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成像

2024-06-23

冠脉成像(精选7篇)

冠脉成像 篇1

摘要:目的 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中了解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于冠脉狭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中去。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常规冠脉造影

冠脉血管CT成像和冠脉造影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冠脉造影相比, 冠脉血管CT成像具有价格低、风险小、无创的优势, 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特就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46例, 男54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居于29~75岁, 平均年龄 (54.6±6.2) 岁, 49例阴性结果患者, 51例阳性结果患者。

1.2 方法

本意研究中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仪器为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 由导管室和放射科医师报告冠脉造影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 主要判断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

1.3 评价标准

特异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未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未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未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敏感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2]。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 血管图像均比较理想, 判断全部100例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共401支血管。其中, 64排螺旋CT检查右冠阳性40例, 左回旋支阳性42例, 左前降支阳性52例, 左主干阳性11例;冠脉造影检查右冠阳性42例, 左回旋支阳性46例, 左前降支阳性54例, 左主干阳性11例。两种检查方式下, 右冠均为阳性者40例, 左回族支均为阳性者42例, 左前降支均为阳性者51例, 左主干均为阳性者11例。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即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 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 使血流受阻, 导致心脏缺血, 产生心绞痛。发病时, 冠心病症状表现为心律紊乱, 心率过快, 过慢, 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等均可使心排血量减低。由于大脑对缺氧十分敏感, 大脑供血不足, 轻者感头昏, 重者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目前主要通过冠脉造影以及CT冠脉成像这两种方式进行诊断[3]。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但是若患者心律不齐、心率过快会影响冠脉显影的质量。因此, 对心率过快患者进行诊断前, 患者可服用地尔硫卓或者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严重钙化患者, 也难以有效进行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除此之外, 患者需进行屏气合作, 若患者呼吸不畅并且存在屏气困难的患者, 则难以保证该项诊断的准确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不但价格低廉、风险小、操作方便, 并且属于无创检查,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与冠脉造影相比, 优势明显。相关文献表明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能够提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定窦性心率的不典型胸痛的诊断准确率[4]。在本组资料中,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64排螺旋CT诊断左主干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非常高, 但是对于右冠、回旋支和前降支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总之, 64排螺旋CT冠脉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曹占伟, 邵芳, 于雅维.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09, 12 (20) :144-145.

[2]李伟, 罗学毛, 兰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2, 29 (23) :118-119.

[3]申燕艳.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174-175.

[4]何忆雯, 秦永文, 丁仲如.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6 (1) :10-13.

冠脉成像 篇2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是继X射线、CT、MRI和超声诊断技术之后的又一种新的血管内成像方法。它综合光学技术、超灵敏探测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快速获得血管横断面高分辨率的微观结构图像。OCT分辨率可达10μm×25μm,接近观察到组织水平,被称为“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随着OCT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使这项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并以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方面凸显的技术优势及重要价值而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悉,OCT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早期用于眼科相关检查;2001年开始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具有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OCT可用于诊断临界病变,包括精准判断斑块成分、发现和识别易损斑块及红、白血栓,判断支架术后即刻效果,术后随访,检测和患者密切相关的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内膜覆盖情况等,这些优势可以指导医生在评价治疗方案、确定治疗策略、采取应对措施等方面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OCT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辅助判断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氯比格雷的服用时间,节约患者的长期治疗费用。国内阜外医院等12家拥有OCT设备。

冠脉成像 篇3

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是外科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桥血管狭窄或闭塞,因此术后随访评价桥血管的通畅性具有重要意义,且对动静脉桥血管远期预后的评估尤为重要。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一直被认为是术后评价冠状动脉的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检查,具有一定风险且费用较高,患者难以接受。双源CT因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尤其第二代双源Flash CT时间分辨率达75 ms,可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大大提高了桥血管吻合口的显示清晰度,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价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1]。本文对66 例冠脉搭桥术后患者行双源128 层CT冠状动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并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旨在分析其对冠脉搭桥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的评估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 年1 月~12 月于我院行CTCA检查的66 例CABG术后患者,其中男54 例,女12 例,年龄36~89 岁,平均(65.2±9.5)岁。CTCA检查距CABG手术时间最短3 月,最长15 年,平均3 年。其中19 例患者在行CTCA后2 d~2 周内行CAG检查,检查前排除碘过敏、肾功能不全及严重心律失常。

1.2 仪器与方法

(1)CTCA扫描:应用第二代双源128 层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系统(Siemens Healthcare ;Forchheim,Germany),扫描前患者禁食4 h以上,扫描前5 min患者舌下含服0.5 mg硝酸甘油,并使用倍他洛克控制心率,患者心率为50~115 次/min,平均(78.2±11.7)次/min,严格训练患者屏气。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心脏膈面下1 cm。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碘普罗胺,370 mg/m L),总量60~100 m L(根据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调整),速率为4.5~5.5 m L/s,注射完造影剂后以同等速率注入60 m L 0.9% 氯化钠。采用Bolus Tracking技术对升主动脉增强过程进行监测,当CT值达到100 HU时,延迟10 s开始触发扫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自适应序列步进扫描方法(Step-and-Shoot)由头侧向足侧扫描。扫描参数:准直0.6 mm,机架旋转时间280 ms,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280~320 m As。要求患者在正常吸气后一次屏气完成扫描。

