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诊断(共12篇)
肿瘤诊断 篇1
卵巢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肿瘤, 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良、恶性, 其中恶性肿瘤居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三位[1], 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近年来卵巢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发生转移, 故病死率为妇科肿瘤之首[2]。临床上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报道不少,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发展, 其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可为肿瘤定位、定性、病变范围及肿瘤分期提供更多信息[3]。笔者收集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22例, 分析其CT影像特点, 进行客观评价, 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卵巢肿瘤患者22例, 年龄16~75岁, 平均43.5岁。大多数有下腹胀痛和月经异常史, 6例为绝经期妇女。体格检查可扪及下腹部包块。手术病理结果:良性肿瘤9例, 其中卵巢囊肿4例;畸胎瘤2例, 均为双侧;黏液性囊腺瘤1例, 为双侧, 同时合并直肠间质瘤;卵泡膜细胞瘤2例。交界性囊腺瘤2例, 1例合并子宫肌瘤。原发恶性肿瘤7例, 浆液性囊腺癌5例, 其中1例双侧;卵巢内胚窦瘤1例;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卵巢转移癌4例, 来源于胃癌3例, 来源于乙状结肠癌1例。
1.2 检查方法
CT检查用GE64排螺旋CT扫描机。检查前在妇科门诊行阴道塞纱, 扫描当日上午空腹、憋尿, 扫描前1 h及30 min分两次口服1%泛影葡胺1000 m L。扫描取仰卧位, 范围从两侧肋弓连线至耻骨联合下缘, 病灶过大者可根据需要扩大扫描范围, 至将全部病灶包括在扫描范围内, 或补充扫描。层厚2 mm, 层距1 mm, pitch为0.75和1。先平扫后增强, 经桡静脉注射碘海醇80 m L, 流率2.5~3.0 m L/s, 动脉期延迟20 s, 静脉期延迟60 s, 行双期扫描。在工作站上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 (MPR) , 必要时行曲面重建。
2 结果
2.1 卵巢良性肿瘤的CT表现
本组良性肿瘤9例, CT诊断准确率为86.9%。
卵巢囊肿4例, CT表现为附件区类圆形薄壁水样密度肿块, 边界光滑, 内密度均匀一致, 无壁结节, 肿块与周围结构脂肪界面清晰。增强扫描, 囊壁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无壁结节 (图1a, b) 。本组4例均为单侧病灶, 以单囊为主, 1例略有分房, 形态可不规则, 术前均诊断明确。
卵巢良性畸胎瘤2例, 包括以囊变为主的皮样囊肿, CT表现为子宫旁囊实性肿块或全囊性肿块, 边界清楚, 囊壁较厚, 可见粗大的斑块状钙化灶, 内见脂肪密度, 可见脂肪液面征, 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扫描病灶囊壁及实质部分呈轻-中度强化, CT值增加约10 Hu (图2a, b) 。本组2例畸胎瘤均发于双侧, 1例合并有大量腹水。
黏液性囊腺瘤1例, CT表现为以囊性为主, 呈多房状, 囊壁厚薄均匀, 分隔细, 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囊壁上附着大小不一、软组织密度的壁结节, 但直径一般<2 cm。增强扫描, 囊壁、壁结节出现均匀的中度强化, CT值增加>10 Hu (图3) 。交界性囊腺瘤2例, 均位于左侧卵巢, CT表现与黏液性囊腺瘤相似, 但囊壁厚薄不均, 壁结节较大, 较大者大小约5 m×7 cm×10 cm, 强化明显, 边缘光滑, 病变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图4) 。
卵泡膜细胞瘤2例, 病灶见于单侧附件区, 大小中等, 密度不均, 以实性为主, 其中可见囊变区, 边界大多清楚, 强化后实质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同时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宫腔积液 (图5) 。本组病灶平均大小约5 cm×5 cm×6 cm, 其中1例合并对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1例合并子宫肌瘤。
2.2 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本组卵巢恶性肿瘤7例, CT诊断准确率为80.4%。
卵巢囊腺癌5例, 均为浆液性。1例CT表现为多囊性病变为主, 形态不规则, 壁厚或局部增厚,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2例CT表现以单囊性病变为主, 囊壁有大小不等壁结节, 合并大量腹水, 1例发现肺部转移;2例为囊实性病变, 以实性为主, 形态不规则, 呈分叶状,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并同时发现肝转移。3例囊壁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 囊壁、壁结节及肿瘤实质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 (图6) 。2例术后3个月内复发。
卵巢内胚窦瘤1例, CT表现为附件区边界不清的囊实性包块, 以实性为主, 内有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 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 CT值增加>20 Hu。肿瘤与子宫、直肠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 子宫、直肠浆膜层、肌层模糊, 提示肿瘤侵犯 (图7) 。
卵巢颗粒细胞瘤1例, CT表现为附件区囊实性包块, 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 与子宫阔韧带粘连, 大网膜明显增厚, 表面凹凸不平, 腹腔内大量积液, 提示有腹腔种植转移。增强扫描, 病灶明显强化 (图8) 。
卵巢转移瘤4例, CT表现为, 双侧附件区多发囊实性病灶, 边界不清, 密度不均, 大小4~6 cm, 同时可见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增厚, 腹腔积液,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 临床提示胃肠道原发灶 (图9) 。
3 讨论
3.1 CT诊断卵巢肿瘤的价值
一般来说, 良性卵巢肿瘤CT表现有以下特点: (1) 为宫旁的圆形、类圆形、囊性包块, 囊壁薄而光滑, 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无分隔或分隔少、纤细, 囊壁、分隔厚度<3 mm为良性可能性大。 (2) 无壁结节, 或壁结节少、小, 壁结节<2 cm为良性可能性大。 (3) 无强化或仅囊壁有轻微强化。 (4) 无腹水。 (5) 合并钙化、脂肪密度较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为:瘤体较大 (>5 cm) , 多呈囊实性, 囊壁厚, 囊内分隔厚度>3 mm;囊内见不规则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块, 肿瘤实质部分多有坏死;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实质部分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若同时发现肿瘤浸润周围脏器、盆腔壁, 有腹腔、肠系膜、大网膜的种植、腹水、淋巴结肿大等征像均可进一步确定肿瘤的性质。卵巢转移性肿瘤临床往往有原发灶病史, 不难诊断。
本组病例分析发现卵巢肿瘤位置往往与子宫关系密切, 主要位于宫旁或子宫上、后方, 呈包绕状, 其中囊腺瘤/癌的瘤体下部常伸入子宫和直肠之间, 此征像未见于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 有一定的特异性。本组所见大多数卵巢良恶性肿瘤, 瘤体均较大, 形态不规则, 尤其以囊腺瘤、囊腺癌突出, 大多超过10 cm以上。肿瘤组织CT上可分为囊性、多房囊实性和实性3类。国外有文献报道卵巢肿瘤完全囊性者可诊断为良性, 若具有囊壁、间隔增厚、囊内乳头状突起或实质性成分等4个条件中1~2条诊断为恶性的可能性较大。徐庆云等[4]认为囊实性肿瘤中的“实变为主”和“强化不均”这2个特征可作恶性征像。组织学上卵巢囊腺瘤、囊腺癌可分为浆液性与黏液性, 但影像上无特异征像, 鉴别困难。有文献报道前者房大分隔细少而多见, 后者房小分隔粗大多见, 与本组所见相符。卵巢肿瘤大多数有完整包膜, 因此影像表现边界清楚, 部分包膜不完整或浸润周围组织者表现为边界不清, 肿瘤与子宫、直肠脂肪间隙模糊、消失, 阔韧带增厚、固定, 但本组中未见有侵犯膀胱者, 可考虑为卵巢肿瘤的一个特点。良性肿瘤轮廓较规则, 囊壁厚薄一致, 恶性肿瘤轮廓呈欠规则的类圆形或分叶状, 此可作为定性诊断的依据。恶性肿瘤可合并有输尿管扩张、肾积水、腹膜增厚、腹水、或远处转移的征像, 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有文献认为, 在腹水及转移方面, 各种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没有区别[5]。增强扫描, 良恶性肿瘤的强化程度及CT值的改变无明显差异, 但可更清晰的显示肿瘤的边界、范围, 与周围组织、盆腔内结构的关系, 有助于确定肿瘤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
在实际诊断中, 熟悉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特性、生长规律、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 才可到达定性诊断的要求, 反之, 则易发生误诊。本组4例误诊, 将1例直肠间质瘤、1例子宫肌瘤误诊为卵巢肿瘤, 前者CT表现为类圆形、实质性肿块, 位于宫颈与直肠之间, 与子宫分界清楚, 而与直肠关系密切;后者1表现为类圆形、实质性肿块, 边界清楚, 位于宫旁, 与子宫分界清楚。将1例卵巢颗粒细胞瘤和1例卵泡膜细胞瘤判诊断为囊腺癌。回顾性分析误诊原因, 前2例为定位不准, 后2例为定性不准。根据周康荣报道, 子宫浆膜下肌瘤CT表现为子宫向外突出实质性肿块, 带蒂肌瘤的某些切面显示肿块完全与子宫分离, 类似卵巢肿瘤[6]。但有文献介绍子宫浆膜下肌瘤不管其位置如何, 必定有层面与子宫相连, 并且无论肿瘤多大, 其与周围脏器的脂肪间隙必定存在, 子宫肌瘤增强后均匀强化亦是鉴别的要点之一[7]。直肠间质瘤位置较低, 位于宫颈与直肠之间, 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楚, 实性成分较多, 密度均匀, 囊变少, 与直肠关系密切, 无向上生长的趋势, 强化较卵巢肿瘤明显, 临床无月经异常症状, 注意观察其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表现一般可避免误诊。卵巢颗粒细胞瘤和卵泡膜细胞瘤大多以实性为主, 瘤体巨大, 可发生囊变。由于这两类肿瘤可以分泌雌激素, 患者可出现雌激素增多的相关症状, 因此若患者为老年妇女, 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 阴道及子宫不萎缩的症状, 结合影像应考虑这类肿瘤存在的可能。虽然卵泡膜细胞瘤与颗粒细胞瘤临床表现相似, 但前者发病率较低[与颗粒细胞瘤比为1∶ (4~5) ], 一般为良性, 预后好, 术后复发少, 后者为低度恶性肿瘤, 术后复发率高,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但确诊仍依赖病理检查。
综上所述, CT扫描可直接显示卵巢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对大部分良、恶性肿瘤可做出定性诊断, 典型病例可直接诊断其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可显示其周围浸润程度, 有输尿管压迫、肾积水, 有无盆腔、腹腔种植、肝肺远处转移等, 为术前诊断、分期, 选择手术方式、疗效判定及术后随访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3.2 CT与MRI比较
