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运动(共10篇)
高校太极运动 篇1
太极运动是一种身体文化教育,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需要学生了解到太极运动的内在文化精神,并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因此如何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讨论在教育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而目前,大多数高校所组织的太极运动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显得更为迫切。
1 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是太极运动的发源地,历来都非常注重对太极运动的传承和发扬。近几年来,经过我国政府和从事太极运动人们的努力,已经成功将太极运动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并作为一项世界性的健身运动在全球各地发展起来。值得称道的是,我国海南省三亚市于2001年3月举办了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在此次大会中,我们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太极运动爱好者的精彩表现。当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不可落人之后,在推动太极运动传播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对太极运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更为必要。
其次太极运动不同于其他的运动项目,它的锻炼目的不仅仅在于强身健体,更多的是从太极运动和谐为美的学习中感悟人生,提高审美情绪增进道德修养。目前,高校大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认知还没有上升到人生这一深层含义,很多学生的学习只做到形似而非神似,这样一来,太极运动的教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把太极运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习,也是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的需求。
最后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高校体育改革的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心的全面发展才是一个人的健康生活的最基本要求。我国在体育教育方面始终倡导“健康第一、强身育人”的方针,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也是促进高校体育制度改革的基本途径之一,把太极运动课程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摆脱形式化教学,做到真正的教育育人。
1.2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意义
在传统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模式下,首先学生在这一类运动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仅仅把它当作平时简单的身体锻炼来看待,缺乏对太极运动的深层探究和学习,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只知其名,却难以道出学习这种运动的深层意义。可以说,太极运动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成果,具有“崇德尚礼、修身养性、强体娱性”等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在现阶段依旧承载着本民族的深厚文化精神。太极运动课程化能够提高大学生对这种运动的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对太极运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太极运动技能的提升以及美德的培育,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具有指导意义,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太极运动爱好者,并继续发扬太极运动,并推动世界太极运动事业的进步。
2 高校太极运动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的高校太极运动教学都具有有形无神的弊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套路式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的大都只是学生是否会做动作了,却忽视了学生是否领会了太极运动的精神。再者,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高,在教学中缺乏详细专业的技术指导,造成了高校太极运动教学低水平化。太极运动的要点是平心静气、以柔克刚、气沉丹田、重在内壮,在太极运动的训练就是将这几点带入到其中“以意引气”,而现实教学中都忽视了这些学习要领,导致太极运动的训练缺少韵和之感。另外缺乏意念引导动作练习,太极运动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动作,自主学习并激发灵感,让意念贯穿于整套动作中,然而高校教学中,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念,导致太极运动的学习遇到很大阻碍。
3 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的途径
3.1 设计科学的太极运动课程化模式
太极运动课程化即是将太极运动发展为一门独立的体育学科,让学生在专业而又系统的教学模式下,把握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的前提下,再进行学习。太极运动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技术、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教学内容下都包含普修和专修两类教学方式。太极理论课程专修应包括太极运动的经典要论学习、训练手段与原则、技术分析与研究等,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表演与竞赛、锻炼常识和发展概述等;太极技术技能课程专修包括太极运动的竞赛套路选修和传统套路选修、各种活步推手和太极散手训练,普修课程包括太极运动的基本手型、步型训练和简化套路、柔身协调功法训练等。将太极运动的课程教学统分为以上几种类型,加深学生对太极运动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兴趣,更利于太极运动在高校学生中的深入发展。并且系统的学习太极运动的理论知识,了解训练太极运动的基本理念,更有利于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培养出更多的太极运动人才。
3.2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手段
(1)从松柔技术着手,培养动作的协调。
太极运动一般以柔性之美著称,一套太极运动注重的便是肢体的柔软和协调。不少初学者往往领悟不了以柔克刚的运动内涵,做出的动作不太协调更缺少太极运动应有的和谐韵味。“柔身协调缠丝功法”是太极运动的入门教学方法,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将身体的各个关节部分打通并联合起来,让每一套动作都能按照顺序从身体各个部位柔和的表现出来,协调和多方位的缠丝练习。老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将每个动作分解开,对动作要领加以指导特别是某一关节部位的练习,协同发劲、化劲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然后还要将分解后的动作再接连起来,组成一连串和谐优美的动作。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柔身协调能力,也可以使用不同节奏的音乐带入学生的情绪,提高身体韵律感找到太极运动柔和的要点。
(2)太极运动课程教学同步。
太极运动学习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与用,一般步骤都是学习新的理论,再加以吸收并运用。为提高太极运动教学效果可以采取边教套路边教推手的方法,让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太极运动每一套动作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运动的过程中感悟不同动作的要领以及运动过程的感觉。太极运动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是它更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将每一步动作顺利的串联起来,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学习体验就说明学到了太极运动的精髓。
(3)组合桩功,提升内劲。
太极运动重在韵和,韵和的体现在于“功力”的训练,站桩是功力训练中主要的途径,站桩的训练可以用来集聚身体的内劲,达到增强功力的效果。其中组合桩的训练方法更契合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即有效又有趣味,然后结合一些简单的基本架势进行学习和感悟,比如在训练中将野马分鬃的招式重复不断练习,就会慢慢找到发力的关键点结合内力打出具有神韵的太极运动。
3.3 发挥高校教学条件优势
高校是专业人才、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汇聚地,其中大学生作为一群优秀的可供开发的人力资源,为太极运动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是日后推动太极运动继续发展的主要力量。比如高校可利用电教手段,多方引进优秀的关于太极运动的教学方式,并要求学生通过观看专家教学视频或者是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改善传统的太极运动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太极运动的学习。另外,高校也具备组织太极运动学习团体的条件,建立一个太极运动兴趣社团或是研讨会,通过社团内部的学习,推动太极运动在大学生中的传播与学习。
3.4 培训专业的教学人才
教学人才在太极运动的传播与教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事太极运动的教学人才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学习太极运动的效果。因此,高校在实行太极运动课程化的前提便是聘用高资质的教学人员,或者培训本校的教学人员以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让学生在能够在正确且专业的教学指导下学习太极运动。
4 结语
上述可见,推动高校太极运动课程化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太极运动技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需要,同时也希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出和谐、积极的人生态度。另外,希望上文对太极运动课程化途径的一些探讨能够给高校体育教育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张永刚.精品课建设背景下太极运动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4):64-65,83.
[2]霍东.浅析高校开展太极拳教学的现状[J].武魂,2013(6):29.
[3]薛海涛,李小妮.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陕西高校的开展现状与推广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5):121-122.
[4]李应博.武汉地区大学生推广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 3(4):11-16.