(2)CAG检查:造影前1 d所有患者口服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采用西门子公司Artisd TA血管造影机,应用6 F Judkins导管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桥血管造影。由2 名有经验的医师使用造影导管校准和边缘测量系统(CAAS 5.7.2 QCA System ;Pie Medical,Maastricht,the Netherlands),测量血管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及病变长度,计算管腔直径狭窄百分比。

1.3 图像采集及后处理

重建层厚0.75 mm,重建间隔0.5 mm,图像自动重建模式为B26f medium smooth ASA,并自动将最佳舒张期、最佳收缩期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图像效果不佳时,还可进行不同时相的重建,使图像质量达到最佳。将原始数据传送至Syngo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s,CPR)等后处理。

1.4 评价方法

由2 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CAG结果的情况下对桥血管通畅性或再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在桥血管横断面测量其管径,以狭窄处两侧无狭窄段桥血管管径的平均值作为参考。按Fitzgibbon桥血管分级标准[2]:A级,桥血管无狭窄或狭窄< 50% ;B级,桥血管狭窄≥ 50%,但未完全闭塞;O级,桥血管完全闭塞。符合A级为桥血管通畅,符合B级和O级为桥血管病变。然后将CTCA与CA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动静脉桥通畅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pa检验分析CTCA与CAG对桥血管通畅性评价的一致性,Kappa值≥ 0.75 为一致性较高。

2 结果

2.1 动脉桥与静脉桥通畅情况比较

66 例患者共显示完整桥血管192 支,其中静脉桥(均为大隐静脉)133 支,动脉桥59 支(左乳内动脉56 支、桡动脉3 支)(图1)。桥血管通畅(A级):动脉桥54 支,静脉桥102 支;桥血管病变(B级或O级):动脉桥5 支,静脉桥31 支,见表1。其中通过VR图像中主动脉上吻合口及手术置入的金属钛夹推断,闭塞未显影的桥血管9 支(图2)。运用四格表卡方检验,结果发现动脉桥与静脉桥病变率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903,P=0.015),动脉桥通畅率高于静脉桥通畅率。

注:男性,58岁,CABG术后11年。a.横断位示搭至钝缘支的大隐静脉(SV1)桥血管闭塞(箭头);b.CPR示SV2桥血管近中段轻至重度狭窄;c.CPR示左乳内动脉桥(LIMA)血管通畅;d.VR图像示桥血管LIMA通畅,桥血管SV近中段轻至重度狭窄。

注:男性,57岁,CABG术后2年。a.MIP示桥血管LIMA只有起始段浅淡显影,中远段闭塞;b.VR示桥血管LIMA及SV闭塞,仅能看到钛夹及主动脉吻合口处的突起(白箭),而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通畅(黑箭);c.CAG示LIMA起始段浅淡显影(白箭),中远段闭塞;d.CAG示右冠状动脉桥血管通畅(白箭)。

2.2 CTCA与CAG检查结果比较

19 例患者在行双源CTCA检查2 周内同时行CAG检查(图2c~d),19 例患者共搭桥51 支,CTCA显示桥血管46 支,另外5 支未见显示,但可在主动脉根部吻合口见到锥形突起和(或)桥血管走行区见到金属钛夹,CT诊断为桥血管闭塞。46 支显示的桥血管中有11 支诊断狭窄度≥ 50%。51 支桥血管中,1 支桥血管CTCA诊断为通畅,但CAG诊断狭窄度≥ 50% ;2 支桥血管CTCA诊断为狭窄度≥ 50%,但CAG诊断为通畅,见表2。以CAG为金标准,第二代双源CTCA诊断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3.75%、94.29%、88.24%、97.06%、94.12%。CTCA与CAG检查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66)。

(支)

3 讨论

3.1 冠脉搭桥术后动静脉桥血管预后的比较

目前搭桥手术常用的血管主要有大隐静脉、左乳内动脉、桡动脉等。血栓形成、内膜增生以及之后加速发展的动脉粥样硬化等改变,可导致桥血管发生病变。本研究的192 支桥血管中,36 支发生病变(重度狭窄或闭塞),其中静脉桥31 支,动脉桥仅5 支,表明大隐静脉桥血管发生狭窄、闭塞的几率显著高于动脉桥(χ2=5.903,P=0.015)。国内吕滨等[3]报道,CABG术后240 支搭桥血管中,78 支闭塞(32.5%),其中静脉桥血管闭塞60 支(76.9%)、动脉桥血管闭塞18 支(23.1%);全组共162 支桥血管通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为77.5%(62/80),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为62.5%(100/160),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静脉桥血管通畅率(χ2=5.470,P=0.019),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目前认为,导致大隐静脉桥术后1 年内闭塞的原因是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3 年后开始发生动脉硬化,而术后极早期闭塞则可能与手术技术及进行吻合的精确度有关[4]。近年来,为了克服静脉桥带来的种种弊端,增加了动脉桥的使用频率。与大隐静脉桥不同,乳内动脉桥属于肌性管道,能根据血流需求自行调节管径大小,很少会发生动脉硬化。然而由于大隐静脉长度较长,相对容易摘取和吻合,依然被广泛应用,如何提高其远期通畅率仍然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3.2 第二代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与CAG检查比较

