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转移

2024-06-20

投资转移(共8篇)

投资转移 篇1

1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企业实行责任会计及分权管理, 这种分权管理可能付出最大的代价是决策机能失调。各责任中心可能只围绕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来决策, 会出现一个责任中心的效益大过其他责任单位支付的代价或失去的效益的决策。因缺失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响各责任中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消除上述因素,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应遵守以下原则:

(1) 内部虚拟市场交易原则。企业无论是成本中心还是利润和投资中心, 在企业内部产品的互相转移上均作为买卖关系, 各责任中心均为公平交易的主体。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与外部同样环境的竞争机制, 形成一个与外部市场同等机能的虚拟市场, 促进相互的竞争, 提升各自的效能, 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

(2) 参与外部市场循环原则。在企业内部形成内部市场, 但不能防止企业内部垄断。要消除内部垄断, 必须使各责任中心参与企业外部市场循环竞争, 促使他们加强生产经营管理, 提高效益。因此, 在企业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要为这一原则实施提供保证, 创造条件, 以便使企业依据内部转移价格做出各自的科学的、符合企业总目标的决策。

(3) 目标一致原则。内部转移价格是调节企业内部各单位经济利益的杠杆。它影响着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影响着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每一责任中心、责任部门根据制订的内部转移价格进行决策时, 所做出的决策总是与企业的总目标是一致的, 或者企业的总产出最大化, 而不需要管理层的行政性约束来实现。

(4) 激励原则。激励是达到目标和目标一致的一种动力。缺少这种动力或动力不强就会使企业的总目标难以完成, 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难以协调。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要考虑到对各责任中心都有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而且激励的客观程度应是相同的。否则, 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矛盾会增加, 挫伤某一部分经理及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而另一些部门却减少了激励的动力, 最终目的难以达到。

(5) 公平、可比性原则。除遵守上述原则之外, 在制定转移价格时还必须考虑公平、可比性这一原则, 即各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能建立在客观、公平、可比的基础上, 对各责任中心的奖惩应反映其客观的努力程度, 以起到激励作用。

2 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分析

为了让各中心能自由地参与企业内外市场的竞争, 应最大限度地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即内部单位的任何交易都可以按市场价格来记帐。如果一个责任部门或单位没有能力用市场价格在市场上购买它所需要的东西, 它就不应该得到保护, 也就不应该用比市价低的价格在企业内部购买。如果一个责任部门能按市场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它的产品, 就不应该按低于市场价格的内部价格来对内销售。

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 为实现公允、合理、公平竞争的原则, 必须遵守以下三项规则: (1) 如果内部责任部门的卖方愿意对内销售, 且产品的质量合格、售价与市价相符时, 买方有购买的义务, 不得拒绝。 (2) 若内部责任单位卖方售价高于市价, 则买方有改向外界市场购入的自由。 (3) 若卖方宁可对外界销售自己的产品, 则应有不对内销售的权利。

以上规则并不是限制而是保护内部各单位参与对内、外部市场的竞争。第一规则中买方是愿意购买的, 可以维护“目标一致”原则;第二规则可以保护买方, 而制约卖方的不规则行为。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第三规则符合“公允合理”原则。在遵守以上三规则的基础上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可以使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在内外市场能自由竞争, 促使他们改善自身的工作, 提高其竞争力。

同时在以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 内部结转价格在市价基础上必须做适当调整, 才能符合“公允合理”原则, 价格调低部分应反映销售部门由于在企业内部供应它的产品可以多得到的利益, 这样结转价格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企业内部的供求状况。这种方法可称为协商价格, 通过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协商制定出来的以市价为基础的公允市价。但这种公允的市价由于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被看作买方部门的变动成本, 在这点上限制了内部单位用结转价格进行短期决策的行为, 这是协商定价的缺陷。

3 内部转移价格对短期决策的影响

责任中心之间以产品成本作为结转价格的制定基础, 但是对产品成本具有不同的理解, 各种不同的成本观点对存货估计、决策、业绩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哪一种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正是我们要研究的。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以制造成本计算产品成本 (或称为完全成本) , 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这种成本资料主要是依据财务报告的要求及成本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所产生的。用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不需要为制定结转价格增加任何费用。而且这种方法在产品估价上与现行会计制度是一致的。

但是以制造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销售部门可以不考虑他们的成本管理与规划, 来努力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 把工作成就的好坏直接带给购买单位, 不符合上述制定的转移价格的原则;其二: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据此进行短期决策时, 对本部门来说是最佳决策方案, 而对企业全局不是最优的方案, 不符合目标一致原则。因为销售部门的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在购入部门被当作是变动成本。企业最终产品在对外出售之前, 中间产品要在企业内好几个部门之间转移, 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例如:某企业有四个部门, 每个部门用制造成本法结转它们的中间产品, 资料如下:

单位:元

假定部门丁需要进行短期决策, 而丁部门的所有变动成本都是与决策有关的成本, 但变动成本究竟是多少?从丁部门来看, 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113元 (86+6+6+15) , 但是, 整个企业所属的变动成本为89元, 等于四个部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之和, 但是在丁部门进行决策时, 往往可能是只考虑本部门的自身利益, 而不是从企业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变动成本。

从上面的分析看, 用变动成本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时, 可以使内部各责任部门做出既符合全局又兼顾自身利益的结论。但是它不适应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结转价格。因为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卖方均无利可得。为弥补这一缺陷, 可以采用双重内部转移价格, 即他们的买方按变动成本计价, 而卖方则按市价 (或按设定价格) 计价。这样各部门在短期决策时采用变动成本来决策, 可使企业目标一致, 而在考核业绩时卖方则可按市价计算内部收益。当然, 这时企业的总收益并非各责任部门利益之和, 而要进行调整, 企业的存货价值在会计报表中也要进行调整。例如:某公司下设A、B两个分部, 有关资料如下:

单位:元

A分部固定性制造费用400000元, 预计年产量100000件, 每件“制造成本”为10元, 其中变动成本6元, 固定成本4元 (400000/100000) , A、B分部现有剩余生产能力, B分部正考虑是否向A分部购买部件10000件继续加工, 然后以17元的价格出售。

上例中, 企业如以A分部的制造成本10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来计价, 那么B分部的加工费和销售费用为8元, B分部的的变动成本为18元, 无任何边际贡献, 对外单价比变动成本还低1元, 故B分部在决策时就不会购买A分部的部件继续加工。但这一决策对企业全局利益不利。因为从全局角度看, A、B两分部均有剩余生产能力, 故在继续加工10000件时, A、B分部都不需要增加固定成本, 而变动成本为14元 (两分部的变动成本之和) , 进一步加工出售可得到3元的边际贡献, 整个企业可增加收益10000×3=30000元。因此, 应以变动成本6元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这样, B分部的决策符合目标一致原则。但以6元来计量A分部的业绩, 就对A分部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因为会损失 (15-6) ×10000=90000元的内部利润, 显然A分部是不乐意的。为此, A分部应以15元来作为业绩计量。即A分部内部价格为15元, 而B分部的购价为6元的双重内部转移价格。但企业在汇总利润时, 应将虚设的利润扣除, 企业实际增加的利润为30000元, 而从企业角度看, B分部继续加工的产品的存货价格按制造成本法计算的制造成本应为 (14+1) 15元。这样调整以后企业汇总的结果才正确。

在无任何市场价格的参考下可采用成本加成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在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合理利润率作为计价的基础。它的优点是能分清卖方单位和买方单位的经济责任。另外, 如果是跨国企业, 在国外有分公司或分部, 在制定内部转移价格时还要考虑不同国家的税制进行国际避税, 以及汇率的变动风险等因素, 以使企业做出科学的决策。

摘要: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关系到责任会计的实施, 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具有重大影响, 如何制定企业的内部转移价格, 如何利用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对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进行业绩考核和评价以及如何利用企业内部转移价格进行企业短期决策是探讨的中心课题。

关键词:内部转移价格,责任中心,决策

参考文献

[1]蒋训练.企业内部价格与短期投资[J].当代经济, 2004, (4) .