太极拳是科学的长寿运动 篇2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而生命应以延年益寿为最具现实意义。长寿要求坚持轻松、愉快、缓慢而又连续的运动。太极拳正是这种科学的健身运动。
生命有长有短,只有运动得体适度,才可使生命延长至正常寿命:反之则会加速肌肉和肌腱的老化,甚至造成人体器官、骨骼和软组织的损伤。机器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一定会缩短使用期限;而人体长期从事紧张、激烈的劳动或体育活动也会伤元气,俗称“积劳成疾”。而太极拳运动则要求身体中正安舒,用意不用力,呼吸缓、匀、细、长、深、足,动作柔和而拧转,这些运动方式都有效地调整人体生理和心理机制,从而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不断增长内劲,促进健康。故太极拳以形象放松且能调身、调息、调心进而使人延年益寿著称于世。
调心养性延缓衰老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华山医院范振华教授和医疗体育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们,把70至80岁的老人分成因患有种种疾病而坚持练太极拳的和身体健康而不练太极拳的两组,对其进行各种器官功能的对比检测。结果证明,坚持练太极拳的老人,其器官功能的衰退能延缓10至20年。他们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公布了一项科研成果,证明了坚持习练太极拳的人,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来延缓其脑下垂体的衰老。脑下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素、促肾上腺素等,从而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坚持习练太极拳,能很好地调整人体内分泌,无疑则可延缓人体功能退变的进程。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外表的衰老,其实人体是一个整体,衰老也是由里及表的,内在各器官功能的衰退要比表面的衰老来得早。影响大,而练太极拳正能够延缓人体各器官乃至关节肌肤的退变。
调和脏腑根治慢疾
各类慢性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而太极拳是医治慢性病的特效药。早在上世纪30年代,太极拳就被誉为是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特效药”。实践证明,它还是医治神经衰弱、肠胃炎、痔疮、遗精等病症。以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什么?这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有关:
1.以腰为主宰,拧腰转体推动一切姿势,对治病强身作用极大。
太极拳的千姿百态,均是以腰为主宰、为转轴带动上下肢运动的各种柔和优美的姿势。从祖国医学来看,腰围一周正是奇经八脉之一的带脉之所在,而十二经脉和奇经中其他七脉(二维、二乔、冲、任、督)都为纵向行走,并与带脉交错。《素问·瘘论》中说:“带脉不引,足瘘不用。”可知带脉受损则出现腰下各症,主要是下腹部的妇科诸症,还包括男女生殖、泌尿系统等症。《难经》杨玄操注:“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柔和也。”所以作为技击妙用的太极拳转腰动作,不但能增长内劲,而且在转腰过程中对带脉进行了自我按摩,使带脉强盛,促使诸脉畅通,使练拳者得到祛病健体的乐趣。
再说,腰部又是人的丹田所在之处,这里是人的生命之门,是人的元气或者说是精气产生之地。这里有气海穴、关元穴、命门穴、肾腧穴等,很清楚地告诉人们带脉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由于转腰可使人的内脏如拧毛巾似地正反拧,达到加强脏腑蠕动和活血化瘀的目的,这是其他运动所不能媲美的。
2.太极拳是自我按摩调整的健身运动。
凡因病而持之以恒地进行太极拳锻炼的人,无不从中获益,许多人不仅奇迹般地治好了病,而且身体越练越强壮,我本人便是一鲜活的例子。
太极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特点,使锻炼有素者练半个小时拳就会使身体各部都得到半小时的自我按摩,因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螺旋式圆形动作,使全身各部组织向前一节催一节、向后一节拖一节地做节节贯穿的运动,使全身各个关节得到多方位的、大幅度的柔和运动,从而使肌肉匀称丰满、柔韧而富有弹性。太极拳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全身运动。它要求“五弓合一,五弓齐发”的身弓开合,促使气敛脊骨通三关,同时气归丹田通三焦,使五脏六腑得到调和,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四肢的开合,促使大小关节更加灵活,肌肉肌腱软组织更有弹性更健壮,从而延缓退行性病变。
3.太极拳运动的逆腹式呼吸促使呼吸效率提高。
太极拳的呼吸特点是缓、匀、细、长、深、足。在练的过程中始终是“胸宽腹实”,有心旷神怡的舒适感,并且自然地形成了逆腹式呼吸,使肺泡充分得到吐纳。人体肺泡数目很多,总面积可达50至100平方米。逆腹式呼吸可加强肺泡的压力,同时由于呼吸缓慢深长,使在呼吸过程中的“死腔”相对减小,使人最大幅度地摄人氧气,这样就有条件把体内的脂肪转换成糖分消耗掉.从而加强人体的脂肪代谢,起到减肥健美的作用。另外,太极拳是一个对拉拔长的运动,使肌肉和肌腱不断地拉长而增加弹性,从而达到“宁要筋长一分,不要肉长一寸”的减肥健身的功效。
4.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思维活动使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得到加强,有效地抑制各种病灶,起着治病强身的作用。
由于太极拳有八十多种姿势,且安排得紧凑,有四十多种不同招数,其技击性原理很强,它又是在轻松、愉快的意念指导下完成千姿百态的动作,所以能有效地全面加强对大脑皮层的良性刺激,从而有效地抑制大脑皮层产生的病灶,加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及早祛除疾病。
正因为在太极拳练习中需精神贯注,目光灵活有神,又要兼顾上下左右,指引一举一动,从而使神经系统得到良好训练。人体的神经系统是十分复杂的,多种多样的活动是依赖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来调节的,太极拳的“心静用意”的缓慢练法,使全身动作连绵不断,也训练了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由于太极拳运动增加了血液中的含氧量,使大脑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来促进细胞的生长。同时用意放松、缓慢、连续的对称动作在运动中增大了大脑的血流量。这些都充分激发了右半脑在工作学习中的协调。在练拳过程中大脑有张有弛,使大脑消除疲劳,进入放松状态,有利于大脑自身的保养,能达到聪脑益智的功效。
舒经活络平衡阴阳
太极拳不仅是医治慢性病的“特效药”。它还是舒经活络、平衡阴阳的体育运动。
太极拳运动,要求松缓连贯、用意不用力,能舒张血管、加强血液循环,减轻心脏和血管运动强度,有助于心血管的保养,避免冠心病的复发。练太极拳时,每完成一个动作或一次吐纳,都会使气(内劲)从手三阳经沿督脉和足三阳经运至足,再从足三阴经沿任脉和手三阴经运至手,或逆行一周。这个过程贯穿着意领气,气领劲,气沉丹田,直至涌泉,劲贯四梢。中医学认为气助血行,浊气下降,清气上升,是健
康的标志。上述过程正是从“其根在脚”到“形于手指”的过程。这其中还有一个逢左必右,逢前必后,逢上必下的要求,正是经络通畅、气血盛行、阴阳平衡的过程。
再以足尖、足跟点地为例。当足尖点地时。肝经的大敦穴和脾经的隐白穴首先受压,有助于健肝、防治肝病和防治妇科病。足跟点地则促使乔脉畅通,而乔脉是肾经和膀胱经的分支,从而带动肾经和膀胱经的活血化瘀。祖国医学理论离不开阴阳、营卫、虚实的辨证道理。太极拳运动自始至终总处在阴阳、营卫、虚实的变化之中,这是太极拳能治病强身的中医理论依据,故打拳过程中会有麻胀流水感和腹鸣得气感,使全身里外都达到活血化瘀、经络畅通、治病强身的目的。
老幼皆宜可伴终生
从各种运动能够习练的时间来看,太极拳陪伴人们的锻炼时间最长。差不多所有体育运动都受年龄的限制而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太极拳不同,男女老幼、身强体弱者都适宜,又安全又不会出偏差。若能从儿童时期就学会,则可以一直伴随终生,并且会越练兴趣越大,情绪越高,功夫越深。
拳催我健我助人康
我从患有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十多种慢性病到恢复健康,完全受益于太极拳。我的这段经历,日本东京出版的《太极》及《武林》杂志均做过报道。
大概自己曾是一个病号的缘故,对于有病痛的其他人有着不一般的特殊感情,15年来,我用太极功夫给上万人(包括海外同胞及外国友人)推拿点穴治过病,并且疗效显著。其患有的病症有面瘫、中风后遗症、慢性结肠炎、妇科病等,特别多的病症还有颈、肩、腰、腿痛等。
由于太极拳本身就是一种高级气功,因此,用太极功夫推拿点穴治疗,具有独特的渗透性,可以有比针灸强得多的“得气感”,而无创伤,疗效明显,深受病人的欢迎。用太极功夫治病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创举,它以不吃药、不打针、无创伤、无感染、疗效显著而著称于世,这是太极拳为人类治病强身的一大贡献。
高校太极运动 篇3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研究表明太极推手运动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在我国高校规模发展中,专业场地与器材不足越来越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给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带来了较大冲击,连续几年大学生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 大学生体质在下降,这些都表明现行高校体育课堂需要改革。这无疑给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程带来生机。高校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是完全可行的。
1太极推手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有着非常的意义。特别是民族文化更是如。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如此。它流传之久,影响之广。在历史的变迁及前进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其发展至今已经有着自己民族的魂。尽管中国武术有着居多的门派和众多武术套路、内涵、外型等等,但太极推手运动便是其中演变的一个缩影。
太极推手从形式上一般可分为原地推手和移动推手两种,现今高校推行太极推手,是将两种人或者不同性格的人,利用运动的形式有机的结合,在锻炼中相互交融,手推力抗,起到健身的一种运动形式。它具有现代体育的特点。是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科学的转换一个代表。其具体有流派形式表现、运动技术特点表现、发展趋势表现、融入现代社会困境表现。
1.1流派表现
任何一种运动发展或者流传都有着流派形式表现,就像现代商品的品牌一样,虽然是同一种商品,品牌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太极推手运动也是如此,太极推手运动流派比较多,特点也各异。其主要有陈式太极推手、杨式太极推手、吴式太极推手、孙式太极推手、武式太极推手等几大流派。各个流派所表现的重点不同, 如陈式太极推手注重脚、关节;杨式以发力为主;吴式以柔化为主等。这些流派表现都显示出其博大精深文化内涵。
1.2技术特点表现
任何一种运动都有着自己技术特点。有着自生力学原理,和生物学原理,太极推手运动也是如此。太极推手运动形式主要有: “掤”, 用上肢, 下肢, 结合力学 原理及人 体构造构 成稳定支 点 ; “捋”,顺势向侧方或向后牵引;“挤”,向前挤压,逼迫;“按”,向下、 向前推按;“采”,向下牵引;横向分化或进击对方;“肘”,用前臂旋转或肘关节制约、攻击对方;“靠”,以肩、背挤压。推手时,两人手臂相搭,按着一定的程序互相推挽,周而复始,俗称“打轮”。在“打轮” 过程中,双方力争牵制对方,使其失去平衡,进而趁势将对方发放出去。技术高超者能使对方双脚腾空,掷跌于地,自己却安稳自若。 推手双方必须保持手臂沾连不脱,在互相黏随的运转中动摇对方的重心。推手禁用腿法,也不准使用摔跤、擒拿、击打等方法。这一运动过程与其他武术项目是截然不同的,太极推手运动它是一种哲学思想的演绎,重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重在粘接, 对抗,又不分离,在平衡中,相互制约。
1.3发展趋势表现
太极推手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赋予哲学思想,结合科学身体运动,是太极推手发展的趋势。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人思想,身体相结合,逐步实现教育功能,健身功能是太极推手走向世界的法宝。
1.4融入现代困境表现
第一,高等教育改革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对体育教学法规落实不够彻底,或者执行中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经费严重投入不足,这些都影响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中推行。第二,高校规模化发展后, 高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太极推手运动师资不足,或者不专业,一定程度上影响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中推行。第三,太极推手运动竞技制度不完善,给现今重竞技轻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学潜规则,提供了托词。第四,太极推手运动的文化内涵释放需要一定领悟时间,这给当今快节奏生活高校推行太极推手运动的推行带来一定的障碍。第五,运动场地与器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的推行。
2高校体育中开展太极推手运动是可行
2.1太极推手功能符合大学体育课程要求
首先,健身功能。参与太极推手运动,在提高身体机能方面有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那些用脑比较多的,更是如此。实践表明经常参与太极推手运动的人,在身体素质提高比较显著,如反应能力, 灵敏、速度、力量、柔韧等素质。在很多地方,特别是一些武术之乡, 太极推手运动与太极拳运动一样广泛流传,主要是因为其健身功能明显,且老少皆宜,易于开展。其次,文化功能。太极推手的历史渊源及流派学说,都是太极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历史变迁中表现出韧性,及沉淀的民族文化,都能够显示太极文化强大的生命力。最后,教育功能。太极推手哲学内涵包含居多道理,对当今的大学生有着教育功能。比如,以退制进,对很多大学生面对人生中实际困难时有很大启发作用。诸如以上几个方面的体现,太极推手完全符合大学体育教材的需求。
