择会计指标资产收益率( ROA)来度量企业绩效。

(三)解释变量的定义及度量

对政治关联的定义和度量,通常以高管政治背景作为代理变量。国外企业的研究中,Roberts (1990)以企业在政治竞选活动的捐款来衡量企业的政治关联;Fan等(2007)以CEO的政治身份来界定政治关联,只要企业的CEO曾经或目前在政府部门任职,则企业具有政治关联;Faccio (2006)以公司的控股股东或高管具有政府工作经历,或跟某位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或政党有紧密联系来界定政治关联。国内市场的研究中,吴文峰等(2008)把政治关联定义为,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曾在政府或军队等其他部门任过职。

对于政治关联的度量,国内学者一般都采用哑变量有政治关联的为1,也有学者通过构建政治影响力指数来衡量企业政治关联的强度王庆文和吴世农,2008,但这种做法主观性太强,一般不被采用。本文是找出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管的资料,然后查找他(她)是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或者曾经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对新疆企业的政治关系进行刻画。本文定义的新疆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用以下方法来度量:整体政治关联哑变量POL,如果在企业董事会成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中,如果现任/曾任职于政府部门、军队,或者现任/曾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则该企业的POL为1,否则为0。

1 在全样本中,ROA均值为0. 2897 ,

大于非政治关联组(0. 0000)而小于政治关联组(0. 0448)的绩效。将政治关联组与非政治关联组相比较可以看出政治关联组的企业绩效的极大值(0. 1630 )、极小值(0. 0480 )、均值(0. 0448 )、标准差(0. 0618)均大于非政治关联组企业绩效的极大值(0. 0930 )、极小值( - 0. 1730 )、均值(0. 0000 )、标准差(0. 0517 ),由此可知在新疆上市公司中的政治关联企业的绩效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的绩效,原因可能是由于政治关联使企业获得更多银行贷款和更长的贷款期限,可以为企业带来税收减免、融资优惠,进入管制行业,获得政府救助等。

2实证分析结果

中数据是两变量之间的Pearson系数,可以看到变量POL与变量ROA之间的系数为0. 0370,显著性为0. 031,说明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有正效应影响,且在5%的水平内显著。说明本文的假设1成立,即从整体来看,企业高管的政治关联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

三、结论及建议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3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行业掀起了一股并购狂潮。本文采用财务指标法、改进的critic赋权法以及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7 家互联网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其中5家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对绩效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仅有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对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文章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量化并购对绩效影响的方法,帮助互联网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关键词:互联网公司;并购;公司成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0-0040-031 互联网公司并购介绍

互联网公司并购情况,见表1。

2 互联网公司整体绩效的评价

2.1 衡量互联网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衡量公司的整体绩效是一个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对并购行为评价与判断的准确性。

现今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相关的研究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分析具体的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第二种方法是研究并购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影响,即财务指标法。

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通常采用股票价格来衡量。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弱有效的程度,因此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效率并不合适[1]。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财务指标法来衡量互联网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

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大都采用财务指标来分析公司绩效,但在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权重的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同时具备全面性和代表性的特点,如何科学地选取指标,构建指标体系,是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中首要解决的问题[2]。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根据客观、系统、科学、可比、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取构成互联网公司整体绩效评价体系的财务指标,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可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相对于主观赋权法具有较好的规范性,其中CRITIC赋权法同时考虑了指标变异性和指标间冲突性两个重要因素。

基于几种赋权方法的优缺点,本文选取CRITIC赋权法进行指标赋权更为合理。但是赋权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指标变异性是使用标准差来度量的,这使得计算结果往往会受到量纲的影响,所以,本文采用改进的CRITIC赋权法,即用变异系数替换标准差,来度量指标变异性,有效地消除量纲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可靠。

以下为改进的CRITIC赋权法:

假设指标体系包含m个指标,n个被评价年度:T1,T2,···Tn;Pj表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而指标变异性用变异系数Vj来体现,第j个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冲突性用指标来量化,其中r表示第j个指标和第i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则Pj可表示为:

因此,Pj越大表示第j个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即该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越大,所赋权重也应越大,所以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wj应为:

由此可得到各互联网公司各指标的权重,见表3。

其中A1代表百度,A2代表乐视,A3代表奇虎360,A4代表掌趣科技,A5代表第一视频,A6代表face book,A7代表微软。

2.3 整体绩效评价

由绩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可通过简单加权法得到各个公司各年份的综合绩效,

3 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

3.1 模型解释

引入虚拟变量的目的是为了将例如并购事件、性别、战争等定性变量包括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并将其量化为0、1等具体数值。当一个定性变量含有m个类别时,应向模型引入m-1个虚拟变量[3]。取值方式如下:

D=1 (发生了并购事件)0 (未发生并购事件)

将定性变量量化之后可将其当成一个新的自变量加入到多元回归线性模型中,通过对OLS模型的诊断及检验测定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统计量,从而得到定性变量对因变量是否存在影响、影响方向(正面或负面)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模型如下:

其中Xji为Xji控制变量,目的是排除“并购”以外的其他因素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可以证明:

k为解释变量的个数。

于是在H0成立的条件下,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可从t分布表中查出相应地自由度:

α水平的双侧分位数t(f)。将样本观测值和估计值带入(3)式中,如果计算出的结果有:

则否定原假设H0:θ=0,接受H1:θ≠0,即认为在显著性水平α下,解释变量D对被解释变量Y存在显著的影响;

否则,不否定原假设H0:θ=0,即认为解释变量D对被解释变量Y不存在显著的影响。

3.2 模型结果

将选取的7家互联网公司的综合绩效作为被解释变量,“并购”作为虚拟变量D,其公司期末总资产(亿元)作为控制变量Xji,回归结果如下:

3.3 结果分析

由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可得:

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并购对公司A1的整体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影响;

因此即使在5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无法拒绝H0,即认为并购对公司A2的整体绩效的负效应不显著;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几乎显著。

可以发现,7家互联网公司中只有两家公司并购对公司绩效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A1公司的并购使其整体绩效提升了约67%。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模型在加入并购这一虚拟变量后拟合优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对其整体绩效有一定的影响。

4 结 语

综上所述,并非所有的并购对互联网公司的整体绩效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事实上,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2010年以来的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对绩效产生了负面效应,仅有少部分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例如百度、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抓住并购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绩效。

企业并购往往都是为了寻求扩张以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并购的决策上企业应当正确认识市场环境,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切勿急功近利、盲目并购,否则很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互联网行业是我国21世纪以来发展最迅速的新兴行业,尚处于成长阶段,仍存在着许多的可能性。并购对于这个阶段的互联网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互联网企业应当在长期战略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自身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量化并购带来的优势劣势,帮助领导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周士元.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郑州:河南 大学,2012.

