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

2024-09-20

转移性骨肿瘤(精选10篇)

转移性骨肿瘤 篇1

转移性骨肿瘤是由原发于骨外的恶性肿瘤, 通过血液、淋巴系统播散到骨骼系统的继发性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有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和肾癌等。骨转移瘤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分期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 早期发现并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存率。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检查方法主要包括X线、CT、磁共振成像 (MRI) 及核素显像等, 现综述如下。

1 X线与CT诊断

1.1 X线片:

X线片主要反映骨骼的密度与结构情况, 能否检出骨转移病灶取决于病变部位脱钙或钙质沉积所引起骨质密度改变的程度。骨转移瘤形成早期侵犯骨髓组织, 后破坏骨小梁, 进而侵犯骨皮质。X线检查能够显示骨转移病灶的形态, 有无骨质破坏、骨膜反应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明确病变性质, 特别是对于骨皮质破坏灶较易检出, 对于显示骨皮质的完整性和病理性骨折很有价值[1], 但对骨髓早期的异常改变诊断价值非常有限, 只有当病灶部位脱钙量达30%~50%、骨小梁破坏程度>50%, 且病灶直径>1.5 cm时, X线检查才出现阳性结果[2], 故X线检出骨转移瘤的敏感性较低。

1.2 CT诊断:

CT检查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软组织对比度, 能够显示精细的组织形态学结构, 可以很好地区分骨小梁和骨皮质, 显示骨小梁和骨皮质破坏及骨骼周围软组织与邻近神经血管受侵犯情况等。高分辨率轴位CT图像能精确显示复杂的骨结构及骨质密度改变, 即使较小的骨质破坏也能发现;尤其是对于脊柱转移敏感性明显优于X线片, 可清晰显示关节突、棘突、横突、椎板和椎弓根等的破坏与受累情况, 必要时可作多平面重建成像。近年来, CT能谱成像[3]亦开始用于骨转移瘤的诊断研究。

骨转移灶的CT诊断亦决定于骨皮质的破坏程度, 并且当伴有骨质疏松或退行性病变时, 诊断更加困难[4]。CT扫描范围局限, 且对肿瘤细胞髓腔内骨髓浸润灵敏度不高, 容易遗漏一些隐匿性病变。肋骨在轴位像上显示范围较小, 当一侧肋骨横断面有轻度骨质破坏或密度略增高, 且软组织肿块尚未出现时, 很容易造成漏诊。故对骨转移瘤的诊断, CT检查常作为其他影像检查手段的一种补充, 而不作为首选。

2 MRI诊断

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骨骼时, 常先发生骨髓浸润, 后侵犯骨皮质。磁共振成像对骨髓内脂肪成分和水分子相对含量的变化非常敏感, 早期即可产生阳性信号, 故对仅存在于骨髓腔内的早期转移灶有很高的灵敏度, 能准确显示侵犯部位、范围及周围软组织情况, 并可以多平面成像。与X线、CT相比, MRI诊断骨转移瘤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当X线片或CT检查显示骨的密度和形态结构尚未发生改变时, 转移病灶区域组织成分或许早已发生变化, 此时, MRI可显示异常信号, 在T1加权像 (T1WI) 上表现为低信号, 在周围骨髓高信号的衬托下, 显得尤为清晰;在T2加权像上 (T2WI) 根据组织不同, 表现也不同, 多表现为信号增高, 等于或高于周围骨髓信号,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病变进程所导致病灶内水分子含量有差异及病灶周围反应性骨增生所致。多数信号不典型的病例加做压脂处理后均表现为高信号, 从而可与血管瘤、退行性变等良性病变鉴别, 以更好地支持骨转移瘤的诊断。常规MRI在临床应用中主要受扫描野的限制, 整个中轴骨需要分3~4个扫描野才能完成扫描, 成像时间较长, 且因骨皮质在T1WI、T2WI中均为低信号, 故对骨皮质病变的检出不如CT灵敏。

近年来, 具有“类PET/CT”之称的磁共振背景抑制扩散加权成像 (DWIBS) 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诊断, 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业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在骨转移瘤中, 正常骨髓细胞被恶性肿瘤细胞所替代, 恶性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体积大, 排列密集, 细胞外间隙少, 导致水的整体扩散速度慢于正常组织, 从而在图像上形成明显高信号灶, 大大提高了病灶检出的敏感性。Vilanova和Barceló[5]通过比较分析认为DWIBS检测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均优于骨显像;Gutzeit和Doert[6]对前列腺癌与乳腺癌患者骨转移检出情况报道称DWIBS在探测多发性 (病灶数>10个) 骨转移患者转移灶方面较骨扫描有更高的敏感性, 但对病灶数<5个的骨转移患者转移灶的检出率明显低于核素骨显像, 另外, 在诊断良性病变方面, 核素骨显像的敏感性更高。Balliu和Boada[7]则认为联合应用DWIBS和骨显像可以提高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 并可检出骨骼系统外转移灶等。但由于受呼吸运动及心脏搏动等伪影影响,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对肋骨、胸骨等部位病灶显示不佳[8]。

3 放射性核素显像

将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作为示踪剂引入人体内, 参与生物体内的生理、病理代谢活动, 并特异地浓集、分布于靶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探测显像设备在体外探测γ射线, 在一定时相内能够准确获得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图像和量变规律, 以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3.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临床筛查骨转移瘤最常用的检查方法。99Tcm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 (99Tcm-MDP) 是诊断骨转移瘤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99Tcm-MDP骨显像是一种无损、无痛和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方法, 可早期发现骨转移瘤, 显示全身骨骼的状况。99Tcm-MDP在骨内的分布情况与病灶局部血流量、骨骼无机盐代谢和成骨反应活跃程度有关[9], 因此当局部骨骼出现转移瘤时, 该部位血流量和 (或) 骨盐代谢及成骨反应过程会发生改变, 在相应的骨显像上显示局部放射性异常, 据此对骨骼病灶做出诊断和定位, 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文献[10]报道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高达97.2%。

全身骨显像的局限性主要是特异性较差。许多骨转移病灶在骨显像图像上并没有特征性表现, 同时由于骨骼的创伤 (如手术创伤、外伤等) 、关节的退行性疾病 (如关节炎等) 、感染性疾病 (如骨髓炎等) 等因素均可引起骨骼对99Tcm-MDP的暂时性或持续性摄取增高, 导致99Tcm-MDP骨显像诊断骨转移假阳性率增高, 特异性降低。因此, 在评价骨显像阳性摄取病灶时一定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除具有假阳性外, 99TcmMDP骨显像还有一定的假阴性。这是由于骨质破坏与病理修复过程进入第三阶段, 病灶陈旧、代谢缓慢甚至终止时, 骨显像剂沉积相对于开始代谢旺盛时减少或仅有微量增加;另外由于骨显像的空间分辨率较低, 不能发现直径<1.5 cm的病灶所致。

