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2024-06-24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通用7篇)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1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胃食管动力障碍, 使胃酸或胆汁返流到食管, 刺激食管壁, 出现反酸、烧灼感等典型症状或出现包括口腔、咽喉、肺部及其他部位的食管外症状的疾病。健康人在饱餐后、卧位、咳嗽、弯腰等情况可偶尔出现反酸烧灼感症状属生理性;若烧灼感症状无规律频繁出现, 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就可能是病理性反流。反流可引起食管炎、出血, 甚至合并引起咽、喉、气管、肺等食管外的组织损害和相关症状;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和返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平衡失调所致, 其中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和括约肌一过性松驰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治疗上, 因目前尚没有较有效的提高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和减少下食管括约肌一过性松驰的药物, 目前常使用抑酸剂、促动力剂及黏膜保护剂缓解症状, 促进食管损伤黏膜愈合, 但治疗周期长、远期疗效不确定、复发率高、部份患对西药不敏感等,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临床疗效确切, 治疗周期短, 不易复发, 无明显不良反应, 现介绍如下。

1 西医治疗

1.1 抑酸剂

抑酸剂是治疗GERD的主要治疗药物, 通过抑制胃酸分泌, 使反流物中酸浓度下降, 减少胃酸对食管黏膜的刺激, 达到缓解GERD的烧灼感症状, 常用药物有H2受体阻滞剂 (H2receptor antagonist, H2RA) 和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 。

1.1.1 H2受体拮抗剂 (H2RA)

H2受体存在于胃腺细胞膜上, 兴奋时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增加, 其阻断药可竞争性地与壁细胞上的H2受体结合, 显著地抑制胃酸分泌, 不仅抑制基础胃酸的分泌, 也显著地抑制组胺、胃泌素和食物等多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同时还能抑制胃蛋白酶分泌, 从而缓解烧灼感症状。主要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

1.1.2 质子泵抑制剂 (PPIs)

是目前抑酸作用最强的药物, 其通过作用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H-+K-+ATP酶, 使该酶不可逆地失活, 从而阻断胃酸分泌。主要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 PPI的抑酸作用强于H2RA, 且给药方便, 作用时间长, 不良反应少, 是目前GERD控制症状和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不良应有便秘或腹泻、头晕、嗜睡等。

1.2 促动力药

GERD是动力障碍性疾病, 所以胃动力药物在GERD的治疗中必不可少, 特别是伴有胆汁反流和胃动力障碍的患者, 与PPI合并使用, 疗效显著增加, 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缩短, 常用药物有: (1) 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可增加LES压力, 促进胃排空。该药可通过血脑屏障,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2) 多潘立酮:为外周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无锥体外系反应; (3) 莫沙必利:为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 能促进乙酰胆碱释放, 刺激胃肠道发挥促胃动力作用; (4) 伊托必利:该药可阻断多巴胺-D2受体和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达到促胃动力作用。

1.3 黏膜保护剂

黏膜保护剂可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 中和胃酸, 吸附胃蛋白酶和胆酸, 促进黏膜炎症的修复和愈合, 常用药物主要有硫糖铝、胶体果胶铋、枸椽酸铋钾、米索前列腺醇等, 该类药物单独使用对GERD症状的控制基本无效, 但可在病变的表面形保护膜, 对GERD并发食管糜烂、溃疡起到辅助治疗, 联合抑酸剂、促动力药物可增强治疗效果, 迅速缓解烧灼感症状。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头晕、口干等。

2 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GERD属吐酸、嘈杂、胃痞等范畴, 主要由于脾胃肝胆气机失调所致。该病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最为密切, 也与胃气不和有关, 病症有寒热之分, 常以热症多见, 多由肝郁化热胃失和降所致;因寒者, 多为肝郁犯胃, 熏蒸脾湿而成, 治疗以和胃降逆、泄肝制酸为主, 经过多年临床病例我们常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处方:青皮10g、陈皮10g、芍药10g、丹皮10g、栀子15g、泽泻15g、贝母15g (研细兑服) 、黄连15g、吴茱萸5g。

方解:化肝煎中, 青皮、陈皮疏肝理气;白芍和营缓急止痛;贝母清热散结、保护胃黏膜;泽泻导热下行;丹皮、栀子凉血清热。左金丸中, 黄连清泄胃热;吴茱萸反佐、开肝郁、降逆气。两方合用能清肝胃郁热、和胃降逆, 并有抑制胃酸的作用。

