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转移

2024-05-27

金融资产转移(精选9篇)

金融资产转移 篇1

金融资产 (含单项或一组类似金融资产) 转移, 是指企业 (转出方) 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 (转入方) 。金融资产转移包括下列两种情形:一是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 比如将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二是将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 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 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比如, 甲银行将其信贷资产转移给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 之后由特定目的信托受托机构以受让的信贷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 出售给相关投资者;投资者为取得该证券所支付的价款, 又通过资金交割最后交付给甲银行。至此, 完成了资产证券化资金的第一次循环。此后, 投资者的回报将以信贷资产形成的现金流入支付, 而这些现金流入通常是由甲银行代为收取的。甲银行作为服务商将得到一定的手续费或佣金。由此, 完成了资产证券化资金的第二次循环。

一、金融资产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的区分

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的核心是判断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其中, 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鉴于金融资产转移交易的复杂性, 企业在分析判断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前, 应着重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资产转移的转出方能否对转入方实施控制。如果能够实施控制, 则表明转入方是转出方的子公司, 从而应纳入转出方的合并财务报表。从合并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 这种情况下的金融资产转移属于内部交易, 不存在终止确认问题。因此, 在判断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 应首先判断转入方是否是转出方的子公司。二是金融资产是整体转移还是部分转移。如为整体转移, 则应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条件运用于整项金融资产;如为部分转移, 则只需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条件运用于发生转移的部分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部分转移包括下列三种情形: (1) 将金融资产所产生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转移, 如企业将一组类似贷款的应收利息转移等。 (2) 将金融资产所产生全部现金流量的一定比例转移, 如企业将一组类似贷款的本金和应收利息合计的一定比例转移等。 (3) 将金融资产所产生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的一定比例转移, 如企业将一组类似贷款的应收利息的一定比例转移等。

二、金融资产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情形

1. 金融资产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判断。

企业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终止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此外, 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的, 也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 金融资产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的计量。

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 相关金融资产转移损益应按如下公式计算: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损益=因转移收到的对价+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 (如为累计损失, 应为减项) -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 应当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 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 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与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中对应终止确认部分的金额之和, 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差额, 确认为金融资产转移损益。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中对应终止确认部分的金额, 应当按照金融资产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的相对公允价值, 对该累计额进行分摊后确定。

例1:20×4年3月15日, 甲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乙公司, 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300 000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为51 000元, 款项尚未收到。双方约定, 乙公司应于20×4年10月31日付款。20×4年6月4日, 经与中国银行协商后约定:甲公司将应收乙公司的货款出售给中国银行, 价款为263 250元。在应收乙公司货款到期无法收回时, 中国银行不能向甲公司追偿。甲公司根据以往经验, 预计该批商品将发生的销售退回金额为23 400元, 其中, 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 400元, 成本为13 000元, 实际发生的销售退回由甲公司承担。20×4年8月3日, 甲公司收到乙公司退回的商品, 价税合计为23 4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4年6月4日出售应收债权:借:银行存款263 250元, 营业外支出64 350元, 其他应收款23 400元;贷:应收账款351 000元。 (2) 20×4年8月3日收到退回的商品:借:主营业务收入20 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 400元;贷:其他应收款23 400元。借:库存商品13 000元;贷:主营业务成本13 000元。

三、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情形

1. 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判断。

金融资产转移后, 企业 (转出方) 仍保留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不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 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的计量。

企业仍保留与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应当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 并将收到的对价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该金融资产与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不得相互抵销。在随后的会计期间, 企业应当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产生的收入和该金融负债产生的费用。所转移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 确认的相关负债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例2:甲企业销售一批商品给乙企业,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商品价款为200 000元, 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4 000元, 货已发出。当日收到乙企业签发的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一张, 该票据的期限为3个月。相关销售商品收入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 销售实现时:借:应收票据234 000元;贷:主营业务收入200 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34 000元。 (2) 3个月后, 应收票据到期, 甲企业收回款项234 000元, 存入银行:借:银行存款234 000元;贷:应收票据234 000元。 (3) 如果甲企业在该票据到期前向银行贴现, 且银行拥有追索权, 则表明甲企业的应收票据贴现不符合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 应将贴现所得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 (短期借款) 。假定甲企业应收票据贴现产生现金净流量为231 660元, 则借:银行存款231 660元, 短期借款———利息调整2 340元;贷:短期借款———成本234 000元。

四、继续涉入的情形

1. 继续涉入的判断。

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的, 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 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 (2) 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有关金融资产, 并相应确认有关负债。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 是指该金融资产价值变动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企业在判断是否已放弃对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控制时, 应当注重转入方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转入方能够单独将转入的金融资产整体出售给与其不存在关联方关系的第三方, 且没有额外条件对此项出售加以限制的, 说明转入方有出售该金融资产的实际能力, 同时表明企业 (转出方) 已放弃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 从而应终止确认所转移的金融资产。

2. 继续涉入的计量。

企业既没有转移也没有保留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 且未放弃对该金融资产控制的, 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 在充分反映保留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的基础上, 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提供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 应当在转移日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 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 同时按照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财务担保金额, 是指企业所收到的对价中, 将被要求偿还的最高金额。

在随后的会计期间, 财务担保合同的初始确认金额应当在该财务担保合同期间内按照时间比例摊销, 确认为各期收入。因担保形成的资产的账面价值, 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企业应当对因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形成的有关资产确认相关收入, 对继续涉入形成的有关负债确认相关费用。继续涉入所形成的相关资产和负债不应当相互抵销。

金融资产转移 篇2

商业秘密

XXXXXXXXXX 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

合同

XXXXXX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XXXXXX公司

签约地点:北京 签约时间:201 年 月 合同编号:

甲 方:(物业方)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 系 人: 电 话:

乙 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1号 邮 政 编 码:100010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张志勇 联 系 人: 电 话:

丙 方:(合作方)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 系 人: 电 话:

1— — 合同编号:

为全力提升 [ ](以下称小区)的物业价值,满足本小区用户的电信业务需求,乙方拟为本小区提供优质、全面的电信服务,供业主多样选择;丙方依据乙丙双方的资源合作协议将本小区内自有的相应驻地网资产转移给乙方,用于乙方电信业务开展;甲方作为本小区的[物业管理者],确认丙方拥有相关驻地网资产的产权并同意乙丙之间的资产转让,甲乙丙三方就相关事宜,本着友好合作、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原则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合作内容

1.1合同各方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条件,在本小区进行综合电信项目合作(以下称项目),由丙方将自有产权的驻地网资产转移给乙方,并由乙方提供电信综合服务。

1.2本项目中丙方自有产权的固定资产包括:: 1.2.1小区地址:[ ]

1.2.2资产内容:经甲方、丙方确认的本小区丙方独有产权驻地网资源;

1.2.3经甲乙丙三方确认的资产清单和图纸作为本协议附件; 1.2.4根据乙、丙双方的驻地网资源合作协议,丙方于[ ]年[ ]月前将自有的驻地网资产转移给乙方。

1.3乙方提供的综合电信服务包括:(1)语音业务;(2)宽带业务;

1.4 本项目中甲方负责提供的主要内容:

2— — 合同编号:

1.4.1 小区地址:[ ] 1.4.2 甲方向乙方[无偿/有偿]提供位于[ ]的房屋作为电信机房,用于放置、运营乙方电信设备。

第二条 各方提供的合作条件

2.1甲方部分:

(1)甲方向乙方无偿提供位于[ ]的房屋作为电信机房,用于放置乙方电信设备,机房裸房([ ]平方米,[ ]层),四白落地,地面承重平均[ ]公斤/平方米,层高不低于[ ]米。机房内无上下水、暖气、燃气、消防等管道,甲方同意乙方使用前述作为机房的期限与本合同有效期相同;(此条适用于无偿使用机房,有偿使用机房适用下条)

