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肿瘤诊断

2024-09-04

胃肿瘤诊断(共7篇)

胃肿瘤诊断 篇1

摘要:建立定量免疫PCR检测血清胃肿瘤相关MGAgs新方法及研究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预警价值。采用定量免疫PCR技术检测43例胃癌、37例健康献血员血清中MGAgs的含量。研究显示, 血清MGAgs含量在健康对照组与胃癌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 (P<0.01) , 应用定量免疫PCR方法检测50μL血清MGAgs的截断值相当于为5972个MKN45细胞裂解所得抗原。研究表明, 定量免疫PCR技术检测血清MGAgs抗原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胃癌患者血清中MGAgs进行定量检测, 可能用于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胃癌,人胃癌相关抗原MGAgs,实时定量免疫PCR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 在所有恶性肿瘤中, 其死亡率排第二位[1]。目前临床诊断胃癌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肿瘤相关标志物检查, 胃镜检查直观明确, 但对早期胃癌诊断效果较差。CEA, CA 125, CA 19—9等肿瘤标志物对胃癌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和灵敏性[2], MG系列抗体是我校樊代明院士等利用胃癌细胞株MKN—46—9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的胃癌相关抗体, 其相应抗原是一种中性糖脂类肿瘤相关抗原, 该类抗原在胃癌组织中高度表达, 而在正常胃组织中几乎不表达[3]。任军等应用血清免疫PCR方法发现该类抗原在胃癌的诊断方面, 无论是特异性还是灵敏度均高于其他肿瘤标志物[4]。由于MGAgs种类较多, 目前还未完全鉴定, 本研究通过MGb2与MG 7抗体夹心法, 以定量免疫PCR技术实现对血清中MGAgs的定量检测, 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胃癌患者血清标本43例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消化外科 (2008.10—2009.12) , 所有胃癌样本均经病理证实;正常对照37例来自健康查体人群, 所有入选者抽取空腹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存-20℃保存。胃癌MKN 45细胞系 (来源于低分化腺癌) 为本室冻存。

1.2主要试剂及仪器

鼠抗人单克隆抗体MG 7和MGb2由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肿瘤生物学实验室制备, 链霉亲和素购自Pierce公司, 光敏生物素购自Sigma公司, 96孔PCR管和SybergreenMix购自Takara公司。Bio-Rad 680酶标仪购自伯乐公司, 实时定量PCR仪chromo4购自伯乐公司, LYQ 12100卤钨灯购自军科院。

1.3方法

1.3.1生物素标记MG 7单抗

胃癌单抗由本室制备, 胃癌单抗MG 7 (6μg/μL) 以分子摩尔数比为50:1混合MG 7与光敏生物素 (photobiotin, Sigma) , 在距 (240—250) V, (250—300) W LYQ 12100卤钨灯10cm处, 冰浴照射20min后加入等体积甘油, -20℃保存待用。

1.3.2质粒的提取与标记

以Robo1基因cDNA为模板, PCR扩增克隆进pGL3—control质粒中。将质粒转化入感受态细菌, 提取质粒Robo1, PCR扩增后得大小250bp的片段, 经琼脂糖电泳如图1, 标记质粒Robo1, 在灭菌EP管中加待标记质粒0.5μg/μL, 在暗室中加入5μg/μL光敏生物素, 充分混匀冰浴。LYQ 12100卤钨灯光照射20min。加入100mmol/L Tris-HCl, pH 9.0, 混匀。加入仲丁醇25μL, 提取游离的光敏生物素。加入3mol/L醋酸钠和冷无水酒精100μL充分混匀, 沉淀标记DNA, -20℃过夜, 15 000r/min离心20min, 弃上清, 70%乙醇洗涤沉淀后, 溶于0.1mmol/LEDTA中, 测定标记质粒浓度, -20℃保存。

1.3.3实时定量免疫PCR

培养胃癌MKN 45细胞, 收集细胞并计数, 超声裂解得细胞悬液, -20℃保存备用。取pH 9.6的碳酸盐溶液稀释MGb2 (1:500) 加入PCR板孔中, 37℃湿盒2 h, 0.05%TBS-Tween20洗脱, 3%BSA-TBS封闭, 4℃湿盒过夜。充分洗脱后, 将MKN 45细胞裂解液依次十倍比稀释作为标准品, 加入血清样品和标准品, 所有样品均设三个复孔, 以PBS作为阴性对照, 湿盒37℃孵育2h, 洗脱后, 加入抗体Bio-MG 7 (1:1 000) 稀释, 湿盒37℃孵育1h, 充分洗脱后, 加入亲和素 (1:3 000) 稀释, 湿盒37℃孵育0.5h, 充分洗脱后, 加入Bio-Robo1 (1∶1 000) , 混匀, 湿盒37℃孵育0.5h后, 充分洗脱后, 加入SybergreenMIX, PCR反应体系为:25μL sybergreenMix, 10μmol/L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各2μL, 去离子水21μL。PCR反应条件为:96℃预变性, 5min;94℃变性30s, 56℃退火20s, 72℃延伸30s, 溶解曲线分析65℃-95℃, 0.05s, 0.11℃读数一次, 38个循环。