加减:烧灼感、吐酸、嘈杂较明显者加乌贼骨、煅瓦楞子;脘腹疼痛者合用金铃子散;便秘者加用生首乌、大黄;睡眠差者加枣仁、夜交藤;若有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加用蒲公英、土茯苓、黄柏等药物杀菌抑酸。

多年临床病例表明, 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用于治疗GERD特别与西药联合运用, 疗效确切, 不易复发, 且不良反应少, 明显缩短病程, 值得推广应用。

3 手术治疗

绝大部份经过中西医内服药物规范治疗, 临床症状都可以有效改善或治愈, 但部份患者长期服用抑酸剂、促动力药及中药无效或效果不明显需终身服药的, 或食管发生狭窄需反复扩张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抗反流手术为胃底折叠术, 对缓解反流症状和食管黏膜损伤的愈合有效率达85%, 其目的是建立腹段食管, 在胃食管连接处以胃底肌肉包围食管下段, 建立一个“活瓣”, 以提高LES压力从而达到胃酸反流。在国外, 已将腹腔镜手术作为抗反流手术的首选方法, 其并发症为吞咽困难, 在国内由于重症GERD的患者较少, 尚未广泛开展该项手术方法。

4 GERD的预防

GERD是一种慢性病、常见病, 病程长, 甚至是终身病, 所以预防复发显得尤为重要。改变生活方式, 减少和避免危险因素对胃、食管的损伤, 为预防复发的重点。 (1) 睡眠抬高床头20cm左右, 并推荐左侧卧位, 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方法, 可在睡眠时利用重力作用加强酸性物质的清除, 减少夜间反流。 (2) 反流多与饮食有关, 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会刺激内源性胆囊收缩素释放, 降低LES压力, 应尽量摄入, 避免辛辣刺激、过甜及酸性食物, 多摄入蔬菜、瘦肉、蛋、鱼等维生素及纤维素。 (3) 戒烟戒酒, 因为烟草、酒精可削弱食管酸性物质清除能力, 降低LES压力, 增加损伤食管黏膜的氧自由基。 (4) 避免睡前3小时饱食, 减少夜间反流。 (5) 尽量避免使用降低LES压力的药物如:氨茶碱、钙离子拮抗剂、硝酸甘油等。 (6) 日常生活不要深度弯腰, 穿紧身衣裤, 按时进餐和休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情绪。

总之, 在GERD的药物治疗中, 中西医结合联合治疗较单独运用西药或中药, 疗效加强、病程缩短、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结合行为方式调整及减少、避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缓解症状、治愈黏膜损伤、减轻食管外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收院收治的发病4周以内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9)岁;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4~80)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部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经头部CT或MRI检查确诊;(2)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起草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3];(3)首次脑卒中患者。

1.3 排除标准

(1)已明确有胃肠道器质性疾病者;(2)病情平稳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分;(3)伴随其他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4)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

2 治疗方法

2.1 脑卒中的治疗

所有患者均给予脑卒中的基础治疗,包括营养脑细胞、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康复训练等,脑梗死患者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等。

2.2 预防胃食管反流病治疗

将入选的8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耐信,生产批号:1007030)治疗组,法莫替丁(安斯泰来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高舒达,生产批号:S034Y0)对照组。治疗组予以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40mg口服,1次/d;对照组予以法莫替丁20mg口服,2次/d,疗程2周。

3 疗效评定方法

3.1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烧心、反酸、呃逆、腹胀、胸腹痛、咽部异物感、咽痛、刺激性咳嗽、哮喘等症状及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行隐血试验、血常规、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心肌酶学、心电图检查。

3.2 疗效判定标准

选择烧心、反酸、胸痛和吞咽不适作为典型胃食管返流症状[1]。显效,返流症状消失,生活自如;有效,返流症状明显改善、但时有发作影响工作和生活;无效,返流症状无改善,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率