(1)甲方向乙方有偿提供位于[ ]的房屋作为电信机房,放置乙方电信设备,机房裸房([ ]平方米,[ ]层),四白落地,地面承重平均[ ]公斤/平方米,层高不低于[ ]米,面积平方米。机房内无上下水、暖气、燃气、消防等管道,机房租赁协议另行签订,甲方应提供相应的机房产权证明文件;

(2)甲方无偿将满足乙方项目建设及运营需要的电力(保证两路一类市电输入)、地线(接地电阻应符合国家标准)接到机房内乙方指定位置;

(3)甲方无偿提供烟感、温感报警等安防条件、电信设备(包括传输、交换、宽带接入等)放置的条件、空调室外机安装位置;

(4)甲方无偿提供与工程施工相关的装修、电气、结构、平面、管道等图纸,以便乙方确定各种线缆引入、引出及装修方案;无偿提供红线内管道供乙方使用;

(5)涉及乙方后续可能进行的入户、综合布线等其它通信配套设施的建设等部分,甲方应根据原甲方与丙方达成的协议标准及提供电信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的施工条件。

3— — 合同编号:

2.2丙方在本小区所自有产权的全部电信系统、设备、设施、资源等驻地网资产,转移为乙方所有。

2.3甲方在工程中投资、建设的电信系统、设备、设施、资源的产权归甲方所有,由甲方负责维护;乙方可委托丙方对已完成本小区驻地网资产转移的网络资源进行维护,相应的维护协议另行签订。

第三条 各方责任

3.1除本合同其他约定外,甲丙方还应负责:

3.1.1合同期内,甲方保证乙方为提供电信服务无偿使用本小区的设施、设备,包括[管道、管井、管孔、通道、线架、线槽、综合布线(如有)]等(以下称设施、设备),该设施、设备是建筑物的配套组成部分。

3.1.2在乙方进行电信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期间,甲方应予以配合,负责协调相应关系,为乙方人员进入本小区进行施工提供方便。

3.1.3甲丙方将优先向本小区内的用户推荐乙方的电信服务。如果甲丙方或本小区内的用户提出新的电信服务要求,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优先选择由乙方承接。甲乙双方将就此另行签订相关合同。

3.1.4为保障乙方在本小区内电信设施、设备的安全,甲方负责乙方电信接入节点周围的安全保卫和机房维修工作,并向乙方提供验收和维护、升级方面的便利条件。

3.1.5为保障电信服务质量,甲方承诺不在机房内加装、更换任何电信设备、线材及卡接件,不在机房的相邻房间(包括上层和下层)建设蓄水池、安装其他负荷较大的电源、无线发射设备及有可能危害电信设备安全的设备。因甲方提供的机房未能遵守上述承诺或未能达到本合同2.1条约定的,所造成的损失由甲方承担。

4— — 合同编号:

3.1.6甲方使用乙方的设施、设备前必须征得乙方书面同意。如在乙方设备上增添附加电信设备应征得乙方书面同意,经乙方对该增添设备测试并书面认可后,方可连接使用。甲乙双方将为此另行签订相关协议。

3.1.7甲丙方指派相关人员配合乙方的项目小组,负责协调处理电信设施建设项目中的规划、施工、调测等问题,以及配合乙方相关营销、宣传、服务中的工作开展。

3.1.8 由于乙方的通讯设备系为公共利益或公共群体服务的,故无论本合同发生任何争议或纠纷,在争议或纠纷未最终解决之前,甲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止或中断乙方为公共群体继续提供电信综合服务,否则视为甲方违约,甲方应承担因此给乙方及用户造成的损失,并按国家法律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3.1.9 甲方同意在该项目本小区中,免费为乙方提供现场营销的场地以及其它营销宣传所需要的条件。

3.2 除本合同其他约定外,乙方还应负责:

3.2.1乙方提供的电信服务质量应符合工信部颁布的相关行业标准。3.2.2乙方使用本合同约定以外的甲方投资建设、购置的设施、设备前必须征得甲方书面同意。

3.2.3乙方按照本合同约定向本小区提供综合电信服务。

第四条 通信和服务质量

4.1 三方承诺根据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相关规定履行本协议,维护三方权益。

4.2乙方严格按照工信部颁布的《电信服务规范》,为甲方及本小区提供所需的电信服务。

4.3合同各方同意建立协商制度,加强日常情况沟通,及时处理影响通信质量的问题。

5— — 合同编号:

4.4若协议执行期间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则按照新的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执行。

第五条 费用结算及支付方式

5.1电信业务费用:

5.1.1费用标准:乙方在本小区内按照经国家审批的、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的资费价格向用户收费。

5.2电费:

5.2.1在本小区模块局(或电信支局)运行期间,乙方在机房内安装独立电表,并按实际用量和国家标准结算电费。

第六条 保密条款

6.1任何一方对本合同负有保密义务,未经他方事先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将本合同的内容公开或向第三方透露。

6.2任何一方对于在合作过程中了解或接触到的另外两方商业秘密及其他机密资料和信息(以下简称“保密信息”)均应保守秘密;非经另外两方书面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向媒介公开或向第三方透露、给予或转让该项保密信息。泄密的一方将对另外两方因此而受的损失承担全部责任。

6.3 本协议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提供方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提供方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技术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技术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数据库、技术报告、技术文档等;

经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模式、财务资料、管理诀窍、客户名单、产销计划、货源情况、机密函电等。

6— — 合同编号:

第七条 违约责任

7.1甲乙丙任何一方未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本合同约定的,均被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承担因违约给他方造成的一切损失。守约方有权采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何救济措施:

(1)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义务;(2)要求违约方采取及时、合理的补救措施;

(3)要求违约方对其违约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7.2在本合同期内,因甲丙方未按照本合同的约定提供机房和/或其他条件等,造成乙方不能按时开通电信综合业务或不能提供符合标准的电信服务,乙方不承担责任。

7.3 因乙方原因未能按时开通电信服务,乙方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7.4无论本合同其他条款是否有相反约定,一方对另外两方因本合同项下行为而导致的收益或利润损失、未实现预期的节约、商业信誉损失以及其他任何间接的或后果性的损失不承担责任。

第八条 免责条款

8.1本合同所称免责事项,是指本合同签订后发生的由于地震、台风、水灾、战争、国家法律、法规(禁止性)、政策的规定以及其他合同各方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或不能避免且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8.2任何一方因免责事项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在免责事项发生后3日内通知其他两方,并应当在免责事项发生后15日内,提供相关部门出具的免责条款证明。免责条款影响消除后的合理时间内,合同各方应当继续履行合同,合同未受免责条款影响的部分继续履行。

7— — 合同编号:

8.3 任何一方迟延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后发生免责事项的,不能免除迟延履行方的相关责任。

第九条 合同的转让、变更与终止

9.1甲方若将其在本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向第三方转让的,应事先取得乙方的书面同意,且甲方应当保证其受让方接受本合同全部条款并具备相应资质,该受让方享有甲方在本合同中的权利,承担甲方在本合同中的义务。如果受让方不接受本合同的全部条款,甲方应当赔偿乙方的全部损失。

9.2本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国家政策、法规调整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该合同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各方将根据有关政策、法规,修改、调整本合同之内容。

9.3本合同届满或终止后,除丙方向乙方转让的资产归乙方所有外,合同各方投资形成的相关资产归投资方所有。合同各方可另行约定投资资产的利用。

9.4 合同期内,出现以下情形的,导致乙方无法向本小区内用户继续提供综合电信业务,甲方须向乙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为乙方投资总额(包括但不限于乙方从丙方购置资源的费用及乙方自行投资的费用)的50%,并赔偿因此给乙方造成的所有损失,包括但不限于重新投资建设机房的费用、乙方的投资损失、乙方给予用户的赔偿损失等。

