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症

2024-07-11

胃食管反流症(共10篇)

胃食管反流症 篇1

哮喘是呼吸系统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它的发生与自身过敏体质和外界过敏源有关, 与胃部疾病是不同系统的疾患, 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然而, 据报道, 哮喘病人中胃食管返流发生率约50%左右, 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由此可见, 胃食管返流可能是导致哮喘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研究就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以佐证胃食管反流症与呼吸道哮喘的发病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来自2000~2010年来自山西各大医院的男性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病历资料246份, 胃食管反流症250份, 共496份, 要求资料信息全面, 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

1.2 方法

对496例资料进行分类资料的关联分析。

2 结果

采用PersonX2独立性检验, x=38.000, P<0.05, r=0.112。见表1。

胃食管反流与呼吸道哮喘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考虑胃源性哮喘的可能。

3 讨论

对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原因及发作诱因的研究, 一直是呼吸病临床的重要课题。然而, 一个与支气管哮喘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胃食管反流, 直到近年才被认识。1996年, 美国医学论坛报刊登了题为《胃食管反流使支气管哮喘难以控制》和《烧心可能是某些哮喘的直接原因》的文章, 指出胃食管反流是直接引起和加重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 而且, 二者相互加重、互为因果。近年来流行病学亦证实胃食管反流是支气管哮喘的一个重要激发因素[1]。

翻开黄帝内经, “肺与大肠相表里”, 即肺部疾病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的理论, 早在几千年以前就被我们的祖先提出。虽然相隔几千年之久, 这两种说法的出现应该不是偶合。近年来的研究认为, 食管上端有感受酸碱度的p H受体, 它被反流的酸性胃内容物刺激后, 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痉挛, 以及反流物误入气管直接刺激气道引起支气管收缩, 这可能是某些哮喘的直接原因, 也是使病人哮喘症状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对胃食管反流与哮喘做了调查, 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我们可以假设两者的依存关系如下:胃病引起哮喘的发生机制, 是由于胃病患者胃酸、胃蛋白酶或十二指肠液等消化液分泌处于高水平, 在食管下端括约肌处于松弛状态时就会发生返流, 一方面返流物到了咽喉部被吸入气道, 作为过敏原引发或加重哮喘;另一方面, 夹有胃酸等消化液的胃内容物刺激食道粘膜酸敏感受体, 激活食管至肺的迷走神经反射弧, 引起支气管痉挛, 诱发哮喘[2,3]。

因此, 在哮喘病发作时, 医生应仔细询问病史, 以便确诊是否为胃性哮喘。如确诊, 则用药需慎重, 尽量不用茶碱类及β2受体兴奋剂, 而以增加胃动力药及抗酸药为主, 以增加内容物身下排空及减少胃酸分泌返流, 同时胃动力药吗丁啉还能增强食道下端括约肌的紧张度, 阻止返流。

参考文献

[1]Debley JS, Carter ER, Redding GJ.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in adolescents with asthma:a population-based study[J].Pediatr Pulmonol, 2006, 41:475-481.

[2]黄美君, 戴建国, 陈恩信.反流性食管炎误诊67例原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05) :760-761.

[3]Stordal K, Johannesdottir GB, Bentsen BS.Asthma and overweight are associ-ated with symptoms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J].Acta Paediatr, 2006, 95:1197-1201.

胃食管反流病攻略 篇2

胃食管反流病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发病率与感冒相近,但是却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胃食管反流病狡猾多变,经常伪装出各种不同症状,骗过医生的眼睛。

善变的胃食管反流病

正常情况下,食管内的压力大于胃内压,而且在食管与胃的交界处有一块叫作括约肌的肌肉,像一个单向阀门一样把紧关口,只允许食物由食管入胃,不允许胃里的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一旦这块肌肉松弛,或胃内压力过大,胃里的东西就会逆流而上。如果食管黏膜经常受到胃酸或胆汁的刺激,食管黏膜就会糜烂形成溃疡,甚至发展成食管癌。但是许多患者却不知道自己有病,能主动求医的更少见。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有的人会觉得“吃过饭后,一股热流会从胃里升起来,心口像火烧一样难受”,甚至有时“胃里的酸水、食物涌进了口腔”,如果这种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反酸、反食”经常发生,那你就可能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

但是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狡猾善变,许多患者还是会看错科、投错门。经常有病人感觉“胸骨后方明显疼痛”,做了心脏造影、胸部CT、心电图等检查,吃了一堆药,最后却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如果是由于胃酸反流到气管、咽喉、口腔,引起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咽炎、口腔烧灼感、口臭,甚至是蛀牙时,那就更难正确就医了。

