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2024-09-04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通用12篇)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篇1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以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迅猛发展。与其他产业相类似,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本支持,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无形性等特点,其融资手段受到很大限制。从长远看,如果不能有效地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会成为该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领域,我国尚无相关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与之相关的内容多散见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纲领性文件中,且多为政策性表述。这些规定对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表述多是高度概括性的,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法律效力层次较低,普适性不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相应的专门促进和规范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行政法规,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上升为法律。

一、以法律形式明晰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属性

有人把文化与经济割裂,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属性。这样的思维定势对文化创意产业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也导致了部分民间资本和国际风险资本对进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一种审慎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文化创意产业吸引社会资本的渠道,从而使大量资本游离于文化创意产业边缘。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接受了这一产业的经济属性,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宏观法律环境上,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立法,以法律形式确认其经济属性,充分发挥法律通过调整人的行为继而调整社会关系这一基本特征,用法律引导人们逐步改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为资本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社会资本敢于并乐于进入和参与文化创意产业。

二、指明现有法律制度下

可供文化创意产业选择的融资方式,明晰各种方式中法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1. 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但资金有限,加之文化产业的分类复杂(见表1),[1]如果平均地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每个类别里,很难发挥资金的集聚优势。因此,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政府投资的主要适用范围。在具体制度设计上,明确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这一组概念,继而设定政府投资主要是投向公益性文化单位这样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

2. 银行贷款。

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只靠公益性文化单位是不够的,大量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活跃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线,对它们来说,通过银行贷款是一个更为主要的融资渠道。然而,由于文化产品的无形性特点,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在政府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已经出现了可喜的突破。2007年11月2日,首笔文化创业产业中小企业版权保证贷款诞生,北京一家影视公司从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成功获得了600万元的贷款。2012年,各大银行频繁与文化产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增加文化产业授信。4月,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在西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3年内,将获得农业银行80亿元的意向性信用额度支持;8月,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与无锡市文广新局签订《金融支持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5年内,为无锡市文化和相关企业提供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支持。这些合作协议的达成,对于未来经营性文化单位融资及发展注入了催化剂。但是,这些都属于框架性协议,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知识产权主要是版权的担保贷款的可靠性问题。对此,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在宏观上规定一些通过无形资产担保向银行进行贷款的法律原则,为银行和希望从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法律引导。

3. 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

我国拥有大量的民间资本,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也开始看好中国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出于对国家文化资源的保护而对部分外资的限制是合理的,通过法律确定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可以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格外重要。在部分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限制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的进入,保持国有资本的控股状态;而在经营性文化单位,则可以向民间资本和风险资本敞开大门,确保他们合法的投资主体地位,让这些资本可以放心地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当中,发挥其资本优势,促进相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三、设立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机构

有学者提出,构建一批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2]构建国家文化产业银行,以保护和开发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3]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更赞同前者。因为,要建立一个专门的金融机构,从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时机并未成熟。而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则有一定的基础。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实施,建立国有资本为主的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已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当然,仅靠《公司法》解决文化投融资运营主体还略显不足,应该在规范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宏观法律中,确定这种公司的投资主体、运营模式等。

参考文献

[2]齐勇峰.关于加快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几点设想.南方论坛, 2004-06.

[3]喻文益.“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应尽快建立.人民论坛, 2006-10A.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篇2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化;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文化是一个语言范畴的词,它指的是一个自然人所具备的人文素养程度。我国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在泱泱大国灿烂文化发展繁荣的国度里,文化是一个灼灼生辉的绚烂名词。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地和摇篮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关怀的色彩浓度,笔者深入高校近几十年文化教育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对于人文关怀与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的思考。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尺标,古往今来,尊儒尚学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自学思想,人文关怀便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方向,我国历史发展至今,大多时候是很讲究人文素养、人文关怀和道德至上的。然而,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产业化充斥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高等院校的人文素养逐步被文化产业化的浪潮所冲击,不少高等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关怀有所淡化,这值得努力在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关注和思考。

一、高等教育产业文化后的教育现状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总学规模达2979万人,高校毕业生每年达600多万人,由此我国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教育大国。但是,文化产业化后高校新问题层出不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人文为主的教育方式逐步转变为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式进行,高校在校生素质逐渐趋于低下方向转化,大学生质量逐年偏低等现状已见端倪。诸如大学生跳楼自杀、虐待宠物、因为小小事件心里想不通而造成杀害同学事件出现,近些年来大学生这一切反常的表现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后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扩招,本来对于教育来说是件相当不错的事情,但是如果不狠抓高校教学质量,一切以经济化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出现大学生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偏低的教育结果,这无异于出现不少大学生滥竽充数的状态。例如,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某一位高材生,历史专业出生,当应聘时连考官问他万历五十年出现的人才和相关事件他都不知所云试想他专业知识又能知道多少?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平时不是泡网吧玩游戏就是在公寓里睡懒觉,考试前一个月猛背相关考试资料,浑浑噩噩几年大学生活除了玩还是玩,当前不少大学生都是如此,这样的大学生无法担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

二、文化产业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所谓“文化”,人们通常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旅游等部门的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产业”,就是以创造和销售某种文化观念、文化符号和文化服务为主的产业。“文化产业化”,用一句通俗简单的话说,就是文化走向市场,把文化当产业一样经营。说白一点,就是用文化来赚钱,然后再用赚来的钱发展文化。

文化产业化主要表现在高校教育的经济化发展,这就催生出教育向经济方向发展,从而弱化了高校人文气质,降低了高校学术氛围,影响了高校的人文关怀等等。

三、文化产业化后的高校人文关怀思考

高校是文化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发源地,是人与文化两者智慧相互碰撞迸射出智慧火花的摇篮之地。高校文化产业化后会给高校的人文教育带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我们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不得不对高校的高等教育质量产生怀疑与忧虑,并值得国家相关部门重视与相关教育人士深深思考。

高校的人文关怀的好坏是高校教育质量好坏的重要试金石,当前不少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人文关怀素养相对缺失,这就给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敲了警钟。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文化产业化发展给高校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造成影响这一重要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高校等应给予更高重视,使文化产业化与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和人文关怀相互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其先进性和优越性,但在以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高等教育环境下大力使文化产业化,从而把纯洁的文化氛围披上经济的外衣,这将会使高校的人文环境淡化,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化发展,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和教育者们应给予重视和思考,还给文化以纯洁美好的发展空间。

參考文献:

[1]周莹,张志勇.发展文化产业化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需要.理论观察,2004(2).

[2]万锦.谈谈文化产业化.抚州师专学报,2003(1).

