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囊性肿瘤

2024-07-16

卵巢囊性肿瘤(精选7篇)

卵巢囊性肿瘤 篇1

囊性或囊实性卵巢肿瘤多为上皮组织来源, 其内可存在一些隔及少量乳头状组织, 本研究应用超声观察瘤体直径、隔数量、隔厚度、乳头个数及乳头面积等参数, 与病理分型进行对比, 旨在探讨超声图像与病理分型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卵巢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及Ⅰ期卵巢癌的71名妇科住院患者, 肿瘤数目79例, 年龄17~72岁, 平均年龄 (48.72±28.84) 岁。79例肿瘤按分化程度如下分组:良性组 (A组, 52例) , 其中浆液性囊腺瘤23例、黏液性囊腺瘤21例、混合性囊腺瘤8例;交界性组 (B组, 12例) , 其中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5例、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4例、交界性混合瘤3例;Ⅰ期癌组 (C组, 15例) , 其中浆液性囊腺癌8例、黏液性囊腺癌5例、混合性囊腺癌2例。根据组织来源分为浆液性组 (Ⅰ组, 36例) ;黏液性组 (Ⅱ组, 30例) ;混合性组 (Ⅲ组, 13例) 。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经腹探头频率1~5MHz, 经阴道探头频率3~9MHz, 经腹容积探头频率2~6MHz。所有病例均经常规程序超声检查, 了解子宫、卵巢情况, 采集声像图、二维及三维超声观察肿物内部回声及隔数目, 测量肿瘤直径及隔厚度;计算乳头面积, 观察血流情况并进行脉冲多普勒取样, 测量阻力指数, 获得3个规则频谱图形做频谱分析。保存图像资料。受试者均行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数值型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各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C各组超声观察测量结果:肿瘤直径:A、B、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隔厚度:A组<B组<C组 (q=4.526, P<0.05;q=4.301, P<0.05) ;乳头总面积:A组<B组<C组 (q=6.761, P<0.01;q=4.348, P<0.05) (见表1) 。

注:#表示P<0.01。

Ⅰ、Ⅱ、Ⅲ各组声像图观察及测量结果比较:肿瘤直径:Ⅱ组>Ⅰ组 (q=4.031, P<0.05) , Ⅲ与Ⅰ、Ⅱ两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隔厚度:Ⅰ、Ⅱ、Ⅲ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乳头面积:Ⅰ组>Ⅲ组>Ⅱ组 (q=4.263, P<0.05;q=4.210, P<0.05) (见表2) 。79例肿瘤中, 浆液性肿瘤36例, 黏液性肿瘤30例, 混合性肿瘤13例。Ⅰ组36例浆液性肿瘤中, 单房或房隔≤3个28例 (77.8%) , >3个8例 (22.2%) ;Ⅱ组30例黏液性肿瘤中房隔数目均>3个;Ⅲ组13例混合性肿瘤:单房或≤3个房隔3例 (23.1%) , 其余10例 (76.9%) 隔数目>3个。以隔数为3为分界标准, Ⅰ、Ⅱ、Ⅲ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Ⅱ组>Ⅲ组>Ⅰ组 (P<0.05) 。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A组52例良性肿瘤中未见乳头或乳头总面积≥300mm2者13例 (25%) , <300mm2者39例 (75%) ;B组12例交界性肿瘤中乳头总面积≥300mm2者9例 (75%) , <300mm2者3例 (25%) ;C组15例Ⅰ期癌肿瘤乳头总面积均>300mm2, 面积最大者达457mm2。乳头面积以300mm2为分界标准, A、B、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 B组、C组>A组 (P<0.05) ;B组、C组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卵巢囊性肿瘤瘤体内以液性组织为主, 其内可包括隔及小乳头样实性组织, 此类肿瘤主要见于卵巢上皮性肿瘤, 其中以囊腺瘤为多见。无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及混合性囊腺瘤均可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

经腹超声以其准确、便捷、无创等特点成为诊断卵巢肿物最常用的方法, 在卵巢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灰阶超声为卵巢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各种肿瘤因其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作为诊断肿瘤的根据[1]。中晚期卵巢癌由于其体积较大、内部回声紊乱、血流异常丰富、腹水等特征较容易与良性肿瘤相区分。而良性、交界性卵巢囊腺瘤及Ⅰ期卵巢癌大多以囊性为主, 内包含数量不等的隔和乳头样实性结构, 良性囊腺瘤呈球形, 包膜完整, 光滑。镜下囊壁或乳头表面仅由一层能分泌浆液或黏液的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上皮构成, 排列整齐, 无核分裂相, 囊内壁可见稀疏小乳头, 声像图大多数表现为肿瘤形态规整, 边界清晰, 囊壁和囊内间隔较薄, 且薄厚均匀。肿瘤内壁光滑, 多为无乳头及少乳头, 乳头多孤立存在。交界性囊腺瘤在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征方面介于明显良性和明显恶性的同类肿瘤之间[2]。大体表现为形态规则, 包膜完整, 镜下可见囊壁及乳头表面细胞增生呈复层排列, 一般2~3层, 细胞排列紊乱, 形态不一。有不典型增生或核分裂相, 可出现微浸润, 一般无转移特征。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形态规则, 边界清晰, 隔厚度及乳头总面积高于良性组。本组交界性肿瘤中9例乳头总面积>300mm2。囊腺癌镜下可见上皮细胞高度增生, 排列紊乱, 呈浸润性生长, 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伴间质反应, 导致肿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体积增大。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囊壁及隔不均匀增厚, 本研究中Ⅰ期癌组隔厚度明显高于良性组及交界性组。早期恶性肿瘤形态尚规则, 囊内乳头总面积较良性组大, 可相互融合 (图1) 。本研究15例Ⅰ期癌中乳头总面积均>300mm2。按组织来源卵巢囊腺瘤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混合性。浆液性肿瘤内衬柱状上皮或单层立方形上皮组成, 内壁可见乳头个数较多 (图2) 。本组病例中, 浆液性组乳头面积明显大于黏液性组。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及房隔内衬单层柱状上皮细胞, 囊内充满胶冻样黏液, 少有乳头生长。由于黏液性囊腺瘤分泌功能旺盛, 其体积通常大于浆液性囊腺瘤 (图3) 。