有关专家对胃食管反流病误诊病例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发现很多患者表现为鼻或鼻窦炎、慢性中耳炎、咽炎及喉炎、声带炎及声带肉芽肿、难治性呃逆等。由此提示,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出现难以治愈的胸痛及其呼吸道、耳鼻咽喉的慢性炎症,应该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常伴随有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或血性物,同时由于吞咽疼痛、吞咽时梗阻感,畏惧进食,长期如此可引起慢性贫血。由于长期胃酸反流,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造成食管黏膜疤痕组织形成,导致食管狭窄,严重者甚至出现食管穿孔,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部分患者由于胸痛、烧心、反酸等不适反复发作,影响其情绪变化及身心健康,出现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不适,甚至对自己的健康过度担忧而致抑郁,需要抗抑郁药联合心理治疗。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确定有无食管炎症,还可以对其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活体组织检查进行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目前较有价值的诊断检查方法。若有胃食管反流病存在,胃镜通过食管入口时可能见到较多的唾液和酸性胃液;若在食管或胃腔内见到胆汁,往往提示有十二指肠胃反流存在。但有些胃食管反流病表现比较明显,但内镜下却见不到明显的反流,我们称为内镜下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这类患者需要采取其他诊断方法确诊。

PPI诊断性试验 应用较高剂量的PPI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有典型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症状显著缓解者可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PPI试验无创、简便、相对便宜,尤其对于较年轻的、胃镜检查阴性的患者更加适合。但PPI试验属筛选试验,若患者有吞咽困难、消瘦、出血等报警症状时,则不宜采用本试验,以免耽误病情。

24小时pH值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大部分是胃内的酸性物质反流到食管,所以pH值应该是低的。监测24小时的pH值可以观察反流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症状的关系等。另外,在使用药物治疗的时候,还可以通过24小时pH值监测来判断疗效。但除了胃酸反流,胆汁、气体或者一些弱酸的反流也会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此时pH监测就无法发挥作用了。

多通道腔内阻抗 所谓的阻抗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电阻力,多通道腔内阻抗就是通过记录两个电极之间物质的阻抗,来判断反流的物质究竟是液体、气体还是两者的混合。每种物质都有相对固定的阻抗值,测定24小时的阻抗值后画成曲线,就可以知道有哪些物质通过了食管、有哪些物质发生了反流、反流物到达的高度、持续的时间等。如果把阻抗和24小时pH监测联合起来,就可以区分反流的物质究竟是气体、液体还是混合物质,如果是液体反流,24小时pH值监测显示pH<4时可以确定是酸反流,pH在4~7之间是弱酸反流,pH>7时是碱性反流。再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反流的时间结合起来,就可以明确究竟是哪些反流引起了不舒服的症状。多通道腔内阻抗还可以通过记录食物通过的时间来判断食管运动功能怎么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食管测压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松弛是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较常见原因,一般可以监测食管上括约肌、食管体和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当然,对于胃食管反流病还是以监测食管下括约肌和食管体部为主,通过测定值来判断食管括约肌的张力和食管收缩情况,评估食管功能。如果动态测定24小时的压力,还可以观察到食管下括约肌突然松弛的情况。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 反流性疾病问卷主要是以患者的烧心感、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四种症状为统计症状,通过观察其发生的频率、程度等进行调查评分,来评估患者的症状。一般认为分数>12分为存在胃食管反流。该种监测方法简单易行,无创伤性,但同样只能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筛选

试验。

SF-36问卷 前面我们提到过,胃食管反流病可以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SF-36问卷从自觉健康状况、日常生活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影响、心理健康、情绪等几方面进行评估,主要是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从而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

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时这些方法当然不需要全部应用,联合应用几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

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如抬高床头15~20厘米、戒烟戒酒、忌食脂肪、巧克力及茶、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等。

药物治疗 常规应用质子泵抑制(每日一次,必要时可以增加到每日2次),疗程应达到8周或以上;同时可以联合其他药物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拮抗剂等。

nlc202309041850

手术治疗 Belsey、Nissen及Hill胃底折叠术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抗反流手术。

内镜下治疗 是近三四年开展的新技术,主要有内镜下缝合治疗、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治疗。

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部分患者需长期治疗才有可能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和复发,即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可以分为连续治疗和按需治疗。按需治疗组指常规用药8~12周,停药后症状缓解,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并能持续一周以上,症状复发时可2~3天应用抑酸剂1次,直至反流症状缓解;而连续治疗组指用药时症状缓解,但停药1周以内症状复发,需连续用药维持。临床实践证明60%的患者适合按需治疗,对于反流症状严重、食管动力功能低下、年龄较大(大于55岁)且伴解剖结构异常(如食管裂孔疝)及夜间酸反流严重的患者,应采用连续药物治疗。

需要药物维持治疗的患者可能担心长时间吃PPI有副作用。理论上讲,较长时间使用PPI,有出现高胃泌素血症及萎缩性胃炎的潜在危险。但临床应用中未发现因慢性胃酸抑制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没有增加腺瘤、发育异常或恶性肿瘤的危险。部分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观察到胃腔细菌数量的增加,但这种菌丛的增加是可逆的,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多项研究发现,长期使用PPI不会促进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萎缩性胃炎的进展。FDA(美国食品监督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了评价,推断Hp感染患者长期使用PPI不会促进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胃癌的发生。