[2] 罗珍.上市公司绩效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本文在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评价时, 采用财务指标研究法, 选取上市公司的11个财务指标, 并利用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进行评价。为了使研究分析更合理, 那么对研究就必须提出了一些基本假设前提。具体如下:

1) 财务处理规则一致性和财务报表真实性的假设;

2) 企业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绩效, 而不是短期获利行为的假设;

3) 财务指标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假设;

4) 并购的效果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发挥出来的假设;

5) 本文的研究是从并购方的角度出发来说的。

一、财务指标的选取

评价公司价值的绩效指标有许多, 仅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定的片面性, 所以本文选择了能反映企业各方面能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且能够反映财务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如表

二、研究方法的选取

本文将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法研究深沪A股存在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在发生并购活动前后的企业经营绩效的变化情况。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沪深A股发生了并购活动的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 重点研究对象是作为并购方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前后业绩的变化。考虑到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时的特点, 以2010-2011年深沪A股发生了并购活动的公司选作本文研究样本。通过中国证券报发布的信息以及这些公司网站主页查阅, 核实发生了并购事件的公司或企业相关的并购公告真实性, 再根据公告内容和相关资料对并购事件筛选, 排除公司其他活动因素的影响。另外, 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质量, 以及更有效的研究并购活动前后公司绩效的变化情况。所以在选取样本时, 选择了公司并购前一年的数据, 并购当年数据以及并购后两年的数据。

样本的选取原则:

1) 本次研究并购事件的时间范围是: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2) 在并购前, 公司股票已经上市一年多, 并且在考查期2006-2011年内有完整的年度财务数据;

3) 2006-2011年这些公司没有被特别处理 (ST或PT) ;

4) 公司并购的目的是不仅仅是为了短期获利, 而是为了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或进行产业整合。并且在并购后, 公司采取长期持有策略, 截至并购后二年内没有再次转让;

数据来源:

1) 中国证券报

2) 新浪财经

3) 国信证券交易系统www.guosen.com

根据以上原则, 本文一共选取了2010-2011年发生的64件并购事件作为样本来分析。

四、分析过程

利用获得的64个深沪A股存在并购活动的上司公司的财务数据, 运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其中财务数据的时间分别为并购前一年、并购后一年和并购后两年。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 研究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均通过了Bart1ett’s和KMO检验。这说明所选取指标之间并非相互独立, 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 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如下是具体的分析步骤:

1. 样本数据因子分析的公共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转结果

解释总方差并购前一年为86.622, 并购当年为80.312, 并购后一年为80.231, 并购后两年为85.846, 因此所提公共因子基本能反映所选公司的大部分基本信息。

2. 得出各年旋转成分矩阵图

3. 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出各年的因子得分函数

4. 推出64家样本企业的综合得分, 设Z-1为并购前一年的综合得分, Z0为并购当年的综合得分, Z1为并购后一年的综合得分, Z2为并购后两年的综合得分

5. 不同并购方式下并购的绩效分析

为了进一步就上表进行分析, 下表主要计算出这64家公司的均值和正值比率, 其中均值为综合得分差值的算数平均数, 表示并购企业间的波动的相对程度。正值比率为综合得分差值为正的样本公司个数占全部样本公司总数的比例。

根据上表中的分析结论表明, 通过并购, 并购后的平均业绩比并购前的有所提高, 从正值比率来看, 则呈现递减趋势。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表明, 在不同年份的经济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本文分析时由于所选样本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 所以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较大。

五、政策建议

1. 减少政府对并购活动的干涉;

2. 完善并购的法律环境;

3. 强化并购监管体系;

电器行业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篇5

关键词:电器行业;并购绩效;美的电器;小天鹅

电器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制造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1995年我国拥有电器品牌200多个;2000年拥有电器品牌仅剩余20多个,品牌淘汰率高达90%。国内家电行业品牌竞争的加剧,再加上中国加入WTO后外国品牌的涌入,使得国内的一些家电企业纷纷走上并购的道路来扩大自身规模,提升企业整体实力。比较有名的就有美的并购小天鹅。究竟并购绩效如何,是否真的对企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本文将以美的并购小天鹅为例,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并购绩效分析

(一)并购绩效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本文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并购后美的电器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在具体评价美的并购小天鹅绩效时,以并购前两年和并购后三年的财务数据为基准进行对比分析。

(二)并购绩效评价

本文以并购当年2008年为起点,评价企业并购前两年与后三年的绩效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偿债能力分析。(1)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美的电器2006—2011年间,流动比率在2008年达到最低,随后上涨且高于并购前;速动比率同样在2008年并购当年达到最低值,随后有所上升。但可以发现,无论是流动比率还是速动比率在2010年之后又有所下降,可见,此次美的电器并购小天鹅占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导致美的短期偿债能力在08年的时候达到最弱,同时影响了其后两年的短期偿债能力。(2)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从表1可以发现,代表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资产负债率在2008年达到最大值,意味着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达到最低水平。随后在09年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长期偿债能力得到提高。不过,总体上,美的集团的资产负债率都在55%以上,长期偿债能力比较弱,具有一定的财务风险。2、营运能力分析。通过以上表1可以看出,自2008年并购完成后,美的电器的存货周转率一直稳步上升,到2011年才有所下降。说明并购使企业后两年的存货占用水平降低,存货变现能力提高。因为并购之后,企业的销售渠道拓宽了,使存货更容易销售出去。与此同时,流动资产周转率在2008年以后却呈现出下将趋势,虽然2010年有所回升,但是仍低于并购前一年和当年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并购整合使并购后的美的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绝对数增加,但是营业收入的增加速度没有超过流动资产和总资产的增加速度。3、盈利能力分析。从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美的电器的销售毛利率在并购后三年整体上要大于并购当年和并购前两年的,说明并购增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但是,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却在并购后一年下降到最低水平,虽然2010年有所恢复但是仍未达到并购前一年的水平,主要原因是并购小天鹅后,企业的资产总量明显增加,摊薄了净资产收益率,另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影响了家电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美的电器也无法幸免。4、发展能力分析。根据表1,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在并购后不增反降,在2008和200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从报表中看,美的在2008和2009年在冰箱和洗衣机业务的销售收入上都有较大的增长。

净利润增长率方面,在并购完成的当年,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和2010年虽然净利润增长率有所上升,但距离并购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因为,2007美的电器账上约存亿元的非经常性收益,到了2008年,这项非经常性损益已不存在,直接导致了并购完成后美的电器营业利润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

二、结论

从以上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可以看出,此次并购除了对美的偿债能力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外,在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方面对美的整体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虽然有些指标在本文的评价期内表现并不好,但我们相信,随着并购整合的进行,以及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消失,此次并购一定会对美的电器有一个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长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

[2]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1.