治疗组有4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有11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27.5%,治疗组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4.2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出现腹痛、1例出现恶心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5.0%;对照组有1例出现便秘、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皮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为临床常见病。有文献[4]报道,在我国有7%~15%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且其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脑卒中患者由于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缺失或进食途径的改变,GERD的发生较为多见,尤其以卒中后管饲饮食、意识障碍者发生率更高[5],食管外症状也突出,反流物易诱发吸入性呼吸道感染,因此及时识别诊断并治疗GERD对于预防脑卒中并发症,防止不良预后非常重要[6]。根据内镜检查结果GERD可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及Barrett's食管[1]。由于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并不能耐受胃镜检查.因此,典型的GERD症候群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7],GERD是近年来消化领域研究热点,在新近的专家论坛上,一致认为依据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即可诊断,而无需依赖其他的检查手段[8]。本研究发现,脑卒中急性期并发GERD的典型症状是烧心与反酸,并可有非心源性胸痛、咳嗽、慢性咽喉炎、支气管哮喘、睡眠障碍等食管外表现。针对食管外症状的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根据其伴有烧心、反酸、呃逆等反流症状,给予抗反流治疗后症状好转,继而诊断GERD。目前,GERD的治疗仍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抑酸为主,但不同的PPI治疗GERD的疗效各不相同,埃索美拉唑是奥美拉唑的左旋光学异构体,能作用于泌酸的最终环节质子泵,能特异性地抑制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酸度迅速下降,其代谢途径多以CYP3A4途径代谢,故其血浆清除率较低,血药浓度较高[9],故其用药后具有起效快,抑酸能力强,药力持久的特点。国内有研究[10,11]认为埃索美拉唑在内镜下食管炎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奥美拉唑。

本研究结果显示,埃索美拉唑治疗组有4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有11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27.5%,治疗组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8.6%、对照组为5.7%,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预防脑卒中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预防脑卒中并发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选用法莫替丁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防止脑卒中并发胃食管反流病及伴随症状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4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有11例出现了胃食管反流,发生率27.5%,差异有显著性(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为一种预防脑卒中并发胃食管反流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法莫替丁,脑卒中,胃食管反流病

参考文献

[1]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 cation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basedconsensus.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8):1900~1920

[2]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林三仁,许国铭,胡品津,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7;12(4):233~239

[4]柯美云.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症状特征及雷贝拉唑治疗疗效的多中心评价[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6):363~365

[5]李晓萌.刘伟.吕晓红.丁会.脑卒中相关肺炎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9(10):932~933

[6]Phua SY,M cGarvey LP,NguMC,et al.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 and cough have impaired laryngopharyngealm echanosensitivity[J].Thorax,2005;60(6):488~491

[7]Kahri las PJ.D iagnos is of symptomatic gastroesophageal ref lux disease[J].AmJGastroen terol,2003;98(Suppl3):S15~S23

[8]中华消化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动力学组2008胃食管反流病高峰论坛(三亚)[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3):145~147

[9]吴羽军,乐俊.上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3):39~40

[10]方玉成.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0):1203~1204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食管p H监测患者, 男3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49岁, 分别予以24 h食管p H值监测。入选标准: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者, 如烧心、反酸、反食、或胸骨下不适, 年龄在18岁以上。排除标准: (1) 内镜检查有肿瘤、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 (2) 曾行胃食管手术。 (3) 检查前1周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促胃动力药者。 (4) 存在严重心脑肝肾、肺部疾病、神经病变、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患者。 (5)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术前准备

(1) 术前6 h禁食水, 以免呕吐和误吸, 同时避免胃内食物的中和作用。 (2) 术前质子泵抑制剂应停服7 d以上, H2-受体阻断剂停服3 d以上。 (3) 其他影响胃功能或胃酸分泌的药物应停用48 h以上。

1.3 检测方法

1.3.1与患者沟通, 讲明此项检查的必要性并征得患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指导患者记录监测日记, 并且所有记录时间必须以记录仪上显示的时间为准。监测期间患者需保持正常的生活饮食习惯、起居活动, 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 禁食碳酸饮料、抑酸药物及胃动力药物。

1.3.2检查前对电极进行常规消毒, 将p H电极分别在p H值=7.00和p H值=1.00的标准缓冲液中进行校准, 以保证仪器运行准确和稳定。选择通气较好的一侧鼻腔, 导管前端涂润滑剂, 利用p H值梯度法将导管的下电极置于食管下括约肌 (LES) 上缘5 cm处, 导管的上电极置于LES上缘20 cm处。将电极另一端与一个便携动态记录仪器连接, 并由患者随身携带。这时p H电极就会将探测到胃/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情况记录在记录仪中, 连续监测时间一般为24 h, 最后经电脑分析便可作出诊断, 以Demeester积分判断有无病理性酸反流。