有一小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病人PPI治疗无效,需要进一步仔细询问检查以证实或排除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若诊断无误,需考虑是否患者依从性差,未遵医嘱用药所致。此外,也可能存在夜间酸突破,可通过晚上加用H2受体拮抗剂来达到酸抑制最优化;对非酸反流和内脏高敏感着,可以应用小剂量的三环类抗抑郁药提高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慢性且易复发的疾病,在长期正规治疗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可以加快症状控制,减少疾病复发。

抬高床头 一般抬高床头以15度(15~20厘米)为宜,让头和肩膀高于胃的水平,这样可利用重力提高睡眠时食管清除酸的速度,减少夜间反流。

进食定时定量 胃食管反流病

患者应三餐定时,晚餐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胃排空的时间大约是3~4

小时,晚餐时间过晚,睡觉时胃内容物尚不能完全排空,一旦平躺,滞留于胃内的食物很容易返流入食管。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饮食以七八分饱为宜。过量饮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胃排空减慢。食物停留在胃中,胃内压力增高,食物更容易返流到食管,引起烧心、泛酸、打嗝、胃胀等不适。

饮食宜清淡 高脂、高蛋白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是诱发反流的一个重要因素。脂肪可延缓胃排空,刺激胆囊收缩与分泌,降低食管括约肌压力,因此要尽量少吃油腻食物,烹调宜蒸、煮、炖、烩,不用油煎炸。同时还应减少进食生冷食物。

忌食刺激性食物 咖啡、茶、巧克力、薄荷、洋葱、大蒜等可刺激酸的分泌,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避免食用可减少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不同患者对于同一种食物的反应性不同。所以,患者应对容易引起烧心的食物作记录,避免再次吃相同食物引起疾病复发。

戒烟、戒酒 吸烟、饮酒会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下降从而增加反流的频率,并可延长酸与上皮的接触时间,对鳞状上皮有直接损害作用,故戒烟酒可减少食管炎的发生。

控制体重 肥胖可增加腹腔内压力,增加胃食管括约肌压力梯度,增加食管裂孔疝发生率,因此减轻体重可减少反流发生。

减少增加腹压的因素 腹压增高会诱发反流,因此应避免穿紧身衣、紧束腰带、饱餐等,避免餐后弯腰、负重物,同时积极治疗便秘、慢性咳嗽等疾病。

注意心理健康 研究显示,离婚或寡妇和有沉重生活压力的人易患胃食管反流病。另一项研究发现,劳累、精神紧张、生气都与胃食管反流病有密切关系,提示心理压力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因此应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上海市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诊治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消化内镜专科委员会委员,大肠学组副组长,上海市胃食管静脉曲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消化专业委员会动力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消化系病专家诊治会诊中心委员,上海医药青年联合会委员。擅长消化系疾病的诊治及消化内镜的诊断和治疗。熟练掌握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治及内镜治疗方面已形成特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临床重点项目各1项,上海市科委引导类项目1项,上海市高校青年基金及同济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各1项。担任《中华消化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及《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专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9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4部。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下午

胃食管反流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行食管切除联合改良胃底折叠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疾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成2组。食管癌组患者45例, 其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龄在67岁~76岁之间, 平均年龄 (72.5±0.8) 岁;病程在2年~4年之间, 平均 (2.3±0.4) 年, 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切除术24例, 弓下吻合手术21例。贲门癌患者45例, 其中男27例, 女18例, 年龄在69岁~78岁之间, 平均年龄 (73.6±0.2) 岁;病程在1年~3年之间, 平均 (1.4±0.7) 年;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切除术25例, 弓下吻合手术2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器材

使用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型号为CF-I的食管胃管吻合器, 在检测的过程中禁止使用制酸药物, 尽量避免胃食管反流的情况;p H值检测仪是由北京维迪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型号为OrionⅡ便携式p H测量仪;食管测量仪的型号为SG-11, 提供厂商同上。

1.3 方法

首先将p H值检测设备放置于吻合口上端约5 cm的位置进行检测, 同时连接患者身上携带的检测记录仪, 检测患者的饮食情况和体位变化情况, 连续监测24 h后拔出检测仪器的电极, 并将所检测的信息直接导入到计算机中, 妥善保存到电脑文档中并将结果进行打印, 然后使用电子计算机食管测量仪器对患者的吻合口上端、下端各5 cm处位置检测其静息压。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p H值的数据、吻合口的静息压数值、手术治疗时间、出血或者穿孔等发生率情况, 做好详细的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2组患者手术治疗1 d内其p H值检测情况比较食管癌组患者p H值<4时, 其卧位时间为 (4.6±1.2) h, p H值<4的总次数为39次, 5 min之后其胃食管反流平均次数为 (3.0±0.4) 次;贲门癌组患者中p H值<4时, 其卧位时间为 (8.2±1.4) h, p H值<4的总次数为48次, 5 min之后其胃食管反流平均次数为 (5.4±0.7) 次,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卧位时间=2.776, (t胃食管反流平均次数=4.285, P<0.05) 。