2.2太极推手为高校体育改革的选课模式提供便利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当前具体体现是选课模式,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的一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太极推手无疑给这一模式增加了选课的条件。而另一方面,当前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不怎么爱剧烈运动,显然太极推手是他们的不错选择,事实也证明了很多学生参与太极推手学习后,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是符合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的。
2.3现行高校满足太极推手开课要求
首先,太极推手对场地要求不是很高,一般体育场地都能够满足其要求。虽然现在的高校存在专业场地器材的不足,但是必要运动场地还是有的,再加上一些硬化的简易场地是能够满足当前太极推手运动开展的条件的。况且,现在的高校逐步在加大相关方面的投入,所以在高校推行太极推手运动的场地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其次,太极推手运动老少皆宜,给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提供“再就业” 的方向。高校体育教师的老龄化也是不真的事实,按照现行高校人事制度,这些教师要想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必须寻找出路,而太极推手运动正好适合他们提供了新的教学项目,这也正符合高校体育教师一专多能历史转型。显然可以看出,太极推手在高校中推行也是高校的需求。
3建议与措施
3.1加强管理,落实保障高校体育教学时间,为太极推手运动走进课堂提供时间保障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有待完善,很多高校体育法规都没有落实或者落实不完善,这显然对高校推进太极推手运动带来了困然。特别是民办高校表现尤为突出。很多高校节约成本,压缩体育课程时间,对选课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无疑给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课堂制造了障碍。
3.2加大宣传,为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课堂提供文化氛围
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太极推手的文化的理解在高校的传播不够广泛,这显然是学生对太极推手运动理解不够,或者根本不了解,所以只有加大太极推手运动文化的宣传,使大学生充分理解太极推手运动文化,明白其中奥妙,体会其中内涵,把它运用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去,才能够使太极推手运动走向高校课堂。
3.3勇于创新,为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课堂,融入高校提供可能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动力,太极推手的教学也必须创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服务学生的成长, 科学的实践,让太极推手走进高校提供可能。
3.4培养太极推手运动教学骨干,为太极推手走进高校课堂提供技术支持
任何一项运动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培养一批优秀的太极推手教学骨干是必走之路。高校体育教师运动基础给太极推手运动技术骨干的培养提供了便利。再加上高校的集体备课制度,外派学习的制度都是培养太极推手运动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
3.5建立联赛制度,为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课堂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赛事营销是体育项目蓬勃发展所走的必由之路。建立科学太极推手运动的联赛制度,是提高太极推手运动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太极推手运动才可以持续发展。当然联赛制度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我们必须科学的规划,利用现有联赛制度经验,逐步壮大。
3.6成立科研协会,研究太极推手的内涵,太极推手走进高校课堂提供科学保障
加强科研指导是太极推手运动走向课堂的重要手段。太极推手运动的内涵与大学体育教学相结合、太极推手运动的内涵与国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太极推手运动与中国梦的实现相结合等等居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的,如果很好将这些实际问题研究透了,太极推手运动全面走进高校课堂指日可待了。
4结论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文化输出的途径越来越多。 中国武术作为重要文化输出项目,在世界的影响力逐步加大。太极推手运动在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其揉性、其刚性、其韧性代表中华民族的内涵,其蕴含的哲学原理更是被视为最具代表性的世界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而在我国,高校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地方,在推广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教育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中推行太极推手显然是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不断要学习太极推手的身架及招式,更要学习它的魂。
摘要:太极推手运动是一项有着浓厚中华武术文化底蕴体育运动。具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现代功能。其原理蕴含哲学道理深刻。该本文运用查阅资料法,综合分析法探究了太极推手运动流派历史,发展趋势,及现代太极推手运动所遇困境,研究太极推手运动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可行性,指出了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体育课开展不但有利于促进太极推手运动的推广,而且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并对太极推手运动在高校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与措施。
高校太极运动 篇4
【关键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索有关太极拳、运动损伤等相关文献,查询《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书籍,为本文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及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
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调查问卷并收回。发放40份,回收4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7份,有效率为92.5%。3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只有4名运动员没有过运动损伤的经历,占总数的11%。其余的33名运动员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占总数的89%。专家问卷发放8份,回收8份,全部有效,回收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调查所得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归纳,作出分析。
太极拳运动起源于明末清初,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保健养生的重要手段。太极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形势下的推广具有很大意义,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以及太极拳本身丰富的内涵、良好的健身益智效果、优美的动作,同时,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群众不断了解和喜爱太极拳。竞技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分支,竞技运动员在练习中,由于对太极拳运动特点不了解、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不得当、准备活动不充分等一些原因造成运动的损伤,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如何避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避免运动损伤已成为相关人士关注的焦点。
二、结论与分析
1研究对象运动技术水平情况分析
本文对北京体育大学20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和上海体育学院1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共37名竞技太极拳运动员的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武英级运动员占32.4%,一级武士运动员占48.6%,二级武士运动员占18.9%。
2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次数共计64次。其中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类型分别是:关节韧带损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8.1%,软组织挫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1.9%,韧带拉伤占损伤发生率的20.3%。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的类型分别是:关节损伤、软组织挫伤、韧带拉伤
关节损伤居于第一位,关节损伤是指由于该关节活动度异常、关节面位置发生改变,导致周围组织受到挤压而出现局部疼痛的现象。关节损伤主要由于在外力作用下,关节突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容易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撕裂。在长期的竞技太极拳套路训练中,完成难度动作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如在起跳后完成难度动作落地时单腿支撑不稳,关节超过正常活动范围就容易导致运动损伤。
软组织挫伤居于第二位,软组织挫伤是指肌体皮下软组织遭受钝性暴力的直接作用而导致的闭合性损伤。主要是因为长期练习竞技太极拳套路时,做各种高难度动作中,错误的落地方式引起的。
韧带损伤局于第三位,韧带损伤是指当撞击力超过韧带的承受力水平,导致的闭合性损伤。当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在完成某一动作时,外力超过关节承受能力,产生非生理性活动,导韧带被牵拉而超过其耐受力时容易会发生损伤。
3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调查数据得出,竞技太极拳常见的运动损伤的部位按损伤发生率的排序如下:膝关节,踝关节,腰、髋部,大腿,肘关节,手臂,胸、腹部,头部,颈部,手腕,小腿,手指、脚趾,肩关节。其中最常见的4种运动损伤部位分别是:膝关节的损伤次数最多,占损伤发生率的46.4%,其次是踝关节,占损伤发生率的占总19.6%,而后是腰、髋部,占损伤发生率的14.3%。
研究发现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最常见的3种运动损伤部位分别是:膝关节,踝关节和腰、髋部。其中,膝关节损伤在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中占损伤百分比最高,由于竞技太极拳动作要求膝关节始终处于屈曲半蹲状态,膝关节在屈曲状态下支撑全身的重量并完成全部动作时,它的负重量比膝关节直立时的负荷大,易产生疲劳导致相关损伤发。另外,身体姿势不正确,下肢肌力不足,重心降得过低,都会加大对膝关节的压力,从而引发膝关节损伤。
踝关节损伤在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中所占百分比仅次于膝关节,竞技太极拳运动中常用到跳跃动作,而跳跃动作本身对技术要求高且难度较大。如果腾空落地时重心不稳定,会使得着力点偏差失去平衡,从而导致踝关节损伤。
腰、髋部损伤居于损伤发生率的第三位,竞技太极拳套路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对腰、髋部的要求较高,动作较难掌握,容易用力不当。如旋子、涮腰、腾空转体等动作就很容易导致相关运动损伤;再加上如果腰和髋的力量相对薄弱,腰和髋在运动训练中承受的负荷过重,也容易致伤。
另外,在竞技太极拳套路中各种提膝独立动作的腾空和着地,都是借助关节的屈伸或韧带的伸缩来发力或缓冲,使得膝关节、踝关节、腰、髋关节承受了过多的硬性牵拉、挤压,导致局部负担过大,如果不注重训练后的拉伸放松,久而久之容易发生劳损性损伤。
4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分析
调查数据得出,竞技太极拳运动损伤的致伤因素居前4位的分别是:局部负荷过重、技术要领不正确、运动强度过大、运动疲劳。其中,局部负荷过重占损伤发生率的18.2%,技术要领不正确占损伤发生率的15.6%,运动强度过大占损伤发生率的13%,运动疲劳占损伤发生率的7.8%。自我保护意识差、伤后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积极调整分别占损伤发生率的6.5%、65%;准备活动不合理、身体素质因素、带伤训练和比赛分别占总数的5.2%、5.2%、5.2%;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强忍训练、场地器械和恢复的时间及措施安排不合理分别3.9%、3.9%、26%。此外,体力不佳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运动损伤分别占总数的1.3%、2.6%。
局部负担过重,竞技武术套路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对武术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竞技太极拳运动员把大多数精力花在难度上,运动员为追求单个动作完美的片面训练方法,导致关节局部负担量过大、超过承受能力,从而引起了运动损伤。
