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识别与预防

2024-05-13

风险识别与预防(共6篇)

风险识别与预防 篇1

苯酐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诸多的安全风险因素, 设计缺陷或操作不当均可造成装置的着火、爆燃甚至爆炸。从设计和操作角度应该避免出现装置内设备的损坏、不必要的停产、人员的伤害及环境的污染。牢固树立“一切安全事故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装置的设计与操作应避免出现:

1) 设备的损坏———将增加更新设备或修复设备的费用;

2) 不必要的停车———停车次数增加将减少产量、增加成本使利润降低;

3) 人员的伤害———这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并可能导致法律诉讼;

4) 环境的污染———可能造成装置的关闭。

苯酐生产工艺过程中潜在的或已发生过的安全事故主要有:

1) 装置生产过程中由于可燃物质的存在造成设备内、外的着火、爆燃甚至爆炸;

2) 在无可燃气体燃烧或点燃情况下的超压;

3) 有毒物质的泄漏;

4) 热物质的泄漏;

5) “三废”的无效处理。

1 苯酐装置内的着火、爆燃、爆炸

着火:可燃气体稳定燃烧, 压力升高但未达到防爆膜破裂, 对设备造成热冲击。

爆燃:以着火开始, 压力升高造成防爆膜破裂, 如果防爆膜设计不当或防爆膜制造存在问题, 可造成设备损坏。

爆炸:以爆燃开始, 火焰传播速度超过声速, 压力升高速度极快, 防爆膜不能有效及时泄压, 破坏性极强。

含有液态或气态有机物的管线、设备发生泄漏时, 苯酐装置内处理的有机物是不会自燃的, 只有遇到明火 (即点火源) 才能发生着火。装置内的明火主要有:吸烟、电焊、气焊、电火花、除锈打磨或反应器内的热熔盐。苯酐接片单元因苯酐粉尘控制不当可发生爆燃, 但在设备外部是不易发生爆炸的, 至今也无苯酐装置设备外部发生爆炸的报道。

有效预防苯酐装置设备外的着火、爆燃事故的主要措施是:

1) 及时发现并处理装置内的任何泄漏;

2) 预防性地检查法兰垫片及密封点;

3) 在装置危险区域内严禁明火出现;

4) 电器、仪表设备要达到防爆等级。

设备外区域的安全措施是普遍的并适用于其它工艺, 而设备内危险区域的事故主要表现为爆燃, 这是因为在一特定的空间内, 由于着火造成气体快速升温, 使压力明显增加, 导致爆燃。其基本前提条件是:

1.1 可燃气体

可燃气体的存在是发生爆燃的先决条件, 气体混合物的可燃性依赖于其自身的温度、压力、组成、热值。在苯酐装置内这些参数基本上是恒定的, 如果反应器进料负荷增加, 温度、压力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但气体组成及热值明显增加, 这些区域由于负荷的增加而变得更加危险。

国外有资料报道, 苯酐装置反应器进料邻二甲苯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是40 g/Nm3, 爆炸上限是400 g/Nm3。当邻二甲苯与空气混合物在爆炸极限之内时, 存在某一点, 此时发生爆炸时造成的爆炸压力最大, 此点为147 g/Nm3, 即处在邻二甲苯在空气中完全氧化的当量值。邻二甲苯与空气混合物在40 g/Nm3时的爆炸压力为0;60 g/Nm3时的爆炸压力为0.2 MPa;80 g/Nm3时的爆炸压力为0.5 MPa。

1) 邻二甲苯罐应采取氮封, 防止周围空气与挥发的邻二甲苯形成爆炸混合物;

2) 在没有开发出新的苯酐生产工艺之前, 邻二甲苯蒸发器和反应器顶部是可确定的爆炸混合物区域;

3) 反应器出口过程气在大于150℃且负荷大于50 g/Nm3时, 过程气是可燃的;

4) 在结片和包装设备内存在苯酐粉尘爆炸的危险, 通常采用防爆材料和防爆电器来避免产生火花;

图1主要显示三个区域, 反应器进料气体和反应产出物气体, 包括邻二甲苯蒸发器、反应器、后置反应器、气体冷却器、预冷凝器上部及连接管线;预冷凝器下部、切换冷凝器上部及连接管线;切换冷凝器下部及管线。

第一区域为红色, 最危险区域, 主要是反应器进料混合物, 设备上需要设计大面积防爆膜;第二区域为橘黄色, 爆炸危险次之, 主要包括反应器下封头到预冷凝器翅片管, 含有可燃性反应气体, 这部分设备及管线也需要防爆膜保护, 不过面积小于第一部分。第三部分为蓝色, 尽管含有一定量的可燃物质, 但因温度小于140℃而不能被点燃, 被认为是不可燃区域, 这部分设备可不设防爆膜。第四区域为灰蓝色, 被认为是非危险区域, 其含有的空气及气体具有非常低的热值。

1.2 点火源

点火源必须达到爆燃物质所需的自燃温度或达到其最小点火能。潜在的点火源可能是:

1) 固体微粒高速撞击产生的火花;

2) 静电产生的火花;

3) 发火物质;

4) 化学反应放热;

5) 反应器失控。

一方面, 应该认识到无点火源就不可能着火, 另一方面, 更应该认识到极小的火花也可能造成大的事故。

1.2.1 飞溅的微粒

微粒物质可能是铁锈、焊渣或是其它的铁部件, 它可能是从消音器、空气预热器翅片管、排凝阀的死角等处脱落的物质。这些微粒如果撞击金属表面并且具有某一最小动能就可能产生点火。如果大的微粒撞击金属表面而分裂成小的微粒, 并且原大微粒的一部分动能传递给小微粒使其温度上升并达到1 000℃, 它就是点火源。国外有资料对在生产条件下可能是点火源的微粒尺寸进行了计算, 认为只有原微粒的最小直径达到0.3 mm时, 才具有足够的动能点燃邻二甲苯/空气混合物。