1.4 护理

1.4.1 检查前心理护理

24 h食管p H监测方法属于侵入性检查, 患者通常会对侵入性检查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的心理。护士要向患者耐心解释、沟通, 详细介绍检查的方法与步骤, 说明检查的必要性, 并告知患者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了解监测程序, 解除恐惧和焦虑, 从而主动配合检查。

1.4.2 检查中护理

插管时动作要轻柔, 选择较通畅的一侧鼻孔, 导管前端涂润滑油, 插入鼻腔至15 cm至咽部时, 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随着吞咽将导管缓缓插入胃内, 避免导管前端发生盘曲、折叠而影响检查结果。固定导管后, 向患者交代尽可能保持正常生活方式, 不限制活动, 禁酸性及碱性饮料和食物, 避免吃得过饱, 避免穿紧身衣。并向患者交代各状态键的功能, 注意洗脸、洗澡时不要使电极脱落或移位,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p H记录仪上的记事健, 准确记录就餐时间, 和出现烧心、胸痛、反流等症状和坐位、卧位的时间段。

1.4.3 检查后护理

持续24 h动态监查后, 停止监测, 将导管拔除, 迅速用清水将导管表面的分泌物冲洗干净, 将其置于2%戊二醛消毒液中浸泡30 min, 再用清水彻底冲净, 晾干后备用。最后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计算机, 由相应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1.4.4 护理宣教

对胃食管反流患者应采取解释、鼓励、心理疏导、安慰等方法, 稳定患者情绪, 鼓励其保持乐观心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浓茶、咖啡、高脂肪饮食, 避免穿紧身衣, 饭后不要立即平卧, 睡前不要禁食水。睡时可将床头抬高15 cm~20 cm, 避免反流。

1.5 判断标准

24 h食管p 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4.72、或食管p H<4的时间百分比≥4.2%即可判定为GERD。

Demeester积分包括以下6项参数: (1) 24 h内p H<4的总时间百分率。 (2) 立位PH<4的总时间百分率。 (3) 卧位p H<4的总时间百分率。 (4) p H<4的反流次数。 (5) 反流持续≥5 min的次数。 (6) 最长反流持续时间 (min) 。该积分由计算机软件分析得出, 积分≥14.72分为阳性, <14.72分为阴性。

2 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4 h食管p H值监测, 无并发症发生。根据各项Demeester积分参数≥14.72或食管p H<4的时间百分比≥4.2%可判定为食管反流阳性结果, 见表1。

3 讨论

24 h食管p H监测可对食管酸暴露程度和时间进行动态观测和定量分析, 并有符合生理状态、操作简便、耐受性好、重复性好的优点, 已被部分作者认为是诊断GERD的“金标准”[5]。24 h p H监测作为一种较先进的检查技术, 广泛应用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通过24 h食管p H监测, 可检测到生理状态下食管内的p H值动态变化, 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反流、反流程度及模式, 对经验性治疗和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能进行有效的诊断。尽管该项检查对患者基本无创伤, 但需从鼻腔插管至食管, 且仪器需随身携带24 h, 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与不便。因此, 在检查前和检查中必须好心理护理, 使患者消除顾虑, 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检查, 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作为诊断及治疗措施的重要依据, p H监测结果需尽可能准确客观, 由于p H监测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求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熟练, 准确定位电极位置, 并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记录仪, 确保其准确、完整地监测记录。如果患者诊断为GERD, 此时即可行质子泵抑制剂 (PPI) 试验性治疗并记录治疗效果。通过24 h食管p H监测, 对一些反流症状明显, 但内镜检查阴性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 更有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Vakil N, Zanten SV, Kahrilas P, etal.Monteel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n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 2006, 101 (8) :1900-1920.

[2]Fock KM, Talley NJ, Fass R, et al.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updat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8, 23 (1) :8-22.

[3]林三仁, 许国铭, 胡品津, 等.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 (2006年10月, 三亚) [J].胃肠病学, 2007, 12 (4) :233-239.