(1)甲方提前终止合同,或者甲方退出本小区且甲方的继任者不同意继续履行本合同;

(2)因甲方原因导致甲方或本小区内用户未能使用或终止使用乙方提供的综合电信业务。

第十条 争议解决

8— — 合同编号:

10.1对所有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将通过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双方不能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争议,则任何一方均可采取下述第[ 2 ]种争议解决方式:

(1)将该争议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在北京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语言为中文。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仲裁费用由败诉方承担;

(2)向乙方住所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

10.2当产生任何争议及任何争议正在诉讼或仲裁时,除争议事项外,双方将继续执行本合同未涉及诉讼或仲裁的其它部分。

第十一条 合同生效及其他约定事项

11.1本合同自各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之日起生效。

11.2本合同有效期[ 15 ]年。除非任何一方在合作期届满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另外两方不再续展本合同,本合同期满后将自动续展,续展的期限为[ 5 ]年。续展次数不限。除非合同各方另有约定,本合同内容对于续展期仍有约束力。

11.3各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信部、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的有关规定,不得从事非法经营活动。

11.4乙方向甲方及本小区内的用户提供的综合电信服务所涉及的语音、数据、专线等业务,以其具体合同为准。

11.5如果本合同的任何条款在任何时候变成不合法、无效或不可强制执行而不从根本上影响本合同的效力时,本合同的其它条款不受影响。

11.6本合同各条标题仅为提示之用,应以条文内容确定各方的权利义务。

9— — 合同编号:

11.7未得到权利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一方均不得以广告或在公共场合使用或摹仿其他方的商业名称、商标、图案、服务标志、符号、代码、型号或缩写,任何一方均不得声称对对方的商业名称、商标、图案、服务标志、符号、代码、型号或缩写拥有所有权、使用权。

11.8本合同的任何内容不应被视为或解释为各方之间具有合资关系。11.9甲乙丙三方因执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的通知都必须按照本合同中的地址,以书面形式或各方确认的传真或类似的通讯方式或者特快专递进行。如使用传真或类似的通讯方式,通知日期即为通讯发出日期,如使用特快专递,通知日期即为邮件寄出日期并以邮戳为准。

通知地址 甲方:

地 址:

联系人:

电 话:

传 真:

邮 编: 乙方: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1号

联系人:

电 话:

传 真:

邮 编: 丙方:

— 10— 合同编号:

地 址:

联系人:

电 话:

传 真:

邮 编:

11.10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丙三方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签署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1.11本合同的附件是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1.12本合同及其附件未约定的事宜,均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

11.13 本合同一经各方法定代表或授权代表签字并盖章后立即生效。协议一式 份,甲、丙方各执 份,乙方执二份,均具同等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分公司(盖章)

— 11— 合同编号: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签约日期:

— 12—

合同编号:

附件 资产清单和图纸

— 13— 合同编号:

商业秘密

XXXXXX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合同 的补充协议

XXXXXX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签约地点:北京

签约时间:201 年 月 日

— 14— 合同编号:

合作方:

甲 方: 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 系 人: 电 话:

乙 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1号 邮 政 编 码:100010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张志勇 联 系 人: 电 话:

— 15— 合同编号:

鉴于甲、乙双方和[合作方公司名称]于201 年 月 日签订且正在履行的《XXXXXXXX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合同》(合同编号:,以下简称“《原合同》”)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在《原合同》的基础上,甲乙双方就原合同的合作及进一步的合作事宜经友好协商签订本协议: 第一条 各方责任及义务

1.1除原合同其他约定外,甲方还应负责:

1.1.1甲方将优先向[ ](以下称小区)内的用户推荐乙方的电信服务。如果甲方或本小区内的用户提出新的电信服务要求,在同等条件下,甲方应优先选择由乙方承接。合同各方将就此另行签订相关合同。

1.1.2甲方向本小区内的用户提供电信业务咨询、技术咨询等服务,配合乙方给客户提供完整的通信解决方案。

1.1.3 甲方同意在本小区中,免费为乙方提供现场营销的场地以及其它营销宣传所需要的条件,并配合乙方开展业务营销工作。

1.1.4甲方配和乙方做好用户的业务开通工作,并做好用户的后期服务和跟踪工作。

1.1.5甲方发现用户的商机或其他通信需求情况,及时的通知乙方,配合乙方做好用户的营销和服务工作。1.2 除原合同其他约定外,乙方还应负责:

1.2.1乙方负责做好本小区内的用户的电信业务营销工作,及时给用户提供业务咨询、技术咨询等服务

1.2.2乙方负责提供通知甲方有关电信资费政策和相关业务管理办法等情况。

1.2.3乙方提供的电信服务质量应符合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相关行业标准。

— 16— 合同编号:

第二条 服务费及服务费的支付条款

2.1甲方作为本小区的[物业管理者],在完全履行《原合同》规定的义务和本合同的义务时(包括:1.甲方提供该项目建设的配套设施;2.乙方为客户提供后期服务时,甲方给予乙方设施、设备及人员的相关配合;3.甲方协助乙方在接入范围内拓展客户;4.其他乙方开展业务时需甲方配合事项。),可享受以下业务分成:

(1)宽带业务: 对乙方在本小区内发展的所有宽带用户,按照宽带业务实际收入的[ ]%作为甲方的业务分成费用。2.2支付方式: 上述费用,甲方应先向乙方提供符合乙方要求及国家规定的正式代理费或服务费发票,乙方按每[半年度]进行支付。

第三条 其他

3.1本协议是对《原合同》的有效补充,与《原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原合同》与本协议有冲突时,以本协议为准。本协议未尽事宜,适用《原合同》的规定。

3.2本协议中的有关词语含义与《原合同》中赋予他们的定义相同。3.3甲、乙双方达成的支付服务费的协议以甲方完全履行《原合同》及本《补充协议》约定的义务为前提,若因甲方准备撤离或新物业管理者已进驻本小区,导致甲方不能继续履行《原合同》及本《补充协议》规定的全部义务时,甲方应提前[ 30 ]日书面通知乙方,乙方有权终止给予甲方的相关业务分成、优惠政策及服务费用。甲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处理甲方与新入驻物业管理者交接期间,乙方与新入驻物业管理者的合作事项。3.4合同期内,出现以下情形的,导致乙方无法向本小区内用户继续提供综合电信业务,甲方除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外,须返还乙方已支付给甲方的— 17— 合同编号:

相关费用(如有),并且乙方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合同。

(1)甲方提前终止原合同及本协议;

(2)因甲方原因导致甲方或本小区内用户未能使用或终止使用乙方或丙方专门为本小区投资建设并提供的综合电信业务。

3.5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1年,不自动续展。协议双方需在协议期满前一个月重新签订本协议。

3.6本补充协议一式 份,甲方执 份,乙方执 份。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签约日期:

— 18— 合同编号:

[附件:适用于甲方主体变更的情况(此协议实际包含主体变更和分成两个内容);客户经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并单独签订]

商业秘密

XXXXXX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合同 的补充协议

XXXXXX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签约地点:北京

签约时间:201 年 月 日

— 19— 合同编号:

合作双方:

甲 方: 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 系 人: 电 话:

乙 方: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1号 邮 政 编 码:100010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张志勇 联 系 人: 电 话:

丙 方:

— 20— 合同编号:

地 址: 邮 政 编 码: 电 话: 传 真: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联 系 人: 电 话:

