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转移

2024-09-20

肿瘤转移(精选10篇)

肿瘤转移 篇1

摘要:目的 针对子宫肿瘤微创术后肿瘤转移患者, 讨论相关原因, 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子宫肿瘤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 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肿瘤转移现象, 并针对肿瘤转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 在208例患者中, 手术成功178例, 未出现肿瘤转移现象;出现了肿瘤转移现象30例。在30例患者中, 因手术治疗应用不当导致转移12例;因临床医师缺乏疾病了解, 导致转移10例;因手术存在风险, 导致转移8例。结论 子宫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微创手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 在可行性、安全性方面均比较高。但是, 由于子宫肿瘤是一种特殊疾病, 因此患者的微创手术治疗成功率, 只能是通过系列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提升, 无法在客观上对其有一个充分的保障。所以, 部分子宫肿瘤微创手术患者, 其有可能出现术后肿瘤转移的现象。日后, 应针对术后子宫肿瘤转移患者, 深入分析相关原因, 并积极制定二次手术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子宫肿瘤,微创,转移,术后,原因

从临床的角度来分析, 子宫肿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对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以往, 针对子宫肿瘤患者, 为了获得彻底的治疗效果, 因此会建议患者进行子宫切除, 杜绝肿瘤的一切可能。但是, 子宫切除以后, 将会对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极为严重的不利影响, 很多患者因此出现了不良现象, 甚至是有并发症的问题。现代医疗理念认为, 针对子宫肿瘤患者进行治疗, 应在不损伤患者子宫的情况下, 有效切除肿瘤。为此, 微创治疗得到了很大的研究和积极的落实, 获得了社会上的肯定。文章针对子宫肿瘤微创手术后肿瘤转移原因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 0 1 5年1月~2 0 1 6年6月收治的子宫肿瘤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2~68岁, 平均年龄 (42.3±1.2) 岁;有过分娩史158例, 无分娩史50例;有过手术史170例, 无手术史3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 确诊为子宫肿瘤, 无误诊、漏诊;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肿瘤转移现象, 并针对肿瘤转移原因进行分析。 (1)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应用B超、X线等, 对患者的子宫肿瘤情况详细分析, 设定相互匹配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1]。 (2) 在确定患者复合手术标准后, 按照标准操作方案, 对患者实施微创治疗, 术后严密观察[2]。 (3) 当患者于术后表现出不良反应、表现出身体不适的情况时, 针对患者开展系列的检查和分析, 包括血常规检测、B超检测等等, 观察患者手术病灶是否完全清除,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炎症或者是并发症[3]。 (4) 针对患者选择一定的镇痛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依然表现强烈, 则需开展进一步的病理检查;如果患者稍有缓解, 则对患者继续密切关注。 (5) 医师在每天查房时, 必须对患者的面色、血气情况等观察分析, 了解到患者生理指标的变化, 一旦发现有任何的异常现象, 必须及时进行处理干预。 (6) 当确定患者出现子宫肿瘤转以后, 立刻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 并讨论原因。

1.3 观察指标

主要对子宫肿瘤患者术后转移原因进行分析, 并做出相关的统计。

2 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 在208例患者中, 手术成功178例, 未出现肿瘤转移现象;出现了肿瘤转移现象30例。在30例患者中, 因手术治疗应用不当导致转移12例;因临床医师缺乏疾病了解, 导致转移10例;因手术存在风险, 导致转移8例。

3 讨论

对于子宫肿瘤患者而言, 其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有些患者是药物因素, 有些患者是心理因素, 有些患者则是病史因素所导致的。在现代医疗当中, 多数子宫肿瘤患者, 虽然同样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治疗, 但可以尽最大的努力, 保留患者的子宫, 仅仅将肿瘤切除处理。部分患者因外部、内部因素的影响, 于术后出现了转移的现象。对此, 针对子宫肿瘤患者, 实施微创术后肿瘤转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可进一步了解到医疗过程中的不足, 及时针对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 减少肿瘤带来的危害。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因手术治疗应用不当导致转移12例;因临床医师缺乏疾病了解, 导致转移10例;因手术存在风险, 导致转移8例。由此可见, 微创手术虽然在理论上与子宫肿瘤患者非常的匹配,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仍然是存在诸多的因素, 会导致患者的肿瘤出现术后转移问题, 对患者生活、恢复、身体、生理等, 均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在日后的临床微创手术治疗中, 积极执行以下方法:第一, 对患者开展详细的评估, 将微创手术治疗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充分提升, 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准备, 彻底切除肿瘤, 将转移现象充分杜绝。第二, 在微创手术执行之前, 必须对患者的个体病史详细了解, 罗列出具体的影响因素, 并采取相关手段来解决。应选择多元化的检查方法, 明确子宫肿瘤的具体病灶, 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综上所述, 子宫肿瘤微创手术后肿瘤转移患者, 其出现的原因是比较多的, 根据不同的原因实施相应的治疗, 基本上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日后, 应在微创治疗上深入研究, 进一步降低术后转移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李琎.宫颈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及术前淋巴结转移相关micro RNA的研究[D].复旦大学, 2012.

[2]贺红英.子宫肿瘤及早期宫颈癌腹腔镜手术近、远期疗效的临床医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 2014.

[3]张广敏.子宫内膜癌子宫外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 2014.

“骨显像”异常=肿瘤骨转移吗? 篇2

骨显像是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的“有力武器”

骨显像主要利用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来诊断疾病。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像上就会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聚区”(亦称“热区”);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发生溶骨时,骨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少,呈现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亦称“冷区”)。

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肋骨、胸椎多见,其次为骨盆和腰椎,多为溶骨性骨转移,也有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除肺癌外,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也容易发生骨转移。肿瘤发生骨转移以后,转移处的破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矿物质代谢及血流灌注量会发生变化,全身骨显像可以比常规X线检查或CT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病灶,是诊断早期骨转移的重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故一旦确诊,患者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骨显像异常,不一定是骨转移

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非常敏感,但特异性较差。只有当全身骨显像出现骨转移的典型图像时,才可确诊为骨转移。以肺癌骨转移为例,其典型图像为三种:一是广泛播散,是最常见的类型,全身骨骼多处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二是直接扩散,转移至胸壁,使肋骨受累,出现肋骨部位的异常放射性浓聚;三是冷区改变,在某些部位出现放射性缺损,提示该处出现溶骨性损害。