在本研究中, 良恶性组肿瘤直径无统计学差异, 可能是由于同类型肿瘤的大小反映的是肿瘤的生长阶段, 与肿瘤的侵袭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交界性及早期恶性肿瘤虽然在镜下出现细胞异型性, 分化程度较良性低, 但正处于早期生长阶段, 在体积上与良性肿瘤无明显差别。肿瘤隔上及乳头上的血管为瘤内血管的分支, 常用来作为肿瘤血流灌注和增生的指标。本研究15例Ⅰ期癌中, 14例可在隔上及乳头内测得血流信号, 少数可呈弥漫性分布, 其中12例可测得低阻动脉频谱。提示恶性肿瘤的血液灌注增多, 血流速度增加, 阻力降低, 与文献报道一致[3]。而52例良性肿瘤中, 25例可通过彩色多普勒及能量多普勒测得血流信号, 其中仅8例可测得动脉血流频谱;Czekierdowski等[4]比较良恶性卵巢肿物内能量多普勒超声定量参数的差异, 结果表明良恶性卵巢肿物的血流检出率分别为98.6%和96.8%, 与本研究结果有差异。对于良性肿瘤的血流检出有待进一步探讨。

图1浆液性囊腺癌可见较大乳头

图2浆液性囊腺瘤囊壁可见稀疏乳头

图3黏液性囊腺瘤内可见数条分隔

综上, 术前超声探查卵巢肿瘤隔的厚度及形态, 乳头的大小及血流的检出, 对判断卵巢囊腺瘤性质与病理分型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谭郁彬, 张乃鑫.外科诊断病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7-38.

[2]张建民.卵巢病理学[M].江西: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64-165.

[3]Dasgupta S, MalW SP, Sharma PP, et al.Pre-opera five assessment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ovarian tumors using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J].J Indian Med Assoc, 2010, 108 (8) :495-497.

[4]Czekierdowski A, Stachowicz N, Smolen A, et al.The use of 2-dimensionaland 3-dimensional color and power-Doppler in the diagllosis of blood flow indices of adnexal tumors[J].Ginekol idol, 2006, 77 (4) :296-306.

卵巢囊性病变的CT诊断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5年7月至2011年1月经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病变61例。年龄14~72岁,平均40.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腹胀、腹痛、月经异常等。

1.2 检查方法

于扫描前晚无渣饮食,扫描时保持膀胱适度充盈。CT检查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4 Expert CT仪,扫描前3 h口服3%~5%碘海醇稀释液500 m L,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碘海醇,剂量80~100 m L,速率2.5~3.0 m L/s。扫描层厚、层距均为8 mm,必要时行3 mm薄层扫描,扫描范围从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嵴区域,病灶巨大者扩大扫描范围至扫描整个病灶为止。

2 结果

2.1 卵巢囊性病变的CT表现

卵巢单纯性囊肿21例,大小约2.9~4.2 cm,呈薄壁圆形或卵圆形囊性病变,其中1例内见纤细分隔;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1例,大小约2.5~3.8 cm,其中多房9例,囊壁分隔薄,3例囊内有出血(见图1)。卵巢脓肿3例,均为厚壁多房,囊内密度较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伴盆腔积液,2例合并输卵管积脓(见图2)。卵巢囊腺瘤15例,其中浆液性6例,大小约2.8~9.5 cm,CT值为7.5~22.8 HU,均为单侧薄壁,单房者5例,多房1例,3例有壁结节(见图3);黏液性囊肿9例,大小约7.7~20.3 cm,CT值为19.1~45.4 HU,均为多房,囊壁厚薄不均匀,6例见壁结节,增强后均明显强化。浆液性及黏液性囊腺瘤各2例为交界性,呈局灶性结节状突起,强化明显。卵巢囊腺癌共3例:浆液性1例,黏液性2例,均为单侧多房,有壁结节,囊壁、分隔厚薄不均,强化明显,边界不清,伴有盆腔积液,1例伴大网膜转移(见图4)。卵巢囊性畸胎瘤8例:圆形或类圆形病灶,均为单侧,边界清晰,其内均见脂肪密度,6例见斑片状或壳样钙化(见图5)。

本文61例患者,良性54例,交界性4例,恶性3例。1例单纯性囊肿及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前误诊为囊腺瘤,1例卵巢脓肿误诊为囊腺癌,2例巨大囊腺瘤误诊为来源于肠系膜的囊肿,2例交界性囊腺瘤误诊为囊腺癌,其余术前CT诊断均与病理结果符合(见表1),CT诊断定位准确率为96.7%(59/61),定性准确率为88.5%(54/61)。

3 讨论

3.1 卵巢囊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卵巢源性的囊性病变占盆腔囊性病变的大部分,故鉴别病变是否来源于卵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病变体积较小或位置较典型时,根据其CT直接征像,其定位相对简单,本组病例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就达96.7%。但当病变较巨大时,病灶往往占据了中下腹大部分地方,甚至达剑突下,周围组织受压移位,正常解剖位置消失,定位诊断相对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以下间接征象来判断囊性病变是否来源于卵巢。

卵巢的移动性较大,其位置可因子宫位置的不同和大肠充盈程度而受影响,一般位于子宫底的后外侧。卵巢血供主要由卵巢动脉和卵巢静脉组成,卵巢肿瘤时,同侧的卵巢血管可增粗,正常或增粗的卵巢血管进入卵巢病变(卵巢血管蒂征)常提示病变源于卵巢[1]。Asayama等[2]研究了生殖腺静脉的多层螺旋CT对鉴别女性盆腔中较大肿块来源于卵巢与子宫的价值。绝大多数生殖腺静脉可在MDCT上得以显示,为确定肿块来源提供有益信息。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3.3%,8705%和84.9%。Lee等[3]报道,通过卵巢血管来判断病变起源,其准确率可达91%。要注意的是,由于输卵管与卵巢毗邻,输卵管也是由卵巢血管供血,故输卵管源性的病变(如输卵管积脓)易与卵巢源性的病变相混淆,本组1例卵巢输卵管积脓术前就误诊为卵巢囊腺癌。而对于其他在非卵巢源性的囊性病变的定位需观察到与起源器官的密切关系才能明确。

