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共6篇)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1
就食管胃结合部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特征而言, 与胃和食管均不完全相同, 其产生的肿瘤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也相差甚远, 用胃癌或食管癌代替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AEG) 既不严密也不科学, 也不能确切地反映AEG诊治规律。因此, 这里我们强调将AEG单独分离出来, 专门讨论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处理技巧和预后结果, 以便使AEG患者得到更加合理、妥善的处理。
食管胃结合部 (即贲门) 的生理学特点是抗反流机制, 在食管下端跨裂孔上下各1-2cm, 存在生理性括约肌, 呈现高压区, 其静息压力约3.3kPa, 比胃内压高出0.67-1.33 kPa, 从而起到抗食管反流作用。根据Siewert分型方案, AEG被分为3型 (见下表1) 。新的统计结果表明:全世界内在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下降的同时, AEG的发病情况呈增长趋势。AEG与胃癌相似, 但是低于食管癌:AEG与胃癌一并统计时, AEG约占胃癌的15%-20%;当AEG与食管癌一并统计时, AEG约占食管癌的11%-50%。美国AEG发病率的年增长率4%-10%, 而在英国和西欧国家年增长率5%-10%[1]。其与传统的远端胃癌比较, AEG的总体预后较差。文献报道[2], AEG手术根治率平均在80%左右, 根治术后的5年平均生存率也仅在10%-26%左右。
2 AEG手术入路的选择
可分为经胸、经胸腹联合、经腹三大类: (1) 经胸入路术野暴露良好, 可直视下清扫纵隔内的淋巴结, 满意切除食管下段长度, 但行全胃切除以及腹腔内淋巴结的清扫较困难; (2) 经腹入路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正常生理功能影响较小, 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等理念, 尤其对高龄合并心肺疾患的患者尤为适合[3]。但不能充分暴露下段食管及下后纵隔术区范围, 食管下段切除长度受限从而容易引起上切缘阳性的缺点; (3) 经胸腹联合可以互补单纯经胸、经腹入路的缺点, 但明显增加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4]。
2.1 Ⅰ型AEG
应常规行食管次全切除加近端胃切除术, 若病理检查为鳞癌, 则单纯属于食管下段癌, 处理方法类同。针对食管下段切除长度受限所引起上切缘阳性的缺点, 有学者认为应尽量多地切除食管, 甚至要求上切缘距离癌肿7-10cm以上。笔者认为, 过多地切除食管通常并没有必要, 目前比较普遍一致认同的观点是:Ⅰ型AEG根治术中上切缘至少应达到5cm以上为佳, 这也雷同课本教材中规定的切除范围。
2.2 Ⅱ、Ⅲ型AEG
Ⅱ、Ⅲ型AEG根治术中食管胃切除术入路和范围的选择一直存在分歧和争鸣, 众多学者比较偏多的观点认为:Ⅱ、Ⅲ型AEG治疗原则应参照胃上部癌进行处理, 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POCAR M等[5]指出:食管腹段长度约为2-3cm, 借助先进的手术拉钩通过向上分离扩大膈肌裂孔, 从而可以将食管向下牵拉8-10cm, 满足食管切除和安全吻合之需要。故其指出当癌组织侵犯食管下段2-3cm时, 运用经腹入路手术的效果理想, 术后总生存时间、无瘤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优于经胸腹联合入路。笔者认为, 若肿瘤浸润食管3cm以上而且可以根治切除的患者, 宜取经胸腹联合切口入路。
3 淋巴结清扫范围
研究表明, AEG淋巴结转移呈现以下规律: (1) 各型AEG均主要转移至腹腔淋巴结:第1, 2, 3, 4, 7, 8, 9组淋巴结;另外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 这种几率Ⅰ型>Ⅱ型>Ⅲ型, 且多转移至下后纵隔。文献报道SIEWERT等[6]分析, 发现Ⅰ、Ⅱ、Ⅲ型AEG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5%、12%、6%, 其中Ⅰ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5%, Ⅱ、Ⅲ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1%, 表明Ⅰ型AEG容易向上纵膈转移, Ⅱ、Ⅲ型AEG更多地向下腹腔淋巴结转移; (2) 其中纵隔淋巴结转移几率与食管全层浸润的深度和范围大小相关, 肿瘤浸润越深 (T分期越靠后) 、累及食管上下范围越长, 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就越高[7]。