2.2 2组患者术后静息压检测结果对比

2组患者的吻合口端静息压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食管癌组患者的吻合口上下端静息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贲门癌组患者的吻合口上下端静息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食管癌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时间为 (71.5±15.6) min, 贲门癌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时间为 (73.0±11.4) min, 2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t=1.582, P>0.05) 。食管癌组患者的穿孔发生率为4.44% (2例) , 贲门癌组患者食管胃穿孔的发生率为13.33% (6例) ,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56, P<0.05) 。食管癌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22% (1例) , 贲门癌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6.67% (3例) , 2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3, P>0.05) 。

3 讨论

对于老年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而言, 切除手术治疗之后患者经常会伴有严重的胃反流情况, 为了抑制胃反流等并发症我们使用食胃管吻合联合胃底折叠技术,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胃反流的情况。导致胃食管反流的原因很多, 由于手术导致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食管体部运动异常等都会造成其反流的发生[2,3]。

研究人员发现在治疗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使用食管吻合技术时同时联合使用幽门成形术能够显著抑制反流的发生, 本次试验中2组患者的吻合口上端的静息压均明显高于吻合口下端, 分析其原因发现导致静息压较高的原因有吻合口发生水肿等情况;另外食管癌组患者的术后出现穿孔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贲门癌组患者,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治疗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时胃食管反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症状, 在手术过程中采用食管胃吻合联合胃底折叠技术能够降低反流的发生情况, 同时使用p H值检测和静息压检测能够显著有效的了解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的情况, 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 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措施能够进行有效的预防, 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珍.食管癌术后食管胃抗反流吻合手术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8 (20) :448-449.

[2]宋长山, 钟碧华, 吴祖培, 等.吻合器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 10 (5) :182-183.

胃食管反流:抑酸很重要 篇4

抑酸剂治疗的主要措施

一般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抬高床头;减轻体重;避免饱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酒;避免降低食管压力的食物、药物等。

药物治疗:治疗药物包括抑酸剂(PPI、H2RA)、促动力药(多潘立酮 、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抑酸剂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措施。其包括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初始治疗:目的是尽快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H2RA仅适用于轻-中度治疗。PPI是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伴有食管炎的治疗首选PPI:推荐采用标准剂量,疗程8周。非糜烂性反流病治疗的主要药物是PPI,疗程至少是8周。

维持治疗是指用最小的剂量达到长期治愈目的,治疗应个体化。维持治疗有以下3种方法:按需治疗。按需治疗仅在出现症状时用药,症状缓解后即停药,治疗费用低于维持治疗。

原剂量或减量维持。维持原剂量或减量使用PPI,一天1次,长期使用。

间歇治疗。PPI剂量不变,但延长用药周期。最常用的是隔日疗法,3日1次或周末疗法因间隔太长,不符合PPI的药代动力学,抑酸效果较差,不提倡使用。

治疗中应注意控制夜间酸突破(NAB)。

NAB是指在每天早、晚餐前服用PPI治疗的情况下,夜间胃内pH<4持续时间大于1小时。

治疗方法:调整PPI用量;睡前加用H2RA;应用血浆半衰期更长的PPI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还有内镜治疗和外科治疗,内镜治疗:创伤小、安全性好,但疗效需进一步评估。方法包括内镜下缝合(我国FDA批准)、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植入治疗等。

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药物有——

奥美拉唑:

用法:20毫克,一天2次。

禁忌证:对本药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及婴幼儿。

不良反应:本品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如腹泻、头痛、恶心、腹痛、胃肠胀气及便秘,偶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皮疹、眩晕、嗜睡、失眠等。多为轻度和可逆,与剂量无关,可自动消失,与剂量无关。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妊娠妇女一般不用,哺乳期妇女慎用;地西泮、华法林、硝苯地平、苯妥英钠应减量。

雷尼替丁:

用法:150毫克,一天2次。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8岁以下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不良反应:常见皮疹、恶心、便秘、腹泻、乏力、头痛、头晕等,多较轻微,继续用药过程中可缓解;少数有肝功异常,与药物用量无关;少数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男性乳房女性化少见。

法莫替丁:

用法:20毫克,一天2次。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不良反应:少数可有皮疹、面部潮红、口干、便秘、腹泻、常见恶心、头晕、失眠、月经失调、白细胞减少,偶有一过性肝功异常。

肝肾功能不全者、婴幼儿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对茶碱、华法令、地西泮、硝苯地平、丙磺舒的代谢有影响。

多潘立酮:

選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促进胃排空。

用法:10毫克,一天3次。饭前30分钟。

禁忌证:对本品过敏、胃肠道出血、机械性梗阻、穿孔、垂体催乳素瘤患者。

不良反应:不透过血脑屏障,因此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偶见瞬时性、轻度腹部痉挛;个别患者长期服用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可出现乳房胀痛或溢乳现象,但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慎用:孕妇用及1岁以下儿童慎用;禁与酮康唑口服剂合用。

甲氧氯普胺 :