99Tcm-MDP骨显像可早期反映骨骼的病理生理变化, 对早期骨转移瘤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 且一次成像可显示全身骨骼、无绝对禁忌证、价格相对低廉、受放射性药物供应和显像仪器的限制较少, 在寻找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其特异性低, 对单发的骨显像异常, 应当慎重;对于破骨、溶骨性病变, 由于分辨率低、清晰度差而易于漏诊。因此, 99Tcm-MDP骨显像可用于骨转移瘤的常规筛查[11]。

SPECT/CT融合成像的出现, 更为临床诊断骨转移瘤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显著提高了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T可以为病变提供准确的解剖定位信息, 有时还能发现局限于骨髓内的病灶等。张一秋等[12]对脊柱良恶性病变进行骨显像发现, SPECT诊断准确率为76.9%, 而SPECT/CT的诊断准确率为94.2%, 两者差异明显。因此, 当平面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不确定时, 可加做局部断层融合显像, 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2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PET) :

与SPECT不同的是, PET显像利用的是发射正电子的核素。通过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标记在特定的代谢药物上引入到人体内, 从体外定量、动态地观察它们进入生物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洞察标记分子在健康者或患者体内的分布和活动。通过使用不同的标记药物, PET可以测量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活性、蛋白质合成速率以及受体的密度和分布等。因此, PET也被称为“活体生化显像”。

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 (18F-FDG) 是目前最常用的PET肿瘤显像剂。18F-FDG被骨转移瘤细胞摄取的机制是基于多数肿瘤细胞所具有的特性, 即肿瘤细胞由于迅速生长的需要, 对葡萄糖的需要量异常增加, 从而使促进葡萄糖摄取和转化的相关分子高度表达。文献报道18F-FDG PET对骨转移瘤的诊断灵敏度为62%~100%, 特异性为96%~100%。Liu等[13]分析发现, 18F-FDG PET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比99TcmMDP骨显像低, 但特异性高;Uematsu等[14]报道, 18F-FDG PET对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探测不如平面骨显像灵敏, 对溶骨性骨转移瘤的探测较平面骨显像好;吕中伟等[15]通过与99TcmMDP骨显像相比较, 对18F-FDG PET显像诊断肿瘤远处转移价值进行评价发现, 18F-FDG PET显像对骨转移灶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差, 但可以发现其他脏器的远处转移灶。

单纯的PET显像缺乏精细的解剖定位信息, 空间分辨率较低, 容易造成一定的假阳性。PET/CT融合显像则有效克服了PET与CT单独应用的不足, 其完美的融合将功能影像与解剖影像有机结合了起来, 一次扫描可以同时获得功能代谢和解剖定位信息, 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徐微娜等[16]对比研究了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与99Tcm-MDP全身骨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发现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肺癌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99Tcm-MDP骨显像。

但必须指出的是, 18F-FDG的摄取不是肿瘤所特有。在许多炎症状态下, 包括急性感染、脓肿周围和肉芽肿性病变等的摄取都会增多;许多良性病变如压缩性骨折、活动性结核等也可有显像剂摄取, 容易导致假阳性;对成骨性骨转移瘤的诊断敏感性也较低。

近来有文献[17-19]报道, 应用18F标记的氟化钠 (18F-Na F) 作为示踪剂进行全身骨PET显像, 效果良好。Na F的趋骨性远高于MDP, 同时注射后血液清除率快, 形成更好的靶本比图像, 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由于成像所用各种药物比较昂贵, 故PET/CT检查很难成为骨转移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PET/MR现也已投入临床使用, MRI与CT相比较, 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和分辨率, 功能指标强大, 并且可使受检者免受高X线辐射, 信息量大, 互补性更好。Wetter等[20]利用PET/MRI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瘤的标准摄取值 (SUV) 与表观扩散系数 (ADC)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发现两者有很好的负相关。相信随着PET/MRI技术的日臻完善及临床研究的相继开展, PET/MRI将会在骨转移瘤诊断方面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 对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 骨显像比X线片敏感, 能更早、更多地发现病灶, 在临床上起到了很好的筛查作用, SPECT及SPECT/CT的应用更进一步提高了骨转移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CT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对骨转移瘤诊断的一种补充, 其能谱成像是否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及特异性。MRI是早期诊断骨髓浸润的最佳影像学技术之一, 能较骨显像更早探测到骨转移灶, 且特异度更高, 但受采集技术及扫描范围限制, 对中轴骨局部疼痛症状明显而骨显像阴性的患者可提高病灶检出率。PET及PET/CT在早期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较高价值, 特别是对溶骨性骨转移瘤的诊断较灵敏, 能与骨显像互为补充, 但由于费用昂贵, 很难成为骨转移瘤的常规检查方法。目前PET/MRI刚投入临床应用, 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但其结合了PET与MRI 2种功能成像的优点, 是未来分子影像的发展方向。在临床骨转移瘤的诊断中, 应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技术, 互利互补, 以期达到更早、更准确的诊断, 从而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警惕肿瘤转移引起的骨痛 篇2

骨痛是肿瘤骨转移所致的症状之一,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患者。有时,原发肿瘤仅以转移性骨痛为首发症状,并不伴其他症状。任何恶性肿瘤都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骨转移发生率的高低排位,依次是前列腺癌(85%)、乳腺癌(80%)、甲状腺癌(50%)、肺癌(44%)、肾癌(30%)。疼痛特点为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日渐加重,难以忍受,尤以夜间为重,有时有压痛、叩击痛,严重时甚至以病理性骨折为首发症状。早期可无全身其他表现,虽全身多处转移,但只有一处骨痛;晚期会出现全身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食欲不振、乏力等。

许多人认为,老年人上了年纪,难免出现腰背痛。但是腰背部出现顽固性骨痛时,要认真对待,因为肿瘤转移性骨痛80%发生在脊柱。一般腰背痛常见于急性腰扭伤、腰部肌肉和骶髂关节劳损、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大多由外伤、负重、受凉潮湿引起,患者腰背部活动受限,久坐或较长时间弯腰疼痛加剧;经休息、理疗、按摩、外用药、口服止痛药物、局部痛点封闭治疗后,症状会明显缓解。但肿瘤转移引起的骨痛,经上述治疗不能缓解或短暂缓解后仍进行性加重。这时要高度警惕,尽早到医院进行诊治。

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x线拍片没有发现异常?这是因为早期x线平片诊断肿瘤的转移病灶较为困难,只有当脊柱破坏达1~1.5厘米以上,而且骨质脱钙50%~70%时,才能观察到骨损害。怀疑是癌转移性骨痛,要x线、放射性同位素骨扫描(ECT)、核磁共振(MRI)、CT等检查方法相结合。同位素骨扫描是骨转移初筛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可早于x线检查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当发现转移病灶时,可进一步行磁共振、CT检查。磁共振发现骨转移的准确性在90%以上,可观察到脊柱骨、脊髓、神经和软组织遭肿瘤侵害的情况。CT检查可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破坏。最后可通过骨穿刺活检,明确骨转移癌的病理类型。