凡肿瘤浸润食管超过3cm者, 则可能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 而浸润4-5cm者, 约有35%-45%的患者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 (3) Ⅰ型AEG淋巴结转移主要涉及腹腔动脉干周围淋巴结, 如腹腔第7, 8, 9组淋巴结;或Ⅲ型AEG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者, 以上两点已属晚期表现 (M1) , 即便行正规根治加淋巴结清扫术, 预后仍然不良[6]。基于以上3点认识, 目前对各型AEG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术的大体目标逐渐形成共识并趋于一致: (1) 各型AEG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术均应以腹部为重点, 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应根据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TNM分期、食管浸润范围而定; (2) Ⅰ型AEG应参照食管下段癌的手术原则进行处理, 除少数早期病例可选择内镜电切外, 术中应常规清扫腹腔第1, 2, 3, 4, 7, 8, 9组淋巴结及下后纵隔内淋巴结; (3) Ⅱ、Ⅲ型AEG原则上按照胃上部癌的手术方法处理, 并规范、确定淋巴结清扫范围, 推荐D2标准术式。癌肿浸润食管应考虑同时清扫后下后纵隔、食管裂孔和膈下淋巴结, 避免治疗不足易引起肿瘤局部复发。不推荐行上纵隔淋巴结清扫, 避免没必要的过度治疗及画蛇添足。 (4) 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和站数对预后都有显著的影响, 为得到更准确的分期, 建议尽可能地清扫淋巴结, 至少不少于16枚。
4 临床几个问题的探讨
4.1.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AEG
预后最好, 主要原因为消化道出血更早地引起临床医师的警惕, 进行必要的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 及时获得确诊并及早得到治疗。
4.2 近端胃还是全胃的问题
2010年第3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明确指出, 可根治切于CN (-) 或T1期癌肿可考虑行近端胃切除术, 但必须保留远侧端1/2以上的胃, 否则易出现术后小胃综合征。与全胃切除相比, 前者易有食后饱胀感、嗳气、打嗝、消化不良、经常反流、吻合口狭窄引起的症状等, 严重影响了术后恢复和降低了生活质量, 临床医师能做的仅仅是对症处理。而且, 近期研究发现[8], 近端胃切除可能会影响根治术的彻底性, 并影响部分患者的预后。鉴于此, 笔者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全胃切除术。
4.3 联合脏器切除问题
目前众多学者一致认可的观点为:AEG手术应尽量避免联合切除脾脏和胰腺, 预防性切除脾脏的手术早已摒弃, 从2009版NCCN指南后便不再推荐。只有当脾脏、胰腺受累或脾门淋巴结转移肿大时, 为彻底清扫淋巴结范围而进行的器切除创伤大且效果欠佳, 笔者不建议行此手术, 只行姑息治疗。WANEBO等[10]对3477例胃癌根治术的研究表明:联合脏器切除术组死亡率显著提高 (28%:8.6%) , 而总体生存率却反而下降 (20.9%:31.0%) 。
4.4 预后分析
Ⅰ型的预后明显优于Ⅲ型, Ⅱ型位于两者之间。根治性切除 (R0) 术后, 肿瘤浸润pT分期和淋巴结受累pN情况以及切缘情况决定了AEG患者的预后。Ⅰ型AEG可向上到纵隔和向下沿腹主动脉转移, Ⅱ、Ⅲ型AEG更多地沿腹主动脉、脾门、胃左周围转移。DR.MEYER等[11]总结大组AEG根治术的患者5年生存率情况 (见表2) , AEG淋巴结侵犯<30%和>30%者, 5年存活率分别为45%和0。
5 问题与展望
近来有人提出近端胃切除同时保留迷走神经, 全胃切除术后用小肠Pouch代胃等手术改进, 以期达到减少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微创化的胸腔镜及腹腔镜下肿瘤切除加淋巴结清扫, 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但患者远期生存率、复发及转移率有待大样本资料研究证实。
总之, 临床上应综合患者的情况、AEG类型、病理组织学、恶性程度、肿瘤TNM分期、食管浸润深度及范围、手术预计可根治程度、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条件等因素, 平衡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 制定人性化、个体化方案, 最大可能地完全切除肿瘤和淋巴结清扫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参考文献
[1]Devessa SS, Blot WJ, FraumenⅠJF.Jr: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Incldence of esophageal and gastric carcinoma In the UnIted States[J].Cancer, 1998, 83:2049-2053.