[3]张学伟.购动机与中国企业的并购绩效:基于DEA和TSFA的研究[J]绩效管理,2014.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6

关键词: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财务指标,因子分析

一、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评述

(一) 并购绩效的相关概念

并购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 并购包括兼并、合并、收购等各种形式。本文中并购是指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行为, 也就是对目标公司的资产和股份的购买以获得该公司的控制权的行为。企业并购绩效是指并购行为完成后, 目标企业被纳入到并购企业中经过整合后并购目标是否实现, 并购是否发挥了预期的协同效应, 是否促进了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 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

很多学者都对并购绩效衡量的指标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结起来, 现有的衡量并购绩效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事件研究法。

又称为反常收益法, 是衡量并购前后股东财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实质是将收购公告发布前后某段时间 (事件窗) 内的并购双方股东实际收益R与假定无收购公告影响的那段时间内股票的正常收益E (R) 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反常收益率AR=R-E (R) 。一般通过区间内股价的变化计算实际收益R, 通过“市场模型法”来估计E (R) , 即通过个股收益与平均市场股票收益的关系构造回归模型, 估计有关参数后通过模型来计算E (R) 。

2、会计研究法。

会计研究法指的是通过对公司并购双方长时期的观察, 利用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 考察公司并购前后绩效的变化。具体的, 该方法主要通过财务报表和会计数据, 以考察获利能力的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以及考察营运能力的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 考察公司并购绩效的变化。

虽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由于财务数据是历史数据, 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 会产生时滞性影响。

(三) 目前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从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关系上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企业并购的并购战略涉及到企业并购的动因、协同效应等方面, 这些是并购绩效的直接动力。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评价, 比较企业并购前后某些财务指标的变化, 进而得出一些结论, 没有结合并购活动的动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以2008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并购交易活动为研究对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研究数据库”2007-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制定样本选取标准如下: (1) 并购研究事件的时间范围是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2) 公司在2007年—2010年拥有完整的报表数据; (3) 剔除在并购当年发生多起并购交易事项的上市公司; (4) 剔除并购当年之外, 近几年也有并购交易事项的上市公司; (5) 剔除在2007年—2010年公司有过被特别处理 (ST) 的并购交易事项。

按照样本的选取标准, 本文共选取样本121个, 其中关联方交易63起, 非关联方交易58起。关于按并购交易的支付方式分类的统计, 其中股份支付49起, 现金支付73起。

(二) 变量设计

本文从公司经营业绩的三个方面考察公司的并购绩效, 分别为是公司的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和成长能力。具体的指标见表1。

三、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一) 并购前后不同年度经营业绩对比分析

1、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通过分析可得在2008年 (并购当年) 这三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原因可能是企业之间进行并购, 这需要一定的并购成本, 并购的整合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此并购当年的指标才会有所降低。也有可能是因为并购前一年收购企业有粉饰财务报表数据的迹象, 从而可以在并购后用各种并购交易成本的理由使费用理所当然的增加, 最终导致并购前后指标下降。

2、营运能力指标分析。

在并购当年, 除了总资产周转率, 二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的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并购之后, 由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加导致企业资金的流动迅速起来, 导致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也相应的提高。再看并购第二年与并购第三年, 这三个指标趋势比较平缓, 无较大增减幅, 说明公司的经营活动的开始趋于稳定, 经营绩效有所提高。

3、成长能力指标分析。

在并购当年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这与之前的获利能力指标趋势相一致, 这是由于并购当年各项并购成本的增加所导致。另外, 看并购之后1-2年内, 指标又开始了缓慢的回升。由于并购交易完成之后, 成本降低, 企业的业务规模不断慢慢提高, 步入正轨, 企业的成长能力也会逐渐提升至一定的水平。

(二) 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文本对各年的9个指标分别进行KMO样本测度, 得出均可以做因子分析。具体的因子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各年的因子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综合得分模型。

并购前一年:x1+0.32085 f1+0.22101f2+0.16428f3

并购当年:x2=0.28456f1+0.24957f2+0.17214f3

并购后第一年:x3=0.28845f1+0.23953f2+0.18353f3

并购后第二年:x4=0.28589f1+0.2024f2+0.19647f3

根据这四个综合得分函数, 计算出每一年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平均值。得到如下结果: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并购当年并购绩效有所下降, 这与之前的经营业绩对比分析结果相吻合, 表明并购当年公司的绩效不如之前未并购时, 因为并购交易发生时, 公司需要时间整合, 并不能很快扩大生产, 发挥出并购优势。并购后两年内, 并购绩效逐渐上升, 比未发生并购时绩效更高, 说明如果并购交易整合有效, 将发挥出并购交易的优势, 从而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8年上市公司中的121起并购交易事项在并购前后经营绩效的分析, 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1、并购后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

从总体来说, 并购当年的绩效都有下降的趋势, 但并购两年后, 绩效都有提高的趋势。说明随着公司并购整合的进行, 公司的成长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 并购后的整合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重大的影响。

2、属于关联方交易的并购事项的绩效不如属于非关联方并购事项的绩效。

非关联方并购事项往往反映出良好的企业经营成果, 而为关联方交易的企业的并购绩效并没有表现出较好的经营成果, 并购绩效较差。从侧面说明企业的并购动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较大。

3、现金支付方式下的并购绩效要优于股票支付方式下的并购绩效。

在并购当年表现的较为明显。从短期看, 由于选择现金支付方式的企业拥有良好的现金流, 因此企业的经营绩效比较好, 而选择股票支付方式的企业则不如前者。从长期看, 由于支付方式的选择更多影响的是短期经营效益, 因此两种支付方式没有多大区别。但总体来说, 现金支付方式下的并购绩效优于股票支付方式下的并购绩效。

(二) 对上市公司并购的建议

从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并购前并购方式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都影响着并购绩效, 为了提高并购绩效, 针对上市公司有以下几点建议。