技术要领不正确,竞技太极拳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技术要领掌握较困难。从生理学角度上看,当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均衡,分化抑制的能力较差时,运动员学习动作往往较难掌握,容易发生各种错误动作而造成损伤。错误动作违反了人体本身的结构特点和各器官系统的活动规律,从而引起相关损伤。
运动强度过大,运动负荷安排不当,尤其是运动量过于集中,局部关节运动强度过大,神经、肌肉系统疲劳,容易引起运动员在训练中发生损伤。
运动疲劳,竞技太极拳运动要求运动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刚中有柔、动中有静、变化莫测地高难度动作。运动员在训练中大强度地练习高难度动作,再加上训练后机体得不到很好的恢复,长期处于这样疲劳状态下进行训练,就容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三、避免运动损伤的建议
1加强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和理解
对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首先要加强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损伤防范意识,其次从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类型和运动损伤的原因等方面出发,针对性的对运动损伤进行预防,从而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率,提高运动的质量和成绩,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年限。
2重视运动技术的分析和研究
正确技术动作的掌握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在运动员学习新的难度动作时,在技术要领不清,动作不正确时,就违反了身体结构与机能特点,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练在教学时应合理运用正确地技术动作和准确地语言进行教学,同时学生也要认真地学习正确的技术动作和理解动作的内涵,这样不仅能有效、经济地完成专项技术,而且可以降低运动损伤。
3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训练计划的制定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存在主观性、盲目性。训练内容及负荷的制定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符合训练者的实际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时练习强度增大时就应缩短练习时间,当练习时间延长时就要降低负荷强度。要防止局部负荷过重,避免过度的练习,也要加强运动员的防范意识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4加强身体全面训练和易伤部位的力量练习
重视身体全面训练,提高各方面身体素质也是预防损伤的一个重要途径。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应加强全面的力量训练,增强专业身体素质,尤其是易受伤的部位,更应进行专门性、全面性的力量强化训练。发展各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练习,以增强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稳定性,特别是参与专项技术动作的小肌肉群加强练习,提高身体各部位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
5加强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的充分性
高校太极运动 篇5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一种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规范学生道德水准、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审美价值、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1]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和锻炼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课程所带来的文化知识,它是人身体力行所得出的一种行为文化,是学校在广大师生的参与和配合下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沉淀下来。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文化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有组织的安排,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到两项自身喜爱的运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2.2 健身娱乐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每一名学生,一方面它促使学生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通过体育活动来改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达到健身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找到运动的乐趣及身心放松的快感,来缓解学习的烦恼及紧张的心灵压力,还能通过开展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突出的体育活动来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缩小他们的距离。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们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2 . 3 提高体育欣赏的功能
随着国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显著提高,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层出不穷,并不一味的要求其竞技水平,而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美自古以来就与体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激情四射的球类运动、青春勃发的体育舞蹈、嘻哈搞笑的街舞、动力十足的啦啦操、张弛有度的太极操等成为了老师与学生热衷向往的运动,他们在感受体育给他们带来健康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2 . 4 传承体育文化的功能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和建设者,他们肩负着体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责任。每个体育项目的产生都有它历史渊源,是古时候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开创出的运动方式,代表着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历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有着组织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传授体育文化知识的义务,使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运动。
3 太极拳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太极拳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健身、养身、修身于一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太极、阴阳、八卦等为拳理阐释符号,以套路运动、竞技运动为表现形式,以强身技击为核心,以追求天人和谐为价值导向,讲究呼吸运气、导引吐纳,注重阴阳相调、动静相合,具有修身养性、娱乐表演、技击防身等功能。[2]同时,太极拳运动的开展不分男女老少、高矮胖瘦,也不受场地及天气的限制,所以它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有力支柱。
3 . 1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强身健体的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从肌肉到骨骼,从内脏各器官到神经系统都需要相应而适当的锻炼才能健康地发育。太极拳是一项内外兼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武术运动。它在练习时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开合,稳健的步法、轻灵的身体、灵活多变的手法和曲线 式的弧线动 作使全身 肌肉群和肌 肉纤维都 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的缠绕绞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而且一招一式的过渡又比较缓慢,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因此,骨髓和关节受到了特殊的锻炼,促进了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骨质的坚固性,而且能增强韧带的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肌肉的协调性等;[4]太极拳运动的好处还在于可以让运动 者根据身体 的条件及 当时的情况 进行运动 负荷的调节,降低重心可以 增加运动负 荷量,提高重心可以减 少运动负荷量;最后、太极拳运动不受男女、老少、场地、天气的限制。通过种种因素的考虑,发现太极拳运动可以有效的保证运动者进行长期的、有效的运动锻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3 . 2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的影响
太极拳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为基础的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无过不及的“中庸”为体,以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随屈就伸、沾连粘随的“无为”为用等,彰显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质。[3]同时,太极拳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价值观,充分体现着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的价值理念,追求以意 识引导行 动,意动形随;讲究“以心 行气 ,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和谐统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阶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他们要面临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家庭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学校学习的压力,种种压力迫使学校中出现了一些诸如“马加爵”等心理扭曲的人。太极拳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学生带入物我一体,物我两忘的境地。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熏陶中,感悟人生,学会规范行为,控制自我情感,最终实现教育他们做事把握分寸、不过不及、克己正身、谦恭礼让、改善性情、涵养道德情操的目的。[5]所以,太极拳运动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部分,可以使学生感悟人生真谛,创造美好未来。
3 . 3 太极拳运动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价值的影响
太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结晶,太极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是传统太极文化哲理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之一,它汇集了我国古代保健体操的精华,是一项宝贵的民族遗产。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猛烈冲击,不同程度的被“异化”或“西化”。太极拳在我国不仅仅是一项运动项目,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承载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6]。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是人才培养的聚集地,太极拳运动进入校园,在优秀的教师队伍的研发下和具有创新发展精神的大学生的推动下,高校不仅可以保护太极拳,传播太极拳,更能将太极拳发扬光大。
4 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文化多维化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育人环境和办学效益,更是高校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分支。而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它具有博大精神的思想体系和健体养生的运动价值,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加强人格培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还能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终 身体育的习惯。总之, 在高校发展和传播 太极拳,建构和加强科学合理、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注重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太极拳运动应当成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着力点。该文从太极拳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两者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太极拳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其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太极拳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校园体育文化形式,不仅能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且对促进整个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太极运动 篇6