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加强上消化道运动,镇吐。

用法:5~10毫克,一天3次。

常见的不良反应:昏睡、烦燥不安、疲怠无力。大剂量长期应用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如肌震颤、发音困难、共济失调等,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 肌注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肺胃同治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篇5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肺胃同治法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 GERC) 是指与胃食管反流相关的慢性咳嗽, 约占慢性咳嗽病因的10%~40%[1], 日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胃食管反流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越来越被临床医生所认识, 国内外许多文献认为, 它可引起多种呼吸道疾病, 而且是引起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笔者于2006~2008年运用中医肺胃同治法治疗了130例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250例, 均来自本院呼吸、消化门诊, 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 (中药组) 130例, 男76例, 女54例;年龄16~59岁;对照组 (西药组) 120例, 男70例, 女50例, 年龄15~57岁。病程12周。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2]中的GERC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实际拟定。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中药方:苏子苏梗、瓜蒌、炒杏仁、枳壳、川贝母、炙枇杷叶、桔梗、陈皮、姜半夏、黄连、干姜、吴茱萸、甘草等, 1剂/d水煎服, 早晚分服。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 mg, 2次/d;多潘立酮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 mg, 3次/d。以上两组均服药12周。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禁烟酒, 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睡觉时抬高床头, 以减少胃酸分泌及胃食管反流等。

2.2 临床观察指标

对入组病例建立临床观察表,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3]对主要症状制定评分标准。记录饮食情况、大便、舌苔、脉象等主要伴随症状和体征, 以及血、尿常规、肺部X线等理化检查等。

2.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采用尼莫地平法。。

2.4 统计学方法

本资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0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3.1 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1。经过12周的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显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2 治疗前后积分情况比较

见表2。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但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4 讨论

胃食管反流 (GERD) 被认为是引起慢性咳嗽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在慢性咳嗽患者中, 高达41%的可能由GERD引起或与GERD有关[4], 其引起或加重慢性咳嗽可能是胃酸、胆汁等反流物误吸入气管, 直接刺激气管 黏膜导致咳嗽;或由食管远端的酸刺激引起气管、支气管咳嗽反射;也可通过刺激食管-支气管咳嗽反射引起慢性咳嗽。

胃食管反流所致咳嗽, 在中医学属于“内伤咳嗽”范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咳嗽虽与多脏器相关, 《咳论》提出“此皆聚于胃, 关于肺”, 强调了咳嗽不离肺胃的观点。胃失和降, 则肺不布津, 必致水湿停滞胃中而为痰为饮, 又可上逆壅肺而为咳变。现代研究证明反流性食道病与咳嗽、哮喘、呼吸暂停综合征密切相关。肺胃两脏在生理、病理转化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必然联系, 消化道和呼吸道又共同起源于内胚层, 因而在临床治疗上, 对肺系、胃系疾病都可考虑肺胃同治。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始终重视调整肺胃气机, 用了几组药物, 重在理气降逆、和胃止咳, 方中诸药多有镇咳、祛痰、保护消化道、镇吐作用, 还能抑制胃液分泌, 降低胃液酸度。诸药配合标本同治, 畅调气机, 具有降胃气、顺肺气, 同时具有疏肝和胃之功效, 因而相对于西药对照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P<0.05) 。目前GERC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最佳的治疗方案, 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肺胃同治, 或中西医结合论治无疑是值得探索和提倡的。

参考文献

[1]Irwin R S.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ugh.N Fngl J Med, 2000, 343 (23) :1715-1721.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草案)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5, 28 (11) :738-744.

[3]刘春丽, 赖克方, 陈如冲, 等.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探讨.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6) :438-441.

胃食管反流病4例误诊分析 篇6

例1张某, 女, 52岁, 农民, 因打嗝、纳差、反胃、乏力11月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近一年来常出现类似消化不良样症状, 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血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甲状腺功能常规、风湿常规等辅助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胃镜检查排除胃溃疡和慢性胃炎, 先后被诊断为“梅核气、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给予谷维素、坤泰、逍遥丸等药物和中药汤剂治疗, 效果不佳。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治疗史, 初步诊断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行胃食管功能检查, 提示为胃食管反流病。遂给予抗酸、抗反流药物治疗, 并嘱咐其调节情绪, 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

例2罗某, 男, 53岁, 工人, 因胸骨后刺痛, 进食后加重3月余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就诊前常出现烧心、反酸、胸骨后刺痛, 饱食后尤为明显, 曾在基层医院诊治, 按“胃溃疡“治疗, 效果不佳。鉴于患者主要症状为严重烧心、反酸、胸骨后及上腹痛, 且于进食后加重, 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随后进行的胃镜检查显示:食管中段左侧壁可见3.5cm×3.5cm溃疡, 表面附少许灰白色苔, 周边不规则隆起。病理报告提示:食管溃疡, 食管炎性改变。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给予泮托拉唑、西沙必利等治疗, 并要求患者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 1个月后, 症状基本消失。

例3杜某, 男, 72岁, 退休工人, 因发作性咳嗽伴哮喘12个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近一年来常因夜间阵发性咳嗽、失眠, 并伴轻重不等的哮喘, 去多家医院就诊, 均被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并予以皮质激素和氨茶碱缓释片等治疗, 效果不佳, 且病情有加重趋势。根据患者病史、症状、发病特点及其治疗史, 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经胃食管功能检查证实。常规给予抗酸、抗反流治疗, 症状明显缓解。