转移性骨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沈阳市某4家有代表性医院的转移性骨肿瘤住院患者资料, 根据患者的病历信息采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信息。信息采集采取双人双份录入, 并进行校正、对比。所有病例的诊断结果均由对转移性骨肿瘤诊断经验丰富的2名高年资病理科医师重新核对, 并根据WHO 2013年第四版骨肿瘤诊断标准进行校正、重新归类。合格病例纳入标准:患者的诊断结果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或影像学确诊, 患者信息、临床资料齐全, 骨转移经ECT或MRI或PET-CT证实。

1.2 研究方法:收集合格病例的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骨转移部位等。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软件Epidata 3.0进行数据录入, 使用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计算, 对数据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性别特征:本文共纳入临床诊断明确、且信息资料完整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1238例, 其中男性患者为6958例, 占61.91%, 女性患者为4280例, 占38.09%, 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63∶l.00。转移性骨肿瘤的原发肿瘤来源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肺癌 (33.42%) 、食管癌 (9.92%) 、乳腺癌 (9.29%) 、胃癌 (8.64%) 、前列腺癌 (7.62%) 、不明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 (6.93%) 、结直肠癌 (5.35%) 、肝癌 (4.50%) , 占全部转移性骨肿瘤的85.67%。

男性患者转移性骨肿瘤的原发肿瘤来源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肺癌 (39.25%) 、前列腺癌 (12.30%) 、胃癌 (10.46%) 、食管癌 (9.17%) 、不明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 (7.23%) 、结直肠癌 (5.81%) 、肝癌 (5.04%) 、肾癌 (4.01%) , 占男性全部转移性骨肿瘤的93.27%。女性患者转移性骨肿瘤的原发肿瘤来源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乳腺癌 (24.39%) 、肺癌 (23.95%) 、食管癌 (11.14%) 、不明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 (6.45%) 、胃癌 (5.68%) 、结直肠癌 (4.60%) 、卵巢癌 (4.60%) 、宫颈癌 (4.39%) , 占女性全部转移性骨肿瘤的85.21%。

2.2 转移方式:1123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 7862例 (69.96%) 患者为多发性骨转移, 3376例 (30.04%) 患者为单发性骨转移;其中男性患者多发性骨转移5003例 (71.90%) , 单发性骨转移1955例 (28.10%) ;女性患者多发性骨转移2859例 (66.80%) , 单发性骨转移1421例 (33.20%) 。

男性患者中多发性骨转移来源常见的原发肿瘤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肺癌 (36.32%) , 前列腺癌 (8.06%) , 食管癌 (5.12%) ;男性患者单发性骨转移来源常见的原发肿瘤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胃癌 (6.77%) , 前列腺癌 (4.24%) , 食管癌 (4.05%) ;女性患者中多发性骨转移来源常见的原发肿瘤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肺癌 (22.85%) , 乳腺癌 (16.43%) , 食管癌 (5.86%) ;女性患者单发性骨转移来源常见的原发肿瘤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乳腺癌 (7.97%) , 食管癌 (5.28%) , 胃癌 (4.56%) 。

2.3 转移部位:1123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 前8位常见的转移部位依次为肋骨 (17.51%) , 腰椎 (15.90%) , 胸椎 (15.29%) , 骨盆 (13.28%) , 股骨 (8.45%) , 骶椎 (7.24%) , 其他四肢骨 (5.79%) , 胸骨 (5.57%) ;脊椎合计占总数的43.12%。常见的出现骨转移例次位于前8位的原发肿瘤分别是肺癌 (40.98%) , 乳腺癌 (9.05%) , 食管癌 (8.43%) , 前列腺癌 (7.29%) , 不明来源的转移性骨肿瘤 (6.29%) , 胃癌 (5.42%) , 结直肠癌 (5.15%) , 肾癌 (4.43%) 。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提高和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 转移性骨肿瘤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现代医学模式正逐渐转变为生物-医学-药学-社会模式, 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的阐明将有助于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 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4,5]。本研究回顾性沈阳地区近10年来转移性骨肿瘤的病历资料, 探讨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表明出现转移性骨肿瘤的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 原发肿瘤来源最多的是肺癌, 转移方式以多发性转移为主, 转移部位以脊椎为主, 这为进一步探讨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合理用药奠定了基础, 同时明确了转移性骨肿瘤患者预防和治疗的重点。

男性患者出现转移性骨肿瘤最多的原发性肿瘤是肺癌, 女性患者出现转移性骨肿瘤最多的原发肿瘤是乳腺癌, 因此针对肺癌男性患者和乳腺癌女性患者, 应尽早开展相关的检查, 尽早发现骨转移, 尽早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6,7,8,9,10]。转移性骨肿瘤的好发部位以脊椎为主, 其次是肋骨, 总体趋势是为躯干和四肢近端较常见, 四肢远端较少见, 原因可能为躯干骨的微环境更适合癌细胞生存, 可促进癌细胞形成转移灶。本研究的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转移性骨肿瘤好发部位的基本趋势一致, 提示不同地区预防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的病历资料来源于沈阳地区主要收治骨肿瘤患者的有代表性的4家医院, 样本代表性好;研究过程中纳入的病历资料均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二次证实, 并剔除了临床资料不完整的病历资料, 因此统计结果相对客观准确。

总之, 沈阳地区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性别构成比男性高于女性, 原发肿瘤来源最多的是肺癌, 转移方式以多发性转移为主, 转移部位以脊椎为主。

摘要:目的 探讨沈阳地区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年2014年沈阳地区4家医院的转移性骨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转移性骨肿瘤患者11238例, 男性患者占61.91%, 女性患者占38.09%;原发肿瘤来源最多的是肺癌 (33.42%) , 转移方式以多发性转移为主 (69.96%) , 转移部位以脊椎为主 (43.12%) 。结论 沈阳地区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构成比男性多于女性, 好发于脊椎。

关键词:骨肿瘤,转移,肺癌,脊椎

参考文献

[1]陈志峰, 陈万青, 陈建国, 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人群骨肿瘤发病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20) :1509-1513.

[2]陈旭鹏, 杨华凤, 洪忻, 等.南京2007-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5, 31 (4) :497-500.

[3]杨事达, 宫建, 杨朋, 等.高血压老年男性患者甲状腺功能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5) :11-13.

[4]王海涛, 宫建, 杨传家, 等.三级甲等医院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抗生素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3, 29 (5) :736-737.

[5]郑玉荣, 宫建, 陆锁兴, 等.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2012, 8 (5) :515-517.

[6]季金杰, 宫建, 纪忠杰, 等.乳头状甲状腺癌老年女性患者的CT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初步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4, 10 (5) :17-20.

[7]郑飞波, 刘晚霞, 丁月云, 等.转移性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5, 16 (3) :253-255.

[8]吴阳, 徐稳深, 钟林.经皮穿刺CT引导下氩氦刀冷冻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初探[J].临床医学工程, 2015, 22 (2) :135-136.

[9]郭会利, 郭树农, 王军辉, 等.氯化锶注射液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 2014, 26 (1) :70-71.