当检查结果为非典型图像时,单纯依靠全身骨显像不能诊断为骨转移,需要结合X线、CT或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疑似骨转移处的骨质变化。若发现有骨质破坏等骨转移病灶,可确诊为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患者多为60岁左右老年人,这些人多同时伴有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在全身骨显像图像中,骨代谢疾病也会呈现显像剂浓聚或缺损,会对骨转移的诊断造成干扰。不过,骨代谢疾病的骨显像图像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对称性浓聚,中轴骨、四肢长骨、下颌骨、关节周围组织显像剂摄取增高,胸骨显像明显,呈“领带样”放射性浓聚等。此外,近期有骨折时,骨折部位也会有明显的显像剂浓聚。

犬转移性性病肿瘤的诊治 篇3

1 病理生理学

开始的几周内, 肿瘤生长很快, 之后变慢, 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可见到自发消退。最常见的转移位置在局部淋巴结。报道的其他位置有脑、眼睛、睾丸和胸腹部的内脏器官。免疫应答机能不全的犬易出现转移灶。

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免疫系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患有肿瘤的犬体液中存在抗体, 并且抗体与肿瘤消退有关。肿瘤消退后体内仍然有抗体存在。淋巴细胞应答反应强烈的犬肿瘤最后消退, 淋巴细胞应答反应弱的犬转移灶发生率较高。

2 临床症状

(1) 肿瘤外观呈现为分叶的菜花样无蒂团块和散布的小结节, 偶尔有乳头状或者肉茎。肿瘤表面质脆已破裂, 生长的早期为红色后期变成粉红色或者灰色, 经常出现出血或者坏死。 (2) 肿瘤位置, 公犬常见于包皮或者阴茎根部, 结合部常见大的肿瘤;母犬常发生于阴门、前庭或者阴道。也可见于唇部、口腔和鼻腔。很少发生在皮肤, 有报道称肿瘤细胞可移植到被咬的伤口处。 (3) 大的肿瘤可产生机械性摩擦而使犬产生不适感。生殖器官常有鲜血或者血样分泌物, 经常见到犬舔舐感染部位, 可闻到恶臭的气味。

3 临床检查

(1) 发病特点表现为, 交配传播, 典型的小叶状、菜花状的出血团块。 (2) 细胞学检查:细针抽吸肿瘤组织或者压片经染色后做细胞学检查, 可以见到肿瘤细胞为大而圆且形状大小基本接近的卵圆形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核, 核仁显著。细胞质数量适中, 含有数量和大小不一的空泡。有些肿瘤细胞含有有丝分裂相。 (3)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但是不能最为诊断依据, 组织学观察可以表现为组织细胞瘤、淋巴肉瘤或者非颗粒状的肥大细胞瘤。 (4) 核型鉴定最准确, 肿瘤细胞有59±5条染色体。

4 鉴别诊断

发现血样分泌物后要与下列疾病相区别, 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 或者发情期的分泌物。区分其他生殖器官黏膜的肿瘤特别是鳞状细胞癌。

5 治疗方案

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但是容易复发, 肿瘤细胞易转移移植于切割部分而复发。电灼外科和冷凝外科相结合的操作可以替代手术切除。 (1) 治疗方案:首先用高频电刀切除大块的肿瘤, 同时烧烙可见的大结节, 以此来减少肿瘤的机械刺激和出血。其次, 放射疗法, 术后1周待病犬恢复体质, 静脉注射长春新碱, 剂量为0.025mg/kg体重, 1周1次, 通常为4~6周。 (2) 检测化疗犬的体质, 每周血检。限制患犬和健康犬接触, 直到肿瘤完全消退。

6 病例

家犬, 1公1母, 年龄在4岁左右, 公犬重18kg, 母犬重16kg。交配后45d左右, 两只犬均出现尿道口流出血样分泌物, 经常舔舐生殖器和外阴部位, 有时出现鲜血, 并且有小块的肉样组织脱落。饮食, 精神状态均正常。

临床检查发现, 公犬阴茎和包皮结合处有大块的肿瘤组织, 阴茎根部和包皮黏膜散在结节样小肿块, 质地较脆, 菜花样, 很容易脱落, 易出血。母犬在生殖道和尿道口处有3×5cm肿物, 表面光滑, 质地脆, 容易损伤、出血。经临床症状和细胞学检查, 确诊为转移性性肿瘤。

肿瘤转移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胸腰椎转移肿瘤并以腰背部疼痛为主诉患者31例45个椎体;男15例,女16例;年龄41~81岁,平均54岁。其中腰椎20个,胸椎25个;Ⅰ级轻痛10个,Ⅱ级中痛12个,Ⅲ级重痛8个。

方法:①术前准备患者均有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经常规术前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可耐受俯卧位90分钟。术前对所有患者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CT及MRI检查等,确诊转移肿瘤椎体形态,椎体后壁完整性,防止渗漏,肿瘤无明显的椎体内占位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害症状。测定工作通道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②手术方法:在X线C臂机下正位透视定位找到伤椎椎弓根于皮肤上的投影点,侧卧透视测量椎体矢状面进针角度。用1%普鲁卡因局部麻醉。穿刺点定于单侧椎弓根投影外上方约1.0~1.5cm处体表:如上胸椎由于椎弓根细小,于双侧椎弓根投影外上方穿刺。于C臂机监护下穿刺病椎椎弓根进入伤椎椎体前柱,如椎体后壁不完整,可尽量穿刺靠前,套管扩展建立工作通道。混合骨水泥,应用10ml注射器将6ml骨水泥注入推注管备用,当骨水泥到达“面团期”,在C臂透视监护下推注骨水泥,当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或者发生终板渗漏停止推注,旋轉拧断骨水泥连接后取出推注管及工作通道。推注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必要时推注地塞米松。注入灌注剂后应C臂间断透视观察15分钟以防发生渗漏,术后卧床1小时。③术后处理椎体形成术后24小时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及处理血压及血氧变化。术后24小时内应用预防感染治疗,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1天行椎体X线检查,术后3个月复诊复查椎体X线。