鉴于甲方即将撤离【】小区,丙方已进驻并行使物业管理权,经甲、乙、丙三方协商一致,就甲、乙双方和[ 公司]于201 年 月 日签订且正在履行的《XXXXXXXX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合同》(合同编号:,以下简称“《原合同》”)以及甲、乙双方签订的《XXXXXXXX小区电信网络资产转移三方合同的补充协议》(合同编号:,与上述合同统称“《原合同》”)下的甲、乙方权利、义务、责任确认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三方共同确认:《原合同》项下的工作内容、范围、技术要求、质量、支付方式等合同要素不发生任何变化,自本协议签订生效之日起,只有甲方在《原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责任由丙方承接,即丙方取代甲方成为《原合同》的主体并承接甲方的权利和义务。乙方在《原合同》项下的权利、义务、责任不发生任何变化。

第一条 服务费及服务费的支付条款

1.1丙方作为[ ]新进驻的物业管理者,在完全履行《原合同》及本合同规定的全部义务时(包括:1.丙方提供该项目建设的配套设施;2.乙方

— 21— 合同编号:

为客户提供后期服务时,丙方给予乙方设施、设备及人员的相关配合;3.丙方协助乙方在接入范围内拓展客户;4.其他乙方开展业务时需丙方配合事项。),可[继续]享受以下业务分成:

(1)宽带业务: 对乙方在本小区内发展的所有宽带用户,按照宽带业务实际收入的[ ]%作为甲方的业务分成费用 1.2支付方式:

上述费用,甲方应先向乙方提供符合乙方要求及国家规定的正式代理费或服务费发票,乙方按每[半年度]进行支付。

第二条 其他

2.1本协议中的有关词语含义与《原合同》中赋予他们的定义相同。2.2本协议是对《原合同》的有效补充,与《原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当《原合同》与本协议有冲突时,以本协议为准。本协议未尽事宜,适用《原合同》的规定。

2.3丙乙双方达成的支付服务费的协议以丙方完全履行《原合同》及本《补充协议》约定的义务为前提,若因丙方准备撤离或新物业管理者已进驻本小区,导致丙方不能履行《原合同》及本《补充协议》规定的全部义务,丙方应提前[ 30 ]日通知乙方,乙方有权终止给予丙方的相关业务分成、优惠政策及服务费用。丙方有义务协助乙方处理丙方与未来新入住物业管理者交接期间,乙方与未来新入住物业管理者的合作事项。处理方式可参照本协议的达成方式。

2.4合同期内,出现以下情形的,导致乙方无法向本小区内用户继续提供综合电信业务,丙方除向乙方支付违约金外,须返还乙方已支付给丙方的相关费用(如有),并且乙方有权利单方面终止合同。

— 22— 合同编号:

(1)丙方提前终止《原合同》及本《补充协议》;

(2)因丙方原因导致 本小区内用户未能使用或终止使用乙方专门为本小区投资建设并提供的综合电信业务。

3.5本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有效期1年,不自动续展。协议双方需在协议期满前一个月重新签订本协议

3.6本协议一式 份,甲方执 份,乙方执 份,丙方执 份。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

签约日期:

乙方:(盖章)

金融资产转移新旧准则变化分析 篇3

总结相关材料, 豪不夸张地说,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是一个新交易时代下的会计新天地的缩影。它将引领中国金融业会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新旧准则对比变化如下:

一、填补了国内空白, 规范了相关核算

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缺乏对金融资产转移相应的会计规范指引, 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如何确认, 如何就相应的权力和义务纳入报表的会计处理问题困扰着企业, 这使得企业无法就资产转移涉及的风险有明确地认识, 更不能全方位控制可能产生的风险。《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主要就金融资产 (含单项或一组类似金融资产) 转移的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出台为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提供了依据, 也为金融资产衍生创新产品的定价提供了支持, 必将推动我国金融机构业务改革, 防范企业金融风险, 实现我国会计准则在金融会计领域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

二、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 更加注重交易实质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买断式回购卖出债券业务的处理更加注重转移交易的实质, 在附回购协议的债券出售中, 对于回购债券与售出债券相同、回购价格固定或在售价加上合理回报的买断式回购, 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相关规定, 不应视为终止确认 (卖出) , 因为买断式回购的正回购方仍然保留着与债券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 在约定的时间内要履行合同购回已卖出的债券, 债券所有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移。因此, 这使买断式回购业务有章可循。

三、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做出了较完善的规定

资产证券化是二十世纪金融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金融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以来, 迅速向全球扩展。由此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是当今国际资本市场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资产证券化不仅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也给会计提出了问题。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3月宣布, 经国务院批准,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资产证券化需要会计处理相应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规定, 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对金融资产的转让加以确认。金融合成分析法的核心在于控制权决定资产的归属, 而且承认金融资产和负债能分割成不同的组成部分。根据金融合成分析法, 对一项资产转让交易是否进行销售的会计处理, 取决于转让者是否放弃了对该资产的控制权, 而是取决于交易的形式。一项转让者失去控制权的金融资产转让 (全部或部分) 应确认为销售。此次《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资产证券化的确认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更能体现会计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种方法是在传统会计模式上的一大进步。因为对一项业务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不能只看交易的形式, 而更应该注重业务交易的实质。

四、形式更为独立和合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的实质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例如:1、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定义;2、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标准, 都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 注重金融资产控制权的归属, 即注重金融资产转移的实质;3、金融资产转移的计量, 主要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的相关内容也是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单独的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都包含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条款中。我国本着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则, 借鉴IAS39中有关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 又结合中国国情, 单独制定了金融资产转移准则, 充分体现了我国对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规范化的重视。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某些条款比IAS39更详细具体。比如企业因卖出一项看跌期权或持有一项看涨期权, 使所转移金融资产不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应当在转移日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负债或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 并且分不同情况以不同的标准计量这些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这些条款是在符合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精神的前提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应用, 是我国的相关业务处理更加规范化。

摘要:金融资产转移及其涉及的终止确认是会计实务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对新旧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核算、转移交易的实质和资产证券化会计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对更好的理解新准则有所帮助。

金融资产转移 篇4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确认

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包括下列各项:

1、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2、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等;

3、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4、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5、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继续交易;

6、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现金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7、发行方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尝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8、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初探 篇5

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企业将金融资产让与或交付给该金融资产发行方以外的另一方。金融资产转移包括: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转移给另一方,如将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现;将金融资产转移给另一方,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权利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最终收款方的义务,同时还应满足以下条件:

(一)从该金融资产收到对等的现金流量时,才有义务将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企业发生短期垫付款,但有权全额收回该垫付款并按照市场利率计收利息。

(二)根据合同约定,不能出售该金融资产或作为担保物,但可以将其作为对最终收款方支付现金流量的保证。

(三)有义务将收取的现金流量及时支付给最终收款方。企业无权将该现金流量进行再投资,但按照合同约定在相邻两次支付间隔期间内将所收到的现金流量进行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投资的除外。企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再投资的,应当将投资收益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给最终收款方。

二、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

金融资产的转移包括金融资产整体转移和金融资产的部分转移。金融资产转移涉及的会计处理核心是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终止确认条件。其中,终止确认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企业的账户和资产负债表内予以转销。企业在分析判断金融资产转移是否符合金融资产终止条件前,着重关注两方面:金融资产转移的转出方能否对转入方实施控制。如果能够实施控制,则表明转入方是转出方的子公司,从而应纳入转出方的合并财务报表,这种情况下的金融资产转移属于内部交易,不存在终止确认问题;金融资产是整体转移还是部分转移。如为整体转移,则应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的判断条件运用于整项金融资产,如为部分转移,则只需将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判断条件运用于发生转移的部分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部分转移包括下列三种情形:将金融资产所产生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转移;将金融资产所产生全部现金流量的一定比例转移;将金融资产所产生现金流量中特定、可辨认部分的一定比例转移。