2结果

2.1实时定量免疫PCR扩增产物

定量免疫PCR扩增结果如图2, 标记质粒Robo1扩增效果良好, 表明PCR管 (聚丙烯材料) 作为载体对MGb2抗体具备良好吸附性, 可以作为蛋白质载体进行免疫反应, 同时, MGb2抗体和MG 7抗体对MGAgs结合性能良好, 体系稳定。

2.2线性及灵敏度

以CT值和细胞数目的对数值得标准曲线见图3, 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54, 线性关系良好, 溶解曲线分析呈现单峰见图4, 表明PCR反应无非特异性扩增产物。检测线性范围大约20~×105个细胞, 灵敏度接近20个MKN 45细胞。

2.3精确定量MG系列抗原

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 两者50μL血清MGAgs相对含量, 胃癌组为 (21 890±6 579) 个MKN 45细胞, 健康对照组为 (2 844±914) 个MKN 45细胞, 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MGAgs含量比较如图5。应用定量免疫PCR对胃癌的诊断率见表1, 其对胃癌诊断的准确率为 (86.1%+83.8%-1) ×100%=69.6%。50μL血清中MGAgs含量截断值 (cut-off) 为5 972个MKN 45细胞, 高于此值提示为阳性, 低于此值提示为阴性。

3讨论

尽管胃癌的发病率在发达国家逐年下降, 但在我国仍然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期诊断和高危人群筛查对胃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早期胃癌患者接受有效治疗, 其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1], 目前胃癌诊断最可靠的方法是内镜检查, 然而, 大多数早期胃癌病人无明显特异性症状, 胃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MGAgs作为新兴的胃癌相关抗原, 刘杰等人应用免疫组化研究证实在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且MGAgs的表达量与胃病的预后密切相关[6]。李耕等人通过建立ELISA方法检测血清MG 7抗原, 对胃癌的检出阳性率61.2%[7], 但其敏感性有限, 假阳性率较高, 不能很好的用于临床。任军等人建立血清学免疫PCR方法, 实现了对MG 7抗原的半定量, 其对胃癌诊断的敏感性达到77.5%, 尽管免疫PCR极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 但其最终结果是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来实现半定量, 不能实现精确定量, 同时假阳性率也达22.5%, 不利于其在临床广泛应用[1]。

(纵坐标代表相当于MKN 45的细胞个数)

实时定量PCR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通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 利用荧光信号累计实现实时监控PCR进程, 将实时定量PCR技术应用于免疫PCR中, 形成了特色的实时定量免疫PCR, 它克服了免疫PCR只能终点检测不能精确定量的缺点, 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实现了对蛋白的精确定量[8]。

本实验以MGb2和MG 7双抗体夹心法对MGAgs进行检测, 以聚丙烯材料的PCR管作为包被载体, 进行定量免疫PCR试验。结果显示该PCR管对蛋白吸附性良好, 可以作为免疫反应载体, 对血清MGAgs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可有效检测达20个胃癌MKN 45细胞裂解所得MGAgs, 显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此方法对胃癌检测的敏感性为86.1%, 特异性为83.8%,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明显于高于任军免疫PCR法, 最重要的是其可对血清MGAgs实现精确定量, 通过比较血清抗原含量与截断值, 从而实现对胃癌的诊断, 也可为胃癌高危倾向者和愈后复发者提供及时报警。

综上所述, 定量免疫PCR方法的建立为我们检测胃癌相关MGAgs开辟了新的途径, 应用定量免疫PCR方法对血清中抗原可以实现精确定量, 且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好, 通过比较血清中MGAgs含量与截断值, 实现对胃癌患者及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预警。随后的研究我们将不断扩大样本量, 使血清中MGAgs截断值更加精确, 同时研究其在胃癌患者术前与术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血清中含量的变化, 为胃癌及胃癌术后复发给予及时预警。

参考文献

[1]Zhang L, Ren J, Pan KF.Detection of gastric carcinoma-associated MG7-Ag by serumimmuno-PCR assay in a high-risk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implication for screening.Int J Cancer, 2010;126 (2) :469—473