[2]Tytgat GN, Bartelink H, Bernards R, et al.Cancer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ic cardia:recent advances[J].Dis Esophagus, 2004, 17:10-26.
[3]倪鸿飞, 汪美华, 潘跃东, 等.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贲门癌的对比研究[J].河南肿瘤杂志, 2004, 17:211-212.
[4]Sasako M, Sano T, Yamamoto S, et al.Left thoracoabdominal approach versus abdominal-transhiatal approach for gastric cancer of the cardiac or subcardia: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Oncol, 2006, 7 (8) :644-651.
[5]Pocar M, Moneta A, Passolunghi D, et al.Femoro-axilla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for giant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prior to staged cardiac operation for ischaemic cardiomyopathy[J].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10, 37:972-974.
[6]Siewert JR, Stein HJ.Classification of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ogastric junction[J].Br J surg, 1998, 85:1457-1459.
[7]Yamamoto M, Baba H, Egashira A, et al.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in Japan[J].Hepatogastroenterolo gy, 2008, 55 (81) :103-107.
[8]Kim JH, Park SS, Kim J, et al.Surgical outcomes for gastric cancer in the upper third of the stomach[J].World J Surg, 2006.30 (10) :1870-1876.
[9]Degiuli M, Sasako M, Ponti A, et al.Survival results of a multicentre phaseⅡstudy to evaluate D2gastrectomy for gastric cancer[J].Br J Cancer, 2004, 90:1827-2732.
[10]Wanebo HJ, Kennedy Bj, Winchester DP, et al.Role of splenectomy in gastric cancer surgery:adverse effect of elective splenectomy on longterm survival[J].J Am Coll surg, 1997, 185:177-184.
[11]Meyer W, Popp M, Kilnger L, et al.Results of surgical therapy of 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according to a standardized surgical resection technique[J].Dig Surg, 2002, 19:269-275.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2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治疗,食管肿瘤,胃肿瘤,中西医结合/疗法
食管贲门癌是鳞状上皮的恶性肿瘤, 手术切除是早、中期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常见的后遗症是胃食管反流, 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 我院自2008年起对食管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患者, 采用雷贝拉唑钠、吗丁啉结合中药加味温胆汤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共收集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 (雷贝拉唑钠、吗丁啉结合中药加味温胆汤) 及对照组 (单用西药雷贝拉唑钠、吗丁啉) 各40例 (表1) 。本组多数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感觉, 有时涉及剑突下、肩胛区、或颈部, 有时辐射至臂。叙述于进食后30min及夜间平卧或弯腰姿位时症状明显, 少数病人有咽下疼痛或困难, 伴有食欲下降.患者舌象表现为苔白厚或厚腻。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嘱少食多餐, 禁进高脂肪食物等, 餐后散步, 避免餐后平卧和在睡前2~3h内进食, 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0~20cm.对照组用雷贝拉唑钠胶囊20mg, 每日1次口服;多潘立酮 (吗丁啉) 10mg, 每日3次口服, 连续服用1月, 实验组除口服雷贝拉唑、吗丁啉外, 加服加味温胆汤进行治疗, 药方组成:半夏12g, 竹茹12g, 枳实9g, 炙甘草6g, 陈皮10g, 茯苓12g, 沉香6g, 生姜6g.用法:用清水500ml浸30m分钟后, 煎取200ml, 分上、下午二次服, 7d为1疗程, 一般用2~3个疗程, 待症状明显好转后改用消遥丸。见表1。
2 结果
见表2。
3 讨论
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结构 (最主要的是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功能[1]) 能有效的对抗胃内食物和胃内的酸性物质向食管反流。食管贲门癌行手术后, 失去了贲门正常生理结构和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而致胃排空延迟也易导致胃食管反流。另外, 由于胃上提入胸并切除迷走神经, 降低了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张力, 使幽门呈痉挛状态, 胃酸从胃内向食管腔反流[1], 出现返食、嗳气, 胃内酸性食物刺激发生食管炎。
两组比较, P<0.01
3.1 胃食管反流的西药治疗
西医治疗的目的是抑制返食、减轻反流、减少胃酸分泌及胃内酸性食物的刺激及腐蚀[2]。除了在饮食生活起居上需要一定的注意外, 服用相应的药物, 以增快胃的排空, 增强食管的清除能力, 减少胃酸, 增强黏膜的抵抗力。本组应用雷贝拉唑钠及多潘立酮进行治疗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雷贝拉唑钠属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 在抗胃酸分泌能力和缓解症状、治愈黏膜损害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3]。多潘立酮 (吗丁啉) 属于多巴胺受体阻断剂, 主要作用于外周, 阻断胃肠D2受体, 具有胃肠推动和止吐的作用, 能加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的排空、协调胃肠运动、防止食物反流[4]。虽然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能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 而又不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但对于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 因手术切除而至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失去或部分丧失而致疗效不佳, 本组未予采用。