别把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当成腰腿痛 篇4

苏北的老颜,今年50岁刚出头,是一位农民出身的采矿业老板。平素他除了开会谈生意,大多数时间都和工人一起在现场忙个不停。由于常年在潮湿环境中工作,他落下了腰腿痛的毛病。腰痛时好时坏,发作时做做理疗或是贴块膏药也可缓解。可近一个多月来老颜的腰痛持续发作,针灸、推拿、贴膏药、拔火罐等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还是疼痛难忍,吃了多种止痛药也不止痛。家人急了,立马让老颜放下手头的活,带着他来到医院。经过检查,发现老颜右上肺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阴影,胸、腰椎多处骨骼破坏,后又经穿刺活检和多科专家会诊,最后诊断为肺癌合并胸、腰椎骨癌转移。虽失去了外科手术机会,但经过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核素治疗及中医药治疗后,病痛明显缓解。

▲骨转移癌为啥会漏诊误诊?

胸、腰椎肿瘤90%以上是转移性肿瘤。大多数病人都是到癌症骨骼转移造成明显的骨痛时才引起注意。有很多病人开始常把这种疼痛当做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病进行治疗,直到症状加重或骨痛难以忍受才进一步检查而发现骨转移肿瘤,但此时大多已错过对原发肿瘤的最佳治疗时机。

▲腰腿痛与癌性胸腰椎骨痛如何鉴别呢?

腰腿痛由急性腰扭伤、腿肌肉劳损、腰骶劳损、骶髂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起因大多为外(扭)伤、负重、受寒潮侵袭;腰部或脊柱活动受限制;久坐或较长时间弯腰疼痛加剧;晨起时腰腿部发僵,活动后可缓解。X线检查可排除骨骼破坏、骨折,有的可显示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经CT、磁共振(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和定位,并可与椎管内肿瘤鉴别。那么癌痛有哪些特点呢?癌痛是骨骼转移病人的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诉说以夜间痛为主。脊柱骨转移癌的病人可因发生部位不同,产生相应的具有特征性表现的疼痛,如中胸段癌产生的放射性疼痛为束带状围绕胸背部;腰椎体癌产生的疼痛可以放射到一侧或两侧骶髂骨、髂前上棘或腹股沟部,发生膀胱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癌侵及骶骨时出现下腰部或骶尾部疼痛,并可放射到会阴部或肛门周围。

▲如何检查发现骨转移癌?

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发现:早期x线平片诊断较为困难,只有当脊柱骨头被破坏达1厘米以上,而且骨骼脱钙达50%~70%时,X线片才能观察到;同位素骨扫描是检查骨骼是否遭受癌侵犯的高度敏感的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可以早于x线检查6个月发现骨转移灶;通过CT检查可分辨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来源于肺、肾和胃肠道的恶性肿瘤常为溶骨性破坏;而来源于乳腺和前列腺的恶性肿瘤骨转移多为成骨性改变;磁共振检查,发现骨转移的准确性在90%以上,通过一定的检查手段可观察到脊柱骨、脊髓、神经和软组织遭肿瘤侵害的情况,对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PET/CT检查,可以发现一般手段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骨穿刺活检,可以明确骨转移癌的病理类型,对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发现骨转移后如何治疗?

全身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肿瘤的联合化疗、免疫治疗、核素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从源头上遏制肿瘤;放射性核素治疗,利用亲骨性放射性药物进行体内辐射治疗骨转移,它能有效减轻疼痛,减少止痛剂的用量,提高生活质量,还可减少骨损害,是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并对肿瘤有直接治疗作用的方法;双磷酸盐类药物如帕米磷酸二钠等,这类药物与骨头有高度亲和性,对溶骨性、混合性和成骨性骨转移癌均有疗效,它能抑制骨破坏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同时还具有直接抗肿瘤的作用,阻止肿瘤引起的溶骨现象,直接干扰骨的吸收过程,而且止痛作用明显,对肾功能损害轻,是治疗骨转移癌的常用药物;放射线治疗(放疗),俗称“照光”,对缓解骨痛,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减轻骨肿瘤对脊髓的压迫效果较明显,有70%~100%的病人骨痛可以减轻或消失;外科手术治疗,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是治疗骨转移癌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因为外科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转移肿瘤,去除骨痛,减轻肿瘤对脊髓的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股骨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2002—2010年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性肿瘤患者24 例, 其中男15 例, 女9 例;年龄35~77 岁, 平均 (64±8.5) 岁。其中肺癌8 例, 乳癌4 例, 肾癌3 例, 胃癌2 例, 结肠癌1 例, 肝癌1 例, 卵巢癌1 例, 原发灶不明4 例。有明确肿瘤病史者14 例;通过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18 例。转移部位:股骨颈部5 例, 转子部7 例, 干部8 例, 髁部4 例;合并病理性骨折7 例, 合并其他部位骨转移瘤2 例。

治疗方法:股骨颈转移瘤行头颈切除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 其他部位转移瘤行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 其中选用交锁髓内钉12 例, 动力髋螺钉4 例, 钢板2 例, 动力髁螺钉1 例;多发骨转移瘤患者仅行股骨肿瘤治疗。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一例感染和术后死亡。所有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疼痛缓解。行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患者均可借助或不借助助行器下地行走, 较好地恢复了肢体功能。行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后均可在床上自主翻身和坐立, 术后3 d逐渐恢复行走。行人工假体置换术的患者中, 术后3~6 个月死亡3 例, 7~12 个月死亡2 例;行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 3~6个月死亡7 例, 7~12 个月死亡9 例, 12~18 个月死亡2 例, 存活2 年以上1 例。

3 讨 论

尽管转移性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大多为姑息性手术, 但手术给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却是巨大的。因此, 只要患者有以下手术适应证且能够耐受手术, 预计生存期超过6 周者均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1]:a) 病理性骨折。b) 转移瘤侵犯皮质骨。c) 疼痛剧烈。

目前认为预防性内固定, 避免长骨病理骨折的发生对于患者有重要意义。Ward等[2]报告长骨的预防内固定比病理骨折后再行内固定治疗,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尤其放疗治疗骨转移病灶时, 保护即将病理骨折的肢体要比骨折后使之愈合更容易预防性内固定, 避免长骨病理骨折的发生。有国外专家建议当骨破坏大于骨干直径的1/2或超过2.5 cm时, 需要手术处理。Mirels[3]长骨病理骨折发生风险的评分系统及处理建议结果大于8分时, 可以采取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 (骨折发生概论约15%) ;若大于9分, 则病理性骨折发生风险达到33%, 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的内固定手术防止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手术方法的选择:骨转移癌可行病灶内切除或病灶外切除, 并行相应的内固定, 张清等[4]统计病灶内切除复发率高, 对于存活期较长的肾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 经全身骨扫描证实为单发骨转移癌病灶的患者, 应行边缘性或广泛性切除, 重建肢体功能。但是, 目前认为患者的预后主要和原发瘤的类型有关, 与治疗方法无关[5]。由于肿瘤患者生命预期的不可确定性, 所以需用尽可能小的手术, 尽可能彻底的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肢的功能并减轻疼痛, 以利于护理及提高生存质量。我们认为对于转移灶在股骨头颈部, 术前患肢功能基本正常, 预计有较长的生存期能下地行走者, 可选择瘤段骨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 对于股骨干部及干骺端的转移灶行病灶内的清除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创伤。

骨转移癌为晚期的全身性疾病, 长骨骨转移癌外科治疗目的为改善肢体负重、肢体连续性,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减疼痛, 为术后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因此, 原发癌的有效治疗患者长期存活的关键, 也是骨转移癌外科治疗后降低复发的关键。骨转移癌外科治疗后, 明确原发癌的患者应按原发的有效治疗方法 (化疗或放疗) 继续治疗。

参考文献

[1]Harrington KD.Orthopaedic management of extrimity and pelvic lesion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5 (312) :136-147.