1、并购前认真考虑战略。

上市公司决定并购前, 一定要调查被收购公司的资源、客户等, 必须对协同效应的真正来源、实现的途径做出可靠的评估。同时并购企业要有清晰明确的经营战略, 在并购前, 并购者就必须仔细筹划哪些运作流程需要改善或优化, 进行这些整合需要付出多少成本, 选取怎样的方式并购能够对企业带来利益的最大化。这些方式包括对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 目标公司的选取, 并购的方式等。

2、并购后重视整合。

为使并购交易事项发挥协同效应, 并购公司必须要重视整合。在公司的整合过程中, 对目标公司需要识别其运作流程、产品的核心价值, 努力保持或扩大这种价值, 实现自身企业的盈利。对自己的公司并购者需要保持自己拥有的资源, 并与被整合的资源有效结合, 发挥最大的效益, 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3、管理层的并购行为需要慎重。

并购动机影响到并购的成败, 管理层需要整体考虑并购交易行为给够给公司所有者和公司本身带来些什么, 而不能只图自己的短期利益。对于做出的并购等重大战略时, 需要考虑其合理性。充分衡量系统和非系统风险, 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公司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章卫东, 李海川.定向增发新股、资产注入类型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系—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10 (3) , 第58-64页.

[2]彭雯, 陈贤锦.企业并购绩效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 2011 (3) , 第83-85页.

[3]徐慧.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绩效研究述评[J].经济研究, 2011 (6) , 第73-74页.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7

关键词:海外并购,影响因素,并购绩效

一、绩效评价方法及样本的选取

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法、临床诊断法和问卷调查法四种方法, 本文选择会计指标法。会计指标法又称为会计收益法, 该方法主要运用会计报表数据, 以反映企业盈利能力、资本运营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财务绩效指标为评价标准, 对比企业并购前后的财务绩效变化。

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上的来源。

财务数据主要通过锐思金融数据库, 共搜集了2000年到2007年间发生过跨国并的29家上市企业, 对并购前一年, 并购当年和并购后四年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查询, 从中提取所需的财务指标构筑研究样本。

3.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选定12个财务指标, 从企业盈利能力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率) 、资本运营能力 (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 、成长能力 (净利率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 、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四个方面对企业海外并购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二、实证研究的过程

本文使用SPSS18.0对样本公司海外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第四年年共6年的绩效水平逐一进行评价。将原有变量综合成少数因子是因子分析法的核心内容, 在该部分主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 (即满足转化生成的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 并且各主成分之间互不相关) , 并在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和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前提下, 提取了四个因子。第一个因子综合每股收益、资产净利率,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等指标, 主要用来解释企业发生海外并购的盈利能力。第二个因子综合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 主要解释的是企业并购后的偿债能力。第三个因子综合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指标, 它可以解释企业在并购后的营运能力。第四个因子综合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 用于解释企业成长能力。

依次带入29家样本公司的变量值X1至X12, 可以得出每个样本公司在并购当年4个因子分数, 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其他五年的因子分数。在求出因子的得分后, 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即可得到每个样本公司在并购当年的综合得分, 其他五年的计算方法相同, 代入各个样本公司的因子得分, 最终得到每家样本公司在该年的综合绩效得分。从而本文所选取的29家样本公司在并购前一年至并购后四年的综合绩效得分如表2所示 (见下页) 。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分析

1. 中国海外并购绩效总体情况。

从样本公司海外并购的总体绩效走势来看, 尽管在并购后第一年、第三年绩效出现上升, 但样本公司海外并购的绩效呈小幅下降趋势。

2. 不同并购主体绩效对比。

我国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都成为海外并购的主体, 对不同的并购主体的并购绩效分析也就有了必要。在参与海外并购的企业中, 国有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2.41% (国资委控股) , 其他企业 (包括集体、个人和中外合资企业) 占27.59%, 见图2。

可以看出国企在海外并购后绩效呈下降趋势, 而非国企在海外并购后呈上升趋势。

四、提高中国海外并购绩效的对策建议

1.明确海外并购战略。面对海外并购的热潮, 我国企业应保持冷静, 明确为何要并购。在强烈的国际化经营意愿下, 必须充分明确并购对于自身发展及战略定位的重要意义, 在深刻分析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 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后, 对海外并购的必要性做出客观评估。对于开展国际化经营, 在能肯定海外并购与合资联盟或新建投资相比是最有效且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才可进行。

2.并购前制定明确的并购策略和计划。由于信息不对称, 纳入选择范围的国外目标企业可能在技术能力、市场资源等环节不能达到我国企业的并购要求。因此, 在并购之前必须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 要全方位了解和评价目标企业的实际情况, 包括整体背景、组织构架、财务状况、技术水平、人才结构等, 之后再谨慎选择适当的并购目标。另一方面, 我国企业应当重视选择发展中国家的目标企业。以企业整体战略为出发点, 并购前制定详尽的并购计划。企业应当深入考察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已具备的竞争力优势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次海外并购是否合理可行。

3. 注重并购后的全方位整合。加强并购后的组织制度和生产方式整合;加强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加强并购后的资产整合;加强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加强并购后的知识整合;严格防范潜在风险。

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 中国企业不仅要面对本土并购中的种种风险, 还要面对各种特殊的潜在风险, 包括多元文化冲突、并购溢价、海外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难以预测的风险。企业要充分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 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 从而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给企业海外经营生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杜群阳, 徐臻.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与风险: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10 (9)

[2]宋维佳, 许宏伟.资源型企业海外并购的绩效与风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11)

[3]刘淼.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财务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李静毅.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研究.北京工商大学硕士论文, 2010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8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产业升级、技术转移、放松管制和一体化等因素的作用下, 第5次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企业也不例外, 并购的次数之多、波及范围之广屡创新高。但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隐忧:企业的并购行为并非都创造了企业价值。那么,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并购的效果?这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高明华 (2008) 指出,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多数局限在对不同的并购方式下的并购绩效的对比分析, 但没有深入分析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并购后的企业价值。因此, 本文在高明华 (2008) 的研究基础上, 加入股权结构、最终控制人性质、行业特性、支付方式、现金流量能力等因素, 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根据Roll (1986) 的自负假说, 企业高级管理人的过度自信是引发并购低效率的重要因素。过度自信的高管人员在竞标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高估靶公司的潜在效益, 从而使得并购成本过高。但有效的市场却不能在并购后提供足够多的收益来弥补成本。

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1:主并公司高管人员在并购之前的管理绩效与并购绩效负相关

关联企业之间的并购往往处于保“壳”或者配股动机, 其交易也是不等价的。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可以迅速剥离企业的不良资产, 引入优质资产, 转嫁损失, 从而提高盈利能力或者脱离财务困境。