3.2 加味温胆汤治疗胃食管反流
传统医学认为食管和胃在五脏六腑中属中焦, 其生机是:“以通为用、以通为补”[5]。与脾一起调节人体的气机升降。由于食管、贲门癌手术后改变了胃和食管的位置和体积以及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功能, 胃和食管的生理功能必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中医理论为胆热犯胃, 胃失和降, 浊阴上逆致使浊阴不能正常下降而停留和上逆, 引起一系列症状, 直接影响到术后的康复。加味温胆汤取材于唐《备急千金要方》[6], 加沉香、茯苓而成。方中半夏祛痰化浊, 和胃降逆, 为君药。竹茹清胆和胃, 理气化痰, 姜制后加强其降逆止呕作用;枳实行气消痰, 散结通痞两者合君药既胆胃之热, 又行气降逆而化痰, 共为臣药。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 使湿祛而痰消;炙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 为使药。沉香降气温中, 治气逆、止呕吐、平呃逆;生姜辛温, 具止呕开痰、治胀满作用;全方诸药合用, 共奏清胆和胃, 理气化痰, 除烦止呕之效。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症的疗效
本组应用雷贝拉唑钠和多潘立酮在治疗中起到了减少胃酸和胃分泌物刺激、促进胃的排空和食物反流作用。中药温胆, 以温为候, 以不寒不热为宜, 达到温胆之目的, 用之可使痰热得清, 单位得和, 弥补了单一西药治疗的不足。两者同时应用起到了协同作用。从本组临床观察可以看出, 应用雷贝拉唑钠、吗丁啉结合中药加味温胆汤总有效率达95.0%, 单纯用雷贝拉唑钠、吗丁啉治疗有效率仅62.5%, 比较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雷贝拉唑钠、吗丁啉结合中药加味温胆汤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雷贝拉唑钠、吗丁啉的疗效, 可供同道参考。
参考文献
[1]邵令方, 张毓德.食管外科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635.
[2]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203-208.
[3]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5-326.
[4]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8-329.
[5]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22.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专家组修定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2]:①有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胸痛、嗳气等);②内镜检查有反流性炎症存在;③PPI试验阳性、食管反流监测阳性、食管钡餐造影示反流、食管下段括约肌测压阳性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为肝胃郁热型、痰气郁阻型、胆热犯胃型、中虚气逆型。
1.2 纳入标准。
本文选取对象均符合以下几点:①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②治疗前2个月停止服用抑酸药或其他影响胃功能的药物;③病程在2个月以上的成年患者;④同意配合此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不同意配合此次研究;②不符合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标准;③伴有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者;④对治疗药物过敏;⑤有食管、胃、十二指肠手术史。
1.4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诊治、且具备纳入标准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53例。其中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分布于27~62岁,平均(42.76±3.24)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病程(2.23±0.41)年;病情轻度20例,中度31例,重度2例。治疗组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于25~66岁,平均(43.83±4.64)岁;病程6个月~8.5年,平均病程(2.48±0.56)年;病情轻度22例,中度28例,重度3例。观察组与治疗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5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传统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取统一的生活作息及饮食。治疗期间,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高脂肪等食物,戒烟戒酒,睡前2 h内不再摄入任何食物,避免餐后立即卧床,休息时抬高床头15~20 cm以减少反流。
1.5.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采用埃索美拉唑20.0 mg,口服,1次/天;莫沙必利5.0 mg,餐前口服,3次/天。连续服用8周为1个疗程。
1.5.2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疗法与观察组一致,添加的中药有黄连12 g,柴胡10 g,陈皮10 g,枳壳10 g,甘草6 g,吴茱萸6 g,佛手6 g;若患者伴有痰淤气滞,加用丹参10 g,桃仁10 g;若患者伴有脾胃虚弱,加用茯苓12 g,山药15 g,黄芪15 g;若患者脾胃湿热,加用佩兰10 g,仓木10 g;若患者伴有脾胃虚寒,加用桂枝5 g,干姜10 g。以上药方用水煎服,一剂300 m L,早晚各服用150 m L,连续服用6周为1个疗程。
1.5疗效评定:参照卫生部药政局《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下食管黏膜无充血水肿或轻度充血、无水肿且糜烂面消失,食管及胃内无反流液;②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病灶面积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食管及胃内反流液明显减少;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内镜下病灶面积较治疗前减少,食管及胃内反流液减少,但未达到显效标准;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内镜下病灶面积未减少,反流液未减少。
1.6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与治疗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观察组69.81%,差异显著(χ2=8.874,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单纯的西医治疗主要目的是抑制患者胃酸水平,增加胃肠动力,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较高。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泛酸”、“胃脘痛”、“吞酸”范畴,主要为脾胃虚损,表现为痰淤气滞、胃气不降,治疗中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方式进行治疗[4]。