[2]Ward WG, Spang J, Howe D, et al.Metastatic disease of the femur:Sugical management[J].Orthop Clin North Am, 2000, 31 (4) :633-645.

[3]Mirels H.Metastatic disease in long bones:A proposed scoring system for diagnosing impending pathologic fractures[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9 (249) :256-264.

[4]张清, 蔡伯, 牛晓辉, 等.长骨骨转移癌外科治疗的随访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2 (41) :134-138.

转移性骨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20例转移性骨肿瘤X线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12例, 女8例;年龄为45~66岁, 平均 (53.66±12.86) 岁;入选患者均符合转移性骨肿瘤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如在原发肿瘤的诊断之后则相对容易, 但有些以骨肿瘤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骨肿瘤, 在诊断上往往要依赖于各种实验室检查。根据常见肿瘤的发病次序, 选择性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做出正确的诊断, 依赖临床表现、辅助性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

1.2 试验方法

对20例转移性骨肿瘤X线误诊患者的基本信息、误诊疾病及结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部分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軃±s) 表示。

2 结果

在此期间共有5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X线检查, 误诊率达40.0%;20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中, 误诊为骨肉瘤6例 (30.0%) 、多发性骨髓瘤5例 (25.0%) 、脊索瘤3例 (15.0%) 、嗜酸性肉芽肿2例 (10.0%) 、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 (10.0%) 、骨髓炎2例 (10.0%) 。

3 讨论

骨转移性恶性肿瘤常发生于中老年人, 患者可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病史, 亦可以骨转移瘤为首发症状, 部分患者甚至于尸检也找不到原发灶, 骨转移瘤主要来自肾上腺或交感神经节的神经母细胞瘤。男性多于女性, 但两性中各有其好发的肿瘤, 亦会因原发肿瘤的发病率而有所差别, 如女性高发的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 男性的前列腺癌、阴茎癌等。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间20例转移性骨肿瘤X线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显示误诊率高达40.00%, 这与其它研究结果差不多[1]。我们分析误诊的原因, 认为主要有: (1) 忽视转移性肿瘤一般首先破坏髋臼和耻骨, 多集中于骶髂关节、髋关节周围的特点; (2) 四肢长骨转移肿瘤忽视了骨皮质破坏一般不伴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内一般无肿瘤新骨的特点; (3) 椎体转移造成的椎体骨折没有仔细观察附件的破坏、椎旁软组织有无肿胀、肿块以及骨质结构是否清楚等细微变化[2]; (4) 对单一、细小、以溶骨性破坏为主的转移性骨肿瘤的常见部位及骨质破坏特点认识不充分, 在发现骨质破坏而不像原发恶性肿瘤时, 也没有结合临床做进一步检查, 以积极寻找原发病灶[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 转移性骨肿瘤X线的误诊率较高,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黄贤会, 张丽红, 李勇.转移性骨肿瘤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1) :7-8.

[2]曾新一.MRI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7 (8) :88-89.

陀螺刀治疗脑转移性肿瘤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0例, 其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31岁~72岁;所有病例的原发病灶均有明确的病理诊断;全组病例经CT或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均确诊肿瘤脑转移, 以肺癌、乳腺癌的脑转移居多。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采用陀螺刀放射治疗或直线加速器全脑放射治疗加陀螺刀局部病灶加量照射, 放射治疗期间根据病情按医嘱使用脱水剂、激素、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能按时完成放射治疗, 全部病人的症状缓解率为100%, 放射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以头痛不适症状为主, 放射治疗期间未发生过跌伤、坠床等意外。

3 护理

3.1 放疗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本组病人因长期疾病折磨且未得到理想疗效, 加上经费问题, 多有焦虑、自卑感、悲观绝望感。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状况, 安慰病人, 讲解陀螺刀治疗的相关知识, 治疗效果, 消除了病人的焦虑, 增强其信任感和安全感, 使病人主动配合治疗。②放疗前准备:放疗前嘱病人剃头洗头, 以充分暴露照射野, 应告诫病人放疗时要听从技术员的指导, 一定不要随意移动体位, 以免影响放疗的准确性, 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2 放疗护理 ①皮肤护理:向病人详细介绍照射野皮肤标记保护措施, 治疗前取下义齿、手表、钢笔及身上全部金属饰品, 保持照射野皮肤清洁、干燥, 勿用肥皂擦洗及涂刺激性药物, 防止理化刺激, 勿摩擦、搔抓、曝晒, 保持照射野标记清晰, 头部放疗后, 防止阳光直接照射。②体位与休息:病人放疗后, 会引起脑组织水肿, 将病人床头抬高15°~30°的卧位,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护士要有安全意识, 并告知病人及家属相关的安全知识, 病人下床活动防止跌倒, 烦躁不安时加床栏, 以防坠床, 放疗期间应减少活动, 外出时需有人陪伴,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避免噪声, 尽量减少探视人员, 保证病人充分休息。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脑转移性肿瘤病人病情重, 病情变化快。放疗可引起肿瘤组织坏死、脑水肿及血管改变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动态观察病人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及体温变化, 注意语言及肢体情况。若病人出现头痛、烦躁、抽搐、呕吐、视物模糊, 常提示颅内压增高, 应绝对卧床休息, 配合医生给予病人镇静、脱水降低颅内压, 防止脑疝发生[3]。④用药的护理:脑转移性肿瘤病人在放疗同时需进行较长时间的脱水治疗。常根据病情, 选用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输注 (15 min~30 min) , 每日1次或2次, 用药时要防止药物渗入皮下组织造成组织坏死, 应选用较粗、直血管进行穿刺, 护士必须做到一针见血, 对有条件病人给予从外周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同时选用9号以上针头输注, 以达到放疗前或放疗后30 min有效脱水的目的。对较长时间留置深静脉导管者, 严格做好留置导管护理, 每日穿刺处用碘伏消毒, 用透气性强的无菌、黏性敷料覆盖, 注意导管的固定。对较长时间反复使用脱水剂者, 在停药前逐渐减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同时注意观察病员生命体征及颅内压变化情况, 以及早发现有无过度脱水或颅内压反跳现象发生, 以便及早处理。脱水治疗期间, 准确记录出入量。应用激素治疗时, 一般首选地塞米松, 可加入甘露醇液中静脉输注, 长期使用激素者撤药时应逐渐减量, 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大便隐血情况, 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⑤症状样癫痫及癫痫大发作的护理:约10%脑转移性肿瘤病人有癫痫发作[4], 对有癫痫发作病史的病人提前进行护理干预, 按照医嘱定时定量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注意观察症状样癫痫发作先兆, 如病人突然两眼瞪视不动, 手用力握拳, 立即按压病人人中穴位, 让病人平卧, 病人会立即清醒。如病人抽搐发作时, 护士立即按压病人的人中穴位, 及时解开衣领、衣扣和腰带, 迅速将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小布卷置于病人的一侧上、下臼齿间, 以防止咬伤舌头或出现窒息, 有义齿者必须取出, 头偏一侧, 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给予氧气吸入, 注意安全, 加床栏防坠床, 不可强压或用约束带捆绑病人抽搐的肢体, 以防骨折。⑥加强营养支持:要向病人解释膳食营养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指导病人合理进补, 建议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可以少量多餐, 保证充分的营养,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提高其对治疗的耐受性。鼓励病人进食含丰富粗纤维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予缓泻剂。⑦语言及功能锻炼:对语言障碍者, 予以耐心忖度病人的要求, 以询问方式去了解病人的心意, 对理解他人语意有障碍者, 我们要不厌其烦地用手势、简单文字或最常用的短句交流, 要充分尊重和理解病人。有肢体局部软弱或偏瘫、截瘫者, 向病人及家属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给予肌肉按摩、推拿, 每天2次或3次, 并指导正确的锻炼方法, 及早进行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挛缩[5,6,7]。