由于CT是横断面图像, 成像参数为X线吸收系数即CT值, 有些CT值相近的软组织结构由于缺乏对比而分辨不清, 体现在判断盆腔肿瘤来源方面, 有时不能区分肿瘤是来自子宫、直肠浆膜层或是卵巢、或是后腹腔, 不能区分单纯囊肿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MRI软组织对比度好、空间分辨率高, 可多方位成像, 能准确的显示卵巢肿瘤的部位、内部成分, 显示囊壁、囊内分隔、壁结节、实质性成分等较CT清晰, 判断有无盆腔侵犯、腹腔、肠系膜、大网膜种植、腹水、淋巴结肿大等征像较CT敏感;判断脂肪、出血成分更是优越于CT。但由于MRI对钙化灶无法显示, 在畸胎瘤、囊腺瘤的定性诊断方面不如CT。本组1例卵巢囊腺癌MRI检查发现CT漏诊的子宫肌瘤, 1例卵巢畸胎瘤CT诊断为单侧, MRI诊断为双侧, 结果MRI与手术所见相符。韩东明等[8]认为CT与MRI对卵巢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MRI对卵巢肿瘤的检出及定性诊断价值优于CT。国外文献报道CT对卵巢肿瘤的检出率为97.2%, 准确率为66.66%~88.88%;MRI检出良恶性卵巢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78%~91%, 90%~93%, 83%~100%[9]。
3.3 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及手术的指导意义
由于卵巢肿瘤的分期于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关系密切, 因此术前的正确分期非常重要, 虽然根据临床的FIGO标准, 仅凭CT表现无法对肿瘤进行详细的分期, 但CT检查在治疗前可作为指导临床分期有效的依据。临床上广泛应用的FIGO标准 (1985年由国际妇科和产科联盟制定) , 是基于临床检查和手术探查结果, 结合腹腔可疑病灶、腹腔积液或冲洗液的病理结果制定。以此为基础, 许多学者在CT分期上进行研究。早期国外研究认为CT上出现腹水和盆腔浸润是2期的重要提示征像;腹膜种植转移、肝表面转移、腹膜后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提示为3期;肝实质转移和胸膜受累为4期征像[10]。据Forstner等[11]报道, 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准确度为77%, 其中11.5%的患者由于将良性增大的淋巴结误认为恶性而使分期偏高, 另有11.5%的患者由于未发现盆腔、腹腔和大网膜的种植病灶而使分期偏低。Kurtz等[12]研究也认为, CT在区分晚期 (FIGO3期及3其以上) 和非晚期肿瘤的准确率为91%, 但CT有无法发现腹腔转移征像而使分期偏低的趋势。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 几乎所有对肿瘤恶性晚期治疗的研究都证明, 进行化疗前残余肿瘤的最大直径是与预后相关的重要因素。如果外科术后肿瘤残余灶最大直径≤2 cm, 即被称为满意的外科手术。但大部分的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手术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这些患者需在术前进行化疗, 待病灶缩小后再行手术。CT检查可帮助临床判断是否应该行术前化疗。Forstner等指出, 如果肠系膜根部、小网膜、肝门、胃脾韧带、膈面和肝脏顶部的肿瘤直径>2 cm, 腹腔干水平和以上水平淋巴结>1.0 cm, 以及骶前腹膜外结构受侵, 提示肿瘤难以切除, 应先行放疗。Bristow等[13]最新的研究中报道, 卵巢恶性肿瘤CT征像中腹膜增厚、腹膜种植、肠系膜受累、肾上方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大 (≥1.0 cm) 、肿瘤盆侧受累和或输尿管积液等征像与手术效果是否满意最为相关。当上述任一个指标阳性是, 他们将预测值定为2, 累计加分, 如果总分≥4, 即认为不能施行满意的外科手术, 其敏感度为100%, 特异度为85%, 准确度为92.7%。同时, 以预测值为4做标准时, 不必要的手术探查率为0, 而错误的为探查率仅15%。如果想降低未探查的错误率, 可以将标准提高。目前, CT分期被视为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最佳选择, 与腹部超声和MRI比较, 对腹腔转移征像CT较超声更敏感, 应用较MRI更普及, 且CT扫描时间短, 放射专家对CT征像更为熟悉, CT对囊腺癌原发和转移灶中的钙化敏感也是MRI难以比拟的。总之, CT在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制定等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已成为临床诊断盆腔疾病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肿瘤诊断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的诊断价值,总结经验。方法 本次收集85例卵巢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09年3月~2013年9月收治,术中进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并与术后常规石蜡切片进行对照。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快速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对照,总确诊率为95.3%(81/85)。其中良性肿瘤确诊率为100%(58/58),交界性肿瘤确诊率为80%(8/10),恶性肿瘤确诊率为88%(15/17)。误诊4例,误诊率为4.7%。结论 病理医生与临床医生在术前及术中密切沟通,从实验室检查结果、病史、手术观察等多方面分析,最终做出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卵巢肿瘤性质,有助于临床医师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应用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方法是确定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的最佳手段。
【关键词】 卵巢肿瘤;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准确性
卵巢肿瘤种类繁多,可分为良性、恶性、交界性肿瘤,在妇科常见疾病类型占较高病发率,术前不易确诊,妇产科医生在手术中如仅凭肉眼观察,难以确定肿瘤性质。因肿瘤性质不同,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手术过程中确定肿瘤性质及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所进行的行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是完全必要的,更是对生育机能是否保留对侧卵巢及手术范围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1]。作者就本院病理科2009年3月~2013年9月卵巢病变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卵巢肿瘤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5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38.4±3.1)岁。均与WHO卵巢肿瘤组织学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符合,其中良性58例,交界性10例,恶性17例。术后均行常规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照。
1.2 方法 标本均为术中送检新鲜组织,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取材,术中仔细观察肿物表面并逐层切开肿物,选代表性的部位取材,肿块病变直径2.5 cm的肿块根据肿瘤情况酌取2~3块,置标本于涂有OCT包埋剂的冻头上,恒温冷冻切片机内冰冻切片,HE染色、光镜诊断。20 min发出冰冻报告,报告分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及延迟诊断。冰冻报告发出后,将原冰冻剩余组织做石蜡切片,复习原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将诊断分为三类:①确诊:指冰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完全相同或良恶性原则一致。②描述性诊断(延迟诊断):指冰冻切片不能明确诊断,需待石蜡切片最后诊断。③误诊:肿瘤良恶性诊断错误。分假阳性和假阴性(假阳性指良性误诊为恶性,假阴性指恶性误诊为良性)。结果
本组85例患者快速冰冻切片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结果对照,总确诊率为95.3%(81/85)。其中良性肿瘤确诊率为100%(58/58);交界性肿瘤确诊率为80%(8/10),恶性肿瘤确诊率为88%(15/17)。误诊4例,误诊率4.7%,85例冰冻切片确诊81例,诊断符合率95.3%,见表1。2例交界性肿瘤的误诊原因,1例由于为取材不当,另1例由于制片不良,加上读片经验不足,未考虑由于制片不良导致的假象及干扰因素;而2例恶性肿瘤的误诊原因,1例由于取材的局限性,送检标本的体积大,取材不够准确及不够全面,局部癌变的区域未被发现;另1例为送检组织过少,加上患者年龄年轻,诊断时过于保守。讨论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解决了手术过程中难以诊断其疾病良、恶性的问题。近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迅猛发展显著带动了医疗科技水平,公众对诊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妇科卵巢肿瘤患者在临床具有一定特殊性,及时明确诊断,并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是保障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宁的关键。卵巢肿瘤种类繁多,临床无法确诊。卵巢肿瘤患者的治疗中,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而即使辅以B超,CT等检查,卵巢肿瘤在术前不易确诊,手术医生凭其肉眼也无法判定肿瘤性质。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作为一项快速组织学诊断手段,在临床已普遍应用。术中冰冻可以为妇科医生在手术中提供病变性质(良性、交界性、恶性),从而决定适当的手术方案。冰冻切片诊断可预防手术切除过度或不足,有的也可避免不必要的二次手术。
本次研究以快速冰冻切片在卵巢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重点,选取相关病例展开探讨,结合本次选取患者年龄结构示,平均年龄(38.4±3.1)岁,提示处于生育期、有活跃且旺盛生育功能的女性为卵巢肿瘤高发人群,与相关研究[3,4]结论一致。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卵巢肿瘤采用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准确性居较高水平,确诊率为95.3%,与文献报道冰冻切片诊断肿瘤的准确率为94%~97%[2]接近。熟练掌握WHO卵巢肿瘤分类是具备开展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病理医生的基本要求。较高的确诊率是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的可靠保证。