结果

治疗效果:术后所有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情况均有缓解。腰背部疼痛术后立即完全缓解15个,术后24小时内完全缓解9个,疼痛完全消失26个。另有5个腰背部疼痛有不同程度缓解;完全缓解率84%(26/31)。术后3个月随访20个患者腰背部疼痛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65%(20/31)。

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15%(7/45)。2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椎旁静脉丛渗漏,3个椎体骨水泥椎间盘渗漏,2个椎体骨水泥椎旁软组织渗漏,无椎间孔和椎管内渗漏。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疼痛治疗逐渐被病患及医生所重视。肿瘤的骨转移,特别是胸腰椎转移所引起的疼痛往往让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椎体溶骨性破坏产生椎体骨折、塌陷而导致严重疼痛,影响患者行动及睡眠。传统的治疗方法:止痛药物、放疗、化疗;不良反应大,难以迅速、明显、长期消除疼痛。往往使患者因疼痛及胸腰椎骨折无法起床,导致各种内科并发症。甚至引起压疮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等致命的并发症。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微创脊柱外科技术,透过局麻及穿刺等微创技术从而达到:迅速、明显、长期的缓解疼痛效果。

缓解疼痛机制:随着椎体转移肿瘤对椎体内骨结构溶骨性破坏,导致椎体内应力不均匀,不断发生微骨折,从而导致疼痛,同时肿瘤侵犯椎体骨膜反应也是疼痛原因之一。当骨水泥的注入后,如同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样机理,导致高温破坏神经末梢,释放单体毒作用止痛。对于转移肿瘤细胞70℃的高温同样有杀灭作用,填充的骨水泥弥补了肿瘤溶骨所引起的支撑空洞,减少微骨折再次发生。

并发症:①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椎体转移肿瘤往往伴有骨皮质的破坏,流动性好的骨水泥在较高的压力下,沿破坏的骨皮质向外渗漏。但多数的渗漏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只有向椎间孔或椎管内渗漏的骨水泥

才存在较大风险。术前的CT评估椎体后壁完整性,术中透视了解骨水泥分布情况可减少渗漏引起严重并发症;再者骨水泥的注射时的流动性及压力也是重要因素。②骨水泥单体毒不良反应:在注射骨水泥时,除了固体的聚合体外,骨水泥单体也进入体内,骨水泥被机体吸收后,引起血管扩张以及直接心肌抑制,导致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③静脉丛渗漏:椎体转移肿瘤血供丰富,流动性好的骨水泥可沿静脉回流,导致术后X线片上类似静脉造影的影像,但少有因此引起静脉栓塞的报道,本组患者有2例出现静脉丛渗漏,在近期随访未引起患者不适及静脉栓塞表现。在注射骨水泥时应在面团期降低流动性,注射时阻力大时不宜盲目加大注射压力,这样可减少静脉丛渗漏发生,有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射量于止痛效果无正相关。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身体耐受情况差,椎体成形手术对机体影响少,不需要复杂麻醉,利用微小的穿刺通道就能完成手术,是胸腰椎转移肿瘤患者缓解疼痛的有效而且安全的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惠林.科学认识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0(6):441-443.

2 陈威,王冰,吕国华,钟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疗效观察分析[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0,9(5):398-400.

3 黄永明,石宇雄,许少健,张葆青,刘金文.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性肿瘤[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0,3(5):391-393.

4 王冰,朱裕成,马军,李涛,朱爱祥,杨春,杨太明.两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8):695-698.

骨转移肿瘤射频消融疗效观察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笔者所在医院骨转移肿瘤并接受了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30例,接受规范化管理治疗,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

1.2纳入标准在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行射频消融治疗,诊断为骨转移肿瘤;患者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无其他严重的合并症;同时患者愿意接受该临床研究,同时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完整。

1.3排除标准手术标本诊断尚未明确或者缺如;出现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肿瘤体积过大,无法进行进一步临床治疗;死亡原因非肿瘤相关,既往有其他部位肿瘤,患者出院后失访。

1.4方法

1.4.1病历资料的收集收集纳入研究患者的所有原始病历数据,对患者进行病情随访,分别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肿瘤情况,包括肿瘤分期、肿瘤大小部位、病理诊断、淋巴转移、病毒性肝炎病史、各项实验室指标、术后的治疗及转移复发情况、死亡时间等,记录总生存时间。

1.4.2射频消融治疗方法在治疗前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根据肿瘤病灶的大小以及具体数量确定射频消融治疗次数。

1.5观察指标(1)术前、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观察术后4~24h疼痛有无缓解。(2)患者休息、睡眠等生活质量的改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患者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的表现,并在治疗后的1个月复查以上项目。

1.6疗效评价标准对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CT、MRI)观察肿瘤区域有无完全消融,并观察消融周围的供血情况及组织融合情况。

1.7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转移肿瘤病灶完全消融率本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共30个骨转移肿瘤病灶,结果显示,病灶的完全消融率达87.50%。

2.2复发情况射频消融治疗了30例患者共30病灶,随访时间截至至2015年7月2日,共随访了30例患者,随访率为100.0%,健在18例,死亡12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56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5.2个月,统计复发率,1、2、3、4年的复发率为17.9%、29.9%、45.9%、55.0%。

2.3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情况观察术后4~24h疼痛有无缓解,干预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生存质量通过SF-36进行调查分析,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评测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5骨转移肿瘤手术治疗预后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对纳入分析的60例资料全面的骨转移肿瘤手术治疗患者的变量进行单因素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分析单一因素对骨转移肿瘤手术治疗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然后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结合本科的相关专业知进行混杂因素调整,为多因素的分析做准备。见表2。

3讨论

骨转移肿瘤的早期的诊断和术前定性诊断对于疾病的确定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寻求手术治疗以外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关键,射频消融技术是一种微创的肿瘤物理治疗技术,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早期骨转移肿瘤的根除及中晚期骨转移肿瘤的股息治疗都发挥着积极的治疗作用,可有效降低肿瘤疼痛。治疗后肿瘤完全消融率达87.50%,且复发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本研究通过对骨转移肿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骨转移肿瘤手术治疗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肿瘤和手术部位具有相关性,提示需要关注治疗前患者的分级与治疗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分级越高预后越差,以上分析出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作为一项迅速发展的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射频消融对于骨转移肿瘤各期的病例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今后的肿瘤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摘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1月肿瘤科经射频消融治疗的30例骨转移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内容包括复发率及生存期,并纳入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肿瘤完全消融率达87.50%;经过治疗后的肿瘤1、2、3、4年的复发率为17.9%、29.9%、45.9%、55.0%;分化程度、肿瘤复发、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是影响骨转移肿瘤预后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骨转移肿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复发、手术方式、肿瘤和手术部位具有相关性,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并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骨转移肿瘤,预后危险因素,术后复发

参考文献

[1]喻紫晨,肖兢.徐海声.四肢骨肉瘤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2):199-201.