[2]Jin B, Wang X, Jin Y, et al.Detection of serum gastric cancer-asso-ciated MG7-Ag from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using a sensitive and con-venient ELISA method.Cancer Investigation, 2009;27:227—233

[3]樊代明, 张学庸, 陈希陶, 等.抗低分化胃癌细胞系MKN-46-9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组化鉴定.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8;13:12—15

[4]Ren J, Chen Z, Zhou S J, et al.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gastric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 MG7-Ag in human sera ysing an established single determinant immuno-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echnique.America Cancer Society, 2000;88 (2) :280—285

[5]陈峥, 任军, 樊代明, 等.光敏生物素标记胃癌单克隆抗体MG7的制备.免疫标记与临床, 1995;2 (1) :36—37

[6]Liu J, Hu J L, Zhang X Y, et al.The value of MG7antigen in predic-ting cancerous change in dysplastic gastric mucosa.IJCP, 2002;56 (3) :169—172

[7]李耕, 张学庸, 樊代明.胃癌单克隆抗体对消化道肿瘤血清学诊断的初步研究.单克隆抗体通讯, 1992;8 (1) :67—67

[8]Niemeyer C M, Adler M, Wacker R.Detecting antigens by quantita-tive immuno-PCR.Nature Protocols, 2007;2 (8) :1918—1930

胃肿瘤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中所收治的80例患有老年胃肿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龄在60~70岁,病程时间在5个月~1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65~75岁,病程时间在7个月~1年;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常规检查确诊患有胃肿瘤,病灶较为明显,且能够达到测量标准,临床预计患者生存期>4个月,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肾脏功能障碍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紫杉醇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患者接受化疗第一天采取紫杉醇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小时,120mg/m2第1天,每三周1次。

研究组采用卡培他滨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包括:针对老年胃肿瘤患者使用卡培他滨药剂口服,口服计量1000mg/m2,1天2次,第一次口服在晚间时间段服用,最后一次口服时间为第14天早晨服用,治疗14天暂停用药7天,每三周重复,将患者绝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数量进行统计,若患者绝对中性粒细胞数量>2.0×109/L与血小板数量>100×109/L,则可对患者继续进行治疗,若患者这两项标准都未达标,则需在延迟于直至患者这两项指标达标后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治疗4个周期后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开展1年随访调查,详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根据所得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所使用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6.0,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以t检验,百分比以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临床治疗效果上可以发现,研究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率为84.27%,对照组的近期治疗效率为63.19%,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不良反应上,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厌食及手足综合征,研究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27.63%,对照组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58.74%,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年患者生存率上,研究组1年生存率为84.68%,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51.89%,研究组患者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疾病进展时间上,研究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为12.37±1.02月,对照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为8.71±1.04月,两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患者因年龄因素普遍会患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这使得老年胃肿瘤病症所表现出的厌食、呕吐等临床症状无法引起重视,使得老年胃肿瘤患者最终错过了最佳手术治疗期,这对老年患者的后期病症治疗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采取临床药物治疗老年胃肿瘤患者有着十分重要的治疗意义。

卡培他滨是当前我国治疗老年胃肿瘤的主要药物,该药物能够通过对细胞的正常代谢进行干扰,从而对细胞繁殖做到控制,将胃肿瘤癌细胞进行消灭,从而控制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而根据本次治疗结果显示,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效率为84.27%,对照组的近期治疗效率为63.19%,两组患者在近期治疗有效率方面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不良反应上,研究组患者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27.63%,对照组的化疗不良反应率为58.74%,研究组化疗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胃肿瘤疾病应用卡培他滨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治疗效率,同时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临床治疗上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媛媛.邱秀琼.张启周等.卡培他滨联合腹腔热灌注顺铂化疗对治疗老年晚期胃癌伴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肿瘤,2014,8(10):25-26.

[2]董宁宁.王明玉.张琼等.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一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肿瘤防治研究,2011,28(25):12-13.