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计算, 但这完全是充分的。在蒸发器、静态混合器、反应器顶部, 这些微粒均可充当点火源。这些微粒具有足够的速度和动能, 一旦发生碰撞, 动能就可转化成热量产生火花并且使温度上升, 达到或超过此处气体混合物的自燃温度。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消除这些微粒的存在。

1) 最重要的一点是定期仔细检查、清理反应器上封头及上游所有设备及管线系统;

2) 在蒸发器入口处安装过滤网;

3) 应用不锈钢设备及管线, 或在蒸发器上游安装金属网, 减少微粒四处飞溅的几率;

4)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定期检查管线系统及蒸发器的刮伤痕迹。

1.2.2 静电

在通常情况下, 液体的电阻如果高于108Ωm或设备接地不充分, 就可导致液体带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管线内的邻二甲苯可测电阻是1.5×1 010Ωm, 因此邻二甲苯液体在管线及喷嘴中的摩擦将使其带电。通过用喷嘴对邻二甲苯进行喷射试验也证明如果喷嘴接地不好, 电荷堆积就发生在喷嘴处。

小液滴在蒸发时将电荷传递给气体。邻二甲苯液滴或蒸汽传递电荷到整个蒸发器, 除非有良好地接地, 否则, 在这里就可产生高电压, 邻近电荷分离开就形成电容器, 最理想的电容器就是一对互相孤立的法兰。最后, 由于电压的升高就可产生火花。

产生静电的另一种可能是具有高电能的气体云与接地之间的放电。理论上讲, 气体云可能堆积产生强电场并释放出火花。但是只靠邻二甲苯的喷雾而产生这样的电场是值得怀疑的, 目前国外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证明试验。如果证明成立的话, 则必须采取预防措施。

在喷嘴系统操作过程中, 静电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产生的电压随喷射压力的变化而变化, 低压时将减少气体电荷的产生, 但另一方面增加了液滴的蒸发时间。

每个设备具有良好的接地是最重要的, 这将预防气体云强电场的形成。

1.2.3 发火物质

在苯酐装置内存在各种各样的发火物质, 这些物质的特点是在低温下 (如100℃) 也能被点燃。

氧化单元已被确认的发火物质有:

1) 原料中的杂质, 如铁锈、油或焦油等。这些杂质最易在蒸发器上的防护网及壳体或静态混合器中堆积, 当堆积层达到某一厚度时就变得很危险;

2) 反应器泄漏出的熔盐。气体接触熔盐很易被点燃, 可能的位置是:反应器上管板、下管板、底封头、气体出口线和气体冷却器入口部分;

3) 马来酸或邻苯二甲酸的铁盐是发火物质。它们很容易在冷点处生成, 主要是在反应器产出气体一侧并导致着火和爆燃。冷点可能是防爆板、热点偶保护管、排凝点等处的死角或保温不好的设备外壳;

4) 气体冷却器中的泄漏可能使整个预冷凝器堵塞。在气体冷却器中, 翅片管小的泄漏能导致邻近换热面积上酸冷凝, 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靠发火盐点火的可能性很高。邻苯二甲酸在温度低于200℃时更适宜冷凝而产生堆积。例如:在气体冷却器二段翅片管上、预冷凝器及气体冷却器中, 氧化、分离单元发火物质存在点见图2;

5) 精制单元的发火物质主要是由粗苯酐形成的。爆燃常发生在纯苯酐塔底部, 当真空系统内进入空气可造成塔底爆燃;当塔底温度较高时打开人孔也可造成着火的危险并导致事故发生。当设备温度大于50℃时, 严禁空气进入塔内。精制单元发火物质存在点见图3。

1.2.4 放热的化学反应

邻二甲苯中的一些杂质被认为是引起爆燃的潜在因素。这些可疑的物质是异丙苯 (IPB) 、苯乙烯、石蜡、乙基苯和其它物质。

点火可发生在进料气体反应器任何一点处, 通常有多个反应步骤, 其典型的顺序步骤如下:

1) 靠空气中的氧部分氧化;

2) 部分氧化使物质放热分解。

为防止此现象的发生, 必须保证邻二甲苯质量, 特别是异丙苯要小于0.3% (wt) 。但这一值不被实验室数据所支持, 其它杂质所起的作用也是将要调查研究的课题。一般认为, 上述反应不可能出现在气体相, 所以必须防止邻二甲苯冷凝和堆积, 做好保温避免冷点, 必要的话用蒸汽伴热。

1.2.5 失控反应

催化剂管内的失控反应也是爆燃的点火源, 这一理论已经被一些装置的事实所证实。这些装置发生爆燃后, 在管板附近发现烧焦的催化剂, 此时的温度必定在1 000℃以上。

在催化剂床层中, 当失控反应和着火发生在上层时, 它将沿催化剂床层向上移动到管中无催化剂的部分, 假如火能沿进料气反向移动到顶部, 在那里就产生爆燃。

失控反应也发生在催化剂底层, 在这种情况下, 火焰与气体一起移动是更加可能的, 火焰移动到底部将点燃反应气体而产生爆燃[1]。

避免反应器内失控反应的措施:

1) 催化剂的装填必须认真、仔细, 符合要求;

2) 反应器的操作必须遵守催化剂厂家的指导要求;

3) 改变操作条件必须小步骤进行;

4) 确认邻二甲苯纯度达到要求并完全蒸发;

5) 确认催化剂及熔盐温度稳定在允许范围之内, 热点温度过高或位置靠下是反应失控的原因之一;

6) 装置联锁系统投用;

7) 保证原料气流量、温度、组成稳定;

8) 反应器应有足够的热电偶;