[2]宋微.企业内部转移价格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 2005, (3) .

投资转移 篇2

一、中国现存有效的以股权投资形式转移房地产有关的税收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

《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62号);

二、投资方的涉税政策分析:

(一)营业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股权转让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191号)规定,自 2003年1月1日起,以无形资产、不动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需要指出的是,不动产所有者以不动产投资入股,收取固定收入,不承担投资风险。这种固定收入不管是以投资方利润形式出现,还是以租金等其他形式出现,其实质上是属于租金收入,应按规定征收营业税。

(二)土地增值税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规定,对于以房地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投资、联营的一方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作为联营条件,将房地产转让到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中时,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对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房地产再转让的,应征收土地增值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21号)第五条规定,本文自2006年3月2日起,对于以土地(房地产)作价入股进行投资或联营的,凡所投资、联营的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或者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均不适用财税字[1995]48号文件第一条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的规定。

也就是说,对以土地投资入股的,如果被投资、联营的企业将投资的土地用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不仅被投资人将所开发的房地产再转让应当缴纳土地增值税,同时,对以土地进行投资的投资人在以土地投资时也应当征收土地增值税;对以房产进行投资、联营的,暂免征收土地增值税,但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其建造的商品房进行投资和联营的,仍应当按规定缴纳土地增值税。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规定,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可见,企业将房地产进行股权投资,也就是发生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根据上述规定,应确认财产损益计缴企业所得税。同时投资双方按所得税法的相应规定进行所得税的其他处理。

对于以股权投资形式转移房地产,不适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的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第59号公告文件中明确了企业重组包括企业法律形式改变、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几种方式,其中所称的资产收购,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受让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称为转让企业)实质经营性资产的交易。受让企业支付对价的形式包括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或两者的组合。当然,企业也可以根据59号文的规定,通过合理安排重组架构使之符合文件规定,从而享受特殊性重组的税收待遇。

(四)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产权转移书据为应纳税凭证。《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1]155号)第十条规定,“财产所有权”转移书据的征税范围是:经政府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动产、不动产的所有权转移所立的书据,以及企业股权转让所立的书据。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62号)规定,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对商品房销售合同按照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

由于《公司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入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同时,《公司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可见,根据印花税规定,以房地产投资入股属于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应当按“产权转移书据”税目征收印花税,投资方要按万分之五的税率缴纳印花税,其计税依据为按评估机构核定的评估价。

二、被投资方的涉税政策分析:

(三)土地增值税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一些具体问题规定的通知》(财税字(1995)48号)文件规定,对投资、联营企业将上述接受投资的房地产再转让,依据财税字(1995)48号文件第十条关于转让旧房如何确定扣除项目金额的问题规定,转让旧房的,应按房屋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地价款和按国家统一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以及在转让环节缴纳的税金作为扣除项目金额计征土地增值税。对取得土地使用权时未支付地价款或不能提供已支付的地价款凭据的,不允许扣除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

(二)契税

根据《契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为契税的纳税人,第二条规定,转移土地、房屋权属包括房屋赠与。

根据《契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契税税率为3—5%。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福建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实施办法〉的通知》(闽政[2003]20号)的规定,福建省契税税率为3%。

《契税暂行条例细则》第八条规定,以土地、房屋权属作价投资、入股,视同土地使用权转让、房屋买卖或者房屋赠与征税。《公司法》规定,投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由于契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因此,以房地产投资入股,按规定应由接受房地产投资的被投资方在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时缴纳契税,其计税依据为按评估机构核定的评估价。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第八项资产划转的规定,对承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按规定进行行政性调整、划转国有土地、房屋权属的单位,免征契税。同一投资主体内部所属企业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包括母公司与其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之间,同一自然人与其设立的个人独资企业、一人有限公司之间土地、房屋权属的划转,免征契税。

财税[2012]4号同时规定执行期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财税[2008]175号文同时废止。

(三)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一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印花税。”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产权转移书据为应纳税凭证。

《印花税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同一凭证,由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签订并各执一份的,应当由各方就所执的一份各自全额贴花。也就是说,以房地产投资入股,根据印花税规定,签订“产权转移书据”的双方都要按万分之五的税率缴纳印花税。

投资转移 篇3

【关键词】外汇管理; 境外直接投资; 案例

一、典型案例

ZDTZ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Z公司”)于2015年4月13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100万元人民币,股东为境内3个自然人股东甲、乙、丙。公司章程约定股东缴款截至日期为2026年。截至2016年3月底,3个自然人股东均未缴纳任何出资,即Z公司实收资本金为零。Z公司于2015年12月22日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取得境外投资证书,并于2015年12月30日办理了外汇变更登记,登记现汇出资31986.50万元人民币。截至2016年3月15日,Z公司境外投资累计汇款414.55万美元。按照3月份的汇率,汇出资金已超过Z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经对企业现场核查,汇出资金来源为公司向3个自然人股东的借款。核查Z公司会计账务显示,该公司股东乙于2016年3月1日通过网银将个人结算账户资金1961750元人民币划转至Z公司账户,股东甲于3月2日通过网银将个人结算账户资金3393850元人民币划转至Z有限公司账户,账户处理显示为借股东款。随后Z公司将上述资金购汇以公司直接投资名义汇出。

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面临挑战

1.注册公司并取得对外投资资格相对较为容易,各部门无资金来源限制。当前工商部门政策法规允许企业零实缴注册资本,政策的便利使得个人注册贡献相对较为容易。同时商务部门为鼓励对外投资,政策门槛较低,手续相对简化,投资证取得或转让均极为便利,也难以对个人对外投资形成实质性的限制。以资金来源审查为例:

一是对企业对外投资资金来源无限制。2014年商务部印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商务部令2014年第3号)对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管理进行了改革,明确“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依法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企业境外投资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实行核管理。企业其他形式的境外投资,实行备案管理”。Z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对柬埔寨的投资就属于备案管理。该办法附件所列的“境外投资申请表”、“境外投资备案表”、“企业境外投资证书”中虽有对外投资资金来源的说明项,但只是企业自主填报,无需商务部门核实。

二是外汇管理部门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审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已不执行。尽管《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汇发[2009]30号)未废止,但随着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政策改革的调整简化与层层推进,操作指引已不要求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核。2015年6月1日,直投外汇登记业务下放到银行办理,银行版操作指引也未明确银行须对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资金进行资金来源审查。2016年初外汇局加强资本流出管理后,才已非正式的形式要求各银行在为企业办理境外直投外汇登记和资金汇出时加强对企业资金来源的审查。