目前,CAG作为公认的冠状动脉病变及桥血管通畅性检查的“金标准”,具有血管成像清晰、可确切了解冠脉病变及桥血管通畅情况等优点。但是CAG属于有创检查,费用较高,一般无明显不适的随访患者难以接受。另外,CABG术后桥血管开口非冠状动脉正常开口,特别是桥血管吻合口闭塞时CAG无法显影,容易造成误诊。因此,CAG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CT血管成像逐渐成为无创性评价桥血管的首选和最佳检查方法。国外研究报道,320 排CT评价CABG术后桥血管通畅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 和98%[5]。本研究应用第二代双源CT对桥血管病变进行检测,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3.75%、94.29%、88.24%、97.06%、94.12%。本研究的51 支桥血管中,1 支桥血管CTCA判定通畅,而CAG显示桥血管病变,考虑患者BMI过高,造成血管内造影剂浓度不足,误认为管壁伪影所致;另有2 例血管桥CTCA判定病变,而CAG结果显示通畅,原因可能是桥血管本身粗细不一致,CTCA显示的偏心性低密度斑块影正好位于原本较粗的血管处,而CAG造影只能显示腔内通畅情况,不能判断管壁斑块情况。

3.3 优势与不足

第二代双源CT有2 套球管和2 套探测器系统,其时间分辨率可达75 ms,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桥血管影像,可准确显示桥血管的位置、走行、狭窄或闭塞,不再受金属夹伪影的干扰。在检测桥血管的闭塞方面,可以通过VR及横断位图像在主动脉根部吻合口见到锥形突起,或在桥血管走行区见到金属钛夹[6]。对于偏心性非钙化微小斑块,可以通过CPR结合原始图像直接诊断,较冠脉造影更有优势。第二代双源CT对受检者无特殊要求,患者检查前无需服用降心率药物即可获得高质量的桥血管图像[7,8],本研究的受检患者心率最快可达115 次/min。对于路径较长、扫描范围较大、屏气时间长的乳内动脉桥的显示,不再受屏气时间的限制。但是,当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房纤颤心率超过130 次/min时,应用此检查容易造成管壁伪影,影响管壁斑块及狭窄的判断。当患者BMI ≥ 28 kg/m2,此时若不提高造影剂剂量及注射速率,也容易引起管壁伪影。本研究中有1 例患者因BMI过高造成误判,关于患者心率及BMI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第二代双源128 层CT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以在不依赖心率,也不需服用控制心率药物的情况下,一次大范围扫描,完成对桥血管、冠状动脉、心脏及纵隔大血管的多维显示,对桥血管通畅情况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在诊断狭窄及闭塞桥血管方面作用极大,可作为CABG术后随访的常规方法。

参考文献

[1]Nakashima Y,Okada M,Washida Y,et al.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on a per-patient,per-vessel,and per-segment basis by non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64-section computed tomography:dual-source versus single-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J].Jpn J Radiol,2011,29(5):316-323.

[2]Fitzgibbon GM,Kafka HP,Leach AJ,et al.Coronary bypass graft fate and patient outcome:angiographic followup of 5065grafts related to survival and reoperation in 1388 patients during 25years[J].J Am Coll Cardiol,1996,28(3):616-626.

[3]吕滨,曹慧丽,杨立,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搭桥血管通畅性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4,48(1):33-37.

[4]Shuhaiber JH,Evans AN,Massad MG,et al.Mechanis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preventions of vein graft failure in coronary bypass surgery[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2,22(3):387-396.

[5]de Graaf FR,van Velzen JE,Witkowska AJ,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320-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J].Eur Radiol,2011,21(11):2285-2296.

[6]Opolski MP,Kepka C,Achenbach S,et al.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for prediction of procedural and intermediate outcome of bypass grafting to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occlusion with failed visualization on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J].Am J Cardiol,2012,109(12):1722-1728.

[7]朱红伟.64排螺旋CT在诊断成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1):157-159.

冠脉成像 篇4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患者进行CTA检查, 其中临床怀疑冠心病者80例, 无症状体检者20例, 男58例, 女42例, 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5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公司的Brilliance CT 64进行扫描。将患者心率控制在60次/分以下, 如平静时心率大于70次/分, 检查前半小时口服倍它乐克50~100mg, 以控制心率。受检者仰卧位, 足先进, 连接心电信号, 于轻度吸气后闭气扫描。先确定扫描范围, 选取主动脉根部为感兴趣区,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帕 (370mg/mL) 60mL。流速4.0mL/s, 之后注入40mL生理盐水。注入对比剂同时对感兴趣区域CT值进行跟踪监测, 当CT值达180HU后, 启动正式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40kV, 电流350~450mA, 层厚0.5mm, 螺距13.2。

1.3 图像处理

扫描结束后, 应用工作站分析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冠脉探针、曲面重组以及最大密度投影, 以具体直观地显示冠脉情况。