9) 提供可靠的联锁和紧急停车系统。

1.3 火焰的传播

下列参数对火焰的传播有一定的影响:

1) 气体温度;

2) 气体密度;

3) 点火能;

4) 气体湍流;

5) 有效的冷表面;

6) 气体组成。

高温气体将促进火焰传播。接近火焰前沿的高温气体被加热超过其自燃温度所需时间极短, 低温气体可熄灭火焰。例如:苯酐反应气体温度小于150℃时不具可燃性。

气体密度高促进火焰传播。因为, 在给定时间内, 火焰可消耗更多的物质并产生更多的热。消耗气体的数量也构成了最初的火焰核。高气体湍流阻碍火焰传播。火焰前沿达到某一尺寸后, 传播被有效加速, 即使火焰已经展开, 冷表面也能有效地熄灭火焰。火焰消除器是由大表面积金属条组成的窄格子结构, 冷却了气体使之低于自燃温度。

2 热物质或有毒物质对人员的伤害

危害物质的危害性见表2。

防护原则有:

1) 当反应器混合原料中邻二甲苯浓度在爆炸极限之内时, 应限制人员在反应器顶部平台的停留或作业, 反应器爆燃将产生强大冲击波, 造成人员伤害;

2) 严禁在防爆膜泄压口区域停留, 防爆膜破裂将有热的气体或液体排出;

3) 进入装置的任何操作要佩戴好耳塞、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等劳动保护用品;

4) 凝固在管线内的苯酐不可用汽油喷灯或气焊把处理, 如果用夹套内蒸汽通蒸汽的方式失败, 可改用热水冲洗。

3 三废处理

3.1 苯酐装置三废处理不当直接造成的环境污染

苯酐装置三废来源见表3。

3.2 苯酐装置三废的有效处理

1) 采用空气喷射泵循环工艺处理苯酐成品罐排出口的苯酐蒸气;

2) 采用催化焚烧或三段水洗工艺处理切换冷凝器产出的空气、苯酐、马来酸、苯甲酸等蒸气;

3) 采用空气喷射泵循环工艺处理预处理罐冷却器产出的苯酐、马来酸、苯甲酸等蒸气;

4) 采用冷凝、分离循环工艺处理苯酐精制冷却器产出的苯酐、马来酸、苯甲酸等蒸气;

5) 采用有效的空气过滤除尘系统处理结片包装单元苯酐粉尘;

6) 采用催化焚烧工艺处理精制轻、重残液。

4 结语

1) 装置的设计、操作必须遵守安全的原则。文章中列出了苯酐装置中潜在的着火、爆燃等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从装置操作及设计角度来说, 了解更多的类似事故、事件的起因、机理和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最近的研究和试验已经获得了许多新知识, 但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理论上的确认;

3) 爆燃的可能性与负荷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被理解的, 负荷越高, 危险性越大。

4) 在验证和证明爆燃理论方面, 有许多数据是缺乏的:

a.与负荷相对应的最小点火能;

b.邻二甲苯喷雾时的电场强度;

c.邻二甲苯原料中副产品的化学反应和可允许浓度;

d.进入蒸发器可允许的微粒尺寸;

e.催化剂管内的火焰传播;

f.原料杂质对自燃温度的影响;

5) 热物质泄漏造成人员伤害是苯酐装置常见事故, 应加强日常检查及维护, 人员应按规定佩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6) 只要采取有效的处理工艺, 苯酐装置三废的直接排放是可以避免的, 可以达到合格排放。

参考文献

[1]谢大卫, 罗德裕, 包薇红.苯酐工程中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1997, 16 (11) :13-16.

风险识别与预防 篇2

中小学校园风险识别与责任管理

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自然风险或社会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演变事故,简而言之就是“天灾”、“人祸”。由自然和社会原因造成的大大小小突发事件,如影随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非危言耸听,也不是夸大其辞。众所周知,美国2001年9月11 日恐怖撞击导致3000多人死亡事件,就是“人祸”,这说明即使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度也同样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危险。还有同发生在石家庄市犯罪分子的连环爆炸案导致108人死亡、30多人受伤,以及2009年新疆打砸抢杀造成200多人死亡和今年3月份昆明火车站6名歹徒杀伤172名无辜民众这些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对死伤多的恐怖事件,同样说明了社会的不安全导致了人身不安全,风险不可置疑的侵入到人们认为最安全可靠的私人住宅和公共场所。还有数不胜数的煤气泄露、输油管道泄露、天然气泄漏、剧院失火、交通事故、空难,以及大量的人类不可抗拒的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等等。诸多事实证明,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进入风险社会。有学者研究,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家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社会处在非稳定状态,往往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行为容易失范”的关键时期,各种不安全诸如工作不安全、社会不安全、生态不安全、文化不安全、食品不安全等围绕在我们周边,一句话,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未知的几乎不能预测的风险。我们的学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方方面面的突发事件的威胁,面对各种风险考验,我们必须正视和加强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但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发生事件后处理事件,再发生再处理这种循环往复的思维定势,岂不知学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面临各种危险。所以我认为明确校园各级管理者职责是提前预防校园事件发生的首要前提。因此我今天的主要议题重点讲校园管理者的责任。

一、学校安全管理职责内容

1、确保校舍(校车)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不存在危及学生安全的隐患,不造成伤害。

2、确保由学校提供的食物和其他物品不危害学生身体健康;

3、确保教职员工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不忽视学生在教师管理下的身心健康;

4、确保国家有关学生安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定在学校切实贯彻执行,完善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有相应的人、财、物保障该规章的实施;

5、确保经常性、制度性、有效性地开展教职工、学生、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

二、学校履行安全职责标准

●日本学校安全的做法三句话概括:事先提醒,事中监督,事后处理。●美国各州判断学校安全职责是否落实到位的通用做法

1、作为校长,是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风险监督管理计划,对管理活动的内容及执行监督管理人员的安排是否合理;