2.目前个人借道境外投资转移外汇资金缺乏有效控制手段。按照现行的国家政策,尚未放开境内个人对外直接投资,境内个人通过资本项目向境外转移受很大限制。但由于国内法规对自然人股东新设立有限公司、股东资本金认缴、公司对外投资额与净权益比重、公司向股东借款对外投资等一系列事项均不再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境内个人通过新注册公司的形式对外直接投资或向境外转移资金便没有任何约束,在当前控流出形势下,制度上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如本案例中Z公司的行为明显符合资本项下控流出企业的基本特征,即“母小子大、成立时间较短”。对于境内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未缴付注册资本即进行境外投资汇款且境内公司注册资本小于境外投资项目投资总额的行为,《公司法》、商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有关政策法规均无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三、相关建议

1.强化银行在购付汇环节对资金来源的审查。针对当前资金流出压力较大的现状,加大银行在办理境外投资业务真实性的审核,强化银行在办理企业购付汇环节的资金来源审查,杜绝非法资金和来历不明的资金借境外投资渠道流出。

2.完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相关规定。一是对境外投资汇款进行比例额度控制。建议按照跨境资金宏观审慎原则,对企业境外投资汇款按照注册资本到位率进行比例额度控制,未缴存注册资本的新设立境内公司不得汇出境外投资款。二是明确境内个人不得借道境内公司境外投资渠道进行境外投资行为。由于国家尚未放开对境内个人境外投资的管理,应在操作指引中明确,境内个人不得以借款形式进行境外投资。

投资转移 篇4

1 投资环境比较分析

1.1 区位环境比较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东邻闽浙, 南连广东, 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的共同直接腹地, “天”字高速网架, 使江西与中国目前经济最活跃的三个“三角”紧紧相连。六条出省高速公路全部打通, 并以南昌为中心, 以高速公路为骨架, 构筑了一个6小时之内可以通达8个省会城市的经济圈。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 北接山东, 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皖江城市带沿江通海、居中靠东, 与长三角对接, 是中部地区最靠近沿海的地区之一。

湖北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心脏、中部腹心区位, 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内畅外联、辐射全国”的交通区位优势, 省内省际水陆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建立了以武汉为中心, 包括周边8城市的武汉城市圈, 2007年12月该城市圈被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湖南地处中部, 北枕长江, 南临粤港, 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及交通优势, 将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和中西部地区连为一体, 是“沿海的腹地, 内地的前沿”。省内在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形成了长沙、株洲、湘潭 (简称长株潭) 城市群, 2007年12月该城市群被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 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中原城市群是中部地区陆路交通最为发达和便捷的区域, 境内京广、京九、陇海、宁西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 贯通四方, 以京珠、连霍高速公路为主的交通里程居中西部之首。以省会郑州为中心, 北距京津唐, 南下武汉三镇, 西入关中平原, 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 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内。

山西省地处南北同蒲、京包、大秦、石太、太焦等重要干线交会处, 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目前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 航空为辅的交通运输网络, 成为华北乃至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

从下表可以看出, 中部各省除山西稍差外, 都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 但相比较而言, 我省是我国最活跃的三大经济圈的直接腹地, 可同时接受长、珠、闽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 外部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但同时可以看到, 湖南、湖北、安徽和河南分别通过打造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市群, 形成各自省内有竞争力的经济中心区域, 利用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来推动周边地区发展, 相对而言我省和山西省中心城市群尚未成形, 省内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

1.2 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分析

在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四种运输方式中, 我省主要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 特别是近几年高速公路建设加快, 公路运输成为我省运输的中坚力量。铁路运输通过打通南昌至厦门, 南昌至深圳的海铁通道, 实现铁海联运, 缩短了我省与沿海, 与世界的距离。但相对而言, 我省航空运输与水路运输较薄弱, 航空运输开辟的航线数尤其是国际航线过少;水路运输航道总里程不及湖南的一半, 也不及长江流域另外两个中部省份湖北和安徽, 且开发滞后, 等级较低。各省水陆空情况如表2-5所示。

1.3 自然资源优势比较

中部各省在地理位置上处在中国的腹地, 资源结构均较相似, 除山西省水资源较匮乏外, 各省均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 在矿产资源上, 我省的优势矿产主要集中在铜、钨、稀土、多晶硅和盐等特色矿产资源上, 其他各省优势矿产资源情况见表6。

1.4 商务成本比较分析

产业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 水、电、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对转移地的选择决策。

从上表可以看到, 我省职工平均工资中部最低, 水电等要素成本价格也处在中等偏低水平,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成本比较优势。

1.5 优势产业与产业集群

产业转移, 顾名思义就是产业的转移, 其转移地的选择既要看该产业是否在当地具有优势, 也要看当地是否具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基础, 我省与中部其他各省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情况总结如表8所示:

产业集群能有效整合资源, 深化专业分工, 提高效率, 控制成本, 由此提高区域竞争力, 其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 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制度成本 (包括生产成本、交换成本) , 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它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从上表可以看出, 由于地理结构和资源禀赋上的相似, 中部各省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趋同现象严重, 相比较而言, 特色产业对吸引沿海产业转移具有独特魅力, 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造就了我省陶瓷产业和铜钨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对吸收沿海特色产业的转移具有比较优势, 但从产业集群的情况来看, 我省产业结构中尚存在“集中尚可, 集群不足”问题, 产业集群尚处在初期形成阶段, 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足。产业集群度低, 制约了我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对周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有限, 不利于应用集群的“乘数效应”有效放大产业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 中部各省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都狠下功夫: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缩短与沿海、与世界的时空距离;发展优势产业和打造产业集群, 优化产业配套能力, 为承接产业转移做足准备。通过比较, 在投资硬环境方面, 我省的优势并不突出, 甚至在有些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劣势。我省的不足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外部区位优势明显, 但省内中心区域经济发展不足, 未形成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增长极;2、交通运输结构发展不平衡, 航空和水运及铁路货运相对较弱;3、产业专业化程度低, 优势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与周边配套分工协作程度不高。为进一步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 我省必须在这些比较劣势方面多下功夫, 拉长短腿, 来实现经济飞速提升。

2.2 建议

2.2.1 加快中心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使得经济发展规模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和联动效应达到最大化。

在省内选择一个经济竞争力最强, 辐射和带动效应最大的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群, 如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由政府牵头拆除市场壁垒, 搭建合作平台, 建立一体化的政策框架, 以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自由流通以及协调各城市间的沟通和与合作,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2.2.2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加大基础硬件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

提高成本低、运载大的铁路和水路运输在运输总量中的比重;继续增加铁路和水路运营里程, 同时加强对原有线路的技术改造, 提高运输线路质量。并采取一体化战略, 实现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 提高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和利用率, 从而提高运输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促进我省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2.3 依托园区建设, 深度挖掘我省竞争优势, 完善产业链, 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的产业集群。

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扶植政策, 促进资源向目标产业链转移, 将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引导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 改善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 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摘要:文章就东部沿海制造业“退沿进中”背景下, 从区位环境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条件、商务成本分析、优势产业及产业集群等方面入手, 对中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投资硬环境进行比较分析, 指出面对良好发展机遇, 我省必须发挥优势、认清差距, 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达到在中部崛起的目的。

关键词:产业转移,投资环境,承接

参考文献

[1]熊利民.关于我省实施产业集群的思考和对策[EB/OL].金融与经济, 2006 (6) :36-38.