例4王某, 女, 62岁, 退休教师, 因反复发作性胸痛6个多月来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曾多次因发作性胸痛、胸闷到基层医院就诊, 均被诊断为“冠心病”, 并给予可达灵、速效救心丸等治疗, 屡不见效。心血管系统的相关检查没有发现确凿的冠心病诊断依据, 经详细询问病史, 结合患者的发病特点, 考虑为胃食管反流病, 经胃食管功能检查证实。予以抗酸、抗反流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讨论对消化科医生而言, 胃食管反流病已经成为常见疾病, 而且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诊疗规范, 然而对一些基层医生和非消化科医生来说, 由于学历、专业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对胃食管反流病常识往往缺乏了解。当然, 接诊的部分医生在治疗这类患者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病史采集欠完整、体格检查不全面、病情分析不深入。当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时, 接诊医生往往会以某一系统的突出症状先入为主, 将其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并且满足于对症治疗, 治疗不佳时又没有拓展思路, 最后导致误诊误治。因此, 我们要认真地吸取教训, 加强胃食管反流病基本知识的学习, 熟悉其发病的基本特征, 在遇到类似的患者时要拓宽思路, 避免不必要的误诊。

风湿骨病之家——娄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诚邀门诊加盟

权威专注, 专业领先!

娄氏骨病疗法是娄氏祖传治疗风湿骨病的独特方法, 传承至今历史悠久。其方法简单易懂, 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为进一步落实千县万乡推广政策目标, 现面向全国公开技术, 寻求合作。

统一技术、统一免费授权、专家长期免费指导。

适合社区服务站、门诊、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使用, 每县限定一家, 望广大基层医疗单位抓紧时间报名!北京华峰国科中医药研究院联系人:孟经理电话:010-68175758 15890183533

胃食管反流病80例临床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9~75岁,平均(49.8±5.36)岁。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内镜检查后确认,且所有患者均无消化道恶性病变、全身病变及有胃食管手术史患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进行治疗,每次剂量0.15 g,2次/d,治疗时间6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外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每次剂量40mg,给药方式静脉滴注,静脉滴注时与100 m L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滴注时间12 h,治疗时间60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经胃镜检查未检测出有食管溃疡表现;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且经胃镜检查患者的食管溃疡有明显的好转现象;③无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有加剧现象产生。

统计学方法:对本次试验所测的数据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试验数据中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本次试验的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导致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性障碍[3,4]。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上消化内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该病多是因患者人体胃或十二指肠的内容物反流并进入食管所导致,该病易导致患者的胃反酸、胃灼热甚至涉及一系列组织症状,患者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免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甚至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5]。

本研究结果显示,消化内科中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临床效果明显,疗效稳定,适合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胃食反流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效果明显,疗效稳定。

关键词: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Koda Yu Kar Ling,Ozaki Marcos J,Murasc Kelly,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prevalenc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ate i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 Updat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 infants attending a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reference service[J].Arquivos de Gastroenterologia,2013:471.

[2]Stephen F Otis,Rossaro Lorenzo.12th Update inate in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for the 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imary Care Practitioner[J].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amp,Hepatology,2014:25.

[3]刘成吾.探讨分析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2):203-205.

[4]JH.Oh,MG.Choi,JM.Park,er al.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laryngeal symptoms who are referred to gastroenterology[J].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2013:265

胃食管反流病80例临床治疗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0例, 男50例, 女30例, 年龄22~68岁, 平均43岁;病程1周~15年, 平均11个月。有胃灼热、反酸、反食、嗳气66例, 胃镜检查, 浅表性胃炎56例, 伴急性活动期及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12例;萎缩性胃炎24例。

1.2 方法

1.2.1 抗酸剂和抑酸剂

用抗酸剂可立即缓解烧心等症状, 但需频繁给药, 用药剂量较大, 易致便秘或腹泻。在各级食管炎中, 尽管不同剂量的西米替丁, 均有一定的愈合效果, 但愈合率与食管炎的严重度呈反比。治疗期限需6~8周或更长时间。H2受体拮抗剂与促运动药联合应用, 较多推荐的促运动药为西沙比利。实践证明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 提高食管炎的愈合率, 又不致过度增加H2受体拮抗剂的剂量。延长治疗时间来改善H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

1.2.2 促运动药

促进食管推进性蠕动, 增强食管廓清功能, 提高LESP, 促进胃排空, 从而减少胃-食管返流。

2结果

尽快控制患者的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经治疗80例, 痊愈50例, 显效26例, 有效4例, 痊愈率为62.5%, 总有效率为100%。