3 小结

陀螺刀放射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放疗技术, 由于病人和家属对上述知识了解较少, 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往往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做好解释工作及身心两方面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应加强基础护理及用药护理, 最大限度地降低放疗副反应的发生,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云彦, 吴承远, 陈腾, 等.直线加速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疗效分析[J].功能性和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2 (4) :34-35.

[2]晏彬, 吴文质.某医院陀螺刀机房屏蔽厚度的计算与评价[J].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 (4) :431-432.

[3]孙艳杰.立体定向间质内放射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术后护理121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3) :26-27.

[4]张海霖, 张健, 何培根.恶性肿瘤脑转移患者放疗的护理[J].现代护理, 2005, 11 (11) :867-868.

[5]陈冰芳.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鼻咽癌放疗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0, 24 (8C) :2220-2221.

[6]王晶锋, 郭志强.食管癌放疗病人生活质量状况分析[J].护理研究, 2010, 24 (5A) :1153-1154.

转移性骨肿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65.2岁。原发肿瘤病理类型:肺癌8例,乳腺癌4例,前列腺癌2例,甲状腺癌4例,胃癌2例,肾癌2例,宫颈癌2例。患者均存在胸腰椎局部疼痛,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6例。根据Tokuhashi评分系统[1],本组患者综合评分10分6例,11分11例,12分7例,预期寿命超过半年。

1.2 影像学检查

本组所有病例均行X线、CT、MRI和全身骨骼ECT检查。所有病例均为单一转移灶,累及胸椎10例,腰椎14例,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性骨折。MRI显示肿瘤呈溶骨性破坏,累及椎体及椎板附件,增强扫描肿瘤有不同程度强化。采用Tomita提出的脊柱肿瘤外科分期系统[2],根据CT及MRI横断面扫描,本组病例Ⅲ型13例,Ⅳ型8例,Ⅴ型3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神经功能分级采用非参数检验的配对秩和检验,术前神经功能分级不同的患者术后疗效之间的比较按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手术方法

采用俯卧位,均采用后正中入路,逐层切开,充分显露受累节段及上下2个节段,在病椎上下各2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肿瘤组织外小心分离,用特制不锈钢线锯先将双侧椎弓根截断,整块去除椎板附件,并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对于胸椎肿瘤需要切除部分肋骨,然后结扎节段动脉,游离硬脊膜,手指钝性分离椎体周围组织;用特制挡板保护前方血管和后方脊髓,线锯锯断部分病椎上下相邻椎间盘,单侧钉棒系统固定防止脊柱不稳,骨刀切断病椎与脊柱的联系;自后外侧将椎体作为另一个整块取出。前路使用自体肋骨或异体骨移植的钛网重建脊柱前柱稳定性,后路安装椎弓根钉棒系统。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卧床2周后佩戴胸腰骶支具逐步下床活动,同时床上训练腰背肌及四肢肌肉。术后行放化疗等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24例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手术时间平均3.5~5.4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2 000~4 500 m L,平均3 200 m L。术后影像学检查见内固定可靠,脊柱序列良好。术后局部疼痛及神经功能症状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神经功能分级改善情况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脊髓功能障碍加重,经过甲强龙冲击、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等综合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6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5.3个月(11~72个月);其他16例患者存活,随访中无内固定失效,并在进一步随访中。典型病例为一41岁女性患者,宫颈癌术后3年因腰椎转移性肿瘤入院治疗,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5。

3 讨论

脊柱转移性肿瘤在成人占所有脊柱肿瘤的70%,主要来源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肾癌等,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增高,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多[3]。随着手术治疗方面的进展,手术治疗已成为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全面评估脊柱转移瘤患者的全身状况,采用有效的外科干预措施,联合肿瘤的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目的主要是缓解疼痛、保存或改善神经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以提高生存质量乃至延长生存时间[4,5]。对有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减压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且术前神经功能损伤轻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更好。由于转移性肿瘤的任何治疗都难以改变疾病的最终结果,其手术治疗一定需要严格把握其适应证。既要考虑患者全身状况、肿瘤转移范围,还要考虑患者自身的期望及经济状况。对于同时累及椎体附件的胸腰椎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控制。虽然该手术方式的肿瘤局部控制率明显高于分块切除,但对于脊柱转移性肿瘤其具有严格的适应证[6,7,8,9]:a)原发病灶已得到有效控制;b)转移灶为单发病灶;c)预期寿命在半年以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Tokuhashi评分系统,综合评分在8分以上,预期寿命超过半年,可作为手术指证之一;d)脊柱不稳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或有潜在脊髓损失可能;e)顽固性疼痛非手术治疗无效;f)肿瘤未或较少与腔静脉、主动脉黏连;g)一般状况可以耐受手术治疗,无原发肿瘤或化疗导致的严重免疫功能损害。