2结果

本组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中, 发现心肌桥者16例, 其中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0例, 左回旋支者3例, 左对角支者1例, 右冠状动脉者2例。20例正常体检者中发现心肌桥者2例, 发生于左前降支者1例, 左回旋支者1例。因此本组病例中CTA检查发现心肌桥发生率为18%, 多发生于左前降支血管, 其次为左回旋支, 见图1、图2。8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均做了冠脉造影检查, 结果仅发现心肌桥2例。CTA与冠脉造影就单纯显示血管相比, 尚可直接显示心肌、心肌桥覆盖壁血管的厚度即血管深入心肌壁的深度以及是否伴粥样斑块、钙化及血管狭窄程度。

左前降支血管走行于浅层心肌纤维下, 正常位于心肌与血管间的脂肪消失, ←为壁冠状动脉, 覆盖壁冠状动脉的薄层心肌纤维为心肌桥。

左回旋支血管显示不连续, 提示被心肌所覆盖, ↑为壁冠状动脉。

3讨论

正常情况下,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的结缔组织中, 如果一段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 被心肌纤维所覆盖, 则这束心肌纤维被称为心肌桥, 行走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被称为壁冠状动脉[1]。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冠状动脉解剖变异, 其发生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胚胎时期血管发育位置异常有关。如果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 原始小梁动脉网外移失败则出现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中被浅层心肌所覆盖。据报道, 心肌桥尸解检出率为15%~85%, 但行冠脉造影检出率仅为0.5%~16%[2]。相差如此大, 说明有很多病例被漏诊。这可能与心肌桥的长短厚度及临床表现等有关。Ferreira等依据心肌桥厚度将其分为表浅型和纵深型。表浅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内, 但位置较浅, 厚度一般不超过2mm。表浅型多见, 它对冠状动脉压迫小, 心肌缺血表现不明显, 临床无症状, 易漏诊。纵深型是指冠状血管走形于心肌较深位置, 厚度常常在2mm以上。纵深型易挤压血管, 与左前降支血管关系密切, 常可扭曲该血管, 致心肌血供不畅乃至不足, 引起一系列症状。它不仅致心脏收缩期血流灌注减少, 而且影响舒张早中期的血流, 使冠脉血流储备明显降低。壁冠状动脉还易发生痉挛及继发动脉粥样硬化, 并在此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人根据壁冠状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3级:狭窄程度小于50%为1级, 50%~75%为2级, 大于75%为3级。临床表现与心肌桥厚度长度及壁冠状血管狭窄程度有关。表浅型及1级一般无症状, 易被漏诊, 体检时可发现。此种病例多发生于青壮年。本组病例中有20例体检患者, 他们无任何心脏病的表现, 只是例行体检, 其中就发现2例表浅型心肌桥。这两例患者分别为38岁和41岁, 均为男性, 平素体健。纵深型2~3级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 表现为胸憋气短、心前区不适、胸骨后疼痛、休克等, 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病表现相似, 所以易发生误诊误治, 使病情延误, 甚至恶化。

表浅型、1级心肌桥无须治疗。2级心肌桥需保守治疗, 通常口服β-受体阻滞剂如倍它乐克等, 钙离子拮抗剂也有一定作用, 硝酸酯类药物及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不宜使用。纵深型、3级心肌桥则需心肌桥松解术或冠脉搭桥术治疗[3,4]。心肌桥早期发现早期正确治疗则预后良好。

心肌桥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与其它冠心病表现无明显区别, 而且治疗也完全不同, 治疗的早晚与预后密切相关, 所以早期行冠脉成像检查明确诊断非常重要。目前诊断冠脉疾患的较精确的检查方法为冠脉造影, 虽然它被称为目前的金标准检查方法, 但因其不能直接显示心肌以及冠脉血管伸入心肌的深度, 所以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不如CTA, 从而使很大一部分患者难以被早期发现, 从而延误治疗。64排CTA可以早期安全地发现心肌桥, 提高它的检出率, 并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

CTA不仅对心肌桥的诊断具有优势, 因为我们采用CT机是目前扫描速度较快、成像功能较好的多层CT, 它可以5秒钟无创完成心脏检查, 所以对于那些心律不齐、病情较重、不能进行长时间检查的患者也可轻松应对。冠状动脉检查成功率也达90%以上, 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以及钙斑、软斑等病变。而且与冠脉造影相比, 费用明显降低, 所以冠状动脉CTA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手段, 也可作为冠脉术后的复查首选手段。

摘要:目的:评价64排CT冠脉成像 (CTA) 对心肌桥的诊断及其意义。方法:选择100例有冠心病症状或是心脏体检的患者, 为其做64排CTA, 从中选择出有心肌桥表现的病例, 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并对临床有冠心病症状患者做冠脉造影来对比观察。结果:100例病例中CTA发现心肌桥18例, 而冠脉造影只发现2例。结论:本组病例中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为18%, 冠脉造影检出率为2.5%, 所以CTA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64排CT冠脉成像可以清晰而且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细小分支, 并精确显示血管的走行情况、管壁的粥样斑块及钙化、血管的狭窄程度等, 与目前诊断冠脉的金标准冠脉造影相比, 本检查方法不但对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 而且为无创性检查、费用低廉, 所以64排CT冠脉成像还可以作为体检手段或为冠脉造影做筛查。

关键词:64排CT,冠脉成像,碘帕醇,心肌桥,无创性

参考文献

[1]Smith SC, Taber MT, Robiolio PA, et al.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 caused by a myocardial bridge treated with intra-coronary stenting[J].Cathet Cardiovasc Diagn, 1997, 42:209-212.