[2]李爱,任翠萍,程敬亮,等.骨肉瘤的X线、CT及MRI比较分析(附61例分析)[J].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97-1200.

[3]段承祥,王晨光,李健丁.骨肿瘤影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5.

[4]李伟,张成琪,王新恰,等.能谱CT和MRI在手肌腱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1):1759-1762.

股骨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2002—2010年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性肿瘤患者24 例, 其中男15 例, 女9 例;年龄35~77 岁, 平均 (64±8.5) 岁。其中肺癌8 例, 乳癌4 例, 肾癌3 例, 胃癌2 例, 结肠癌1 例, 肝癌1 例, 卵巢癌1 例, 原发灶不明4 例。有明确肿瘤病史者14 例;通过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18 例。转移部位:股骨颈部5 例, 转子部7 例, 干部8 例, 髁部4 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 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转移瘤2 例。

治疗方法:股骨颈转移瘤行头颈切除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其他部位转移瘤行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 其中选用交锁髓内钉12 例, 动力髋螺钉4 例, 钢板2 例, 动力髁螺钉1 例;多发骨转移瘤患者仅行股骨肿瘤治疗。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一例感染和术后死亡。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疼痛缓解。行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患者均可借助或不借助助行器下地行走, 较好地恢复了肢体功能。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后均可在床上自主翻身和坐立, 术后3 d逐渐恢复行走。行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患者中, 术后3~6 个月死亡3 例, 7~12 个月死亡2 例;行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 3~6个月死亡7 例, 7~12 个月死亡9 例, 12~18 个月死亡2 例, 存活2 年以上1 例。

3 讨 论

尽管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大多为姑息性手术, 但手术给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却是巨大的。因此, 只要患者有以下手术适应证且能够耐受手术, 预计生存期超过6 周者均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1]:a) 病理性骨折。b) 转移瘤侵犯皮质骨。c) 疼痛剧烈。

目前认为预防性内固定, 避免长骨病理骨折的发生对于患者有重要意义。Ward等[2]报告长骨的预防内固定比病理骨折后再行内固定治疗,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尤其放疗治疗骨转移病灶时, 保护即将病理骨折的肢体要比骨折后使之愈合更容易预防性内固定, 避免长骨病理骨折的发生。有国外专家建议当骨破坏大于骨干直径的1/2或超过2.5 cm时, 需要手术处理。Mirels[3]长骨病理骨折发生风险的评分系统及处理建议结果大于8分时, 可以采取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折发生概论约15%) ;若大于9分, 则病理性骨折发生风险达到33%, 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的内固定手术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手术方法的选择:骨转移癌可行病灶内切除或病灶外切除, 并行相应的内固定, 张清等[4]统计病灶内切除复发率高, 对于存活期较长的肾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经全身骨扫描证实为单发骨转移癌病灶的患者, 应行边缘性或广泛性切除, 重建肢体功能。但是, 目前认为患者的预后主要和原发瘤的类型有关, 与治疗方法无关[5]。由于肿瘤患者生命预期的不可确定性, 所以需用尽可能小的手术, 尽可能彻底的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肢的功能并减轻疼痛, 以利于护理及提高生存质量。我们认为对于转移灶在股骨头颈部, 术前患肢功能基本正常, 预计有较长的生存期能下地行走者, 可选择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 对于股骨干部及干骺端的转移灶行病灶内的清除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

骨转移癌为晚期的全身性疾病, 长骨骨转移癌外科治疗目的为改善肢体负重、肢体连续性,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减疼痛, 为术后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因此, 原发癌的有效治疗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 也是骨转移癌外科治疗后降低复发的关键。骨转移癌外科治疗后, 明确原发癌的患者应按原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化疗或放疗) 继续治疗。

参考文献

[1]Harrington KD.Orthopaedic management of extrimity and pelvic lesion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5 (312) :136-147.

[2]Ward WG, Spang J, Howe D, et al.Metastatic disease of the femur:Sugical management[J].Orthop Clin North Am, 2000, 31 (4) :633-645.

[3]Mirels H.Metastatic disease in long bones:A proposed scoring system for diagnosing impending pathologic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9) :256-264.

[4]张清, 蔡伯, 牛晓辉, 等.长骨骨转移癌外科治疗的随访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2 (41) :134-138.

胰腺转移肿瘤26例诊治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6例病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35~72岁, 平均56.5岁。胰腺转移灶单发为15例 (胰头部9例、胰体尾部6例) , 多发灶为4例, 累及全胰腺为7例, 伴有其他器官转移为12例。单个肿块最大径0.7~6.8cm, 平均直径4.22cm。

1.2 原发肿瘤情况

原发性肿瘤为肺癌9例、胃癌7例、肝癌5、结肠癌3例、胆囊癌1例、食管癌1例。胰腺转移肿瘤距原发肿瘤时间间隔平均24个月 (0~192个月) , 与原发灶同时诊断的9例, 间隔的时间最长为结肠癌手术后15年。

1.3 转移性胰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的主要症状为咳嗽、胸闷、全身乏力、腹痛以及黄疸;少数无症状。26例病例均行腹部B超检查和CT检查, 11例行PET-CT检查, 5例行腹部MIRI检查, 查血清肿瘤标志物。原发灶有明确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继发灶行穿刺病理组织学诊断16例, 术中冰冻病理诊断2例, CT、PET等影像检查结合原发肿瘤诊断为7例。