(一)符合终止确认条件的判断

企业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终止的,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此外,企业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几乎所有的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转入方的,也应当终止确认该金融资产。下列情形表明已将金融资产所有权上集合所有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了转入方,应当终止确认相关金融资产:

1.企业以不附追索权方式出售金融资产;

2.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协议,在约定期限结束时按当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回购;

3.企业将金融资产出售,同时与买入方签订看跌期权合约(即买入方有权将该金融资产反售给企业),但从合约条款判断,该看跌期权是一项重大价外期权(即期权合约的条款设计使得金融资产的买方极小可能会到期行权)。

(二)符合终止确认条件时的计量

1.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时,相关金融资产转移损益应按如下公式计算:

因转移收到的对价±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利得(损失)-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金融资产整体转移损益

因金融资产转移获得了新金融资产或承担了新金融负债的,应当在转移日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并将该金融资产扣除金融负债后的净额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

企业与金融资产转入方签订服务合同提供相关服务的,应当就该服务合同确认一项服务资产或服务负债。服务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作为上述对价的组成部分。服务资产应当视同未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其金额应根据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各自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而确定。即,因转移收到的对价=因转移交易收到的价款+新获得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转移获得服务资产的价值-新承担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因转移承担的服务负债的公允价值。

2.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应当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并将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与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中对应终止确认部分的金额之和,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差额,确认为金融资产转移损益。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中对应终止确认部分的金额,应当按照金融资产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的相对公允价值,对该累计额进行分摊后确定。

在金融资产部分转移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在将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按相对公允价值在终止确认部分和未终止确认部分之间进行分摊时,未终止确认部分的公允价值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1)企业出售过与未终止确认部分类似的金融资产,或发生过与未确认部分有关的其他市场交易的,应当按照最近实际交易价格确定。

(2)未终止确认部分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最近市场上也没有与其有关的实际交易价格的,应当按照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公允价值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后的余额确定。该金融资产整体的公允价值确实难以合理确定的,按照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扣除终止确认部分的对价后的余额确定。

例:2007年6月3日,A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B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200000元,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4000元,款项尚未收到。双方约定,B公司应于2007年10月12日付款。2007年8月3日,经与中国银行协商后约定:A公司将应收B公司的货款出售给中国银行,价款为185000元,在应收B公司货款到期无法收回时,中国银行不能向A公司追偿。A公司根据以往经验,预计该批商品将发生的销售退回金额为23400元,其中增值税销项税额为3400元,成本为15000元,实际发生的销售退回由A公司承担。2007年9月6日,A公司收到B公司退回的商品,价款为234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

A公司与应收债权出售有关的账务处理如下:

(1) 2007年8月3日,出售应收债权:

(2) 2007年9月6日,收到退回的商品:

本例涉及企业将应收债权不附追索权予以销售,应收债权的出售通常分为不附追索权的出售和附追索权的出售。不附追索权应收债权出售,其含义是:企业将其按照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债权出售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债权人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议,在所售应收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够向出售应收债权的企业追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将所售应收债权予以转销,结转计提的相关坏账准备,确认按协议约定预计将发生的销售退回、销售折让、现金折扣等,确认出售损益。

金融资产转移 篇6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实际上就是对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转移的具体程度进行分析, 然后再将金融资产转移合约制定为三大类:首先, 第一类就是将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全面的转移, 简称为实质完全转移;其次, 第二类是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转移, 简称为实质完全未转移;最后一类是在实际过程中, 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这两者之间发生了转移, 不过其没有将金融资产进行完全的转移, 同时也没有将其完全没转移, 我们一般将这样的一种金融资产形式称之为继续涉入转移。

在《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里对金融资产实质完全转移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不再继续对金融资产进行确认, 应以确认相关收益情况为主。这样制定出的会计核算方法实际上与金融资产的内容相同, 都是以出售、处理的核算方法为主, 从根本上而言, 这样的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企业的管理范围, 从而达到经济价值目标真正的实现。

在《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对金融资产实质完全未转移提出的要求是:在确认对价的同时, 还要对一项金融负债进行确认, 此外, 对已经发生了转移的金融资产全过程进行确认, 并且该金融资产与有关金融负债之间在实际确认过程中不可以发生相互抵消的行为。之后, 企业还应持续的对该金融资产所生产的收入以及该金融资产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确认。对于已经转移的金融资产其计量方法应以摊余成本的方式进行, 确认后的有关金融负债不得直接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这种类型的处理过程中, 其所提出的要求中并没有明确不再继续对金融资产进行确认, 不过, 其认为企业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从形式上而言应还属于企业的管辖范围内, 因此, 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权利对金融资产进行控制, 只不过在采取这样的转移方式时, 它也承担起了一项金融负债, 以此从中获取一定的现金收入额。

《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对金融资产继续涉入转移提出的要求则是:金融资产在实际转移过程中, 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及企业为获取对价时所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 将其纳入到继续涉入过程中所取得的资产, 并且还要根据之前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及财务担保合同自身具有的公允价值与确认继续涉入而预计承担的负债。这一类型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将部分损失与收益在金融资产的实际转移过程中得到确认;同时, 要将财务担保合同自身具有的公允价值所出现的损失与收益在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作为负债核算。

二、《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金融资产转移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缺陷

(一) 没有区别企业金融资产转移中非货币性资产包含的递延损益与当期损益

根据《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的核算方法, 金融资产在实际转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损失或者收益。在金融资产实际上还没有全部转移的前提下, 如果已经进行转移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企业所获得的资产两者之间制定的公允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那么应将其确认为当期的损益。企业的金融资产在转移过程中所获得的资产很有可能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同时, 它也有可能就是非货币性资产。假如对价资产变成了货币, 那么其中所具有的损益行为就会成为现实, 但是, 假如企业最终所获得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那么, 其中具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与已经转移的金融资产之间的不同公允价值也应在当期损益范畴之内, 不过这一类的损益现象的最终实现是要等到非货币资产变成现实时才可谓是真正实现。因此, 其是在非货币资产形成实现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 而不是在非货币资产还未形成现实之前就能够实现的。那么这样一来, 企业的金融资产在转移过程中对损益情况的计量方式就会显得特别的模糊。由此可见, 在《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中完全没有将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当期损益与递延损益之间存在的不同进行划分。

(二) 企业部分金融负债属于或有事项

企业实际进行金融资产转移时, 为了能够获取到一定的对价, 因此, 其必须要对今后支付金额承担相应的责任, 《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要求将该责任作为负债核算。这样, 企业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承担起赔付资金的责任;此外, 一般带有追索权利的金融资产转移及保证金融资产转移受让方之间发生的损益赔付情况应该属于或有事项, 既有可能会对赔付资金负全权责任, 同时, 也有可能对赔付资金不承担任何的责任。上述所说的情况都在或有事项的范畴之内, 因此, 在企业的预计负债核算中也应有这项内容。

三、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一) 金融资产实质完全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

在金融资产实质完全转移的前提下, 金融资产从根本上已经与企业没有多大关系了, 那么, 这个时候, 企业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求与已经转移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一致的对价资产。不过, 企业也很有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更高的公允价值方面的资产, 从而自愿预计承担起负债形成的公允价值, 这样一来, 这三者之间原有的关系就会一直的保持下去。当前, 从确认损益的角度上看, 已经被转移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之间形成的差异, 应该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 并且已经转移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货币之间形成的差异也应被确认为当期损益, 不过, 企业已经进行转移的金融资产与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之间所发生的公允价值差异应该纳入到递延损益范围之中。