[2]钱菊英.冠状动脉心肌桥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4) :474-476.

[3]蔡衡, 万征, 林青, 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 2003, 18 (1) :31-33.

冠脉成像 篇5

1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一般检查方法

1.1 工作流程图(如图1)

1.2 适应证和禁忌证

⑴适应证:冠心病、冠状动脉变异、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

⑵禁忌证:造影剂过敏者、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低血压、II°~III°心动过缓者、严重的心律不齐者、严重的心动过缓者、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甲亢、哮喘及严重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1.3 检查准备

检查前4h检查者禁食固体食物。检查者进行对比剂过敏试验,并签订检查协议书。检查者静息心率应控制在70次/min以下,静息心率≥70次/min者,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心衰或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异常,扫描前30~45min可一次性口服倍他洛尔25mg~50mg;患者心率>80次/min的,可适当应用镇静剂以减慢心率;常规扫描前应用血管扩张剂,对于心率静息≥75次/min者,可不用,以免进一步加快心率。检查者取仰卧位,扫描前进行屏气训练(深吸气后屏气),并说明对比剂注射时的全身反应。

1.4 预扫描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进行冠状动脉平扫,以确定CTA的扫描范围和进行钙化积分测量。嘱检查者屏气,扫描胸部定位像,并根据胸部定位像确定扫描范围:自气管隆突水平至心脏膈面以下2cm。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进行检查,不同的机型略有差别。平扫的图像可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评价。体形肥胖者适当提高管电流。

1.5 冠状动脉CTA扫描

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370mg/ml)60ml~80ml,速率为4ml/s~5ml/s,随后以相同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ml。采用对比剂追踪技术,对比剂注射开始后延迟10s,在升主动脉根部水平每隔2s扫描一次,当升主动脉内CT值升高100HU时,自动触发扫描。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深吸气后屏气。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进行检查,不同的机型略有差别。体形肥胖者适当提高管电流。

1.6 图像后处理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对于心律不齐者,进行心电编辑。选择合适的相位窗、重建中心和层厚、层间隔等参数进行横断面薄层重建。然后对冠脉及其主要二级分支进行三维重组,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s,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ner reconstruction,CP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ology,V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SD)及仿真内镜(virtual endoscopy,VE)等技术。筛选出图像质量最佳者作为诊断的图像。

1.7 图像分析

图像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支架的位置、数量、厚度和管腔密度,有无支架内再狭窄、新发生的狭窄以及心脏其它方面的病变。以血管节段为单位、支架为重点进行影像学评价。

2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脉内支架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所谓的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包括支架内大于50%的狭窄和支架边缘5mm范围内50%以上的管腔狭窄,多由血管内膜纤维增生所致,一般不发生破裂或血栓形成而引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一般而言,支架内的密度与正常充盈对比剂的邻近冠状动脉内的密度一致、支架两端血管无变细是支架通畅的直接征象。支架远端冠状动脉充盈充分,可间接提示支架通畅。支架变形、远端冠状动脉不充盈或者充盈不良明显变细或呈断续状,常提示存在严重的支架内再狭窄[1]。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生于术后(1~3)个月,金属裸支架的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术后6个月可达11%~46%,药物涂层支架的再狭窄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6个月仅为5.5%[2]。内支架术后随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及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新发生的冠状动脉狭窄以及心脏其它方面的病变。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应用MSCT螺旋对内支架术后进行了及时随访,取得了大量的经验。

64层螺旋CT在应用之初,国外的学者对体外的冠脉内支架模型进行了评价。Maintz D等[3]评价了68个不同的体外冠脉内支架模型,采取了4种不同的图像重建模式进行观察,对管腔直径、管腔内密度及图像噪声进行测量,认为支架最佳锐度重建可更好显示管腔和得到更真实的管腔密度,但其噪声值有所增加,并且支架管腔的显示效果主要依赖于支架类型。Seifarth H等[4]比较了64层和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体外冠脉内支架模型的结果,从0°、45°和90°三个角度(相对于Z轴)进行扫描,并对模型的有支架节段和无支架节段的可见管腔直径和狭窄程度分别进行测量,结果显示64层螺旋CT显示假性管腔狭窄(ALN)显著降低,并且扫描角度和层厚对ALN也有影响,他们认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显示内支架管腔和支架内狭窄方面优于16层螺旋CT,当X线束平行于支架方向时,ALN较低。

