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防控制(共12篇)
风险预防控制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环境, 国内外电力系统日益向大机组、大电网、超高压和远距离输电方向发展;加上电力市场的推进以及负荷的增长, 电力系统长线路、重负载以及无功储备不足所带来的隐患逐渐显现, 在故障和/或重负荷的双重作用下, 重载的薄弱支路所传输的功率极易超过其传输能力, 从而使得系统失去潮流可行解或潮流平衡点, 引发静态电压失稳事故, 最终导致损失大量负荷甚至系统瓦解[1,2,3,4]。因此, 国内外专家及学者提出了针对静态电压稳定的预防控制[5,6,7,8,9,10], 以保证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预想故障以及重负荷情况下的静态电压稳定性。
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与系统元件运行状态、市场规则及其他运行条件等密切相关, 而这些条件与规则在实际电力系统中都具有概率不确定性特点, 且随着电力网络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日益复杂以及电力市场化的推进, 这些难以控制的概率不确定性因素对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将更为深广[11]。概率不确定性因素使得系统中各个预想故障出现的概率及其引发的静态电压失稳后果各不相同, 从而使得不同预想故障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给系统带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影响也各不相同。如何从经济性和安全性两方面来综合评价不同预防控制策略的合理性, 则是在选择预防控制策略之前就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常规的确定性方法是无法解决该核心问题的, 必须引入风险理论对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进行风险评估, 为选择合理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如今, 基于风险理论的预防控制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文献[12]以过载风险与低电压风险的综合风险指标最小作为预防控制的目标, 从而获取最优的预防控制策略, 以减小系统的静态安全风险。文献[13]根据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以低电压风险指标、系统过负荷风险指标和系统电压失稳风险指标3种风险指标之和最小为目标, 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控制决策分析。文献[14]考虑不确定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提出了以连锁故障风险最小为目标的预防控制方法。但以上文献的目标仅仅在于降低系统的安全风险, 而没有考虑预防控制成本的问题。对于如今的电力系统而言, 安全性和经济性两者兼顾永远是其追求的目标, 仅考虑降低安全风险而不考虑控制成本是与电力系统的这个目标相违背的。文献[15]以预防控制所需控制代价与用户期望停电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 来实现系统的预防控制。文献[16]以总发电成本、线路过载风险和低电压风险三者之和最小为目标, 建立了基于风险理论的预防控制数学模型。文献[15-16]所提出的基于风险理论的预防控制, 都是将风险指标与预防控制代价之和最小作为预防控制的目标, 兼顾了系统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然而它们所提出的预防控制问题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 与单目标优化问题相比, 多目标优化会遇到更多较为复杂的问题, 如子目标之间的协调问题、最优解的确定问题等, 这无疑给最优预防控制策略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鉴于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确定出所有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的关键预想故障的基础上, 根据关键预想故障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形成不同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而后针对各个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建立了具有全二次特点的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从而实现各个关键预想故障集合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 得到相应的预防控制成本;最后对实施不同预防控制策略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 根据其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以及各个关键预想故障所对应的预防控制代价确定出较为合理的预防控制策略。
1 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全二次优化模型
目前已有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大多以优化模型来描述[5,6,7,8,9,10]。文献[5-8]提出了线性化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但电力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 特别是当其濒临或者发生静态电压失稳时, 其非线性特点更为突出, 因此线性化预防控制优化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文献[9-10]则提出能反映电力系统非线性特点的预防控制非线性优化模型, 并采用内点法求解。然而, 其所提非线性优化模型在内点法的求解过程中, 其海森矩阵不为常数, 需要在每次优化迭代过程中进行更新, 这无疑增加了模型的求解难度, 从而会更进一步增加后续预防控制风险评估的计算量。如果能提高求解预防控制优化模型的效率, 则可以有效地加快整个风险评估的速度。文献[17]通过建立全二次无功优化模型的手段来提高内点法求解无功优化问题的计算速度, 其仿真结果表明, 所用手段能较大程度地提高优化模型的计算速度。本文借鉴文献[17]的思想, 建立了具有全二次特点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1.1 目标函数
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小的控制代价保证系统在正常运行方式及预想故障状态下均具有足够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其控制措施包括调节发电机有功和无功出力、投切可调电容器和电抗器、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以及切负荷。因此, 本文所建立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如式 (1) 所示。
其中, PGi、QGi、QCi、QRi、Kt分别表示发电机有功出力与无功出力、可调电容器注入无功、可调电抗器注入无功、有载调压变压器变比, 当前运行状态下的运行变量以下标“0”表示, 预防控制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变量以上标“0”表示;Ci表示负荷节点所切有功负荷量;NG、NB、NC、NR、NT分别表示发电机节点数、系统节点数、可调电容器组数、可调电抗器组数、有载调压变压器台数;wpi、wqi、wri、wci、wkt、wli分别表示各个控制措施的权重。在实际工程中, 发电机的有功和无功调节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其权重可取为0.1;而可调电容器、可调电抗器、有载调压变压器的调节成本相对较高, 其权重可取为1;切负荷的调节成本比其他控制措施的调节成本稍高一些, 其权重可取为10[9]。
1.2 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可行性约束
预防控制后的系统需要满足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可行性约束, 如式 (2) — (12) 所示。
其中, PDi、QDi分别表示节点i有功负荷与无功负荷;Ui、ei、fi分别表示节点i电压的幅值以及节点电压的实部和虚部;em、fm分别表示虚拟节点电压的实部与虚部;SLi、STi分别表示和节点i相连的线路支路集合和有载调压变压器支路集合;PLij、QLij、PTij、QTij分别表示与节点i相连的线路支路ij传输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与节点i相连的有载调压变压器支路ij传输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它们的具体表达式可参考文献[17]。式 (2) 、 (3) 表示系统的潮流方程, 式 (4) 、 (5) 表示有载调压变压器支路引入虚拟节点之后的电压转换方程[17], 式 (6) — (12) 表示系统中各个变量的上下限约束。
1.3 预想故障状态下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
对于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而言, 除了要求预防控制后的系统满足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可行性约束之外, 还要求系统在正常运行状态以及预想故障状态下均能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为方便说明, 此处将考虑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的正常运行状态作为预想故障状态的一个特例。
预想故障状态下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同样可用1.2节所列出的潮流方程、有载调压变压器支路引入虚拟节点之后的电压转换方程以及系统中各个变量的上下限约束来进行描述。但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a.预想故障状态下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所包含的方程中, 各个变量不再以上标“0”来表示, 而是以上标“c”来表示。
b.可调电容器、可调电抗器、有载调压变压器在预想故障状态下保持为预防控制后的正常运行状态值。因此, 在预想故障状态下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所包含的方程中, 这些变量的上标仍以“0”来表示;同时, 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不再包含可调电容器注入无功、可调电抗器注入无功、有载调压变压器变比的上下限约束。
c.在预想故障状态下, 系统需要满足给定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因此, 预想故障状态下的系统潮流方程表示形式不同于1.2节中的式 (2) 与式 (3) , 而应该用式 (13) 与式 (14) 来表示。
其中, i=1, 2, …, NB;λc表示系统在第c个预想故障状态下需要满足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期望值, 可根据实际工程需要来确定。
1.4 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的特点
相对于文献[5-10]而言, 本文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a.该模型中的等式约束以及静态电压稳定裕度约束, 均如实表达了电力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保持了电力系统的非线性特点, 从而能克服文献[5-8]提出的线性化预防控制优化模型所存在的局限性。
b.模型中的等式约束、不等式约束以及目标函数均是预防控制优化变量的一次或者二次函数。因此, 采用内点法求解时, 其海森矩阵为常数, 不需要在每次优化迭代过程中进行更新。较文献[9-10]而言, 这一特点可以降低模型的求解难度, 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求解预防控制优化模型的效率, 进一步有效地加快整个预防控制风险评估的速度。
1.5 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求解步骤
在第1.4节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文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的特点, 以及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流程中预防控制代价的获取, 在此给出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求解步骤。
a.获取系统的初始运行状态。
b.采用文献[18]所提出的方法, 对每个预想故障状态下的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将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的预想故障作为关键预想故障。如果所有的预想故障都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 则停止计算, 并输出预防控制结果, 同时根据式 (1) 得到最终的预防控制代价;否则, 转入步骤c。
c.针对关键预想故障, 根据本文1.1—1.3节所述内容, 建立全二次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并采用预测-校正原对偶内点法求解。
d.采用所得到的预防控制结果对初始运行状态下的系统控制变量进行调整, 并返回到步骤b。
2 不同关键预想故障集合的确定
电力系统中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的关键预想故障可能不止一个, 而不同关键预想故障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给系统带来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也不同。为了更为合理地评估与选择预防控制策略, 本文针对关键预想故障所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来确定不同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 从而确定出不同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
关键预想故障的严重性可以采用严重度函数来描述, 如图1所示。图1中, λ表示预想故障状态下系统对应的最大负荷裕度;δsev表示对应于最大负荷裕度的严重度。如果系统在预想故障状态的最大负荷裕度为零或者负数, 则该预想故障的严重度为1;如果最大负荷裕度等于或者大于0.1 (0.1表示系统在预想故障状态下的负荷裕度期望值, 一般根据工程实际来选取) , 则该预想故障的严重度为0。
因此, 在确定关键预想故障集合时, 首先确定出所有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的关键预想故障, 以及第i个关键预想故障的最大负荷裕度, 并根据图1的严重度函数得到其严重度δsevi。假设第i个关键预想故障发生的概率为Pi, 则其风险指标Ri可用式 (15) 表示。