提高快速冰冻切片诊断卵巢肿瘤的准确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手术前对卵巢肿瘤患者的CT、B超等常规检查结果和各种临床表现等方面病史及肿瘤分布情况进行详细掌握,并且在手术过程中及时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②对送检的冰冻标本要认真仔细的检查确定病变部位和器官,要查看标本的完整性,有无包膜,包膜破损否,与周围组织有无粘连,切面为囊性、实性,还是囊实性,囊性区囊壁局部是否有乳头,都要仔细查看,卵巢肿瘤往往体积大,较大的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大体标本特征常有明显局部差异,尽可能知道最可能存在何种肿瘤或病变,做到心中有数;③冰冻切片的取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取材局限是造成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取材时应仔细观察标本的切面,选取肿块的实性区、囊壁增厚处及衬有丰富的乳头状突起的囊壁等处。实性区应取灰白色鱼肉区域及不同质地和不同颜色区域,易发现上皮增生改变和癌变的区域;④优良的冰冻切片是保证冰冻切片诊断正确的关键,必须要制作优质的冰冻切片,要防止冰晶的发生,把握最佳切片温度,在冰冻组织的在速冻板上出现冰冻包埋剂周边开始变白,最后中央透明消失,这时就得及时从速冻板上取下冷冻头,固定切片机夹头上并开始修组织块,为最佳的切片温度(-25~-23℃)和切片时间。冰冻切片中出现的空泡,大都是取材时标本接触到水的原因,应尽量避免,若不小心接触到水后,制片过程中要多用无水酒精冲洗即可。切片要做到组织平整、厚薄均匀一致,细胞染色清晰,对比染色好。⑤病理医师要客观、冷静,充分了解患者病史、体征及各项术前检查,诊断时要严格把握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严防假阳性诊断,以免造成过度手术,引起医疗纠纷或致残等严重后果。但对部分特殊病例,特别是交界性肿瘤,并且年龄年轻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又确实难以明确诊断的,应及时与临床医师沟通并讲明情况,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总之,快速冰冻切片作为手术中病理诊断,在明确肿瘤的良、恶性、明确边缘组织有无肿瘤组织、淋巴结是否有转移,具有重大帮助和指导意义。病理科医师只有紧密与临床联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认真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冰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满足广大患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苑晓军.肿瘤术中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分析及临床价值.中国社区医师,2011,32(1):213-214.[2] Sawady J,Bemer JJ.Accuracy of and resons for frozen section:a correlative rerrospeetive study.Hum Pathol,1998(19):1019.[3] Chambers JT,Merino MJ,Kohorn EL,et al.Borderline ovarian tumors.Am J Obstet Gynecol,1988(159):1088-1094
肿瘤诊断 篇3
关键词:恶性肿瘤;临床诊断;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
甲状腺癌作为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大约站与所有癌症种类的1%[1]。根据国际癌症学会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全世界各国的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3],所以,进一步找出甲状腺癌的肿瘤典型性物质,为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就成为了当下一项重要的工作[4]。
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CA125)作为一种糖类结合蛋白与β-半乳糖苷有着较强亲和力,是凝集素蛋白中的一份子,分子量大约为31kD。主要存在细胞的细胞质当中,细胞表面和细胞核中也少有分布,其重要功能是对细胞的凋亡好增殖进行调节,与癌细胞转移和肿瘤恶性转化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现阶段研究表明,导致肿瘤发生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细胞周期调节失控[5]。CyclinD1作为细胞周期调控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因子,共包含200多个氨基酸,在细胞周期关键限速点转换期中,通过对相应转换分子进行激活转换,促使细胞DNA合成,从而发挥出加速细胞增殖的正性调节作用。在临床针对患者的恶性肿瘤中,例如胃癌、乳腺癌和肝癌中,CyclinD1蛋白的表达量都会增加。文章通过将健康人员与临床甲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CA125)进行对比,并与患者的临床资料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预期能为临床恶性肿瘤的治疗和诊断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于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33例(A组),甲状腺乳头癌68例(B组),此外,选取8例进行腺瘤旁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正常组织(C组)作为对照组。所选研究对象手术前均没有进行放化疗,且经过病理染色确认,患者临床资料完整。A组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0.2岁;B组中,男性16例,女性5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1.2岁;C组中男性2例,女性6例,患者人均年龄40.4岁。
1.2 方 法
1.2.1 试剂与仪器选择本次检测采用罗氏Cobas e 411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及其相应配套试剂对患者血液中的CA15-3、CEA、CA125表达方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可参考试剂盒上的相应操作步骤。选取已知的阳性片作为阳性参考对照,阴性对照选用PBS代替一抗。针对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于凌晨,进行空腹静脉血采集2~3mL,妥善置于负压管中,马上送于实验室进行检验。
1.2.2结果评判CA15-3、CEA、CA125阳性判断依据分别>25.0U/mL、>4.7ng/mL、>35.0U/mL,TSGF>68U/L判为阳性;联合4项指标进行检测时,任意一项为阳性即判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2对所得结果进行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A组、B组研究对象静脉血液标本中的CA15-3、CEA、CA125、TSGF水平均与健康组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4项指标联合检测虽降低了临床诊断特异度,但可有效改善检测灵敏度。如表1所示:
表1各组受试者CA125~CA15-3~CEA~TSGF
检测结果(X±S)
组别nCA125CA15-3CEATSGF
A组3374.51±18.4731.47±15.1315.59±7.3190.23±20.56
B组68179.57±32.8128.21±12.9230.72±6.95100.91±14.15
C组810.22±7.4315.25±8.461.25±2.1142.53±11.13
注:患者组各指标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
3 讨论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临床针对恶性肿瘤患者采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CA125)进行测定的结果,CA15-3、CEA、CA125存在正相关性,相比与甲状腺正常组织和甲状腺结节有着更强的阳性表达,临床针对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采用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CEA、CA125)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可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云福,何超,谢贤和,顾文彪,LV Yun-fu,HE Chao,XIE Xian-he,GU Wen-biao. Galectin-3及CyclinD1在良恶性甲状腺肿块中的鉴别价值[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3,7(1):34-41
[2] Chiu CG,Strugnell SS,Griffith OL,et al.Diagnostic utifity of galectin-3 in thyroid cancer[J].Am J Pathol,2010,176(5):2068-2081.
[3] Lin CI,Whang EE,Abramson MA,et a1.Galectin-3 regulatesapoptosis and doxorubicin chemoresistance in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9,379(2):626-631.
作者简介:祁亚宁(1981-),女,汉族,宁夏银川市人。
工作单位:武警宁夏总队医院,主管技师,主要研究临床输血感染传染病的风险,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肿瘤诊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9岁;上颌骨病变19例,下颌骨病变27例;良性43例(牙源性32例,非牙源性11例),恶性肿瘤3例。本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颊部下颌关节不适、面部肿块、颌骨变形、牙齿松动、牙龈出血。46例患者中全部行X线检查、CT检查,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2 结果
2.1 病变的部位
2.1.1 影像所见
良性肿瘤牙源性32例(上颌骨14例、下颌骨18例),非牙源性11例(上颌骨4例、下颌骨7例),恶性肿瘤3例(上颌骨1例、下颌骨2例)。
2.1.2 手术所见
手术病例证实影像所见病变部位全部相符。
2.2 病灶形态大小、密度及周边情况
2.2.1 影像所见
见图1~图6。按主要结构可分三个类型,即囊状、网囊状及致密团块状。(1)成釉细胞瘤:形态长椭圆形,大小为11~36 mm,轮廓清晰,密度不均匀。(2)牙源性囊肿:形态不规则形,大小为20~46 mm,轮廓清晰,密度均匀稍低。(3)单纯骨囊肿:形态长椭圆形,大小为12~37 mm,轮廓清晰,密度均匀稍低。(4)骨瘤形态类圆形,大小为12~23 mm,轮廓清晰,密度均匀高密。(5)骨纤维结构不良形态不规则形,大小为29 mm,轮廓不清晰,密度混杂。(6)骨纤维瘤:形态规则形,大小为13 mm,轮廓清晰,密度混杂。(7)血管瘤:形态类圆形、囊状分隔,大小为20~36mm,轮廓尚清晰,密度混杂。(8)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形态骨质破坏,大小为13 mm,轮廓不清晰,密度混杂。(9)嗜酸性肉芽肿:形态不规则形,大小为25 mm,轮廓不清晰,密度不均匀。(10)浆细胞瘤:形态不规则形,广泛,轮廓不清晰,密度不均匀。(11)动脉瘤样骨囊肿形态类圆形,大小29 mm,轮廓欠清晰,均匀低密度。(12)牙源性纤维瘤:形态类圆形,大小为23 mm,轮廓清晰,密度尚均匀。
2.2.2 病理
牙源性32例,非牙源性11例,恶性肿瘤3例。成釉细胞瘤8例,牙源性囊肿23例,单纯骨囊肿3例,骨瘤2例,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骨化纤维瘤1例,血管瘤1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浆细胞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牙源性纤维瘤1例。本组病例中,良性43例,占93.478%。