西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优势在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其劣势在于停药后易复发。中药治疗此病的优势在于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肺腑功能、预防胃酸和胆汁反流。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柴胡和解表里,疏肝解郁;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甘草益气补中;吴茱萸降逆止呕、温中止痛;佛手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诸药合用通调气机、疏肝理气、清热燥湿,配合使用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起到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优于纯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10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各53例。观察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明显高于观察组6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瀛峰,张继全,吴飞,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4):3821-3827.
[2]张丽贤,袁双珍,陈玉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3):205-208.
[3]廖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42-43.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GERD患者60例,年龄18~65岁。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Montreal)定义和分类标准[1]及《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10月,三亚)》[2],具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均符合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编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将GERD分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排除标准:(1)心电图或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存在其他疾患;(2)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Barrett食管、胃底和食管癌肿、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及腹部手术史;(3)最近2周内服用其他抑制胃酸和影响胃肠道功能的中西药物;(4)对本试验药物或同类药物有过敏史;(5)妊娠及精神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西医组应用雷贝拉唑每天1次,每次20mg;莫沙必利每天3次,每次5mg;复方氢氧化铝每天3次,每次2片治疗。中西医组服用上述西药,并按中医证型联用以下方剂,每天1剂,分2次口服。2组疗程均为4周。中药方剂[3]:(1)肝胃郁热证: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赭石、黄连、吴茱萸、甘草。(2)胆热犯胃证: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 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3)中虚气逆证:四逆散合六君子汤,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4)气郁痰阻证:旋覆代赭汤半夏厚朴汤加减,药物: 旋覆花、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5)瘀血阻络证: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随症加减:胃气上逆者加旋覆花、赭石;反酸者加煅瓦楞子、海螵蛸;胸痛明显者,加丹参、降香、(炙)乳香、(炙)没药:大便秘结者,加虎杖、瓜蒌;大便稀溏者,加山药、(炒) 白术;嗳气频繁者,加豆蔻、佛手;呕血黑便者,加三七粉、白及、仙鹤草;不寐者加合欢皮、夜交藤。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记录1次病情变化。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1次,详细记录相关病情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按症状轻重分为4级,积分分别为0、1、2、3分[4]。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为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虽偶有症状但很快消失, 疗效指数≥70%,但<95%。有效为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30%,但<70%。无效为症状、体征均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3.2 胃镜下炎症判定标准:
GERD症状变化积分采用中国胃食管反流疾病研究协作组制作的耐信量表评分系统(RDQ)[5],记录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胃部不适等症状的发作频率和症状程度。治疗前后胃镜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6],痊愈:内镜下食管黏膜正常;显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2分;有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1分;无效:胃镜下炎症未消失,治疗前后积分差为0分或为负值。以痊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中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6.7%,西医组总有效率为90.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
治疗后2组各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中西医组胃部不适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症状积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西医组比较,#P<0.01
2.3 胃镜检查效果
治疗后2组胃镜下食管糜烂情况均明显好转。2组胃镜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随访效果