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思考 篇4

1 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源头, 怎样更好地为学生走向社会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搭建一座有效率和质量的桥梁是当今高校的一个难题。然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无疑是通过在产学研一体化这种新型教育模式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在国外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个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和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资源充分涌流的必由之路。产学研一体化是一种通过生产、学习、科研三位一体, 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以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具有竞争力的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合作方式通常是企业、高校 (包含科研机构) 两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然而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校资源中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优势不明显

高校学生人力资源是一片“可被开采的矿藏”, 可是各高校都没有开采到位。在学校周边很少有适合学生自己本专业的工作, 而且通常都是一些简单劳动的重复, 体现不出高校学生所谓“高级专门人才”的优势。加上现在高校校区被规划在离市区较偏远的区域, 离校去兼职或工作在上学期间几乎不现实, 而且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不可能聘用没有工作经验和上班时间不固定的大学生在公司工作。高校在校生作为一片巨大的、潜在的“人力资源”被抑制起来, 即高校学生所学专业的课外实践不够, 加上大多数学生没有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上找到自己以后的方向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 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问题之一。

1.2 高校本身在具有的科研技术方面的资源在小微型企业当中涌流得不够充分

高校资源中除了巨大的潜在人力资源优势不明显, 高校本身具有的科研技术方面的资源在小微型企业当中涌流得不够充分。从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方面看, 大中型企业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需要驱使企业自身需要和高校结合, 在高校中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 为高校提供课题和经费, 利用高校科研人员、设备等高校资源。高校一方面可以把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自身的科研水平, 改善科研环境, 所以高校也愿意主动去和企业合作。然而需要注意的条件是, 一方面企业必须具有相当的资金和规模, 另一方面与其合作的高校必须是在某个专业领域内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就使得一些有一定科研水平但不领先的高校科研资源得不到发展或浪费, 也使得居于起步阶段想要获得创新和发展的小微型企业步履维艰。

2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在各个国家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 如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 这些不同的叫法说明在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严格的界定, 也说明文化产业概念本身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 由于它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也提醒着人们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和范畴。那么本文中所提到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基于金元浦教授对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界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以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的, 以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为支撑的, 以网络等新的传播方式为主导的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它以文化和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的特征, 是一种跨国、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重组或者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它是以创意创新为核心, 以知识产权为根本, 贯穿生产、流通、消费等产业发展全过程的新型的产业集群, 向大众提供满足其文化、娱乐、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的新兴产业形态”[1]。中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 而且各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还不一样, 所以导致了源于完成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存在了一些问题。

2.1 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内容

原创性内容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贯穿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 它们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但是在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当中, 往往就缺乏核心创意, 导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无本之木、无根之水”, 有文化创意产业之名, 无文化创意产业之实。说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内容, 是从两方面来说:一个是原创性内容质量不高, 一个是原创性内容数量不高。其实所谓文化创意不外就是人脑中产生出来的创意内容通过商品的形式生产出来, 然后到市场中完成创意自身的价值实现, 但是不仅限于实物产品, 也应该包括管理、技术、市场等层面的无实物产品即无形产品。

2.2 文化创意产业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集群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形势,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那么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符合产业集群的一般规律, 但是又有自己特殊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提出,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指“创意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城市的某些地方 (例如艺术场所、科学院或媒体中心附近) 的集聚, 文化产业、非盈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和互动, 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2]。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不同之处在于,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应该是将生活和工作相结合, 生产和消费相结合, 有着宽容的环境, 具有本地区特点。拿硅谷中的谷歌公司为例, 谷歌公司处于硅谷这个高新科技集聚群中, 而谷歌员工的工作环境非常宽松, 办公室可以布置得跟自己家的风格一致, 甚至在公司还可以把家里的宠物带来;不能“忍受”的还不止这些, 谷歌的员工食堂或许是世界上最好的食堂, 因为你随时可以在那里吃上澳洲大龙虾, 不受时间限制而且食品种类丰富多样;公司还设有隔音太空舱可以让疲惫的员工休息, 公司很多办公区域都能发现类似台球、视频游戏等娱乐设施来让员工放松, 还有专业按摩、全身放松等等。谷歌敢于下大气力为员工提供这样的宽松的环境的目的是因为创意只有在放松和活动的时候产生, 而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是想不出好创意的。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的文化创意公司没有产生知识溢出、企业之间互动形成创新的氛围, 所以创新内容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缺失是致命的。还有园区仅仅以创意产业园为噱头, 名为创意产业, 实为房地产项目开发。

3“三位一体模式”的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在国内缺乏原创性内容和高校在自身发展存在资源浪费等现象。所以本文想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 构建高校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这样一个新型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即所谓的高校+企业+社区的“三位一体”。在“三位一体模式”中, 高校、企业和社区都是这个模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原创性和创新性内容、巨大的人力资源以弥补企业在此的不足, 而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工作实践经历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提供资金促进高校进行创新、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可使科研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 以实现高校在产学研一体化, 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而且有了企业的进入, 投融资的渠道也变得多样。社区在这里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改善高校附近的交通环境、消费购物环境、居住环境、文化创意公共区域, 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司和孵化园进驻, 通过对高校周围的社区建设有利于实现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高校、企业、社区三个主体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和知识溢出, 以高校为中心, 企业和社区为桥梁, 构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产学研和自身发展的一些问题和我国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提出将高校资源融入文化创意产业中形成产业集聚, 从而扬长避短, 通过优势互补的方式将高校资源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在一起,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高校创意产业集群,企业,社区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梯与三种模式[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 篇5

“各国经验表明,政策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并形成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欧阳坚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一只看不见的巨手。文化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一个国家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文化在改善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体系上起着关键作用。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导致各国的文化思维也不同,而不同的文化思维,又影响各个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创新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所谓的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就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就是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中共十八大也做出了关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由此可见,在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潮流的影响下,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甘肃为实现经济腾飞而下的重要一步棋,它不仅能够引领甘肃的经济快速发展,还可以转变甘肃的经济发展模式,助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传略中的重要一步。

一、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优劣势抗衡的必然选择

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虽然发展势头很猛,但仍然落后于东部,而且差距不断扩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受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影响,甘肃经济发展的劣势依旧突出。

甘肃经济发展的劣势和不利因素相对较多,同时,甘肃又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

1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甘肃在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富度中位列全国第五。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伏羲、女娲、神农、轩辕黄帝、西王母等始祖“祖籍甘肃”,距今8000年的秦安大地湾文化是农业文明的源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临潭陈旗磨沟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研究的最具代表性的重点中心性聚落之一。