3 讨论
3.1 分类与好发类别
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可分为牙源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非牙源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恶性肿瘤,种类繁多,良性居多。由本组病例分布看,牙源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以牙源性囊肿居多,非牙源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以单纯性骨囊肿居多;恶性本组以浆细胞瘤为多。
3.2 临床特点
本组病例男多于女,男女比例为1.3:1,年龄集中在20~45岁之间的中青年,临床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颊部下颌关节不适、面部肿块、颌骨变形、牙齿松动、牙龈出血。
3.3 影像表现及诊断分析
结构可分三个类型,即囊状、网囊状及致密团块状。囊状者有牙根囊肿、原基囊肿、含齿囊肿、牙周旁囊肿、牙龈囊肿、牙源纤维瘤、造釉质细胞瘤、早期骨化性纤维瘤、单房巨细胞等。网囊状者有造釉质细胞瘤、牙源性纤维瘤、牙源黏液瘤、纤维黏液瘤、巨细胞瘤、血管瘤、纤维异常增殖症、成釉细胞纤维瘤、动脉瘤样骨囊肿等。致密团块者有:成熟期牙骨质瘤、复合混合牙瘤、骨化纤维瘤、钙化性周边纤维瘤、骨样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晚期牙骨质瘤、对生牙瘤等。
3.3.1 成釉细胞瘤为有局部侵袭性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多见于青壮年,男性稍多,80%发生在下颌骨,以磨牙区及升支区为多见[3],本组8例有6例位于下颌骨,占75%,与文献稍有差别,可能与本组病例过少有关。X线表现主要呈囊实性,骨皮质变薄,多房者多见。CT上成釉细胞瘤可见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病变,囊性部分为多房或单房膨胀性改变,周围骨质膨胀变薄,且骨质断端锐利,病变与正常骨质之间无或仅有轻微硬化,肿瘤穿破邻近骨皮质而形成皮下软组织肿块[4]。无论CT或MRI增强检查,由于造釉细胞瘤的血运较丰富,其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均明显强化[5],本组病例同文献所述一致。MRI显示造釉细胞瘤常为多房或单房的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病变,囊壁厚且不规则,囊壁内侧常有乳头状突起,造釉细胞瘤的囊液信号依成分不同可呈多种表现,但多呈均一长T1、长T2信号,病变常破坏周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
3.3.2 非牙源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以单纯性骨囊肿、骨瘤及骨纤维结构不良居多;以生长为下颌骨居多,年龄多为25~35岁左右;病灶边缘欠清晰。本组颌骨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表现为均匀一致密度增高,呈毛玻璃样改变。文献报导骨纤维结构不良常沿患骨外形膨大,病变区与正常骨之间无明显界线,且多呈磨砂玻璃样密度[6]。CT示病变区呈“乳蚀状”、“毛玻璃状”损害,与周围正常骨组织界限不清,骨质膨胀,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的骨小梁消失为本病典型征象。本病在临床上很容易与同属于纤维-骨性病变的骨化性纤维瘤混淆,需要紧密结合X线表现和病理表现才能诊断。
3.3.3 本组病例中颌骨血管瘤比较罕见,主要X线征象为颌骨可见膨胀性肿块影,骨小梁结构模糊不清,内见多发小囊状分隔及密度减低区,局部骨皮质变薄,根尖周围有小囊状透光区。CT表现为中心膨胀性骨质破坏,且向唇颊侧膨胀,病变内部可见多个分房样改变,CT值约87~311 HU不等,骨皮质未见明显破坏。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CT值约510 HU左右;MRI可见颌骨中心膨胀性骨质破坏,T1 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影,骨皮质信号尚连续。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MRA可见肿瘤区域有丰富供血血管,主要来自右侧颈外动脉。
3.3.4 颌骨恶性肿瘤中亦以下颌骨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影像表现中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病变界限不清晰,其内多表现为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在临床上将其分为3类:(1)浆细胞性骨髓瘤,即多发性骨髓瘤;(2)髓外浆细胞瘤;(3)骨的孤立性浆细胞瘤。X线表现2例受累颌骨中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溶骨性凿孔状缺损或硬化斑,周围无骨膜反应。MRI、CT检查仅可提示局部病变及病变范围,并不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对诊断帮助意义不大,但可排除颌骨的部分疾病,并明确手术范围[7]。颌面部恶性骨肿瘤主要表现为:(1)骨破坏,界限不清,边缘不整齐,包括溶骨型、成骨型、混合型3种类型;(2)软组织肿块,肿瘤不仅在骨质内部浸蚀蔓延并迅速向骨外浸润突破形成软组织肿块;(3)肿瘤骨和肿瘤样钙化,部分肿块内可见肿瘤骨、残留骨和钙化。
3.4 检查诊断方法的选择
颌骨囊肿、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大多位置表浅,良性居多,显示病变不难,而X线具有成像清晰、经济、操作方便的优点,X线上大多可清晰显示病变,但其显示的是重叠影像,影响了对病变的精细观察。对于较大病变、上颌骨病变、与上颌窦关系不确定者和怀疑恶性肿瘤病例,CT检查是必需的,它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大体形态及内部结构,CT的高分辨力增加了空间信息,并可进行三维图像重组,能更全面、完整地显示病变形态特征、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提高定位、定性诊断率。由于MRI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的特点,在显示颌骨囊性病变的囊壁结构、囊内容物性质、病变侵袭范围等方面优于传统X线和CT检查,对病变的组织学改变有较高的特异性[8],故有助于对肿瘤范围的进一步确定,但MRI显示骨质结构不如CT。
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种类繁多,加深对其影像及分类的认识,选择合适而经济、操作方便的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影像征象特点,加深其认识,以便对其二者相鉴别。方法 对4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43例,其中牙源性32例,非牙源性11例;恶性肿瘤3例。结论 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种类多样,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主要好发下颌骨。原发性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良性占多数,影像表现对其性质相鉴别有一定特征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
关键词:骨肿瘤,肿瘤样病变,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8.
[2]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骨肿瘤X线图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版社,1977:81-86.
[3]Wang EB,Li TJ,Yu GY,et al.Comparative study on histologic type,radiographic pattern,modes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109 ameloblastoma.J Modem Stomatol,2002,16(4):352 -354.
[4]LI Wei,SUN Zhi - hua,JIANG Ying - jian.et al.Imaging study of ameloblastom as of the jaw.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2006,40 (6):567-571.
[5]Cihangiroglu M,Akfirat M,Yildirim H.CT and MRI findings of ameloblastoma in two cases.Neuroradiology,2002,44:434 -437.
[6]LI Jing - yuan,LIU Xiao -yong,SUNTao,et al.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radi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cemento - ossifying fibroma. Beijing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06,14(4):281 -283.
[7]CHEN Xin - qun,CHENG Hong - quan.Clinical Feature of Jaw Solitary Plasmacytoma.Journal of Comprehensive Stomatology, 2005,21(2):194-196.
肿瘤诊断 篇5
2.2纳米颗粒能提高化疗的效果 Majoros等将甲氨蝶呤附着于树枝纳米颗粒中,制作成靶向纳米微粒。研究表明靶向药物制剂能提高药物在病灶组织中的蓄积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对其他正常组织的.损伤及全身毒副作用。
2.3纳米颗粒能提高肿瘤热疗的效果 热疗是通过加热治疗肿瘤,使肿瘤组织温度上升至40-43℃,既使肿瘤缩小,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一种治疗方法[3]。纳米颗粒提高了热疗靶向性和疗效,降低了毒副反应。
2.4生物纳米管治疗癌症 由细胞核心部位的部分自身结构制作的纳米管,可作为纳米级胶囊传递基因和药物进入人体。Miguel等将抗癌药物泰素掺入到蛋白质-脂质混合体,可使药物到达癌细胞的同时减少化疗的副作用。
2.5纳米壳能杀死肿瘤细胞 纳米壳是外壳涂金的微小珠子,科学家设计这些珠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纳米壳吸收光能可产生一种强热,纳米壳吸收所产生的热能成功地杀死肿瘤细胞,而邻近细胞却完好无损。
总之,纳米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快速发展,而且越来越渗透到各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纳米医学技术为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提供了重大的创新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有一些关键的问题有待解决,如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生物分布、毒副作用以及安全性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及临床医生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刘金剑,刘鉴峰.纳米材料在核医学中的应用.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34(6):326-329.
[2]季亚男,沈成兴.纳米技术在心血管医学中的应用.医学综述,,15(4):546-549.