[4]郑晓敏, 李敏, 汪文生, 等.p H监测正常与异常的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3, 22 (3) :232-233.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入选92例病例均为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烧心症状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入组前烧心持续或反复发作大于3个月。排除标准: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上消化道肿瘤及手术史、胃十二指肠溃疡、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等。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分为糜烂性食管炎组(A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组(B组),A组40例患者,B组52例患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给予24 h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采用Sleuth系统,包括记录仪、检测管、分析软件等,监测管包括阻抗通道和p H通道,其中p H通道位于下食管括约肌上5 cm处,监测前嘱咐患者空腹8 h,测食管压确定食管括约肌位置,然后放置导管及通道,体表电极粘于胸壁,导管连接记录仪,其他操作按说明进行,监测期间禁零食及酸性饮料。p H通道监测p H<4的反流为酸返流,p H≥4的反流为非酸反流。反流症状指数指酸返流或非酸反流时的烧心次数占总烧心次数的比例(≥50%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行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性别比例也算是研究结果,与糜烂性、非糜烂性食管炎的性别分布实际情况相符合)。

2.2 两组阻抗指标比较

A组酸反流时间百分比、酸返流次数均明显多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非酸反流时间百分比、非酸反流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反流次数比较

本文A组患者酸返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总反流次数均少于B组,其中非酸反流所占百分比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B组比较,χ2=20.167,*P<0.05

2.4 两组反流症状指数

由表4可见,两组中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者(非酸反流时烧心次数占总烧心次数的50%以上)在总反流症状指数阳性中均占有较高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导致烧心的一个因素。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损伤、烧心等一系列并发症。在欧美国家较常见,7%~15%的人群有反流症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40~60岁发病最多。国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病情也较轻。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面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3]。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病因是酸性返流液损害食管黏膜,造成食管及其以外的组织损害[4]。因此酸性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占主要地位;本文采用多通道腔内阻抗-p H监测患者反流指标发现,酸性反流时间百分比及反流次数均较高,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酸性反流在GERD中的地位,与文献报道相符[5]。GERD的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效果较好,但是有报道指出临床约30%的GERD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非酸反流有关[6]。本文监测发现两组反流总次数中,非酸反流次数均占一定的比例,并且在非糜烂性食管炎患者中,非酸反流次数的比例还要高于酸性反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GERD中非酸反流虽然比例不高,但在非糜烂性反流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7]。

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伸延。酸性反流引起的烧心主要机制为食管上皮超微结构改变[8,9],受到酸性反流液的化学刺激后,刺激信号通过化学感受器传送到中枢而产生烧心,对于非酸反流引起烧心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糜烂性及非糜烂性食管炎患者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比例均较高,且总反流症状指数阳性率均较单纯酸反流症指数阳性率高,说明总反流症状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由非酸反流引起。这就可以解释为何部分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抑酸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综上所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以酸性反流为主,但是非酸性反流并不少见,并且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非酸性反流引起烧心的机制以及处理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酸反流、非酸反流的情况及其与烧心的关系。方法:选择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病患者92例,根据消化内镜检查结果及24 h pH监测指标分为糜烂性食管炎(A组,40例)和非糜烂性反流病(B组,52例),比较两组联合阻抗-pH监测指标。结果:两组阻抗指标酸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酸反流次数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7,P<0.05);两组非酸反流烧心症状指数阳性率分别为22.5%(A组)、13.5%(B组)。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中,无论糜烂性食管炎还是非糜烂性食管炎,非酸反流症状指数阳性均占相当的比例,提示非酸反流也是引起烧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烧心,酸返流,非酸反流,胃食管反流病,pH监测

参考文献

[1]许国铭.重新认识、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5-6.

[2]眭礼平.具有哮喘表现的胃食管反流病病的发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48-49.

[3]王睿,贺佳.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7):0733-0736.

[4]张丽平.埃索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18-20.

[5]Gutschow CA,Bludau M,Vallbohmer D,et al.NERD,GERD,and Bar-rett’S esophagus:role of acid and no-acidreflux revisited with com-bined Ph-impedance monitoring[J].Dig Dis Sci,2008,53(12):3076-3081.

[6]Cochillo JM,Schwartz MP,Selimah M,et al.Acid and non-acid refluxpatterns in patients with erosive esophagitis and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a study using intraluminal impedance monitoring[J].DigDis Sci,2008,53(6):1506-1512.

[7]Savarino E,Zentilin P,Tutuian R,et al.The role of nonacid reflux inNERD:lessons learned from impedance-pH Monitoring in 150 patientsoff therapy[J].Am J Gastroenterol,2008,103(11):2685-2693.