2、校长是否聘用了合格的教师,尤其是从事专业技术课教学和体育课教学的教师,这些教师必须提供权威的业务档案;

3、临时代课的教师对该课所要求的专业能力是否具备,校长是否在其上课前检查过教学计划,尤其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是否审阅过其备课教案;

4、教师是否与参加活动学生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是否向他们通报过所组织的活动的危险性并取得家长的书面同意或认可;

5、教师的备课教案中是否包括学生安全保护的内容,执行情况如何;

6、从事专业技术课和体育课的教师是否进行过紧急救护的培训,是否取得了有关专业资格证书;

7、学校后勤人员是否定期检查、维修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仪器、设施,有无检查、维修的详细书面记录;

8、学校是否配置了从事具有危险性活动课程所必需的安全保护装置和用品,并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分发到学生手中;

9、学校是否定期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安全教育与培训;

10、事故一旦发生,学校是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教职工的安全责任

●校长的安全职责

1、宣传并实施国家有关学校的法律法规;

2、依法制定学校安全规章制度;

3、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习各种安全制度与规则;

4、建立学生安全保障的领导机构,并指导和监督其有效运作;

5、拨付保障学生安全所必需的经费,必要时向上级行政部门申请经费;

6、对受伤学生及时亲自或派员送往医院救治;

7、及时制止和处理教职工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

8、其他履行学校安全职责必需的行为。

●专职安全副校长和教务长的安全职责

1、执行校长的有关安全指示,贯彻执行学校有关安全决定,负责日常安全工作的布置、指导、检查、评比和监督;

2、负责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宣传安全工作制度,树立师生的安全意识;

3、联系和协调各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开展安全工作;

4、具体处理学生伤亡的救治及善后事宜;

5、其他日常安全工作。

●班主任的安全职责

1、执行学校有关安全的制度和决定,具体负责本班的日常安全工作;

2、经常宣传安全知识;

3、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或向学校领导报告;

4、经常巡查班里情况,及时发现和消除不安全隐患;

5、积极向学校领导提出安全建议;

6、其他本班日常安全工作。

●任课教师的安全职责

1、遵守法律和学校有关安全的制度;

2、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讽刺侮辱学生;

3、不得擅离职守,自习课时也应在课堂值班;

4、及时正确处理课堂上发生的伤害事故;

5、其他学校规定的安全职责。

●校医的安全职责

1、遵守法律和学校有关安全的制度;

2、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尤其注意保护特殊体质的学生;

3、及时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4、及时治疗受伤学生,正确诊断病情,必要时协助把学生送往医院治疗;

5、协助班主任,向家长通报学生体检情况;

6、其他学校规定的工作。

●后勤工作人员的安全职责

1、学校食堂卫生管理(食物中毒等其他安全);

2、宿舍(防火、防盗、防跌落等其他安全);

3、门卫(保安);

4、保洁(厕所及高位玻璃窗);

5、维修(教学设施设备);

6、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仓库(防火、防盗);

四、学校安全管理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是指因校方责任给学生造成的损失赔偿(学校赔偿、教师直接赔偿)。

2、行政责任:是指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有记过、降职和开除。

3、刑事责任:是指教职工违反刑法被法院裁定的法律责任,入狱年分则根据刑事责任轻重而定。

五、学校应学习和掌握的自我保护知识与方法

(一)学校直接责任事故

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有直接因果关系,学校要承当主要甚至全部责任,具体讲:

1、学校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致使校舍倒塌;

2、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3、在体育课或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学位未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

4、在学校实验课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的指导;

5、学校设备、设施陈旧老化,或处置使用不当;

6、学校物品堆放或悬挂不当;

7、在正常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擅离工作岗位;

8、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有关教育人员玩忽职守,没有履行教育管理职责。

9、学校食堂卫生工作不力,造成食物中毒;

10、因学校或有关教育人员直接责任造成的其他事故。

(二)学校间接责任事故

这类事故通常不发生在学校内,而在当事学生之间,或在学生本人,或其他非学校因素。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力,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应由肇事方的法定监护人或肇事方承担主要责任,学校可视具体情况承担责任。下列情形之一可视为学校间接责任事故。

1、学校或有关教育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直接导致学生伤害;

2、在正常教育教学时间内,教师随意让学生中途离校;

3、在课余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内活动中,学校未安排有关人员值班,或有

关人员不负责任,擅离岗位,其间学生之间相互打闹、游戏失手或活动不慎引起伤害;

4、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

5、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将受伤学生送往医院,或采取其他必要的医疗救护措施,由此延误病情或导致伤害程度加重;

6、有关教育人员对学校内已发生的打架斗殴事件没有及时制止,致使伤害程度加重;

7、因学校或有关教育人员的连带责任造成的其他事故;

(三)学校无责任事故

学校在责任事故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具体讲:

1、不可抗力造成伤害;

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样事先没有接到家长通知;

3、学校和有关教育人员的教育方法完全正当合理,学生却在校内外自伤或自杀;

4、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有校车的除外);

5、在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肇事原因纯系学校以外的因素,并且学校组织措施得力,有关人员尽到教育管理责任;

6、完全属于非学校造成的其他事故。

企业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 篇3

引言:如果把市场比作大海,企业就是大海中乘风破浪的一艘艘帆船,无论大船还是小船,都要经历市场风浪的考验。而风险就是市场上一排排风浪与暗礁,他们隐匿于大海之中,不住地窥望着帆船,时时刻刻准备把帆船吞溺于汪洋大海之中。

风险与经营管理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市场的不断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企业的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力争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来保证经济利益的流入。世界经济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境内发生的“安然”、“施乐”和“世通”等财务舞弊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争议,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法律遵循性开始备受重视,财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了社会众多的密切关注。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签发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奥法案),这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企业面临着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企业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应对,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能够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无论是影响全球的COSO报告还是国家有关规范制度,都强调了对风险进行控制的重要性。