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其无以伦比的完美落下帷幕已经快两年了。然而奥运会开幕式中那段4分多钟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氛围下由2008名拳者形成的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巨大圆阵以其静若止水、动若迅雷、声威震天、变幻莫测的太极拳表演令人难以忘怀。它不仅给我们视觉上极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奥运会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太极拳神功的独特魅力以及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诠释着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在进入后奥运时期的今天,全球必将会再次掀起习练太极拳的热潮。作为进行文化与健康教育的重地——学校,有责任借奥运的东风,将太极拳这一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光大。鉴于学校教育的现状,学校的相关教育者必须做出理性的思考与决策,才能使太极拳为全人类、全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后奥运时期全国发展太极拳运动特别是在高校借奥运会的东风开展太极拳运动的策略加以阐述。
3 讨论
3.1 奥运遗产
奥运遗产是指奥利匹克运动会这种世界性的文化活动,在其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有形物质遗产和无形的精神遗产的总和。2008年奥运会,鲜艳的五星红旗51次在国歌声中高高飘扬在奥运赛场上,让无数的中国人深深的感受到了民族强盛的荣耀,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建设的大量的场馆、设施是奥运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这些遗产为提高民众的运动热情从而提高健康水平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通过奥运会国家能建立一个好的体育机制和一个好的观念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了解体育,更多的民众来参与体育,从而使一个民族更健康,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后奥运时期更重要的精神遗产。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是我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世界上还没第二种体育项目像太极拳这样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自己,没有第二种体育项目像太极拳这样把精神与物质融为一体来锻炼。它要求在行拳过程中,处处体现“意在动作先”,刚柔并济,使人体各部位上下、左右、内外、表里均得到均衡发展。这种人体各部位劲力对立统一的锻炼,必然会全面增强人体素质。目前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亿多人在练太极拳。08年申奥的标志“太极人”是历年来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上的万人太极秀,特别是在奥运开幕式上表演的太极拳,更是将中华文化的思想表现的淋漓尽致。兑现了对奥组委承诺的在奥运会期间“给人留下独一无二遗产”的承诺,为奥运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更健康!我们期待着太极拳的广泛开展,人人练习太极拳,把太极拳打造成人人皆知的世界健康第一品牌。
3.2 太极拳的作用
3.2.1 太极拳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太极拳的作用是随着太极拳的发展而发展的,概括起来一是对习拳者自身的作用,二是其社会作用。对习练者的作用是通过习练太极拳可以强身健体、防护自身不受侵害、在合理的条件下技击、交友以及作为谋生的手段。其社会作用是:通过实施太极拳教育,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对习拳者的武德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稳定加快社会文明的进程;太极拳术表演的观赏性增加了其娱乐的功能,从而也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通过太极拳在国际之间的交流,促进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从而加强中国与其他各国的经济与文化的合作。此外,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是加快社会发展进程,提高国家在国际间的地位的有效途径。
3.2.2 在学校中开展太极拳运动的重要作用
从宏观上讲,学校教育是国家贯彻实施其方针、政策以及文化走向的最广泛、最直接、最有效的传播途径,更是有效的提高人民身体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之一。从微观上讲,太极拳集健身与医疗为一体,是最佳的终身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太极拳对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这里不作述。因此可以看出在学校中开展太极拳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有必要也非常值得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和财力。
3.3 太极拳在学校体育中的现状及其原因
虽然太极拳运动已经明确的纳入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大纲中来,许多学校相继开设了太极拳课程,但距离“普及”的程度相差甚远。在笔者所接触到的高校的学生中,只有少数学生称在中学的时候学习过24式简化太极拳。在大学中,若不是将太极拳运动指定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选修太极拳课的学生尚不到5%。再看习拳者,则无“术”可言。分析原因如下:
3.3.1 社会上习拳者的群体结构和质量,严重影响和误导人们的思想意识
从学练太极拳的群体上来说,多数离退休的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中年人,青少年则寥寥无几。因上述中老年人基本上都是“半路出家”,毫无武术基础,又不进行武术的基本功练习。无法按照拳术本身的规格要求去做。一举动周身皆错,诸如撅臀猫腰、耸肩缩脖、挺胸腆腹、低头斜身等毛病比比皆是。观看些由这样人群组成的习练团体,往往诱导人们认为太极拳运动是老年人的运动,是毫无生气和力量的运动。
3.3.2 教学人员的专业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承担着,其自身业务素质对于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高校从事太极拳教学武术专业的老师比例约为10%左右,其他教师大部分在上大学时学过,太极拳专业技术差,动作技术不规范,将教学停留在套路的表相中,对动作攻防意义的理解与运用不够,尤其缺乏对太极拳“理”的认识与研究,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3.3.3 教学时间短,课时比重少
目前,太极拳在高校中都安排在第一学期普修课当中,一般为12到24个学时(6-12次课)左右,多为24式简化太极拳。武术界有句俗话称“十年太极、三年八卦、当年形意”,意思就是,要想练好太极拳需花十年的时间,八卦掌要花三年的时间,形意掌要花一年的时间。在短短的时间里(且一周一次课),教师只能按套路教,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学。因要让学生掌握复杂多变、内涵深刻的太极拳技术动作要领,谈何容易。
3.4 发展太极拳运动的策略
3.4.1 太极拳技术发展是核心
所谓技术在运动训练学上定义为“合理有效完成动作的方法”,太极拳的技术主要是指完成太极拳具体动作的方法。宏观上根据太极拳运动形式主要分为套路技术、功法技术、打手技术;微观上根据构成太极拳动作的基础要素可分为相对静态的身形技术(包括头、上肢、躯干、下肢)、动态的运动技术(包括运动心理、运动力量、运动速度、运动轨迹、运动呼吸)。动作技术是构成太极拳技术体系的最小单位,没有太极拳技术,就没有太极拳。因此说,太极拳的发展,最基础、最核心的是太极拳技术的发展。
首先,要发展太极拳技术培养人才是关键。太极拳是人类的文化,最终要靠人类来传承。随着太极拳向着简化、健身化的趋势发展,地道的传统技术的保留已面临严重的危险。当代许多太极拳大师自叹技不如前师,而这些承上启下的太极大师又有相当一部分人相继去世,培养人才成为继承传统太极拳的关键。民间的老拳师和科研人员相结合,培养文武双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继承太极拳的必经之路。
其次,由于太极拳套路有由繁到简,由长到短,各竞赛套路趋于一致的趋势,就更应该很好地继承传统套路。根据不同人群习练太极拳的需要按照太极拳技术层次,创编各式太极拳,如为下肢瘫痪人群创编的坐式太极拳等。这样,形成多种各级套路并存发展的局面。
第三,太极拳具有健身、防身、娱身、修身、医身等多重功能。突出健身功能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但必须注意的是,由于习练太极拳者群体的不同,习练者的需求也就会有所不同。在太极拳运动的普及与开展中,也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在突出健身功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其它功能的开发与研究,走重功能并重发展的道路。
3.4.2 太极拳竞赛发展是先导
竞赛可以激发习练者的热情,可以引领参与者的方向。目前练习太极拳人数之多,影响之大,普及之广,远远超出了其它拳种。设立与奥林匹克对等的大赛,是事物发展使然。民间各阶层组织,也应该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个层次和不同种类的太极拳竞赛,这样有利于挖掘、继承和发展民间的传统套路,发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4.3 太极拳科研发展是保证
太极拳已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她所包容的丰富内涵,具有极其远大的发展前景,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建立一门太极拳学,利用多学科、先进的实验仪器,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具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的新技术,来满足人们希望经济实效的健身方法等需求。
3.4.4 太极拳普及、推广是基石
太极拳普及推广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武术有关部门协调下有组织、有步骤进行。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建立各级普机构和组织。
3.4.5 太极拳产业发展是支柱
太极拳的产业发展是支柱,因此,太极拳走产业化道路,势在必行。应大力开发集科研、培训、竞赛于一体的武术馆校、旅游景点、服饰、机械、音像、书刊等市场,挖掘其潜力,刺激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
3.5 高校发展太极拳运动策略
3.5.1 注重太极拳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的熏陶
太极拳集武术、艺术、哲学、医术等于一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大学生应该将其对太极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让学生懂得太极拳根植于古典哲学、养生学、兵学、美学等相关思想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太极拳运动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3.5.2 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应允分发挥多媒体作用,多角度观赏太极拳运动,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要增加太极拳的竞赛活动,以赛促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5.3 进一步提高教师太极拳理论和技术水平
教师的运动和理论水平是学生学习效果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对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
3.5.4 开设太极拳专项教学课额,增加太极拳教学的学时
只有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的情况下,才能更深入的学习太极拳理论,较为完全的掌握太极拳动作要领,从而“一朝学艺,终身受用”。
3.5.5 重视课外活动
通过成立俱乐部、课外辅导站点等,构建课外辅导机制,形成课内外一体化,让学生在课外把教学内容掌握消化,培养兴趣,形成习惯,进而把它转变成自我锻炼手段,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4 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业。太极拳运动,不仅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更承载着中华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集健身等多种功能为一身。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太极拳表演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太极拳神功的魅力,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太极拳运动的追崇,我们要借奥运会的东风,将太极拳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美落下了帷幕已经两年多了。然而,奥运会上的太极拳表演至今令世人难以忘怀。在进入后奥运时期的今天,作为进化与健康的重地———学校,有责任借奥运的东风,将太极拳这一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富的运动形式,融健身、防身、娱身、修身、医身等功能于一体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和发扬光大。文章就太极拳在学校开展的现状,着重从宏观上讨论推动太极拳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太极拳,学校体育,策略