小肠肿瘤的MSCT诊断价值 篇6
关键词:小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R7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8-0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1-2014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肿瘤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61.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17例,便血(和/或贫血)2例,腹部肿块3例,肠梗阻4例,小肠穿孔1例,无明显症状偶发4例。
1.2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40及GE Light speed 16排,电压80~120kV ,电流100~250 mAs ;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 (碘海醇或碘佛醇),对比剂注射剂量为1. 5 ml/ kg体重,注射流率为3.0-4. 0 ml/ s。扫描层厚5-8mm,间隔5-8mm。检查前空腹4-8小时,在检查前于45min内分4次匀速口服2.5%等渗甘露醇约2000ml(250m甘露醇溶液于1750ml生理盐水混合而成),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所有患者均经肘前静脉注射,静脉团注双期动态扫描,动脉期为注射对比剂后延迟25-30s扫描,门脉期延迟50-70s,延迟期为120-180s。薄层重建,层厚1.25mm,间隔1.25mm,重组矩阵512×512,FOV 350 mm。扫描后将原始图像传至副工作站,进行MPR、MIP、SSD及VR三维重建。
1.3评价方法
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观察、判断图像。对肿瘤进行定位定性分析,包括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大小、边缘及增强后的强化特点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将MSCT影像学特征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2.结果
2.1 MSCT表现:
小肠间质瘤17例,良性间质瘤9例,恶性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2例良性1例恶性间质瘤,空肠5例良性3例恶性间质瘤,回肠2例良性4例恶性间质瘤。良性间质瘤直径均≤5cm,4例直径< 2 cm 的肿瘤呈轻、中度均匀强化,5例肿瘤大小在2-5 cm,强化表现不一,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3例;恶性间质瘤均>5 cm表现为周边环形强化或不规则斑片状强化,肿瘤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所有间质瘤均表现为静脉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其中3例恶性间质瘤见肝脏转移,6例恶性间质瘤侵犯邻近结构,3例可见由于溃疡形成“假肠腔征”,所有间质瘤均未见见腹腔淋巴结增大表现。小肠腺癌5例:4例位于十二指肠,1例源于空肠近段。CT均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局部肠腔狭窄,肠壁不规则增厚管壁僵硬,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例见点状钙化;3例邻近器官受侵,其中2例合并梗阻征象,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小肠淋巴瘤8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呈肠壁增厚,4例位于回肠末端,3例多发呈节段性多发,1例为回肠多发节段性肠壁增厚,其中2例同时累及空肠回肠,1例表现为位于空肠近端的腔内肿块,密度均匀, 4例表现为肠壁环到形增厚,强化都呈轻到中度强化,肠腔无狭窄梗阻,且5例见“动脉瘤样”扩张,1例见“夹心面包征”。脂肪瘤1例,位于回肠,密度均匀,边缘清楚,呈“脂肪密度”。
3讨论
小肠肿瘤的症状没有特异性,早期准确诊断较困难。MSCT薄层扫描并多种后处理重建联合小肠灌肠机增强扫描,可很好显示腔内较小病灶并对小肠肿块性病变作出准确评价,可确定肿块的部位、特征、供血动脉、病变的程度及伴发疾病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1]。
小肠间质瘤:良性间质瘤直径多≤5cm的软组织密度,类圆形,边界较清;恶性间质瘤>5cm,易发生黏液样变或出血、坏死囊变并溃疡形成,可形成“假肠腔征” [2]。可见单个或多个细点状钙化(3%),散在分布,有文献报道,恶性危险度高者可见散在斑点状钙化灶;向外生长侵犯周围器官。CT增强扫描,肿瘤实质中度至明显强化,2cm以下均匀强化,2-5cm可均匀或不均匀强化,>5cm多为不均匀强化(92%),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 CT上所见强化的程度与恶性存在与否无关。恶性间质瘤瘤体周围可见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细小血管,以动脉期明显。
腺瘤及腺癌:小肠腺瘤与小肠腺癌关系密切,属癌前病变。CT表现为肿瘤向腔内生长的类圆形结节状或肿块样充盈缺损影,呈软组织密度,轻到中度强化,可单发或多发。当肿瘤大于2cm;呈分叶状;管壁增厚管腔出现狭窄;或出现明显坏死、囊变和龛影时,要考虑恶变可能。好发于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黏膜下腺体丰富及胆汁中的某些胆酸在细菌作用下的降解产物有致癌作用有关。表现为小肠肠腔内单发息肉状、菜花状软组织肿块影,以腔内生长方式为主,病变区肠壁有不规则增厚,肠壁僵硬,内缘欠光滑,肠腔狭窄,较易合并肠梗阻[3]。增强后肿瘤强化方式总体上为“快进快出”,呈“流出型”改变。小肠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在早期可发生局部或肠系膜淋巴结转移。
小肠淋巴瘤CT表现为①腔内肿块: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增强轻度到中度强化;②肠壁增厚:节段性或弥漫性增厚,肠腔不窄反而扩张,因为淋巴瘤细胞破坏肠壁自主神经,引起肠系膜缘肠壁局部膨出,常特征性地表现为受累肠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肠腔增粗、增宽、扩张,累及范围较长,但病变的肠壁还能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呈现管腔僵硬,也很少引起肠腔狭窄及梗阻呈“动脉瘤样扩张”[5];③“夹心面包征”:肿大淋巴结包绕肠系膜血管及周围脂肪。
脂肪瘤:CT表现为向肠腔内突出的充盈缺损,表面光滑,类圆形,脂肪密度,很少发生溃疡。
小肠类癌的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或弥漫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明显均匀性强化:钙化可达70%,可出现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时呈辐射状软组织影(典型表现)。
因此,对小肠肿瘤性MSCT能准确判定肿瘤的来源,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良恶性,并且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治疗方案设计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趙艳萍, 王新华,等.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 29 (6):779-782.
[2] 王冬青,曾蒙苏,饶圣祥,等. CT 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6):695 -697.
胃肠肿瘤超声内镜诊断 篇7
关键词:超声内镜,观察优势,定性诊断
1 内镜检查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评估进展的局限性
由于内镜检查只能观察粘膜病变的表面形态, 不能观察恶性病变的浸润情况, 因此, 电子内镜图像清晰度的改进, 只能改善对诸如糜烂、溃疡、肿物等病变表面微细形态的观察, 提高对病变检出能力。但其对病变本质的判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恶性肿瘤是以癌细胞浸润转移为特征, 这种变化有时并不能从粘膜表面的病变形态反应出来。内镜检查并不适合对恶性肿瘤进展情况的观察, 内镜检查只能观察病变的表面, 而肿瘤表面形态的改变与肿瘤进展程度并无必然的联系。虽然内镜下肿瘤的形态学变化如病变范围、Borrmann分型和活检组织学分型与病变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对预估肿瘤分期的作用十分有限。
2 超声内镜对病变层次的观察优势
胃肠内镜诊断的重点是早期发现和诊断恶性肿瘤, 而恶性行为最本质的变化是细胞浸润的生物学行为, 区别早期和进展期肿瘤也是以肿瘤浸润深度为依据。因此, 观察病变的纵向浸润深度在恶性肿瘤的术前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超声内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是经内镜导入超声探头, 通过体腔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道管壁或邻近脏器进行断层扫描的方法, 该方法结合了内镜及超声双重功能, 既可观察消化道粘膜表面的病变形态又可直接或从相邻脏器对病变进行超声扫描, 避免了腹壁脂肪的衰减、胃肠道气体及骨骼的干扰等体外超声的物理学限制, 从而获得更为清晰的病变浸润深度及邻近组织结构的断层影像, 分辨率也更高。EUS的开展, 开创了消化道显像的新局面, 现已被称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技术。
3 超声内镜检查的组织学基础
超声内镜检查是以对胃肠壁的正确分层为依据。正常胃肠壁由管腔向外有四层结构: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超声内镜扫描时, 靠近管腔的粘膜界面、粘膜下层和浆膜层呈高回声带, 而粘膜层、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带。因此, 正常消化道管壁在超声内镜下显示五层结构, 从粘膜到浆膜表现为高-低-高-低-高回声层, 分别相当于:第一层高回声带为粘膜界面;第二层低回声带相当于粘膜下层 (m) ;第三层高回声带相当于粘膜下层 (Sm) ;第四层低回声带相当于固有肌层 (Pm) ;第五层强回声带相当于浆膜下层及浆膜 (Ss-s) 或外膜层 (A) 及界面波。在管壁各层中以第三层高回声带 (Sm) 在超声图像上最清晰, 眼易于识别, 有将此层称为中央回声层作为管壁层次的定位标志。正常食管壁厚约3.2毫米, 胃壁厚3.7毫米, 肠壁厚2.75毫米。