3.2 卵巢囊性病变的CT定性诊断

卵巢囊性病变包括非赘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前者常见的有单纯性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炎症性卵巢囊肿;后者以囊腺瘤,囊腺癌及囊性畸胎瘤较为常见。卵巢单纯性囊肿多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囊性肿块,边缘光滑清楚,大小不一,密度较均匀,与水接近,壁常不能显示,内无间隔或软组织成分。少部分单纯性囊肿,可见局限性壁增厚及出现细条样间隔,此时与囊腺瘤鉴别较难。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不同时期出血征象,囊肿内反复出血,压力升高,囊壁破裂渗血,导致与周围组织粘连及囊肿外新的血液积聚,形成互相粘连的多房囊肿。新鲜出血时,可见分层现象,完全为陈旧性出血时,CT表现无特征性,本组1例就误诊为囊腺瘤,回顾性分析后,主要误诊原因是没有结合患者周期性痛经、性交痛和不育三联征的临床病史。

炎症性卵巢囊肿实际上是卵巢炎症性包块,其内容物为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等形成的脓肿,周围为水肿增厚囊壁及炎性纤维膜。卵巢脓肿多因盆腔炎、输卵管炎引起,长期慢性炎症导致输卵管粘连及梗阻,炎性分泌物积聚形成输卵管脓肿,进而造成卵巢感染,引发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卵巢脓肿[4]。少部分卵巢脓肿是因阑尾炎、憩室炎或其他盆腔炎症直接扩散而来[5]。单纯卵巢脓肿的CT表现多为分房的脓腔,囊壁厚薄较均匀,强化明显,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网格条索影[6]。部分卵巢脓肿容易和卵巢囊腺癌混淆,此时需结合输卵管脓肿形成的征象:输卵管扩张迂曲,管壁较均匀增厚,强化明显,以及患者有反复下腹部疼痛、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可辅助诊断。

卵巢囊腺瘤来源于卵巢上皮组织,约占卵巢肿瘤的44.8%[7],分为浆液性和黏液性。典型的浆液性囊腺瘤通常为单侧,壁薄且规则,单房常见,直径常小于10 cm,囊内密度较均匀,CT值多为5~20 HU之间,壁结节少见;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分隔厚且规则,多房常见,体积较大,一般直径大于10 cm,囊内为黏稠的胶冻状黏液,各囊之间密度不均,CT值多为20~45 HU之间,壁结节常见[8]。恶性者多数为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恶变而来[9],间隔和囊壁厚薄不均,有实性部分及壁结节,明显强化,而这些表现在部分良性囊腺瘤中亦可出现,此时两者鉴别较困难。当病变实性部分较多,出现周围组织浸润,边缘不光滑,远处器官转移,盆腔淋巴结肿大,盆腔积液时,常提示为恶性肿瘤。而交界性囊腺瘤则界于良恶性两者之间,其CT表现无特征性,有时与后两者难以鉴别,若囊壁及分隔不均匀增厚,出现多个壁结节,可以考虑有潜在恶性可能[10]。

卵巢囊性畸胎瘤亦称为皮样囊肿,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囊性病变,内含脂肪、毛发、软组织密度成分或骨骼及钙化等,部分形成特征

性的脂肪-液体平面,有时可见由囊壁突向腔内的皮样栓。如病变中均为液体,未见脂肪及钙化时,易误诊为其他囊性病变,此时需经病理才能准确定性。

卵巢囊性病变种类繁多,CT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结构及其周围情况,具有很高的定位准确率,对定性诊断亦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路径提供必要的影像资料[11]。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卵巢囊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病变6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良性54例,交界性4例,恶性3例。其中单纯性囊肿21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1例,卵巢脓肿3例,囊腺瘤15例,囊性畸胎瘤8例,囊腺癌3例。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6.7%,定性诊断准确率88.5%。结论 螺旋CT对各种卵巢囊性病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关键词:卵巢,囊性病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Faysal AS,Samuel CJ.Recognition of the ovaries and ovarian o-rigin of pelvic masses with CT[J].Radiographics,2004,24(suppl1):133-146.

[2]Asayama Y,Yoshimitsu K,Aibe H,et al.MDCT of the gonadalveins in females with large pelvic masses:value in differentiatingovarian versus uterine origin[J].AJR,2006,186(2):440-448.

[3]Lee JH,Jeong YK,Park JK,et al."Ovarian vascular pedicle"signrevealing organ of origin of a pelvic mass lesion on helical CT[J].AJR,2003,181(7):131-137.

[4]胡茂清,龙晚生,张朝桐,等.输卵管与卵巢脓肿的SCT及MR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6):46-49.

[5]杜铁桥,许全英,董杰,等.输卵管卵巢脓肿与卵巢良性肿瘤的CT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5(6):408-411.

[6]李德忠,冯丰,夏树枚,等.CT及MR在诊断输卵管卵巢脓肿中的作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2):224-226.

[7]孟令平,鹿形,韩敏,等.卵巢囊腺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09,18(1):29-31.

[8]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316-320.

[9]徐海风.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5):446-448.

[10]Jung SE,Lee JM,Rha SE,et al.CT and MR imaging of ovariantumor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J].Radiographics,2002,22(6):1305-1325.

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诊治 篇3

1 分类

胰腺囊性肿瘤种类繁多, 但对该病的分类至今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 比较系统而全面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2]。原发性囊性肿瘤又根据组织来源不同, 分为上皮肿瘤、间质肿瘤和假乳头-实性上皮瘤 (pseudopapillary solid epithelial neoplasm, PSEN) 。其中, 上皮肿瘤包括浆液性囊性腺瘤 (serous cystadenoma, SCA) 、黏液性囊性肿瘤 (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 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s, IPMT) ;间质肿瘤包括淋巴管瘤和畸胎瘤等。继发性囊性肿瘤分为外分泌肿瘤如导管腺癌和内分泌肿瘤如囊性胰岛细胞瘤两类。但目前在临床上, 一般认为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包括浆液性囊性腺瘤 (SCA) 、黏液性囊性肿瘤 (MCN) 和囊腺癌 (cystadenocarinoma) , 这是胰腺囊性肿瘤狭义的分类方法, 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此外, 随着近年来深入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肿瘤类型, 如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导管内嗜酸性乳头状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瘤。