甘肃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东来”和道教文化“西去”的通道,全省共有各类石窟寺337座,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崆峒山,省内有回、东乡、撒拉、保安、哈萨克5个民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分布的区域,从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戎、氐羌、大月氏、匈奴、鲜卑,到隋唐宋元明清的吐蕃、党项、蒙古族、回族、藏族,都曾一度或长时间生活于陇原大地,多民族文化在甘肃延续至今,可谓“少数民族文化遗存的博物馆”。这里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庆阳香包、河州花儿、甘南藏文化等特色鲜明。

甘肃是文明遐迩的文物大省,甘肃全省共有远古时代以来的遗址遗迹17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重大革命文物遗址300多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有266部古籍入选《国家珍稀古籍名录》,馆藏文物近43万件。

甘肃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7000余种,有甘肃陇剧、曲子戏、甘南藏剧、高山戏、陇南花灯戏、搬山戏、喊牛腔等地方曲艺。

甘肃现代文化闪耀光芒,《读者》杂志被誉为心灵读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被称为民族舞剧里程碑。

因此,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在甘肃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条件相抗衡后的必然选择,是在全面翔实的资源盘点、省情论证、经验总结、机遇分析后做出的科学决断。

二、文化产业助推多重影响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相关的许多重大项目已启动实施,如甘肃省博物馆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获得批准,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申报工作有序开展等等。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将打造文化产业助推器,实现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本文以为,其战略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将加快甘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

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提升甘肃的传统产业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使它尽快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有利于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打破现有的行政界线,大大地提升甘肃对内整合资源和对外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甘肃省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是甘肃处于西北‘座中联六’的重要地位,甘肃将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转型跨越发展的道路,这样一条道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将为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做强做大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文化品牌;二是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三是抢占文化创新先机;四是坚持开放与融合;五是坚持文化强企信念;六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体,文化产业也需要有数量众多的文化企业支撑。文化产业同其他产业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因为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鉴于此,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既要尊重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兼顾集约化与个性化、社会化生产与分散化创作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发展机制灵活、市场反应快、适应力强的中小企业,不断拓展文化产业的广度和深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配套协作的分工协作体系,应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军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文化和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在我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辞海》(1989年版)中的解释为:“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还有比较常用的文化的定义:一是把文化与文明等同起来,这是一个泛文化的概念。二是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对立的统一体中去理解文化,认为经济相当于物质文明,文化就相当于精神文明,这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三是特指广电、音像、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单向文化的概念。我们现在通常所讲的军工文化的内涵,属于大文化的范畴。

关于“产业”,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是同一个词,即Industry,它既可以作为一个名词使用,表明是某类产业,也可以作为动词,表示某种对象的工业化或产业化的过程。

关于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尽管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但文化产品的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不变,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精神性、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通俗地讲,是将一种理念、想法、需求、价值、观念转化为一种产品,然后进入市场,拥有买方市场,进入营销体系,实现利润的过程。

军工文化和军工文化产业

关于军工文化。它是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以某些特有的精神为核心内涵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渗透到全行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法规体系和行为规范等的集中反应;也是军工领域在某一个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反应;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生动体现,需要全体军工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继承、创新和发展。军工文化是军工领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走向以及精神风貌的概括,并对军工领域经济发展、精神风貌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影响作用。

关于军工文化产业。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人类的消费结构、需求结构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个时代有两大基本潮流,即产业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一改过去接受者和被施舍者的面貌,迅速成长、欣然转身,成为一支新兴的支柱产业。随着文化的产业化,产业文化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了我们的传统工业。长期以来,军工系统一直高度重视军工产业文化的建设,从国防科技工业领导机关到各大军工集团,从各军工企业到各军工院所都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打造发展军工产业文化,形成了今天辉煌的军工文化。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军工产业的转型,国家“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军品生产战略的落实,社会以及军工人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军工领域单纯依靠拨款、“输血”来建设军工文化,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军工产业的需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使部分军工文化的载体成为产品,部分从事军工文化的业务形成产业;部分军工文化的品牌产业化,部分军工文化人成为军工文化产业人,形成军工文化与军工文化产业相互交融,相互激荡的崭新局面。

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把握和整体部署,开启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序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其本身也存在着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为此,我以为,推进军工文化产业化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是在军工主业产品中融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做军工文化产业,不是要转变我们的军工主业,把军工主业中的人、财、物转向单纯的文化产业,而是根据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溶介态的理论,在军工主业产品之中注入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文化元素,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升军工人的精神风貌和核心价值观念。如我们的太空空间站叫“天宫”,我们的飞船叫“神舟”,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叫“嫦娥”,我们的战机叫“飞豹”、“枭龙”,我们的海洋卫星测控船叫“远望”,中船人再造精神上的“诺亚方舟”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全国人民都理解、都认同的文化元素,嵌入军工产品,不仅赢得广大纳税人的大力支持,从而形成了国家的意志,而且,这些产品将会带着更深刻的文化元素,形成更大的更具有二元价值溶介态的产业占领更大的国际市场。

二是将军工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取向融入社会文化产业链。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国家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军工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组成部分,是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要做好军工文化元素的输出,不断将军工人的价值观,军工产品生产服务的精华过程,输入到社会文化产业链之中。如过去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较多见的是战争军人的题材,较少见的是军工人的题材,过去有《吴运铎》,现在开始有《吴大观》、《歼十出击》,但是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文化产业属于高附加值、高回报产业,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形象可以转化为出版物、影视作品、动漫游戏、舞台演出等系列衍生品,只要消费者认可,就能在经济收益上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一次投入、多次转化、持续回报。所以,应该下大力气把军工人的价值观推向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影视等各个领域,使军工人的作品更多地进入《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能够争取获得茅盾文学奖,奥斯卡金奖;能上新闻联播,上春晚,形成一批以军工文化内容为主流的文化产品,丰富繁荣我国的文化产业。

三是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工业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在我国,也有像四川长虹、广州本田这样的现代化企业,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中国著名的工业企业如青岛海尔、上海宝钢、广东美的等也相继向游人开放,许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军工文化与工业旅游相融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后,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其展示产品的过程,既对游客广泛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又激励游客把爱国热情化作振兴中华的具体行动;人们在熟悉了解卫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对军工文化有所认知,也会对从事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肃然起敬。

四是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是以“内容为王”的产业,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智力和科技投入,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文化原创力是文化产业的生命线。将军工先进科技元素与社会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就是要充分利用军工技术的科研成果、手段、方法、思路,将其融入到社会文化产业之中,突出高技术、高智能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在数字化装备、网络化系统、多媒体技术等领域,与有关部门协同攻关,发挥军工人才技术优势,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供科技创新后盾。