(二) 金融资产实质完全未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

由于企业金融资产实际上没有进行转移, 因此, 这类的金融资产不属于当期损益。企业在承担负债过程中具备了或有事项因素, 所以, 应该将其作为预计负债进行入账, 所获得的资产公允价值及预计承担的负债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应属于递延损益, 应将其纳入到合约期内各个期间的损益之中。

(三) 金融资产继续涉入会计核算的改进

在金融资产继续涉入的前提下, 已经进行转移的金融资产存在的风险与报酬, 企业仍然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并且企业还会对负债与对价资产承担相应的责任。当金融资产在继续涉入的情况下, 递延损益通常包含两项。首先, 金融资产继续涉入所具有的公允价值与金融资产负债具有的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的数额差距;其次, 所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具有的公允价值与被转移的金融资产具有的公允价值之间存在的数额差距。其当前损益所确认的方法与金融资产实质完全转移相一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本文主要对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改进, 经过改进后, 企业的原有金融资产账户不仅得到了保留, 而且其金融资产与负债这两者之间的确认与会计准则中所制定的关于资产及负债方面的要求相一致。本文陈述的会计核算的改进方法还不够全面, 望相关人士提出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

[2]高级会计实务编委会.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9.

论跨国公司无形资产转移定价 篇7

OECD准则指出, 无形资产包括:对资产使用的权利, 如专利、商标、贸易称谓、设计或模型等;文学和艺术著作权;知识产权, 如专有技术和贸易机密。有许多交易涉及了无形资产的转移, 比如:直接出售无形资产;提供无形资产使用许可以获取特许权使用费;对名牌商品的销售;签订一揽子合同, 以获得使用专利、商标、贸易机密和专有技术的权利。

伴随着无形资产内部转移, 转移定价问题相应产生。它的主要目的是避税, 这和有形资产交易一样。跨国公司通过对无形资产内部转移时收取偏高或偏低的技术转让费等方式, 实现转移利润、规避税负的目的。

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它通常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相结合。货物的销售价格可能包括对使用无形资产的补偿, 或者无形资产的转让与诸如技术援助及人员培训等劳务供应相混合在一起。因此, 跨国集团的销售公司就会为使用公司的无形资产而支付较高的价格。这种方式使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的确定变得更为复杂;二是无形资产的转移缺乏可比性, 所以其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无形资产具有整体、专用的特征, 是企业非常宝贵的财富资源。为避免知识资产优势丧失的风险, 就要组成自己的内部化市场。这样, 该集团就是该资产的唯一使用者, 从而很难找到相近的第三方可比交易。

二、跨国公司常用无形资产转移定价方法评析

(一) 可比非控制价格法。当无形资产转移或许可的交易在市场上有独立可比的对象时, 可以使用可比非控制价格法。但是, 那些拥有高价值无形资产的企业更倾向于在集团内部使用该项资产, 因此找到合适的可比非控制交易的机会很少。所以说, 在实际中, 涉及无形资产转移的受控交易是很难找到合适得可比非控制价格法的, 经常需要使用其他方法来补充。

(二) 转售价格法。若无形资产所有者给予某一关联企业使用许可, 后者再向非关联企业转授, 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转售价格法为其定价。分销商通常都愿意为包含了无形资产的商品支付更高的进货价格, 因为商品的最终出售价格可以提高, 或者这可以减少它的市场开发成本, 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分销商购买品牌产品的结果是:从分销商的销售成本中游离出的成本, 转到了支付给关联企业的转移价格中去, 所以其净利润并没有受到影响。

(三) 成本加成法。无形资产的开发过程中, 开发商承担着研发失败的风险。研发的风险越大, 就越不适宜使用成本加成法来评估该项开发研究的价值。即使失败风险很小, 无形资产在市场上的价值与其实际开发的成本也可能无多大关系。因此, 成本加成法对于无形资产的转移定价来说, 是颇有局限的。

(四) 可比利润法和交易净利润法。可比利润法以从事相关类似经营活动的无关联企业的利润率为衡量标准。这种方法并不要求关联企业与无关联企业交易的无形资产完全相同或类似, 但是它要求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具有可比性, 尤其是使用资源和承担风险的可比性。可比利润法提供了多种利润指标, 应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选择指标的关键是看企业的构成及特点。如果是资本密集型企业, 营业资产对利润的贡献非常大, 使用资本回报率作为衡量指标;如果无关联企业与关联企业职能相似, 就应当采用销售利润率指标。可见, 在市场上不存在相同或类似无形资产的正常交易时, 如果能找到与关联企业处在类似市场情况下具有可比性的无关联企业, 可比利润法就是调整关联企业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但是, 这个寻找过程和判断程序也一样的复杂。

交易净利润法前提是受核查企业不拥有有价值的新型无形资产, 所以这种方法不适合无形资产定义的扩展。

(五) 利润分割法。如果某一无形资产被许可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该资产得到了可观的升值, 即交易双方均对该无形资产的价值做出过贡献, 没有哪一方是单纯的受方, 这时可以对无形资产交易使用利润分割法, 并且选择剩余利润分割法通常要优于总利润分割法。该方法由三个步骤组成:1、确定将用于关联企业分配的经营性净利润;2、根据各关联方的常规职能及所运用的常规资产对利润进行分配;3、将剩余利润按照各方的非常规资产 (如独特的无形资产) 进行分配。这种方法对价值贡献的评判可以通过使用一些间接指标来完成, 例如各公司承担的无形资产开发成本。目前, 利润分割法逐步成为无形资产定义扩展后最受欢迎的无形资产转移定价调整方法, 因为它能够适用于交易双方都可得到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的情况。

(六) 现值法。将某项无形资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的当前收入净值乘以某项比率, 以此作为无形资产转移价格的方法就是现值法。其中需要用到现金流量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1、跨国公司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模型。现假设有一美国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成立外商合资企业, 其中美方的股权比例为j, 则中方的股权比例为 (1-j) 。美国的所得税税率为t1, 我国所得税税率为t2, 显然t1>t2。进一步假设美国母公司向在我国的子公司即中外合资企业提供特许经营权。基于美国学者Ednaldo A Silva建立的有限期间转让无形资产的正常交易价格模型:

其中, L0—正常交易价格的一次性支付无形资产使用费;r0—可比正常交易价格的无形资产使用费率;V0—无形资产的评估价格。

假设美国跨国公司按费率r向我国的子公司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由于其意图在于转移利润, 吞噬本应属于中方的份额。则r>r0, 实际转出利润△E= (r-r0) V0。按股权比例结构, 中方因此而损失的实际利益△P= (1-j) (r-r0) V0。

2、收益现值模型的应用———无形资产评估价格V0的确定。通常, V0=∑[Vt/ (1+i) t], 其中t=1, 2, ……, n。

其中, Vt—所转让无形资产第t年的预期收益;i—可比的贴现率;t—所转让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在实务操作中, Vt一般选择净现金流量, 即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t以法定或合同寿命为主;i与无形资产的风险紧密关联, 如地区风险、行业风险和企业风险等都是具体影响因素, 风险越高, i越大。

由于预期收益的估算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导致真实收益与最初的预测总会发生偏离。为了使偏差值最小, 往往需要对无形资产转移定价进行定期调整。

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进一步考察该收益现值模型, 我们会发现所选用的贴现率至关重要。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实际期望收益率是无风险报酬与内含风险的总和, 以此作为收益现值模型中的贴现率比较合理可行。