投资转移 篇5

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测度是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该资产组合可能遭受的最大损失,从统计学的角度讲,它是在给定的持有期限内,资产组合收益率损失分布函数的特定分位点的估计值。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测度的传统估计方法是假设收益率遵循条件正态分布的方差-协方差矩阵法,但这种方法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实践上经常会导致风险价值测度估计的偏差。

国外大量证据表明,证券资产收益率分布通常是尖峰、厚肥[1,2](Hsieh,1988;Meese,1986),这主要是来自资产收益率时间序列的跳跃、震荡和波动持续性。资产收益率时间序列的波动持续性通常是用ARCH或GARCH模型来描述,其无条件尖峰分布源自于条件方差的持续性所产生的波动集簇。在JP Morgan的风险矩阵模型中,波动性是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来估计的,这种方法更强调新近收益率数据在波动估计中的权重,其实质是GARCH模型的一个特例[3](Phelan,1995)。这种模型与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学生t分布法[4](Rogalski和Vinso,1978)、跳跃扩散过程[5](Akgiray和Booth,1988)、GARCH模型[6](Bollerslev et al.,1992)、混沌模型(Brock和Sayers,1988;Frank、Gencay和Anderson1991)、平稳的非标准类随机过程[7](Mandelbrot,1963)和从属随机过程[8,9](Clark,1973;Geman and Ane,1996),均不能描述证券资产收益率的跳跃现象,只能部分解决收益分布的尖峰与肥尾问题,不能完全克服风险的低估[10](Longerstay,1996),即不能控制收益率分布尾部的风险估计问题。

Hamilton(1989)、Hansen(1991)和Lam(1990)提出恒定转换概率的区制转换模型[11],Filardo(1992)和Ghysels(1992)建立转换概率随时间变动的区制转移模型,通过改进对收益率分布的预测来提高对风险价值估计的精确度,Rockinger(1994)、Van Norden和Schaller(1993)运用随机波动转移概率模型于股票市场收益率的肥尾分布研究,这类模型有效解决资产收益率的条件非正态分布、波动持续性和相对不频繁事件影响等问题,类似JP Morgan提出的度量风险价值尖峰与偏斜修正混合分布模型,差别是刻画这种波动区制转移随机变量由k阶马尔科夫链产生,而不是贝努利变量,用马尔科夫链变量刻画波动机制的优点是能够反映收益率预测中的条件信息影响和收益率持续性特征,更现实地描述了资产收益率尾部分布。

我国有关风险控制模型与方法研究也有不少,如:陈建国和宋铁波(1998)运用VaR模型提高信贷风险损失的控制水平,并提出了系统性市场风险水平调整问题[12],王春峰、万海辉和李刚(2000)针对风险价值计算中主流方法的缺陷,提出了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模拟计算方法,以克服传统蒙特卡洛模拟的高维和静态性缺陷,提高风险估算精确度。[13]邱阳和林勇(2002)比较并运用了历史模拟法、风险矩阵法和蒙特卡罗方法评估股票风险价值。[14]李朋根、肖春来(2007)运用CVAR模型克服了VAR忽略分布尾部极值点的风险计量问题。[15]王晨(2007)运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的方差模型(MS var)和ARCH模型(SWARCH),分别计算在不同样本区间和置信度水平下的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的VaR,发现区制转移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GARCH(1,1)模型估计结果。[16]

本文将选用10只股票型基金日交易数据,运用Hamilton(1989)提出的机制转换模型,改进我国股票型基金收益率波动风险控制方法与预测途径,较为有效地解决了我国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的条件非正态分布、波动持续性和相对不频繁事件影响等问题。

1 研究方法

我国股票型基金风险波动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各种系统与非系统因素影响,其中可能包含收益率波动的随机不连续转移因子,这种风险转移因子的影响在风险管理中是值得考虑的。本文将运用马尔可夫波动转移模型描述收益率随机波动转移特性。

(1)波动区制转移模型:

其中:Rt=ln(Pt/Pt-1);εt~IIN(0,1);Pt是股票型基金净值或基金市场指数;st是k阶马尔科夫链,其区制转移概率矩阵为∏。

特别,当k=2时,有:

其区制转移概率矩阵为:

其中:参数p、q分别表示资产波动性在下一考察期仍旧处于高波动区制与低波动区制的概率,模型中收益分布的均值与方差仅仅随着给定期间内离散事件而改变。对于随机离散转换,使用马尔科夫链而不用贝努利变量的优点是允许条件信息用于预测过程,解释了资产收益时间序列的集束效应,能够有效地提高预测准确性。这主要是因为波动转换机制模型产生了一个有条件的预测分布而非无条件的预测分布。

假设k=2,a为条件分布的关键值,则SSRM模型的风险价值VAR定义为:

这里:N(*)是正态分布;It是t日可获信息集;Pr(St+h│It)可由Hamilton(1994)的数值合理化算法和高斯过渡概率平滑化程序获得。μ(St+h)和σ2(St+h)分别是时间条件正态分布的均值与方差,且满足:

(2)波动区制转移贝塔模型:该模型是通过资产特定风险与市场指数波动风险的区制转移关系,来刻画资产收益率波动规律;它优于单因素套利定价模型,是在资产收益率中引入市场指数的波动区制转移机制和资产特定风险的区制转移机制;即:

这里:st和sit是两条独立的马尔科夫链;εt和εit都是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

某种风险资产收益率的条件均值为该种资产收益率的内在均值μt(sit)加上市场贝塔系数βt(st,sit)与市场收益率均值的乘积,βt(st,sit)是对特定资产市场风险的补偿,即与市场因子协方差高的资产收益需要高的风险溢价。特定资产收益率的方差是由市场贝塔系数加权的市场指数方差加上自身的方差。

现假设马尔科夫链为2阶,则有:

其中:N是正态分布;

It是t日可获信息集,Pr(St+h,Si,t+h│It)可通过Hamilton(1994)的数值合理化算法和高斯过渡概率平滑化程序获得。

(3)多变量机制转移模型:这是多种风险资产组合条件下的波动区制模型,其中每一种资产都用一条马尔科夫链刻画其波动区制。此类模型定义如下:

其中:st和sjt,j=1,…,N均是独立的马尔科夫链;εt和εjt(j=1,…,N)是独立的标准正态分布;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关系取决于贝塔系数与市场方差。例如,按照上述模型选取2种资产组合,其相关系数取决于两种资产的贝塔系数与市场方差,若st=s1t=0,s2t=1,则该两种资产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为:

此类模型设定不同资产之间协方差与市场模型相似地取决于组合中每种资产与市场指数的贝塔系数;任何N种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用多变量区制转移模型都求解。如选取两种资产组合,风险价值为:

其中:W是这两种资产的投资比重向量;μ(St+h,S1,t+h,S2,t+h)是风险组合资产收益的均值,其计算公式类似于波动转换机制贝塔模型,但多变量机制转移模型存在所估计模型参数个数随着组合中资产个数成指数倍增长的计算复杂化缺陷。