有了体外冠脉内支架模型的成功尝试,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很快在冠脉内支架术后随访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以DSA为金标准,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地研究[5,6,7,8,9,10],多数研究认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可准确显示支架的位置、形态和数量,并且可以清楚地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管腔内密度和有无新出现的冠脉狭窄,其中心率、呼吸运动及支架位置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与DSA相比较,在评价支架内再狭窄方面,二者的符合率较高[6,7,9],特别是在判断冠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阴性病例及>50%的严重病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64层螺旋CT在冠脉成像中是否比16层螺旋CT具有更多的优越性?许多学者也进行了探讨[8,10,11]。多数认为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支架形态、细节和再狭窄的显示明显优于16排CT,可以较为准确地估计支架内及支架两断的狭窄程度,显示管腔内密度,结合支架远端冠状动脉充盈显影的情况,可以很好地评价支架的通畅性。同时,可以详细观察支架以外冠状动脉的状况,对整个冠状动脉及其心脏的状况,特别是可对原有冠状动脉疾病进展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以利于临床合理地选择治疗方法。甚至有人认为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技术应为冠状动脉支架评价的首选方法[10]。但是,有的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16层与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支架管腔狭窄程度的结果间差异没有显著性[8]。

我们医院在64层MSCT冠脉成像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25例内支架术后的患者进行了观察,所显示的39个支架定位准确,支架形态显示良好,呈平行点划线状,显示的支架厚度明显比16层MSCT薄,支架内密度显示也较16层螺旋CT清楚,受支架伪影影响较轻,显示再狭窄和新出现的狭窄和DSA结果相吻合。

3 MSCTA冠脉成像技术在内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前景

MSCTA冠脉成像属无创或微创性检查手段,快速、可靠、相对价廉,不仅可准确定位内支架、显示支架形态和数量、支架内再狭窄、新出现的狭窄,还可提供管壁的病理表现及相邻血管与组织结构的情况,对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心功能、搭桥和PTCA成形术后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和评价。有充分的理由相信,MSCTA冠脉成像将成为内支架术后随访中重要的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CTA已成为冠脉内支架术后随访的重要检查方法,本文旨在总结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检查方法及其在冠脉内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现状。

关键词: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支架

参考文献

[1]滑炎卿.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114-124.

[2]王照谦,杨志强,朱皓,等.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与导管法造影的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5,20(3):190-194.

[3]Maintz D,Seifarth H,Raupach R,et al.64-slice multidetect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in vitro evaluation of 68 different stents[J].Eur Radiol,2005,Suppl:1-9.

[4]Seifarth H,Ozgun M,Raupach R,et al.64-Versus 16-slice CT angiography for coronary artery stent assessment:in vitro experience[J].Invest Radiol,2006,41(1):22-7.

[5]王锡明,武乐斌,李振家,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11):1201-1204.

[6]孔令燕,金征宇,王怡宁,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32-35.

[7]刘新,李颖,杨立,等.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808-811.

[8]王鹤,王继琛,邱建星,等.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492-1495.

[9]王涛,王锡明,武乐斌,等.64层螺旋CT在评价冠状动脉支架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0):1489-1491.

[10]孙新海,李娴,陈月芹,等.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中的价值[J].济宁医学院学报,2006,29(4):19-20.

冠脉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于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 例, 其中男32 例, 女21 例, 年龄46~83 岁, 平均 (65.7±7.3) 岁。 入院时伴心前区疼痛36 例, 无症状17 例 (体检超声检查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 其中合并高血压18 例, 糖尿病16 例, 高血脂症16 例。 所有患者均诶心功能二级及以上, 肝、肾等功能器官衰竭、严重呼吸循环障碍等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手术操作遵照Judkins法。

1.2 CT检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飞利浦64 层螺旋CT扫描仪为美国制造。 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 提醒患者各注意事项,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扫描成功率。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上臂上举过头, 头先进。 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0 mm至心脏膈面下20 mm。 将浓度为370 mg/m L的碘普罗胺70 m L经肘静脉以5 m L/s的速度输注, 输注完毕后追加50 m L的生理盐水。 采用系统跟踪技术, 当对比剂在指定位置致使该处的CT值达到150HU时自动启动, 延时4 s后进行扫描。

1.3 图像处理

将R-R间期扫描获取的原始数据输入EBW4.0 工作站, 进行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 综合诊断。

1.4 评价标准

观察血管包括冠状动脉主干, 左前降支近段、中远段, 左回旋支近段、中远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中远段, 共7 段血管。 血管狭窄程度分为3 级:正常或轻度狭窄为狭窄程度<50%, 中度狭窄为血管狭窄50%~75% , 中度狭窄为狭窄程度>75% 。 并以狭窄程度≥50%为阳性结果, 反则视为阴性。

1.5 统计方法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金标准, 计算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 特异度为, 准确度。53 例患者共371 段。两检查方法之间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 k值<0.4 为一致性差, k值0.4~0.75 为一致性一般, k值≥75%为高度一致。