1.4 检查与方法

1.4.1 影像学表现

(1) B超检查:26例病例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结节的改变, 其形态不规则, 边界较清楚, 血供不丰富。1例结肠癌手术后胰腺转移呈囊性的改变; (2) CT检查:检查后表现为胰腺的单发或者多发的低密度结节为17例, 且胰腺的正常轮廓消失为5例, 伴有胆管扩张的病例为3例;扫描增强后无明显强化。伴有肝转移8例, 肺转移3例, 胆囊转移1例; (3) PET-CT检查:经检查确诊为胰腺转移5例;伴有肝转移3例, 胸骨转移2例。

1.4.2 肿瘤标志物

患者得CA199均<36kU/L, CEA均<5μg/L。其他肿瘤标志物, 如AFP、CA125、CA153、CA242显示均为正常或轻微升高。

1.4.3 治疗方法

1.4.3. 1 手术组7例:

3例患者行肺腺癌术后9个月出现胰体尾转移, 行胰体尾和脾切除术后, 生存18个月;2例结肠癌术后3.5年出现胰头转移, 术中切除胰十二指肠以及横结肠, 然后进行结肠系膜的清扫, 术后行腹腔奥沙利铂及氟脲嘧啶的化疗与热疗, 已生存11.5个月;2例直肠癌术后2年出现胰头转移, 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后, 已生存9个月。

1.4.3. 2 非手术组14例:

化疗+放疗9例, 局部放疗3例, 全身治疗2例。放疗治疗采用γ-刀进行放疗, 化疗则根据原发肿瘤的病理制定治疗方案并加用氟脲嘧啶, 胃肠道癌可使用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

1.4.3. 3 未治疗5例。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Ka-plan-Meier计算生存率, 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治疗后的生存期26例病例随访, 手术组中位生存26个月 (11~76个月) , 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11.5个月 (2~18个月) , 未治疗组中位生存1.5个月 (0.5~5个月)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 , 与未治疗组生存时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 讨论

临床上, 胰腺的转移性肿瘤较少见。常见的原发部位是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胃癌[1]。Lack等报道按照其发病率高低依次为:肺癌、胃癌、结肠癌、食道癌以及肾癌等[2]。不同肿瘤发生胰腺转移的时间间隔也不相同, 肾透明细胞癌和乳腺癌发生胰腺转移的时间间隔较长, 平均为10.2年和7.5年, 而其他的肿瘤时间间隔相对较短[3]。

胰腺转移肿瘤多属于肿瘤晚期, 根据其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不同模式的综合治疗方法。故针对单个的胰腺转移肿瘤, 如无其他手术禁忌证者应积极给予手术治疗, 尽可能切除一切病灶。胰腺转移灶的切除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能延长其生存时间[4]。对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胰腺转移肿瘤, 采用局部放疗联合化疗或腹腔热疗, 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化疗则以奥沙利铂和氟脲嘧啶为主。放疗可使30%~50%的胰腺转移瘤所引起疼痛得到缓解, 并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胰腺转移肿瘤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并能延长其生存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胰腺转移肿瘤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 针对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8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6例胰腺转移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原发性肿瘤为肺癌9例、胃癌7例、肝癌5、结肠癌3例、胆囊癌1例、食管癌1例。胰腺转移肿瘤距原发肿瘤时间间隔平均24个月 (0~192个月) 。B超下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18例;临床诊断12例。胰腺体尾+脾脏切除术3例, 胰十二指肠切除+横结肠次全切除2例, 胆道内金属支架引流术2例;化疗+放疗9例, 局部放疗3例, 全身治疗2例;5例未治疗。26例病例随访, 手术组中位生存26个月 (11~76个月) , 非手术治疗组中位生存11.5个月 (2~18个月) , 未治疗组中位生存1.5个月 (0.5~5个月) 。结论 手术治疗胰腺转移肿瘤可以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

关键词:胰腺转移肿瘤,诊断,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彤华.病理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94.

[2]Minni F, Casadei R, Perenze B, et a1.Pancreatic metastases:observations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Pancrea-tology, 2004, 4 (6) :509-520.

[3]Sellner F, Tykalsky N, De Santis M, et al.Solitary and multipleiso-lated metastases of clear cell renalcarcinoma to the pancreas:an in dication for pancreatic surgery[J].Ann Surg Oncol, 2006, 13 (1) :75-85.

恶性肿瘤晚期骨转移疼痛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肿瘤骨转移患者78例, 其中男54例, 女24例;年龄35~88岁, 平均63岁;原发癌类型:肺癌37例, 乳腺癌16例, 胃癌8例, 前列腺癌8, 结直肠癌5例, 其它4例;患者原发肿瘤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 诊断骨转移均有CT或X线证实为骨破坏或ECT证实为异常放射浓集。

1.2 给药方式

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按照三阶梯止痛的原则给药, 辅助应用骨溶解抑制剂, 必要时联用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1.3 疼痛的评估

疼痛分级采用数字分级法 (NRS) [3], 用0~10的数字代表疼痛的不同程度:0为无痛, 1~3为轻度疼痛, 4~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本组中度疼痛31例, 重度疼痛47例。疼痛缓解度[4]:0度:疼痛未缓解, I度:疼痛轻度缓解, Ⅱ度:疼痛中度缓解, Ⅲ度:疼痛明显缓解, IV度:疼痛完全缓解。

1.4 结果

经个体化规范用药后, 疼痛缓解IV度19例 (24.4%) , Ⅲ度35例 (44.9%) , Ⅱ度18例 (23.1%) , I度3例 (3.8%) , 总有效率为:96.2%。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病人对癌痛知识及疼痛的治疗认知程度不足, 大部分病人害怕止痛药成瘾而忍受疼痛的折磨, 不主动向医务人员诉说, 也不愿接受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应该关心尊重患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倾听患者诉说, 支持他们说出心中担忧;鼓励安慰患者, 唤起患者对生活的向往;告诉患者任何不良情绪刺激均可使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影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给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各类镇痛药的特点、使用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药物副作用及预防措施等, 减轻患者及家属的顾虑, 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告知骨转移患者存在病理性骨折可能及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提物、抬举重物和剧烈运动, 注意不宜久站, 久坐或长时间固定某一个姿势, 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胸、腰椎转移患者, 卧硬板床, 避免拍背, 并使用腰托。患者检查时用平车, 翻身时协助保持一直线, 可以减轻肌肉过度牵拉;对已有骨折的患者, 给予适当的固定。嘱患者避免单独外出, 指导其使用辅助工具, 如轮椅等。