2 特征

不同类型胰腺囊性肿瘤在临床特征及组织病理学等方面的表现不尽相同。

2.1 SCA

2.1.1 临床特征。SCA又名富糖原腺瘤和囊性微腺瘤, 约占全部胰腺囊性肿瘤的32%[3]。该病仅见于成人, 男女发病比例为1∶2, 临床确诊病例年龄18~91岁[4]。1/4~1/3的病人无临床表现, 常于其他腹部疾病诊断过程中、手术治疗或尸解时偶然发现肿瘤。大部分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 (>50% ) , 较少表现为黄疸 (<10%) 、胰腺炎症状 (<5%) 以及消化不良、黑便、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2/3的病人在首次就诊时可触及腹部包块。也有30%~50%的病人无原发症状, 而是表现为糖尿病 (5%~10%) 和胆结石 (10%~25%) 症状[4,5]。

2.1.2 组织病理学特征。SCA多发生于胰头及胰尾, 而胰体少见[1,4]。SCA多为单发, 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肿块, 周边可见扇形的轮廓, 有完整的包膜。典型的SCA在影像和病理检查中发现与胰管系统是不相通的[1,4,6]。SCA通常表现为微囊型、少囊型和实性型等。其中微囊型最多见, 体积较大, 平均直径为11cm。囊内有多数结缔组织间隔架成桥, 这些间隔将囊肿分为许多微小囊肿, 往往有一个中心囊, 里面有钙的沉积。少囊型包含的囊较少, 但单个都很大, 部分直径在8cm以上, 这种形式比较接近于黏液性囊性肿瘤, 故容易误诊。实性型很罕见, 因无囊腔和囊液, 容易被误诊为胰腺内分泌肿瘤。显微镜下可见囊壁内层或间隔覆盖有1~2层立方上皮, 胞浆透明, 富含糖原, 胞核小而规则, 位于中央。肿瘤的囊液一般为稀薄而清亮浆液, 由于穿刺抽吸损伤或自发性出血, 囊液有时表现为血性液体, 但不常见[4,6]。一般认为SCA为良性肿瘤, 不会恶变, 但Salvia等[1]报道有明显恶性临床和组织学表现的病例, 至今文献报道的总例数不超过10例。

2.2 MCN

2.2.1 临床特征。MCN是最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 约占全部胰腺囊性肿瘤的45%[3], 胰体尾多见。该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约为9∶1。临床确诊病例年龄从20~85岁不等, 大多数集中于50~60岁。大部分病人 (90%) 表现为上腹痛, 体重下降 (40%) 也比较常见, 尤其是在恶性MCN中。另外, 有不少病人以糖尿病 (17%~40%) 、腹泻 (17%) 和黄疸 (<15%) 为表现而就诊。60%~75%的病人在首次就诊时可触及到腹部包块[5]。

2.2.2 组织病理学特征。WHO将MCN分为黏液性囊腺瘤 (mucinous cystadenoma, MCA) 、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 (mucinous cystic borderline tumor, MCB) 和黏液性囊腺癌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 MCC) 。其中前二者是有恶变倾向的, 后者是恶性的。MCN好发于胰体及胰尾, 肿块体积较大, 直径平均10cm。肿瘤组织常为孤立性囊性肿物, 边界较清, 与胰腺导管无关联, 切面囊性, 囊壁厚薄不等, 多数囊壁光滑, 但少数可见乳头状附壁结节, 囊液为稠厚黏液, 或清亮或血性。MCA囊壁内衬单层高柱状黏液上皮, 其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 灶性区域可见内衬立方或扁平上皮。MCB上皮细胞伴有不典型增生, 表现为细胞核大, 不规则、深染;核仁明显;核极性消失。另外尚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形成[4]。MCC囊壁和壁外可见腺体的浸润, 这些腺体上皮常有明显的异型性。瘤组织内的腺体异型性差异较大, 分化不一[4,7]。

2.3 IPMT IPMT是以胰管囊性扩张为特征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 约占全部囊性肿瘤的18%, 男性多见[3]。仅有1/3的病人有症状。肿瘤80%位于胰头部, 并侵犯主胰管。因此, IPMT常表现为阻塞性症状, 如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或黄疸[4,8,9]。根据肿瘤起源不同可将IPMT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8,9]。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状增生黏液柱状上皮, 可伴有程度不等的发育异常。根据发育异常的程度不同, 1996年WHO又将IPMT分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交界性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4,7,9]。另外, Naitoh等[10]报道了5 例IPMT与先天性多囊肾并发的病例, 由此推测二者的发生在胚胎起源时有相互作用。

3 诊断

由于胰腺囊性肿瘤位置较深, 生长缓慢, 临床表现非特异, 且各种不同类型间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 故对该类疾病的诊断需借助临床表现以外的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本文将介绍一些诊断价值较大的影像和内镜诊断技术。

3.1 B超

几种常见肿瘤B超表现如下: (1) SCA:边界清楚, 内部呈蜂窝样囊性回声, 囊肿小而多, 分布密集。 (2) MCA:边界可规则或不规则, 瘤体呈单房性或多房性, 其内部囊肿明显较SCA大, 但数目少, 囊壁厚薄不均, 可有乳头状肿物附着。 (3) MCC:常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瘤体呈多房性或囊实性, 囊内可见粗大条索状分隔或岛状实质性肿物, 囊壁上乳头状肿物常见[11]。

3.2 CT和MRI CT和MRI是鉴别胰腺假性囊肿和囊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若影像学上表现为囊腔, 尤其是伴有不规则外形、分隔、囊内有实性肿物或囊壁有钙化, 则是囊性肿瘤的有力证明[3]。 (1) SCA:CT平扫表现为大的、内有分隔的圆形或分叶状实质性肿块, 边界清晰, 肿块密度从水样到肌肉样密度不等, 肿块内囊腔的直径1~20mm不等, 少数可见中央星芒状钙化。强化后肿块不规则增强, 间隔明显增强, 星芒状钙化更易见[2]。Curry等[12]描述有奶酪或蜂窝样征象。MRI上, 肿块T1加权相呈低信号, 而T2加权相呈高信号;分隔比CT显示得更清楚, 在T2相上为低信号条索影。 (2) MCN:CT平扫呈卵圆形或圆形, 水样密度, 瘤体大多为大单囊, 少数为几个小囊组成, 囊壁上可见结节。10%的病例有分隔或囊壁局灶性钙化[2,12]。增强后分隔、囊壁及结节均可明显强化。恶性MCN囊内有较少实性组织, 为局灶性囊壁增厚, 形成向囊腔内突出的乳头状肿物。MRI对分隔和附壁结节显示较CT清楚;对于有囊内自发性出血或坏死的MCN, MRI诊断更为准确。 (3) IPMT:主胰管型CT表现为沿着扩张胰管可见分隔和异常增生的结节, MRCP表现为主胰管中到重度弥漫性扩张。而分支胰管型MRCP表现为葡萄集簇样囊肿, 主胰管则无或有轻度扩张。虽然这些都是特异性很高的影像表现, 但由于IPMT都侵犯胰管, 故ERCP诊断更有价值[13]。