(4)因素转移机制模型:解决MSRM模型估计问题的方法是忽略组合中资产的特定风险波动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同时扩大系数性风险源,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因子转移机制模型,是与具有机制转移波动风险因子的套利定价理论一致的。

其中:Fjt代表因子j在t时刻的值;βi(sjt)是资产i相对具有马尔科夫机制转移过程的因子j的贝塔系数,且sjt(j=1,…,g)是独立的马尔科夫链;εjt(j=1,…,g)、εit(i=1,…,N)的分布是独立的。FSRM模型估计较MSRM模型更为可行,组合中每增加一种资产,仅需增加估计参数g+2,且此模型更适合于组合中资产个数较多、多样化特定风险对冲的情形。此模型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及均值矩阵分别为:

2 研究样本与实证分析

(1)数据和样本选择。

本研究样本选取10只股票型基金每个交易日净值收益率的历史行情数据(股票型基金代码、统计日期、单位净值、复权净值、累积净值、净值日增长率),样本期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816个观测日。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研究数据库中开放式基金研究模式,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补充。

图1为股票型基金(003003)的日收益率时间序列与一阶差分图,可以看出其存在不同的波动状态,一阶差分日收益率波动幅度表现为有所下降和平滑度增强。样本其它股票型基金均可以看到同样的特征。

表1为股票型基金样本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和正态性检验,可以看出所有10只股票型基金净值日收益率时间序列均无法通过Jarque-Beta正态性检验(JB在5%置信区间下的临界值是10.59),表现出具有偏左和长尾的分布特征;单位根检验采取一般常用的ADF单位根检验方法,表1给出30个序列中10只基金的单位根检验结果,ADF表示不含截距和趋势项,ADFc表示只含截距项,ADFt表示含截距和趋势项,检验数据表明不管是否含有截距或趋势项,所有样本序列均是不存在单位根的平稳序列。

(2)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执行风险价值估计分析。

(1)设定上述所有模型的区制转换概率恒定且遵循一阶马尔科夫过程,区制0代表低波动机制,区制1代表高波动机制,采用最大似然估计、Hamilton过滤法和平滑化概率估计上述各种模型参数,运用Hamilton(1989)提出的一种根据前一时刻区制概率估计后一时刻所处区制概率的循环优化程序(波动机制转换概率推导详见Hamilton(1994)的过滤与平滑化算法[4]),估计结果取决于过滤器的参数设定。运行过滤器可以取得所估计参数的对数似然值,过滤器按照参数设定的显著水平逐步循环合理化,直到取得估计参数最大似然值,并据以给出时间序列处于某一个区制下的概率。对样本选取的10只股票型基金分别运用Hamilton过滤与平滑化算法估计区制转移概率和不同区制下的参数,过滤器自动合理化循环次数平均达到30次,最大对数似然值落在区间[100,200]内,不同区制下的参数μi(0),μi(1)和σi(0),σi(1)的估计结果差异较大,且同种区制下参数估计值比较稳定。

图2为基金市场综合指数在2006年2月23日至2007年3月25日期间在0区制下的波动区制转移概率图,显示了基金市场综合指数日收益率的波动呈现出高波动与低波动两种变动区制,高波动和低波动区制下的均值和方差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种区制的稳定概率值分别为0.8412和0.9844,而且高波动区制占据整个观测期区90%以上,这与观测样本期间内股票市场的高波动特征相吻合。本文选取的10只股票型基金的区制转移概率估计结果表明低波动区制与高波动区制之间的转移,从频繁的低波动变为频繁的高波动,部分时段显示了高收益率水平存在低波动而低收益率水平存在高波动的情形。

(2)为了避免模型误设而导致参数估计失实,本文运用Hansen(1992)似然比检验对包含不可识别噪声参数p和q的波动区制模型参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克服了引入噪声参数后传统的似然比检验统计量渐近有偏于传统的经典分布而不能适合于模型的有效性检验的局限性,并运用Wald检验区制参数估计的稳定性。表2为因子区制转移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模型估计的对数似然值和Hansen检验统计量与Wald检验统计量的数值,发现不同波动区制下的均值、方差、贝塔系数和扰动项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不同的因子区制转移模型分析的样本点数,高收益区制下的波动水平明显高于低收益区制下的离散程度,持续处于高波动区制下的概率低于持续处于低波动区制下的概率。随着样本点数增加,模型参数估计的对数似然值呈现单调递增,显示了模型参数估计具有较高稳定性和模型设定的变量特征关系准确性。

(3)将600个观测日分为两个系列:前200个观测日和以后其余观测日。基于前200个观测值估计第二个子系列在不同置信水平1%、2.5%和5%的每日风险价值,且样本每增加30个观测日,模型参数运用Hamilton过滤法与平滑化算法重新估计,但模型参数估计忽略波动区制转移的期间依赖性而用相同的模型参数和日间区制转换概率,如图3。表2因子区制转移模型参数的Hansen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检验统计量都在99%水平下显著,从而佐证了区制转移模型参数设定的稳定性。而市场风险贝塔系数模型也执行相同方案的风险价值估计。模型的风险价值VaRi=βi,mVaRm;其中:VaRm是基金市场指数的风险价值;βi,m是股票型基金i相对于基金市场指数的β系数。运用极大似然方法估计波动区制模型,对所选样本期间10只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数据估计结果表明,所有参数和检验统计量都在99%置信水平上显著。

注:所有估计结果均在99%水平下显著,对庆的P值均<0.0005。

(4)对波动区制模型和贝塔系数模型所估计的风险价值执行例外观测值分析,并对不同模型在200个观测日基础上的风险价值估计在1%、2.5%和5%的水平上观测其例外观测比率是否于理论置信度相符。

单因素波动区制转移模型的风险价值控制曲线比市场贝塔系数模型能够更快速准确地控制收益率的波动区制变化,区制模型估计的风险价值敏感区间平均在30个观测日内,而贝塔模型估计的风险价值敏感区间平均在50个观测日,图4显示了不同市场波动区制伴随着不同的收益率水平,体现了嵌套贝塔模型的区制模型刻画的不同区制转移特征能够更精确地描述风险变动的规律,弥补了贝塔模型缺乏考虑市场区制波动因素而降低了风险波动的捕获能力。

表3数据表明两种模型在1%和2.5%置信水平上均低估了风险水平,在5%置信水平上高估了风险水平,但单因素波动区制转移模型对风险估计的偏误程度较低。通过比较例外观测值在估计风险价值约束条件下置信水平和理论置信水平值的均值绝对误差,可得出区制转移模型风险价值估计值相当精确地接近于理论值,且在不同置信水平下不会持续低估或高估风险水平,而市场贝塔模型刻画的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例外观测值显著偏离理论值,即意味着高估或低估了风险。

通过计算两种模型在预测区间风险价值的均值与标准方差,单因素区制转移模型的均值和标准方差为3.3632、3.7311、4.0431和0.4524、0.3747、0.4246,市场贝塔系数模型的均值和标准方差为3.3518、3.7010、3.9166和0.5404、0.4207、0.4398,这意味着单因素区制转移模型具有更稳定、更准确的风险控制能力。