设定风险指标的门槛值Rthre, 并将那些风险指标大于或者等于该门槛值的关键预想故障构成一个关键预想故障集合Si。风险指标的门槛值取值不一样, 就可以得到多个关键预想故障集合。针对关键预想故障集合Si, 就可以建立如1节所述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从而确定出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
3 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
针对不同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得到不同的预防控制策略之后, 为了考察各个预防控制策略对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将对实施预防控制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
3.1 选择系统状态
在对预防控制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时, 本文采用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随机抽样。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的思想是, 一个系统状态是所有元件状态的组合, 且每一个元件状态可由对元件出现在该状态的概率进行抽样来确定[11]。每一个元件可用一个在[0, 1]区间的均匀分布来模拟。假定每一个元件有失效和运行2个状态, 且元件失效是相互独立的。令si代表元件i的状态, PFi代表其失效概率, 则对元件i产生一个在[0, 1]区间均匀分布的随机数Di, 使:
因此, 具有N个元件的系统状态可由向量s表示:
3.2 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的计算
如2节所述, 将某一关键预想故障集合Si所确定的预防控制进行实施, 可得到系统新的运行状态。采用3.1节所述的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对新的运行状态下的系统进行抽样, 并对每一次抽样得到的系统状态Mij (其下标i表示第i个预防控制策略, 下标j表示抽样得到的第j个样本) 进行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得到其最大负荷裕度值λij。当抽样得到N个样本之后, 这N个最大负荷裕度值 (λi1, λi2, …, λij, …, λi N) 的方差系数小于给定的收敛精度, 则表示非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抽样结束。此时, 关键预想故障集合Si所对应的预防控制策略给系统带来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ri如式 (18) 所示。
其中, n表示最大负荷裕度值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期望的样本个数。
本文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风险评估的实现流程如图2所示。
4 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风险评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针对IEEE 14节点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由于在实际系统中, N-1故障的发生概率远大于多重故障的发生概率, 因此本文在对测试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仿真分析时, 仅考虑N-1预想故障。
首先将IEEE 14节点系统全网负荷增加到原来负荷的2倍, 并采用文献[18]所提方法对该系统当前状态以及所有的N-1预想故障状态进行静态电压稳定性分析, 得到不满足静态电压稳定裕度要求的关键预想故障及其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 如表1第1列与第2列所示。针对这些关键预想故障, 根据其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裕度以及2节中所述的方法确定出每个关键预想故障的严重度;假定每个故障发生的概率相同 (均设定为0.05) , 结合其严重度, 得到每个关键预想故障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 如表1第3列所示。
根据各个关键预想故障的风险指标以及风险指标的门槛值 (这些门槛值分别设定为0.01、0.025、0.027 5、0.04、0.05、0.052 5) , 就可以确定出不同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 如表2第1列所示。针对这些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实施1节所述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 得到不同关键预想故障集合下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 如表2第2列所示。此处需要说明的是, 表2中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即是本文1.1—1.3节中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模型的目标函数。
根据3节所述方法对实施不同预防控制策略之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 得到其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 如表2第3列所示。其中, 在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预防控制后的系统进行状态抽样的过程中, 假定线路失效的概率为0.05, 变压器失效的概率为0.01, 而抽样样本数目都设定为5 000。
由表2可以知道, 当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包含表1所示的所有关键预想故障时, 其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最大, 而预防控制之后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则最小;当关键预想故障集合不包含表1所示的任何一个关键预想故障时, 其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最小, 而预防控制之后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则最大。
根据表2中的信息, 图3进一步给出了关键预想故障集合所包含的关键预想故障数目、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及其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图3很直观地说明, 当关键预想故障数目较少时, 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较小, 而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则较大;当关键预想故障数目较大时, 系统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则较大, 而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则较小。因此, 为了使系统既能满足经济要求, 又能满足静态电压稳定性要求, 必须要确定一个最优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 即要确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来实施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由图3可知, 对于本文的测试系统IEEE 14节点系统而言, 较为合理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就是仅包含2个关键预想故障 (即是支路2-3断开以及支路7-9断开的关键预想故障) 时, 其所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成本较小, 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也较小, 这一点由表2也可以得知。由此也进一步说明, 支路2-3断开以及支路7-9断开的关键预想故障是导致系统存在静态电压失稳风险的至关重要的预想故障。
另外, 由表2以及图3的结果可以看出, 即使是将表1中的所有关键预想故障考虑到预防控制中, 预防控制后的系统仍然存在静态电压失稳的风险。这是因为本文预防控制所包含的关键预想故障仅仅考虑了发生概率较大的N-1故障, 而没有考虑其他发生概率较小的多重故障。而在对预防控制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时, 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中的抽样状态不但包括N-1故障, 还包括其他多重故障。因此, 预防控制后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存在静态电压失稳风险。而实际运行过程中, 在实施预防控制时, 如果仅考虑发生概率较大的N-1故障时, 使得预防控制代价以及预防控制后系统的静态电压失稳风险均能为运行调度人员所接受, 则仅针对N-1故障实施预防控制是可行的;如果这种情况下的预防控制代价以及预防控制后系统的静态电压失稳风险不为运行调度人员所接受, 则在实施预防控制时不但要考虑N-1故障, 还需要适当考虑其他多重故障, 以获得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能满足实际系统需要的预防控制策略。总之, 本文所提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风险评估思想能根据实际运行情况, 灵活针对各种预想故障实施预防控制, 结合预防控制代价以及预防控制后系统的静态电压失稳风险, 能为运行调度人员制定合理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根据关键预想故障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确定出不同关键预想故障集合的基础上, 针对各个关键预想故障集合实施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 得到其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在对预防控制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之后, 结合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代价及其对应的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 确定出了较为合理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策略。通过IEEE 14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 验证了本文所提考虑系统静态电压稳定风险的预防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从而为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提供了决策支持。
摘要:考虑到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对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影响, 提出了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的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关键预想故障发生的概率及其严重性确定出不同的关键预想故障集合;然后针对各故障集合建立了具有全二次特点的静态电压稳定预防控制优化模型, 得到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最后对实施不同控制策略后的系统进行静态电压稳定风险评估, 根据静态电压稳定风险指标以及预防控制代价确定出合理的预防控制策略。IEEE 14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稳定性,预防控制,风险评估,优化,模型,风险指标,控制代价
风险预防控制 篇2
摘要:学校维持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是资金,因此学校应加强资金管理意识,加强学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本文就学校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减少财务风险与损失。
关键词:学校;财务风险;措施
21世纪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经济一体化和教育社会化,为适应这一潮流,我国的高中学校正在深化改革,实现“四化”,即办学形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行为市场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本校作为重庆市级重点高完中学校,正参照高中学校管理模式,完善财务制度,减少财务风险。
学校财务风险指学校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而带来的风险,集中表现在预算收支不平衡、资本结构不合理等方面。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本校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扩建,我校基建资金的主要来源有:国家拨款、非税收入等。合理、高效地使用这些资金,避免损失和浪费是目前我校发展的主要问题。
学校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特殊的经济主体,随着其发展与建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学校财务风险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现金收付实现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分离核算制度缺陷,诱因是学校事业收入的季节性与支出刚性的矛盾,应严格执行预算审批制度,加强成本核算意识,完善项目核算辅助帐,监控账外债务的变动情况,建立财务风险责任制,引进社会力量改革校办企业。
一、本校财务风险的来源
1、成本意识淡薄可能引起支付风险
虽然近年来,本校加强了部门成本核算力度,但各部门对于班级设置、课程设置及安排和教师聘用,从不进行成本核算,致使部分年级教学或培训不但不能赚取收益,还会造成支付教师各项费用的困难。
2、大额采购活动、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大额采购是指学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家具、用具等,这类采购一般合同约定或到验收合格后付款,并且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学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3、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校后勤工作中仍存在部分因粗放管理造成管理漏洞,如:大宗采购较随意,统一采购报批手续不齐、不经政府采购统一配送、不经正常手续订立采买合同等,这种随意性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预算开支,容易造成支付困难。
4、基建工程欠款可能引起的支付风险