五是军工文化人要承担发展军工文化产业的重任。要逐步实现从军工文化发展向军工文化人创建军工文化产业方面转变。以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和国资委、国防工业工会领导机关为引领的军工各大集团文化建设工作,都有自己的一批军工文化人,从事着军工领域的报纸、期刊、出版、广告、会展、影视、艺术团等各个方面的军工文化工作,这些工作应积极创造条件,按照文化产业的定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部分实现产业化。如《军工文化》,就应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业化,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军工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发展陇南文化产业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陇南文化产业,优势,劣势

国运昌则文运兴,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 文化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 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 它是一个涵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娱乐演出和版权业的庞大产业体系。河南省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风中少林》一经推出便引来了非同寻常的目光。从2006年7月起在美国演出两年, 约800场, 演出收入达800万美元。广西利用自身优势, 大力开发利用民歌资源, 精心策划了《印象·刘三姐》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节目, 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 票房收入3600多万元, 迅速带动了旅游、餐饮、土地、房产、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安排了大批人员就业。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创意来自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目前已经成为河南省一个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76万人, 年收入2300万元, 税后利润539万元。这样的例子在国内还很多, 但对于象陇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 如何克服经济阻碍,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找到适合其发展文化产业的道路, 对于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陇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 地理优势

陇南地处甘肃省东南部, 东连陕西, 南接四川, 素有“秦陇锁钥, 巴蜀咽喉”之说, 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 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区。毗邻川、陕两省, 是甘肃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生态差异明显, 有“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之说。境内气候温和, 资源丰富, 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加上已开工兴建的兰渝铁路和高速公路, 陇南境内交通运输网络将实现质的变化。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一方面为直接发展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等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 地理上的优势, 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有利于吸引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才到陇南来创业, 这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间接创造了条件。

(二) 文化文物资源优势

陇南有着先秦文化、汉代文化、三国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所表现的原始性、独特性、神秘性, 形成了强大的人文资源优势。境内有先秦西垂陵园、《西峡颂》磨崖石刻、祁山诸葛武候祠、西和仇池国遗址、宕昌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文化资源是宝贵的历史资源, 如果开发挖掘充分, 将为陇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 经济后发优势

陇南是甘肃省经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开发和社会和谐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 制约陇南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将得到解决。加上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 为陇南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区内市场看, 陇南拥有比较丰富的矿产、水力、特色农产品资源, 而且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这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

(四) 政策推动和思想统一优势

对新兴产业的思想观念是否统一和是否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陇南市在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同时, 提出了建设旅游大市和文化陇南的战略构想, 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全市上下对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 建设旅游文化大市已经形成普遍共识, 从而为文化陇南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统一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弘扬了多元的陇南文化, 逐步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 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龙头、以文化服务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

二、陇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劣势

(一) 产业意识比较淡薄

长期以来, 计划经济思想一直主导文化行业的发展, 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属性, 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 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只有形成一种产业, 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道理。由于理论研究不充分, 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 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是很清楚, 许多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得不到有效指导。一些文化创作生产单位和个人在精神文化产品生产中, 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 往往对经济效益关注不足, 不能创造理想的经济效益, 严重滞缓了文化成为产业并进入市场的步伐。

(二) 市场主体规模偏小, 缺乏竞争力

陇南的文化产业就整体发展水平而言, 文化产业的企业主体规模较小, 经济效益低, 产品竞争力缺乏。文化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 产业规模不大。规模化、集团化经营是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 陇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明显偏小, 产业链不长, 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 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 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文化旅游业、新闻传媒业、广告业、竞技体育业、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商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领域, 企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产品的市场势力方面, 在国内都没有相应的市场影响力。此外, 陇南文化产业领域的民营经济力量较弱。其竞争力在市场上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相当多的文化品牌创立了, 但支撑这些文化品牌发展的主要是政府主体在推动, 没有相应的商业化运作公司, 或这些公司还不具有市场运营能力。

(三) 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缺乏

一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计划经济的巨大惯性, 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仍比较明显, 使得主要的文化产业领域仍然不能引进外资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 制约和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陇南的对外开放水平较低。近年来陇南经济发展不断加速,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加大, 但相对而言, 文化产业发展比较低, 招商引资项目投向文化产业建设的较少。三是环境政策亟待优化。发展陇南文化产业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 现在急需出台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支持政策, 急需落实国家在此方面的有关配套措施和政策, 真正塑造出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宽松政策环境。

(四) 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

陇南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 不能适应文化产业新发展的要求, 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文化系统, 经营管理人才比较少, 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更是稀缺, 远远满足不了文化产业领域高科技迅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 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 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还十分有限, 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 经济效益不明显, 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发展陇南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 确定文化产业总体布局

文化产业的范围很广, 内容丰富, 应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来确定发展方向。陇南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将文化产业的所有方向作为发展重点。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一方面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 另一方面要从产业关联角度, 选择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产业。因此, 陇南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应以旅游为载体, 在旅游文化建设上开展具有民族民俗特色的文艺表演活动, 丰富旅游内容, 把发展文化产业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才能成为产业, 才具有活力。

(二) 走文化创意产业之路

创意文化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是以当代大众的媒介生存、数字生存和全球互联网生存为前提的市场化的文化科技内容产业, 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游戏、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增值业务、网络视频等, 无不强烈地依托于新的创意、新的设计。它推动新兴数字技术支持的新媒体信息产业走向内容创新、文化创新和产品创新。从新兴的创意内容产业等高端产业入手, 以数字化等高新技术促进文化的产业化, 改造传统文化生产流通方式, 将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陇南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此, 建议设立“陇南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依托有关企业、高校将陇南的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出去, 同时将国内知名文化企业、人士“请进来”, 策划制作一批有影响力的影视作品, 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调整经济结构思维, 以拉动文化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 提高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塑造良好的陇南文化形象。

(三)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关于南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 篇8

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对于当下调结构、转形态的我国来说,这种发展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故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地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地方文化特色,必须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很好地融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中,必须要有项目与活动来支撑,必须要面向市场,必须强化政府的规划与引导,创立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与机制,形成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合力,才能做好做活文化这篇文章。南岳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五岳独秀,三教合一,是其显著的特色,历届政府也围绕这一特色做了不少的文章,诸如九届南岳国际寿文化节,“心愿之旅”等,虽产生了不少影响和一定的效应,但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呈现“L”形的发展状况。是什么制约了南岳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破解之道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现状与问题