其中, i—可比的贴现率;RF—无风险报酬率;β—风险报酬系数;RM-RF—风险溢价。美国一般选用短期国库券的收益来衡量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溢价是对风险的补偿要求, 一般选择历史数据的平均值;风险报酬系数β依据不同的行业而变化。关于上述参数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统计资料及数据库, 例如我国尚无权威机构能定期公布β系数。由此可见, 我国若要采用现值法模型以规范无形资产转让定价, 需要充实大量的可比信息。

三、对我国无形资产转移定价管理的思考

(一)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转移定价法规相比, 我国法规过于简单, 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目前, 相关的税务规范只有《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第三十二条“对关联企业之间转让无形财产的作价或收取的使用费参照没有关联关系所能同意的数额进行调整。调整时要注意考虑企业与其关联企业之间转让无形财产及与其非关联企业之间转让无形财产, 在开发投资、转让条件、独占程度、受有关国家法律保护的程度及时间、给受让者带来的收益、受让者的投资和费用、可替代性等方面的可比性。”可以看出, 该规范没有具体说明对无形资产转移定价采用何种方法、如何进行调整。由于规定不明确, 使转移定价法规的实践操作性大大降低。因此, 有必要对这些方法做出详细规定, 指出每种方法使用的前提及可比性分析的重点, 使得税务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二) 缺乏关于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条款。明确纳税人的举证责任, 一般做法是明确规定纳税人在转移定价案件中负有举证责任, 如果税务机关裁定纳税人有转移定价避税行为, 纳税人又不能提供与事实相反的证明, 则按税务机关的裁定执行。由于我国尚缺乏这类条款, 税务机关在实施转移定价法规时没有权威性, 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外商大都采取拖延、讨价还价的办法与税务机关周旋, 加大了审查的成本费用, 也降低了转移定价审查的效率。

金融资产转移 篇8

一、产业转移和金融企业支持的关系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移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这一结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选择性效应

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基本原则是建立生态文明,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鉴于西部特殊的经济资源禀赋、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西部所承接的产业, 无论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还是来自国外的新兴高科技产业, 都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为基础, 因此, 金融杠杆可以通过调控融资结构进行“投票”, 支持能够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产业, 否定高耗能、高污染等产业进入地区进行掠夺式发展。

(二) 金融对于产业转移的成长性效应

在产品分工日益深化的时代, 实施转移战略的产业在承接地的发展前景是其转移行为发生的重要依据, 如何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并完善产业链是实现成长性的关键。针对西部先天具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金融业可以通过对上游行业的支持为产品的生产活动提供可靠的原料保障, 同时开拓本地市场和西部新型贸易路线来拓宽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 最终发展壮大整条产业链。

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运行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而言, 当地金融机构, 特别是银行会因为经营性企业的增加而获得对公业务的大幅增长;相应地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和证券公司的法人客户也会增加, 拥有更多的客户, 加速区域金融体系内部的竞争, 同样会使得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存款和贷款等方面得到改善, 提高西部金融机构的总体水平。

二、当前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与金融企业支持的现状分析

(一) 产业转移模式综合化

西部各省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从2003年起就开始出现了跨越式发展;至2009年, 西部绝大多数省份都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了翻番。

从2009年后,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2012年本) 》等政策指导性文件, 西部产业转移又呈现出新的特征, 即从以往单纯以成本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升级为技术、资源和资本综合性的产业转移模式。无论是宁东、陇东、准东、伊犁、格尔木等地区兴建能源化工基地, 推进煤化工产业循环发展, 还是云南、贵州磷化工产业基地来综合开发利用青海和新疆钾、氯、镁、锂、钠资源。以上产业转移不仅是看重西部自然资源禀赋优势, 而且基于产业链的深度开发会减少重要资源进口依赖度, 创造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潜力。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

(二) 西部金融企业的业态发展

1.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作为评价一个地区金融规模的重要指标——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 这一指标一直呈增长态势, 从2010年开始,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金融效率方面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速) 始终保持在1左右, 说明该地区生产活动活跃程度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2012

在整体保持发展的趋势下,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结构上的不均衡。少数民族自治区明显落后于其他西部省份, 其自身的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经济资源配置都无法与周边身份省份相比。

2. 证券业保持持续发展

西部证券业多年来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 各省份均有1~2家本地证券公司, 国内一些大型证券公司也均在西部一些主要省份设置了营业部。以近年来发展迅猛的重庆西南证券为例, 西南证券成立于1999年, 是唯一一家注册地在重庆的全国综合性证券公司, 经营范围覆盖证券经纪、证券承销保荐及财务顾问、证券自营、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2009年2月26日, 西南证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成为中国第九家上市证券公司, 是重庆第一家A股上市金融机构。

证券业的快速发展, 也推进了西部省份资本市场的发展, 证券企业通过自身提供的专业性服务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区域经济信息资源, 特别是非上市公司的信息, 这让西部以外的其他省份以及境外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西部经济的现状、西部发展的潜在增长点, 有效减少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成本, 对推动资本流入西部起到了主要的桥梁作用。

数据来源:同上数据来源:同表2

3.保险业整体呈增长态势

随着西部各省份经济的发展, 各地金融意识、保险意识日趋增强, 全国性保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基本实现的网点布局西部区域全覆盖, 各省份自身的省级保险公司数目也日渐增多。

保险业的发展对于西部实现产业转移的承接非常重要。一般而言, 投资的前期面临的风险较高, 对于保险的需求弹性小, 会给当地保险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客户资源, 但也对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离不开保险企业内部政策的倾斜支持。

(三) 西部地区金融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西部地区金融环境相对落后

尽管西部12省份的金融业近年来得到持续发展, 但不可忽视的是, 西部地区在整体金融环境建设方面仍滞后于东部地区。这个主要是政府发展导向性不强, 西部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意识薄弱, 这两方相互影响制约着西部良好金融环境的建立。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前瞻性不足, 一些主要的地区金融机构的布点工作滞后, 无法为“朝阳”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2. 西部地区金融化程度相对偏低

从金融总量说, 虽然经过改革开发30多年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下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总量有所增加, 但在存款余额比率较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这一资源大省拥有的煤炭、稀土等自然资源, 在2011年金融资产与其区域生产总值比为121%, 而当年全国119万亿元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则为254%。金融资本与产业 (矿业) 资本没有形成产业融合, 产业集团的匮乏使得规模经济无法得以实现, 从而丧失资源开发的主导权。

3. 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不完善

首先从金融政策方面来说, 虽然我国一直在坚定不移的进行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但是西部地区所包含省份较多, 各省份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因而笼统的“西部大开发”金融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次从金融监管方面来说, 西部地区货币化程度低, 金融市场不完善, 而且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梯度, 边际利润较低, 风险的较大。因而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不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因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发展尚未完善。对承接产业转移无法形成引导作用。

12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年5月上

三、推进西部地区金融改革的思考

1.强化西部地区金融企业的信用环境

西部地区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首先要从政府着手, 针对西部地区金融机构呈现的规模不等的客观情况, 政府应该出台扶持措施, 帮助这些金融结构实现统一规范化, 并对服务于偏僻地区的结构适当给与政策倾斜。其次针对国内金融环境区域不平衡, 特别是居民、企业的金融意识较为薄弱,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知识宣传力度, 加快信用体系电子数据库的建立, 提供完善的信用平台, 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使得金融信息交流更加流畅。最后, 要注重金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特别是那些从西部走出去的并学有所成的人才, 应将他们打造成具有开阔视野又能因地制宜、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梯队。

2.完善地方金融体系的发展

西部金融体系建设面临着与全国一样的问题, 即银行类金融机构数量多余证券和保险类等非金融机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多类型的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服务, 对于从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 银行的作用最为明显, 但是对于大型工业挖掘和深加工的产业而言, 伴随产业转移的资本是为了寻找到新的要素资源禀赋, 因而信托基金、产业基金、证券公司的公司债、企业债业务服务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鉴于此, 适当引进战略投资者, 设立完善自身的地方性金融服务体系, 使地方性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 与引进类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3.建立有效的金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