[8]谷仲平,刘锟,王云杰,等.胃食管返流病食管上皮早期超微结构改变[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8):994-997.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症患儿400例, 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小儿胃食管反流症的诊断, 其中合并慢性咽喉炎患儿162例, 诊断明确, 随机进行分组, 单纯组患儿80例,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 (8.50±1.00) 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00±0.50) 年;综合组患儿82例, 其中男43例, 女39例, 年龄4.5~12岁, 平均年龄 (8.50±1.50) 岁, 病程5个月~2年, 平均病程 (1.00±0.50) 年;对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病程时间等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严重药物过敏、鼻内镜禁忌证、精神异常等情况。

1.2 方法

单纯组患儿80例, 对其进行单纯慢性咽喉炎治疗, 主要进行头孢克肟颗粒、咽炎颗粒、咽扁颗粒、依托红霉素颗粒的口服治疗[4,5,6]。

综合组患儿82例, 进行胃食管反流和慢性咽喉炎的综合治疗, 主要依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咽喉炎口服用药, 种类同单纯组患儿。同时口服应用奥美拉唑、吗丁啉、西咪替丁等药物, 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格的监测[5,6,7,8]。

1.3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9]

显效:咽喉部症状消失, 镜下见溃疡愈合或肉芽肿、充血、水肿消失。有效:咽喉部症状明显改善, 镜下见咽喉部病变好转。无效:咽喉部症状及镜下病变未改善。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0例小儿胃食管反流症发生小儿咽喉炎的发病率为40.50% (162/400) , 综合组患儿咽喉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时间、内镜检查结果、患儿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表2, 表3。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因内镜检查、用药治疗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和不适症状。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注:两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引起咽喉损伤的机制中, 同样包括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黏膜的攻击作用增强两方面因素。与有典型胃部症状的患者不同的是, 在反流相关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中, 上食管括约肌 (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UES) 起重要的屏障作用, 胃内容物必须由食管贲门端反流至食管咽喉端, 并通过上食管括约肌进入咽喉部方可引起咽喉损伤。有实验显示,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大量的反流方可触发UES的收缩, 提示引起咽-上食管括约肌收缩反射的传入支的异常。滕景侠[10]发现有喉部症状的患者, 其近端食管酸暴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GER患者。汪安江等[11]注意到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与健康人及典型GER患者比较, 虽然咽喉远端食管酸暴露时间并未增加, 但反流达到咽喉近端食管的百分率明显增加。

本研究中, 综合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症状完全缓解时间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儿, 综合组患儿在内镜观察下咽部和食道黏膜情况明显优于单纯组患儿, 患儿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单纯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儿均未发生因内镜检查操作、口服用药治疗过程导致的严重不良后果和不适症状。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 其中男70例, 女60例;年龄22~68岁, 平均 (42.2±3.6) 岁;其中NERD55例, RE48例, Barrett食管27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PPI试验阳性患者, 并有烧心、反酸、反食、非心源性胸痛中1种以上的典型症状; (2) 电子胃镜或24 h食管p H检测确诊为GERD者; (3) 年龄20~70岁, 男女均可, 依从性较好, 愿意配合调查者。

排除标准: (1) 孕妇或哺乳期的妇女; (2) 患有食管反流病之前有精神类疾病史及服用精神药物者; (3) 智力低下或行为能力有缺陷不能提供充分知情同意的患者; (4) 有严重脏器或血液系统等疾病, 并已影响到其生活质量者。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

一律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表, 由专门调查员按统一的引导语宣读给观察者, 按照其选择的答案来填写问卷, 保证全部观察病例均完成所有问卷调查。然后将各个量表的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1.3.2 评分判断标准

(1) 焦虑、抑郁评分采用SDS、SAS, 按照患者当时的心理情况回复问题, 然后记分, 两项的评分总和分别作为焦虑和抑郁评分。 (2) 生活质量 (QOL) 表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发展而来的汉化版SF-36表, 其可靠度已经得到有效验证[2]。SF-36表共有36个条目, 包含九个健康维度, 有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活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健康变化、总体健康。每个概念都含有2~10条目, 分数越高表示功能损害越轻, QOL越高。各个维度的积分采用李克累加法, 根据最后的题值来算原始分数。然后按照标准公式计算最终分值。公式:最终分值= (实际初得分-该方面最低分) / (该方面最高分-该方面最低分) ×100[3]。各个维度最高100分, 最低0分。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与焦虑、抑郁评分

患者生活质量8个维度的积分与焦虑、抑郁评分统计详见表1。

2.2 生活质量与症状相关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积分和精神因素抑郁、焦虑之间明显呈负相关。详见表2。