脊柱解剖结构复杂,脊柱转移性肿瘤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操作难度较大,对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在椎弓根和椎体切除时可能损伤神经或脊髓,所以在病椎节段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Abe等学者[10,11]认为单纯后路行全脊椎切除适用于胸椎及上腰椎,该节段椎体相对容易分离和切除,而L3水平以下由于椎体较大,术中将椎体从后外侧取出时容易损伤神经。我们的经验是在L4水平以上都可以采用该术式,L5水平因两侧髂嵴影响暴露困难,不适合该手术方式,可以考虑行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出血量大是脊柱肿瘤手术的一大难题,影响手术操作并给患者生命带来很大风险。本组病例均在术前行肿瘤血管造影并栓塞,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手术视野也较为清晰,且不影响术后神经功能[12],另外术中使用双极电凝处理椎管内静脉丛也能帮助减少出血。对于胸椎肿瘤,术中需要切除病椎两侧肋骨及横突,向前推移胸膜大血管等重要组织,避免损伤肺组织及大血管。术中切除病椎时需要小心保护脊髓和神经,本组病例中切断椎弓根时均应用线锯保护套,以特制的线锯截骨不会对脊髓造成损伤。在分离椎体时,以手指和剥离子仔细分离椎前结构,手指在椎体前方会师,并适当上下分离后使用线锯切割椎间盘,始终注意保护脊髓神经。在切除椎体前必须安装一侧连接棒并适当撑开,在全脊椎切除过程中始终保持脊椎的稳定状态,防止脊椎滑脱。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的三柱结构均破坏,术后脊柱重建尤为重要。术中测量选择合适长度的钛网,对于胸椎手术,本组病例钛网内填充自体肋骨,腰椎手术中钛网内填充异体骨,放置合适位置后适当加压固定连接棒。术后针对肿瘤病理类型进行局部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也非常重要,可以防止残留微小病灶复发,从而提高手术疗效[13]。

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治疗应慎重选择手术病例,综合考虑患者意愿、经济状况、全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需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达成一致。对具有适应证的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比较少、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污染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同时对于胸椎肿瘤患者,避免了开胸手术的创伤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该手术方式可获得较为满意的局部控制和功能恢复,但手术视野小,风险大,对术者要求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患者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1~72岁,平均65.2岁;累及胸椎10例,腰椎14例,均为单节段病灶。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6例,D级10例,E级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临床治疗效果等。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5~5.4 h,平均4.2 h;术中出血量2 000~4 500m L,平均3 200 m L。术后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获得改善或保持原有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96个月,平均62.8个月,随访期间死亡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5.3个月(11~72个月);其他16例患者存活,随访中无内固定失效。结论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比较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需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且对术者要求较高。

转移性骨肿瘤 篇9

【关键词】 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手术治疗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胃肠道恶性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越来越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特征1。而肝脏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位置2,术前严格检查肝脏转移的部位,实施有效彻底的手术切除术,防止病灶进一步扩散,是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的关键3。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普外科对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其疗效较满意,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32例患者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50—75岁,平均61.3岁。其中胃癌22例,伴有幽门梗阻的患者有5例;结肠癌7例,直肠癌3例,3例患者伴有慢性肠梗阻。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3例患者为血吸虫肝病,2例患者为肝钙化点,15例患者出现肝转移或者肝占位的情况。术前作CT检查发现肝占位或肝转移26例。

1.2 手术方法 22例胃癌中,远端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有10例,上半胃根治性切除术3例,全胃根治性切除术6例,姑息性切除3例。结直肠癌10例中,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5例,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3例。

2 结 果

3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患者经手术治疗无一例患者出现死亡。所有患者手术之后1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例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的并发症,3例患者进行引流及灌注冲洗治疗,3例患者经2周左右治疗后治愈。8例患者发生腹腔积液的并发症,给予患者引流治疗患者改善。粘连性肠梗阻2例,经积极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18个月,失访4例,肺部转移2例,死亡2例(治疗后半年内死亡1例,1年后1例死于并发急性心肌梗死)。

3 讨 论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消化系统最常见肿瘤,常见于50岁以上患者。消化道恶性肿瘤一旦发生肝转移,均可被看作 晚期肿瘤,因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方式除血行转移外,还有淋巴结转移、直接蔓延和腹腔种植。其中肝脏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最容易转移的部位4。肝脏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两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因此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的患者完善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病例,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3.1 充分的术前准备 对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合并肝转移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常规检查重要脏器功能及患者机体情况,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心肺功能等。通过内镜、超声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胃肠道恶性肿瘤的病灶大小、部位、浸润程度及周围粘连情况以及肝脏等部位转移情况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而客观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通过术前详细检查,评估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原发胃肠道肿瘤及肝转移灶切除的可能性,制订术后多学科治疗的治疗方案。

3.2 掌握手术指征 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经同时行胃肠道恶性肿瘤切除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可以获得较好结果,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肝转移患者要持积极的态度5,但要选择合适的病例,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病例要遵循的原则:①胃肠道原发性恶性肿瘤可以切除;②肝转移灶<4个,并可以切除;③腹腔内无广泛性转移;④无全身性转移;⑤虽然有腹腔或全身性广泛转移,但患者存在幽门梗阻或结肠梗阻症状;⑥患者可以耐受手术并愿意接受手术。

3.3 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切除完整的肿物,包括切除肿物假性包膜,切除边缘肿瘤组织检查镜下阴性,底线应做到肉眼完整切除。对于能够完全切除病灶的患者,手术切除对于治疗恶性肿瘤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6。手术过程中除了进行详细的肝脏探查外,还应详细检查腹膜表面,阴道后、膀胱后组织以及其他转移。切除转移灶时要注意与正常的肝脏组织分清界限,提高手术完整切除的可能性。术中还应尽量保证肿物假包膜的完整性,防止出血及肿瘤破裂等。如转移灶不能切除,考虑切除原发肿瘤以减轻患者肿瘤负荷,减少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后续多学科治疗的效果。对于无法切除的转移灶,可选择性行化疗7

参考文献

[1] 徐海帆,谭风波.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估[J].海南医学,2011,11(22):14—16.

[2] 沈伯明,周立新,俞伟君.胃肠道恶性肿瘤伴肝转移的手术治疗[J].中外医疗,2010,17:94—95.

[3] 高志冬,叶颖,江王杉.胃肠道间质瘤肝转移治疗策略[J].中外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09,2(3):14—15.

[4] 郭朝阳,袁庆文,秦章禄,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中血管损伤原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09,9(10):57—58.

[5] LiskaV,TreskaV,Holubec L,et al.Prognostic factors of early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and their usage in clinical praxis.Rozhl Chir,2006,85:163—168.

[6] 陈巴特尔,无瘤操作技术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2(2):130.