一、风险识别(risk idintification)

风险无处不在,有效地识别风险就会使风险的控制有的放矢,从而消灭这吞溺企业的风浪和暗礁。按照风险管理学科对风险的分类,企业的风险可划分为市场风险、产品风险、经营风险、投资风险、外汇风险、人事风险、体制风险、购并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公关风险、政策风险和外交风险等;按照能否为企业带来盈利划分,企业风险可划分为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按照企业实现目标层次划分,企业风险相应划分为企业战略风险、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所有的风险都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过程中。

风险识别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制度化和经常化等原则。由于风险随时存在,因此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抚顺石化分公司的风险识别过程中,笔者将企业风险识别分成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按照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梳理业务范围,建立风险控制流程

抚顺石化公司是一家以石油加工炼制为主的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在风险控制流程的建立中,将经营活动划分为规划计划、建设过程、物资采购、生产过程、产品销售、存货、财务资产、人力资源、内部审计和合同纠纷等几大类,全面系统地梳理并确定了公司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

在确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还对每一大类业务流程进行了细化,依据管理的细化程度,进一步划分各级子流程,形成了层层嵌套的流程树状体系。如图1所示。

(二)按照制度化和经常化原则,对风险控制流程建立风险数据库

为了全面地评估风险数据,公司对每一个子流程都进行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以“找出关键控制点,建立风险控制文档和流程控制程序”为目的,建立并健全公司的风险数据库。如图2、图3所示。

在风险控制文档和流程控制程序中,针对每一个流程步骤,分别从是否为经营决策风险、是否违反了法律法规、是否致使财务报告失真、是否使资产安全受到了威胁和是否有营私舞弊的现象等五个方面进行归类;同时,对于控制目标的类型从完整性控制(completely)、准确性控制(accurate)、有效性控制(valid)和接触性控制(relative)四个方面进行分类。通过这些分类,将为每一个流程步骤设定出风险控制点,再对风险控制点进行全面归集,就形成了完整的企业风险数据库。

(三)对风险数据库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设定关键风险控制点

抚顺石化公司的风险数据库建立在COSO框架的目标基础上,COSO框架的风险应对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

1.针对企业的基本目标来确保经营的效果和效率(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operations),包括业绩、盈利目标和资源的安全性;

2.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Reliability of financial reporting);

3.确保企业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Compli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依据上述三项目标,对风险数据库的各项风险数据进行了筛选,将影响上述三项目标的风险数据设定为关键风险控制点,建立了关键风险控制数据库。

二、风险应对(risk response)

在对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了逐一识别后,公司需要树立风险组合观,按照“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分担风险,接受风险”原则,对公司的风险实施了有效控制。目前,各公司的现行做法各有不同,抚顺石化分公司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控制。

(一)设立组织机构进行风险控制

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主任,分管业务的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为副主任,各业务部经理、财务部经理以及外聘专家为成员的风险管理委员,其职责是审查批准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方案,具有对风险业务的最终决策权。

(二)开展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成立风险管理部门

以现行管理制度为基础,建立企业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立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负责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

(三)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步骤

1.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总体目标,达成共识,识别战略风险,有效规避战略风险;以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需求为动力,努力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式入手,合理控制或规避企业法律风险;以企业管理和财务监督为中心,以日常企业管理检查、考核为手段,针对企业日常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控制缺陷,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QHSE现行管理制度体系的有机结合;规范企业内部企业管理流程,完善管理方式和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见图4)

3.基本步骤

第一,建章建制,规范业务流程的操作。

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是企业内部操作的行为准则。根据风险管理记录模板,将企业现有的控制措施与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对比,发现风险管理记录的差异。风险管理记录的差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管理,但没有形成正式的规章制度;二是有管理,也有相关规章制度,但没有达到所确定的风险管理记录的要求。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分析,确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第二,对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测试。

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反复地进行系统测试。从业务流程描述、风险数据库的建立最终到发布实施,都要有层次、分步骤地进行系统测试。一般做法中,主要的系统测试方法有以下几种:跟单测试、关键控制测试、管理层测试、控制环境测试、信息系统测试和跟踪测试等。

笔者以以抚顺石化分公司的跟单测试流程为例,说明企业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过程。如图5所示。

第三,建立考核与评价机制。

为强化风险管理,企业实施了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制度,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定期对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解决,并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予以严惩。定期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检查结果,并向企业考核部门提出奖罚意见。

第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企业以强化企业风险管理为契机,推进企业过程化控制和信息化管理。在保证企业风险管理有效运作的前提下,要求信息传导和反馈要快捷、准确,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理念,结合企业管理实际,研发并推行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ERP软件,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规划,防止战略风险。

企业推行了谨慎的发展战略,突出主业,三思而后行。适度采用多元化经营,紧密围绕主业,谨慎涉足自己不熟悉或者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并从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资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三、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局限性

抚顺石化分公司通过近两年的风险控制管理,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成绩。

(一)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应对,仅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但是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不能使平庸的战略目标变得卓越。由于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行为的不确定性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等外因影响,不能保证企业一定成功。

(二)不能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控制度是企业目标的实现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供合理的、而非绝对的保证。内控系统的内在局限性包括以下现实情况:决策判断可能失误以及简单的人为错误可能导致重大纰漏。