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2:关联方交易与并购绩效正相关

纵观5次并购浪潮, 每次都集中在某一个或者某几个行业。以中国2003~2008年发生的6728例并购案例 (剔除CSMAR数据库中未披露行业的397例) , 制造业的并购案例共计3650起, 占52%, 而批发和零食业、信息技术业、房地产业和综合类行业均各占总数的6%左右。

产业经济学将行业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稳定期。企业并购绩效随着所属行业性质不同而不同。成长期的行业中的企业, 大多采取横向并购, 以减少竞争者, 扩大市场占有率, 实现规模经济。处于成熟期行业的企业, 市场集中度较高, 利润提高空间小, 横向并购成本过大, 企业采取纵向并购的方式较多。而衰退期行业的企业, 多采取混合并购的方式, 以减小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根据高明华 (2008) 的实证研究, 横向并购与并购绩效正相关, 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与并购绩效负相关。高明华认为, 在中国市场上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可以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协同效应, 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 从而提高企业价值。而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却因为资源专用性强、实施难度大、交易成本高和高管的过度自信等因素, 削减了企业价值。

结合以上研究, 本文提出假设:

H3:处于成长期行业的企业, 并购绩效要优于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行业的企业并购绩效

企业性质通过影响公司经营决策来影响公司并购绩效。在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市场上, 企业的并购往往会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 国有以及国有控股企业尤为严重。国有企业并购的真实动机很可能是政府干预。政府为降低负担或者个别政府官员为实现个人政治目标, 存在干涉自己职权范围内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 或者将绩效较好的企业出售给上市公司, 或者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拉郎配”, 而这往往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并购低效。相对而言, 民营企业在并购时受到的政府干预较小, 并购绩效要相对优于国有企业。本文将采用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性质作为替代变量, 相对企业第一大股东性质或者国有股比例而言, 最终控制权能更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股权性质。

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4:相对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的并购绩效较差

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资产支付、股票支付、承担债务和混合支付等。根据Ross (1977) 提出的信号理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不同的支付方式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不同。当主并方以股票、资产债务或者其他方式作为支付手段时, 市场将认为主并公司的价值被高估, 这是个坏消息。当主并方以现金为支付手段时, 市场则认为主并公司的现金流量较为充裕, 或者对被并企业未来经营的预期较为乐观, 进而市场得出主并企业的价值被低估了的结论, 这是个好消息。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5:现金支付比其他支付方式向市场传递了更有利的信号, 并购绩效也较高

根据自由现金流假说, 为增加可供支配的资源和减缓再融资压力,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宁愿将自由现金流投资到低收益项目上, 也不愿意将自由现金流量以股利等形式返还给各个股东, 这些低收益项目包括从事无效率的并购活动。Hanson (1992) 和Harford (1999) 等学者对西方世界的并购行为进行了研究, 发现现金存量较多的公司其并购绩效较低。因此, 本文提出假设:

H6:自由现金流量较多的企业, 并购绩效低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沪深两市所有发生并购行为的案例, 筛选标准如下:选取在并购行为中担任主并公司的上市公司;该上市公司的目标公司也为上市公司;同一年中发生多次并购行为的上市公司, 选取最后一次并购作为研究样本;剔除金融行业;剔除指标缺失和未披露的样本公司。最终得到了1009个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计

本文选取的研究变量及其替代变量如下所示。

2.2.1 因变量——并购绩效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 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 对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进行衡量。

设计到的变量如表1所示:

2.2.2 自变量

本节选取的自变量如表2所示。为了比较不同的并购方式下, 主并企业的并购绩效的不同, 本文设置了哑变量D1和D2, 其中若并购类型为资产收购, D1=1, 若并购类型为股权转让, D2=1, 其他并购方式则为0。

其中, 本文沿用闵丹、韩立岩 (2008) 划分中国现阶段各行业的生命周期。见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闵丹、韩立岩 (2008) 整理

本文的实证模型如下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会计基础下企业并购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并根据累积贡献率达到75%以上和特征根大于1两个标准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即当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5%以上时, 选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当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未达到75%以上时, 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75%以上的主成分。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4~表9所示。

因此, 可以得出并购当年主并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的综合指标函数依次为:

各项综合指标得分的简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0所示。

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如表11所示。

4 结 论

本章对高管人员在并购上一年的并购绩效、是否为关联方交易、企业所属行业的生命周期、企业所有权性质、并购支付方式和自由现金流量等因素与主并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章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管人员在并购之前的经营绩效与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影响是不一致的, 高管人员在并购之前的经营绩效与盈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股东获利能力发展能力正相关, 与企业的营运能力存在较微弱的负相关关系。没有验证假设1。这可能与本文仅研究了并购当年的绩效有关, 没有反应企业的长期绩效。

关联方交易并没有对企业价值产生较明显的影响, 没有验证假设2。这可能与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较短有关。

处于成长期行业的企业, 并购后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均有显著的提高, 验证了假设3。正如前文所指出的, 企业的价值与所属行业生命周期关系密切, 属于成长期的行业中的企业, 能更有效的抓住并购机会, 采取有效的并购方式和手段, 提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率。

国有企业在并购之后, 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各项财务指标均低于非国有企业, 基本验证了假设4。本文认为, 这与政府干预是密不可分的。

采用现金为支付手段的企业, 从整体上看, 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盈利发展能力、营运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却低于其他企业。这是因为, 企业在支付了大量的现金之后, 现金流相对短缺, 对被并购的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的渗透尚未完成, 短期利润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为积累长期发展的资金, 企业采取了低股利政策, 进而影响到了股东获利能力。

由于自由现金流量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在数值上的依存关系, 本文仅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股东获利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并购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 进一步证明了高管人员的自负和盲目投资导致了并购行为的低效率, 假设6成立。

参考文献

[1].Debra K.Dennis, John J.McConnell.Corporate Merg-ers and Security Retur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 16:143~187

[2].Healy, P.M., K.G.Palepu and R.S.Ruback.Does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J].Journal ofFinancial Economics, 1992, 31:135~175

[3].Roll, R.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Takeovers[J].Journal of Business, 1986, (59) :197~216

[4].Ross, 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ling Approac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7, (8) :23~40

[5].冯根福, 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1, (1) :54~61

[6].高明华.中国上市公司并购财务效应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7].郭建新, 陈德棉.上市公司不同资产重组方式绩效评价——2003年沪深两市A股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 2005, (20) :179~183

[8].李善民, 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J].经济研究, 2002, (11) :27~35