3 结论

本文应用马尔科夫波动区制转移模型分析股票型基金非正态收益率分布的风险价值估计和预测。采用10只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数据和波动区制转移模型估计不同置信度水平的风险价值,并与市场贝塔系数模型估计结果比较发现,波动区制转移模型对于每一个置信水平和每一种股票型基金的风险价值估计结果相当接近于理论值,并对每一个置信水平没有持续低估或高估风险,表明单因素区制转移模型的风险价值估计精度优于市场风险贝塔系数模型,意味着波动区制转移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股票型基金日收益率的条件非正态分布、波动持续性和相对不频繁事件影响等问题,同时也表明在预测过程中引入条件信息,能够更好地拟合时间序列,刻画波动区制聚簇的持续性特征,借助时间条件预测分布能够提供更精确的波动拟合与预测。本文提出的波动区制转移模型是市场贝塔系数模型的改进和推广,更好地揭示了收益率时间序列非正态分布的向下风险的控制和拟合。

尽管本文在方法研究上获得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提供市场风险的更精确控制手段方面不乏存在许多不足,如从理论的角度阐明不同区制下均值的形成机理、马尔科夫区制个数的设定检验、波动误差项是否存在自回归、拓展单因素区制转移模型至多因素波动区制转移模型,实时地更新模型参数的配套估计值,模型引入波动区制误差项的振动因素和聚簇因素,因此这些不足方面也将成为笔者有待深入研究的攻艰课题。

摘要:运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对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收益率波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短期预测。采用晨星评级净值收益率前10只股票型基金跨期四年共816日交易数据,进行风险价值计量;并将计量结果与市场贝塔系数模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失败比例测试证实了波动状态转移风险控制模型的风险度量与控制能力显著优于市场贝塔系数模型,丰富与提升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的内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投资组合风险波动的控制、拟合和预测的精确性。

投资转移 篇6

我国是一个有着显著二元经济特征的发展中国家, 而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固有的显著制约因素。长期以来三农问题涉及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系统, 关系到许多复杂的规律和原则, 其切入点和立足出发点却始终是在农民。湖南省,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它的农业劳动力比例是相当大的, 占据了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8.9%, 它的人口基数也占据了省人口总量的54.9%。伴随整个国家社会科学技术的不停发展进步, 经济发展更加显著的加快, 湖南省的劳动力资源质量偏低、教育资源的投入也偏低。农村农业的劳动力将出现大量的剩余, 这种状况是不利于本省的经济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是一种阻碍。故对本省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投资是刻不容缓的。

本文主要围绕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这一主题, 分别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不同视角和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

二、理论分析

1. 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是指人力资本中最重要的一种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比较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它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质量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 让它在劳动力的市场上有更高的生产效率。湖南教育基本投资基本情况 (见图1)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的劳动力变迁包括制度、产业、意识层面三个部分的转变。产业层面是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制度层面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路径的根据, 它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框架;意识层面是劳动力的经济层面变革的表现形式, 能够形成新的形成方式, 而且构成了劳动力效率跟进的源泉。总而言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由于在城市能够积累更高的人力资本。转型时期,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 只有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才能让劳动力成功转型。伴随社会结构的更迭, 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相处模式都必须向新的方向转移。实现农村的劳动力转移是达成社会的经济转型的关键方式。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见图2) 。

3. 教育投资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研究。

研究数据表明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显著的影响, Huffman (1980) 对276个被研究的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得出了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论发现教育能够直接的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非农就业的概率, 并且计算出它的弹性是1.2。Zhao (1995) 对于北京市的昌平区几千户农户进行了数据收集和研究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1979—1985年, 农村的劳动力被教育的年限每增加一年, 他们能够进入非农的产业部门的就业概率就会上涨三个百分点。

三、实证分析

1. 变量的选择。

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影响主要基于转移回报率, 转移难度和自身状况。因此可用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农村教育投资增长率,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贡献变化率作为解释变量, 且假设数据是平稳的。

2. 模型的构建。

从2004—2014年《湖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等可以得到 (见表1) 。

回归分析结果 (见表2) 。

所以模型回归方程为:

3. 基本结论与建议。

模型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6134, 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还是比较好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 (m) 随着农村教育投资增长率 (n) , 农村人均收入增长率 (s) 的增大而增大;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t)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制约作用。所以应该加强农村教育投资, 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改善产业结构, 降低第一产业比重, 从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参考文献

[1]Weber.Thetheoryof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M],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29:45-27.

[2]中国统计年鉴 (2004—2014) [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投资转移 篇7

一、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进入21世纪,由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全球共享型生产的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制造业贸易的1/3左右。在美国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比例也不断上升。美国的跨国公司的出口贸易中,在国外的子公司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例从1990年的58%增加到2006年的70%左右。美国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的内部业务至少有一项被外包,而业务外包到海外的比例2006年接近20%。在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中,出口给海外制造业子公司的中间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已经从1990年的不到20%扩大到2006年的35%左右。国际生产能力转移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在国际生产网络组织中,生产能力转移的范围、规模和速度全面提升,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生产能力的转移不再是发达国家个别企业或部分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成为在国际生产体系和网络组织结构中,以大型跨国公司为领导企业,诸多中层企业参与的行为,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企业组织框架。这样就使市场竞争的主体发生了变化,从单个的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国际生产体系或全球生产链之间的竞争。

二是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重点,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传统的国际生产能力转移,以劳动密集型和加工组装业为主体,如纺织服装、制鞋和金属制品等产业以及初级的电子组装、测试活动。现代转移的产业,则以电子信息业、化学制造业、汽车制造等运输制造业、工具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等产业为主。这部分产业在全球贸易份额中已经从1990年的32%增加到2006年的55%左右。同时,国际资本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是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形式上,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国际战略投资与收购形式引人注目并产生较大的争议。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物流、营销、部分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创意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了劳动力充足、土地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者专业化的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也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利用资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在生产能力的转移中,跨国公司利用资本和品牌优势,对转移接受国的民族工业进行股权参与和战略性收购,全球的并购已经进入高潮。2006年,全球宣布的并购已经达到45%的增长,共有172宗价值逾10亿美元的超大型并购交易。亚洲范围的并购将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下阶段的重点,而中国将成为未来3—5年全球并购关注的焦点,主要为食品、零售业、汽车、化工、电子等行业。但是并构收到诸多国家争论与干涉。

四是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接受国分布相对集中,很不平衡,以欧盟、美国和东亚国家为主体,接受份额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目前,接受发达国家生产能力转移的国家主要是与美国、欧盟建立了区域性贸易安排的国家以及以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为主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而那些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联系少、市场不广阔、基础设施较差、政治局势不太稳定、政策透明度不高的国家则极少能够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2000年以来,我国大体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生产能力的10%。而在统计中,以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中国、加拿大、中国香港、德国、意大利和卢森堡等为主的世界上前10个生产能力接受国或地区吸收的份额稳定在65%以上,而前5位的份额则稳定在45%以上。2006年全球FDI流入量达13 060亿美元,美国2006年成为FDI流入最多的国家,达到1 750亿美元。英国仍然是位列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FDI流入国。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里最大的FDI流入国,为695亿美元。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国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它们占了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而其中几乎一半来源于欧盟国家。全球大部分地区都从FDI的增长中获益。