近年来,我校明显加大了基建投资规模,办学条件“瓶颈”迅速转变资金“瓶劲”,基建的投资规模及工程款的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项目的完成进度。
二、本校采取应对财务风险的措施
1、尽快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对学校确定长期发展思路意义重大,它是对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和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贯穿于学校经济活动全过程,通过对管理对象分别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以财务报表、预算指标及其他相关财务资料为依据,采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一般方法,达到整体控制风险的目的。
2、加强预算管理
学校预算是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一方面要求提高预
算与事业发展计划的关联性,确保预算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提高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发挥预算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通过行政手段保证预算的严肃性,通过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
3、健全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保障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手段。健全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将有助于营造安全、高效的资金运行环境,有效实施资金安全防范,确保资金效益的发挥。
(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学校管理层应充分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积极支持和参与财务内部控制,将资金的安全作为控制的主要目标,确保财务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构建安全高效的会计系统,从会计业务流程中涉及资金业务的重点环节着手,通过建立会计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加强资金内部控制。
(3)着力构建规范的控制程序。控制程序是为合理地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实施管理指令、化解财务风险而采取的财经政策和程序。应坚持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基本原则,明确涉及资金支付和流动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制定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和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制度;建立严格的资金收付授权批准制度;建立财务重大事项(包括大额资金收支)报告制度等等。
(4)严格规范基本建设投资控制。基本建设投资是学校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学校基本建设的决策者、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管理人员认真贯彻以规划、设计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控制认真学习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主动控制,长期坚持。目前,学校在改革的浪潮中,也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而学校维持和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是资金,为此学校应加强资金管理意识,加强学校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最大地发挥学校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学校资金步入良性循环,减少风险与损失。
参考文献:《高等学校资金监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工作全书》
风险预防控制 篇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法律风险。近年来,我国有很多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公开上市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拓展的手段包括境外收购、兼并和申设机构等多种形式,促进了金融创新与综合经营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对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显得十分重要。这一体系要与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经营规模和结构上相适应,是识别、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重要体系,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及维护商业银行良好的声誉和形象的重要手段。
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涵
1.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一些意外,或无法预料的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的收益效果,可能会有承受经济损失或者获得另外的收益的可能。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有效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现的各种风险,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是进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最佳风险管理技术组合。如果商业银行发生了经营的风险,那么波及的范围将会非常广泛,损失也会十分严重,这是由于它自身的业务属性已经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
1.2 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信用风险是由于债务人获得银行卡的信用支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偿还,从而使银行受到了财产损失。
市场风险指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由于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
内控机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是最大的操作风险,可能会造成银行倒闭。
流动性风险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2 以规章建设防控商业风险
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的重要职能。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在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外部监管不断加强的进程中,商业银行要追随改革的进程,重视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大风险防范力度。
2.1 对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完善
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商业银行改革最重要的部分。加强制度约束可以降低内部关联交易和内部人员控制的道德风险,避免其违背规章制度。
2.2 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对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要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尤其是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要对业务进行集中规范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要做到覆盖多层次的部门和业务。为确保风险管理能够实行问责制,要以建立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和风险经理制为手段。
2.3 认清风险控制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为了使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要对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合规人员实施派驻制,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创造实施条件。
3 加大法律合规制度建设
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的方式是合规经营,国内外很多案例表明,给银行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非法经营。完善的合规制度是一家先进的银行所必备的,是规范企业人员言行的重要规章制度。
4 加强银行合规建设的举措
4.1 加强合规制度建设
要以“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一项业务一本手册,一个流程一项制度,一个岗位一套规定”为原则和要求,评估梳理、修订和完善现有规章制度,对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进行健全和完善,以此为基础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完善。
4.2 健全监督纠正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授权、授信体系,统一法人管理和授权;二是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和员工相互监督制度;三是经常进行内部评价,对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和要求进行评估,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四是以职能部门自律监管和内部审计为手段,运用多种形式追查各种违规违纪的现象,实行问责制,责任到人,加大管理力度。
4.3 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合规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完善合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其3大支柱性制度包括合规绩效考核制度、合规问责制度和诚信举报制度。要想在整个业务流程中到做到具备合规风险意识,就需要建立科学的合规绩效考核制度。有机结合银行整体绩效、团体绩效和个人绩效,以合规绩效目标与岗位职责相联为手段,通过“合规创造价值”的目标导向,促进激励约束得到落实,使合规与惩处违规的价值理念在银行得到体现,真正做到奖惩分明。
5 对中国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模式的探索
5.1 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为内部力量
建立统一的数据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是解决数据问题,对准确率进行提高的重要手段。将外部助力逐渐转化成内部力量的重要举措是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自主开发,建立符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规则。
5.2 通过经济创新来创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市场等新兴市场可以创造无限商机,为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平台,为新的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份强大的助力。
5.3 借鉴国外的管理方式
国外的金融风险管理方式为我国开发国际市场提供了模板和经验。经济全球化的手段之一就是将中国的国情与国外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架构融合在一起,并且对风险管理手段的可行性用压力测试进行检测。国际市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对开发更好的风险管理手段起到了促进作用。
6 结语
银行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企业投资、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银行一旦出现金融风险,会给众多企业的经济发展、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会给世界经济发展造成波动影响。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银行业应该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促进经济的稳定繁荣和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可以处变不惊地应对席卷世界的金融风暴。
收稿日期:2016-08-24
浅析医院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篇4
一、现阶段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
(一)医院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医院的内部财务管理缺乏健康的监控机制。在医院财务管理系统中,内部财务监控作为一个极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其中极为独特的一个管理系统,要使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可是对于我国大多数的医院来讲,其都没有设立专门监控机构以及相关的监控体系,虽然少部分的医院建立了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但是在制度的执行方面,却存严重的不规范,无法形成监督与管理的统一,进而极易发生财务风险。