[9].蒲自立, 刘芍佳, 杨安华.论公司控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04, (10) :45~53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9

企业并购失败和并购后绩效表现不理想的研究结论频频出现,但是企业的并购活动依然不断发生,而且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增长,这不禁给理论界和企业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企业如此热衷于并购?并购绩效评价是否能够反映企业并购的实际效果?本文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的实证论文进行梳理,找出并购绩效评价中的不足。目前,国内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会计指标法、EVA法。

1 于股票市场事件研究法

1960年代,以兼并收购为主题的事项研究文献大量涌现。事件研究法是指运用公司的股票价格数据计算公司的超常收益,从而测定某一特定经济事件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该方法把企业并购看作单个事件,确定一个以并购宣告日为中心的“事件期”(如-1天,+1天),然后采用累计超常收益的方法来检验该并购事件宣告对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事件期”长短的选择对于该方法的运用十分重要。一般而言,选用的“事件期”越长,有关事件的影响就越全面但估计也越容易受到不相关因素的干扰。

事件研究法的第一步就是设计和选择计算正常收益的模型,Campell·Lo和Mac·Kinlay(1997)认为计算正常收益的模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模型和是市场模型。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也正是用这两类模型对上市公司证券的期望收益作出估计。

第一种是市场模型:

其中:Rit为股票的收益率,αi,βi是根据估计窗内第家公司收盘价数据应用回归得出,Rmt是市场组合的收益率。

第二种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其中;Rf为无风险利率。

事件研究法的第二步是计算异常收益。超额收益率:

其中:N为样本公司数。

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

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选取199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并购活动作为样本,考查了上市公司在[-10,20]的时间窗口下股价的超额收益率,得出的基本结论为,并购公司的累积异常收益尽管有上升趋势,但统计检验结果与0没有显著差异,即股价没有出现明显波动,市场对公司的兼并收购没有反应,只是通过非理性的短期炒作获取收益[1]。余光和杨荣(2000)收集了上海、深圳两个股市1993~1995年3年内发生的与上市公司相关的并购事件,发现目标公司的价值上升,而并购公司的价值没有上升基本维持不变,即目标公司股东可以在并购中获得正的累积非正常收益,而并购公司股东则难以从中获利[2]。万朝龄(2000)以1997~1999年的有并购重组公告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以[-40,40]的时间窗口考察了1997~1999三年的重组股票的超常收益率,研究的结论是市场对公司并购有偿转让的事件存在显著的反应。李善民、陈玉罡(2002)对1999~2000年中国证券市场深、沪两市共349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窗口期选择[-10,30],实证结果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3]。张文璋、顾慧慧(2002)1996~2000年沪深两市所发生的248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窗口期选择[-60,60],实证结果表明市场从总体上对并购事件作出了积极反应。上市公司在并购后的经营业绩得到改善的占60.08%,而另外39.92%的上市公司其经营业绩却没有得到改善或出现恶化[4]。张新(2003)选取1993~2002年间沪深两市发生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上市公司[-60,30]的时间窗口下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得出的结论是并购重组为目标公司创造了巨大价值,目标公司财务指标有所改善,股票溢价达到29.05%,超过20%的国际平均水平;而对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和财务绩效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16.76%[5]。李善民、朱滔(2005)选取了上海、深圳两个股市1998-2003年发生的1672起并购事件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上市公司在[-10,30]的时间窗口下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后1~3年内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混合并购和同行业并购的并购公司股东长期内均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收购公司国有股比例对并购后1年内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高管持股比例对收购公司长期绩效无显著影响[6]。杜兴强、聂志萍(2007)对1998~200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2128起并购交易进行了全面分析。实证研究表明,在[-30,30]的事件窗内,总样本并购活动的确会引起显著的短期财富效应变动。分类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市场对并购活动的确有明显反应。并购目标公司股东在整个事件期内可以取得显著为正的累计超常收益CAR,而并购公司取得的超常收益会逐渐消失殆尽[7]。宋希亮(2008)选取1998~2007年间沪深两市发生换股并购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上市公司在[-30,30]和[-120,-31]的时间窗口下的股价的超额收益率,得出的结论是在短期内收购公司股东获得了正的累积超常收益;但是在长期内大多数收购公司股东遭受了显著的财富损失[8]。

实证结果显示,在并购事件中上市公司基本没有获得收益。由于在我国使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并购绩效,其适用性还存在一些限制,即股票价格能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是不是有效的。虽然吴世农(1996)认为我国股市信息的完整性、分布均匀性和时效性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股价容易受人为因素所操纵,他对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这个结论提出了质疑。但一些学者沈艺峰(1996)、刘波(1997)、赵宇龙(1998)却认为中国股市已达弱式有效。近几年股票市场存在绩优股价格低于绩差股的反常表现,绩优不一定“价优”,而绩差也不一定“价差”。从这一点来看,用事件研究法来研究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基于会计指标的对比分析法

由于事件研究法的结论需依赖于有效市场的理论假设,所以学者们更多的采用会计指标的对比分析法。该法采用并购事件前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数据来进行比较分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连续地反映公司并购前后业绩的变动情况,不足之处就是会计数据容易受到操纵。但陈晓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了企业经营业绩最终都会反映到会计报表中去,会计数据的人为操纵部分只是暂时的。因此,该种方法进行业绩评价是可行的。

会计指标的选择,可以借鉴财政部等四部2002年2月共同修订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细则》中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盈利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五个层次选取指标反映上市公司的绩效情况。为了便于对并购前后公司的绩效进行对比,必须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所有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目前较为理想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因子分析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对若干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公共因子,再计算每个因子的得分,最后以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与该因子的得分乘积的和来构造得分函数。

冯根福、吴林江(2001)选取了1995~1998年发生的201起并购事件作为样本,采用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净利润/总资产、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4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上市公司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二年和并购后三年的绩效变化。实证结论是:从整体上看并购当年和并购后第一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年份里,其业绩又普遍下滑[9]。田敏等(2006)选取了2001年发生控股权转移的所有并购公司2000年至2003年的年报财务数据,采用了股东权益比率、流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6个财务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研究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业绩的情况,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在并购后的经营业绩呈现增长趋势,但并不明显。并购后一年与并购前一年相比业绩得到改善的公司最多,但也仅占55.29%,而另外的44.71%的业绩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出现了恶化[10]。赵息等(2008)选取我国2001年~2006年发生并购的56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利润占收入的比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市净率7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上市公司在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一年、并购后两年和并购后三年绩效的变化情况,其结论是上市公司并购后头两年比并购前业绩有所提高,但是业绩的提高缺乏持续性到并购后两年、三年又开始下滑[11]。