胃肿瘤诊断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行胃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中进行随机抽选, 所选患者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8例患者, 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研究组中男12例, 女12例;年龄53~76岁, 平均 (60.24±3.42) 岁;胃肠间质肿瘤7例, 胃淋巴瘤5例, 进展期胃癌12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52~75岁, 平均 (60.43±3.24) 岁;胃肠间质肿瘤9例, 胃淋巴瘤4例, 进展期胃癌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护理, 给予胃肠连续减压, 嘱患者卧床休息, 监测患者的病情等。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手术中将鼻肠管安置在空肠上段, 在术后12 h将经过加温的等渗盐水缓慢匀速地泵入, 24 h后将营养液缓慢注入。注意观察患者手术期间的生命体征。在给予肠内营养之前, 需要判断患者各脏器的情况, 再结合实验室检查等判定患者的营养不良程度。在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中, 向患者讲解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优点, 并安抚患者, 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告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比如腹泻、腹胀, 减少患者的恐慌, 尽量获得患者的最大配合和家属的支持。给予并发症的护理, 在肠内营养支持期间, 需要对患者的口腔和鼻腔进行定期清洗。每6小时让患者用生理盐水漱口, 保持口腔的湿润。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定时检查营养管是否移位、变形, 在输注的过程中要做好患者的体位护理, 应将患者的头抬高30°, 注意防止营养液反流, 避免误吸。保持营养管的畅通, 可用20 ml热水对营养管进行加压冲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体重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d

2.3 两组体重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的体重为 (56.64±6.48) kg, 对照组为 (56.48±6.48) kg,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周后, 研究组体重为 (55.87±6.46) kg, 对照组为 (54.48±6.32) kg, 相比于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体重均下降, 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肿瘤患者因为吞咽困难的原因, 多存在比较严重的营养不良症状, 加上手术之后患者的机体功能下降, 免疫力和抵抗力较弱, 很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入, 从而产生各种并发症, 使得患者手术创口的愈合时间延长, 从而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3]。在手术中给予营养支持是提高患者消化功能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营养支持是肠外营养, 但是这种营养支持疗法会增加患者的饱胀感, 容易使患者出现厌食, 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另一种营养支持疗法是肠内营养, 这种营养支持疗法能够促进患者胃肠道功能以及免疫力的恢复, 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胃肿瘤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 往往在发现时已经处于胃癌的中晚期, 而胃切除是其主要的手术方式。在进行胃切除后, 重建的消化道消化吸收能力差, 在手术期间需要配合营养支持护理, 才能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促进患者的康复[5]。肠内营养支持能够保护患者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 一定程度上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减少肠源性感染[6]。肠内营养支持通过将营养物质向肠道运送, 对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起到刺激作用, 以调节胃肠道与胰腺功能, 促进胃肠蠕动, 使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快速恢复[7,8]。

本次研究中, 笔者所在医院在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同时对患者施以心理护理, 消除了患者对疾病的担心, 了解了肠内营养的重要性和优势, 从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度;还减轻了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等负面情绪, 使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并且护理人员还加强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让家属配合医院的工作, 给予患者更大的支持, 有利于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 帮助护理人员减轻负担。在肠内营养护理期间, 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实时了解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心理情况, 从而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 及时地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 有效地控制了患者的不良反应。从该研究结果来看,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护理,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要低, 肠蠕动恢复正常的时间和住院时间也比对照组短, 且在手术后的体重下降程度方面, 研究组也优于对照组, 可见, 在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护理, 能够大大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腹胀、腹泻、吻合口瘘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 能够使患者保持比较稳定的体重, 缩短了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肠内营养护理对于胃肿瘤手术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胃肿瘤患者中抽取48例作为观察对象, 将其按照同等比例随机分为两组, 研究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护理,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体重、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肠蠕动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体重下降程度低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胃肿瘤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护理, 有助于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改善营养状况。

关键词:胃肿瘤,早期,肠内营养护理

参考文献

[1]苏艳霞.早期肠内营养及针对性护理对术后胃癌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5, 8 (12) :126-127.

[2]陈素贞.胃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 :206.

[3]邱英, 郭成香, 刘志燕, 等.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 (10) :205-206.

[4]黄先龙.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起始时间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5) :144-145.

[5]唐钊, 邱志泽, 熊大芾.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30-31.

[6]张建友, 翟升永, 石毅然, 等.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分析及临床应用探索[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9) :22-24.

[7]苏晓丽, 方雪红, 陈颖慧.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 22 (7) :855-857.