2 结果

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正常或轻度狭窄248 段, 中度狭窄85 段, 重度狭窄38 段;以50%狭窄为阳性, 则冠状动脉主干8 段, 左前降支近段32 段、中远段23 段, 左回旋支近段28 段、中远段18 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8 段、中远段6 段。 螺旋CT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正常或轻度狭窄252 段, 中度狭窄82段, 重度狭窄37 段;以50%狭窄为阳性, 则冠状动脉主干8 段, 左前降支近段33 段、中远段21 段, 左回旋支近段27 段、中远段17 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8 段、中远段5 段。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参照, 50%狭窄为阳性,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116/123) , 特异度为100% (248/248) , 准确度98.38% (365/371) , 其中中度狭窄血管被高估1段、 被低估4 段, 重度狭窄血管被低估2 段, k值为0.9611 (95%CI 0.9328~0.9895) , 具有高度一致性。

3 讨论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具有无创、安全、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而日益发展, 有取代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在早前筛查中的应用趋势。 目前应用较广的为64 排螺旋CT, 5~10 s即可完成一次心脏扫描, 可清晰显示心脏及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3], 可较好地显示冠脉主要血管中、重度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和心肌桥。 该研究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经两种检查后的阳性准确率在75%~100%之间, 这与陈明梅[4]报道的结果 (左回旋支84.21%, 左主干100%, 左前降支90.48%, 右冠78.26%) 相似。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参照标准, 50%狭窄为阳性,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特异度为100%, 与贾丽娜[5]报道的96.37%的灵敏度、96.14%的特异度结果相近。 两种检查行一致性检验, 得k值为0.9611 (95%CI 0.9328~0.9895) , 高于余文毅[6]报道的0.89。

目前来说, 虽然64 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为0.1 s, 但患者的心率、节律、冠脉可能发生的痉挛[7]仍可影响检查结果。 临床上应在检查前可先口服美托洛尔, 做呼吸训练, 避免出现运动伪影状况[8],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该研究中螺旋CT冠脉成像中度狭窄血管被高估1 段、被低估4 段, 重度狭窄血管被低估2 段, 提示上述情况临床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 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检查前的必要准备可排除患者生理活动的干扰, 提高准确性。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确诊和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方法 整群选择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冠脉成像, 并在10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参照, 50%狭窄为阳性, 评估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结果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特异度为100%, 准确度98.38%, k值为0.9611, 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造影,螺旋CT,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狭窄程度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吉立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7) :1298-1301.

[3]宋鹏, 王曙霞, 汪晶晶.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2) :137-139.

[4]陈明梅, 李敏, 靳延举, 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照[J].影像技术, 2015, 27 (1) :3-4.

[5]贾丽娜.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0) :73.

[6]余文毅, 甘锐.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 2015, 36 (7) :1044-1047.

[7]巫志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22) :92-93.

冠脉成像 篇7

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医学界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病因到诊断、治疗、预防都倍受人们的关注[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日益重视,但以往冠心病的诊断都是以有创性的“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的,现在人们想要寻求一种更安全、更经济的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方法[2]。本文使用两种非离子型对比剂,其中Visipaque为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20 mg I/m L;Ultravist为非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70 mg I/m L。排除了体重过重或过轻的病例,采用统一扫描方式,讨论对比剂浓度对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64排CT冠脉成像患者200例,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35~75岁,平均56.3岁。将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A组100例,使用对比剂Visipaque(320 mg I/m L),B组100例,使用对比剂Ultravist(370 mg I/m L)。

1.2 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研究的纳入标准:1怀疑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2年龄在30~80岁之间的患者;3患者的BMI(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4患者没有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禁忌症。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患有严重的心肺功能疾病;3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4严重的心率失常;5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6已知冠心病患者,有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史、安装心脏起搏器、有瓣膜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检查前4 h禁食固体食物。在扫描之前检测患者的心率,>70 bpm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倍他乐克50~70 mg,并向患者交代相关事项。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Discovery CT750HD),该螺旋CT为双筒高压力注射器,高压注射器采用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Medrad,USA)。扫描参数为:扫描层厚/重组层厚度是0.625 mm/0.625 mm,准直器宽度为40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35 s/r,管内电流大约是176~382 m As,电压控制在120 k V,可见视野范围为250 mm×250 mm。

扫描方法:1采用钙化积分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扫描。让其处于仰卧位,足底先进入,身体稍微向右侧倾斜5cm,从而确保心脏能够保持中心位置不变,随后将心电导联装置连接好,并作屏气呼吸训练。首先对胸部进行定位像,从气管隆突下1 cm开始扫描一直到横隔下3 cm左右,最后描绘出冠状动脉以及整个心脏的图像,同时对冠状动脉的大体范围进行估计计算;2对小剂量进行扫描测试同时估算出扫描推迟的时间。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双筒的高压力注射器从手背静脉注射15 m L的生理盐水以及对比剂,随后在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5 s之后在主动脉根部进行连续动态的轴扫描,从而真实的观察主动脉根部的造影剂浓度的变化范围,等到浓度达到峰值之后就立即终止扫描,测试扫描完成后,利用64排螺旋CT主机自动软件测定出主动脉根部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曲线计算出延迟扫描的确切时间,相关的计算公式为:主动脉峰值时间+4 s=延迟扫描时间;3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在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影响下对冠脉进行全面扫描,整个扫描范围包括气管隆突下以及心脏膈面。随后根据病人的实际体重,将流速控制在4.8 m L/s加入对比剂70~90 m L+生理盐水30 m L。