总体说来,南岳文化事业与产业还处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基本建设还不到位,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够,能产生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项目与品牌不多,尤其在文化产业这块还是停留在吃附加值极低的资源饭,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发展优势。门票经济依然是大头,游客多是香客,主要消费为祭祀和还愿的香烛、纸钱等用品,平均消费在3~400元左右。拜了菩萨就走,有时连饭都不吃,留不住客。这与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平均消费在2 000元消费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症结为创新开发能力极为不足,虽有许多活动与项目,但落地落实不够,深度融合不够,能产生实际需求和效益的项目与服务太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而不特

南岳文化多彩多样,主要有:山水文化,有四季可观的自然胜景,即春花、夏云、秋日、冬雪;寿文化,中华寿岳赏誉海内外;佛道文化,根深叶茂、和谐共处,佛教有“一花五叶”(南岳为南禅的祖庭,是佛家天台宗和禅宗南岳、青原两系的发源地,禅宗的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支派都发源于南岳,许多海外支派如日本、东南亚等都来南岳寻根问祖),道教有洞天福地(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其中南岳占了四处,分别为第三洞天朱陵洞天,第二十四福地青玉坛,第二十五福地光天坛,第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同时,魔镜台被誉为道教的“祖源”,福严寺和南台寺分别有“天下法院”和“天下法源”美誉,黄庭观更是道教上清派的祖师),使南岳成为“宗教圣地”;儒家文化,以李泌、胡宏父子、王船山为代表,是湖湘文化重要的发源与推广地;抗战文化,南岳曾是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中心,许多重要的军事会议与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较重要的有忠烈祠、游干班、圣经学校等;民俗文化,有南岳庙会,南岳八大怪,岳北山歌等;火文化,有祝融神的传说;茶文化,有南岳云雾茶,茶禅一味,春茶祭祀等。虽说文化资源众多,但未形成知名的品牌与影响,特色与亮点并未打造出来。五岳独秀,不知秀在何处。对比其他四岳,南岳之秀还笼罩在薄雾当中。东岳泰山以其雄伟之势和历代帝皇封禅而居尊位;西岳华山以险闻名;中岳嵩山借少林寺武术扬名四海;北岳恒山以悬空寺招揽四方。更何况,周边的张家界、桂林、黄山等自然景观早就以秀美称雄天下。再则,佛道寺院虽多,但成名成圣较难。现今的佛教的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和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四川的青城山)早已蜚声海内外。因而,南岳的文化主题与特色到底在哪里?该如何打造?这就成了南岳人苦苦思索,不断探究、悬而未决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特而不强

从已有的实践来看,衡阳市和南岳区政府曾举办了许多活动,为文化造势和品牌的打造尽心竭力,如成功举办了九届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五岳迎五环”“名车登名山”“千年佛教论坛”“抗战英烈公祭大典”“幸运香火法会”“中华炎黄圣火采集活动”“国际道教论坛”等诸多重要文化主题活动,并让“心愿之旅,南岳衡山”通过央视传播全国。这些活动无疑较大地增加了南岳文化的热度与厚度,同时也把寿文化节打造成为全国十大节庆知名品牌、中国十大旅游类节庆活动。遗憾的是,文化造势并未转化为发展大势,文化与产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关的项目与合适的产品的缺乏,使其难以深度、高度地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中,难以产生较大和较好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文化的影响、辐射与带动作用。有如滂泼大雨落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之上,难以滋润万物,开花结果,最终还是陷入原地打圈、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寿文化节办了九届、登山节办了几届,最后无法再办下去,而不了了之。游客依然多是香客,消费仍是香火纸钱为主。文化产业涛声依旧。南岳缺的不是文化,不是文化活动与宣传,缺的是不能落地落实的好项目与好产品。市场是硬道理,消费是硬道理。

三、对策与建议

面向市场,贴近实际,不断寻找、开发新的需求,用好的项目和产品创造和拉动需求,让文化落地,用好用活资源,强化规划,创新体制与机制,是南岳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与根本。

(一)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资源,丰富内涵,增强功能,把成熟的产品做强做大,把新产品做实做特

1.用好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好宗教产品。南岳神庙朝拜文化和寿文化是目前南岳较为成熟产品。祈福祈寿、求财求官、消灾弥难是朝拜者的基本心理与需求。这部分人群远近都有,是一股较稳定的客源。如要将这把香火烧得更旺,可把几个重要的宗教节日活动拉入进来。除传统的庙会和新年烧香外,应把各类宗教特有的节日办起来,如佛教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出家,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道教的“三元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等。

另外,要把寿文化的衍生品开发出系列产品来,要让寿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吃得着,用得着。如将南岳寿草黄精、雁鹅菌、观音笋、云雾茶、素食、天然氧吧等开发出来,这些都是有益健康的长寿产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黄精进行了一番释名:“黄精为服食要药,故别录于草部之首,仙家以为芝草之类,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谓之黄精。”[1]《五符经》云:“黄精获天地之淳精,故名之戊己芝……”又引《神仙芝草经》的说法:“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根为精气,花为飞黄,皆可服食。”[2]南岳多野菌,品质以雁菌为最。菌色浅棕,形如伞状,小如铜钱,大似菜碗,均质松肉肥,用以调汤、烧肉、下面,无不鲜香甜美,滑嫩可口,被人们誉为山珍。云雾茶因产于南岳的高山云雾之中而得名,古称岳山茶。从唐代以来就作为向皇帝朝贡的“贡品”,主要生长在海拔800~1 100米高度的广济寺、铁佛寺、华盖峰等地带。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适宜茶叶生长。唐代陆羽的《茶经》说:“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3]可见,南岳云雾茶早负盛名。云雾茶,外形紧细,卷曲秀丽,开水冲后以色绿香浓、味醇、形秀著称。在湖南省名茶评比中被评为优质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观音笋是南岳特产风味食品。南岳山高多竹,山上寺庙宫观僧道多食素食,煎、炒、腌、煮,花样纷呈。最具特色者为油笋。古时南岳素食,只是僧人斋饭。后来上山进香的人增多,进香时禁吃荤,而携带素食又不方便,各寺庙始设素食铺卖。用料多以豆类、子面筋、百合、芋芥、莲藕、红白萝卜及各种瓜菜果仿制成鸡、鱼、肉、蛋,办成与荤食同名的酒席,从外表上看,足以乱真,而从味道来讲,其清香鲜嫩贝、往往为一般荤菜所不及。南岳素食品种,通常有所谓一品香、二度梅、三鲜汤、四季青、五灯会、六子莲、七层楼、八大碗、九如意、十样锦等。南岳山清水秀,空气中负离子高,是天然氧吧,可进行森林浴,这些都是养生长寿的好产品。