3讨论

胃食管返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食管返流所致的烧心、反酸等一系列慢性症状, 以及咽喉、气道、食管黏膜和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返流引起的症状反酸、嗳气等, 多在饱餐后、平卧或身体前驱时出现, 在口腔内有一种酸味和苦味, 伴有口臭和味觉减退。反酸伴有烧心感是最常见的症状。返流刺激食管引起的症状常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烧灼感、吞咽痛等[2]。因返流物吸入气道, 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炎症和痉挛, 或因返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感受器, 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支气管痉挛所致。内镜检查为诊断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 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炎症、充血、渗出、糜烂、溃疡、狭窄等情况, 还可通过活体组织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返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主要是采用抗返流措施以减少返流, 同时用抗酸等治疗减少有害因素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睡眠时抬高床头, 因食管体部在夜间很少有推进性蠕动, 返流液易在食管内潴留, 故主张抬高床头, 抬高的高度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宜, 一般抬高15~20 cm左右。避免过冷、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以免诱发胸骨后疼痛。睡前2 h停止进食, 以减少夜间返流。避免进食致胃酸增高的食物, 如咖啡、浓茶、醋酸及酸性饮料等, 胃酸增高不仅增加酸返流量, 而且酸增高反馈抑制胃泌素的释放, 从而降低LES的张力[3]。避免食用降低LES张力的食物, 如巧克力、脂肪等;应戒酒, 酒精可降低LES, 减弱食管体部蠕动, 影响食管对酸性返流物的清除能力。避免应用降低LES的药物等。

抗酸剂包括单一的或复方的碱性药物, 抗酸剂的作用主要是中和胃酸, 提高胃内的DH值, 以减少返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刺激。文献报道抗酸剂可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 减少胃食管返流的次数。现应用的有奥美拉唑及兰索拉唑。在治疗GERD中, 其作用比H2RA强, 尤其是对重症食管炎及用H2RA无效的病例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获更好效果, 在症状缓解率及食管炎的愈合率方面均优于H2RA, 对重症者可适当增加每日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抑酸治疗虽能缓解症状并使食管炎愈合, 但并未改变其动力障碍, 故一旦停药, 症状及 (或) 食管炎症又可复发, 尤其是严重病例即使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停药后半年内有90%的患者复发, 因此应注意停药后的维持治疗。促运动药此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旨在促进食管推进性蠕动, 增强食管廓清功能, 提高LESP, 促进胃排空, 从而减少胃-食管返流。

摘要: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经治疗80例, 痊愈50例, 显效26例, 有效4例, 痊愈率为62.5%, 总有效率为100%。结果 根据病情选用直接减轻反流物刺激作用的药物, 减轻反流症状, 预防和治疗重要并发症, 预防胃食管反流复发。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文杰, 杨冬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现状.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1) :69-70.

[2]许军英, 谢小平, 侯晓华.食管运动功能异常与食管黏膜损伤的关系.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 (6) :1502-1504.

胃食管反流病不一定都手术 篇9

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有7%-1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我国据北京、上海地区调查统计,有近10%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检查方法包括:

1)食管24小时pH监测:可明确直立位和卧位时反流的次数(pH<4)、最长反流时间、长于5分钟反流次数等,并可明确症状是否与反流相关:

2)食管压力测定:可明确上、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是否低下,食管蠕动功能情况;

3)胃镜检查:可了解有无食管糜烂及糜烂程度,以及贲门口是否松弛。但大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没有糜烂。

为明确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应结合病史及几项检查综合确定。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治愈食管炎,提高生活质量及防止并发症出现。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内镜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为减少反流的发生,应做到:

1)餐后不宜即刻卧床,睡前2小时内不宜进食:

2)避免食用高脂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

3)戒烟、禁酒;

4)吃饭要慢,不要狼吞虎咽,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5)减少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如紧束腰带、便秘和肥胖等;

6)为减少夜间及卧位时所发生的反流,可适当抬高床头。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已有数十年历史,目前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不能根治,停药后约70%患者症状复发。长期服药还可带来不可避免的药物副作用。主要药物包括:

1)抑酸药或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是一类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但容易产生耐药性,故现不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常规治疗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妥拉唑、雷贝拉唑、耐信等)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是目前治疗GERD最有效的药物。铝碳酸镁(达喜)能同时中和酸及碱性反流物,可用于治疗碱反流患者。

2)促胃肠动力药物: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能刺激食管及胃肠蠕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食管排空速度,对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有效。但单用胃肠动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宜与抑酸药物同时服用。

3)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丽珠得乐、施维舒等,可保护黏膜,促进黏膜修复。

内镜下治疗

包括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治疗、内镜腔内胃成形术、全层折叠术等。胃镜下腔内折叠术(ELGP)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将缝合器安装在胃镜前端,于直视下在齿状线附近缝合胃壁组织形成皱褶,增加贲门附近紧张度,使皱褶阻挡反流,发挥治疗作用。此是一项微创治疗新技术,但发生出血几率大。

射频治疗用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是镜下的微创治疗,通过热能治疗后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灭活神经末梢,使迷走神经受体失活,胶原组织收缩,从而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厚度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减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起到防止胃食管反流的效果。食管微量射频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胃食管反流病已有数年。我们首先引入Stretta微量射频治疗仪,在国内首次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操作方法:静脉诱导麻醉,胃镜下确定胃食管连接部位,将射频治疗导管置于治疗部位,应用射频治疗仪多层面、多点射频治疗。

该技术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带来了更为简捷的治疗,而且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恢复快等突出特点。