4 超声内镜用于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
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中, 粘膜下肿瘤多位于第3层 (粘膜下层) 以下。EUS见到管壁内有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异常回声, 即为肿瘤像。显示边界清楚的内部回声均匀的低回声应考虑平滑肌肿瘤, 平滑肌肉瘤则表现为内部回声不均匀、混有无回声部分, 边缘凹凸不平并向周围组织浸润。显示边缘清楚规则的无回声区, 多为粘膜下囊肿;如为边界整齐、清晰的、均匀一致的高回声, 多为脂防瘤;粘膜下层低回声则可见于异位胰腺、纤维瘤、平滑肌瘤或肉瘤、类癌等。其鉴别点有:异位胰腺边界不清, 表面或有乳头状突起, 回声程度比平滑肌瘤高, 比脂肪瘤低, 内部回声粗糙杂乱, 有不均由则管状或点状回声混杂;纤维瘤为边界不清, 不规则的低回声, 多位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之间;平滑肌瘤或肉瘤能显示与粘膜层和固有肌层的连续关系, 且有类似肌层的低回声;类癌显示为边界清楚、与固有肌层位于同水平的均匀的低回声。
目前, 临床对消化道的诊断主要依据内镜检查和病理活检。内镜检查可直观地发现胃粘膜的糜烂、溃疡及肿物, 因此是确诊肿瘤的手段。例如, 内镜下对进展期胃癌主要按Borrmann分型进行分类, 其中Borrmann IT型是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和病理特点的一咱胃癌。而内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不能明确诊断, 患者可能因反复就诊而延误治疗。Borrmann IT型胃癌内镜下肿瘤病灶与邻近的正常粘膜界限不清, 镜下表现为胃粘膜肿胀、皱粗大, 粘膜表面呈高低不平或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散在浅表糜烂, 胃壁蠕动减弱或消失。由于粘膜内癌细胞分布较少, 即使在内镜下反复活检也不易获得阳性结果。EUS对Borrmann IT型胃癌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EUS通过观察胃壁各层次的变化可以对此型胃癌作出客观的诊断。Borrmann IT型胃癌的声像图表现为:大部分或全胃壁弥漫性增厚, 多在1厘米以上, 为全层增厚, 粘膜下层更明显, 回声减弱, 增厚的胃壁可明显结构紊乱, 其层次尚可辨认。部分病例仅见三层结构, 最表面的既是粘膜下层。超声内镜用于早期癌的诊断一定要结合组织活检诊断, 以免误诊, 因为超声内镜对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是以恶性肿瘤浸润的生物性行为为依据, 而早期癌, 尤其是粘膜内癌, 癌细胞浸润限于粘膜层内, 而一些良性的炎性或息肉病变均可出现粘膜层增厚的影像学特征。
5 超声内镜对肿瘤浸润深度的评估
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和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 由于EUS能对消化道肿瘤浸润深度、扩散方向、邻近压迫、淋巴结转移等作出正确的术前判断, 因此使临床对消化系肿瘤进行术前TNM分期成为可能, 后者对决策治疗方案或指导治疗方式、评估预后和治疗效果等提供了方便。胃肠肿瘤的TNM分期是以原发瘤 (T) 的浸润深度, 淋巴结 (N) 和远处器官转移 (M) 情况为分期依据:T1期指肿瘤浸润粘膜下层;T2期指食管、结直肠癌浸润至固有肌层, 胃癌浸润至固有肌层和浆膜下层;T3期指食管癌浸润至外膜, 胃癌浸润浆膜, 结直肠癌浸润至浆膜下层;T4指肿瘤浸润到邻近结构。N0期指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期指有局部淋巴结转移;N2期指胃癌累及原发瘤边缘3厘米范围以外的胃周淋巴结或沿胃左、肝总、肠系膜、脾或腹腔动脉分布的淋巴结。结直肠癌指有4个或4个以上的肠旁淋巴结转移。N3期专指结直肠癌沿血管干淋巴结发生转移。M0期指无远处转移;M1期指有远处转移 (如肝转移、腹膜播散等) 。
6 超声内镜对粘膜下肿物的诊断
超声内镜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最佳方法。它可提供这些病变的大小、部位、性质 (实性或液性) 的准确资料。在EUS可辨认粘膜下肿瘤中血管结构及血管源性肿物, 而避免进行穿刺或活检。另外, EUS可精确鉴别粘膜下肿瘤及他们与消化管管外的生理性压迫 (主动脉、肝、胆、脾、肾等) 及病理性压迫 (肿瘤、囊肿) , 其准确率达90%以上。
7 超声内镜存在的问题
超声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篇8
关键词:膀胱肿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鉴别诊断
膀胱肿瘤在临床比较常见, 早期给予确诊能够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在膀胱的常见疾病中诸如膀胱结石、膀胱炎、膀胱结核、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中鉴别出膀胱肿瘤, 达到早期准确诊断出膀胱肿瘤, 为患者争取最佳的治疗时机。本文对我院超声科2008年9月—2012年9月早期确诊的膀胱肿瘤55例进行分析并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膀胱癌20例, 其中男15例, 女5例, 年龄45岁~80岁;腺性膀胱炎5例, 男3例, 女2例, 年龄60岁~65岁, 男性多伴前列腺增生;膀胱血块和膀胱结石10例, 男8例, 女2例, 年龄52岁~73岁, 多伴膀胱炎和肾结石史;膀胱结核5例, 男2例, 女3例, 年龄45岁~52岁, 多有结核病史;良性前列腺增生15例, 年龄63岁~80岁, 均为男姓。使用Vivids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4 MHz。主要行腹部检查, 仰卧位, 重点观察充盈的膀胱及膀胱三角区和膀胱壁, 观察膀胱壁的厚度、层次、浸润程度及周边器官有无转移, 然后依据探头方向与所采集的血流存在分流和返流情况, 以红、蓝、绿、黄、深蓝各色变化判断血流方向、性质。
2 结果
根据二维声像图特征, 各种膀胱肿瘤表现为: (1) 膀胱癌, 显示膀胱壁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 其大小不一、形态各样、边界清晰。膀胱局限性增厚, 极少数弥散性增厚;肿瘤呈中等偏高回边血流, 静脉频谱多见, 检出的动脉频谱呈高阻型阻力指数 (RI) >0.7。本病有恶变倾向, 病变向膀胱基层浸润时, 应考虑癌变, 需经膀胱镜活检确诊。 (3) 膀胱内血块和膀胱结石, 血块与膀胱不连接, 改变体位并振动腹壁有较大幅度移动, 膀胱结石具有典型的强回声伴声影, 有位移, 与表面钙化的肿瘤较易鉴别。 (4) 膀胱结核, 膀胱壁早期以炎症改变为主, 超声无明显异常, 当病情继续发展肌层增生、变厚, 内膜不光整, 可见强回声钙化点, 膀胱容量缩小及对侧肾积水, 尿液内有脓血及组织碎屑时, 可见无回声区内点状回声漂浮或尿液分层现象[1]。 (5)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主要鉴别是增生的内腺不同程度突入膀胱, 前列腺体积增大各径线测量值增加, 主要表现为内腺呈瘤样增大, 横径大于2 cm或最大径大于2.5 cm, 内外腺界限清楚, 内腺宽/外腺宽比值大于0.66±0.16;外腺负压薄[2]。
3 讨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因其无创性、价格低廉、无放射性、无损伤性、易反复检查、病灶定位准确而被普遍应用。其能够将膀胱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膀胱壁的程度、与周边脏器的关系准确地报告出来, 较其他检查手段更优越。
超声图像表现:在膀胱肿瘤的非侵犯区, 正常的膀胱壁超声显示由内至外的“高-低-强回声”三层结构变化, 膀胱壁三层回声结构均匀光整。在肿瘤区及侵犯区, 膀胱壁连续性破坏, 局限性隆起、增厚, 肿瘤基底部较窄, 壁呈乳头状、结节状、菜花状突向膀胱腔内;若基底部较宽则以团块的形式突向膀胱腔内, 表面不规则不光滑, 肿瘤内部显示不均一强回声。超声特点:膀胱壁向腔内突起的赘生物, 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边界清晰、回声强弱不一;乳头状瘤显示乳头状或菜花状, 基底较宽, 呈浸润生长;血流可见点状、线状、分支状不一;未浸润膀胱肌层时膀胱壁光整, 回声清晰连续性好。
膀胱癌依据肿瘤在膀胱壁的浸润程度国际上分为4期, T1期:肿瘤基底部狭窄有蒂, 突向膀胱腔内, 其基底部仅限于黏膜, 内层黏膜高回声连续性好;T2期:基底部宽, 与膀胱壁界限模糊不清, 病变侵犯浅肌层, 浅肌层以外的肌层及外层黏膜的低、强回声连续性存在;T3期:肿瘤侵犯深肌层, 即肿瘤基底部位于深肌层, 内部的高回声及外部的强回声均连续性好, 表现为肌层的低回声连续性中断;T4期:肿瘤侵犯膀胱壁全层, 壁的三层回声连续性中断, 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及可见盆腔淋巴结肿大。临床发现膀胱肿瘤超声声像图可见充盈与膀胱腔内单发或多发的中心回声低、边缘回声高、表面呈菜花状、侵犯肌壁而连续性中断的特点, 肿瘤中心血流丰富。上皮性肿瘤可见乳头状瘤、移行细胞癌, 鳞状上皮细胞癌和腺癌较少见, 非上皮性肿瘤可见血管瘤、纤维瘤和平滑肌瘤等[3]。而膀胱结石的发病率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男女比例约为27∶1。膀胱结石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结石起源于膀胱内者, 为原发性结石;起源于肾盂或输尿管下降至膀胱后逐渐增大者, 为继发性结石。膀胱结核一般为继发, 来源于肾结核、前列腺结核、精囊结核, 水肿期超声诊断无明显特点, 出现溃疡、纤维化、肉芽肿时可见明显超声变化, 到肌层时膀胱壁增厚, 不光滑, 纤维组织增生明显形成瘢痕, 膀胱容量减少, 也可使输尿管口发生粘连狭窄导致肾积水。此外经直肠超声检查, 对于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的肿瘤容易显示, 弥补了经腹部超声检查的盲区。经腹和经直肠超声联合应用, 可提高膀胱三角区和颈部检查率和诊断率。
综上所述, 根据肿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 超声可为临床诊断膀胱肿瘤提供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罗定平, 胡翔.经腹及直肠超声联合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1) :1010.
[2]周丽冰, 蒙振明.超声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3) :80.