与此同时,要把宗教体验活动搞起来。面向各个层次,吸纳更多受众。不仅要满足其感官享受,更要把他们的人生修养与佛道的教化结合起来,解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目前已开发的新产品有面向高端的“禅意人生”,针对低端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及面对青少年的“禅文化夏令营”“瑜伽文化夏令营”“慈悲文化夏令营”等活动。活动的创意很好,但需要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切实适合顾客的需要,满足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需求,发挥宗教的“向善”“和谐”“智慧”等有助于人生修养的功能与价值。如针对高端的项目,则通过高僧大德与佛道名家的讲经与布道,让他们在“禅意”中悟到人生与事业的真谛与智慧。在低端的项目中,可在专项活动中,如“静心”“入定”“慈悲”等,来培养他们的定力、控制力和爱心。像有些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如狂躁、自私、偏激、懒惰,特别是迷恋网吧等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专项活动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项目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才能有生命力。

之外,还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主打佛道祖庭牌,积极组织和参与重大的宗教活动,尤其要加大与东南亚和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宗教交流与合作,扩大海外影响,吸纳海外客源。南岳南禅宗福严寺为日本、朝鲜两国曹洞宗与临济宗的祖庭,同时,它的信徒遍及东南亚、新加坡和港澳。除2007年4月17日,以韩国“曹溪宗释宗寺”释楚国大和尚为团长的20位高僧和百余名信众组成的礼佛团来岳朝拜旅游处,更无大规模的境外旅游团队。据近年统计数据显示,南岳衡山每年接待的世界各地旅游者约200万余人,其中国际旅游者不足2万人,不到游客总人数的1%。这一块是有文章可做的,我们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主动加强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宗教平台,推介南岳,把海外游客吸引过来。

2.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做好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南岳是国家五A级景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足,建度假村和养老养生基地,得天独厚。只要把硬件与软件建设搞好,把服务做好,是不愁客源的。度假村可选择一些景观独特的山谷坡面建一批小型的别墅和森林酒店。除了在建造中采用仿自然石材或木质材料,营造自然野趣的意境外,还要有一些项目和活动提供给顾客消费,如森林浴、露营、垂钓、烧烤、射箭、健步、拓展、定向越野、野战、生态休闲、丛林探险游等,这些对高端游客和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养老养生,也是一个前景十分看好的产业与项目。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养生养老是老年人消费的主项,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南岳有着优厚的环境与条件,只要把配套设施与服务搞好,绝对会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3.实行内联外合,以“南岳+”的形式,充分发挥资源整合和辐射作用,做强旅游产业和农业观光休闲产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南岳是国内五大名山之一,以山水秀美和三教合一闻名全国,在文化和山水游方面可以实现与国内相关行业的强强联合。更为重要的是,要以南岳为支撑,通过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形成联合发展和共同发展。其中主要把周边的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古镇、节庆活动、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很好地开发和结合起来,才能让南岳的文化产业变得丰满和生机勃勃。目前农业休闲与观光正成为县域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选项。要做好这一产业,则要突出特色与规模,突出观赏与体验,强调规划与统一。做到一地一品,品品交错。花卉瓜果、飞禽走兽、水产、珍贵植物等都是可开采的资源。既可以因地制宜,也可以无中生有。如南岳的云雾茶相当有名,可因此围绕茶叶来做文章。搞一片成规模的茶园,把观赏、采摘、品尝、购买,以及茶文化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如南岳有很多天然的山珍,如雁鹅菌、观音笋等,也可以季节性通过相关活动,让游客来采摘与品尝。至于花卉与瓜果、飞禽走兽,水产等则可刻意打造。与此同时,还要把当地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与美食纳入其中,丰富它的内涵与情趣,以此来增加南岳文化产业的厚度与宽度。

4.用一台大戏作为南岳文化产业升级版的支点。从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一台高水平制作的大戏,能非常吸引眼球,创造出极大的经济效益。《宋城千古情》《印象刘三姐》《华清池的长恨歌》等都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岳也可以借用这一发展方式,搞一台有震撼力和观赏性的文化大餐,来吸引和留住游客。为此,可以组织衡阳市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这样的创作之中,为他们提供全方位保障,甚至可以面向全省和全国征集南岳特色文化作品,再重金聘请高水平的导演和演艺公司,着力打造出这台文化大戏。

(二)做好规划、理顺体制与机制,做好政府的主导、引导、调控和服务工作

南岳目前的文化产业同其他县域一样,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业态主要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显得单一和单薄;运行上存在着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如管理上的多头与交叉,市场化、集约化低、产业链不完整,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形成,资金来源缺乏体制保障,创新能力不强,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极缺。这都是政府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为此:

1.要做好文化产业规划。这是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总纲,涉及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对上述问题有个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要做好这个工作,必须把前期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做好,要把方向与突破口找准,尤其要在销对路的产品上做文章,要在资源整合和产业链的延伸上做文章,要将文化产业有机地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中,避免为文化而文化,为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努力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中几个重要的问题有,创新南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南岳文化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如以南岳文化旅游产业为平台,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围绕“吃购娱”积极开发与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打造若干个农业文化产业集群,扩大文化产业内涵;打造重点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等。

2.实施小项目与重点项目相结合的战略,力争中心开花和全面突破。重点项目要在围绕南岳文化产业区和圈上做文章,即要在文化产业布局上做文章,要在文化产业龙头上做文章。突出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要引导和鼓励与大局和规划相一致的小项目的自主发展,让小项目连城串和片,最终形成集聚和规模。

3.重视和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他们的智力与人才优势的作用。政府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咨询、合作、外包等方式,积极开展一些横向合作,充分发挥在衡高校、科研院所的作用,有必要,也可将这种合作扩展到省内外。

4.重视和做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人才是包括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在内的各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政府的重要抓手之一。要实施人才强市、强县战略工程。要营造好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良好的环境与氛围,要出台一系列措施,创新体制与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总之,要做好南岳的文化产业,必须在文化特色的精准提炼,适销对路的项目与产品,区域文化产业的整体规划,体制、机制的转型与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

参考文献

[1]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2]博雅特产网,shop.bytravel.cn/.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篇9

森林是地球之肺, 湿地是地球之肾, 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 这个形象的比喻, 说明森林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纵观部分省内, 自然条件严酷, 森林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有效遏制, 生态问题仍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形成, 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 另外原因有如下四个方面:

1) 人们对森林认识上的不足。特别是农村, 对原有森林不加以保护, 任意砍伐树林, 随意侵占林地。把生态的日益恶劣归罪于自然条件的严酷。

2) 林业生态工程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加以重视。一些生态工程也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或只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来加以粉饰, 或因资金的缺乏没有让生态工程进一步持续深入下去。