转移性骨肿瘤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 年龄50~79岁, 平均 (63.4±8.04) 岁。其中肺癌19例, 乳腺癌17例, 胃癌10例, 鼻咽癌4例, 其他8例。所有病例原发病灶均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 且影像学检查证实有肿瘤骨转移溶骨性病变, 均为单发。58例患者中, 48例为脊椎骨转移, 以腰骶部居多, 其次为胸椎和颈椎;10例为其他部位转移。 58例患者中35例进行了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 (联合组) , 另23例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 (单药组) 。

1.2 治疗方法

1.2.1 唑来膦酸的用法:

唑来膦酸4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不少于15 min, 每3~4周1次, 共4次。

1.2.2 放疗方法:

患者采取仰卧位, 制好真空体模。在CT室设定XYZ坐标参数, 平静呼吸下行螺旋CT薄层扫描, 层厚5 mm。将CT图像输入CMS (4.3.3) 治疗计划系统, 勾画患者体表轮廓、重要组织器官及靶区重建。治疗计划完成后, 制作铅模或使用1 cm层厚多叶光栅, 根据DRR图在BL-04模拟定位机上进行体位验证, 确保各治疗参数无误后, 再到SIMENES KD-Ⅱ直线加速器上执行治疗计划。放疗200 Cgy/次, 每日1次, 总剂量4000 Cgy, 4周分20次完成, 联合组放疗与唑来膦酸同时进行。

1.3 疗效观察指标

1.3.1 疼痛分级:

按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 (VRS) 分级[1,2]:0级:无痛;Ⅰ级:轻度疼痛, 可耐受;Ⅱ级:中度疼痛, 影响睡眠, 需用镇静药;Ⅲ级:重度疼痛, 严重影响睡眠, 需用麻醉性止痛药。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

1.3.2 止痛效果评价:

疼痛程度评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划线法 (VAS) 结合口述法 (VRS) ,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进行评定。0分为不痛, l~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为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或≥2个级差;部分缓解 (PR) 为≥1个级差;轻度缓解 (MR) 为疼痛较给药前减轻, 止痛药用量减少, 但<1个级差;无效 (NR) 为疼痛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以CR+PR计算总有效率[3]。

1.3.3 生活质量分级及评定:

按Karnofsky (KPS) 评分, 凡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20分者为显著改善;增加>10分者为改善;无增加者为稳定;减少10分者为下降。以显著改善、改善及稳定者计算有效率。

1.3.4 不良反应观察:

治疗中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并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和心电图检查,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 (WHO) 标准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止痛效果

联合组35例, 其中无痛1例, 轻度疼痛13例, 中度疼痛17例, 重度疼痛4例, 经治疗后, CR 17例 (48.6%) , PR 16例 (45.7%) , MR 2例 (5.7%) , 总有效率达94.3%。单药组23例, 其中无痛1例, 轻度疼痛8例, 中度疼痛9例, 重度疼痛5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 其中CR 9例 (39.1%) , PR 8例 (34.8%) , MR 3例 (13%) , NR 3例 (13%)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的起效时间均为用药后1~3 d, 用药后2~4 d疼痛缓解显著且渐趋稳定。

治疗前联合组和单药组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经过4周治疗后, 2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与单药组比较, 联合组VAS下降更显著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单药组比较, △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联合组35例中, 经4周治疗后, 依据KPS评分,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10例, 提高17例, 稳定10例, 下降1例, 总有效率为77.1%, 显著高于单药组的56.5% (P<0.05) , 在单药组的23例中, 经治疗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6例, 提高7例, 稳定7例, 下降3例。

联合组和单药组治疗前KPS评分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的KP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显著性升高 (P<0.05或P<0.01) 。治疗后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2.3 不良反应

在使用唑来膦酸过程中, 6例出现发热, 体温37.6 ℃~38.3 ℃, 使用消炎痛肛栓等对症处理后, 体温恢复正常, 2组没有显著差异。12例联合组病人治疗后出现Ⅰ~Ⅱ度白细胞减少, 系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所致, 应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用药后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清钙磷、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骨转移是肺癌、 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晚期恶性肿瘤常见的并发症, 且大多为溶骨性。溶骨性骨转移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刺激破骨细胞, 使破骨细胞活性增强, 吞噬骨质, 而骨质破坏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又促进肿瘤细胞迅速增殖,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骨的破坏。一旦发生骨转移, 往往会发生一些骨相关事件, 包括病理性骨折、需姑息性放疗的顽固性疼痛、脊髓压迫以及高钙血症等[4,5]。

放疗不仅可以杀灭肿瘤细胞, 使肿瘤缩小, 减轻压迫症状, 并可抑制肿瘤细胞释放转化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破骨细胞释放化学性致痛递质, 从而达到止痛效果, 并且止痛疗效确切, 起效快, 疗效持久, 可维持较满意的生存质量[3]。放疗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激活增长, 使胶原蛋白合成增加, 血管纤维基质大量产生, 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而形成新骨, 使溶骨病灶再钙化, 可降低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而三维适形放疗技术由于靶区精确, 适形程度高, 可以在增加靶区放疗剂量同时更有效地保护邻近正常的组织器官, 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6]。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市的骨代谢调节药, 结构与焦膦酸相似, 通过吸附于骨骼中的羟磷灰石晶体而浓集于骨骼中, 经破骨细胞吸收后, 滞留在细胞浆中, 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 从而起到抗骨质吸收的作用[7]。

唑来膦酸作为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 可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 可渗入骨基质, 直接干扰骨的吸收过程, 其抗骨吸收能力明显强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双膦酸盐, 其作用时间长, 给药剂量小, 用药时间短, 患者容易接受, 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肿瘤骨转移引起的疼痛、高钙血症的药物。而且不良反应少, 肾功能损害轻, 且有预防、治疗和延缓骨相关事件发生的作用。已有多个研究证实, 唑来膦酸对于治疗高钙血症、预防多发性骨髓瘤以及任何一种实体肿瘤骨转移所致的骨相关事件确切高效[8]。Santini 等[9]研究发现, 长期使用唑来膦酸可使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长期持续下降, 这可能也是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性肿瘤的机制之一。

本研究中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联合组有效率 (CR+PR) 达94.3%, 远高于单药组。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在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方面的疗效更好。在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方面,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单独使用唑来膦酸, 前者的有效率达77.1%, 后者仅为56.5%。在不良反应方面, 除了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所致的白细胞减少, 使用升高白细胞药物后恢复正常外, 其他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综合比较,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转移性骨肿瘤是一种疗效更为确切的、安全性较好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02-103.

[2]徐建芳, 刘驯炎, 杨宏凯, 等.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疗效临床观察[J].合理用药, 2009, 2 (2) :7-8.

[3]林华, 陈新, 朱秀芬, 等.老年骨关节疼痛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的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 2007, 21 (6) :380-388.

[4]Coleman RE.Skeletal complications of malignancy[J].Cancer, 1997, 80 (8Suppl) :1588-1594.

[5]Mercadante S.Malignant bone pain: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J].Pain, 1997, 69 (1/2) :1-18.

[6]黄赖机, 张秀萍, 李健, 等.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5, 19 (5) :374-376.

[7]Tyrrell CJ.Role of pamidron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bone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cer:results of a non-comparative multicenter phaseⅡtrial[J].Ann Oncology, 1994, 5 (Suppl7) :S37-S40.

[8]Coleman RE.Bisphosphonates:clinical experience[J].On-cologist, 2004, 9 (Suppl4) :14-27.

上一篇:导数综合应用下一篇:测评高三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