五是国际生产能力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对转移接受国的企业活动限制较多,难以使接受国形成动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多数的跨国公司只希望利用接受国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不愿意培育和发展动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当静态比较优势弱化之时,资本则在接受国发生区际间的转移,如我国的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资本流动。因此,在技术、零配件、市场销售和合作关系上,使得接受国企业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影响了本国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跨国公司以其雄厚资本、先进技术、高效管理、扩张战略等优势,在接受国许多行业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挤压国内内资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垄断市场,控制产业,威胁接受国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如在中国,跨国公司在移动通讯、电脑、网络设备、计算机处理端、电梯、软饮料、感光材料等行业,占据垄断地位,部分行业的内资企业几乎无法生存。

二、在华外商投资的新趋势

到2006年12月,我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近60万家,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从1990年的34.87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6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值超过6 000亿美元。在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财富500强企业中约450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4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制造业增加值占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27%,企业涉外税收(不包括关税和土地费)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从1992年的4.25%上升到2005年的21%,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2 400万人,中国对外依存度(进出口贸易总额/支出法计算的GDP)从1990年的30.4%上升到2006年的63%。在华外商投资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与投资方式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见表1)。

据《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

分析近几年在华外商投资的基本变化,明显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是从“绿地投资”走向“金色投资”。在对中国商业银行大规模投资的驱动下,中国金融服务业流入的FDI由2004年的20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123.01亿美元;而中国制造业使用外资(绿地投资)则稳定在400亿美元以上,金融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引资部门。

二是外商投资经营方式从“合资”走向“独资”。外商独资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59.33%,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比例则从上世纪90年代的80%下降到现在的20%。

三是外商投资的制造业的核心在汽车和电子通讯业,商业服务业增长趋势十分明显。制造业主要集中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通讯、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金属冶炼与加工等行业。其中像世界知名的大众汽车、通用汽车、本田汽车等汽车制造业和三星电子、摩托罗拉、飞利浦电子、诺基亚等电子通讯业公司都云集中国。服务业的投资集中于现代物流、公用设施等。

四是跨国并购成为外商投资市场热点。由于国内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加入WTO五年服务业全面扩大开放以及一些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趋势,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再加上国内并购环境的进一步完善,促使外商投资企业更加希望以并购方式而不是以新建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传统产业领域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提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其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汽车、医药、石油、化学、食品、饮料、烟草、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制造业和电信、金融和能源等服务业,其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尤为突出。

三、在华外商投资的问题与对策

在华外商投资可以弥补中国资本不足,创造就业岗位,扩大贸易规模,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然而,它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形成的垄断以及并购过程中的“斩首行动”,影响到中国的产业和国家经济安全;二是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超国民待遇,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考核指标,恶性竞争,严重损害国家利益。三是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和欧盟等国和地区将中国内地作为其供给美国和欧盟市场的加工基地和出口平台,在制造业整个价值链条中,占据组装的环节,使得中国获利很少;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将利润转移至母公司,逃避中国税收,或者投资企业度过税收减免期限即关闭企业,异地重新置业。四是在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驱动下,部分地区盲目引进外资重污染项目,给发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企业和夕阳产业提供机会,造成局部地区的环境恶化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增长。

在华外商投资和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对其的政策安排和战略选择。其基本策略包括:一是调整政策,实行两税合并,选择利用外资。包括统一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取消对外资的普惠制优惠和超国民待遇。选择利用外资,重点利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以及产业链中研发和设计。二是严格审查外资的并购行为,实行《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保护民族企业,避免外资垄断。加强对外资并购我国的行业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的监督,规范其并购的程序和方式;合理控制关键领域的外商独资项目,对于若干个重要的支柱行业的民族企业发展实施一定的支持政策。三是积极引导FDI进入基础设施行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积极引导以外商投资特许权形式的FDI投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险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等部门。四是强化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降低生产能耗,生产节能型产品,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承担和履行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创新。

参考文献

[1]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2006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白皮书[N].南方周末,2006-11-23.

投资转移 篇8

三大举措驱动跨越

当前, 石化产业正处于世界能源结构发生转折、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石油需求增速放缓、炼油产业竞争加剧的复杂时期, 全球石化行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特点。

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已跨上新的平台、站在新的起点上, 面对矛盾和挑战, 如何破解制约发展的因素、加快石化大国向强国的跨越呢?“去产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这三大举措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是壮士断腕去产能。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制约石化行业发展的毒瘤, 尤其是传统化学品行业成了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如重点产品产能利用率:原油加工65.5%, 尿素企业71.1%, 烧碱行业78%, 聚氯乙烯行业69%;甲醇行业63%, 除草剂草甘膦42%。去产能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指导意见》确定的总体要求, 落实好7项重点任务和3项保障措施, 落实好印发全行业的《石化产业调结构促升级三年实施方案》明确的四大领域、12个行业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使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二是创新驱动。创新驱动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 如果创新搞不上去, 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 我们在全球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因此我们必须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均已发布, 石油化工行业将集中力量在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加大创新力度,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一批高附加值产品、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组建一批公共创新平台。

三是绿色发展。7月初石化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石化行业绿色发展大会, 对石化行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征求了意见, 倡议全行业走“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新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为重要保障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本质安全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并提出了全行业减排和各行业绿色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确立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目标和电石法聚氯乙烯汞污染治理路线图。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石化行业的关键时期, 我们这一代企业家肩负着带领中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的历史使命, 不仅要加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力度, 更要加大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 加快石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加大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步伐, 共同打造石化产业国际竞争的新格局、开创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局面。

为产业转移搭建交流平台

今年以来, 中国化工报社围绕行业中心工作, 围绕企业核心业务, 进一步强化新闻舆论工作在经济工作主战场作战意识, 强化权威人士、企业家等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突出企业家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探索性地推出了企业家沙龙系列活动。同时, 通过报纸、杂志、网站、视频、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多媒体手段强化推广与传播, 扩大沙龙在行业和社会中的影响力。今天我们在渤海新区举办的这次沙龙, 是众多沙龙活动的一部分。

产业转移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8月3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统筹优化产业布局, 全面启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 新建炼化项目全部进入石化基地, 新建化工项目全部进入化工园区。同时, 坚持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相结合, 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 发展专用装备制造和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化工企业搬迁究竟选址何方?产业转移该如何有效开展?哪些产业和区域值得投资?在我们的企业家沙龙上, 可以聆听到专家、园区管理者和企业家的意见。

没有升级的搬迁是失败的

中国城镇化史也是一部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史。对于企业来说, 搬迁一定要伴随着升级, 没有升级的搬迁注定是失败的。企业要开展诊断工作, 提升化工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竞争力为依据, 推进产业优胜劣汰;把握市场机遇, 发展高端产品;扩大对外合作, 促进多元投资。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多个产品 (产业) , 或依据产业类型, 或依据地域, 对企业的业务进行划分, 确定最具竞争力的战略业务或核心产业, 并对核心产业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部分化工园区存在与周边环境敏感点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情况, 甚至有园中村的情况。近些年, 化工园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都很快, 化工园区规划和城市规划都在不断修编过程中, 但是在实施层面冲突较多, 例如规划搬迁的居民点久拖不搬, 规划作为绿化隔离带的区域演变成向园区提供社会服务的违章建筑区, 带来安全隐患。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有关要求和措施。工信部近期正式启动编制京津冀地区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 并提出工作原则、工作重点和实施进度要求。