(三)无法保证合伙同谋绕过风险应对措施规定。

风险识别与预防 篇4

——审计数据库分析触发的思考

风险贯穿于农村合作银行经营的全过程,从风险管理的趋势看,操作风险引起的损失不亚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如何有效防范操作风险成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当务之急。我行内审部于2010年度搭建了内控、审计、预警三个防范操作风险的电子化平台,整合系统内的违规记录,共收集各部室及各级管理部门检查有效项目25个,问题记录1409条,其中综合管理143条,财务会计信息管理820条,信贷管理400条,安全保卫等46条,实现了管理指标量化评价。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发生这些违规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制度落实不到位、操作风险防范乏力、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等。因此,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促进农村合作银行健康发展,必须找准操作风险的高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强化制度执行力。

一、操作风险的表现层面

由于农村合作银行点多面广,机构分散,且工作人员偏紧,各支行忙于应付总行布置的各项工作和完成各项经营责任制指标,重业务,轻管理,有意无意地弱化和降低了内控机制的效能和作用,因而容易诱发各类风险。

(一)支行管理层管理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

1、随着竞争的加剧,总行的存款任务指标年年加码,支行管理层和部分分理处主任为完成存款任务,引入在外苍南人在本地开立存款账户,月末从外地打入大额存款,月初再从存款账户汇出,但存款人本人并无回来,极易引发支行管理人员和分理处主任代理客户办理业务等重大违规操作事项。

2、部分支行对总行的文件未认真传阅,对重要信贷财务制度未召开学习会传达,重要岗位(风险管理员、财务主管)未见传阅签字,对一些需细化的操作流程未细化和传达到位,造成管理信息不对称。

(二)临柜会计操作不规范引发的操作风险。

1、个别临柜人员制度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不能做到“人走机退”、“人离章收”,将个人感情和对同志的信任无限扩张凌驾于制度之上,存在严重的案件风险隐患。根据问题库的统计,仅临时离岗及营业终了现金等重要物品无入库(柜)上锁保管的一个问题,在一年的检查中全县就发生64次,频率之高,令人震惊。

2、个别分理处的临柜人员,未按规定流程操作,不重视凭证审核,经办的存、取款凭证要素不齐,大小写金额不符,凭证无户名或账号户名不符给予入账,现金支票未经系统验印给予支付等,使会计凭证失去了其应有的证明作用和法律效力。

3、临柜人员合规操作意识极其淡薄,触犯会计操作“26条禁令”条款,如某柜员在自己办理业务的终端上办理本人的存取款业务后,在凭证上注明“同名同姓,非本人办理本人业务”的字样。

4、综合柜员制柜员复核和授权业务流于形式,授权柜员无认真审核凭证、客户身份证、电脑打印信息等。柜员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如若不加强对柜员库存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等的管理,单人操作形成的风险就会聚集和凸显。

(三)信贷制度执行不到位引发的操作风险。

1、贷款业务无按规定进行“三查”是信贷问题的主要风险点。目前部分信贷人员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贷前调查”不深入细致,仅凭借款人的自我介绍,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和资信状况、担保人的担保能力等情况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评估,贷前调查报告内容简单,不能全面如实反映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和信用程度,没有真正发挥贷前调查的作用;“贷时审查”不严格,重形式轻实质,信贷员与办贷员的责任不清,柜面监督简单,违规操作现象在个别分理处屡禁不止。“贷后检查”流于形式,使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贷款转入客户经理账户和贷款未按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

2、不良贷款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变动较频繁,“清非小组”专职清非员撤消等,支行对不良贷款掌控能力削弱,个别支行风险管理员对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盲区,存在不良贷款未按规定起诉或催收。

3、贷款合同要件缺少或不相符,贷款监督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贷款合同签名不符,漏签借款人或担保人的名字等。监督人员的监督职能弱化,事实上只对借款人和担保人是否到场进行监督。

二、操作风险成因探析

事实证明,操作风险已成为制约和影响农村合作银行合规经营、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成因,寻找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防范已刻不容缓。从客观实际看,分理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农”,具有面广,居住分散,存贷款业务金额小,笔数多等特点,加之在一些分理处由于受人员配备限制,兼职兼岗现象短期内难以避免。但从主观上看,操作风险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风险认识不足,防范意识不强。

近年来,我行尽管加大了员工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但部分新员工培训时间短,对业务操作流程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清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内涵,使不规范的操作和错误观念在“传、帮、带”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同时,重经营、轻管理的思维模式造成员工对操作风险认识不全面,合规经营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隐含着一定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二)内控机制有效性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

个别分理处主任不重视自身政治业务学习,政策制度观念不强,履行岗位职责不到位,自身带头违规违纪,没有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员工的违规操作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纠偏。

(三)业务主管部门检查监督职能弱化,审计部门势单力薄。目前情况下,总行的扁平化管理还未全面实施,支行财务主管和风险管理员的职能未真正落实,对自身负有的检查监督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全辖业务的规范化操作定期开展有效现场检查的频次不足,而审计部门由于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时间,对基层检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不能有效地抑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防范操作风险的应对之策 通过对以上操作风险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本人认为防范农村合作银行操作风险的关键是落实岗位责任和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通过加强操作风险教育、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实施严格的奖惩机制等举措,实现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目标。

(一)引入咨询机构,借助外力,全面梳理和制定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分理处主任和客户经理的岗位责任制的制定和考核,明确风险控制的目标和责任。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辖内员工的业务培训和“案防”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近年来审计数据库中积累的问题库、其他金融机构的案例进行阐述与分析,确保员工主动提升自我的合规意识,树立“我要合规”的理念。

(三)建立长效机制,规范操作流程。完善内部责任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一方面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职能部门、支行、分理处的职责、权限和责任人。另一方面强化对各部门、各岗位履职尽责的绩效考评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体系,督促各个岗位、各个风险控制环节发挥作用,使每项业务的开展都处于相应的内部控制监督制约之中。