3.3 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和细针抽吸 (fine needle aspiration, FNA)

(1) SCA在EUS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蜂窝状多囊结构, 囊的数目至少>6个, 每个小囊的直径都在2cm以下;有时也表现为囊实混合性低回声。囊的分隔很薄, 囊壁上无结节。 (2) MCN在EUS均表现为低回声影, 肿瘤内部结构, Hazar等[14]认为不外乎以下3种表现: ①厚壁型, 肿瘤壁明显增厚, 并同瘤体内多发囊肿相关; ②突起型, 肿瘤壁上附着有1个以上的结节, 呈乳头状突入或不突入瘤体内; ③厚分隔型, 瘤体内各囊腔的分隔厚度超过3mm以上。 (3) IPMT在EUS表现为局灶性或多灶性低回声影, 同时伴有主胰管的明显扩张, 扩张的胰管有典型的强回声影。肿瘤内部多囊表现或混合性囊肿表现, 囊壁可见结节, 分隔增厚。对于IPMT这类胰管受侵的疾病, 导管内超声 ( 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y, IDUS) 是一种更为准确的检查手段, 由于应用较少, 在此不作介绍。EUS引导下的FNA术能更进一步提高胰腺囊性肿瘤诊断的正确率。EUS引导, 通过穿刺胃壁或十二指肠壁途径对胰腺囊肿或胰管内物质抽吸活检, 可以避免CT引导经皮穿刺对腹腔和肠道造成的损害。对抽吸取到的囊液、细胞进行染色分析、生化分析或镜检, 若能再结合FNA活检, 就能明确各种囊性肿瘤的诊断[15,16]。FNA也存在着诱发急性胰腺炎、损伤正常组织和引起感染、出血的风险, 但发生率极低[16]。

3.4 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和内镜

由于大多数胰腺囊性肿瘤都不与胰管相通或不侵犯胰管, 故ERCP对于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应用范围有限。但是对于IPM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很大。IPMT最常见的ERCP表现是主胰管扩张, 可见于77%的病人;其次是充盈缺损, 由于这种充盈缺损是增生或异型的导管细胞聚集黏液形成的, 所以是不定型的, 在增强注射造影剂后, 充盈缺损就很快消失, 这也是同结石或其他软组织肿块的鉴别点[17]。ERCP对于IPMT良恶性的鉴别也很有帮助。Nakagohri等研究发现, 69%的恶性IPMT有下述表现中至少3项:开口扩张、可见黏液、充盈缺损或胰管扩张。而良性IPMT仅有20%的病人有上述表现, 且少于3项。内镜包括十二指肠镜和胰管镜等, 对于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内镜可以对肿瘤组织进行抽吸、细胞学刷检甚至活检, 从而得到最准确的组织病理诊断[17]。同其他肿瘤一样, 要最终确诊某类胰腺囊性肿瘤, 还是需组织病理学。

4 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均不敏感, 外科治疗是唯一方法。由于早期人们对胰腺囊性肿瘤认识很不充分, 不论何种类型肿瘤, 一律实施袋形缝合术, 后来又全部行内引流术[18]。直到20世纪40年代, 随着认识的加深和手术技术的进步, 才开始对胰腺囊性肿瘤实行切除术。由于各种不同类型肿瘤的生物学特点相异, 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存在差异[17]。

4.1 SCA

凡是有临床症状的SCA, 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办法。肿瘤位于胰头者, 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位于胰尾者行远端胰切除术, 尽量保留脾脏;少见的位于胰体者, 行中段部分胰切除, 这样可减少并发糖尿病的风险。Pyke等曾提出行单纯肿瘤摘除术, 但多组病例报道术后病死率和复发率较胰腺切除术更高。同时, SCA仍有极小的恶变可能, 故单纯摘除术不可取[18]。

4.2 MCN

由于MCN良恶性可以并存, 术前无法得到明确的病理, 而且现代观点认为如果不治疗, 大多数良性MCN会恶变, 故任何类型MCN都主张手术切除。因肿瘤常位于胰体尾, 大多实行远端胰腺切除术。对于小的肿瘤可以保留脾脏, 大的或高度怀疑已恶变的要切除脾脏, 同时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胰头部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偶发的小的胰颈部肿瘤可行中段部分胰切除。另外有学者发现MCC虽与邻近组织器官有粘连或侵蚀, 但并不紧密固定, 仔细操作仍不难分开, 所以不能按胰腺实体肿瘤的观念对囊性肿瘤切除困难估计过大而轻易放弃切除手术。还有学者发现MCC常转移至大网膜, 主张同时切除大网膜[19]。

4.3 IPMT

IPMT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IPMT不能同SCA和MCN采取一样的手术方式。由于黏液的过度分泌, 胰管扩张会弥漫至整个胰腺, 同时肿瘤也可顺着胰管播散, 故主张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腺全切除术。当然还要考虑病人情况及肿瘤性质, 极少数可行部分胰腺切除[18]。对于无手术指征的, 也可经内镜下切除乳头肌或胰管内置入支架缓解症状。Murakami等[20]认为对于部分肿块局限于胰头的分支胰管型病人可以行胰头和十二指肠节段切除术, 术中保留胃十二指肠动脉的十二指肠分支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前支, 可避免十二指肠缺血。

综上所述, 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认识正在不断加深, 但还不够系统全面。如何实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寻求生物综合治疗, 是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卵巢囊性肿瘤 篇4