参考文献
[1]程大力.传统武术:我们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J].体育文化导刊,2003(4).
[2]鹿兰锋.论后奥运太极拳发展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9).
[3]王琛.太极拳在高校中的普及与推广[J].中国学校体育,2003(1).
[4]陈俊梅.影响武术发展因素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
高校太极运动 篇7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 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 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独特的技击理论, 并且受时间、场地、年龄、器材、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极小, 通过长期的练习, 可以达到良好的健身、健心的效果。
目前许多高校已把太极拳列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之一, 这对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大众化, 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2 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
2.1 太极拳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学习压力, 使许多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交感神经经常处于兴奋之中, 因此容易出现疲劳、焦虑等现象。太极拳运动要求心静、体松、意识主导、以意行气、以气运身, 这样就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集中于某一区域, 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兴奋的加强, 势必使其他区域的兴奋减弱, 从而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机制的转换。习练太极拳时可以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处于兴奋状态, 而皮层的其它区域因负诱导作用则处于抑制状态。所以大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练习太极拳可以转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 消除大脑疲劳, 从而使大脑得到较好的调节和休息。同时也可以抑制大脑皮层中某些慢性病灶的兴奋, 使病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从而达到较好的康复和医疗作用。
2.2 太极拳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大学生一般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 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人体各器官系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骨骼、肌肉、关节都要得到相应的锻炼, 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太极拳运动要求以腰为轴, 行螺旋式弧形运动, 动作圆活连贯、节节贯穿, 全身各部肌肉群在配合有意识的放松放长的情况下反复拧转缠绕, 长此以往地练习, 会使人皮肤逐渐变的细腻光泽, 肌肉富有弹性和韧性, 还能使体形得到改善。由于肌肉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血液循环的加快, 骨的血液供应得到了改善, 使关节面骨密质增厚, 肌腱和韧带增粗, 关节软组织增厚, 加之肌肉力量的增加, 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以及关节囊周围韧带的延展性, 使关节活动幅度增大, 从而大大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压、抗弯和抗扭转等方面的性能。
2.3 太极拳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采用腹式呼吸, 做到深、长、匀、细, 与动作协调配合。长期练习可以加强呼吸深度, 增强呼吸肌的力量, 增加肺活量, 从而使血液能在肺部结合更多的氧运送给组织细胞, 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 加快呼吸器官的血液供应。实践证明, 大学生经常参加太极拳练习对增强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组织的弹性, 增加胸廓的扩张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
2.4 太极拳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及淋巴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松活自然、柔缓连贯、绵绵不断的运动形式, 有利于使全身气血通达, 血液循环加快, 毛细血管扩张, 促进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及毛细血管内外物质交换, 提高细胞组织的含氧量, 减少肌肉内乳酸堆积。同时太极拳运动可以促进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 中和并清理低密度脂蛋白, 这对于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和血管腔的通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 大学生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可以使心脏强劲有力, 有效地提高心血管系统及淋巴系统的的工作能力。
2.5 太极拳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深、长、匀、细的腹式呼吸, 可以加大隔肌、腹肌的收缩舒张范围, 对肝、胆、肠、胃能起到自我按摩作用, 可以消除肝脏淤血, 改善肝功能, 提高肠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改善大学生机体内部的物质代谢, 提高其健康水平。同时, 肠胃功能的加强可预防胃炎、肠炎、溃疡、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进而改善整个消化系统。
3 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 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大学阶段是人修炼个性、完善自我的重要时期, 对于大学生来说, 只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 才能不断积极主动地改造自已、完善自己。目前, 部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自己认识不准确、不清晰、不能正确对待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从而导致自卑、自负、自怨、与社会作对、体验不到成功等心理问题出现。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 就不会产生适度的自我体验, 往往会造成个体内心激烈的冲突, 导致痛苦和焦虑。太极拳身心双修, 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获得强健的体魄, 也可以培养健全的心理, 长期练习太极拳的人心情开朗, 心境平和, 乐于助人, 不怕挫折, 明辨是非, 自我调适能力、评价能力提高, 自尊心与自信心明显增强。因此, 大学生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解决自我意识的矛盾, 使自己的主观我与他观我趋于一致, 理想我与现实我趋于统一, 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刻、客观、理性, 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对大学生的情绪的影响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对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体验, 是人类需要得满足与否的表现。外界事物符合人的需要, 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 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 是至关重要的。几乎每一种心理疾病都有其情绪上的表现。积极的情绪, 可以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能力, 起着“增力”作用, 使人心情开朗, 精力充沛, 对生活充满乐趣与信心。相反, 消极的情绪, 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 起着“减力”作用, 使人患得患失, 喜怒无常。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后期, 由于受生理、心理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的情绪变化较为明显, 情感丰富且极易波动, 就更应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
目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 焦虑、迷惘、易怒、偏执、脆弱等等负面影响也会随之产生, 而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的理想选择之一就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的兴趣改变、注意力转移、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 可以为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合理的发泄口, 从而消除情绪障碍, 达到心理平衡。太极拳作为东方文化的瑰宝, 不仅讲究连贯均匀、柔和缓慢、松活自然的形动, 更追求心平气和、情绪稳定、去除杂念的内静, 这非常有利于缓解忧郁, 紧张和内心的冲突, 而获得心理的平衡。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练习太极拳, 不仅可以获得健康的身体, 而且可以舒缓压力, 在紧张的环境里保持情绪的稳定、内心的平和, 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完成学业。
3.3 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是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 自觉确定目的, 根据目的选择、支配、调节、决定行动, 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个性品质。大学生要想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离不开顽强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品质。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总体呈现出较高的水平, 但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以下特点:自觉性有很大提高但惰性不同程度地存在;果断性增强但带有冲动性;独立性明显提高但伴有依赖性、逆反性。而太极拳作为一项传统的武术项目, 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 拳谚中讲:“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 “一日练, 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等。这都是要求练拳者在练习时应坚持不懈、常年有恒。因此经过长期锻炼太极拳, 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自信、坚毅、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 克服急躁、任性、冲动、懒散、意志力薄弱等不良品质。使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克服困难、勇于拼搏、自强不息, 增强他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
4 结语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栋梁, 除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进步的思想意识之外, 还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而太极拳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又可以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因此, 应积极地宣传, 让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这项运动中来, 这不仅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 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摘要:太极拳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拳术, 因其具有独特的强身健体、修心防身的理论和效果, 而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目前许多高校已把太极拳列为体育课程教学的内容之一, 这对推动太极拳运动化的大众化, 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太极拳,大学生,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1) :63-66.