2.2 止痛剂的选择

按WHO推荐的三阶段梯止痛法[5], 首先非麻, 然后由弱至强逐级进行, 对于轻、中度疼痛首选第一类非阿片镇痛药, 如镇痛效果不理想, 可选用第二类阿片类镇痛剂, 如果镇痛效果实在不理想的才选用第3类鸦片镇痛药。护士必须掌握三阶梯药物的种类、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不良反应等。对每一阶梯均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加用辅助药物, 辅助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与止痛药物联合可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护士应观察患者疼痛发生的时刻及持续时间, 把握规律, 定时给药。在疼痛发生之前掌握最佳时间给予预防性止痛药, 其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肌肉、皮下、灌肠等方式。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腹痛、黑便等症状。强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等。 (1) 便秘是使用阿片类药物最普遍发生的并发症。为防止发生便秘, 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 嘱患者多饮水, 适量运动, 多摄入多纤维食物, 如蔬菜、水果和粗粮等;出现便秘者给予通便药物治疗。如大黄苏打片、番泻叶等, 对顽固便秘可给予开塞露肛塞或甘油灌肠剂灌肠。 (2) 恶心、呕吐为用药初期反应, 很多患者在用阿片类药几天后身体即可适应, 自行停止呕吐。为预防呕吐出现, 应在使用阿片类药的同时, 可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片。

3 小结

骨转移患者通过整体化的护理对减轻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医从性较好, 能够按时合理用药, 患者骨转移疼痛得到满意控制,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 减少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 大大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丽霞, 高风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3) :226~228.

[2]雷勇, 马丽莉.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肺癌骨转移的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 2001, 4 (2) :109~111.

[3]汪淑琴, 沈梅竹, 胡贵生, 等.癌疼的评估及护理[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1) :74~75.

[4]董丽华.晚期肿瘤患者的疼痛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8) :1858~1859.

肿瘤转移 篇9

【关键词】热灌注化疗;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深部射频热疗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94-02

腹腔淋巴结转移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发展到晚期时的常见并发症。例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大肠癌、胆囊癌、胆管癌等常因淋巴结转移而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这些肿瘤手术后又因腹腔淋巴结转移而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少等症状,并发肠梗阻、腹水、阻塞性黄疸等并发症,病人因此降低生活质量,缩短生存期。目前临床多为全身化疗为主,少有局部放疗,亦有热治疗及中药治疗的报道,但临床有效率均较低。我科采用腹腔热生理盐水43℃加入小剂量顺铂注射液及地塞米松腹腔内灌注,后行局部热疗,使热疗与抗肿瘤药物联合而增加血药浓度,增强灭活肿瘤细胞的效果,从而使腹腔淋巴结得到有效治疗,且毒副作用多可耐受,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肿瘤科收治的32例肿瘤伴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均经病理或/和细胞学确诊。其中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29-75岁。CT检查提示均有腹腔淋巴结明显转移;Karnofsky评分350分,预计生存≥2个月。32例病例随机分为热灌注化疗联合深部射频热疗组(治疗组)、单纯热灌注化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6例,对照组16例。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确定穿刺部位,常规消毒,用无菌穿刺针行腹腔穿刺术,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将500m10.9%氯化钠溶液在恒温浴箱中加热至43℃;将顺铂注射液20-40mg、地塞米松10mg加入43℃的生理盐水中,然后连接穿刺针将药物输入腹腔内;输入后嘱患者变换体位以使药物在腹腔内分布均匀。热灌注化疗30min后开始进行深部射频热疗;选择腹部加热,将射频热疗机调至41%~43%。加热30min~40min,每周3次,连续4周。

1.3 疗效判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将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腹腔淋巴结转移消失,症状缓解并持续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PR):腹腔淋巴结转移显著减少(50%以上),症状缓解并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SD):腹腔淋巴结转移减少(不足50%),无增加趋势,症状部分缓解;无效(PD):腹腔淋巴结转移无减少或增加,症状加重。CR+PR为总有效率。

生活质量评价用治疗前后患者一般状况Karnasofsky(KPS)评分的变化反应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增高: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增加10分以上者;稳定:治疗后KPS评分增减均不足10分者;下降: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减少超过10分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以生活质量改善率来反应。生活质量改善率=治疗后KPS评分增高者总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有效率采用X2检验;KPS评分用两组资料的t检验。

2、结果

2.1 疗效观察 治疗组对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6.3%,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2 生活质量 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为73.08±4.58。对照组为69.88±2.36。二组比较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2.3 毒副反应 治疗前后二组病人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轻微,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全部消失,無相关死亡。二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见表4。

3、讨论

腹腔淋巴结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上一旦出现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就意味着病变已局部转移或全身播散,这种情况下病势发展较为迅速,极大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积极治疗肿瘤腹腔淋巴结转移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热灌注化疗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可明显增强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提高化疗药物的效果。加热破坏了细胞膜的稳定性,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能增加化疗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交联,提高了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使细胞内环境酸化,促进了化疗药物引起细胞凋亡。肿瘤细胞致死温度的临界点在42.0℃,正常组织高温的安全极限是45.0℃。43%热灌注可改变毛细血管的血液灌注,从而改变化疗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影响化疗药物的吸收和代谢;同时能抑制肿瘤细胞DNA修复酶活性,能抑制肿瘤细胞表面多药耐药标志物的表达,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深部射频热疗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已有大量临床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能利用热动力学效应,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从而明显提高腹腔内药物的浓度以及对腹盆腔内弥散性病灶的杀伤作用。

腹膜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法 篇10

1 肿瘤腹膜转移机制

恶性肿瘤的复发与转移有血液播散、淋巴结转移及直接蔓延与种植三条途径。 Sugarbaker等[2]提出了肿瘤细胞诱陷假说理论, 阐明复发与转移的机制分肿瘤转移与肿瘤扩散两种。术前肿瘤细胞已侵犯到远处组织及播散入血液, 虽然进行了无瘤手术, 实际上仍不能真正彻底切除所有的肿瘤细胞。而且, 创伤后炎性渗出的纤维素在切除部位及受损的腹膜表面形成一种基质, 捕获游离的肿瘤细胞, 使之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攻击和全身化疗的作用, 加之大量炎性细胞的浸润、成纤维细胞的长入及毛细血管的形成, 肿瘤细胞能获得足够营养而迅速增殖, 很快长成新的瘤体。按照Sugarbaker的理论, 恶性肿瘤术后存在潜在复发与转移的可能, 有必要在术后进一步治疗。