金融业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行业, 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西部金融业的同时也应切实注意防范金融业发展中相关的风险。中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往往会呈现出短时间内大量重复建设的局面, 这本身就会对金融机构构成局部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地方政府要根据地方的发展规划制定行之有效的金融政策, 从事前监控阶段就做好风险管控的工作;其次, 各省份应该对自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有效管理, 保障政府信用体系的同时, 对于纯公共产品类的建设项目加强针对性的监控。最后, 对于金融违法犯罪给与严厉打击, 不能为片面发展牺牲制度建设。

4.大力推进民间金融的发展

民间金融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理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平台, 将更多场外金融交易引入场内, 并减少政府干预力度, 可参考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 扩大民间金融交易涉及的范畴, 对于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鼓励其融资参股金融机构的比例, 对于规模较小的民间资本可以允许其参加一部分建设项目的阶段工程等业务。

参考文献

[1]Hellman nm, T., K, Murdock and J.E.Stiglitz.Financial restraint:to ward a new paradigm[J].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范长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 2003 (2) :36-48.

[3]金雪军, 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8) :24-30.

[4]黄素心.西部地区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 :159-164.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浅析 篇9

一、金融支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承接产业转移的本质是资金、资源在各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没有金融的支持, 就不可能有现代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 承接产业转移完成的就越顺利, 反之, 若金融支持不足, 则会阻碍产业转移的进程。金融支持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代经济主要通过金融来运行资金, 引导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通过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扩大金融支持的广大, 完善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提高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效率, 创建有利于资金有效流通的金融产品, 促进资金在各行业之间的平稳流通, 使经济与金融协调、均衡、持续、有效的发展。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又能降低交易成本, 减少产业转移的风险。

(二) 现代金融可以提供承接产业转移所需的信息支持

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处于社会资金集中和流动的中心环节, 各个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都不可能离开金融, 而且金融机构对各个经济主体的信息了解的较全面、完整, 并且其通过完善的中介服务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如为产业转移提供相关企业的资金流信息和信用状况以及提供市场动向、产业政策、商品信息等承接产业转移时所要了解的信息。

(三) 金融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安全、充足的资金, 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基础

承接产业转移是一项大规模的协调经济发展的举措, 其必要求有大量的流动资金做保障。现代金融正好为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启动资金, 为其运行提供流动资金和发展资金。同时, 现代金融还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更大程度的保障产业转移。

(四) 金融是服务规范、监管较严格的行业, 有效的金融监管可促使金融部门在支持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确保产业转移参与各方的资金运转安全

由于金融支持和产业转移是相互影响的, 产业转移的顺利推进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反过来又会推动金融环境改善、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金融支持的不足和缺陷

金融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保障。但是, 各个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和支持产业转移的力度大不相同。其中, 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迅速, 金融产品较丰富, 金融支持的力度也大, 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金融支持相对不足, 积极作用相对也较小, 有时甚至会阻碍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安徽来说, 金融支持有其自己的特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安徽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不足和缺陷:

(一) 金融产品单一, 缺乏创新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 但经营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主要服务意识还是集中在存贷服务, 未能及时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变、市场的需求以及客户的要求来有效的调整信贷结构,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促使金融产品多元化, 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引导产业转移。而且, 随着承接长三角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企业的增加, 金融机构服务意识不强以及金融产品单一滞后的情况日益严重。金融产品的单一性, 导致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单一, 不能有效的实现产业转移。

(二) 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衡

安徽省各地对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态度不一致,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如合肥、芜湖等地由于地理位置较佳、人才资源丰富, 更重要的是城市政策环境宽松、金融支持能力强、力度大, 金融服务意识较强, 服务水平较高, 可以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 因此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较快。有的地区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甚至没有明确的有关金融支持的安排和政策建议, 呈现出一种消极懈怠的态度, 即使资源再丰富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难以扩大。由此可见, 金融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力度不均衡是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严重阻碍。

(三) 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不紧密, 资本融合程度不高

安徽作为泛长三角地区的一员, 在融入长三角的金融一体化方面却相对滞后, 没有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建立有效的、长期的金融合作关系, 使转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问题, 这便会降低对来自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使长三角地区对我省产业转移的工作产生质疑和失望, 导致我省产业转移的工作无法按质按量完成。同时, 由于联系较少, 相互之间获得信息资源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 在支持产业转移时, 影响了对东部转移客户的有效判断和筛选标准, 难以对目标客户准确定位, 从而影响了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四) 金融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较高, 因此从长三角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 对承接地的金融服务水平要求也就比较高, 但安徽省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将关注重点集中在存贷业务上, 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更是如此。而在大企业甚至外资企业比较关注的结算方式、国际结算、外汇服务等方面相对欠缺, 与发达长三角地区比起来差距明显, 再加上金融机构业务品种单一和服务意识不强, 从而导致我省金融服务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转移企业的需求。

三、金融支持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安徽应当认清形势和把握好机会, 努力搞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 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 提高金融服务意识,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创新金融产品,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实现产业转移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协调、高效发展。

(一) 加强金融服务创新, 提升金融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服务水平

加快金融创新,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是促使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应当适应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 开发新品种, 如手机银行等便捷高效的产品, 以满足转移企业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对外企而言, 应适当增加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外汇信贷业务, 帮助企业合理避险, 降低承接产业转移成本, 促进产业转移的发展。二是深化金融服务意识创新。通过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再教育, 以及金融机构的自我发展, 完善金融机构的服务理念, 使金融服务意识由目前存贷业务为主顺利的过度到多元化金融发展, 以及向将来的采用收购、并购、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承接产业转移转化。三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适当下放信贷权限, 简化信贷手续, 提高信贷工作效率。

(二) 完善金融政策环境,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改善区域金融环境。安徽省金融行业应当改善金融政策环境,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 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 同时, 政府部门也应当制定一系列的金融配套措施, 如建立社会征信体系, 提高商业银行融资、放贷的信心, 为吸引产业转移企业的流入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转移企业的安全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和环境, 才能真正使本地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二是优化金融管理部门, 提高金融管理的能力。当政府部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划时, 金融管理部门应提出符合金融行业发展特点的中肯的建议, 使发展规划与实际金融工作相协调,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的系统性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宽松、高效的金融环境, 为融入的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金融管理机制和较高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 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合作, 提高资本融合程度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将导致转出地和转入地之间的资金、企业、金融资源的流动, 但是这种流动往往并不会实现最优配置的目标, 所以为了实现产业转移的效益最大化, 应当加强双方金融合作, 提高资本融合程度。对于安徽而言, 安徽地处长三角边缘的区域优势, 应当适度降低金融市场准入门槛和放宽准入政策, 推进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合作, 为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活跃度高的区域性金融市场。加快完善金融主体的多样化, 引进东部发达地区的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 加快融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体系的步伐,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进程。

(四) 健全融资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 提升服务水平

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 我省应当加强拓宽融资渠道, 解除发展资金瓶颈。首先, 壮大融资总量, 增强金融支持能力。我省应当加紧引进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以及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 以壮大融资实力和完善融资方式。二是发展金融市场,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三是集合各类资金, 拓宽融资渠道。如激活民间资本, 合理引导民间资金, 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支持承接产业转移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成颂产业转移承接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例[J]学术界2009 (05)

[2]唐阳孝产业转移和承接产业转移与金融支持[J]西南金融2008 (04)

[3]董金玲, 郝朝君试论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2007 (21)

[4]谢培秀, 殷君伯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 (01)

上一篇:发展现状及因素下一篇: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