屈颖爽等(2008)选取2003年、2004年深圳和上海证券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81起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采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10个财务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上市公司并购前三期、并购前二期、并购前一期、并购当期、并购后一期、并购后二期、并购后三期绩效变化,其结论是并购使收购公司当年的经营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地提高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目标公司的经营绩效在并购当期下降,在并购后上升,公司并购使目标公司效率得以提高[12]。李志刚等(2008)以2003、2004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40家收购公司和41家目标公司为样本,采用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10个财务指标,对公司并购前3期、并购前2期、并购前1期、并购当期、并购后1期、并购后2期、并购后3期分别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综合得分判断并购绩效变化情况,本文利用最新的数据,实证研究了2002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是从总体样本公司看,并购总体绩效在短期会得到改善,但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带来效率的提高。对于收购公司来说,并购当年绩效有较大提高,随后绩效下降,甚至抵消了之前的绩效提高,并购没有实质性提高并购公司的经营绩效。对于目标公司来说,并购当期会使公司绩效下降,并购后公司绩效上升,公司并购使得效率提高[13]。

3 基于经济附加值的EVA法

EVA是以货币形式来度量投资回报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异。EVA法作为绩效评价工具的优越性已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考虑了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因此能真实地衡量公司的价值创造水平。

EVA用公式表示就是:

EVA=税营业利润-资本投入额×加权资本成本率其中:税后营业利润=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

资本投入额=股权资投入额+债务资本投入额

刘亮(2005)选取1998年发生并购的公司,采用EVA法研究其前后连续7年(1995~2001年)的数据,结论是总体上市公司并购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创造价值。虽然在并购当年业绩有所改善,但是这样的业绩不能得到保持,很快就会出现业绩下滑的情况。并购给目标公司股东创造的价值要高于为并购公司股东创造的价值[14]。宋秀珍等(2008)选取2003年深、沪两市发生并购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EVA法分析样本公司并购前一年(2002年)、并购当年(2003年)和并购后两年(2004年、2005年)的EVA值。结论是我国上市公司作为并购方实施并购活动的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并购对并购方的企业价值无显著影响,不仅没有带来明显的企业价值提升正效应,反而有价值毁损迹象[15]。

4 当前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4.1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存在缺陷

事件研究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事件窗口的时间区间过短,事件期和估计期相互重叠、收益率的计算未经挑选、样本的随机性未经检查、仅挑选显著性最大的事件期进行解释、事件日的选择不够准确以及检验统计量的选择没有考虑样本的特点等问题,因而用超额收益可以评价市场效率,但难以全面反映上市公司并购绩效。

(2)事件研究法的应用空间目前尚十分有限。该方法首先要求满足市场有效性的假设。一些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自1993年后基本达到弱式有效,但还没有达到半强式有效。更为严重的是早些年利用并购事件来操纵股价的行为成为中国股票市场公开的秘密,这更使得早期股价数据的有效性受到怀疑。会计指标法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1)业绩指标选取具有随意性易受到人为的操纵,而且多个指标之间相关性大,导致评价的重复。2)标本身也存在不足之处。如财务报表中长期用来评估企业业绩的指标—————税后净利润、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等,为没有扣除股本资本的成本(或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导致成本的计算不完全,无法判断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准确数量。EVA法存在两个缺陷:1)股权资本成本无法准确计算。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无法准确提供计量流通股综合资本成本的基础。2)对于税前利润的调整有着很大的争议,哪些项目该调整,哪些项目不该调整,仍然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4.2 绩效的评估多是侧重短期绩效,缺乏中长期跟踪研究

公司的并购是一种长期的经济活动,国内学者对并购绩效的考察由于受样本期间等的限制,只考察并购后2~3年的企业财务指标和资本市场表现,但事实上并购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很有可能超出3个会计期间,仅以3年以内的业绩状况来对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未免过于武断。

4.3 缺乏从企业并购动因与并购绩效关系上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系统地研究

并购动因是并购绩效产生的“推动力”。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对企业并购后的绩效进行评价,比较企业并购前后某些财务指标的变化,进而得出一些结论,没有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隐藏在大量购并活动之后的真实动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这些并购动因包括:获得协同效应、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获得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以及获取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收益等,在我国还存在特有的政府动机和买壳动机。不从每种动因产生的理论根据和实施条件上研究并购目标选择的侧重点,自然缺乏对企业并购绩效的探源性分析。

5 启示

5.1 关于上市公司并购成败的判断标准的思考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相当普遍,但是否存在判断公司并购成败的标准呢?笔者认为,判断公司并购成败的具体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笼统地讲,能达到“1+1〉2”的效果,充分利用并购后的资源,实现并购双方的双赢,就证明并购是成功的;如果并购方成功进入目标企业后不久,又正式退出或将目标企业清算,这种并购就是失败的。公司并购实质上包括收购和整合两个阶段,前者主要体现了并购成本的支付,而后者更多的是收益的表现。由于收购成本大多数在收购时就已经确定,因此并购成败的判断标准就主要取决于并购后的整合效益。并购后的整合效益,综合表现为并购后业绩的增长,如果只是两个原先单独运作的公司的收入叠加,业绩增长肯定不会发生。并购后的公司必须在挖掘协同效率方面做文章,这种协同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加以改造,从而实现其价值提升;二是并购形成的规模经济给并购方带来了成本节约。这两方面都依赖于行业和公司的特点所赋予的整合空间。

5.2 上市公司并购整合失败的原因思考

从国内的并购案例来看,大多数并购并不是因为企业未采取战略和战术方针而导致失败,而是因为没有正确地整合而失败。那么什么才是最为恰当地整合,或者说有效整合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着力思考的核心,我认为只有围绕并购价值提升的整合才是最为有效的整合。目前,国内上市公司对并购整合存在三点误区:

(1)对资本经营认识有误区。

一些企业十分热衷于通过资本运营手段获得超常收益,并把资本经营视做企业利润快速增长的惟一有效途径。于是作为资本经营的主要形式之一的并购自然受到这些企业的追捧,以至于不少上市公司热衷于制造“并购”概念或借并购之名来获取利益。由于一些企业满足于做并购的表面文章,而对通过加强并购管理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缺乏耐心,以致一些原本不错的优质资产在并购后由于管理不善而逐渐丧失了效力。

(2)对并购增值产生的源泉的认识存在误区。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10

关键词:并购动机;绩效影响;绩效分析

一、企业并购动机分析

(一)通过企业并购实现公司上市

随着经济下滑的压力增大,企业并购浪潮席卷而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并购实现上市的目的,并且可以迅速扩大资本规模,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