(二)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从客观角度上讲,财务风险是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会存在财务风险。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一些财务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只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严格控制好各项程序,就会避免风险的发生,其实不然,这种对财务风险的非理性认识,淡化了其风险意识,造成决策的失误和科学性的缺乏,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财务风险管理策略缺乏科学性
一些医院虽然对具体风险管理有一定的重视,但是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决策上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对于风险管理策略缺乏整体性的考虑;第二,没有将医院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造成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第三,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完整性以及严谨性,影响了财务风险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效果的提升。
另外,还有医院本身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医院财务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的弊端,以及医院质量等。
二、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对策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战略
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针对医院当前的现状,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加强对财务管理的规划,确立财务管理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医院资金的运行效率,并且建立相关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来有效地预防和防范财力风险的发生,可以说,财力管理战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
(二)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从医院的整体发展来看,其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预防和约束。因此,就要加强对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完善,比如: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财务组织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以及资金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加强对医院投资的分析和管理,做好财务分析和医院经营状况的分析,从而有效地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加强医院的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医院要加强对财务预算的控制,做好财力预算的编制、分析、执行以及考核的一体化管理,加强对预算项目的明确,规范医院财务预算标准的建立;其次,要加强对对预算差异性的分析和控制,做好预算的审核和执行,针对具体的问题制定相关的解决性对策,保证预算工作的正常进行;第三,要加强对无预算资金支出的控制,保证医院资金的合理支出,有效避免盲目的投资行为。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这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要尽量地避免过多的繁琐环节。因为这些繁琐的程序也增加医院的支出,使得成本增加。所以,通过预算环节的控制,确保医院整体预算的规划,保证相关制度的灵活性,提升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率。
(四)完善医院内部的审计制度
对于医院的内部审计制度,一方面,要考虑到其客观性、独立性,全面性以及公正性,有效地加强对医院各项经济业务的控制管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相关经济资料的分析和审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真实性以及精确度,合理控制医院的业务活动,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效益。因此,通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加强对医院财务目标的评价,确保目标的实现,严格控制好薄弱环节,加强对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医院财务管理水平以及综合效益都得到提升。
(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这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也更高的要求,另外,再加上知识的不断变化和更新,要求财务人员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此,医院要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财务人员的自学意识,使得财务人员的财力分析能力得到提升,便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三、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而给医院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健康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医院存在财务风险的分析,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
摘要:市场经济环境下, 在医院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这些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长期发展。文章主要针对现阶段医院存在的财务风险, 提出了相关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医院财务风险,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规划财务司.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讲座.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1 (12) .
理财产品的风险预防 篇5
一、买理财产品先要了解产品
产品的流动性如何.投资期限与产品的流动性同样也是投资者必须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理财产品中,比较典型的一类产品是投资期限固定,如1年、2年,但每隔一段时间,例如每3个月提供一次提前赎回的机会,如果投资者观察到产品收益的走势并不理想,可以提前离场以减少自己的损失和机会成本。相对来说,这一类产品在流动性上具备优势,便于投资者做出进退的选择。
而有一些产品,只给出一个预期的投资期限,在这个投资期限内,如果触发到某个条件,产品便会提前终止,即主动权掌握在银行的手中,这个时候投资者就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满足条件自己的这项投资终止,是不是给自己造成不利的影响?
除此之外,市场上一些理财计划的设置为在一定条件之下,投资将由A计划转为B计划,投资期限也会相应延长,而投资者却不能提前收回投资。这种情形下,投资可能会打乱投资者原有的计划,需要投资者斟酌考虑。
此外,在提前赎回时,投资者可能发生的损失也是需要问清楚的一个问题。怎样获取产品的相关信息.由于大部分理财计划的期限为半年以上,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存续的时间甚至长达3——5年。在这段期间之内,随时了解到产品的确切信息,以对投资策略及时进行调整,也是投资者必备的一项功课。在一些客户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诉中,由于信息披露不透明而引发的矛盾也不在少数。
银行的网站是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平台。对于一些类基金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银行会在网站上按周公布产品的净值状况,部分理财产品则按月公布产品的收益情况。但对于一些挂钩型产品,由于采用的是与一篮子产品挂钩的方式,往往没有直接的渠道了解到产品的最新情况。就此类产品而言,投资者需要向销售人员了解到挂钩标的数据的来源,比如挂钩股票的产品,股票价格从哪些终端可以进行查询。挂钩利率、汇率的产品,如何获取准确的相关数据等等。
二、了解银行理财产品变化,预防风险
“网上银行不能买理财产品了。”近期很多北京市民都发现曾经可以1分钟轻松交易的理财产品,现在不能买了,就连电话银行委托交易也不行了。原来自4月 11日银监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迅速发生重大的变化,可见此次管理规范的力度很大。一些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如债券型理财产品可以给出“预期收益率”,因为此类产品的收益容易测算。
变化一:网银直接销售暂停.《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对理财客户进行的产品适合度评估应在营业网点当面进行,不得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手段进行客户产品适合度评估。因此众多银行客户,不能直接从网银上购买理财产品,必须亲自到柜台进行风险评估后,方可通过网上银行购买。广大投资者也应自觉到银行做好风险评估,为购买理财产品做好风险保障。
变化二:“收益率”不能随便提.《通知》规定,对于无法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提供科学、准确的测算依据和测算方式的理财产品,不得在宣传和介绍材料中出现“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
益率”字样。这意味着以后很多浮动收益理财产品,银行在宣传材料中将不能给出“预期收益率”或“最高收益率”,譬如之前多次出现零收益的结构型理财产品。
变化三;销售起点不低于5万元.《通知》指出商业银行应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状况和潜在客户群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设置适当的销售起点金额,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5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变化四:QDII产品仍在争议.按照银监会的规范要求,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理财服务时,应通过自主设计开发理财产品,代理客户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不得以发售理财产品名义变相代销境外基金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境外投资理财产品。
该规定相当于叫停了去年9月以来银行纷纷发行的直接投资单一海外基金的QDII产品,这类产品已经变相沦为替海外基金在境内募集资金的渠道,银行没有进行任何产品设计方面的加工。
临床输血风险及预防对策 篇6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95-01
随着输血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近年来安全输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也时有报道。临床输血作为一种治愈疾病,抢救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受当前科学水平的限制,输血还不能做到百分百安全。故在此对临床输血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寻找预防对策。
输血的风险
1、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体内产生的抗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清蛋白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溶血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早期也可出现发热。2)过敏反应:主要是血浆中存在抗A抗体所致。3)输血导致急性肺部并发症,如肺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等。4)大量输血时可导致枸橼酸盐中毒,酸碱代谢紊乱,血钾改变,高血氨。5)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取决于受体的免疫状态;供、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HLA抗原性);输入的血液中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6)免疫抑制作用:输血对受体的免疫调节起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使移植物成活时间延长,另一方面也可引起肿瘤的复发和手术感染。
2、输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输血或血液制品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疟疾等。目前虽然血液检测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存在“窗口期”所以还是有漏检的可能性。
3、如何预防输血的风险:
3.1临床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决定输血前,经治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定输血后,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对于从血站拿回来的血液制品输血科要认真核对验收,并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2输血前应对输注的血液和患者的血液做ABO、RH(D)鉴定,对受血者的血液做不完全抗体筛查检测。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当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必须找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为患者做交叉配血实验。