胃肿瘤诊断 篇4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早期进食,胃肿瘤,应激,免疫

对于胃肿瘤患者,传统手术的围手术期,前后一般要经历1周左右的禁食,这常对患者肠道功能和患者的营养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随着对人体围术期生理机能研究的深入,发现腹腔手术后胃肠道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未经手术干预的小肠蠕动和吸收功能在术后4~8 h就已完全恢复,术后6~12 h即可接受肠内营养,同时能更快地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 surgery,FTS)理念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提出采用一系列措施以阻滞或减轻围手术期患者的应激反应,加速其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本院已经将FTS理念应用于一些结直肠手术患者,取得较好效果[1]。现对胃肿瘤手术患者行FTS。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6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因“胃肿瘤”收入院,行胃癌根治切除术患者86例。研究对象排除标准:急诊或姑息手术、需联合脏器切除脾或胰腺、超高龄(≥80岁)、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患者术前处于营养不良或伴严重并发症者(除非经治疗营养状况得以改善,并发症得到控制)。男46例,女40例;年龄35~68岁;依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快速康复外科组(FTS组)46例和传统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比、病程、营养状况:检测白蛋白(Alb)(<35 g/L为营养不良)及合并症(FTS组46例中糖尿病5例,肺结核1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传统组40例中糖尿病2例,慢性乙型肝炎2例)等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手术方法和麻醉方式相同。

1.2.1 传统组

术前健康宣教,常规肠道准备(服泻药或灌肠),12 h禁食禁水;手术当天留置胃管和尿管;术中监测体温,对保暖无特殊措施;术后硬膜外镇痛加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尿管留置超过3 d,按公式Harris-Benedict计算患者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basal energy expenditure,BEE),再根据患者的应激系数,活动系数计算出患者每天的能量和营养素需求,经静脉予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直至肛门排气排便后拔除胃管,根据情况逐渐进食,随患者意愿下床活动。

1.2.2 早期进食组

向患者解释术后早期进食的益处,并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年龄,按公式Harris-Benedict计算患者的基础代谢能量消耗(basal energy expenditure,BEE),再根据患者的应激系数,活动系数计算出患者每天的能量和营养素需求,制定食谱;术前不进行肠道准备;术前1天20∶00前加服能全素300 m L(能全素65 g,300 kcal),术前禁食6 h,禁水2 h;手术中保温并予床垫和液体加温,术后硬膜外镇痛加用非甾体类止痛药;麻醉清醒后6 h后可饮水,术后24 h开始依次口服米汤、小百肽、能全素,6~8次/d,100~250 m L/次,术后第3天开始进食粥类、面条等半流饮食,4次/d,以患者无呕吐和腹胀为限,每天计算摄入能量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量,术中和手术当天适量补液,给予流质饮食后,个体化静脉给予10%葡萄糖、5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中长链脂肪乳混合以补充口服不足部分。术后24 h拔除尿管。早期下地活动。其余治疗措施与传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3.1 应激指标

术前、术后第1天及第6天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指数(IR指数)=(血糖×血胰岛素水平/22.5),术后第1天和第6天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PR)水平。

1.3.2 术后恢复指标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

1.3.3 测定手术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清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及免疫球蛋白Ig G、Ig A水平。

1.3.4 早期进食不良反应

如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和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及肺部感染等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所有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进行统计学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应激、营养及免疫状况评价

FTS组的IR指数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第1天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清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Ig G和Ig A均有所下降,但FTS组术后第6天Ig G和Ig A恢复较快,且超过术前水平,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2 术后恢复指标评价

FTS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提前或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注:覮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注:覮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观察期间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无急性肠梗阻、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早期进食后出现腹胀,减量后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腹泻及代谢并发症。

3 讨论

FTS理念近年来日益得到外科临床的重视并成功应用[2]。其应用最成功的典范是结直肠外科。欧洲国家报道了在结肠直肠手术时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经验,并已得到专家共识被推荐[3]。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贯穿患者手术前后的整个治疗过程,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加速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节省住院治疗总费用[4]。对于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影响其快速康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与创伤应激、疼痛、卧床、禁食及放置鼻胃管、鼻肠管等引起患者不适和限制下床活动等有关[5]。本研究就是观察快速康复外科对胃癌患者应缴、营养、免疫及肠道功能恢复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相比有无区别。

常规的TPN除给予每天需要的水和电解质外,主要给予糖类、氨基酸、脂肪、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虽能满足患者需要,但TPN需要的技术比较复杂,要求严格。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细致的全面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监测,来防止发生并发症。而本研究中FTS组患者术后绝大部分能量是通过肠内获得。所用的小百肽中氮源为100%短肽,渗透压低,为335 m Osm/L,不需运输系统,能直接、均衡吸收,且因其为低渗产品,不会产生腹胀、腹泻等消化道不适,服用依从性佳。能全素是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低渣整蛋白型营养配方制剂。其组分为:酪蛋白、植物油、麦芽糖糊精、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易溶于水,p H为6.8,渗透压同样较低,为320 m Osm/L。这些营养制剂能提供足够的热能、蛋白质和维生素,能改善氮平衡,从而达到与肠外营养一样的效果,但其易操作,患者不需要长时间输液,自由度好。本组研究中一些反映营养状况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清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也未见FTS组患者出现明显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均较好。说明术后快速肠外营养可行和可靠。