Sugarbaker[3]解释腹腔内肿瘤术后腹膜种植的机制包括: (1) 肿瘤浸润至胃肠浆膜外形成腹腔内游离癌栓; (2) 术中解剖分离造成肿瘤细胞从被切断的脉管或原发灶逸出; (3) 手术野残留血凝块中含具活性的肿瘤细胞; (4) 游离癌栓陷入受创伤的腹膜表面并被纤维蛋白包裹; (5) 创伤愈合过程中的相关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简言之, 癌细胞可通过多种途径脱落于腹腔内, 形成复发的“种子”;由于手术剥离等机械性创伤, 使腹膜间皮下组织裸露, 即形成所谓的“土壤”。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其他细胞及化学因子共同促使腹膜转移的发生。

2 腹膜肿瘤切除术

对有明显转移灶的腹膜, 可施行区域性腹膜切除, 包括肝纤维包膜切除、膈腹膜或盆腔腹膜切除等, 肿瘤切除的完全性 (completeness of cytoreduction, CC) 是评估腹膜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另一重要指标。具体评分标准为:CC-0:术后腹膜表面无可见癌灶残留;CC-1:术后腹膜表面残留肿瘤结节直径<2.5 mm, 此类结节可被腹腔内化疗药物穿透;CC-2:残留肿瘤结节直径为2.5 mm~2.5 cm;CC-3:残留肿瘤结节直径>2.5 cm, 或在腹、盆腔内残留大量肿瘤结节。对高度恶性的肿瘤, 彻底肿瘤切除术需达CC-0。对腹膜假黏液瘤等侵袭性较弱者, CC-1即可视为肿瘤已获切除。如腹腔探查发现肿瘤显然根治无望者, 可仅行姑息性切除来缓解症状, 并辅以术中化疗。

3 围手术期腹腔内化疗

围手术期腹腔内化疗包括术前腹腔内化疗 (诱导化疗)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 (术中化疗) 和 (或) 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 (术后化疗) [4]。对某些预后评估较差者尚可联用全身化疗。

3.1 围手术期腹腔内化疗的理论基础

(1) 腹腔内化疗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的特点, 可使腹腔游离癌细胞和术后残存的微小癌灶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抗癌药液中, 增加抗癌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2) 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 也使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受到高浓度抗癌药攻击; (3) 大多数抗癌药经门静脉系吸收入肝, 通过首次过肝效应被代谢掉, 仅极少量药物进入体循环, 从而能减少体循环毒性, 产生最大限度药物剂量耐受性, 改善疗效指数[5]。

3.2 腹腔内温热化疗的抗癌机理

(1) 温热对癌细胞的作用:癌细胞主要以无氧酵解为获能方式, 加热条件下细胞内乳酸堆积, pH值低, 增加了癌细胞对热的敏感性, 癌细胞含水量明显高于一般软组织, 达89 %, 蓄热潜能大, 因此温热可选择性破坏癌细胞, 同时能促使肿瘤细胞暴露肿瘤相关抗原, 肿瘤的免疫原性增强, 诱导机体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应答, 这是热疗能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主要机制。有关研究表明, 正常组织在高温条件下能耐受47 ℃, 持续1 h, 而恶性肿瘤细胞仅能耐受43 ℃持续1 h, 另外, 肿瘤组织内血管缺乏平滑肌, 不能随温度升高而扩张, 增加温度后可造成肿瘤内血液减少, 肿瘤组织处于低氧状态, 进一步增强了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 (2) 热疗与抗癌药的协同作用:体外试验及动物实验证明, 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顺铂、5-FU等在加温条件下 (>41 ℃) 抗癌作用明显增强, 抗癌作用增强的原因是温热促进了化疗药和癌细胞的结合, 并能改变癌细胞的能透性, 有利于一些化疗药渗入肿瘤细胞内发挥作用; (3) 大容量腹腔持续温热灌注化疗还可通过机械冲刷作用清除腹腔内残留的癌细胞[6]。

3.3 腹腔内化疗的适应证

腹腔内化疗治疗腹膜恶性肿瘤或控制高危患者体内残留微小癌灶的适应证包括: (1) 大范围非浸润性腹膜癌症或肉瘤; (2) 腹膜间皮瘤; (3) 浸润性恶性肿瘤腹膜表面少量种植; (4) 胃肠道癌肿穿孔; (5) 癌肿已与邻近器官或组织粘连;胃肠道癌肿伴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或已累及卵巢; (6) 术中肿瘤细胞逸人腹腔内;已获长期缓解的卵巢癌复发, 经全身化疗后的补充治疗; (7) 恶性腹水患者的姑息性治疗[7]。

3.4 腹腔内化疗和腹腔内诱导化疗

实施常用药物有:5-Fu, 它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脲嘧啶脱氧核苷酸 (5F-dUMP) , 能影响DNA的合成, 主要作用于细胞分裂的S期;丝裂霉素, 能与DNA的双链交叉联结, 抑制DNA复制;卡铂, 主要引起DNA键间及键内交联, 干扰DNA合成;顺铂, 先将所含氯离子解离后与DNA形成单链内两点或链间的交叉联结, 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环磷酰胺, 通过与肿瘤细胞DNA双螺旋形成交叉联结, 破坏DNA结构;博莱霉素, 通过与肿瘤细胞DNA链结合, 使DNA链断裂。在常用药物中, 以5-Fu应用最多[8]。