1 病例报告

患者, 50岁, G4P2。因发现盆腔肿物1年, 于2012年6月13日入院。平时月经周期规则, 末次月经2012年5月28日, 月经量中等, 无痛经。顺产2胎, 人工流产2次。1年前曾因盆腔包块于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 因盆腔粘连严重, 无法进入腹腔, 仅取活检病变组织。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术后抗结核治疗1年。入院前盆腔CT检查考虑卵巢畸胎瘤。入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软, 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下腹部可及一12 cm×12 cm×10 cm大小包块, 质韧, 边界清, 无压痛。肠鸣音正常, 移动性浊音 (-) , 无水肿。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 已婚经产型, 阴道畅, 黏膜无充血;宫颈正常大小、光滑, 无举摆痛;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形态规整, 固定不动, 无触痛;盆腔右侧可扪及一直径约11 cm的包块, 边界清, 形态尚规则, 张力大, 固定不动, 触痛不明显, 与子宫粘连紧密;余未扪及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结核抗体未见异常, 液基薄层细胞学 (TCT) 检查:未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阴道镜下未见白色上皮及碘不着色;肠镜检查:肠腔未见异常。查血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癌抗原 (CA125、CA199) 均正常。盆腔彩超检查:左附件区可见11.9 cm×7.6 cm囊性肿物。于2012年6月19日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右侧卵巢肿物13 cm×8 cm×8 cm, 包膜完整, 与子宫后壁、肠管、子宫直肠窝、左附件广泛粘连, 内可见油脂及毛发, 囊壁上可见头节。左侧卵巢肿物4 cm×3 cm×4 cm, 囊性改变, 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及子宫外观正常。大网膜呈饼状与腹膜粘连, 肠系膜间粘连, 肠系膜与腹膜、大网膜粘连。肝脾未见异常, 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无增大。切除双侧卵巢肿物, 并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回报:①左侧卵巢MCT。②右侧卵巢恶性肿瘤。故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阑尾及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

病理检查:左侧卵巢MCT (皮样囊肿) , 左侧卵巢黄体囊肿;右侧卵巢MCT (皮样囊肿) , 恶变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ⅠA期) , 见图1。盆腔冲洗液见少量间皮细胞, 未找到癌细胞。大网膜及淋巴结未见恶性肿瘤组织。术后行VAC方案 (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 化疗1个疗程。随访至今, 无瘤存活。

2 讨 论

卵巢MCT鳞状细胞癌变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绝经后的妇女, 肿瘤大小常超过10 cm。目前认为卵巢MCT鳞状细胞癌变起源于化生的鳞状上皮, 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人群属于该病的高危人群。大多数患者在恶变前15~20年有成熟囊性畸胎瘤疾病史。

MCT恶变比较罕见, 术前很难明确诊断, 通常在术中发现MCT恶变, 多为ⅠC期。MCT是否恶变将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 因此, 早期诊断恶变尤为重要, 以便在对成熟囊性畸胎瘤的随访过程中及早发现异常以及决定手术方式。有报道指出, 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利于鉴别畸胎瘤恶变与良性成熟囊性畸胎瘤。其中, SCC抗原被认为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 但对于ⅠA期患者,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不足。近年来, 国外多数学者开始使用联合诊断方法来鉴别良性畸胎瘤的恶变, 认为将血清SCC检测和其他肿瘤标志物以及各种临床因素 (如患者年龄、肿瘤大小) 联合起来考虑, 将有可能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Mori等报道血清SCC水平 (>2.5 ng/ml) 、患者年龄 (>40岁) 是鉴别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的有效依据[2]。该例患者年龄50岁, 病史不典型, 检测血AFP、CEA、CA199均正常, 未查血SCC。因盆腔彩超检查左侧附件区囊性肿物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为左侧卵巢MCT及右侧卵巢恶性肿瘤, 而行进一步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MCT鳞状细胞癌变, ⅠA期。

由于卵巢MCT鳞状细胞癌变较为罕见, 与该病治疗方法相关的资料一直非常匮乏。卵巢畸胎瘤恶变总的治疗原则是施行全面分期手术和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辅以足量对生殖细胞肿瘤敏感的化疗。虽然目前还未建立最佳辅助化疗方案, 但多数学者认为烷化类药物疗效明显 (ⅠA期以上患者辅以烷化药物时平均生存期57.1月, 未辅以烷化药物为25.2月) [3]。肿瘤分期是决定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恶变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按国际妇产科联盟 (FIGO) 的标准, ⅠA期患者相对其余进展期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率。本例患者ⅠA期, 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阑尾及大网膜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因一些原因, 术后仅行VAC方案化疗1个疗程。随访至今, 无瘤存活, 因时间较短, 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Hackethal A, Brueggmann D, Bohlmann MK, et al.Squamous-cell car-cinoma in mature cystic teratoma of the ovary:systematic review andanalysis of published data[J].Lancet Oncol, 2008, 9 (12) :1173-1180.

[2]Mori Y, Nishii H, Takabe K, et al.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arising from mature cystic teratoma of the ovary[J].Gynecol Oncol, 2003, 90 (2) :338-341.

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5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手术治疗,并发症

胰腺囊性肿瘤 (pancreatic cystic tumors, PCN) 属于胰腺内分泌肿瘤 (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 PETs) 的一种, 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疾病, 病情危重, 预后较差[1]。胰腺囊性肿瘤的病理种类较多, 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具有潜在恶性和低度恶性的特点。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因此在早期诊断上比较困难。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进步, 胰腺囊性肿瘤在临床上的检出率逐年增高, 但是由于部分医生不了解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特点, 误诊误治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于患者预后有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胰腺精细扫描的推广和外科胰腺手术的进步, 对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也有了新的进展[2]。本文具体探讨了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7月至2014年2月诊治的胰腺囊性肿瘤患者55例, 纳入标准: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 (serous cystic tumor, SCN)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 (mucus cystic tumor, MCN) 或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tumor, IPMN) ;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且耐受手术治疗;无黄疸、消瘦、体重减轻、糖尿病等伴随症状。其中男15例, 女40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56.35岁;病理类型: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23例,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0例,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2例;发病到就诊时间最短1周, 最长5年, 病程为 (1.33±0.45) 年;肿瘤部位:胰头32例, 胰体、尾23例;CT示肿瘤直径为 (6.53±3.12) cm。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治疗, 其中胰头部肿瘤32例给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体尾部肿瘤给予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20例, 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3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的手术预后, 记录和分析胰漏与胃瘫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与χ2分析, 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无死亡病例, 术后共出现胰漏4例、胃瘫3例, 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73%;不同部位比较, 胰体、尾部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头部肿瘤 (P<0.05) , 见表1。

3讨论

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类起源于胰管上皮细胞, 因正常组织增生而导致分泌物潴留引发的一类肿瘤囊性病变[3]。该病多见于女性, 胰腺囊性肿瘤在正常情况下生长缓慢、发作部位较深, 且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导致诊断困难。当肿瘤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增大时, 患者可表现出上腹不适或胀痛感, 少数病例甚至出现梗阻性黄疸、急性胰腺炎[4]。目前, 胰腺囊性肿瘤的危害性在逐年增加, 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本研究中, 55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包括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23例,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20例,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2例, 多为无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患者, 以良性肿瘤居多。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中, 要明确肿瘤的来源及类型, 特别是与胰腺假性囊肿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必要时可穿刺活检行细胞病理检查[5]。

胰腺囊性肿瘤多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的原则是彻底切除肿瘤, 并尽量保护胰腺的分泌功能。本研究中, 针对不同部位的胰腺囊性肿瘤采取不同的手术切除方式, 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无死亡情况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胰漏4例、胃瘫3例, 发病率为12.7%;胰体尾部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头部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总之, 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手术治疗需要尽量完整切除肿瘤, 根据发病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从而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君, 田孝东, 高红桥, 等.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9 (9) :661-665.