浅析太极柔力球运动 篇8
1 太极柔力球的诞生
太极柔力球创始于1991年,是由毕业于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山西晋中卫校教师白榕发明的。白榕老师尝试把太极拳先引后发、借力发力的原理应用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来,于是发明了一种太极式的球类运动———太极娱乐球。后来经过多次试验,在以前的基础上,又结合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的特点全面地进行了研究,于1992年正式向社会推出此项目,并最终将其定名为“太极柔力球”。
2 太极柔力球的动作特点
2.1 太极柔力球创编的思维特点
太极柔力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式,要求顺着来球的方向和路线做出弧形引化动作,并连贯地完成迎、纳、引、抛四个技术环节,在击球时球与球拍之间不得出现撞击、折向、持球引化和二次发力等行为。
太极柔力球从入球到击球的整个过程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运动过程中,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前提下,还需根据来球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意图随机应变。太极柔力球圆润舒展、矫健优雅,不仅传承了太极拳富含哲理的文化内涵和有效的自身价值,还弥补了太极拳活泼性、趣味性不足的缺点。而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中国哲学的“辩证”思想,展示含蓄婉转、以柔克刚的巨大魅力,充分调动人的智慧和运动潜力,并使锻炼者能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得心应手地运用动作技术和战术组合,有效地提高了人的机智、敏捷、速度、耐力等各项素质。
2.2 太极柔力球的技术动作特点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纳、引、抛四个技术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硬性击球方法。首先要求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球入球拍后,以两脚为支撑双腿发力,力通过腰的分配组合,使身体和手臂以及手臂所持的球拍和拍内的球,以身体的横轴、纵轴和矢状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中使球在球拍中产生强大的离心力,再以这个离心力的惯性将球沿弧线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
太极柔力球与其它球类的比赛一样,都是非常激烈的。球的飞行速度不亚于网球、羽毛球,落点非常准确、刁钻,球路变化无穷,运动量很大。但是,太极柔力球的技术与其它持拍球类运动的技术完全不同,它不是将球推打出去,而是用身体带动球拍挥旋,产生惯性离心力将球抛甩出去,与之比较接近的运动有田径中的链球和铁饼。由于它的接抛球过程是划一个圆弧,是有一定时间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在划弧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出球,真假虚实、声东击西,使对方难以判断。划弧所拥有的时间可以使动作不断随意创造,优美的弧线也使动作圆润流畅、潇洒、飘逸,这就让智慧和技巧以及美在运动比赛中唱上了主角,让那种只用蛮力、狠拼猛打、不动脑筋的运动方式全无用武之地,让东方民族特有的处理问题全面周详、含蓄、婉转、坚韧不拔、灵巧、细腻的民族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运动者和观赏者都得到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机会,通过运动,使大家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
2.3 太极柔力球配套音乐的特点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每一种(单人、双人、集体)套路都配有优美动听的音乐,乐谱中的每一个音符相当于套路中的每一个动作,音乐的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有如套路中各个动作的虚实起伏、松紧结合。人们带着健身的欲望,置身于美丽的旋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消除了疲劳,改善了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
3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广泛适应性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无论中老年还是少年、青壮年都适合的运动项目。
3.1 中学生与太极柔力球运动
(1)由于太极柔力球动作具有柔和性、刚柔相济性、技巧性、趣味性等特点,避免了传统体育运动的枯燥乏味,激发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动中人体颈、肩、腰、腿得到全面发展,健康体魄,促进生长发育。同时,在运动中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消除烦恼和不良心理的因素,缓解学习的心理压力,达到健康青少年身心的特殊功效。
(2)太极柔力球灵活多样的技术动作、全身参与的运动形式,使青少年的身体得到全面发展。任意想象、自由发挥、随机创造的运动特点,以退为先、以静制动的逆向思维活动,大大地促进了青少年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意识,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开发了智力,提高了学习能力。
(3)由于太极柔力球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维内涵,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3.2 大学生与太极柔力球运动
高校体育课堂里时常发现,女生不愿意参与运动量大的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等),而男生则很少参加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特别是长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或性格孤僻的学生,选择的运动项目会更少。太极柔力球运动形式多样,既有套路表演,也有竞技对抗,运动量可以自己掌握,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对练习方式的选择,也为高校体育课堂吸纳各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可能。太极柔力球的独特击球方式对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和神经对肌肉控制能力有着良好的作用。
3.3 中老年人与太极柔力球运动
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逐渐萎缩和衰亡,骨骼、肌肉和关节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衰老,如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失去弹性、骨质增生、关节病等疾患,已不适应进行大强度和爆发力的运动。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没有高强度的对抗练习,老年人一般运动30分钟,身体会发热而出汗,循环系统的功能加快且不感觉累,非常适合保健。
4 太极柔力球的器材、场地
太极柔力球是由运动者手持一种特制的拍子,该拍子是由一个拍柄和一个拍框组成,拍框内有一个能起缓冲作用、带网孔的橡胶软面,通过用弧形引化的方法将球抛来抛去。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要有一块平整场地就可以进行练习,如门庭小径、楼层屋顶,若有空旷场地更好;就是比赛用的场地也只是与羽毛球场地相仿。这给学校、社区和家庭提供了方便。因此无沦刮风下雨仍可挥拍练习,为健身运动提供了良好的适应性。
5 太极柔力球对身体的疗效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运动,它可以使颈、肩、腰、腿得到均衡全面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圆形动作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机多样,对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多向思维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正确的弧形引化动作要求以肩为轴,肩、肘、腕保持一个弧形,因此整个上肢都不是紧张的,这有助于静脉血的回流,保护了心脏的安全。
太极柔力球运动又是一种运动量可以灵活调节的运动:体力差的可以以逸待劳,以不变应万变,体力好的可以左奔右突,前后变幻;初学者可以高接低抛,和平过渡,娴熟者可以四处封杀,各展雄风。运动时圆润轻活、闪展腾挪,人拍合一、心球合一,轻如燕子抄水、凤凰展翅,重如狮子摇头、豹虎归山,精神振奋、心情愉悦。同时,太极柔力球也是一项“反关节性”、“非自然性”和“非本能性”的运动,运动时有柔和性、刚柔相济性、技巧性、活动中多关节性、大小肌肉的协调配合性等特点,可以促进全身的协调和肌肉的控制性能。
6 结语
太极柔力球除了作为一项良好的健身项目外,还可以作为一项隔网竞赛项目,如单打,双打,男女混合双打。同时,太极柔力球还可以作为表演的手段:单人、双人及多人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优美的表演。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运动员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努力钻研,锐意进取,不断创新。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果敢、坚毅、机敏、顽强的品格将随技艺逐渐形成,太极柔力球必将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全民运动项目。
参考文献
[1]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太原:山西农业大学期刊社,2004.