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等到扫描全部结束之后,利用主机对以往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分析,采集相位窗为R-R间期的5%~95%期相,间隔10%,选择其中较好的期相数据传送到AW4.3高级工作站,同时使用Cardiac IQ软件包实现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以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最终顺利的形成心脏和冠脉的三维立体成像。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对比剂的情况下进行评判。根据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方法对冠脉进行分级,冠脉的每个主支分成九部分——LM、LAD近、中、远段、LCX近、远段、RCA近、中、远段。图像质量评价标准:Ⅰ级。没有模糊图像,每个血管的血运都正常,没有任何伪影;Ⅱ级。图像清晰度较好,只有一段血管的边缘存在模糊图像;Ⅲ级。图像大体上较好,其中有两段血管的管壁出现了模糊阴影;Ⅳ级。图像非常模糊,有多处的血管管壁出现了问题,还有小部分血管出现了错层伪影,不容易进行分析;Ⅴ级。图像模糊度非常高,出现了严重的伪影,并且没有办法对冠状动脉进行研究分析。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保持在Ⅰ~Ⅲ级者;不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超过Ⅲ级者。如果对上述分类有任何意见和看法,必须有两位以上的医生进行讨论分析之后得出最终的结果。

1.4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2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之间的差异。测量的部位有升主动脉根部(A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RCA),同时测量室间隔组织的CT值及SD值;3计算并比较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SNR)。SNR=血管腔CT值/血管腔SD值,CNR=(血管腔平均CT值-临近组织平均CT值)/邻近组织CT值,临近组织均设定为室间隔组织;4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Shehadi[3]分类法进行分析的,即大体上分为三种反应类型,但本研究无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只对中度和轻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中度反应为患者出现胸闷气短、面色潮红、结膜充血水肿以及广泛性的荨麻疹;轻度反应为病人起始会感受会阴部有灼热感,随后蔓延到全身,并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局限性荨麻疹。

2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图1)。

3.2 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

对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3 比较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4 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370mg I/m 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4 讨论

冠脉CTA本质上属于一种新型的血管CT扫描技术,对比剂的使用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图象质量对对比剂的要求也较高,它直接影响到放射科医师诊断的准确性[4]。当前随着对比剂的不断改进,离子型对比剂已逐渐被淘汰,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均为非离子型对比剂。手术中常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属于一种新型的溶剂,其渗透压非常高,要比血浆渗透压高出7倍左右,所以在注射过快时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情绪紧张焦虑,心率变化频繁同时伴有不自主运动等等,此时即使发生轻微的体位改变都会使病人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最终对图像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5,6],其中对比剂的碘浓度和渗透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比剂在血管中的浓度越高,血管的显示就越容易越清楚,对比效果就好。有研究[2]表明,高含碘浓度的对比剂会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对于血管内的对比剂来说,其充盈的浓度和本身的含碘浓度没有必要的联系。本研究中的对比剂的含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进入到血管的对比剂的含碘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对比剂在冠状动脉中的混合浓度取决于本身的循环以及心功能水平。且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等渗的对比剂上[7],其原因是对比剂渗透压如果和血液相似,对于心脏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8]。对于等渗对比剂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危人群患者的肾毒性损害[3]。

本研究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且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SD值、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而Visipaque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visipaque是现在使用的对比剂中唯一的一种等渗对比剂,而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其渗透压较高引起的[9,10],如果给病人注射高浓度的对比剂,其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就会逐渐升高,从而会出现细胞失水,红细胞会在肺毛细血管中缓慢凝集和萎缩,最终造成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而肺血流量随之降低;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进而引起病人局部组织出现灼痛感,严重的话出现血栓,并损害血脑屏障。如果血脑屏障受到损害,病人会因为其神经毒性以及电荷的影响出现惊厥表现,病人不受控制的自我运动,形成运动伪影;如果静脉注射对比剂,病人的心脏功能会发生严重的变化,比如心肌出现抵制现象,心室发生纤维颤动等等[11]。除此之外,碘克沙醇(Visipaque)[10,11]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即注射该药物以后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太大的影响。由此可知合适的浓度和低渗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综上所述,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且使用Visipaque降低了病人的碘摄取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更适宜。

参考文献

[1]张承中,刘涵,王强,等.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在后门控CT冠脉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46-450.

[2]姜加学,王德杭,唐立钧,等.双源CT冠脉成像中患者因素与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1,26(6):653-655.

[3]黄仁军,朱静芬,李勇刚,等.不同对比剂浓度对能谱CT冠脉成像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51-455.

[4]赵磊,赵俏静,王喜林,等.在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8):798-800.

[5]巫梓斌,郑君惠,黄美萍,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双筒注射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6,21(9):962-964.

[6]黄晖,王樱花,龚洪瀚,等.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调整冠脉成像注射速率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15,(9):868-870.

[7]姜原,刘建新,王霄英,等.冠脉CT检查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3):303-306.

[8]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7):788-791.

[9]张保翠,姜健,王霄英,等.观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冠脉CTA检查患者心率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4,29(3):236-238.

[10]唐皓,邓克学,赵英明,等.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406-409.

上一篇:混凝土浇浇筑下一篇:多功能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