“十三五”时期, 石化和化工行业的发展战略以优化石化产业结构、提升传统化工、发展化工新材料、推进化工新能源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产业体系高效化、产业布局集约化、节能环保生态化、科技创新集成化将是主要发展路径, 以企业结构体制创新作为主要驱动力, 推动我国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到2020年奠定我国升级为石化化工产业强国的基础。

石化行业全行业都要加大创新力度, 拓展技术和低碳资源合作渠道, 发展绿色产品和高端产品。全球化工产品市场需求正向高端化和特种化方向发展, 发展差异化、高价值的产品和技术, 提升我国石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从以规模化生产初级化工产品向发展高附加值高端化工产品方向转变。具体来说, 就是发展清洁能源、提高低碳原料如天然气、轻烃等的应用比例;发展高端专用树脂、特殊功能的工程塑料、功能膜材料、特种纤维、新型绿色专用化学品、高效肥料和低残留农药等。

科学有序实现转移

化工产业转移的首要问题就是转移到哪里去, 我认为一要按规划实现转移。二要向有环境容量的地方转移。如果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排到全国后10位了, 那么有新排放的项目就应该不批。三要向有发展空间的地方转移。有空间的地方才能建起新区, 不能完全依靠拆迁来建设。四是要向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转移。化工企业的产业链以及安全问题很重要, 在产业转移中应该对此加以考虑。

渤海新区所辖一市四区, 即黄骅市、临港开发区、港城区、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 面积2400平方千米。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中心地带的沧州渤海新区, 既面临河北沿海率先发展的难得机遇, 更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一带一路”开放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千载良机, 港口、区位、交通、空间、产业、政策等六大优势加速转化, 迎来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期”。

譬如港口优势, 下辖的黄骅港是环渤海港口群中最具成长性的深水亿吨综合大港, 现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33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跃居中国第一能源大港。北京、湖北、吉林等地的企业都在考虑向这边转移。区位优势, 渤海新区距北京只有220千米, 与天津“零距离”, 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是河北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空间优势, 我们的土地不是农用土地, 不用转指标, 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产业优势, 初步形成了以炼油为龙头, 以大型合成材料、盐化工、精细化工、炼化一体化为主导, 以中海油等央企和地方炼油企业为主体, 上下游互动循环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十三五”期间, 渤海新区将重点打造以炼油、乙烯、芳烃为龙头, 以精细化工为重点, 以煤化、盐化相协同的“三化合一”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

向有容量有潜力园区转移

目前我们在河北衡水有一个下属企业, 这是一家有待入园, 同时又要进行产业升级的企业。在充分了解渤海新区后, 我们的工作小组正在协调相关的入园手续, 进展顺利。另外, 我们还要协调跨市区的能源指标。现在对渤海新区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我们的信心也更强, 将加快入园工作。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兼副总经理李泽之

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提供航天煤气化气体、专利专有设备、工程设备、总承包等。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 我们现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供应工业气体。我们在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非常关注行业投资发展情况。根据了解的情况, 未来我们在继续提供1000吨级和2000吨级气化炉的基础上, 还将发展2500吨级的气化炉, 着力实现气化炉大型化, 把煤化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参加这样的沙龙, 受益匪浅。渤海新区在产业转移上有很大的优势, 我们对这里有信心, 而且之前也做过了调研, 今天通过交流, 更加增强了我们在渤海新区投资的信心。

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新安

利民股份是一家农用杀菌剂制造企业, 位列中国农药企业50强。此次沙龙活动的专家发言, 高屋建瓴、客观详实, 从战略的高度让我们了解到化工行业整体发展的态势及政策导向。利民股份发展至今, 也有一些新的思考与转型发展需求。参加今天会议后感觉渤海新区地域、环境等特征非常适合化工行业发展, 我们期望有机会能在此地合作发展。

河北诚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贾邦泽

我们的子公司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 目前就在渤海新区内。我们企业今年总体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 目前固定资产是90亿元左右, 净资产是70亿元。老话说宝地养人, 其实宝地更养企业, 临港公司在渤海新区逐步发展壮大, 实现了从基础化工到农药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增大在临港园区的投入。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经济运行处处长范敏

渤海新区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要加大宣传的力度, 在全行业进行宣传。另外, 在产业园区的发展过程当中,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政策层面的问题, 此方面我们联合会可以做很多的工作, 希望和园区能有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市场部主任韩振飞

我们是为园区企业提供工程设计和建设服务的工程公司。这次参加沙龙有两点体会:一是园区的基础条件对吸引企业的影响非常大, 现在企业对园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外, 还考虑包括环境容量、原材料供应和产业链耦合等的园区综合能力。全国部分园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渤海新区在土地、资源、交通、环境、发展空间和成熟度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建议重点引入支柱型石化产业, 加速推进发展。二是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角度来说, 无论是产业的升级还是产业链的延伸, 我们的工业4.0和两化融合步伐都要加快。石化企业的智能化建设、改造和升级是大势所趋, 希望引起行业、企业的关注和重视。宁波工程公司作为综合甲级资质的工程公司, 已经在工程设计的数字化交付方面进行了探索, 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可与企业和园区进一步探讨。

巨化集团公司战略规划部规划管理王志强

巨化是成立于1958年的老企业, 我们的核心产品是氟化物, 其他还包括基础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和精细化工等。“十二五”期间, 巨化淘汰了27套老装置。“十三五”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向四新产业转移: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和新用途。临港园区和巨化有很多合作机遇。

沧州大化有限公司聚海分公司党委书记韩化成

我们是最早进入化工园区的企业之一, 目前我们处在一个去产能、抓创新、上下游产品连接、产业延伸的环境下, 今天的沙龙对我们很有启发性。二是渤海新区对我们企业的发展、对园区所有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园区各级部门服务意识非常强。我们集团公司2015年处在一个最艰难的阶段, 集团公司采取了非常多的措施, 到今年6月才实现了盈利。

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峰

我们是一家煤化工公司, 沧州旭阳化工是旭阳的第四个生产基地, 选择临港化工园区也是经过六七年的深思熟虑。我认为这个园区非常适合搞化工产业, 整个河北省搞重化工工业最合适的就是这里和唐山, 而渤海新区的机会可能更好一些。旭阳自己也做了一个5年规划, 希望利用5年的时间形成一个除了焦化之外的第二个支柱行业。今天的沙龙, 对旭阳下一步怎么走以及第二个支柱行业做什么有非常大的启发。

河北鑫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清江

河北鑫海集团是一个炼油企业, 也是渤海新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 今年能够实现利税3亿~4亿元。渤海新区这地方可以说是人好、地旺、发展前景广, 非常适合化工企业在这里发展。

唐山三友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项目主管鲍雷雷

唐山三友集团是全国制造业500强, 国内纯碱、化纤行业排头兵, 在行业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

【投资转移】推荐阅读:

转移障碍05-12

腹膜转移06-11

加快转移06-13

转移问题06-13

双转移06-20

转移动因06-20

烷基转移06-25

模式转移07-02

数据转移07-13

经营转移07-25

上一篇:心造下一篇:交通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