除营养外,早期进食快速康复措施体现了一些其他优势。众所周知,胃肿瘤患者由于能量消耗增加而营养物质摄入和吸收常存在障碍,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从而可引起器官功能受损、免疫功能抑制,这又会增加术后感染几率及肿瘤细胞扩散机会,从而影响预后。而且,虽然手术能降低肿瘤负荷,解除肿瘤对细胞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但是,手术本身对机体是一种损伤,会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6]。所以除手术因素外,提高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和改善免疫功能对该类患者具有重要作用。很多研究认为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TPN)能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状况,促进患者恢复,改善预后[7]。而快速康复外科(FTS)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是术后主张早期进食。反映手术创伤应激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中,主要的是胰岛素抵抗。从本组资料看,FTS组的IR指数和应激指标C反应蛋白术后第1天显著低于传统组。说明FTS能明显降低胃癌手术患者的术后应激反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Ig G和Ig A均有所下降,但FTS组术后第6天Ig G和I-g A恢复较快,且超过术前水平,显著高于传统组。说明FTS对胃肿瘤患者术后免疫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长期使用肠外营养的患者会导致肠黏膜萎缩,屏障功能下降,肠道内细菌、内毒素易位而引起肠源性感染,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8]。早期进食,不仅经肠补充营养,而更重要的是促进肠蠕动,维护肠黏膜功能[9],还可促进门静脉循环、加速器官功能恢复,减轻患者疲劳感。本组资料显示,早期进食FTS组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进普食时间及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明显提前或缩短,而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说明术后早期进食,相关并发症并没有明显增加,但能加快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只观察围术期的影响,FTS能减轻胃肿瘤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术后免疫状况、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等。这些改善是否对患者中、远期预后产生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李艳华,程黎阳,谢正勇,等.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5):405-408.[1]LI YH,CHENG LY,XIE ZY,et al.Application of fast-tracksurgery in colorectal surgery[J].Chin J Curr Adv Gen Surg,2009,12(5):405-408.Chinese

[2]GRALLA O,HAAS F,KNOLL N,et a1.Fast-track surgery inlaparoscopie radical prostatectomy:Basic principles[J].World JUml,2007,25(2):185-191.

[3]FEARON KC,LJUNGQVIST O,VON MEYENFELDT M,et al.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a consensus review of clinical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ic resection[J].Clin Nutr,2005,24:466-477.

[4]KEIHET H,WILMORE DW.Fast-track surgery[J].Br J Surg,2005,92(1):3-4.

[5]NICOLAS C,PATRICK S,CHARLES H,et al.Is nasogastric ornasojejunal decompression necessary after gastrectomy?A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World J Surg,2007,31:122-127.

[6]LENNERTW,SHENTON BK,BORZATTA A,et al.The influ-ence of surgical operations on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immunesysterm[J].Br J Surg,1985,72:771-773.

[7]江志伟,黄小静,黎介寿,等.胃癌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9):1314-1317.[7]JIANG ZW,HUANG XJ,LI JS,et al.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of fast track surgery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D2gastrectomy[J].Chinese Journal of Surgery,2007,45(19):1314-1317.Chinese

[8]李卫,赵雍凡.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4,2(11):108-111.[8]LI W,ZHAO YF.The effect of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on intesti-nal mucosa barrier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afteroper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2004,2(11):108-111.Chinese

胃肿瘤诊断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58例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纳入标准:(1)肿瘤最大直径1.5~5.0cm;(2)肿瘤向腔内生长;(3)肿瘤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完整;(4)CT检查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5)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无手术禁忌症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9)与实验组(n=29)。实验组中,女13例,男16例,年龄48~69岁,平均(56.9±3.2)岁,体重指数(23.8±2.1)kg/m2,对照组中,女12例,男17例,年龄47~70岁,平均(57.2±3.5)岁,体重指数(23.9±1.9)kg/m2。两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等资料上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内镜ESD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胃内置入消化内镜。使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标记病灶边缘,于标记边缘黏膜下注射含有靛胭脂、肾上腺素和透明质酸钠的甘油果糖混合液,沿APC标记切开肿瘤表面黏膜,使肿瘤暴露。沿肿瘤与固有肌层的连接处使用IT剥离肿瘤,注意保证包包膜完整,直至完全分离。在操作中,若出现直径大于1cm的穿孔,则在腹腔镜下沿肿瘤边缘使用超声刀行全层切除术,并对穿孔行全层缝合,对于出现的较小穿孔则行金属钛夹闭合创口。对于剥离后创面出血在内镜下用热活检钳止血或行APC。腹腔镜切除术:29例对照组患者取头高足底仰卧位,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自脐部下缘穿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并将3组套管在腹腔镜直视下分别置入左、右肋缘下及剑突下,将胃前壁暴露,使肿瘤暴露,之后将其行楔形切除,对胃前壁进行缝合;胃窦部肿瘤将大网膜沿血管弓游离并翻转,暴露肿瘤后予以局部切除。对腹腔进行冲洗,无活动性出血后,常规放置引流,关腹,将套管及腹腔镜取出,对腹壁切口进行缝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切除组织范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情况。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以卡方检验,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以t检验,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分析