(四)强化检查监督,提高监督工作效率。一要切实加大专业检查力度,充分发挥支行风险管理员的职能作用,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和有效性,引入计算机辅助审计理念和技术,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要加强审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沟通,建立全年检查规划,消除部门检查各管一行的弊端和缺憾。三要加大整改处罚力度,坚决制止屡查屡犯发生。四要落实财务和合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提高各部门做好操作风险防范工作的自觉性,全面提升农村合作银行识别风险和防范风险的整体功能和作用,促进农合行事业稳健发展。

(五)强化审计转型,实现增值服务。

1、审计资源要整合。内部审计要整合各条线的资源,建立一套科学的动态内控评价体系,可根据实现的职能不同,将机构分为总行职能部室、支行管理以及网点三类机构,设计相应以风险为导向的考核标准化指标,整合所有内外监督审计结果,进行标准化考核分值设计,按季或按年对各机构的管理质量进行内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通过审计分析模型,提供领导关于各网点内控管理现状、全行管理薄弱环节、各级管理层负责人风险偏好等分析信息,通过绩效、干部及管理人员任免等约束机制,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内控管理水平等目标。

2、审计项目要创新。通过审计资源整合和内控评价的结果利用,创新后续审计内容,对内控管理中薄弱环节、薄弱网点、关键人物等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进行内控后续,实现对专业部室因辅导或管理不到位引起的各类问题实行再监督,提交相关处理和管理建议,对新发现或屡查屡犯问题为下一步强化检查监督力度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在检查规划项目中责任部室未提交相关风险问题或提交问题深度不够,内部审计部认为风险较大,可以立项实行该项目再监督,审计项目立项尽可能避免与专业部室平衡检查,提高审计项目效用。

3、审计手段突破。随业务信息的科技化,应对海量数据和各类内控体系风险防范,内部审计部要实现为经营班子的稽核职能,以及为董事会和监事会服务的评估和评价职能,必须要实现六大功能检查监督审计资源整合数据化、内控评价标准数据化、审计手段流程科技化、审计处罚标准数据化、动态提供项目创新的数据模型化、审计分析数据模块化。

(六)强化案件防控治理工作。一是加强对员工的行为动态考核,确保员工从源头上合规。二是建立案防常态化学习机制,按季对辖内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及时纠偏,按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发生的频率、管理部门的容忍度等,组织学习班。三是建立责任分明、规范操作的奖惩机制、诫免谈话、约见谈话、问责机制等,将员工违规与日常绩效、评先、人员晋升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篇5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上市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由资产经营为主转变为资本经营为主,进入了财务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在这种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关于财务风险的管理。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经营效果的不确定性,指企业的财务系统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企业风险的大小及损失程度都直接和清楚地表现于企业财务收支的变化之中,最终表现为企业财务收益的减少。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

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企业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从性质上属于何种具体形态。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需要认真的加以识别,才能对其进行有的放矢的处理。

资本投资风险。出资者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主要有被投资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状况变动等原因引起的对外投资出现不确定性变动的风险。未来更有效的控制投资资本风险,投资者需要对经营者提出的投资计划和投资方案进行分析,明确经营者资本投资决策的程序和投资方向的审批程序,只有在得到了有效的分析和批准的情况下,经营者才能实施投资方案和投资计划。

资本减值风险。投资者投入资本后,企业管理者有义务履行其受托责任,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必须实现对资本的保全,并最大限度的使其不断增值。资本减值风险是投资者所投入资本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其可能遭受损失的风险。有效的控制资本减值风险,投资者应该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建立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考评办法,明确奖惩标准并与经营业绩挂钩,以激励经营者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资本经营财务风险。投资者未来追求更大的资本回报,避免资本投资风险,需要调整资本结构,如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将资本从接受投资企业转移出去。在资本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造成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测收益发生了偏离,从而造成了蒙受损失的可能,就是资本经营财务风险。这种损失可大可小,可能是收益的下降,也可能是亏损,其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导致企业破产。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该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运行,以风范因为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把握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制定多种应对措施,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此降低因为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多种因素,尽可能采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来进行决策。对多种可行的决策方案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从中选取最优的决策方案,不可主观臆断。

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需要理顺内部财务关系,要明确各个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并赋予各部门相应的权利,做到各负其责、权责明确。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应该兼顾企业各方的利益,以求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做到真正的责、权、利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任何环节的工作出现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把财务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资本筹集、资本投放、资本使用、资本回收和资本收益分配等等。企业要想全面控制财务风险,需要全方位分析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的防范,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进而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

论火电企业法律风险识别与防范 篇6

关键词:火电企业 特点 法律风险 识别 防范

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有共同之处,但受行业特点的影响,又具有此长彼消、分布不同的特色。若想规避本企业的法律风险,首先就要先把握本行业的特点,进而识别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法律风险,最终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1 火电企业的特点

1.1 投资金额与建设工程量大 一般来讲,两台30万火力发电机组的造价为30亿元左右,而随着机组容量的增大,投资额也相应增加。工程量包括热力系统、燃料供应系统、除灰系统等建筑工程以及主、辅设备安装工程等,工期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会横跨日历年度。

1.2 使用价值高的现代化设备 鉴于火力发电的生产特点,火电企业普遍采用高效、低耗的现代化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大型化、精密化、连续作业、高速运转、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体现了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特色,因而具有相对较高的价值。

1.3 安全管理要求高 从火力发电的生产过程来分析,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点。如:煤粉管泄露会造成火灾爆炸事故、输油管道破裂遇明火会形成大面积燃烧、炉膛内管道破裂会导致锅炉爆炸事故、氢气泄漏极易燃烧爆炸、遍布全公司的电力电缆使用维护不当会引起火灾……因此,火电企业必须对安全管理有相当高的要求。

1.4 市场煤,计划电 曾经,火电企业为“市场煤,计划电”所困,约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四分之三的火电企业受制于高企的煤价和恶化的经营状况,连年亏损,举步维艰。目前,虽然煤价处于下行态势,但是,煤炭市场调节存在周期性,价格有落便有涨,而电企的上网电价始终处于被调控的地位。