停药4周后所有患者得到随访,中西医组复发5例(16.7%),西医组复发13例(4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GERD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改变是LES压力下降和一过性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TLESR)增加。主要应用抑酸、促动力和黏膜保护剂等对症治疗。但许多研究表明GERD是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的反流并不全是酸的反流,也包括胆盐、胰酶等碱性反流,抑酸药并不一定有效,因此有不少患者经西药治疗后,效果欠佳,且远期复发率高[7]。另外,长期使用PPI可能使胃排空延缓,加重胃食管返流,使患者出现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上单独应用西药虽能迅速改善症状,但容易复发。单独应用中药虽然症状控制相对西药较慢、较差;但中药治疗可更好地改善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功能,恢复LES正常压力,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目前临床上已有趋势通过中西药联合应用,迅速改善症状,减少复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中医治疗以病因、证候学为基础,将此病分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用药更个体化并注重患者整体生命状态的调节。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中西医组胃部不适症状积分及RDQ总积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1),中西医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说明合理的中西医结合应用对于治疗GERD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迅速改善症状,减少复发。虽然触发LES压力下降和TLESR增加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目前研究表明:LES压力受神经体液等多种因素调节,中药可能通过提高血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及降低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等因素增加LES压力,发挥整体治本的治疗作用。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 其中男28例, 女32例;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 (51.0±3.4) 岁。本次入选标准为: (1) 患者病情均经过胃镜探查、组织病理学检测或者消化道钡餐造影确诊; (2) 卡氏评分均不低于70分; (3) 患者血象与肝肾功能均属正常; (4) 病变长度不超过10cm; (5) 既往无抗肿瘤治疗史。排除穿孔或者出血征象、合并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脏病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 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三维适形放疗, 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根据59%剂量曲线包括全部PTV总剂量来制定治疗方案, 分为3~5个野;应对患者双侧肺叶以及脊髓予以最大化保护, 脊髓与双肺照射剂量分别为<45Gy、V20~25Gy, 每次照射剂量为1.8Gy, 共照射28次, 总剂量为50.4Gy。在此基础上针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替吉奥化疗, 给药剂量为80mg/ (m2·d) , 餐后服用, 早晚各1次, 持续给药2周并休息1周后重复给药, 每3周为1个疗程, 共计3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指标[3,4]
根据RECIST实体瘤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本次治疗评定指标包括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 总有效率为CR与PR之和。参考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关于放射损伤的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毒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 两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临床通常将胃食管结合部肿瘤视为胃癌或者食管癌的一部分, 然而从组织学角度分析来看, 胃食管结合部解剖结构较为特殊, 处于胃与食管交接区域齿状线之上, 属于胃柱状上皮与食管鳞状上皮之间的交接区域, 位置相对隐蔽, 可原发于腺状或者鳞状上皮肿瘤[5]。据统计, 与食管癌发生率相比, 胃食管结合部肿瘤发病率为前者的1/3, 其中90%的患者病理分型属于鳞状细胞癌[6,7], 对放疗相对敏感;同时临床绝大部分患者病情属于中晚期, 因而难以通过手术得以根治, 故多接受放射治疗。然而单纯放射治疗无法治疗远处转移, 且对肿瘤治疗效果较差。研究表明, 单纯放疗患者5年内生存率约为10%[8], 因此通过放疗联合化疗的综合方案治疗原发病灶和远处转移成为临床处治此类患者的主要方案。
在恶性消化系统肿瘤治疗药物中, 替吉奥胶囊属于一线药物, 成分主要包括奥替拉西钾 (OXO) 、替加氟 (FT) 以及吉梅斯特 (CDHP) 。其中FT可转化为5-Fu, 并对RNA以及DNA的合成产生干扰以及阻断作用, 进而对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 发挥抗肿瘤效果;而CDHP对于氢嘧啶脱氢酶具有抑制作用, 确保5-Fu在血清中相对处于高浓度, 以便于发挥抗肿瘤效果;OXO则可在胃肠道内对5-Fu酸化予以广泛抑制[9], 以缓解后者所导致的胃肠道反应。此外, 三维适形放疗可增大射线剂量, 同时正常组织在此情况下受照剂量有所降低, 从而具有更为精准的靶区定位与照射, 更好地保护周围器官与组织, 实现了提高治疗效果并控制毒副反应的目的[10]。
本文发现,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0.05) 。提示, 对于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而言, 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治疗效果, 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接受替吉奥化疗与三维适形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为本文观察对象, 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 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三维适形放疗,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替吉奥化疗方案, 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患者而言, 在三维适形放疗基础上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治疗效果, 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癌,中晚期,三维适形放疗,替吉奥化疗,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富利, 王雅棣.食管癌放射治疗技术的进展[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12, 29 (2) :3234-3238, 3242.
[2]苏中华.替吉奥化疗联合3-DCRT对中晚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疗效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 2013, 28 (6) :681-682, 692.