3) 林权制度改革还有待于深入推行。因历史的原因, 集体林权的所有制深入到基层还麻烦多多, 制约了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无法实现林业分类经营走, 转换经营的机制, 增强发展的活力。

4) 对大力发展林业生态产业,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加快林业发展和搞好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尽快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全省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以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 进一步调整完善林业建设思路, 明确发展目标、战略重点, 落实推进措施, 以加快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 保护与发展并重, 质量与效益并举, 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 努力构建全省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不断提升林业功能, 充分发挥林业效益,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由此, 提出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1) 要大力加强生态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可以通过各种媒体, 举办关注森林、森林论坛、森林城市建设等等活动。让全民都参与进来, 提高他们爱林护林的认识, 更要让他们投身于全民植树活动中去。

2)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 满足全社会人们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全面发展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 保护合法权益, 解决广大林业干部职工增加收人,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3) 要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 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 主要建立一些大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大的生态工程。从全省的地理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 推进森林的覆盖面。

4) 要大力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改革林业生产方式。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拓展林业资金投入渠道, 积极探索政府扶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业主投资兴林的路子, 逐步建立起国家、集体、农民及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体系。把林业生态建设放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 坚持“全社会办林业, 全民搞绿化”的方针, 全面推进“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建设,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造林绿化既要加快生态建设, 又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优势,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 尤其要扩大特色经济林建设规模,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 加快中药材、山珍、干鲜果品以及地下矿藏的系列开发,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增加林业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收入。多争取林业外援项目的同时, 进一步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加大对外交流力度。

5) 大力弘扬创新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价值。要积极探索全民义务植树新办法, 建立健全造林绿化的长效机制, 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 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尽快在全省范围内掀起声势浩大的全民义务植树新高潮。

6) 大力推进法制建设, 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主要体现在推进依法治林进程, 依法规范造林、管林、用林行为, 把林业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进一步完善各项森林灾害应急预案, 强化森林灾害防控能力, 不断提高发现、控制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应急能力。要加大依法治林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构建平安和谐林区。

如果上述六个方面的措施能够得到落实, 那么多年后, 应该会取得一些比较显著成效, 可以预见的是:

一是生态体系建设会持续加强, 全省森林资源会持续增长, 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二是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很强劲;

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会出现一个好的开局。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生态文化产品也会不断日益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也会在不同层面、广泛深入地开展。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人们心里也越来越得到强化。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纲领。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 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 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负有重大的使命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生态文明,林权制度改革,动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智光, 我国林业产业现代化的战略体系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5.

[2]程云行, 张春霞.林业产业组织创新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3.

[3]廖福霖.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和现实形式[J].林业经济, 2001.

关于加快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篇10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 2005年至2009年,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2009年, 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23亿元, 占GDP的比例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 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我国部分发达省份还有不小距离。目前, 全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增加值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 高的达到25%。中国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于欧美国家, 但经过十年时间, 各地文化产业发展争先恐后, 如火如荼。2009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 一跃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成为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相比之下, 河南作为全国著名的文化大省, 文化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河南文化产业需要创新思路

增强紧迫感, 做好文化发展规划。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提出, 2015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 年均增长12%以上。广东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过6.5%。“十二五”期间, 河南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要向发达省份学习, 做好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要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 以“创意河南”为引领, 全面提升产业水平。

转变政府职能,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业环境, 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推进措施。二是建立多元的文化投资融资体制, 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投资的做法。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投资体制。三是推进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革, 针对单位性质不同提出不同的改革要求。特别是要大力推进人事制度、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 激发单位创造活力。四是积极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在政策支持上既要锦上添花, 又要雪中送炭, 为小单位、小企业, 特别是个人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

培育创意人才,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创意人才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河南文化产业应该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一是要利用高校培养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人才。二是要为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人士建立人才工作室。三是要以立项的方式设立创意人才专项基金。四是要举办全国性的创意大赛让人才脱颖而出。五是要建立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 为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六是要创造机会让各类人才的创意与企业对接, 使创意变成产品。七是要建立政府智库和民间智库, 为整个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新兴业态发展。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关系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问题, 关系到文化产业能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特别是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培育新的增长点。现在, 河南文化产业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不是传统文化产业, 而是新兴文化产业。以动画产业为例, 湖南、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5个经济发达的省 (市) 合计产量占全国的79%, 长沙、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十大城市合计产量占全国的86%, 河南没有进入这一方阵。河南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大力支持设计、创意、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数字出版、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使新兴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同时, 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还要做好新老产业的对接和融合, 通过新的平台和技术使得传统文化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深度开发资源, 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河南文化产业缺的不是资源, 而是创意。现在文化的竞争已经不是资源的竞争, 而是创意的竞争, 再好的资源, 如果没有好的创意进行再造, 只能是资源浪费。河南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 关键是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创新。要让创意变成生意, 让才华变成财富, 让资源变成品牌, 让文化变成经济。我们要通过高水平的创意与设计, 实现从资源到品牌的转变。建议成立河南省文化创意专家委员会, 专门研究河南文化资源的创意问题。建议河南实施文化产业品牌支持计划, 每年拨出专项资金, 抓10个文化品牌建设和品牌推介, 争取有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的示范园区, 有更多的产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

太极文化产业化思考 篇11

【关键词】时尚产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思考

一、时尚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关系

1.文化旅游产业是时尚产业的重要载体,是人们追求更高时尚生活品质的实现形式

文化旅游是时尚产业展示和宣传的平台,时尚产品作为旅游商品会成为游客的购物首选,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激励和促进了时尚产业不断创新发展。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在不断提升,人们在闲暇之余,旅游成为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选择,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时尚活动,外在表现为人的空间流动,而其实质却体现着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体现的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与生活水平的提升,已经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生活的新特征。

2.时尚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与活力,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吸引物

时尚产业具有崭新性、前沿性、活跃性、差异性的特征。时尚产业的融入为传统和经典旅游项目增添了现代感,赋予了“现代魅力”,也使文化旅游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品位,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愉悦的旅游体验。时尚作为文化旅游的“卖点”,可增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时尚产业已成为激发人们文化旅游意愿的重要诱因,是扩大旅游市场容量,增强旅游市场需求的重要吸引物。时尚产业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有效途径,时尚产业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3.时尚文化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为新常态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时尚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同时也在相互渗透。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动机都是暂时离开所在的熟悉环境,到陌生的环境去寻找一种新的体验,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旅游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内涵。时尚也是一种文化。时尚是人们对社会某些事物一时的崇尚,它引领潮流,代表着大众追求的目标,时尚充分体现了一个时期人类文化需求的特质。时尚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是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关系。时尚、文化、旅游产业密不可分,三者相结合可以引领旅游业发展、引导旅游消费,增进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时尚产业的发展,在新常态下时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必将成为拉动消费、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促进时尚产业融入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议