鞍上肿瘤的MRI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5月—2012年9月间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鞍上肿瘤患者43例, 其中男17例, 女26例;年龄10岁~55岁, 平均年龄 (33.2±3.4) 岁。患者主要症状为视力障碍、颅内高压、闭经、泌乳等;43例患者分别为垂体瘤18例, 颅咽管瘤10例, 脑膜瘤9例, 表皮样囊肿4例, 生殖细胞瘤2例。
1.2 MRI检查
所有患者均行平扫, 必要时行增强扫描, 造影剂使用Gd-DTPA, 剂量0.1 mmol/kg, MRI检测仪器使用德国西门子公司NOVUS0.35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T1WI常规采用SE序列, T2WI采用FSE序列, 行矢、冠、轴位扫描。
2 结果
MRI检测出垂体腺瘤18例, 其中大腺瘤9例、微腺瘤9例, 6例信号与脑灰质相似, 4例伴出血、囊变而呈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或等于正常垂体及海绵窦, 囊变患者不强化;有3例出现囊变, 囊变部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冠状位图像上显示:肿瘤经鞍隔突向鞍上生长, 形成较典型的“束腰征”。6例微腺瘤中有4例为垂体稍微增大伴局部隆起, 2例垂体大小、形态正常。颅咽管瘤10例, 肿块均位于鞍上, 完全囊性5例, 囊实性5例。囊性患者MRI检测时T1WI呈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影;囊实性患者实性部分T1WI为等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检测出脑膜瘤9例, 瘤体信号强度均与灰质相似,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部分患者有脑膜尾征。表皮样囊肿4例, 扫描时T1WI、T2WI信号无明显增强, 边缘清楚, 形态不规则。生殖细胞瘤2例, 其位置均为鞍上池区, 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 T1WI信号略低, T2WI信号略高[2]。
3 讨论
由于环境中致病因子的增多, 人类各种肿瘤发病率均升高, 鞍区肿瘤也不例外, 鞍区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 然而该区解剖结构复杂, 因此对该区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困难。鞍上由于空间小, 发生肿瘤时即使不大也可以造成严重影响, 如压迫视神经、第三脑室等, 因此鞍上肿瘤患者常出现视力障碍、颅内高压等症状, 如果瘤体进一步增大可导致脑积水, 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或呕吐等症状。由于垂体可调节多种激素的分泌, 一旦垂体受到侵犯而导致功能紊乱则可导致各种内分泌疾病如泌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因此必须在肿瘤进一步长大前进行准确诊断并治疗, 而良好检测方法是发现鞍上肿瘤的基础。临床常用检测方法中, CT扫描由于容积效应, 伪影较多, 因此检测效果不佳, 诊断准确性不高。而MRI具有多轴面、良好的组织对比度、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多参数成像, 可清楚地显示鞍区的解剖细微结构, 并且不会出现伪影, 对鞍区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
本次研究的对象共43例, 垂体瘤18例, 颅咽管瘤10例, 脑膜瘤9例, 表皮样囊肿4例, 生殖细胞瘤2例。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 在进行MRI检测时T1加权像表现为一圆形低密度信号影, 而在T2加权像则为高密度信号影。腺垂体急性出血患者出血时间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有一定区别, 1周以内的急性出血灶T1加权像其密度信号和腺垂体一致, T2加权像呈低密度信号影;4周以上的慢性出血灶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均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信号影。多数颅咽管瘤囊性部分所含的图像呈短T1与长T2, 但也可呈长T1与长T2像, 即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 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若为实质性颅咽管瘤, 则呈长T1与长T2, 钙化斑呈低信号区。脑膜瘤9例为圆形或不规则型, MRI检测时T1呈略低或等信号, T2呈等或略高信号。颅咽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肿瘤, 可分为囊性和囊实性, 囊性部分T1信号多变, T2呈高信号;实性部分T1呈等信号, T2呈高信号。表皮样囊肿4例, 典型的表皮样囊肿的信号变化多样, 其主要取决于囊内蛋白质的成分, 不同患者具有个体差异, 因而囊内蛋白也不尽相同, 因此MRI检测时信号变化也多样;一般情况T1呈低信号, T2呈高信号;不典型者根据囊液内所含成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表现, T1可表现为等或高信号, 并且增强后无强化。生殖细胞瘤2例, 一般认为生殖细胞瘤起源于异位的原始生殖细胞, MRI均显示漏斗增粗, 垂体后叶T1高信号消失;实质信号大部分与脑灰质相似, 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肿瘤表现为囊实性或蜂房状的患者检测易于鉴别, 而实性者与鞍区胶质瘤较难鉴别, 临床诊断时应加以注意;在本次研究的对象中鞍区生殖细胞瘤一般具有特定变化如蜂房状小囊性变, 对临床诊断生殖细胞瘤具有一定意义[4]。
综上所述, 鞍上肿瘤发病率高, 而且肿瘤种类多, 检测起来较为复杂, 因此发生临床误诊情况比较多见, 肿瘤初期可能因为检测技术不先进而未被检测出来。而MRI能正确显示鞍上肿瘤及其毗邻解剖结构, 不同的鞍上肿瘤信号特点可以较好区别, 对肿瘤诊断有很大帮助, 不仅能提高鞍上肿瘤检出率, 并且有利于对各种鞍区肿瘤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杨金永, 赵斌, 于台飞, 等.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7 (2) :179-181.
[2]庄卫东, 牟艳秋, 姜涛.垂体腺瘤的MRI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13 (2) :872-873.
[3]胡达.鞍区肿瘤的CT与MRI诊断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6 (17) :639-641.
肿瘤诊断 篇10
关键词:妇科肿瘤,超声诊断,临床应用价值
妇科肿瘤疾病是女性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 这些疾病会给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一旦患上这类疾病, 就会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家庭等带来比较承重的负担。其中妇科肿瘤疾病的种类较多, 主要包括:子宫肿瘤、卵巢肿瘤、阴道肿瘤、输卵管肿瘤等, 其中子宫与卵巢肿瘤比较多见[1]。为了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与对患者的负面影响, 需要对其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在对其诊断方面主要包括CT、MRI以及超声诊断, 不同的诊断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确诊为妇科肿瘤的患者, 年龄段为22~76岁, 平均年龄为 (43.2±3.9)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探查与病理诊断确诊, 其中46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 74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恶性肿瘤52例, 良性肿瘤68例。
1.2方法:使用的仪器设备为麦迪逊X8彩色超声检查仪, 经腹部探头频率为3.5 MHz, 经阴道探头频率为7.5~12 MHz。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排空膀胱, 将探头从阴道置入, 对患者子宫以及周围组织进行检查, 并对肿物后方回声、内部回声、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周边组织等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观察。患者使用二维超声检查之后, 需要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器的显像功能对肿块周边的血流以及内部关系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的肿物比较大, 需要采用经腹部超声诊断。
2结果
通过超声检查, 其中继发性输卵管癌8例, 宫颈癌24例, 卵巢肿瘤28例, 子宫肌瘤31例, 29例子宫内膜癌。检测出的良肿瘤为63例, 良性肿瘤确诊率为92.6% (63/68) ;恶性肿瘤40例, 恶性肿瘤确诊率为76.9% (40/52) 。
3讨论
妇科肿瘤疾病的类型比较复杂多样, 其中子宫内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宫颈癌以及输卵管肿瘤等, 这些妇科肿瘤会给患者的生活以及身心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对妇科肿瘤采取尽早诊断与尽早治疗措施, 降低妇科肿瘤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3]。尽早诊断与治疗是控制该病恶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能够减轻患者的身心健康问题。为了有效的提高诊断的效率, 需要寻找简单、快速、高效、安全并且费用低廉的检查方法。在妇科肿瘤疾病的诊断与鉴别的过程中, 超声诊断是常见的检查方法, 并且其诊断效果较好,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4]。
超声诊断在妇科肿瘤的诊断与鉴别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与特点, 其具有效率高、对肿瘤病变能够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查等特点, 从而可以有效的判断肿瘤的良性与恶性情况。在对妇科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 通过断层二维图像可以对其病情进行全面的了解与分析, 并能够准确的显示出患者子宫内部以及卵巢的具体情况, 尤其是边界、边缘、大小以及病变部位、及其与周边组织比邻关系。同时, 在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的时候, 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可以对卵巢、子宫等血管供应以及血管形态与分布进行细致的了解, 为治疗与解剖结构提供有利的资料与依据[5]。在对患者妇科肿瘤的良性与恶性鉴别诊断的时候,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将其区分出来。其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形态、边界、内部回声以及病变部位等来参考的, 尤其是通过彩色超声诊断分析其血流情况, 可以为患者体内的肿瘤恶性与良性情况的鉴别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妇科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显示, 通过超声检查, 其中继发性输卵管癌8例, 宫颈癌24例, 卵巢肿瘤28例, 子宫肌瘤31例, 29例子宫内膜癌。检测出的良肿瘤为63例, 良性肿瘤确诊率为92.6% (63/68) ;恶性肿瘤40例, 恶性肿瘤确诊率为76.9% (40/52) 。表明, 在妇科肿瘤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 具有较高的确诊率, 能够全面详细的了解肿瘤的大小、形状、边界、周边情况等。
综上所述, 在妇科肿瘤诊断中采用超声诊断, 其确诊率较高, 并且能够详细、全面的观察肿瘤的性质、大小、形状等, 能够为肿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提供依据, 并且能够为患者的确诊与治疗提供参考资料,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涛, 尹科, 吕晓玉,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妇科肿瘤诊断中的准确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20) :387-388.
[2]常才.妇科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癌症杂志, 2012, 22 (6) :447-448.
[3]陈敬忠.妇科肿瘤的超声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6 (15) :105-106.