[3]周梦龙 (综述) , 王亚农 (审校) .进展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13, (10) :852-856.
[4]钱锋, 严鹏, 刘军言, 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手术方式的选择[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 13 (2) :120-125.
[5]沈琳, 徐建明, 冯奉仪, 等.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无法手术的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试验中国亚组报告[J].中华肿瘤杂志, 2013, 35 (4) :295-300.
[6]刘俊峰, 王福顺, 曹富民, 等.食管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术后复发与再发癌的手术疗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3, 12 (10) :779-782.
[7]张中兴.食管胃结合部癌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35) :23-25.
[8]步玉晴, 臧玉芹, 贺丽亚, 等.影像引导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老年胃食管结合部癌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17) :81-82.
[9]刘金平, 靳晓伟, 周长芳, 等.替吉奥胶囊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 2012, 27 (6) :598-599, 614.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进行化疗的食管胃结合部癌和远端胃癌患者各50例, 分为Ⅰ~Ⅳ组, 每组患者各25例。其中男性患者51例, 女性患者49例。年龄最小患者19岁, 年龄最大患者65岁, 平均年龄为45±20岁。Ⅰ~Ⅳ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P>0.05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25例, 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辅助化疗;Ⅱ组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25例, 采用FLP方案进行辅助化疗;Ⅲ组远端胃癌患者25例, 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辅助化疗;Ⅳ组远端胃癌患者25例, 采用FLP方案进行辅助化疗。14天为一个周期, Ⅰ~Ⅳ组均化疗8个周期。比较Ⅰ~Ⅳ组的疗效, 及不良反应。FOLFOX4方案:氟脲嘧啶, 用药剂量为2600mg/m2, 用药时间为24小时, 第1天静滴, 亚叶酸钙, 用药剂量为200 mg/m2, 第1天静滴, 奥沙利铂, 用药剂量85mg/m2, 第1天静滴[3]。FLP方案:氟脲嘧啶, 用药剂量为2600mg/m2, 用药时间为24小时, 第1天静滴。亚叶酸钙, 用药剂量为200 mg/m2, 第1天静滴。顺铂, 用药剂量为50mg/m2, 第1天静滴。化疗前给予所有患者5-羟色胺拮抗剂用于止吐。14天为一个周期, Ⅰ~Ⅳ组均化疗8个周期。比较Ⅰ-Ⅳ组的疗效, 及不良反应。化疗期间每周进行2次血常规检查, 化疗结束后4周对疗效进行评价[4]。
1.3 疗效判定标准 (CR)
即患者肿瘤消失, 持续时间4周以上; (PR) , 即患者肿瘤缩小50%以上, 无其他病变; (SD) , 即患者症肿瘤缩小50%以下, 或者增大25%以下; (PD) , 即患者肿瘤增大25%以上, 病情恶化。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不良反应参照NCI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附表可见, Ⅰ组与Ⅱ组比较, Ⅰ组的总有效率为52%, Ⅱ组的总有效率为32%。Ⅰ组与Ⅱ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Ⅲ组与Ⅳ组比较, Ⅲ组的总有效率为48﹪, Ⅳ组的总有效率为44%。Ⅲ组与Ⅳ组比较P>0.05, 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2.2 不良反应
FOLFOX4方案主要为外周神经毒性, FLP方案主要为消化道的反应, 两种方案的血液学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案的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
3 讨论
FOLFOX4与FLP方案在于食管胃结合部癌辅助化疗中的疗效比较, FOLFOX4优于FLP方案。FOLFOX4与FLP方案在远端胃癌辅助化疗中的疗效比较, 无显著差别。
参考文献
[1]刘秀丽, 刘志萍.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进展期胃癌54例[J].中国肿瘤临床, 2008, 35 (10) :568.
[2]刘凌翔, 朱华云, 张锦英, 等.两种铂类药物对人胃癌细胞L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7 (5) :415.
[3]刘从敏, 程晓峰, 张雪玲.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和四氢叶酸钙对进展期胃癌病人术后辅助化疗效果察[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4 (6) :548-549.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推荐阅读:
食管胃交界腺癌06-18
胃食管返流12-04
食管胃吻合术05-21
胃食管反流症07-11
食管胃颈部吻合术11-20
食管肿瘤/放疗方法11-29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06-24
食管贲门胃底静脉曲张09-24
小儿胃食管反流性哮喘10-25
食管肿瘤切除术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