外科手术

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反复发作,无法停药,甚至少数患者药物治疗后症状仍无法缓解,尤其有食管裂孔疝患者,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对于严重或顽固的GERD以往需外科或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外科方法短期疗效明显,症状缓解迅速,约可获得90%的烧心和反食症状缓解率,但远期疗效尚不理想,而且疗效受手术经验影响很大。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目前首选的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方法。

对表现有呼吸道症状患者,尤其有哮喘样发作患者,在不除外其他致哮喘因素存在时,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外,应适当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并禁服心得安、倍他乐克等β2,受体阻滞剂。

胃食管反流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经过确诊均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42~68岁,平均(52.2±4.1)岁。根据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对照组30例,患者只进行管状胃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相同的手术器械,且由相同的医生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经上腹正中切口或者于左胸腔进腹将胃游离,注意保留胃右血管和网膜右血管。根据需要的长度,一般做法为把胃小弯胃角处当作起点,采用切割缝合器从该处竖直切开小弯侧胃体大约3 cm的长度,使胃展开,从切开处顺小弯依次以切割缝合器向近端切割,以切除部分胃小弯以及贲门,从而能够保证管状胃的有效长度,最后切缘常规浆肌层包埋。然后将残胃固定在肝三角韧带边缘上并且重建胃底。在手术完成之后检查患者幽门通过大小和狭窄的情况,遇到相关问题及时处理。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只进行管状胃手术,手术方法与观察组患者手术方法相同,不进行胃底重建的手术。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分析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以及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接受p H动态监测的总时间、立位时间和卧位时间。(2)手术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24 h酸反流次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 H值<4的总时间、p H值<4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进行检测和对比研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3)手术完成后9个月,对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的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中,病理类型以中分化鳞癌患者居多,分别为48.5%与46.7%,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病理分期以Ⅱ期患者居多,分别为75.8%与76.7%,且两组之间无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接受检查时间比较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获得成功,没有手术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1~13 d接受24 h动态食管腔内p H值监测。两组患者接受检查的总时间、立位时间以及卧位时间无差异(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食管腔内p H值监测结果比较

如表3所示,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 H值<4的总时间、以及p 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观察组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轻于对照组。

2.4 两组患者在治疗1年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如表4所示,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无差异(P>0.05)。

3 讨论

患者在食管癌切除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是非常普遍的,是一种长期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4]。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是相关的,但是两者并不等同,胃食管反流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前提条件[5]。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食管癌切除术是密切相关的。在正常情况下,食管抗反流主要是依靠食管下端括约肌、His角、膈食管韧带以及膈肌脚共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结构的缺失都有可能引起胃食管反流[6]。在食管癌的手术过程中,上述结构均有可能会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会引起胃食管反流。另外,食管癌切除术也有可能会导致后胸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和胃食管反流会相互影响,进而使两者均发生恶化[7]。多年来,抗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抗反流的各种操作,由于食管切除后胃的排空时间比正常人缓慢3~4 h,人们采取了许多相关的措施来加速胃的排空,例如把胸胃缝缩成胃管、实施幽门引流技术和服用胃动力促进药物,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但是如果单独采用这些方法并不能控制胃食管反流,效果不甚理想[8]。

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食管癌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以中分化鳞癌和Ⅱ期的患者居多,且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所有患者的手术获得成功,没有出现手术死亡的病例。所有患者在术后11~13 d接受24 h动态食管腔内p H值监测,且两组患者接受检查的总时间、立位时间以及卧位时间无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 H值<4的总时间、以及p 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轻于对照组。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无差异。

综上所述,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为今后的食管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的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研究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63例符合条件、患有食管癌且需进行手术的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管状胃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之后均存在一定的胃食管反流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pH值<4的总时间、以及pH值<4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较低(P<0.05)。在治疗完成1年后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食管炎症、糜烂、溃疡、以及吻合口异常,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管状胃加胃底重建减压食管癌术的疗效优于单纯的管状胃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管状胃,胃底重建,胃食管反流,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杨玉,王德昌,余龙海,等.吻合器深埋高套加胃底成形术在胃—食管重建中的应用[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9,7(4):29-30.

[2]Kato H,Fukuchi M,Miyazaki T,et al.Surgical treatment for esophagealcancer current issues[J].Dig Surg,2007,24(2):88-95.

[3]车嘉铭,项捷,陈凯,等.管状胃在食管、贲门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2):96-98.

[4]段红兵,李敏杰,康健乐.管状胃成形对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0,17(5):417-419.

[5]Yamamoto S,Makuuchi H,Shimada H,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refluxesophagiti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 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J].J Gastroenterol,2007,42(5):342-345.

[6]Kim HK,Choi YH,Shim JH,et al.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the qualityof the anastomosis after esophagectomy with gastric tube reconstruction[J].World J Surg,2008,32(9):2010-2014.

[7]彭林,傅俊惠,黄建豪,等.食管癌切除重建术管状胃及吻合口黏膜延长分层吻合临床效果评价[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60-62.

上一篇:实训教学模块方式下一篇:毕业生弱势群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