[4]江森, 郎景和.必须重视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 治疗及预防[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16 (5) :135-136.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篇11
【摘要】35例鞍区肿瘤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个1例。着重分析鞍区常见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还对鞍区肿瘤的定性诊断作了讨论。
【关键词】鞍区;肿瘤;影像学
【中图分类号】R73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42-01
鞍区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多数可根据影像学表现确定肿瘤发生部位,范围大小,密度,并能作出定性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我院自2003~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35例,其中垂体瘤18例,颅咽管瘤13例,脑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及蛛网膜囊肿个1例。所用影像机GE9000Ⅱ型,30例用冠状面扫描,2例用横断面扫描,3例用冠状面及横断面两种方法扫描,层厚为2~5mm。31例做了强化扫描。
2影像表现分析
垂体腺瘤18例。根据肿瘤是否分泌激素分为有分泌功能的及无分泌功能的垂体腺瘤。有分泌功能的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性腺瘤2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嗜碱性腺瘤2例。分泌催乳激素的催乳激素腺瘤1例。无分泌功能的嫌色细胞瘤12例。根据肿瘤的大小直径小于10mm垂体微腺瘤1例。男6例,女12例,年龄27~74岁。
2.1垂体微腺瘤1例采用直接强化冠状扫描,鞍区见9mm×10mm×8mm类似圆形低密度区,边缘清晰,密度不均匀,肿瘤基底部紧贴鞍底,使鞍底骨质受侵犯,局部凹陷,骨质轻变吸收稀薄。大于10mm的腺瘤17例,为类圆形10例,分叶状或不规则7例,17例均作了平描及强化扫描。平描示:8例为略高密度(CT值为40~60Hu)。5例为高密度(CT值为60~80Hu)。4例为低密度(CT值为35Hu以下)。强化示:8例为不均质强化,低密度区CT值为5~16Hu,高密度区CT值为40~90Hu。6例为环状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肿瘤侵犯鞍上池16例,鞍上池显示不同程度的填塞或闭塞。4例累及三脑室。2例引起双侧脑室扩大。2例向下破入蝶窦。14例鞍底骨质吸收变薄。1例见有钙化。CT值为130Hu。
2.2颅咽管瘤13例年龄6~45岁,男7例,女6例。13例肿瘤均位于鞍上,6例引起蝶鞍扩大及鞍背骨质吸收。肿瘤最大为72mm×88mm。肿瘤形态呈圆形。类圆形9例,分叶状4例。平扫4例,平扫加强化4例,直接强化6例。平扫为低密度胶囊性肿块,CT值为负10~15Hu。增强扫描表现为环形强化,囊壁规则,CT值为40-67Hu。12例见有钙化。7例肿瘤囊壁呈环状钙化。5例肿瘤呈结节状或弧状钙化,CT值为90~230Hu。13例肿瘤均侵犯鞍上池,鞍上池不同程度的填塞和闭塞,12例三脑室受累及,9例双侧脑室扩大。
3讨论
3.1垂体瘤垂体瘤直径小于10mm,仅位于鞍内,蝶鞍无明显改变,鞍底可见局限性向下凹陷,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内显示局限性低密度区,以上征象为微腺瘤的主要特征。在诊断微腺瘤时,应注意观察正常垂体的高度。大于10mm腺瘤易于显示,影响表现为:肿瘤向下侵犯蝶窦,使蝶窦受压,变偏或肿瘤直接破入蝶窦内。向上肿瘤可突破鞍隔侵入鞍上池,使鞍上池变形,鞍上池部分填塞或闭塞。向两侧可侵犯及双侧海绵窦,表现为海绵窦扩大,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侵入的肿瘤常较海绵窦及同侧颈内动脉强化少,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受压,移位,变形或不显示,海绵窦侧壁受侵蚀,广泛骨质破坏。此征象对诊断垂体瘤亦有较大的定性意义。肿瘤密度显示为不均匀,CT值在90Hu以上者无疑为肿瘤钙化。而密度低、CT值与脑脊液相近者,大多数为肿瘤的坏死或囊性变所致。肿瘤形态多呈类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尤其后缘,肿瘤可突入三脑室前部和双侧脑室前角的内下方,并有脑积水表现。本文有7例均有三脑室及双侧脑室受压征象。
3.2颅咽管瘤典型部位位于鞍上池,因此较垂体瘤更易侵及三脑室和室间孔,常出现双侧脑室扩大征象。本文13例其中8例出现双侧脑室扩大。颅咽管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小,有87%的病例可见囊变或钙化。所以囊变和钙化是诊断颅咽管瘤的主要依据。本文11例见有钙化,但个别瘤体较小可无钙化,并见有向鞍内生长,鉴别往往有困难,本文1例为上述情况而误诊为垂体瘤。当肿瘤主体在鞍内,但肿瘤与鞍底之间仍有间隙,则首先考虑可能不是垂体瘤。
3.3鞍结节脑膜瘤来自鞍结节脑膜瘤,占脑膜瘤的10%左右,常见于鞍结节,鞍隔及蝶骨平面,本组2例均起源于结节。肿瘤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显示清楚,光滑、规则。平扫密度增高或等密度,有时可见斑点状或不规则钙化。增强后呈均质性明显强化。本文2例均未见钙化,肿瘤相邻骨质可见骨质增生或吸收,蝶鞍一般无扩大。肿瘤较大时或因颅内压增高时出现扩大,变形骨质吸收或破坏。本组2例均未见蝶鞍扩大。仅仅鞍上池受侵,鞍结节骨质吸收,1例侵及三脑室,2例病例术前均误诊为垂体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影像征象分析不全面和认识不足。
3.4蛛网膜囊肿发生在鞍上的蛛网膜囊肿,内含脑积液,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后无强化,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不典型无钙化的颅咽管相鉴别。
3.5星形细胞瘤生长于鞍区的星形细胞瘤,平扫为较均匀的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呈环形强化,边缘不规则,其内可见壁结节,肿瘤周围无水肿或仅有轻度水肿,星形细胞瘤有少许可见钙化。本文一例病例误诊为颅咽管瘤。其误诊原因主要是对影像征象认识不足。
肿瘤诊断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或外院手术的丘脑肿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并确诊为丘脑肿瘤[1]。3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9~67岁,平均年龄是(41.1±2.5)岁。患者的病程在5 d~1年,平均病程为(2.8±1.1)个月。根据患者肿瘤位置的不同可将其分两类,位于右侧的患者有19例,位于左侧的患者有16例。
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多,按照其首发症状与主症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感觉障碍、运动障碍、颅内压升高、不自主运动等四个大的类别[2]。本文涉及的35例患者中,属于感觉障碍的有4例,临床表现为感觉麻木或者感觉异常;属于运动障碍的患者有10例,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活动障碍、共济失调以及偏瘫;属于颅内压升高的患者有20例,主要临床表现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乳头水肿;属于不自主运动的患者1例,主要表现是患者无法自行控制肢体的活动。
1.2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Verio的3.0 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仪。扫描过程中选择头部线圈,对患者行矢状面、冠状面以及横断面的扫描。患者取仰卧位,行T1WI(TR/TE=250 ms/2.5 ms)和T2WI(TR/TE=9000 ms/94 ms)成像扫描,具体扫描参数设置为:层间隔0.9 mm、层厚3~4 mm,矩阵为256×256。
所有病例均给予静脉注射靶向对比剂Gd-DTPA作增强扫描,对比剂的注射计量为0.2 mL/kg。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在后期对患者行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扫描[3]。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脉冲序列进行扫描,DTI的成像参数设定:层厚为2 mm,层间隔0 mm,矩阵112×112。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5患者患者经MRI诊断并按照组织病理分型对其分类,可见星形细胞瘤17例,生殖细胞瘤10例,转移瘤和室管膜瘤各3例,畸胎瘤和淋巴瘤各1例,其主要的分布位置见表1。
不同组织学分型的丘脑肿瘤的MRI影像学表现都有一定的特征。从表1中可见,星形细胞瘤的发生位置以背侧丘脑和上丘脑为主。等级不同T1WI和T2WI的表现不同。6例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其T1WI的表现多为低信号,T2WI则多表现为高信号,且周边水肿程度较轻。对患者行增强扫描之后,主要表现为轻度增强。11例Ⅲ级和Ⅳ级患者T1W和T2WI的信号高低与Ⅰ、Ⅱ级患者相同,但信号表现不均匀,且T2W的信号周围的水肿程度扩大;经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10例生殖细胞瘤的患者,肿瘤的发生位置同样以背侧丘脑和上丘脑(近松果体区)为主,经MRI扫描,T1WI主要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则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经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无明显的占位效应。
转移瘤多发于背侧丘脑,MRI表现为长T1、长T2的类圆形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后表现为小环形强化,无显著占位效应轻。
室管膜瘤3例,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且水肿范围大,经强化扫描显示强化不均匀,且有显著的占位效应。
畸胎瘤和淋巴瘤各1例,均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特点,强化明显。
3讨论
丘脑肿瘤是颅脑肿瘤的一种,发病率占到所有颅脑肿瘤患病人数的1%[4]。由于丘脑在脑部结构中的位置较深[5],且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比较多,因而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加之,丘脑周围的核团丰富,与许多重要的神经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虽然手术治疗的肿瘤清除效果更好,但是全切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也比较高[6],这就需要在确定丘脑肿瘤的分型和病灶详细情况之后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对确诊为丘脑肿瘤的患者行磁共振扫描,可见发病类型最多的是星形细胞瘤和生殖细胞瘤。在临床鉴别的过程中,以囊性星形细胞瘤和囊性生殖细胞瘤的鉴别为主。二者的发生位置接近,通常囊性星形细胞瘤的出血、囊变坏死都比较多见,但是钙化率较低,MRI诊断可见病灶周边有较为明显的水肿且占位效应十分显著;而囊性生殖细胞瘤临床上多见偏瘫、智力或行为异常的症状,且检查中多可见肿瘤的弥漫性生长,占位效应轻,出血少但钙化率高。
总之,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丘脑肿瘤的诊断中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等,为疾病的临床准确诊断、鉴别与合理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磁共振在丘脑肿瘤的临床诊断中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以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或外院手术病理证实的丘脑肿瘤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磁共振诊断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35患者患者经MRI诊断并按照组织病理分型对其分类,可见星形细胞瘤17例,多发于背侧丘脑及上丘脑,Ⅰ级、Ⅱ级强化较轻,Ⅲ级、Ⅳ级强化显著;生殖细胞瘤10例,多发于背侧丘脑和上丘脑,中度强化,无明显的占位效应;3例转移瘤呈小环形强化,无显著占位效应;室管膜瘤有占位效应;畸胎瘤和淋巴瘤各1例,强化明显。结论 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丘脑肿瘤的诊断中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等,为疾病的临床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丘脑肿瘤,磁共振诊断,临床鉴别
参考文献
[1]廖可立,王汉东,史继新,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1):641-642.
[2]刘国清,黄信华,许乙凯,等.丘脑肿瘤的核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9):1441-1442.
[3]黄信华,许乙凯,吴元魁,等.丘脑肿瘤的MRI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2):151-153.
[4]史继新,杭春华,潘云曦,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J].西部医学,2010,22(10):1825-1826.
[5]朱剑波.核磁共振在丘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6):4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