(二)通过兼并外国企业打开海外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中国许多行业的企业都出现了利润大幅度下滑的趋势,企业为了更好地发展和生存,不得不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在国内市场上许多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的,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同类型的企业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起步也比较晚,基本上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因此,很多国内的知名企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海外市场,通过兼并或者并购等形式实现扩大市场规模。企业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可以直接加入到国外市场,而且在文化及管理技术上也更容易融合,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投入,而且可以快速占领国际市场。

(三)通过收购相关产业完善核心产业链

目前,我国的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急需要升级,如何优化我国的产业链,形成我国核心产业链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收购相关产业,发展企业的核心产业链,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等费用。

二、并购对我国上市制造业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实证分析

1、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0年发生并购的上市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即2009~2012年的财务数据,对制造业企业并购引起企业在四年内的绩效变化作实证分析。

从并购类型来看,横向并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数量。从并购的行业来看,C7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发生横向合并和混合合并较多,C6金属、非金属行业发生纵向合并较多。

2、不同并购类型的绩效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的并购形式对企业绩效影响不同:横向并购形式下,企业的绩效在合并当年有下降趋势,并购后的两年内绩效趋向稳定,说明横向并购没有有效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在纵向并购形式下,并购前和并购当年的绩效没有太大变化,企业并购之后的两年,企业的绩效虽有波动,但都大于并购前企业的绩效。说明纵向合并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混合并购下,并购当年的绩效比并购前的绩效有所上升,但并购后的一年,企业的绩效显著下降,之后的第二年,企业的绩效又恢复并购前的水平。说明混合并购对制造业的绩效影响不够显著。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应当转变角色,由干预市场发展转变为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要简化行政流程,提高政府的形成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惠和便利的条件。并购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因此,政府应当把握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通过立法规范市场竞争的良好秩序。

2、关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企业的并购并非指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合并,而是牵涉到企业方方面面资源的合并,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业务活动。因此,企业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并购效益,而忽视了并购给企业带来的长期影响。

3、合理选择并购的方式、规模。上述实证分析证明并购形式对企业的绩效有显著性的影响。不同的行业和不同资产规模的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并购的方式和并购规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并购效率,避免盲目并购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4、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体系。并购方需要大量资金来完成企业并购,但是我国资本市场融资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大型并购案由于资金缺乏而搁置。因此,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融资体系,改善银行的信贷服务是提高我国企业并购绩效的关键环节。

5、规范并购市场,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规范企业并购市场秩序,停止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救助,使退出机制真正地发挥作用,停止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正确定价。

参考文献:

[1]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J].经济研究,1999,(9).

[3]余光,杨荣.企业并购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0,(7).

[4]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J].经济研究,2001,(1).

[5]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篇11

2004年,在深交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中小板上市公司正式走进了经济市场,目前,中小板企业已发展到了719家,这些企业大都处于成长期,规模小,创新性强,发展快。中小板上市公司也把企业发展战略放到并购这种模式上,加入了上市公司并购大军。针对这种并购高潮,我们思考企业采用并购方式来发展的战略给并购双方带来什么样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等问题。因此,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考察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能为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并购提供有效参考,也为公司在企业发展扩张以及并购决策上提供建议。

二、文献综述

由于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略有差异,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的是事件研究法,而我国则是会计研究法,但是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关于并购价值,学者们有针对性的选择了适当样本数量的并购事件,发现并购公司没有获得超常收益,被并购公司获得了超常收益。关于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学者们发现支付方式、行业相关性、股权结构、并购规模等因素对公司的并购绩效都会产生影响。

三、相关理论概述

任何事物的研究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在研究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之前我们首先对企业并购的主要动因理论进行必要的回顾。

1. 效率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司并购活动意味着潜在的效益,企业采取并购行为目的就是获得协同效应,即并购双方在经过并购重组以后获得的绩效是高于高于并购之前各自的绩效,即“1+1>2”的效益。该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企业并购活动能够带来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企业的并购重组能够带来协同效应,例如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

2. 信息假说及信号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发生公司并购活动以后,市场会对被并购公司进行价值重估,表现方式有:一,并购活动的发生就会暗示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市场就会对它进行重新估价;二,被并购公司受到并购要约的影响,管理层自己就会重新估计自己的价值。

该理论衍生出信号理论,被并购公司受到收购要约,就意味着该公司具有潜在价值或者企业将会获得大量的现金流。

四、中小板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考察中小板市场上发生的并购事件,发现同一类型的并购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并购效果。受到资料来源、数据获得等方面的限制,在参考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对以下几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

1. 行业相关性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企业并购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公司就会形成不同的交易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就影响到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的并购绩效。支付方式一般有有现金支付、股权支付以及杠杆支付等。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限制以及企业的融资习惯,目前国内采取的主要是现金支付,很多学者认为,现金支付能够向市场传递一种信号,即企业有很大的资金后盾,企业资金运转良好,市场就会认为被并购公司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如果公司采用股票支付等方式进行支付,就会传递一种不好的信号,并购公司的价值就会被低估。

2. 股权结构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股权结构主要是指在公司的总股本中,各种不同性质的股份在总股本中的比例关系。股权结构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结构,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公司的价值对股东来说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股东的利益直接与公司的绩效挂钩,股东们往往就会更有动力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持有不同性质股份的股东就代表了不同的权益,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公司的运营,对公司的并购绩效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适当的股权集中度能够对公司的有效运营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适当的股权集中度对于企业的管理层具有一定的监督效果,减少投机行为。

3. 交易的相对规模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交易的相对规模指并购的交易金额和并购公司或者被并购公司的总资本的比例关系,该比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并购公司的并购成本,并购交易规模的不同,直接导致着公司在并购以后对资源的整合能力的驾驭,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并购绩效。

4. 主并购公司并购前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

关于企业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在优势资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企业通过适当的途径从外部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某种特殊的资源,常用的方式就是并购。两者比较而言后者用时短,利用效率高以及成本低。并购活动中,一般都是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转移到了被并购企业,在整合过程中,并购企业就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核心竞争力转移到被并购企业,提高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影响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有很多,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发现,并购的支付方式、相关并购、流通股的数量、并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并购绩效呈正相关的关系,股权集中度、交易的相对规模与公司并购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秋儿.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综述[J].商场现代化,2010(12).

[2]席鑫,谌昕.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上一篇:超声波辅助提取下一篇:房价走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