[2]严力, 陈永亮, 张文智, 等.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CT影像学特征[J].中华肿瘤杂志, 2014, 36 (6) :446-450.

[3]Bai XL, Zhang Q, Masood N, et al.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a review of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J Zhejiang Univ Sci B, 2013, 14 (3) :185-194.

[4]汤小龙, 张建伟, 陈应泰, 等.胰腺囊性肿瘤139例诊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6) :442-445.

卵巢囊性肿瘤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28例, 年龄21~42岁, 中位年龄33岁。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且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1.2 仪器与扫查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SSD-a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扫描下腹部、盆腔, 将探头做纵、横、斜多个切面扫查, 充分显示子宫两侧卵巢位置、轮廓、大小及有无异常回声, 发现卵巢包块后测量其大小, 观察包块边界及内部回声特点, 照像并打印记录。

2结果

2.1 检查结果

本组卵巢囊性畸胎瘤患者28例, 经手术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囊性畸胎瘤25例, 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1例、浆膜下肌瘤1例、陈旧性异位妊娠1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9.29%。25例畸胎瘤患者中, 畸胎瘤位于左侧13例 (46.43%) ;位于右侧10例 (40.00%) ;双侧2例 (8.00%) 。共27个瘤体, 瘤体直径3.0~14.6cm, 均为良性囊性畸胎瘤。

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2.2.1 混合型卵巢囊性畸胎瘤:

囊实性结构包块, 内含液性与实体成分, 所占比例不等, 表现为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征, 液性暗区内可见椭圆形较强回声团块或见分隔, 如混有骨骼、牙齿等组织, 后方可伴声影。

2.2.2 类囊性卵巢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有完整的包膜, 且肿物周围光滑, 其囊壁毛糙, 比平常的卵巢壁稍厚, 其内见液性暗区, 并可见条索状回声, 有的内含较粗大点状强回声, 呈星花征, 或呈多囊征。

2.2.3 类实性卵巢囊性畸胎瘤:

有明显的囊壁, 囊内为点状回声, 可见一个或数个光团充满囊腔, 且与囊壁相连, 内含牙齿、骨骼, 呈点片状强回声, 后伴声影。后壁回声轻度衰减, 光团内回声为密集细小或小颗粒状中等回声, 其分布不均匀。

3讨论

在胚胎早期, 原始性腺生殖细胞来自卵黄囊, 沿卵黄囊壁和后肠系膜移行至生殖嵴, 所经路径均有发生畸胎瘤的可能[1]。囊性成熟畸胎瘤因含3个胚层组织成分的组织学, 使之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较典型的特征, 能通过声像图的特殊表现进行较准确诊断, 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卵巢囊性畸胎瘤又称皮样囊肿, 发生于生殖细胞, 是最常见的卵巢肿瘤之一, 占所有卵巢畸胎瘤的95%以上, 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80%~90%患者为育龄期妇女, 以20~40岁居多[2]。当超声诊断为囊性畸胎瘤征象时应结合临床病史、体征、CA125、CA199等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鉴别诊断: (1) 与卵巢巧克力囊肿鉴别:巧克力囊肿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无回声区, 壁厚, 内壁毛躁, 囊内均匀光点型、团块型及混合型。囊性畸胎瘤构成组织成分和比例不同, 表现不一, 可呈现面团征、脂液分层征、瀑布征、星花征、壁立结节征、多囊征、短线征、杂乱结构征等[3]。 (2) 与陈旧性异位妊娠鉴别:陈旧性异位妊娠盆腔内呈不规则内部回声增强的混合性包块, 无包膜, 边缘模糊, 后方回声增强。囊性畸胎瘤有包膜, 边缘清, 肿瘤后方多有声衰减。 (3) 与浆膜下肌瘤鉴别:浆膜下肌瘤与子宫分不开, 无界限, 其内部回声与子宫回声一致。卵巢囊性畸胎瘤与子宫之间有界限, 肿瘤与子宫内部回声不一致。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畸胎瘤, 囊性, 卵巢,诊断

参考文献

[1]陈娟.37例卵巢囊性成熟性畸胎瘤的声像图表现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7 (4) :326-327.

[2]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36-337.

78例胰腺囊性肿瘤临床诊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内蒙古边防总队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8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状况、肿瘤的位置分布情况、病理结果、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与术后病理结果良恶性的关系、不同术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交界性肿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5], 本次研究将病理为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归为恶性组, 按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良性肿瘤组 (良性SCN、良性MCN、良性IPMN, 良性SPN, 简称为良性组) 和恶性肿瘤组 (恶性SCN、交界性或恶性MCN、交界性或恶性IPMN, 恶性SPN, 简称为恶性组) 进行分析。肿瘤类型:SCN为31例, 占39.74%, 其中恶性1例;MCN为40例, 占51.28%, 其中恶性或交界性11例;IPMN为5例, 占6.41%, 其中恶性1例;SPN为2例, 占2.56%。7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 (57.4±8.2) 岁 (32~76岁) , 其中男24例 (30.77%) , 平均年龄 (55.6±7.9) 岁, 女54例 (69.23%) , 平均年龄 (54.1±10.6) 岁。良性组患者 (n=65, 83.33%) 平均发病年龄为 (53.7±5.8) 岁, 恶性组患者 (n=13, 16.67%) 平均发病年龄为 (63.4±6.2) 岁, 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