实验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切除病变直径、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术后并发症情况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病理情况分析

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病理显示肿瘤基底及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个月,切口愈合均良好,无复发及肿瘤残留病例。

3.讨论

原发性GIST治疗主要以病灶切除为原则。GIST直径若>5cm,则多主张开腹手术,而对于<5cm的肿瘤,临床多数学者认为[1],腹腔楔形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比开腹手术更有优势。但间质瘤往往向腔内生长,而腹腔镜缺乏对肿瘤的“触感”,难以明确判断肿瘤部位,可导致肿瘤在操作中出现破裂。ESD是近年来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新型微创疗法,其具有以下优点:能在直视下对肿瘤进行剥离,定位准确;肿瘤周围的标记能明确肿瘤位置,且有利于完整剥离,减少在剥离过程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黏膜下注射有利于将肿瘤和黏膜分离,利于手术操作。其中含有透明质酸的甘油果糖溶液,可增加液体的黏稠度和渗透张力,使黏膜下注射液保留更长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均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2]。实验组切除病变直径较对照组显著要小,病理报告显示肿瘤切缘及基底均为阴性,提示ESD剥离肿瘤完整,且对正常胃组织损伤小。但ESD的主要缺点为易发生手术出血及较大穿孔。出血可模糊手术操作视野,而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穿孔是由于浆膜层与肿瘤粘连紧密,分离较为困难,仅能一同剥离切除肿瘤与浆膜层,导致胃内空气流入腹腔造成人为穿孔。对于这些难以剥离的病灶,在出现人为穿孔后,我们使用腹腔镜沿肿瘤边缘行全层切除与缝合,从而避免穿孔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并保证包膜的完整性[3]。术中出血可予热活检钳处理,从而有效控制出血。本研究通过上述方法预防并发症,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剥离术,部分专家担心术后会增加术后复发率,因此并不推荐应用于临床。而刘国梁等[4]对该中心GIST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胃腔外剔除术治疗者,其术后复发率并未增加,认为该术式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而内镜下ESD与剔除术均是通过剥离肿瘤及周围组织,获得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切口愈合均良好,无复发及肿瘤残留病例,因此我们认为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只要符合适应症,均可考虑行内镜下剥离治疗。

综上所述,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德志,李建生,徐海莉,等.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临床价值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8):446-448.

[2]傅承宏,薛寒冰,李晓波,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7):385-388.

[3]于楠楠,林淑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11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4):74-75.

胃肿瘤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80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 将其设定为研究组, 其中男40例, 女40例, 年龄 (6.2±1.3) 个月, 平均体重 (5.3±1.2) kg;并选择同期80例重症肺炎未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 (6.3±1.3) 个月, 平均体重 (5.4±1.4) kg。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并无明显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2组患者均详细记录一般资料与有关病史, 应用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所有患者予以调查。患者均应用呼吸机进行治疗, 均予以心电监护, 检测通气前15 min, 通气后1 h、12 h、24 h血气值与胃黏膜p H值, 分析比较2组患者Pg CO2-Pa CO2、Pa O2、Pa O2/Fi O2值。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通气前15 min Pg CO2-Pa CO2高于对照组, 胃黏膜p H值、Pa O2、Pa O2/Fi O2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通气后同一时间2组患者Pg CO2-Pa CO2、胃黏膜p H值、Pa O2、Pa O2/Fi O2指标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胃黏膜p H值与Pg CO2-Pa CO2值具有负相关性, 与Pa O2、Pa O2/Fi O2存在正相关性 (P<0.05) , 见表2。胃黏膜p H值对重症肺炎且合并胃黏膜损伤患儿的诊断价值显示, 敏感度85.0% (68/80) , 特异度75.0% (60/80) , 阳性似然比0.77, 阴性似然比0.83。