腹腔内化疗可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在外科开腹手术中实施腹腔内热灌注化疗的技术, 被称为“竞技场法” (coliseum technique) 。在癌肿的切除完成后, 穿过腹壁放置一根Tenckhoff导管和几个闭合吸引管, 导管周围皮肤上行荷包缝合以确保不漏水。温度探针固定在相应位置的皮肤边缘。使用长 4号单丝缝线连续缝合的方法, 将皮肤边缘固定在Thompson自动拉钩上, 同时缝合的还有一块覆盖住腹腔的塑料薄膜。外科医生在塑料盖膜上剪开一个缝, 戴上双层手套后手可以伸入腹盆腔。在90 min的灌注过程中, 外科医生轻柔而连续地翻动内脏, 使腹腔内结构能始终均一地暴露于高温和含有化疗药物的灌洗液中, 并使腹膜表面附着物减至最少。循环泵将热化疗溶液通过Tenckhoff导管灌入腹腔, 并通过4根引流管将之抽出以形成一个回路。热交换器将灌入的液体保持在44~46 ℃, 使腹腔内液体温度维持在42~43 ℃。使用烟雾吸引器吸引塑料膜下的空气, 经过活性炭过滤, 来防止化疗药的气态悬浮物对手术室内空气的潜在污染。灌注完成后, 吸净腹腔内液体, 重新安置牵引器并暴露腹腔, 接下来实施重建手术。对于术后化疗, 由于腹腔内粘连关系, 常需取多部位注射给药, 否则药液仅局限于注射部位处腹腔而非整个腹腔。腹腔内化疗需要大容量, 每次注射量为1.5~2.5 L, 药液能均匀分布于整个腹腔, 药液保留24 h后, 多能自行吸收。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是, 每周5次给予5-Fu, 每2周一次给予丝裂霉素及卡铂, 1月为1个疗程。将药液加温至42~43 ℃后进行灌注。

3.5 效果评价

Sugarbaker应用腹膜肿瘤切除术和围手术期腹腔内化疗治疗腹膜恶性肿瘤, 包括阑尾癌伴腹膜转移、假黏液瘤综合征、结直肠癌伴腹膜转移、Ⅳ期胃癌或腹盆腔复发性肉瘤伴腹膜转移、症状性癌性腹水等, 疗效满意。其中400例阑尾癌伴腹膜转移和假黏液瘤综合征患者的3年生存率达83 %。还有学者应用肿瘤切除术结合围手术期腹腔内化疗, 对已发生腹膜转移者也观察到较好疗效, 对进展期胃癌施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 结果提示腹腔内化疗和静脉化疗对I、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Ⅲ期患者腹腔内化疗和静脉化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7 %和23 %, Ⅳ期则分别为28 %和5 %;对浆膜受侵及淋巴结转移者, 腹腔内化疗组生存率也获显著改善。

4 热化疗药物腹腔灌注联合体外加热治疗腹膜转移肿瘤

随着肿瘤热疗学的发展, 热疗已在肿瘤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应用逐渐成熟, 与化疗相结合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9]。体外加热有超声热疗和微波热疗两种方法。但是腹腔温度不均衡, 而且由于灌注液体量大, 风险大, 患者耐受性差。而采用一定量加热的液体腹腔灌注后, 腹腔内血流丰富散热较快, 使腹腔内温度不能长时间保持, 影响治疗效果。超声热疗在1 mHz频率最大, 加热深度可达8~10 cm, 超声热疗机具有多个聚焦换能器, 每个换能器可以分别控制能量输出, 改善加温范围, 使用15 cm×15 cm的辐射器对腹腔内液体加热, 热疗使腹腔内液体分子产生摩擦, 把动能转化为热能, 可有效地保持腹腔内液体温度。健康成人小肠内含气量小, 即使含有气体, 由于超声辐射器直接经耦合剂与腹壁接触而且有一定的压力, 可以使含气小肠分布在超声辐射器边缘, 因此不会引起超声明显的衰减。微波热疗对腹腔液体加热的机理与超声不同, 其有效加热深度不超过4 cm, 但有效加热面积大而均匀, 腹腔内液体能够吸收微波转化为热能。患者于治疗前排空小便后取仰卧位, 腹腔穿刺成功后用40 ℃生理盐水150 mL灌注, 确保进入腹腔后, 以顺铂100~140 mg、丝裂霉素10~12 mg加入43~50 ℃生理盐水1 500~2 000 mL中, 经引流管注入腹腔, 通过穿刺点放置一测温探头与腹腔相通, 同时在对侧行腹穿, 放置另一测温探头, 采用超声或微波于腹外加热, 使腹腔温度保持在40.5~42.0 ℃约45~60 min。每2周治疗1次, 共治疗3次, 治疗前后1周行血常规检查, 治疗中每周行肝肾功能检查, 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个月螺旋CT检查。

热化疗药物腹腔灌注联合体外加热治疗不良反应较小, 患者均能耐受, 且其对免疫功能均有一定提高, 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改善, 热化疗灌注联合体外加热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恶性肿瘤腹腔多发转移的有效方法[10]。

5 展望

目前腹膜转移性癌肿外科治疗手段上的某些革新已显现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具有适应证者施行腹膜肿瘤切除术、改革化疗药物摄人途径及给药时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学术活动中去, 主动接触、学习和分析国际上所取得的先进成果, 了解并应用循证医学证据较强的临床实践经验, 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 辩证地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孙燕.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3.

[2]Sugarbaker PH, Graves T, DeBruijn EA, et al.Early postoperativeintraperitoneal chemoterapy as an adjuvant therapy to surgery for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from gastrointestinal cancer:pharmacologicalstudies[J].Cancer Res, 1990, 50 (18) :5790-5794.

[3]Sugarbaker PH.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 for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and sarcomatosis[J].Dis ColonRectum, 1994, 37 (2 Suppl) :S115-122.

[4]胡汉平, 俞立民, 杨传永.胃肠道肿瘤术后腹腔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华中医学杂志, 2000, 24 (4) :210-211.

[5]丁文贤, 邢汉飞, 王笃杰, 等.进展期胃癌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1) :94-95.

[6]赵艳杰.持续热灌注腹腔化疗在胃肠肿瘤治疗中作用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7]魏国.术中低渗温热腹腔化疗联合术后早期腹腔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4.

[8]姜福全.5-氟尿嘧啶腹腔内缓释化疗的实验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06.

[9]Wang Z, Zhang X, Xu H, et al.Detection of peritoneal micrometas-tasis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hepara-nase mRNA and cytology in peritoneal wash samples[J].J Surg On-col, 2005, 90 (2) :59-65.

上一篇:施工机群下一篇:模糊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