3.3积极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医生在输血前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妊娠史,输血史包括输血反应记录,并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输血科应向医生说明成分输血的优点,合理使用成分血。为了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应大力推广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3.4對于预防输血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应做到:开展无偿献血,严格血液的筛查,临床合理用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正确掌握输血量;实施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总之,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全面质量体系,有助于保证血液质量和减少输血风险。临床医生给病人输血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可以用其他药品所替代的就决不输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用血,从而避免或减少纠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
风险预防控制 篇7
一、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由于受财务管理体制、会计人员素质以及当前国情的影响, 存在着违规操作、管理混论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新时期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的筹资渠道不断增多、还款压力也逐渐加大, 这些变化都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实际情况确是, 由于高校领导财务资产管理方面的意识淡薄, 造成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严重缺乏。如果不从根本上分析和重视财务内控管理, 高校内控管理就会流于形式, 单纯地认为财务控制就是财务规章制度的颁布和各项财务信息的汇总,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财务控制的严肃性和威慑力。加强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理解, 还需要建立健全高校的权利制衡和约束机制, 明确内控管理各项机构的分工以及内控管理的约束对象, 对于不按照规定执行财务内控管理的个人或者组织追究其法律责任, 确保内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 内部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在我国许多高校制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财务控制体系各项内容的标准不健全不完善, 对内部财务控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财务控制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是很难保证的。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有:第一, 高校财务控制的计划不明确,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只是高校财务控制的诸多内容中一个方面而不是高校财务控制的全部。经济效益地提升才是新时期高校财务控制工作的最重要目的;第二, 内部控制对象和范围的健全不完善, 并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缺乏监督管理, 执行力不足;第三, 内控制度的执行力缺乏, 缺乏对保值和增值的关注, 仅仅将注意力放在资产的保全上面, 很难充分发挥内控制度警觉性和自觉性的作用。
(三) 预算管理和审计水平不够
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定额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在财务控制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预算失衡, 预算编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作用的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 高校预算时间和范围与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时间和预算范围相冲突不一致, 因此, 高校不得不做两次财政预算;第二, 由于缺乏一套完善的与预算体系相配套的分析评价制度, 因此, 针对各项经费的预算只能作大体的粗略估算, 无法做出准确、详细、科学、合理的分析评价;第三, 由于高校财务信息的编排仍然存在会计人员擅自修改财务信息以及审计功能作用发挥不够的情况, 导致财务预算的内容不实, 审计工作不够主动, 造成事后审计, 很难充分发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另外对于任期经济责任的界定不清, 无法做出正确的审计评价。
(四) 没有建立必要的风险管理与预警机制
高校的财务风险一般是指高校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财政补贴收入以及非税收入无法满足偿还到期债务造成的风险。目前有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发展状况以及发展规划考虑的不全面, 盲目向外扩张,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 只能不断向银行高额借贷, 然而还款并不像贷款那么容易。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发展规划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 在市场经济时代加强对财务的管理与风险预控是保证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合理的重要措施。
二、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必要性
(一) 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传统计划经济时代, 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一般都是由政府部门全额拨款提供, 然而新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教育资金的来源和渠道也更加多样化。比如说教育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取得的收入、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杂费用、政府部门的拨款、社会爱心人士和成功商人的捐赠以及二类院校开展各种教育培训等。另外, 绝大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都是实行社会化管理手段, 高校后勤集团的财务核算关系是否独立、学校是否为后勤集团提供资金垫付、学校为后勤集团垫付的资金应该归类为那种类型, 这都是新时期高校内部财务控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对内部财务的控制才能有效应对当前学校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以及管理规模扩大化的情况, 所以, 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不断明确会计行为是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的必然选择。
(二) 高校预防财务风险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整体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工作是高校适应新形势实现长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新时期很多高校都紧紧抓住高校教育改革扩招的政策支持, 积极应对高校招生新政策, 为招生创造条件, 大力购置土地, 增加学校的占地面积, 提升校舍规模, 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这些举措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很多高校为了解决暂时的经济困难, 弥补财务亏空, 不得不向银行高额借贷, 这就为高校财务的风险工作买下了很大隐患。第二,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在很多学校为了扩大各院系的自主权和资金使用自由权, 分别将资金使用和管理权利下放到各院系。此种方案的执行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 然而很多学校往往只是做前半部分工作, 后期对各院系资金控制与管理工作的成效并没有进行跟踪管理,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财务的风险性。
(三) 高校财务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
当今社会,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式, 高校财务管理环境也更加复杂多样,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和规范化, 但是, 内部财务控制的变化与风险的增多也对财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否则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的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逐渐成熟化并步入正轨, 因此, 目前高校学费的收取、会计的核算、支出的记录、收入的统计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脑操作进行。另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对网络信息安全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 高校实行财务的管理分级化, 将财务工作下放到各院系、各年级进行分级管理控制, 因此做好后期的财务控制也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要求财政部门加强对高校财务制度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因此高校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以及会计行为都要走更加严格、规范的道路。
三、加强高校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方法
(一) 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理念
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中明确规定的:各单位应该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 所有涉及到会计工作的各岗位各部门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务控制管理意识, 不管是会计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监督都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与此同时,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会计管理工作员工各项教育培训工作, 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树立起全体财会员工的预算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比方说, 加强预算控制培训、授权批准控制、信息化技术控制、财产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的意识, 从而提高员工会计业务的管理和预防能力。
(二)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情况, 并且严格按照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加强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该体系要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约束性等特点, 还要积极的实行动态信息反馈。高校内部财务控制要形成多方面、全方位的控制系统, 要做到这点就必须使内部财务系统和其他内部管理系统相结合, 达到内部财务系统向认识、行政、业务等领域渗透。高校内部财务系统要建立科学合理全方面的监督体系, 及时解决内部财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 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
强化高校财务风险的预防能力就是将高校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一切工作都要以财务控制和实现经济效益为根本活动准则,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允许的范围之内, 促进高校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全面掌握财务状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当前和长远的财务管理发展规划, 并依据学校的承受能力, 建立科学有效的贷款规模应用管理体系, 并将其纳入到学校总体的预算体系中。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财务风险预警部门, 对于已经出现的财务风险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将风险控制在可以解决的范围之内, 只有这样才可以防止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现阶段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着诸多限制高校发展的因素, 因此为了适应高校自身的发展需求, 实现高校的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就要针对当前高校的发展现状, 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可持续性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效财务控制方面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时期, 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财务控制现状的探讨, 提出了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必要性, 并根据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加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与风险预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财务控制,财务风险,风险预防
参考文献
[1]晏燕.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01) .