注:t1、P1为2组通气前15 min比较检验值, t2、P2为2组通气后1 h比较检验值, t3、P3为2组通气后12 h比较检验值;t4、P4为2组通气后24 h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重症肺炎大部分发生于婴幼儿患者群体中, 由于婴幼儿并无较完善的免疫系统, 因此感染病菌后极易引发全身性综合征, 若症状严重会导致脏器功能障碍, 甚至死亡。炎症会使得许多脏器出现血流灌注变化, 使血流重新进行分布, 在胃肠道血流量出现降低现象时往往导致缺血缺氧现象地发生, 在循环恢复后往往无法及时恢复血流, 因此胃黏膜p H值能够敏感显示血流灌注状况[2]。

有研究资料显示[3], 重症肺炎早期往往因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现象, 从而使得胃黏膜p H值降低。胃黏膜p H值会反映出黏膜氧合程度, 在其受到损伤时, 黏膜结构与通透性会随之出现变化, 胃肠道屏障作用受到损伤, 需采用合理方法对症治疗。

经本文研究发现, 研究组Pg CO2-Pa CO2值比对照组高, 胃黏膜p H值、Pa O2、Pa O2/Fi O2相对减少, 由此可知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时, 胃黏膜p H值更低。经机械通气治疗后, Pg CO2-Pa CO2、胃黏膜p H值、Pa O2、Pa O2/Fi O2得到显著改善, 伴随患儿重症肺炎病情好转, 胃黏膜损伤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在同一时间段内, 研究组病情高于对照组。总之, 胃黏膜p H值检测对反映胃黏膜缺血缺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唐其民.小儿重症肺炎伴SIRS时血乳糖和血糖变化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8) :3737-3738.

[2]张秀茹.胃黏膜pH值对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 :95-96.

胃肿瘤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40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 (研究组) ,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龄 (6.3±1.5) 个月, 平均体质量 (5.5±1.0) kg;且选取同时期40例重症肺炎未合并胃黏膜损伤患者 (对照组) , 其中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6.4±1.1) 个月, 平均体质量 (5.4±1.5) 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比较均无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相关病情, 均采取呼吸机实施对应治疗, 依照患者病情实施相关对症治疗, 且治疗过程中进行心电监护, 检测通气前15 min、通气后l、12、24 h血气值与胃黏膜p H值,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Pg CO2-Pa CO2、Pa O2、Pa O2/Fi O2值及其与胃黏膜p H值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以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气前15 min, 各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 (P<0.05) ;经治疗, 两组指标均得到良好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胃黏膜pH值与PgC O2-PaC O2值存在明显负相关性 (R=-0.03) , 与PaO2 (R=0.25) 、PaO2/FiO2 (R=0.17) 则有正相关性 (P<0.05) 。胃黏膜pH值在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中, 敏感度87.5% (35/40) , 特异度77.5% (31/40) , 阳性似然比0.78, 阴性似然比0.85。

3 讨论

重症肺炎在婴幼儿患者具有较高发病率, 婴幼儿并无较成熟的免疫系统, 因此感染病菌后极易引发全身出现综合征, 若情况严重极易产生脏器功能障碍现象[2]。发生危重病症时, 由于出现炎症使得许多脏器血流灌注出现一定变化, 从而引发血流情况重新分布, 胃肠道在血流量降低情况下极易发生缺血缺氧症状, 且在恢复循环后也存在血流恢复最晚情况, 因此能够对血流灌注状况具有较高敏感性反映。小儿重症肺炎是因通换气存在功能性障碍, 极易因低氧血症发生全身脏器缺氧缺血症状。

一般状况下, 胃肠道组织具有良好代谢率, 因此氧需求量高, 为确保脑部良好供血, 血液循环存在一定变化, 胃肠道组织具有缺血现象, 从而使得早期损伤能够得到敏感反应。目前, 临床胃肠道组织缺血症状诊断方法主要为胃黏膜p H值测定。经研究发现, 重症肺炎患者在早期往往因胃黏膜缺血缺氧而引发, 从而使得胃黏膜p H值减少。胃黏膜p H值能够有效表明黏膜是否存在充足氧合性, 在其受到损伤时, 显示黏膜结构及通透性出现变化, 胃肠道屏障功能遭到损伤, 应予以合理对症支持治疗[3]。

总之, 重症肺炎合并胃黏膜损伤时, 胃黏膜p H值更低;经机械通气后, 上述各个指标得到显著改善, 由此说明因患儿重症肺炎病情逐渐好转, 胃黏膜损伤程度逐渐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齐天杰.呼出气冷凝液p H值与迟发型VAP的相关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3) :544.

[2]姚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评价[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 29 (4) :162.

上一篇:腐蚀分析下一篇:包装印刷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