1.5 地理位置较偏,周边关系复杂 火电企业一般地处较为偏远的郊区、农村,与农家村落或者耕地接壤,不可避免地与周边农民集体或个人发生接触,周边关系较为复杂,处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

1.6 环境影响受关注 火电企业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对大气的环境影响、对水体的环境影响、噪声环境影响、固体灰渣处理等。此类环境影响问题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重点评价、管理的对象。

2 火电企业的法律风险

火电企业作为企业法人,其行为属于法律行为,而这种行为是广泛存在于企业的自身运作和对外关系中的,发生有法律行为的环节几乎都有出现法律风险的可能。火电企业的法律风险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企业的经营风险等共生共存的,通常表现为互相之间的转化,有时也会存在交叉、重叠的情况。针对上节所述火电企业的几个特点,将其归类、延伸,可以识别出火电企业在以下四大领域存在着企业法律风险:

2.1 合同管理领域

2.1.1 经营期合同风险。发电电价受政策的严格规定而发电电煤价格却处在变幻多端的市场调节之下,无法用长期稳定的合同价格来约束;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时,个别厂家冒着违约的风险捂货惜售,要挟涨价;燃料采购带来的亏吨亏卡、生产厂区外围贮灰场的维护、大宗常用耗材采购的品质及到货率等,也容易引起纠纷……火电企业接触的供方,可谓形形色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别有用心人的陷阱而引起纷争,甚至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1.2 建设期合同风险。依物权法规定: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如果执行环节稍有疏忽,便可能成为被告;建材价格因素、施工人员素质、个别私下交易等引起的承包方对工期的拖延,会影响工程合同的按约履行,使建设单位陷于被动;如若未能妥善保管招投标文件、施工图纸、签证、会议纪要、施工计划、现场实施情况记录、工程往来的信件、通知、答复等与合同相关的证据,一但出现争议,将面临不利的形势。

2.2 劳动人事领域 火电企业在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争议,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开除、辞退员工和员工辞职容易引发争议,员工离职后侵犯企业商业秘密或违反竞业禁止规定会引起纠纷……总之,劳动人事领域的法律风险来源于劳动者与火电企业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之间的冲突。

2.3 行政执法领域 火电企业由于生产流程及产品与一般工业企业不同,担负的社会责任更为重大,其法律风险较之一般企业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排烟、排灰、排水以及供热、大客户直供电等领域,更会受到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构成企业广义行政违法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严格管理虽然有利于企业自身水平的提升,但也要提防行政权超越法律的边界侵犯企业的权益,引起狭义的行政违法。

2.4 人身伤害领域 火电企业从施工、验收、入网到日常运行维护管理都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危险,因而具有安全管理要求高的特点。一旦发生事故,都有造成人身伤害的可能。因工伤事故引起的赔偿法律风险,企业对此负无过错责任。容易引起工伤赔偿的事故主要集中发生在因某种原因没有参加工伤保险或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件的事故。对于供方、周边村民等企业外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考虑受害人的主观故意及有无过失情形,火电企业要担负相应的侵权责任。

3 火电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

法律实践证明,事先防范与事后补救相比,事后补救的成本高、效果差。事后补救往往是诉讼或者仲裁,由于第三方介入争议裁决,增加了解决争议的成本,自然会超过正常的交易成本。对于火电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加强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是识别风险、化解风险的前提,也是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思想基础。对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行业法律环境认知不够,经营决策时、工作决定时没有考虑到法律因素,往往采取的是一种事后法律行为,而对事前的防范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所涉行业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准确把握行政权的法律依据和行政执法的法律依据,是加强法律风险意识的前提。只有将法放在心中,在法的轨道内行进,才能有力防范法律风险。

3.2 完善并落实规章制度管理体系 健全的企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可促使法律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火电企业来说,特别要从合同管理、劳动人事、安全管理、周边关系等领域着手加强制度建设。

3.3 注重文件、记录等证据的保存 国家的司法原则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官审理案件,认定案件事实是“以证据为基础”为基本准则。显而易见,火电企业保存好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文件以及记录等原始证据,并提高证据意识的敏感度,是防范法律风险的一道有效屏障。具体而言,要落实到档案管理上,注重随时收集、整理、交接、保管好生产经营中产生的各类档案资料,确保以后处理纠纷时有充分的原始依据可查可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些经济往来中经常使用口头、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一旦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涉及诉讼,举证就非常困难。因此,在感觉到对方可能无法正常履约、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时,易采用传真、邮寄、电话录音等方式,将证据保存下来。

3.4 健全法律风险管理业务流程 风险管理业务流程的健全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实施。一个是决策层面,可以建立重大决策法律前置论证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审附属法律意见书制度。另一个是操作层面,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对法律风险进行识别、测评和分析,设置好风险控制点,并制定重大法律风险控制措施;其次,是对措施加以落实,根据措施要求建立或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再次,是对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对体系进行滚动更新。

3.5 适当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火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引入一些现代化管理手段,以提高自身规避法律风险的效率和能力。可以建立测评监控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体系,用以诊断识别企业经营中的法律风险状态以及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和排查机制。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分析工具,比如:风险事故树法,这是属于法律风险的发生原因的层次性图表,能够系统分析企业某项法律风险发生的各种原因,以及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结构法,是通过部门之间相互联系或者工作协调的结构图显示出法律风险如何在部门之间的协作中出现;另外,还包括流程图分析法、风险因素分析法等等,帮助企业科学地预测、判断法律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昌斌,李春生.火电建设项目环境法律法规可行性的要点[J].电力勘测设计,2009(4).

[2]张化.当前发电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现状与风险防范[J].法制与社会,2012(3).

上一篇:供给主体多元化下一篇:幽默校园语录论文