[2]丛秀文.论高校财务风险监控与防范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1) .
[3]肖凤鸣.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9) .
[4]王美玉.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探讨[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2) .
[5]王志娟.浅析我国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中国电子商务, 2012 (24) .
风险预防控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手术治疗临床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108例作为研究对象, 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分别含有患者49例和59例。对照组中有男26例, 女23例, 年龄21~78岁, 平均 (45.7±13.2) 岁, 接受护理服务时间为6~37d, 平均 (18.4±3.2) d;观察组患者中有男31例, 女28例, 年龄20~79岁, 平均 (46.1±13.4) 岁, 接受护理服务时间为5~38d, 平均 (19.2±4.1) d。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护理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行手术治疗。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我院还未实施护理标识管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我院已开始实施护理标识管理。对这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2.2 护理措施
(1) 患者标识:a.身份标识。对所有住院患者实施身份标识, 对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由专业的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佩戴腕带, 在腕带上应注明患者的姓名、疾病、特殊注意事项等。这样方便手术医生、麻醉师以及护理人员对患者展开三方识别。为了便于区分患者的疾病类型, 可为患者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 譬如说病情相对稳定者给予蓝色腕带, 而病情危急者则佩戴红色腕带。在术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准确识别, 无误后方可接受治疗。b.过敏识别。针对存在明确过敏史的患者应将其所应用的药物做好标识[2]。c.管道标识。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和治疗后需要多种功能的管道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常见的包括输液管、引流管等, 护理人员需要对各种管道进行明确的标识, 这样可以对操作失误进行有效的避免。 (2) 手术部位标识: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应由主治医师在术前在患者手术部位画标识, 对于急诊手术患者则是由手术医生在确立手术治疗方案后对手术部位进行标识, 所做标识应保证在消毒并铺无菌巾后依旧清晰可见[3]。 (3) 护理警示标识:a.普通药物标识。对于手术患者而言, 因疾病种类的不同, 其输液药物的品种也相对繁多, 因此为了对护理过程中操作失误进行避免, 需要对各种药物进行标识, 方便对药物的功能以及用药时间进行区别, 针对注射药物在注射器备好后应进行标识, 以便区分。b.手术药物标识。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需要多种药物, 护理人员应采用不同颜色对药物进行区分, 并将用途、用量等进行准确标识, 避免在紧急情况下发生用药错误。c.查对警示标识。查对制度为手术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护理工作者应合理设计查对警示标识, 并将其张贴在接收患者的手术室门口、药品准备间以及治疗台上, 避免发生差错[4]。 (4) 环境标识:a.区域标识。临床上手术室的各项要求均很严格, 对于不同区域的消毒级别和清洁程度均存在不同的要求, 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标识工作, 避免发生感染。b.手术设备标识。将手术器械科按照功能或者是特点进行标识, 譬如说对电凝器、高频电刀等器械用“火”进行标识, 对于防湿器械则可采取“水”标识。c.防护警示标识。在患者出入手术室的通道应做好指示标识, 并在手术室门上挂手术进度警示牌。d.自我防护标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高护理服务的同时也应做好自我保护, 因此应在存在安全问题的护理环节设置警示标识, 提醒自己应注意防护, 避免造成自身损伤[5]。
1.3 护理效果评价标准
对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出错率进行统计, 护理评分则是由护士长定期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进行评估, 并给出合理的评分结果。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护理评分结果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 (χ—±s) 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护理差错率
经统计得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6.61%, 护理差错发生率为5.08%;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1.63%, 护理差错发生率为24.49%。显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 (P<0.05) , 护理差错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详见表1。
2.2 护理评分
经统计得知,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平均为 (98.76±21.35) 分, 对照组护理质量评分平均为 (82.47±16.84) 分。显然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发生了明显升高 (P<0.05) 。
3 讨论
手术室为临床治疗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门, 手术室的护理质量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所有护理操作均需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不得有半点马虎。手术室的护理风险较其他科室高很多, 也是医疗纠纷发生最多的一个科室。因此使手术室护理风险得以降低, 提高护理质量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所面临的的一个重大难题[6]。我院近几年出于对手术室护理风险进行控制, 改善护理质量的目的, 实施了护理标识管理措施, 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手术部位、护理警示、环境等进行标识, 使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较实施标识管理前发生了明显降低, 而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较实施标识管理前得到明显提高。这一结果已经充分证实, 护理标识的实施可以对护理差错进行有效的避免, 并且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合理的护理标识管理对于降低护理风险, 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7]。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科学合理实施护理标识管理, 能够使护理工作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改善护理满意度, 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临床护理管理工作者应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陈蕾, 张育森.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 2010, 17 (11) :32-34.
[2]曹英芳.护理标识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3) :168-169.
[3]孙元美.护理警示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1, 20 (9C) :2158-2159.
[4]陈英华.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思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9, 23 (9) :49-50.
[5]蒋红.护理标识在病区细节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护理, 2008, 7 (8) :76-77.
[6]文红玲.手术室药物的管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会杂志, 2010, 8 (7) :4035-4036.