[2]李恩荆,等.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邓树勋.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太极拳腰与手的运动关系 篇9
一、像弹簧两头逆向对拉或相向收合的对称关系
每逢一式做完接做下一个动作时,多是腰椎命门松沉后撑,而主要一手却是顺着原伸展的余势继续松伸,进行折叠,使腰手之间的距离拉大,有逆向对拔拉长的感觉。主手若是向上伸,腰部必定向下沉,如四十二式太极拳套路(下同)做完“白鹤亮翅”接做“搂膝拗步”时的折叠;主手若是向前伸,腰部必定向后撑,如做完“左搂膝拗步”接做“右搂膝拗步”时的折叠;主手前伸若偏左,腰部后撑必偏右(肾),如做完“右搂膝拗步”接做“撇身捶”时的折叠;主手前伸若偏下,腰部后撑必含上,如做完“进步栽捶”接做“斜飞势”时的折叠。不管主手向什么方向伸展,腰部总是向相反的方向撑开,使腰、背、肩、臂、手,节节贯通,像一条可伸缩的弹簧一样对拔拉长。
在腰手对拉之中,主手边伸展边孕育着下一个动作走向,当余势走够之时,即按下一个动作的走向要求划弧松收,撑开的腰弓同时松回满足下一动作的要求,腰与手之间距离拉近,像拉长的弹簧慢慢松回到未被拉时的自然状态。
主要一手,就是能领起周身运动的那只手,不论它向何方运动,总有与之相反的暗力支撑着。这暗力可以是另一只手,也可以是脚,但起主宰作用的总是腰。腰与手的对称是全身各种对称关系的主体,是太极拳运动内在质量的重要保证,具有广泛的意义。腰手对拉,虽然常见于两式之间的折叠转换,但也广含在所有动作之中,有的还相当明显。如“起式”中两手前平举时,腰部同时下沉后撑,就属过渡性对拉;“提手”完成时,右手上挑前送,腰则下沉后撑,就属定势性对拉。
二、像牧童握鞭时手和手中鞭的关系
腰有两肾,分列于腰椎的左右两侧,分管着左右两手。在腰椎伸屈和旋转的配合下,两肾总是以腰椎命门穴为中心支点,或双推磨似地一前推一后拉,操纵着两手伸屈、平摆;或两个吊桶打水似的一上提一下沉,操纵着两手一举一落;或将这两种动法结合起来,操纵两手画圆。
说“主宰于腰,形于手”,“运臂如牧童摇鞭”,绝非虚言。腰就像牧童的握鞭之手,脊背如同传力的鞭杆,臂就像做功的鞭穗,手指就像鞭穗末端发出响声的鞭梢。腰摇(操纵)手时,同侧的腰肾与手的运动方向相同,如牧童握鞭的拇指与食指;异侧的腰肾与手的运动方向相反,就像握鞭手的小手指、无名指与手腕;命门穴起支点(中轴)作用,如握鞭手的中指。围绕命门穴,腰椎伸缩,两肾画弧,就像握鞭手的不同部位在不断地变化着虚实,共同操纵着脊背,带动着手臂。不论是伸缩绕摆,也不论是平圆、立圆、斜圆、扁圆,顺时针、逆时针,腰怎么操纵,手就怎么运动。反过来说,看起来是手在动,实际上是腰在动,手动轨迹只不过是腰动轨迹的外显与放大,是腰动的形象表现。
三、像汽车后轮和前轮的运动关系
“以腰带手”和“以手领腰”,这两句话表面是矛盾的,实质则是统一的。腰带与手领的运动关系,就像后置动力汽车的前轮与后轮的关系:手像汽车的前轮,腰像汽车的后轮。按动力来说,后轮是主动,前轮是被动,腰不动,手就不会动。但按方向来说,前轮是主动,后轮是被动;腰劲以手为方向,始终跟着手走。
凡重心前移、主手前行的动作,多是伸腰竖脊推动,舒臂展指引领,就像汽车前进时,后轮(腰)推动,前轮(手)导向。例如“搂膝拗步”中做“弓步推掌“时,腰劲上下两分,向下推动后脚蹬地,向上推动手臂前伸。这很像汽车后轮借助向后抛地扬尘的反作用力,向前推动前轮向前滚动。前推之手也并非完全被动,其小指、无名指、中指依次伸展,向鼻尖的正前方引领,给腰的推劲提供正确方向。这就像汽车前轮的方向作用。
凡重心后移、屈肘带手的动作,多是屈腰收肾,以肾带肘,以肘带手,就像汽车倒退时,后轮仍为动力,拖着前轮向后滚。这时,如何理解前轮(手)的方向作用呢?原来,前轮始终有一条平行于地面的直线,前进时,是这条直线的前端(相似于手指尖)引领方向;后退时,是这条直线的后端(相似于肘关节)引领方向,肘关节暗含了指尖的反方向。如“捋挤势”中的“上步搭手”、“如封似闭”中的“后坐引掌”等。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健身价值 篇10
1.1、对人体神经系统的影响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人体进行各种各样活动的枢纽, 它每时每刻都在调节和快速地支配着人体内的各个器官的活动。而人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要在神经与神经体液的共同协作与配合下支配着这整个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但是,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人民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要求, 使得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诸多方面的压力, 在这个多重压力的面前许多人的精神负担都在不断的加大, 严重影响着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为了缓解这些诸多的压力必须进行积极而又有效的治疗措施, 体育运动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之一。在这个方面, 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起到非常重要而又明显的效果, 它对人的多向思维以及对中枢系统的训练能起到很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时根据柔力球这项体育运动的特点,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者的身体与思想都在进行着圆形与弧线之间的相互转化, 练习者利用手中的柔力球拍通过各种圆弧运动使拍中的球按照运动者的思想去不断地变化着方向与路线, 使之完美画弧, 并保持不能落地, 这就要求练习者要集中注意力, 不存杂念并且全神贯注把思想集中到自己的整个动作之中, 使人体的大脑完完全全地对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系统进行精密的指挥与协调, 从而不断提高自我身体的神经调节能力, 不断改善与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人体的大脑就会得到很好的休息, 从而对人体疲劳的消除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太极柔力球练习的过程中由于人体完全集中于球怕、画弧以及球之间, 使大脑完全排除了对外界其它因素的干扰, 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求精神内守和心静体松, 使大脑得了抑制性的有效保护, 从而增强了人体的神经系统的整体机能。因此, 人们进行长期的太极柔力球体育运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定会产生积极良好的作用。
1.2、有利于人体呼吸系统的改善
人体在不参加运动处于静止状态时, 由于人体所需要的氧气量不多, 因此人体肺部中的许多转运氧气的肺泡处于安静状态, 没有参加人体的呼吸作用, 有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原则既用进废退原则可以得出, 长期不参与呼吸作用的那部分肺泡的功能会逐渐的消退, 这对于人体的健康会产生积极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得出人如果能够长期地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肺活量, 对人体的呼吸机能产生积极的效果。人们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时候, 要求练习者做到全身放松, 动作连续不断, 在此期间配合缓慢、均匀和比较深的呼吸, 从而能够充分地调用人体肺部的肺泡参与到呼吸之中, 大大地改善了肺部的换气与通气的功能, 对人体呼吸系统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要求练习者“上虚下实中间灵”、“松腰活胯”, 运用身体的腰部来带动人体全身的运动, 这种以腰为轴的运动能够对人体中的内脏器官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 例如能够促进人体胃部的蠕动以及胃部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加对食物的消化, 增加了胃的消化能力。
1.4、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影响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要求人体的各个运动部位都要积极地去参加的体育运动形式, 练习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求练习者的腿部、腰部以及肩部都要协调统一地去完成动作, 这样就能够调动全身的各个关节和肌肉群参与到运动之中, 使他们得到不同程度地锻炼, 这样对人体的运动系统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一、在从事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过程中, 以腰为轴带动全身, 身体的其他动作都要以腰腹的运动去完成, 比较缓和, 在运动的过程中各个肌肉群的爆发性收缩比较少, 但是这种运动形式能够很好地提高人体主要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缓和人体关节的老化速度。从这里可以看出,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 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起到培养身体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 而对于老年人则可以有效地保护老年人的关节与肌肉韧带, 防止骨质疏松与肌肉萎缩。其二,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种画圆弧的顺势运动, 在练习的过程中人体的大小肌肉群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协调运动, 例如各种的画弧、旋转等, 整个过程中对人体的各个肌肉群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 从而增强了肌肉的力量和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
2、结论
人们在进行太极柔力球运动时不仅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在练习的时候而且体会到其中的趣味性以及自身所具有的观赏性, 是一种新兴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长期坚持练习对人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性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榕.太极柔力球教学与研究[M].山西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6) .
[3]柳振刚.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