*经相关性分析, 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知, 精神因素焦虑、抑郁积分和GRED患者生活质量间有着负相关。因此焦虑、抑郁的积分越高, 生活质量也会相应下降。通过表2可以看出, 8个维度中活力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最密切, 与生理职能的关系则相对弱。而精神健康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则最强, 其与生理功能的相关性最少。本研究是关于GERD患者3个量之间进行相关性研究, 表面它们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但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有研究显示, GER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负面情绪, 心理健康水平低, 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4,5]。

综上所述,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因为焦虑及抑郁的加重而逐渐下降。所以在治疗GERD患者时, 除了给予PPI药物外, 合理的心理疏导能提高治疗效果, 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田淑芝, 田建荣.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精神因素与临床症状的关系[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4) :34.

[2]李鲁, 王红妹, 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2, 36 (2) :109-113.

[3]陈仕武, 黄海燕, 崔桂林, 等.抑郁、焦虑症状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生活质量影响及治疗效果观察[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6) :1074-1077.

[4]Locke G R, Weaver A L, Melton L J, 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 are linked to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 population 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4, 99 (2) :350-357.

胃食管反流预防与控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超声及内镜检查均符合1999年国家评价内镜胃食管反流病 (GERD) 制定的标准[2]。根据内镜食管黏膜的表现, 可分为四个等级, 如0级、Ⅰ级、Ⅱ级、Ⅲ级, 所有患者结束治疗后, 反流性食管炎改善的程度为Ⅱ级, 则证明有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观察组34例患者中, 男20例, 女14例;年龄32~79岁, 平均 (53.2±2.3) 岁;对照组34例患者中, 男19例, 女15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53.5±2.4) 岁。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心、肝、肾功能疾病及其他胃肠道疾病,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 (生产厂家: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3020382, 规格0.15 g) 治疗, 1粒/次, 2次/d, 分早晚两次服用, 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 mg (生产厂家:浙江金华康恩贝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1122) 治疗, 1粒/次, 治疗疗程为2个月。若发现患者的病情较重, 可服用2粒。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分别在治疗后的1个月、2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包括是否出现胃酸倒流、吞咽困难接疾病的严重程度等。参照胃食管反流病的判断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溃疡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食管溃疡有所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变化或加重为无效[3]。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同时,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47, P=0.0030) , 见表1。观察组有2例出现稀便, 但对治疗没有影响, 经治疗后症状消失, 对照组有5例出现夜尿、腰酸痛等情况, 经停药后症状消失,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例 (%)

3 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 (GRED) 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该病的发病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其临床表现为运行障碍、食管廓清能力下降及食管下括约肌损伤张力等[4]。由于胃食管是人体上消化道的主要器官, 一旦上消化道动力发生障碍, 将会引起一系列的酸相关性疾病, 而此时胃酸将对胃食管的黏膜进行破坏。与此同时, 随着胃酸量的逐渐增加, 导致胃泌素分泌量减少, 进而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5], 因此采用胃酸药物对胃食管反流病进行治疗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要采用雷尼替丁和奥美拉唑药物治疗。其中奥美拉唑属于一种新型质子泵抑制剂, 被小肠吸收后, 对胃壁细胞氢以及钾离子泵进行抑制, 在血液循环下, 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 浓集患者胃壁, 从而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的情况[6]。文献[7]报道称, 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等方面很有帮助。通过本组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见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雷尼替丁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本组研究结果与文献[8-9]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采用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 能够提高其临床效果, 与同类药物相比, 奥美拉唑的使用不仅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 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 因此, 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的应用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雷尼替丁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7.06% (33/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 (24/34)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7847, P=0.0030)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生, 且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雷尼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雷尼替丁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雷尼替丁,奥美拉唑

参考文献

[1]向雪莲, 许军英, 侯晓华.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状况及症状特征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 2010, 27 (3) :185-187.

[2]黄绍亮, 黄明.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病72例诊治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135-136.

[3]唐小波, 王亚雷, 许建明, 等.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3) :275-278.

[4]吕琪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1, 43 (4) :38-39.

[5]张娟花, 刘宏刚, 肖国秀, 等.泮托拉唑、曲美布汀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9) :28-29.

[6]牛春燕, 闫蓉, 吴方雄, 等.西安地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情况调查[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12) :1116-1118, 1121.

[7]周文武, 吴华勇, 邹多武.胃食管反流病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6) :729-731.

[8]张凤华.雷贝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6) :47-48.

上一篇:海南海钓产业发展研究下一篇: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