风险预防控制 篇9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类的“标准”很多, 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会对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产生不同的影响。按照商业银行资金运动的过程产生的风险, 将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为五大类, 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
其中,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额资金来应付资产增加需求, 或履行到期债务的相关风险。流动性风险主要由资产和负债的差额及期限的不匹配所引起。从2008年美国次级债风波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看, 融资渠道变化、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支付系统、跨境业务、更多数理模型的使用等, 使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挑战。流动性风险因其具有不确定性强、冲击破坏力大的特点, 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 外部监管不到位导致违规经营现象频发
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的缺乏,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 使各地金融机构剧增, 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 银行的财务风险日趋增大。严格地说, 即使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如果有比较完善的金融管理模式, 仍可以将银行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二) 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商业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 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者有时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 也没有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就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三) 信用风险、负债资金比例过高导致资本结构失衡
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用于信贷方面, 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 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 造成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导致资金回笼困难, 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也是加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财务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目标, 是银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就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而言, 宏观调控目标与银行审慎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一)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分析方法, 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例如, 对营业网点的投资, 采用科学的方法, 计算自购、租赁等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又如, 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首先应根据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 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同时,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 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在选择投资方式时, 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 而回避股权性投资。
(二) 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内部审计承担了事后监督、事后评价的职责。特别是对风险政策的执行情况、业务规章制度的合规情况等的评价, 这对于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巴塞尔委员会拟定的新资本协议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衡量进行了重大修改, 允许一些国际性大银行使用内部信用评价标准对资产进行评级, 表明巴塞尔监管委员会对内部评级体系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 加快建立统一的、独立运作的内部评级体系。到2009年, 中国已有10家左右的大银行实施了内部评级法。
(三) 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首先, 商业银行应利用比率、比较、趋势、结构等分析方法, 定期对应收账款的回收、账龄等情况进行分析, 评估债权的坏账风险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提出账务处理建议。信用管理部门要及时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健全账簿记录, 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 实行动态监督。其次, 拥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就相当于在瞬息变化的风险面前有了一道防火墙。银行应随时监控各项指标, 对风险信号及时识别、评价, 例如应收的账款增大, 呆账、坏账等增多, 成本上升等问题, 就应该及时分析原因,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积极采取措施, 使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最后, 在财务风险防范中, 必须及时对分析资料和防范措施进行检查和评估, 建立财务风险档案, 为以后防止类似风险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 新的财务风险可能出现, 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 应根据环境的变化, 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四) 提高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取决于其资本金充足率, 即风险资产与资本净额的比率。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规定, 银行应当保证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设定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可以促使银行增加应对潜在损失的能力, 也可以限制银行的财务杠杆, 改善其风险态度, 限制冒险的冲动。实践证明, 资本充足率管理越严格, 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越高, 受到流动性危机冲击的可能性越小。此外, 银行要强化经济资本管理理念, 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 完善经济资本回报率约束机制, 并发挥风险定价战略引导作用, 有效地约束各级银行风险资产的增长, 将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 从而保证业务规模与资本规模相适应, 使资本充足率、偿付能力等指标满足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保障相关各方利益、保证支付能力、实现持续经营, 各级银行应严格控制资产负债比例, 足额提留用于清偿债务的资金。要及时分析市场利率、汇率波动情况, 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 并按照规定的程序,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 减少利率、汇率风险损失。特别是银行管理层在作出经营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就要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 并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资产结构, 降低高风险业务比重, 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新业务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
(五) 不断优化自身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失调是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综合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银行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 投资利润率与负债利率差额为正, 负债比例越高, 则正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 差额为负, 负债比例不宜过高。要改善资本结构和财务比率, 以增强收益和抗风险能力。在资本结构上, 一方面要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调整, 既要保持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 以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 又要保证该比率不能过高, 以免影响到银行的收益能力和收益水平。另一方面, 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 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在财务比率上, 流动性比率不宜过高, 也不宜过低, 财务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业务部门根据银行的具体财务状况进行随时监控和调整。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考虑财务杠杆效应, 又要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 满足监管和抵御风险的要求。通过国家财政注资、年度盈利积累、发行次级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等方式, 建立资本补充机制, 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
(六)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借鉴国际先进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不断强化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 当前要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加大对“假权证、假报表、假按揭、假注册资本”等“四假”问题的查处力度。加强集团客户的授信管理。继续加强监测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 防止资本市场风险向银行体系传递和蔓延。同时, 继续建立和完善区域房地产市场监控体系, 并积极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
(七) 建立有效的市场风险控制机制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 要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 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机制、重大市场风险应急机制、新产品和新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清晰有效地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 建立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八) 政府应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外部环境
加快银行产权改革, 完善治理结构, 改进经营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和风险管理的改善从根本上依赖银行的产权改革, 只有实行股权多元化, 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股份制银行的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 使之获的制度上的有效改造, 使国有资产代理人真正关心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其次, 政府要积极完善金融法规, 健全法规体系, 为银行的充分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最后, 政府要与银行一道, 共同建设征信体系, 强化企业和公众的信用观念和风险意识, 促进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财务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 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发展的条件下显得更是突出。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更是给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现实, 客观地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 采取各种合理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牟成.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4) .
[2]廖岷.从全球金融危机看商业银行流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J].西部金融, 2009, (1) .
[3]李红侠.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新金融, 2009.
[4]邓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浙江金融, 2009, (5) .
[5]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6) .
[6]李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J].商业经济, 2009, (1) .
风险预防控制 篇10
建设项目节能评估是对企业建设项目能源利用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等, 进行综合测评与论证, 并提出评估意见和建议的一项咨询服务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是项目审批、核准或开工建设的前置性条件以及项目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该项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后期项目投产能耗总量控制的准确性。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9月21日发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 硬性要求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评估和节能审查。
节能评估作为投资项目审批、核准以及开工建设的前置条件, 企业对该项工作比较重视, 往往会对评估机构提出进度的要求, 如果在企业要求的期限内提出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报告, 对于评估机构也是一种考验和要求。
鉴于节能评估评估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广泛性, 因而具有存在较高的风险。范围涉及到几乎国民经济的全部专业领域。