1.开发时尚旅游商品,满足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将时尚元素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和设计,积极打造“哈尔滨美食”、“哈尔滨印象”、“哈尔滨礼物”等品牌旅游商品。依托丰富的民俗和非遗资源,展现哈尔滨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依托寒地黑土自然生态优势,开发山珍特产;依托资源优势,开发高端旅游商品;依托动漫产业优势,开发动漫衍生产品。

2.发展时尚演艺产业,提升文化旅游品质

借鉴“大梦敦煌”、“印象刘三姐”等成功大型旅游演艺品牌经验,邀请高端策划团队,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演艺企业或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2-3台代表我市区域文化特色、品位高雅健康、旅游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文旅驻场秀。

3.发展时尚休闲产业,促进文化旅游多样化发展

促进体育竞技、休闲与旅游业融合,重点开发水上休闲运动、野外休闲运动、航空休闲运动、冰雪休闲运动。促进传统餐饮与休闲旅游融合,重点打造中华巴洛克传统美食街品牌;依托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花园街“黄房子”等欧陆风情特色街区,发展休闲娱乐业,丰富哈尔滨“夜经济”。

4.发展养生养老旅游产业,拓展文化旅游领域

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为主的生态水疗养生旅游,以森林浴为主的森林养生旅游,以健康绿色食品为主的美食养生旅游,以中医药膳为主的中医养生旅游;针对俄罗斯市场需求,开发康复医疗旅游。发挥我市夏季避暑气候条件优势,以充分的医疗护理资源、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供应、丰富的时尚文化旅游产品,发展候鸟式养老旅游,打造“生态哈尔滨,养老宜居地”品牌。推动松江避暑城、长岭湖养生养老休闲区等项目建设,发展开心农场、养老农场等乡村休闲养生养老旅游。

5.发展时尚奢侈品产业,引导文化旅游方向

推动宝玉石产业发展。打造对俄宝玉石开采、进口、加工、销售、复出口的全产业链。依托宝玉石产业园,引进宝玉石加工和销售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宝玉石保税仓库,建设国际珠宝玉石资源、交易、市场、加工一体化的产业中心。加快皮草产业提档升级。对养殖企业实行挂牌统一管理,引导标准化养殖生产。依托现有大型皮草城,建设皮草制品货源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发展美容化妆品产业。韩国医疗整容技术世界闻名,我市与韩国民间交往密切,借助我市的医疗优势,加强与韩国医疗机构的合作,引进知名美容化妆品生产企业,将我市打造成为医疗美容特色城市。

6.打造时尚环境,营造文化旅游时尚氛围

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文化建设,中国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

根据全国政协与文化部组成的文化产业联合调查组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文化产业和公益事业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四个领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与以往参与市场交易的有偿文化产品或服务、与文化事业相区别有三个特点。

其一, 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最根本不同点是其产品为精神产品。物质产品的本质具有物质属性, 主要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文化产品的效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其物质载体的自然属性, 而是决定于其精神或思想内容的属性;不是取决于对人们物质需求的满足, 而是决定于对人们精神的满足。其二, 文化产业与以往有偿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最根本区别是其活动是按照工业标准, 有规范地、有规模地以产业链的方式去生产。文化产品或服务参与市场交易古已有之, 比如民间艺人走上街头卖唱、卖字画等, 都是一种文化商品化的行为。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 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发生了质的变化, 出现了所谓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或服务是以产业链连接起来, 从原创、写作、编剧、设计到加工、生产、制作、包装再到流通、批发、销售、演出等形成一个分工明细、结构严谨、环环相扣的整体。其三, 文化产业区别于文化事业最根本的不同是其产品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一般说来, 文化产业把文化推向市场, 从生产到交换到消费都是把文化当作商品, 以赢利为目的。相反, 文化事业则把文化当作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以追求最大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

二、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目前,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在发展中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总的来看, 制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陈旧。

主要表现为: (1) 不能正确把握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人们往往片面地或把文化完全政治化, 或把一切文化意识形态化, 或把文化等同于休闲娱乐, 否定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 忽视文化经济化, 从而出现重“经济”而轻“文化”的现象, 严重束缚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2) 文化产业观念淡漠。长期以来, 文化被认为是单纯的公益性事业, 不能赚钱, 不能成为产业, 以致于我们把许多文化经营部门当作事业单位来看待, 既没有采取合理的市场化战略, 也没有引进竞争机制, 在一些文化领域实行垄断性经营, 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

2. 管理体制僵化。

具体表现如下: (1) 行政机构交叉重叠, 多头管理, 职责不清, 很难统一协调。 (2) 政企不分, 有不少地方还在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理已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文化产业, 使行政部门陷于具体的事务中, 削弱了行政管理与宏观管理的职能。 (3) 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机制落后, 缺乏竞争、流动、淘汰机制, 在分配上有的仍实行平均主义, 阻碍了个人积极性的调动。 (4) 一些文化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不明确, 缺乏独立的民事法人资格, 导致各文化单位运行机制的低效率, 缺乏竞争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 (5) 文化市场层次低、规模小, 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 配套市场滞后, 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置, 国有资产不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

3. 投融资机制缺乏活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现行文化经济政策在总体上尚未跳出事业框架, 产业意识尚未真正扎根。 (2) 投资渠道单一。文化被作为纯粹的公益和消费部门而由政府财政全包。这种体制使得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狭窄, 许多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由于缺乏资金, 其建设受到严重的限制。 (3) 缺乏必要的投资指导。中国目前的社会性投资往往存在相当的盲目性, 在投资项目确定之前缺乏全面的研究和论证, 运作过程又缺少必要的监督与保障机制, 往往造成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 (4) 投融资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文化市场风险成本急剧攀高, 投资者望而生畏, 造成尖锐的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文化市场需求放空, 缺少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是大量投资由于体制原因无法进入。

4. 产业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主要表现为: (1) 立法涵盖面不够, 很多方面缺少法律、法规的约束。 (2) 文化立法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文化立法却难以跟上形势发展要求。

5. 高素质经营人才短缺。

中国文化产业的大多数单位普遍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作风正的文化产业人才。许多单位由于缺乏经营人才, 产业项目很好但效益不佳, 有的单位由于不懂经营而使文化项目出现了众多漏洞, 蒙受了不少损失。

三、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上一篇:隐性课程与视唱练耳下一篇:节油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