1.2 就诊原因分析

42例 (53.85%) 因上腹部不适、间断性腹痛就诊, 其中良性组为28例 (35.90%) , 恶性组为14例 (17.9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8例 (10.26%) 因不同程度的黄疸就诊, 其中良性组为6例 (7.69%) , 恶性组为2例 (2.56%)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27) ;4例良性组患者 (5.13%) 因恶心、呕吐的症状就诊;24例 (30.77%) 因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或体检时发现腹腔内有占位性病变而就诊, 其中良性组为20例 (25.64%) , 恶性组为4例 (5.1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出现进行性体重下降的患者共17例 (21.79%) , 其中良性组有13例 (16.67%) , 恶性组4例 (5.13%) , 统计学分析无意义 (P=0.053) 。

1.3 方法

本组78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检验, 肿瘤标志物CA19-9、CEA检验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大小、与周围邻近组织关系、术中快速病理结果决定具体手术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或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腹腔镜胰体尾部切除术或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胰腺部分切除术、单纯肿瘤切除术等[6,7]。术后均于内蒙古边防总队医院病理科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对单因素分析后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

与良性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水平相比较, 恶性组患者的CA19-9、CA242水平均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相关因素分析

结果表明, 高龄、出现腹痛、肿瘤体积大、囊内出现实性成分的患者数目以及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水平与胰腺囊性肿瘤恶性均具有相关性 (P<0.05) 。对这些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 得出高龄和CA19-9、CA242水平的P值均<0.05, 故高龄和CA19-9、CA242水平升高是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表3。

2.3 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

本组78例患者均在完善术前化验检查、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后, 接受外科手术治疗。3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3例行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11例行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 6例行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8例行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 7例行胰腺部分切除术, 2例行内镜下胰胆管支架植入引流术。

术后共有17例 (21.79%) 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9例发生胰瘘, 4例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3例发生在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 1例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 1例发生在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 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 通畅引流并根据积液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

3 讨论

3.1 胰腺囊性肿瘤类型与发病率

3.1.1 黏液性囊腺肿瘤 (MCN) :

又称为大囊性腺瘤, 约占胰腺囊性肿瘤的45.50%, 是胰腺囊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8]。本研究的结果表明MCN患者占51.28%, 与文献报道比例略有增高, 可能是由于区域发病差异或样本量较少所致。有研究报道, 上腹痛为MCN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约占全部患者的50%;其次, 约15%的患者表现出腹部肿块, 体重下降, 除此以外, 也有少数以糖尿病、胆道出血、门脉高压、腹泻和梗阻性黄疸为表现而就诊[9]。本研究中显示, 我院就诊的40例MCN患者中, 20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7例表现为腹部肿块和体重下降, 均较先前的报道偏高, 考虑为本组纳入患者以出现症状而来院就诊者居多, 无临床症状而在体检时发现者较少。

3.1.2 浆液性囊腺瘤 (SCN) :

名富糖原腺瘤, 占胰腺囊性肿瘤的20%~40%。临床上多见于60岁左右的女性 (75%) , 多数无症状, 部分可有腹痛表现, 但此类肿瘤较少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 如消化不良、黑便、黄疸、体重下降等, 常因与胰腺无关的症状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10,11]。本研究中, 31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为SCN类型 (39.74%) , 与文献报道一致, 且临床症状隐匿, 大多数通过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仅1例为大囊型SCN患者, 其肿瘤直径为12.5cm, 在国内外已报道的SCN案例中, 如此大瘤体比较少见。

3.1.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IPMN) :

由分泌黏蛋白的胰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增生而形成, 伴或不伴有过量黏蛋白的产生。IPMN占胰腺囊性肿瘤的7%~35%。大部分无症状, 有症状者以腹部不适为主[12]。本组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仅有1例无任何不适, 考虑与患者数目较少有关。

3.1.4 实性假乳头状肿瘤 (SPN) :

是最不常见的一种囊性病变。目前认为SPN是一种少见的潜在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 仅占胰腺肿瘤的0.17%~2.70%[13]。好发于青春期及青年女性。SPN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腹痛和腹部包块, 常被延误诊断, 越来越多的无症状SPN者, 仅在常规体检时由影像学检查发现[14]。本组2例患者无任何不适出现。

3.2 胰腺囊性肿瘤与年龄

胰腺囊性肿瘤患者可分布于各个年龄段, 而KosmahlM等研究发现胰腺囊性肿瘤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的[15]。本研究总结的病例中, SPN多见于中青年患者, MCN、SCN和IPMN患者则以中老年为主, 中老年患者肿瘤恶变的几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 该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3.3 胰腺囊性肿瘤与肿瘤标志物水平

研究报道称, 大多数囊性肿瘤患者血清淀粉酶、血糖和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内, 并无临床诊断意义[16], 而囊腺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CA242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但是对区分该病的各种类型并无特异性[17]。本实验中患者CA19-9、CA242在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表达存在差异, 恶性胰腺囊性肿瘤患者血清学检测CA19-9、CA242呈现高表达, 其表达率高于良性胰腺囊肿瘤组患者。这提示CA19-9、CA242表达程度与胰腺囊性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同时, 通过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CA19-9、CA242水平升高是肿瘤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在术前诊断无法定性时, 可测定血清CA19-9、CA242水平, 以辅助肿瘤定性。

3.4 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

胰腺位于腹膜后, 血供丰富, 周围毗邻肠系膜上动、静脉, 脾静脉等大血管以及十二指肠、胃、脾脏、胆总管等重要器官, 因此手术难度比较大。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肿瘤位置、大小, 与周围组织、血管、脏器关系以及术中对良恶性的判断来确定。在本研究中, 位于胰头部和胰颈部的肿瘤主要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少数位于胰颈部的小肿瘤行胰腺部分切除术, 位于胰体尾部的肿瘤行胰腺体尾部联合脾脏切除术或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 是否保留脾脏需要根据肿瘤与脾脏或脾动、静脉的位置关系来决定, 而能否在腹腔镜下完成这两种术式则与患者体重、年龄、腹部手术史以及术者腹腔镜下操作技巧等因素有关。另外, 有2例胰头部的肿瘤因患者高龄无法切除, 行ERCP植入支架解决患者黄疸症状。胰瘘是胰腺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中, 共发生9例胰瘘, 4例发生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 3例发生在保留脾脏的胰腺体尾部切除术后, 1例发生在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 1例发生在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后, 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积液穿刺引流术, 通畅引流并根据积液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

上一篇:社会化管理机制下一篇:上海科技创新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