1 产业政策的要求
为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抑制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 从2011年6月1日开始执行, 目录内容共包括1399条, 其中鼓励类750条, 限制类223条, 淘汰类426条。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修订) 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其中在36项内容进行了调整, 《指导目录》适用于内资企业投资项目, 由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目录组成, 除上述内容之外属允许类。限制类允许有条件改造, 新建项目原则上按照核准类项目对待;淘汰类项目, 禁止审批和投资。由于鼓励类项目可以减免引进设备关税, 政策性非常强, 容易引起争议, 评估时对能否列入鼓励类应慎重。建议在政策符合性判断时认真阅读。属于产业政策限制类项目慎重做评审结论, 果断否决淘汰类项目, 从源头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严重过剩项目。在承接项目之始应予以先期判断, 不合规的直接予以拒绝并告之建设方。
以某机构提供的项目为例:某企业新建年产10万吨废钢加工项目, 在评估报告政策符合性评估结论是, 该项目不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中的鼓励类, 也不属于限制类和淘汰类, 属于允许类项目, 故此评估认为项目建设符合现行产业政策。但经评审发现, 评估文件没有进行行业准入评估, 依据《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 对照发现:《准入条件》明确规定, 新建废钢加工项目年产能不得低于15×104t, 且对选址、占地面积、设备选择以及能源资源消耗都有具体要求。评审建议节能主管部门不予项目用能许可。
2 节能评估风险的主要特征表现
2.1 节能评估风险
节能评估风险是评估人员针对企业提供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设计资料, 在节能评估结论中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如评估人员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 对实质上存在重大设计缺陷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供无保留意见的评估报告的情形, 这对咨询机构评估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要求。
2.2 签约风险
签约风险是由于对业务环境的复杂程度判断失误或不慎或评估机构对自身的业务胜任能力估计过高等原因, 签订了超过自身业务能力范围的契约而产生的风险。
2.3 技术能力风险
技术能力风险是指评估工作人员和项目配置不当而造成的风险。配置过高评估成本过高, 配置过低一旦评估失败引发诉讼, 评估机构则可能遭受更大的损失。如评估人员对评估项目的费用和范围把握不准确。
评估报告风险是评估全过程的最后风险环节, 由于没有相应的评估准则的指导和制约, 评估报告存在着评估意见和建议表达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的问题。
3 节能评估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 计划准备阶段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3.1.1防止与高风险客户发生聘约, 在协议签订前, 做好签约单位的前期了解, 与项目备案、审查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项目达成意向后, 经综合考虑确定一个合理的最低风险接受度。正确判断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1.2对有些小型的私营工业企业, 评估人员应当考虑评估单位内部控制要素能否满足评估目标, 了解其管理层对节能设计、节能措施的态度与对策。制定比较严谨的评估作业计划, 使节能评估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3.2 节能评估过程的风险防范与控制
建立适度的要素储备, 防范技术性风险, 节能评估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都很高。需要定期有针对性的对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学习, 在相关法规政策、标准、各专业进行专门培训。对保持一定规模的日常人才储备, 节能评估机构还要考虑评估成本和效率,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要求。要求评估机构人员坚持原则, 评估人员不得因承揽业务的需要而放宽、放弃原则性标准, 评估人员可以指导客户按照要求提供资料, 绝对禁止代客户制作或擅自改动可行性研究报告。
3.3 节能评估报告及其事后风险的防范
3.3.1节能评估报告的编写与签发必须有完备的签发程序, 如良好的档案管理系统和秩序, 从而保证节能评估文件的格式化、规范化, 以防节能评估工作事后被滥用并引发风险的发生。
3.3.2制定内部评估准则。规范机构自身节能评估程序和流程,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操作流程, 相关编写者和审阅者应签字, 可以有效防范和规避节能评估报告风险的发生, 做到可追溯性。
3.3.3评估文件编写人员的机构考核机制, 节能评估文件质量直接关系到机构的生存与发展, 对报告出现严重错误或屡次评估报告专家论证会不通过的, 机构应考虑该人员的是否继续使用。
4 结语
节能评估是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 它不仅涉及到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还涉及到社会科学、工程科学等综合知识层面内容。因而从事节能评估人员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 及时关注国家、行业的发展变化, 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同时应对评估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9种可预防的癌症风险等 篇11
他们对包括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死于癌症的700万人的数据进行精确计算,认为约有243万人是可以避免死亡的。结果还显示:超过1/3(37%)的人死于肺癌;大分部(176万)死亡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死亡人数中,有160万男性,83万女性。
他们指出,在高收入国家中,抽烟、喝酒与体重问题(过重或肥胖)是导致癌症最重要的原因;性行为是中低收入国家妇女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叫)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因素。科学家正在研制针对造成大部分子宫颈癌的HPV的疫苗,同时,他们提醒人们,使用保护措施来预防感染是有效的。
虽然很难准确知道为何某些人会得癌症,你也不可能改变你的基因,或是立刻消除这个世界的空气污染,但是,你可以用许多其他的方式来降低患癌症的风险。研究人员所列出的清单有没有给你任何警示?你可能要跟你的医生谈谈有关降低癌症风险的方法,以及你该做的癌症筛查。
长期使用手机易致白内障
正当科学家对经常使用手机是否会导致脑癌争论不休之际,以色列科学家却发现,长期使用手机,会导致眼睛出现永久性损伤,不但干扰眼球聚焦的功能,还会令眼球产生白内障。据报道,该组研究人员从雄牛的眼球中取出晶体(据称该晶体与人类眼球的晶体十分相似),然后将这些晶体暴露干微热及辐射微波的环境中,当然其热度及辐射微波与长时间使用手机所释放的相同,再与未经过特别处理的晶体相比,发现前者在光线下较难聚集,会令眼睛出现模糊影像。
此外,亦发现前者的晶体组织会出现“气泡”,这是白内障出现的先兆,不过,当晶体停止暴露于上述环境下,气泡仍然会存在,换言之,所造成的伤害是永久性的,难以消除。
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组织曾发表文章指出,并无一致及令人信服的证据显示手机会对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相信此次的发现,会再度引起人们对手机使用的安全性的争论。以色列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警告,手机的辐射微波会造成不可补救的伤害,建议人们尽量使用室内固定电话,减少使用手机。
风险预防控制 篇12
一、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指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危险源辨识第一应识别危险源的存在 (根源或状态) , 第二应确定危险源的特性。危险源辨识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策划。
对卷烟物流配送过程进行危险源辨识时, 必须对物流配送的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详细辨识。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 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可采用安全检查的方法。首先对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各环节按顺序编制成表格, 然后依据检查表依次进行检查或评审, 按照检查或评审的结果确定危险源。下面, 以卷烟仓储为例, 介绍安全检查表的内容, 见表1。
二、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风险评价
风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评价是指在假定计划或现有控制措施适当的情况下, 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做出主观评价, 评价人员应考虑控制的有效性以及一旦失败所造成的后果。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 按其风险大小把危险排序, 为确定采取控制措施的优先次序提供依据。任何系统中都存在许多危险源, 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危险源的存在是绝对的, 受实际技术、人力、物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彻底消除或完全控制危险源, 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消除或控制风险较大的危险源。当危险源的风险很小可以忽略时, 不必采取控制措施。
烟草企业可采用半定量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法) 对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 这三种因素是: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实际工作中要取得这三种因素的准确数据, 是相当繁琐的过程。首先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 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即:D=LEC。通过综合评价危害发生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事故发生的后果严重度来表示风险大小。评价标准见表2。
D的分值由下表 (表3) 给出
烟草企业对查找出的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危险源逐一采用LEC法进行打分, 根据D的分值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三、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风险预防控制对策
根据以上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结果, 将危险源进行分类, 不同等级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控制对策。风险预防控制对策见下表4:
烟草企业各单位制订卷烟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应围绕预防事故而进行。要保证预防措施的可靠性, 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针对性要强。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必须针对卷烟物流配送过程的每一个部位、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方案所存在的危险源逐一制订, 做到有的放矢, 万无一失。第二、预防措施必须可控。对于那些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源必须有管得住、卡得死的措施, 决不允许留有盲区或死角。第三、预防措施必须可操作。制订的措施要紧密结合烟草企业卷烟物流配送工作实际, 要注重从技术、设施上解决本质安全问题, 防止形式主义的预防控制措施出现。第四、预防控制措施必须与员工的整体安全素质相适应。制定预防措施一定要以人为本, 不能脱离员工实际的整体安全素质, 必须与员工安全素质相适应, 要有时时刻刻能控制行为人的措施和手段。
我们运用LEC法对呼和浩特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物流配送过程的危险源进行了评价, 确定了中度以上 (3级以上) 的危险源, 并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控制对策, 见表5。
目前, 烟草行业正在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28001体系) 。对中度以上危险源可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 制定安全管理方案, 以实现对危险源的预防控制。方案应包括:组织内相关职能和层次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职责和权限, 制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时间表, 实现目标的财务支出预算等。定期审查安全管理方案实施进度。必要时, 修订管理方案, 以反映组织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的变化。制定管理方案的目的是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即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针对每一中度以上的危险源, 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比如, 对呼和浩特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物流配送过程中杜绝酒后驾车, 预防交通事故, 我们制定的管理方案如表6:
风险预防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是保证。不折不扣地执行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是有效控制风险的关键环节。预防措施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执行。严格落实风险预防措施是各级领导和员工的天职。烟草企业的员工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安全生产的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 使员工清楚本单位物流配送过程的危险源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各项风险预防控制措施, 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
总之, 烟草企业物流配送过程的安全生产工作, 重点是做好风险的预防控制。应依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结果制订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
参考文献
[1]、毛海峰.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与实物.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2]、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委员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3]、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编审委员会.安全生产技术.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4
[4]、吴宗之.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1
【风险预防控制】推荐阅读:
风险预防原则06-19
风险识别与预防05-13
企业用工风险预防案例10-20
货物配送法律风险预防06-07
银行防范风险预防经济案件违规操作演讲稿09-29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08-29
预防控制能力05-27
预防控制分析09-16
预防与控制10-02
事故预防控制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